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

2024-06-01

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精选12篇)

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 篇1

一、朗读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记忆促进口语交际

日本心理学家高木非常重视朗读, 曾说过:“一般来说, 朗读比较能记住东西尤其是头脑不清醒的时候, 更应该清楚的读出声音来。这是因为朗读会给大脑以刺激, 思想容易集中, 整个身心好像进入临战状态。”

语言就像音乐一样有节奏、有韵律, 无论你朗读一个单词或一篇文章, 它的韵律都会在你的大脑留下很深的印象, 使你久久不会忘记。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目前的初中升高中的升学考试都增加了口语测要求初中毕业生能用英语朗读材料、回答问题、进行情景对话和话题简述。“哑巴英语”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反了。我们学英语就是和别人交流, 让别人听懂你、理解你, 而大声的英语朗读是提高口语的一个重要途径“疯狂英语”的倡导者李阳就要求学生找一个空旷的地方大声朗读, 大声朗读所带来的自信, 我们可以与他人交流时, 使英语口语逐步提高。

二、朗读能够提高听力水平, 能够有效培养语感

学生大声朗读时, 口中发出的声音传到了自己的耳朵。因此, 学生不仅是在读, 同时也是在听, 听自己读。反复不断地进行朗读, 使学生的听觉神经习惯了这些声音信号, 当别人也发出这些信号时, 他就能明白。从观察来看, 大凡能流利的进行朗读的学生, 他的听力水平也不错。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炼, 是经过长期规范的训练而逐步养成的。它是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英语学习中, 语感极为重要, 只有有了正确的语感, 才能进入自由王国, 自如运用这门语言。英语不只是简单的词汇加语法, 在英语课文中有许多有趣绝妙的对话或句型, 它们有深刻的内涵, 有的甚至“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只有进行大声的朗读、反复咀嚼, 才能领会“书读百遍, 其意自己”的含义。当我们提问学生:“what time do you often go to school?”学生很自然的回答:“We often go to school at 8:00 in the morning”.很少有学生说:“in 8:00 at the morning”

那是因为学生已经重复了好多遍“at…o’clock in the morning”, 不知不觉中成了一种习惯, 回答时不用思考, 就脱口而出, 形成了语感。所以, 在教学教程中不是单纯的教学单词、语法规则金额讲解新课文, 而是重点落实“讲解是死的, 如同进行解剖, 朗读时活的, 如同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明白, 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等教学观念, 让学生多读课文, 熟读课文, 感受语言的意境, 获得语言的感觉。

三、如何来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英语朗读, 不仅语音、语调要准确, 而且要有节奏, 听起来流畅、自然的英语容易让人理解你, 如果不是按节奏的朗读, 听起来就吃力, 难理解。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着重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 重视泛读指导注重教师领读

教师可以利用录音机进行课文的示范朗读, 给学生示范树立榜样。泛读的要求主要有:语音、语调清楚正确, 快慢和停顿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且富有感情。教师泛读时, 在分析课文内容, 句子的长度, 音的变化, 语调、速度、停顿、连续等, 提出要求, 让学生在所学课文上做记号。

教师的领读是朗读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形式, 是培养学生良好朗读的关键, 是学生说正确英语的首要条件。他要求领读老师具有较好的基本功。教师在领读时要注意语音、语调正确, 掌握好意群停顿, 不读破句, 连读正确自然, 要富有感情, 朗读的速度要适合学生的水平。此外, 教师在领读时要做个有心人, 要注意那些句子学生读的不顺, 哪些单词常读错, 能否跟得上老师的领读速度, 发现问题可以停下来进行重点讲解和复述

第二, 提倡集体朗读和个别朗读

集体朗读是学生进行朗读的自我实践过程, 便于教师检查和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问题, 有利于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 还可以增加学生的朗读机会, 鼓励胆小怕羞的学生朗读。学生朗读时教师应巡视于课桌间注意倾听朗读声, 如果发觉朗读声噪杂不齐时, 这表明学生在理解上有拦路虎, 或者在朗读上有困难, 这时教师应穿插讲解和领读, 然后重新开发始朗读。教师还要注意每个学生朗读时的表情, 及时发现和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个别朗读易于发现学生的难点, 便于检查和督促, 但活动面小, 可以与集体朗读交替进行。个别朗读还能锻炼学生的胆识, 集体朗读读得好并不说明个别学生朗读读的好。所以, 适时的个别朗读有利于提高部分同学, 激发大胆回答问题与参与操练的积极性。

第三, 加强对读

英语是一门语言, 重在说, 而说不能始终一个人进行, 不能离开对方, 对读是把学生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让学生意会到, 英语不是干巴巴的读, 可以边读边听, 让学习这项活动动起来。新教材强调创设语境, 增加了许多对话, 教师应该让学生多对读。

为进一步学习英语打好扎实的基础。以听说入门的英语教学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也培养了学生大胆开口的良好习惯, 并为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和开展语言交际活动奠定基础, 教师能把握材料, 掌握材料的方方面面, 采用灵活多样的朗读教学方法, 从而带动听说能力, 使学生快速掌握语言特点, 激发兴趣, 迎头赶上, 达到学好英语的目的。

第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是要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未来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充满挑战的人才素质的社会。因此, 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机制, 培养他们的英语自学能力是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教法还要研究学法, 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只要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等于找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这样学生就由“学会”过渡到了“会学”, 只要有了会学的自学能力, 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想象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课题教学的效益, 学生可以在预习学习中自我指导实践, 逐步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增强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进一步调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样, 今后学生就能有面对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化的社会能力, 就能用所学知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 篇2

塔水处上游小学 王海英、阅读,是读者同作者交流思想感情的过程。有感情地朗读,是体会作者写作思想、写作情感的一种重要方法。当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时,就会不知不觉地进入作者的写作意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为朗读有一种渲染情境的魅力。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重要表现在:

