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高中语文应重视积累教育论文

2024-08-30

学习高中语文应重视积累教育论文(共9篇)

学习高中语文应重视积累教育论文 篇1

【摘要】“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一个核心目标概念,形成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之一是积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积累的具体要求,学习高中语文要重新审视积累的内涵,关注新课标视野下语文学习中积累策略的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 学习积累

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经验,也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多次提到积累。新课标高中语文课程,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也无论是阅读鉴赏,还是表达交流,都少不了积累这一基础环节。如何正确认识积累之于语文学习的价值并在语文学习实践中合理应用积累的策略,是教师和学生应予充分关注的重要问题。下面试从两个方面阐述。

一、新课标视野中的语文学习积累观

(一)积累是一种态度

态度是一种心理定势。积累不仅仅在于狭义的积学,即语文知识的增加;更在于积德,即完善自我。

语文学习要具备积极的积累态度。首先,积累必须用心专一,锲而不舍。其次,积累要围绕一定的目标。目标清晰,积累行为才有明确的指向。第三,积累需要及时梳理、整合。“格式塔理论和研究表明,组织好的材料比较容易学习和回忆(Katona,1940)。米勒(1956)也认为,对信息进行分类和分组,变成组块,能促进学习。”及时梳理、整合,去伪存真,弃粗留精,推陈出新,才能建构起知识系统。第四,积累是为了调度,为了应用。不是为积累而积累,而在于涵养,在于充实,在于提升。如高中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的学习,需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这背诵就是一种积累,经由背诵,使经典积淀、内化为我们的经验。最后,积累不仅是知识的,也是生活的;不仅是能力的,也是情感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处处留心皆语文。语文学习的天地有多大,积累的途径就有多宽,积累的领域就有多广。书本、生活、课堂、学校、社会等都是积累的载体。

(二)积累是一种过程

积累是一个不断拓展、衍生和增殖的过程。积累不可以“毕其功于一役”。语文学习者要增强过程意识。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没有积累的奠基,素养就成了空中楼阁。积累是高中语文课程五级目标中的第一级,是基础。

积累的过程是一个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的过程。积累的过程不是知识的静态堆砌,不是经验的杂然相陈,而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首先,积累的过程同时是一个应用的过程,比如语文知识的积累,是语文能力形成的一个必要的抓手。其次,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如高中文学作品阅读鉴赏,需要阅读鉴赏者审美经验的积累。再者,积累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积累得以丰富和深化。

(三)积累是一种方法

达尔文曾经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概括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的知识,即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积累是语文学习的综合性方法。有效的积累,是经由观察、记忆、判断、比较、甄别、分类、归纳、概括、分析、评价等等步骤的具体操作才能达成的。积累与爱好、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爱好和兴趣影响积累的指向,情感和意志左右积累的质量。

二、新课标规范下语文学习积累的操作

(一)在阅读鉴赏中积累

阅读鉴赏是积累的第一捷径。阅读鉴赏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积累,首先,要是言语知识层面的积累。其次,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积累。再次,阅读鉴赏方法层面的积累。还有就是历史文化层面的积累。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在阅读鉴赏中积累?

一是课堂阅读鉴赏教学设计,要体现积累的思想。要让学习者明白积累的目标,确定积累的对象,设计评价积累质量的标准。例如古代诗歌鉴赏要贯穿传统文化的积累,而传统文化的积累除作品背诵外,还包括积累与古诗文阅读鉴赏关系密切的古代诗词格律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这些知识积累在课堂教学中机要可以随文点拨,相机穿插,也可专题讲授,集中训练,总之知识要“精要、好懂、管用”,使学生在阅读鉴赏中能自如地借助这些知识的支架作用,发展成为一个有意识有品位的阅读者和鉴赏者。

二是课外阅读鉴赏的活动组织中,要调动积累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加强引导,通过语文活动(例如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报告会、最佳阅读者评选、读书征文)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阅读积累的水平。

三是语文积累要建立一个基本限度的定量,有共同要求也有个别对待,以使学习者及时检查自己的积累状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阅读积累量的要求。课标规定“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课标还规定“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里提出了阅读积累的量度。要使每个高中生达到这个基本量。教师就要通盘考虑,合理规划。

(二)在表达交流中积累

不管是语言知识的积累,还是生活素材的积累,或是文化背景的积累,对于丰富表达交流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苏轼说“吾文如万斛泉”,究其缘故是他有着厚实的生活积累和丰赡的阅读积淀。信手拈来、妙笔生花的锦绣文章,汩汩滔滔、纵横驰骋的雄辩演讲,旁征博引、张弛自如的幽默谈吐,需要的不仅是卓越的言语智慧,更得力于厚实的言语与生活的积累。在表达中,才可能暴露积累的欠缺;在交流中,才可能发现积累的不足。同样,在积累中,才可能娴熟表达的技巧;在积累中,才能促进交流的自由。诸如开设主题读书论坛、电视新闻时评写作、课前三分钟演讲等等活动都是增进学生在表达交流中积累的有效办法。课外练笔是言语积累的重要渠道。课标中规定“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这是个最低的限度。坚持练笔,利于语文积累的流通、置换与更新。

