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操作

2024-09-21

重视操作(通用11篇)

重视操作 篇1

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长知识、长智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要十分重视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 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 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 经历与前人发现这些知识结论时大体相同的思维过程。应遵循数学思维过程的规律, 即数学思维的问题律、情境律、多向律、发展律组织教学过程, 抓好引入、展开、巩固3个环节。

引入, 就是按照数学思维的规律, 从数学知识的联系和矛盾中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首先, 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搞好知识辅垫。知识铺垫不是简单的重复, 而是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发展, 抓住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 即共同的构成部分或共同的基本原理或共同的本质联系, 缩短学生已知与未知的差距, 使学生具备建立新旧知识联系条件, 找到新、旧知识的区别点。创设问题情境, 设计学生认知过程中新、旧知识间的矛盾冲突, 引起学生的思考, 促使学生产生疑问。

一、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 提供感知, 形成概念

例如, 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 先请2名学生到讲台演示:把6个苹果分给2个人, 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通过分实物, 出现3种结果: (1) 1人得1个, 另1人得5个; (2) 1人得2个, 另1人得4个; (3) 2人各得3个。教师把3种不同的结果板书出来, 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讨论:第 (3) 种分法与前2种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在讨论中知道第3种分法的结果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 从而引起出“平均分”的概念。再明确告诉学生: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 并使每份分得的结果同样多, 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最后, 组织全班学生进行操作, 做平均分图片的练习。通过这样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 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学生的实际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概念个体化, 既有助于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 又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利用直观, 动手操作, 引发思维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 怎样使学生在一堂课中积极思考呢?教师是关键, 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把教与学融合在一起。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认识过程, 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探讨, 主动获取知识。例如教《长方体认识》时, 可要求学生自己制作一个长方体。笔者采用3种不同颜色的纸糊在一个长方体框架上, 分别表示6个面, 将6个面分别揭下看到表示面与面相交的棱共12条, 并用3种不同的颜色各表示长、宽、高, 用白色标出8个顶点。先引导学生分颜色按顺序观察6个面的形状, 相对面的大小关系。同一方向的每组4条棱的长短关系。最后还要将揭下来的面与棱相对应地进行观察, 认识长和宽决定哪2个面, 宽、高决定哪2个面, 高和长决定哪2个面, 从而让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积极动脑、动手、动口, 进行观察、分析比较, 尝试探索, 既掌握了知识, 又发展了智能。

总之,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数学思维过程的规律,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数学认知建构。加强动手操作, 这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措施。教师正确地引导学生把眼、耳、口、脑结合起来, 不仅能开拓学生的思维, 而且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重视操作 篇2

其实很多站长对操作站群的担忧是作弊,认为可能会因为这种作弊形式被百度惩罚,而导致站群的集体失语,其实这种担忧完全是没必要的,因为如果你不主动去作弊,那么百度是不会管理经营了多少个网站,如果你按照正常的运营思路来运营网站的话,你的站群就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入,而这个正常的运营,就是建立在操作细节基础之上,下面就来简单的分析一下站群的一些操作细节,

一:站群的成本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

如果注意操作细节,你会发现你运营的站群成本并没有那么高,曾经一度火爆的左旋肉碱站群的成本并没有超过几千元,但是所获得的利润保守估计能够达到几百万,可见如果注意操作细节,那么还是能够在较短的的时间创造巨大的利润的,运营站群,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以较短的时间获得更高的排名,并在在排名上能够在较长的时间维持住,所以有关和排名无关的成本就可以剔除掉,比如高质量空间的成本,域名的成本等等都可以寻求便宜甚至免费的,当然如果你的启动资金多的话,那么在这些方面的成本投入自然也可以放宽一点。

二:操作严谨,执行力强

如果站群规模越大,那么对于个人站长的工作效率的要求就会越高,站群建设成功之后,也是需要运维的,如果仅仅当成摆设就能够自动获得更高的排名,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每个网站的权重都需要通过你的运营来逐步提升,从而带动整个站群的排名提升,而运维就少不了内容,外链,营销等多项工作,如果一个人或者几个人来管理庞大的站群,这少不了使用各种站群工具和操作人员本身拥有极高的执行力,才能够完成每个网站的内容更新,优化和营销,

三:运营站群应该有很强的目的性

如果想要把站群当成一个永久的正规站来运营,那么可以告诉你,你或者和你的小团队是没有办法实现的,因为一个正规的网站,就算一个小团队往往都不能够很好的运营,何况是运营规模庞大的正规站站群呢?对于个人或者小团队来说,运营站群应该就有一个明确的目的,那就是瞅准关键词,在短时间里面获得最高的排名,同时在一定的时间内,将这个排名保护住,尽量的延长百度K站的时间,所以运营站群一定要轻装上阵,就好比二战时期,美军通过大黄蜂号航母运载陆战机B-25攻击东京一样,甩掉多余的辎重,轻装上阵,才能够飞行的更远!

