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精选12篇)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 篇1
摘要: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前提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 教师善意的批评或提醒, 就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 教师善意的批评或提醒, 就不会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相反还可能使师生之间不和睦, 影响课堂教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有效性,人格魅力,多媒体
有效性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以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 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从而实现指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 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授内容的多少, 教得认真与否, 而是取决于学生是否学到知识或学得好与否。基于以上认识, 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就如何构建有效性语文课堂教学, 谈几点看法。
一、应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是现代文明的曙光”, 时代的信息化发展呼吁教学工具的信息化变革。实践证明, 要想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必须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现代多媒体手段, 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 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听感觉和良好的辅助, 它不仅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直观形象化, 加大教学的容量, 节省大量的时间, 而且还可以为语文课堂创设诗情画意的美学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全新的手段, 为语文教学创设情境, 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使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 就能使学生通过全新手段, 形成对知识的强烈追求、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新知识的教学环境。比如, 在讲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第一课时, 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的优势, 出示令作者依依不舍的康桥及周边景物的真实画面, 再结合时而喜悦时而忧伤的背景音乐, 使画面生动形象, 从而让学生感受如临其境。这样, 就会使学生带着好奇心快速地进入到本堂课的教学情境中, 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并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网络让教育动起来”, 将多媒体运用到语文课堂上, 以信息化带动语文教学, 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转变角色, 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语文教师的角色一定要有所转变。 (1) 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主体, 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与学生要彼此尊重, 互相信赖, 互相帮助。教师不能居高临下、肆意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教师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 在教育教学中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平等谦和、可敬可亲, 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否则, 教师一旦把自己置于居高临下的地位, 甚至置法律法规于不顾, 肆意打骂侮辱学生, 学生极易产生恐惧心理, 身心受到压抑, 怎能主动参与教育教学、独立发表自己的看法主张?又怎会形成亲师好学的生动局面?平等、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就难以建立。 (2) 教师应做合理的协调者。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这就需要教师能明确计划, 明确进度, 及时收集各种问题, 并最好能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需要教师能适应各种环境, 打破学科界限, 协调各任课老师之间的关系, 具有 “外交家”的能力。教师要有宽广豁达的胸怀、热情服务的态度, 要有交往的技巧, 要有双赢的策略。教师作为学校和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 必须要和双方打成一片, 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 这点很重要。大家合作是为了解决问题, 努力完成各项工作, 协力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奔着这个原则, 我想工作一定能顺利完成。 (3) 教师应做有效的促进者。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授者, 只重视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发展, 而在新课改的指引下, 教师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 又能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身心得到和谐发展。课堂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角色, 精心设计每一堂课,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主动参与, 将学生引向学习的乐园, 体验学习的乐趣, 并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 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 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索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才能充分发挥促进者的作用, 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生动活泼、快乐自由地发展。
三、教师的人格魅力与效率
叔本华说:“人格所具备的一切物质是人的幸福与快乐最根本和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其他因素都是间接的, 媒介性的, 所以它们的影响力也可以消除破灭, 但人格因素的影响却是不可消除的。”所以, 一个合格的教师就应有良好的人格魅力。“身教胜于言教”,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也就是我们经常强调的敬业精神, 教师的劳动从本质上说, 就是一种奉献。因此, 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我, 要有执着的信念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不应该因计较个人名利与得失而失去自己的存在价值。古人云:“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就必须注重教师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由此可见, 加强各方面的修养, 提高人格魅力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
总之, 和谐的师生关系、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语文教师各方面的技艺、现代多媒体的应用, 是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保障, 有效课堂教学始终要把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的目标追求。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 篇2
古语有言“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少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①,我们期许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的恰到好处,“吐纳之际有清泉潺潺,挥洒之间有风云奔走”②,课堂上教师闲庭信步,学生从容自信,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语文课堂教学境界。
然而可悲的是,长期以来,我们苦心孤诣地追求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科学化、规范化,使得教学成了例行公事;每节课我们孜孜追求的教学流程的标准化、模式化使得学生远离了课堂,失掉了个性。
先看两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公开教学——比较鉴赏《蜀相》与《书愤》
教学目标 在比较鉴赏两首诗歌的基础上,走进作者,了解诗人内心涌动的情感。
教学步骤
1、复习了解两首诗歌主要思想内容。
2、知人论世走进作者。
3、深入探究了解成因。
教学结果 课堂沉闷,学生发言人数较少,学生参与性不高。
教学中缺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案例二:公开教学——苏东坡词鉴赏
教学目标 在学习掌握《定**》的基础上,比较苏轼遭贬后同一时期的作品,深入探究思想成因,做到走进诗人,了解诗人。
教学步骤
1、深入学习《定**》,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复习巩固遭贬后同一时期作品。
3、深入探究诗人思想,走进苏轼,了解苏轼。
教学结果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落实了教学目标,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这两堂公开课都是讲诗歌,其步骤也基本相似,可是教学结果却大相径庭,原因何在?