一、朗读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手段

反复的朗读能使精美的语言、优秀的篇章储存在大脑里。平时朗读多的学生口头表达时,语言自然清新,条理清楚,逻辑性强;写作时语句贯通流畅,不时有佳句出现,明显地较其他学生胜出一筹;有了成就感,则自然而然地产生浓厚地阅读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能推动学生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钻研学习,提高阅读效率。

二、朗读是情感交流的有效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这种情感,包括文章作者的写作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融会贯通,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仅仅要求教师教学时有充沛的情感,更重要的是把这种情感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并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来正确体会教材所温含的情感。无激情的讲授是呆板失败的,少热情地学习是被动消极的,这样的课堂是贫脊的沙漠。只有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在反复地朗读中理解作品,才能把文章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

例如《秋天的怀念》一文,文中作者非常注意对人物的对话、动作、情态

这些细节的刻画,通过对比来表现对母亲的怀念和母爱的伟大。只有通过学生反复地、饱含深情的朗读,与作者达到情感的默契,才能真正体会出其中那份对亲人怀念的情感,才能体味出母亲对子女的疼爱。也表达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热爱与怀念。

三、朗读是汲取知识的途径

宋代的朱熹曾说:“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谓读的熟,则不等解说,自晓其义也。”有些语文知识,通过朗读,就会被学生理解并掌握。

例如《鲸》这篇文章,作者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介绍了鲸的特点。学生反复朗读后会理解这几种说明事物的方法,记住鲸的特点。

朗读,的确在阅读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指导朗读,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呢?

一、介绍技巧,让学生掌握朗读的知识

朗读是有技巧的,先要确定停顿。除标点符号的停顿外,重要的是告诉学生,句中表示一个意思的词或短语需要停顿时,不能割裂。其次是确定重音。凡是表达内心感受和思想感情的词语、修饰限制语、需要强调的词语都要重读。另外语气、节奏应有喜怒爱憎、悲惧缓急等。快、中、慢三种语速的应用也需要与文章的情景相适应,根据情感、语言特点来灵活处理。如朗读《小马过河》时,小马的声音应天真活泼,是清脆的、甜甜的;老马的声音应显得慈爱、温和、低沉;老牛的声音应浑厚深沉,语速缓慢一些;小松鼠的声音高、尖、细、快。通过这样反复的练习,使学生更深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示范,让学生有样可仿

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具有以声示意得作用,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供模仿的对象,另一方面又能引发学生朗读的迫切感。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情十分深厚的记叙文。在教学中我就用深沉悲痛、哀婉缓抑的音调进行朗读,将当时那种巨星损落,天安门广场人民掉念总理的无限哀思、肠断心碎、催人泪下、庄严肃穆的悲壮情景再现出来,学生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爱戴、深切怀念之情油然而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结合体验,使朗读入情入境

在朗读文章时,只有把握住文章地情感,才能使朗读进入情境。生活体验,能够帮助学生对文章情感的准确把握。我在教学朗读《游子吟》这首赞扬母爱的诗歌时,先引导学生想想母亲对自己的关爱;然后让学生举例说说母亲是如何疼爱自己的;再让学生读《游子吟》,同学们读得感情充沛,清真意切。

四、参与评说,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不能没有科学的评价环节,评价的实施,即可以让学生活动正确地反馈信息,好对自己的朗读进行有效的调节,提高朗读水平,有能激励其他学生认真听读、体会、感受,并提出不足之处,对人对己都有一种提高。例如,在《泊船瓜洲》一诗的朗读中,一位同学评议到:“正确的停顿应是这样,京口瓜州一水间,中山之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然而某某同学却是这样停顿的,京口瓜州一水间,中山之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样一停顿,就读破了词了,影响了对诗句的理解。”由此看来,把点评的权利让给学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多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 篇3

一、在朗读中学词、学句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多一字。”这也正是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对朗读课文提出的正确、流利要求。朗读时要一字一字的读,不仅要知道字的意思,还要读出正确的发音。在初次接触课文时,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朗读,注意学生是否能准确读出每个字的音节,指导学生读出重音和节奏。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结合课文理解新词的意思,在句中学词,在文中学句。脱离了课文,有些词汇很难理解。如《亡羊补牢》中“亡”字,光看字可能理解为死亡,但如果先让学生读完课文,学生自然会知道是丢失的意思。

二、在朗读中理解、感悟

书读白遍,其义自见。但朗读并非是自由读,而应让学生读有所思,由思生疑,又思解疑,由思而悟。把朗读训练和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作到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通过朗读加深理解。教师要把指导朗读作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手段,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解决疑难问题。读是一个理解和感悟的过程,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每个词所表达的感情。初步讨论读懂的部分,提出不懂的问题。在带着问题继续朗读。

如,学习《可贵的沉默》一文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朗读只思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孩子们突然沉默了?为什么孩子们做的不好还说他们“可爱”呢?为什么说“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的神色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范读,注意把握住孩子们情感的两次起伏,开始要读出孩子们的欢乐自信的情绪和热闹的气氛:在孩子们沉默时要读的低沉,其现出内疚后悔的心情;在孩子们明白了要回报父母时要读的欢快欣喜。在朗读只让学生结合实际来理解:因为孩子们很快就认识到了自己做的不好,感到难为情。而这内心深处要回报父母的朦胧的意识,正是作者要寻找的“那极为可贵的东西”。

三、在朗读中体会感情

人间有真情,字词知冷暖。经过学生共同探讨,学生理解了课文后,就可以要求学生有表情的分角色朗读,在角色互换中感悟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心情。通过朗读,学生就会掌握在哪儿应该声高,哪儿应该声低,对文章产生共鸣。

四、在朗读中积累语言

朗读过程是广泛吸取语言知识的过程,在反复朗读中,作者的词汇,句式,表达方法就留在了读者的记忆里,以后在读者说话或写作中自然运用。

五、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讲解只能让人知道,而无论采用齐读、轮流读、分角色读、引读那种读法,都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六、在朗读中展现个性差异

