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随笔(共12篇)
高中语文教学随笔 篇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教育在突出工具性的同时彰显出人文性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在高考等升学压力下,往往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容易忽略这一点,而作为一名高中生而言,笔者从自身经验出发,探讨了如何在繁忙的功课压力下去学习高中语文的人文价值。
一直以来,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都是强调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是在现在的高考制度之下,高中语文的人文性缺失非常严重。这就造成现今高中语文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教育缺乏对于人性的探讨,丧失了精神世界的交流,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笔者认为在应试的压力之下,高中生更应该去保持一份学习的初心,去不断学习语文中的人文价值,使自身的生命更加丰满。
一、人文价值学习的必要性
1. 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这种精神是一个人素质的综合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人品性的重要指标,这种精神的有无也能影响一个人生命的厚度,对于高中生而言其也是衡量品格的重要指标。
2. 语文教育的特殊性所在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充满人文关怀以及内涵丰富的作品,在高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能够不自觉的受其影响,通过一定的学习则能提升自身的品格,有助于学生的良好品质的养成。
3. 现今语文人文的缺失性
当今我国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性的缺失。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更多的传授是应试的知识点与技巧,而同学们受其影响只是机械的记忆,完成知识的储备,即使在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时,其目的也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样的学习方式就不能体会到教材编著过程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二、如何在高中学习中去做
1. 以自身为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蕴含人文性
新课改对于学习的主体进行了很明确的说明,即高中语文学习的主体就是同学们。为此,高中生在学习的时候必须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针对于这一方面的学习,同学可以主动和老师进行交流,让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去更多的注意这一方面的内容。我们还可以自由结成小组,每周可以选一位伙伴,让他来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然后对其进行一定的认可,从而使每一个同学都能从学习中得到认可,这样大家就能在高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学习,自己更多的自发去感悟学习过程中所渗透的人文色彩。
2. 提升课堂效率,适当地加入课外阅读
高中生的学业比较紧张,而且还要兼顾其他学科,尤其是大部分同学就将学业的重心放在了那些丢分比较多的科目上,很少有同学会在意高中语文所包含的人文精神。而高中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很多文章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无论是历史故事、散文,还是名人传记等,作者所创造出的文章不只语言凝练,而且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每一句话都渗透着人文精神。为此,作为同学应该改变以分为主的学习,去充分的挖掘教材内容。同时要高度重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没有一定的阅读功底是很难说得上具备人文精神的。对此,笔者认为同学们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每周读一篇文章,抄写自己认为的好词好句,然后再写出自己阅读完后的心得体会。积少成多,聚水成河,这样坚持下来,同学们不知不觉中就能够提升对于文章的鉴赏能力,最终培养起一定的人文素养。
3. 举办多种活动,使语文教学更加有趣
语文学习是一项有意思的活动,为此,在基本培养了语文素养以后,同学们也要举行一定的活动,来展示每一个同学学习的成果,进而激励他们更多的去学习。如笔者就经常协助老师举行读书会,故事会等。让同学们将自己一定阶段所读到的故事在好友之间分享,这样的活动不仅会让同学们受到激励与鼓舞,在彼此的交流中,我们对这些内容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透彻,从而达到交流读书感悟与经验的效果。
4. 尊重彼此观点,进行平等和谐的交流
高中语文课堂的授课主体的同学们,而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去学会应用,而在综合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如何交流对于同学们是很重要的。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之间要重视平等交流,去真正明白彼此的需求。当同学们说出自身的想法的时候,作为同学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与观点,与他们进行平等有效的交流,而不能因为自己觉得问题简单而对其爱答不理。
5. 建立评价标准,更好的完成学习计划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给同学发布一定的学习任务与对于同学一段时间学习的成果进行一定的评定。而在新课改以后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机械重复的任务与以分数为本的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在实际评价同学们的过程中,并不只以同学们所取得的书面上的成绩为主,而应该更多的侧重于对于同学综合能力的评价。应该考虑到每一个同学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使整个初中语文的教学体系能够真正服务每一个同学的成长,使每一个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能够更加人性化,从而使同学的学习方向也不单单是为了应试,而是为了全面发展,这对于同学们人文精神的培养很有益处。
三、总结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性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从同学们自身入手,号召教师将课堂还给同学,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应开展适当课外阅读,举办多样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尊重彼此的观点,建立一定恰当的评价标准,从而使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摘要:<正>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教育在突出工具性的同时彰显出人文性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在高考等升学压力下,往往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容易忽略这一点,而作为一名高中生而言,笔者从自身经验出发,探讨了如何在繁忙的功课压力下去学习高中语文的人文价值。一直以来,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都是强调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是在现在的高考制度之下,高中语文的人文性缺失非常严重。
高中语文教学随笔 篇2
※走是人日常生活、学习、劳动中最基本的活动能力。通过走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正确走的方法,形成走的正确姿势和良好的身体形态,提高走的能力,为接下来的跑做好准备,所以在学期开头安排了两节“走”的基础课:
1、自然走、直线走、两臂放在不同部位走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郊游”的情境,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享受“走”的快乐。配合儿歌“两臂前后摆,脚要向前迈,脚跟先着地,脚掌蹬脚面,抬头又挺胸,身体不能歪。”形象生动的进行教学,再让学生进行两臂放在不同部位的创想活动。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脚的着地动作、上体姿势和上下肢地配合,强调抬头、挺胸、直腰的身体姿势地培养。
2、模仿各种人物、动物走
这节课的主题是“模仿”,让学生模仿各种人物(解放军、老奶奶、老爷爷、运动员……)、各种动物(鸭子、螃蟹、猴子……)走的形象,通过模仿练习,增进学生走的能力。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变得更生动、更活泼了。大部分学生在进行踏步走时,通过对解放军叔叔的学习,己经能很好做到精神饱满、动作有力。一(3)班朱某某、张某某、李某某等同学模仿的老爷爷、老奶奶十分形象、生动,表现出老爷爷、老奶奶年老弯腰、步履蹒跚的样子。一(4)班陆某、马某某同学的鸭子走很有创意,他们做出了鸭子走时的摇摇摆摆、晃晃悠悠的形象。
※自然地形跑是利用校园里比较好的自然环境,配合校园的基本设施(树丛、台阶、横杠……)进行的一种耐力训练,学习氛围比较宽松,容易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前两节课中我主要是创设了“春天”这一个情境,通过找春天、郊游等情节,让学生在比较生动、形象的环境中进行走、跑结合的慢速跑,新鲜的刺激使学生不容易觉得累。第三节课中在自然地形跑中安排了找宝藏的游戏,课前把宝藏藏在校园的花坛,树边,课上把学生分成相同数量的小组,在找宝藏前先安排一段必跑的路,然后再进行找宝藏游戏。这样练习下来,效果比较好,学生比较感兴趣,乐于参与练习,充分体现了“玩中学、乐中学”的特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随笔 篇3
情感、思维活动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让学生能受到情感的熏陶,加深体验、理解,从而让学生能够享受到审美
的乐趣、获得启迪。因此怎样对语文阅读进行有效教学,这个问题值得教师们的共同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306-01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在小学阶段,教师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周总理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这堂课就上得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二、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
三、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突出授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而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则会根据教师的提问,有选择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上,使之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
1、抓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项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语组织教学,从大处着眼,有效地为学生感悟文本并和文本进行对话设下广阔的背景。他紧扣文本,让学生对“纹丝不动”的感悟层层深入:从对“纹丝不动”的字面意思到“纹丝不动”的原因及“纹丝不动”的结果,最后至不“纹丝不动”的后果,对话剥笋似的不断深入,学生做到了多元解读文本,全方位感受英雄的伟大形象。
2、抓主要线索提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新课改中提出了自主学习,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本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在文本教学时,教师如果抓住主要线索教学,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渔夫的故事》一文中,渔夫是怎样遇见魔鬼的呢?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又是怎样做的呢?渔夫战胜魔鬼,凭的是什么?魔鬼如此狡猾,它怎么会上当呢?由于所提的问题起到了提纲契领的作用,整堂课避免了出现“满堂问”的现象,学生在读中思议,在读中质疑释疑,在读中理解感悟,学得自主,学得愉悦,学得扎实
四、读写结合,坚持练笔
阅读文本,特别是阅读名家名篇,既要学读,又要学写。所选的阅读篇目是名家名篇,促使学生吸取和积累下大量优美的语言,为作文打基础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如何观察生活,反映生活,文章构思,遣词造句等方面学习文章的写法,在阅读课上体现读写结合,加强课堂小练笔。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要始终贯彻读写结合的原则,尤其要强调说和写的训练。大作文以外,要重视平时结合阅读的小练笔。我一直主张在每一篇课文讲读过程中,除了读书之外,要有10-15分钟的时间进行听、说、写练习。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仿写、改写、扩写、续写等练笔实践。
如教学《观潮》一课之前,我先布置学生观察家乡的景物,使学生明确了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钱塘江大潮的喜爱赞美之情。借此让学生用文中学到的方法,按一定顺序写一处家乡的景物。所写的有家乡的小河、家乡的柳树、家乡的果园等,他们不仅写出了景物特点,而且写作顺序也很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真挚感情。这样持之以恒地教学,让学生读写结合,提高了写作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随笔 篇4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即是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具有新疑性、独创性、发散性。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要模仿、不抄袭、设计创新,独树一帜,不与人雷同,这便是他们创造能力的基本体现。教师要给学生们创造条件,让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观察、分析强加给学生,把学生变为机械的接收器,而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真理。
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良好的思维环境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创设激发思维的情境既包括课堂环境的布置,又包括思维情境的营造。如我在讲授美术鉴赏课时,就会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欣赏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鉴赏美术的愿望。
二、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创造能力
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创造力与创造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培训创造力最好的办法是多多开展创造活动。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限制和教师倾向的束缚,能随心所欲、独立自主地得以发展。所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有利于进一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全面提高他们的各种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要开展一系列课外活动,如:课外写生、优秀作业展览、外出参观、举办专题讲座、兴趣小组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其创新能力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如:在《标志的设计与鉴赏》一课中,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参观一些标志,学生通过添加、移动、简略等手法,设计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并在美术教室举办了专题展览。
