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应重视阅读教学

2024-08-16

语文应重视阅读教学(精选12篇)

语文应重视阅读教学 篇1

我们小学语文教师, 应该在阅读教学中为孩子们创造读的机会, 尊重并鼓励他们独特的阅读感受, 挖掘情感因素, 升华情感体验, 将读进行到底。为此, 语文教师可从以下方式中去尝试:

一.以读悟情, 读中有物

“读”就是用语言文字符号刺激学生的感觉, 反复读, 反复刺激, 学生就能逐渐领悟课文的内容。因此, 教师备课首先要备“读”。如:采用什么形式读, 哪些句段重点读, 用什么感情读, 为什么用这种感情读等, 都要认真研究。而且作为教师, 教前要练“读”。教师的范读是落实“渗透”思想教育的重要环节, 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起到创设情境、受到情的感染和美的熏陶的作用。学生由此才会模仿去读, 进入角色, 在反复读中对文章有所感、所思、所悟。

二.带质疑读, 以读促思

教师在备课中, 应根据“渗透”的目的, 精心设计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以问促读, 熟读深思。这样, 既能让学生明确读书的目的, 又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学生求知欲非常强, 这时候读书肯定非常专注, 急于通过读来探个究竟, “读”诱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读为主, 以读代讲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讲, 把学生的学习转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 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 多来来以书本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 形成了模式化教学, 语文教学没有激情, 没有创造, 没有灵性。语文教学要想实现学生学的主动性, 教师首先要打破课本, 课堂的束缚;其次应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而读作为最直接, 最易接受的方式, 更应纳入到语文课堂中来。

要将“读”做到读出感情, 读出水平却也不易。读的方式也有很多种, 如朗读、默读、速读、表演读等等。如果合理运用, 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 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将“读”扎根于语文教学中呢?我觉得应遵循以下原则:

1.善于运用语言来读出感情。

对于教师, 自己在教学中, 不但要语言准确, 有艺术性和科学性, 而且要善于用形象生动、富有表情的语言来读, 使学生如临其镜, 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从读中使学生受到感染。

2.教师要指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

平常在很多公开课中, 我们发现很多教师也很注重课堂的“多读”, 但读是读了, 学生却未入情入境, 表达不出真情, 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渗透“情”的教育, 没有充分地发挥教材的感染力和教学的感染力。读只留于表面, 未进入学生心里。如果能做好这些, 学生一定会读出真情。

3.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表情、姿态、手势来增加读的感染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脸面则是心灵之镜”。它们能以灵敏的变化, 把各种复杂的内心世界, 如高兴、赞许、悲哀、愤怒、疑惑等思想感情在读的过程中表现出来, 为进一步通过读来悟出人的品格及内心世界而奠定基础。姿态和手势具有形象鲜明, 表达和激发人物的情感和文章的情感的作用, 学生能得到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如果教师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 能够运用这些方式, 对增加学生读的感染力帮助会很大。

4.教师在备课中, 应合理备“读”的方式。

“读”有好几种方式, 对于哪类文章采取哪种方式读, 教学中, 随着课程进展的步伐选择哪种方式读,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要反复揣磨。如在初读时可采取速读的方式, 大概感知文章内容;在带着问题读时可采用默读的方式, 让学生有充分的读以反思的时间和享受自己独特体验的过程;如在最后悟读时, 可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将自己的所悟、所感表达出来。当然, 也要根据文章的不同来决定读的方式。如对于诗歌, 要多采用有感情的朗读, 在朗读中尽情感悟诗歌的韵味及思想。对于科学性的小品文, 多采用默读、速读的方式感悟文章的知识性。对于故事性很强的文章, 人物语言比较多, 教师要善于采用有感情的朗读, 表演读等形式。当然, 还要根据教师、学生、文章个体的不同来合理运用。

“读”是一种极具个性, 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 “读”可以让学生倾吐自己的心声、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师要善于运用这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多体会、多揣磨。

语文应重视阅读教学 篇2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倡“引而不发”的启发式教学,十分重视学生自己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品味文章。因此,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光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那么,课堂上怎样教学生去“读”书呢?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不少学生因年龄小,玩心重,自制能力差,缺乏良好的读书习惯,即使有时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下不得不坐下来,但眼在书本上心不在焉。乌中斯基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只有兴趣,学生才会有学语文的热情,有了热情才会有学语文的渴望,这种渴望才会在我们上课文课时变成一股强大的动力,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在语文课下课铃声响后,让学生发出“语文课多么有意啊!”“这节课怎么时间这么短”的慨叹。激发学生兴趣需要教师营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读,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坚定学生的自信心。整个课堂应是听不到指责声和感受不到压抑感,即使学生读得不好,也应予以积极反馈。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要根据学生朗读实际水平评价,“读得有感情,把诗人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语言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主动读,而且在读的质量上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

二、课堂教学把好领读关

领读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简便快捷,教与学的效果显而易见。

1、领读有助于学生建立词句的概念。领读是以词句为单位加上领读时强化词句训练而作的技巧性的朗读处理,使学生在听读中感受词句的间歇停顿和体会结构特点,比如《小英雄雨来》一课中的“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通过读,使学生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领读有助于提高认识能力。领读是综合性的语言训练,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伟人的崇高与英雄人物的杰出。如李大钊在局势严峻的情况下回答自己的女儿说:“不要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通过读,我们体会到李大钊对党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三、注重多读感悟,品味语言,进行自主地阅读获取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会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主地进行阅读。如在引导朗读《圆明园的毁灭》时,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有位学生选择的语句是: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该生读得声情并茂,教师顺势启发:刚才这位同学读时注意到了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现在再请他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时表情怎样,哪轻哪重„„再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读。该生再读后,教师不急于让其他学生评价,而是让他们学着也开口读读这句话,结果学生以微笑的表情读出了对圆明园绝妙景色的欣喜。“金碧辉煌”重读出殿堂的光彩华丽雄伟壮观。“玲珑剔透””轻读出亭台楼阁的小巧奇妙,景色怡人。“热闹街市”高声快读出“买卖街”的欢快。“田园风光”低语缓读出流连山乡村野地的舒畅。最后,我又安排男女生交替读。至此,学生对词语的揣摩,比较中领悟圆明园景色的千姿百态,万种风情;另一方面,学生在错落有致或高亢放读,或浅唱低吟中自主地获取语言的“意义与情味”,自由地表达感受。

语文应重视阅读教学 篇3

【关 键 词】 初中;语文教学;课外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是人们从书面语言中提取信息的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智力技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应当以使学生丰富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造就品格、养成独立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基本目标。在阅读教学中,课外阅读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根据课本中的阅读教材,指导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一、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