朗读是对文章再创作的一个过程。学生的性格、喜好不同,对同一篇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存在差异,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朗读课文,展现个性差异,互相学习提高。例如,同样是《一夜的工作》一课,由于重音落地不同,有的学生读出了对总理辛勤工作的感动,而有的学生读出了为总理骄傲的自豪感。

七、在朗读中感受美

古人云:“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形象的描述了声韵节奏所激发的审美感受。好的文章本身就是一首动听的乐曲,一幅美丽的画卷。当学生理解了课文以后,朗读时内心就会受到每的冲击,如在教完《乡下人家》时,学生在柔和舒缓的朗读中,就会感觉眼前呈现出一幅幅自然质朴祥和的农家画面,嗅到了泥土的芬芳,听到了熟悉的蛙叫,感受到了瓜棚月下的情趣,这难道不是美的享受吗?在这样乡村美的感染下,谁能不受到心灵的洗礼。

初中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 篇4

1.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朗读中得以发展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 首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不增减文字, 不读破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 与字词多次“见面”, 牢固掌握字的读音, 强化识记字形, 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朗读, 学生能读得正确, 读得流畅, 增强语感。在此基础上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 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 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 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 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情感丰富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 指导学生朗读, 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 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益处。

2. 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朗读中得到了训练

读书要做“三到”, 即眼到、口到、心到。可见“三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眼、口、心的相互配合正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口到”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发音活动, 还是“眼到”、“心到”的集中体现, 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 是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 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

3. 当前初中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朗读教学的效果不太令人满意。尽管不少语文老师也在用各种朗读方式增强教学效果, 有些教师改变了过去组织学生齐读的方式,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这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新课程解放学生个性的要求, 可当我们仔细分析这些朗读课的时候, 就会发现朗朗书声背后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影响了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3.1 朗读目标缺失。

有些老师在组织学生朗读时, 只注意了形式上的变换, 比如齐读、范读、分角色读等, 但朗读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应该让学生通过朗读体味什么, 发现什么, 领悟哪些默读中感受不到的东西, 通常老师们是没有目标设计的。这样的朗读最多是课堂教学的调味品, 教学节奏的调节器, 对课文理解的辅助作用不大, 更不用说使朗读成为有价值的语文课的一个独立分支了。

3.2 朗读的表现对象单一。

在课堂上, 朗读的表现对象似乎永远只是课代表、班长或朗诵能力强的同学。我们经常能听到老师说:同学们,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 感情丰富, 下面请我们班上的朗诵专家为大家朗诵, 大家仔细体会。在公开课、竞赛课上这样的情形更是比比皆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老师往往只是关注几个有朗读特长的同学, 朗读成为了少数同学展示才能的舞台, 老师们完成教学任务的环节, 大多数学生在朗读中是被边缘化的。

3.3 朗读缺乏情境。

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 但他们的情感流露不是随时随地的, 而是需要慢慢地酝酿, 再通过一个个触发点才能激发出学生的深情和真情。在语文教学中光靠纯粹的朗读技巧是无法读出感情的。只有创设恰如其分的情境, 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 读懂文章, 读懂作者, 读出感情。在不做情感铺垫的情况下, 一味地要求学生如何深情地有感情地读课文, 只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4. 加强朗读教学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的范文是文质兼美的。如果说范文创造了“美”的话, 那么教师就应当指导、帮助学生一起对“美”进行创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审美需要出发, 用感情线牢牢地牵住学生, 以情激情, 有效地传情播情, 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引导学生处于自由、愉快、活跃的气氛中, 调动情绪, 饱含感情地朗读, 从而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 受到感染, 得到教育, 提高审美的情趣与能力。

如教《春》一课, 首先让学生粗读课文, 理清文章总—分—总的结构, 其次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春天的五个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读前四幅图时用轻柔、舒缓的语气, 读出对春的喜爱之情, 读第五幅图时, 则要加重语气, 读出春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学生通过这样的朗读, 就能感觉到江南春天的温柔, 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催人奋发向上的力量。在反复诵读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的过程中, 学生记住了它美妙的词句, 体会并理解了其中的感情。

5. 朗读的技巧

朗读是技巧, 也是一门艺术, 要真正做到有表情地朗读, 必须处理好停顿、重音、语调和速度四个环节。

5.1 停顿。停顿就是在朗读课文句中、句间、层次间、段落间的间歇。朗读停顿有三种: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和感情停顿。

语法停顿包括句子成分间的停顿和标点符号的停顿。句子成分间的停顿是为了使句子的各种成分关系明确, 脉络清楚。标点符号的停顿, 顿号较短, 分号较长, 句号、问号、感叹号更长, 冒号、省略号、破折号的停顿伸缩性较大, 层次、段落的停顿则更长一些。

逻辑停顿是由思维逻辑决定的。目的是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个词语, 以便使听者更容易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如“高血压是人类的隐形杀手”, “高血压”后面的停顿是语法停顿, 作用是分清主、谓语;“是”字后面的停顿是逻辑停顿, 强调“高血压”对人体危害的严重性, 引起读者重视。

感情停顿有时也叫心理停顿, 为了表达复杂和强烈的思想感情, 必须延长和缩短语法停顿。

5.2 重音。重音分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两种。

语法重音是根据语法结构形成的重音规律。就短句子说, 谓语部分读重音, 状语和补语就常常读重音, 定语也常常读重音。有时为了引起注意, 激发情感, 有的代词、副词也要读重音。如“过尽行人都不起, 忽闻冰响一齐飞”一句中“忽”读重音, 因为“忽”字巧妙地写出了水鸟听到冰响的反应, 又表现出了它们的警觉和机灵。

