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心得(共12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心得 篇1
进入21世纪的高中语文教学, 由于以网络、计算机、投影等为核心的多媒体现代教学工具及手段的推广普及而呈现了许多新特点、新趋势。如语文课堂有了精美而充实的课件, 信息量更大了;有了多媒体的帮助, 音像资料得以介入课堂, 给学生以全面的视听新感受, 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了。然而, 使用多媒体现代教学工具及手段给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笔者却深深体会到它让师生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极易陷入误区, 如有了多媒体的帮助, 朗诵课文的音像资料派上了用场, 师生课堂不朗诵;有了PPT对课堂内容的展示, 老师课堂上不板书, 学生不做课堂笔记。陷入误区可能对语文课堂造成负面影响。但是重视朗诵、板书,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把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手段与示读、板书等传统教学手段有效结合起来, 语文课堂教学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在十几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经历了从一张嘴、一盒粉笔等为基础的传统语文教学到学习使用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在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矛盾冲突中, 笔者深刻体会到在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摒弃诸如朗诵、板书等传统语文教学手段是不可取的。因此, 我想把这些年来自己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并求方家批评。
一、重拾朗诵
在现代诗歌散文及古诗文教学中, 朗诵或背诵是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在来到广东实验中学执教之前笔者就教于内地一农村中学, 由于条件限制, 音像资料在语文课堂很少派上用场, 我要么自己朗诵、背诵示范, 要么会让朗诵优秀的同学朗诵, 都能起到较好的课堂效果。初到广东实验中学时, 由于学校现代化设施较为完善, 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手段被广大师生普遍运用到课堂上。也许是出于对现代教学手段的迷信吧, 在近半年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都热衷于使用多媒体, 而摒弃了自己原来擅长的传统手段。当我与学生动情地唱李商隐诗《无题·相见时难》、李煜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背诵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王勃《滕王阁序》、苏轼《赤壁赋》时, 不但自己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 学生也总是报以热烈的掌声, 深深被课堂的气氛感染。我想, 能够较好地把握朗诵、背诵, 也是一个语文老师的魅力所在。
二、重拾板书
笔者初到广东实验中学执教语文时, 发现教学处评教项目中有一条就是该老师能不能熟练使用多媒体及课件进行教学。为此, 我花了不少精力做课件, 力求把教学内容都呈现在PPT中。语文课堂教学也就着课件为依托展开。课堂上, 每到老师讲解或下结论的时候, 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请同学们看投影, PPT有详细的呈现”。老师静默地等着同学们看投影。整堂课下来, 我没有写过板书, 也很少有同学在课堂上做笔记。我老想着展示课件, 同学们也老是盯着投影看结果, 课堂讨论交流冷淡, 总感觉老师与学生都被课件牵着鼻子走了。
带着困惑, 我有幸能够去聆听老省实语文教师的课。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听课学习, 我发现这些老教师的语文课有不少共性:老师对教学内容烂熟于胸, 课堂围绕着老师提出的核心问题展开, 虽然投影及PPT也用, 但一般只是在需要呈现辅助教学的资料时才使用。师生们的课堂讨论积极而热烈。学生的见地不凡, 富于个性;老师的点拨巧妙风趣, 发人深省;形成的结论被老师写在黑板上, 粉笔字苍劲有力, 堪称书法上品。老师的板书干净利落地呈现着课堂的思路和重难点, 学生的课堂笔记做得积极而简练。经过这些老教师的进一步点拨, 我也开始重视板书, 重拾板书, 苦练粉笔字, 终于走出了被课件牵制的困境。
板书在备课时就需要精心的设计:在黑板上, 课堂的每个主要环节, 要提纲式的简洁地呈现, 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握这堂课的主要内容;而师生在课堂要交流的核心问题, 在黑板上要醒目地呈现出来。最后, 师生就核心问题交流的观点与结论则有条理地写在核心问题的下方。这样有利于巩固课堂交流学习的成果, 学生做笔记也更容易。另外, 对于要强调的重难点, 采用红色粉笔写出或做标志, 也能有助于学生对课堂重难点的把握。板书不是越多越好, 把关键词找准, 简洁明了地把课堂内容呈现出来就好。
无论是课堂朗诵、背诵, 还是课堂板书与做笔记, 其实都是注重过程与方法, 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 是有助于语文教学的促进和发展的。
这些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让我得出了一个结论:语文教学的改革与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相反, 应该继承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 把传统教学手段和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手段完美结合起来。这样, 语文教学的改革与现代化才能走上康庄大道。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心得 篇2
教学一定要吃透教材,在此基础上我总力争每堂课都能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氛围里学习,不时在课堂上渗透些课外知识,这样一方面能拓宽学生知识面,另一方面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很好,这里给大家分享高中语文教学心得范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1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了单调乏味,走向了枯燥无趣,以至于学生们讨厌语文,害怕语文,甚至于渐渐远离语文。究其原因,不是在于学生,而是在于语文教师自己,是我们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保守固执关起了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们在这座知识的宝库面前,只有望而却步。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喜欢上语文?以下几个方面是我的一些心得:
一、凭借教师的语言魅力,牢牢吸引住学生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讲求“精”。要使课堂语言少而精,一定要在课前把握不同课文的特点并加以精心设计教学语言。要设计好这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问题要集中,而且要突出重点,切忌主次不分,面面俱到,什么都有想解决,往往结果却是什么都解决不好。对讲授每一个问题,也尽可能对用语事先作一番准备,要使用的几个关键词语,应该经过推敲和筛选,提高它对阐释问题的命中率。
处理课堂临时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的“即席”用语要能够“一语中的”,这样,对学生的刺激才强烈,才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才有利于学生记忆的巩固。
其次,教师的语言要注重“启发”。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现代教学法所倡导和追求的目标之一。它的好处很多,例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活力,造就学生的进取精神,活跃课堂气氛等等。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语言: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的,几乎都在心底留下了这个旧社会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运用了怎样的鬼斧神工来塑造了这个艺术形象的呢?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究竟是社会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呢?仔细学习,可以得到答案。自然而然的,学生在转移注意力的同时也注意到了这几个问题,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在听讲的时候也能做到心中有数了。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机地联系课文的相关知识,得心应手地穿插背诵有关的诗词、警句、启发学生课后去多读书,或有意识地联系学生过去背诵的篇目、启发生学生去记忆巩固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学生被教师广闻博记的学识所“粘住”就能激发起对学习的兴趣,不由自主地迷恋教师讲课而喜欢上这门课了。
二、体验成功,实施激励评价,激活课堂
每个学生在思维、记忆、分析、理解、创新等能力上存在着各种差异,但无论他们之间存在何种差异,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期待赞扬”。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的赞扬是学生最大的收获。,因此可以说,学生在学习中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希望老师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得到激励与肯定。有鉴于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成功的体验:如让他们准确写出一个成语,背会一首诗,回答一个问题,做会一道题等;课堂回答问题时、作业批语、作文评语中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喝彩,多说“你真棒”“说得真好”之类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到“我能行”。
即使学生出了错,也应该选择合适的语言,和缓的语气,如“没关系”、“再想想怎样说更好”等句子加以鼓励、启发和引导,让他们在认识和改正错误的同时得到进步,万不可伤及学生稚嫩的心灵。此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引进竞争机制,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评比方法,在学生表现出色时,及时地给予奖励,一堂课结束时,进行小结和评比。如此,不仅能刺激学生的思维,活跃紧张的气氛,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而且对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有很大的作用。教师再适时适地的做出适当的表扬和鼓励等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正如爱默生所言:“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只有学生建立了自信,才能更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自觉地进行语文训练,不断培养和提高语文素养。
总之,要想让语文课吸引学生,教师就必须结合自己的个人风格,采用多种方法,让语文课堂更生动形象,真正做到让语文课堂洋溢着人文色彩,让学生真正的体验到语文学习中的快乐,从而爱上语文课。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2
在实习的两个月期间,我进行了语文教学的实习和班主任工作的实习。虽然时间很短,但我体味到了做老师特别是做一名班主任的乐趣、责任与艰辛。我也深刻的理解了“学为人师、学为人范”真正含义。
作为一名高中一年级的语文实习老师,我对高中一年级的语文课程学习作了一次深入的了解,我以一名语文老师的要求,站在另外一个高度,欣赏课文、了解课文、讲解课文。经过学习和实践,我觉得语文教学应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备课。
备好一堂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我认为,备课不仅仅备的是知识点,而备的是整个教学流程;备课不仅仅是备的是教师的授课,而备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与差异的语言与行为;备课不仅仅备的是知识点的数量,而备的是知识的质量……一份完善的、符合教师的满足学生需求的具有指导性和启发性的教案,不仅能帮助教师按时按量完成教学的内容,更能让整个教学的流程更加的流畅,让学生学的充实的.知识。所以,我认为,备好一堂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第二:讲课
如果说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的话,那么讲课就是一堂课的关键。讲好一堂课,教师需要的不仅仅是完善的教案,而更应该具备丰厚的专业知识。当然,丰厚的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也需要有清晰的思维和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我觉得讲好一堂课应具备以下几点:标准而熟练地普通话;清晰的教学思路;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解决临时问题的能力;多方运用辅助教学工具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能力以及活跃课堂气氛的能力。讲台虽然只有三尺,但他是教师施展个人魅力的舞台。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个舞台,讲好每一堂课。
