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规范(精选12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规范 篇1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 如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多了许多宁静和思辨, 少了许多浮躁和肤浅。但是, 许多语文课堂仍无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范, 剑走偏锋, 为了追求课堂“出彩”而急于求成, 为了追求“剧场效果”而盲目拔高, 为了追求设计独特而置文本于不顾……透过那些所谓开满鲜花的“新”课, 我们不禁要问:老师, 你的语文课堂规范吗?
一老师, 你的课时目标规范吗
语文学科不像其他学科那样知识点非常明确、清晰, 这就给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制定带来困难,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新课程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 规范地叙写出每课时的教学目标。但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中, 我们发现课时目标叙写极不规范。
案例一:人教版第八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设定如下八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掌握“摇篮、生息繁衍、忧患、植被、水土流失”等词语的意思。
3.指导学生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 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
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给课文分段, 粗知文章大意。
2.组织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培养积累材料的能力。
3.继续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 感悟词句表达的感情。
2.培养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
崔峦老师曾经指出:“备课时对教学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整体思考, 既要明确三维目标的达成度, 又要确定实现目标的方法、手段、策略, 而后用简明的、条分缕析的、策略与目标相联系的语言加以描述。”很明显, 上述案例课时目标的叙写不规范有四:其一, 这位教师在确定三维目标时三重并举, 把三维目标分列开来, 把三维目标当作“一样粗的三条线”, 这是错误的。其实, 三维目标是以知识和能力为载体, 其他两维融于此中, 整体推进、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 不能人为割裂成三大块。其二, 上述案例课时目标的叙写主体不规范。课时目标的表述主体应该是学习者即学生, 这位教师在表述课时教学目标时随意转换主体, 比如“组织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培养积累材料的能力”“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 感悟词句表达的感情”“抓住段落特点指导背诵”“培养学生民族忧患意识”, 上述表述方式均以教师为主体。其三, 上述案例课时目标的叙写缺少“默写、说出、列举、辨认、辨别、认读、复述、理解、体会”等表现学生外显行为的动词,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否达标就不容易检测、指导和调控, 评价教学实效的价值就不大。其四, 笔者以为, 三维目标在宏观上是等重的, 但目标定位要有重点, 在不同的学段、不同的课文、不同的班级都应该各有侧重, 不需要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都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的三维目标, 并且, 目标要简单, 不能繁杂。
二老师, 你的教学语言规范吗
教师的教学语言有别于人们的日常交流语言, 也有别于电视、电影、戏剧的台词语言, 是一种融思想性、知识性、启发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语言。因此, 教师的教学语言既要规范, 又要准确, 既要简洁明快, 又要亲切生动。只有这样的教学语言才会产生吸引学生的魅力, 也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案例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片断。
师:什么叫“呻吟”?
生1:呻吟是叫喊的意思。
师:不对, 坐下。
生2:呻吟指声音很小的说话。
师:对, 呻吟就是指声音很小的说话。还可以怎样说呢?
生3:呻吟指在非常痛苦的情况下, 小声地哼哼。
师:对, 生病了很痛, 哼哼就叫“呻吟”。
生4:老师, 呻吟也有大声的。
师:可能吧。
这个教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明显是不合规范的。其一, 词义的引导点拨不准确。《现代汉语词典》对“呻吟”一词的解释为“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可见, “呻吟”指的是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而不是指说话, 也没说明发出声音一定要是小声的, 更不是专指生病了疼痛难忍发出的哼哼声。其二, 教师教学语言不够亲切。当学生理解有偏差时, 老师缺少鼓励, 而是用“不对, 坐下”一句冷冰冰的话语把学生按在板凳上, 对学生来说无疑是当头的一盆冷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 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语言既要规范、科学, 又要具有情感性、启发性、激励性和商讨性;要求我们教师的语言应该尊重学生、唤醒学生、激励学生, 尽可能让每一句话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展现汉语丰富多彩的魅力, 使我们教师的语言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所以, 教师如何规范自己的教学语言的确要引起我们的深思。
三老师, 你的教材使用规范吗
新课改反对机械地“教教材”, 即把教学过程呆板地理解为就是全盘授予教科书, 机械记诵教科书的过程, 不敢越雷池一步, 消解了师生的独立思考、个性解读和建构创生, 而是积极提倡“用教材教”, 即教科书虽是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 但不是唯一资源。在阅读教学中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要密切结合阅读课文的需要, 在教学设计时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开发资源, 作必要的取舍和处理, 有选择地适度运用, 使之更好地发挥教学功能, 不能喧宾夺主, 不能削弱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案例三:《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一) 直面毁灭──激发情感
1. 播放火烧圆明园资料片的片断。
2. 同学们知道片中被火烧掉的是什么地方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圆明园的毁灭》。 (板书课题)
(二) 再现辉煌──深化情感
1. 理解“不可估量”
(1) 三天三夜有多少个小时?多少分钟?多少秒?
(2) 贯穿维克多·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问题致巴特莱上尉的长信。
2. 感受昔日辉煌
(1) 说一说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园林?
(2) 介绍圆明园内二十多处景观全名。
3. 补充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及圆明园被毁前后的原因、背景、事件……
(三) 哀叹毁灭──升华情感
1. 课件展示, 展现圆明园的辉煌及今天的残垣断壁, 最后定格在残垣断壁画面, 同时师配合课件激情叙述雨果的《文明与野蛮》片断。
2. 最后诵读李大钊哀圆明园被毁的小诗。
上述《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颇为精心、大气、丰厚。直面毁灭, 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再现辉煌, 深化了学生的情感;哀叹毁灭, 升华了学生的情感。特别是大量的课外资源的引进丰富了文本, 使整个教学设计显得华丽无比。但是, 课堂教学毕竟是有目标、有计划、有时间控制的行为, 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一个常数, 不会因为你设计的丰厚而增多。这些资源孤立起来看应当说都相当不错, 如果时间不限, 慢慢消化, 对学生也不无裨益。但基于学情, 如此多的课外资源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全部进驻课堂, 明显是喧宾夺主。五年级的学生能消化吗?而且, 资源拓展过量, 课文感悟就成了蜻蜓点水, 探究品读也是走马观花。这样的资源拓展, 非但没有起到反哺文本、夯实课堂之功效, 反而喧宾夺主, 影响了对文本的感悟和品读。笔者觉得这种使语文课程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课文, 淡出学生视界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四老师, 你的教学点化规范吗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能只是单一的讲授者的角色, 还应该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这就意味着学生学习方式由以往被动、单向、注入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 同时也意味着教师教学方式由原来的讲授为主向引导点拨转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以敏锐的感觉、独特的慧识、细腻的体察, 发现学生的错误和欠缺, 及时予以点化和拨正。
案例四:《惊弓之鸟》教学片断。
师:读了课文, 你觉得更羸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我觉得他善于观察, 是个观察能力很强的人。
生2:他能从飞得慢、叫得惨判断出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说明他是一个打猎经验十分丰富的人。
生3:我觉得更羸是一个残酷的人, 因为他对这样一只受伤的鸟也不放过, 硬是要把它吓下来摔死。
师:呀!你的观点真新颖, 谁还想谈谈类似的看法。
生4:是啊, 我也觉得他是个没爱心的人, 跟着魏王去打猎说明他经常猎杀小动物。
师:这个意见很有意思, 老师为你的爱心而骄傲。
生5:对的, 我也认为更羸没有环保意识, 太不爱护小动物, 小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他怎么连这个都不懂。
师:这个意见挺有道理, 老师为你们有这样的环保意识感到高兴。
上述的教学片断中, 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点化策略是顺水推舟, 这种策略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使用。但这位老师使用的时机没有把握准确, 他在学生的交流明显脱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时使用, 没有引领学生重新走向研读文本的正确的价值取向, 而是顺着个别学生的意见, 鼓励其他学生谈谈类似的看法, 这种点化策略显然是不规范的。笔者觉得今天我们学习“惊弓之鸟”这个历史故事的主旨, 恐怕主要是学习更羸善于观察、思考和分析判断的本领, 而非抨击古人淡薄的环保意识吧。因此, 这样顺着个别学生的意见进行的交流尽管是很“人文”, 但完全脱离本文的主旨, 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 对教学这篇课文来说应该没有多大意义。再说, 现代因科技发展而带来的生态严重失衡问题, 与古人类为了生存而渔猎的生态平衡问题也不可同日而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目标是否明确, 教材取舍是否合理, 教学语言是否规范,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因此, 要解决语文课堂高耗低效这一普遍性的问题, 我们十分有必要重新审视语文课堂规范的作用, 认真落实语文课堂规范, 把课堂规范作为有效教学之根本。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规范 篇2
