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有效性学习论文(共11篇)
高中语文有效性学习论文 篇1
高中语文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 教师要正确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获取别人优秀的经验, 弥补自身的不足, 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比较突出的几点问题
(一) 学生未能真正参与小组讨论
在课堂小组讨论中, 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使教师给学生提了讨论的时间, 但学生并没有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去, 学生不知该讨论什么, 出现很尴尬的局面。学生不是自己做自己的事, 就是借此机会讨论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使得小组合作学习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 学生缺乏积极性
小组合作虽然给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活动的空间, 但当教师让学生汇报讨论成果时, 学生总是你推我让, 或直接让学习成绩好、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来回答, 而其他学生则只听不说, 也不发表个人意见, 回答者的意见则代表了整个小组的意见。
(三) 学生没有深入了解讨论话题
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深入了解讨论的话题, 以致于在讨论时不知道说什么, 或者是在发表自己言论的时候没有一个确切的思绪, 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甚至出现前言不搭后语等现象。
(四) 小组成员之间思想交流不够
学生在小组合作时, 小组成员之间的意见难以达成一致, 思想交流不够, 每个学生都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所以都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二、高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其实也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只不过是将“学生个体自主学习”转为“团体自主学习”,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主动探索,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高中语文小组合作的实践中, 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其有效性的:
(一) 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要想使学生能够在合作中获取更多知识和思考方法, 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要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参与的习惯, 让学生在教师布置了小组讨论话题后都积极地参与交流;第二, 要引导学生养成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 在其他同学发表意见时, 学生应该认真地听取;第三, 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第四, 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敢于提出质疑的习惯;第五, 在进行分配学习任务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现有的知识经验, 保证任务的设计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符。总之, 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 在每堂课都制定一个教学目标, 让学生按照这个目标来完成教学活动;然后设置教学活动的具体环节, 以便让学生通过这些环节来实现目标;最后还要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采用的方法, 使学生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 在教学《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一文时, 教师给学生设定一个目标: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它要向读者表达的是什么?首先, 学生需要对这篇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 对重点的语段进行仔细地品读, 才能了解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然后,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阐述自己看完这篇文章后的感悟。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发挥主导作用, 对学生进行引导, 把思考的时间交给学生, 有效促进小组交流, 从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 让学生树立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为了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需要让学生树立起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目前, 很多高中生都是独生子女, 成长过程中养成了独处的个性, 合作意识淡薄, 使得在小组合作学习时, 难以顺利进行。此时, 教师就应该发挥引导作用, 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思维启发, 想一切办法激发学生参与合作的热情。首先, 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中的共性问题, 让学生意识到只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才能解决, 使学生产生合作学习的愿望;其次, 教师要尽量使小组分配合理化, 让每个小组成员的搭配尽量以优势互补为原则, 以利于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 促进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
例如, 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 文章中出现了很多个角色, 而且由于文章语言的表达形式与当代语言有着很大的差别, 学生读起来难以上口, 在了解人物角色性格的时候也会受到阻碍。此时,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来扮演文中每个不同个性的人物角色。以小组为单位, 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性格进行讨论, 选出最佳的扮演者。通过小组讨论之后, 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性格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更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人物的个性, 这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对于这种新鲜的角色扮演活动都会积极参与, 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互相交流,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 注重小组学习的合理分工
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 要对小组进行合理的分工, 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 避免在小组讨论时出现“冷场”的情况。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在枯燥严肃的课堂中营造一种活跃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能有自我思考的机会, 并在合作过程中自主获取更多的知识。因此, 教师在进行分组时, 可将5~6人分为一个小组, 然后选出一个小组长负责本小组成员的学习工作, 小组成员必须服从组长的安排, 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任务, 这样能够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 在教学《想北平》一文时, 教师让学生在阅读完课文之后进行讨论:课文的中心思想、社会背景以及作者想要向读者表达的内容是什么?每个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由小组长对每个人的意见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先不发表任何意见, 由学习委员收集每个小组讨论的结果, 然后进行归纳总结。这样的学习分工, 不仅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合作学习中来, 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 开展小组之间的挑战性活动
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适当地在课堂教学中增添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当学生在面对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时, 如果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研究之后成功解决, 那他就会获得一种成就感, 从而对学习更有动力。
例如, 教师可针对一些选修的课程让小组之间进行挑战, 如由其中一个小组选择《临江仙》这一篇, 提出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另一个小组来回答, 这个小组解答完问题之后, 又向其他小组提出《水龙吟》里面的问题, 依次循环。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足够展现自身的机会,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不仅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同时还能增强团结意识和竞争意识, 从而将自身的潜能发掘出来。
三、结语
小组合作学习是增强学生团结协作能力、促进共同进步的有效方式, 在新时代下, 合作能力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项基本要求。因此,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将自身的潜力发掘出来, 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摘要:在新课改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创新, 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对于打造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曹日轩.高中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J].语文学刊, 2014 (12) :156-157.
[2]蒋芙蓉.浅析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J].语数外学习 (语文教育) , 2013 (10) :139.
[3]陈国庆.浅析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J].中文信息, 2014 (11) :93.
[4]王玉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13 (03) :135-136.
[5]位艳杰.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探究[J].新课程·中旬, 2014 (06) :163.
[6]韩艳红.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吉林画报 (教育百家B) , 2013 (07) :13-14.