第三: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即是对教学流程的再次思考,看哪些环节不够完善;对教学效果的跟踪调查,看那些地方任然需要补充。当然,更重要的事后者,特别是在知识的迁移、课堂临时问题的解决方面,我们最好形成书面的反思,为以后的的教学留下经验与教训。实习期间,我一边听其他老师讲课,向他们学习,一面请指导老师听我讲课,给我多提意见,多做指导。我在一次一次的反思中提升自己,尽管我知道自己与教师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相信,经过我的努力,经过我的反思,我一定会有所进步,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所以我认为教学的另一个要点就是自信。
在实习期间,我还实习了班主任。虽然只是实习,可是我做的东西和一个真正的班主任一样,我尽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做到接近一名真正的班主任。
作为班主任,出来处理好班里的日常事务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爱心。爱我的学生,就像爱我的弟弟妹妹一样。其实,孩子们的思想非常的简单,那就是“你爱我我就爱你”。所以爱是化解一切不愉快的最好良药。关心他们的生活、包容他们的错误、耐心的讲解做人做事的道理。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不是让孩子多么害怕你,而是让孩子敬畏你,因为你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
当然,作为一名老师,更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们树立良好的榜样。
认真的对待我们的工作我们学生。、
通过实习,同时感知到得自己的能力的与不足,任然要我更加的努力。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3
在刚刚结束的一学期工作,我担任高一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现回顾有欣喜、有遗憾、有收获、有不足。一年来,我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求自我,恪尽职守,按照学校的要求,认真完成了教学任务。
一、改善自我、提高自我
为了能使教学工作卓有成效,为了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有效的知识和技能,我认真研读了教学大纲,并买了些教学辅助资料,及一些语文工具书籍。同时加强与其他语文教师的交流,认真研读他们的教案、教学心得。抽空去听其他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并认真、详细地做好听课记录。平时,我还注意查阅有关语文教学方面的书籍、报刊、杂志,做为教学备用资料。在上每节课之前,我尽可能从网上、报纸、书籍上搜集相关的资料,结合本校学生情景,认真备好课,设计好教案。同时,针对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反应在课后写好教学反思,总结每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方便今后的教学。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本事,提高成绩
1、激发学生对语文科目的兴趣
在吸收他人经验及结合自我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景的基础上,尽力改变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理解知识的填充式教学方法,按照新课程标准,在课堂上经过设计一些与学生实际相贴近的问题,以启发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做到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装始终处于一种进取的主动的状态,在简便的氛围中理解、理解知识。并适当地及时地鼓励、表扬学生的表现,肯定他们的回答,让他们从回答问题中树立信心。还经过设计一些与现实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分组探讨。这不但刺激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探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完成教师的教学目标,并且还让他们从中体会学习语文更应把视角拓展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从而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了他们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本事
由于高中学生的学习科目多,学习资料量大,所以平时阅读书籍、报刊、杂志等较少,这就使学生的阅读理解本事较差。针对这种情景,有选择的向他们推荐一些书籍,并提出有效阅读的要求,尽力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以提高他们阅读理解的本事。而在课堂上,注意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经过阅读后回答问题,并适当地引导,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本事。
3、提高学生写作本事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本事,本人在平时常布置一些简短的小作文,并在课堂上当场完成。小作文的资料多是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学生写起来也容易。
三、课堂要求与批改方面
刚刚步入高中生活的学生起初感觉生活很新鲜,但过了一段时间由于学习压力大就觉得枯燥、无味,所以在课堂上我始终都精神饱满,给学生一种进取进取的精神,让学生感觉到课堂很有兴趣,注意力集中,教导学生手不要离开笔,笔不要离开习题,记好笔记,做好课后巩固。批改方面:每次有选择的批改,详批详改,改后有针对性的讲解,有效的提高成绩。
高一的教学是基础,它对以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所以基础要打牢,所以在各知识板块的讲解上,时间的分配上不够合理、科学,致使后边的重要资料出现脱节,影响了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将汲取以前的教训,保质保量完成本职工作。
总之,自踏上教师这一岗位以来,爱岗敬业,一向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时刻不忘自我是一个为人师表的教师。虽然经过努力取得一些提高,但在教学水平及经验上尚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仍须努力学习,从实际工作中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和工作本事。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4
一、本学期学生现状:
进入高一第一学期,学生和教师都有一个彼此了解和适应的过程,本届学生有一些突出特点,主要表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来自不一样的学校,层次参差不齐,学生学理科压力较大,数理化基础较差作业练习量大,时间紧,客观上存在重理轻文倾向。
2、语文基础极其薄弱,阅读面狭窄,薄弱点很多,学习上不善于自我反思与总结。
3、学生的学习意识不是很强,基本的学习习惯差,不太注重科学方法,不善于学习,甚至不会于学习;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及时复习巩固,落实相关要求。
4、上课部分学生注意力不能持续集中到底,尤其是应对相对枯燥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时候,需要教师多次提醒暗示。
5、深入研究思考少,主动学习质疑少,学习被动,不爱动脑、动手。
6、有时易灰心,战胜困难的勇气不足。学习较浮躁怕吃苦,静不下心坐下来潜心学习和练习。
7、写作缺乏坚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很多学生还不能做到文从字顺,作文思路打不开,缺乏文采和思想的深度。
二、本学期提高成绩的具体措施:
针对上述学生的具体问题和情景,本学期特制定并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成绩,努力实现学校制定的高考目标。
总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亲近教师、亲近语文,好学乐学能学,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语文教学资源,优化课堂结构,深钻教学艺术,师生互动,效益优先,以学生的“得”为整个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情感上,用细致的工作架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鼓起学生自信拼搏的勇气,确定学生具体的奋斗目标。在课堂上,经常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行思想品德意志的教育、用进取自信情绪感染和鼓励学生,使学生尽量坚持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热情,努力克服高中新生特有的不适,不断学习提高。
分项统计分析比较学生每次月考“得失分”,单独找单项后进生分析谈心,制定下一月具体提高目标,要求学生结合知识点的薄弱处强化补差。经过作文、月考总结、作业批语、谈心等与学生交流,给他们激励。平时在学生练笔本、作业本、卷子上、给学生写点信息,用贴近他们心理的话语来帮忙他们,使他们明确不足,努力提高。课下及时与学生谈心,学生有问题就给他们做指导,帮忙他们找出问题原因,树立进取奋进的心态。做好尖子生、后进生及个别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工作,稳定学生。
2、备课上
多方发掘与整合语文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本年级团体备课的优势,结合自身钻研,借助媒体网络,深入研究教材和文本,钻研教法与学法,精心备课,大胆创新,反复修改斟酌cai课件,保证备课质量。充分根据所教学生一个重点班,一个平行班的实际,有针对性的实行不一样教法,保证课堂上充分让学生活动。针对不一样层次的学生精心设计各项练习,对手中资料大幅度删繁就简,尽量精练,并引导学生异常注意资料的利用方法。
3、课型上
原则:一切围绕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结合不一样课文及学习资料设计好学法指导课、考试讲评课、拓展欣赏课、语文活动课、综合阅读课、作文系列训练课等。
4、授课上
坚持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坚持互动、生成与共享。严格课堂纪律,活跃课堂气氛,尽量让每一个学生认真学习、练习。一切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继续改善教法,采取最适合自我学生的方式授课。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分层提问答疑、分级分组做题,努力促尖转中补差。
5、辅导上
分层培优补差,自习课上单独或分组找学生谈心或辅导,课下个别辅导学生。对后进生加强信心教育和学法指导。
6、教师业务提高上
广泛读书,虚心学习;深入教研,积累资料;进取听课,业务培训;进取参加语文年级组和教研组的学习培训业余自购自学《新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标解读》、《文本解读论》、《语文教学通讯》《审视中学语文》《走近魏书生》《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青年演讲本事训练教程》《演讲与口才》等,进取学习听课并参加培养,观摩特级教师授课。本学期还重点学习文本解读,提升了自我的文本解读和赏析本事,进一步学习运用普通话和多媒体教学,业务本事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教学效果。
1、较好纠正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不良习惯,树立了学好语文的坚定信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空前高涨,初步构成了较好的语文思维,赢得了学生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较好地完成了学校交给的教学任务。9—12月月考语文成绩均居年级前三名。半期考试成绩居重点班第一名,平行班第二名;期末考试成绩居重点班第一名,平行班第一名。
2、经过认真准备、精心组织年级语文选修课——“小小说的欣赏与创作”,深受学生的欢迎。经过师生互动,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初步摸索出一套较为有效语文选修课堂教学组织艺术。
3、学生的写作兴趣高涨,写作水平有较大的提高,班上自主修改了学生优秀习作集《让我们走进春天去聆听花开的声音》。
四、教学体会和下期工作思路。
1、立足于丰富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建立“大语文观”,整合语文教学资料,全方法发掘语文的魅力,引领学享受语文,走进“语文大观”。
2、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引领学生自觉主动学习语文,这是事半功倍和取得较好效果前提。
3、不要怕学生基础差,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需,从实际出发,用真诚感动学生,用活力激励学生,用方法指导学生,真诚的关爱学生,注意时时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体验和思考。
4、教学与艺术联姻,乐趣与效率俱来!
