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人才(共10篇)
重视人才 篇1
重视人才,成就人才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
对正在努力后方赶超的贵州来说,人才是发展之基,转型之要,跨越之本。贵州比什么时候都需要人才、渴求人才。要实现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贵州“中国梦”,关键靠人才,根本在人才。
贵州比什么时候都重视人才。当前我省正以“十破十立”为重点,开展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广领域的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以全新的观念、全新的方法、全新的作风,为实现同步小康这一伟大事业而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全省上下已经掀起了共谋发展、全力发展、加快发展的热潮。贵州已经成为一块热气腾腾的发展热土,各类人才干事有机会、创业有平台、发展有空间,每个人才在贵州必定能获得发展机会,必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重视人才 篇2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拥有广深两个一级城市, 不仅经济总量大, 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较高, 拥有较强的创新发展优势, 而且迄今相比其他很多省份, 也有着突出的人才集聚优势。多年以来, 广东各界都在呼唤继续加快人才引进, 并注重本省、本地人才培养, 为优秀人才落户广东创造便利———出现这样的呼声, 一方面可以解释为, 并不是广东的人才集聚优势相比外地严重弱化, 而是当地政界、民间、企业界忧患意识的体现。特别是经过近年来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劳动力供给开始变得紧张, 广东社会各界希望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 以继续保持较高经济总量基础上的加快增长。
另一方面, 尽管广东依然成为周边很多省份新毕业大学生、创业者及流动频率较高的技术、管理人才发展的首选地, 但包括广州、深圳等地的引才政策进一步变得趋向于功利化, 即在收紧城市入户管理, 缓慢改善一般人才引进的配套待遇的同时, 将更多资源和注意力投向高层次的技术、管理人才。
这种政策看似具有高度的合理性, 因为成功引进高层次的技术、管理人才, 通常确实能够快速解决相关的企业、项目、公共事业领域内的疑难问题, 引进越多, “人才政绩”也就越突出。在社会化网络大行其道的时代, 当引进的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超过一定数量, 就将在相关的城市建立起一个良性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 吸引更多的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加盟。
问题是, 一个城市的发展动力, “高水平的高新技术人才”助推的项目、引领的变革或创新, 有赖于更多不起眼的“小人才”。广州缺不缺“小人才”, 回答这个问题不能拍脑门凭估量, 而要去看看招聘市场上龙头企业、配药企业、创新企业均面临招聘难题的景象, 要看看龙头企业、创新企业发包生产的核心部件、重要配套原件找不到可以满足要求的承接厂家的景象。
引才政策, 人才培养政策, 都主要偏向于高端化、高水平人才, 在全球化时代的人才竞争中投入大量的资源, 这或许有些不可避免。然而, 一个城市要引领发展, 自然需要拥抱高精尖的技术创新, 要懂得如何跃于云之上, 同样必须懂得如何脚踏实地。
重视人才 篇3
[关键词]文艺基层人才培养文化发展
前言
在大力宣扬发展文化事业的今天,基层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建设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基层文化这个贴近人们群众文化生活的服务平台,作为构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机构,紧跟时代步伐,虽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如何更好的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建设服务?积聚和发挥人才的作用,推进群众文化生活?成为了当今迫切需要落实和解决的课题。
一、抓好文艺基层人才建设的重要性
(一)文化竞争,大势所趋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文化竞争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们在接受外来文化的输入之时,也该加强本国文化水平,努力作出文化输出。因此,人才的发展和培养成为了当务之急。折射在文艺领域也是如此,我们需要培养大量的人才,去宣传去组织群众的艺术活动,提高全民素质。只有群众人们的素质高了,整个国家的文化水平才会大大提升。“基层文化人才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整个文化建设的有序开展,同时还能够丰富和带动基层文化建设,从根本上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①
(二)符合国情,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现在三分之一的市、县、乡镇甚至街道都有自己的文化馆、群众艺术馆、文化站之类的机构。今后还要落实到每个乡镇、街道都要有自己的文化艺术馆,这是我国制定的文化建设发展的目标,这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这种机构有着长期负责群众文化工作、提供公益文化服务、开展文化活动、满足人们精神活动需求等方面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这类机构的重要性和作用,大力的加强其建设。在今年刚召开完的两会中也指出,加强我国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在基层文化事业的执行要不仅要体现在文化产品的创造上,还要体现在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上。其中文化队伍的建设的核心,就是对人才的培养和建设。
所以,发展好文化工作的第一要素就是提高文化人才的素质,培养出一支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这才是基层文艺事业的根本保证有力的保证。
二、当前文艺基层人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编制存在漏洞、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历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把文化站体制定位事业单位,党的十五大以来,又进一步明确定位公益文化事业单位,并强调要加强建设,要配置编制。”②尽管如此,还有很多地方的文化站和群众艺术馆之类的机构没有编制,有很多在其中的工作人员,长达七、八年,甚至十几年,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可实际问题—入编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这样会导致人才的走失,人心不稳。编外人员和编内员工相比,工资福利和津贴的差距还是相差很大。因此,解决编制是保障和提高人才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另一方面管理机制也存在许多问题,没有健全的人才管理和考核体制,许多在职的管理人员甚至没有基本的管理常识,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本不能加强和推进文化馆和艺术馆等机构开展组织的群众文化工作和活动。
