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地理

2024-08-29

重视地理(精选11篇)

重视地理 篇1

地理图像包括:地图 (地理事物和现象分布图) 、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漫画、史料图等几类, 它们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各有侧重, 因此, 教学中的处理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一、各类图像的地位和作用

(1) 地图。地图是地理教材最根本的插图, 它不仅反映事物的地理位置, 阐明其空间分布, 而且还表示它们的形态 (如河流长度、水系特征) , 所以有人说: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最必要的工具, 而且是最直观、最简明的地理“书”。

(2) 地理统计图。地理数据是地理事物“量”的表征, 地理统计图是地理数据的形象直观。统计图教学不仅要有利于揭示地理事物变化规律,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定量和定性分析结合、注重定量分析的科学方法与精神。

(3) 示意图。教材中的示意图大部分是成因示意图, 如果说地图侧重从空间分布, 统计图侧重从量上说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及联系的话, 那么, 成因示意图则侧重阐述它们的形成, 成因示意图往往和统计图联合出现, 它们在教材中联系是很紧密的。

(4) 景观图。从形式上看, 主要有照片实录景观 (彩图) 和素描景观, 从内容上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景观图的作用是通过直观形式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加深印象, 教学中要注意图文结合, 并注意抓突出特征, 避免不着边际, 分散学生注意力。

(5) 史料图。史料图有地理学家画像、地理大发现和地理知识发展图。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史实, 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攀登地理科学高峰的勇气, 树立创造精神, 并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和创造的一般方法。

(6) 漫画。地理漫画以夸张和拟人的手法, 幽默和讽刺的笔触揭示人类处理人地关系的成就和问题, 它不仅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 而且蕴涵着振聋发聩的教育力量。

二、地理图像教学法

(1) 以图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突破, 它犹如乐曲的“引子”, 戏剧的“序幕”, 起着酝酿情绪, 集中注意力的作用。运用图像导入新课, 能扣住学生的心弦, 促成学习情绪的高涨, 步入智力振奋的状态, 使课堂教学流畅跌宕, 充满魅力。 (1) 以图像的美感导入新课。教师精心选择艺术感染力强的图像, 以图像的美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其审美能力。例如讲到南极地区时, 可让学生观看彩图“南极洲的企鹅和冰山”, 当学生看到冰山下那漂亮而活泼可爱的企鹅时, 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无限的喜悦感, 在老师介绍有关企鹅的生活习性后, 导入新课:企鹅是南极洲的主人, 下面我们一起到它的家乡作一次旅行。学生一种想了解南极洲的地理环境的愿望十分强烈, 教师再开展新课的教学活动, 自然水到渠成。 (2) 借图设计引言。引言的设计除了要有明确的目的, 并与图像内容紧扣外, 还要体现艺术性、直观性, 生动活泼, 富有感染力, 能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例如“水资源”一节, 教师引导学生读“非洲灾区的儿童”一图后, 设计了如下导语:现在人类正面临水资源的威胁, 全世界现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淡水资源严重不足, 在发展中国家, 每天约有2.5万人, 是死于因饮用不洁净的水造成的疾病。如果人类不保护水资源, 人类所能看到的最后一滴水, 将是人类自己的眼泪。你知道水有哪些用途吗?此则引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绪, 造成一种期待的心理, 使学生处于最佳的思维状态。

(2) 凭图设置疑问。设疑就是教师有意识地设置障碍, 使学生产生疑问, 引导学生思考, 是一种有目的、有方向的思维导向。以图设疑, 把形象生动的图与思考题紧密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学生的听觉、视觉及大脑左右两半球生理机能的作用, 使学生的理性知识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抽象思维建立在形象思维之上,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趣, 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例如:讲到南亚的农业分布时, 教师展示南亚地形图和南亚降水量图, 并提出问题:印度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小麦、黄麻、棉花, 请同学们根据这两张图, 选择以上四种农作物合适的种植地区。此问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各抒己见,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在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并结合四种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气候、地形条件后, 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3) 借图设计教法。心理学认为, 长时间单调的刺激, 大脑皮层会产生抑制, 使人易于产生疲劳, 难于使注意力集中。因此, 教学形式力求多样, 不断变换刺激的形式。教学中, 以图像为主要媒介, 设计有情有趣的教学活动, 造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以积极欢快的情绪从事学习。 (1) 游戏法。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 它是满足的源泉。”做游戏可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 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 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例如, 讲到中国省市的位置, 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拼图活动。在游戏中, 学生的情趣高涨, 始终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2) 动态法。即把静态的地图动态化, 使地理知识“活”在图上。例如, 讲到印度农作物的分布时, 课件展示印度农作物分布图, 图旁边展示各种农作物的图像, 让学生拖动农作物的图像到地图正确的位置上。这种静态教材动态教的方法, 不仅使学生学习时注意力十分集中, 而且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 (3) 描绘法。这是以图示为主, 结合语言演示的一种教法。例如, 讲到世界人口问题时, 引导学生读漫画“苦难的母亲”, 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加以描绘:母亲面黄肌瘦, 疲惫不堪, 子女衣衫不整, 骨瘦如柴。从而使学生触景生情, 激起情感上的共鸣, 从中受到生动、形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总之, 图像教学主要是通过形象性、直观性、启迪性等方面, 充分达到对知识的再创造境界, 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想象力等, 促成三维目标的实现。所以, 不断探索图像教学方法, 对改进地理教学是很有好处的。

重视地理 篇2

一、分布图——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地理分布图是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事物,以各种不同的符号和注记,在平面上缩小成的图形。它能反映各种自然事物和人文事物的地理分布以及空间联系。如图1.5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图2.28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3.12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等。

地图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工具,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综合性,具体而又高度概括。在教学中,应主要从以下几个过程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1、读图。读图就是通过图例、注记等判读地图上所反映的点状事物的位置,面状事物的分布范围、几何形状、面积大小,线状事物的延伸方向,各种事物的相对位置关系、大小对比关系等。

