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朗读

2025-01-03

重视朗读(精选12篇)

重视朗读 篇1

人们称上学为读书,可是许多学生和教师都不重视读书,这也许与语文的考试有关:语文考试是一卷定音,根本不把朗读作为语文的一项教学成绩,导致课堂教学重书面轻口头,重阅读理解轻吟咏朗诵,即使有朗读,也重齐读轻独个读,重完成“读”轻“读法”指导。目前盛行的“做题式”语文教学,几乎泯灭了富有人情味的朗读。

一、重视朗读,朗读是一种重要的语文综合能力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看重朗读。中国古代教育强调“熟读精思”,要求学童读书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要读得字字响亮,读得准确、熟练。蒙学读书,以学童自读为主,使他们在反复阅读吟咏中逐渐领悟书理。诵读是将语言的学习、语感的培养、情感的熏陶三者有机结合的纽带,所以培养学生的朗读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人的朗读能从某些方面体现他的语文综合能力。

1.朗读首先表现在心理素质上。有些学生不论回答问题还是朗读课文,都有种畏惧感,站起来读或说,面红耳赤身发颤,声音常在喉咙转;如果让他上台,那么可能手脚无措眼望天,声音断续不着边……只有学生具备胆量、自信等,才将具有读好一篇诗文的条件。

2.朗读体现一个人的理解能力。没有对语句的理解绝对读不出感情。 读诗文,哪些词该读重音,句子之间和句子内部该怎么停顿,体现读者对诗文的理解水平,朗读时节奏快慢的把握,语调升降的调控,语气轻重的变换,更体现读者对诗文的深入理解;若配以体态语言,发挥自己的想象,艺术性地再现诗文,就能最高层次地理解。

3.朗读还体现一个人的语感能力。语感是在丰富的语言积累和对诗文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 既然是能力,就必定有差异,语感强的人对语言信息能迅速、准确地做出反应,一朗读就入情入境,再现作品的意蕴,传达作者的心声;语感差的人视语言信息为一个个字词,这种人的朗读一般就是念字,别说要求他们表情达意,能念通顺,不念白字就不错。

二、培养朗读,朗读能力是可以训练的

1.给时间。学生的朗读能力差 ,与当今以讲析为主的课堂教学不无关系,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朗读能力,课堂上必须少析多读。语文教学应减少碎尸万段、肢解文本的分析讲解,呼唤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体验语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必修课程”中说:“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学生没有读熟的东西,教师的讲解再好,也难以化为学生的东西。学生通过吟咏诵读感受作者的选词造句之妙,体味作者炼意达情之纯,并力争在反复诵读中走近作者心灵,与作者对话交流。只要朗读到位,老师就不会讲得累。

2.给机会。很多朗读不过关的学生 ,不是因为天资不够 ,而是因为平常缺少锻炼的机会, 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必须平等地给予学生朗读的机会。一般只抽举手者答问题或朗读,似乎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久而久之,得到锻炼的人只有少数。朗读诗文,笔者常按座次或学号顺序,一人一节(或一段 ),几课下来 ,每人至少在全班师生面前读过一次 ,一学期每人不少于五次读的机会。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又了解了学生的个别差异,还发现了他们在识字、把握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和指导。

3.给方法。为迅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师应该范读或教读、领读,在读的实践中教授方法。

(1)示范法 : 通过教师的范读 , 促使学生模仿朗读 , 这是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一种有效方法, 但要注意学生的模仿朗读,也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不要机械模仿。

(2)讲授法 : 以分析为先导 , 教师或学生先讲高低快慢、断连疏密的朗读技巧,学生动笔作适当的记号,再练读,指导读。

(3)比较法 :借助教师或学生不同的朗读方式进行比较 ,让学生从中领悟正确与谬误。通过朗读比较,进行情感和语调的对比,辨析细微差异,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常用的师生朗读方式可以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有选择地运用。如领读、分合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齐读、自由读等。

(4)情境法 :为朗读创设情境 ,结合恰当的导语 ,渲染合适的气氛,使学生耳濡目染,自然入境。如用表演或多媒体等形式,对一些情节曲折生动、形象鲜明的课文进行编制表演或制成课件,借助手势、表情、动作、道具等,将静态文字转化为动态的画面,诱发学生读出真情实感。

(5)欣赏法 :组织学生聆听优秀的朗读录音 ,使他们感受朗读中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以及语言的气韵和美感,以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听好的朗诵是一种享受, 能读出让人感到享受的声音是一种艺术创造。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课文不是无情之物,课文愈好,思想感情愈强烈、愈真挚。要有效领会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仅仅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必须借助朗读体味、揣摩其内在意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达到先声夺人、以情感人的效果。朗读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实现这种创造。

重视朗读 篇2

・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

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和朗读习惯的养成,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和方式,但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不少阅读课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视朗读训练,繁琐的分析,多余的提问,占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即使读,也是为讲这一段,而让学生读这一段,笔者认为,这种为讲而“读”,不是读的训练。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去读、去悟。因此,阅读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训练。课堂上要给学生多读的机会。

(一)要把朗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教师要把熟读每篇课文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达到正确地读、流利地读这一基本要求。通常情况下,阅读课可分为三个步骤:

①初读。通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②细读,要抓住重点句段,寓分析于朗读中,以指导朗读进行分析。

③精读。即品评语感,欣赏课文精华。如《草原》第一段所描绘的是一幅辽阔壮丽的蒙古草原美景,读来琅琅上口,读后令人兴奋,余味无穷。像这类课文,教师不必多讲,而应让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在评品、欣赏中,情感得以升华。

(二)要引导学生理解地朗读。朗读是理解课文的主要方式,要把朗读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地读,尤其要注意关键句段。如教学(黄继光)一课时,有学生问:“黄继光在身受七处重伤的情况下为什么能站起来?”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不是简单说教,而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描写黄继光心理活动的那几句话:“他感到指导员在望着他”――指名读;“战友们在望着他”――小组读;“祖国人民在望着他,朝鲜人民在望着他”-一全班读。这样分着读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黄继光想到望着他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感到给自己的力量越来越大。这种力量来自英雄黄继光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这样分着多读几遍,学生自然而然就会理解黄继光在身受七处重伤的情况下能够站起来扑向敌人火力点的原因。教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指导朗读,通过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重视朗读,张扬个性 篇3

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2~5小节,画出文中描写羊皮筏子的句子,再读读想想,羊皮筏子有什么特点?