(二)人才缺乏
文化基层机构面向的是广大人们群众,工作人员少,受众群体多。因此,需要大量的人才,但是在目前很多机构和文艺团体中,人才空缺严重。一些地方的表演团体,人才缺乏,行当不齐,缺乏专门的编剧、作曲、舞美等人员。文化馆和艺术馆能够真正胜任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人才也不多。但由于很多文化馆、文化站处在县城、乡镇等经济文化不太发展的地区,一些艺术院校和在一二线城市毕业的艺术人才,不愿意投身去基层文艺单位工作。这些基层待遇偏低、生活水平不如一二线城市,因此这也是造成这些地方文化人才匮乏的主要原因。
(三)人才结构不均匀,老龄化严重
许多文化馆、群众艺术馆都面临着,人才总量偏少,知识老化、年龄老化、人才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也是因为事业单位实行分類管理,因此人员流动困难。老龄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些加入了事业单位纳入了社保之后,提前退休不能办理,所以,这些人只能继续在单位里工作,而年轻的文艺人才,由于单位和机构的编制问题,却迟迟进不来。正是因为如此,使得人才的结构也存在和许多问题。一个健全的文化馆、艺术馆应该有着合理的专业结构分类,比如可以分为专业的表演人才、美术人才、理论人才、创作人才、管理人才等等。“术业有专攻”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专长,对文化艺术作出更好的贡献。而大多数文化馆没有这样的人才分类,甚至没有意识到这样分类的合理性。这会严重阻碍文艺基层单位的事业发展。
三、建议解决措施
(一)加强编制配置、优化管理制度
缺乏事业编制带来的问题上述已经谈到,因此,鼓舞人心,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发挥人才的优势的重要途径和办法之一就是,解决事业编制。只有配置了事业编制,才能确保公益文化事业的人才队伍,他们的生活来源得到保障,才能更好的全身心的投入文化建设工作。对待一些专业优秀,工作成绩突出的人,应当按照人事部门的规定直聘或者给予编制。但是同时也要防止出现吃“铁饭碗”的现象,所以要加强管理制度,实行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完善管理和考核体制。激励奖罚制度,设岗聘人、指定任务、奖罚分明、定时考核,对达到工作要求,甚至工作突出优秀的人才给予奖励。所以,加强编制配置,优化管理制度,制定出合乎情宜的人才招聘方案,才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基层文化事业做贡献。
(二)加大人才引进、经济和文化建设投入
支持和推进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扶持,只有物质资金到位了,才能更好的投入和作用于文化事业的建设。在人才引进方面,完善人才培养和奖励机制,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可以从高校选拔出一些所需的高素质人才。适时的引进一批专业创作人才和表演人才、管理人才等等。还可以多举办一些文艺比赛,推陈出新,形成良性的人才竞争和选拔模式。
与此同时,我们加大公共服务和事业的建设,可以建立专业的文化服务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定期的组织各地优秀的地方戏曲团、艺术团、杂技团等文化团体进行巡回演出。把“三下乡”变成“常下乡”,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大力的发挥和利用人才的作用,加强对地方文化组织的管理、文艺活动的组织。比如可以组织打造一些地方特色文化,创新发展公共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发展当地的文化品牌,提高文化影响力。可以多举办一些根据当地的风俗和特色为主的“文化节”,以展现当地的文化特色和人文气质。
(三)提高自身素质,与时俱进
除了要加大人才的引进,还要对已经在职工作的人员加强管理和培训,树立正确的工作目标,要有强烈的群众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养,不断的领会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做到服务群众,服务于文化。“一方面要向群众传递政策精神和文化信息,另一方面还要接受群众对文化事业建设发展的意见和反馈,了解群众对文化事业发展的需求。”③能够更好的融入与群众之中。
与此同时,还要不断的学习新的技能,在提高自身技艺和工作能力的同时,还能掌握现代的科技,以便更好的投入到文化事业工作中。比如,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技术,在县市、乡镇、街道多设置一些网络学习中心。可以把一些优秀的文化资源,比如当地戏曲、民歌、说唱、杂技、舞蹈等等,甚至可以搜集整理全国各地优秀的艺术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分文别类,建立成网络中心库,投放到各个地方的艺术馆、文化站。让当地的人们可以更好的欣赏到各种各样的艺术,丰富和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
结语
文艺基层的人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有在编制上、待遇上提高,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在培养人才方面,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要多进行培训、考核、学习,提高工作水平,加快完善文艺基层的人才资源系统,增强基层人才队伍,充分发挥这一群体作为贯彻我国文化路线的主体作用。随着文艺工作在人们群众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高,各政府各部分也会越来越重视,文艺基层事业的工作环境发展条件也会不断的优化,只有加强对文艺基层人才的建设,我们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才会越来越广阔。
参考文献:
[1]刘惠峰.浅谈基层文化的人才资源观[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2年第8期;
[2]李伟.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J].求是,2011年第23期;
[3]李岳兰.加强基层文化站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些思考[J].大众文艺,2012年第10期。
作者简介:陈莉芳(1976—),女,国家四级舞蹈演员(初级),研究方向:少儿舞蹈教育。
2012年2月参加在台湾台北举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青少年舞蹈交流展演”,参演群舞:《春之声》获“表演金奖”,同时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被组委会评为“优秀组织奖”,该馆培训中心舞蹈老师陈莉芳获“优秀教师指导奖”;
2012年9月参加中央电视台 “江门月.中华情” 中秋晚会,杂技与芭蕾<小鸟与天堂>;
2013年1月“深圳市首届芭蕾舞教学成果展演”,15名学生参加比赛,其中获得“金奖”5名、银奖10名、舞蹈老师陈莉芳荣获“指导教师金奖”;
2013年7月参加在香港举行的“爱我中华”中国国际音乐舞蹈比赛,参赛芭蕾群舞《童年波尔卡》荣获金奖;男生独唱《爱的人间》荣获“表演金奖”,同时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被评为“优秀组织奖”,该馆培训中心老师陈莉芳荣获“优秀教师指导奖”;
2013年8月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培训中心组织学生参加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考级,合格率100%,其中50%学生成绩优秀;