5、下一期将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语文课堂教学、语文读本的高效利用、人文精神的构建与作文系列训练。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5
一、浅析目前高中语文教师阅读现状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想要教出好学生,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先广泛地阅读,只有教师本身深有所得,那么才有货倾囊而授。如果只是一味地指导学生阅读,而自己却不去阅读,那么效果会大打折扣。阅读的重要性,每一位语文教师都知道,但是真正坐下来静心阅读的教师却少之又少。
高中的语文教师有备不完的课还有改不完的各种作业,特别是在高考这座大山的压力下,学校和教育部门的眼光更多地停留在考试分数上。与之相对应的任课老师,有着很大的升学压力,想要静下心来阅读,可能更多的教师会静下心来想方设法地提高成绩。其实,从宏观角度去看待考试与阅读的关系,会发现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学生成绩的最佳方法。
曾经有人调查发现:在中学教师这个群体中,他们大部分时间都被批改作业、备课、阅卷、和学生谈话等占据。
阅读课外书的教师数量不多,而这为数不多的教师中,去图书馆次数最少的竟然是我们语文教师。这样的数据让很多人觉得匪夷所思,语文教师不是最需要阅读的群体吗?事实却让大家大失所望。
当下,高中语文教师工作压力大,阅读量小,阅读范围狭窄,阅读的品味也有所欠缺。正因为如此,面对知识面越来越广、求知欲越来越旺盛的学生,不少高中语文老师感到底气不足、有着捉襟见肘的感觉。
在近两年,当地教育局组织的高三教师与学生考同样的试卷,并将试卷混在学生卷里同时批改,出现了不少语文教师的考试成绩落后于学生的情况,这是令人感到非常尴尬的局面,这也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二、阅读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高中语文学科有着内容丰富、知识面广博的特点。上至盘古开辟天地,下至风土人情,从天文地理历史到古今中外名人传记,无所不含。因此,教师只有宽泛的视野、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够驾驭得了语文课堂教学。苏霍姆林斯基则建议教师:读书,读书,再读书!只有持之以恒、广泛地阅读,才能够得到专业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也只有书本能带给教师丰富的营养和广博的世界。
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生活范围狭窄,接触人群和事物单一,知识面相对比较狭隘。若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专家或者一个满腹经纶的语文教师,只有努力追求,不断成长。纵观一些起点普通的语文特级教师、语文界的领头羊,他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表现得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并且形成独有的教学理念和思想。
细细探究他们的专业成长过程,发现他们一直都在进行着广泛的阅读,常年与书结伴而行,在课外阅读中与古今中外的名家进行着思想交流和思维的碰撞,他们的知识面比普通教师要广、思维更开阔、视野更宽广、底蕴更加丰厚,自然而然地教学能力更强。
三、阅读方法与内容的选择
构建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书籍品种之繁多,内容之广泛,即使穷极一身,也不可能读完。因此,选好书、读好书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是汉语言文学类书籍的阅读。语文教师首先要精通语文专业方面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从宏观角度掌控课堂,引导学生在语文的天空中自在地翱翔,发挥语文特有的育人功能。
其次是广涉自然、科学、社会等方面的阅读。要满足学生日益旺盛的求知,必须有广泛深厚的知识作为支撑。语文学科是其它所有学科的基础,同时也涵盖其它学科的内容。
由诸子百家到天文地理,均需阅读并且汲取,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形成涵盖社会、科学、生命等广泛领域的独特教学风格。教师以高的专业素养教授出出色的学生。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心得 篇3
写作教学的特点在于:学生个人的写作能力涉及到其本人的文学语言的丰富与文学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讲反应一个人的逻辑思维方式和综合文化底蕴。短短的两节写作课可以较容易的提高学生的一些基本写作技巧,让学生明了一些最基本的写作准则,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较大幅度提高一个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很困难的。传统的高中语文写作课程存在多种弊端,写作能力的提高从根本上讲是学生综合语文素养、逻辑能力和文化底蕴的提高,这种提高不仅需要课堂教学,更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和课外潜移默化、自主的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高中生作文能力的现状往往是:一个学生进校时写作能力好,高三毕业时写作能力仍然保持;一个学生进校时写作能力差,通过高中三年的学习也往往很难提高;写作课的开展仅仅能通过练习维持其现有的写作习惯和写作速度,无法达到真正的提高。通过传统的单独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个别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如果将同样的手段套用在所有学生身上,老师的精力和时间是不够的。
我认为,现代写作课应摒弃走过场的一周一文、一文一评的走过场应付形式,回到写作的本原,写作不就是一种表达吗?也即写作就是用文字记载与刻画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期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有生活就会有写作。有些学生将写不好作文简单地归因于生活的单调与枯燥,认为每天过“三点一线”式的生活不可能写出生动的内容来。殊不知作文水平的高低最终还是取决于心灵表达的深浅与厚薄。所以要起真正提高写作水平,就要扩大自己的写作空间。空间大了,材料丰富了,写作也就容易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古至今都是文人追求的一种上佳境界。所以一定要建立开放的阅读观,既要关注课内,更要关注课外。让学生在课外书籍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应该认识到让学生多读实际是让学生与智者对话、与作家交朋友,是用最好的精神食粮滋养他们干涸的心灵。要通过恰当的手段有效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素养:一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这是一切有效教学指导工作的前提;二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写作习惯、写作手法的反思;三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写作能力;四是最终推动学生在生活课外潜移默化自主进行阅读写作学习,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我曾采用召开小组主题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写作习惯和风格进行反思,在课前给学生留下预习作业“你习惯的写作风格和你曾经阅读哪个作者有相似之处”,要求学生对自己前期的作文进行一次总结和反思,并引导学生通过课外的阅读寻找自己的范本和模板。在课堂的一阶段,采取分组讨论和个别发言的形式,让学生最自己的写作兴趣、写作习惯和写作风格进行思考,并于自己的范本进行比较,寻找相同点和差距。在二阶段,由教师对部分学生进行点评,引导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如学生中有一位在写作中总是习惯先讲故事,然后巧妙的引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这反应了其个人的逻辑思维习惯和表达习惯。因其个人课外阅读涉猎可能较少,该学生在讨论时认为自己的写作像鲁迅,遭到其他学生的质疑。而在点评阶段,教师在课上指出其写作的布局习惯更像余秋雨,并举出了余秋雨的两部代表作品,立即引起该学生的很大兴趣,后来该学生在生活中陆续阅读了余秋雨的多部作品以及其他作者的作品,养成了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对其语文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大帮助。在第三阶段,由教师要求大家从自己前期的作文中挑选出一篇,进行反思、修改和重写。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要告诉学生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只有会修改作文才能流畅地写出更好的文章;二是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更好地认识到课外阅读、广泛涉猎对写作能力的实际有效提高。通过重写文章的前后对比,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引导培养学生对日常阅读、写作和练习的兴趣。
通过本次课堂的教学,班里学生对语文写作以及课外阅读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部分学生逐渐开始了贯穿于真个高中生活的課外自主语文学习,对提高学生的个人语文素养起到了很大帮助。后期,我在教学实践中又陆续尝试开展了多次类似的教学设计,如针对“你最不擅长写什么题材的作为,为什么,如果有方法如何才能改进”等进行讨论,均收到了较明显的效果。
我的高中语文教学心得 篇4
(一)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增加自己的阅读面,建立新的教育观。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故步自封,不思进取,那就可能思想枯竭,知识面狭窄。因此,要想上好语文课,就必须多学习、多读书、多思考。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我们的事业就是学习再学习,努力积累更多的知识,因为有了知识,社会就会有长足的进步,人类的未来幸福就在于此。”列宁也说过:“我们不需要死读硬记,我们需要用基本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南宋诗人陆游也说过:“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努力去学习,只有自己肚里有“货”,才可能倒出来。给学生“一碗水”,你就需要储备“一桶水”的容量。在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进步,在学习中反思,这样才有可能赶上时代的步伐,才有可能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新课改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说明新课改重视的是每一个体,而不是过去的那种精英式的选拔性考试。所以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这就要求每位老师心里要有一杆叫做公平的“秤”,要做到对学生不歧视、不挖苦,对每位学生要一视同仁,也就是要把“一碗水”端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他告诫教师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可不要等到坐火车,学微积分,点电灯,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尊重个体的差异,要唤起学生的自信心,不要随意地挖苦、打击学生。
(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注意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过去的教学模式就像老师为学生发传单,教师把传单写好了,发给学生,学生领悟了传单上面的内容,于是,教师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在这种“填鸭式”的授课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也成了单纯的装知识的“容器”,没有活力、没有个性,更谈不上创新。
而新课程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担任好角色,以达到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过去有些学生从不敢发言,也不敢表达自己的见解,而新课程改革,给了学生施展个性的舞台,那些腼腆的学生也会深受感染,积极投入到热烈的讨论中来。
我以为,课堂上的主要时间应该留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当学生有问题而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再让学生进行讨论解决,这时老师也应是参与讨论与解决问题的成员之一。只有在学生有了充分的自我感知和理解之后再进行的讨论才是有效果的,通过大家的讨论,得出一个相对较为合理的答案,也是有必要的。但不是什么问题都要有个结果,存疑也可以,过程有时比结果更重要。
