重视物理实验

2024-06-11

重视物理实验(精选12篇)

重视物理实验 篇1

经常听到许多同学都说高中物理很难学,尤其是在做实验方面,甚至有些同学不理解为什么要进行物理实验。下面让我来和大家谈谈物理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物理实验的操作。

学物理的人肯定都知道“数理化不分家”,的确是这样,相比于语文、英语、政治、历史来说,物理与数学、化学都属于理科思维的学科,都要进行一些实验来检验某些规律和定理,且在数理化的学习中都要用到公式、图表、线条。或许是因为学得比较机械,所以有时候会感觉枯燥无味, 但是做实验还是有它的乐趣的。

那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实验呢?如何才能在物理实验中学得更好呢?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了解物理学这门学科。

物理学本身是一门实验科学,它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它的规律都是通过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观察和在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思考总结得出来的。物理实验在物理的学习中占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也是实验室研究物理的重要手段,许多物理规律都是在不断的物理实验尝试中得出来的。多做试验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概念与理解,会让我们增强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而且做实验还有它自己的乐趣。 因此,做物理实验在物理学这门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说到这里,或许会有人问,那如何进行物理实验的学习呢?在这里我有一些建议与方法与大家进行分享,希望对大家进行物理实验的学习有一些帮助。

一、首先要进行物理实验预习。实验 预习是保证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正确操作的基础并获得正确结果的前提,通过实验前的预习,可以让学生对实验的原理、 方法、步骤以及仪器如何正确使用有正确的认识,做到在实验前心中有数、目的明确,而且提前了解实验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在物理实验的过程中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实验的质量,加快速度,提高效率。

二、要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实验操作是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关键环节。组织学生进行物理实验操作,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多动手、多观察、细观察、勤思考,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另一方面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也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得出实验规律的前提。

三、要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实验数据的处理是学生实验操作后的一个重要步骤,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做出合理的结论,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时候实验测得的数据误差太大,有的同学就直接从课本上取得数据, 有的甚至编造数据,还有的根据规律推算数据,但是,我提醒大家注意的一点是,这些数据的得出是不正确的,要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证实物理规律,学生要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所以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就显得非常重要。

四、实验过后要总结深化实验。学生完成实验之后,要对实验进行总结,总结得出的实验结论并加以解释;指出存在的普遍问题并加以纠正;根据实验内容适当增加一些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

五、要重视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反馈的主要途径,因此,在物理实验的教学中,首先要指导学生实验报告应该如何写,从实验的目的、器材、原理、步骤、数据记录与处理、结论、问题讨论、误差分析要求学生,并要对实验报告进行批改与评价,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报告的重要性,定期进行实验报告展览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

六、加强实验评估。物理大纲特别强调实验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考核。在实验操作考核中要特别重视仪器的使用,排除故障的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等,所以学生要特别重视实验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物理实验的教学中,要将课堂演示实验与学生的分组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对实验基本要素的认识。 比如:仪器使用方面的知识、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知识、验证性实验的验证思想等。

最后希望大家了解实验的重要性,重视物理实验,才能得出正确的物理规律, 希望大家在物理实验中都能学得更好。

重视物理实验 篇2

——科学实验教学细节例谈

摘要 :加强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主要途径。但在实验教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我们往往会忽略一些重要的细节。本文着重从实验过程中、现象中、步骤中、冲突中等细节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引领学生自觉地获取知识和技能,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同时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演绎课堂的精彩。关键词 :实验教学细节学生能力

以实验为基础是初中科学的重要特征之一。物理和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物理和化学实验内容丰富多彩,其中一些易被忽视的细节,如稍纵即逝的现象、习以为常的操作、司空见惯的字眼,在不经意之间一闪而过。对此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不仅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还能给你许多意外的惊喜,成就课堂的精彩。下面以教学实际为例,作一浅谈。

一、关注实验过程中的细节,引导学生分析推理

设计新颖实验,关注过程中的细节,不仅能开发每个学生的思维成果──知识,更能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最快、最准确地找到自己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同时在分析、推理的过程中使之系统化,并引导学生学会对未来进行大胆预测、构想和创新。

如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课本给出的是一个控制实验变量的对比探究性实验。开始时介绍实验方法,引导学生对铜片上的红磷和白磷进行对比;再对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进行对比。学生很容易观察到只有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都没有燃烧。经过分析和讨论,学生很容易得出: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和空气接触;铜片上的红磷也没有燃烧是为什么?经过再次的分析和讨论,学生会发现,铜片上的红磷和白磷条件都一样而现象不一样,很可能是红磷和白磷本身的性质不一样。经过查阅资料马上发现是红磷和白磷的着火点不同,这样就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了。得出结论教学任务已经完成了,如果就此收尾,必将失去一次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兴趣的大好机会。教师可以从生活入手举出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水下火五环”的事例,让学生讨论是如何实现的?最后通过实验,向热水中的白磷通氧气;用酒精灯给铜片上的红磷加热,进一步证实学生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到此学生已经对可燃物的燃烧条件深刻理解了,否则学生就失去了一次开拓思维,树立主体意识的机会了。白磷 1

在水中燃烧的现象,平时是看不到的,这样通过实验、增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又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寻求众多的适当答案,发挥自己创见的问题,使学生们找出以前没想到也不敢想的各种奇妙的好方法。

二、分析实验现象中的细节,抓住事物的本质

在教师的演示实验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仔细分析实验现象中的细节,及时调整思路,找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例如在Na2O2与水的反应中,反应结束后,滴入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变红,但

振荡后迅速消失。溶液变红,说明有NaOH生成,但使溶液退色的物质是什么呢?引导学生讨论,会有多种猜测。①Na2O2起漂白作用:在过量水存在的情况下,Na2O2已不存在;

②NaOH起漂白作用:用实验验证,往浓NaOH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确实能退色,但随着水的加入,红色又重新出现;③O2起漂白作用:把O2通到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不退

色,说明氧气无漂白性;在学生思维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做适当地点拨,可能的反应物、生成物都已经考虑并被一一否定之后,有没有可能是一种中间物质在起作用。④学生试验H2O2的漂白性:往双氧水中加品红溶液,结果退色。这样结论就出来

了:起漂白作用的是H2O2。那么H2O2是怎样产生的呢?结合现象及结论可马上写出化学

方程式:Na2O2 +2H2O = 2NaOH + H2O2, 2 H2O2 = 2H2O+O2↑。经过对现象的层层剖析深入

探索,结合灵活的思维,揭示了反应的实质,为后续的氧化剂、还原剂、电子转移情况等问题的解决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发现问题后,学生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在一种结论不正确之后,又提出新的假设,开始新的探索。在整个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始终积极的思考,既动手又动脑,从中也充分体会到了探究的乐趣,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又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巧设实验步骤中的细节,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当前中学科学实验教学中,以教师验证性实验居多。因而在演示实验前后以及过程中,制造矛盾,提出疑问,主动联想,是设计实验情境的一种好方法。当然,这些问题的设计,应该围绕实验主体教学的实质展开,即为什么要进行这种实验,进行这种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借以激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的思维从疑问开始,在联想和想象中活跃,在获得正确答案中发展,最后在具体实验验证过程中及结果中得到强化,从而完成一个层次的认识。

例如:“浮力”教学,来自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成为学生思维的障碍,学生常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密度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沉入水底的物体不受浮