(三)在生活体验中积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生活即学习”、“教学做合一”。这些都表明单有学校的课堂学习是不够的,还要结合家庭的、社会的生活。语文学习亦然。高中生风华正茂,求知欲强,情感丰富,独立意识日益增强。把语文学习空间框定在课堂、教材这“一亩三分地”上,只能使朝气蓬勃的青春倍受压抑。因此大力解放语文学习空间,多方开发校外语文课程资源,是当务之急。语文教师要注意引进生活的活水,将学校语文与社会语文贯通,以增益他们的积累。诸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旅行、社区公益活动等等都是促进其生活积累的途径。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很少”,积累的贫乏,使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梗阻。尽管我们迎来了一个浪潮汹涌的信息时代,在检索信息上,网络技术虽然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如虎添翼,但是这些海量的纷繁的信息资源毕竟是游离于我们身心的外物。如果我们不重视积累,不重视筛选、提纯、消化、吸收,涵蓄,依然不能内化为我们的语文素养。因此当代语文学习者要培养自己勤于积累的学习习惯。常言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语言是人类存在的精神家园”,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学习是一个生命繁衍的过程。点点滴滴的日积月累,语文学习的生命才由稚嫩走向成熟。

学习高中语文应重视积累教育论文 篇2

在二十一世纪,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启动。这次教改不仅是新教材, 新课堂的改革, 而且是对教师的一次冲击, 特别要求教师提高素质, 更新观念, 转变角色, 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 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更应该积极参与新课改, 因为语文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观, 人才观, 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原因, 面向学生, 面向社会, 在培养学生兴趣、能力, 扩大知识面上迈开坚实有力的第一步。而重视积累就是最行之有效的措施。

重视语言积累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 先后多次提到语言积累问题, 语文教学要把语言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把丰富学生语言作为重点, 让学生的语言积累由少而多, 聚沙成塔,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此, 我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拓展语文积累途径走进积累的缤纷世界

(一) 紧扣教材, 把教材作为积累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依托, 指导学生进行积累

1、专题积累:比如以“诗中花”、“诗中山水”、诗中乡愁”等为描写对象的美句进行专题积累。

2、美文淘金:

让学生把语文教材中的精美句段摘录下来, 阅读背诵, 加深课文的理解, 丰富积累, 把书本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都很有好处。

2、紧扣教材的“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内容, 开展形式多样的积累活动。如“讲故事”、“诗朗诵”、“交流格言”等, 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搜集信息, 丰富积累, 巩固和应用自己的知识。

(二) 丰富积累, 加强课外阅读

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有限, 不可能花很多时间在语文这一科上, 老师就应该在网络上、报刊杂志等资料上搜集精美的散文、诗歌、句段等印发给学生,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网络、阅览室、学生自有图书等丰富资源加强课外阅读。

(三) 积累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层面

还应该注重文化积累, 生活积累, 跳出“小语文”的习惯思维, 倡导“语文”本有的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语文课程标准》在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很好的提示:

1、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教学环境要“信息化”、“生活化”, 语文学习无处不在。

例如:利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中的“电视、散文、诗歌”提供给学生欣赏, 让学生到街上搜集公益广告、标语等丰富语言积累。

2、学习方法要“活动化”, 把积累教学与教材中的“口语

交际”、“综合性学习”及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广泛地积累知识, 掌握运用语言规律、文化积累、生活积累都在这些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理解、感悟、记忆、运用语言文字的具体训练自然而然地进行了。

二、强化朗读背诵、在背中积累, 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从古到今, 积累语言, 朗读和背诵是最重要、最直接的训练方式。朗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 也是积累语言, 培养情感的有效手段。读书琅琅上口, 熟读成诵, 运用是能脱口而出, 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最有效方法。古人以“读背”为唯一的教学模式, 这个读背过程, 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积累, 在造就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的浩大工程中功不可没。

汉语词汇丰富, 运用灵活, 要使自己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 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 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是固定下来。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学生记忆力最强的优势, 结合阅读教学生多读、多背一些名家名篇。

不读不背不记学不好语言, 这是古往今来公认的积累语言的基本规律。作为我国宝贵的传统教学方法, 应该很好地继承下来。当然我们不必要求学生每篇课文都要背下来, 但是, 我认为每篇课文都应要求每个学生朗读得合乎预定的要求;其中相当数量的课文要能够做到熟读;适量的课文还要背诵, 甚至默写。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由之路。

三、把积累与运用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积累是“存”, 运用是“取”;积累是手段, 运用是目的。运用语文积累又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生活, 认识生活、改造生活, 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 可以开展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课前3分钟的“成语故事”、“专题演讲”、“新闻评述”等。为学生搭起积累与运用的桥梁, 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积极性,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积累进行创新的能力。

初中语文学习应重视积累 篇3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是人类语言的基础,所以学好语文是至关重要的。许多初中生朋友都为语文学习感到困扰,不知从何入手。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科,没有积累,一切语文活动都无从下手,也毫无意义。语文课没有听不懂的,全靠课内外多积累,关键在一个“积”字。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一点一滴的知识确如沧海一粟,然而,每一步积累都将为今后的成就打下基础。大教育家孔子曾反复告诫弟子,不仅要“学”,即“问、闻、见、识”,而且要“博学”,即“多问、多闻、多见、多识”。所谓“博学”,就是要积累丰富的知识。因此,语文知识的积累本身就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我们在学习中要有足够的毅力和耐心。

一、善于发现,摄取新知

在学习过程中,你要善于发现新知识、新问题,由新而引起好奇,由新而引起注意,这是必要的一步,无论是在教还是在学的过程中,用新知识引起注意,就像用可口的饭菜刺激食欲一样,是激发求知欲的前提。

有了激发求知欲的前提,必须再通过对知识的摄取,将其输入大脑,这才完成学习过程的第一步。

在接受新知识时,你应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以求达到好的学习效果。有一位老师曾要求他的学生读书时要做到“五到”。他所说的“五到”是指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的确,你在接受知识时,要用眼睛看,要用耳朵听,要用口读,要用手写,而最重要的是要用心,要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只有这样,你才能保证充分吸收新的知识。语文课堂中的积累很重要,聚沙成塔,博闻强记,只有从课堂的点滴人手,才能让孩子们亲近语文。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这一优势语言资源,采用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语言。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表达是重要的积累途径,如要学生自主翻译阅读浅显文言文,学生对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的积累就比教师的单调传授要深刻得多。語文课堂的积累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形式多样化,努力调动学生自主积累的积极性。师生之间互动交流、课堂笔记、课前三分钟的演讲,开设主题读书论坛、电视新闻时评写作活动都是增进学生在表达交流中积累的有效办法。