一、活动宗旨
遵循《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规范教学行为,落实教学常规,优化教学方式,打造黄金课堂,提高教师水平,狠抓课堂效率,构建良好教风。
二、活动时间
2月17日——3月16日
三、活动安排
检查项目 具体要求 落实单位 检查方式 检查时间
1、教研组、学科组、教师工作计划
①计划书写认真,具体,合理,科学,易操作,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②不抄袭。
年级组 年级组教务处检查 2月20日
2、作息时间表、课程表
①课程开设符合省教育厅要求;
②课程表变动及时报教务处;
③严格按要求让学生作息;
④教室、办公室规范张贴。
⑤按课程表上课。
年级组 班主任 备课组 教务处普查
教学督导团抽查
2月19日开始查
3、商定大集备时间
①前后级部尽量在一起集备,集备时间不少于1小时;
②具体时间、地点报年级组。
备课组
级部统计后报教务处
2月21日
4、集体备课
①大集备准时进行,全员参加,保证时间,讨论充分,有主备人,记录认真且按时上交;②小集备前有教案,自备充分;③继续加强“三结合”课堂教学模式运用;④坚持做到“四统一”。
教务处
年级组
看现场看记录查教案
2月24日开始查
5、自备及教案
①加强自备的.深度,重在研究课堂上如何组织学生学习;
②加强对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研究,重视对教材的分析和挖掘,注重学科思想的渗透和方法规律的总结;
③对不同层次学生定位准确,分层要求,切实落实因材施教;
④教案书写认真、环节齐全、内容充实。
年级组
备课组
教务处抽查
每周抽查
6、学案设计
①厉行节约,控制数量,设计合理科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②年级主任签字后方可印刷;③不断完善学科资源库。
备课组
教务处抽查
2月24日开始查
7、课堂教学
①认真落实《高效课堂十项要求》和《高效课堂五项标准》;②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降低重心,面向全体。③积极运用“三结合”课堂教学模式;④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务处
年级组
年级组课堂督导团抽查
2月19日开始查
8、听课评课
每周听课不少于3节,听课必须评课,听课笔记上每节有时间、有记录、有3条以上的改进建议。
年级组
教务处抽查
3月7日
9、作业布置与批改
布置适时适量有层次性、批改及时认真,错误有标示,有批语。定期进行问卷调查。
年级组
教务处问卷调查
3月14日
10、总结评比
①对优秀级部和个人,进行表彰,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通报;
②检查情况计入量化成绩。
年级组
教务处
总结通报
3月15日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规范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外来语借用规范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017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开放和经济科技的持续发展,汉语在与外来语尤其是英语的接触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新的词汇借用形式——直接借用,它直接将外来词语作为汉语的一个基本单位加以使用——因为传统的借用形式已无法满足社会的急速发展。这种借用现象最早可以说出现在计量单位方面,如g、m、t、s、A等等,目前主要存在于与外语接触频繁的科技、经济、教育、政治、卫生、体育等各个领域。
汉语对外来语的直接借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认识。
首先,从借用的发展过程来看,直接借用主要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半借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外来语和相应的汉语译介词同时出现,或在不同场合并存,如MBA(工商管理硕士)、MPA(行政管理硕士)、IT业(计算机行业)、KENDEKY(肯德基)、B超、T恤衫、X光、BP机、维C、TOFEL(托福)、AICE(雅思)等等。这些例子在每天的报纸杂志上都有大量涌现,如:
例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01年11月26日公布一项开天辟地的计划……据《国际金融报》报道,IMF第二号人物、第一执行副主席安妮·克鲁格26日在美国……表示,这一计划的重要意义在于将在国际金融中填补一个空白。”(《今日财富·IMF准备让国家也破产》2002年2月号)
二是直借阶段,即只有外来词汇,本来就没有出现过相应的汉语译词,或虽曾有过汉语译词但业已不用或很少使用,如KTV、CD、MTV、LD等等。再如:
例二,《一季度各行业运行的基本情况及趋势》:“第二产业的增速提高是带动GDP增速加快的主要原因。”(《中国投资月度报告》2000年第5期)
例三,《深圳市2000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表》:“新建厂房7000平方米,年产家庭影院系列DVD数字播放机48万台。”(《中国投资月度报告》2000年第5期)
其次,从借用的方式来看,直接借用可分为缩借和全借两种。
缩借即是取外来词汇中有代表性的字母(通常是首字)加以缩写,如WTO、VCD、Cm、MIS、CAM、CAE等等。再如:
例四,《ST股的四种出路》:“伴随着年报披露接近尾声,一批亏损个股纷纷摘掉了ST的帽子,而一批继续亏损的ST个股不得不踏上退市的不归路。”(《中国证券报》2002年4 月11日)
例五,《唐骏的人才观》:“2001年10月APEC会议期间,比尔·盖茨亲自揭牌把微软亚洲技术中心升格为全球技术中心。”(《金融周刊》2002年4月9日)
全借即是把外来词汇完全借用过来,如Internet、clone、multimedia等等。再如:
例六,《微软中国总裁两年是大限》:“Windows95上市时,中英版时间差缩短为6个月。”(《金融周刊》2002年4月9日)当然有时候这两种借用方式可能同时出现,如E-Mail、《数字电路设计与Verilog HDL》等。
汉语对外来语的直接借用,不仅广泛影响到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渗透也已经日渐明显。这在师生平时的教学用语、日常的交流用语中自不必说,学生在日记、作文中已经大量使用,就是在对本民族语言最为严谨的语文教材中也已经普遍存在。据笔者对高中语文教材的粗略统计,发现每一册中都有外来语的直接借用现象。
面对大量外来词汇的直接涌入,一些人开始担心这是否会影响到汉语的规范和纯洁,因为这不仅给人们带来了阅读上的困难,在教学中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而且将使汉语从形式到内容都受到巨大的威胁。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如《城e通,校e通,新纪元推动校校通》(《管理信息系统》2002年第1期),初一看来,这一标题实在不知所云,细瞧内容才知e是网络的意思,这种借用不只外行不懂,就是教育领域的内行恐怕也难以明白,可见对于直接借用这一现象确实须要加以规范,尤其是在语文教学领域。
笔者以为,在语文教学中对外来语直接借用的规范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要规范使用的标准。虽然现在直接借用的外来语在一些报刊中已经司空见惯,但在语文教学范围内仍不宜出现过多,对它的使用应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应该是“是否非使用不可”,也就是说如果不直接借用外来语的话可能会使表达效果受到影响。对于一些非专业词汇应尽量不直接借用,即使是原文中用了直接借用词,如需编入教材还是译出为好。比如《议论要有条理》中“我目瞪口呆——20元——摸摸口袋里买书剩下的2
元多,开始明白半小时的赔笑脸和‘Sorry未起半点作用,而她的话却越说越难听。”这里的“Sorry”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在实际的汉语言对话语境中似乎根本不可能出现这个词语。
其次是要规范读音。直接借用词语的读音是教学中最让人头疼的问题,因为许多课文中使用的直接借用语大都不注上音标,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比如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往往不知如何是好,读到那里时往往跳过不读或者就打住发笑,等着老师指点,而有些读音往往连老师也不知所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里的“Ade”只有注解,却没有注音,实在有点难为教者和学者。因此,在教材中如出现直接借用的外来语,编者应在注释中加上读音;教师在教学中若须要直接借用一些外来语,也应搞清其读音。
第三是切忌滥用。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尺度,不能随意使用。比如有一篇高中学生写的小作文,总字数不满400字,直接借用的外来词却有五六个,如:“正当经商当然值得称颂,但可惜的是,有些人却把自己的灵魂,以最低廉的价格卖给‘Money教主……”
总之,经济的全球化势必带来文化的全球化,外来语直接借用形式的发展之速,既标志着我国正以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也标志着我们汉语强大的生命力。“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凡是活的语言,它就有生命力;有生命力的语言,全然不怕同别的语言接触,它不怕别的语言取代它,而且别的语言也不可能取代它。”(陈原《社会语言学》)汉语的大度正是它强大活力的体现。但是,汉语对外来语的吸收和容纳,也应当考虑到汉语言的规范和汉民族的可接受性和可容纳性。因此,在汉语言的使用中,尤其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其加以一定的规范是完全必要的。唯有如此,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汉民族语言,弘扬华夏民族的灿烂文化并使之立足于世界文化中心。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规范 篇4
一、“记得云间第一歌”———“课时划分”的“生熟”有异
曾在杂志上读到这样一则调查资料, 说一篇课文学完后, 学生中能流畅地读下来的只占约31%, 能基本读正确的约占35%, 竟还有约34%的学生结结巴巴地读不通课文!这样的统计结果自然是出人意料的, 但实际情况恐怕比这更令人忧虑。当前, 在很多地方, 由于老师们普遍面临着上级部门不定时的学科质量抽测, 因此根本就没把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这种“可有可无”的“虚活儿”隆重地排进日程———搞这些东西太“浪费时间”, 哪比得上让学生多做习题来得实惠呀!
虽然“教无定法”, 但一般而言, “两读八环节”是语文教学中适用性很强的常规程式。所谓“两读”, 即指初读 (第一课时) 与精读 (第二课时) , 前者一般包括审题解题、识字学词、读通课文、梳理大意等环节, 后者则一般包括复习导入、研读深究、交流互动、课堂收盘等环节。“两读八环节”虽然不是不可篡改的“金科玉律”, 但它在保证教学活动的纯正度、正规性等方面也有其不可抹杀的作用。尤其值得指出的是, 对于经验尚缺的年轻教师而言, 它算得上是很管用的“蓝本”。
既然不同的课时都有不同的任务, 那“读”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其实, 语文课是干什么的?不就是让学生凭借课文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吗?而其中, 读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著名小语专家赖正清先生在《碰撞交融开新宇》一文中说:“朗读可以知内容、清层次、解含义、悟情感、明善恶、冶情操、品生活、启才思。标点符号、字词句篇、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朗读都能奏效。”事实上, 朗读能力是最能显示学生语文能力高低的“晴雨表”, 而朗读指导的成功与否也是衡量一堂语文品质高低的“显示器”。
在学生还没有读通课文的情况下, 就被老师过早拉到精雕细琢的“深读”环节, 这是语文课中的“常见病”。这种“抢跑”、“催熟”行为的最终后果, 就是让学生始终身处那种既“蜻蜓点水”又“被动跟随”的状态中, 他们看似“身在高楼”, 实则“缺少根基”, 是不折不扣地“长大未成人”!应该说, 学生与课文之间是“一回生、两回熟”的, 由“生”到“熟”的关键, 就在于教师一定要在第一课时中做深“读”字文章, 让他们真正读通、读熟课文, 这是语文教学永远应该坚守的“底线”!