一位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说:“对一个孩子来说,他不可能有很多直接经验,大量的是间接经验,而阅读就是积累、储蓄、汲取前人认识生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精华,然后化为自己的营养。”语文学习的基本手段是听、说、读、写,其中最重要的是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要写好作文,大量的写作素材来源于课外阅读,仅靠课本上的范文例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新型的大语文教学观,积极鼓励学生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特别是课外小说阅读,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获取写作素材,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不主张学生读课外作品,认为那是无用的,学生只要学好课本上的知识,把握住课堂上老师讲授的知识,便可以提高语文成绩。这是一种认识上的偏差。其实,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教材只是个例子,那么教材所起的作用就只是说明或证明。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却把教材这个例子的作用扩大化了,以为例子可以概括其他的所有类似的东西,便将语文教学植根于教材这一花盆中,成天围着例子打转,学生的课外阅读却少得可怜,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更不要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而新型的语文教学又岂能局限于课堂,还应当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a环境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对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开阔眼界,获得多角度的认知,还可以获得大量的写作材料,从而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故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将课内的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互相促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的目的。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将一些篇幅不长、内容隽永、难度适中的课外读物积累起来,编辑成册,作为学生的课外辅助阅读材料,既可以满足学生适量的阅读需求,也可以为学生积累写作材料。

二、重视课外阅读,将阅读外需转化为阅读情趣

情趣是在兴趣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兴趣就谈不上情趣,同时情趣又是通过兴趣表现出来的。初中学生普遍爱看课外书,甚至于有的在课堂上也偷偷地看,这是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良好条件,但我们在教学中没有注重它,反而在某种客观而看似堂皇的理由下把它“扼杀”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在做他感兴趣的事情时,总是心驰神往,很少受任何外界的干扰。据心理学统计,其才能可发挥至80%以上,成功的概率也较高;如果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其才能发挥只有20%左右,学习活动也如此。因此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只要对学生的阅读爱好能正确引导,便能激发初中学生的潜在意识,使之成为阅读课外读物的动力。

如就初中学生看小说而言,多数局限在言情、武侠小说等方面,范围较窄;看时也多数是走马观花,追求故事情节,故事完了阅读活动也就终结了等等。针对以上诸多状况,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法加以正面引导,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如学生喜欢看言情小说,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言情小说进行把握,言情小说的特色主要是细腻的心理刻画和大量的细节描写,在阅读中应当怎样去学习借鉴,并尝试着把它用于自己的写作之中;而武侠小说的特色主要是故事情节的设置吸引读者和大量动词、形容词的准确运用,阅读中可以集中心力去品味,借鉴其方法,并用于自己的写作之中;对于阅读范围较窄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去尝试读一些历史小说、乡土小说等,让学生在不同类型的小说中去感知不同的韵味,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对于阅读粗浅者,可以引导他们在阅读后,想一想小说哪些地方好,可以对好的词句、语段、精彩场景作摘录,也可以写写读后感、短评等,进一步加深对小说进行深一层的感知理解,从而提高审美能力等。如果教师引导得当,对学生的阅读精神加以鼓励,这既维护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阅读的生活情趣。教学实践证明:大量的阅读,学生不但能丰富知识,拓宽视野,提高阅读能力,也能在大量的阅读中深受感染,陶冶情操,提高品格。学生的阅读情趣一旦生成,他们就会对阅读产生兴趣,把阅读当作一件高兴的事去做,很投入,很忘我,阅读的效果好,语文水平自然就会得到大大的提高。

三、教给学生课外阅读方法,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效率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其能运用其方法去阅读更多的课外读物,获取更多知识。好的阅读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或提纲挈领、或释疑解难;可选用泛读或略读;采用精读或细读。当然,在阅读过程中,要学会圈、点、钩、画一些重要词句段。阅读时,学生必须有阅读笔记,认真做好记录,对所摘录的文字要注明出处,以便需要时查询,阅读结束后要及时写阅读体会。在阅读课上,教师不妨有意识地提供一些文章让学生揣摩,或从内容上、形式上、语言上、艺术手法上,给学生以熏陶和启迪。这样,在教师适当的方法指导下,学生的阅读能力肯定会有所提高。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详尽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育的目的并非是要学生学会好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知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去阅读,重在教会学生如何去总结读课外读物的方法。如在小说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小说的方法,并且布置一些小说篇目,让学生去阅读,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把课内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如《孔乙己》一文,鲁迅对孔乙己的描写,可谓一字传神,语言很耐人咀嚼。我在讲到“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时,亲自找了九个硬币,为学生做了排的动作,并且让他们也亲自动手试一试排钱的动作,由此让他们领悟出孔乙己的心理,悟出作者措辞的妙处,启发他们的思维乐趣。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小说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场所,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教学中让学生懂得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来讲,自然环境的描写主要是烘托作用,社会环境决定人物的命运。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去阅读课外读物。

四、注重引导学生筛选课外阅读的范围与篇目

人们常说:“一本好书能使人受益无穷,一本坏书能使人受害无穷。”当今社会,书海林立,多得令人眼花缭乱。课外读物浩如烟海,“佳禾”“杂草”“毒草”混杂。由于初中学生的识真善美、辨假丑恶的能力不强,有的可能会因得“佳禾”而得益,有的可能深陷“杂草”丛中不能自拔,甚至有的可能沾上“毒草”而身心受害。课外阅读,顾名思义为“课外”,它没有一个准数,在质和量上都很难把握。那种放羊式的,甚至是徒有虚名的课外阅读,很难发挥课外阅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应有的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教师在课内应大力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课内促课外。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内精彩篇目的赏析,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采用扩展阅读的方法,使学生阅读的触觉向深处延伸。

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把学生引进课外阅读的天地,又要引导学生去筛选与课文联系紧密且对学生成长有益的读物,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远离那些有损于身心健康发展的课外书籍。选好课外读物后,教师(下转38页)(上接35页)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的方式,处理好泛读与精读的关系,把握住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方法与要领。对于一些优秀的篇目,教师应提出要求,让学生重点研读。学生读完后,让他们去完成一些作业,如文章哪些地方好?在人物塑造或写作方面有何特点?写写读后感等,促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入的了解。

五、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有利时间与条件去阅读课外读物

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教师常常有意无意地占据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在校期间有些教师反对学生看课外书,繁多的作业使学生喘不过气来,假期间也是一大堆作业,这些做法让学生反感。其实,语文知识并不完全是在课本或课堂上获得,更多的则在课外阅读中去获得吸取的。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善于利用课余时间和条件开展好课外阅读活动。一是指导学生善于“挤”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来阅读,或课间,或双休日,或寒暑假。只要能用心去“挤”,总能“挤”出大量时间来进行课外阅读的。二是指导学生善于利用有利条件进行课外阅读。如可去阅览室进行阅读,或到图书馆借阅,也可借助互联网进行网上阅读。三是推荐优秀课外读物让学生去阅读。教师可一个月或半个月推荐一本自己欣赏的书籍或一篇文章给学生读。

总之,学无定法,教无定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教材中的课文作为课外阅读的引子,引导学生去阅读课外读物,使学生走出小课堂,拓宽视野,丰富知识,从而有助于语文学习。只有重视并科学地组织课外阅读,才能适应阅读教学的新形势,也才能不断充实、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结构,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教育委员会. 中学语文教材分析[M]. 昆明:云南省教育出版社,1998.