二、理解巩固,内外通达

这一步就是改变知识的原有形态,对其进行加工,变为自己的东西。

此时,要善于对新知识质疑发问。首先弄清它所阐述的“是什么”;再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设想一下“为什么”;然后仔细揣摩它的实质内容,弄清它究竟“怎么样”。一个善于发问的人必定是个善于学习的人,有“问”而有“疑”,有“疑”而欲“求”,有“求”然后有“解”。质疑求解的过程,也就是加工改造知识,由感官的摄取,深化为大脑的吸收过程。

通过质疑求解你得到了对知识的理解,而只有进一步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巩固知识。弄清知识的“来龙”就是弄清它是基于什么需要而产生的,明了知识的“去脉”就是明了它如何应用。通俗地说,就是“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在对知识理解巩固的基础上,还要使知识内外通达。学习知识既要由外到内,透过现象看本质,又要善于利用外在形式和载体表达其内核。如在日常的学习中,读完一篇新文章,听完一节新课后,能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自己整理出提纲等,便做到“内外通达”。

三、概括总结,铭记于心

新知识理解巩固后,提取要点,抓住其主要的、实质的内容。不能使每一点知识相互割裂,成为支离破碎的知识点,而要善于“连点成线”,使新旧知识相联,并做到新旧转化。新旧转化的含义首先在于化新为旧,由未知到已知,将新知识消化吸收,纳入原有知识的结构中;其次要由旧生新,从新的角度看旧知,温故而知新,从而获得更深刻的理解——这样,通过不断的新旧转化,使所学的知识反复升华,认识系统不断丰富。

除此之外,为了使所理解、概括的知识能长时间不忘,你还必须下适当的功夫记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四、直接再现,灵活组装

运用知识有两种方式:直接再现和灵活组装。如果是对知识直接加以运用,如背诵、默写一段课文,则只需对其简单再现即可,然而,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绝大多数时候需要你灵活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此时,你应认真分析所遇到的问题,弄清它需要运用哪些知识,并使这些知识能再现于你的头脑中,而不是捧着书本乱翻乱找,对问题感到无从下手。同时,解决问题时不能将头脑中再现的知识“填鸭式”地注入,而要灵活地组合、分解、取舍,同样的一些知识点,经过不同的“拆卸组装”就能解决不同的问题,这就是平时常说的“举一反三”。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在阅读鉴赏中积累?

一是课堂阅读鉴赏教学设计,要体现积累的思想。要让学习者明白积累的目标,确定积累的对象,设计评价积累质量的标准。例如古代诗歌鉴赏要贯穿传统文化的积累,而传统文化的积累除作品背诵外,还包括积累与古诗文阅读鉴赏关系密切的古代诗词格律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这些知识积累在课堂教学中机要可以随文点拨,相机穿插,也可专题讲授,集中训练,总之知识要“精要、好懂、管用”,使学生在阅读鉴赏中能自如地借助这些知识的支架作用,发展成为一个有意识有品位的阅读者和鉴赏者。二是课外阅读鉴赏的活动组织中,要调动积累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加强引导,通过语文活动(例如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报告会、最佳阅读者评选、读书征文)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阅读积累的水平。三是语文积累要建立一个基本限度的定量,有共同要求也有个别对待,以使学习者及时检查自己的积累状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阅读积累量的要求。课标规定“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课标还规定“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里提出了阅读积累的量度。要使每个高中生达到这个基本量。教师就要通盘考虑,合理规划。必须强调的是,诵读作为汉民族母语教学的一种传统方法,仍然是当代语文学习者应该牢固掌握的一种武器。背诵是在阅读鉴赏获得理解之后的背诵,背诵是阅读鉴赏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环节,不是为背诵而背诵,而是为了文化的熏陶、涵容。

重视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篇4

河南省济源市济水西关学校 薛利花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可见,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多么重要。语文素养是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中一点点积累形成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抓好语文教学,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大了对语言积累训练的力度,只有让学生不断的熟悉语言,积累语言,把古今中外的语言精华据为己有,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教育心理学》也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职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因此,为了,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积累语言,我采取了如下方法:

1、重视课堂的朗读、背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就应该重视朗读和背诵。在语文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在读正确课文的基础上,把每篇课文读出感情,读出体会,另外,课文中要求背诵的篇章、段落、古诗词等,我要求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另外,我们的课本中没有要求背诵的课文,也有许多适合学生背诵积累的片断、句子,并且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写作奠定基础。为此,我鼓励学生从其他优秀课文中挑选妙词佳句积累下来,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并学以致用。

2、背诵教材以外的佳诗名篇。

课程标准的附录中为学生推荐了70篇优秀诗文(1-6年级),而新课程标准也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因此,我定期给学生推荐一篇佳作、一首古诗,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其中的佳句,妙段,从而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放入“仓库”以备写作时运用。

二、在博览中积累语言

新课程标准指出: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博览群书。博览群书,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能在此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所以,我便向学生推荐好书,并指导学生更好的进行阅读,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摄取更多的养料,在适当的时候为自己所用。

1、为学生推荐读物。

作为小学生讲,除了语文课本以外,学生没有了的阅读教材,要想更多的积累语言,只能靠课外阅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有责任给学生推荐适合他们读的书籍,陶冶他们的情操,开阔他们的视野。