在教学第一步时,案例一中课前我自认为学生对这两首诗歌已经掌握了解,教学是直接提问“两首诗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有何异同?”,如此大的问题,一开始就吓到了学生,这样就造成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学生和我出现了距离。教学案例二时,由于我拿不准学生究竟掌握到了哪种程度,课前我让学生先查阅了相关资料,看了他们写的对诗歌的了解,所以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中对了解《定**》的问题提了三个:诗中写了一见什么事?可以看出诗人的形象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如此简单的提问,学生反映活跃,也和我真正的融入了课堂。总结起来是,案例一中我把学生想得过高,并没有真正走近学生,课前忽略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案例二中问题从学生入手,虽然问题简单,但能从学生出发,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如何做到真正的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身为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课堂中让学生乐学、会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在《语文新课程》一书中指出:学生在诗歌教学中(引用课标)
在我看来,根据学生诗歌阅读的不同层次,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认知性阅读
学生要获取丰硕的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必须通过阅读的积累。在阅读的时候,无论是长篇的文学作品还是短小的记叙文,作者在作品中所描绘的形象经由形象思维跃然纸上,让读者不仅会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形象图像,而且这种形象图像会与读者的生活体验相结合,使头脑中的形象活起来,成为一种有血有肉的真实的形象。为下次阅读其它文学作品储备了逼真的原型形象的信息。如杜甫《登高》中对秋天的描写:“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三峡》)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杜甫的这首对于秋景的描述堪称经典,学生再遇到类似描述时,在脑海中就能想到类似的画面,为下次阅读鉴赏奠定基础。
2、理解性阅读
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调动了眼耳鼻舌身等多种感触器官,感受到了赏心悦目的景物、悦耳动听的声音、沁人心脾的芬芳、香脆可口的佳肴和益智感人的思想。读出了文中之文、景中之景、象中之象和境中之境,领悟到了文字中蕴含的鲜明感情和深刻思想,这时候,抽象的文字里融入了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意志和审美倾向,含蓄的文字变得通俗了,简练的文字变得充实了。这样,文本的内容变得清晰、具体而真切,学生和作者在物象、情感及意念上进行了一次跨时空的亲切交流,也许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也许是一种情感的抚慰。无论怎样,对读者来说,是一次阅历丰富的过程,经验积淀的过程。如同样写《秋思》,张籍和刘禹锡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秋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思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一为思念亲人,一为诗情满怀,让学生理解了秋天在悲凉、萧瑟之外的异味。
3、评价性阅读
阅读和写作一样,是学生通过艺术形象来把握和体验观察的思维活动。青年评论家南帆说过:“作家的意义在于率领读者对置身的日常环境进行美实突围。”阅读不是学生个性的锁链,也不是对学生个性的禁锢,更不是对学生个性的扼杀。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在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还需要继续深入地进行评价,鉴赏形象,体味风情,表达情感,流露思想,洞察世相。这样,学生将客观的文字变成了主观的思想或情感,在形式上外化成了一些可见可感的符号,学会了使用知识和欣赏知识,学生思维得到了发展。如读过《孔雀东南飞》,学生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对封建社会中家长制度有了清醒的认识,同时也就能正确看待“刘兰芝遭遣”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对人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4、创造性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一般情况下,学生关心的不是我自己怎么看问题,我自己怎样想问题,而是老师怎样看问题,老师期望的答案是什么。在心理上,学生已经习惯了接受老师的答案,而不是向老师的答案提出挑战。而文本教育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德国心理学家威特海默认为,思维是以顿悟为基础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就是对问题的顿悟,并获得新的前所未有的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他强调了对事物内在关系的顿悟,对创造主体本身的知识和经验缺乏考虑。而斯坦伯格认为创造性思维与人的智商是单向的正相关关系。这些理论的提出为教师在阅读教学的尝试、运作和实施过程中提供了指导和借鉴。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其中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写出了梦游天姥所见之景。欣赏诗歌时就需要学生充分地调动思维,自由地想象,释放情感,张扬个性,达到与诗人心灵的契合,这也体现了学生在课堂阅读中特有的阅读独创性。
根据学生的阅读体验,如何提高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性,在我看来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自身方面:
1、扎实备课,落实备课内容。
要重视预设。有效地处理教材,重视预设,是衡量一堂课有效教学的标准之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对所讲内容熟烂于心,对所讲诗歌有自己的个性化解读,懂得用灵活的方法来处理教材,切不可因循守旧、一成不变,一味从头到尾分析讲解。其中,教学目标的设定更是重中之重。
2、重视预设,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准备,做到心中有数。
3、关注学生,备课时要“备”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水平,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便于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注重教师自身储备。
教师要有“用一辈子备一堂课”的理念。不断的看书,不断的充实自己,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学中的不断积累可能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可贵资源。
二、课堂教学方面:
把握好语文教学的诗歌阅读课堂一般分下面三个阶段:
(一)、“寻声暗问弹者谁?”
教师要利用课堂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课堂教学开始的5-10分钟时间,了解学生。他们在我们设定的目标中,掌握了哪些,哪些是我们要重点讲的,那些是我们何以少讲的,我们要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对新知识进行重点突破,一开始的教学就找抓住学生的心,这样为了学生的课堂就能全面展开。这一投石问路,即全面关注了学生,又提高了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苏)我听过一位老师讲陶渊明的《饮酒》,他的开场非常精彩,教师在读诗的时候感情把握上故意读错,就让学生去评价,结果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了,他们不但能指出老师的问题,同时还讲出了原因,可贵的是学生的分析出乎我们的意料。看来陶渊明的思想可以少讲了,这个程度已经超出了八年级一般孩子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重新调整教学,以适应课堂中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
这一环节主要是创设情境。教师要在这一阶段与学生相互质疑,提出一些与他们知识水平接近的问题,要让学生既能解决一些,又不能完全解决,做到适当的拔高,这一阶段教师要让让学生在质疑中有想学的动力。使学生感到激动,“这一切就在我的眼前发生,可我却怎么没有认真思考过他呢?”(苏)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尽最大努力去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他们发现、解决疑难问题提供必要的阶梯和跳板。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课文的重点、难点,善于提出一个提纲挈领性的问题,就能很好地理清教学的思路,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课堂目标得以高效率的完成。
1、提问应有一定的思维难度
语文诗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首先要紧扣教学内容,必须蕴涵一定的难度(诗歌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形象是什么,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其次,要符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等)。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会失去兴趣;问题过难,学生会有种畏惧感,甚至失去信心。因此提问一定要难易适中。比如,还是在讲陶渊明《饮酒》,当学生对教师诗歌朗读应经评价的非常到位时,如果教师还是按照自己的教学模式问学生,“他的这种情感在诗中哪能表现出来呀?”这样学生就觉得没什么意思,无法激发起他们学生的兴趣。但如果教师问道,“诗人的这种情感为什么会产生?”学生就有了动了了。由此可见,问些蕴涵一定思维难度的问题,学生所受到的启发效果就越好,课堂教学效率也会越高。
2、提问应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好的提问往往表现为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引导学生逐级向上。“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同:悦”)以解。”(《礼记学记》)教师发问,也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体现教学的思路顺序,符合学生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因此,教师要善于“揣摩”学生的实际心理,把握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意图,抓住关键之处相机诱导。我在案例二中的那三个提问,就是让学生一步步走进苏轼,走进苏轼的思想。从而更好的了解苏轼,解读苏轼。
3、用对比提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