[2] 刘向东. 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M]. 北京:中国教育学术研究会出版,2007.

浅谈语文应重视阅读教学 篇4

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是重要环节。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别人的语言文字, 从而体会到别人的思想情感, 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最终将学到的知识、悟出的道理化为已有。

为什么要重视阅读教学呢?因为语文教学存在着重讲轻读或读法不当的弊病。 (1) 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阅读课文的指导。在学生没有熟知课文内容时, 却分析文章结构, 品析语句的内涵, 提炼文章的主题思想。即使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 滔滔不绝, 然而学生几乎没动脑筋, 感到毫无趣味。 (2) 阅读教学还只是停留在课堂内。在语文课上, 学生不能主动地去阅读, 这样的阅读效果会大打折扣。试想:哪个作家、伟大的诗人是抄书或冥思苦想的结果呢?他们都是博览群书, 并且精雕细琢后, 其作品才被世人所称颂的。 (3) 为读而读, 学生往往把读课文认为是一种手段, 是为学习字、词、句和理解课文内容服务的, 并没有把读书视为一种知识和功能, 因此出现一种简单机械的观点, 为读而读。 (4) 读法单调, 不能变换着方式去读, 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带着问题去读, 必将得到事倍功半的后果。只是一味地听老师分析, 缺少自己思考的时间, 对所学的知识没有自己的感悟, 学生便会产生惰性, 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也就会泯灭。

如何把阅读教学真正地重视起来呢?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阅读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 让他们有规律可循, 有规范可依。然而学好语文光靠课堂内学到的知识是不够的, 要将学到的知识消化吸收, 学生必然要在课外接触大量的语言文字加以实践。在课外阅读中实际运用课堂内学到的方法和规律, 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构建有自己特点的知识结构, 学以致用, 真正达到在课外受益的目的。因此, 我认为从以下三方面加以重视: (1) 在课堂教学时, 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感悟。教师只是在阅读理解的方法上进行指导, 纠正理解上的偏差, 相信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适应。这样考试中不但应付课内语段没问题, 而且课外阅读也易如反掌了。 (2) 要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 让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延续, 课内学到的知识在课外阅读中实际运用, 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和水平。教师可以布置阅读作业, 让他们用课内学到的知识去分析、理解、感悟, 写一些心得, 学生既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又巩固了学到的知识。 (3) 在提倡学生多读的同时, 我们要关注他们的阅读质量。让学生读可以和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文章, 使课内课外加以互补, 巩固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多读名篇名作, 潜移默化地从中得到体验和收获。学生的阅读内容丰富了, 知识面广了, 视野开阔了, 又能学以致用, 久而久之, 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甚至写作也会变得得心应手起来。

高中语文教学环节应重视朗读 篇5

内容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朗读。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朗读者能够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积累知识,提高鉴赏与成文能力。但是在今天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却越来越被忽视。本文从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现状、朗读的作用和朗读的方法三个来方面分析,提出了在高中语文教学环节中应重视朗读。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环节 朗读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读。蒙童入学,文义不懂,先把《三字经》《百家姓》读得滚瓜烂熟。及至年岁既长,“四书”“五经”也往往读得倒背如流。这种“死读”当然有其弊端,然而这种“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这朗读的过程中,读者能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从而受到审美的教育,陶冶了精神情操,发掘了知识瑰宝,提高了鉴赏与成文能力。但在今天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却几乎被忽视了,学生琅琅书声常常被教师的过分讲解所代替。课上“讲”得多,课后“练”得多,唯独“读”得太少,这不能不说是高语文语文教学的一个遗憾。所以,我们有必要让琅琅书声回到语文课堂上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也应受到一定的重视。

一、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教学正在被忽视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阅读形式之一。它是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再现文章思想内容的一种教学活动。朗读既是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本手段,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地被弱化,学生朗读水平每况愈下。走进高中校园,很难听到“书声朗朗”。有一部分语文教师忽视了正课课堂上学生对课文的朗读。这些教师的理由是:高中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进行了大量的朗读训练,已经具备了朗读的能力,而高中语文教学时数有限,大多数课文篇幅又较长,因此就用不着在正课课堂上让学生来朗读课文,只要训练好他们的略读、速读等能力就行了。更有少部分高中语文教师,连学校安排给学生进行课文朗读的早读课时间也经常用来进行课文讲解、题目分析等教学活动。这样,学生在校就很少有时间甚至几乎没有时间来朗读课文了。但是到了高三复习时我们就会发现,不少学生对语文新教材所选文章内容还相当不熟悉,更有甚者,对于教师复习时提到的文章是否上过都不清楚。一旦遇到文言文经典篇目,学生只能说出少部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翻译部分特殊句式,对文章内容也很陌生。特别是在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上,学生对于高中课文的记忆不深刻,一部分学生感觉自己今天背了,明天就忘了。但是对于初中的却不然,只要稍加复习,学生就能掌握得很好。究其原因与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课文的朗读,有直接关系。

二、教学过程中重视朗读的意义

(一)朗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高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随着高中语文教改的深入,高中语文教材中诗文辞赋,经典美文的大量增加,培养语感的朗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吕淑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没有“琅琅的读”,哪有“出中成章”?可是,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仍要进行严格正规训练,使学生朗读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二)、朗读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在朗读之前,朗读者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这些准备包括细读原文;充分揣摩体会并把握文章在内容、思想与情感等方面的特点。这一准备过程的实现,正好于不知不觉中锻炼并培养了朗读者的阅读理解能力。这种效果是其它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因为朗读者在准备过程中始终是积极主动地在阅读原文,他的思维活动(尤其是情感活动)是异常活跃的,因而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试想,如果使用其他手段(如让学生默读课文),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上,难以调动自己的积极性,也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那么他能很深入地理解文章吗?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才是能动的。我在上《再别康桥》《雨巷》《荷塘月色》等课文时,就充分运用了朗读这种教学方法。我先给学生们范读了一遍,尽可能按自己的理解读出作品的内涵和韵味,然后给学生补充了一些简单的朗读知识的方法。很快,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他们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都跃跃欲试,想使自己置身于课文的情景里。接下来我要求学生们自由地朗读课文一刻钟,并且尽量读出体会到的作者的情感。一刻钟后,起来发言的学生已经能够大略地把握住文章的感情基调。然后我叉请三四位同学朗读重点段落,其他同学纠正他们朗读中的错误(包括字音、停顿、重音及感情等),最后在学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我进一步讲解朗读的要领,并把名家的朗诵放给大家听,让同学们在比较之中再次深入地体会把握文章。这样,学生们在愉悦的鉴赏气氛中很快理解了文章的内涵。所以,朗读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朗读也是高中阶段记忆,积累知识的有效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我国的传统方法是:多读,多背,熟能成诵,烂熟于心。荀子在《论学》中说:“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意思是采用反复诵读把所学的东西贯穿起来记忆,用深入思考把所学的东西贯通起来理解。北宋教育家张载也说过:“书须成诵,则学进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名言都点明了朗读在读书中的重要意义。

