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心理健康

2024-09-11

重视心理健康(精选12篇)

重视心理健康 篇1

当代中学生在挫折面前, 是那么脆弱, 那样害怕, 他们心理承受能力确实太差了。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提高他们心理承受能力, 势在必行。

一、分析学生现状, 强化挫折教育

中国几千年来遗留下的文化传统, 反映在当前独生子女家庭的“温室”教育。父母对孩子过分照顾、溺爱和娇惯, 对他 (或她) 百依百顺, 有求必应。

我班上同学家庭条件都不错, 他们吃父母、拿父母、靠父母;没吃苦, 吃不得苦;依赖性强, 缺乏自治、自理、自立、自强精神;从小学到中学“一条龙”服务, 家长承包责任制, 不少学生性格内向, 缺乏责任感和忍耐心, 意志薄弱, 控制力较差, 对人生体验片空白, 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评价观念。有的同学因一本书, 一件学习用品, 几句冷言, 一点小摩擦而发生口角或拳脚相加;有的同学因单元考试发挥不好, 甚至作业被教师责成“重做”就闷闷不乐, 心存不懑, 甚而痛哭;有的不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和家长吵闹……究其源, 盖其因, 是学生长期得不到相应的挫折锻炼, 心理提高学生挫折的能力, 以便进一步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在某种意义上讲, 从小形成的挫折耐力, 是非常必要紧迫的, 因此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亟须强化和提高。

二、利用教学过程, 渗透挫折教育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我常通过上课、班会, 个别谈话等及时适当地渗透挫折教育的内容。我班大多同学在设立的学习目标和实际水平产生差异时;当尽了最大努力还不能完成看来并不太高的目标时;自己认为合理的要求在家长和老师处不能满足时, 与同学不能和睦相处时, 都会产生挫折。挫折是令人不快的, 但不快的程度及转化情况取决于自己调控和处理能力。在一次班会上我讲到:鲁迅曾彷徨过, 贝多芬还曾想过自杀, 但他们都顽强地战胜了自己的消沉和软弱, 通过自己的努力, 最终坚定地走上了真理的道理, 也更加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和毅力。一句名言说得好:“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腾, 不遇着岛屿和暗礁, 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早就成为后人逆境历起的典范。这次班会, 对学生的激励是很大的。

三、发挥榜样力量, 进行挫折教育

等值线 (面) 分布图的判读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考查学生基本技能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实践中, 我总结运用了“高低低高”规律, 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掌握重点。“高低低高”规律即是“凸高值低, 凸低值高”规律的简称, 它是指:在等值线 (面) 分布图上, 若等值线 (面) 凸向高值方向, 则所在地区与同纬度或同高度的两侧地区相比, 值偏低, 即“凸高值低”;若等值线 (面) 凸向低值方向, 则所在地区值偏高, 即“凸低值高”。运用这个规律, 可以很便捷地判断等值线 (面) 。

例如:右图为一天气系统垂直剖面示意图, 读图判断该天气系统为 ()

A.冷高压B.热低压C.冷锋D.暖锋

这道题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判断, 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不知道气压随海拔的变化规律, 不能运用“高低低高”规律。我在讲解此题时, 首先强调了气压和气温均是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 这是运用“高低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具体榜样形象的感染下, 学生能加深对挫折的认识, 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 提高把挫折转化为自我锻炼成长的自学行为。而最好的榜样是学生身边的教师和同学, 可通过小榜样战胜挫折的可知可感事迹为价值尺度。为此我常注意收集, 积累学校、班级, 师生战胜挫折的教育素材, 选择时机适量进行教育。如:数学老师在大部分同学没考好的情况下讲述自己两次参加高考才考上大学, 在学业的困难面前不低头, 承受住高考落榜的挫折, 最终考上大学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往事, 激发同学勇敢战胜困难, 在挫折面前不要被打败的奋发精神。同年级二班一位同学在校大会上讲述如何战胜病魔——在人生路上最大挫折的事迹。这些事实都发生在同学们身边, 使他们受到了深刻的挫折教育。

这些教育素材与学生很贴近, 效果很好, 另外, 我还选择一些中外著名人物战胜挫折的典型事例为榜样。如失学挫折奋发成长的爱迪生、法拉第、高尔基;只有初中毕业水平而自学成才的数学家华罗庚;处境艰难而倔强的牛顿、达尔文、托尔斯泰;面对挫折而百折不挠二度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居里夫人;身残志不残卓有成绩的海伦·凯勒、张海迪等。

四、树立正确观念, 蒂固挫折教育

首先让学生看到挫折并不怕, 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 会给人以打击, 带来悲伤和痛苦, 但也能使人奋起、成熟、变得坚强起来。英国作家萨克雷有句名言:“生活是一面镜子, 你对它笑, 它就对你笑, 你对它哭, 它也对你哭。”其次, 遭受挫折时, 不要盯住它不放, 挫折已经发生, 就应当面对它, 解决它, 摆脱它, 如果始终纠缠, 久久不能放下, 那么痛苦的感受就会犹如泥泞的沼泽地, 你越是不能很快从中脱身, 它就越可能把你陷住, 而且越陷越深, 直到不能自拨。

五、培养良好心态, 运用挫折教育

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就是说对自己应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 自己有哪些优点、缺点应当心中有数, 既不夸张, 也不缩小, 实事求是。越是不正确评价自己, 接受自己, 则遭受挫折、失败感也越强烈。

总之, “少年强则国强”, 中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未来的中坚力量, 他们抗击挫折, 战胜困难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旺和社会的进步。因此教导和帮助中学生增强抵抗挫折的能力, 不仅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个人问题, 更是关系到国家富强和民族兴旺的社会问题。加强中学生的挫折教育意义重大, 不容忽视。

重视心理健康 篇2

现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很大的原因是由于家长的过度保护造成的,家长们力图不让孩子受一点伤,不受一点打击。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度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对人际关系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呢?