二、“驿路梨花处处开”———“课路轨迹”的“先后”有序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被誉为“诗意语文”的巅峰之作, 但此课在诵读指导方面则也有可商榷之处。课一开始, 王老师让学生“仔细读四遍, 前两遍时注意词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把词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时注意把它念通顺, 注意停顿。”应该说, 这种“‘读’占鳌头”的策略尤其在古诗词教学中是很“适销对路”的。但之后王老师却马上让学生“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其实, 由于学生此时还不曾深解词意, 因此是无法读出味道的。而且, 这种味道即使听起来像那么回事儿, 但本质上也是装出来的。
接着, 在引导学生理清全词“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大体结构后, 王老师又让学生“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其实, 学生此时虽然已感知了词意, 但也只是“初步”而已, 要让他们立即读出“身和心分离的感受、心情”显然太早了些。要知道, 教学至此还刚到全程的约三分之一处, 后面仍有“展开想像, 读出词情”“互文印证, 读透词心”两个更重要、更核心、更深入的板块呢。毫不夸张地说, 像这样的读书要求, 即使放在全课教学高潮过后时也不嫌迟啊!
支玉恒的朗读指导艺术是有口皆碑的, 他对读的要求是有层次的。第一遍主要让学生了解内容梗概;第二遍读主要让学生理解课文;第三遍读则是让学生吟哦揣摩、反复玩味。这里把支老师扯进来, 主要是想说明:语文课中的读是最讲究层次和梯度的, 当学生还只是在课文“外围”时, 教师最好不要带其强行“突破”。须知, 没有对课文的深入领会, 他们是没有办法真正读出感情的。在这方面, 先后顺序绝对不能搞错!
在一些教研活动中, 不少教师还往往喜欢让学生在课始阶段就“用一个词”概括初读课文后的感想。其实, “用一个词”看似容易实则困难, 因为字越少越精练, 越考验功力。因此, 如果是课始阶段就应允许学生“自由谈谈”而不是“概括一下”。教学有其内在的行进节奏和先后次序, 如果“程序”出错, 则常会令教学流程“减速”甚至“死机”。诚如夸美纽斯所说:“一切功课都应当仔细分成阶段, 务使先学的能为后学的扫清道路!”
三、“燕飞莺语隔帘栊”———“课堂交流”的“繁简”有度
课堂交流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其作用就是让学生实现阅读体验、心得体会及经验收获的“资源共享”。当然, 课堂交流不同于生活中的交流, 必须具备诸如“个体自主”“多向交互”“表述准确”“内容完整”等要素, 如果过于随意散漫, 也就会降低课堂的品质。著名特级教师孙建锋的课被誉为“魔力对话”, 在他的课堂上, 学生的发言往往都是极具个性化、极富自主性, 同时也极其丰赡、极其“有料”的。我们不妨看看他执教《最大的麦穗》时的经典片断:
师:读文如看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我们从不同角度欣赏课文, 肯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 (五分钟后, 师生对话)
生:一般的上课是在教室里, 而苏格拉底上课是在麦地里;一般的上课用课本, 而苏格拉底却是用麦穗。
师:你善于比较, 很快找到了“苏老师”教学的独到之处, 很不简单!
生:苏格拉底教育弟子们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一个道理, 而是让他们亲自实践、体会, 最后悟出人生的道理。
师:直接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不是很省事吗?何必兜圈子、绕弯子?
生:直接告诉一个道理有时会记不住, 自己体验、悟出的道理往往是刻骨铭心的。
师:你的回答很精彩!我赞同你的看法。有时靠着别人告诉的道理, 就好像戴着的假发、假牙一样, 看上去也很逼真, 但却没有生命力;而靠自己体验悟出的道理就像扎根沃土的大树一样, 生机勃勃。
生:我认为, 苏格拉底老师讲的很少, 仅仅讲了三次话。第一次是提出一个要求。第二次是进行一次提醒。第三次是进行一次启发。
师:是的, 你很会概括!“苏老师”虽然只讲了三次话, 但他讲得少、引得巧、点得妙、效果好。他不愧为一位大学者!
……
对于以上教学片断中学生的发言, 如果我们还只用诸如“语句完整、体会准确”来形容的话, 那就实在是太吝啬了!实际上, 由于孙老师的充分放手 (学生默读时间充分) 与巧妙指引 (教师评点从容机变) , 因此学生早已不只是在回答老师的问题, 而是完全沉浸在了文本中并且可以畅快自如地抒发自己心灵层面的感悟与思绪。这样的课堂交流, 让学生实现了语言发展和精神滋养的整体共建。应该说, 这种境界虽然不能要求每个老师都达到, 但至少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当然, 提升课堂交流的品质并不是刻意要求学生的发言“完整”、“完善”甚至“完美”。一位老师上《棉花姑娘》时问:“谁第一个来到棉花姑娘面前?”一名学生回答:“燕子。”教师随即说道:“请把话说完整!”该学生又说:“燕子第一个来到棉花姑娘面前。”其实, 学生第一次回答不但快捷明了而且简约准确, 这样的发言从质量上看不但不低反而更高, 为什么非得硬求“完整”呢?要知道, 教师的这种刻意, 往往会大大缓冲课堂行进的节奏啊!我们要注意, 课堂交流中的“繁”和“简”, 最好是“淡妆浓抹总相宜”!
四、“烛影篱落月光明”———“课心锁定”的“主次”有别
倡导“情智教育”的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2003年到南京任校长后不久, 曾应约在南京的师训活动中上示范课。但他不久后却发现, 周边学校许多老师都在竭力“借鉴”和“模仿”他, 甚至到了千课一面的程度。孙老师后来说, 不同的课文自然有不同的教法, 如果课文情景交融, 不妨采用情境教学;如果课文写法典型, 不妨引入读写结合;如果课文声韵铿锵, 不妨以读贯穿全程……哪能一成不变呢?孙老师说得多好啊!因为只有因“课”制宜、因文定法, 教学才能正中“靶心”啊!
其实, 上乘的课堂不但需要教学手法的恰当选取, 而且更离不开教学文本的合理剪辑。因为任何一篇课文的内涵都是极为丰富的, 而由于课时的限制、课文的不同, 教学中不可能把每篇课文面面俱到地向学生“倾囊相授”, 而必须“集中火力”地发挥其某方面的“例子”功能。因为面面俱到其实是面面不到, 那种浅尝辄止、“水过地皮湿”式的教学是绝不可取的。教学首先要突出教材重点、敢于取舍, “有得必有失”的古训告诉我们, 语文教师要敢于“放下”。
那么如何进行文本剪辑?关键是要以文中最富意蕴的“动情点”串联或衬垫整个教学框架。王崧舟、孙双金这两位当代小语界的领军人物都曾上过《二泉映月》, 耐人寻味的是他们在课始环节都不约而同地借助文中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词句, 铺展了一方让学生入情入境的天地。王老师让学生感受了“这茫茫月夜, 如银月光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 只意味着黑暗、孤独”。而孙老师则让学生领会到“一个对音乐充满热爱且极具音乐天赋的阿炳, 只能把满腔情怀倾诉给这茫茫月夜”。
两位老师不但异曲同工地都从“一道风景”为起点展开教学,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王课终呈现的“一段人生尽坎坷, 一片情怀付月光”, 还是孙课结尾得出的“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 他爱那惠山的清泉, 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几乎都是或明或暗地借助对这道风景、这幅画面的聆赏、感悟而自然结晶的。正是因为得体而到位的文本剪辑, 整个教学才显得那么“主线”简明、“重心”突出, 课堂也才变得层次分明、格局大气!
古人云:“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一语道出了规范、规则对于成就“方圆”的重要意义。追求规范教学, 这既不是一时心血来潮, 也不是随便游戏名词, 更不是刻意哗众取宠。它是一种观念, 也是一种理想, 更是一种境界。从本质上而言, 它是对母语教育的虔诚尊奉, 也是对语文家园的坚强守卫, 更是对儿童成长的至真呵护!
台湾如中师范学院著名教授王财贵曾说:“教书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只要你找对方向。”当然, 这一“找方向”的过程, “看似寻常最奇崛, 成如容易却艰辛”。让规范走进课室, 我们的教学就会“俯仰两清空, 舟行明镜中”。这样的教学, 就能纯情地挥写真正的语文, 纯洁地显示真实的样貌, 纯朴地展现真切的灵动, 纯正地演绎“真我的风采”!
参考文献
[1]孙双金.二泉映月课堂实录[J].小学青年教师, 2006 (1) .
[2]周一贯.读通课文:阅读教学的底线[J].小学教学参考, 2006 (9) .
[3]王崧舟.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J].小学语文教师, 2005 (12) .