高中语文教材中诗文辞赋的大量出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过分强调理解,默记来背诵还是远远不够的。经验证明,我们记忆知识,朗读,吟咏的效果远比默记,理解要好。高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正是博览强识的好阶段。多读多背,反复朗读,刺激大脑,加深记忆,读得多了,积累声音的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从而提高语文能力。如对《滕王阁序》《阿房宫赋》《逍遥游》等文章的学习,如果我们只是理解,默记,不知这样一文章什么时候学生才能学会。如果我们用朗读的方法,就会迅速地把这篇古文背下来,其中的许多难点也会迎刃而解。

(四)、朗读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朗读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激起读者强烈的审美情感。这些情感使朗读者有一吐为快的冲动,于是他们或找人倾诉,或提笔著文,而后者正属于创作活动。因此,朗读实际上激起了读者的创作欲望,并使之很快进入创作状态。可见,朗读与写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特别是情感体验丰富的同学,往往读着读着,心里就有了某种感受,他可能会提笔记下这瞬间的心理活动,而这实际上正是在锻炼写作能力。久而久之,他的写作能力也会逐渐提高。

三、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朗读教学

首先,把握好朗读的时机,读出兴趣。

高中课堂,一般都注重精讲多练,但经常这样,学生会变得无精打采,死气沉沉,而如果调节时积极引导学生朗读,课堂上便如注入了“源头活水”,课堂气氛便活跃了许多。再者,高中学生的生活节奏本来就快,各种学习压力让他们苦不堪言,课堂上的大声朗读可以使他们将心中的抑郁苦闷释放出来,也让他们从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其次,要灵活变换多种朗读方式,读出新意。

单一的朗读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课堂教学中,朗读方式要丰富多样,不拘一格,既可教师范读,配乐朗读,也可全班齐读,学生分角色读等等。而选择与变换朗读方式,应该考虑到文章的体裁、题材、风格、意境、语言等方面的具体特点,比如说,长篇叙事诗或小说,带有多个人物角色且多有人物对话描写的,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以促进学生对人物性格形象的感知与理解,如孙犁的《荷花淀》一文,“相约探夫”这一节,就可采用分角色朗读这一方式,通过朗读,四个青年妇女鲜明的个性特征,得以生动地展现出来。而近体诗,如绝句、律诗等则可采用个别读或齐读的方式,有利于体悟作品的情感,又如,婉约词,情感细腻,适合女生个别读,豪放词,境界奔放粗犷,则适合男生读或齐读。交错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可提高学生朗读兴趣,也可促进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

第三,朗读中,要指导学生理解文意,读出作品的真情。

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正确把握文意,感悟作品美好的情味。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迈奔放之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淡雅闲情,《项脊轩志》的绵绵深情等,都应在朗读中细细品味,方能读出真情。当然,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不同,朗读时语调的轻重、抑扬和舒缓的变化也就不同。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悲愤和沉痛的。开头,作者用了一个长句点明烈士遇害的时间、地点和“我”的沉痛心情。那么朗读时就宜用缓慢而低沉的语调,以表达出作者沉痛的心情。而当作者写到当局的凶残和卑劣时,用了一连串的短句,朗读时,就应用高亢、激越的语调,以表达出作者的愤激之情。

正因为欠缺,所以更需要努力;正因为有遗憾,所以更要看到完美的前景。让我们在朗读中感受语文之美,让我们乘着朗朗书声的翅膀从过去到现在在语文的世界中遨游,读出过去,读向未来。

参考书目:《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实用全书》

《中学教学小百科》

语文应重视阅读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语感能力 感情朗读 鉴赏品味

一、引言

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条件,语感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效果,直接制约着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语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语言学家吕叔湘又谆谆告诫我们:“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的培养可以有力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应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引领学生亲近母语,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二、优化阅读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语感

1.通过感情朗读、熟读成诵,积淀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而“读”则是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的基本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文章读上几十遍乃至上百遍,句段中的含义自然会显现、被领会。当然,语感也会在有意与无意的训练之中逐渐形成并得以发展。当前,入选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经过作者反复雕琢、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它们是进行语文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凭借。这些名篇佳作在语言内涵上具有着深刻性、含蓄性等特点,在表达形式上具有着规律性、技巧性的特点。文章不是无情物,一词一句都含情,一人一物皆有义,它们是美的载体、情的依托。感情朗读的过程是把无声文字变成有声语言、把缄默的书面语言变成响亮的口头语言,并融入自己情感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借助感情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借助感情朗读,可以步入作者的情感世界,领略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与审美教育;借助感情朗读,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记忆力,让学生感知并享受语言中蕴含的无限情趣,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迅速提高。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适合感情朗读。诗词教学需要开展大量的朗读训练。经典诗词韵律鲜明、含蓄优美、耐人寻味,富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尤其适合朗读和背诵。无论是文言诗词还是现当代诗歌,都需要在课堂上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反复的朗读训练,以期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拉近学生对文本的距离,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敏锐感受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进行有声有色的范读,也可以播放配乐朗诵的音像视频,把学生带入一种美好的意境。示范完毕后让学生模仿朗读,而后再进行感情朗读或朗诵。教材中选编的童话、寓言、神话、课本剧等体裁的阅读教学也需要开展大量的朗读训练。这些纯文学的样式更适合朗读,而且可以读出不少花样,读出显著效果。朗读这些体裁的文章应进入的基本的境界或达到的基本要求便是“绘声绘色”,进入了这种境界或达到了这种要求,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受力就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相应的提高。

积累语言、积淀语感的另一重要途径就是吟诵、熟读成诵。叶圣陶先生指出:“令学生吟诵,就要使学生把吟诵看作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得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熟,而是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这番话阐述了吟诵的意义、技巧与要求——叶老先生倡导的是一种享受性的、无心理负担的吟诵,是一种沉浸于自然状态的吟诵。为了能够引领学生步入叶老先生所期望的读书境界,以激发学生对吟诵的喜爱,帮助学生积淀语感,教师应着力鼓励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吟诵一些优秀的篇章或其中精彩的段落;同时要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自我陶醉的朗读中达到熟读成诵。实践证明,通过吟诵、熟读成诵这种方式,学生大量接触语言文字规范的作品并把它们化为有声语言,久而久之,语感能力就会大幅提升,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就会迅速增强。

2.通过推敲揣摩、鉴赏品味,激活语感

叶圣陶先生谈及语感训练时说过:“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那些富有鲜活表现力的词语或句子,用心揣摩、品味,理解它们在文本中的内涵与作用,进而深刻透彻地理解课文的主旨和写作手法,不断地激活并升华语感。文学作品在描写人物时,表现出了很强的形象性和感情色彩,同一意思若运用不同的词语或句式,表达效果就会迥然不同、相去甚远;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里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情趣与情味。

阅读教学中,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遣词造句之妙,感受的语言文字的魅力,笔者常常运比较阅读法、语境探究法、变换句型法等方法,让学生在品读、鉴赏中感悟不同词语或句式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譬如,执教《泸沟桥烽火》一文,笔者便抓住如下两个句子,运用比较阅读法,探究两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所表示的不同情感:A.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B.当天晚上,大刀队员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通过品味、欣赏,学生领会到这两句话同样是写军事行动,但在用词上大有讲究。A句用来描写敌人的词语带有鄙视、唾弃的色彩,从“偷偷地”、“ 摸来”可以体会出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及卑鄙行径;而B句用来描写我国守军的词语则带有表扬、贊美的色彩,从“悄悄地”、“进发”可以体会出中国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语感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是评定一个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标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践行新课程理念,凭借古今中外经典而又规范的文本材料,瞄准“语感”训练这一目标,对学生着力加强语感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让他们在语文学习的旅途上,愉悦地享受着语感阳光的照耀,带着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步入多姿多彩的语文殿堂。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1版.