力等。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实验教学的步骤可以这样具体设计:(1)用弹簧秤分别挂起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浸入水中,要求学生观察弹簧秤示数,并提问说明什么?在这里先设计简单的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后面即将展开的实验笼罩上一层趣味的“灵光”。(2)用弹簧秤挂铁块徐徐浸入水中,让学生注意观察弹簧秤示数变化,待铁块全部浸入再置于不同深度,提问学生观察到什么?故意设置悬念,吊起学生的胃口,激起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3)换用煤油或酒精重做上面的实验,也可让学生上来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并回答液体密度不同弹簧秤示数又有何不同?学生一个个瞪大眼睛,很多人跃跃欲试,此时课堂业已成为学生探究的舞台,成为学生自主质疑、合作交流的平台。通过一步步的实验过程加以验证,层层递进,慢慢切入试验的科学本质, 更透彻深入知识点。这样更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乎逻辑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贴近实验生活中的细节,实践成功的体验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在生活情境中的实验教学,学生更容易提出问题,更愿意主动的寻找方法解决问题。而开展家庭实验是实践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索能力。

当药品和仪器缺少时会大胆地启用替代药品(甚至是废物利用)和替代仪器,有利于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开展家庭实验要考虑简便易做且安全。象“会游泳的鸡蛋”只需一只鸡蛋、玻璃杯用少量的食盐即可成功。针对“知了”的呼吸器官长在腹部,我指导学生开展了家庭对比实验:①将“知了”的头部按在水中,②将“知了”的腹部按在水中,③将整只“知了”按在水中,实验结果是将整只知了按在水中比其它情况的死亡要快得多,同学们进一步明确了身体各部分相互协调的重要性。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利用玻璃瓶、塑料瓶、一次性注射器等制作漏斗、烧杯、量筒、滴管、酒精灯等简单实用的实验仪器,用食醋、碘酒、面粉、乌贼骨、鸡蛋壳、蔬菜、西红柿等替代化学药品或实验材料,设计了许多有趣的实验,如“神笔”、“钮扣潜水员”等。通过动手实验,大家对科学研究的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初步理解了科学家是如何做科学研究的。使课堂教育得到了延伸和拓展,促进了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挖掘了自己的潜力,动手动脑能力得到提高,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提高了自己的素养,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五、预设实验冲突中的细节,揭示知识内在联系

科学实验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起着发现新事实,提出新问题,获取事实、证据,验证

科学猜想等作用。在实验中预设情景冲突,能激发学生探究动机,真正发挥实验的最大功效。例如教学《液体的压强》时,在利用底部和侧壁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研究了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后,教学“液体内部压强”往往是按照课本先介绍液体压强计后用压强计去研究液体内部压强。这样教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容易给学生产生一个错觉,以为液体内部压强只能用液体压强计来测量,因此会束缚学生思维。其实上述教学会错失让学生进行探究的良好时机。若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教师有意识地预设如下冲突情景:“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那么,液体内部是否也有压强呢?如果有,怎样来观察呢?”使学生容易想到“把底部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插入液体中去进行观察”。运用学生提出的方法去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结果发现橡皮膜有变化但不明显,此时教师可趁机激发学生思考,寻找更佳的器材。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出示“液体压强计”必定能达到水到渠成之功。从“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到“液体压强计”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经过矛盾冲突后获得自主发现,体验探究学习快乐,由此也揭示了液体压强与液体内部压强的联系。

对于实验教学中的冲突情景,教师课前精心预设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预设不等于封闭,现代课堂改革倡导以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的教学。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兴趣和灵感等参与实验课堂,使实验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因此教师对预设应想得细些,对可能出现问题估计得全面些,对各种资源的整合考虑得周全些,将使预设既具预测性,更具应变性。预设是为了更有效的生成,使生成更有把握。课前多一份精心预设,课中就可能多一份精彩的生成。

六、改进实验中不规范的细节,强化规范操作意识

实验操作必须符合一定的规范,对于不符合规范的细节,首先应有一种批判的意识。而学生在实验中暴露出的两种思想意识应引起教师的警惕。一是做实验比较放松而把做实验看做一种休闲活动;二是认为不规范操作照样能得到预期的现象,无所谓。学生在实验室无所顾忌地大声说话,站起坐下频繁;试剂用量“多多益善”致使反应液溢出试管;试剂用完不及时归位,瓶塞张冠李戴;铁夹口朝下致使试管跌落,铁夹太紧导致试管破裂等等。例如在氢氧化亚铁的制取实验中,滴管竟伸到液面以下。这严重违反了滴管的基本操作方法,滴管应该在试管口平面之上进行操作,不能伸进试管,不能碰到内壁。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原来是为了避开空气中的氧气。能不能做到既符合规范,又解决氧气的问题呢?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综合性考虑问题。可以从试剂、操作、装置等方面来分析。通过认真地思考并经过实践的检验,得到多种方案:①直接将片状NaOH 放入FeSO4 溶液中,在NaOH 表面的现象很明显;②创造还原性的气氛,把CaCO3、Fe 屑

加到稀盐酸中,利用生成的CO2、H2 隔绝氧气,然后直接从上面加NaOH 溶液。实践证

明这堂课的规范教育是成功的,学生产生了规范操作的意识,对实验做到了独立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细节问题不容忽视,在认识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能把视线只盯在一点、一线、一面上,也可以看作是扩展学生思维空间的契机。

总之,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重视实验细节,能引领学生自觉地获取知识和技能,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当然从细节中寻找问题,对教师、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观察需要更加细致,阅读需要更加仔细,知识的储备需要更加丰富。教师是引路人,在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极大地促进了自身的成长,演绎出课堂更多的精彩。

重视物理实验,推进有效教学 篇3

关键词:物理实验;实践性;学习方式;解题思路

物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与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在对其进行学习的时候,不仅需要对数学知识进行运用,同时,还要结合相关的生活常识对物理现象进行理解。近年来,在中考试卷里,就物理学科的题目表现来看,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创新型与复合型,这些特点的出现既是物理学科本身发展的需求,也是对学生自身物理知识运用能力的更高要求。因此,在本文中通过对物理实验活动中数学思维表现的思考,进而实现对物理学科教学活动的推进与开展。

一、通过实验活动实现对物理知识的深化

在进行物理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直观感受,进而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点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就物理教师而言需要对物理实验进行优化设计,进而使学生可以通过物理实验,实现对物理概念的有效理解。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高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将课堂活动的开展从简单的局限于对结果的一味追求,上升到对整个物理实验的关注。比如,在对“功率”这一物理概念进行明确的时候,可以通过对实验活动的生活化设计来进行相关的实验:让学生理解“功”的内含及表现特点,要求组织每组开展两类实验的评比活动。让所有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开展实验操作评比,实验比赛结束可以把最后的结果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给所有学生观看,并作交流用。然后,教师在每组中找两位学生当代表,由他们分别把十五个可乐瓶子从教室的地面放在实验所用的课桌上,教师要仔细登记这两名学生所用的实验时间,A学生使用了( )秒,B学生使用了( )秒。然后教师组织小组内交流,比较两名学生刚才在这个过程做的“功”与“快慢”之间的联系。这一实验的整体时间是5分钟。这一实验的结论就是得出了做功快慢比较方法。这样,学生就容易在这个过程中理解物理的相关概念。