高中语文有效性学习论文 篇2
【关键词】小组合作 有效性 策略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许多一线教师为了贯彻新课标理念,都纷纷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但是,实践的效果却差强人意,令很多教师困惑。
那么,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开展合作学习,将新课标理念落到实处呢?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思考。
一、高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
1.合作学习是以课前分好的异质小组为主体进行语文学习活动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方式对合作学习的开展最为有效,所以在分组时要注意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学习成绩、语言能力、性别、学习风格、人格类型等。四人一组为最适宜,它可以灵活地变成两两讨论,再互相汇报讨论结果。这样可以最大范围实现学生间的互动,也有足够的力量和创新思维来完成学习任务。
2.合作学习是同伴间“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关系,只有当小组整体和组中成员都取得成功时,组员个体才能获得成功(反之亦然)。这是构成合作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所以,小组成员既要承担并掌握所分配的任务,彼此之间又要互助合作,协同努力,在共同的听、说、读、写等活动中完成语文学习任务。
3.合作学习以小组总体语文成绩(而非个体)作为评价和奖惩的依据。于是,学生成员间也改变了以往那种以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组内成员之间加强了互助和合作,组与组之间也增强了交流互动,团体意识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各尽所能,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从而获得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高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策略一:有效建组
有效建组是有效合作的前提。如何建组呢?是让学生自由组合还是由教师分配?其实,两种方法各有利弊。自由组合的学生彼此了解和信任,他们更能敞开心扉,坦诚交流,互助合作;然而他们往往观点雷同,缺少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与争鸣,因而不利于有效讨论。而教师主导的异质分组,则可以使讨论变得更具有挑战性,学生也更自律。当然也有可能由于彼此间差异造成不信任甚至互相排斥,使合作学习无法进行下下去。
因此,我以为,将两种建组方式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
在建组之初,学生自由组合,这样便于缓解学生在小组讨论时所受到的心理压力,激发学生深入讨论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还可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多种合作方式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对于难度较大的思考题和拓展性作业,让学生先两两讨论,再在组内交流;对于探究题,每组选派一名组员作中心发言人,其他组员再进行必要的补充;对于读与写的作业,采用接力的形式,组员轮流发言,扩大交流展示的范围,促进学习者共同参与。
随着合作学习的进行,及对讨论期待的加大,应该逐渐向异质分组过渡。分组时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成绩、语文水平、工作态度,个性特征及特殊需求等。四人一组,每组设置一名组长、一名发言员、一名记录员、一名观察员。组长是一组的核心,负责分配学习任务和组织发言,确保完成学习任务;发言员代表本组成员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的讨论情形与讨论成果,量化组内成员的贡献;观察员负责督促本组成员全员参与讨论,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还可在学习告一段落时,把角色相同的组员组合成专家组,彼此探讨各自是否胜任在学习小组内的角色,是否尽职,能否改进?如何改进?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各专家组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策略二:有效预设
教师首先应对在何时以什么方式开展合作学习了然于胸。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预先制定好一学年的教学计划,并筛选出适合合作学习的单元或篇章进行精心设计。另外,第一次合作学习的内容不可学术性太强,要便于学生通过合作掌握合作学习的技能,并获得自我效能感,为以后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在小组开始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向学生说明本次学习的目标,包括学业目标和合作技能目标。学业目标即本课的三维目标,合作技能目标即小组目标,是需要小组成员协作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二者都完成,才算达成教学目标。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设计讨论问题上。要想通过讨论达成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目的,讨论的问题就不能太易又不能太难,太易对学生没有挑战性,使合作形同虚设;太难使学生无法完成学习任务,不能获得自我效能感,久而久之,对合作学习失去兴趣与动力。因此,教师应综合教学要求、教学重难点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等相关因素来确定一些具有争辩性的学习内容作为讨论的问题,学生通过思想碰撞与争鸣,有所得,有所发展。当然,在课堂中由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尤其是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往往是更好的讨论点,而且这种生成性问题更具有价值,学生只有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有可能去合作探究,从而获得快速发展与提高。
策略三:有效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要注意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将对集体的评价与对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集体的评价。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内容是多元化的,包括对学生讨论结果(正确度、深度、创新度)的评价、对学生讨论行为(参与的频率、方式、态度、习惯、相关能力成长)的评价、对学生讨论过程(发言的内容、语言表达水平、聆听和关注他人的态度)的评价。
此外,评价的方法也是多元化的。对于合作小组的评价可以小组测试的方式来进行,侧重对小组的表现进行奖励。测试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共同回答问题,组与组之间进行竞赛,对表现突出的小组予以奖励,而表现突出的个人也可获得相应奖励。对于学生个体的评价则可侧重于对合作技能的评价。教师要公开评价的标准,通过自评和小组互评,学生们能够更深刻地了解优秀工作的特征与表现,并见贤思齐,从而大大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和效率。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被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予以倡导,在实践过程中已初见成效。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还有很多,有待在实践中继续思考与深入研究,以使得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开发区高级中学。
高中语文有效性学习论文 篇3