(三)运用好肢体语言,让学生体会到你的爱心。
在上课时,高中语文老师的表情最好丰富一点,要运用好肢体语言,来传达你对课本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要让学生捕捉到你的真诚和善意以及你的态度和对问题的看法。很难想象一个表情呆滞、动作僵硬的教师会上好一堂课。语文教师要把自己当做一个艺术家,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教书匠。在古代有些教书先生,讲授课文时会完全沉浸在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他们有时会随着文章主人公的命运大笑或大哭,这样激烈的感情表现往往会深深地感染学生,让学生也沉浸其中。
要在课堂上达到“忘我”的境界,教师就要学会运用肢体语言。用你的头、你的手、你的眼睛,把丰富的情感传达给学生吧,争取让学生与你一起“忘我”。但运用肢体语言不能过火,不能失去教师形象,不能上成表演课。
(四)重视课外阅读和实践。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分为两类: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也好,选修课也好,里面都涉及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而高中的语文,决不能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知识学习绝不是靠课堂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学生课下的延伸。只有读的书多了,才能培养起学生的语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五)重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无论改革的浪潮如何汹涌,有些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不能放弃的。例如,听说读写的能力。
1. 安排情境,实地模拟。
2. 常规演讲,培养能力。
3. 扩展课堂内容,延伸知识层面,培养听说能力。
4. 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扩展读书的视野,为听、说、写奠定基础。
5. 培养写作能力。
漫谈高中语文教学心得 篇5
古语有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个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学会总结以往的得失、借鉴过去的经验,才可以在将来的教学中事半功倍地找到正确的路径。这不仅是中华民族教师的传统智慧,也是经过大多数教师经过实践检验出的真理。我就是在坚持积累、总结和剖析教学心得的好习惯之后,逐渐找到了正确的教学路径,取得明显的进步和跨越。本篇文章尝试分享我在气氛营造以及师生互动两个方面的教学心得,以期帮助更多的高中语文教师找到轻松、高效教学的好路径、好方法。
一、气氛营造的几点心得
(一)气氛的营造要有始有终
注意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在这里,我们之所以将其作为第一位的主题进行阐述,是为了强调有始有终这样一个基本原则。做事要有始有终,气氛的营造也是如此。刚开始的时候,教师非常注意气氛营造的问题,总是花很多的心血和精力在上面,因此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后这种好的课堂氛围也持续了一段时间,随后,教师就转移注意力在其他的教学问题上了,并没有将这一习惯坚持下去。这是很多教师都存在的问题,也算是一个具体共性的问题。解决共性的问题,就需要大家的智慧。我认为,气氛的营造要有始有终,否则,学生会明显感觉到课堂氛围的变化,不禁会发问:“怎么现在的语文课跟以前感觉不一样了,是教师出问题了,还是我的感觉出问题了。”学生如果能够向教师发问或者沟通还是最好的,如果学生只是在心里想一想并不说出来,那么学生不仅会对语文学习失去安全感,还会对自己的学习丧失掉一部分的信心。所以,有始有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教师在营造气氛的时候必须重视且坚持这一原则。
(二)在气氛营造的过程中,“借力”很重要
做到有始有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的教师不禁要讲,我将很多精力都投放在气氛营造上了,即使说营造了不错的气氛,也花费了很多的时间跟精力,最终算起来也并不是一件“性价比”很高的事情。解决这一问题其实并不难。一方面,万事开头难,刚开始的时候总是困难重重的,但是教师只要坚持下去,在以后营造课堂气氛的时候,就会越来越熟练、越来越有技巧,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自然就减少了。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在气氛营造的过程中学会“借力”,借助谁的力量呢,自然是借助学生的力量。语文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教师营造好的气氛也是为了增强学生们学习的舒适感,所以,作为气氛营造的受益者,学生们的参与是具有一定作用的。学生们建立了营造气氛的意识之后,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活跃课堂气氛。最终,气氛营造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任务,而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工作,教师的精力自然就可以节省不少。
(三)教师营造的气氛的程度要恰到好处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在气氛营造的问题上,部分教师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那就是:气氛越活跃越好、越轻松越好。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的。首先,我们承认活跃和轻松的气氛有很多的优势,比如说增强学生的学习舒适感、释放学生的学习压力等等。但是,物极必反,追求无限制的活跃和轻松就是不可取的了。其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过于活跃的课堂气氛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气氛太活跃了,学生的心就不在学习上了,他们或者专注于同学之间的讨论而不能自拔;或者沉浸于欢乐之中而贻误了知识的习得。
2.过度活跃的课堂气氛会影响学生的判断力和思考能力。课堂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学习的地方,一个学习的地方过于活跃,学生就没有一个相对安静的空间进行思考。换言之,学生身处活跃的氛围中,他们自身的判断力和思考能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二、师生互动的相关心得
(一)师生互动时教师要主动
师生互动的类型有很多,但是无论是哪一类型,参与者都是教师和学生。而且,教师和学生之间必然有一个主动方、一个被动方的关系。高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一个青春发育期,他们在学习以及成长上往往有很多的问题想要跟教师交流、互动,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做到了。有的学生是因为性格内向的原因,不擅长主动跟教师互动;有的学生则是害怕自己的小秘密被其他的同学嘲笑,所以也不喜欢在集体时间与教师互动。学生的这些个性或者说保护隐私的行为都是可以理解的,其实解决起来也不并不难,只要我们教师保持一个互动的主动性就行。在学生们还没有找到教师的时,我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主动去跟学生们互动、去调动学生们互动的积极性,一般都是可以取得比较好的互动效果的。
(二)师生互动的时间、空间以及主题可以不断拓展
首先,课堂上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教师还必须将互动扩展到语文早晚自习上,扩展到课下时间等,以确保我们的互动涉及到每一个学生,尤其是有互动要求的学生们。此外,既然学生有保护自己隐私的需要,那么我们就要扩展互动的`空间,不要总是在一个很多学生在场的场景下进行。我们可以跟两三个学生在办公室交流谈心,也可以采取书面形式的互动,为学生解决更多的问题和疑惑。最后,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主题即内容也可以不断地扩展,除了围绕着语文知识进行之外,学生感兴趣的、学生成长中关键的主题都可以是互动的主题。总之,不断拓展师生互动的时间、空间和主题是非常必要的,这直接关系都师生互动的效率。
(三)教师及时总结和反思互动的得失很必要
每一次的师生互动中,不论最终的互动效果是好还是坏,教师都可以从中总结出不少的经验教训。比如说,我今天跟学生的互动显得过于严肃,很多学生都碍于教师的威严不敢随意说话。以后我就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语气和态度。比如说,上一次跟学生们在互动的过程中,我发现平时看上去不喜欢跟教师交流的某某同学,也积极的参与进来,虽然说的话不多,但是说明他也极为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因而在以后我得多多关注他。再比如说,晚自习跟学生互动的时候,在某一两个学生的身上花的时间过多,导致很多想要互动的学生都没有时间与教师互动,因此下一次一定要分配好每一个学生的互动时间,以尽可能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跟教师进行互动。总之,教师及时总结和反思互动的得失很必要,这与我们互动艺术的提升息息相关。
三、结语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总结 篇6
【关键词】高中 语文 教学 总结
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因为它包括了语言文字知识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实践活动,并创造语文实践活动成果的训练内容,是一门分支广、范围宽、实践性强的综合学科,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外,还参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素质探索、审美、创造能力、人格情操的培养,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语文是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与能力。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地理解教材。
(一)运用研究性教学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学生学起来本应得心应手,但由于长期以来学生受到教师影响把语文当作政治课来学,一些纯美的文学的东西都被冠以政治的高调,令学生越学越无味,主动学习更无从谈起。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传统的教学中,往往误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误区。学生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如竹筒倒豆般地被动学习,思维往往局限于单一的形式,解惑能力往往被弱化甚至被“消化”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创新教学,有利于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由局限到全方位的转变。一是设置疑问,多问几个为什么。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忘记了谁是课堂的主人,而在课堂中以主人的形象自居,命令学生这样做,那样做,或命令他们不许这样,不许那样,令学生厌烦至极,主动学习更无从谈起。最终的结果是学生的天性被扼杀,主动学习的能力逐渐消失。学习对他们来说只能是一种责任、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乐趣。要确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做的,不是单纯的传授给他们知识,而是教会他们如何去掌握知识,在这个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欲望,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慢慢培养起来了。而要做到这些,就要运用一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总之,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尽一切努力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资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它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况:冲突和共享。学生之间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但是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则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封闭性的阅读教学,它的缺点是浅习课文,读得较少,背得更少;着重教,忽视学;重分析,轻领会;极少体现中心,平均使用力量。