2、记图。记图就是把读到的地理信息输入大脑,形成图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一幅幅地图有意识地输入大脑进行叠加储存,构成大脑图像知识系统,需要时脑中就会浮现出一幅幅地图,整个世界浮现在眼前,从而能够迅速的对某一地理事物进行搜索定位。

3、绘图。绘图即大脑图像知识系统的输出过程。绘图过程的初级阶段是能够完成与教材内容相配套的填充图册或将主要地理事物落实到空白地图上。高级阶段要求能根据自己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实际需要按照自己的思想灵活地绘制各种地图,从而能够用图的形式来表达地理规律与地理分布。

二、景观图——形成地理表象

景观图是指反映地理事物外貌特征的照片、素描、航片、卫片等。景观图在新教材图表中占有较大比重。其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呈现山川、河流、植被、地貌等自然地理事物的自然景观图,如图4.43热带雨林景观、图4.44苔原景观、图4.45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等;另一类是反映诸如交通、城市、工厂等人文地理事物的人文景观图,如图5.4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6.1不同聚落的景观、图6.27上海交通的改善等。

这些景观图能将学生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地理事物呈现在学生眼前,这克服了由于地理的综合性、区域性等特点造成的不能让学生亲自观察全部地理事物的难题。通过对这些景观图的细致观察、分析、内化,可以形成地理表象。因此,景观图是将地理概念、地理事物形成地理表象的很好的媒介,这也是景观图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景观图要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景观图是用来帮助理解说明教材文字内容的,它一旦与文字内容相隔离,就失去了其存在价值。在讲到有关教材内容时,应及时让学生观察、分析景观图,以使教材内容直观化、形象化。

2、由于景观图容量大,因此要避开干扰因素,引导学生观察能反映文字内容的主题内容,提取有用信息。如图6.1不同聚落的景观——村落(肯尼亚),结合教材文字内容,该图主要表现村落景观,而不是反映非洲黑人生活的。

3、要要求学生把景观图内化,形成地理表象。

三、示意图——析图得理、以图表理

地理示意图是一种简明形象的图形,一般用来说明地理原理以及地理现象的成因、演变等。如图2.9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图4.25水循环示意、图4.37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等。

示意图的功能有“四化”:即将文字内容图形化、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将静态的内容动态化。其特点是重点突出、高度概括。

在教学中应从以下几点来发挥示意图的作用:

1、由于示意图重点突出,夸大了主要信息,简化或删去了次要信息,因此要配合文字内容才能正确、完整地从示意图中揭示地理规律,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教材的理解与记忆。如图4.25水循环示意,其中海陆间循环环节多、过程复杂,单看图,初学者不易理清头绪。但读完教材相关文字,就可以从图中清晰地反映出海陆间循环过程,即海洋水通过蒸发到达大气中,大气中的水汽在大气运动的作用下被输送到陆地上空,陆地上空的水汽在适宜的条件下冷却降水,在地表形成地表径流汇入大海,或降到地表后,下渗到地下,形成地下径流,再汇入大海,完成了海陆间大循环。

2、要训练学生善于用示意图表达地理思想。如海陆间水循环就可简单地用几个箭头来表示。

四、统计图表——学会分析处理统计图表及用其来表达地理思想

地理图表是将地理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而绘制成的能够形象直观表达地理事物的绝对数量、变化特征、对比关系的一种图形。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曲线图。它一般表示某一种或几种地理事物随时间、空间或其他事物的变化而连续变化的规律。如图3.3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图3.4太平洋西经170º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而变化的曲线、图3.5海洋表层盐度、温度随纬度的变化等。读曲线图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明确纵坐标和横坐标各表示的是什么事物的变化。(2)要对曲线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递减段表示纵坐标项目与横坐标要素之间呈负相关,递增段表示呈正相关,曲线斜率大的一段表示变化幅度大,斜率小的一段表示变化幅度小。(3)要判读最大值、最小值和转折点时纵坐标和横坐标之间的数量关系。(4)对不同变化段产生的原因、带来的问题要进行分析、评价。如图3.4太平洋西经170°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而变化的曲线,首先分析得出总体上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再仔细分析,1000米是一个转折点,1000米以上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迅速降低,1000米以下基本变化不大。此图还能根据三地表层水温判断得出(1)海区所处的纬度最低,(2)海区次之,(3)海区纬度最高。

2、柱状图。它一般表示地理事物绝对数量的比较或变化规律。与曲线图不同的是柱状图一般不是连续的变化。如图6.19一些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的比重(1990年)、图8.5世界人口增长等。分析的一般思路是:(1)看横坐标和纵坐标所反映的内容。(2)看柱值大小和变化趋势,并揭示变化规律。(3)分析现象或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建议、对策。

有时柱状图较复杂些,如图6.17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8.6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增长(1950年~1997年)等,在一个坐标图内同时表示几种事物的绝对数量、对比关系或发展变化。柱状图还常和曲线图相结合,如图2.29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对于复合图一般分析思路如下:(1)先单一分析,即进行分层处理、单独处理。(2)综合思考,寻找它们的关联点,得出综合分析结论。

3、结构图。它一般用规则的几何图形表示数量的整体,用局部面积与整体面积的对比关系表示一事物与整体的数量关系或几种事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如图3.1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储量、图4.1地壳中主要元素的质量分数、图4.36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等。结构图分析的一般思路是:(1)看图例或文字说明,了解该图反映的是哪些地理项目。(2)看图中比例的排序关系。(3)揭示反映的问题,作出科学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对策。结构图中较常用的是扇形图,还有一种立体的扇形图叫饼状图,如图3.30工业部门产值构成及图3.32鞍山、丹东、吉林三城市不同工业行业产值构成,它反映某些地理事物比例关系的同时,也反映总体和对比关系的发展变化。

4、表格。它一般用来表示几种地理事物的特征对比或数量对比。如表2.1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25千米以下)、表3.1人-海岸相互作用阶段等。表格的优点是明确、一目了然。