一、营造课堂氛围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视课堂教学为一门艺术, 要以平等、公正的形态面对每一位学生, 合理地引导和启发学生, 给予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 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教学中适应结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中注入感情因素, 用心交流, 完成教学目标。比如, 当课文教学主题显示出愉快、清晰和豪爽时,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表现出愉快的心情;当课文讲述的是哀怨与忧伤的故事时, 教师应该怀着沉重的心情讲课, 这样使学生受到课堂气氛和教学内容的感染, 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深度理解课堂教学内容, 感受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教师以面部表情有助于渲染教学气氛, 创造不同的教学环境, 通过语境给学生传达课文信息,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理解。
二、精选教学内容
在教学活动中, 最为重要的是教学内容的选取。一篇好的教学题材可以起到传达思想、净化心灵和积累知识的作用。教师在讲解课文时, 要把握住一篇课文中哪些段落是重点, 哪些能给学生带来刺激, 哪些段落没有必要细讲。教师对课文没有必要面面俱到, 对内容应该进行筛选、删减, 抓住课文的净化部分, 重点分析, 重点讲解, 将剩余的课堂时间以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去思考和理解。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在短短的时间里要尽可能地取得教学效果, 完成教学任务, 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学的教学方式。一些在教学上取得丰硕成果的教师善于控制知识量, 把握主要问题,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引导学生将知识和能力相结合, 重视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三、优化教学结构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教师的“教”设计的, 学生只是跟着教师的思路理解, 这种“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结构, 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立足于学生的“好学”而设计。
因而,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把握好三个基本点:一是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二是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和发展;三是在课堂教学上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病梅馆记》教学中, 首先要明确这篇文章的属性, 是一篇政治杂文, 以物表达政治意思, 寓意深刻。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介绍写作的时代和作者的背景, 阐述文章的写梅与政治的联系, 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有助于学生破译梅之喻意,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适应了应试阅读的要求, 但是违背了阅读规律, 降低了文章教学的价值。因此, 要根据新课改教学的要求重新调整教学结构:首先是理解文章的表层意思。学生自读课文, 并且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其次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读课文, 解答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当学生遇到问题时, 教师进行解答, 让学生深知作者写文章的用意, 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 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优化了教学资源,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创造最佳的教学情景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深入钻研, 细心品味。
语文教学不光是语言的学习与应用, 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为载体了解过去、谱写现在和展望未来。语言是人类的智慧, 展现美的世界, 将美丽的山河、美丽的故事、美丽的形象和美丽的思想展现出来。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心神与内容相结合, 感受文字的渲染的色彩和寓意, 达到“励志移情”“以美润心育人”的最佳教学情境。
2. 质疑激思, 把学生引入到疑问的情境中。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有问题才会去思考, 才会去探索。教师要结合实际, 根据教材所设置的重点难点来设置疑问, 将学生引入到问题思考的情境中, 激发学生思考的情趣, 使学生在这篇文章的天地里发泄自己心中的不快, 表达自己的宿愿。
3. 精选时文, 结合实际, 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
语文教材内容都是通过专家评审出来的精品文章, 一直沿用。虽然在语言上成为范本, 但是这些文章随着年限的延长, 其文章的思想已经与新时代不相适应, 失去了阅读的情景。因此, 在课堂教学内容的选取中, 要结合实际, 增加教学的新内容, 注重教学艺术, 将课堂语言与教学的情景相结合。美的教学语言应该是“用词精准、亲切热情、生动有趣、富含哲理”, 美的语言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五、把握课堂关键环节
1. 精心设计, 引起学习兴趣。
教学情绪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设计的作用就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为学生学好新知创造良好的氛围。要让学生一进入课堂就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积极的求知热情和对新知的好奇心, 就应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2. 启发引导, 激发创新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 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思考, 通过学生自己思考, 把已经分析出来的成果能够深入了解, 成为自己知识的一部分。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的思维能力, 设置一些难度适宜的问题, 启发思维。在学习中, 提出一些有思维价值的问题, 以便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在问题的设置上, 依据渐进的方式对知识的学习与理解, 逐渐加深学习的难度, 提出深层次的问题, 当学生思维产生定势时, 提出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等。
3. 温故知新, 举一反三。
课堂练习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途径。课堂练习能够起到知识的应用和巩固作用, 更重要的是经过练习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智力的提升。在课堂练习内容的安排上, 要做到温故而知新, 同时要强调练习内容的扩展和升华, 学生在做好基本练习的同时, 能够衍生出新的联系内容, 创造性地思考问题, 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形成创新技能。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 语文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思想为指导, 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内容,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使高中语文教学计划、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符合新课改的相关要求。本文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在新课改下, 对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供语文教师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学习,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柴树梅, 李青云.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10 (5) .