2014年2月参加在台湾台北举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青少年舞蹈交流展演”,参演群舞:《青花芭比》获“表演金奖”,同时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被组委会评为“优秀组织奖”,该馆培训中心舞蹈老师陈莉芳获“优秀教师指导奖”。
有关重视人才的名言警句 篇4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优秀的名言吧,在议论文中,引用名言,不但体现语言的丰富,还能增强观点的说服力,使文章顿时有了亮色,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那什么样的名言才算得上是经典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关重视人才的名言警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重视人才的名言警句11、一个公司要发展迅速得力于聘用好的人才,尤其是需要聪明的人才。——比尔·盖茨
2、人身之所重者,元气也;国家之所重者,人才也。——汤斌
3、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刘向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杜甫
4、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魏源
5、反复研究,慎之又慎;一旦做出决策,必须坚决执行。真正人才是在寻找寒现自我的机遇。——张瑞敏
6、人才难得而易失,人主不可不知之。——梁佩兰
7、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一非其道,则足以败乱天下之人才。——王安石
8、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邓小平
9、人才以用而见其能否。安坐而能者,不足恃也。——陈亮
10、青年人首先要树雄心,立大志;其次要度衡量力,决心为国家、人民作一个有用的人才;为此就要选择一个奋斗的目标来努力学习和实践。——吴玉章
11、进君子,退小人,爱人才,申公论。——范纯仁
12、人才、干部,是世界上所有宝贵的资本中最宝贵、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本。——斯大林
13、淤泥池塘开莲花,贫寒家境出人才。——谚语
14、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孙中山
15、你也许会拥有使你骄傲的技术或者产品,但是只有人才才能决定你是否还能发展出下一个使你贏利的产品或技术。——史蒂文·巴尔默
16、小公司对于优秀人才的依赖要比大公司大得多。——史蒂夫·乔布斯
17、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陶行知
18、出人才的部门,常常是工作多而人手少的地方。——土光敏夫
19、有的人,只可读其文,不必识其人。有的人,大可识其人,不必论其学。人才到底是难两全的。——南怀瑾
20、要使山谷肥沃,就得时常栽树。我们应该注意培养人才。——约里奥·居里
21、人才乏于上,则有沉废伏匿在下,而不为当时所知者矣。——王安石
22、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胡瑷
23、在公司内部找到能够超过你自己的人,这就是你发现人才的办法。——马云
24、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25、人才难得又难知,就要爱惜人才,就要用人不疑。——周扬
26、优秀的人才是公司的`重要资产,人才比计划更重要。留住好人才是公司成功的标志。——玫琳·凯
27、埋没在底层的人才真正值得敬重,他一辈子辛勤,一辈子奔忙,不求声誉和光荣,只有一种思想给他鼓动,为公众利益而劳动。——克雷洛夫
28、没有一个真正富强的国家不把人才当作国宝的,或者应该倒过来说,不把人才当国宝的国家,不可能真正富强。——龙应台
29、一个文明的真正考验不在于人口的多寡,也不在于城市的大小,更不是粮食的产量——这一切都不是,而是这个国家所培育出来的人才。——爱默生
30、珍视劳动,珍视人才,人才难得呀!——邓小平
31、在这个社会,只有自己成就自己,虽然说有助缘,但何尝不是来自你自身的努力呢?人才,只会被自己埋没。只要你想,总能看到那朵花。
32、人才,就像是木材,培养它贵在持久以恒,使用它贵在用其所长。
33、当前世界各国的竞争,追根究底,是人才的竞争,谁能培养和利用更多更好的人才,谁就能赢得竞争的胜利。
34、作终身的打算,最好是培育人才。
35、我们以经济效益为最认真重要的指标,争取人才的条件不再是冠冕堂皇的价值道义,而是好处与利益。
36、如果现在这个时代能出全才,那便是应试教育的幸运和这个时代的不幸。如果有,他便是人中之王,可惜没有,所以我们只好把全字人下的王给拿掉。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
37、最好的人才是免费的,因为他赚取的利润早就把他的薪水给盖住了。
38、世界上极需这种人才,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克服种种阻力完成任务。
重视人才的名言警句21.善于巧妙地利用自己平庸禀赋的人,常常比真正的卓越者赢得更多的尊敬和名声。——(法)拉罗什福科
2.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3.立大功者不求小疵,有大忠者不求小过。——陈子昂
4.量力而任之,度才而处之。——韩愈
5.何世无材,患主人不能识耳,苟能识之,何患无材。——汉武帝
6.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一非其道,则足以败乱天下之人才。——王安石
7.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白居易
8.博求人才,广育士类。——苏轼
9.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才。——徐斡
10.报国之忠,莫如荐士;负国之罪,莫如蔽贤。——司马光
11.采玉者破石拔玉,选士者弃恶取善。——王充
12.非真无人也,但求之不勤不至耳。——欧阳修
13.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14.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魏源
15.人才那得如金铜,长在泥沙不速朽。愿公爱士如爱尊,毋使埋渣嗟不偶。——袁枚
重视人才 篇5
一、读数学
数学给大部分人留下的印象是思维回路之间的穿梭碰撞,很少有人会去“读”,“读”往往是给人留下一种死板的印象。然而,今天所说的“读”是阅读中的“读”。这一过程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请各位师生着眼于手中的教材。这是学生第一个要熟读的部分。学生认为教材上的定理或者题目太过简单,不屑一顾,然而教材是任何学习最基础的部分,只有在将教材全部搞懂、通透之后,才能更好地接触其他辅助资料。教材方面的“读”则包括三个方面:课前、课中以及课后三个方面。课前读教材即大家口中的预习,预习不应该是毫无成果的,学生在预习之后对书中的内容章节有一定的了解之后,上课时会更加得心应手。而且,学生在预习之后针对于自己无法理解的部分则会作为重点去投入精力。课中读教材则是学生在课堂之上思维随着老师走,不分散注意力,随时跟着老师的脚步,如此可提高课堂听课效率。课后读教材则是学生为了复习、扫盲点,考查他们在一个章节的内容学完之后,是否对所有的知识点都了解透彻,是否能够在题海之中“举一反三”。
除了读教材之外,学生还应当多多阅读课外刊物,不一定必须是数学方面的专题解析类的书籍,数学无处不在,不管是在哪个方面,细心的人都能窥见数学的身影。课外拓展阅读不仅能使得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还能够开阔视野,切身感受生活之中的数学的深深魅力。其实,在生活之中,除了书籍刊物上面的描述之外,更多的细小的数学生活已经紧紧将我们包围其中。因此,最后所需要说的一个环节就是“读生活”,读耳边、眼前所进行的一切,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二、听数学