逻辑重音是要突出或强调某些词特殊的思想感情, 往往需要改变句中原来的语法重音。逻辑重音与语言环境有关, 如:“他为什么这么闷闷不乐?”如果表达的重点是询问原因, 重音则是“为什么”;如果表达的重点是强调程度, 重音则是“这么”。

5.3 语调。

语调就是指声音的高低、强弱、快慢的改变, 能把感情表达得准确、鲜明。表示疑问、愤怒、惊异、命令、号召等句子, 朗读要前低后高;表示肯定、沉重、感叹、请求等句子, 朗读要平直。

重视朗读教学 篇5

目前语文教学的一种倾向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走进语文课堂,已很难听到令人心旷神怡的琅琅读书声。曾听一位新教师上汇报课,在教读课文《老山界》中红军连夜登山的片段时,为了让学生深刻领会红军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新教师讲师时先通过“之”字形与“S”形的对比,分析了路如何陡;接着,通过“一直追到天上”、“浑身紧张”等字句,分析了山如何“险”,然后,再与红军风趣幽默的对话,“哈哈大笑”的神情对照,从而得出红军乐观豪迈的结论。但是学生们除了偶尔眉头紧皱的盯几下课本以外,就是呆滞地朝前望着,眼睛里充满困惑。显然,学生对那种以苦为乐的生活情趣缺乏实际的体验,教师理性的分析很难使他们走进作品的境界、像这样尴尬的课堂局面不只是那位新教师会遇到吧?

琐屑的理性分析会湮没语文课堂的美,长期享受不到课文美感的学生,久而久之也会失去学语文的兴趣。

初中英语教学要重视朗读 篇6

关键词:朗读 哑巴英语口语语感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英语成绩,一直是广大英语教师面临难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朗读是形成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任何一种语言能力的形式都离不开语言材料有效的输入与积累。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与人交流的都是汉语,即使学了英语,也是“哑巴英语”。因为平时几乎不说,更谈不上运用。学生们在每周有限的季节英语课上所学到的听说训练,平时很少说英语,课堂上所学的英语句子初早读外,其他时间很难运用、复习和巩固,更何况现在大部分学生早读时根本不开口读英语,从而导致好多学生不会读英语单词、句子、课文。朗读是克服中国学生“哑巴英语”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学生英语能力和英语成绩的必经之路。朗读有以下几方面好处:

一、朗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听语言材料的时间短暂,很难准确地理解语言材料,若没有朗读做基础,无法正确地分辨出同音词、近义词,更不能把握句子的重读和语调等所表示的含义,从而影响了对语言材料的准确理解。若在英语教学中加大朗读力度,学生将扩大语言积累,在听英语的时候就能迅速提取有用的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语言材料,提高听力水平。

二、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朗读是一种全面的发音练习,它有助于改进发音,正确地掌握句子的重读、弱读、强读、连读,掌握音的长度、变化和句子的语调等语音规则,提高拼读能力。朗读有助于学生克服口头表达时不准、用词不熟、说話结结巴巴、不适当的停顿、重复和羞于开口等毛病。从而迅速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口语能力提高了,英语成绩自然就提高了。

三、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中学生要能够写出与教材内容相应文体的文章,并且要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朗读能使学生了解和熟悉各种文体,有助于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要领,扩大语言素材积累,实现使学生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教学目标。大量朗读对英语写作十分有益。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四、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朗读使文章全部内容在有声语言中再现,使文字变活,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的感知和想象,增强学生对词汇和语言结构的认识,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朗读有助于学生把英语语言材料变成大脑能够贮存的信息,久而久之,大量的英语语言被融合在一起,在英语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英语阅读中逐渐形成了良好的英语思维方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发展了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千古传诵的“熟读百变,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要重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篇7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有助于培养语感。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在朗读的过程中, 读者对文章字、词、句的品味与琢磨, 文章的语言节奏、韵律、作者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细腻情感都会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般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 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 这就在不知不觉中使语言的感受能力得到提高。中国古代文人非常重视吟诵之功, 其道理也就在此。

第二, 有助于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这句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现代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也告诉我们:人的感觉器官把外界信息通过神经网络传入大脑的时候, 大脑就会把那些与输入的信息具有相似性的知识组块激活、调出、匹配, 从而组成新的“相似块”, 形成认知的功能。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 以表意为主的符号系统, 有感情地朗读, 能使声音进入大脑后产生很强的形象感和画面感, 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使读者在与作者的心灵的碰撞和摩擦中有所感悟。所以要让“其义自见”, 必须“书读百遍”。

第三, 有助于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是对文章的全面感知。语言文字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不少词汇本身就蕴含着或褒或贬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能使读者读出词句里所隐含的信息。朗读“出之于口, 入之于心”。人在朗读的时候, 从视觉扩大到听觉, 从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 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 沉浸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之中。

第四, 有助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要求做到用词准确、语句通顺, 内容清楚。课堂上让学生反复朗读, 可以使学生在朗读的同时领悟到语言之美。教材中的课文往往都是精挑细选后的经典作品, 其语言是经过推敲的, 在朗读的过程中, 学生往往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熏陶, 这样不断吸收、消化, 日积月累, 优美的语言便会脱口而出, 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提高, 这样, 学生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写文章都会受益匪浅。

朗读的好处不胜枚举, 那么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哪些方法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 通过朗读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呢?笔者就自己的一些粗浅的尝试, 谈几点看法:

第一, 重视朗读, 课堂上保证学生开口读的时间。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我们时常会把朗读与理解割裂开来, 往往是琅琅书声骤然响起, 不到两分钟, 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时间如果不能保证, 那学生便会草草收兵, 应付了事。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 挤出时间给朗读。要让所有学生都读完、读好, 不能只是走过场。特别是文质兼美, 内容又不太容易理解的文章更要留够时间让学生反复读, 读出文章的深意。