对比提问,使学生从对比中加以比较,在不同之处加以分析,然后再综合、判断、推理,进而得出新的结论。这样,他们就会在深入认识事物、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很好的培养思维深度,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如对鲁迅散文《藤野先生》的教学中,不但要理清课文的故事情节,而且还要深入到课文的思想内涵中去,我就试着提出这样的问题:其一,这篇文章写了两条线索(明线,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如果我们只写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请同学们想想,这样的主题与原文主题的区别。其二,改后对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形象有无影响?从这两个对比提问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要解答得完满和恰当,并不是一件易事。但是,这个对比提问,恰好可以刺激学生学习和探索问题的兴趣,引起他们的积极思维。经过学生积极思考,最后得出结论:改后文章的主旨不如原文更能体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感情和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对学生认真负责、严谨治学的精神。原文中鲁迅厌恶东京中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观看电影后弃医从文等,这些事件更能突出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感。受毒害的日本青年对藤野先生是反面衬托,在仙台帮助鲁迅先生的日本学生是对藤野先生的正面衬托,由此可见,原文更能突出人物形象和主旨。通过对比,调动了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达到对文章深刻理解,从而培养了他们深入思维的优良品质。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师要不失时机的把握教学机制,做到“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师生共同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告诉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很重要,而这一阶段我把它叫做教师的点拨成为关键所在。有时我们回教学生回答一些个别的、零碎的小问题,可这样往往打断了学生思考的思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建议的那样“我就充当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是每个学生在听我讲解时,都能按照他自己的路子,从意识的仓库里把储存的东西抽取出来;而如果在意识的仓库里的某个地方正好是个空白,如果有些人的死了在某处断了线,那我就得补充讲解,填补这个空白,克服思路脱节的现象”
这三个阶段的教学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其中只起到一个点拨者的作用。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搭建好已有知识和未知知识的桥梁。既要让学生发现问题,又要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真正还课堂与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此外,教学中教师对诗歌教学还可以探索一些新的教学模式。
(一)、万紫千红总是春——专题漫谈
“专题漫谈”是一种灵活而有效的古诗词教学方法,我们可以从多种视角确立不同的专题来引导学生把学过的古诗词及时加以整理归类,引导他们对同一题材或主题的诗篇进行整体感悟理解,使他们对诗篇有更深更广的理解,进而上升到文化、生命的层面。今年夏天不可的时候,由于面对的是高三的学生,所以就对课本上涉及到的诗歌分专题为学生讲解分析。比如从诗人的视角我对课本中的诗篇进行了整合,分为“李白篇”、“杜甫篇”、“苏轼篇”、“辛弃疾篇”、“李清照篇”等等,在讲解中我不但分析课本中所涉及到的诗篇,更主要的是对诗人让学生有了全面的认识。苏轼的达观、李白的洒脱、杜甫的悲悯、辛弃疾的悲壮让学生都能深刻的体会并理解。这种“专题漫谈”的形式,不但使学生有效复习,还便于学生深入探究,活跃思维。
(二)、千里莺啼绿映红——比照对比
比照对比的教学模式,包括同一诗人不同诗篇的比照,不同诗人诗作的对比,不同诗篇整体的对比,不同诗篇局部的对比,诗与文的对比等等。这也是我在假期补课时采用的教学模式。同登岳阳楼,李白与杜甫的感受就不尽相同。通过比照对比,发现心静不同,境遇不同,根本是两人性格不同,对比过后学生对这两位诗人就有了更深的了解。
三、课堂评价方面:
诗歌教学过程是艺术的再现和创造性过程,教师每一节诗歌教学课都应是如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自己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应大胆改革,注重恰当的教学评价,让学生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尝试、思考,在智慧的互相撞击中闪现出创造性的火花。
课堂中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检测,对所讲知识看看学生的掌握情况如何。诗歌教学的检测我通常会让学生进行思维体操的锻炼。让他们或评价这首诗,或评价这位诗人,或就所学的谈谈自己的感受,基本上学生每此学完诗歌后,都会梳理自己的思维,这也就他们积累了很好的素材。
实践证明,抛弃约束和包办,提倡民主的教学,在诗歌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思维方式,耐心倾听和热情接受他们的观点,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学生在诗歌欣赏中,才能洞察出别人没有理解到的句意,联想到别人没有领会到的意境,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要通过恰当的评价,机智得将学生引入创造性的教学轨道。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 篇3
关键词:课堂;有效性教学;学生主体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虽然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依然
存在着一些基本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滞后的问题。例如在备课过程中,有些教师只顾及“讲什么”而忽视了“如何讲”,不考虑学生实际,备课缺乏针对性;而在授课环节,一些教师缺乏效果意识,只顾自己如何讲,不顾学生如何学,讲课方式呆板单一,学生缺乏听课的热情,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正视课堂有效性,还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如: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如何确保并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
一、何谓课堂有效性
“有效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进步和提高。要改变语文学科一直以来倍受学生冷落的尴尬地位,增强课堂有效性,无疑是一大突破口。
举例来说,一堂语文课严格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育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又不折不扣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依据传统看法,这堂课是“保质保量”的,也应该说是“有效”的。但课堂是教师事先设计的,从要点到问题的设计都是教师设计好的,学生只是实施的对象而已。教师往往是事先设一个圈套,引诱学生往里钻。这样的课堂,对学生而言,是无效的。
要实现语文的课堂有效性,教师应当把自己从传统的“带着课本走向学生”的惰性思维中解放出来,积极思考如何“带着学生走向课本”。
二、实现从传统的“带着课本走向学生”到“带着学生走向课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转变
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预习是课堂实施的前期准备。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自己的备课,而忽视学生的预习。一节语文课的阅读量极大,所以,保证了预习质量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更多思考和表达的时间。那么,在前期准备阶段,教师应该怎么做呢?
1. 设身处地,揣想学情。
在走进课堂之前,教师应深入细致地揣摩学生的所想所思、了解学生的求知方向、把握学生心理情感,才能使教学符合客观实际,才能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比如上鲁迅先生的《药》之前,教师可以找个安静的处所,把自己当作学生,以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读全文。然后揣想:学生对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对哪部分内容最有共鸣,对哪部分内容不理解。这样,可以按照学生的认知梯度进行教学设计,以学生的视角看文章,使课堂更具科学性。
2. 巧抓预习,学案先行。
实践证明,语文作业是最容易被遗忘的作业。但教师可以同桌一份学案的形式,紧扣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精心设计三到四个相关联的问题,力图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思索的冲动,从而使他们形成对课堂的期待。如上《品质》一课,可抓住题目设计两个问题:品质指谁的品质?作者为什么要以品质为题目?这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把握。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但能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有效性,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学生而言,有时学习过程中的快乐甚至比学习结果更加重要。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在课堂上我们怎样才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到极至,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有效性。
三、确保并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是实现语文课堂有效性的关键
一位名家说:“衡量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唯一标准,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崔允漷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用学生的参与程度来衡量课堂教学效率高低,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实现其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学会调控不同学生的注意力、丰富课堂活动、与学生交流情感、及时评价表扬、创设动态课堂等。
1. 抓住学生的心和眼。
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左右,听到有人走动、周围有人小声说话或其它响声,注意力便不够集中甚至不能控制自己。教师要预测、关注到这些现象,把学生的目光、注意力、情绪、思维集中到课堂上来。学生注意力的转移,必然会影响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和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抓住学生的心和眼,组织好课堂教学,维持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保证,更是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
2. 丰富课堂活动。
教师可巧用苏教版语文课本编排的特点,鼓励学生写批注、写点评、据文画图、以诗归文、学唱宋词等等,体现语文课堂的趣味性,达到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目的。还可分组竞赛,调节课堂气氛。
3. 调节课堂情绪。
这里的情绪包括教师自身和学生两者的情感。语文学科既是基础的工具学科又是精美的人文学科,广度与深度兼备,抽象与形象同具。这要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激情与活力,要把个人的人性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碰撞出知识的火花。如果老师上起语文课全身乏力、气息微弱,如何叫我们的学生有效参与?而且,教师的情感不仅能左右自己的教学思路、讲授和言行,而且直接对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能力等产生重要影响。同时,青少年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依恋心理,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即使是关注的一瞥、信任的点头与含蓄微笑的示意,也会在学生心田里注入一种安慰和鼓舞。当教师以热忱的爱去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时,就可以转化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学生喜欢某位老师,就会引起连锁反应,也喜爱他教的学科,并竭力学好;反之,如果学生讨厌或害怕某位教师,他们对教师的“敌意”或对立就会涉及到他所学的学科。因此,教师应善于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和不良心境,在课堂上要有精气神,应以饱满的情绪,表现出对学生的信任和耐心,让学生在心灵上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信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共同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
4. 及时评价学生。