面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必须构建新的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明确新时期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首先是加大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情感,发展学生个性,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要加大学生个人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感情,尊重多样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多种民族的情感内涵,营造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感染。同时,努力开拓文学鉴赏领域,创造性地组织阅读教学,超越“封闭性”的阅读教学,既要继承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为目的传统,又要开拓文学鉴赏领域,彻底摒弃“以本为本”“以资料为资料”的狭隘阅读观,而是以课本为主干,以资料为繁枝,以学生见解为茂叶。在教学实际中,我们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努力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因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任何一种课本都只能精选极少的一部分来介绍,单靠课本去体会,是很困难的。同样,不管是哪种文化现象,资料中的见解都是因人而异的,要让学生知道,只能拿来作为参考,拿来启发个人思维,努力拓宽阅读视野才是重要的。其次,我们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精神,但是不能以科学为本,而是要“以人为本”。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定论,又不能迷信定论,要带着批判的眼光来引导学生学习,体现教的自主性和学的自主性。这样,主体的人文主义气息才能体现出来。阅读教学才能血肉丰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也要有相适应的氛围才行。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应试教育的观念逐渐被素质教育观念所替代。其次,大胆创新考试形式。繁、难、偏、僵的考试形式只能引起剧烈的应试教育活动,不可能带来充满生机的素质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活动必须在考试形式的大胆创新的前提下产生。现在的语文考试已经意识到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口语能力、写作能力等,应用性的、创造性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出现,这必将催生一个全新的语文阅读教学观。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探究解决语文学科的问题为主,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篇7
一、在《史记选读》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虚拟情境教学
虚拟情境教学主要起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从学生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愿望,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例如:对于《史记选读》学习,我改变了墨守成规的文言知识“填鸭”教法,师生准备共同表演课本剧,在虚拟情景下教学,这样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还能与随笔化写作相结合,把课堂的主体交给学生,必定能成为古文学习教改的突破口。我将举行课本剧表演的消息在课堂内发布,并按照现成的组别,将学生们分成四个课本剧组,就地取材从课本里与同学们商量了四幕表演性强的历史剧目———《荆轲刺秦》《鸿门宴》《将相和》《霸王别姬》。接着,选拔演员、修改台词、道具准备等工作都放手交给各个“导演”去统筹了。在接下来的主要人物性格分析概括环节,同学们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冲上讲台书写自己的观点:项羽的优柔寡断, 刘邦的知人善用蔺相如的申明大义……整块黑板被同学们的各式字体填得满满的。这仅仅是在写文字吗?不,这是他们智慧火花的迸发!相信课后的随笔也同样值得期待。这完全与“随笔化作文”中随笔的深刻内涵不谋而合:随时随地、随遇随历、随感随记、随读随议。
二、在议论文课堂教学中要化繁为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六国论》的教学,首先:要加强诵读和背诵,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地诵读,读出作者心声,做好课前预习的朗读布置要求,课中的朗读指导,课后的诵读和背诵安排和检查。事实证明,文言文教学运用诵读法教授文言文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读中可以认字,读中可以会意,读中可以悟情,读中可以明理,读中可以知法,读中可以鉴赏,总之,一切的教学任务都可以通过读来实现完成。教师要对读的方式深入研究,什么时候读,怎样读,读哪里,针对于不同的文本,都应该有各自最好的处理,读的天地大有可为。要求学生读好,教师要先读好,教师要读得洪亮,读得激情,读得自信。本节课,教师如果能领读一遍,读的效果可能会更好。多种形式的诵读,多种方式的诵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比如,齐读在整体感知上很重要,默读对于没预习的学生很有好处。还有,不同的段落要读出不同的情感所在,特别是最后两段的议论,要读出情感。知识点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归纳,但教师要做好引导,同时注意启发学生相关的联想。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 鼓励学生在一定的积累基础上, 针对某篇文言文, 指导学生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和与本文或作者有关名句和成语典故等方面进行整理, 要求所有的例句内容都出自课本。
三、在小说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较浅层次认识向深层次思考
一是把握重点, 确立教学目标。《祝福》是一篇老课文, 里面的内容很丰富, 思想也很深刻, 其中要讲的点可以很多, 传统的讲法往往需要几个课时。但如果要一堂课解决这么难的课文, 那就要求教师必须得把握重点, 去掉那些细枝末节, 所以我本堂课定的教学目标主要就是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以及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这既是文章的重点, 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将这两个问题搞明白了, 其他的问题, 相信学生也就能自己解决了。从上课情况来看, 这两个教学目标定的还是比较合适的。二是找准切入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 教学大纲强调要培养学生自我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但是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能主动去找寻探究呢, 因为兴趣才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我觉得要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导语是关键, 一个好的导语往往能一下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整堂课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思维激情, 还能为文本分析找到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导语的设计, 本堂课, 我采用邀请学生当一回侦探一起去破案这一导语, 一下子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为后面环节的顺利进行做了很好的准备。三是学生回答, 需要教师肯定更需要教师指导。新课改实施以后, 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更多的肯定和称赞, 这是可取的一个现象, 但是不是学生所有的回答我们都该肯定呢?作为教师, 是不是更应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善于抓住学生认识的误区予以纠正, 在学生认识还停留在较浅层次的时候引导他们向深层次思考呢?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就明显感觉到, 很多时候学生的思想触摸到了问题的边缘, 但往往不能更进一步深入, 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当然做到这点需要教师的教学功力和教学机智。
摘要:教学反思与教学笔记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元素, 教学反思是对教师教坛足迹的回望与揣摩, 及时总结闪光点会汇聚成一笔宝贵的财富。
关键词:教学反思,虚拟情境,化繁为简
参考文献
[1]多媒体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心得 篇8
关键词:合作学习,高中语文,策略
合作学习是指让学生摆脱原先以单个的个体来进行学习的模式, 继而转变为在一起集体研究学习的形式。此种学习模式是在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下生成的, 它旨在革除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一些显见弊端, 用一种新颖的较为符合当下教育的模式来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替代与交接, 以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一高中语文课堂运用合作学习的意义
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 合作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合作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师本课堂教学努力转变为生本课堂教学, 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和意愿。在此种教学模式中, 教师可以主动让出自己的部分课堂话语权, 转而变为一种引导者的角色, 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但这并不代表完全放弃教师的“教”而全部由学生来自己学习, 高中语文知识体系是个庞杂的整体, 具有系统性和知识性相结合的特点, 语文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点拨与教诲, 需要掌握合作教学应该有的“度”, 从而做到收放自如, 绝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 毕竟从本质上说, 合作教学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形式而存在, 其运用得是否恰当, 教学活动是否可以顺利开展, 学生们的反馈情况如何等都是教师需要及时了解的信息。
二高中语文课堂运用合作教学的具体策略
从合作教学开展的程序来看, 其主要包含了两个部分, 一是自主学习研究, 二是合作讨论交流。两者之间互为关联、互相联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需要做的工作和占据的角色亦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教学方式与形式的转变, 教师的角色和课前的准备工作亦有所转变。
1. 建立“主问题引领”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的明确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必要的前提条件, 在新课标设定的三维目标中也将教学目标逐一进行了分化和细化, 教师在明确某堂课的教学目标时, 除了教辅资料中已经给出的, 还需要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以及某堂课的重难点进行详细备课, 尤其要注意在适当的时候建立课堂教学的“主问题”。
“主问题引领”, 即在课堂教学中确立一个可以引领整个课堂的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是预设的, 也可以是在教学的中间环节通过教师的提问巧妙引出的, 但必须是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的问题。而合作教学中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亦是需要这样的“主问题”来进行引导的。
2. 教师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在一堂高中语文课中, 教师究竟需要给学生们讲授怎样的教学内容, 除了基本的备课和写教案工作之外, 在合作教学模式中, 教师还需要做哪些课前准备工作呢?