师:你画出了什么句子?

生: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出示这个句子)

师:嗯,这是描写羊皮筏子的句子。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你把“小”和“轻”读得很轻,很有感觉。告诉老师,这是怎样的羊皮筏子?

生:非常小,非常轻。

师:“那么小,那么轻”,就这六个字,同桌之间练读,读出筏子的特点来。(指名读)

师:真小,真轻,我都要看不到了。你还从句中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到羊皮筏子非常危险,因为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师:(引读)是啊,只要一个——(生)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生)整个儿吞没。

师:真的好危险啊,这到底是怎样的羊皮筏子呢?(师出示图片并向学生介绍)

师:同学们还画出了什么句子呢?

生: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出示这个句子)

师:找得真好!这个句子不算太长,但读起来却不简单哦!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要注意其中的标点符号和数字。

(生自由练读)

师:(出示:啊,那上面还有人哩!)谁先来把这句话读好?

(指名读,该生把“啊”读成第四声,很有感情)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我感到很紧张。

师:哦,原来你很紧张,读第四声。还有不同的读法吗?

(指名读,“啊”读成第二声)

师:嗯,告诉老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我感到很奇怪,羊皮筏子上竟然还有人。

师:大家看,不同的读音,表达的感受也不同。我们自己好好读一读这个句子,体会一下不同的情感。

(生自由读后,全班齐读,教师手势指导)

师:下面我们来挑战这一句。(出示: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告诉老师,这里的“……”表示什么?数字的节奏应该怎么控制?

生:省略号表示还有很多。

师:那你觉得这里的数字应该怎样读呢?

生:数字应该读得越来越快。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害怕。

生:我觉得应该是有点颤抖地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生:因为我心里紧张,所以数数时会有点颤抖。

师:嗯,大家说得都非常有道理,下面让我们配上动作和表情,一起来读这句话。

(学生做一、二、三、四、五、六的动作手势)

师:这样又小又轻的羊皮筏子,上面居然坐了六个人,而且在他们身边,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这下我们更紧张了,更害怕了,更担心了,让我们把这些感觉带到句子中去,把这句话读好。

(生有感情朗读)

案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非常注重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深学生的朗读体验,实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一、让学生充分走进文本,感悟语言文字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就要引导他们在品味好词语、句式和句意中去发现美,鉴赏美。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情感,就要引导他们走进文本。课堂上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重点词语,抓关键字进行教学。在让学生体会羊皮筏子的“险”时,我让学生抓住羊皮筏子“小”和“轻”的特点,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来感受“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的险。《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只能通过引导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语言文字,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充分重视学生情感体验,发展学生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新课程改革也要求教师注重以人为本,教师是学生发现知识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所以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发挥、情感的释放。比如在教学“啊,那上面还有人哩”这句话时,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啊”字读出不同的读音,有的读第二声,读出了奇怪和惊讶;有的读第四声,读出了紧张和感叹。各自不同的读法,表达出了不同的情感。在齐读的时候,我也是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他们注重内心感受,读出自己想读的读音。“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们各自表达自己的观点,让课堂变成百家争鸣的课堂,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能力得以提高,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有利于师生共同成长。

三、趣味朗读,多种感官提高课堂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喜欢阅读,享受阅读。课堂上我采用自由读、比赛读、齐读等多种手段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比如在讲到这句“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的时候,我让学生举起手,用手指一边数数,一边读,配合自己惊讶、感叹、奇怪、紧张的表情,同时注意数数的节奏,启发学生融入课堂、融进文本进行朗读。这样的朗读需要多种感官结合,提高了朗读的趣味性,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提高。

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独立的内心体验,在注重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课堂,走进文本,和文本对话,感悟语言,抒发情感,注重他们个性化的阅读理解,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得課文内容得以内化,使得学生个性得以张扬,让他们真正上一堂属于自己的语文课。

重视朗读 篇4

一、朗读的意义

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积极意义不容否定, 朗读, 就是用普通话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来, 是将停留在书面上的语言文字转化为有声的丰富的语言活动, 同时, 也是能够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告诫我们人生苦短, 趁着年轻要多读书。“只有知识才是力量, 只有知识能使我们诚实地爱人, 尊重人的劳动, 由衷地赞赏无间断的伟大劳动的美好成果;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成为具有坚强精神的、诚实的、有理性的人。”所以, 人无论处于什么环境, 拥有什么财富, 都离不开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万卷始通神”, 是人人都知道的名言, 而唐寅则是以“人家不必论富贵, 唯有读书声最佳”推崇;颜之推则是“积财千万, 无过读书”始成大家。

语感是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 但是它却十分重要。好的语感并不是天生的, 是通过日积月累的朗读培养出来的。现在我们的语文学习, 把追求分数放在了第一位, 忽视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学生的本性是活泼好动, 而整节课却在默写生词中度过, 朗读的时间少之又少, 这样的话, 语感从何而来?没有了语感, 又如何能领悟到词句的精妙之处。可见, 语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在吟咏美读中感受语言是培养语感的前提, 在涵泳品味中理解语言是培养语感的基础, 在熟读成诵中复述语言是培养语感的关键。那么如何“培养语感”呢?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因为朗读使得眼、耳、口、脑共同合作, 协调配合, 只有多朗读文章, 有了大量的积累, 尤其是那些优美的文章, 更加要反复朗读。把朗读看成是学习语文的一种需要, 把语感变成为开启文章大门的一把钥匙, 去捕捉文章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感悟作者隐藏在文章中的旨意, 进而获取到蕴涵在文章中的精华。

二、朗读的作用

语文教学是为了掌握祖国通用语言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师生互动的活动, 它以人为本, 以文为本。我们各年级语文课本所选篇目, 大多文质兼美, 适合学生朗读。“书声朗朗”应是小学语文教学最为明显的特点, 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朗读, 是给了学生展示语文水平的机会, 对学好语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心, 让学生变得开朗

朗读时, 学生口、眼、耳、脑、心并用, 用眼逐字逐句逐行的关注, 用心用脑判断字的读音, 用口朗读, 用耳感受字的发音。尤其是对于那些性格内敛、或者是比较害羞的学生, 朗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是只要在课堂上让他们反复朗读, 他们就能感觉到自己的声音流畅, 表达清晰, 从而充满了信心, 勇于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生朗读的兴趣也会渐渐提高, 对美文有了朗读的欲望, 不知不觉就背诵了自己喜欢的好句好段。