耳听八方,方能走好数学学习之路。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思维性强的学科,在课堂之上认真专心听讲是必须的,一旦稍稍走神则会跟不上教师的思维节奏,就会产生厌听情绪,导致“越听不懂越不想听”的恶性循环。因此,课堂之上,如何高效率的听课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此外,此时的“听”为“耳听八方”之听,所以,不仅仅只是听教师讲课,同学之间的思考方法的交流也是需要认真聆听的。
有些数学题目,学生大部分情况是做到一半卡壳了,不知该如何继续,出现思维障碍断路。在听课的时候,要听的部分则是已身在思考之中的断路的部分,出现断路的理由以及如何在下一次解题的时候大脑能够连贯地思考下去,这些都是在听课之后所要思考的问题。
另一个方面就是听同学的思维回路。即使身处同一个班级内部,每个同学的思维方式都是有所差异的。同样的一道题目,可能一部分同学的解题思维和方法都与你有所不同。此时,学生就应当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做题目只是为了锻炼解题思维,而成功地将题目解出只是一个附加的成果。因此,聆听其他同学的解题思维对于自己思维的锻炼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任何一个结果的产生必然有一条思维之线在牵引导向,明确这条思维之线的导向和形成原因则是聆听同学发言的重要目标。学生只有采百家之长,才能使得自己更快地进步。
三、讲数学
随着目前的发展,各个学科之间的综合运用能力是以后判别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在数学课学习之中,“讲”这一部分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个“讲”主要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大胆地向同学和老师讲出自己的解题思路。目前大部分人忽视了“讲”这部分的内容,认为只要能够解题就可以了,无需动口。然而,这样的学习方法是落后且不完善的。首先,讲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一方面需要你的自信和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你对题目的理解和思路清晰度。做对的题目不一定清楚缘由,仅仅一个正确的答案不是教学者所应该追求的。只有在对自己的解题思路十分清晰的情况下,才能毫无偏差地把思想表达传递给其他的同学或者老师。大家在听了之后,会一起思考讲出这种解题思路的优劣所在,以及在以后的解题之路上如何去高效地运用。
另一个方面则是关于解题思维的感悟和体会。数学不是一门只会做题讲题的学科,它也具备与其他学科相同的给人以感悟的机会。所谓的讲感悟、讲体会则是从这一道题目发散出去,着眼于数学的大思维观,无关于数字等实质所在。为什么两个不同的思考方向,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达到得出同一个解题结果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数学的理性之中保持着人性的、生活的感性。
四、写数学
数学学习中的“写”主要是将之前的几个方面的“读、听、讲”三个方面的内容做一次升华和沉淀,将以上三个环节的领悟记载下来。比如某类题型的解题方法、不同题型的解题步骤、公式的记忆以及公式的应用理解,学生用自己的笔记下来,长此以往,也必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写”这一环节,并非要求辞藻华丽,只是朴实地记录自己的数学学习的历程,是对知识的总结,也是知识的升华,因为我们知道,数学最后的解题,其实是建立在一套解题思维之上,而这种思维,往往是一句话,或者是一个理念。
五、用数学
“用”,即如何“学以致用”。小学数学的实用性是十分高的,自然数的运算以及一些简单的应用题都是实用程度非常高的知识理论部分。学以致用、寓用于学,这两方面是互相依存的。学生可以从数学中学习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也可以从现实问题的解决之中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如小学数学中的“快速运算”“面积测量”都是数学知识的应用。通过用,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学习热情,对数学教学都是大有裨益的。
重视人才 篇6
摘要„„„„„„„„„„„„„„„„„„„„„„„„„„„„„„„„„„„„„„„2
关键词„„„„„„„„„„„„„„„„„„„„„„„„„„„„„„„„„„„„„„2
引言„„„„„„„„„„„„„„„„„„„„„„„„„„„„„„„„„„„„„„„2
正文„„„„„„„„„„„„„„„„„„„„„„„„„„„„„„„„„„„„„„„2
一、我国古籍保存的现状令人担忧„„„„„„„„„„„„„„„„„„„„„„„2
二、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3
三、古籍修复工作面临的问题„„„„„„„„„„„„„„„„„„„„„„„„„3
(一)资金投入的问题„„„„„„„„„„„„„„„„„„„„„„„„„„„„
3(二)技术发展的问题„„„„„„„„„„„„„„„„„„„„„„„„„„„„
4(三)修复人才短缺„„„„„„„„„„„„„„„„„„„„„„„„„„„„„5
四、重视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是促进古籍修复行业发展的关键„„„„„„„„„„6
(一)在意识上提高古籍修复工作者的社会地位„„„„„„„„„„„„„„„„6
(二)提高古籍修复人员的专业素质„„„„„„„„„„„„„„„„„„„„„„6
结论„„„„„„„„„„„„„„„„„„„„„„„„„„„„„„„„„„„„„„„„7
注释„„„„„„„„„„„„„„„„„„„„„„„„„„„„„„„„„„„„„„„„7
参考资料„„„„„„„„„„„„„„„„„„„„„„„„„„„„„„„„„„„„„„7
重视古籍修复人才培养
促进古籍修复行业发展
摘要: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古代文献书籍的修复与保护无疑也是被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就古籍修复行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论述,认为重视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是促进古籍修复行业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古籍修复 保护 人才
引言:中国是书籍产生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有实物可考的古籍依时间顺序经过了龟册、金文和石刻、侯马盟书、简策、帛书等阶段,后因造纸术的发明使书籍找到了最适宜书写和印行的材料,纸制书籍的时代终于到来并延续到现在。中国书籍发展的漫长历史无疑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国从古至今保留下来的各类书籍的数量难以计数。作为文明的载体,书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更何况是源于古代的古籍。伴随着古籍的留存,古籍修复行业作为一种传统行业同样流传至今。有理由推断,在东晋时就有了古籍修复事业,至今
①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古籍修复事业的历史功绩是巨大的,它使许许多多即将消亡的古籍得以继续发挥其文献和文物的作用。因为虫蛀、鼠咬、污垢、霉烂、焦脆、水湿等原因以及古籍本身的不可再生性,历史上很多古籍没能流传下来,古人对此曾有“十不存一”的感慨,但若没有古籍修复行业的产生,恐怕流传下来的古籍还远远达不到这一比例。
一、我国古籍保存的现状令人担忧