第二, 明确目标, 具体指导。

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技巧, 指导学生朗读。首先要求读得正确, 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其次, 要求读得流利, 做到: 读得通顺流畅, 不读破, 不中断, 语气连贯, 停顿适当。最后,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 读出文章的情感。

第三, 以多种方式激励学生朗读, 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1.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我班级里鼓励学生放开朗读, 不在乎自己的声音是否动听, 不在乎自己的成绩如何, 都可以尝试着去大声朗读, 用真诚的赞美树立学生的信心。

2. 引入竞争机制。我在班级尝试小组比赛的方式, 每组指定一个负责人。当一个成员朗读完毕, 其他同学开始打分, 得分第一名的学生被评为“朗读之星”。学生们积极参与, 朗读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了。

3. 创设情境。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配以合适的背景音乐能够引起朗读的美感。我在上《竹林深处人家》这一课时, 特地找了一首笛声演奏的配乐, 当音乐响起, 我开始范读的时候, 整个教室一下子安静下来, 师生都沉浸在音乐为背景的优美的朗读中, 和谐婉转的韵律, 优美的文字使我们仿佛走进了那片幽静的竹林之中。

4. 采取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如齐读、指名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表演朗读等等。比如我在教学文言文《孙权劝学》一课时, 除了范读, 指名读, 还让学生用课文给屏幕上的画面配音, 使学生朗读得有滋有味,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5. 经常开展诗歌朗诵, 演讲比赛等活动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增加他们的成功体验。

第四, 教师做好示范作用。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教师的范读起着重要作用。朗读课文时, 我们要读出停顿、重音、语调, 抓住作者的感受, 把文章的情感读出来。例如《春》最后的三小节, 用娃娃, 姑娘, 青年来比喻春天, 体现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憧憬和希望, 情绪也随之转向高昂, 朗读时音量, 语速也应随之步步提高。通过听范读, 学生不仅能掌握许多字正确的读音, 而且会受到教师朗读激情感染。假如教师都能准确地朗读并能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能读好停顿、重音、轻读、语调, 富有节奏感, 那么学生就可以感受到文章的优美意境, 同时激发起学习语文的兴趣。

由此可见,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们要重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使朗读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使语文课的特点真正得以体现, 使学生在朗读中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摘要:朗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朗读, 学生的思维能得以发展, 情感得到激发, 语感得以培养。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朗读这一传统的语文教学的法宝。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可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在朗读中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朗读,作用,方法

参考文献

初中英语要重视朗读和背诵 篇8

正如发展经济要走中国特色的道路一样, 学习英语也要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方法和途径。我认为对每一位英语学习者来说, 朗读和背诵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对初学英语的初中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朗读和背诵是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和英语成绩的有效途径, 也是必经之路。朗读和背诵也是克服当前中国学生的“哑巴英语”的有效途径。更为重要的是朗读和背诵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

第一, 朗读和背诵几乎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对环境的依赖较小, 容易得到保证及满足, 我们只要给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读背的内容, 学生就可以在课外时间一个人完成, 无需找伙伴做训练对象。

第二, 朗读和背诵同样也不受时间的限制。它不需要学生专门用大块的时间来完成。它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朗读和背诵的时间, 课前课后, 饭前饭后, 甚至于在上下学的路上, 学生都可以自由地读和背。

第三, 通过朗读和背诵, 可以积累大量实用的英语短语、句子、习惯用语;可以扩大视野, 在脑子里储存大量有用的词汇、短语、习惯用法;通过朗读和背诵, 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地理知识等, 还可以动员眼、耳、口等感觉器官同时参与学习, 综合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读得多了, 背得多了, 自然就形成了英语语感。语感一旦形成, 在以后的学习中, 好些句子就会脱口而出。比如有一道填空题, 你甚至不知道这个句子的具体意义, 你却能说出该填什么词, 这就是你的语感。这样就可以自然的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错误, 在口笔头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灵感, 有时甚至可以猜对模棱两可的答案。

第四, 坚持不懈的朗读和背诵也是训练语言、语调、语流和连贯性、流畅性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有助于改进语音。通过朗读, 尤其是模仿正确、地道的英语语音语调, 可以纠正和训练自己的语音语调, 掌握说英语的种种技巧, 如连读、失去爆破、同化、重读、弱读等, 从而迅速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口语能力提高了, 英语成绩自然就提高了。试想, 你可以脱口而出的句子, 还不会运用吗?

因此, 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一的英语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朗读和背诵。初一英语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入门教学。学生刚接触英语, 对英语的好奇心强, 学习积极性高, 学习兴趣浓厚。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个时机, 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促使学生大声朗读, 积极背诵常用的句子, 精彩段落和一些习惯用语, 打好坚实的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基础, 对以后的教与学将十分有益。初二、初三的学生之所以学不好英语, 与在初一没有打好朗读和背诵的基础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初一时不读、不背, 导致学过的单词、短语认不得, 不会读, 上了初二、初三, 即使想学好英语, 由于大量的单词不会读, 而使有的同学对英语望而却步, 逐渐丧失信心, 终至放弃。现在的初二、初三的学生, 有的同学有学好英语的愿望, 但由于以前学过的单词不会读, 课文不会读, 而不知从何下手。

英语教学应重视朗读 篇9

朗读是把声音形象表露在嘴上, 形成一定旋律, 是运用重音、节奏、语调等语音手段把语言材料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也就是清晰响亮地把词汇、句子、文章等语言文字材料念出来, 是读书的一种形式, 是掌握一门语言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手段, 也是进一步完善语言学习必要条件。我们学习英语最终的目的就是熟练地运用它来进行交际, 而充分地进行朗读是改善与提高交际能力的关键所在, 所以重视朗读, 充分发挥朗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主导地位, 是我们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

第一, 朗读几乎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和时间的限制, 对环境的依赖较小, 容易得到保证及满足, 我们只要给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朗读的内容, 学生就可以在课外时间一个人完成, 无须找伙伴做训练对象。它不需要学生专门用大块的时间来完成, 它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朗读的时间。