还有一些统计图表,如玫瑰图、金字塔图等尽管必修教材中没有出现,平时教学中也应适当补充。

五、地理漫画——智能教育与思想教育、艺术教育相结合

地理漫画是利用幽默、夸张的手法,以艺术的形式反映地理问题的一种手段。目前地理漫画主要反映人口、资源、环境等人类面临的社会热点问题。如图2.38“雨”中垂钓、图8.23“啊,地球出汗了!”等。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漫画反映的主题。(2)要充分挖掘漫画内容。如图2.38“雨”中垂钓,该图不仅反映了酸雨问题比较严重这样一个事实。通过观察钓鱼人的防毒面罩、干枯的树木、鱼骨架等,还可以看出酸雨危害的严重性。再进一步观察分析远处的工厂,还可得出酸雨的主要成因。(3)适时进行思想教育。比如从图2.38“„雨‟中垂钓”中了解了酸雨的危害如此之大,那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呢?同学们踊跃发言,进言献策,极大提高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4)要引导学生尝试用漫画的形式反映地理问题。

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地理图表教学的重点,一是培养学生从图表中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建议、措施;二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地理图表来反映地理问题、表达地理思想。

高中地理教学要重视环境教育 篇3

高中地理教材本身就包含与环境问题有关的诸多内容,例如,“保护宇宙环境”“海洋环境保护”“大气环境保护”等都是对中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最好的材料。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树立良好的教育理念,这是对中学生进行环境意识培养的保证。要把环境意识贯穿到地理教学思想和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要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知识,使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认识观和发展观。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的指导下,以人的协调理论为依据,探讨当代人类普遍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等重大问题,揭示出人类社会和自然发展的现状和内在规律。因此,高中地理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以外,更有许多资源环境、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知识向他们展示,以帮助学生了解环境系统之间内在的矛盾和依赖关系,形成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虽然我国地域辽阔、资源总量大,但是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东西部差异很大,人均更是不足,加上我国自然灾害频繁,环境破坏严重,全国各地不断发生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这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阻力。国家每年都要拿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去弥补环境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和对我国国情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的地理环境现状,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起良好的资源环境保护意识。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

1.课堂教学重视环境教育

地理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环境科学、环境保护等基本知识的同时,要适时地进行环境教育知识的有机渗透,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教师要首先提高个人素养,有着良好的环境观和资源观,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做到传授地理知识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在实际教学中结合知识点,适当联系实际,扩展知识面,引导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2.丰富的课外活动

课堂教学虽然是环境教育的主要形式,但是毕竟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而且由于学习内容的限制,不能够多方面地向学生展示环境保护的知识,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则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不足。课外实践活动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比课堂教育更加有效,又能增进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课外实践活动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如,邀请专家进行环境知识专题讲座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除此之外,还可以举办一些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演讲比赛、辩论赛、知识竞赛、诗歌朗诵、图片展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以加深他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另外,可以在学生之间组建一个环保社团,环保社团是课堂环境教育的有机补充,不仅能够培养一批环境保护的骨干,而且也能扩大在学生中间的影响,有助于他们树立良好的资源环境观,掌握一定的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三、结合重要节日,进行环保宣传

由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世界各国及一些社会组织都会向人民宣传环境保护知识而且在世界上也形成了一些环境保护的固有节日,如,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爱鸟周、世界防治荒漠化日和干旱日、世界水日等。学校可以结合这些重大的环境保护日适时的组织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走向街头或是一些公共场所,向公众讲解环境保护知识,提高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另外,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调研学校周围的工业区、污水处理厂、水体污染源、生态农业基地等,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切实的危害、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自觉投身到环境保护与治理活动中。

重视地理 篇4

关键词:熟悉图表知识,图表处理,应用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学生分析处理图表的能力普遍较差。因此, 重视和加强学生对地理图表分析处理能力的培养, 在地理教学中意义重大。

一、充分认识图表能力在高考考查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 高考地理试题的最大特色是:图表分析题型分值所占比重很大, 试题中运用了大量的地图和图表, 图表的类型多样而且富于变化;很多题目都需要考生从图表中准确地提取有效信息, 并迅速进行归纳处理, 同时利用地理的基本原理, 通过知识迁移,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回答此类问题还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地理综合性思维能力。因此, 地理图表能力的考查在高考中的地位将愈显重要。

二、学生在图表处理能力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 分析处理图表的能力较差

2. 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的能力薄弱

3. 知识迁移与读图技巧的整合能力亟待提高

可见, 指导学生掌握读图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良好的用图习惯十分重要。地理教学要强化学生的读图、用图技能, 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三、常考图表考点归类, 提升图表分析能力

地理教学中常见的图表有地图、等值线图、剖面图、统计图、各类地理示意图及其变式等。教学过程应紧扣图表, 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 针对不同类型图表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解题的技巧, 作出准确的判断和解析。

1. 地理分布图的教学

①掌握读图基本程序,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基本技能。

②既要注意规律性, 又要注意特殊性,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③训练学生绘图制表、缺图补图的技能, 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创造能力。

“绘制图表、缺图补图”要求学生能模仿、记忆、想象, 做到眼、手、脑并用, 有利于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这也是读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2. 地理示意图和模式图的教学

地理示意图是用简明形象的图形说明地理事物的成因、演变和地理原理等。“地球日照示意图”和时差计算历来都是高考的热点和焦点, 命题往往以日照图为切入点, 考查有关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和与之紧密联系的地理现象。

一般判读的内容有太阳高度计算、昼长和夜长的计算、极昼和极夜的判定、时差计算、经纬网坐标点的确定等。教学中要重点指导学生掌握以下判读要领。

①确定南北极点、自转方向和晨昏线。

②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③确定日期或节气。

④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日出日落的时间和昼夜长度。

⑤进行相关地理现象的判断, 如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等现象。

教学中应指导学生熟练运用常见的模式图, 并将其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从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比如:“世界气候类型模式图”、“洋流模式图”、“气压带风带简图”等。若学生能够熟练快速地绘制并且利用这些模式图去分析遇到的具体问题, 学习效率将大大提高。