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篇4
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陆庆勇
摘要:所谓高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实就是学生的语文水平能得到提升和进步。众所周知,语文的课堂气氛是最难调动的。因此,语文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断培养学生的兴趣,塑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教学。在如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教师去完善和改进。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运用有效的方法使高中语文摆脱枯燥无
味的现状是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的基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学生收获了多少,而不是教师讲授了多少,学生的进步是检验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采取各种手段,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多的教学成果。所以,我们要不断完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以下是笔者对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做出的几点简单阐述:
一、转变传统观念
长期以来,大多数高中生错误地认为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课本,这也是我国教育的弊端,为了考试而学习,只注重考试的教学内容,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导致学生的文学功底薄弱,综合素质较低。随着我国对教育的不断改革,课本知识已不能应付考试,需要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拓展教学的内容,结合时代的事物进行教学,不断丰富课堂文化。
二、培养学生兴趣
学习的根本动力是兴趣,同样,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知识有极强的兴趣时,就会主动去研究、追求,这是学生语文水平提高最直接的方法。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知识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很多的实践证明,创造课堂教学意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三、让课堂“活”起来
如果课堂气氛低沉,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就会被牵制,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意识的传播。因此,教师需要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构建一个和谐的、民主的课堂,减少对学生的强制性,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轻松的状态,成为课堂上的主体。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遨游在语文的`海洋中。我们不难看出,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能力,还要有组织和管理学生的能力。所以,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为培养人才做出贡献。
四、因材施教,巧妙提问
因为教材在不断改版,就要求教师应该跟上甚至超越教材改版的速度,以超越教材的姿态和理念去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不一样的教材有不一样的特点,有的较为详细,有的则留给学生较大的空间自己学习,这就更加突出了在整个语文学习中一个语文教师的重要性。所以无论什么样的教材,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清教材中的内容和编排的体系,让学生从细节到整体对语文课本有了解。其次,每一位教师应该认真体会每一个版本教材所带来的内涵精神,要把教材中所带有的精神传递给学生。最后,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研究所蕴含的启示,做到这一点,在教学中就可以做到深入浅出,驾轻就熟,这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效性的提高无疑是很好的。
另一方面,由于语文本身的特性,容易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疲倦的感觉。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效果虽然不是每个教师都可以做到游刃有余,但教师可以在课堂提问上多做研究。提问得有技巧、有意思,频率适合活跃课堂气氛,难度又恰到好处,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是每个教师都在提高课堂有效性上都应该努力的
方向。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应该结合自身的性格以及知识的不同,同时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者与学习者二者有机结合,通过正确的引导,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融入课文的精神学习中。久而久之,就能达到一种教学相长的理想状态,课堂的有效性也就自然而然提高了。
叶圣陶说:“教师所务,惟在启发诱导。”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意识对于实践有主观能动作用。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教师应当启发诱导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要从意识形态上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极大潜能,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地去想、去分析、去研究、去开拓,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具体地讲,就是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而建立一个宽容民主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学习最基本的兴趣。最后,再结合教材,因材施教,在课堂提问等各个环节开动脑筋。这样的教学才是灵活有效的语文教学。语文课堂教学只有源活才能水清。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得到提高,新课程改革也才能朝着稳健有序的方向发展。
高中语文有效性学习论文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语文学习 困难 有效性
对于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多年的语文学习经验,但是受多种原因的影响,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依然会出现很多问题。进入高中阶段学生要学习的语文知识进一步增加,同时知识的难度也进一步增加,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本文就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困难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够及时帮助高中学生走出语文学习的困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
一、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分析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困难,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进而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本人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存在于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困境进行分析,发现目前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存在困难
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发現,目前存在于高中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小学与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都能够有效的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然而学生进入高中阶段之所以在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困难,主要是高中阶段要学习的知识点较多,很多学生出现了较大的记忆负担。例如:学生在学习《滕王阁序》这篇文章的时候,不仅要对作者的相关情况进行记忆,而且文章中还有大量的知识点需要学生进行记忆,最关键的是学生要对文章进行背诵,一篇文章的记忆量如此之大,如果将整本语文教材的文章整合起来,学生的记忆量自然可想而知,因此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困难。
(二)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存在困难
随着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层次的不断提升,学生不仅在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烦恼,而且在理解文章含义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烦恼。不管是学生在阅读高中语文教材上的文章时,还是在阅读与高中语文学习同步的教材时,都会出现难以深刻的理解文章含义的问题。例如学生在学习鲁迅的《阿Q正传》这篇文章时,如果没有教师的讲解,学生可能只会觉得阿Q愚昧无知,让人觉得可笑,却难以理解其深刻的内涵。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含义时出现困难,不仅影响到学生的语文学习,而且还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在语文试卷上的阅读理解占有较大的分值,并且试卷上的很多其他问题也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关。教师应该对学生在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引起高度重视。