我国古籍保存的现状令人担忧。据国图举办的“善本特藏汇报工作展”上给出的数据显示,全国各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文献约有3000万册,其中大部分残破情况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2008年也曾表示:“据图书馆、博物馆和文献收藏单位的不完全统计,我国古籍的数量在2700万册以上,而这仅仅是个保守的估计。我认为数量至少在3500万到4000万册以上。除了国家收藏单位图书馆、博物馆、文献收藏单位以外,民间还有大量藏于个人、寺庙。”② 然而在这严峻的形式下,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全国从事的古籍修复的人才数量不足100人。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主任张志清
介绍说,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按比较快的工作进度,也需要近千年才能完成1000万册件古籍的修复任务。与此同时,古籍本身的寿命缩短情况也不容乐观。国家图书馆将上世纪60年代和06年所收藏的善本古籍的纸张酸性进行检测,结果其PH值已从平均7到7.5降为平均6.6。也就是说,经过40年时间,国图的古籍文献纸张PH值已从弱碱性或中性转变为酸性。植物纤维素是古籍纸张的主要成分,它发生酸性水解即古籍纸张的“酸化”现象,其外在表现为纸张变黄和脆化,这对古籍所造成的损蚀是非常严重的,且据实验测算,PH值在5.0以下的古籍纸张将全面脆化,纸张一碰就可能变成粉末,保存年限不会超过200年。在时间、人才、工作效率等种种因素冲突的形势下,古籍修复行业的地位显得越发重要起来。
二、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007年1月,国务院下发了办公厅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深刻阐述了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意见中说,我国古代文献典籍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古籍的保护对促进文化传承、联结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加强古籍保护工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这表明了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从以上所阐述的古籍保护的现状上来说,当前我国古籍保护存在不少诸如现存古籍底数不清,古籍老化、破损严重;古籍修复手段落后,保护和修复人才匮乏,尤其是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和整理人员极度缺乏,面临失传的危险,大量珍贵古籍流失海外等问题。因此,加强古籍保护刻不容缓。这表明了古籍保护工作的紧迫性。
三、古籍修复工作面临的问题
古籍修复行业地位的日益提升使得其发展历程中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其中包括了资金投入、技术发展和人才短缺等问题。
(一)资金投入的问题
先说资金投入问题。要开展古籍修复工作,相应的硬件投入是必须的。然而,因为经济条件的制约,许多图书馆的条件非常有限。以国家图书馆为例,作为代表国家形象的顶尖图书馆,国图十分重视古籍的修复和保护工作。其专门提供了3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以供古籍修复工作所用。这样的工作条件在内地已经可谓是凤毛麟角的了。然而即使这样,国图也仍然会时常碰到场地、人员工资以及材料费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加之许多新的科技手段的引进在提高了科技含量的同时也增加了设备和人力资源的资金负担。举例来说,很多特藏古籍的“脱酸”工作刻不容缓。国外有一种“纸张脱酸”的技术,这种方法能在不破坏原生态的情况下延缓书刊寿命,但其一套大型设备的引进就需要几百万的投资,所有材料也需进口,每处理一公斤的书籍的花费估计约需20美元。且大型设备及其辅助设施的安置还需要近400平方米的场地。这样昂贵的成本令人望而却步。古籍杀虫问题同样受到一定制约。国家图书馆目前采用低温冷冻杀虫法,所有图书在入库前都将在零下22℃到零下25℃冷冻7天左右。然而国外一般藏书馆室内的温度是0℃至4℃左右,以国图的条件只能借助空调,降低1℃投入的成本都相当巨大,更糟的是,空调只有在上班时间才启动。③国有单位尚且无法解决这种资金问题,更别提民间的修复工作室了。这种种问题显示,若无国家专项资金扶持,古籍修复工作的发展将会受到相当的制约。
(二)技术发展的问题
技术发展问题可与人才问题一同讨论。传统修复技术无疑是我们国内古籍修复工作的基础。作为传统技艺的古籍修复工作是相当繁复的。首先,修复工作者对材料就需要有相当的了解。材料的种类分辨、仿旧和染色以及制糊的传统工艺就需要漫长的学习过程。再者,古籍修复的基本程序有:点收、制定修复方案、备料、拆书、书页修补、封面封底的修复和重制、装帧、检查和验收、交付。而其中书页的修复一个程序就包括了去污、配料、连接书页开口和破损补缀、糟坏书页的裱补、粘结书页的揭补、书页补字等多个问题。每一个问题还针对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处理手段。经过修复程序的古籍书页还需要进行装帧,而装帧的基本技术包括了折页、配册、敲书、衬纸、接书脑、加护页、齐栏、压实、草订、裁切、打磨、包角、加封面封底、打眼、穿线、贴签、写书根、加函套等十多道工序。这还仅是基本的程序,善本、珍本古籍的修复还有更多特殊的要求。面对这样庞大复杂的工作程序,无怪乎很多人都望而却步。人才的缺失,决定了工作和技术发展的滞后。
当然,长时间以来,技术发展的滞后并不代表停滞不前。上文已经提到,国外已经产
生了类似“纸张脱酸”等先进而方便的技术,但由于内地尚无足够的经济实力而无法引进。然而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国内的修复技术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发展的。现代科技的应用创造出了多种用于古籍修复的有效手段,如远红外、微波和真空冷冻三种干燥技术,二醋酸纤维对口粘接技术、丝网加固技术等,各种修补机械也应运而生如档案修裱机和纸浆修补机等。这无疑成为古籍修复工作的强大助力。
(三)修复人才短缺
科技手段的增加并不能解决古籍修复行业的根本问题,人才短缺才是其中的关键。现在的形式总地来说是国内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严重匮乏,缺少年轻血液输入,面临人才断档。据国家文化部社图司图书馆处处长张小平介绍,我国目前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只有百余人,而且多数已年过半百。而且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全国不足100名的古籍修复从业者集中在40~50岁年龄段,40岁以下的不到1/6。尽管这批人目前看来正值壮年,但这么多年没有新丁加入,如果持续下去,不出十年,眼下的青黄不接就要变成人才断层和空白。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师带徒”的形式来进行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这样的培养模式缺少连贯性和稳定性。目前,设置“古籍修复”这一专业的高等院校少之又少,在全国,只有少数几个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该专业。然而从事古籍修复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广阔的知识面,以古籍知识、历史知识、古汉语知识、古籍版本知识和图书馆学知识为基础,还需了解一些数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知识以识别纸张质地,从而拥有能够针对特定的古籍设计特定的修护方案的能力,而掌握这些知识需要通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其学历起点应在大专以上。与国内的情况相比,国外的人才资源显得相当优渥。英国几所重要高校,如伦敦大学艺术学院、皇家艺术学院等都设有古籍与文物修复专业,隶属于美术系。学生本科毕业后只能取得“准入资格”,随后需跟随一个工作团队以积累工作经验,之后再回学院攻读研究生,取得研究生文凭,才有资格正式成为一名古籍修复人员。埃及同我国一样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该国的开罗大学考古学院专门开设四年制本科的古文物修复专业,并设有硕士点和博士点。该专业的学生大