三、鼓励学生探索求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新颁布实施的课程标准中也强调了学生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以围绕教学目标,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教学活动,其核心就是问题意识。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就要打破以往的老框框,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敢问、会问的习惯。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和创造情境来鼓励、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主动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和表达能力。教师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自己来寻找感兴趣的东西,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能让学生充分了解每个人不同的认识和体验感受,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四、克服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也叫学习困难,指的是人们对已往知识的理解和习惯性思维方法,产生一种定势心理,严重地妨碍着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开展。
要克服学习上的障碍,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必须具备正确的有利于产生联想的指导理论和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充分活动。根据学生不同学习兴趣,不同程度,由浅入深,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对少数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耐心帮他们一把,甚至给他们动几笔,在关键处提醒他们,使他们有勇气画下去。对有的学生可用鼓励的语言,例如“你作画方法对的,略注意某一点就更好”、“很好,就这样画下去”、“构图不错”等,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注意经常向学生提供新素材、新刺激、新观点,以克服思维定势。例如创造思维练习可以“小题大作”,一题多作。如《中国古代绘画撷英》一课,我首先从欣赏色彩美、形式美开始,分析讲解手法各异的帛画、壁画、中国画及其他画类等,让学生接触不同的工具材料,运用迁移的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画种,去大胆尝试艺术的表现方法;让学生在感受色彩美和形式美的同时,大胆去创新;让学生在美术创造行为的表现过程中发展个性、气质,开发创造潜能,不断创造新的作品。这样,学生的学习障碍在一幅幅永不满足、永远创新和变化中的锻炼得以消除。
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发展
教师应树立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教师的作用不一定像过去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那样强化、单一,教师可以提供学生一个场地、氛围,自己则也可以成为学生中的一员,甚至做学生的听众,形成情感融洽、气氛和谐的学习情境。如学生可以向教师提问,教师回答。教师还应努力具备多元化知识结构,一专多能。教师要大量创造自己的作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充实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教师要尽可能先尝识一下,试图从多方面、多种途径去考虑,对随时涌现的想法,只要有价值,就要付诸实践,这样既可锻炼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又可对可能出现的教学效果有所设计和预见。教师自身所具备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能有效感染和激发学生身上创新创造的天性。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作用,是因为其担负着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的作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尽可能少遇困难,少走弯路。好的教师应通过仪表、语言、板书、范画、演示、辅导、评定成绩等一系列活动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同时,教师要通过与学生在情感上的交流影响感染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试想一下,面对一个面目冷冰冰的老师,一个不负责任的老师,学生怎敢各抒己见呢?
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创造者,教师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独特新颖的教学方式,力争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最新信息更新固有观念,才能使自己保持艺术创造,在教学中充满青春活力。
高中数学教学随笔 篇5
面对课改现实,面对教材的整体编排的变化,面对教材引入的亲和力,结合对教材的理解及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感觉本套教材有利于开展探究性活动,给学生更大的主动性,同时对于刚上高一新生来说,不会感到对教材很陌生的感觉,同时,也由于教材的“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以下是几点个人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
以前我们经常讲:“要给学生一点水,教师需要一桶水”,现在要反过来讲:“要用教师的一点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毕竟现在教材要求学生参与意识强,要求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教材中很多定理,都是从学生的探究活动中,通过思考,通过动手而直接得到的。新教材为了更加有利于探究性学习,因而知识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因而造成理论知识很少,只提供基本框架,而相应内容必须由教师引导和补充,这就有很大的可塑性,到底要补充多少知识,补充到什么程度,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标准,容易造成两个极端,对于无高三教学经验的教师那可是“水过地皮湿”,因为对旧教材没有先入为主的原因,使得他们基本上就不补充,也没什么可补充的。因而教得快,但会造成容量不够,无东西可教,而对于有高三经验的教师,因为前面知识的积累,经常会凭借自己的已有的高考复习经验进行补充,这就会造成容量大,教学进度慢,课时不够,不能够按时完成任务等问题,面对诸多问题,我个人认为两种处理方法都不恰当,应根据实际情况出发,折中处理,先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地补充适当内容。
二、教学条件难于适应新教材要求
教材中的很多实例由于非常靠近现实生活,所以很多数据非常大且不规则,计算时常用到计算机,很多事例、很多函数模型须用图形来表示,这也需要借助计算机才能实现,有些教学设备无法达到要求,这也会给教学上造成一定影响。
教学随笔 篇6
很认真地听儿子讲了半天,儿子最后总结道“电影里的东西都是假的。”然后他放心的轻松的睡觉了。我心里也很轻松,不用再担心儿子有心理阴影了。儿子睡了,我却睡不着了,想起另一件事。