(三)语文学习兴趣不浓厚
目前高中学生不仅在语文知识学习方面存在问题,在对语文知识学习的态度方面也存在问题。学生都明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作为学生在高中阶段要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同时又是高考中占据重要分值的一门学科,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然而学生对语文学习却普遍存在兴趣不浓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虽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经常采用各种措施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但是却没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并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去。
(四)对语文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不足
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多年的语文学习经验,也积累了大量的语文知识,因此如果学生能够对掌握的语文知识进行灵活运用,那么将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但是目前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一个明显困难就是对语文知识进行灵活运用的能力不够,尤其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常常会感觉力不从心,难以写出质量较高的文章。目前高中学生难以对学习过的语文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已经成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障碍。
二、解决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困难的有效措施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一)帮助学生走出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误区
针对目前高中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学习中存在的误区,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基础知识学习理念与学习方法。学生应该明白,虽然在语文教材上有很多知识需要学生进行记忆,但是学生要学会进行自我减负,一些与作者相关的知识点要记忆,但是行文中的知识点学生却没必要一一的进行记忆,只要理解即可。因为考试不可能直接考教材上的原文,考察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这样经过筛选学生的记忆量就大大降低,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
想要使学生经过阅读就能够触及文章的内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当然学生领悟能力的提升一方面需要教师的引导,另一方面就需要学生个人的努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留出更多进行思考的机会,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变得越来越活跃,自然领悟能力也会越来越高。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有效的进行思考,同时还应该扩展学生的阅读量,学生只有有了丰富的阅读量做支撑,才能正确地进行领悟,否则只能是空想。
(三)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高中学生之所以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够浓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习压力较大。本人认为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有效语文学习方法十分必要。学生通过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的运用,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游刃有余的感觉,并且收获成就感,学生自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
(四)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一方面需要教师的努力,另一方面则需要学生个人的努力,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能够灵活进行知识应用的方法与技巧。对于学生个人而言,学生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善于思考,避免机械的照搬照抄的现象,在不断努力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的过程中,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将会得到逐渐提升。
浅谈如何更有效地学习高中语文 篇6
那现在的关键就是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成绩, 也就是高中语文应该如何更有效地学习, 以下是我的观点。
作为一名高中生, 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与见解, 要做一个有主见、有见地的人, 并且能够严于律己, 高中生要有强烈的自我约束、自我学习的意识。都说自己才是自己的主宰, 这话确实不假, 土豆视频中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这就是说每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天助自助者, 你要你就能, 所以就需要自己给自己的语文学习定一个目标与计划, 并且按着自己的目标进行学习。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 可以选择把平时积累的名人名言、诗词名句、作文素材等加以记忆, 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语文作文能力, 作文分数高了, 语文成绩也就提高了。
刚刚也提到了一点就是语文要多多摘抄、积累一些内容, 那这个应该在学生的语文实际学习中如何做呢?我觉得语文的积累不仅仅是作文素材的积累, 还有的就是课文内外的优秀句子、段落的积累, 这对平时的作文练习和以后的考试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对于课内的散文、小说, 可以摘抄积累优秀的段落, 比如朱自清在写《荷塘月色》中多处运用艺术手法, 出水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打着朵儿的花苞, 像“一粒粒明珠”, 这些就可以进行积累、摘抄, 或者可以把整段摘抄下来;对于课外的报刊杂志, 可以选择性地进行阅读, 可以剪辑并张贴在自己的积累本上, 在空闲时间进行阅读记忆, 丰富自己的大脑, 让自己了解不一样的时事政治, 让自己的素材也可以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潮流。
除了作文, 高中语文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阅读了, 语文的学习与阅读的加强是密不可分的, 阅读包括叙事型和议论型, 针对不同类型的阅读文章有不一样的阅读方法, 这个大家要注意平时多观察记忆和总结, 总结不同类型阅读、不同题型应该有什么样的格式和答题技巧, 这些都需要自己在平时多做阅读并加以总结。作为一名高中生要深深地意识到高中语文的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老师并不会一直陪在你身边督促你, 这就需要自己严于律己, 严格地要求自我。要想提高阅读还需要在课下多抽一些课余时间进行阅读题的练习, 熟能生巧是王道, 多做题总归是有好处的, 因此高中生也要注重阅读题的练习, 提高自己阅读方面的分数。
还有最后一方面就是要注重语文古诗词、文言文的做题与练习, 多背多看古诗词, 了解诗人作诗的背景、表达的思想感情、诗人的抱负、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描述周围的环境等, 还可以采取对比阅读的方法, 对两首不一样的诗词进行对比学习, 加深记忆;对于文言文, 要掌握固定文言文词语和固定句子, 有些文言实词、虚词这些是需要专门记忆的, 而且都是固定的, 不仅要理解与思考实词、虚词在不同场景的用法, 还要注重积累与背诵。要明白, 高中语文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不断积累的过程, 只有把各个方面都重视起来才能在诗词、文言文阅读上有所突破, 才能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
高中语文有效性学习论文 篇7
一、科学认识学习效率, 主动转变教育观念
在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的教育观念发挥关键的指导作用。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就不敢大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高中语文教师经常苦恼自己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学生学习效率却不高。有效教学强调教学劳动的效率, 这对于高中语文教师关注学生学习效率有重要的警醒作用。有效教学指出衡量教师劳动的效率的唯一标准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就仅仅抓住了关键点, 如何才能提高效率, 通过反思, 教师会明白, 由于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式大量占用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 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没有足够的学习实践做保障, 正是学习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教师接受了有效教学理念, 才会在课前进行有效准备, 更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 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才会关注课堂有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尊重学生, 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才会在课堂教学中主动用尽可能少的时间, 完成尽可能多的教学指导, 让学生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更加积极地活动, 并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进步和发展, 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享受到成功的愉悦。