二、借助于实验活动提高学生对物理的认识

通过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培养,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够更好地满足对物理学习的需求。在以往的物理教学活动中对于物理教材的依赖性较强,其对物理实验活动的开展存在明显的不足。随着新时期教育活动开展需求不断提高,针对这样的发展缺陷来说,想要实现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的提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创新,加强其趣味性与多样性,加强对物理实验活动的开展。比如,在明确“沸点”这一物理概念的时候,在实验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物理老师需要对晶体的融化条件进行充分讲解,使得学生对融化过程的理解得到充分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对物理教材进行运用,同时,还要对物理实验进行有效开展,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借助实验活动对解题思路进行明确

在物理实验活动中,对于学生的培养侧重于对其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物理教师在对物理实验进行设计与开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这样的培养需求,不仅要教给学生物理知识,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态度进行培养,使得学生能够产生对物理实验活动的参与兴趣与探索精神。比如,在对电路进行连接的实验活动中,可以对原有的试验性的实验活动进行验证,促使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活动。在這个过程中,物理教师需要进行及时的指导与纠正,让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有效培养。

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要优化实验方案,培养创新精神。实验方案是实验活动的依据和指导,合理的实验方案既能促进实验目标的实现,又能增强实验效果。教材中有些实验方法不尽合理,会造成较大的误差。在各地中考试题中,经常出现对教材实验方法的改进、优化的考查。因此,合理地改进、优化实验方案,既能减小误差,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而言之,初中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教学。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间,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去搞科学、去探索、去创新。这正如,不经历简单电路的安装过程,学生就不了解小电珠发光的原因;没有亲自做一做物体沉浮的实验,学生也就找不到物体沉浮的规律。

参考文献:

[1]林少平.高中物理实验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2014.

[2]谷怀英.优化实验教学,推进物理学科素质化发展.数理化学习,2014(1).

[3]李英慧.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浅析[J].学苑教育,2010(1).

重视物理实验,优化物理教学 篇4

一、注意演示实验的精确性和可观性

在初中物理实验中,演示实验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一些物理现象、规律,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理解物理现象和规律,可以说,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中化抽象为直观、化枯燥为生动的有效手段。不仅如此,在演示实验中,教师通过实验操作的演示,还能够传授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规范和技巧,为学生自己参与物理实验活动打下基础。为了保证演示实验的有效性,教师在开展演示实验时需要把握两个问题,一是操作的精确性,二是实验的可观性。物理实验是一门极其严谨的科学活动,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造成实验结果的失真,因此,精确严谨是实验成功的前提条件。在演示实验中,教师的每一个动作都会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因此,教师在进行演示操作的时候,一定要力图做到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动作都精确严谨,这样既能够有效保障实验的成功,又能够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榜样,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除了精确性之外,演示实验对于可观性也有着很高的要求。在演示实验中,观察活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学生能否清楚地观察到要想的实验现象会直接影响演示实验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实验的可观性。一方面,要注意实验仪器的摆放位置,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实验现象不明显的演示实验要进行适当的改进或者放大处理,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

二、努力提高学生实验的有效性

无论是平时的考试还是中考,学生实验都是重点考察对象,然而,大多数的考察结果都不尽如人意。由此可见,在物理实验中,学生实验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与演示实验相比,学生实验往往对教学时间、实验条件及教师的组织调控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一些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很少开展学生实验。由于缺乏足够的实践操作机会,很多学生的动手能力往往非常差。因此,努力提高学生实验的比例,提高学生实验的有效性是物理实验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为了保证学生实验的有效性,教师要在组织学生实验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做好充分的实验前准备。教师要在开展学生实验之前对实验仪器进行检测,制订详细的实验教学计划,这样才能够保证实验教学过程的有序性。第二,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适当指导。一些教师在开展学生实验的时候,往往把实验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然而,由于初中生在知识、经验、自我控制能力等方面的不足,缺少了教师的指导,很容易使实验过程变得流于形式或者偏离主题。因此,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从旁进行适当指导也是非常必要的。第三,要注意实验结束后的总结工作。一些教师在开展学生实验的时候,往往以是否得到实验结果作为实验成功与否的标志,而不会对实验的过程进行总结。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实验评价方式,使得一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甚至一些学生为了完成实验任务,而采取了凑实验结果的方式,这样就使得学生实验大打折扣。因此,当学生的实验操作结束以后,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对之前的实验活动进行总结,总结成功实验的经验,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通过实验后的总结工作,对之前的实验活动效果进行有效巩固。

三、充分重视小实验

新教材中穿插了很多小实验,这些小实验往往较为简单,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正是因为这些小实验比较简单,一些教师对这些小实验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多教师都想当然地认为,这些小实验学生一看就懂,不需要花时间来做。长此以往,这些重要的小实验就会逐渐为学生所忽视,而这些看似简单的小实验学生也无法完全掌握,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重视这些小实验,无论实验多简单,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都要亲自动手做一做,这样,学生才会在实验的过程中获得应有的收获。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凝华”的现象时,就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动手制霜。经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不但有效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了霜的成因,深刻理解了“凝华”的概念,从而顺利地实现了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无论实验大小,其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教师一定要在实验教学中充分重视小实验的大作用。

与理论课相比,实验课对教师的要求往往更高,因为在理论教学中,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固定,教师比较容易把控,而在实验教学中,影响实验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因素非常多,尤其是在学生实验中,实验中出现的变数会更多,这就给教师的教学活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在平时注意提升自己的实验教学能力,培养自己多方面的素养,另一方面,在开展实验教学之前要做足功课,认真做好实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够做到有备无患,保证实验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桂容,孟桂菊.新课标下中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2).

[2]卢旭东.关于优化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7(03).

重视物理实验 篇5

内容提要:近几年物理高考题中,部分考试题型的物理情景设计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常见模型,但更多的考试题型是创设了新的物理情景。这些新情景题型源于生产生活实际素材,源于实验所取得数据。学生遇到这类题型,往往不知道如何着手,不懂得从什么方向思考问题,不知道如何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把物理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建构的能力。本文针对这个问题阐述了物理模型建构的意义,学习物理模型时归纳成基本物理模型方阵以及物理模型建构与应用,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关键词:物理模型 基本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建构、物理模型应用

一、物理模型建构的意义

物理学研究的对象遍及整个物质世界,大至天体,小至基本粒子,无奇不有,无处不在。面对物质纷繁复杂、形形色色的运动,如果不采取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辩证方法,人们很难摆脱浩如烟海、纷乱繁杂的物理现象的纠缠,理不清道不明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物理理论的大厦将无法建成。物理学大厦是建立在无数物理模型建构的基础上,经无数科学家不懈努力建立起来的。中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就是在各自的心中利用物理模型重建物理大厦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掌握物理学研究的方法,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就是把物体、物体的运动理想化、抽象化,建立起相应的物理模型。如:忽略物体的具体形状、大小,把物体看作具有质量的几何点的质点和物体在自由下落时忽略空气等阻力,认为物体只受重力的自由落体运动。

学生在分析和解答物理过程中,就是识别和还原,开发和利用物理模型的过程。在研究和解决物理问题时,不懂得通过科学的抽象,剔粗取精、去伪存真,就不能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不清楚物理模型的相对性和适应条件,不会识别形异而质同或形同而质异的问题,就不能识别和还原物理模型;在解决复杂问题时,不会将复杂的问题等效若干简单问题,就不能开发和利用物理模型。如果不会识别和还原、开发和利用物理模型,在遇到新情景的问题时将寸步难行。