(二) 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只有大声朗读, 才能知道发音是否准确, 只有大声朗读, 才能读出语感的抑扬顿挫, 只有大声朗读, 才能体会到文章中词语的优美。语言作为重要的交流工具, 无论是交谈、讨论, 还是演讲都是, 长时间坚持朗读可以让学生的发音更加清楚, 要做到吐字颗粒饱满, 气息沉稳、扎实, 锻炼了当众发言的胆量, 而且还会在无意中提高了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不管是口头表达能力还是写作的能力, 都会突飞猛进。

(三) 朗读可以激发人的情感美

唱歌会根据内容先定调子, 朗读也不例外。每次教学课文的时候, 我都会结合课文主题,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确定朗读的基调。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使读者与听者的情感美得到同步激发。可以说, 好的朗读可以使读者、听者、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 化为一种难以言传的情感力量, 拨动人的心弦, 撼动人的灵魂。

例如, 教学《装满昆虫的口袋》时, 文中第三自然段, 法布尔喊道:“妈妈, 我在这儿呢!瞧, 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这句话, 学生们读得平平淡淡, 毫无激情。这时, 我问学生:“当你八九岁时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小虫子, 你的心情如何?你说话的语气怎样?”学生会结合实际, 各抒己见, 有惊讶的, 说话连喊带说;有开心的, 说话满怀激情;有兴奋的, 说话慷慨激昂……我说:“好, 请同学们带着不同的心情和语气读出对这句话的理解。”于是, 教室里便有了一个个稚气十足的法布尔和妈妈的对话。这样对课文开头“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十分着迷”有了感性认识, 对表现法布尔喜爱昆虫的基调也就定准了。

再如,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 反映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罪恶, 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朗读的基调就应该确定为低沉缓慢, 朗读时又要根据每擦一根火柴小女孩内心的情感“悲———喜———绝望”的变化适当变换语气、速度和语音, 这样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四) 朗读, 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爱伊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用发散的思维去想去做, 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 我在教学中是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 让学生在读中想, 想中悟, 反复朗读, 能把文字描述的内容想象成一幅幅的画面。这样, 朗读时才会有感情, 才能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之中, 进而拓宽自己的视野, 学生联想的面越大, 学到的知识就越多。

由此可见, 在语文教学中, 朗读不仅是一种美读, 更是把书面的、静态的字句充满了立体动态感。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 如果能充分运用朗读这一教学方法, 就会把学生带入作者营造的优美情景之中, 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作为教师不仅需要指导好学生朗读, 更重要的是设计好朗读, 让朗读不流于表面, 真正扎在学生的心中, 只有让学生爱上朗读, 善于朗读, 陶醉于朗读的氛围, 才能发挥朗读的重要作用。因此,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范读以及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一定要认真对待, 并要努力提高朗读素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 多进行朗读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发展学生智力,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所以, 教师要设计好朗读训练, 指导学生更好地朗读, 让学生爱上朗读, 充分发挥朗读的重要作用, 切实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重视朗读 篇5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有令人遐思无限的意境美;“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借嗅青梅偷偷瞥一眼心爱的意中人,区区几个字就形象地表现了少女的娇羞美„„汉语言文字有着无限的广度、深度和丰富的容量。要学生领会语言文字这样的美,需要朗读教学。朗读教学以朗读为基础、以诵读为延伸,是一个文心、师心、学生的求知之心与外在课堂环境水乳交融的具体教学情境。在这一状态中,朗读与体验并行,想像与创造交织,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笔者对学生朗读现状的调查情况是这样的:让学生将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正确、流利地朗读下来,一个班级里能达到要求的几乎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班级中语文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几乎每段中总有读错的字。学生读书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这种现状让人很是担心:没有朗读,哪来语感?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怎么能够达到?

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笔者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指导其朗读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喜爱课外朗读。

1.创设参与情境,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上要关注朗读的参与面。叶圣陶曾告诫我们: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而是引导学生读书的。朗读是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拥有的权利,只有让学生参与进来,才能体现教学的主体性,这样的课堂也才有生命力。在班级中,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敢表现自己;有的学生因学习基础差缺乏朗读信心,也不敢在众人面前朗读。针对这部分同学,课上要给他们时间和机会,课后还适当布置一些朗读作业,可以要求学生到四人组的组长跟前朗读,给他们表现的机会,给他们以安慰、鼓励和指导。如有些学生的音质特别好,有些同学的感情把握比较好,就引导其他同学用欣赏、鼓励的眼光,增强他们的朗读自信心,从而营造人人都能参与朗读的和谐氛围。

2.创设教材所需要的情境,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文质兼美,但要通过抽象的语言符号体会到作者浓浓的深情,并不是学生一读就能感受到的。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但他的情感流露需要慢慢地酝酿,再通过一个个触发点才能激发出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学生头脑中意象的转换,设法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词语,引导学生从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中,感知事物的特点,与头脑中已有的意象进行联系,从而触发联想,形成作品词语所蕴涵的意象。在合适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充分调动起学生全部的想象和联想。当他们进入情境、进入角色,便容易“情动辞发”地读出感情,达到朗读的效果。如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时,可以提问:山路的特点是什么?马行处是什么意思?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后就要求结合句子的意思让学生想想作者在画面中的动作,再思考这动作饱含了什么样的感情。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再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细心品味语意,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自然地体会到了作者和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领悟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最后,再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情去朗读文章,感受古诗的韵律美,那就是另外一种享受了。3.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专心听别人朗读的兴趣