第二, 通过朗读, 可以积累大量实用的英语短语、句子、习惯用语;可以扩大视野, 在脑子里储存大量有用的词汇、短语、习惯用法;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地理知识等, 还可以动员眼、耳、口等感觉器官同时参与学习, 对大脑皮层进行较强的刺激, 从而增强记忆力, 综合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读的多了, 自然就形成了英语语感。语感一旦形成, 在以后的学习中, 好些句子就会脱口而出。在口笔头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灵感, 有时甚至可以应对那些模棱两可的问题。

第三, 坚持不懈的朗读也是训练语音、语调、语流和连贯性、流畅性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有助于改进语音。通过朗读, 尤其是模仿正确、地道的英语语音语调, 可以纠正和训练自己的语音语调, 掌握说英语的种种技巧, 如连读、同化、重读、弱读、意群、停顿、节奏、语速等, 从而迅速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口语能力提高了, 英语成绩自然就提高了。

第四, 坚持朗读, 你会发现自己的音质越来越好, 节奏感越来越强, 读得越来越流利, 自己就越来越有信心, 越来越有兴趣, 不有纯正的英语对白, 并配有英文字幕, 从而一举两得, 既欣赏了节目, 又学到了英语。

二、因材施教, 分层布置作业

因为班级的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不可能处在同一水平, 所以内容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 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此作业布置具体可分为A、B、C三级作业, 即A级作业面对优秀生, 他们完成基本技能训练之后, 再力争完成综合性广、概括性强、灵活性大的练习;B级作业面对中等生, 在他们完成基本技能训练后, 再练习一般综合题;C级作业面对学困生, 重点布置与教材相关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训练, 并适当减少数量, 降低难度, 对基本题进行强化训练。这样一来, 优等生满足了更高的求知欲, 中等生减轻了心理压力, 有了“跳一跳也能摘到桃子”的机会, 学困生也能按时完成作业, 学习上增强了自信心。

三、作业的监督与检查

1. 保证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为了真实地掌握学生学习的情

仅增强了自己学习自信心, 也激发了自己对学习语言的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有了较浓厚的兴趣, 就会产生一种极大的学习热情与动力。而教师正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英语朗读, 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有兴趣, 教和学才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追求、一种探索和一种快乐。

第五, 朗读能激发思维, 内化情感。在朗读过程中, 不管朗读什么篇、段, 都要全身心地投入, 要在认真领会、准确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后, 诉之于声, 这时, 你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另一种活动方式———思维。因为朗读是文字与声音相结合的, 是口读其音, 眼观其形, 耳闻其声, 从而使得大脑解其意, 再引发思维活动。另外, 声音发出时负载的思想内容、情感符号, 会比文本自身原生态的意、志、情更为丰富。因为朗读能使课文语言内化而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在说写时, 自然而然地“出口成章”“下笔有神”。

随着英语知识的不断增加, 在朗读过程中就会不自觉地越来越少地利用母语进行思维, 取而代之的是利用英语进行思维, 中文式的英语 (chinglish) 就会逐渐消失, 其内涵的情感思维别有一番滋味。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该如何重视它呢?首先, 我们要明确态度, 提高认识。教师要充分利用有效的时间和有力的实例大力宣传朗读的重要性去改变学生的意识, 以榜样的力量去引导他们去援助他们。其次, 要注意教法和学法, 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法, 学生要不断地变换学法, 要有针对性, 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不要盲从。制定的措施要认真执行, 不能中断, 要有长期性。最后,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 创设环境, 开展各种各样的朗读活动培养朗读习惯。利用活动来强化学生的朗读能力训练, 让他们有直接的感受。再通过师生适当的评价、建议等, 来全面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 努力调整自我朗读。如, 开展朗读比赛, 组织故事会、演讲会、专题辩论会、诗歌朗诵会、课本剧等多种活动。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还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朗读习惯, 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

总之, 朗读是英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应重视英语朗读。朗读是学习语言知识所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 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基础。只有重视英语朗读,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朗读能力, 进而使学生想读、爱读, 爱说、爱学, 才有可能使学生说好英语, 学好英语。 (瓦房店市) 况, 我通常都是要求学生的作业尽量在校内完成, 且当堂收交。如有特殊情况未能在校内完成的, 我也会要求家长配合, 监督自己子女独立完成作业并签上字。这样既端正了学风, 又杜绝了抄袭的现象,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确实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2. 按时检查作业。

这一点可以说是作业布置这一教学活动中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因为一旦教师不去批改检查作业的话, 就无法掌握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 也就无法合理有效地开展以后的教学工作, 学生也不会在作业上花时间。那么不论多么精彩、多么科学的作业设计也就如泡沫一般化为泡影没有实际效用。

总之, 作业的布置与设计, 应充分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新概念, 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应充分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这样的作业才能适应当今如火如荼的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进一步推进的要求,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

阅读教学须重视朗读指导 篇10

一.潜移默化范读熏陶

学生有一种能力就是模仿。所以教师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朗读。这使我想起了一句话:“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这不无道理, 也需要教师自己练就好“读”这项基本功。

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读得正确, 标准。而且在教学前要多与文本对话, 和文章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产生共鸣, 形成“心理相融”, 把握文章整体朗读的基调。只有这样, 在您的范读感染熏陶下, 学生肯定会潜移默化, 提高朗读水平。

二.形式多样多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也曾指出:“让学生喜欢阅读, 感受阅读的乐趣。”朗读形式要多样化, 试想学习一篇文章一味地让学生集体读读读, 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怠倦, 甚至觉得朗读枯燥乏味, 毫无朗读乐趣可言。如果一堂课上朗读形式多种多样, 多姿多彩:或教师引读、伴读;或小组赛读;或角色移位读;或指名读, 表演读;或约自己的小伙伴读……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魅力, 促进了对文章的感悟和对读的兴趣与热爱, 使学生读得津津有味, 收效甚著。当然, 有一点也至关重要, 老师对学生的读需给予满腔热情的鼓励, 让学生敢读, 想读, 善读, 乐读, 掀起读书的高潮。