[2]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版.

语文应重视阅读教学 篇7

一、课外阅读不是漫无目的地群览, 而是有所选择地选读

课外阅读, 学生如果不加选择地、随意地阅读, 教师不进行正确的引导, 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反会有很大的危害。因此, 选读什么样的课外读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选读并不是教师或家长硬性指定学生该读哪些课外书, 而是教给学生选择课外书的标准。这个标准从宏观的角度来说, 就是要指导学生在选择课外书籍时要选择表现“真”“善”“美”的文学作品。具体地说, 就是要引导学生选这几类作品: (1) 选读中外名著, 传世经典; (2) 引导学生选读一些时代新著, 流行佳作; (3)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到课外查找读物或弥补课文的空白; (4) 引导学生选读社科类的作品阅读。

文学作品重情感, 科技作品重理性, 学生只有二者兼修, 才能博古通今, 文理兼通, 开阔视野, 丰富知识。

二、课外阅读不是精雕细刻地“析读”, 而是整体把握地“意会”

如果把读书作为应试的手段, 为了扩大阅读量, 提高答题技巧, 争取在升学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要求学生要课外阅读时也如作现代文阅读题一样带着问题去读, 解决一个一个的问题。一篇文章大到中心, 小至字词都不可放过, 一味追求精读的最优和完善, 篇篇作品都得“掀个底朝天”, 那么, 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一定会大打折扣, 从心理上拒绝甚至排斥课外阅读。精读一些优秀的作品诚然是很有必要的, 只是学生精力时间有限, 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丰富思想情趣, 提高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因此, 在课外阅读时, 我们不妨学学陶渊明“好读书, 不求甚解”。读书时明大义, 得其要领即可。从大处着眼, 重在整体领会, 而不是咬文嚼字, 仔细琢磨每一个词语, 揣摩每一句段或层次的微言大义。有些长篇巨著, 学生可以只选读一些感兴趣的内容, 或者是读缩写本。至于精读, 我们不妨把它放到课内阅读上。我们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学生在课外阅读时, 需要的是一种“常规阅读”:看懂文章读懂书, 了解其中心内容或感兴趣的部分内容, 达到长知识、增兴趣的目的。

三、课外阅读不是没有记忆的白读, 而是注重积累的背读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吟”, 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 那就是注重积累, 熟能生巧。《高中语文课程新标准》要求学生“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 在积累的过程中, 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 扬长补短, 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在课外阅读中背诵名家名篇, 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 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的学习方式。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就很重视背诵。因此, 我就想不如引导学生积累些作品中的诗词, 有了这些诗词作铺垫, 以后学生理解这部作品就会容易些。于是, 在课外阅读交流会上, 我播放了一首电视剧《红楼梦》中的《枉凝眉》让学生学唱。第二天早读的时候, 就有学生读《红楼梦》中的诗词。这个学期交上来的课外阅读笔记本中, 我就发现学生不少摘抄了《红楼梦》中的诗词, 这就说明学生去读了《红楼梦》, 并且也有意识地去积累原著中他感兴趣的东西。青少年是知识积累的重要阶段, 课外阅读时更要强调背诵积累。对于一些名家名篇要多背诵, 要积累一些终生受用的文化知识。积累得多了, 理解力也就增强了, 自能形成“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儒雅气质。

四、课外阅读不是没有规则地自读, 而是有所引导地共读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强调自主阅读, 但并不是说要教师放弃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而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于自我经验的局限, 学生在自主阅读中难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例如, 学生阅读韩寒的《三重门》, 其中有许多是对学校教育不满情绪的宣泄, 这些不满很容易引起某些学生的共鸣, 教师如不加以引导, 学生良莠不辨, 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

又如, 2008年上学期, 有一段时间, 我所教的一个班级特别流行史蒂芬·金的恐怖小说。在一次读书交流会上, 一位学生提到他最喜欢史蒂芬·金的恐怖小说, 阅读时小说中恐怖的氛围仿佛能渗入每一个毛孔。这种说法马上就得到了其他“粉丝”的热烈响应。对于这些个性化的理解, 教师当然是要珍重学生的理解, 但更重要的是多与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看法。学生在阅读这类小说时, 如果把注意力都放在这些恐怖刺激的情节上, 对他们的成长显然是不利的, 但是也不能制止他们阅读这些作品。于是, 我就引导学生, 告诉他们小说要写得吸引人是有一定技巧的, 我们在阅读当中要注意学习这些技巧, 并学习将它运用到写作当中。这样, 学生在阅读作品时就由感官的刺激转向深沉的思索。这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又培养了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五、课外阅读不是单纯地读, 而是有所感悟地写

时常听学生抱怨“我读了不少课外书, 可阅读和作文水平还是提不高。”造成这样一种付出得多, 收获却寥寥的结果,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在阅读时只是读, 而不重悟, 更不重写。其实, 学生在阅读作品时是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的, 但是学生未能认真思考, 更没有把这些感受记录下, 思想的闪光一闪即灭。如果学生在阅读作品时, 能将自己一闪而过的想法及时地记录下, 并深入思考, 那么, 阅读能力自然就能提高。我每个学期都要求学生交4次课外阅读笔记本, 在这些笔记本上我发现了许多独特的见解。每个学期的最后一次作文训练我布置的题目都是:你阅读的哪一部作品给了你最深的感悟, 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学生写完以后, 我并不批改而是交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批改, 每组选出两篇最优秀的作品并由学生自己设计编辑成册, 学生兴趣很高。事实上, 习作水平也是一学期来整体水平最高的一次。

古人云:书犹药也, 善读之可以医愚。我相信, 我们只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多读书, 引导他们好读书, 读好书, 会读书,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可以帮助学生走出“视阅读为异己之物, 见而生厌、望而生畏”的怪圈, 这样, 学生就会把阅读看成一种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部需要, 学生就会发愤忘食、乐而忘忧, 在优美作品的海洋中徜徉、漫步, 和阅读进行永远的“亲密接触”, 真正地从课外阅读中获益。

摘要:如何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获益, 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从选读作品, 阅读方法, 注重积累, 师生共读, 感悟写作五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课外阅读,学生,语文教师,有效性指导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至必修5.