四:站群的互链细节

目前有专业的站群软件实现自动的互链功能,这将会极大的提升站长操作站群的效率,能够实现关键词锚文本自动加链接和相关关联的功能,同时还能够实现内链之间的优化,不过使用站群软件的同时,别忘了这些站群软件最终的链接效果是不是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因为有的站群软件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进行的外链和内链优化,有时候并不适应其他的网站类型,所以有必要通过一些细节来实现,否则仅仅利用站群的自带功能,还是有可能容易被百度识别,很短的时间就会被K的。

在站群之间的互链和站内链接应该本着自然的要素来实现,站群的链轮不能够感觉有规律可循,又是谁在外链形式上应该走多元化之路,通过超文本,纯文本,锚文本交叉的形式来实施链轮,这样才能够有效的避免规律性。提升站群的优化效果。

重视实践操作 促进自主学习 篇3

小学生动手操作,总是在视觉与触觉、运动觉协同感知事物的同时,就以内部语言悄悄地展开了思维,他们在操作时必须同时思考,如何摆放,如何分拆,如何移动,如何剪拼,如何折叠……而在操作中获得的形象和表象,又及时推动着他们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深刻地理解知识的本质意义。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就是通过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知识,得出结论。

师:小朋友们,这一课,我们来做一个分苹果的游戏,好吗?

生:(齐)好!

师:请小朋友把准备好的9个“苹果”与“盘子”(纸模型)拿出来,老师要求把9个“苹果”分在“盘子”里。每盘放几个,由小朋友自己决定,但每个盘子里放的“苹果”个数要一样多。大家要边动手分,边观察,看看分到最后的情况是怎样的。

(学生各自动手在桌子上分“苹果”)

师:谁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每盘分了几个?分了几盘?分到最后的情况是怎样的?并且说出算式。

生:(教师随手板书)

(1)每盘分3个,分了3盘。9÷3=3(盘)

(2)每盘分1个,分了9盘。9÷1=9(盘)

(3)每盘分9个,分了1盘。9÷9=1(盘)

师:如果每盘分2个,会怎么样呢?小朋友试着分分看,边分边观察,看看分到最后的情况是怎样的。

生:(教师板书)

(4)每盘分2个,分了4盘,还多1个,9÷2=4(盘)多1个。

师:如果每盘分4个、5个、6个……呢?

生:(教师板书)

(5)每盘分4个,分了2盘,还多1个,9÷4=2(盘)多1个。

(6)每盘分5个,分了1盘,还多4个,9÷5=1(盘)多4个。

(7)每盘分6个,分了1盘,还多3个,9÷6=1(盘)多3个。

……

师:请小朋友比一比前三种分法与后几种分法有什么不同?

生:前三种分法,每盘的“苹果”一样多,分到最后正好分完;后几种分法,每盘的“苹果”也一样多,分到最后还有多余。

生:多余的“苹果”不够再分一盘了。

师:像后几种分法那样,一样多地分物品,最后分多下来的数,就叫作余数。

在教例中,教师组织儿童动手分苹果,在前后多次平均分的操作中,学生终于发现,前三种分法,分到最后正好分完,后几种分法,分到最后还有苹果多下来。有的学生还发现,多下来的苹果不够分一盘……学生正是利用在多次有目的地平均分物品的过程中积聚起来的感性认识,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才顺利地理解了余数的意义。

由于操作活动更能引起和促进学生把外显的动作过程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思维的动作”与“动作的思维”,所以在推进学生内化知识意义,发展逻辑思维与空间观念以及加强意义识记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同时,由于操作活动是一种动态过程,它顺应了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又可集中注意,激发兴趣,使学生在“亲自创造的事物”中快快乐乐地获得“真正的理解”。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实践操作,使学生在“亲自创造的事物”中快快乐乐获得“真正的理解”呢?