那一天早上,我按照惯例检查作业,查到一个男孩身边时,他告诉我作业没有带。其实,作为老师,大家都明白这种话往往是托词,一般都是没有写作业的意思。那天,也许是心情好的缘故,听他结结巴巴的一直解释下去,终于听明白,原来他姥姥有病,在他姥姥家做的作业,忘在姥姥家。下午,他妈妈会帮他从姥姥家带回来的,他肯定是写作业了,老师千万要相信他,以前有同学骗老师没有带作业,其实是没有写作业,自己真的写了,绝对不是骗老师的,下午肯定能拿来。绝对不会骗老师的。他一直在解释,我也没有打断他,只是点点头,没说什么。到下午快上课时,真的看见他拿着作业等在我的办公室门口,小脸涨得通红,眼睛里有如释重负的感觉,我的心里也很快乐。
很突兀的把这两件事联系到一块,为什么呢?我思索了一下,原来处理这两件事后,我都很快乐,因为我能静静的听孩子们诉说缘由,并且能相信他们,最终他们自己解决了自己的问题。
如果我一直训斥儿子,强迫让他睡觉,结局会怎样?如果我逼着要学生的作业,大声训斥他,结局又会怎样?很多时候答案不在于我们去努力寻找,其实就在我们静静的倾听之中,认真地听孩子们的话,并相信他们,这是不是也是教育中的“耐心”?我想教育中的“耐心”不会仅仅是一道题翻来覆去多教几遍吧。
想起很久以前,在高中教学的一位老同学告诉我,我的一名学生在作文中写过我,我很好奇的问他写的是什么,表扬我还是骂我呢。同学笑着说“作文中写的是:有一次他和朋友打架,然后他已经被拉到你的办公室里,还在使劲的诉说自己的委屈,你竟然很有耐心的听他整整诉说了一节课,让他自己都不好意思,感觉所有的委屈都烟消云散,就在这不停的诉说中。”我已经忘记还有这么一回事,可是孩子却深深的记着,并且念念不忘。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篇7
1.1 读课文。
达到“三读”, 即把课文读准、读熟、读懂。《语文课程标准》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列为阅读教学第一学段目标, 足见其重要性。“三读”, 与课标中的“正确、流利、有感情”依次对应, 读懂了才能做到读得有感情。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必须首先做到。
1.2 理解课文。
就是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 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 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 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 也要把握好, 以便引导学生感悟、学习、运用。老师领悟得深, 学生才能领悟得深, 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 超常发挥。否则,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包括鉴赏能力) 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1.3 认真思考课后习题, 有的要先做一做。
例如, 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 (或全文) , 我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 我先读好。
1.4 查阅资料。
一是阅读《教师参考用书》, 二是上网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进行阅读。
2. 提倡创意阅读, 注重读写结合
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会拿书里的世界与自己周围的世界作比照, 拿自己与作者或书中人物作比照, 既理解了作者, 又更好地认识了“自我”, 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从而实现“有创意地阅读”。因此, 有时朗读中闭眼想象的效果反而要比看图片更好。我完全可以让学生边听边想象霍金的形象, 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 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近人物, 用心感受人物命运的悲惨。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实现的, 学生对人物的理解都会有自己的感悟。书是无声的, 但它有生命。只有当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才能让那些方块字涤荡幼小的心灵, 才能让阅读成为心灵的对话, 让学生眼前出现一个辽阔而绚丽的世界。所以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让学生在尝试读好的过程中, 不自觉地体会课文的思想与情感。
《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感悟霍金人格力量时, 我指导学生朗读体会, 在读中感悟霍金的哪一句话最打动人心, 学生说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带着无比感动景仰之情全体站起来表达了对霍金的崇敬。教学效果较好, 但如果我能把最后总结的话换成:“假如霍金来到我们教室, 来到我们身边, 面对这样的科学巨匠, 面对这样的生活强者, 你难道不想对他说些什么吗?”让学生动笔写出内心感受, 这样, 一定会比教师用美的语言渲染效果好得多。语文课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品位。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3. 关注学生行为, 帮助学生学会感恩, 懂得尊重他人
在生活中, 每天我们都会看到这样的画面:早晨, 家长送孩子来上学, 家长给孩子们背着书包, 孩子们在一旁边走边玩、打闹。快放学的时候, 家长早早地在学校门口等着接孩子。生怕孩子找不到自己, 尽量找显眼的位置, 让孩子能很快看到自己。放学后, 赶紧接过孩子手中的书包, 嘘寒问暖, 给孩子递上提前买好的吃的东西。孩子们一边悠然自得地吃着一边走, 无视家长的存在。我不知道当你看到这里, 会作何感想?我想要说的是:现在的孩子缺少感恩之心, 不懂得尊重别人。
作为老师, 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很多, 其中有一点非常重要, 那就是让学生学会感恩, 懂得尊重。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 爷爷奶奶娇惯, 爸爸妈妈忙于自己的工作, 很少有时间管孩子, 再加上生活条件也比以前好很多, 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要什么家长买什么, 不买就发脾气。在家里什么事情也不做。只管享受, 不懂感恩, 认为这些就是父母长辈们应该给的, 把“粒粒皆辛苦”,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抛诸脑后。我们在学校, 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会感恩, 知道父母长辈的不容易。可以结合重大节日开展一些活动。比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母亲节、父亲节, 让学生为自己的父母长辈们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让学生平时在家里做些家务, 长辈们生日时, 能为他们做点事情, 有的时候甚至是一个理解的眼神, 一句体贴的话语, 父母都很满足, 知道自己的孩子长大了, 懂得关心别人了。
4. 引领孩子读书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 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 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 只有在实践中, 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 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 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 我还结合教材所涉及的内容,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使学生尽量领悟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写作技巧, 同时, 鼓励学生阅读中外儿童名著, 领略书中的精妙所在。我们班还设立了图书角, 更加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总之, 我愿做一个牧羊人, 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尽情享受。