创设良好环境

幼儿园是学前教育系统的支柱,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幼儿园环境包括实物环境、心理环境、语言环境等多层次、多侧面的内容。应按照教育目的为幼儿提供新颖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设备、材料、玩具、物品等,在调整环境时,也要经常丰富、补充和更替交换,以激发幼儿求知好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满足幼儿操作、探索的心理需要,使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个幼儿感到安全、欢乐、自尊、自信,从而获得成功。

如新小班幼儿对亲近的人有强烈的情感依恋,与之分开时,会有或多或少的分离焦虑。同时有的幼儿看到别人哭他也哭、别人笑他也笑,情绪不稳定。这时,我们会给孩子们准备一些能够吸引孩子注意力的东西,比如色彩鲜艳的毛绒玩具等等,或者在教室里贴上幼儿与家长的照片,开设多个“娃娃家”活动区等,将教室装扮成家的样子。在日常活动中经常抱一抱、摸一摸幼儿,帮幼儿穿好衣物、脱鞋子,拍着幼儿睡觉,以动作、表情等各种方式向幼儿表示亲近和爱抚,增强幼儿自身的安全感和对老师的信任感,使幼儿身心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这样孩子就不会哭闹,反而会喜欢幼儿园的生活。

发挥游戏功能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得到良好发展。

积极地正面引导

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及个体差异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选择适合的活动内容,并认真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物质材料准备和知识准备。在教育活动中多用鼓励的方法,因人而异地指导幼儿,使幼儿表现得自信、主动。

教师要广泛搜集幼儿在幼儿园、家庭中有关的信息,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幼儿,客观、具体、明确地评价幼儿。如利用入园、离园、家访、开放活动等时间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情绪、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及时肯定幼儿的优点。

日常活动时经常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和同伴在哪些方面有进步,对幼儿的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引导幼儿少与别人比,多与自己比,既指出他优秀的地方,又要指出他的不足。使幼儿正确地评价自我,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注意个别差异

每个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点,我们在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可以通过开展个别辅导的形式,对问题突出的孩子还要和家长联系,咨询专家,进行心理治疗。

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 篇3

一个好的教师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状态。教师面对的一般都是成长中的学生,他们幼稚、没有多少辨别能力、或处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缺乏足够的识别能力。对外界的干扰、压力和不良刺激缺少抵抗能力。如果说父母的心理健康影响的是一、二个孩子的生活,那么,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的学生面可能就是成百上千。因此:青少年学生最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也是最容易受伤害的人群,对他们的细心呵护和积极关怀是家长和全社会的职责,其中教师在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有些资料表明:“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格奠定和发展的关键期”,对其一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教师具有示范性和影响力,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积极关注、热情鼓励、消极暗示、负面指责,对于学生的影响是绝不可低估的。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习的榜样,对学生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神奇的力量源于教师的言行,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青少年是最需要信任、鼓励和支持的。对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比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更为重要。教师不仅是在对学生传授知识,更是在造人。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心理健康水平不高或不健康的教师就容易发生心情烦躁、发怒、缺乏兴趣、情绪压抑、不耐烦、丧失幽默感、神经过敏,还容易引起疲劳和多种身心疾病。国内媒体报道的个别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之类的事件。其中不排除有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某些教师个性有缺陷,脾气暴躁,情绪容易失控,表达情绪的方式欠妥当,就容易把不良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

从一些资料上了解到:一些教师采取违背心理健康要求的做法,从心理角度对学生处罚,有一些虽然不是教师有意识地想惩罚学生,但客观上产生了这样的效果:比如轻视学生的感情、办事不公平,当学生有了过失时批评过重、未做调查就轻易地下结论,以致学生觉得十分委屈,情感受到伤害。反过来也有的学生由于得到了教师的理解、鼓励、安慰、信任、支持、或者是妥善的处理而克服了困难走出了误区。我们了解到有的学生至今还记得当年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一件事给他们的深刻影响和人生意义。他们衷心地感谢这些教师。

重视学优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4

一、合理进行赏识教育、挫折教育,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学优生学习勤奋、刻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经常受到教师、家长们的表扬。久而久之, 他们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在普通学生面前经常表现出狂傲、自负, 在师长面前常常掩饰自己的缺点。这种现象的形成与我们教师的教育也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对这些学优生常常是鼓励与赞扬, 看不到他们身上的不足, 没有把握好赏识教育的尺度。

“你真聪明!”“你真棒!”“好极了!”……课堂上我们经常能够听到这样的表扬, 这些单调而言过其实的夸奖, 也许一时可以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师生间的关系也很和谐, 但对问题的分析探讨却毫无作用, 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则是遗害无穷。因为学生在得到鼓励和赞扬的同时, 会增强自信心、进取心, 但却忽视了一个事实:过度的赏识, 也会使孩子变得自负和脆弱, 一旦遇到挫折, 就会不知所措, 有的还会自暴自弃, 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事实上, 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历来是相伴而生的。我认为, 对学优生更要加强挫折教育。如果学生的成长中只有掌声和夸奖, 他们禁不起任何风吹雨打, 这对学生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学生毕竟年纪还小, 别人对他的评价可能会影响他的健康成长。这种一味的表扬, 会使学生滋生虚荣、自负、骄傲的心理, 会使他们认为自己非常完美, 没有缺点, 从而使他们目中无人, 看不到别人的优点, 更不会虚心向别人学习。