一、要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

数学课的操作活动,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个体或群体的动态过程。由于教师的指导,才能保证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所开展的心理活动是有目的、有结构、有层次,因而也是有成效的。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规定必要的操作程序,提出需要注意的地方,使学生的操作带着明确的目的。教例中,在学生分苹果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要使每个盘子里放的苹果个数一样多”的操作要求,学生才能在操作中正确地感知余数的具体意义。

二、把操作与观察结合起来

操作是手与眼协同活动的动态感知过程。观察本身就是一种内化的手段,当它结合各种形式的动手操作,使视觉与触觉、运动觉协调起来,便能更充分地发挥内化功能。在数学操作活动中,加上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使学生积累起多种多样的表象,不仅发展了形象思维,而且推动了抽象逻辑思维的展开。教例中,在学生分苹果的操作中,教师每一次都引导学生观察“分到最后的情况是怎样的?”当学生看到分到最后还有剩余时,从对比观察中理解了余数的意义,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师又特意组织了以下操作:把9个苹果,每4个一盘,一盘一盘地分,引导学生观察:分出1盘,剩下几个?还能分一盘吗?为什么?分出2盘,剩下几个?还能分一盘吗?为什么?这样从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的观察思考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

数学操作以手与脑的结合为显著特点。“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手与脑的这种联系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必须紧密结合思维的指导。

四、把操作与口语表达结合起来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内部语言是内隐的观念、思想的物质外壳。知识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语言的内化过程而内化,而操作过程归根到底要上升为抽象的内化过程,所以,它必须借助于描述操作过程的语言向概括结论的语言转化。在教例中,每一步操作完成以后,教师都要求学生说出分的结果怎么样,每一次的分法都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而让学生把自己的操作过程及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就让学生把内在的思维过程与语言结合起来,把操作过程与语言结合起来,通过语言表达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并积极思维,相互合作,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快乐,获得知识,在“亲自创造的事物”中快乐地获得“真正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生的积极性。

重视操作实践点燃创新火花 篇4

一、巧设情境, 唤醒实践欲望

长期以来的“师本教育”只重视传授知识, 更甚者是照本宣科, 忽视了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教育环境里学生的应用意识也非常的淡薄, 不想也不会参与数学实践活动, 这样学到的往往是空洞的数学知识, 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心理学研究表明, 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各种有利因素, 把教学活动安排在合乎实际的教学环境中, 激发学生求知与探索的欲望, 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实践活动去。

如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时, 我在上这节课时就创设了一个购物情境:“商店里有15支铅笔, 卖出9支, 还剩多少支?”让同桌两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 这样学生就非常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实践活动中去, 自己探索出了退位减法的算理。有的说:“我从10支的那捆打开拿出9支给顾客, 把剩下的1支与另外5支加起来, 还剩6支。”有的说:“我从10支的那捆中拿出4支和另外的5支给顾客, 这样还剩6支。”有的说:“我1支1支地数给顾客, 这样保证不会错的, 所以还剩6支。”

学生在教师预设的购物情境中亲身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 也深深地知道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 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情境, 唤醒学生的实践欲望。

二、从做中学, 增强实践意识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表明: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 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通过自己的活动, 发现某个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联系”的过程, 也就是学生经历“做”的过程, 即“做中学”。因此, 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摸、指、画、剪、折、摆、比、找、量、掂等操作,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实践活动中去, 引导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叙述、边归纳, 逐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意识。

如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 我把枯燥的计算教学转化成学生动手操作展示自我的舞台, 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 动脑进行思考, 明白了进位加法的算理。

三、加强指导, 培养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活动教学论告诉我们, 教学既是认知过程, 也是活动和实践的过程。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专题, 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 主动获取数学知识, 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可见, 数学活动绝不能是毫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自由去“实践”, 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在整个实践过程中, 教师起码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让学生明白操作的对象和任务;二是做好学生实践操作的引路人;三是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操作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并作适当的评价。

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时, 我让每个同学准备24块小正方体, 上课伊始就跟学生讲明:“我们已经学过了体积和体积单位, 今天请你们利用手中这24个小正方体来研究一下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学习任务。接着出示操作规则:用手中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长方体, 并记录下它们的长、宽、高和所用正方体个数 (体积) , 你发现了什么?再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巡视, 我发现学生摆出了各式各样的长方体, 都能从中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最后我再进行适当的总结。

这样, 学生对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总结出来的结论会记得非常牢固,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实践操作,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育家皮亚杰说:“智慧自动作发端, 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而动手实践是最易于激发学生思维和想象的一种活动, 只要教师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学生的思维就会迸出创新的火花。因此, 教师应该多创造机会, 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操作、去探索发现, 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教学《圆柱体体积》时, 我引导学生通过切、拼、旋转步骤操作, 总结出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后, 让学生把拼成的长方体横着摆在桌上, 然后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们纷纷举手说出他们的发现:“原来圆柱体的体积还等于它的侧面积的一半乘底面半径。”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迸出了创新思维的火花。

重视学具操作优化课堂教学 篇5

一、合理使用学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内涵包括多方面,既包括数学知识、能力的发展,又包括数学情感(兴趣、自信心和数学观等)的发展。这两个方面的发展是同时进行、相互促进的,而后者我们过去对它却不够重视。我们必须把数学情感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和数学知识、能力的培养平等看待。所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如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活动,把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摆弄过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然后,可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儿童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了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