学生非常在意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在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应当认识自己,应当充满一种深刻的自我肯定的感情。自我肯定是自我教育之母”。这种自我肯定首先来自教师肯定的眼神和鼓励的话语,它们会激励学生学习的欲望,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因此,课堂上,教师切忌吝啬鼓励。简单的一句表扬,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一个学生对课堂抱有积极的态度与观念,并通过相应的课堂学习获得知识、引起态度和自我意识的特定变化时,那么,此时此刻的课堂对于学生来说才是有效的。
总之,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则是课堂的生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我们必须一反传统,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牵起学生的手,快乐地走向课本。
参考文献:
[1]何屯杭.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J].语文学刊,2006,(8)
[2]戴守能.坚持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6)
[3]俞英.一位教育学人的自叙——访台湾淡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陈伯璋教授[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8)
高中语文课堂如何做到有效性教学 篇4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学习过程而言去,其本质就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为重要动力,只有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才能够使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知识自主进行探索及实践,从而使学生能够将高中语文知识尽快内化,并且使其得以发展,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自主进行合作与探究。具体而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好奇心,使其提高兴趣在课堂活动中主动参与。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通过有效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可很好激发学生兴趣与求知欲,从而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调动其主动性及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二、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氛围
在高中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课堂教学艺术加强注意,对所有学生均应当平等对待,对学生合理进行诱导启发,对教育机智应当灵活熟练掌握,对适度有益训练进行合理选择,对学生准确公平地进行评价。这样一来,才能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并且共同进行探究,使良好课堂氛围得以形成。教师应当对学生心理特点及语文学科性质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在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多种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有效运用,从而在教学课堂上营造良好氛围。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应当有效运用情感交流将预定教学计划完成,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比如,当文章中表现出清新爽朗基调时,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当保持愉悦欢快心情,从而对学生产生感染;若文章中表现出哀怨悱恻基调,则在教授过程中教师应当表现出沉郁凄凉心情,从而对学生产生影响。
三、对教学内容精选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有着十分重要作用。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一篇文章教师应当综合考虑哪些内容可形成有效刺激,不必全面讲解,而是应当合理筛选以及删减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应当掌握文章中精华及要点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可只讲解这些内容,从而使学生有充足时间及空间自主进行参与,并且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
另外,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对知识量进行合理控制,选择教学内容中要点部分,将主要问题突出出来,从而将更多时间应用于训练学生思维以及培养学生能力,从而使学生知识及能力迁移很快形成,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比如,在对《边城》这一课文进行学习时,教师可设计两个大问题:课文中写道翠翠哭有几次?每次原因是什么?文章写到的唱歌对情节发展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这两个问题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自己思考,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教师适当点拨。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对刻画人物心理时所运用环境烘托艺术手法进行较好体会,并且能够对文章中所描绘风土人情以及抒发感情能够较好体会。
四、对学生能力加强培养
新课标中要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对合作学习方式及交流学习方式大力提倡,对学生合作意识以及团队精神进行培养。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进行合作及交流,选择参与式教学,不但能够使教学有效性提高,同时还能够对学生能力进行培养。通过进行讨论,学生能够对自身想法进行表达,同时能够吸收他人意见,能够使教师与同学更加肯定,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成就感,使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以及积极性得到巩固,从而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更有效参与,进而使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提高,对学生能力进行更好培养。
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性教学的实施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并且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方式。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科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科学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能力培养,从而使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得到提高,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井艳茹.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法[J].现代交际,2014(12).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 篇5
福建省平潭县流水中学陈云惠
电话:*** 【摘要】 时下,一线的高中语文老师或许都有同感:我们的语文教学被弱势、被边沿化了,如何捍卫和拯救我们的母语地位呢?很多同仁都认为提高课堂有效性或许是一条出路。在新课程背景下,究竟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语文课堂应摆正语文教学心态,设计好有效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活动,根据生源的知识水平、语文素养,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展示教师的个人专业素养来感染学生、感染课堂,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把课上得有魅力,上得优质高效,让语文走离边沿化的境地。【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目前语文教育似乎陷入了一种低效,被边沿化的境地,被多数学生无辜地视为众多学科中的“鸡肋”。学生语文整体素质提高,主要依赖平时积累,厚积薄发,循序渐进。学生因付出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回报,而且社会普遍功利意识负面作用的影响,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陷入了尴尬的局面,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读与不读差距不大,再加上语文学科的特点,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语文在考试中争不了更多考分,不如学数理化学科见效,语文作为母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性无法得到学生的重视和认可,以致于语文学习在学生心理上的地位令人堪忧,语文课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这样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语文学习,学生投入少了,教学效益就差了。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和重视语文学习呢?笔者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高中语文教学走出尴尬、走出弱势的出路之一。
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和发展。那么到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落实。
一、教师首先要提高语文教师的个人水平、知识结构和语文素养。
课堂虽说学生是主人,是主体,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导演作用也是记起重要的,因此,教师的个人的能力,即导演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能力也是是否实现课堂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教师的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课堂驾驭能力、课堂应变能力、以及教师的个人人格魅力、还有就是教师的个人业务水平和知识构架等。教师只有具备超强的这些能力,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课堂的积极性、参与度。
随着学生认知的丰富,教师更要见多识广,教师要多读书,这样才能应对课堂上学生千奇百怪的问题,这样才能将学生的问题讲得深刻、有独特的见解和说服力,让学生特别崇拜你,这样自然也对你乃至你的课堂有兴趣、有参与度。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了,这也是确保语文课堂可能有效精彩的教师方面的因素之一。
二.创设优美的课堂意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造诗意的情趣氛围——这是吸引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先决条件,是让学生产生学习期待的必需,这种情境驱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一节语文课学生只有在和谐诗化的氛围中才能产生身心的愉悦和学习的冲动,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所以语文教师要特别要注意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情境体验的互动平台,让学生在诗意的氛围中轻松快乐有兴味地学习。那么如何创设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氛围呢?