语文课一直有着以读为本、语中求悟的根本精神。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要让学生在书中走几个来回。”是啊, 让学生在书中多读多悟, 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读出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美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时刻注意在阅读教学中将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坚持读中识、读中问、读中说、读中议、读中学、读中悟, 实现以读促思, 以读促记, 以读促说, 以读促悟。

三.品析重点加强训练

一篇篇课文都由许多词和句组成的, 有些词语用得很准确, 有些句子含义深刻。那么指导学生读好这些重点词、句或段, 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深入体会文章的主旨, 文章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山里的孩子》时的一个片断:

师:请同学们一齐读读这句话 (投影出示)

[他们笑眯眯地欢迎进山的每一位客人, 热情地为来自国内外的朋友当向导。]

师:请同学们接着读第二次, 边读边想:从这个句子中的哪些词你读懂了什么?

生:读了这一句, 我从“笑眯眯”这个词可以看出, 山里孩子面对客人时很热情, 很和气。假如凶巴巴的话, 进山的客人一定会认为山里的孩子很冷漠, 很不懂事。

师:好, 那你把这种热情读出来好吗? (该生读此句, 顺势把“笑眯眯”读重音, 且面带微笑)

生:读了这一句, 我觉得从“每一位”“国内外”这两个词可以看出山里的孩子对每个客人——不管是国内的, 国外的;老的、小的;漂亮的、丑的;男的, 女的——都一视同仁, 说明山里孩子的非常好客。

生:读了这个句子, 我从“当向导”这个词读懂了山里孩子为每一个客人带路, 领他们到想去的地方。如果客人找山上的蘑菇场, 而山里的孩子只顾玩不为客人带路, 就显得不热情。

接着, 让每位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多元解读这个句子, 从不同的角度, 抓不同的重点词语, 读出山里孩子的热情好客。由此可知, 要引导学生扣牢重点词句多读, 读了悟, 悟了再读, 才能咀嚼出文章的神韵来。

四.熟读成诵积累运用

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 重积累, 重运用”, 而采取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熟读成诵。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黄金时期, 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多朗读, 多熟读成诵, 使文本中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写作上, 学生也能运用恰到好处的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抒发自己的感情。

综上所述,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 运用朗读的多种形式, 抓住重点, 指导朗读, 熟读成诵, 不但能使学生运用有节奏、声调高低适当的朗读来理解课文, 读懂课文, 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

高中古诗文教学要重视朗读 篇11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朗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古诗文蕴含了千古文人墨客丰厚的感情,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思想。它不仅是夺目的瑰宝,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丰富资源宝库。高中生多读古诗文,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能从中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但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着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首先,很多学生面对古诗文,不愿多读,早自习时认真朗读的寥寥无几。尤其是一些比较晦涩难懂的古诗文,很多学生更是“尊口难开”,导致很多高中学生古诗文功底差,基础薄,缺乏鉴赏古诗文的审美能力。其次,很多教师面对学生不愿主动学习的尴尬状况,只好在上课时一手包办,只凭借着“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把古诗文简单翻译、梳理一遍,一节课下来,甚至都没让学生读一次。结果,学生只是更加被动地接受一些文言字词的知识,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也荡然无存。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朗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要想让古诗文教学更高效,必须重视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作品的内蕴与情感,感受古诗文的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进而提高鉴赏古诗文的能力。那么,教师该如何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呢?

一、读准字音、节奏,体会音乐美

在学习一篇新的古诗文之前,要让学生先自由读课本上的内容,这样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从整体上有一个感知。在此基础上,老师再进行指导。

一要读准字音。它是朗读诗歌的最基本要求。在自由读的过程中若是有不认识的字,要求学生通过课下注释或者查字典等方式自主解决问题。

比如在教授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时,里面一句“月照花林皆似霰”的“霰”字的读音,学生就可根据课下注释得知它的读音为“xiàn”。当学生读到“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几句时,又会生出关于“斜”字读音的疑惑,如果按照现在的读音“xié”,就与前面的“家”字存在不押韵的情况,所以通过查资料的方式,又可知“斜”字在古诗文中为了押韵,可读作古音“xiá”。通过这一系列探索,不仅让学生读通了诗歌,积累了知识,也调动了他们的好奇心,对课文更感兴趣。

二要读准古诗文的节奏。古诗文简短精炼,丰富的意蕴包含在几个浓缩的句子里,在朗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准古诗文的断句节奏,才能进一步理解其中的含义。尤其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古诗,千言万语汇聚在五言、七言之中,如果划分节奏时出现问题,那么在对诗意的理解上必然会闹出笑话。所以,正确的停顿是理解诗意的基础,可以把学生逐渐带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并且在平平仄仄的音韵之间,读出古诗文的节奏感,体会其中的音乐美。

如教授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杜甫的《蜀相》一诗,学生对律诗的节奏划分已有一定经验积累,教师也可在学生自读之前提醒:一般而言,律诗的句式由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一个节奏单位就是一个双音词或词组,七言句的节奏划分有两种:“二二二一”和“二二一二”。经过思考之后,学生就能读出本诗正确的节奏: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二、读通诗意,体会语言美

古诗文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是精炼的语言艺术。高中课本中选编的古诗文,有的语言质朴,浅显易懂,学生自由朗读之后都能通晓其意。但也有一部分作品辞藻华丽,大量用典,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理解诗意造成了困难,当学生读到这些古诗文时,往往难以理解,觉得晦涩难懂,从而产生畏学心理。其实,只要教师适当引导,加以解释,古诗文中一些典故史实不仅不会阻碍学生学习,反而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更加愿意多读。