5. 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 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 学习及方法上的, 都要十分重视, 努力从多方面积极引导, 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 严格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 培养习惯, 正面引导固然重要, 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 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这样一说, 似乎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 其实则不然。笔者认为, 真正的“以人为本”, 并不完全是课堂上的热热闹闹, 一味地顺从和迁就学生, 必要时, 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 教师是为孩子的未来着想, 才是“以人为本”最本质含义。
对于小学生来说, 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非常重要:一是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二是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三是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四是大胆、大方、大声说话, 说普通话习惯;五是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六是好问的习惯;七是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八是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随笔——关于语文教学 篇8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 不同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要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任何教学方法都是为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服务的。因此, 要选择能够与教学任务相适应的、能够实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可以同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一起来完成一项教学任务。运用多种教学任务启发同学们去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要指导学生不要只用一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在课堂上, 每节课都有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关键所在, 教学方法的选择就是要考虑怎样选择适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点的方法。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好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归纳重点、积累知识、开阔语文视野, 提高对语文知识运用的能力, 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但目前进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却有相当一部分是为活动而活动, 出现了华而不实的形式, 呈现出只注重过程不考虑效果的倾向。教学方法的选择, 必须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适应。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教学只有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 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 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知识基础、技能情况、智力情况以及发展水平。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选择, 只有适应教师自身的素养条件, 能为教师所理解和掌握, 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有些方法虽好, 但是如果教师缺乏必要的素养条件, 自己驾驭不了, 仍然不能在教学实践中产生良好的效果。
启发既是一种方法, 更是一种教学的指导思想, 它是相对于注入式而言的。注入式, 是指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 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 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把学生看成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 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传授, 结果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阻碍了学生的智力发展, 只能使学生学到一些死板的知识, 按套路去做的模式教学, 忽视学生的自主发展。一般来说, 各种教学方法既有启发式教学的性质, 又有注入式教学的性质, 是一把双刃剑。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做到最佳选择和优化组合。要善于综合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做到优化组合。实践证明,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 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 常常是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使用, 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
随笔教学初探 篇9
(一) 以本为本, 让学生在课文中感受领悟随笔的特点
以《咬文嚼字》一课的阅读为例, 让学生在讨论课文主旨、作者观点及引发的联想、写作的触发点中了解随笔写作特点。具体作法是:
1. 通读全文, 思考下列问题。
(1) 作者是由什么事件引发议论的? (2) 发表了什么观点? (3) 引发了什么联想?
第一个问题没有难度, 它只是引论, 学生很快就能找出答案;第二个问题是一个信息筛选并提炼观点的题目, 在老师的引导下, 都能较为准确地概括, 提炼观点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设置这个问题就是为了达到该目的;第三个问题其实就是看作者在表达观点时援引了哪些例子, 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随笔在写作上的特点:旁征博引。
2. 学生对随笔特点有个初步了解后, 带领学生阅读另外三篇课文, 并让学生总结随笔特点。
3. 为加强学生对随笔的认识, 培养写作随笔
意识, 向学生推荐第二册语文读本中的随笔, 如《美国的“中国城”》、《东西方幸福观》、《谈吃》、《谈金钱》等。精心从历年高考优秀的作文中挑选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文章, 如《三顾之“伤”》、《说“安”》、《北京的符号》等等, 供学生阅读揣摩, 让学生通过阅读随笔, 扩大知识面, 充实头脑, 活跃思维, 发现生活, 领悟随笔的写作特征。
(二) 在了解随笔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生写随笔
因为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翼:读, 是借鉴前人创造, 汲取有益营养, 充实提升自己;写, 是行为主体在广泛吸收人类文化积淀的基础上, 经头脑加工、熔铸, 变物质为精神, 化生活为文章, 从而养成个性化的精神独创。读与写相辅相成, 不可偏废。但鉴于高一学生对写好随笔存在一定难度, 我采用循序渐进的办法, 由易到难的解决学生写作难题。
根据第十五课《说“木叶”》课后练习关于“梅”意象的讨论, 设计一篇以“梅”为话题的随笔作文。
1. 布置学生上网或通过阅读书籍搜集一篇关于描写梅花的诗词及赏析梅花诗词的文章。
老师统一收集, 精心挑选出一些风格不同, 抒发的情感各异的诗文印发给学生阅读交流。目的在于使学生丰富知识, 积累知识, 为写作做准备。
2. 开设一节赏析“梅花”诗词交流课。
问题设置如下: (1) “梅”在古诗文中有哪些意象? (2) “梅”所代表的意象与古代文人的理想志向有什么联系? (3) 现代人认为“梅”代表什么?体现了现代人怎样的人生价值取向?