二、准确把握学生操作学具的时机

数学学具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要有利于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在动手操作学具之前给学生安排一个定向指导环节,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是,可以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预先思考:①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②如果把一个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它的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预习思考后,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白萝卜和小刀,引导他们对照教材内容,以小组为单位,亲自去尝试具体操作,边做边思考。如果失败了,再试,反复试,在反复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讨论、总结,最后解决上面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学生经过切拼,亲身探究、讨论,最后总结出长方体体积和圆柱体体积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不变的项目有:体积、底面积、高等;变了的项目有:侧面积、表面积、地面周长等。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而且能潜移默化地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有效拓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教会学生有规则、有秩序地操作学具

学具操作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要让他们学会用学具解决问题,需要有一个过程。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课堂中往往把学具当成玩具,不会按要求有针对性地规则摆放,操作的随意性大。从操作过程中,很难觉察到知识的形成,进一步造成了教学秩序的混乱。鉴于以上原因,在训练学生动手操作时,我注意通过直观演示、形象讲解、恰当指导,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学会操作。如开始学习10以内加法3+2=5时,学生拿着小棒不知往哪里放,只摆了5根,体现不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就拿着小棒在投影仪上边示范边讲解摆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用小棒自己去解决类似的问题。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8+9=17时,不少学生用最原始的方法先摆出8根,再数出9根,我这样启发学生,不用数的方法,能不能借助以前的知识想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7呢?学生有的用9凑成10,有的用8凑成10,很快发现了进位加法的方法,由于在课堂中注重了学具操作训练,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少走弯路,节省了时间,课堂教学效率高。

四、注意课内操作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

学生通过课内操作,能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课外实践能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到的数学知识,得到充分利用,紧密联系数学与生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在“认识厘米”时,课内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小尺感知了一厘米和几厘米,然后又让学生找出周围生活中长度大约1厘米的物体,同位互找几厘米,通过自制的教具,让学生判断测量方法与长度是否正确,使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后,又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实物图像抽象为只有线条组成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对比实物辨认,从而使学生认识了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形,课后让学生利用土豆、萝卜、橡皮泥等,制作出各种立体实物,带到学校展示,学生们的兴趣盎然。

重视动手操作利于发展学生思维 篇6

一、动手操作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数学的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是很强的。而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小学生的这种思维特点与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操作”不单是教学内容的需要, 而且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手段。操作学具, 能使学生从被动地听变为主动地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在探求知识本质时, 通过操作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例如, 在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 为了使学生建立起“几倍”的概念, 我先要求学生在桌子上摆两行小棒, 第一行摆4根, 第二行摆8根。通过让学生操作、观察和老师的引导, 使学生明白把第一行的小棒看成1份, 第二行小棒的根数就2份, 然后把第二行和第一行的小棒进行对比, 第二行的小棒有2个4根, 就是第二行小棒的根数是第一行小棒的2倍。这样学生就懂得了“倍”是在2个数的比较中产生的。通过学生摆一摆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探求知识的本质时, 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学生的实际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概念具体化, 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动手操作, 能使学生思维活跃

动手操作是学生探索知识的一种辅助手段,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 重视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比多比少的应用题时, 在教学之前, 我根据教材内容的要求, 先让学生尝试做二道题:8比6多多少?6比8少多少?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动手演示;第一行摆8个三角形, 第二行摆6个圆形, 摆完后, 让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指出三角形和圆形同样多的部分, 而三角形剩下的部分就是多出的部分。这样让学生直观感知三角形比圆形多了2个, 反过来圆形就比三角形少2个, 这样为分析解题比多、比少的应用题奠定了基础, 从而逐步引导学生把动手操作的过程迁移到解题分析上来。如教应用题红花有3朵, 黄花比红花多2朵, 黄花有几朵”?时, 学生就会很快地运用前面所学知识的方法积极地动手, 并利用学具来操作这道题, 课堂气氛就会非常活跃。有的学生先在第一行摆了3朵红花, 第二行再一一对应地摆与红花一样多的黄花, 然后再多摆2朵黄花, 摆完后, 直接让学生判断哪一种花多哪一种花少。通过动手操作的过程, 有的学生很快就说出了“黄花多, 红花少”, 把黄花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是与红花同样多的朵数, 另一部分是黄花比红花多的朵数。还有的学生说:“黄花多, 红花少”。黄花与红花同样多的, 与黄花比红花多的部分合起来, 就是黄花的朵数。这样的教学过程就实现了“操作感知—形成形象—抽象概括—运用规律”的认识过程, 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重视操作规范减少挖掘机故障 篇7