二、巧妙引导, 鼓励学生在“先学”中发现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指围绕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组织教学过程。即学习者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数据分析、试验行动、总结问题解决途径等一系列环节直至活动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教师课前必须进行有效准备。
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在教学中往往呈现为一个个问题, 教师如果能够抓住这些主要问题精心地设置悬念, 在导入中运用激发情感的导语, 巧妙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就可以在学生进行主体学习活动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发现学习创设有利的学习环境。
我在准备过程中, 主要依据高中语文教学标准, 改变过去每一节课都面面俱到的做法, 将语文教学的学期教学目标进行层次性分解, 贯穿到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所构成的目标体系当中, 做到每一课时都只确定一个重点和难点, 并将重点和难点分解为几个循序渐进的若干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实际, 把这些教学目标转化为几个学习问题, 再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并选择几个可行的引导方法, 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 或者采用多种途径提出问题, 以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的兴趣, 并根据问题的难易层次设计解决方法, 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逐步解决。
在教学活动中, 一般采取“先学后教”的策略,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范例中比较容易的学习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互帮互学, 解决比较容易的个人不能解决的学习问题, 在指导学生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学习问题在小组之间展示, 激励组长发现并解决问题。此时, 组长不能解决的问题, 往往就是这一节中出现的难点问题, 这些难点问题往往是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三、有效拓展, 让学生在展示中享受快乐
有效学习是指符合教育、教学原理的学习, 目的是花更少的时间, 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要做到这一点, 让学生在活动感受自己的进步和发展至关重要。
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以学习问题为学习探究的起点, 一切学习活动均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在引导学生进入主体探究活动后, 主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与竞争激发学生兴趣,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展示活动, 通过小组之间竞相展示学习探究成果, 引导学生感受自己通过努力所获得的成果, 并通过小组之间的评价与争论, 让学生实现自我肯定, 通过自我肯定享受进步和成功带来的快乐。如我在平时学习活动中注重学习过程的考评, 将平时学习成果展示情况纳入学生学习综合考评, 与德育表现直接挂钩, 作为班级评优表先的重要依据。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 积极发言, 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
高中语文有效性学习论文 篇8
一、预习中出现的问题
1.在学生进行预习时, 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学生的预习不做任何干涉, 完全凭借学生自己对课文进行预习, 不指定任何预习要求和目标。还有的教师在学生预习时提出很多要求, 包括课文读几遍, 依据字典查出字词的含义, 总结段落大意等等, 学生在预习时只忙着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没有时间进行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
究其原因, 对学生的预习放任不管的方法是教师对预习不重视的表现, 一方面他们认为预习可有可无, 对学生的学习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认为不干涉学生的预习, 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是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学生的预习安排太详细的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进行了束缚, 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自主性, 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会越来越弱。
2.对学生的预习不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在预习时只是对学生提出了预习要求, 而对于学生如何做到高效率的预习不进行指导。这就让学生在预习时获得不了有效的效果, 会使他们感到预习和不预习的区别不大, 失去了预习课文的积极性。
究其原因, 一方面教师认为预习是培养学生自觉性的过程, 通过让学生自主体验经过预习能使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不断提高来促使他们更认真地进行预习。但教师忽视了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预习不得法, 导致预习的效率不高。而有的教师不清楚预习的作用和重要性, 在布置预习要求时也仅仅是让学生把文章读两遍, 在文章中画出要学习的生字词, 而对如何理解和把握文章中作者的情感体验不作要求。
3.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检查不到位, 导致学生在预习时不重视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 没有完成预习任务也不会受到教师的批评。这就使一些学生在预习时钻了空子, 不认真预习。而有的教师布置了预习任务时, 根本不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作出检查, 对学生预习是否到位的情况不清楚。
究其原因, 一方面教师对学生预习要求不高, 认为如果学生仔细进行了预习,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就会对教师的讲解和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对要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另一方面因为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就需要一定的时间, 有的教师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 所以他们认为学生是否预习不重要, 只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就行了。要解决这些语文中的“黑洞”问题, 教师必须把预习的重要性进行深入了解, 同时让学生深入了解预习的重要性, 提高他们预习的自觉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增强学生的三种学习意识———主动学习意识、自主学习意识、成功学习意识, 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使其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也正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二、解决办法
(一) 基本层次———夯实基础, 初步解读文本
首先, 利用《智慧苑》设计精彩的单元话题导读及围绕文本或作者链接的相关文章,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真情投入到文本的学习中。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背诵优美的语段, 掌握与文本相关的诗词、文学文化常识, 丰富其语言积累、文学文化内涵。其次, 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语境辨析等多种方式理解字义、词义, 积累文本中的重要字音、字形、近义词、成语等基础知识;文言文中则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 通过自查互批, 加强重要知识的积累。再次, 既然以学生为主体, 那就要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 不给学生任何的束缚, 让学生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并随时将自己的初读体验记录在《智慧苑》上。带着这种体验, 再借助《智慧苑》了解学习的重难点, 根据上面的思考题, 再读文本, 进行初步的整体把握, 作出批注, 写出自己的读后体验, 达到初步解读文本的目标。
(二) 中级层次———成果展示, 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高中学生由于其心理发展特征, 具备很强的表现欲望, 教师在学生预习之后让他们进行成果展示, 可以促使学生更仔细、认真地进行预习。预习成果展示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打好基础。
要想让学生养成长期的预习习惯, 仅仅靠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还远远不够, 还要让学生具备坚实的学习基础。在加强学生基础的同时, 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小组, 每个小组设立一个小组长, 让小组长来检查小组成员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教师然后再随机抽查出一个小组进行抽查。检查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采用口头表达的方式, 也可以通过听写的方式进行。在学生基础知识不断提高的基础上, 学生逐渐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 他们通过努力在每次检查时都能获得很好的成绩, 激发了他们认真学习, 努力打好基础的决心和信心。
2.