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篇8

一、认真倾听

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首先必须倾听学生的心声。每个学生在阅读了文本以后都会有自己的看法, 或喜悦、或忧愤、或疑惑、或伤感。这时, 教师应该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体验与同学进行交流, 自己则以听为主。如果教师一开始就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学生就不会也没有必要说出自己的体验了。

阅读了冰心的诗《纸船》, 学生在讨论阅读体会时对“母亲”的涵义有争论。有学生说这个母亲是指作者的亲生母亲, 理由是当年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 同年8月9日就由上海启程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国留学, 离开了天天在一起的母亲, 思念之情可想而知。还有学生提出了论据, 说课文的前两首诗以母爱为主题。《纸船》的前一首诗是从精短散文《荷叶母亲》中节选而来, 《荷叶母亲》里的“我”对母亲的依赖依偎显而易见, 散文中的“我”虽不能完全看成是冰心, 但至少也有冰心的影子。既然母亲对女儿冰心如此关爱, 冰心出国对母亲想念也就属于人之常情了。有学生不完全同意这种说法, 说离开了祖国的游子到异国他乡去, 祖国就是他们的母亲, 这在不少的诗歌散文里都能读到。《纸船》既有对生我养我的母亲的留恋, 也有对祖国母亲的思念。学生的讨论虽然有正确也有偏颇, 但都是他们切切实实地感悟。作为教师, 理应尊重他们的这种感悟, 倾听就是尊重和重视的体现。同样, 在学习《马说》时, 有学生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似有欠缺, 这就好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样, 是个谁也说不清的问题, 因此, 不能说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有学生认为原句正确, 它是说有了伯乐, 才会去爱惜和保护千里马, 否则, 就会把千里马当成一般地马那样使唤了。笔者认为, 不管学生意见正确与否, 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大有裨益。从这个角度说, 倾听相当必要。

二、鼓励查询

当今时代, 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信息资源已经成为新型学习模式的重要特征, 学生利用这种模式进行自主探究, 既能解决实际问题, 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所以, 当学生经过讨论还不能有较为满意答案的时候, 笔者就将问题暂时搁浅, 鼓励学生上网查询。从某种角度上说, 鼓励查询是学生从旧的阅读体验向新阅读体验的过渡, 是阅读体验量的剧增和质的提升。比如, 学习《古诗二首》 (见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中的李商隐的《无题》, 学生读后对诗人别后缠绵悱恻的相思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 但在讨论中对题目进行了质疑:诗人为什么以《无题》为题?是有难言之隐还是另有深意?笔者鼓励学生上网查询。通过查找, 学生在原来理解的基础上又找到了本册课文第六单元《古诗二首》中的李商隐的另外一首爱情诗《夜雨寄北》, 通过对比, 有学生提出了大胆地设想, 认为如果《夜雨寄北》是写给妻子的复信, 那么, 是不是可以说, 《无题》是写给不是妻子的另一个女子的情书?用《无题》做题就显得隐晦曲折了。当然这种说法不可能有个确切, 但是通过查询, 学生对诗句、诗意的理解“更上一层楼”了, 这不能不说是鼓励查询的益处。

三、积极互动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和权威, 而应走下神坛, 走近学生, 走进学生的学习过程, 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课堂上的积极互动包括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两个方面。生生互动要告诉学生抓紧课堂有限的时间, 提高单位时间的利用率, 避免废话、闲话充斥于互动中。而师生互动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千万不能越俎代庖, 不能把答案告诉学生, 要让学生在互动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因为只有这样, 学生的理解才能深刻, 记忆才能牢固。互动的方式多种多样, 可以同桌互动、前后桌互动、小组互动、班级互动, 也可以采用讨论式、辩驳式、朗诵式、演讲式、演出式。比如, 为了增加学生对孔乙己形象的理解, 笔者将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时众人的两次取笑搞了个演出式互动。通过演出, 不少学生觉得孔乙己生活在如此的环境中实在是太难太难了, 不好跟大人说话倒也罢了, 连跟小伙计说话、跟孩子们说话也都困难, 可见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之低。再比如, 学习了八年级下册课文, 笔者组织了《我最喜欢的散文》进行了演讲式互动, 让学生从已经学习过的散文中筛选, 写成观点较为独特的文章, 谈谈自己的阅读心得。因为演讲带有竞争性, 大家都反复修改, 不少学生的习作带有赏析性质, 习作质量大幅度大面积地提高, 取得了阅读作文双丰收的绝佳效果。

语文应重视阅读教学 篇9

试以《鸿门宴》为例,就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自觉主动阅读以及自主发现能力方面作一个探索:

《鸿门宴》描述的是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天下,而发生的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这场争夺却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

教学总体设计,应以读文为主兼顾读史,二者相辅相成统一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本文是叙事作品,多数语句一看就懂)的同时,获得明晰的史的观念。

教学时,就情节发展过程中的人物性格展示,进行探究讨论(明确问题之后展开讨论):

1项、刘原本两支反秦势力,为何不能相安无事,而突然剑拔弩张,互相厮杀起来呢?

(教学说明:这个问题意在让学生了解有关的背景资料,要求学生在阅读本文之前须先自觉自主地查阅一些相关资料,为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打基础。)

明确:原来,刘、项早就各有南面称孤之心。在秦朝覆灭之后,刘邦先入咸阳,有“欲王关中”之野心,而项对关中也早就馋涎欲滴,又有四倍于刘的兵力,骄傲不可一世,于是刘、项之间大规模的争权夺利的斗争势不可免。

2在“鸿门宴”上,是什么原因让项改变“杀心”,而刘得以化险为夷的呢?

(教师提示:讨论这个问题,可以纵观全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项羽改变主意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内因,也有外因,那么内因是什么?外因又是什么呢?)

明确:项羽改变主意首先是因为自己的自矜功伐而又有“妇人之仁”的性格。“钜鹿之战”之后,确立了他的“霸主”地位。因此,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立即决定进攻。但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之意,便放弃了进攻的打算。他甚至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动了“不忍”之心。另一方面,刘邦采纳谋士张良的建议,笼络项伯,竭力为自己说情,至使项羽深信不疑,并当即“许诺”;且宴会上,刘邦的“歉意”,自己称“臣”,以自己进入关中是“不自意”满足了项羽的虚荣心,迷惑项羽竟使项羽不想在席间杀死他,而最终让刘邦得以化为夷。

教师在学生讨论过后对内容进行简要的小结:本文是作者司马迁用饱蘸个人感情的笔触写下的,他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极富个性形象。(教师提示:《史记》的叙写是尊重史实的,我们不容怀疑。)文中叙写的事理上是否有违常理?值得我们深思,我们挖掘它,提出我们自己的观点,培养我们的发现能力。(明确之后展开讨论)

实际的课堂情况,学生的讨论比较激烈,思维比较活跃,争论的双方论据比较鲜明:

认为情节的叙写有违常理的论据有:

项伯作为项羽的叔父,他明知刘邦是项羽的一个祸患,不应会替他在项羽面前说情,因私而忘公;