把物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就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头脑中进行物理模型建构或直接做成实物模型的过程。如果人们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缺乏解决问题的方案转化为模型的能力,那人们一身中所学知识是将毫无意义的。

二、学习最基本的物理模型构成基本模型方阵

中学物理中最基本的物理模型一般分为三类:概念模型,数学模型和理论模型。

概念模型一般是把物质、物质运动或为了描述物质运动进行抽象化的结果,如质点、自由落体、单摆、圆锥摆、弹簧振子、点电荷、理想气体、理想流体、电场线、光线„„。学习这类模型时,要注意学会并掌握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辩证思维方法;注意概念模型的质是什么,究竟忽略什么次要因素(如自由落体的质是初速度为零,只受重力,忽略一切阻力的运动);注意概念模型的相对性和适应条件;注意比较易混淆不同概念模型间的质的区别(单摆和圆锥摆的运动平面一个是在竖直平面内运动,另一个是水平面内运动;单摆是把重力沿切线方向分解而圆锥摆是把重力沿水平方向分解)。数学模型一般是反映物质的某种属性、物质运动的过程的规律。客观世界的一切规律原则上 1 都可以在数学中找到他们的规律。物理学在建造物理模型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建造表现物理状态及物理过程规律的数学模型(如表达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数学公式、、等)。学习数学模型是应特别注意数学公式的物理意义和适应范围。

理论模型是在物理学的研究和发展过程中,发现一些物理现象与现有的物理学客观规律不相符,为了解释这些现象,人们提出的种种假说或假设(安培说、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玻尔氢原子理论、夸克模型等)。学习理论模型是应特别注意学习建构理论模型的指导思想——探知未知世界的种种假设,这种假设的正确与否还要靠实践去检验。学习理论模型的意义在于,我们在解决新情景下的物理问题时,不妨也提出一些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去判断假设是否正确,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假设法。

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物理模型建构的同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对物理模型进行归纳小结,建立起物理模型的方阵系统。

三、物理模型建构与应用

物理模型的应用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的应用:一类是应用物理模型能直接解决的简单物理问题;二类是在新的物理情景中,通过简单类比或等效找到与已有的物理模型相匹配的物理问题;三类是学生没有经验过的完全陌生的物理问题,很难通过简单类比形成时空图像直接找到物理模型,而要通过人的思维加工后才能形成时空图像的物理问题。一类问题的是为了学生解决记忆和巩固已经学过的物理模型。二类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应用物理模型的一般能力。三类问题才是为了培养学生开发物理模型的创新能力。下面主要谈谈第二类问题和第三类问题。

1、物理模型在新情景问题中的应用

中学物理问题与物理模型有着密切关系,它们一般都是根据物理模型构思、设计出来的。在解题时如果能从新的物理情景中发现物理问题的特点和本质,通过抽象、类比和等效的方法,将陌生的问题回归到与之对应的熟悉的物理模型上去,则会对解题起到事倍功半之效。

[例1]如图1所示,摆长为,质量为m的单摆悬挂在A点,在距离A点处的正下方B点固定一颗小钉。现将单摆摆球向右拉离平衡位置偏角小于50,然后无初速的释放,不计空气阻力,g=10m/s,求单摆由C运动到D所用的时间。

[分析与解]物理问题的情景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单摆模型,学生不会想到单摆做简谐运动时的周期公式,思维受阻。但如果抓住了题中单摆摆球向右拉离平衡位置偏角小于50的特点时,就会使学生很容易想到单摆做简谐运动时的周期公式,并想象图1中类似为右边是摆长为的单摆,左边是摆长为的单摆,不难求得单摆由C运动到D所用的时间 2。

[例2]边长为 L的正方形导线框水平放置在均匀分布、方向竖直向上、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按B=B0sinωt规律变化的磁场中,如图2所示,问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式的最大值是多大?

[分析与解]若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直接求解本题,将要用到高等数学知识,中学生将“无能为力”。但若抓住“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按B=B0sinωt规律变化”是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根本原因,就很容易用等效的观点联想到如图3所示的情景:边长为 L的正方形导线框在感应强度为B0的匀强磁场中绕轴00/由图示位置开始以角速度ω匀速转动,显然这两种情况中通过线框的磁通量都是的规律变化,这样我们就把图2的问题回归到我们熟悉的交流电模型上来,很容易求得感应电动时的最大值为εm=B0ωL2。

[例3]如图4所示,一根轻弹簧竖直的立在水平地面上,下端固定于地面。在弹簧的正上方有一个物块,物块由某高处自由落体到弹簧上端0,将弹簧压缩,弹簧被压缩x0时,物块的速度变为零。从物块与弹簧接触开始,物块的加速度随下降的位移x变化的图象(如图5所示)可能是

[分析与解]本题若直接对物体在0/位置进行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加速度a,很难判断加速度是a=g、a>g、ag。因为,弹簧振子当处于两个最大位移的位置时,它们的加速度一定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为最大值,它们的速度为零。弹簧振子从上最大位移处往下运动到平衡位置的过程中,速度由0达到最大值。因此,只要判断物体在0点的位置是在最大位移位置之上还是最大位移位置之下,由于物体在0点的位置的速度介于0与最大值之间,显见0点的位置是在上面最大位移位置之下,从而判断a>g,选答案D。

2、物理模型的开发应用

物理模型的开发是指解答物理问题中,问题给出的现象、状态、过程及条件并不显而易见,也没有现成的常规的物理模型可直接应用,必须通过细心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后才能构 3 建新的物理模型。

[例4]如图6,用长为L的铁丝绕成一个总高度为h的等距螺旋线圈,将它竖直的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穿在铁丝上的小球可沿此螺旋线从静止开始无摩擦的自由滑下。求小球从最高点滑到桌面所用的时间?

[分析与解]题中的物理情景虽有弹簧但不是弹簧振子模型。小球沿等距螺旋线无摩擦地盘旋而下的情景设计使学生的思维茫然,无法找到熟悉的已知物理模型。如果我们借助数学的“无限分割法”将螺旋线分割成若干相等长度的小段,每小段的曲线都可以看成直线构成一个微型斜面,如是整个螺旋线就可以等效成若干斜面的组合,从而等距螺旋线圈等效为一个“斜面模型”如图7。由斜面模型及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学公式得到小球从最高点滑到桌面所用的时间。

[例5](如图8)在无限大的金属板的上方距板d处有一电量为Q正电荷,求金属板表面P点附近的场强的大小(QP垂直于板面)。[分析与解]这是一个按常规的求解思路很难解决的题,P点的场强应为电荷Q与板上感应负电荷在该处产生的场强的叠加,而学生不会计算板上的感应负电荷在P附近产生的场强,也找不到相应的物理模型与之匹配,如果开发一个类似平面镜成像的“镜面对称”的模型,4 即设想在金属板得下方与正电荷Q的位置对称点存在一个负电荷,如图9所示,则P点附近的场强等效为一对正电荷和负电荷所产生的场强的叠加,问题就迎刃而解。由点电荷的场强公式和场的叠加原理得:。