在预习过程中, 小组间成员互相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对于有疑问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进行解决, 学生间强烈的学习氛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小组讨论过程中, 学生通过思考出现疑问, 通过提出疑问来进行分析, 小组成员进行知识和经验的分享对文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再次阅读文章能提出更具思考价值的问题。例如, 在预习《荷花淀》时, 小组讨论分析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为什么作者在进行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中没有对人物的外貌和动作、神态进行描述, 而是通过他们的谈话塑造出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为什么描写战争时没有对战争中的男人进行描述, 而是选择对一些普通的女人进行描述?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对文章进行了深入思考, 能激发他们对当时人们的思想情况和社会背景有了更清楚的理解, 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理解能力。
高中语文有效性学习论文 篇9
一、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 突出语文学科特点,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如何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的实用价值时,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为《新课标》) 提出:“在口语交际教学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 努力选择高中学生关心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 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鼓励学生组织文学社团, 创办文学刊物, 积极向校内外报刊投稿”,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 例如, 学做节目主持人, 给初学普通话的人正音、开设文章病院、举办语言的疑难杂症征答活动等”。通过开展这一系列的活动, 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不意味着死记硬背一些诗词、段落文章, 语文离他们的生活也不那么遥远, 而是与他们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 使他们产生一种对学习语文的需要, 变“要我学”的思想为“我要学”的心态, 从而激发学习动机。
对于如何让学生体验语文的人文性、感受语文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的问题, 《新课标》也提出了一些相关措施。例如, “阅读文学作品, 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去感受, 重视对作品主体形象和情感基调的整体感知和直觉把握, 关注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应在教学中加强诗文朗读和诵读, 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高中学生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人生阶段, 他们面临着许许多多的迷惑与困难, 他们可能因学业成绩的不理想而痛苦彷徨, 他们可能因人际关系的不良而闷闷不乐, 他们可能因向往一份美好的感情却不能拥有而心烦意乱, 他们也可能面对自己的未来而迷惑。这时语文就是解开这一系列的心结的金钥匙, 因为很多优秀文章中蕴涵着丰富的精神营养和人生哲理, 学生通过阅读一系列的优秀文章和名人传记, 领悟人生的真谛, 感古今文人墨客, 体中外名流大家, 使之在情感上恋恋不舍。
2.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成分, 他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教育实践证明,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提供的学习材料、条件、实践能使学生产生疑问, 渴望从事活动, 探究问题的答案, 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成功的解决问题。有效的教学在于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境, 由此产生的矛盾、疑惑、惊讶最能引起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新课标》中就提到“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优化的环境, 提供良好的条件, 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 而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应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质疑, 在讨论中发表不同意见, 要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这就告诉了广大教学者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情境的创设, 惟有在这设定的情境中, 浮想联翩, 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如骨鲤在喉不吐不快, 要是离开了这具体可感的情境, 也就无话可说, 那阅读课也就只能变成干巴巴的讲授课了, 出现“老师在上面自我陶醉, 下面睡倒一大片”的悲哀情景了。
二、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和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高教学的艺术性, 维持学习动机。《学记》里有说“亲其师, 而信其道”, 对于学生来说, 最具有影响力和最富激励效用的就是好的老师了。“好的老师”不仅仅是指教师的人品师德, 更是指教师的教学水平。我们经常看到:一样的教学内容, 经过不同的教学处理, 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采取最佳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里提到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例如, 在教学诗歌和散文时提倡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 在小说与戏剧的教学时可组织小说、剧本阅读欣赏的报告会、讨论会, 交流阅读欣赏的心得, 等等。通过变化教学形式, 让学生对每节课的内容都有新鲜感, 处于欲罢不能的学习境地。
三、设置适合的目标,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新课标》中清楚的提到“选修课的设计, 必须以课程目标和学生的需求为根据,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 既要有新内容新发展, 又不能超出学生可能接受的实际水平。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对于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复习辅导课, 也不能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 和必修课一样, 选修课的教学要求应该设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关研究表明, 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 设置一定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体验成功喜悦是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 体验“自我有效感”, 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 有助于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产生一种“跳一跳, 摘桃子”的感觉, 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一次成功的体验又推动第二次, 语文教学可以在作文、口语交流等学习板块中, 给予学生启发诱导和鼓励, 帮助学生获得成就, 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使学习语文的动机不断地加强。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 我国《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措施, 并且这些措施是合理有效的。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张晓东.论高中生语文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J].语文建设.
[3]王晓英.国有民办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调查与教学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高中语文有效性学习论文 篇10
关键词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策略
一、单篇课文的研究性学习