课前,教师需要精心挑选听读材料。既可以是学生接触较多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微型小说,也可以是部分学生的优秀习作。针对学生的优秀习作,笔者是这样处理:读到关键之处停下来,要求学生利用几分钟猜出下文,然后请指名进行比较评议。引导学生在几分钟之内去思考和探索,既培养了学生听读的耐心和细心,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解决问题的热情和责任感,就容易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逐步增强创新意识,惊叹习作者精心的构思的同时,萌发模仿习作的意识,可谓一举多得。笔者还从网络中找优秀的文学作品的范读,在听读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够学习语言,吸收词汇,摸索语法习惯,感悟和吸收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等,学生可以把读得的信息,自然地流利地通过口头表达出来,提高了其口语交际能力,从而能“出口成章”。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学生把说的内容整理、润饰加工就可以形成书面语言,逐渐形成“下笔成文”的能力。4.创设朗读情境,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听自己的朗读。方法很多,笔者只是让学生将自己耳朵塞住,只听他自己的朗读声音。开始学生是好奇地听自己声音,后来早读课或者课堂朗读时就能专心地欣赏自己的朗读了。这种方式非常简便易行,却能让所有学生都忘记周围同学的存在,让所有学生抛开一切自卑、怕人讥笑的畏惧心理,能结合文章内容自由地表露感情。“忘其形,流其情。”如身处世外,只存在于自己的天地之间。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自然对所读的内容印象深刻,水到渠成地完成了背诵任务。

作为语文老师,还要适时指导朗读技巧, 例如节奏、语速、重读、轻声等;朗读的形式上则可以采用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方法;如今电教媒体的课堂普及率非常高,也可以配乐朗读,播放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在乐声中调动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这些教学方法尽可大胆采用。

5.创设课外朗读情境氛围,促进朗读习惯的培养.课堂指导毕竟只能被限制在45分钟内,存在着先天的不足。朗读训练如果能扩大到课外,让学生随时随地会读,敢读,读得好,才算是真正扩大了朗读的范围,巩固了朗读的战果。笔者作了如下尝试:

1.在讲一篇课文之前,要求学生自由读几遍,完成预习任务。要求是: a.结合字典,扫清阅读障碍。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读得正确、通顺、流利。b.围绕课本习题和其它手边练习,边读边想,试着去解决问题,提高朗读的效率。

2.教师每天布置适当的朗读作业。将朗读作业(如优美的阅读选文、文言文译文、新学课文等)交给同桌或组长检查。在习作完成后,要求每个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作文,完成初步的修改工作,如可以改正笔误,补出漏写的字,修改不通顺的句子等。3.推荐优秀书报、期刊,如《语文报》《中学生阅读报》《读者》《青年博览》《微型小说》等;推荐阅读网站如乐读网等,激发学生利用网络等多种媒体学习朗读。组织学生阅读中学生推荐阅读文学作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或通读原著,或读精彩情节。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原著,再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 篇6

语文教学中注重朗读究竟有哪些好处呢

首先,读有助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因为读书的过程是一个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好好消化、掌握知识和提高思考能力的过程。只有按循序渐进的规律,以熟读精思的方法,达到出之于口,明白于心的地步,才能掌握文中“钥匙”,知其词句,品其意味,得其精华。因此,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非常注意这个“读”字的。好文章读一两遍是读不出味来的,需要读它许多遍,读到自己几乎成了作者本人,那么对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风格韵味,就自然而然地会悟出其中道理来。

其次,读有助于记忆。有人认为只有理解了才能记住,并不尽然。在青少年学生时代.在理解能力并不强的情况下,要把中学阶段所学的东西全部理解后记忆,是不大可能的。相反,如果我们根据青少年学生时代记忆力强这一心理特点,在力求理解的同时,不妨来个反刍消化之法,即先经熟读成诵,然后再在将来的实践活动中逐步消化和理解,那么,读熟至背不失为一种语文积累学习方法。鲁迅先生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对向子期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就煞尾了很是不解,简短面隐晦的《思旧赋》,在当时看来是一件死记硬背的事,而后来从纪念战友“无处写”中懂得了向子期《思旧赋》的真正蕴意,并成了笔下一个有力的材料,当初“死”东西一下子就变活了。

再次,读有助于写作。“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让学生熟读、诵背那些文质兼美的课文,“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言。”在不知不觉中熏陶濡染,达到呼之欲出的境界,方可用于笔端。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自古以来,我国很多名人有誉世之作大都得益于从小诵读。历史上开一代诗风的曹植,十岁时就能背诵歌赋十万余言;北宋大学士苏轼背《汉书》神韵毕至,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现代著名作家鲁迅、茅盾、巴金等对《古文观止》《红楼梦》、唐诗宋词等古典作品也无不熟读背诵若干篇章。我们现行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一些极具典范性的佳作妙文,若能熟记,不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发地吸收其中丰富的文化积淀,获取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写作时意到笔随,奔驰放达,佳词妙语左右逢源,自然会有不少得心应手之作。

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朗读教学呢?

首先,要明确语文教学朗读的重要性。“读”,这个古老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曾被骂得一无是处。一提起“读”,便与“死记硬背”、“死读书”挂上号。由于这种错误观念的形成,朗读教学便被抛弃了。那么在语文教改的今天,朗读教学真的过时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朗读不但没有过时,而且需要加强,用音乐、画图配合有情感的“读”,就可以把“读”变成“活记活背”“读活背活”,做到“多快好省”。实践证明: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管用的好方法。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被写进“语文课程标准”,因此,教师和学生要重新认识朗读的重要性。教师要敢于在课堂上抽出时间让学生读书,学生要乐意认真地读书。

其次,要教给学生方法,提高朗读效果。具体可以从以下三点做起:

第一,要“真”读。所谓真读,就是要求学生对那些文质兼美的课文认真地、大声而响亮地、有时甚至是忘乎所以地读,做到动口,加上心眼并用。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宇,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所以教师指导读时要求严格,要从音量、语调、语速、停顿等方面指导学生,养成读背、吟诵的好习惯,努力提高朗读的水平。

第二,要“乐”读。乐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在朗读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活课堂,创造愉悦的氛围,使学生产生“乐趣”。二是指学生在朗读时,从读物中“会意”出“乐境”,享受乐趣。因此,教师要利用多媒体如录音、录像、电视、投影等,灵活多样地开展朗读教学。通过跟录音朗读,配乐朗读,为课本剧配音,分角色朗读,比赛朗读,个别朗读,集体朗读,表演朗读等方法激活学生乐趣,提高朗读水平。同时教师还要及早为学生在读物中找“乐境”。只有这样,学生就会读而乐,乐而读,越读越乐,其乐无穷。

英语教学应重视朗读 篇7

朗读是把声音形象表露在嘴上, 形成一定旋律, 是运用重音、节奏、语调等语音手段把语言材料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也就是清晰响亮地把词汇、句子、文章等语言文字材料念出来, 是读书的一种形式, 是掌握一门语言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手段, 也是进一步完善语言学习必要条件。我们学习英语最终的目的就是熟练地运用它来进行交际, 而充分地进行朗读是改善与提高交际能力的关键所在, 所以重视朗读, 充分发挥朗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主导地位, 是我们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