物理教学应重视演示实验 篇6

一、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物理“难学”,这是初学者普遍存在的问题。纯理论教学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如何让学生喜欢物理?爱因斯坦曾说,興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知识有了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我在讲大气压强的引课中,演示了几个有趣的实验,其中有这样一个实验:取一个小试管和一个略粗的一端开口的长玻璃管,首先将长玻璃管灌满水,然后将小试管管口朝上,放入长玻璃管内,保持水不进入小试管。这时我问学生:“如果将长玻璃管倒立,小试管会怎样?”学生们几乎都认为小试管会下落。当我快速将长玻璃管倒立过来时,小试管并未随水下落,反而在长玻璃管内上升,此时,学生们都瞪大眼睛,被这出乎意料的现象所吸引,都急于想知道为什么,我由此引入新课,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整节课学生们都情绪激昂,愉快地完成了大气压强的学习,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二、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讲保险丝的作用时,虽然学生在理论上都明白,但理解的不透彻,记的不牢固。我在课堂上做了教材中图8.5-3的演示实验,学生亲眼看见保险丝熔断,而导线——铁丝(或铜丝)却不熔断。这样不仅提高了兴趣,也轻松掌握了保险丝的作用,以及绝不能用铜丝、铁丝代替保险丝的教学难点。

讲大气压的方向时,我不仅将水杯倒置,还大胆地将杯口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结果纸片都没掉落,同学们都惊叹不已!从而有力地说明了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突破了教学上的这一难点和重点。

三、引入物理概念,总结物理规律,培养多方面能力

许多物理概念的引入、物理规律的得出都用到了演示实验。例如在讲光的折射现象时,如果只干巴巴地讲述,学生很难接受。我演示了光从空气射入水(加入几滴牛奶并搅匀)中,只简要加以讲解即可明白折射现象,也为进一步讲述折射规律做了实证。

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必须要成功地演示同一小车在三种不同表面运动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在越光滑的表面小车前进得越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猜想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将会怎样?从而进一步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演示实验不仅可以总结规律,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概括、逻辑推理的能力。同时也让同学们知道伟大的科学家也都是从小实验开始走向成功的,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还有很多演示实验在此就不一一列举它的重要作用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自制一些简单易懂的演示实验,同样会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做好演示实验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前要充分准备;

2.实验的可见度要高;

3.实验中操作要规范;

4.实验的用语要准确;

5.实验时尽可能让学生参与配合。

总之,物理教师在不断引入多媒体技术的同时,绝不能以此来替代直观、生动的演示实验!我们依然要重视演示实验,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重视物理实验 篇7

然而,受应试教育影响,对物理教学中的实验观察有所忽视。我认为,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动脑的同时还要动手。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真正学好物理。

一、结合生活,培养学生进行观察的习惯和兴趣

只有对自然现象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学生学的知识,只有和他们所遇到的现象、问题进行联系,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学生对知识才能有较深的理解。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法拉第凭着敏锐的观察力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由此看来,自然界中许多科学发现,无不都是科学家通过细心观察得出的结论。学习物理,须从观察物理现象入手。

在学习力时,开始让学生试着推一个载重的推车,体会开始启动时、正常前行时的差别,然后学习力和运动的关系。讲简单机械,让学生指出他们所遇见的由简单机械所组成的物体,有的学生列举了杆、抽水马桶。讲热机时,让学生观察电冰箱的工作情况,有的发现外壳是“热”的。在学习物态变化的放热和吸热、能量守恒等内容时,学生就有很浓厚的兴趣、深刻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力学时,老师问道:你向前走路时腿往哪个方向用力?很多学生答向前用力。学生普遍体会到对现象作出正确的结论,不能单凭习惯上的感觉,这引起他们对观察分析的兴趣。

二、鼓励学生做课外实验和小制作,培养动手能力

我们的教育由于只注重动笔、动脑,学生把“脑筋急转弯”看成是提高智力的法宝,忽视了动手能力。动手不仅是实现一切科学成果的必需,也是发展脑力活动的重要条件。我们的教育家,早就提倡手脑并用,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在学习光学时,可让学生们做万花筒。烧制小玻璃球,做成简单显微镜,他们发现球直径越小,放大的倍数就越大,不过不易做成,且视野不开阔。还可以让学生用凸透镜制作潜望镜,自己动手做简易的幻灯机、投影仪等。在讲大气压时,让学生设法把浴缸里的水放出来,有的学生尝试虹吸法。这样,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他们在家也能解决一些家庭维修问题。

三、加强课堂上的实验教学

我们现今的实验设备有时不足,教室有时比较拥挤。这时,如果想做好课堂实验,难度较大,不动手做实验,学生便得不到老师的指导,就很难领会要领。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训练学生。找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老师先教他们,使之在课堂实验时有能力协助老师做教学实验。其次,把通用实验手段培养出来。比如,测量长度看刻度时,了解正确的角度;测量质量时,掌握砝码、物体的移动方法,使学生掌握提高准确度的原则。测量温度时,了解温度计的读法、环境影响。在做电学实验时, 会读各种仪表,能正确连接电路。再次,注意安全,包括自身的安全和仪器设备的安全。如温度计等玻璃仪器,不能用手直接触摸镜面;做电学实验时,应逐渐减少电阻,不能短路。

物理教学要重视实验教学 篇8

在教学过程中, 每教一个新的既念, 都应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 这个概念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 从而使学生明确每个新既念建立的必要性。

正确理解物理概念及规律, 才能灵活运用它们解决物理问题。

在初中, 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我认为正确理解物理概念及规律应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

一、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中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 思维活动往往依靠直观材料, 因此做好演示实验, 可以使学生获得与物理概念有直接联系、具体直观的感性认识, 从而理解物理概念。

例如, 各种磁体的磁场分布情况不同, 可以通过磁体吸引铁、钴、镍等物体的性质来做实验。在磁体上面放一块玻璃板并均匀地撒一些铁屑, 轻轻震动。看到铁屑按一定规律排列起来, 密集地方磁性强, 而不同磁体的铁屑分布不同。我们引入实际并不存在的带箭头的虚线, 即磁感线来形象描述磁场的分布情况, 从而理解磁场是有强弱和大小的物理量。做好演示实验要做到以下六要:

1.要明确用意。

教师在备课时要依据教学大纲, 吃透教材, 明确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例如, 初二物理《浮力》一节的用弹簧秤分别在空气和水中称同一物重而存在读数差的实验, 就是用来验证下沉物体也受到浮力。但有时在教学中却是先肯定物体受到了浮力, 然后再做实验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公式, 这就与教材安排实验的用意不相符了。

2.要充分准备。

教师在课前要选择和熟悉仪器装置, 备好实验材料, 预做实验, 估计可能出现的故障, 考虑好应急措施, 以确保课堂实验成功。例如, 在初三物理电学实验中, 如果要使用学生电源, 就必须先检查学生电源和电源插座是否正常, 在供电不稳的时候还要备好干电池或蓄电池。但有的教师却在实验时才发现插座不通电, 结果措手不及。

3.要增强效果。

实物可见度大、实验现象鲜明、背景衬托明显、实验对比强烈、教师操作规范, 才能增强演示实验效果。例如, 在初三物理《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一节的“短路是电流过大的原因”实验中, 若先把灯座、接线柱、导线、电灯和保险丝按电路图有序地安装连接在较大的示教板上, 注意板面与导线颜色相衬, 在教学时挂在黑板上, 就可以一目了然。如果把实验改成“先通电, 再短路”。还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楚地看到短路前后保险丝熔断和电灯正常发光到熄灭的对比过程, 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