笔者认为, 必要的课堂计划与安排是首先需要突出的, 如传统教学模式中一贯被强调的教学重难点的突出以及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等方面;其次, 在课堂问题的设置和学生分组讨论环节中的安排, 教师在课前准备活动中也应该有所涉及, 相对来说, 这些环节的安排是为组织合作教学而准备的, 少了这些环节, 合作教学或许就无法有效地进行开展;除此以外, 关乎教学目标的有效生成也是教师需要在课前予以准备的, 利用恰当的方法适时地完成教学目标始终是衡量一堂课是否有效的重要评价标准, 教学目标的生成应该是一种递进式的不断深入的过程, 而合作教学旨在通过探究与合作的方式达到目标效果的生成, 这些潜在的教学目标是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预设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贯穿的。
3. 组织好学生们的自主探究过程
教师总是作为课堂组织者的角色存在着的, 即使合作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原有的地位。
教师首先需要在了解班级学生大致情况的基础上, 建立相对和谐的适宜合作教学的课堂教学环境, 这需要教师拥有一定的课堂纪律与尺度的把控能力, 而后, 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在学生们讨论的间隙适当地给出引导与教导, 通过启发的方式来让学生们朝着正确的思考方向前进, 尤其是在一些重难点问题上一定要给出恰到好处的评判和突出, 做到有的放矢, 既要抓重点, 又要顾全面, 抓住文章的重点和细节, 在顾及热烈参与讨论和给出答案的同学的同时, 也要兼顾其他同学对于知识的认知度和理解度。
三结束语
本文在探究合作教学于现阶段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意义的基础上, 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此种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意义与具体操作策略。最后还需要突出一点的是,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无论使用怎样的教学形式与模式进行教学行为, 其基本的宗旨是达到课堂教学行为的完善与成果的有效, 及时的课堂信息反馈与教学效果评价是必须存在的,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 需要结合现有的条件和学生们的现实状况来做出主动的调整, 以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实际教学, 以达到促进教学目标生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许娉婷.高中语文合作教学模式探究[J].考试周刊, 2012 (69) :29
[2]沈国英.高中语文合作学习的探讨[J].学周刊, 2014 (6) :44
[3]蒋元年.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2
高中语文课堂创新教学探析 篇9
(一) 高投入、低产出
高中语文教学中经常会出现高投入、低产出现象, 主要的原因就在于高中语文教师并没有把握好学生的思维, 没有在适当的机会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 只是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语文知识, 没有让学生达到乐学、好学的目的。 高中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 他们对于课堂有新的要求, 高中的教学节奏比较快, 如果教师不能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那很容易让高中生产生厌学心理, 从而使语文成绩得不到提高。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魅力,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能够与教师的思维产生共鸣, 从而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有的高中语文教师与学生沟通太少, 课堂上只顾抓紧时间完成教学任务, 忽视了学生的感受, 即使在课前也做了充分的备课和准备, 但是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 这也是导致高投入、低产出的原因。
(二) 高要求、低效率
高中生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高考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 然后在大学里继续深造, 所以高中教师通常都是对学生的要求很多、很严格, 必须及时完成教学作业和教学训练, 给学生的课堂自由时间越来越少, 而且课后也安排很多作业, 这就导致高中生压力过大, 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能够合理利用时间, 最终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其实, 很多教师的思想出发点是好的, 想多让学生做题巩固知识, 然后能够有个好成绩, 可是, 他们并没有考虑到题海战术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 真正的高效课堂应该是教授学生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通过学习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同时, 很多家长也为了孩子升学而苦恼, 恐怕自己的孩子被别人落下, 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 其实, 适当的补习是没有错的, 但是过量的话就会适得其反。
(三) 高灌输、低关注
高中新课标提出要尊重和保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可是在现实教学中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 语文课堂依旧是走传统的教学之路, 也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占主体, 给学生灌输着一轮又一轮的知识, 给学生造成了压抑的学习氛围, 学生即使有问题也不敢举手提问, 这样进入恶性循环, 最终事倍功半。 高中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出来的就是单向的灌输模式, 学生听的昏昏欲睡。在现代化教学方式盛行的今天, 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对学生的关注不够, 不能很好地和高中生进行互动, 使教学课堂没有亮点。 即使语文教师掌握再多的语文知识, 没有合理的教学方式, 也不能给学生带来愉快的语文体验。 可见, 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需要创新, 一改以前的套路, 让高中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 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有效实施创新教学的策略
( 一) 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 增加语文课的氛围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普及, 校园中也弥漫着网络的气息, 网络给日常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使得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只要教师充分利用好网络, 一定能够使教学课堂氛围活跃起来。 高中生由于走过了小学和初中的捆绑式教学阶段, 对于死板枯燥的课堂是极大的厌烦的, 因为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创新, 只有创新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能够配合教师的教学, 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高中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积累语文常识, 为高考做准备, 因此, 语文教师要将课堂的气氛调节得很活跃, 可以利用投影仪将枯燥的文言文变换一种形式带给学生, 比如, 在讲到《滕王阁序 》的时候, 可以先播放一小段滕王阁的历史背景或者现在的风貌, 给学生一点新鲜感,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高中生能够在整体上对滕王阁序有一个认识, 便于进一步学习。
( 二)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技巧, 增加学生的兴趣
高中生对于学习并不是陌生的, 他们有着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但是他们的学习方法不一定是最适合自己的, 有可能错误的学习方法会使学生走很多弯路, 因此, 高中教师的教学要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学习方式, 引导高中生自主学习, 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教授学生语文学习和记忆的技巧, 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快乐的感受。 在课堂教学以前, 让学生恰当的预习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预习可以让学生先对课文有一个了解, 在教师讲课的时候可以跟上思路。 另外, 高中语文教师还要指点学生有效巩固记忆的技巧, 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在脑海中联系成框架, 在考试中能够运用自如, 也有利于高中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 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不能盲目地抓教学, 要有一定的模式, 在教学中及时提高自身素质和素养, 让语文的魅力在教师身上完美地体现出来。
( 三) 优化高中语文的教学方式, 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动态
高中生的思维是活跃的, 他们往往具有很强的学习潜力, 只是并没有充分挖掘出来。 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他们需要创新的教学, 因此,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大胆创新教学理念, 给学生带来新的教学感受, 让高中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 将语文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很多教师由于担心教学出问题, 不敢实施创新教学, 其实只要合理创新, 课堂教学质量会大大提高。 同时, 教师要改掉落后思想, 与学生成为朋友。 高中生有自己的生活情感, 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和动态, 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兼顾每一个学生, 让高中生能够在语文的学习中陶冶情操, 舒展身心, 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另外, 一旦学生出现与教师的观点不同, 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交流和辩论, 最终得到问题的答案, 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高中生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也能够使高中语文课堂变得活跃。
综上所述, 在当今的高中语文教学中, 高中语文教师不能再走传统的教学之路, 必须将语文教学大胆创新, 不能再将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是必须要尊重高中生的感受和学习欲望, 让高中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过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从而实现他们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
摘要:高中语文是高中的必考科目, 也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必备课程。学生学习语文能够增加文学素养, 也是学好其他课堂的基础。高中语文对高中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要走创新之路, 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让语文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中语文,创新,教学探析策略,框架
参考文献
[1]陈宪峰.关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0 (5) .