这些学生一直生活在蜜罐之中, 在顺境中能够如鱼得水, 应对自如。但如果遭到挫折和打击, 便不能正确对待, 从而对生活失去信心。我认为对于这样的学生, 应该人为地设置一些障碍, 制造一些挫折, 他们不断地战胜这些困难, 才能使他们越挫越勇, 才能更好地适应生活。如可以在考试中出一些比较难的试题, 让这些学生有选择地去做, 他们可能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也没有做出来, 这样, 才能使其认识到“人外有人, 天外有天”, 学生在遭受挫折的同时, 也激发了学习兴趣。也可以在批改试卷时对他们严格要求, 有意压低他们的分数。通过这些有目的的教育, 使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正确地解决问题, 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 增强他们面对失败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立足学优生的终身发展, 淡化他们的优越感

我曾经教过这样一名学生, 她是一名“学优生”, 从上学开始, 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长期担任班干部, 是—个备受教师青睐的学生。然而, 在教师和家长的“宠爱”下, 她很骄傲、自负, 平日里一副鄙视一般同学的模样, 与同学打交道也总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针对这种情况, 我从以下几方面对她进行教育:首先, 当她在学习中或班级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时, 我尽量不过分渲染, 而是引导她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正确地归因, 充分认识到教师和同学对自己学习进步的重要作用;其次我以对待一名普通学生的态度面对她, 对她和其他学生一样不搞特殊化, 但也不歧视她, 该表扬就表扬, 该批评就批评, 对她的错误从不轻描淡写, 一笔带过, 尽量做到公正客观。同时利用一切机会引导教育她, 慢慢地她对人的态度礼貌了许多, 高高在上的心态也走向平和, 教师和同学不再说她是骄傲的孔雀!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我们不仅要看到学优生的优点, 更要看到他们身上存在的缺点, 在品德、纪律等方面更要对他们严格要求, 不能让他们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因为这种优越感除了带给他们自信外, 更多的可能是骄傲、自负、缺乏平等意识等负面影响, 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教师应该正确看待学优生, 要克服偏爱心理, 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平等相待, 对学优生更要严格要求, 有了错误就要及时批评教育, 不能迁就, 表扬时要掌握好度, 淡化学优生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这样才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重视学优生的思想教育, 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由于社会因素和考试制度的缺陷, 人们往往关注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 却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以致出现了一些让人心痛的现象。如一些学优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更不愿意当班干部, 认为这样会浪费时间和精力, 影响学习;在交流学习经验时有所保留;当别的同学向其请教问题或借辅导材料时, 他们往往显得很自私、不愿意帮助别人;认为自己考得好全凭自己的聪明, 与教师无关;争强好胜, 不愿输给别人, 处处都想胜过别人, 容不得别的同学超过自己, 在竞争中很难做到谦让和容忍。这种现象一旦蔓延就会败坏我们的社会风气, 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几年前发生的马加爵事件以及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案, 令我们警醒, 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深思, 我们不能只重视学习成绩, 对学优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我们可以加强对学优生的感恩教育, 教育他们要感恩父母, 感恩所有关心过、爱护过、帮助过自己的人;要加强对学优生的责任教育, 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使他们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还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使他们志存高远, 立志报效祖国, 服务于人民。通过这些思想道德教育, 使他们积极进取, 健康成长。

总之, 我们既要看到学优生身上的优秀品质, 也要正视他们身上的不足之处, 他们就像一棵棵小树, 需要我们给予精心的呵护, 不断施肥、浇水、打叉、培土, 才能长成参天大树。相信在我们的关爱之下, 他们一定会成为能肩负起新时代使命的一代新人。

摘要:学优生各方面都是很优秀的, 常常受到教师、家长的青睐, 但我们往往只关注学优生的成绩, 却常常忽视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实, 他们也有脆弱的时候, 身上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如以自我为中心、骄傲虚伪、冷漠自私、心理脆弱、飞扬跋扈、同学关系紧张等。如果长期得不到疏导, 就会形成心理障碍。关注他们, 经常与他们进行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才能使他们品德好、学习好、心理健康, 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教师要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 篇5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给予教师最高的赞誉。我常常在嚼咀,品味其中的真味。其实,老师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工程是国家大计,民族大计。人才培养关系民族兴旺,国家发展,只有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国家才能成为世界的领军者。

培养优秀人才需要优秀的老师,“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做一名优秀合格的老师不仅要具有深广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业务本领,还要有高尚的师德风范。言传身教,老师要以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把美好的德操潜移默化到学生的灵魂深处。

能高居云端尽览无余需要的是宽阔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怀,那些追名逐利附庸风雅的人是绝不能达到如此境界的。孔、孟怀“仁”,庄子崇“道”,其实先人已给我们指点迷津,人需要修身养性,心平气和方能健康长寿。体魄健康不可少,心理健康很重要,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十分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应主要靠自己来维护。只有自己才能最好地帮助自己,一切外部的帮助只能是起到 ‘助人自助’的作用,都只能通过个人的吸收、内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这话很有道理。我们生活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需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千变万化的事,只有正确把握航向才不至于迷失。作为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把教育事业看着是最光辉,最神圣的职业,抱定决心付出心血去达到光辉的顶点。我们回头看看,那些在教育战线上做出成就的人,哪一个不是呕心沥血的奉献者?“最美乡村教师”给我们展示了灿烂的容颜,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守候着遥远的山村。

不仅如此,在经济大潮的社会时代,你能拒绝金钱的诱惑吗?与你一同入世的同学、朋友、老乡……他们有的发财了,有的升职了,有的跳槽改行了……此时,你还耐得住寂寞?如果你能不该初衷,一如既往,方可以如唐僧那般达到西土取得真经修成正果。