[4]吴琳.梅林看课堂[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
浅谈语文教学规范化 篇5
江门市培英高中 黄卡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教学的盲点,仍然存在一些随意教学的现象。三年高中语文教学教什么,怎样教,才能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不得不继续深入思考,继续踏实实践。在思考与实践中摸索方法,规范我们的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 规范化
教学的规范化主要体现在教而有序、教而有度。“序”、“度”首先是学科性的,其次是制度性的。尊重学科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制度来规范教学,才能更好地完成学科的教学。
下面,就高中三年的语文教学,来谈谈语文教学规范化的问题。
一、尊重学科特点
(一)尊重常识:尊重普通的知识。
对于高中教学而言,所谓的普通知识,可以理解为高中学生应具备的语文知识,明确高中阶段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教师应该教什么。“普通知识”既包括学科知识(详见下文第(三)点内容),也包括人文知识,着重指导学生构建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的情感世界、健康的人际关系。这样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们的教学往往重智商,而轻情商;或者情商中片面突出的是德育的渗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性质,决定了教育应该成为情商教育的先行者。全面、深入地研究教材,不仅关注学科知识教育,根据我校学生实际,重点突出双基教学;也应该注意研究挖掘其中的情商教育因素,力求在这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怀,促使学生体验人生,丰富情感,提升思想的品位。
(二)遵守常规:遵守沿袭下来的经常实行的做法。
在教育的实践中,目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我们更多关注了学生怎样学,教师怎样教。“教要按照学的法子,学要按照教的法子。”(陶行之)“从今天开始做一个读者”,“下水作文”,“促进情感、思维的交流”,“将方法贯穿在一个学期的作业中”,“制作问题表,指导备课”,“摘抄写感悟,以读促写”,“点评新闻,关注生活,积累素材”,“诗歌、散文、小说等阅读着重解决‘写了什么(内容)’——‘怎样写的(写作手法)’——‘为什么写(主旨)’三个问题”,“板书规范,能够体现文章的内容、手法、主旨”„„让这些好的经验真正的成为我们的教学常规,真正成为教师遵守沿袭下来的经常实行的做法。
(三)坚持三年整体规划,做到分步完成任务,使教学减少盲目性,保证教学的层次性和完成任务的阶段性。
高一,从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习惯抓起,将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体化、明确化,以课堂为主阵地,坚持训练与教学同步,把早读、晚练、月测做实,从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入手,严格训练学生的识记、默写、检索、辨析和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听课、训练、研讨、表述和写作,让高一学生在一年时间里,以教材为依托,熟练掌握500个近义词、500个熟语、500个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和正确释义,正确掌握包括语病、修辞、连贯、标点、120个常用文言实词、18个常用文言虚词、4种常见文言句式等在内的基本语文知识,背诵和默写基本篇目,熟练掌握扩展语句、压缩语段、仿例造句等基本语言运用能力。基本掌握新闻点评、文学作品点评和记叙议论文的写作规律和技巧。
高二,除了继续巩固两基外,重点是训练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充分利用好教材,发挥典范课文的作用,着重从整体把握、正确理解、快速检索、辨析筛选、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拓展探究等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阅读理解、评价鉴赏的思路和方法入手,培养学生正确的思路和表达习惯,训练学生规范的表达能力,从关注自然、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意识入手培养学生准确审题、自主命题、合理构思、快速表达的写作能力。
高三,在高
一、高二的有效学习的基础上,主要配合当年高考政策,采取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备考措施,全面提高学生适应高考的实战能力。这一阶段是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复习提高阶段,而不是知识能力机械重复的阶段。
二、制定行之有效的制度
(一)详化主备课制度,提高教学质量
“主备课制度”是一种单元或篇章或专题以专人负责为主的备课制度,包括“专人主备课——组内讨论、修改主备课——相关上课教师二次备课 ——上课”的过程。目前的主备课制存在一些不足,流于形式,甚至是资源的浪费。针对这种情况,着重落实主备课发言,组内讨论、修改,个人二次备课。规范备课教案本的设计、规范主备课讨论的会议记录。(可以参考下面内容)X年X月X日 主讲教师 Xxx教师 科目 语文
主要内容: 《纪念刘和珍君》教学 教学目标
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
学习爱国青年的勇于斗争、直面人生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及方法
(一)默读课文,了解人物形象品质(指导阅读第1、3节,筛选信息)及其遇难经过(指导阅读第5节)。
目的:首先感受人物形象——这样一位温和善良、乐观、追求进步、有责任感的青年竟遭屠杀,一下子吸引学生去了解事件的真相,清晰作者详细叙述经过的深意,着重理解“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中蕴含的情感。
(二)作业:请用你的笔为刘和珍塑像。200字左右(目的:强化刘和珍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
二、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指导朗读、分析第4节)
(一)读本节第一段,重读重要的词语:居然、但、竟、颇、最、然而、竟、况且、更、(结合词语理解作者的难以置信、怒不可遏)
(二)着重理解
1、“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结合“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犹使我耳不忍闻”来理解。“惨象”——反动政府的暴力压制,“流言”——反动政府的思想压制)
2、“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一句有何含义?(抓住“沉默”“爆发”“灭亡”的关系落实理解)这一部分,作者以无比悲痛的心情,向牺牲的爱国青年们献上他的悲哀和尊敬;以无比愤慨的心情抨击敌人的无耻谰言;以无比激昂的口号激励后死者的爆发。
3、作业:背诵第4节
三、第三课时教学要点
鲁迅先生在悲愤的同时用冷静的思考指出了烈士们死难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总结全文,理解写作缘由。
(一)关于价值意义的思考(指导朗读、分析第6、7节)
1、抓住关键的语句、词语(如“时间的流驶,街市依旧太平”中的“太平”;“供吾恶意的闲人谈资,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寥寥”“人类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理解作者对请愿的态度
2、第七节“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奋然而前行”这句话?(这句话恰当地评价了惨案的意义,对于“苟活着”,对于“真的猛士”)
(二)总结全文,理解写作缘由。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告慰在天之灵、菲薄的祭品、奉献灵前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所住的并非人间 艰于呼吸视听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敢于正视„„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
(三)作业:完成练习以及背诵2、4节
四、练习处理
练习册中的练习,基本上与上课解决的问题相应,随讲课进度布置落实。语音题可作课前小测。课后的拓展阅读《无花的蔷薇》是鲁迅先生关于三·一八惨案发表的一篇杂文(议论文),可利用与教材相互补充或比较。修改建议:(讨论)
教后感言:(由各位教师填写)
(二)轮任备课组长,增强教学责任心,促进备课组建设。
在年级教学中,备课组长自然而然承担了较多的工作,许多教师也认为这些工作是备课组长应该做的,而自己更多的是对自己的班负责,参与备课组活动的积极性大打折扣,资源共享、群策群力未能落到实处。我们 有不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有不少善于创新、勤于钻研的教师,可以说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轮任备课组长,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专长,又能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最大程度促进教师主动参与到备课组的集体工作中来。集体的和谐发展,必将大力推进教师的个人长足发展,推进学校教学的长足发展。
(三)备课组经验交流制度化
目前的教学,更多强调的是备课组内的交流,缺乏备课组之间的交流。每个年级的教学任务虽然不同,但是同属一个体系,教学也应该形成一个体系,每位教师都应该了解各个年级的教学情况,更好地衔接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有充分的交流。教材如何更好处理,活动如何更好地开展等等问题,通过学期前教学、研究的体会、经验的交流,及时获得有效经验,避免走弯路;或者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或借鉴,或反思,或注意,都能够指导我们在新的教学岗位上更好地工作。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在学期末,或新学期前进行备课组经验交流,全员参与,使每个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不只是沦为教师个人档案资料,而是真正的教学资源。
(四)专人专管,优化管理资源。
规范写字教学 提升语文素养 篇6
【关键词】:写字教学 兴趣 方法 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150-02
写一手好字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体现。语文教学《标准》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和训练,使每个学生都能把字写得既规范又美观。那么如何在写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着眼兴趣,激起情感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对于写字教学来说,兴趣同样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低年级学生固有的心理特点,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写字过程本身就较枯燥乏味,再加上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给写字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如果在写字教学中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就会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二、明确写字的要求,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1.写字教学的要求:
小学写字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儿童写字熟练的技巧,因此有几个要求:(1)正确。此为最基本要求。即把字写的合乎规则,遵守笔顺规则,不写错别字,不改变字形、不多笔少画。(2)端正匀称。即把字写得横平竖直、间架结构比例适当,笔画清楚。(3)整齐。即全篇字大小一样,行款人事科规则,字距合适,行距均匀。(4)速度。随着技能形成要求写字有一定的速度,但要与潦草有严格区别。总之,写字要求就是要做到“对、好、快”三者结合起来即所谓技巧。用较短时间写字而笔画结构正确、端正、行款清楚整齐,就是小学写字教学总要求。
2.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所谓“习惯”乃天长地久之功,而绝非一时之力。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充分地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以耐力去培养耐力,以恒心去培养恒心,以毅力去培养毅力,从而去促使学生习惯的养成。首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即“头正、身直、脚放平、胸部距桌子一拳。”这是写好字的基本条件,也是保证身体健康发育的重要措施,但小学生年龄小,认识能力较差,行为习惯还未经养成,因此极容易忽视写字姿势,这就要求教师随时随地督促检查、指导,并采取适当措施如表扬等来促使学生保持正确书写姿势。其次,是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这是写好字的前提条件,因为执笔不仅指力、腕力运用的灵活性,而且影响儿童肌肉发育,更甚者直接危协到小学生的视力。再次掌握汉字基本笔画的写法,掌握汉字间架结构及笔顺的基本笔顺规则。字写得规矩才好看,要合规矩必须掌握基本笔顺原则,如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外后内、先进人后关门、先横后竖等原则。最后,是要求学生爱惜学习用具。小学阶段低年级学生由于自理能力极差,这就要求此时的教师拿出慈母的耐心与爱习,从教给他们怎样削铅笔,使用橡皮,摆放书本开始。他们爱惜写字用具还可以使他们从小养成爱惜东西、不浪费的好习惯。还有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做到这一点,要求教师严加督促,严格检查,使学生从小养成按老师要求去做,一丝不苟,始终如一的好习惯。
三、讲究方法,注重效果
1.创设良好的写字环境
良好的写字环境能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诱发学生创造的动机,提高学生写字的效率。所以老师要创设优雅的写字环境,让学生全身心投入。
2.讲究写字方法
强化书写姿势。执笔和写字的姿势正确与否,不仅影响写字的美观和速度,而且影响学生的视力和身体发育。因此,教师在规范书写时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突出书写结构。汉字结构的组合是受空间范围的限制,一个字无论笔画多少,都应匀称地分布在一个方块形的空间内才能展示汉字的形体美。如在作文本上写字,学生不知道每一笔怎样占格才能排列整齐,往往一行字大小不一、歪七扭八,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细致指导,让学生把握将字写得既美观又整齐的方法。
3.注重教师示范作用
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许多教师在写字时自身不注意一些细节,如自己不好的写字姿势,不正确的笔顺等,这些信息都会被学生的眼睛捕捉到,对学生坏习惯的养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师工整的书写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促进学生认真书写。
4.把写字教学深入到各个学科
教师指导学生练字,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仅写字课要认真写字,其它课也要认真书写;不仅语文作业要书写规范,其他各科作业同样要书写规范;不仅在教室里要端端正正地写字,在家里也要严格要求。总之,书写训练一定从严要求,耐心持久。
四、养成习惯,形成素养