[2]郭春秀.高中语文创新教学浅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 (1) .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篇10
一、新课程对高中课堂教学的要求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建立课程评价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效率进行考察。课程评价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质量,同时也检验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在不断的进行评价和改进课程教学方式和完善课堂教学的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新课程理念给传统的高中课程理念带来了冲击,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以自主学习、交流学习和探究学习。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知识结构和性格差异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提高学生对语文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同时语文教师在授教时,应扩展语文教学的手段, 运用科技手段和课堂活动来开拓学生的视野,让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充满活力。语文课程应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学校,以及不同学生的要求,根据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不断的调整和创新。
二、高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受传统文化影响,高中课堂教学的本质没有发生改变
我国教育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 课堂教学受到应试教育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新课程的实施课堂教学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再加上高考的束缚,高中语文教师不愿意改变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根深蒂固。已经不能适应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传统的课堂教学比较死板,只注重解题步骤和技巧。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让学生深入的理解文章的含义,领会文章的精髓,学生的情感不能和文章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的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有利的培养,学生只停留在语文学习的表面,而无法深入了解语文所包含的真正情感和内容。
(二)课堂教学过多依赖多媒体
科技在各个范围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成为语文课本的支配,多媒体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提高了学生语文兴趣。但课本教学才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过多的依赖多媒体教学,对网上的课件全盘照搬, 只会东施效颦,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不能过多的依赖于多媒体,要明白多媒体职能辅助教学,并不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
(三)教材模板取舍不合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选择的教材内容和模块的不合理,使教材的示范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对新课程懒得理解不足,把注意力转移到教材的改革,并没有达到新课改主要目的。教材的改变但教学的目标并没有从本质上得到改变。这种模式对新教材的使用和研究势必会造成影响。
三、新课程下调整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对策
(一)加强新课程理念的宣传力度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要得到真正意义的改变,教师要先有民主化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提倡民主化教学,把学生跟教师放在同一平面,对学生一视同仁,没有偏见和歧视观念,给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加强新课程理念的宣传力度,让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管理中,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宣传力度,让学生家长支持并配合新课程的实施。
(二)完善新课程教学的评价体系
在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首先要有一个好的评价氛围,评价的内容也要多样化,实现教师自我价值。在评价制度的管理上,注意培养教师自我完善和发展意识,给高中的语文教学课堂带来新的活力。
(三)高中语文课堂将管理方式的创新
高中语文教师应打破传统的课堂管理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激励的方法、问题行为和气氛作为课堂管理的主要内容。课堂教学中激励方式的多样化主要以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为主。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应给予帮助和鼓励,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高中语文课堂流淌“语文味” 篇11
关键词:语文课“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c)-0135-02
每次和学生交流,學生往往会说:“某某老师的这堂课上得真好、真给力,听起来真过瘾。”的确,学生喜欢有韵味的课。那么,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怎样才能将一堂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充满激情、充满韵味,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进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运用新理念、新知识、新视野去直面新课程下的新形势,充分把握语文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增添趣味性,使课堂富含趣味;融入“人文昧”,让语文教学“铸魂”; 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诗化”;融入生活味,使学生贴近生活,;点缀艺术味,使教学富有美感……就这样给语文课堂添点“油”,加点“醋”,让其充满“语文味”。这样才能激活教学,教活学生,使语文课堂独具魅力,充满生机与活力。
1 “语文味”简介
有些语文教师说把语文课上得激情四溢就是“语文味”;也有的说能将语文课上得娓娓动人使学生或慷慨激昂或声泪俱下就是“语文味”;还有的说能把语言品得“五味俱全”就是“语文味”……那么到底什么“语文味”呢?“语文味”的理论是在语文课改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最早是由程少堂先生提出的。他给“语文味”作了这样的阐述性的界定:“所谓‘语文味’,就是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个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师生双方得到共同发展。”他强调“‘语文味’是新课程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是使语文课具有‘语文味’的核心”,并围绕这个核心“教出情感、美感和语感的同时,积淀传统文化、丰富生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
“语文味”的理论或概念的提出已有一年有余,在这并不太长的时间里,已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受到了广大专家、学者、老师、家长的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是用一种很普通很明白的概念,涵盖语文教育的性质特征,并针对语文教育的现状,呼唤语文教育本色的回归。”
2 “语文味”的现状
由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思维的影响,由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理解偏差,由于语文教师个体素质和理论修养上的差异……不少语文课堂,仍然枯燥乏味——“语文味”依然远离我们的语文课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教学大纲到教材文本,语文教育仍不能完全排斥政治因素。语文的教化作用,是要教出学生情感、美感和语感的同时,积淀传统文化、丰富生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主要是人文精神和文学功能的张扬,而绝不是政治仆化语文。虽然新课改这种现象正逐步改观,但这种现象仍客观存在。其次,语文文本解读仍有教条化和概念化现象存在。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文本的过程,是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静态转化为动态的过程。但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材在文本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的、强大的解释体系,再加上我们部分教师的思维定势和陈腐观念,使得他们在经典文本的解读中依然存在教条化、僵化、单一、概念化,把学生的思维限定在一个无形的框框里面。另外,我们有的语文课堂仍缺乏激情,缺乏美感。我们不少语文课还是在枯燥的说教中,教师感情内敛,表情僵硬,语言干瘪,声调平缓;学生目光呆滞,神游物外,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犹如一潭死水,一堂课下来,老师喊累,学生也乏味。其实我们很多教师不乏学识,不乏内涵,也算得上感情丰富,但缺乏的是激情,是感染,是“煽情”,是韵律,是美感。缺乏用情感激荡课堂,用美感震撼课堂。最后,新课改下“综合性学习”也产生了一些误区:语文老师应成为“杂家”。如我们有一位老师在讲解科普文章,对于文中涉及诸多科学术语,花了近半节课的时间,介绍这些术语及它们的关系,运用多媒体投影出结构图,等等。这位老师确实是在开展“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的“综合性学习”,但这些知识是否就要语文教师来解释?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培养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但语文教学决不能越俎代庖,语文教师也不应该成为“杂家”。
以上列举的只是比较突出的几种。这样的语文课堂远离了语文学科的本真,失去“语文味”或使“语文味”不浓或变味。
3 创设“语文味”
(1)增添“趣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课堂生命的所在。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探究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听、去投入其中。因而我们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学会“煽情”,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产生想象和顿悟;还要加强教学语言的锤炼,使教学中能够出现循循善诱、娓娓动听、声情并茂、回味无穷的美感。
(2)融入“人文味”。一位哲人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而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课堂上,我们的语文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展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树立“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高尚人格……使学生树立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不患“精神软骨病”。