还有,你爱生如子吗?你面对的是一群生性活泼而又顽劣可恶的孩童,他们让你觉得可爱而又伤透脑筋甚至“寒心”,如果如如来佛祖那般慈悲大度,胸襟宽阔,你是能够当好一个“娃娃头”。

重视学优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6

关键词:学优生 心理健康教育 学习成绩

学习成绩优秀,考试成绩排名在前面的学生通常被称为学优生。他们身上有着很多优点:学习勤奋、努力、自制力强、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很少给教师家长找麻烦,常常受到教师和家长的青睐。但人们关注的往往是学优生的成绩,却忽视了有的学优生身上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骄傲虚伪、冷漠自私、心理脆弱、飞扬跋扈、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很紧张。如何让这些学优生发挥巨大潜力,使他们成为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这是我们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通过二十多年的教学,我认为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一、合理进行赏识教育、挫折教育,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学优生学习勤奋、刻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经常受到教师、家长们的表扬。久而久之,他们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在普通学生面前经常表现出狂傲、自负,在师长面前常常掩饰自己的缺点。这种现象的形成与我们教师的教育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对这些学优生常常是鼓励与赞扬,看不到他们身上的不足,没有把握好赏识教育的尺度。

“你真聪明!”“你真棒!”“好极了!”……课堂上我们经常能够听到这样的表扬,这些单调而言过其实的夸奖,也许一时可以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师生间的关系也很和谐,但对问题的分析探讨却毫无作用,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则是遗害无穷。因为学生在得到鼓励和赞扬的同时,会增强自信心、进取心,但却忽视了一个事实:过度的赏识,也会使孩子变得自负和脆弱,一旦遇到挫折,就会不知所措,有的还会自暴自弃,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事实上,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历来是相伴而生的。我认为,对学优生更要加强挫折教育。如果学生的成长中只有掌声和夸奖,他们禁不起任何风吹雨打,这对学生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学生毕竟年纪还小,别人对他的评价可能会影响他的健康成长。这种一味的表扬,会使学生滋生虚荣、自负、骄傲的心理,会使他们认为自己非常完美,没有缺点,从而使他们目中无人,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更不会虚心向别人学习。

这些学生一直生活在蜜罐之中,在顺境中能够如鱼得水,应对自如。但如果遭到挫折和打击,便不能正确对待,从而对生活失去信心。我认为对于这样的学生,应该人为地设置一些障碍,制造一些挫折,他们不断地战胜这些困难,才能使他们越挫越勇,才能更好地适应生活。如可以在考试中出一些比较难的试题,让这些学生有选择地去做,他们可能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也没有做出来,这样,才能使其认识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生在遭受挫折的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也可以在批改试卷时对他们严格要求,有意压低他们的分数。通过这些有目的的教育,使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正确地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他们面对失败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立足学优生的终身发展,淡化他们的优越感

我曾经教过这样一名学生,她是一名“学优生”,从上学开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长期担任班干部,是—个备受教师青睐的学生。然而,在教师和家长的“宠爱”下,她很骄傲、自负,平日里一副鄙视一般同学的模样,与同学打交道也总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针对这种情况,我从以下几方面对她进行教育:首先,当她在学习中或班级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时,我尽量不过分渲染,而是引导她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正确地归因,充分认识到教师和同学对自己学习进步的重要作用;其次我以对待一名普通学生的态度面对她,对她和其他学生一样不搞特殊化,但也不歧视她,该表扬就表扬,该批评就批评,对她的错误从不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尽量做到公正客观。同时利用一切机会引导教育她,慢慢地她对人的态度礼貌了许多,高高在上的心态也走向平和,教师和同学不再说她是骄傲的孔雀!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我们不仅要看到学优生的优点,更要看到他们身上存在的缺点,在品德、纪律等方面更要对他们严格要求,不能让他们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因为这种优越感除了带给他们自信外,更多的可能是骄傲、自负、缺乏平等意识等负面影响,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教师应该正确看待学优生,要克服偏爱心理,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对学优生更要严格要求,有了错误就要及时批评教育,不能迁就,表扬时要掌握好度,淡化学优生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这样才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重视学优生的思想教育,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由于社会因素和考试制度的缺陷,人们往往关注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却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致出现了一些让人心痛的现象。如一些学优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更不愿意当班干部,认为这样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影响学习;在交流学习经验时有所保留;当别的同学向其请教问题或借辅导材料时,他们往往显得很自私、不愿意帮助别人;认为自己考得好全凭自己的聪明,与教师无关;争强好胜,不愿输给别人,处处都想胜过别人,容不得别的同学超过自己,在竞争中很难做到谦让和容忍。这种现象一旦蔓延就会败坏我们的社会风气,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几年前发生的马加爵事件以及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案,令我们警醒,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深思,我们不能只重视学习成绩,对学优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我们可以加强对学优生的感恩教育,教育他们要感恩父母,感恩所有关心过、爱护过、帮助过自己的人;要加强对学优生的责任教育,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使他们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还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志存高远,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于人民。通过这些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积极进取,健康成长。

总之,我们既要看到学优生身上的优秀品质,也要正视他们身上的不足之处,他们就像一棵棵小树,需要我们给予精心的呵护,不断施肥、浇水、打叉、培土,才能长成参天大树。相信在我们的关爱之下,他们一定会成为能肩负起新时代使命的一代新人。