关键词:挖掘机,维修案例,维护保养,维修流程

挖掘机是土石方工程中的主要施工机械, 工作环境恶劣。现代挖掘机都采用了机电液一体化控制模式, 若操作使用不当、不及时保养, 就可能出现各种故障。因此, 必须正确地做好保养和维护工作, 才能保障挖掘机工作正常, 减少故障。

一、一个维修案例的反思

挖掘机型号:三一LSY821挖掘机

工作状况:破碎锤。

1.故障现象:

工作无力, 速度慢, 动臂下掉。

2.故障分析:

挖掘机工作无力是挖掘机典型故障之一, 问题的原因可能出现在三个方面:

(1) 动力方面:发动机功率不足;

(2) 液压系统故障;

(3) 电气方面:各低压传感器反馈电压值是否在标准范围内, 主泵比例电磁阀电流值是否在标准范内。

3.故障检查诊断:

首先检查了发动机, 性能良好, 然后测量了液压系统的压力为21 MPa, 显然是压力过低造成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进一步检查液压油, 发现故障原因是液压油过脏。

4.处理过程:

更换液压油, 清洗系统主溢流阀, 清洗过程中发现主溢流阀磨损严重, 装上后再次调整压力, 最高只能达到26 MPa, 还是不够正常的工作压力。又更换了新的主溢流阀, 调整压力为32 MPa, 系统工作压力正常, 整机工作恢复正常。

5.维修反思:

据了解, 该机虽然按要求在工作500 h时更换了液压油, 但是由于操作员在进行铲斗与破碎锤相互更换时, 不注意清洁, 导致脏物进入液压系统, 污染了液压油, 造成了主溢流阀磨损。

因此, 故障排除后, 我们又对操作员进行了再次培训, 操作员在以后的使用操作和维护保养中非常注意清洁, 液压油没有再次发生污染, 整机工作一直正常。

二、在挖掘机的使用和维护保养过程中, 必须重视操作规范

挖掘机的一些故障往往与使用操作不规范和维护保养不当密切相关。这个维修案例中, 显然是由于挖掘机操作人员没有按正确的操作规范进行铲斗与破碎锤相互更换, 从而造成了液压系统异常磨损, 导致了故障的产生。

所以, 在挖掘机的使用过程中, 首先必须按使用手册中的要求, 按期进行维护保养;同时要加强对操作员进行日常保养技术和正确操作规范的培训, 只有做到了正确使用操作和维护保养的双重保障, 才能保障挖掘机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减少故障的发生。

三、掌握正确的维修流程, 提高维修效率

在挖掘机维修过程中, 一般可按从故障现象入手, 认真分析故障可能产生的原因, 制定维修计划, 然后进行故障诊断, 发现问题后进行维修, 最后进行信息反馈的流程来进行维修。

如本例中, 挖掘机工作无力, 速度慢, 动臂下掉这类问题,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发动机功率不足, 致使发动机输出功率明显不足, 使主泵的排量减小, 造成整车动作变慢;

2.发动机功率足够, 运转正常, 但挖掘机作业速度缓慢, 挖掘无力, 可能是因为液压泵内部零件产生磨损, 造成内漏, 导致流量不足, 油温过高, 速度缓慢, 不能建立起高压, 所以动作缓慢无力;

3.液压系统故障, 如安全阀、二次阀、溢流阀、补油阀等液压元器件所设定的压力达不到标准压力, 则导致挖掘无力。

4.电器方面的故障。

总之, 根据故障原因逐项检查的思路来制定维修计划, 进行故障诊断。维修时首先应检查发动机的问题, 然后进行液压系统的诊断, 再排除电器故障。本次维修中检查到第二项内容, 就找到了问题所在, 可见, 掌握正确的维修流程, 在维修作业中可以少走弯路, 提高维修效率。

参考文献

[1]胡树礼.浅谈挖掘机常见故障及处理措施[J].科技信息, 2012 (07) .

[2]钟陈添.挖掘机液压系统的常见故障分析及排除[J].科技资讯, 2007 (22) .

重视操作 篇8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促使一个人深入事物并进行思考和探究的原动力。可以说, 要想让学生积极投身于学习中, 没有一定的兴趣作为催化剂是不可能的。因为根据人类进化的特点, 当一个人对所面对的具象或者抽象的事物产生了足够的兴趣, 那么这样的兴趣就可能促使其在一个乐观积极的情绪中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思考, 增强大脑细胞的活性化程度, 事半功倍。因此,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出与学生年龄段、兴趣爱好以及所具备能力相对应的动手操作环节, 一方面不应过于复杂, 另一方面应该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以此来不断激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兴趣。