一、大二时必修化学、历史、物理和生物等基础课程,大
三、大四时则参加实践和具体的修复项目。目前,开罗大学每年招收500名古文物修复专业的学生,应考者盈门。
相比较下,为什么国外同行业先进技术手段的发展远远赶超我国也就有了答案。不仅
仅是人才数量,人才素质的差距也成为我国古籍修复技术无法快速进步,行业无法持续顺利发展的障碍。
那么,为什么古籍修复的年轻人才会如此稀缺呢?待遇问题和国人长久以来对这一行业的认识是关键。在绝大多数国人的眼中,古籍修复人员仍停留于传统的“修补匠”的层面,社会地位不高,待遇欠佳,就业不理想,也没有太大的发展前景,高层次的人才宁愿选择更加大众化的专业进行学习。即使与关系相当密切的书画修复行业相比较,古籍修复人员的待遇也有相当差距。甚至有从业者坦言,修书只是兴趣,若以此为业恐怕维持生计都有问题。而那些已经毕业于高职高专古籍修复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情况也不容乐观。如此现状,各大高校不愿开设该专业也是有理由的。在高校里都没有相应专业的学习,那又何来高素质、大批量的年轻的专业人才?这显然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四、重视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是促进古籍修复行业发展的关键
古籍修复行业的发展必然需要解决以上问题,这其中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以及人才的吸引和培养非常重要,而人才问题是重中之重。笔者以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意识上提高古籍修复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国家需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加强宣传和教育,使普通民众能从思想上提高古籍修复工作者的地位,不再认为古籍修复工作者只是处于“修补匠”的层面,而应更加重视他们的工作,更加了解他们的工作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到古籍修复工作是十分重要和值得尊敬的,从而让更多的人以从事这一行业为荣。此外,国家还应该加强对古籍修复行业的资金投入,并提高古籍修复工作者的待遇,充分满足从业人员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杜绝老一辈古籍修复从业者口中“若以此为业恐怕维持生计都有问题”的情况继续发生,使更多高学历高素质的年轻人才愿意投身到这个工作中来。
(二)提高古籍修复人员的专业素质
为吸引更多的新生力量,国家应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在广大的高校中尽可能多地开办相应的修复专业,除了开设传统技艺的专业课程并补充图书馆学知识、古籍知识、古籍
版本知识、历史知识和古汉语知识外,还要为学生设置化学、历史、物理和生物等和修复工作相关的基础课程,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操作。同时,应为该专业设置除专科、本科外更高层次的深造空间,比如研究生、硕士等,以实践经验为升学标准,使学生能够一步一个台阶,踏踏实实地在不断的学习钻研中拓宽未来的修复工作者的知识面,从而更好进行古籍保护工作。针对在职的修复工作者,国家和各地政府已有相应的鼓励措施。以江苏为首的文化大省受文化部委托,曾多次举办全国性的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以各古籍收藏单位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在职员工培为训对象,并规定学员学习期满返回原单位后必须在古籍修复岗位上工作五年以上。这无疑是提高古籍修复人员素质,从而促进古籍修复行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结论
自1950年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禁止珍贵文物的出口的管理办法后,国家从政策上开始重视文物保护的问题。1982年11月1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并在此后经过多次修改完善。作为文物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中华伟大文明的载体,也作为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古籍的修复和保护理应受到国家和全社会的重视,然而现有的修复保护力量与目前古籍受损的数量和严重程度极不匹配。在国家政策鼓励的情况下,目前各地古籍修复中心陆续出现,如南京中友古籍保护修复中心、南京莫愁文献修复中心、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等。但总的形势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好转。在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古籍修复行业的发展繁荣必要需要国家更多的政策扶持,从物质和思想上积极要求支援,不仅要增加资金和技术投入,更重要的是要保证高质量人才的不断供应。人才是一切行业发展延续的关键,古籍修复行业同样如此,只有做好了古籍修复工作者的相关工作,才能期待古籍修复的严峻形式能够转危为安。
注释
①:肖晓梅 韩锡铎 《古籍修复——绵亘不断 继往图新》 《北京观察》2007年05期 ②、③:《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刻不容缓》 北京科技报专题 2008年07月 http://tech.sina.com.cn/d/2008-07-07/11032308093.shtml
参考资料
[1]李志琴 张斌 《10万古籍1人修 专业古籍修复人才后继乏人》 《解放日报》2006年4月
诸葛亮不重视培养人才 篇7
说诸葛亮不重视后继人才的培养, 显然不公, 如他在降伏姜维, 决定将平生所学传给姜维时说:“吾自出茅庐以来, 遍求贤者, 愿尽传授平生之学, 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 吾愿足矣!当尽授之, 汝宜倾心而报国也!”但他培养人才, 有些像民间的老中医授徒一样, 只重视单个人才的传授, 忽视了人才群体的培养, 实在有失一国之丞相的宽广眼界与开阔胸襟。比较起来, 魏国在人才的大规模培养上就注重多了。曹丕即位后, 大力实行用人取士制度改革, 用人不拘一格, 唯才是举。同时, 大力开办学校, 发展经济, 培养选拔了众多的人才。在这方面, 不能不说身为丞相的诸葛亮缺乏大局意识和战略眼光。
表面上看, 一个领导者特别是高级领导者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以身作则是好事, 其实, 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现象。因为, 领导者过于事无巨细、事必躬亲, 要么是对下属的不信任, 要么是自己授权不明、职责不清。长期下去, 会严重束缚下属的手脚, 挫伤下属的积极性, 同时, 也让他们失去了锻炼自己增长才干的机会。
由于用人求全责备, “一生唯谨慎”的诸葛亮几乎对任何人做事都不甚满意, 也不甚放心。因此, “事必躬亲”, “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 由此也使其“食少事繁”, 不仅折损了寿命, 更抑制了满朝文武的才干发挥和新人的涌现, 这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老是旺盛地生长, 周围的小树受其影响, 自然难以茁壮成长一样。明清思想家王夫之在评诸葛亮时就说:“人皆局于循吏之矩”“虽有英才之士, 然摧其生气以即于瓦合, 奚可恃矣!”