3. 等值线图的教学

常见的等值线图有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降水量线图、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及人口密度分布图等。

教师在教学中应从绘制等值线着手, 搞清图形的来龙去脉。读图时首先要判别是何种等值线, 分清图中等值线的分布规律;再看分布的大势, 是水平的还是弧形的;然后再看高低变化情况;最后分析弯曲方向情况。通过分析掌握图形所要表征的地理事物的特征, 再联系所学过的地理知识, 结合该地理事物的原理, 从中分析造成图形变化的原因, 最后进行阐述解题。如最常见的等高线地形图, 我们必须在图廓范围内, 分清该图的比例尺, 明确图中范围的大小, 由等高线的稀密、弯曲方向确定坡度的陡缓、坡面的类型, 再根据图中其他信息进行分析解题。学生只有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等题型的训练, 才能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4. 统计图的教学

统计图的最大优点是信息简明扼要。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直观化, 往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和定量分析能力。常见的地理统计图有线状图、柱状图、扇形图、饼状图等。

比如对线状图、柱状图的具体的分析为: (1) 看横坐标与纵坐标所表示的内容; (2) 思考横坐标与纵坐标所反映的内容之间的关系; (3) 对曲线的变化过程或柱值的高低进行分析; (4) 对曲线或柱值的不同变化段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 并找出原因, 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5. 注重一图多变、多图并用的考查形式

近年的地理高考试题, 逐渐趋向于把几种图表糅合在一起, 增加了试卷的难度, 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训练学生一图多思以及多图并用的习惯。

对每一幅图都要提出“是什么”、“在哪里”、“为什么”;对同一幅图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 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使学生的思维程度逐步提高。

(2) 多图并用, 重视图与图之间的联系。

同时用几幅图来综合说明、比较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如气温与降水, 水温与盐度、蒸发量、降水量, 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处理方法: (1) 单一分析, 即首先对不同的统计图进行分层处理, 对每一条曲线和柱状图进行单独处理;在单一分析的基础上, 对各组信息进行交互联系。 (2) 综合思考, 寻找它们之间的关联点, 完成解题要求。

重视地理 篇5

关键词:高中地理;读图能力;培养

“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从中可以看出地图在我国古代就表现出了它的重要性。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如果学生能够掌握如何读图、分析图的方法,那么,他们就能更加有效地从图中获取到更多的地理信息。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

成功离不开好的习惯,要想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对图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读图习惯。研究发现,很多地理成绩好的学生不仅很喜欢看图,还有自己的一套看图技巧。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具体做法很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地理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无意识读图”训练学生的空间辨识能力;利用现代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开阔学生的读图视野。

二、培养学生看图、用图的习惯

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看图、用图的习惯。(1)要让学生了解地图,指导学生学会看图,及时排除“障碍”;(2)看图要有序,不可杂乱无章,这样比较容易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当然,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但是无论如何都要有一定的“序”;(3)保有图的整体性,如在研究区域地理时,不能把眼光只局限在某点、某线上,而是应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图像,进行全面观察,形成立体化的空间印象;(4)用图,学习地图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用地图,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用图的能力,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用地图简化地理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训练学生用地图分析解决实际

問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分析图的能力

分析图,即对图展开积极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思维活动达到准确理解图中所传达的信息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图的能力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指导学生分类解析,一般有对同类地理事物的分析比较和针对普遍中存在的特殊现象进行分析;指导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去深刻理解地图;指导学生在分析图时要注意知识的前后关联性;学会用辩证法分析图。

总之,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地理教师必须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吴文兵.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上,2013(03).

重视地理 篇6

一、重视地图学习的必然性

1.地理学科特点的要求。 空间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征, 许多地理基础知识如地形、水系、土壤、植被、矿产、工业农业、交通分布、人口、民族等地理事物的分布等都占据一定的空间, 具有区域性并与地名密切关联, 它们都具体反映在地图上。 在中学地理学习过程中, 学生要建立这些事物确切的空间位置, 进行正确的想象和思维, 就必须和地图紧密结合, 否则就会觉得漫无目的, 学习欲望和积极性会大打折扣。运用地图, 培养空间概念,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是地理学习的突出特点。

2. 新课程标准学习理念的要求。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探究能力, 初步掌握必要的地理观察、学习、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方法和技能, 是学习地理的基本要求。 纵观近两年来的地理高考试题, 涉及地图的试题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可以说, 地理图表是一种基本的地理语言, 正确运用图表、 绘制图表解决地理问题是中学生的基本地理技能, 因此, 地图学习就理当成为中学地理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

3.地理课堂学习的要求。 地理学与地图等各种图像是不可分割的,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同样,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等各种地理图像, 离开地图不可能进行地理学习———这是由于地理科学特性而形成的地理学习的特点。 所以, 在地理学习中应该充分运用地图等各种地理图像, 和各种地理图像紧密地结合起来。

4.认知规律的要求。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 又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 它不但能使学生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 更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零星的知识系统化。 中学地理课本中的插图、照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 以图释义, 图文并茂, 形象直观, 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记忆,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 创设地理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5.地理考试的要求。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 是地理课堂的第二语言, 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空间性突出等特点, 对读图、析图能力的考查逐渐成了各省高考、会考的热点, 充分表明地图是地理第二语言。 这就要求在中学地理学习过程中必须注重增强对地图重要性的认识, 必须认真落实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问题。