第一, 朗读几乎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和时间的限制, 对环境的依赖较小, 容易得到保证及满足, 我们只要给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朗读的内容, 学生就可以在课外时间一个人完成, 无须找伙伴做训练对象。它不需要学生专门用大块的时间来完成, 它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朗读的时间。

第二, 通过朗读, 可以积累大量实用的英语短语、句子、习惯用语;可以扩大视野, 在脑子里储存大量有用的词汇、短语、习惯用法;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地理知识等, 还可以动员眼、耳、口等感觉器官同时参与学习, 对大脑皮层进行较强的刺激, 从而增强记忆力, 综合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读的多了, 自然就形成了英语语感。语感一旦形成, 在以后的学习中, 好些句子就会脱口而出。在口笔头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灵感, 有时甚至可以应对那些模棱两可的问题。

第三, 坚持不懈的朗读也是训练语音、语调、语流和连贯性、流畅性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有助于改进语音。通过朗读, 尤其是模仿正确、地道的英语语音语调, 可以纠正和训练自己的语音语调, 掌握说英语的种种技巧, 如连读、同化、重读、弱读、意群、停顿、节奏、语速等, 从而迅速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口语能力提高了, 英语成绩自然就提高了。

第四, 坚持朗读, 你会发现自己的音质越来越好, 节奏感越来越强, 读得越来越流利, 自己就越来越有信心, 越来越有兴趣, 不有纯正的英语对白, 并配有英文字幕, 从而一举两得, 既欣赏了节目, 又学到了英语。

二、因材施教, 分层布置作业

因为班级的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不可能处在同一水平, 所以内容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 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此作业布置具体可分为A、B、C三级作业, 即A级作业面对优秀生, 他们完成基本技能训练之后, 再力争完成综合性广、概括性强、灵活性大的练习;B级作业面对中等生, 在他们完成基本技能训练后, 再练习一般综合题;C级作业面对学困生, 重点布置与教材相关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训练, 并适当减少数量, 降低难度, 对基本题进行强化训练。这样一来, 优等生满足了更高的求知欲, 中等生减轻了心理压力, 有了“跳一跳也能摘到桃子”的机会, 学困生也能按时完成作业, 学习上增强了自信心。

三、作业的监督与检查

1. 保证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为了真实地掌握学生学习的情

仅增强了自己学习自信心, 也激发了自己对学习语言的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有了较浓厚的兴趣, 就会产生一种极大的学习热情与动力。而教师正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英语朗读, 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有兴趣, 教和学才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追求、一种探索和一种快乐。

第五, 朗读能激发思维, 内化情感。在朗读过程中, 不管朗读什么篇、段, 都要全身心地投入, 要在认真领会、准确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后, 诉之于声, 这时, 你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另一种活动方式———思维。因为朗读是文字与声音相结合的, 是口读其音, 眼观其形, 耳闻其声, 从而使得大脑解其意, 再引发思维活动。另外, 声音发出时负载的思想内容、情感符号, 会比文本自身原生态的意、志、情更为丰富。因为朗读能使课文语言内化而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在说写时, 自然而然地“出口成章”“下笔有神”。

随着英语知识的不断增加, 在朗读过程中就会不自觉地越来越少地利用母语进行思维, 取而代之的是利用英语进行思维, 中文式的英语 (chinglish) 就会逐渐消失, 其内涵的情感思维别有一番滋味。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该如何重视它呢?首先, 我们要明确态度, 提高认识。教师要充分利用有效的时间和有力的实例大力宣传朗读的重要性去改变学生的意识, 以榜样的力量去引导他们去援助他们。其次, 要注意教法和学法, 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法, 学生要不断地变换学法, 要有针对性, 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不要盲从。制定的措施要认真执行, 不能中断, 要有长期性。最后,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 创设环境, 开展各种各样的朗读活动培养朗读习惯。利用活动来强化学生的朗读能力训练, 让他们有直接的感受。再通过师生适当的评价、建议等, 来全面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 努力调整自我朗读。如, 开展朗读比赛, 组织故事会、演讲会、专题辩论会、诗歌朗诵会、课本剧等多种活动。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还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朗读习惯, 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

总之, 朗读是英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应重视英语朗读。朗读是学习语言知识所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 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基础。只有重视英语朗读,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朗读能力, 进而使学生想读、爱读, 爱说、爱学, 才有可能使学生说好英语, 学好英语。 (瓦房店市) 况, 我通常都是要求学生的作业尽量在校内完成, 且当堂收交。如有特殊情况未能在校内完成的, 我也会要求家长配合, 监督自己子女独立完成作业并签上字。这样既端正了学风, 又杜绝了抄袭的现象,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确实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2. 按时检查作业。

这一点可以说是作业布置这一教学活动中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因为一旦教师不去批改检查作业的话, 就无法掌握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 也就无法合理有效地开展以后的教学工作, 学生也不会在作业上花时间。那么不论多么精彩、多么科学的作业设计也就如泡沫一般化为泡影没有实际效用。

总之, 作业的布置与设计, 应充分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新概念, 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应充分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这样的作业才能适应当今如火如荼的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进一步推进的要求,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

阅读教学须重视朗读指导 篇8

一.潜移默化范读熏陶

学生有一种能力就是模仿。所以教师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朗读。这使我想起了一句话:“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这不无道理, 也需要教师自己练就好“读”这项基本功。

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读得正确, 标准。而且在教学前要多与文本对话, 和文章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产生共鸣, 形成“心理相融”, 把握文章整体朗读的基调。只有这样, 在您的范读感染熏陶下, 学生肯定会潜移默化, 提高朗读水平。

二.形式多样多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也曾指出:“让学生喜欢阅读, 感受阅读的乐趣。”朗读形式要多样化, 试想学习一篇文章一味地让学生集体读读读, 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怠倦, 甚至觉得朗读枯燥乏味, 毫无朗读乐趣可言。如果一堂课上朗读形式多种多样, 多姿多彩:或教师引读、伴读;或小组赛读;或角色移位读;或指名读, 表演读;或约自己的小伙伴读……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魅力, 促进了对文章的感悟和对读的兴趣与热爱, 使学生读得津津有味, 收效甚著。当然, 有一点也至关重要, 老师对学生的读需给予满腔热情的鼓励, 让学生敢读, 想读, 善读, 乐读, 掀起读书的高潮。