新课标要求“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教师要培养学生“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意识,做到不管是什么场合,不管什么时间,只要提起笔来写字,就要严格遵守正确的写字姿势。特别要抓住日常各门作业这一练写字的最好机会,和各科老师取得配合,共同督促学生的写字姿势,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五、重视写字教学,保证写字时间
当前,由于受各种,如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写字课不能被足够重视,当前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而写字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写字教学应提到教学日程中来,引起普遍重视。课堂上经常是识字之后,把写字的任务放在课后,由学生自己完成,小学生受其认知水平及自制力较差的限制,课后在无老师监督、辅导情况下,小學生往往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字,只以写完为目,而不是写好字为目的,如果这样,写字质量就无法保证,更不用说什么培养能力了。因此,写字课必须引起足够重视,此外必须保证学生的写字时间,即便课堂上没有时间,课后老师也一定要保障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写字的辅导,写字必须是在老师的耐心指导,及时检查,及时评价的基础上进行。
略说语文课堂教学的自由与规范 篇7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让“自由与规范”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和谐共生
1. 张扬独特个性
自由与个性是孪生姐妹, 可以说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自由”就是其教学个性的极致张扬。“教师即课程”, 学生真正的课本是教师。语文课堂是最能彰显师生个性、展示风格的教学园地;语文教材更是最能体现生态化阅读理解、欣赏感悟的肥沃土壤。所以, 语文教师不能做“四脚书橱”, 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其课堂教学不能囿于教学参考资料的限制, 而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独到的见解。还要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 达到教材、教师、学生的三位一体, 教师解读文本, 应该把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与学生的理解体验互相渗透、相互融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个性化教育是当代国
筅江苏省运河中学郭德才
际教育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态课堂是人本主义的课堂, 是一种以学生为本、人的个性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学情境。新课程背景下的素质教育说到底就是个性化的教育, 而学生个性化的形成, 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有个性化的教师来培养。而个性化的“语文教师应该拥有一个辽阔而富有个性的精神空间, 应该具有一种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 一种高屋建瓴的人文视野, 一种不畏权势的民主意识, 一种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 (李镇西语) 王国维、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闻一多、徐志摩独特而不可模仿的风格;于漪老师的清丽温婉, 钱梦龙老师的大气磅礴, 魏书生老师的机敏厚重, 都是一部部令人感叹不已的个性经典。
独特而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语文的魅力, 对学习语文产生执著的兴趣。当然, 自由不是放纵, 个性更不是为所欲为, 一个有独立思想的语文教师, 才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教学是一门艺术, 课堂教学中, 教师若能淋漓尽致地自由发挥其独具个性的教学艺术, 充分调动学生的个性情感, 激发学习兴趣、信心动力, 课堂就能焕发出昂扬的生命活力,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一个教练的伟大是能让每个队员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一个教师的优秀在于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 因势设置情境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 应当焕发着勃勃的生命活力。大凡优秀的语文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都能把握好“课前预设”和课堂“随机生成”的关系, 不是完全把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观点, 毫无思考、不加选择地“贩卖”给学生, 也不是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复制”教案, 按照课前备好的教学程序推进教学流程, 而是按照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进行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地处理课堂“偶发事件”。
鲁迅先生说过, 一部《红楼梦》, 经学家看见《易》, 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 革命家看见排满, 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人们也常说“一千位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些说法表明了人们理解语文往往都带有较强的主观感情色彩。从学科地位和作用的角度来看, 语文不仅具有基础性、工具性, 而且还具有人文性。不同特质、不同层次、不同阅历的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是不尽相同的。所以, 跟其他学科的教学比较起来, 语文课堂更容易随时出现一些不确定的因素。那么, 对于课堂教学中随机出现的一些与课前预设不相吻合甚至大相径庭的情况, 教师如果能依据当时的教学情境, 及时修改原来设计好的教学流程, 机智恰当地引导, 正确巧妙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鼓励学生有独立的思考, 肯定学生闪光点和创造性的前提下,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就能把课堂出现的“偶发事件”及时化解, 将课堂教学引入正确的“轨道”, 甚至以此为契机, 能把课堂教学进一步推向高潮。
实践证明, 好多优秀的语文教师在处理课堂教学的“脱轨”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优秀的范例。如于漪老师教学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 为了激发学习兴趣, 在导入课文时, 她问学生喜不喜欢这篇课文, 结果让她意想不到的回答却是异口同声的“不喜欢”。于老师此时既没有“发懵”, 也没有摆出教师的“权威”硬让学生去“喜欢”, 而是因势利导, 随机调整了教学思路。她和颜悦色地告诉学生, 你们不喜欢这篇文章, 可能是没有很好朗读的缘故, 老师很喜欢它, 因为老师课前认真细致地阅读并深入理解了课文。我相信同学们只要把课文认真细致地多读几遍之后, 也一定会跟我一样喜欢它的。听了于老师的介绍之后, 学生都急忙打开课文, 兴致勃勃地认真朗读起来。上述情形, 于老师在课前可能是不会“预设”到的, 但她对这种意想不到的课堂即时的“生成”, 因势利导地作了巧妙的“自由”调整, 不仅将课堂教学引入正常的“轨道”, 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 收到了十分理想的教学效果。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 并不是说教师在课前不要备课和预设, 而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自由表达意见、张扬个性的空间, 为课堂的动态生成留有充分的余地。于漪老师教学的成功, 正是因为她在课堂上巧妙地把握了“预设与生成、自由与规范”的关系, 所以才收获了未曾预约的精彩。
诚然, 我们不可能都具备于漪老师那样的教学“天才”, 但作为老师, 却需要练就一双“天才”的眼睛。要能用慧眼去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 敢于打破常规, 因势设境, 使课堂产生有效的“自由生成”, 以焕发出勃勃的教学生机。虽然语文课堂教学有很大的自由性和随意性, 但这种“自由”和“随意”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天马行空、独往独来”, 也不是“瞎子放驴随它去”的不闻不问, 而是一种高超的教学境界。反映的是教师教学底蕴的深厚和驾驭课堂的机灵, 体现的是教师把握课堂走势的功力。课堂上那种“不经意”的轻松自如和自由发挥, 其实是优秀教师教学聪明和机智的显露。
没有个性的常规能够导致死寂, 没有常规的个性则会引发混乱。《易经》中说:“乾以易知, 坤以简能。”这“易”和“简”就是天地“显示智慧和才能”的规范。语文教学的自由, 并不等于对语文外延的无边界扩张而导致语文本体的缺失, 也不是教学内容的虚无缥缈和课堂环节的杂乱无序。那些表面化、程序化的生动活泼;那些以发展个性为名而疏于引导、天马行空的拓展活动;那些以展示个人魅力秀, 多煽情、少思考的教师自我表演……都是与真正的自由、生态化课堂背道而驰。我们追求的应是真实、扎实、朴实、厚实的常态下的自由与开放;是实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和谐统一;是教师能够教出思想智慧, 教出对语言产生情感, 教出对文化满腔钟情的馨香浓郁、语文味十足的课堂。
二、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规范教学
1. 紧扣教学文本
课堂教学是教师、知识、学生发生“共振”的过程, 是一种以提升学生生命价值与意义为目的的特殊的生活实践过程。一堂语文课, 教什么, 怎么教, 没有固定的模式, 教师可以自由选择教学方式, 自由设计教学流程, 自由解读文本内容, 但这种“自由”也应在一定的规范之中, 这个“规范”的基本前提条件就是不能脱离教学文本。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感知、理解、评价、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规范”是要能够依据文本, 艺术地处理好入与出、主与导、收与放、疏与密的辨证关系。采取适合学生的教法、学法, 抓住关键的地方, 从语言文字入手分析点拨,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通过朗读、感悟、比较联想, 让学生去体验、发现语言文字之美、作者的情感之美和文章的意境之美, 领悟到文章的真谛, 使学生真正达到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目的。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教学说明文《死海不死》, 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 他就重点抓住文章结尾“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一句话, 采用不同的语气、语速、语调反复示范朗读, 让学生充分体验玩味作者流露出来的那种惊异、惋惜和感伤之情, 以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钱梦龙老师讲解《中国石拱桥》的语言特点时, 也是紧扣文本, 抓住“大拱的两肩上, 各有两个小拱”一句中的“两肩”一词, 让学生说出为什么不用“两边”或“两端”。学生通过比较辨析, 明白用“两肩”一词更能准确表达赵州桥的形体特点, 从而体味出了作者用词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 丰厚课堂内容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是以课文为基本教学单位, 每一单元的几篇课文在题材内容和体裁上大致相同或相近。一册课本中除了几篇古代文言文稍有难度, 而现代白话文大都没有文字理解的障碍。所以我们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 只要花点功夫重点教好每单元的一至两篇课文以外, 其他课文或教给方法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 或采取快节奏、大容量的教学方式, 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为丰厚和饱满, 让学生有较多的知识积累, 并留给他们足够的课外阅读写作的时间和空间。对于毕业年级的语文教学, 其课堂更要力戒内容的单薄化, 要让新旧知识前后联系, 做到温故知新;让课内外知识触类旁通, 并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进一步要求学生能把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跟自己世界观的形成和人生目标的追求密切联系起来。要做到这一点, 我们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 而且还要有源源不断的知识活水, 要能成为一个“杂家”, “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扎实的语文教学基本功, 要有自己的思想, 要有敢想敢创敢为天下先的探索勇气” (李镇西语) , 同时还要具备终身学习、不断钻研, 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的精神。
3. 遵循教学流程
虽然语文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 但是“朗读感知———品味赏析———质疑探究———训练巩固”的基本教学流程还是应该遵循的。所以课堂教学环节的安排不能是毫无章法的天马行空、为所欲为, 应能做到巧妙导入, 精心设计, 合理安排;带领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研究揣摩、分析解决重点、难点。既夯实基础, 又教给方法, 启迪思维, 不把学生当作储存知识的容器。解读课文既不能抛开语言文字的品味欣赏去架空拔高的分析, 硬给文章贴上政治标签, 也不能甲乙丙丁、子丑寅卯、开中药铺、面面俱到地肢解。应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大处把握、细处领悟, 重点内容“响鼓也要重捶”,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军事战术, 也可以化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语文课堂教学不一定要求整个教学流程的完美无缺, 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环节一定要能够“出彩”, 课堂教学流程不能“平铺直叙”, 一定要出现“高潮”,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充分把地握好“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度”。一定要分清轻重主次, 不能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 “东扯葫芦西拉瓢”, “瞎子放驴随它去”的现象。规范而优秀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在目标确立、方法选择上的精当合理, 在环节安排、流程推进上的疏密有致, 在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上的恰到好处。