4.要激发兴趣。

一方面实验设置尽量接近生活, 出乎学生意料, 创设惊、险、奇、趣的情境;另一方面实验教学要以游戏、表演、竞赛等方式进行组织, 激发学生兴趣。例如, 初二物理《惯性》中把放鸡蛋的硬纸片弹出去的实验器材和操作都是学生所熟悉的, 且不少学生以为会纸飞蛋打, 而出乎意料的是鸡蛋竖直向下掉入杯中丝毫无损, 对此, 学生感到惊讶, 并会调整自己的思维定势。

5.要启迪思维。

教师要通过设疑、提问、猜测、边做边讲等形式, 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分析和综合, 得出结论, 建立概念, 找出规律, 否则, 就难以启发学生思维。例如, 在初二物理《大气的压强》教学中, 有的教师做完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和托里拆利实验后, 只说:“这是由于大气压的存在。”就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大气压的存在和解释有关大气压的现象。

6.要不断创新。

教师在演示实验教学中, 要有创新意识, 不断改进实验方法, 适当增加新的演示实验, 敢于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随堂实验, 让学生去实践, 去探索, 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创新能力。例如, 在初二物理《浮力》教学中, 可以增加一些演示实验来说明浮力产生的原因, 使得教学更加具体形象。

二、理解物理概念物理意义的重要性

有些学生对概念、规律背得很熟, 但解题时往往无从下手, 或者凭空猜测, 出现这类问题是对概念不清楚或一知半解。

例如, 马拉车运动的现象中有3个问题要解决:

(1) 马对车有力的作用, 车对马有力的作用吗?

(2) 马对车的作用力与车对马的作用力谁大?

(3) 为什么马可以拉车运动, 而不是车拉马运动?

第一个问题要理解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二个问题要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等大共线、反向、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第三个问题要理解马与车两个物体受力情况不同, 产生的运动情况不同。马受到地面摩擦力大于或等于车拉马的力, 所以马向前运动, 而车受到马的拉力大于或等于地面对车的阻力, 所以车随马运动, 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无关。

三、理解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物理作为一门学科, 概念与概念、规律与规律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与区别。正确理解这些联系才能使知识系统化, 认识它们的区别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例如压力与压强是与力有关的物理量。但压力仅与物体形变大小有关, 而压强除与压力大小有关外还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相互作用但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之间, 可以传递压力, 如缓慢地向墙上按图钉, 在装有液体密闭的容器里则不是传递压力, 而是传递压强, 如液压机等。

物理教学要重视学生实验与研究 篇9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注重科学探究的重要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物理学实验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 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要让初中学生在学习基础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 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 就应不断改革现行的教育方法, 努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所以, 我们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突出科学探究,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曲折、艰辛和乐趣, 学习科学方法, 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开展学生科学探究创设物理情景、提供探究素材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创设问题产生的真实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物理情景与已有知识的冲突所在, 从而提出探究的问题。

精心设计课堂实验, 鼓励学生积极探究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课堂上精心设计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但这一环节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引导, 精心设计, 合理安排, 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不能为了怕麻烦, 就让学生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进行“照方抓药”, 这样做虽然省事, 却打消掉了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探究能力。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做验证性实验, 学生缺乏兴趣, 对学习物理的积极性降低, 以至于讨厌做实验。而探究性实验,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时, 其思维方式与做验证实验有很大的区别。学生首先要对所探究的物理知识提出假设, 然后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并一边实验一边探究, 从中发现规律。在目前的物理教学中, 考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长远发展, 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 高度重视物理学中的实验成分, 尽可能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 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实验, 力求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科学”, 这样使学生在探究性实验中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并成为知识的再现者。

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 实验教学法使学生通过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进行学习, 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 从而延长了他们的有意注意时间。有意注意是一种主动的、服从于一定目的要求的注意, 它是在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而实验教学可以通过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有效增加他们对于物理知识的有意注意,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改变了教师处于课堂的主动地位, 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知识的尴尬局面。实验教学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它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材料, 自己做实验, 或参与讨论讲述, 因此, 提高学生自学和思考的能力, 同时促进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可以使物理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脱离了实验的物理教学是不能获得真正的提高的。在物理实验课教学中, 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以及独立思考和实际动手的能力。通过实验, 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 使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现象, 主动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从而培养了观察和思考事物的能力。这样, 学生们在学好物理的同时, 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并培养了学习其他学科的能力。

重视物理实验 篇10

首都师范大学的续佩君老师将物理实验能力分成10个基本层次: (1) 按实验步骤完成; (2) 设计实验记录的表格; (3) 基本量具及仪器的使用; (4) 基本工具的使用; (5) 运用误差理论分析物理实验; (6) 写出物理实验报告; (7) 分析物理实验现象和实验处理; (8) 设计简单的物理实验; (9) 排除简单故障; (10) 根据需要寻找实验仪器的待用品。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专门规定要开设实验“物理实验专题”板块, 该模块注重从以下四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经历科学的实验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新的物理课程已经淡化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界限。传统的物理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验证某些物理规律、某些物理量的测量。同时, 要求学生会进行观察、操作、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在科学的实验探究过程中, 学生可以认真观察老师在课堂上所做的演示实验, 大概地了解实验要解决的事情, 在大脑中搜集所学相关知识的内容, 充分调动思维。在演示实验中应当把实验做得生动有趣,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活他们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并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观察验证性实验, 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实验目的、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探究, 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入的掌握, 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培养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并假设和预见实验结果, 充分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强化实验方案的自我设计, 增强学生的创造潜能

传统的物理实验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观测能力、动手能力, 妨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把学生束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 妨碍了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教师通过充分运用学生所学过的物理知识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让学生设计自己物理实验方案,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能值得商讨了。

例如:一个物体, 如果没有受到其他物体的作用, 它就保持自己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样的陈述可能离惯性定律的本义较远, 因为这一陈述的方式是在动力学的维度上来进行的, 陈述的对象是“一个物体”。这和牛顿第二定律的研究对象是一致的, 这样方式的陈述毫无疑问地可以把惯性定律认为是牛顿第二定律的一个特例, 因为“如果没有”这几个字就表达了陈述事件的某种特殊性。