语文课一直有着以读为本、语中求悟的根本精神。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要让学生在书中走几个来回。”是啊, 让学生在书中多读多悟, 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读出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美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时刻注意在阅读教学中将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坚持读中识、读中问、读中说、读中议、读中学、读中悟, 实现以读促思, 以读促记, 以读促说, 以读促悟。

三.品析重点加强训练

一篇篇课文都由许多词和句组成的, 有些词语用得很准确, 有些句子含义深刻。那么指导学生读好这些重点词、句或段, 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深入体会文章的主旨, 文章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山里的孩子》时的一个片断:

师:请同学们一齐读读这句话 (投影出示)

[他们笑眯眯地欢迎进山的每一位客人, 热情地为来自国内外的朋友当向导。]

师:请同学们接着读第二次, 边读边想:从这个句子中的哪些词你读懂了什么?

生:读了这一句, 我从“笑眯眯”这个词可以看出, 山里孩子面对客人时很热情, 很和气。假如凶巴巴的话, 进山的客人一定会认为山里的孩子很冷漠, 很不懂事。

师:好, 那你把这种热情读出来好吗? (该生读此句, 顺势把“笑眯眯”读重音, 且面带微笑)

生:读了这一句, 我觉得从“每一位”“国内外”这两个词可以看出山里的孩子对每个客人——不管是国内的, 国外的;老的、小的;漂亮的、丑的;男的, 女的——都一视同仁, 说明山里孩子的非常好客。

生:读了这个句子, 我从“当向导”这个词读懂了山里孩子为每一个客人带路, 领他们到想去的地方。如果客人找山上的蘑菇场, 而山里的孩子只顾玩不为客人带路, 就显得不热情。

接着, 让每位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多元解读这个句子, 从不同的角度, 抓不同的重点词语, 读出山里孩子的热情好客。由此可知, 要引导学生扣牢重点词句多读, 读了悟, 悟了再读, 才能咀嚼出文章的神韵来。

四.熟读成诵积累运用

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 重积累, 重运用”, 而采取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熟读成诵。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黄金时期, 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多朗读, 多熟读成诵, 使文本中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写作上, 学生也能运用恰到好处的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抒发自己的感情。

综上所述,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 运用朗读的多种形式, 抓住重点, 指导朗读, 熟读成诵, 不但能使学生运用有节奏、声调高低适当的朗读来理解课文, 读懂课文, 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

重视朗读指导 提升课堂实效 篇9

一、朗读前应熟悉和了解作品内容

1.读准字音, 扫清障碍

读准字音是朗读最起码的要求。读准字音, 有助于提高朗读的准确性、庄重性、流畅感。与读准字音同样重要的一项工作是, 扫清朗读过程中的语言障碍。学生在朗读中, 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 有的文章看起来没有不认识的字, 意思也好像不难理解, 但在读的过程中, 有的学生就会出现把本来很通顺的语句读得疙疙瘩瘩的现象。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很简单, 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将读得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仔细体会语句之间的关系。遇到不懂的字词句, 鼓励学生自己解决, 如可以查找工具书、请教老师或同学等。。学生朗读得好不好, 首先解决的还是最基本的理解问题。不然, 即使掌握了朗读的技巧, 在运用的时候也会感到茫然一片, 无所适从。

2.明确文章表达

俗语说“提纲挈领”“擒贼擒王”, 意思是说, 做事情要抓要领和关键, 这样解决问题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知道, 朗读是运用有声语言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的。只有先理解了作品, 表达才有了坚实可靠的基础;只有先透彻地理解了作品的内容, 才谈得上正确而完善的表达。

以四年级《生命生命》一课中关于“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 , 它就不能动弹了”这一句的读法为例, 如何能真正读好这一句, 必须要明确文章的表达, 《生命生命》这篇课文立意在于“珍惜生命”, , 作者从飞蛾那里感受到的是强烈的、鲜明的、“令我震惊”的, 是生命体客观上的弱小和生命中求生欲望激发出的“生命”力量形成的巨大反差。这里没有对弱小生命的不屑, 也没有对其无缘无故的哀伤, 只有对生命体的确弱小的客观陈述, 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声音自然如常, 语速平缓, 客观陈述———和人比起来, 飞蛾是弱小的。下文生命力量的强烈、鲜明, 恰与此形成巨大反差, 之后的“震惊”也顺理成章。可见明确文章表达在朗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理清文章结构

朗读前, 只有理清文章的结构才能做到言之有序。从文章中理出作者思想律动的红线, 把握这根红线, 就抓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运动的线索和轨迹了。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 语句是文章““血肉”的话, 那么, 这里讲的结构就是文章的“骨骼”了。没有坚实匀称的骨骼, 血肉就无法依托, 灵魂也就显得虚无缥缈了。只有找到恰当完美的结构形式, 才能将文章的主旨与语句贯穿起来,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说, 理清结构, 把握文脉也是我们在朗读前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

例如,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是一篇催人泪下的课文, 是一封由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在课堂上, 我们首先要理清文章结构, 而后再确定我们表达的重点。我们朗读的目的性要明确, 本篇课文表达着孩子失去父亲的悲痛以及对和平的无限渴望。它以孩子的视角来看世界的和平, 将自身家庭的不幸与这个世界的多灾多难有机地联系起来, 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明确了文章的重点后, 朗读的基调也就确定了:不是哭哭啼啼的“悲痛”, 而应该是自豪的、崇敬的、坚定的、憧憬的。所以只有理清了文章的结构, 才能展开精彩的朗读。

二、让精彩朗读, 演绎生动课堂

1.精彩的朗读要停连恰当

停连是指“朗读语言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我们知道,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里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 它可以帮助读者分清结构, 辨明语气, 正确地了解文章的意思。我们在朗读的时候, 从来没有人念标点符号, 这就需要我们在朗读的时候, 找到一种能起到标点符号作用的表达方式, 那就是停连。

掌握怎样断连词句、组织好语言意思的表达对有声语言的表达作用是很大的, 因为停连的不同位置, 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对语句内容的理解。