单篇课文的研究性学习,比较适合于课本中讲读课文的学习。比如《内蒙访古》,作者翦伯赞以其独特的视角记游内蒙,借古喻今,旁征博引,记游中处处流露作者的历史观,这就使此文的教学有了一个独特的切入口:《内蒙访古》的史学意义,也自然成了本篇课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又如《祝福》,这是一篇经典课文,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教师不再从课文局部着手,而是组织学生先确定研究课题:课文标题的内容和结构意义、祥林嫂的反抗之我见、祥林嫂死因分析;再分组讨论、研究课题;最后完成研究报告并交流。这里所说的“课题”实际上是一个学习的专题。上述两个专题,前者需要学生在“面”上广泛涉猎(至少需要阅读翦伯赞《内蒙访古》的全文),后者需要学生在“点”上深入推进。广泛阅读积累,深入研究探索,符合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
二、研究性预习
预习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传统的学生预习几乎离不开文章的字、词、句、篇。即学生的着眼点仅是教材中的文章。而教师让学生预习,大多以“了解”、“懂”文章为目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自己的讲读课,才有可能让学生配合自己的教学,从而营造出——个所谓生动活泼,气氛热烈的课堂,所以传统的学生预习作为学生是被动的,常常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似的;再者学生对近乎一成不变的预习形式,往往会产生一种厌倦心理,长此以往,学生预习效率差,这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
三、研究性上课
1.指导学生阅读《名作欣赏》,从中寻觅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比如,在《项链》的教学中,我就将顾农等先生的九篇论文(参见《名作欣赏》2002 6;2003 2——说明:下面只注明年份和期号)复印给学生,学生在阅读作品的同时阅读了这九篇论文,不但对《项链》有了比较全面的准确的认识,还能够根据所读的文章来形成自己的理解。不少的同学由此对莫泊桑产生了兴趣,并选择了莫泊桑的作品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2.指导学生阅读《名作欣赏》,从中收集自己需要的资料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中国当代诗歌中的名作,现选入高中《语文》第二册。同学们对这首诗歌非常感兴趣,但同学们手头的资料太少,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学习这首诗歌,我将《名作欣赏》上的七篇关于海子的论文介绍给学生(参见《名作欣赏》2002 4;2003 1;2003 4)。同学们不但比较准确地理解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意蕴,还从中感受到了海子的理想主义精神。在学习穆旦《赞美》时,我将《肉体、心灵与玄思的交响》(李俏梅,2002 3)和《现代文化的读本:中国新诗的几个文本》(李怡,2002 4)介绍给学生自学,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和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在教屠格涅夫《门槛》时,我将《〈门槛〉的象征意蕴质疑》(2002 3)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体味和比较。
三、研究性作业
高中语文有效性教学浅探 篇11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会学生如何阅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阅读是学习语文的第一步, 它是学生直接了解教材, 和教材对话的基本途径, 也是学生认知、理解、深化课文内容的主要渠道。阅读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 采用什么样的阅读方式, 主要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来决定。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 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积极渗透, 激发学生的兴趣。一是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对课文加以批注, 从而加深对所读内容的印象, 提高学习效率。二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在预习、练习、听教师讲解时都能积极思考, 大胆参与, 能向教师提出自己的问题。如果所提问题得到了解决, 学生会产生满足感和成功感, 同时也会有更大的兴趣和动力投入到学习中。三是培养学生主动使用工具书, 查阅相关资料的习惯, 使所学知识更加深刻准确。四是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 掌握学习的步骤和方法, 尤其是正确的读书方法。在教学中, 我还将自己平时的读书习惯编成了如下口诀传给学生:
眼快明句读, 意念要先行, 丹田气充足, 三腔一线通;
吐字当清晰, 语速宜适中, 耳聪知得失, 神敏意自知。
当然, 任何方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是语文教师应持之以恒的一项任务, 这要求我们在学习和教学中, 不断总结经验, 积累心得, 创造新的方法。
二、运用有效沟通技能, 改进交流方式
1.要善于倾听。
教师的倾听体现着对学生的接纳和重视。心理咨询实践表明, 仅仅让受询者说出与他的生活挫折有关的内心感受就可能治好他的心理疾苦。因此, 教师要善于掌握倾听的艺术和技巧, 并把这些技巧应用于与学生的交流中。这不但会改善师生关系,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并且能够有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2.合理运用肢体语言有助于课堂秩序的建立。
教师可以通过眼神接触、身体接近以及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等来传达许多重要的信息, 以此来调节学生的课堂行为, 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
3.恰当反馈与赞扬。
给学生提供具体、清晰、详尽的反馈信息是一个重要的沟通技能。这里, 教师应正确把握反馈多少、对谁反馈、反馈什么等问题。
4.加强对话与合作, 注重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
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以心换心融洽师生关系。课堂上, 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都需要对话。讨论是对话的重要形式。讨论从组织形式上分为个体问题讨论、小组问题讨论、集体问题讨论, 从问题性质上分为认同式讨论、碰撞式 (思辨) 讨论。
通过讨论学生将受益匪浅, 但独木难成林, 要想完成教学任务还需合作。创设合作性学习环境, 可以降低传统竞争性学习氛围的不良影响。学生在学习交往中将学会认识自我、评价自我, 并能有意识地调控自己, 不断唤醒自身沉睡的心灵, 深化感知力、想象力、思考力与创造力, 使自己随时都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地位和存在价值, 释放出自身的生命潜能。
三、拓宽思维空间, 明确语文的外延
教学中, 教师如果照本宣科, “按佛念经”, 就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这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从知识角度来讲, 教材只是一个点, 一个引子而已, 要真正理解、掌握、运用知识还得放眼于生活、社会。
当我们考察课堂教学 (课堂学习) 的时候, 不仅应把握教师的教育作用, 同时还应把握学生之间的交互影响, 以及周遭的社会文化系统之类的外部变量。所以, 语文教师要深入教材, 探究它的生活价值和社会价值, 把教材所揭示的内涵与现实生活、现实社会联系起来。这样, 学生的思维空间才会广阔, 思维的闸门才能冲开。
此外, 开辟第二课堂也可拓宽语文的外延。“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拓宽学习语文的时空范围, 使课堂教学训练在课外活动中得以巩固延伸和补充发展。过去的课堂是学生的世界, 现在的世界是学生的课堂。让他们深入生活, 感受生活, 这将为课堂教学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
总之,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自身素质, 了解学生和教学内容的情况来选择教法, 从而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 进而实现有效性教学向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 向让学生充满梦想和希望的优质教学转化。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N].中国教育报, 2007-5-8.
【高中语文有效性学习论文】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的有效学习09-28
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有效策略论文10-19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方法总结论文10-21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学习“三步曲” 迅速提高语文成绩07-26
学习高中语文应重视积累教育论文08-30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教学方法 谈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08-30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06-16
有效阅读教学高中语文07-23
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08-23
高中语文有效课堂策略浅探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