另外一种常见的陈述方式是: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这样一种表述比前一种完整多了, 它几乎就是牛顿的原义, 但这里的“一切物体”应当换成“任何物体”。因为在此论述中的“任何物体”实际上是对一切物体的否定, 而“有外力”应当换成“其它物体的作用”, 因为惯性定律是不涉及力的, 操作意义动性,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想像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 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同样, 爱因斯坦也意识到想象力的重要性, 他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由此可见丰富的想象力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阿瑞提 (S.Arieti) 对个人创造力的培养提出了十分独道的见解, 他认为:与集体生活相补充的“单独性”, 与紧张学习工作状态相对比的“闲散状态”, 与理性思维相反的“幻想”, 以及摆脱禁锢的“自由思维”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创造这样的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主动索取性、多向变通性、求异性、综合概括性等创造思维品质。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广泛的空间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三、深入对实验过程和实验误差分析,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物理实验本身就是一个操作过程, 以学生分组实验为主, 使每个人都有实验操作机会, 注重学生手与脑的完美结合去探索万物的规律, 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分组实验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能力, 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相互“切磋”, 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丰富和发展, 并且还能积累团队工作的经验, 这能为学生日后胜任工作岗位作好铺垫。分析实验过程所产生误差是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对于物理实验中数据的变化, 只有科学地分析, 才能得到想要的结论, 因此对试验误差的分析, 不仅能增强学生科学的分析方法能力, 而且能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物理规律的本质, 通过实验数据的变化来抽象概括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深化实验过程和分析试验误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而且能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动手和科学的研究方法等良好习惯, 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重视对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评估, 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物理实验需要评估, 没有评估与交流的物理实验是盲目的, 评估与交流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操作中有没有什么不当或者错误?测量结果与真实结果有什么出入, 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学会为自己的正确观点进行答辩, 并且说出你在实验中是否发现了什么新的问题, 为什么, 怎样去解决的。在评估与交流活动中达到知识互补的目的, 实现创新思维的碰撞。评估与上的力这个动力学的基本概念与惯性无关。

我试着这样来陈述惯性定律:存在着的宇宙有这样一种性质, 它使任何物体在没有受到其它物体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许, 这样的一种陈述方式是较明晰的陈述方式, 它强调了惯性与惯性的表现者 (个别研究对象) 的严格区分, 这个陈述的主语是性质, 这样的陈述才可称为关于“惯性”的定律。而我们也应当将惯性定义为: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参考文献:

[1]徐祖年.质量是惯性或引力的量度.物理教师, 2001,

[2]梁昆淼.力学·上册 (修订版) .高等教学出版社, 1978, 12修订, 第2版:64.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实验教学探讨

张丽丽

(江苏省建湖县高级中学, 江苏建湖

摘要: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物理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传统实验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观察、思维、创新等能力的培养, 教学效果一直不佳。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观念, 让学生发掘实验中蕴藏着的科学思想,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培养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样才能使学生实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目标达成教学过程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 物理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项重要活动, 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都提出了明确要求。物理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它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对学生巩固和运用物理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在物理实验中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养成科学的态度和习惯。实验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创造能力。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对人类来说, 毕竟90%的科学活动是实验, 而且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是实验, 对那些特别擅长动手的学生来说, 应认为擅长动手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 因为有这种能力, 他们就很有可能在适当的学科中从事很有意义又很重要的事业, 取得扎扎实实的进展。”

一、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杨振宁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传统中国物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国的学生学习非常刻苦, 基础知识丰富、扎实, 且善于考试。但他们却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 不善于提出问题等缺陷。”纵观现今教育界, 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往往只局限于教师演示、学生看,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忽略了对学生观察、思维、创新等能力的培养, 使实验教学的效果一直不佳。

目前,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有了较大的发展, 但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

1.“程序化实验”。

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实验目的、器材、步骤, 像机器一样, 按规定的程式操作, 去获取教师、书本所要求得到的实验数据、结果。虽然学生动手了, 但这只是一种机械性的操作, 学生往往并不真正明白实验的内涵。

2.“试题实验”。

交流的过程能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 引导学生开展激烈讨论和交流活动, 使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成功经验, 通过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 从不同的角度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 学习好的经验, 提高认识, 正确理解所获得的新知识。通过评估与交流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错误、弯路甚至失败, 这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学生还能从中得到良好的宝贵经验, 为以后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 在物理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物理教

学生用笔“做实验”。教师通过编制大量实验试题让学生被动地掌握, 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而且挫伤了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

更有许多教师, 对一些原本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的实验却用多媒体来展示, 还美其名曰“现代技术的运用”。

这些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依旧存在着“重讲授、轻动手;重知识、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重机械训练、轻实质体验”的问题。要想更好地达成新课程提出的教育目标, 就必须积极改变现状。

二、实验教学目标的达成

物理新课程总目标提出: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 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 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和兴奋感;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意识, 能独立思考, 勇于有根据地怀疑, 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关心科学发展前沿, 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有“振兴中华, 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要达成以上目标, 我们就应很好地借助于实验教学这一手段, 积极做到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兴趣。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般来说, 中学生在刚接触物理时, 都有一种新奇感。我们应充分发挥实验的魅力, 并通过探讨实验教学的新构想将学生的这种新奇感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兴趣。

2.注重体验式学习。

体验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 学习不仅要用脑子思考, 而且要用眼睛看, 用耳朵听, 用嘴说话, 用手操作, 即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 用心灵去感悟。通过科学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应用, 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

3.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相信学生, 给学生以自信, 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拓展物理实验教学途径

改革物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将“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的关键。那么如何拓展物理实验教学途径, 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呢?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展现物理过程, 突出实验原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的永恒重点。实验是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灵魂, 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和科学探索的态度,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 达到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从而实现我国素质教育的宏伟目标。

摘要: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灵魂, 物理实验不仅是物理教学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手段, 而且是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创新能力,四个方面

参考文献

[1]李松岭.物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育理念和策略[J].

[2]吴永熙, 张德启.试论物理教育中的课题探究教学.

重视和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效果 篇11

关键词:物理教学;实验;问题;改革

物理学本身是一门实验科学,它是以“突出素质教育,强化能力培养”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实验课程的素质教育功能,将素质教育与实验教学融为一体。而在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教学是学生物理学习的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学生获得各种能力的源泉。教是要学生通过实验来学到知识,训练技能,并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

一、实验教学要求

1.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努力体现“探究”的过程性。实验探究重点强调的是“探究”而不是验证,要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动手、动脑、动口,相互交流合作,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技能,学习的情感和意志,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坚持真理的精神才能得到培养。教学实践会面临着探究时间的问题,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总是匆忙做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没有思考、发问和批判的时间。我们体会到教学中可以根据探究的内容设置两课时或多课时。第一课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发现并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提出猜想、假设,充分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使他们在相互间的否定与肯定之中积极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思维的能力;其他课时,进行实验探究、结果讨论,并引发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发现新的问题。

2.要恰当地运用分组讨论,努力体现教学的全体性。课堂讨论是实验探究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师生双向交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在全班集体讨论时往往可能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发言的机会,这就需要通过分组讨论来弥补。

3.要积极营造融洽、合作的教学氛围,努力体现课堂的民主性。教师要关爱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宽容大度,摒弃师道尊严,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谐的师生关系、活跃的课堂气氛、高涨的学习情绪、竞争的学习机制,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新要求的教学过程要素。

二、实验教学策略

1.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学生实验多半是验证性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地参与,我们的实验改革应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实验,而物理又是以实验探究为基本特征的科学,因此,物理教学应体现这一特征,并将其作为物理教学的主模式。在物理课程改革中,物理实验的改革是关键的一部分,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应能自己找出实验的原理,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方案并选择实验仪器。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经历与科学家相似的探究过程,亲自参加了物理问题的提出、假设、实验及问题的验证解决等活动过程。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有效类比,在周密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而形成,既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加强、训练,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一节的教学中,笔者将这个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其研究方法:①边学边做实验:首先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好的实验方案做实验,使学生从实验中初步认识物体的加速度a与物体的质量m及它所受外力F有关。然后,笔者再演示课本上的实验,规范操作,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而且让学生观察实验过程,注意发现研究对象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以及在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使学生对a和F、m的关系获得感知。②探究知识: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具体研究,处理实验数据、列表、画出a—F、a—1/m的图象。③归纳总结: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这样,让学生用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两种方法自我进行推证,在推证过程中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对核定的研究对象、成立条件、适用范围、注意事项搞得一清二楚。让学生由学知识变为主动探究自然规律,对知识学得更扎实更牢固,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