重视心理健康 篇7

1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紧迫性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全面发展即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发展。当前我们的教育处于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心理健康教育占有重要地位。现在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 还包含良好的精神状态, 健康的社会适应能力, 即身心健康。随着社会发展家庭在发生变化, 越来越多的家境变迁, 父母离异状况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大的阻力, 心理受到创伤, 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 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他们的心理需求不能被满足, 慢慢地在行为上就会出现特别症状。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学校的课堂教育为突破点, 因此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2 把政治课作为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

2.1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的主体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 学生始终是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特别是刚跨入中学时代, 他 (她) 们需要与教师沟通, 平等相处, 在坦诚信任的前提下, 学生才能亮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样才能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判断, 从而让学生独立思考, 再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自己采纳相关建议, 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因此, 政治课教学过程, 其实也是个体心理发展走向成熟的进程。如果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没有学生的自我分析、自我思考、自我选择, 光凭我们教育者的积极、主动、热情真诚是不行的, 那会是被动的、呆板的“填鸭式”的说教, 达不到内化, 就更谈不上个体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种方式培养出的“人才”也不适应飞速发展的竞争时代。

其次,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符合学生生理发育和个性发展。需要是个人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如果我们从学生所关心的热点展开心理教育,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就会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要注意青少年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烦恼, 从各类心理咨询资料表明, 造成学生在集体中落伍的原因大多是非智力因素。自卑、自满、畏难、依赖等不良习惯, 而引发动力缺乏, 养成懒惰的坏习惯, 致使学习成为“难上加难”的痛苦差事, 兴趣不存, 书文皆无味的不良心理反映。这就要多给学生一些参与机会, 培养他们团结精神, 如设计一些多彩的生活片段, 创设情境, 感知世界, 唤起主体意识, 转变不良倾向, 解除心理障碍。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这一时期初中生心理保健主要内容:认识自我, 悦纳自我, 理解他人, 悦纳他人;适应环境, 悦纳现实。这样他们才能从根本上解除心理问题, 才能正确面对生活, 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最后, 心理教育是心灵的沟通, 也是学生自我探索的过程, 这要教师设身处地去感受学生内心世界, 深刻了解其思想行为动机, 通过教育、指导、启示, 最后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达到自我完善。教育形式要符合中学生心理需要, 调动潜能意识, 因此, 我们要遵循以下心理辅导原则。1) 信任原则:信任是一种感召力, 信任是双方的。2) 接受性原则:任何教育最终要让学生接受教育。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中指出:“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青年人年龄与心理力量所许可。”所以应重视教学情感和教学态度, 逐步使学生接受感知, 从而提高学生心理品质, 形成健全的人格。3) 自主性原则:让学生自主参与、主动认识自己, 体现情感, 监控自己。4) 发展性原则: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潜力, 提高自信和自尊的心理, 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提高各种环境的适应力和耐挫力。

2.2 在教学中把握青春期尤为重要的三种心理:求新心理、质疑心理、逆反心理

首先是求新心理。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孩子的一种天性, 记得卢梭曾说:“在孩子未成人之前, 千万不要剥夺他们的天性。”新知识、新教法、新手段都会刺激这种心理活动产生, 支配青少年的学习行为。此时, 学生表情专注, 教室安静, 这是教育的最佳效果, 能使学生在愉悦心态下获得新知, 培养能力。

其次是质疑心理。往往学生在没听清、听懂讲课或是与书本不相符时, 便产生神态焦急的表情——皱眉、摇头、接嘴、交头接耳, 这时只有大胆的学生才敢举手示意, 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赢得学生的理解, 从而获取主动权, 使学生在获新知同时更加尊重老师, 这是一种人格的感染, 也使学生智力得到开发和促进。

最后是逆反心理。学生对学习内容或教师的枯燥说教易产生厌烦, 平时就要求备课要精, 讲话要简, 重仪表, 善于抓住学生好奇心、兴奋点, 干脆利落解决重点知识, 及时采取措施转变气氛和内容, 将逆反心理消除在萌芽状态。一旦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就会与老师唱反调, 甚至严重影响双方活动的正常进行。如不及时处理, 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 因此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把握学生的心态波动。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培养和激发学生兴趣, 学会学习的方法, 才能逐步提高学习能力, 这样方可实现素质教育提出的目标, 同时增加学生辨别事物的思维能力。

2.3 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重视心理健康 篇8

1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紧迫性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全面发展即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发展。当前我们的教育处于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心理健康教育占有重要地位。现在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 还包含良好的精神状态, 健康的社会适应能力, 即身心健康。随着社会发展家庭在发生变化, 越来越多的家境变迁, 父母离异状况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大的阻力, 心理受到创伤, 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 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他们的心理需求不能被满足, 慢慢地在行为上就会出现特别症状。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学校的课堂教育为突破点, 因此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2 把政治课作为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

2.1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的主体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 学生始终是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特别是刚跨入中学时代, 他 (她) 们需要与教师沟通, 平等相处, 在坦诚信任的前提下, 学生才能亮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样才能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判断, 从而让学生独立思考, 再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自己采纳相关建议, 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因此, 政治课教学过程, 其实也是个体心理发展走向成熟的进程。如果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没有学生的自我分析、自我思考、自我选择, 光凭我们教育者的积极、主动、热情真诚是不行的, 那会是被动的、呆板的“填鸭式”的说教, 达不到内化, 就更谈不上个体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种方式培养出的“人才”也不适应飞速发展的竞争时代。