4. 规范教师语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好多少数民族至今还保留着本民族优秀的语言和文化, 而现代汉语是我国政府使用的官方语言。传承和推广悠久的民族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 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要想教学生学好自己民族的优秀语言, 语文教师不仅要对民族的语言文字充满着深厚的感情, 而且要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学会使用纯正的普通话, 自觉规范文字的读音与书写, 在语文课堂上绝不允许出现语言的“南腔北调”与板书的“龙飞凤舞”。时下好多的青年语文教师, 在教学中 (特别是公开教学中) 为了显示其教学的“改革”, 突出课堂的“自由”与“开放”, 课堂教学的语言相当“随意”, 教学中经常插入一些与本教学内容不相关联的外来用语, 脱口而出一些时髦网络语。诚然, 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注意力的作用, 但如果过多地使用, 就不免显得随意甚至庸俗, 会给人留下一种“不伦不类”, “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印象。
总而言之,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由与规范”, 看似是矛盾的两个方面, 实质是相辅相成、交融和谐的统一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做到自由, 又如何进行规范, 最终要服从于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 一定要来源于具体的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张行涛, 周卫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2]周宏, 高长梅.教学改革与发展全书.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9.
[3]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8.
小学语文教学规范的基本要求 篇8
教师备课的基本原则是:依据标准, 双向设计, 注重方法, 突出过程。具体地讲, 是做到“四个统一”:即教学目标的拟定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统一;课前分析与解决学生的学习矛盾相统一;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相统一;作业设计与培养学生的能力相统一。
2. 抓紧课堂监控, 讲究一个“活”字。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 教师的上课要全力服从于学生学习新知、发展能力的要求, “突出重点, 分散难点, 精讲精练, 启发思维”, 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 做到“四种”课必上好:即新教师的上岗课;一般教师的研究课;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外出学习教师的汇报课。
3. 注重作业布置与批改, 控制一个“量”字。
作业布置要有计划、有目的, 作业的内容必须是经过教师精心选择或精心设计的材料, 要将学生每天的作业总量控制在规定的时间内。作业批改要做到:认真及时, 规范细致, 记录详实, 定期讲评。
4. 讲究辅导方式和方法, 突出一个“导”字。
辅导学生要按照“因材施教、狠抓两头、全面分析, 重点治踱”的基本要求进行, 重在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辅导, 对学习兴趣加以引导, 对学习习惯加以训导。教师的辅导方式要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 分类指导, 讲究辅导方式的多样化,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5. 改革学习评价方法, 要求一个“细”字。
应倡导教师以学生成长记录袋的方式开展过程性评价, 将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
6. 促进教师技能发展, 注重一个“效”字。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规范 篇9
现在教育界正在掀起一股规范教学之风, 它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 尤其是综合性学习活动指明了方向。综合性学习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 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跨学科性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以实践活动的形式整合起来, 实现了学问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单一学科性知识与跨学科性知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 这更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对待, 善于利用各种教学策略, 使它走向规范, 走向高效。
一、加强合作, 突出学习的自主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创造的空间。这不仅表现在学习活动的方式上, 而且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与组织上。因此,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 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合作是教学中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手段, 也是学生主体实践活动的一部分。研究发现, 同类型的智力启发最容易接受。学生间相互帮助、相互启发、相互影响的学习环境比相互竞争的环境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合作不仅可增强自信心, 而且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利于学生相互作用的发挥, 以及独特思维风格的形成。所以教师要将整个综合性活动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相互作用的系统, 这个系统包括教师、学生和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制定研究方案, 自行探索和研讨, 把合作深入到认识活动中, 使学生真正处在自主学习和积极交往的状态中。如五下第六单元《走进信息世界》, 要求学生“利用信息, 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写研究报告比较花时间, 也是比较有趣的。于是, 我带领学生认真阅读文中的研究报告,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自己选择活动主题, 自己策划活动方案, 自主搜集活动资料, 通过一系列小组合作活动, 整理出有价值的材料, 撰写出研究报告, 进行汇报、总结、展示。在这过程中, 我让学生合作设计活动环境、布置黑板报、开展系列活动。整个过程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策划, 在活动中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 在评价中注重学习探究和个人独特情感的体验。语文学科所具有的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这次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现, 富有个性的学生使整个活动始终充满活力,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和积极性, 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 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结合实际, 体现资源的开放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无论是内容、组织形式还是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然而, 在实施过程中, 许多教师对语文学习资源开发利用得不够。特别是开化, 学校地处偏远山区, 经济文化较为落后, 相对而言,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困难一些。但是, 并非没有学习资源可开发利用。城市有城市的优势, 农村也有农村的优势。在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及体验的联系方面, 农村孩子不比城里的孩子弱;在对大自然的感悟方面也比城里的孩子丰富。实际上, 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学生生活就是重要的学习资源, 开化的自然风光、风俗民情、节日文化都可成为有益的学习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 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实践, 把社会实践融入语文学习。这需要教师转变观念, 拓宽视野, 培养识别语文课程资源的敏锐眼力, 开发语文学习资源, 特别是要调动学生留意并关注身边可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 在教师的指导下, 组织加工、优化整合, 使之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如:在小学语文四上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的综合性学习中, 学生既可以从书籍、报刊等方面了解伟人、名人的成长故事, 又可以了解身边的人物, 甚至自己的成长经过。这样不仅能拓展学习资源, 而且能触及学生思想和情感的深处, 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的绝佳时机, 而教育资源也显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在活动中, 学生的阅读面之广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从古至今, 从中国到世界, 可谓应有尽有。资源的开放使学生的阅读更具个性化, 也必将带来更为开放的创造与活力。
三、注重过程, 强调活动的实践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重过程。语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搜集、综合、分析、运用信息, 发现并解决问题, 而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比所要追求的结果更重要。语文综合性学习重体验, 重实践, 强调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可是, 在目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 存在对“学习过程”认识不足, 对“整体考虑”关注不够的现象, 把学习活动的过程仅仅当作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对过程中教育价值发掘不够, 缺乏及时的评价、激励。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它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 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实践既是改变语文学习方式的要求, 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如小学语文四上第五单元《灿烂的中华文化》综合展示活动, 就不仅仅是收集一些反映中华文化的图片和资料, 还可以深入地分析某一种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了解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及人们对他的态度等。这样, “中华灿烂文化”的文化味就更浓。当然, 这也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及当地的教学资源进行选择。教师还要重视学生情感激发和牵引, 把情感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独特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单元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一学剪纸, 对比一下剪纸作品和其他的美术作品的效果;也可以引导学生听听、学学京剧, 品味其中的韵味, 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美妙灿烂。学生在活动中的交流, 无一不流动着思维的灵感, 无一不体现着自我独特阅读的真情实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使他们的思想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也使他们的思维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碰撞与升华。
四、围绕语文, 注重专题的探究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整体性特点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选择范围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所以, 任何主题的综合性学习都应该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如:小学语文五上《遨游汉字王国》综合性学习中设置了两个主题:“有趣的汉字”和“汉字, 我爱你”。在活动时, 我以专题方式来组织教学, 围绕“有趣的汉字”开展了解汉字历史、猜字谜、找谐音字、谐音笑话等一系列活动, 围绕“汉字, 我爱你”, 开展了解汉字起源和历史、搜集错别字、欣赏书法艺术、学写简单的调查报告等活动。活动围绕两个主题, 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两个专题的探究各具特色, 充分体现了汉字的个性解读特色和学习中的合作意识。活动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表演能力、写作能力, 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纵观整个活动进程, 学生扩大了课外阅读面, 文学积累不断丰富, 知识与能力得到了提高。多样的学习方式, 使学习过程充满乐趣, 方法进一步更新, 学生得到共同进步。在整个活动中, 围绕语文目标, 紧扣探究的主题作了重点的研究, 突出了活动的专题性。
总之, 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一个崭新的教学领域, 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许多观点值得探讨。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走向规范, 这就需要我们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因此,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教师必须运用智慧, 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性学习课堂, 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有所收获。
摘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 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但目前综合性学习活动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的现象, 其中许多问题亟待我们深入研究, 切实解决, 需要教师运用教学策略对其加以规范。本文作者从“加强合作, 突出学习的自主性”、“结合实际, 体现资源的开放性”、“注重过程, 强调活动的实践性”、“围绕语文, 注重专题的探究性”四个方面谈谈自己是如何规范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综合性学习,策略,规范
参考文献
[1]黄力林.中小学综合性活动教学[M].四川: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1.