比如:在对小学生进行几何的教学中, 讲到“三角形的内角”这一概念时, 教师不妨跟学生玩一个“小魔术”: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教师背过身去不看图像, 而是让大家通过量角器等工具来测量三个角的大小。在学生刚测完第二个角时, 闭着眼睛的教师迅速“预言”出三角形的第三个角的角度大小, 在学生的一片惊讶中, 让学生量出最后一个角度, 果然分毫不差。这样一来, 能够成功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勾起他们探索的欲望。最终公布“魔术”的秘密:平面上的三 角形三个 角加起来 一定是180°。

二、动手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是存在于思维和概念中的抽象性知识。因此, 对于毫无基础的小学生而言, 接触数学可能会十分困难。而在课堂上, 教师注重动手操作并且设计一系列环节来让学生动手, 则会有助于把原本抽象难懂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能够见到、触摸到、感觉到的实体, 从而有助于学生本身思维的不断开阔, 并且向外进行拓展, 使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会学”。同时也在不断的成功中培养起对自身的信心, 以及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讲述几何的“体积是否与形状”有关时, 教师先拿出两个不同形状但是标的净含量相同的矿泉水瓶子来让学生猜猜哪个瓶子大?学生会凭借第一眼的印象来判断左边还是右边的瓶子大。这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 问: “瓶子的大小我们可以怎么检验?”于是让学生考虑到生活中的经验, 提出“大瓶子装水多”的概念。找学生去灌水, 来比较两个瓶子的容量, 最终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形状可能是一样的体积。

三、动手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 能力

对于儿童而言, 他们的双手是体现他们智慧的最好工具。因此, 动手操作在数学问题中可以使原本难以计算甚至难以理解的概念变得简单明了, 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看得见, 能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情况下, 发挥创新精神。

比如:教师在教授除法时, 事先准备好一大把豆子, 并让学生上台做示范。教师在黑板上列一个除法算式: 24÷4=?之后要大家思考除法符号是什么意思。然后简单地将抽象的“÷”符号解释为:“将两颗豆子用最公平的方法平均分配给两个小朋友。”然后请一个同学上台来挑出24颗豆子, 让他想想怎么样分给4个小朋友能让每个小朋友都满意。学生会将24颗豆子分成相同数量的四份, 然后让大家数数每把有几颗, 得出数字6, 那么就可以在黑板上公布之前算式24÷4的答案是6。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完全理解什么叫“除法”。

当学生从抽象的知识中理解了具体的形式之后, 可以巧妙地利用变化来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想想, 是不是一把豆子想要完全公平地分给几个小朋友都可以?之后让学生进行操作, 发现可能存在无法完全平均分配的情况, 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适时引入“余数”的概念, 并且让学生想想是不是所有数量都可以除到没有余数等, 发挥其创新精神。

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操作训练 篇9

一、要重视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操作训练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 学生会出现的错误大部分是因为对数学的概念模。因此, 教师在概念教学中, 要结合具体的课时教学内容, 恰当地设计好相关的实践操作活动, 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会观察, 让他们充分感知形成数学概念的具体操作, 促进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相关的概念。如在教学“元、角、分”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就准备有元、角、分的人民币, 再根据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弄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数、摆、兑换等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 促进学生建立起元、角、分及其之间关系的表象, 然后带领学生进行换钱游戏, 让他们加深理解人民币的单位及其之间的进率:1元=10角, 1角=10分。教师然后引导全体同学都来想一想:“1元等于多少分?”学生就会因为经历了独立的实践操作活动, 掌握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所以很快就能解答这个问题。

二、要重视在计算教学中的操作训练

在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中, 抽象的法则、算理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 往往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教师要让学生利用数学学具操作来化抽象为具体, 帮助他们理解并掌握计算的算理和法则。如在教学“22-6”时, 教师就可以运用从实践、操作、感知入手的直观教学, 引导学生动手摆小棒, 要求先摆22根 (2捆又2根) 再取走6根, 还剩下几根?学生结合自己的操作活动, 就可以得到多种计算的方法。这时, 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是自己最喜欢的?哪种方法最简便?这样的教学, 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起“退位”的概念, 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还能调动起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再如, 笔者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 设计的教学过程是: (1) 出示例题26÷2, 让学生说一说算式的意义。 (2) 拿出准备好的2捆又6根小棒 (26根) 平均分成2份, 让学生进行操作训练。学生可能的分法主要有:A.拆散了放在一起, 每份13根;B.先平均分2捆, 再平均分6根, 每份是1捆又3根;C.先平均分6根, 再平均分2捆, 每份是3根又1捆。 (3) 在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后, 引导学生讨论哪种方法简便? (4) 师生共同将操作过程转化成用竖式计算, 先平均分2捆, 即用2除2个10得1个10, 所以商是1, 写在商的十位上;6根平均分成2份, 每份是3, 所以6除以2商是3, 应写在商的个位上, 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引导学生归纳计算法则。这样, 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 而且能留下深刻的记忆。