近年来,学校也在开展轰轰烈烈的读书活动,于是,我便鼓励学生把零花钱攒下来,用来订阅报刊杂志,购买书籍等。另外,在学习完课文之后,我会 向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籍,如:低年级的推荐:《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高年级的学生则推荐:《爱的教育》、《红岩》、《在烈火中永生》、《鲁滨逊漂流记》、《草船借箭》、《三国演义》等。学生把自己的课外书放到图书角,大家一起看好书,拓宽了视野,积累了语言。

2、培养学生摘抄的好习惯。

学生在教师的推荐下,阅读了不少的书籍,如果光看不记,时间久了,就会慢慢遗忘,这样的话就起不到积累语言的效果了。因此,我提倡学生在阅读了好的书籍之后,摘抄下对自己有用的好词好句,名篇佳作,有深刻感受的文章,便在本子上或者文章的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见解,这样一来,学生阅读过的书籍就会长久保存在自己的记忆中。

3、给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

经过大量的朗读、背诵、课外阅读,学生一定积累了不少的语言资料,这就要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舞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比如:课前三分钟演讲,班会上的竞选演说,课堂上的朗读大比拚,辩论会,参加作文比赛,办班级手抄报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自主的把自己的语言储备打开,和同学交流,既扩大了知识面,也得到了成功的喜悦,阅读的热情就会更高,语言的积累也会更丰富。

三、在习作中积累语言。

习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习作训练是至关重要的。在学生经过大量阅读之后,积累了大量的语言信息,这就需要把这些信息梳理、筛选,形成自己的语言,这就需要指导学生进行练笔。

1、上好每周作文课。

在作文课上,指导学生结合单元教学中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在模仿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因此,每次习作之前,我都会让学生先回顾一下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再提炼自己的语言储备,内化为自己的文章。每次习作结束后,我都会对优秀习作进行讲评,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随时记下心中所想。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让学生坚持写日记,记下自己的感慨、见闻,如:学习一篇课文后的感受,一天里发生的特殊事情,心里的想法等,这样,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表达能力,也起到了练笔的效果。

语文科应重视听说教学 篇5

[作者] 骆增秀

[内容]

语文科应着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然而,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是读写教学受重视,而听说教学显得很不够。其实,听说教学的重要性早有定论。著名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过“听说读写并重”的观点。黎锦熙、张志公等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也都很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口语训练,并提出过具体要求。

由国家教委审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走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其中明确规走:使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可见,听说教学同读写教学同样重要。

听说读写是四种相对独立而又密切相关的语文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听和读以理解意义为中心,说和写以表达意义为中心。听和读同说和写之间是相通的,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听和读是说和写的基础和前提,说和写对听和读起着消化和促进的作用。听和说是运用口语接收和传递信息,读和写是运用书面语接收和传递信息。而书面语只不过是文字符号写出来的语言。一般地说,说得出就写得出。

听和说同读和写,是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关系。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听和说越来越显得重要了。现在,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某些文字表达被“说”所取代,听和说的使用频率和范围远大于读和写。语文教学只重视读和写、轻视听和说的观念和做法己落后于时代的`需要。因此,语文课不仅应重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而且也应该加强听话教学和说话教学。

所谓听话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听话的基础知识,结合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说话实践活动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听话能力的教学活动。听的能力非常重要,正如读是写的基础一样,听是说的基矗不错,人自幼就会听话,但是听的能力有高低,效果有好坏。听话的过程是对语言感知的生理及心理活动过程,是一个边接收、边理解、边储存语言信息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人在接收声音语言的瞬间,要进行分析、综合、联想、想象、判断、推理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这就需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语音感受力,准确理解语义的能力,以及对话语的品评能力等。要培养学生具备这些能力,就必须教给学生听话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组织和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大量的听知训练。

所谓说话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掌握说话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培养学生

学习高中语文应重视积累教育论文 篇6

教师淡化语法观念,不教语法,一些初中学生缺乏基本的语法知识,导致中考语文考试中的失分现象愈来愈严重,令人叹息。

从近几年我省中考语文试卷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语法知识不仅占有一席之地,而且有不断加大的趋势。下面我们结合我省中考试题作如下分析:

一、单独运用单一语法

1.字音、字形。

(2011陕西)第二小题选择汉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其中错别字“云”应改为“纭”,“妻”应改为“萋”,“漫”应改为曼”,“倾”应改为“顷”,“必”应改为“毕”,根据语法前四个字均属形声字错误,后一个字为同音异形字。如果知道形声字由声旁和形旁构成,声旁决定字的读音,形旁决定字的含义就很容易,找出错误所在。

相同的题型在2010年中考试卷中也考到五个错别字,其中四个为形声字错误。

2.短语类型。

(2009年陕西)综合性学习活动一任选一个节日补充活动主题,并运用已有的活动主题的语言形式,其实际是运用“动宾短语”结构补全清明节和端午节的活动主题。

(2011年陕西)综合性学习活动二要求从两则话中任选一则,根据上下句句式特点补写下句,其实质是考查对偶修辞,这就要运用到词性及短语知识。

3.句子成分及复句、语段修改题型。

例2011年中考第五小题,考查关联词的搭配,其实是考查复句类型,而语病考查,主要考查句子成分残缺。这些相比往年如果不拿语法分析,仅凭语感很难找出症结所在。

4.修辞及其作用。

常常出现在仿句练习、阅读理解题中。如2011年陕西的诗歌阅读第一小题中考查到比喻修辞及其表达效果。

二、综合运用多种语法知识

1.文言文阅读理解题。

文言文考查常考到文言实词含义、文言虚词及用法、翻译等,这些题型都将涉及语法。如我省2010年第22小题、2011年第23小题都考到文言虚词“之”的用法之一“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其他的如文言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倒装句、省略句等在文言文中随处可见,这些题的分析都离不开语法知识。