[2]熊梅.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规范 篇10
1. 数学语言与普通语言的关系教学
高中数学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数学语言是不断内化、不断形成、不断运用的过程。数学语言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这也是数学的教学难点之一。一些学生之所以害怕数学,一方面在于数学语言难懂难学,另一方面是教师对数学语言的教学不够重视,缺少训练,以致不能准确、熟练地驾驭数学语言。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对高中数学语言的教学。首先,注重普通语言与数学语言的互译。数学语言包括文字、符号、图形,是一种有别于自然语言的专业化语言,它既是数学思维的载体,又是数学操作的工具。在现代社会,准确地提取数学信息、正确地使用数学符号、清晰地进行数学表达,成为学生必备的基本数学能力之一。普通语言即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语言,是学生熟悉的,用它来表达的事物,学生感到亲切,也容易理解。它是其他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的前提条件。而数学语言具有准确、严密、简明的特点。如果数学语言与普通语言建立互译关系,就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借鉴,从而让人透彻理解,运用自如。“互译”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将普通语言译为数学符号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数学化”,例如集合概念中的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用“属于”符号,子集关系用“包含于”符号,方程是设元把文字表达等量关系改用含未知数的数学等式,这是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途径。二是将数学语言译为普通语言。由于数学语言准确、严密、简明,给学生的
学教育的严重缺陷。学生学习数学不知道数学理论是怎么来的,学完以后又不知道往哪儿用(也不会用),以致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没用。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指出的:“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这句话不仅指出了数学教育脱离实际的危害性,还指出了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密切联系实际。数学建模课程正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其内容都是来自于日常生活、工程技术及经济管理等领域的研究课题,而且其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学生可以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体会到“发现问题”、“发明问题”及“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必然会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和积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必将使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有突破性的进展。
3. 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也必将对数学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一,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数学教师不懂工程问题和经济问题的缺陷,使其在教学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数学语言加以通俗化理解。如果学生能用普通语言复述概念的定义和解释概念所揭示的本质属性,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就深刻。在学生掌握知识后再强调数学语言的严密性与规范性,能使学生逐步形成系统的数学语言体系。
2.注重数学语言教学的规范
数学语言是数学符号和规则,定理的描述,它从现实世界得到其意义,又在更大的范围内运用于现实生活。因此学生只有在理解数学语言的来龙去脉及意义,熟练地掌握他们的各种用法,得到理性的认识之后,才能在数学学习中灵活地对它们进行各种证明与运算,正确应用数学语言,从而达到对数学语言学习的最高水平。教学过程是教师具体对某个数学符号进行讲解、分析、举例、考查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驾驭数学语言,要认真分析数学语言结构,对照符号语言与叙述语言的关系。因为叙述语言是介绍数学概念的最基本的表达形式,其中每一个关键的字和词都有确切的意义,须仔细推敲,明确关键词句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
例如正弦定理的内容是“三角形的任意一边与其对角的正弦值之比为同一个常数”,这里的关键词是“三角形”是指同一个三角形中,“与其对角”是指前面所述边的对角,“正弦”自然就明白了。在这一定义中学生自然关心这个常数,那么教师顺便交待并作简单地推出就可以了。又如“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这里关键词是“三点”条件是“不在同一直线上”,强调的是“有且只有一个平面”,简化为三点确定一平面,要注意三点的条件,“有且只有”的充分性与必要性。同样,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中的关键词句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两条直线”,关注的是平行线是反映直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一条直线不能构成平行线,所以不能说某一条直线是平行线;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可让学生观察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也不相交导出异面直线的概念;也可通过延长直线使学生理解“不相交”的正确含义。这样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推敲、变换、增删,使学生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这些关键词句不可欠缺,从而加深对平行线与异面直线的理解,并加深对数学语言结构的严密性与逻辑性的解读。数学的符号语言是数学语言的符号化,在学习一个
过程中能把工程问题及经济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其二,由于数学建模问题通常是很复杂的实际问题,没有现成的方法,也没有最好的结果,对教师来说,这是难题,必然会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提高水平。同时,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也拓宽了教师的科研领域。
因此,开设数学建模课程,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董臻圃主编.数学建模方法与实践.国防工业出版社,
[2]张思明.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实践与认识: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马忠林主编.数学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激发学习兴趣,掌握求知钥匙
郭跃龙
(南通市天生港中学,江苏南通
摘要:本文从利用语言艺术唤起学生兴趣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两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中学数学培养兴趣措施
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不少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因此,数学课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兴趣的途径有许多,教师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利用语言艺术唤起学生兴趣
数学是抽象的,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师的作用就是使抽象的概念、判断、定理具体化,深刻的道理通俗化,难懂的理论形象化,教师的语言艺术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超的语言艺术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尽量用学生较为熟悉、容易理解,而且具有诱惑力的语言,这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有良好的作用。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数学教师讲课非常有趣是他们集中精神听课的原因,更有部分学生表示自己喜欢数学是因为他们认为上数学课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一节让学生感到有趣的数学课,主要体现在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等的魅力上。实践证明,风趣幽默的语言具有神奇的诱惑力。巧妙地运用幽默的语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强化意识。
例如为了解决学生犯|a|=a这样的错误的问题,可以要求学生解题时用绝对值过度来保护,即|a|,并告诉学生要化简,如何出“院子”(绝对值||)的,这要看a的“本质”(正、负或零),体质健壮(a≥0)的直接出去;体质虚弱(a≤0),必须戴上“一条围巾”(负号“-”)以防感冒。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破除教师中心论,教师教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学,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的作用必须通过学生才能体现出来,因此教的目标就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在课堂上教师多主张“老师少讲,学生多讲”,由教师引导、做适当的提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学会思维方法,学到的知识也更灵活、牢固。那么怎样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呢?做怎样的提示才能
新的数学符号时,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各种有代表性的具体模型,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如两集合的交集符号与并集符号关键是把握“且”与“或”两个字。然后再根据定义,离开具体的模型对符号的实质进行理性的分析,使学生在抽象的水平上真正掌握概念(内涵和外延)。最后又重新回到具体的模型,如,⊥,∥,∪,∩,∈等。这里具体的模型在数学符号的教学中具有双重意义:一是作为一般化的起点,为引进抽象符号作准备,二是作为特殊化的途径,便于符号的应用。数学符号语言具有高度的集约性、抽象性、内涵的丰富性。这就要求学生对符号语言具有相当的理解能力,要求把严格的符号语言译成一般的数学语言或者是普通语言,从而有利于深入理解数学问题。
3.合理应用数学语言之间的转化解决数学问题
符号语言由一些数学概念定义、定理、运算法则的缩写、代号组成,充满形式化,十分抽象。用直观形象的图象语言来
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可以通过发现法、比较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发现法