1.运用优美的导语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
语文课堂的导入是一种精彩的开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导语激趣煽情,形成课堂的势能。精彩的课堂导语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不可企及的范本,又能起到唤醒学生潜能的作用。
2.借助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
现代多媒体手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听感觉,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辅助,合理地利用它可以为语文课堂创设诗情画意的美学氛围,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全新的手段,为语文教学创设情境。
3.通过巧妙设问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
爱因斯坦说过,“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善于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用精、少、实、活的提问将学生吸引进课文,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从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活动。
4.依托课堂活动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
课堂活动是一种动态的语文训练、语文实践。精彩的课堂活动课堂里的珍珠,让语文课堂闪光。所以教师要善于设计课中的细节活动,通过课堂活动来进行以读写为核心的语文训练,逐步地提高语文能力。
三.师生要共同精心安排课前环节。
古语说“单个巴掌拍不响”,要想课堂精彩,课堂有有效,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前准备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需要师生课前的积极配合,预设。
1.教师方面:
(1)了解学情,强化课前预习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这种“生本”理念必须在教学的设计之初就应该得以体现。
在教学之前,我们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深入研究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真正体现以学定教。
当然学生课前也要做好必要的准备。(2)整合资源,研发、创生语文课程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语文教材作选择性的取舍、补充,特别要删掉学生和教师读来生厌的文章,要增加进教师与学生都十分喜欢的好文章,让语文课程充满语文味。把师生都喜欢的语文利用到极致,这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益的一个好思路。
(3)明确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制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语文教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一节课,教学之前,教师都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教参中的有关提示,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
2.学生方面: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课堂的主要参与者,因此课前学生的预习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课前学生不事先预习,教师无论怎么的课前预设,都是有一种不和谐,都是有所缺憾的,学生的吸收效果一定会受影响的,一定很难做好课堂的有效性的,只有学生的主动的课前预习,课上参与度才会多,听的、讲的针对性都很强,避免了盲目性被被动性。
因此,课堂是师生的课堂,课堂的有效性的要求是对师生的共同要求,偏颇一方,那么效果就不高了,或者失效了。只有共同课前预习,才能促成有效性的生成。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语文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语文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起分享理解,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1、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课堂的心理地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能力,就必须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课堂的心理地位,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自觉的形成学习的能力,同所有的同学一道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个体同整体形成一种和谐的统一体,从思想上重视课堂活
动,对课堂产生情感依赖。
2、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一是发扬教学民主,优化语文教学组织。语文课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师生“互动流”。二是语文教师要提高业务素质,优化语文教学艺术。三是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
3、尊重每一位学生,给所有同学展示自我的机会。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还是自觉不自觉的把展示自我的机会都给了成绩好些的同学,使成绩较差的同学得不到充分的尊重,这样就会人为的使成绩差的同学对语文老师失去了信任,对自己学习语文失去信心,势必会破罐子破摔,使语文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课前精心准备
1.加深了解,精心准备,强化预习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其实,教与学之间也是同样的道理,如何才能使教与学达到和谐、高效,关键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相互了解和熟悉。首先,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能力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科学地进行教学安排,合理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真正体现教以学为本,教为学服务。其次,作为学生,为更好地学习知识,做课前准备也是十分必要的,一来是对新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二来可以更好地在课堂上与老师进行互动交流做好准备。总之,加强课前预习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2.整合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使用教材时,教师最好不要将教材上的东西一成不变地搬出来“摆”在学生面前,教师一定要培养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也就是要学生如何灵活地使用教材,有创造性、有发挥性地运用教材。教师要懂得有效整合教材资源,活学活用教材信息,在提高教材趣味性的同时,也要使学生能从教材中领略到语文独有的魅力,
例如,优美动人的文字、理性深邃的思想、思思入扣的分析……使学生不仅可以从语文中学习到文化理论知识,同时也在精神上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
3.明确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语文学习过程中,有时可能会接触到很多知识点,信息比较分散、零乱。这时,就需要教师在熟悉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依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教参中的一些相关提示,从众多学习内容中分析整理、理清重难点、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活动向着明确的方向,分层有序地开展。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才能更加具有针对性,教学安排才能更加科学合理。
二、创设优美的课堂意境,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是一个可以展示文字魅力、启迪人类思想、陶冶情操的大课堂。而文字是语文世界的主角,每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深邃的意义。作为教师,如何有效地发挥文字的独特魅力,为学生营造富有情趣或诗意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带来身心上的愉悦和放松,让学生把学习语文当成一种享受,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语文教师要努力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体验的互动平台,让学生在诗意的氛围中轻松快乐地学习。
那么如何营造语文课堂教学的这种情境氛围呢?
1.运用优美的导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一开始就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优美、精彩、引人入胜的导语非常重要,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可以开启学生的想象力。
2.借助多媒体,为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将文字描绘出的意境形象化,使学生更加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诗情画意的美学氛围更加丰富生动,使语文教学更加耳目一新。
3.巧妙设问
爱因斯坦说过:“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巧妙地设置问题,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到更多相关知识,而且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求知欲,活跃课堂氛围,使课堂活动顺利进行。
4.联系生活来创设情境
学生所学知识表面上来看是从书本上学来的,但书本上的这些知识并不是人们凭空想象臆造出来的,而是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得来的,是人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总结。所以,生活才应该是学生学习所需的一个真正的大课堂。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是非常必要的。
5.创设课堂小活动
课堂小活动可以是一个情景小短剧,也可以是针对一个问题展开的小组讨论。通过课堂小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交流及沟通合作能力,使学习呈现一种动态的模式,使知识变得流动起来。
三、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新课程理念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学生所想,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1.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直以来,学生的学习行为离不开教师的监督和管制,学习总处于一种不情不愿的状态中。教师越是管,学生越反感,越不想学。教师很辛苦,学生也累。新课改理念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创新,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空间的学习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加好学乐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现,培养自信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为学生传授知识,同时也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特别是对一些性格内向、沉默少言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多多发言,积极参与,增强自信心。
3.教师自身要提高业务素质,优化语文教学艺术,做有情感的人,讲有情感的课,使学生在教师爱的呵护中学习成长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是众多教师一直期盼的,我想也是莘莘学子所追求的。只要我们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教师为学生着想,学生好好学习,相信真正的高效课堂一定会实现。
作者简介:李红宝,男,出生于1976年11月,本科,中教一级,就职单位:甘肃省临潭县第一中学,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篇7
何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简单地说“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显著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综合能力得以发展。那么,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明确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定向作用。它限制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语文教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一节课教学之前,教师都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教材、教参的相关提示,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