二、开展地图学习的主要方式

1.以课本插图作为地图学习的核心。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大量插图, 插图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课本内容协调一致, 特别是我们使用的湘教版教材, 大量的活动参与是与插图联系在一起的。 这些教材插图是经过地理教学专家精心设计, 具有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内容简明、主题突出、形象直观等特点。 湘教版教材上很多文字材料都可以和插图互为补充, 以图析文, 以文概图。 通过插图让学生完成相应的活动, 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的。 课堂上, 学生应积极正确解读课本插图, 分析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随时阅读相关插图, 从读图中掌握地理知识, 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读图、析图的能力, 提高地理知识水平。 如在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时, 学生可以读教材插图, 然后根据图中的相关信息相互讨论, 总结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动手在笔记本上画出南北半球洋流分布简易图, 然后汇报结论, 展示作品, 让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对照插图进行纠正、补充、归纳和总结。 这样通过学生读插图、观察讨论实践、教师总结等方式, 学生可以很快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南北半球洋流的差异, 而且培养读图、析图的能力。 地理课应重视教材插图的学习, 应以教材插图为核心充实课堂学习内容, 让每一节课都符合地理学习的特点, 做到学有所获, 一课一得。

2.以GIS、RS数字化地图影像作为地图学习的扩展。 以GIS为核心的3S (GIS、遥感系统RS、全球定位系统GPS) 技术已写入中学地理课本,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占有一定的篇幅。 这就要求中学生不仅要学习什么是GIS技术, 学以致用, 更要把GIS技术引入地理学习。

在地图学习方面, GIS技术可将复杂的自然景观、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甚至抽象的概念用三维的、动态的、直观的方法方式表现出来, 将地理学习中不易明察与掌握的内容通过虚拟场景展现, 强化学习效果。 GIS数字化地图学习强化了学习者对地形差异的直接认识, 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加深了学习者对地形特征的理解, 这是传统的地理地图无法比拟的。

RS拍摄的影像分辨率高, 更新快, 可以动态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变化过程。 在中学地理学习中, RS技术可广泛地应用于辅助学习, 帮助学习者对地球环境进行立体观察, 认识全球环境的整体性与变化过程。 因此, 在以后的地理学习活动中, 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下的数字化地图延伸课堂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3.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注重潜移默化。 在教学过程中, 地图可以确定老师所讲授的各种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 使学生获得各种地理分布知识, 因此, 老师总要求学生要多看图多记图, 而且要把图记到脑海中。 要达到离开地图都能说出任何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位置, 或是某个地理区域的风土人情, 资源物产。 无论教地理还是学地理, 地图都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地图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 学生只要把所学具体地理事物和现象落实到地图上, 就能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的目的。

总之, 在地理学习中, 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地图, 注意养成运用地图的良好习惯, 提高使用地图的技能;要加强读图和析图能力训练, 能够从地图中全面提取有效信息;学会把文字的信息用地图的形式呈现出来, 简约知识, 明晰思路, 借助地图, 强化记忆, 从而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书英.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地图教与学[J].现代教育科学, 2004 (6) .

[2]李佩, 武周, 江荆平.GIS技术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天津教育, 2005 (6) .

重视地理 篇7

一、初中地理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在地理教学的课堂上, 学生不仅能学习到知识, 同时, 将受到全面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祖国波澜壮阔的大好河山如一幅徐徐展开的长卷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从奔腾不息的黄河到富庶广阔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诉说着千万中华儿女五千年来的豪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美好蓝图向学生展现着震撼世界的“中国梦”, 从沿海地区的飞速发展到老工业基地的全面复兴, 中华儿女以自己的顽强不屈讲述着中华民族新的神话。

然而, 有一些学校片面地认为初中地理并非中考主要科目而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很显然, 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初中地理教学, 首先能够使学生全面了解我们祖国的现状, 通过对地理知识的讲解,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使我们祖国的下一代成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有志青年。几代中国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路上不断摸索, 总结出“少年强则祖国强”的真谛。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党的新一代青年是成为祖国建设合格接班人的必需条件。

地理教育还有助于学生了解国情和基本国策。比如, “提高人口素质, 控制人口数量”这一基本国策, 许多学生都听过, 但是并不能完全理解这一国策的制定原因和现实意义。通过初中地理的学习, 学生了解到, 我国虽然幅员辽阔、物产丰富, 但人口基数过大, 人均资源不足, 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同时提高人口质量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一步。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笔者多年从事初中地理教学, 深深地体会到,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地理学科, 那就一定是“优美”。地理学科不像语文的绰约美, 也不像数学的严谨美, 地理学科的美, 在于它独特的趣味性。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踏上南极冰盖,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征服珠穆朗玛峰, 可是, 在地理课上, 每个人都能有机会了解这些地球上神奇的地方。“秀才不出门, 便知天下事”, 初中地理课程就像一对翅膀, 带着学生自由翱翔在这山川湖泊中。许多人梦想着能环游地球, 饱览世间名山大川, 在地理课程中, 就是这样一次心灵的旅行, 让心去感受地球上每个角落的魅力。

三、初中地理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笔者多年从事初中地理教学工作, 对学科教材有着自己深入而独特的理解。在笔者眼中, 地理教材不仅能告诉学生许多知识, 还能教会学生一些灵活实用的科学研究方法。

例如, 通过初中地理的学习, 学生将了解各种表格、图表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学习如何从这些图像信息中获取有效的内容、怎样分析图表。这些方法, 将伴随着学生学习进程的不断深入而发挥出巨大的用处。对于学生日后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道路, 他们从地理课中学到的思维方式和探索方法, 必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创新, 是从平凡的日常点滴中发现不寻常之处;实践, 是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思维、合理的分析、科学的方法, 这些是学生创新和实践的基础, 也就是综合素质。初中地理学习超越自身的重大意义, 使得这一学科成为素质教育推进的一块“战略要地”。作为教师, 应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 认真对待日常的教学实践, 为学生细致讲解课程知识点的同时, 有意识地强调地理学习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工作重心, 身体力行地争当素质教育的排头兵, 将素质教育理念贯彻到实践中去, 为祖国、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新一代国家建设者。