(3)注入“人情味”。全国著名教师于漪曾说:“我的教案是用泪水写出来的。”这说明了教师首先要在备课过程中自己先被感动,只有对讲课内容有了发自内心的感情,讲课时才能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此其一。其二,教师要善用课堂教学语言,要富有感情色彩。对不同的课文内容,要有不同的情调,应用相应的语言给予表达。或感情奔放,或脉脉含情,或直抒胸臆,或委婉含蓄……这样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付出真情,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与作品、作者的情融为一体,产生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见其貌、如历其境的艺术之感,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4)植入“诗味”。也即“文学味”。和学生一起品味或婉约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想象或现实、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可以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丰富阅历,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生命的精彩;可以带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意境美,让学生在文学鉴赏活动中培养审美能力,从而发现生活中的美、创造美。
(5)引入“生活味”。生活也是人生的大课堂,语文来自于生活。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引入“生活味”,我们的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做、动脑想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沟通课堂内外知识,从而拓展知识,融入生活。
4 例析“语文味”
每次和学生谈到语文的学习的时候,一些学生往往会抱怨:现在社会根本用不上文言文、古诗词歌赋等,为什么还要不停的学习文言文、古诗词歌赋,而且还要背诵呢?,平时的读书也就是“悦读”,不需要深究,为什么我们现在总是要斟酌用词,探讨任意深意呢?……这是普遍的问题。正是由于思想上不理解,加上学生上课感到如听“天书”,索然无趣,所以就造成了现在大多数学生不喜欢听语文课。深层次究其原因,我认为,问题是学生缺乏品味,课堂教学中缺乏“语文味”。
首先,学习我们中学阶段所选课文,都是非常经典的文章,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对我们掌握相关知识有很大的作用。如我们学习文言文、古诗词,一方面可以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演变趋势,从而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另一方面可以掌握我国古代文学的特点,从而总体上了解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所积累下来的文化精粹。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此外,“文、史、哲”不分家。所以学习文言文、古诗词并不是没有用,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更深入的学习。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为学而学,而是一定要学会品味,要用欣赏的角度去分析、理解,这样才能真正学出“门道”来、品出“语文味”来。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语文味”,我们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诵读。俗语说得好:“熟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讲究的是韵律,所以诵读这一方法用到学习文言文中是再恰当不过了。当然,仅仅是大声诵读还是不行的,还要真正读进去,真正走入文章的意境才行。在学生诵读之前,我们可以一些媒体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如借助网络找一些相关题材的影音文件,然后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中播放出来,或者是老师直接作示范、放录音,从而使学生在模仿中正确把握诵读,掌握该何时停顿,如何才能读得有板有眼、抑扬顿挫。例如在学古诗词时,如果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古人摇头晃脑诵读文章时的视频文件时,学生往往会觉得非常新奇,一些学生甚至会在下面跟读,并用笔将停顿的地方做好标记,这样自己再读时就没有多大问题了。这样上课的效果就更好好。只要在诵读时,做到手动,脑动,眼动,耳动,嘴动这“五动”,诵读就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了。
(2)理解。过了诵读这一关,接下来就要求学生要能真正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作者、时代背景等常识,并且在解决字词问题的同时疏通文章大意。要将“语文味”体现在一过程中,我们就要改变以前的“填鸭式”教学,要注意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最好少讲,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自己翻译,然后,教师再来看学生有什么疑难,师生之间通过讨论解决疑难,从而达到学生学懂、师生互动的目的。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学生自己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有自己的感触,不同的体会、不同的见解,正是我们学习语文需要的。这时候并不要求他们有多么高深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了,也不要强求地用什么“正确答案”来约束他们。在他们深入思考、一起讨论、互相学习过程,恰恰体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就是“语文味”。
(3)落實。学完一篇文章,巩固的过程还是要有的,但落实并不完全等同于做题。当然,做一些有针对性的习题练习、方法练习等,还是有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学习语文要反复诵读,不断揣摩,认真体会,这样才能品出“语文味”,从而巩固所学内容,并且提升自己阅读的能力。
如何加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篇12
一、教师应加强教学意识
1.加强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 端正工作态度。我们试想一下, 一个对教学工作没有热爱之心的教师, 一个不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的教师, 是很难出成绩的。因为他的工作是为了对付工作、应付检查, 是一种很勉强的工作, 也是没有什么工作效率的工作, 所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2.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前提。要激发兴趣, 寓教于乐。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数实践证明:激发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的动力, 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3.“引”学生进入情境。所谓“引”就是方法引导。教师不仅要毫无保留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还要让学生学会发现美,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在快乐中学语文。文学或者艺术, 它们都离不开生活, 离不开所有的劳苦大众。世上没有绝对的纯艺术、纯文学。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要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 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4.引领学生进入意境。由于学生的感悟能力有限, 因此, 教师在“引”的同时, 还应抓准时机, 恰到好处地“点拨”。有一次, 我说:“人这一生, 难免会经历挫折, 你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尝到了失败的滋味。送你们几句话:事已如此, 不必难过,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别让想象停泊在失去的岁月, 别让青春在叹息中度过。”经这一指点, 学生受益匪浅, 重新树立起了自信。
5.寻找身边的每一处美。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的教学情景表达自己创造的品质, 为学生树立榜样。“寓教于发展他们的创造力, 这不但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素质教育的目标就得到充分体现, 从而把单一化的人塑造成具有自我创造性的人, 更有利于人的社会性和创造性在统一中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在主导的同时, 不要忘了学生的主动性也显得尤为关键。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 让他们在教学中主动创造呢?主要是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 并运用视、听、触等感官。
1.“析”品其味。“析”即分析, 就是让学生自己品析课文。学生把教师安排的课外读物按需要剪裁成句子, 然后贴于硬面纸上, 并在句子下或之后作出分析, 大到内容、特点, 细到音、形、义及标点的用法。这样做有以下几点好处: (1) 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分析力。 (2) 通过剪贴等环节, 有利于培养审美感。粘贴时要注意行距、段距等, 既使分析具有深度, 又在形式上有美感。 (3) 通过分析, 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增加了课外阅读量, 提高了阅读水平, 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
2.“听”润其心。“听”就是聆听优美的散文诗, 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作者笔下的丰富内涵, 领略遣词造句的精微, 这样既训练了他们的语感, 又陶冶了他们的性情。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 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1.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创造出融洽、民主、恬静、活跃的课堂气氛, 使双方尽快进入智慧交流的状态, 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做学生的忠实听众, 倾听他们的心声, 时常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 主动靠近他们, 聊他们所感兴趣的话题, 加入他们的行列与之一起活动, 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对他们少一些惩罚, 多一些宽容。俗话说,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学生只有喜欢你, 才会认真听你的课。从我们的教学实际不难看出, 学生哪一门功课好, 往往就是从喜欢这个老师开始的, 学会让学生喜欢你, 与之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 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
2.学法指导。方法得当, 就会提高学习效率。始终要做到突出课堂, 改进教法, 指导学法, 培养良好习惯, 抓住语文教学水平的关键所在, 全面实施义务教育“下保底, 上不封顶”的目标。
3.深入学生群体, 听取学生心声。由于年龄、身份不同, 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多少都会保持一点距离。学生与老师在思想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所想的、所要的, 老师并不一定很清楚, 特别是一些内向的、胆小的, 他们既不敢接近老师, 也很少与同学交流。教学中, 如果存在“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的现象, 是很难提高课堂效率的。深入学生群体, 听取学生心声, 不仅能与学生建立友好关系, 更有利于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这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是很有价值的。
四、提高学生的合作阅读能力
课堂学习效率低下是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其中主要原因就是书读得不够。新课标的两个关键词“感悟”、“体验”无一不是建立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的。教学文言文, 朗读尤其重要, 可以说古文的语感是勤奋刻苦地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