三、要重视在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教学中的操作训练

教师在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教学中, 要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 要让学生经历比一比、量一量、摆一摆、拼一拼、剪一剪等操作活动, 帮助他们加深对数学概念的感知、强化及对计算方法的深入理解。笔者在教学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 于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剪刀和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纸板, 课中引导他们去操作:怎样利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探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 不单为了获得知识的结果, 而是促使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 笔者引导学生用一个三角形的剪、拼, 探究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四、要重视在巩固练习中的操作训练

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好强、好胜等特点, 精心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巩固练习, 适时地安排一些益智游戏、开放性练习等, 让学生能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中, 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合理地安排一些比如“传口令”“找朋友”“谁是冠军”等游戏。如在教学“100以内加减法”后, 笔者设计了传接数的游戏, 让学生多动脑、动口, 调动起多种感官的作用, 加深学生对“100以内加减法”口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这既能促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又能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能力。

重视习作教学的操作性备课 篇10

那么,作文教学前到底要实践哪些备课呢?

一、与命题相关的知识背景的查询

我们反复强调习作应当有血有肉,“血”是思想,“肉”应当是内容了。习作教学前查阅资料该是我们备课的操作性工作之一。比如,我们要教学叙事习作《我的一家》。通过教学前的查询,我明白了,家是一个团体,家也是需要每个家庭成员用爱来经营的。讀完了资料。我深深地感动着,感觉指导学生写《我的一家》有了自信心。上课时,我的这种情感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学生在热烈的氛围中,高举小手宣扬自己的情绪。课堂成了学生的乐园。

再如,在教学植物描写时,我们可以查阅要写植物的资料:生物的、传说的……有了这样的课前操作性备课,我的教学不会空洞无力。教师带着激情教学,受到情感熏陶的学生还会感觉习作课枯燥乏味吗?有了情感的激荡,情绪的波动,学生的习作才会生动起来。这是学生习作“血肉”的重要源泉,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是由教学决定的。

二、了解学生对当前作文的态度

对学生的实际思想进行了解。可以通过课间闲谈、或者让学生写一篇不经过指导的习作。从中发现学生对要写的习作题目的了解欠缺在哪方面。是对所要写的内容不了解还是在写法上不会运用?接下来让学生多了解题材内容,理清习作思路,现场指导一些写法,鼓励运用一些学过的表达方式,完善他们的写作知识结构。

三、下水文思路的确定

写下水文好处很多,可以整理自己对本次习作教学的资料,检查资料的准备是否完善,验证自己教学时间分配是否恰当。更重要的是理清本次习作的思路。教师清楚了自己从哪些方面阐述主题,才能知道学生可能从哪些角度阐述主题。有了预见,课堂指导时就可以高瞻远瞩,游刃有余。

四、教学环节的策划

有了以上的这些准备,教学思路大体可以在以上基础上构建成了。操作性习作教学备课剩下的就是策划教学环节了。基于我们的习作教学思想,可以设计出以下流程:分析习作题——学习范文——指导构思——确立提纲——学生写作——评讲反馈。

我认为习作教学更适合采用大语文教学观。它应当渗透在整个学校教学中,渗透在生活中。语文教师要把学生的成长放在心上。教习作,其实也在教做人。

五、预设客观评价标准

重视操作 篇11

1 金刚石的磨损

金刚石磨损是钻进过程中的纯磨损, 不包括崩坏和严重烧毁。一般而言, 人们只注意钻头的变形, 磨损变化往往被人们忽视。建议要用显微镜观察金刚石表面的磨损情况, 分析原因, 不断提高钻探技术。

还要注意金刚石磨损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平行纹。平行纹是金刚石脱掉的细小微粒被混子岩粉中, 以及坚硬的石英微粒隐于岩石微隙中, 金刚石受其研磨而成的条纹, 这是正常磨损。

附着岩粉。在金刚石磨削面条纹中, 有时出现鳞片状岩屑碎片, 这表明冲洗液量小或钻头结构不合理, 金刚石未充分冲洗。

扩散形。它是金刚石常见的磨损形, 主要是因破碎的岩石研磨性大, 金刚石与之摩擦产生高温而石墨化扩散。这表明金刚石的冷却不充分, 或钻进参数已接近了临界参数。

光滑面。它出现可判断它属于正常磨损, 是金刚石轻微扩散与氧化同时作用的结果。这表明钻进规程参数是合理的。

凸起小块。在金刚石的摩擦面上有时出现了好像未受到磨损的凸起小块。它是金刚石含氮杂质造成的局部硬块, 与钻进技术无关, 也属于正常磨损。在表镶钻头和扩孔器用到报废程度时, 金刚石实际消耗只达35%~50%, 剩余的残品还有再利用的价值。粉末冶金法制造的钻头和扩孔器, 其黏结金属都是以铜为主的铜基合金, 只要将铜从胎体粉料中分离出来, 金刚石就会自动脱落。