作为中学教学的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学科, 它不仅是关系到全民素质提高这一关系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 也关系到我国面临的日益紧张的土地资源短缺问题、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保护和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学科。初中地理课程不应该因为不属于所谓的中考重点而受到冷落, 相反, 初中地理应该在新课程改革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初中地理课程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它将培养出一大批热爱祖国、有知识、有理想的新一代青年。笔者深信, 初中地理教育在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中起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程潞.中国经济地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重视地理 篇8

一、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单纯地注重知识的传授, 并没有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因此就形成了封闭式的思维定式, 严重束缚了学生们的地理思维。因此, 要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彻底的改革, 改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为此,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 不要仅仅拘泥于一种模式, 而要灵活多变, 老师应该相信学生的自主创新潜力,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争议性很强的话题, 随堂设置一些小型的议论, 让其各抒己见等, 这种灵活多变的课堂气氛会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帮助。而且地理课堂教学完全可以不拘于教室中, 学生完全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 这样才会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发展。

(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变换知识的载体。对于学生来说, 书本就是符号的世界, 是由一系列抽象的文字堆砌起来的世界, 书本一直是以冷冰冰的姿态呈现出来的, 而现实的世界却是鲜活生动的,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模拟色彩斑斓的现实世界。对高中生来说, 之所以感觉到学习是一种心理负担, 就是因为课堂教学没有生机活力, 书本世界和生活实际相割裂有很大的联系。实际上, 地理学科的内容很适合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开展教学。例如在学习冷锋、暖锋的形成过程时, 可以采用多媒体进行分步骤的演示, 让同学们可以直观感受到其形成过程, 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让学生们脱离课本, 采用这种方式学到的知识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中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地理课其实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 也往往是最容易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学科, 而在这门课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还在于怎样让地理“活”起来。

(1) 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的氛围。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力。地理课堂上不仅仅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也要在情感上多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 使学生有个轻松的心态、愉悦的心情, 那么就会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并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最佳的状态。

(2)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项重要的措施。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一种潜能, 只要很好地进行挖掘, 就能变成很强的学习动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必然会带来思维活动, 而老师应该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正确的引导, 从而使他们的思维活动更持久, 促进学生智力发育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能力离不开知识, 但是, 学生掌握了大量的地理知识并不能说明有了创新思维能力。因此, 要真正把知识转化为创新思维能力, 还要老师们做大量的工作, 努力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 采用合理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充分地运用“变式”教育, 克服学生孤立看问题的习惯, 对于同一事物, 应该鼓励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进行揭示。教师如果仅仅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课本里, 那么他们的思维活动就始终处于“休眠”的状态, 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采用合理的地理教学模式, 才能使学生在学好前人知识的基础上, 既不受其拘束, 又敢于另辟蹊径。同时老师所提的问题也要有较大的内涵, 要多提一些需要从不同思路考虑的问题, 以利于学生进行扩散思维。

(2) 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创新思维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堂的教学, 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课外活动是最有效的方式, 通常可以组织学生广泛地接触自然, 接触社会的实践, 这些课外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化知识, 丰富情感, 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从而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增长。

(3) 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古人云:“条条大路通罗马”, 也就是说, 解决问题的方法通常不是唯一的, 老师应该让学生思维变活, 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善于变换不同的方位灵活思考。比如在学习潜水与河水补给关系时, 可以作某潜水位线切线, 比较中间和两边水位高低, 水总是会从水位高的地方补给给水位低者;或者作出等潜水位由高向低垂线, 潜水流向河流, 那么潜水就会补给河流, 反之亦然。

结语:总之, “人人是创造之人”, 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潜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成为主体。现代社会呼吁创新, 而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 自己必须先有创新的能力, 要积极主动地吸取新信息, 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 为培养未来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努力。

参考文献

重视地理 篇9

一、跟踪调查表——沟通师生的桥梁

在接触高一新生时,教师首要的工作就是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基础。学习情况跟踪调查表和试卷跟踪分析表则能在短时间内让教师最大程度地了解学生学习兴趣及自学能力。教师可以在开学初及学期结束时,让学生填写表格并比较前后两次表格的内容,以此来观察学生动态变化情况。学习情况跟踪调查表包含以下几个问题:你喜欢地理课吗?你觉得学习地理对生活的影响大吗?请举例说明。你上课前预习吗?你能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吗?上课时,你主动思考、积极举手发言了吗?教师课堂上对你的评价使你更有自信吗?你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了吗?你常参加外出旅游吗?你常看地图册吗?试卷跟踪分析表包括每个题型的得分情况、完成情况、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方法等。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学生而言,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学会自我学习管理,经常性地对学习进行反思,极其重要。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能从教师的引导中悟出正确的学习方法,我要求学生每一次基础检测后填写一份阶段跟踪评价表,不断进行自我总结,并逐步养成反思的习惯。阶段跟踪评价表的问题包括:你对自己本阶段的表现满意吗?你认为自己哪些方面还需努力?下阶段的打算是什么?

由于评价结果包括量化和质性评价结果两方面,故不能简单地用量化成绩单来反映。为了达到量化和质性评价结果的统一,在每个学年结束后可采用地理学习年度跟踪报告单的形式来处理。跟踪报告单包含的信息有学生的学习成绩、平时表现(努力程度、行为表现、进步情况)、其他(课外活动记录、实践调查记录、教师寄语、同学寄语、家长寄语、自我评语)、最大优势、本学年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建议等。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并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根本上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能发扬教学民主,这样也使得师生间的情感渠道得到疏通,产生情感的交流,更加优化了师生关系。

二、立足地理教学,关注学生动态变化

1. 重视综合素质,培养学习能力

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是地理教学的要求。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尝试地理小论文的撰写、对地理事件的简单评论等,培养学生迁移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在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的复习结束后,在每节课的前五分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所在,查阅有关资料,介绍一个新近发生的新闻,从中挖掘、提炼出涉及的地理信息或地理现象,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并要求有底稿,算作学生档案的一部分。随着课程的推进,学生介绍的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有深度和条理性,地理语言日渐完整准确,并趋于理性,兴趣和能力大大提高。