在经过了一个多星期的阅读与准备之后, 同学们的情绪很高, 课堂气氛活跃而融洽。有的说, “梅”是孤傲的隐士, 还会引用“梅妻鹤子”的故事;有的说“梅”是高洁的象征;有的说, 梅的形象与诗人的仕途经历密不可分……难能可贵的是, 有一个学生竟然能引用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可谓才思敏捷, 课堂上我常常惊叹学生们超强的领悟能力。
3. 让学生用一节课的时间写作。
下课后, 同学们一改往日写作文拖拉的习惯, 80%的学生能当堂完成 (以往最多有30%的学生能当堂完成) 。作文质量也较好。有的由诗词引入讨论梅的意象, 写成文艺随笔, 有的由现代人对梅的看法引出评论, 有的借梅抒写自己的人生理念。观点明确, 援引的例子十分丰富。这次随笔写作让我发现, 学生不是写不出好作文, 而是我们老师平时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 他们会在作文中充分体现他们的创作个性, 也充分展示他们广阔的阅读天地, 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的作文语言优美, 富有灵性, 处处有智慧的闪光。
4. 老师批阅之后, 选出优秀的习作装订成册, 供学生传阅。
5. 再开设一节讨论课, 让学生品评作文集中的文章, 以达到对随笔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 把随笔写作纳入日常练笔的范围
上好了一组文艺随笔阅读课, 指导好了一篇随笔的写作, 并不代表学生就能完全掌握这种写作技巧, 只有常读常写才能真正的形成技能, 也只有常写, 才能让学生养成关注生活, 关注时势, 思考人生的好习惯。这种随笔写作将伴随学生们度过整个高中阶段。
《燕子》教学随笔 篇10
在教学《燕子》这篇课文时, 我从画面美、语言美和情感美三方面, 让学生感受文本的美。
一、画面美
《燕子》一文如画如诗, 那俊俏机灵的燕子似乎就在您的眼前掠过, 那生机盎然的初春景象如在身边。我在课前让学生准备了纸和彩笔, 在课堂上让学生发挥想象画燕子。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 之后再次画燕子。我让学生把自己两次画的燕子进行比较, 并谈谈自己的看法。我和学生将画面美归纳为这几个方面:
1.外形美。“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一对俊俏的翅膀, 加上剪刀似的尾巴。”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就跃然纸上了。
2.春色美。“几阵蒙蒙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 嫩的叶, 各色鲜艳的花”, 这时燕子从南方赶来了, 多么富有生机啊!
3.飞行美。“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有的横掠过湖面, 尾尖偶尔沾一下水面, 就看到一圈一圈的荡漾开去。”动作是那么轻快敏捷!
4.停歇美。“蓝蓝的天空, 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 多么像无线谱啊, 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这是一支多么美妙的曲子啊!