其次,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符合学生生理发育和个性发展。需要是个人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如果我们从学生所关心的热点展开心理教育,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就会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要注意青少年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烦恼, 从各类心理咨询资料表明, 造成学生在集体中落伍的原因大多是非智力因素。自卑、自满、畏难、依赖等不良习惯, 而引发动力缺乏, 养成懒惰的坏习惯, 致使学习成为“难上加难”的痛苦差事, 兴趣不存, 书文皆无味的不良心理反映。这就要多给学生一些参与机会, 培养他们团结精神, 如设计一些多彩的生活片段, 创设情境, 感知世界, 唤起主体意识, 转变不良倾向, 解除心理障碍。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这一时期初中生心理保健主要内容:认识自我, 悦纳自我, 理解他人, 悦纳他人;适应环境, 悦纳现实。这样他们才能从根本上解除心理问题, 才能正确面对生活, 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最后, 心理教育是心灵的沟通, 也是学生自我探索的过程, 这要教师设身处地去感受学生内心世界, 深刻了解其思想行为动机, 通过教育、指导、启示, 最后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达到自我完善。教育形式要符合中学生心理需要, 调动潜能意识, 因此, 我们要遵循以下心理辅导原则。1) 信任原则:信任是一种感召力, 信任是双方的。2) 接受性原则:任何教育最终要让学生接受教育。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中指出:“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青年人年龄与心理力量所许可。”所以应重视教学情感和教学态度, 逐步使学生接受感知, 从而提高学生心理品质, 形成健全的人格。3) 自主性原则:让学生自主参与、主动认识自己, 体现情感, 监控自己。4) 发展性原则: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潜力, 提高自信和自尊的心理, 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提高各种环境的适应力和耐挫力。

2.2 在教学中把握青春期尤为重要的三种心理:求新心理、质疑心理、逆反心理

首先是求新心理。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孩子的一种天性, 记得卢梭曾说:“在孩子未成人之前, 千万不要剥夺他们的天性。”新知识、新教法、新手段都会刺激这种心理活动产生, 支配青少年的学习行为。此时, 学生表情专注, 教室安静, 这是教育的最佳效果, 能使学生在愉悦心态下获得新知, 培养能力。

其次是质疑心理。往往学生在没听清、听懂讲课或是与书本不相符时, 便产生神态焦急的表情——皱眉、摇头、接嘴、交头接耳, 这时只有大胆的学生才敢举手示意, 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赢得学生的理解, 从而获取主动权, 使学生在获新知同时更加尊重老师, 这是一种人格的感染, 也使学生智力得到开发和促进。

最后是逆反心理。学生对学习内容或教师的枯燥说教易产生厌烦, 平时就要求备课要精, 讲话要简, 重仪表, 善于抓住学生好奇心、兴奋点, 干脆利落解决重点知识, 及时采取措施转变气氛和内容, 将逆反心理消除在萌芽状态。一旦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就会与老师唱反调, 甚至严重影响双方活动的正常进行。如不及时处理, 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 因此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把握学生的心态波动。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培养和激发学生兴趣, 学会学习的方法, 才能逐步提高学习能力, 这样方可实现素质教育提出的目标, 同时增加学生辨别事物的思维能力。

2.3 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重视心理健康 篇9

一、运用有效措施,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这就是说, 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 必须要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 不断更新观念, 不断改变教学方式, 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 引导学生合理发泄不良情绪。

由于青少年发育尚未成熟, 情绪不太稳定, 遇到情感挫折时发泄常常不能自控, 教师应根据这一特点, 为他们创设合理发泄的渠道。较好的方法是:一是让他们尽情倾诉;二是引导情绪转移, 用积极情绪代替消极情绪;三是音乐抚慰, 用优美、轻柔的音乐调节情绪。

2.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学校课业繁重, 竞争激烈, 父母的期望值过高, 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通常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才能得到教师和家长的奖赏, 学习差的学生, 则经常受到教师和家长的批评。不少学生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 睡眠质量不高, 精神状态不佳, 听课效率低, 成绩无法提高, 造成恶性循环, 以致许多学生出现了厌学和反抗情绪。教师应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 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千万不要歧视、打击和污辱他们。

3. 加强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 他们对自身的某些生理现象不太了解, 有时常把身体发育时出现的生理现象当作病理现象而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生理发育特点,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 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

4. 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爱迪生说:“伟大人物的明显标记, 就是他的坚强意志。”一个高素质人才, 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刚强的品格等心理素质。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这些心理素质。对挫折、失败承受能力差是意志薄弱的表现形式, 而经受挫折是增强对挫折承受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退回到与学生相仿的思维态势, 然后与学生一起探寻走出困境的途径, 这样就可以在解决问题的同时, 使学生看到失败对任何人都是不可避免的, 关键是要在失败中树立信心, 从而走向成功。

二、注意自身形象,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 这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于服饰都为学生所观察、注意, 都有可能给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 教师既教书又育人, 已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保持愉快、满意、自信、乐观的心理状态。面对学生的冲动及不良言行要保持冷静, 为自己的心理筑上一道坚固的保护墙。工作中遇到挫折, 要有自信心, 不可把灰心、沮丧的情绪带进课堂, 感染学生, 更不能在学生面前发泄、盲目冲动, 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心理调适力。无论何时何地, 教师都应表现出良好的性格、坚韧的毅力、灵活的应变力、良好的自制力及强烈的责任感。

重视心理健康 篇10

一、员工心理和谐的界定

和谐是指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 整个组织生机勃勃。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 和谐与否往往是一种社会心理感受, 它体现在社会共性心理当中, 是一个感性的概念。

员工的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它首先表现为个体内部心理和谐, 即个体内部心理成分, 如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的协调统一;其次表现为人事心理和谐, 即人在处理事情时的冷静、适度和乐观, 善于“息事”;第三表现为人际心理和谐, 即人与人交流上的默契和融洽, 善于“宁人”。

心理和谐是企业员工队伍稳定的需要, 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有企业管理专家做过实验, 员工在和谐心理状况下生产能力比在心理不和谐状况下生产能力可以提高数倍。

二、制约员工心理和谐的因素

中科院心理所“国人心理和谐状况的研究”项目组发表了《200 7我国民众心理和谐状况研究报告》。表明我国民众心理和谐的总体状况介于“不确定”和“比较和谐”之间但仍未达到“比较和谐”的程度, 其中4.4%的民众心理不和谐。造成心理不和谐的原因是什么呢?