2.写作。

我们知道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的“半壁江山”,衡量一个学生乃至一个成年人语文水平的高低,作文能力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准。目前中学生作文突出的毛病是错别字连篇,词不达意,病句多,常见修辞不会用,更谈不上有什么文采可言。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平时作文训练较少外,不会语法是主要原因之一。如有的学生“的”“地”“得”不分,写出来的句子常常成分不全,不是缺少主语,就是缺少宾语,这些都影响了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不利于学生规范地使用现代汉语。

语法是语言的基本规则。而我省很多一线教师却淡化语法教学,学生缺乏对语法知识的掌握,导致我省学生整体语文素养下滑。针对这一突出问题,在2011年、2012年陕西中考研讨会上,陕中考语文命题组组长薛翰铭老师多次强调,这一问题症结在现行《实验稿语文课程标准》上。为了减轻学生负担,现行教材语法编排内容过简,同时缺乏规定性和系统性,不便于教师实际操作,结果导致初中语文教师不教语法、高中学生语文水平下滑。高中语文教师怨声载道。新的课程标准已修改了这一缺陷,并即将公布。对此,薛翰铭老师声明:

今后将发挥中考指挥棒的作用,着力加大对语法的考查,建议基层一线的语文教师不应不负责任的淡化语法,不教语法。

由去年中考试题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语法考查点增加,今年中考语法知识方面的考查会进一步加强(2012年《中考说明》增加了提取句子主干的题型)。因此,初三教师在复课中,应该着重补上这一重要知识点,有意识地在复课中渗透语法知识。

那么,如何渗透语法呢?研讨会上,薛翰铭老师建议教师在复课上渗透语法。应本着“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即立足于语法的五个层面,即词性、短语类型、句子成分、复句、修辞。

低年段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应重视 篇7

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一、倾听的基本概念及小学低年段培养倾听能力的重要意义

1.倾听能力的基本概念

倾听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细心地听取,有两方面的含义即“倾”和“听”。它需要一个人全身心地去感受对方谈话过程中表达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在课堂学习过程能积极主动的听取他人言语的主体状态,包括倾听习惯和倾听能力两个方面。其中倾听习惯指要求学生在倾听别人讲话时能集中注意力,听清楚、听完整,这也是对说话者的人格尊重。倾听能力主要指学生能边听边思边提炼,通过倾听能赏识别人的发言和见解,并给予恰当的指正、吸纳别人的见解,完善自己。

2.小学低年段学生的倾听能力

低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是自我中心意识强,集中注意力较弱。而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所以其倾听能力的培养更显重要。美国语言教学研究会会长丹尼斯认为:“从小学到大学,大多数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倾听来进行的,语文老师首先教给你的学习技巧应该是课堂倾听。”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倾听,收获就会打折扣了。

3.语言文字运用与倾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2011年版课标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日常交往中对信息的接收,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听、说是人们获取知识,锻炼能力的主要途径,同时,一个人是否会倾听、善说,还将直接影响其人际交往的能力。从平时课堂观察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学习效率高低,成绩是否理想,与是否会倾听有很大的关系。听直接影响表达,是表达的基础,对于口语交际有重要的作用,关乎学习的效率,影响语言文字运用的效果。

因此,贯彻新课标关于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精神,可以体现在“表达本位”上。语言文字运用实现途径———表达。重表达,更要重“表达的生成”。低年级的表达以听说为主,一是倾听别人或学习文本的表达,二是学生学习后的自我表达。听和说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结合体,倾听能力更多地是通过说话表现出来的。有了认真的听,才会有准确的说。倾听与表达共同组成了与人合作交流的基础。

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语言实践活动大概可以归纳为听、说、读、写四种。当然,听说读写不能割裂开来训练,而要有机组合,彼此关照。听的训练,教师比较忽略。其实在语文课程标 准中已有明确的对“听”的要求。第一学段听的目标是“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教师若能重视学生“听”的能力的训练,若能理清听与思的关系,听与说的关系,听与写的关系,语文教学将事半功倍。教给刚入学的学生听的基本方法,培养认真听的习惯更是尤其重要。

4.个性化学习与倾听

开放式个性化的教学理念直接指向“倾听”。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有收集、处理、汇报课内外信息的能力,倾听直接关乎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关乎学生的成长。因此,了解低年级学生的倾听问题,引导、激发倾听的兴趣,指导方法,增强效果,加强训练,让学生真正成为倾听的主人,关系到个化性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效率,更关系到个体在小组、班级中的人际交往。个性化学习中重视倾听能力的培养,尤其要探索小组合作模式在学生倾听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

二、小学低年段学生倾听中常见的问题 1.个体学习中常见的倾听问题

(1)不听。有的学生有很强的表达欲望,也有很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在家里都是一大家子围着他转,所以孩子在课上课下不喜欢听别人说话,不听别人的发言,经常是自己答非所问或别人刚开始说话他就迫不及待地插嘴。

(2)假听。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坐姿端正,遵守课堂纪律,眼睛盯着老师或黑板一动不动,看上去是在认真听,但是经过 几次提问就会发现,他根本就没听。

(3)不会听。大多数的儿童有听的意识和愿望,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希望能通过课堂的听得到好的学习效果,但往往不懂得倾听的方法和技巧,效率很低,会出现“左耳进、右耳出”或抓不住重点、听不清主旨等问题,还有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比较弱,缺乏倾听别人说话的耐心,在听的过程中就会做小动作、东张西望等,导致听的效能低。

2.小组合作模式中常见的倾听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多讨论。但在讨论中我们发现有的孩子只重视说,忽视了听别人的观点并记下来。课堂上经常出现个别学生重复别人的发言。