作者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 同时也是由面到点的画面布局, 这就是美之所在。第一自然段是从近处看到的燕子:乌黑的羽毛、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 合成一个活泼可爱的燕子。第二、三自然段写的是由远处看到的燕子各种飞行姿态。最后从远处看到的像音符般的燕子。
二、语言美
《燕子》一文, 作者用优美简练的文字, 鲜艳明快的色彩, 为我们描绘出春天初到时的燕子。文章第二小节结尾写道:“小燕子从南方赶来, 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我们都知道燕子是从南方飞来的, 但作者为什么不用“飞来”而用“赶来”呢?因为“飞”字只刻画了燕子来到北方的一般动作, 而“赶”字是采用拟人的写法, 不仅准确、传神地刻画出燕子飞的神态, 而且对文章起到画龙点睛般的烘托作用。
1.揭示了燕子候鸟的特点, “赶”字有“及时到达”的意思, 具有目的性、时间性。它告诉我们好像燕子事先已被邀请, 是赶着来赴约的, 传神地揭示了燕子是候鸟, 它们的到来是春天来临的象征。
2.突出了燕子的轻快、伶俐。“赶”带有急切的意思, 比“飞”更突出了快捷, 使燕子轻快、灵巧的形象跃然纸上。用“赶”字还增添了春日的生趣。作者用“赶”字将燕子拟人化了, 比“飞”字富有感情色彩。
三、情感美
这篇课文写的是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这些从南方飞来的燕子, 有的正在湖面上飞行, 剪尾或翼尖沾了一下水面, 有的飞到了柳枝间, 有的停在了远处的电线上歇息, 燕子给早春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气……读来就让人心旷神怡, 被春的气息感染。
作者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 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教学中让学生展开想象, 理解内容和体会表达的情感。
教学随笔 篇11
一、反思在教学中曾出现的问题
1、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硬性教授而忽视学生的兴趣与感受。在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尽快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往往把自己的学习方法、解题技巧强加给学生,是我在初三数学教学中曾常用的方法。不考虑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数学、是否喜欢这节课或这个知识点、是否理解并掌握了所教的解题方法;没有让学生学自己喜欢的数学、用自己理解的解题方法。
2、对教材的内容机械的使用而不是灵活的运用。北师大版的教材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开放能力。我在教学中往往拘泥于教材上的信息,只是在讲教材、完成教材上的内容,而不是在教教材,使学生具备相应的数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几乎没有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的发散程度所占的比例非常小;部分课时过于注重讲授,学生没有经历探索的过程导致教与学不合拍,学生只是机械的学会解题,而没有真正掌握本节的知识运用技能。
3、备课时不注重个体差异,缺少“备学生”的环节。在教学中所面对的学生各式等样,有的数学基础好一点,有的差一点,在不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的前提下单一教授教材中的内容,没有分层次、划梯度的教学,导致学生成绩的两极分化。基础好的学生没吃饱,基础差的没吃到。
4、对学生审题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分析以前的教学检测后的学生反思,可以发现学生错题的根本原因并不是“马虎”“粗心大意”,而是没有掌握好解题中的审题环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从未渗透过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学生往往靠自己的简单读题而做题,甚至把读题当做审题。
5、对中考的研究不够深入。前幾年初三数学教学中,我对数学中考出题范围、要求、形式、题型特点及规律未进行过深入的了解。在教学中只是依赖于各式各类的复习资料,不会对资料进行筛选和整合,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架构不能成为体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没有中考考点与难点的渗透,学生原有的知识得不到活化与提升。
二、改进及提高的方法:
1、使学生从接受老师转变为接受数学,再到喜欢学数学。我认为“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现在学生如果讨厌一位老师,就一定不会去听这个老师课,那么讲的再好、备课再认真,学生不跟你学,成绩一定不会好。在实际教学中,从心里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弟弟、妹妹,要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感觉到教师对他的关心,一点一滴的积累。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求知的起点,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内在因素。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坚持从诱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有目地、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活动情境,最好是从学生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数学问题或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发的问题。其次,根据学生好奇心吸引学生,教学生想知道的数学问题,诱发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激情。然后,给学生足够的鼓励,哪怕是一点点的成绩、一点点的成功也要夸大的鼓励。使学生每一堂课都能产生一种满足感、快乐感、成就感。
3、深入研究教材、课程标准,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有人说教师的成长分三个阶段“学教材、教教材、用教材”。学教材指照本宣科讲出教材上的内容;教教材指把教材上的内容直接教授给学生;用教材指在弄清教材本质后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教材只是知识的一个载体,也是根据课程标准由一线教师中的专家编写出来的,可能适用于大多数地区的学生,但也许不适用于你的学生。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深入研究教材与课程标准后,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可以适当的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取舍或补充,我个人认为能使学生掌握相应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可以了,不一定是用教材上的例题或习题。当然,在用教材的过程中也不能一味的全改全舍,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来定,而且,教不同的学生对教材的取舍也是不同的。
4、关注学生的差异,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学生的基础低、分析能力差时,要把问题设计的难度小一点、易懂一点,学生基础高、分析能力强时,要把问题设计的难度大一点。教师的课程设计一定要围着你的学生转,不然讲了也白讲。
5、注重审题的渗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解题技巧。审题要求学生不只是读题,而是要读懂题、理解题、读出深意。要让学生一边读,一边画出题目的核心,最后深刻理会问题的涵义。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应该把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贯穿到每一节课中、每一个知识点上。首先,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语言,如文字、符号、图形等,并掌握它们的特点,根据解题的需要进行互译。其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在的感知的基础上找到技巧性题目的细微变化,从而降低问题的难度,探索解决技巧。再次,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具有思维的灵活性、周密性、发散性和创造性。