1. 员工个人因素

(1) 身体因素。当一个人的身体状况不佳时, 个体的各个方面都会出现不良反映, 时间长了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2) 情绪因素。情绪对人的影响很大。一个人如果遇到诸如恋爱失败、子女成长挫折、经济负担过重等问题就极易形成心理问题, 导致心理不和谐。

(3) 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指在工作重压下的一种身心俱疲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 人们会体验到一种持续的厌倦沮丧、悲观失望、失去创造力和生命活力的感觉, 工作效率显著降低。

2. 企业管理因素

(1) 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 可以丰富的员工业余文化生活, 达到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也就有效地控制了心理问题的出现。

(2) 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设立是否符合员工的实际情况。制度的不公平现象、执行力度不够、工作压力太大等都会引起员工的心理问题。

(3) 企业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可带来愉快的情绪, 从而减少心理压力。相反, 人际关系紧张常造成抑郁、焦虑、憎恨及愤怒等不愉快的情绪, 强烈而持久的不良情绪反应会导致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内分泌功能紊乱、免疫功能降低, 不利于身心健康。

3. 社会与生活环境因素

(1) 社会因素。社会进程加快、生活节奏变快、各种观念的改变等, 都会对员工的心理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尤其是一些重大的突发事件, 如不能得到正确处理都可能最终酿成员工的心理问题。

(2) 生活环境因素。目前随处可见的环境污染、水污染、全球性的生态恶化、禽流感等等都可能使人失去安全感, 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

三、促进心理和谐的对策与建议

既然心理和谐意义重大, 而影响心理和谐的因素众多且长期存在, 我们怎样实现心理和谐呢?

1. 重视员工的心理需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 认为每个人都存在着5种不同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当任何一种需要基本上得到满足后, 下一个需要就会成为主导需要并顺着需要层次阶梯前进。在企业的管理中, 需要知道不同的员工处于需要层次的水平, 然后去满足这些需要及更高层次的需要。需要层次满足的程度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需要层次满足的越高, 自我就会越趋于和谐。

2. 设定合理期望

美国心理学家佛隆首先提出来期望理论。他认为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并设法达到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在尚未实现时, 表现为一种期望, 这时目标反过来对个人的动机又是一种激发的力量, 而这个激发力量的大小, 取决于目标价值 (效价) 和期望概率 (期望值) 的乘积。确定明确的目标, 设置发展的远景, 给员工以期望和期盼, 用期望的力量来激发人的动机, 促进企业的和谐。

3. 促进公平竞争

公平理论是指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个人实际报酬多少有关, 而且与人们对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为密切。

个人所投入 (付出) 的代价与个人所获取的报酬的比例关系, 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和谐。若二者相符, 人们就会有公平感;若前者高于后者, 人们就会感到不公平, 产生委屈感;若后者高于前者, 人们也会感到不公平, 产生内疚感。现代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 企业内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追求公平, 但公平也只是相对的公平, 更应注重公平的竞争, 做到公开、公正和公平, 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在竞争中体现公平, 就可以为心理和谐奠定基础。

总之, 在构建和谐企业的过程中, 我们要积极营造企业员工共同发展的和谐氛围, 为保障员工的身心健康提供必要服务, 努力实现塑造人与创效益双赢。

摘要:本文从企业的角度出发, 探索了和谐、心理和谐的相关概念, 进而对影响心理和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联系当前企业的实际, 对构建和促进心理和谐的对策进行了理论探讨。

关键词:员工,心理和谐,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中科院心理所“国人心理和谐状况的研究”项目组:2007我国民众心理和谐状况研究报告.2007, 11

[2]马玉凡:重视员工心理和谐 促进企业健康发展[J].石油政工研究, 2007, (5)

[3]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新华社, 2006, 10, 18

重视心理健康 篇11

1. 中小学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前没有开设的学校尽快安排。

2. 作为地方教材,河南省已经编写了配套教材,并开始使用。

3. 小学要求每学期安排6节心理健康教育课,要认真选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4. 作为“三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各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本文将根据学校的教育实际,对学校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简要论述。

一、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其中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方面是说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主动施教的过程,也是一项预防性的教育活动。每个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都将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挫折,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走在前面,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学生自我觉察的能力和抵御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防患于未然而不是亡羊补牢。另一方面是说,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自我及个性等方面全方位的教育工作,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全体工作者都要投入到这项伟大的工程中去,在学校的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中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便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体目标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

中小学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提高少年儿童的自我意识,使学生逐渐地学会客观评价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愉快接纳自己,增强自我调控的能力,自强自信,能应对变化的社会环境,抵御来自生活各方面的挫折。

在这方面我们的教育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尤其在城市里,独生子女较多,孩子从小就备受呵护,容易滋生过强的自我中心意识,一方面表现出私欲的增长,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不懂得安慰、帮助别人,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强烈的争胜心,遇事总想抢第一,要求自己十全十美,注重自己的自我形象及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这样的孩子往往很脆弱,经不起风吹雨打。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从小就有自我觉察的机会,从活动中体验自己的成长,发挥自己的潜能,让自我一天天的强大起来。小学阶段着重于在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的层面上开展工作,中学阶段着重于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人格就是指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各种特点的综合体现,培养健全人格并不是使学生完美无缺,而是指人格各种特质和谐、自然地结合,也就是说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是一个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就是要使学生认识并接纳自己的人格特征,自觉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弱点,成长为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这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教育目标。