“看热闹”——自己不参与,不听别人发言。

“乱嗡嗡”——大家都在说、无人听,无顺序、无组织。“没完没了”——不听老师的要求,说起来无休止。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小组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初期,小组在培养学生倾听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设计几个人为一个小组的合作学习的活动,增加了听说的频次和机会,安排有效的训练,来充分发挥小组的团队优势,能培养并强化学生倾听的能力。

三、小学低年段学生培养倾听能力的指导策略

(一)倾听礼仪的指导 倾听别人讲话就是尊重别人,有礼貌的表现,别人在说话的时候,我们应该认真聆听。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诚恳谦逊、接受不同看法的人格品质。通过强化仪态规范,提升文明修养。在接受他人语言信息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效记忆、分析判断的思维品质。

1.注目听。注目听可以提高听的效能。听也是一种双向互动的交际活动,应该和说话者有目光的交流,能让听者更好地理解说话者的内容,尤其是体会说话的情感。在全班学生交流发言时,要求其他的学生向发言者投去关注的目光,并用友善或欣赏的态度来关注,以鼓励发言者的同学说得更好,也促使自己听得更专心。当发言的学生在前排时,让其适当地侧转身子,如果发言的学生在教室的后排,则让前面的学生适当地转过身体。

2.不插话。不在别人发言中插话,以免打扰他人的发言,有意见等他说完之后再提。

3.不做小动作。每个学生把注意力都集中起来认真听别人讲话,使每个孩子都能在交往中感受到别人认真的表情。如果有的学生在做小动作,老师应该悄悄地走过去提醒他,或者把手放在嘴边发出轻轻的嘘声或者再做一个stop的动作。

(二)倾听习惯的养成

1.教师。宽松、民主、尊重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才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交往愿望和学习情感生成,从而激发学生活跃 的听说愿望。

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倾听的榜样。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教师自己要学会倾听,耐心地听完学生的回答,且不可粗暴地打断。要及时指导、评点,让学生感受老师对他的尊重,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其次,教师表扬、鼓励,增加学生倾听信心。老师应始终用目光注视学生,用赞许、点头、微笑等体态语,表示认真倾听。对课堂上有倾听表现的学生,老师也要及时表扬、赏识,通过评价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重视课堂倾听。

第三,教师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追求教学语言轻松幽默、教学条理清晰明了,合理使用现代教学媒体等,并且尊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最后,在日常教育与教学中,老师要时时关注倾听。可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倾听技能。可讲述故事,培养学生倾听兴趣。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善于倾听别人发言和独立思考,对别人的发言做出中肯的评价。倾听能力的形成正是经历:认知领悟、模仿——运用——拓展的过程。所以,老师要在平时要多确立一些倾听的主题训练,并巧妙、随机设置一些倾听的情境。

2.班级。班级良好的氛围有助于培养倾听习惯。可在教室里张贴倾听的成语、名言等,如:洗耳恭听、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卡耐基说——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 嘴巴。

(1)倾听文化——倾听公约。老师和同学一起制定倾听公约,并互相监督共同遵守。如:专心听,明主旨。用心听,辨是非。细心听,记要点。虚心听,作对照。耐心听,重细节。老师可编制倾听小儿歌:小耳朵、仔细听,大眼睛、注目听。手放平、身坐直。面向前、听师说。面对面、听友言。

(2)倾听活动——主题游戏。小游戏,享受倾听的快乐:传悄悄话、听音辨物、猜猜看、猜猜我是谁等等。通过游戏环节帮助孩子养成专注的习惯,集中精力,训练他们在享受乐趣中使学生接受信息,倾听中理出说话者的逻辑;把学生置于说话者的位置,当小老师,从老师的角度理解和叙述,抓住需听的要点,并请学生切身感受老师对不听或不专心听的心理,是低年级学生学会倾听的最喜欢的方法。

(3)倾听评价——评比台。在评比栏设各种小评比。以老师评价为主,学生为辅,评出每节课或每次活动中表现优异或有进步的学生若干名。有倾听明星小组、倾听明星榜。还可巧设“记忆之星”、“神耳朵”等荣誉称号。学期结束,再根据取得的成绩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3.家长。家校协同指导,要发挥家长在家的作用。(1)教给家长在家训练的方法——注目听,要求孩子听话时要放下手里的活动。如不要边看电视边听,边游戏边听,听后要马上复述并行动等。(2)让家长互相树立倾听的形象——无论是谁,听别人说话都要听完、认真听,积极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3)亲子阅读、讲故事——每次阅读或故事后让孩子复述,多练习,长久坚持,能培养倾听能力。

4.同学。发挥同学以强带弱,以强教弱的帮扶和监督的作用。老师也要因人、因时指导,尤其是小组,要分层、分组指导。指导有梯度。小组模式中倾听的训练:

(1)小组座位用心编排。几个人一组,要考虑孩子的个头,更要考虑性格及能力的强弱和互补。民举选举有威信、有组织领导能力的同学做组长。组员编排序号。小组讨论时除自由发言外要按一定顺序发言,从1号——4号,副组长协助管理常规事务。

(2)组内发言及讨论,教师要明确要求:全组成员讨论时要身体前倾,小脑袋瓜凑到一起,组长在同学发言后有权力测查其他同学听的情况——解决“看热闹”的现象。自由讨论时,要组长指定发言人选,组员举手才能说话,其他不发言的同学一定要注目听——解决“乱嗡嗡”的现象。讨论完后马上坐好,老师来总结,评选最有效率的小组,检测听的效果——解决 “没完没了”低效率的现象。