2.合理运用多媒体,优化实验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只能作为物理实验教学的辅助手段,决不能替代物理实验。但是课堂实验教学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部分实验的现象不明显,效果不显著,还有一些实验的可重复性差、耗时长,课堂上难以作到随时调用;另外还有一些实验无法在教室中完成等。实验课件的广泛应用则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克服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提高实验的效率。例如:对于“LC电磁振荡电路”的振荡过程分析,笔者应用电脑的动画功能,展现了随着电容充放电的进行,LC回路中的电场能和磁场能之间的周期性变化,振荡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变化的全过程,安全逼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精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活跃,求知欲高度旺盛的状态。对于可见度小,不易观察,且只能水平演示、观察的内容,例如水波的干涉、衍射现象,用发波水槽借助投影仪演示,既起放大作用,又使其有动感,使学生看到清晰的干涉条纹,对学生脑子里形成正确概念有极大的帮助。但是还有部分同学对波的叠加原理难以理解,又缺乏想象力,为此笔者又用电脑模拟制作了一条直线上两传播方向相反的两列波的叠加,可十分形象直观地表现波的叠加,学生也容易理解,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之,应用多媒体可以展示课堂实验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从而突破时间以及空间的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灵活地放大或缩小物理场景,将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认识加强,理解透彻。

3.发展科学思维素质

学生实验的“灵魂”是实验原理,只有把实验原理放在处理实验教学的首要位置,才会使物理实验教学“活”起来。若能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对实验原理进行挖掘和探索,将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按科学方法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素质。在基本实验教学中,必须抓好以下两点:(1)对实验原理的正确理解。要知道这个实验为什么这样做,它的理论根据是什么,不这样做还能怎样做,那一种做法更好,更可行。这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一个关键。(2)对常用的物理仪器要熟练使用,这是实验的基础,是实验的工具。常见的实验仪器有以下十三种: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打点计时器、弹簧称、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对这些常见实验工具不仅要能正确熟练地使用,甚至要知道实验仪器的原理。

重视物理实验 篇12

一、以探究物理现象为目的

演示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释物理现象、掌握物理概念、物理知识, 所以演示实验要以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相适应, 科学合理地进行实验, 以便让学生清楚地认识物理概念、规律, 达到实验为教学目的服务, 同时教师让学生知道演示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 突出那些实验现象, 重点示范哪些操作规程, 启发学生学会观察、思考, 最后得出什么结论。在实验中, 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对实验积极思考, 抓住演示实验的主要现象和本质问题, 演示实验的设计、过程、结果要符合教学原则, 要考虑实验的过程具有可操作性, 实验的结果具有预见性, 要体现实验的原理与实验的现象, 为探究物理知识而服务。

二、演示实验的效果要明显、直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演示实验是在课堂上实实在在观察到的物理现象、规律。因此, 必须保证让学生都能看到、看清实验时发生的物理现象, 只要效果明显、直观、有说服力, 这样的演示实验才能达到预期的实验结果。

1. 演示实验的仪器要明显, 这样物理现象的变化就会显著, 我们可以使实验仪器的尺度足够大, 刻度线条明显粗。必要时借助投影、光线放大或电子白板等设备增强物理现象, 提高实验效果, 对于细小的实验元件可以用投影机, 幻灯片放大到屏幕上, 让教室后边的同学都能观察到实验的本质, 体会物理实验带来的乐趣。

2. 实验仪器的位置要适应学生的观察, 演示桌的高低、仪器的摆放, 主要演示实验仪器要放在突出的位置, 没用的仪器, 或用过后的仪器放在桌子下, 不能互相遮挡, 以免影响学生的注意力, 对有色调或演示光线的实验结果, 观察的主题与背景与实验效果有明显的区别, 比如透镜的成像、光的直线传播、折射等。

3. 演示实验的过程是学生观察力提高的过程, 教师要教给学生分清观察过程的主次、观察的目的与重点, 对实验现象认真细致的观察, 客观、科学的分析实验结果, 防止片面的以“次要”现象冲淡“主要”的观察, 例如在做电路短路实验时, 插座金属片的短路, 有电光现象, 有声音现象, 有熔丝烧断后的青烟, 多种的感官刺激, 别让学生在这些现象后分不清主次。可见, 在物理课堂演示实验中, 要培养学生积极的, 客观的去观察、去探索要掌握的物理知识。

三、演示实验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演示实验能使学生学会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出实验结论, 进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通过敏锐的观察、理解、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 活跃思想、丰富想象, 同时也会产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 让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新的感悟, 这正是八年级学生喜欢学习物理的关键所在。譬如, 我们在做凸透镜成像的演示实验中, 围绕凸透镜演示实验的结果层层设计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从丰富的感性材料中获得理性知识, 以获得物理现象本质的东西。通过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讲台上做演示实验, 学生仅仅是观众, 而创新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对实验进行探究, 教师在做实验演示之前, 让学生设疑、猜想、和假设问题, 设计实验过程, 求证理论。可见, 通过科学的探究活动来学习物理, 可以把现实生活中遇见的物理现象通过自己的观察、推断与思维结合起来, 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对自己的设计进行检验, 得出结论, 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进一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如马德堡半球测试大气压的演示实验时, 教师积极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引导学生认识大气压的存在, 由于抽气浪费时间, 可以用有弹力的塑料瓶替代马德堡半球, 用手挤压塑料瓶, 排除瓶中的空气, 瓶嘴对手心吸住, 瓶子便紧紧的贴在手心上, 要拉开比较费力, 这些常见的实验说明大气是有压强的, 有比如我在讲摩擦力的方向时, 用一把弹性的梳子, 紧压在桌面前行, 就会很直观的显示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课本紧压、拉动、观察摩擦力的方向是否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究、分析, 使学生真正掌握了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 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探索物理问题的热情, 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演示实验的设备要方便、稳定、安全

演示实验是为了解决抽象的问题及物理现象的本质内涵, 演示装置越简单明了越好, 特别是物理概念或引入课题的定性研究要对实验做一个前期的精心准备, 反复测试, 以确保演示实验的成功, 即使简单的、非常熟悉的实验, 不要掉以轻心, 力求保证演示实验成功的关键与细节, 同时在课堂演示实验中, 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事故, 教师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实验的过程中, 教师对实验仪器的选择, 操作的规程, 切忌不可粗心大意, 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如通电导线的端头不能外露, 爆炸、易燃、反弹的演示实验要有绝对安全可靠的保护措施, 以防止事故的发生危及学生的身体健康。

摘要: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 是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 很多物理现象、概念、规律都是通过课堂演示实验来帮助学生形成物理的概念、规律、检验物理理论的标准。演示实验又是物理课堂教学中为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表演示范的实验, 通过演示将物理现象清晰的展示在学生面前, 引导学生观察, 启发学生思维, 再配合接受的内容使学生认识、理解物理学的概念及规律,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

上一篇:制定教学策略下一篇:农村小学英语提高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