2. 重视实践,关注学生动态变化

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不能仅限于一堂课的教学,应当在课外通过实践的形式进行适当延伸,让学生能把所学运用于实际的学习生活中。例如,在教学《城市化》一课时,我在课前先让学生自己调查一下本地近年来城区范围的变化、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以及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哪些对环境不利的后遗症等。然后,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融入自己的设想,规划一个本地未来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方案。最后,我对学生最终设计出来的地理作品予以评价。这样的做法把课内知识与课外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了知行统一。

三、重视质性评价,记录学生成长点滴

“绿色指标”尤其重视质性评价,如成长记录袋等。成长记录袋也被称为档案袋,主要是收集和记录学生自己、教师和同学做出评价的有关资料,以及学生反思、平时完成的各种作业,如小论文、书面测验、确实能代表学生创新活动的样本等。样本可以是某一个地区的交通规划图、某一地区的环境调查报告等,样本后面必须附有学生的活动步骤以及学生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以便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批判意识进行评价。同时,我们将学生每个时段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等进行量化后记录在记录卡上,等学期结束后再放入档案袋中。

档案袋记录了学生在多个时间点间一系列的成长,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通过档案袋也可以使学生进行纵向比较,看到进步,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特长;使学生客观、全面地了解自己,看到不足,明确方向。教师还能从评价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得到实用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一个学期下来,教师的评价加上学生的成长记录,满满的一袋成绩让学生带回家中,使家长了解了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

建立电子档案袋,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评价的效率。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档案文件夹,要求学生尽可能地把自己的作品在电脑中完成,存放到以学期名称命名的文件夹内。教师把设计好的一系列空白评价表放到网上,学生随时可以下载。在完成自评和互评以后,学生将评价表保存在文件夹中。一些地理小制作等也可扫描进电脑中保存。学完一个模块,再建另一个文件夹,最后将每个学生的文件夹存入数据库,加上作业本、期末复习卷等材料放入档案袋内。

档案袋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刻板分级或评语,而是学生足迹的显现,是学生人生的轨迹。尤其是使学生能从跨年度的进步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的信心得以激发。

重视地理 篇10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蓝色国土意识;海洋强国;陆海统筹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3-0088-02[作者简介]王建梅(1966—),女,本科,江苏省如皋市第二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海洋是我们宝贵的“蓝色国土”。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指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全面实施海洋战略,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可见,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但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国民海洋意识缺失,不少学生蓝色国土意识淡薄。为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蓝色国土意识。

一、学生蓝色国土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

(一)我国传统观念的负面影响

明清两朝的“禁海”政策,使国民的海洋意识遭到了最为严重的禁锢。我国古代海洋经济发展十分缓慢,没有成为独立的经济成分,无法占据应有的地位,加上传统的重农轻商、重陆轻海观念,形成了国人对土地的浓厚依恋和对海洋文化的淡漠。

(二)我国长期国土教育观的误导

多年来,国土教育出现了失误,不少国人的头脑中只有中国的版图形状似“雄鸡”和960万平方公里这两个概念。而对于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有300多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相当于陆地面积的近1/3这一国情,却茫然不知。2014年6月湖南地图出版社绘制的竖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将南海海域和岛屿与大陆设为同一比例尺,南海诸岛不再以插图形式表示,而是全部得以呈现,这有利于国民走出国家领土有主次之分的误区,有利于国民版图意识和海洋意识的树立。

(三)我国高中海洋地理课程教育出现了弱化倾向

一方面,高中新课程改革增加了“海洋地理”选修模块,这似乎重视了海洋意识的培养,其实不然,因为将原来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中的“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权益”等内容分割出来,列入选修模块。这导致不少省和地级市在现行高考模式的压力下,选择放弃教“海洋地理”模块。有些省份的文综试卷中海洋知识的考查也是寥寥无几。这弱化了高中“海洋地理”的教学。另一方面,高中学生过早分科,大多数学生选择理科,文科生相对较少。现在习惯把地理作为文科科目,理科生为了应付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或者会考,只学高中地理必修内容,海洋地理知识很少涉及。长此以往,学生蓝色国土意识淡薄就不足为怪了。

二、培养学生蓝色国土意识必须厘清的重要关系

新课程标准关于“高中海洋地理”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是努力增强未来劳动者的海洋意识,重视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重陆轻海”“靠海吃海”等传统观念,树立新的海洋权益观、海洋经济观和海洋保护观及爱海、护海、净海、养海的社会新风尚。要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厘清以下重要关系:

(一)要厘清陆与海的关系

1996年《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首次提出“要根据海陆一体化的战略,统筹沿海陆地区域和海洋区域的国土开发规划,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针”,从而奠定了陆海统筹的基本理念。从广义上讲,陆海统筹追求的是陆海之间的战略平衡和国家整体发展。坚持陆海统筹,首先要破除长久以来重陆轻海传统观念的束缚,综合协调和正确处理陆地和海洋开发的关系,确立陆海一体、陆海联动发展的战略思路。其次,陆海统筹是指根据陆海两个地理单元的内在联系,统筹谋划沿海陆域与海洋两大系统的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安全和区域政策,把陆海地理、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系统整合为一个统一整体。再次,陆海统筹是一个区域发展的指导思想,强调将陆域和海洋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联系起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和谐、健康、快速发展。最后,陆海统筹是我国经济(特别是东部地区)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东部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也是经济先行发展地区,现在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外向型的东部地区经济造成一定冲击,部分东部地区出现了发展“结构性减速”现象。因此,东部地区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增量带存量,以发展促转型,这就更需要实施陆海统筹发展战略。