(3)明确职能与角色:组长——领导和组织,做榜样。组员——平等参与、互相尊重与信任、分工清楚、积极投入。教 师——巡视与指导,并且帮助。

(4)总结与评比:每次课或活动结束后组长总结、老师总结。组员评比、组间评比、班级评比。

高中语文名言积累 篇8

2.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对联)

3. 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努力,便成天才。 ——门捷列夫

4.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言。 ——陶渊明

5.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孔子

6.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8.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9.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10.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11. 事实上,正确的寒暄必须在短短一句话中明显地表露出你对他的关怀。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12.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3.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14. 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15.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6.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7.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18.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19.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0.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1.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2. 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23.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24.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25.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6.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7.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8.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9.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0.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31.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鲁迅

32.应该笑着面对生活,不管一切如何。——伏契克

3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潜

34.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徐特立

35.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哈尔西

36.失望虽然常常发生,但总没有绝望那么可怕。——约翰逊

37.我崇拜创造的精神、崇拜力、崇拜血、崇拜心脏、我崇拜炸弹、崇拜悲哀、崇拜破坏。——郭沫若

38.一个真正而且热切地工作的人总是有希望的——只有怠惰才是永恒的绝望。——卡莱尔

39.如果没有自信心的话,你永远也不会有快乐。——拉罗什夫科

学校德育应重视礼仪教育论文 篇9

按照传统的观念,教育者的职责就是“教”学生,而所谓“教”就是“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1] 以现代科学的德育观看,这种观念是落后的。它混淆了德育与智育的根本区别。德育与智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智育突出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德育最根本的使命是育人,使学生“成人”。而使学生“成人”,要比学生掌握知识复杂得多,仅靠知识传授是无法实现的,它主要靠教育者根据具体的德育目标及学生品德发展状况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各种形式的“导”——引导、指导、疏导、诱导、开导、辅导、劝导、领导、督导、因势利导。因此,德育中,教育者必须更新观念,实现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

德育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是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最本源的意义是引导、指导。“教育”一词,英文为education,德文为eduiere,它们都来自拉丁文eduiere。拉丁语eduiere,又是从动词educere变化而来的,“e”在拉丁语中有“出”的意思,“ducere”有“引”的意思,因而教育一词,含有“引出”的意思。英语education有“抚育、自身生成”的意思,德语eduiere则有“引导、唤醒”之意。可见,教育的本源意义就是教育者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杜威更明确地指出:“教育即指导。”[2] 教育如此,以“成人”为目标的德育更如此。因为道德情感、道德信仰、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不具有传递性,教育者无法将它们像知识一样灌进学生大脑。只有在教育者的各种形式的“导”的引领下,由学生通过自己的各种活动去建构。

德育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是由德育的本质决定的。德育的本质“是对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追求其属人的精神性和精神性生活的一种有意识的帮助”。[3] 也就是说学生的精神性的品德是其自主建构的,教育者作为一个外因,只能是在旁边对学生进行“帮助”,提供各种形式的“导”。

一、疏导

疏导原意指开通堵塞的水道,使水流畅通。德育中,疏导是对学生思想、情感障碍的疏通和引导。学生的思想、情感如同流水,是不断地“流动的”,遇到障碍,就会出现问题,甚至“泛滥成灾”。因此,当学生思想、情感出现“障碍”、遇到“阻塞”时,教育者就要予以疏导。“疏”就是疏通,即解开学生思想认识上的“扣”,使学生的“思想流”“情感流”畅通无阻,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向教师确定的目标发展。所以,德育中的疏导就是疏通学生的思想认识,引导他们前进的方向,指导他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教育者期望的方向发展。

要疏导,首先要了解学生,摸清学生的思想情况,把握学生思想变化的脉搏,找到出现思想、认识问题的症结。这是进行疏导的前提。关心、了解学生才能使疏导有针对性。教育者关心、了解学生还能增进彼此间的亲近感、信任感,而这又为学生接受教育者的疏导创造了情感方面的有利条件,使学生由“亲其师”,而“信其道”。疏导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其一,讲清道理,论理疏导。疏导的关键在于论理,论理的目的在于以理服人。论理疏导可以消除认知障碍,疏通思想,提高认识,促进思想和行为的进步。其二,以情动人,感化疏导。学生的许多思想、行为问题是由于情感障碍引起的,所以,在对学生进行疏导时,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进行感化疏导。情感障碍消除,思想、行为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疏导的形式还有分步而导、分散而导等等。

二、引导

引导就是“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引导突出的是对学生的前进方向、行动方向和目标的引领,是为学生的品德发展定向的。引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引导学生找准发展的方向。教育者要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发展目标,帮助学生找到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鼓励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并不断在其成长的道路上设置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第二,引导学生自主提升自己的道德需要。学生的道德需要有高低层次之分。高层次的道德需要有利于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引导表现为对学生需要的引导,提升他们的德育需要,“使个体从无道德的需要发展到有道德的需要;从非道德的需要发展到道德的需要;从低层次的道德的需要发展到高层次的道德的需要。”[4] 252第三,当学生迷途时,教育者不轻易告诉学生方向,而是引导他去辨别方向,把他们引向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育者要引导他们自己铺路搭桥,走向彼岸。

引导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的:一是目标引导。即教育者给学生提出具体的发展目标,或让学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的年龄及思想品德发展实际制定自己的发展目标,让学生根据目标建构自己的思想品德。二是内容引导。德育内容对学生具有引导作用。德育中任何德育内容都内在地包含着一定的德育目标,都体现着教育者的意图。教育者通过德育内容的选择作用于学生,引导学生思想品德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三是言行引导。教育者的言行特别是行为具有示范性,对于具有“向师性”特点的学生具有引领作用。教育者通过自己合乎道德的语言特别是行为能对学生发挥引导作用。