2.精彩的朗读要轻重得当

重音是我们“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词组, 甚至某个音节, 叫做重音”。重音也是朗读中一个重要的表达技巧, 是解决作品的内容、词语关系的主次。重音的位置往往是多变的, 不同的重音位置可以强调出不同的意思。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要引导学生在句子中找重音, 再用合适的朗读方式表达出来。

3.精彩的朗读要语气具体

语气就是语言内容和声音形式具体结合后产生的具体语句。语气不同, 朗读的声音形式也是不同的。就朗读的语句而言, 语气里既有内在的思想感情的色彩和分量, 又有外在的高低、强弱、快慢、虚实的声音形式的变化。当我们在朗读时, 内在的感情不一样, 语言的声音形式也就不一样。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 要想让他们读得好, 读得准, 就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思想感情出发、从具体的语言内容出发, 要善于体会和感受。

4.精彩的朗读要节奏鲜明

关于朗读中节奏的指导, 有三个要点需要教师明确, 那就是: (1) 节奏产生的原因在于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运动, 这是节奏变化的内在推动力。 (2) 声音形式的变化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而抑扬顿挫的组合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不仅要有音调高低的变化, 还要有停连、转换的变化;不仅要在声音的力度上变化, 更要有力度、速度的承接。 (3) 必须要有声音的回环往复, 这是节奏的核心。

欣赏文章的美, 欣赏其中节奏的美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朗读也一样, 拿到一篇文章, 首先要发现它体现节奏的地方在哪里, 这样才能读。节奏在音节的匀称中, 主要表现在双音节的联合使用上和四音节字词的联合使用中;节奏在句子的长短交替中;节奏在整散并用的句子排列中;节奏在反复咏唱的意绪回旋中;节奏在层层递进的意念拓展中, 例如, 六年级的《匆匆》一文, 这篇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人生的短暂。文章先从燕子、杨柳的往返变化中感到光阴的“一去不复返”, 接下来写由此引起的对以往岁月的反思, 第三段在反思的基础上试图留住时光, 但又无法实现, 于是掩面叹息, 第四段是对人生如何度过这短暂的一生作进一步的思索追问。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这篇课文的时候, 要引导学生了解全文的思想感情的运动节奏是追问—反思—喟叹—奋进—追问。节奏的回环往复在这里是十分明显的。

总之, 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学者在呼吁“迎接一个朗读时代的到来”, 笔者希望这个“朗读时代”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在语文课堂上, 让精彩的朗读演绎出生动的语文课堂, 让朗读的魅力之花在语文课堂上尽情绽放!

参考文献

[1]张颂.朗读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0.

[2]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4.

重视朗读训练 提高教学质量 篇10

但是,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虽然也进行朗读训练,但未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仅仅把朗读限制在有声有色的表达程度上,只求学生把课文读得连贯流畅或者高昂有力就满足了,这便导致朗读与讲解之间存在裂缝。一方面,教师努力地把文章讲解得透彻全面,使学生深刻地体味其内容、表达方式等;另一方面,由于轻视了朗读对文章讲解分析和文章学习的再现、阐发、感化、补充等特殊作用,从而削弱了应取得的效果。忽视了朗读训练,其后果,小而言之,课堂气氛沉闷松散、死板单一,学生似听非听,朗读流于形式; 大而言之,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高,更不用说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朗读训练,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怎样才能使朗读训练获得特殊的效果呢?

结合自己的教学,我认为可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朗读训练的方法

针对朗读的特点,教师首先要注意把读物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停顿、重音、语调、语速等朗读技能训练结合起来,作为一种训练过程。朗读的特点是先入眼,再出于口,然后入于耳,最终明于心、 动于情。在进行朗读训练时,必须眼、耳、口、脑并用。教师可按“正确地读—流利地读—理解地读—有感情地读”的程序,循序渐进地训练,同时应强调眼到、口到、心到,通过多种感官的互相协作训练,使本已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那个有声有色、有血有肉但又模糊的艺术形象逐渐明朗地再现出来。

二、要正确处理好朗读与讲析之间的关系

正如朗读不能完全代替讲析一样,讲析也不能完全代替朗读。 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读的比重,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繁冗的讲解, 使学生通过有指导、有重点、有目的的朗读生情、悟理。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当学习到邱少云身上的棉衣着了火,“我”心如刀割而又爱莫能助,邱少云一动不动地在烈火中壮烈牺牲这段时,我发现学生对人物的心理剖析讲解提不起精神来,于是我调整了教学方法,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再请一些学生来读,读后评议,为什么这样读好?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我读的时候语调沉重,因为作者的心情很悲痛。”有的说:“我这样读是因为作者很担心、焦虑,心情矛盾。”通过这样的评析,再加上教师的点拨指导,学生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也逐步透彻深入,达到比单纯的讲解更佳的效果。最后我请学生再读,学生已完全投入到课文所表达的情境之中,把自己对人物的思想、内心活动的理解在朗读中完整地体现出来。

三、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朗读的基调

虽说一般的文艺作品和写景、抒情、描写的文章均可作为朗读训练的教材,但这些教材怎样读是需要老师深入钻研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为进行朗读训练而钻研教材主要是钻研如何缩短学生与作品之间的感情距离。教师对教材理解正确,研究深透,并在学生难以理解之处把握好情感范读点拨,能开启学生审美、想象的大门,使学生的思想豁然开朗,这样学生才会用艺术的有声语言表情达意。这比细致的讲析难得多、微妙得多,但却能收到讲析不能取得的效果。就其本身而言,范读就是对学生朗读训练直接的指导,是一种高层次的更有效的感情讲析,总体上为学生确立了课文的情感基调。如《林海》一课,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在范读“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这些句子时以音调、音长的不同去反映岭的高、矮、长、短各不相同及形式多样, 并且把“点儿”处理得短促、轻柔,以突出兴安岭温柔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朗读体会。这样,学生学会了用声音去描绘不同的意境,而且在朗读中一幅连绵不绝、式样众多而孤峰突起的翠岭图便呈现在眼前。

四、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相结合

教师在重视朗读情感的指导外,还要注意朗读训练的多样化。 因此要把课外与课内朗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每天的课外作业都布置学生回家朗读课文。课内让学生在课前五分钟进行朗读,学习课文时组织学生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选读、齐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使学生对朗读充满兴趣,而且在朗读中受益无穷。

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 篇11

但是,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呢?