比如李商隐的《锦瑟》这首诗,向来以朦胧为人称道。但因为其中大量的典故运用,学生读起来更是一头雾水,不知诗中所云何事。这时学生自读课下注释,加上教师逐一讲解,学生自能理解其中深意。如“庄生晓梦迷蝴蝶”一句,学生在读诗时就要先弄懂出自《庄子》的寓言典故—庄周梦蝶。其意是说庄子梦见自己化身为蝴蝶,梦醒之后,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究竟是庄子梦中变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为庄子,实在难以分辨。借用此典,是要表现一种虚无缥缈的梦境,表达李商隐“人生如梦,往事如烟”的深沉慨叹。

三、读出情感,体会意境美

朗读古诗文,是把无声的“字”转换为有声的“情”的过程。在读的过程中,要做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要把文字转换为语音,从表层意思中领悟深层含义,感知作者的深厚情感,体味作品的韵味和意境之美。

古诗文中,作者的情感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短短几句话背后,往往与作者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所以要读懂其中情感,必须读懂作者的经历,了解他写作时的社会背景。比如在教授必修四中的《李清照词两首》时,因为学生初中学过《如梦令》等作者早期作品,在读《醉花阴》时,对于其浓郁儿女相思之情,清丽明快的风格就比较好理解。但是对于作者生平的认识只停留在这个阶段,学生理解本课中第二首词《声声慢》就会存在许多困难。这个时候就需要读作者生平,读写作背景:靖康之变后,经历了国破家亡,丈夫去世等人生变故的李清照,她的作品不再清丽明快,而是沉郁凄婉,写的多是她对亡夫的怀念以及自己孤单凄凉的晚景。了解这些后,学生才能读出作者的亡国之恨,颠沛流离之痛,丧夫之哀,孀居之苦,才能体会到作品中萧瑟孤苦的意境美。

总之,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的古诗文,需要我们用心去品读,进一步去探索其中的艺术精髓。只有让学生开口多读,才能领会古诗文的神韵,体会其中蕴藉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提升对古诗文的理解鉴赏能力。

重视朗读训练 提高教学质量 篇12

但是,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虽然也进行朗读训练,但未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仅仅把朗读限制在有声有色的表达程度上,只求学生把课文读得连贯流畅或者高昂有力就满足了,这便导致朗读与讲解之间存在裂缝。一方面,教师努力地把文章讲解得透彻全面,使学生深刻地体味其内容、表达方式等;另一方面,由于轻视了朗读对文章讲解分析和文章学习的再现、阐发、感化、补充等特殊作用,从而削弱了应取得的效果。忽视了朗读训练,其后果,小而言之,课堂气氛沉闷松散、死板单一,学生似听非听,朗读流于形式; 大而言之,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高,更不用说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朗读训练,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怎样才能使朗读训练获得特殊的效果呢?

结合自己的教学,我认为可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朗读训练的方法

针对朗读的特点,教师首先要注意把读物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停顿、重音、语调、语速等朗读技能训练结合起来,作为一种训练过程。朗读的特点是先入眼,再出于口,然后入于耳,最终明于心、 动于情。在进行朗读训练时,必须眼、耳、口、脑并用。教师可按“正确地读—流利地读—理解地读—有感情地读”的程序,循序渐进地训练,同时应强调眼到、口到、心到,通过多种感官的互相协作训练,使本已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那个有声有色、有血有肉但又模糊的艺术形象逐渐明朗地再现出来。

二、要正确处理好朗读与讲析之间的关系

正如朗读不能完全代替讲析一样,讲析也不能完全代替朗读。 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读的比重,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繁冗的讲解, 使学生通过有指导、有重点、有目的的朗读生情、悟理。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当学习到邱少云身上的棉衣着了火,“我”心如刀割而又爱莫能助,邱少云一动不动地在烈火中壮烈牺牲这段时,我发现学生对人物的心理剖析讲解提不起精神来,于是我调整了教学方法,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再请一些学生来读,读后评议,为什么这样读好?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我读的时候语调沉重,因为作者的心情很悲痛。”有的说:“我这样读是因为作者很担心、焦虑,心情矛盾。”通过这样的评析,再加上教师的点拨指导,学生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也逐步透彻深入,达到比单纯的讲解更佳的效果。最后我请学生再读,学生已完全投入到课文所表达的情境之中,把自己对人物的思想、内心活动的理解在朗读中完整地体现出来。

三、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朗读的基调

虽说一般的文艺作品和写景、抒情、描写的文章均可作为朗读训练的教材,但这些教材怎样读是需要老师深入钻研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为进行朗读训练而钻研教材主要是钻研如何缩短学生与作品之间的感情距离。教师对教材理解正确,研究深透,并在学生难以理解之处把握好情感范读点拨,能开启学生审美、想象的大门,使学生的思想豁然开朗,这样学生才会用艺术的有声语言表情达意。这比细致的讲析难得多、微妙得多,但却能收到讲析不能取得的效果。就其本身而言,范读就是对学生朗读训练直接的指导,是一种高层次的更有效的感情讲析,总体上为学生确立了课文的情感基调。如《林海》一课,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在范读“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这些句子时以音调、音长的不同去反映岭的高、矮、长、短各不相同及形式多样, 并且把“点儿”处理得短促、轻柔,以突出兴安岭温柔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朗读体会。这样,学生学会了用声音去描绘不同的意境,而且在朗读中一幅连绵不绝、式样众多而孤峰突起的翠岭图便呈现在眼前。

四、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相结合

教师在重视朗读情感的指导外,还要注意朗读训练的多样化。 因此要把课外与课内朗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每天的课外作业都布置学生回家朗读课文。课内让学生在课前五分钟进行朗读,学习课文时组织学生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选读、齐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使学生对朗读充满兴趣,而且在朗读中受益无穷。

上一篇:政府会计报告下一篇:自主音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