家长是孩子最初的人格塑造者,在孩子整个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限于学校的范围之内,要扩展到家庭、社会的各个方面,使家长加深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加强与孩子心灵的沟通,形成一个家校合作,携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面,并将心理健康教育深化到社区建设之中,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把少年儿童人格的成长看作是整个社会应尽的义务,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3. 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有不同的层面,对中小学生来讲,大多数是发展性的问题,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有责任帮助学生排解困难、消除疑虑、快乐成长。故作为实施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小学应当设立心理辅导室,由专业心理辅导老师负责对前来咨询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要营造一个宽松的心理氛围,使学生自然地接受心理咨询帮助。同时要坚持心理辅导的保密性原则,辅导室的学生档案和辅导记录材料,不能随意拿给班主任或校领导看,可以由辅导老师介绍某些学生的有关情况,涉及到个人隐私的内容如成长早期的伤害性经历、家庭中的特殊事件、对学校或老师的抱怨等,不能轻易告诉他人,以免这些情况不经意间泄漏出去,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加重了孩子的不良反应,原来的问题没解决反而引起了新的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占据重要地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素质教育总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以人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认知、情感、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有新的、积极的认识和体验,内在因素的变化会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外部行为,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知识素质、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变化和提高,实现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

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是我国的一大特色。要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要增加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内容,改变了以往灌注式的、单调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活动中感悟出人生的价值、做人的道理。面向全体学生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能够使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丰富德育工作的内容,提高德育工作的绩效。

2. 帮助学生树立求助意识,平静地接受心理辅导,维护心理健康

通过宣传及心理辅导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有心理困扰是正常的,及时地寻求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以增强学生的求助意识,自然、平静地接受心理辅导的帮助,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消除影响发展的不利因素,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通过板报、墙报、广播等形式,将心理健康、心理辅导的相关知识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消除误解和顾虑,做好接受心理辅导的准备。

3. 实现育人的总目标

教书育人是教育的总目标。作为一项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也要为实现这个总目标而努力。学生素质的提高、个性的培养等都是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学会创新、勇于创新、敢于实践,成长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一代新人。

三、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强健的体魄。

1.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可以选用河南省编教材,也可自编校本教材。2. 要选择性格好,人格发展健全的教师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要有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如果没有条件设立专职教师,可以请少先队辅导员或文体老师兼任。切忌选那些性格孤僻、脾气怪怪的教师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3. 要合理安排好每个学期的6个课时,有针对性、教育性。4. 有条件的话要尽快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5. 要研究二十一世纪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趋势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中,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在要求。趋势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成为每一个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趋势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成为每一个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趋势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将从补救性为主变为发展性为主。趋势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将从学生转变为学生、教师、管理者及学校环境。趋势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从人格辅导扩展到学习辅导、职业辅导、生活辅导。趋势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将从心理适应教育变为潜能开发。趋势八,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将从个别辅导为主变为团体辅导训练为主,网络等新技术将被广泛采用。趋势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将从兼职为主变为专职为主、专兼结合。

重视心理健康 篇12

一、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学习

因为心境不好的教师很难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的冲动、烦躁、易怒情绪, 就会导致学生处于焦虑、害怕的心理状态, 学习效率也不可能高。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导致心理问题, 甚至心理疾病。反之, 教师心理健康, 他的事业心就强, 生活态度也会积极, 在教学中就会想方设法, 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学生也会由于老师教法得当而积极地配合老师积极思考努力学习。教师这种健康的心理而导致对教学工作的积极情感, 同时也会诱发学生对待学习的积极情感, 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对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以及学生接受与理解知识均有直接影响。

二、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教师的心理如果不健康, 必对学生的行为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继而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去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这样, 势必会激化师生间的矛盾, 从而影响师生关系。时间一长, 老师无论怎样循序教导, 学生都会表现出冷漠的态度, 对教育学生改正不良习惯无济于事。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指出: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病态, 学生不良的心理病态就会出现难以收拾的局面。我们知道, 如果一位老师当天情绪不佳, 无意批评了一名学生, 这位学生就有可能做出许多过激的反应, 甚至有可能跳楼自杀。这种现象不仅说明学生的心理不够健康, 更反映出教师的情绪化可酿成一场悲剧。如果学校的心理健康课上到位, 教师的心理健康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所以说, 学生能否得到及时恰当的引导和转变, 最终决定于教师的心理状况。

三、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学生性格的发展

在学生阶段, 学生的性格没有完全形成, 教师是重要的参照物。特别是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低, 不能辨别是非, 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的性格, 容易崇拜模仿。一个教师的心理若不健康, 定会影响学生不正常心理的发展, 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进而影响社会, 其危害是不可估计的。谁都希望自己周围的人心理是健康的, 因为“心病亦传染”。与心理健康的人生活在一起, 会使人们的心理也健康。学生每天和教师在一起生活学习, 他们需要心理健康的教师。教师只有这样, 才能以积极健康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不然教师由于心理不健康而会对学生行为做出失误判断, 做出失误惩罚。由于这种处理事情不当, 处事不公、乱用权利的做法必会与学生之间形成敌视和对抗。学生长时间心理不服, 就会导致偏激行为。这种心理问题, 将影响到学生对整个社会的看法, 造成其性格上的缺陷。

上一篇:高校档案育人刍议下一篇:家校教育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