有关研究表明,人的各种器官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人体器官调动得越多,大脑得到的信息越多,它的效率就越高。也就是说,当我们只用眼睛去“读”书时,大脑获得的信息比较单一,甚至还会遗漏,当我们不止用眼睛看,还开口诵读的时候,不仅调动了口腔器官,而且读出来的声音又作用于耳朵,当语言信息输入人的视觉、听觉器官时,大脑的感受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时间差大大缩小,准确率大大提高,理解和感悟的效率就会成倍提高。可见,朗读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好方法。因此,我主张读的多一些,讲的少一些。

一、在朗读中感悟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以学生的朗读感悟为主,以读为主线,贯穿始终,以读为根本,训练感悟。比如在讲《暮江吟》这首诗时,我先出示了挂图,然后配乐范读,让学生从中体会意境之美,然后让学生自读,并说说对诗的初步理解,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这过程中,乐曲始终伴随,让学生在读中自悟。例“瑟瑟是什么意思?”有的学生说是江水在晃动,有的说是指颜色,有的说是江水比较凉,这时我就让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理解来读,通过自己读,听其他同学读,老师的范读,又看了挂图,学生明白了“瑟瑟”是指颜色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我又趁热打铁,让学生自己理解了“可怜”的词意。这样主要词语理解了,一幅深秋初夜的美景就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这时描述诗的意境,大多数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有的学生想象力更为丰富,加进自己的一些想象画面,使诗意更加丰满,这首诗便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

面。这样既让学生正确地理解了语言文字,又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朗读是理解课文的主要方式

要把朗读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尤其是关键句段,要边读,边思,边议,注意从内容中体会思想。《古井》一课中“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古井啊,她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让学生反复读、教师范读、学生轻读,注意适当停顿,能使学生感受到这种情境,体会到其中的情感,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指导朗读,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又通过读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最后点明这篇课文中要表达的思想是教育人们要做“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人。学生只有把握准人物的思想感情,才能读出感情。这正是正确地指导朗读的方法——重在内容的理解而不单是技巧地指导。

三、朗读中熏陶情感

有感情的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层次,课文的语言文字表达的是作者的感情,要想有感情的朗读,就要让学生揣摸和领会包含在字里行间的写作目的,让学生了解作者和文章的时代背景,让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语言文字来感染学生引起共鸣,这时学生的情感被激发,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被充分地表达出来,随之学生的情感也得到升华,陶冶了情操。如在讲《囚歌》这首诗时,课前我先让学生了解作者叶挺的经历和事迹,课上我又讲了这首诗不平凡的来历,学生马上就明白了诗中所说的“狗”、“人”、“门”、“一个声音”、“活棺材”等词语指的是什么,我又让学生反复自由地读,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也理解了“自由”、“地下的烈火”、“得到永生”的含义,都被叶挺同志坚贞不屈、忠于革命的精神所感动,这样学生在朗读时便非常有感情,既有对反动派残酷迫害革命者的强烈愤慨,也有对叛徒的蔑视及嘲讽,更多的是对革命者的无限钦佩,尤其是最后一句同学们读得高亢有力,激情澎湃,直到下课铃响了,学生们还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之中,这样的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四、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这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勇于献身的精神让人十分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时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作者简介

重视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篇12

一、要正确处理好讲解和朗读的关系

讲解和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如果说讲解是要学生深入文中进行分析理解,朗读则是引领学生强化感知文章内容。而且,讲解前的学生朗读,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理解的难点,确定教学的重点;讲解后的学生朗读,可以通过学生在朗读中对语音的高低强弱、语调的升降变化和速度快慢等的把握来检验教师讲解的效果。此外,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的朗读,都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识记与理解,所谓“熟读成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便是这个道理。如《陋室铭》一文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极其形象的语言,描写了陋室主人所处的自然环境、交往人物与生活情趣,表现了陋室环境之优美,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这些仅靠教师的分析、讲解是不能让学生心领神会的,只有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才能去理解、领悟。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发挥讲解之不能,补充讲解之不足。朗读教学实在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

二、 要通过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来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之共鸣,从而激发其强烈的朗读欲望,进而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其实,教师范读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远比录音教学更为直接,其正面迁移效应也更为明显,因为教师范读的声音更真切,更具立体感,除了声音的传递外,教师的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也会作为一种信息,及时地直接地传递给学生,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课堂教学情景,去感染学生,达到讲析所无法企及的效果。有一位教师,在教《岳阳楼记》时,并未对课文内容作讲解分析,而是用动情的语调作示范朗读。范读前先要求学生仔细聆听老师朗读时对语音的轻重、语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情感的起伏的把握,让学生用心去体验、感受文章的情感。当老师一遍读完之后,发现学生们似乎意犹未尽,都不约而同地在低声吟读。此时,这位聪明的老师没有打破这种氛围,而是静静地等待每个学生读完全文。当他们读完课文抬起头时,老师看到的是学生们微笑的脸庞和会意的眼神。后来,随着教学流程的行进,通过后面的课堂提问,学生们已经在朗读中欣赏到了作者范仲淹笔下洞庭湖的秀美景象。接着,这位老师又要求学生再次朗读品味本文用语的精妙,章法的变化,以引起共鸣。可以说,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在此刻完全被激发了出来,这就为下一环节体会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境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见,正确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可以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感知文章的精髓,体会节奏韵味之美,领悟文章的风格特点。

三、要重视朗读情境的营造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其境、感知其情,在对文章有了充分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借助有感情地朗读,以抑扬顿挫之声,表身临其境之意,抒真挚深切之情,以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理想境地。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中一幅“雪后山景图”写出了小雪初霁后济南小山娇美的情态。而小山的这一特点,又是通过触觉、听觉与幻觉表现出来的。这一幅充满济南冬天温情活力的画面,需要深情地朗读才能在学生眼前凸现。笔者在教授此文时,着力指导学生朗读不仅要注意停顿、速度、节奏,更要注意语调、语气。如“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要语重而情深;“一髻儿白花”、“草色还露着”等要读重音,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教学中再配以钢琴曲《远方的寂静》做背景音乐,为学生营造温馨宁静暖冬意境,使之完全沉浸在济南冬天温情的美景之中。

总而言之,通过朗读吟诵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中品味文字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力求准确生动地传达出作者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理想状态,获得广泛的美感体验,这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所要追求的一种境界。

上一篇:林业会计监督及其对策下一篇:环境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