企业如何重视人才之我见 篇8
关键词:重视人才;领导者;培养管理
中图分类号:F55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6.021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6-041-02收稿日期:2012-03-20
人才是企业之本,是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核心资源。那么,何谓人才?在我国,关于人才的最早记载出现在《诗经》,诗曰“菁菁者莪,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才,则天下喜乐之矣。”古人用植物喻人才,乃人中精华。通常人才是指德才兼备和具有一定学问专长的人。企业中的人才应该是那些能够以其创造性的劳动,为企业做出一定贡献的人。可见,一个企业拥有了人才,就拥有了实力,拥有了未来。
近年来,长春公交集团始终注重把人才培养作为集团重大发展战略,积极探索人才建设的举措和方法,促进了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笔者认为,企业如何重视人才,关键在于领导者的思维定式。
一、留住人才是企业领导者的魅力
21世纪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人才。古人云: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人才的第一定义首先是人,人才是具有流动性的。如何吸纳外部的人才,留住本部的人才,关键在于领导者的人才意识和用人理念。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人才来支撑就等于人体缺少骨骼,就像一个泄了气的气球,是无法参与市场竞争的,根本谈不上生存与发展。然而,据有关的调查显示,人才流失问题的日益严重已使得企业的人力成本负担进一步加重,如何构建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留住人才,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具备了爱才之心、容才之量、护才之胆、用才之略,企业就能发展,就能壮大。反之,招之即用,挥之即去。用人还疑,疑人也用。用则脸颜,不用脸阴等等态度和做法,伤人伤心,是不会留住人才的。领导者要有善于包容的胸怀、吸纳的眼光。在人才的使用上,能够以事业为重,以大局为重,不存私心,选贤任能。能够和善于激发人才的活力,关心人才,帮助人才。长春公交集团企业改制以后,领导者头脑清晰,通过兢兢业业抓管理,踏踏实实办实事,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吸引员工,了解员工。做到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以情感留人。骨干和员工们都能心系公交,在岗位上发挥带头作用,很多员工纷纷表示“公交是我家,我爱我的家”。
二、爱惜人才是企业领导者的素质
不拘一格吸纳人才,且能包容少才之人。这是最基本的,如果带有色眼镜取才,或把人才不当人才,则是自断才路,赶走人才。一个真正惜才的企业,能对自己旗下的各色人才,无论智慧高低,三教九流,皆能包容,扬其长而容其短。战国时期的孟尝君就是很好的榜样,他喜欢招纳各种人才做门客,对宾客来者不拒,有才者各尽其能,少才者也提供食宿。鸡鸣狗盗之人,才能虽小,关键时候却救其性命。礼贤下士,对有才者持敬重之心。对人才能做到待之以礼,奉之若宾。曹操这个人疑心大又狂傲,按理说是惜才之大忌。可其旗下硬是拥有数不胜数的人才,且甘愿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如武将典韦以身救主,如第一谋士郭奉孝英年早逝,死在漫漫征途。曹操为留住关羽,可谓是费尽心思,物质上的也好,名利上的也好,精神上的也好都做了相当程度上的给予。是的,他敬重人才,他尊重人才的抉择,能留则留之,不能留绝不阻之。 视人才如知己,与人才相知相守。
三顾茅庐的故事妇孺皆知,除了三顾其实还有茅庐内的一跪一哭,为苍生而跪,为百姓而哭。孔明知刘备之意,刘备亦深知孔明之心。为报知己之恩,孔明这样的罕见之才开始了携剑随君,鞠躬尽瘁的圆梦生涯。
爱惜人才是懂得重视人才的企业领导者应有的风格和素质 。企业领导者要懂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爱惜人才。这样才能使人才的德才充分展示,其能力和知识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长春公交集团西昌公司全面改变办公设施和环境,改善员工餐厅和其他生活设施。工会深入走访,了解诉求,慰问困难员工。在生活上要处处关心人才,关心人才的生活状态,帮助其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使人才能够去除后顾之忧,轻装上阵,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激昂的干事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领导者关心,员工们感动,大家都敬业,人才不流失。
三、培养人才是企业领导者的智识
人才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无论是从宏观上讲,还是从微观上论,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只有拥有了充足的人才,企业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因此,注重培育人才,加大对人才的培训力度,让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能够不断得到提高,更好地发挥人才优势,也是需要企业领导者必做的思考和工作。
几年来,长春公交集团进行多方面、多岗位、多专业的培训,提升服务质量,打造企业信誉,经过培训,提高员工三方面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主动力。主动力是管理人员和骨干在工作中不惜投入较多的精力,善于发现问题和创造条件,提高工作效率,视人才为骨干,在岗位上得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制定发展规划有利于加强对青年职工的管理培养,有利于青年自身对发展前景的展望。青年培养管理发展规划要有可行性和长效性,首先要制定配套的管理办法和考核办法,明确培养考核目标、培养考核标准。其次在实际工作中,要由青年所在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共同对青年进行培养,建立管理机制把培养考核者的业绩与其今后的发展方向、教育培训、专业训练结合,使被培养的青年更加有动力,为人才培育创造良好环境。
制定发展规划有利于加强对青年职工的管理培养,有利于青年自身对发展前景的展望。青年培养管理发展规划要有可行性和长效性,首先要制定配套的管理办法和考核办法,明确培养考核目标、培养考核标准。其次在实际工作中,要由青年所在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共同对青年进行培养,建立管理机制把培养考核者的业绩与其今后的发展方向、教育培训、专业训练结合,使被培养的青年更加有动力,为人才培育创造良好环境 。
要制定配套的管理方法和考核办法,明确考核目标和标准。建立管理机制,把人才业绩和发展方向、专业培训、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为人才培育创造良好环境。
四、管理人才是企业领导者的使命
首先管理人才的人应是人才。管理人才的部门是企业决策层的参谋部,是企业人才的蓄水池。管理人才的人就应该向组织负责,向企业的领导层负责,向管理对象负责,应该具备人梯精神、宽深的知识面、管理的基本功都来自于对工作高度负责的责任意识。管理人是比较难的。管理人才就更难,所以管理人才的人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辛苦,下更大的功夫,把组织委以的重任完成得更好。这其中尤其需要一种高度的敬业意识。这里强调对人才的管理,绝不是说对其他人员就可以不管理,在对于人力资源的整体与内核两个层次的认识上和理论上应该是成立的。但实际上,两个层次的界限是模糊的,动态的。因为人的本身的能动作用和外界条件的制约,因此,在当前强调对人的管理,对人才的管理,绝对是企业生存、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把人管理好,尤其把人才管理好,企业才能具有生存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管理人才的人要有看人之识,管人之力,赏人之心,容人之度。管理人才的人若是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眼里容不得别人长处。只能自己最优,这就等于堵住了发现、使用人才的路子。因此,企业中选用管理人才的人,要确实出以公心,真心实意地为了企业发现、培养、使用人才,具有甘当人梯的精神。管理人才的人要内外兼通。外行管理内行是很难管好的。一般讲,在选用之前,他们的各方面应该是很不错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科学、新的知识更新速度之快。因此,就要对他们给予及时的知识更新或培养新的知识面。他们懂得多,有个宽深的知识面。才可对新科学、新领域、新知识有所把握。