(二)要厘清人与海的关系

人海关系是广义人地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反映在人类对海洋的依赖性和人类利用海洋的能动性两个方面。纵观人类历史长河,人类很早就开始了依海式生活,海洋也给予人类越来越多的财富和恩泽。然而,20世纪沿海各国的“蓝色圈地运动”,使得不少国家海洋资源开发过度,环境破坏严重,物种锐减,海洋污染逐年加剧,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了海域的综合开发效益。所以,国家在新世纪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下的新型人海关系的概念,这其实是一种互利互惠、共生共长的关系。人类要尊重自然、尊重海洋,这样才能和谐相处,永续发展。一方面,人类可以更多地开发海洋资源,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人类在开发过程中又要做到适度,通过净化海洋环境,提高海洋生产力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

构建和谐的人海关系,必须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一要着眼于利用新的海洋技术,发现和开发更多资源,以弥补陆地能源、资源不足,缓解人类对陆地环境、生态的严重破坏。二要制定科学的海洋发展战略,坚持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的统一,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的统一,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实现科学开发与永续利用的有机结合。

(三)要厘清国与海的关系

海洋权益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指国家依据国际法在海洋上享有的权利和利益的总称,包括领土主权、司法管辖权、海洋资源开采权等。

目前,我国正从一个传统的陆权大国向陆海兼备的强国转变,岛屿主权争端、海洋划界和管辖权争议、海洋资源争夺和海上安全等问题日益凸显,海洋权益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周边安全和国家发展的首要问题。

要维护好海洋权益,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海洋价值观、权益观、防卫观。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维护海洋权益不仅是维护我国领海安全,还包括领海外我们可以管辖的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大陆架外是公海,且公海也有我们的海洋权益。在海洋防卫上,我们要保卫18000公里海岸线的安全。18000公里海岸线只是我国地理上的一个概念,而在此线外面,我们还拥有大量的海洋权益。其次,要让学生懂得,近代中国“有海无防”,就是因为国力弱。在当代,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国强则海权强,国弱则海权弱。再次,我们要用好《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法,加强我国海洋方面的立法工作,用法律武器有效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

参考文献:

[1] 闫茂华,杨丽丽,徐进利.蓝色国土教育的调查报告[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9).

[2] 赵振家,张燕.我国“蓝色国土”的可持续开发刍议[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7(5).

重视地理 篇11

一、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1. 简单问题复杂化。

有些教学内容较为简单, 教师稍加引导, 便能唤起学生清晰的记忆。但是部分教师为了实验而实验, 将它们设计成为复杂的实验, 使原本简明的教学流程变得繁琐、乏味, 反而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外力作用”时, 用较长时间做“沉积物分选”实验, 得出“大颗粒在下, 小颗粒在上”的结论, 学生起初兴致较高, 最后却毫无兴奋感和成就感。究其原因, 该实验验证的只是高中生已知的常识, 这种只追求形式的实验难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变做实验为讲实验。

调查发现, 绝大部分高中教师和学生只做过1~2次地理实验, 从未“做”过实验的比例也不在少数;为了应对新的考试, 有些教师以“讲”的方式剖析教材中的, 或者他们认为可能考到的实验, 然后要求学生“记住”这些实验。这种“讲”出来的实验有形无实, 无法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3. 验证性实验多, 探究性实验少。

地理实验可以是教师演示实验, 也可以是学生操作实验, 后者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参与,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但是, 有些教师为确保实验结果、实验进度与预设的一致, 许多可以由学生操作的实验也由教师代为完成, 使真正的教学主体隐退到次要位置。

4. 实验操作不规范。

教师指导不到位。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教师比较关注实验的结果, 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细节问题往往关注的较少。而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往往决定着实验的成败。

二、探究性实验的界定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特别是自然地理方面的教学, 要重视地理实验的教学, 特别是探究性实验教学。探究性实验, 是指学生在不知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 以教师所给的启发性问题为指导, 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思考分析得出结论的实验形式。探究性实验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 探究性。

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最基本方式,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就是一种对客观事物的探究, 我们引导学生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探究性学习过程, 了解科学探究一般过程, 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

2. 自主性。

探究性实验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参与、亲自动手实验, 自己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教师只是起指导、组织、协调作用, 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自主性。

3. 过程性。

探究性实验注重学习、探究的过程, 无论是从问题的提出到实施实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还是思维方式, 信息处理和整合获得结论等, 学生都是亲自体验过, 一旦学生熟悉了探究问题的程序和基本环节并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得到多次体验后, 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就会增强, 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会更加贴近科学探究的方式, 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地理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的步骤

探究式实验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其流程一般如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合作。

下面以“海陆热力差异”为例子来说明高中地理探究性实验的设计过程。

高中地理中讲到海陆热力差异。学生经常要问:“什么是海陆热力差异?”, “温度变化有什么不同呢?”, 我没有直接回答, 而是让学生猜想。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可能海洋升温比陆地快, 另一部分学生认为可能海洋升温比陆地慢, 还有一些同学说不是很清楚。我就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探究。

学生设计实验:取两个烧杯, 一杯放水, 一杯放等量的细砂, 在两个烧杯中均插入一支温度计。把两个烧杯同时放在太阳底下晒一定时间后, 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再把两个烧杯移入室内, 过一定时间后, 再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收集整理数据:在阳光下晒30分后, 当时细砂的温度为45℃, 水的温度为37℃, 移到室内10分钟后, 细砂的温度为31℃, 而水的温度为35℃。水温度变化是2℃, 而细砂的温度变化是14℃。

结论:水的温度变化比细纱要小, 说明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

交流合作:引起温度变化不同的原因是水和细砂的比热不同。水的比热大, 而砂石的比热小, 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 水温度升高的就比较小, 而细砂升高的就比较多。

经过以上实验探究, 学生对海陆热力差异就有了深刻的认识, 对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差异就会理解了。

高中地理的学习不再是地理知识的死记硬背, 课堂教学中要避免让学生背地理、记地理, 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获取知识, 探究性实验就是一种很好的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课本素材, 利用身边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己获取知识, 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摘要:“重探究, 重实践, 重体验”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本人通过对高中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 对探究实验教学的理解, 探索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更好实施探究实验教学。

上一篇:会计舞弊及治理研究下一篇:防止鸡热应激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