三、指导

指导是对人的活动的方法、步骤等的具体指点。德育中的指导突出的是对学生道德生活的指导,即对学生做人、做事、处世、立身的指导。第一,做人指导。中小学生还不成熟,对于如何做人还不十分清晰,特别是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在如何做人方面存在不少疑惑,这就需要教育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给予具体指点,使学生明白做人之道,形成被时代赋予新内涵的仁义礼智信的为人之德,学会做人。第二,处世指导。学生是一个社会人,必须学会如何处理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的关系,学会与人交往,才能在社会安身立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处世指导要求教育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学生在处世中的经验与教训,针对学生在处世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给学生以指点,让学生在处世中把握处世之德,形成良好的处世品德,学会处世。第三,做事指导。为人在世,做人、做事是人生两大主题。教育者要指导学生明白所做之事无论大小,都要从对社会、集体、家庭承担的责任出发,对自己的选择及行为负责,要为学生做事提供咨询、指导,提高学生的做事能力。在指导学生做事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行事之规,学会做事。第四,立身指导。指导学生在做人、做事、处世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形成自主、自立、自强、自信、自爱、自律、自制、自重、自尊的品格,打好立身之基,学会自我完善与发展。

四、开导

“开导”在德育中有多种涵义:开发学生道德智慧;激发学生道德思维;以道理启发劝导;解开学生思想上的“疙瘩”。德育中开导的方法有:第一,开启学生道德智慧的大门。“道德智慧是一种知人、知己、知物的综合意识和能力;是人能恰当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关系的综合意识和能力”“是一种最高境界的道德”“道德智慧与先天的潜能有关,可以被激发”。[5] 开导,就是要开启学生道德智慧的大门,使其具备明是非,辨善恶,识美丑的能力,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对人们言论、行为的善恶做出道德判断,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破解各式各样的人生难题。第二,开动学生思维机器。让学生开动脑筋,对人对事有自己的看法,运用自己所掌握的道德原则与规范对自己、对人们的言行进行分析,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过程及结果不断进行内省、反思、调节和矫正,改过迁善。第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问题,根据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思想、行为问题。第四,解开学生头脑中的疑惑。学生在学习、交往、生活,以及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等方面,经常会遇到难以解决的疑惑,这时,就需要教育者给予开导,将解决问题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运用它打开“心结”。第五,心理开导。在当代社会,多方面的原因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学生的道德问题有一些是与心理问题有关的。要解决这些道德问题,需要运用心理开导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开导,解决具体的心理问题。

五、诱导

诱导即“劝诱教导”。诱导的理想境界是“循循善诱”。“循循”即有步骤、有次序,“善诱”即善于诱导。德育中的诱导的要求是:第一,要“循循”,即有步骤。诱导要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一般应按照知—情—信—行的顺序诱导。先从学生易于接受的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第二,要“善诱”。表现为: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要诱导,就要有“诱饵”,“诱饵”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二要善于营造学生乐于接受诱导的氛围。良好的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接受诱导的前提。同样的内容、方法,师生关系和谐,接受的氛围好,学生就愿意接受教师的诱导,反之,就不愿意接受。第三,要有耐心。这是循循善诱的基本条件,是循循善诱的必然要求,因为“循循”就是一步步前进,不毕其功于一役。

六、督导

督导即监督指导。督导主要用于对学生道德行为与习惯的培养。德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形成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道德行为与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与习惯离不开教育者的督导。德育中的督导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督”与“导”。首先是监督。教育者向学生提出行为要求后,需要进行经常的、始终如一的监督,促使学生将道德要求付诸行动。没有教育者经常的监督检查,道德行为要求往往会落空,德育目标就无法实现。因为“青少年发展初期,由于自我意识不完善,往往不善于控制、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和行为,他们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主要是受外部力量的支配,……这时他们正处于以他律为主导的初级发展阶段。”[4] 514 所以,由教育者对学生实行外部的监督是必要的。其次,在指导与引导中形成学生自我监控的能力。只有教育者的外部督导难以从根本上形成学生自觉自愿的道德行为与习惯,难以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和道德自律品质。所以,督导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监控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行为的自我监控、调节与修正,使其在自我监控下自觉地运用道德规范来指导、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道德自律品质。

七、因势利导

“因势”,即根据事物发展的状态及趋势,“利导”,即向有利的方向引导。因势利导就是顺着事物的发展趋势向有利的方向加以引导,将事物导向正常发展的道路。德育中,“势”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趋势,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学生缺点错误中包含的积极因素等。因势利导要求:第一,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学生的某一思想、言论、行为并不是孤立的,它往往预示着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的动态、路径、方向。因势利导,就要善于分析学生思想、言论、行为所表现出的其思想、行为的发展趋势,并顺着这一趋势加以引导,使其进一步发展、完善、成熟,形成学生新的思想品德。第二,根据学生品德发展规律加以引导。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教育者根据这些规律因势利导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因“时”利导。事物的发展总是和时间、时机条件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因势利导就要善于抓住事物发展的时机,促成事物的发展。德育中,因势利导就是要抓住德育时机,促进学生品德的转化和发展。德育时机往往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兴趣点、兴奋点、利益点、荣辱点、热衷点、情绪点、求异点、殊遇点、疑惧点、变化点。[6] 教育者充分利用这些教育的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引导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德育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要求教育者要实现角色的转换,即由“教”师到“导”师的转换,由“经师”到“人师”的转换。“经师是供给材料的技术家”(郭沫若语),是以知教人的人,强调知识的传授。“人师是指导精神的领港者”(郭沫若语),是能够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精神人格进行影响、引导的人。德育中,教育者主要是做人师,而非经师。

[ 参 考 文 献 ]

上一篇:个人租房的注意事项下一篇:舞台主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