需要注意的是,每篇课文的内容很多,课时的目标也不止一个,我们要分清主次,合理分配。因为面面俱到其实是面面不到,是“蜻蜓点水”、“水过地皮湿”,要勇于放弃。因为暂时的放弃,是为了长远的利益。古语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语文教师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气魄,当目标明确了,重点清晰了,教学效率自然就高了。
二、畅谈社会热点,激发学习兴趣。
与时代接轨,了解当今社会热点,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在课前3分钟都会让学生对上周热点问题进行议论,譬如陈光标的高调行善,食品安全问题,老人摔倒了要不要扶等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学生也会在周末利用网络查找各种资料,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重视师生互动,构建和谐课堂。
课堂上有效的师生互动不是简单地以活动的频繁程度为标准,也不是简单地以课堂气氛活跃程度为尺度,而是以学生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核心参数。师生双方在互动中同等重要、互为主体。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时,学生们对这篇散文的主题产生了分歧,一派认为是“颂秋”,一派认为是“悲秋”。“颂秋”派的理由有三: (1) 从题目的“故都”二字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和赞颂; (2) 从全文的开头可以看出,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到青岛再到北平,就是想饱尝故乡的秋味; (3) 从结尾可以看出,作者要挽留北国之秋,说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悲秋”的理由也有两条: (1) 因为全文写的景物是衰落的,抒发的感情也是悲凉的; (2) 从课文的中心句中可以看出,文章的总体基调是忧伤的。学生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堂讨论颇为激烈,我充分肯定学生敢于表达不同的见解的做法,同时又指出两派的观点都不太准确。热闹的课堂顿时安静了下来,学生们沉默无语,受着思维定势的约束,在原有的思路里很难解决问题,于是我及时提供了新的理解角度:“对作品的分析,要联系到作者的身世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此语一出,立即有学生回答:“郁达夫幼年丧父,从小就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了忧郁的性格。”“当时社会黑暗腐朽,所以郁达夫更加苦闷、消沉。”我继续因势利导:“所以,郁达夫即便是写‘笑’,也是一种苦恼人的‘笑’。”从而使学生很自然地达成共识:本文是一曲悲凉的颂歌。
四、改进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资源。
滞后的教育方式衍生出封闭的学习方式,将学生禁锢在一把椅子上,一间教室里。教师疲惫于一本书、无数次的考试。教师的声音在教室的四壁和天花板上回荡,只听见来自数十个生命的微弱的回响,那就是备课本上准备的标准答案。这种单向交流的学习方式必会被新课程铿锵的脚步踏得粉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已成为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必须适应,教师也必须适应。只要正确引导,其实上网搜寻资料、处理信息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式。不必谈网色变,视网络为猛兽。何不借水行船,圈水养鱼,借信息技术之力,扬素质教育之旗,让我们的生活、学习向丰富多彩的网络靠近。信息技术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多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恰当地使用电教媒体、网络,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图画形式,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学习。学生在这种人文光芒的关怀下,找回了自我,尝试了成功。学习进度和质量都得到了保证。何乐而不为呢?
五、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语文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多样,它有故事会、朗诵会、采访、办班报、开辩论会等,这些活动能使学生从单调的课堂中解脱出来。同时各种语文实践活动都在不同的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比如开展专题辩论会,辩论的题目一公布,学生就会自觉地去关注有关的现象,并会去思考分析形成自己对论题的见解,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语言把自己的见解讲清楚,使别人信服。这样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训练。一些语文实践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例如开展写字比赛,就可以养成学生快速规范的书写习惯;开展小记者活动,就可以促进学生走向社会的其他领域去了解认识真实的社会;开展热点辩论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去留心周围的生活,分析周围的一切,形成自己的见解;开展参观访问活动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拓展他们的视野。通过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参与活动,丰富了语文知识,拓宽了学习空间,积累了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这又可以进一步理解与深化教材知识,从而促进语文知识迁移与能力的提升;同时语文活动又能从课外向课内辐射,促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辅助课外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可以说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堂,二者相辅相成,这样一来学生的能力提高了,素质发展了,我们就不怕学生学不好,更不会再怕应考。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篇8
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媒体, 是依据课程标准由专家编定的教学文本。现代教学观认为,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把握学科知识和教材结构, 领会教材编排的意图, 吃透教材的科学思想、文化底蕴, 融合单元之间的知识, 确定教学设计目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中, 充分发挥主动性, 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有关资料。”教师应不受教材的束缚, 以教材为蓝本, 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灵活处理教材, 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重组、补充, 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活化教学内容, 实现现实生活资源与教材资源的结合, 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 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明确教学目标, 做到有的放矢
落实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美国教育学家卢姆认为, 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提出的基本理念, 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 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因此, 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以三维目标为依托, 根据课文的人文思想, 确定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 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让学生明确一堂课该学什么, 该把握什么。
三、课堂充分准备, 要有课堂的预见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一般认为, 教师课前备课主要是“备教材”, 吃透教材, 深入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但往往忽视了“备学生”这一环节。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学生, 学生对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理解。因此, 教师除了依据不同的学生进行教学设计外, 更应该在备课的过程中有前瞻性, 预测在课堂中学生可能提出问题或出现的情况, 预设解决方案。
四、加强课前预习, 强化课后作业
学生学习过程是预习、上课、复习的过程。课前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预习, 我们可以按照教材后面的思考题进行指导, 指导学生将课文中生字词在课前通过查阅工具书自行解答, 把课文中难点和不易理解之处勾画出来, 使学生带着思考、质疑上课。课后作业不一定每堂都要布置, 依据教学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布置课后作业, 既要兼顾巩固旧知识获得新知, 又要作业适量, 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去思考和完成, 达到预期的效果。
五、教师激情、幽默, 创设情境, 调动课堂学习氛围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一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首先, 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要有激情。高效的课堂需要有激情。激情的课堂高潮迭起, 唤起学生的激情, 驱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其次, 课堂语言要幽默。在课堂教学中, 幽默的教学语言, 增添教师讲课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让课堂氛围不再枯燥, 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活力。
六、语文课堂教学重学法指导, 让学生长足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 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 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语文课堂教学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语文课本学习, 学生从中学习到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 语文课本中还含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从中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气质, 提升精神境界。语文课堂不应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更应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 促使学生课外长期、自由学习语文,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七、课后发展性教学评价, 促使“教”与“学”水平不断提高
不论是教学名家, 还是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 一堂课总会有些缺憾。如果教师不及时反思与总结, 在下次课中又出现类似的问题, 这不但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也影响了教师个人专业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 及时、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学习作出恰当的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方法、结果作出即时评价, 肯定学生的优点与进步, 指出学生的点与不足, 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建立学习语文的信心,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有助力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不论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都应当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 立足于学生全面的发展, 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 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兴趣, 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是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让学生在45分之内获得新知, 取得长足的发展,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 .