项羽一个勇猛过人,骄横不可一世,宁可负约也要把关中据为己有的人,他对“欲王关中”的刘邦应该有杀心,更应该容忍不了樊哙的心怀敌意的闯入,而采取断然措施;

认为情节叙写符合常理的论据有:

项伯虽然是项羽的叔父,但一听项羽要对刘邦用兵,凭着他与张良的特殊关系,去劝张良逃跑,不想却被张良利用,加上自己缺乏远见,利令智昏,因私而忘公,也就是情理之中的。

项羽在盛怒之下,确实对刘邦有杀心,但当面对刘邦“礼仪备至”,俯首称“臣”,他产生了“不忍”之心,更何况刘邦抓住了项羽慕虚名的思想弱点,使他对樊哙尖锐指责都未能引起反感,更不要说采取断然的措施了。

最后,让学生阅读之后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学生的主观意识受到极大的激发,收到良好的效果。

由以上所举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重视:

1阅读教学绝不能把阅读过程简单地看成是学生对静态信息的接受过程,而是学生自我认识,自主发现的过程。教学时,要重视学生对文本所负载信息包括文本的思想内涵、情感体验、语言艺术及技法等方面的自主感悟和接受。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他们的行为是主动的、有意识的。

2阅读是一个自我的、个性化的行为,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自主感悟的支配和控制的权利。让学生融入自我意向的追求,选择自我的感知方式,接受并拓展文本的信息。并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与文本的信息产生共鸣,引发感想,受到启示,并获得自主发现的能力。

3阅读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阅读中的批判能力。让学生勇敢地提出质疑并发现自己的观点。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文本对学生进行意识上的渗透,让学生明白文本知识不是绝对真理,它也只是作者个人化的知识经验,主观的立场和倾向。我们可以进行反思和批判,提出质疑,展开讨论,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张扬自己的阅读个性,从而锻炼出自主发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小文著:《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探究》

数学课堂也应重视学生的阅读教学 篇10

关键词:阅读,需要,培养,习惯

阅读, 既是人们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 又是人们心灵自我观照的过程, 即通过阅读来反刍自我、提升自我, 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阅读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专利, 它应该是所有学科教学的有效方式, 尤其是对于一些容易忽视阅读教学的学科, 如果能够重视阅读教学, 那对于培养学生兴趣和提高学科成绩都有很大的帮助。现在我就数学课堂上的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希望大家共同探讨, 以便提高。

一、数学教学也应该始于阅读。

我们所有的学科, 在教学时主要都是以教科书的形式出现的, 这样一来, 学生们学习和了解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从阅读开始的。我们常常发现学生们的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的课本都被学生们翻得破破烂烂, 但是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课本却很干净, 这是为什么呢?单单是因为学习方法的不同吗?我想, 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阅读量还不够。很多同学都以为只要记住了老师黑板上的概念, 听懂了老师在黑板上讲解的例题就完成了当天的学习任务, 只要会做题, 看不看课本无所谓, 殊不知概念的来龙去脉以及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早已在课本上一一呈现, 而老师能够板书的都只是经过高度提炼能够当堂呈现的重点内容。因此我们常常发现那些虽寡言少语但能够静心看书的学生总比那些上课反应快、下课跑得快的学生成绩好。同样, 这也导致了很多学生在参加数学、物理等学科的考试时, 明明感觉很熟悉的题目却不知道如何下手。我们老师也常常抱怨学生读不懂题目, 看不明白题目要求, 例如在复习有理数概念时有这样一个问题:若一个数可以写成ba (b≠0) 的形式, 则该数是不是有理数?我发现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 总在想这个分数能不能除尽, 所以总觉得它像是有理数又像是无理数, 当同学们束手无策时我便让他们重新阅读课本上关于有理数的概念, 经过反复推敲, 同学们终于认识到有理数其实就是“比数”, 也就是说只要可以写成分数形式的数, 一定是有理数, 于是同学们顺利解答了上面的问题。所以我就想,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是否替他们总结的太多, 而让他们自己思考得太少。

虽然各个学科的内容不同, 思维方式不同, 但是几乎所有学科的学习都是通过理解来实现的, 要做到“理解”, 就需要大量反复的阅读, 从而达到自我反刍, 提高自我。因此, 我要说数学教学也应该始于阅读。

二、数学阅读教学是新教育理念的需要。

在当今新课改的要求下, 我们发现很多学校、老师都在提倡“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课堂上都是先自学, 然后一起探究、讨论, 最后得到结论, 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我们大家都很认可, 而且也都明白这种教学模式几乎适用于所有学科的教学。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教学效果呢?我想这都和学生的自主阅读是分不开的。例如我在讲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 以前总是要在黑板上大量画图, 然后通过图形中的边角变化来讲解“边边角”是不能判定两三角形全等的, 结果自己累死累活的同学们还是经常出错。经过反思, 我发现课本上对于该知识点的描述其实非常简单, 那就是画图验证, 于是我现在在讲解这节内容时, 都是先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 然后自己画图去验证“边边角”能不能作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结果同学们很快就掌握了该知识点, 明白了“边边角”不能作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

在新课标及新教育理念下, 现在都要求学生学“有用的数学”, 那就是要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翻开数学课本, 我们不难发现在教材中本身就安排了很多“阅读”的内容, 但是我发现有很多老师都将“阅读”内容当成了了解内容、选学内容, 往往是一带而过, 殊不知这样的一带而过却限制了学生的思想, 阻碍了学生亲自探究的冲动, 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对数学课的阅读失去兴趣, 慢慢地就只会学公式、记定理, 让“学以致用”变成一句空话。而我们也知道, 让学生学会思考总比让他们学会方法要受用的多, 怎么思考?我说:没有阅读, 无从思考!因此数学课的阅读教学不光是学生学习基本数学知识的需要, 也是新教育理念下打造终生学习这一目标的根本需要。

三、数学阅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创新精神。

数学课本上呈现的阅读内容大多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社会实践以及历史名人、数学家的探究趣闻, 形式多为“探究”、“实践”和“阅读”, 因此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如果能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发挥学生的阅读潜力, 就能立即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让数学课的学习变得生动和有效, 学生也会觉得数学不再是枯燥的计算与论证推理, 慢慢地养成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而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这节内容时, 我就要求学生至少利用两种方法来证明“赵爽弦图”, 于是学生们或者看课本或者查资料, 结果发现很多同学都能积极尝试, 并在获得老师的肯定后变得信心百倍, 甚至找到“勾股定理”其他的证明方法。

四、数学阅读教学是提高数学成绩的一大法宝。

我们常常会发现每次考试后当我们进行试卷讲评时, 一些学生总是唏嘘不止, 认为自己或者看错题目要求, 或者没有认真读题而造成丢分现象, 甚至有的基础差一点的学生也会觉得自己如果能够勇敢的多读几遍题目, 自己也会答对后面的问答题。我们稍加分析就会明白, 不是我们的学生粗心, 也不是试题太难, 而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没能让学生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 才会导致上面的丢分现象。因此, 我认为数学课堂的阅读教学也是提高数学考试成绩的一大法宝, 当学生们重视阅读了,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后, 就会在答题时养成严谨、认真的态度, 也不会再对文字较多的问答题望而生畏, 从而达到提高数学成绩的良好效果。