管理人才的人要掌握一套人才管理的基本方法,人才管理有人才管理的规律。从事人才管理的人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摸索出一套适合人才成长的管理办法。人才管理是高层次的管理,因为管理对象是动态的,管理也应是动态的,进而总结摸索出一套科学的管理办法。对人才的评价拿出较为准确、科学、适用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对人才的培训应有较为严密的可行性计划;对人才的使用应有独到的见解与稳妥的方案。这样才会对人才的使用和发挥起到应有的作用。
五、人尽其才是企业领导者的能力
要给人才一个发挥平台。没有一定的岗位,没有发挥的空间,“英雄”也只能是“无用武之地”,人才就会遭到埋没,不能发挥其才能。“好钢用到刀刃上”,要合理使用人才,知人善任,做到什么样的人才安排到什么样的岗位上,实现人才与岗位的优化组合,提高人才的配置效益,做到人尽其才。要给人才留出发展空间。人才在工作实践中会得到不断的提高,当人才到达一个新的高度时,如果仍然让其一成不变地呆在原岗位,就会变成大材小用,就会成为浪费人才。所以,要给人才留出合理的晋升途径和发展空间,这也是对人才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关心和爱护,是激励人才努力工作,勇创佳绩的强大动力。
考研数学 重视真题 重视题量 篇9
精彩链接
考研数学 高分思维助你金榜题名
2014考研数学 教你大幅度提高真题作用
2014考研数学 看看牛人怎么学数学
2014考研数学从四个方面讲究黄金战术
在历年的考研数学的答题中。都有两种情况出现,有的同学难以入门,分数极底,有的同学驾轻就熟,分数极高,甚至有同学可以答满分。近年来考研数学试题难度比较大,平均分比较低,而高等数学又是考研数学的重中之重,如何能让考研数学的高分,已经成为广大考生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考研辅导专家认为,数学想要拿高分,关键还是要在基础知识层面上多下功夫、
高等数学想要拿高分,首先是按照大纲对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定理准确把握。如果对数学中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原理不清楚,解题时肯定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容易丢失一些基本分。其次是提高解题能力,尤其是解综合性试题和应用题能力。考研辅导专家提醒考生,复习时考生要搞清有关知识的纵向、横向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解应用题一般是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这种题目现在每年都考,考生需要平时进行强化训练。最后是重视历年试卷。高等数学部分试题重复率还是比较高的,历年试卷更能反映出考研数学的出题思路和出题重点,通过对考研试题的类型、特点、思路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并做一定数量习题,才能提高复习效率和解题能力。
要想在数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一定要做一定数量的题目,通过做题才能更准确、更熟练的一些公式、结论的用法,并且题目做的多了,才有可能在考场上迅速形成做题思路。另外,题目做的多了,才有可能提高解题速率和正确率。选择题和填空题在数学考卷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这些题目的解答往往会“一失足成千古恨”,稍不留神,一步做错就全军覆没。不能说只要考场上认真,仔细地做题就不会有“会做但做错”的情况出现,其实有些看似由于粗心引起的错误是由于考生之前没有碰到过这种错误,考生时大脑中意识不到要注意这些问题,所以这种错误是不能仅仅认真、仔细就可以避免得了的。
重视理论研究 篇10
--学习窦玉沛副部长为《清明论坛优秀论文集》作的“序言”
安徽黄山龙裔公墓
卜维学
民政部清明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其意义十分重大。诚如窦玉沛副部长为2012年《清明论坛优秀论文集》作的“序言”所言:“殡葬理论研究以清明传统节日为依托,以学术交流活动为平台,以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为已任,立足当前殡葬改革发展现状,放眼国内外殡葬最新理论实践成果,聚焦殡葬领域热点难点问题,为完善殡葬基础理论、推动殡葬现代体系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在我国殡葬改革向着纵深持续推进、传统殡葬向现代殡葬转型发展的新时期,“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深刻变化,利益诉求日趋多元,殡葬改革新旧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接轨有待时日,殡葬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期待需求尚有差距,法规不健全和体制机制不完善与殡葬改革动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窦部长在“序言”中清晰地梳理出当前殡葬改革面对的矛盾和问题、改革行进的态势,指出“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使殡葬改革更好地服务改善民生和社会管理,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和先进文化潮流,必须依靠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有效的政策支撑,必须依靠各方面专家学者的热情参入和智力支持,必须营造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殡葬理论研究,支持殡葬实践创新的良好氛围。”窦部长“三个必须”关健词为清明论坛殡葬理论研究指明了发展方向。
如何展开殡葬理论研究?窦部长强调“应当将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结合起来,将对策研究与战略研究结合起来,将解决现实问题与谋划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切实增强研究的现实性、针对性、系统性和前瞻性。”
就当前殡葬工作而言,窦部长指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一是加强殡葬改革方向路径研究。一方面要尊重多样性,根据不同地域经济、人口、资源、交通状况,深入研究火葬区和土葬改革区的科学划分、不同生态环境中绿色殡葬的实现途径、多样习俗背景下文明丧葬礼仪的培育引导;另一方面,要强调趋同性,坚定不移地推进殡葬改革,力求殡葬改革与科学发展要求相符合,与群众意愿诉求相一致,与社会文明进步相融合。二是加强殡葬管理方式创新研究。要按照建立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目标,明确宏观指导、行业监管、行政执法的职责权限,厘清政府基本殡葬服务、殡葬救助保障和选择性殡葬服务的关系,着力加强殡葬管理政策、办法、标准的制定、完善和研究,加强依法管理手段、程序和方法研究,促进殡葬管理服务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三是加强殡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要针对当前殡葬公共服务供需不平衡的状况,深入研究殡葬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途径、供给模式及绩效评估,尤其要将面向困难群体乃至全民的基本殡葬公共服务救助保障作为重点研究内容,进一步探索惠民殡葬的实现途径,推动建立殡葬救助保障制度,逐步完善惠民殡葬的理论和制度基础。四是加强殡葬文化传承发展研究。要正确认识殡葬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坚持传承保护与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殡葬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与诠释,对愚昧的陈规陋俗加以摈弃,研究培育新时期先进殡葬文化的人文内涵和价值理念,探索贴进民众的亲和方式,并将其植入公众普遍认同的殡葬行为之中,达到逐步约定俗成,形成社会认同、引领文明风尚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