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导入 篇9
一.典故传说导入
这是我经常使用的方式。在讲授枯燥的古文时, 我经常从《东坡志林》、《世说新语》中挑选名人的逸事、趣闻来讲, 让古文不再枯燥而是变得有血有肉。比如在介绍王羲之的文学常识时, 我用“东床快婿”的故事导入, 让学生能够亲密接触历史名人。而学生也非常喜欢听故事, 嘈杂的教室, 只要一听要讲故事, 学生都安静下来, 集中精神来听。
二.图片导入
这种导入方式我通常在讲科普文章时使用。比如在讲《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课文时, 我的导入是这样的:“同学们,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 她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 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 比如北京故宫、苏州园林、佛塔、道观等 (多媒体出示相关的图片) , 中国的建筑是独具特色的。那到底有什么样的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呢?翘起如翼的屋顶、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构部件、脊吻、瓦当, 小到门窗、门环、角叶, 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原本枯燥的专有名词有了实物的帮助讲起来就很容易理解了。
三.音乐和视频导入
在讲授《合欢树》时, 《懂你》的音乐响起了。学生在聆听音乐的时候, 也进入到特定的文章意境中。讲解《红楼梦》的人物形象时, 有关王熙凤的视频导入对学生理解人物形象非常有帮助。演员精彩的表演可以很好地诠释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意思。又比如杜甫《登高》一诗的教学目标可帮助学生走进诗歌意境, 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围绕这一目标, 名家的配乐朗诵以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深情的语气给学生展现了文本凄楚悲凉的意境, 对于学生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很有帮助。
四.背景知识及作者介绍
有些文章距离学生太遥远, 那么适当的背景知识对于理解文章的主题很有帮助, 尤其是外国作品, 必须要把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 才能让学生对文章有一定的理解。关于作者的介绍一定要客观、翔实。尤其是古今中外无法忽略的大家, 要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 不要产生畏难的情绪。比如讲授《小狗包弟》这篇文章时, 文革是不能回避的话题。这篇课文的主要价值是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动乱的社会现实, 以及当时的人们人性扭曲的状况。对于文革背景知识的介绍可以引发学生对过去那个年代甚至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和拷问, 也可以正确理解巴金先生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
五.设疑和制造悬念
在导入时设置问题, 可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引导他下一步的学习, 也可以激发学生想要了解答案的兴趣。比如讲解鲁迅的《药》这篇课文, 我的导入就是“20世纪初叶的中国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 许多革命者和仁人志士, 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寻找疗救中国的良药。有一位作家, 他用小说的形式形象地反映了这一现实。那么什么样的药才是救治中国的良药呢?他找到这剂良药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在导入时抛出这样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初探 篇10
那么, 如何使高中的语文课堂更加高效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学准备的有效性
教师在备课阶段必须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教师需要进行摸索, 权衡后决定, 要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定位。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失败的教学活动就是因为定位不准确, 如果开始的方向就是错误的, 结果可想而知。我们不要认为被选入教材的文章一定要篇篇都精讲细讲, “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会造成目标障碍。我们要明确语文教材不是篇篇都是重点, 不是处处都是关键。大胆取舍, 科学定位, 合理整合, 才能实现教学准备阶段的有效性。
二、要选择恰当的切入点
语文教学有一个多维度的性质, 因此教学也有多侧面的特点。教师要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 引导学生多角度阅读文本。正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一样, 同一事物在不同人的眼中, 从不同角度去看, 得出的结论也千差万别。所以, 教师要选好角度和恰当的切入点。还要指向明确地将这种意图以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教学活动的强度要适宜,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程度和接受水平确定教法, 否则, 就会使教学难度过大。如果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作者与时代背景——分析课文——概括与提炼写作特点”这一固定模式, 学生实难保持兴趣。枯燥单一的教学使学生不愿上语文课。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材,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从多个侧面切入文本进行解读, 如讲授《六国论》时, 可将《过秦论》和《阿房宫赋》进行比较, 让学生讨论得出角度不同, 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也不同这一结论。讲授《荷塘月色》时可将《再别康桥》和《边城》进行比较, 使学生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含义, 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激发学生的思想, 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教学调控的有效性
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人格修养、文化积淀等, 从各方面去吸引学生, 让他们意识到课堂上他们肩负的学习责任, 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创设课堂情境, 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的机会, 允许并鼓励学生勇于提问与质疑,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传统的教学注重师生和全班学生的学习交流方式, 而忽视其他的交流方式, 如教师和小组学生之间、小组学生之间、个别学生之间和全班之间的交流, 交流渠道狭窄、信息流量少, 最重要的是不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教师要注意从多角度编织交流网络, 各种交流方式共存。
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 优化语文教学组织, 注重情感投入, 加强师生情感沟通, 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每个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 我们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创设情境, 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 让学生学会知识, 掌握能力, 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因生而异, 使教师、学生、文本、课堂四者有效结合, 活跃语文课堂, 实现教学调控的有效性。
四、良好的语言呈现
于漪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是加强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 而且能给学生以熏陶, 以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语言, 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 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 并在实践中不断实践和反思。教师语言不精练, 反复地重复, 教师声音过高、过低、语言单一、呆板, 缺乏幽默感, 这样都会使课堂沉闷, 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 师生生疏而不会配合, 当然教学效果也不会好。教师语言要主旨明确、连贯顺畅、话题适中。要避免随心所欲、不着实际或词不达意、颠三倒四等妨碍学生理解的话语。应反复琢磨和锤炼, 力求达到精确、严谨、得体。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言之有物, 论之有实。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与未学知识联系起来, 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
五、课堂内外的有效结合
教材的改革必然带来教学模式的优化。如果我们只是在课本上下功夫, 那么我们的语文天地就太小太窄了, 生活处处是语文, 我们要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连, 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检验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 用知识指导生活, 让生活检验知识, 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成果, 让成功促进未来的学习, 使学生“得法于课内, 受益于课外”。语文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时间和机会, 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 引导学生向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
总之,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的生命, 它是课前、课上、课后、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和总结, 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摘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高中语文的课堂改革应该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特点, 为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就要提高课堂效率, 使学生乐学、会学。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选择恰当的切入点, 用良好的教学语言打造高效课堂, 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效结合, 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11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前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课堂变得越来越充满活力。在社會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时间就是金钱,高中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应重视起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的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下面将如何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起创设课堂氛围,这不仅能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而学生则是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充分的发挥主体作用。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学习只要将书本中所包含的内容进行讲授就可以,也因此教师会忽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长时间以来学生在面对教师的时候就会出现情绪紧张或者不安的心理情况,导致学习效果得不到提升。对此,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平等的课堂氛围,在一种和谐氛围中进行学习,学生才能真正的放松,并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想法。
二、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而言,只有对一件事物充满了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和分析[1]。因此作为高中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做的就是积极的激发学生兴趣。在激发兴趣的环节中,首先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充满自信心。其次,教师要充分的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将对语文的学习变成一种自觉地行为。总之,兴趣培养与教学之间是不可分离的,教师不能因为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才去暂时的取悦学生。而是应当在教学模式和内容等方面综合的培养学生兴趣,在课堂中让学生及感受到轻松同时又能有紧张的情绪,既兴奋又严谨的态度,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兴趣的目的。