6、探索中考意向,分化中考难度。中考是学生的必经之路,不要认为中考就是初三下学期的工作,要把中考的内容细化到每节课中。每一节课的知识,在历年中考中一定会找到对应的训练题,我个人在近两年的教学中一直把中考题分化到每一节课中做为一个典型例题,让学生分析解决,使学生到下学期时不至于感觉中考有多难。
三、中考总复习的几点体会
1、抓住课本的内容结合考纲有效复习。教材与考纲是复习与命题的依据,教师与学生都应在复习时认真学习并充分理解考纲中对基础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2、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分清知识脉络。在总复习时,一定先对整个初中数学进行总的知识概括,使学生的头脑中有清晰完整的知识框架与内容的“结构图”,形成知识链条。
3、专项题型专项训练。搜集当地历年的中考题,把中考题分成几大专题,教师有目的、有针对地进行讲解,并整理学生各题型出现的问题加以突破。
4、运用模拟实战训练,编写或查找适用于学生的模拟题进行训练,不可过难,也不可过简。
小学作文教学随笔 篇12
一、多观察和多阅读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好的范文文字优美,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其作者都是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地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睛,以自己的心去感受、理解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如以“自然景观”为话题的习作,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去发现,如在放学路上、公园里、家里的庭院中,发现的花草树木;又如晚间繁星、日出日落、雨后彩虹,或者在外出旅游时,看过的一些奇特的景观等等,引导学生去体验身边的自然美。有这样一句话:“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
同时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在这其中教师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入手,指导他们反复品味课本中的重点篇章,背诵精彩的语段;还要依据各类文体的写作特点,提出阅读重点,点化阅读难点,教授阅读方法。另外,教师要定期给学生推荐一些必读书目,介绍一些报刊杂志,范读一些美文华章;要求学生常备一些可读的东西,闲暇时间能读多少读多少,并做到持之以恒。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因此,学生多阅读对写作是非常有益的。
二、多积累和多练笔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提倡学生多阅读文章的同时,也要多鼓励学生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使之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例如,《火烧云》这篇文章中有很多描写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叠词:“红通通、金灿灿、笑盈盈”等,还有描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句子也写得非常生动形象。我们学习文章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多读多记,词语句子积累多了,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不会词穷句穷啦。
勤于练笔,是提高写作水平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常写,作文的方法、道理就熟练,即使题目很难,写起来也觉得容易;不常写,作文的方法、道理就生疏,即使题目很容易,写起来也会觉得很难。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的道理,要求学生经常练笔,这样才能逐渐摸索出作文的“思路”和“机关”。
三、激发想象力会给写作插上艺术的翅膀
学生有了丰富的想象能力,就等于为写作插上了艺术的翅膀,使之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1.启发学生寻找相似点。
有些事物,直接描写会显得单调,根据事物之间外形、声貌等的相似之处把它当作其他熟悉的事物或“人”,想象出“它”的情感,“它”的心理,就会增添作品的情趣,在行文上富有色彩。同时也有可能激发和养成相关想象的能力。如: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要求学生以此为依据进行想象。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圆的外形特征进行类型想象,即凡是具有圆或近似于圆的外形特征的事物均可以成为描写的对象。例如:皎洁的满月、明亮的眼睛、浑圆的石磨、环形的跑道、高高的石拱桥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启发学生大胆地想象。爱好体育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围绕“圆圆的足球、神奇的球篮……”展开联想;喜欢文静的女同学,可以让她们围绕“圆圆的镜子、可爱的闹钟……”展开联想;喜欢文艺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围绕“迷人的彩灯,诱人的锣鼓……”展开联想;喜欢科技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围绕“赞圆周率的推算者,颂地动仪的发明者……”展开联想。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学生的神经系统可以凭借灵敏的感知,找到表象与表象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而展开精彩纷呈的想象。
2.模仿作品,赋予作文“神力”。
所谓“神力”,就是借助于想象所获得的一些超凡脱俗的神奇力量。像卡通书《米老鼠和唐老鸭》《封神榜传奇》《聪明的一休》《希瑞》,电影《西游记》《2010》等,不仅为孩子们所迷恋,也受到许多成人的钟爱。正因为制作者大胆想象,赋予故事主人公各种超凡的神奇力量,才有如此吸引人的效果。著名文学家巴乌托夫斯基说:“在我的想象中,我要写的东西是相当模糊的。”模糊的想象,实际上是在形象思维中渗入了心灵底层某种神奇、隐秘的感觉和感受,也就是“神力”。在这之中,我们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欣赏相关作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也可以采用这种丰富、神奇但又符合逻辑的想象,学习写作寓言、童话和神话等。
总之,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从点滴抓起,做生活的主人,多留意观察阅读,多积累练习,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多给学生自己发展的空间,以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摘要: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又是一个难点, 面对话题作文的宽泛性和灵活性, 不少学生无从下手, 无话可说, 无情可抒。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 我采用指导学生多观察、多阅读、多积累、多练笔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从而提高了小学作文教学的效率。
【高中语文教学随笔】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随笔08-09
高中历史教学随笔08-18
高中政治教师教学随笔06-09
高中语文06-22
高中语文美育10-17
高中语文课堂05-29
高中语文选修06-21
高中语文课程08-03
高中语文读本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