2 开孔与换径

除了坑道内施工之外, 地表上开孔尽可能不用金刚石钻头。在一定要用时, 则用旧的孕镶钻头比较适合, 并采用低压慢转的规程参数, 等钻进1~2m后, 再换新钻头钻进。在下套管时, 必须细心检查螺纹部分, 套管内初次下钻头, 转速要低, 若遇到障碍, 不得强行通过。要换用套管铣刀去扫平障碍处, 再下入金刚石钻具。下完套管, 若越级换径钻进时, 一定要带导正管的钻具组接钻头钻进, 进尺数米后, 换锥形钻头扫掉台阶使之呈漏斗形, 防止下降钻具时顶卡钻具和冲撞钻头。下完套管越级换径时, 可在套管下端接一个漏斗口形套管鞋, 这样可省掉导正钻进和扫台阶的麻烦。套管鞋其通孔直径大于扩孔器外径。下到孔底后, 扭转套管, 则上接头下进压缩胶套迫其向外膨胀, 将孔底封严。

金刚石钻进, 尽可能不用钢粒开孔。不得已而用时, 下完套管后要全面洗孔, 钻具接头处也要敲打冲洗, 不可使一粒钢粒或钢粒碎屑隐留在孔内和钻具内。

3 钻进操作

严格掌握“五不扫”和“三必提”。下钻前要记好机上余尺, 在回次钻进过程中, 不准将钻具提离孔底加长钻杆。新钻头下孔后, 必须进行“初磨”。新钻头投入使用第一个回次不宜太长。减压钻进时, 要使用钢丝绳把钻杆柱拉直后再倒杆。用油缸把钻具提离孔底少许, 再启动。在复杂岩层中钻进, 提升钻具不得过快, 并随时向孔内泵送冲洗液, 以防抽作用而造成塌孔。根据钻速、泵压和功率的变化, 几种孔内情况的判断与处理:一是不进尺, 泵压有些升高, 功率有所下降。这种现象可断定为岩心堵塞。可将钻具提起少许, 在回转中慢放到孔底并试钻数分钟, 如无效则提钻处理。二是钻速有些下降, 功率突然升高, 这种现象可断定为钻进参数达到了临界参数。这时要将转速或钻压降下来, 不然可能发生烧毁钻头事故。三是泵压突然下降, 功率也随之减小, 进尺停止。这是钻具折断的表现, 对此, 要提钻试验或检查。四是钻速急剧下降, 泵压、机械功率升高, 这是烧毁钻头的预兆。在此情况下, 要马上将钻头提离孔底, 空转数分钟, 无效时提钻处理。

4 升降钻具

升降钻具前一定要认真检查升降机、滑车、钢丝绳、绳卡等安全可靠与否, 发现问题要采取措施修好。升降钻具过程中, 要认真检查钻杆、接头及岩心管的弯曲和磨损情况。弯曲、磨损严重的钻具要马上更换。检查新钻杆的水眼、双管水路畅通与否, 单动性能状况, 卡簧与卡簧座是否合适等。每次起、下钻时, 要轻轻移动钻具, 不得在地面拖拉金刚石钻头和扩孔器。下钻时, 要涂丝扣油, 或缠棉纱、垫尼龙垫圈, 以保护丝扣, 避免冲洗液中途渗漏。还必须注意在换径、套管鞋的部位以及掉块、探头石的孔段, 放慢下钻速度。遇阻时, 只能用钳子正向回转钻杆。升降钻具要平稳, 不得盲目快速升降。不得刹车、猛墩。拧卸钻杆要平稳, 避免岩心脱落。

5 结语

在煤田地质勘探过程中, 钻进操作人员必须尊重地质科学、精细作业, 注意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钻探质量, 提高钻探效率。

摘要:在煤田地质勘探中, 钻探工作非常重要, 技术人员按作业规程进行操作, 运用科学的钻进方法, 以提高钻探的质量和效率。操作时应注意金刚石的磨损、开孔与换径、钻进、升降钻具等几个问题。

关键词:钻进,操作,金刚石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煤田钻探安全技术[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5.

[2]刘兴科, 陈国山.矿山地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9.

[3]王定武, 王运泉.煤田地质与勘探方法[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5.

[4]本书编写组.煤田钻探工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994.

上一篇:建筑垃圾新农村建设下一篇:互动业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