三、打造开放式教学模式
对高中生来说,他们已经形成了自身独立的看法和见解,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一味地采取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将感到枯燥,从而产生厌学的情绪。教师应当认识到,高中课堂应当是活泼的、生动的[2]。将开放式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当中去,采取更多活泼的手段能让学生对教学提升兴趣,同时产生想学的思想。对此教师可以采取课堂讨论或者辩论等方式来活跃整个课堂。此外教师应当重视起学生的课堂参与,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才能更好的提升教学有效性,对此教师可以利用情景教学等方式让学生能融入到活动中,同时也能将课堂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通过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展,同时与同学之间的沟通更加密切,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强化师生之间互动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彻底的摒弃传统教学观念,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来进行教学。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中教师应当积极地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能只让学生坐在下面听,而是应当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好互动能有效的提升课堂气氛,使课堂变得更加轻松。同时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和互动,对强化师生感情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学生不再将教师认为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才能更加轻松的进行学习,对提升课堂有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为了彻底的改变传统教学的模式和方式,一定要先对语文的教学思想进行改革,创新教学手段,以此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多媒体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行业[3]。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当中不仅能给学生提供图文并茂的知识内容,同时也能让学生在生动的画面和视频环境中感受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对语文学习更加有兴趣。对此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手段,将语文课堂教学中原本模糊的内容变得更加清晰,原本生硬的内容变得生动,同时让枯燥的课堂变得更加灵活起来,这种方式对学生来说势必会起到较好的效果,对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将语文知识中抽象的思维转换成为形象思维,原本呆板的文字也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语文课堂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彻底的形成全新教学方式,提升高中的语文教学有效性。
六、提升教师素养
教师在教学中是组织者也是引导者,如果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不足,那么教师也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逐渐被社会所淘汰。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要想提升教学有效性,教师一定要重视起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首先,教师应当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加直接的获取知识。同时教师还需要不断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来分析问题,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的探究能力。此外,教师应当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向学生们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魅力,无论遇到什么样而对问题都能对此有所感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下得到情感上的升华,这对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结语:语文是高中教学中的基础知识,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不断的摸索当中的规律并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入到教学当中来,彻底的摒弃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只有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兴趣,强化师生交流,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和方式,才能让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周小雪.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措施[J].成功(教育),2010,05(06):65—68.
[2]郁琼雅.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有效性的提升分析[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4(07):71—77.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篇12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从5岁时对罗盘发生兴趣, 最后成为物理界的泰斗;达尔文从小对动物的兴趣引导他跨入生物学界的殿堂, 创立了不朽的进化论。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 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 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 而且会废寝忘食, 乐此不疲地去干。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有了兴趣, 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 在这种欲望驱使下, 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 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吸引学生产生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 一堂有趣的课堂导入, 甚至老师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一表人才, 性格幽默风趣等。老师尽可能发挥个人特长, 大胆创新, 积极尝试。例如:学习《失街亭》一文, 笔者让学生针对诸葛亮以及司马懿的军事部署作一番研究, 体会两军对垒时的情景, 既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也把握了文章内容。
二、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方法是学习的金钥匙, 是事半功倍的前提。语文作为一门社会科学, 学法上与其他学科有许多共同点。如:科学的学习态度,
一、利用民族风情资源遵循语文规律加强听说训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 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科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叫语文, 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 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 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就叫语文。”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方面, 教师的任务是充分利用民族风情资源, 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 给学生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利用本地的土语俚语, 历史故事, 民间传说, 通过摆龙门阵等方式达到互动学习, 共造听说训练环境。如官渡峡传说、黑洞河传说、冉二先生传说、狗尾巴传说等。这样就激发学生情趣, 在快乐的情景里, 升华他们的求知欲望, 化枯燥的听说训练为生动的自主学习, 变被动的僵硬灌输成主动的情感熏陶。
二、把握语文课程特点解读本地风俗文化培养学生故土意识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 语文老师要想方设法尽可能组织学生听闻家乡丰富的传说, 使学生在广泛解读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提取信息, 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转化为充满个性色彩的语言。使学生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 提高观察、判断、理解生活的能力。增强学生故土意识, 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我在教学《夏天的旋律》时, 讲解“夏至”, 问学生:天这么勤动脑, 勤动手, 勤动口, 耳到, 眼到, 口到, 心到, 手到等。同时还有它独到的学法。笔者在组织课堂教学时, 常根据实际, 采用一些自主学习教学策略:读写互动策略, 原始阅读策略等。例如:学习文言文时, 读写互动策略就十分有效。学生的眼、耳、手、口、心协同“作战”,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当然, 拥有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同时还必须“能学”、“想学”、“坚持学”。笔者在此不一一赘述。
三、加大课堂的检测力度
学生的知识要得以巩固, “学—练—讲”这个环节必不可少。检测的时效性也很重要, 最好是课后及时测甚至可以随堂练习, 教师及时发现问题, 把问题尽早地加以解决。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课课有测验, 单元有练习, 次次都批改 (当然是抽取部分作业) ”的方式。通过检测,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四、树立学生的反思习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习提出反思,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提高学习效率。笔者做了以下工作:
首先, 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学会反思。比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 笔者就让学生预习背景, 了解作者, 画出荣国府、宁国府布局, 梳理重点字词。
其次, 在课外作业中学会反思。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于说与写的培养。对于写作, 一直是学生最头疼的事。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要求学生每天都做摘抄作业, 只要是自己喜欢的, 感兴趣的都可摘抄, 但是每页纸要留空白写点评, 写自己读书的感受、心得体会, 写出真情实感, 敢于说真心话。不知不觉中, 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 知识面扩大了。自然, 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了进步。
浅谈民族风情课程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吴国民
热, 吃什么比较凉快?学生纷纷回答:凉粉。我于是因势利导地提问:有关斑鸠蛋豆腐的传说, 同学们知道吗?大家众说纷纭……后来, 师生共同约定:以当地传说和斑鸠蛋豆腐制作和品尝召开一次主题班会,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发挥资源优势鼓励自主探究进行综合学习
语文教学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和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整体语文知识之上,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课程应该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就活化了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主题班会“本地传说演讲比赛”中, 学生搜集到的各种传说, 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地演讲, 学生的激情, 无不令我大开眼界。在作文《我的家乡》时, 学生们用那稚嫩的笔触、独具慧眼的视角, 描绘了家乡的古朴、神秘、美丽以及变化。感受, 无不令人神往。经合作探究、互评互改、教师激励, 学生作文兴趣空前高涨。这样, 能力得到增强, 情感得到升华, 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还可以让学生的有关风俗风情的作文上墙报、传网站、投稿件、登报刊。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有效课堂策略浅探06-18
高中语文有效性学习论文08-09
有效阅读教学高中语文07-23
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08-23
高中语文的有效学习09-28
高中语文课堂05-29
高中语文课堂改革11-11
高中语文课堂如何激活05-11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