语文应重视阅读教学 篇11

关键词:阅读教学;质疑;疑问教材法

一、精研教材,细心设计问题

学生的质疑,需要教师营造适当的氛围,引导学生发问。教师必须精研教材,细心设计问题。第一,课堂提问要紧扣教材,把握教材重点难点,寻找教学提问的最佳突破口。只有如此,学生思考问答才有参考依据,才能较快地理解并及时发言。第二,课堂提问要依据学生实际,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理解及口头表达能力,提问既不能太小太易,也不能太大太难,要体现“跳起来能够摘到果子”的原则,还要注意优、中、差等各层次学生的实际。第三,课堂提问要适合口头表达,课堂发言具有临场、短时、口述的特点。

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养成质疑的习惯

怎样才能使学生多思、多疑、多问呢?关键要引导学生发现疑点,教给学生“疑问教材”法。首先学生阅读,让学生按“提出问题—自我解释—自我解疑—全班解疑”四步走。一般要求每预习一篇课文,每人至少要提出三个问题,至少有一个是问得好的问题。其次,逐步提高要求,指导学生会问,质疑只有在深思熟虑的前提下进行,才会有好的效果。在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在质疑中,教师要引导启迪,开拓思路,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架桥铺路,指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掌握质疑、释疑的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

三、鼓勵学生标新立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进取、自信、独立、坚持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一方面特别注意不要对学生持强硬的批评态度,要言语温和,循循诱惑,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树立“样样我能行”的观念,努力塑造学生的外向性格,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我是这样认为的……”“我不同意他的说法……”等等。在答案有分歧的情况下,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再读、再悟最后选出最为适合的答案。特别要对那些有独到见解的、标新立异的学生及时鼓励。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自觉性,而且有利于质疑能力的培养。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质疑能力不容忽视,教师要给学生引路、搭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郭新华.在阅读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

初中语文应高度重视词语教学 篇12

一、重视词语教学的必要性

在初中, 对词语的教学一些教师以学生自学为主, 由此导致字词教学日渐旁落、效率逐渐降低。在阅读教学中, 主要讲授课文内容和写法, 有时会忽视了词语的学习和积累, 不少教师仅仅把词语教学视为“扫除文字障碍”的环节来对待;在作文教学中, 更多注意的是立意和谋篇布局的教学, 对如何丰富词语积累重视不够。

识字写字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 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初中阶段, 语文字词教学不仅不应被弱化, 而且要引起一线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语文教师要努力探索一条字词教学的创新之路, 使学生在字词教学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培养语感, 学会鉴赏, 激发学习兴趣, 启迪智慧, 让字词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让学生与教师在字词中愉快地徜徉。

二、词语教学的形式和方法

1. 提高学生的认识, 由“要我学”到“我要学”

经过观察和调查, 发现现阶段初中生对于字词学习的重视度比以前要高, 但那是停留在应对考试层面上的, 因为考试时需要才学习, 这样会导致学习的效率大打折扣, 积极性降低。为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我曾让学生讨论“为了考试时的2分, 花一些精力来学习生字与生词, 你认为值吗?”“连词成段你每次都拿满分吗?”“你准备怎样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你认为学好词语对提高语文成绩作用大吗?”……

通过讨论, 学生认识到学好词语的作用和意义, 学生并没有把字词学习作为负担, 相反却成了他们喜欢做的事。他们的识字量大了, 积累的词汇越来越多了, 语文成绩也提高了, 学习信心更足了, 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2. 教会学生学习字词的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很重要, 因为学生总是按照他所掌握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的, 这种方法不一定效果好。因此, 教师的指导方式起着关键作用。我要求每个学生要有一本《词典》, 凡遇到不认得的生词要及时查词典, 弄清这词的读音、写法及意义;语文书上的生词要多读、多记、多写。

上一篇新课前, 要求学生在预习时, 要把文中的生词及学过的认为特别精彩的词语出来, 并结合课文或词典理解它的意思;每个生词抄写5遍;课前听写或课后听写, 有错的用红笔在书中再画一次, 课后重抄这个词5次。有时在新课中提问同学“我最喜欢的一个词”、“我印象最深的一个词”、听写 (分一课一听的单元听写) 或测试后告诉学生“答对率最大的词”“答错率最大的词”……学生不但学习的兴趣大, 记忆也深刻。

字词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几个汉字、积累几个词语, 更重要的是在教学字词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 使他们能够主动去获取和运用字词的知识, 从而顺利完成对字词的分析理解, 学会正确使用, 有助于字词教学质量的提高。

3. 成语含义训练

学生面对词语学习, 一定要“活”学, 最好还要活用。在一定程度上, 我们的学生都积累了一定的词语, 可这些积累更多的只是把它堆砌在大脑中而已, 不知道何时可以拿出来用在自己的作文中。这样的积累又有何用?

在教学词语时, 我总会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 如学到“触目伤怀”、“大庭广众”、“气冲斗牛”、“锲而不舍”、“锋芒毕露”等时, 我会提问:以前我们还学过那些与此意义相近的词语?你能不能用上我们刚刚想起的这些词语设计一段话?这样的训练时间长了, 学生会大有收获。

4. 成语积累训练

词语教学, 不是一日之功, 它需要我们坚持去做, 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我要求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备有一个“好词集本”, 在课堂上或在课外积累一些词语 (包括它们的含义) , 最好能做好归类, 如:“马”字开头的成语归类, 马到成功、马不停蹄、马首是瞻、马革裹尸……也可以成语接龙比赛, 如:“马到成功———功成名就———就事论事———事在人为……”每学期, 组织一次“好词集本”展览评比, 这评比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效果较理想。

5. 连词成段训练

学完每个单元, 都会让学生进行连词成段训练, 我要求学生审题时, 一定要看清题意, 读懂要求;选词时, 分析词意, 避生就熟;构思时, 围绕话题, 突出中心;写话时, 语句连贯, 灵活运用修辞, 字数恰当。经过近一年的训练, 学生对连词成段这种题型大多数都能掌握要点, 做得也比较好, 基本能拿到满分。我评讲时除了显示写得好的给同学欣赏, 也指出一些不能拿满分的同学的不足之处, 并让同学提出具体的修改方法, 这种训练, 不但提高同学们上课的积极性, 而且更好地提高同学们的词语理解和运用能力。

6. 强调写一手规范的汉字

我国自古就有“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练字即练人”的说法, 字写得好不好则可能直接影响考试的成绩, 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人的生活。曾看到一篇报道, 有两个大学生参加上海某单位的招聘, 由于他们手工填写的招聘表格没人能看得懂, 因而痛失招聘机会。教育部的有位负责人说得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 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 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 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

上一篇:浅层处理下一篇:苦参提取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