发现法是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如概念和原理时,不直接提示这种概念和原理,而只是给他们一些事实、实例和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发现问题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中学数学中的发现法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借助教材去主动、亲历发现知识的过程。它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学生探求问题的答案(实验、观察)、提出假设(猜想)、构造反例逻辑证明、得出原理或者概念、教师组织学生探求成果、评价探求结论与方法、引导学生应用发现的结果。发现法的教学是当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应引导他们自己循着前人探究的脚印自己去发现知识。这种方法既使学生学习了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另外,通过自己“发现”,学生学得的知识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和保存。同时,用发现法教学,课堂显得很活跃,学生对教师预设的发现情境兴趣盎然,对亲自去探讨、概括,信心十足。
2.比较法
比较就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其相同与相异之点,便于对事物作初步的分类。
数学教学,特别是数学概念的教学,普遍存在一定的难度,但许多概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若在概念教学中能充分运用比较,便能使学生准确、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而且,有比较才能鉴别概念的本质属性,只有通过比较或对比才能更好地把它们的本质揭露出来,使学生真正掌握概念之精髓。同时用比较法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智力。如“等比数列”的教学,割裂地教,自然枯燥乏味,若用与“等差数列”相类似的教学方法来教学,就有利于提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既可以总结等差数列的知识,又可以用类比等差数列的方法来学等比数列,有了学习的方法,学生才有兴趣去学,有了兴趣,学习效果才更好。
应用题教学,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应用题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法,能使学
反映抽象的符号,借助于式的逻辑推理和形的直观特性求解,即所谓的数形结合,这是中学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许多抽象函数或方程问题都可以转化为“形”来解决。数学问题大多是根据已知条件,借助于数学公理、定理、公式、法则,经过推理得出正确结论,而符号化是推理的最大特点,贯穿始终,解题时将文字语言转译成符号语言是首先要做的事。首先让学生画出图形,把题意转化为图象语言然后把图象语言转化符号语言。其次用符号语言进行逻辑推理,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语言由文字、图象、符号语言组成,细分的话还有代数语言、几何语言、集合语言等。在实际应用题中,指导学生分析产生问题的背景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转化为数学语言,建立数学模型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准确地使用规范化数学语言来教学,引导学生灵活掌握各种数学语言及其应用,全面提高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提高数学素质。
摘要:本文对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与普通高中的数学教学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认为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并对如何实施加以阐述。
小学语文教学要狠抓语言规范 篇11
重庆黔江联一小学一位六年级的学生用所谓时髦的网络语言写就的作文,让人读来犹如“天书”——“在外太空我终于看见了这个走召弓虽的SP,一见到偶他居然使出了久已失传的KHBD……”单就这段文字,任你绞尽脑汁也没法读懂。可人家孩子却振振有词:“走召”是“超”的意思,“弓虽”为“强”,“SP”则是“superman”(超人)的简写,“KHBD”意为“葵花宝典”。
要是你改到这样的习作,不知是该笑还是该哭?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模仿能力偏强,可雕塑性却很强。在网络语言“漫天飘舞”的环境下,耳濡目染,难免会走入误区。信手拈来便是一则:“左蓝很CCTV,翠平很不CCTV,晚秋既CCTV又很不CCTV。”这是一位网民对时下热播的谍战连续剧《潜伏》中三位女主人公的评点,并认为该剧不大可能在央视播出。这样的语言,在你读来是一种什么感觉,若你是一位语文教师,相信你一定是芒刺在背。
中国网民数量为世界之最,小学生只要是上网查找资料,就会每时每刻被新创造的“网络语言”所淹没,形成了对小学生语言规范学习的巨大冲击波。面对这浩瀚强劲的“网络语言冲击波”,我们语文教师虽然无法改变网民的用语环境,但对于我们施教的对象——小学生,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又该怎么做呢?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狠抓小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语言的规范已是刻不容缓之事。
从词句楔入,夯实语言基础
词语,词组是构成语言的元素,句子是构成语言的重要材料。小学生从识字开始,就是以词语的形式出现的,而后是短语、词组,继而才是句子、句群。这是小学生习得语言的起始,夯实语言的基础理应也必须从词句的规范起步。过好词语、词组的“搭配关”。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从每一课教材中寻找出熟字组成的词语或准确搭配的词组,要求学生摘抄,并放声朗读。也可适当地将“偏正短语”改变成“主谓短语”,例如“灿烂的阳光”与“阳光灿烂”,“明媚的春光”与“春光明媚”等。不对具体短语名称作说明,只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在脑际中形成词组的规范搭配记忆。这样进行辨析,拓展积累。教师也可利用课前三分钟,每天“硬逼”着学生读一些“分类成语”,集腋成裘,水滴石穿,丰富学生规范的词汇。过好句子、句群的“仿造关”。
在借助工具书、联系具体语境理解词语、词组意思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赏析原文句子的神妙处,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处,尝试模仿迁移,运用一个词语、一个词组或多个词语、多个词组进行仿造句子、句群的训练。刚开始只要形似即可,随后渐渐提高要求,分层指导,“仿造”为保底,中上游的学生要力求摆脱生硬套用,要写出属于自己的含有“内化成分”的句子、句群。教师要及时地予以评价,特别应时刻关注语言的规范性因素。要做到每一课都要有词语、词组的造句、造句群的练习项目。课课坚持,堂堂必查,以此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从段篇切入,培植语言能力
段落是篇章的构成要素,段与篇是“裙带关系”,一荣俱荣。小学三年级开始,已经进入了段的写作训练,四年级起又转入篇的写作操练。可见,段与篇“唇齿相依”。段的写作“地基”打牢了,对篇的写作无疑是服了一颗“定心丸”。
掌握段的基本结构形式
课程改革之后,小学语文教学在教授学生段的结构知识方面显得有些“不屑”,甚至有些“畏手畏脚”。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标准》并没有限制对段的知识的传授,只是在方式上,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的恰当讲解为辅,要批驳的是过去应试教育中,小学语文段落分析命题中将段的知识“咬碎嚼烂”的做法,但段的知识营养依然需要“注射”给学生。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构段形式有:总分式、概分式、并列式、承接式、因果式、逻辑式、递进式等,教学中教师不必作专业术语的指导,但要求学生对重点语段的感受、赏析必须有段的结构意识。学过之后要前后勾连,纵横比较,在勾连比对中去习得段的结构方法。
掌握段的描述手法
选进教材的课文,篇篇堪称典范,是学生习得语言的重要凭借。文本中优美的语段比比皆是。小学生正当记忆的黄金时间,除了教材后面要求背诵的文段外,语文教师的“心要狠”——每学期应多挑—些在描述手法上有特色的段落,“强迫”学生必须无条件背诵,借助家长监督、学生同伴互查以及默写、填空、现场背诵等等形式,鼓励学生多背诵,多积累。在吟诵中,时间久了,描述的手法也就“烙印”在学生的记忆深处。
记忆之后,也可结合“课堂小练笔”,在段落的模仿中求创造,用迁移练笔、读写结合的途径,训练学生段的一般描述方法,对后续学生的习作将是一种有效的历练与积淀。
掌握篇的—般谋篇布局法
新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对篇的章法意识也显单薄,甚至“冷漠”。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韵味,不同体裁的作品有不同的表述方式,虽然文无定法,但还是有一定可资遵循的写作原则的,换言之——写作应有法。目前入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以记叙文为主,有一小部分散文、散文诗,有一部分说明文,有一小部分应用文、文言文。从文体上看,写景、状物、写人、叙事、抒情等都有一定的比重。各种文体在谋篇布局上又都有一定的创作“规则”,教师虽不必作具体的“名词解释”,但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合作总结出一些“大众规则”来,在赏读中获得篇章布局的营养。
掌握名家名篇
名家名篇是已经“盖棺定论”的佳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些名家名篇由不得你讨价还价,语文教师要挑选适合当前学生吟诵的篇目,把它们进行“分割”,规定一定的数量,分散到各学期的课文背诵量中去。以抓背诵落实为第一要务,用名家名篇来指导学生语言创作的规范。
从评判介入,规范语言运用
学生的语言习得、运用能力,需要靠评判来推进,学生语言的规范性,需要靠评判来加以约束。
评判要指向规范
评判,分为课堂评判、作业评判与考试评判。这三种评判的指向要明确统一,指向学生语言的规范性。口头语言从语言的完整性、生动性、具体性、简洁性等方面去评判;书面语言从语言的成分组成、通顺性、流畅性、圆润性、舒适性、优美性等方面去评判。
评判要严爱兼备
评判,要以严为主,兼顾爱意呵护。对于在课堂与作业中出现语言不规范的地方,教师绝不姑息迁就,要练就“火眼金睛”与过硬的语言文字功底,准确地为学生的暂时不规范的语言纠偏。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诚恳指出,真诚指导,使学生易于接受。建议学生每人立一本“语言更正本”,每次将修改前后的语言分栏抄写,时时翻阅,警醒自我的语言规范性。
评判要赏罚分明
此处的评判专指考试评判。对于试卷中出现的语言不规范处,教师绝不存“仁慈之心”,要“重拳整治”,判“低分”为的是让学生反省——此处为何如此不小心,不规范就要接受“分数惩罚”。对于试卷中出现的学生规范且有创意的语言,教师则要大张旗鼓地表扬,并请学生聊聊当时的创作“心言”,还要给予适当的加分,以此树立规范、纯洁语言的榜样。
从示范引入,强化语言规范
减少“口误”“笔误”,不用“网络语言”与“省略语”
语文教师一走进课堂,就要用口语与书面语及书写与学生“照面”。教师本身就是语言规范的“标杆”。那么多双眼睛望着你,那么多双耳朵对着你,你口中吐出的每句话,你手下写出的每行字,学生都在“监督”着。因此,语文教师要苛求自我,要尽可能地减少“口误”与“笔误”,做规范语言的先锋。同时要时刻告诫自我,“身在网络我洁身自好”,坚决不用“网络语言”与“省略语”,为学生做最直接、最直观的表率。
适时示范,营建语言规范美的“磁场”
语文教师不能当“口头语言的巨人,书面语言的矮子”,语文教师不能“光说不练假把式”。语文教师应该成为运用语言的高手。普通的词语、短语、句子、段落,应在语文教师的“妙手穿梭”下,妙语连珠,妙趣横生。语文教师要敢于、乐于、善于“试水试航”,适时地给予学生示范,与学生一同经历创作的苦与乐,努力营建语言规范美的“磁场”,让学生的规范语言与教师的规范语言相碰相吸,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规范 篇12
规范之一:备课当以学生为本
台湾儿童文学推广人李玉贵老师在听了我校一位老师执教的二年级童话《幸福是什么》一课后, 曾直言自己对这篇文章如何进行教学的一个教学设计, 这个教学设计由三个问题组成:第一问在学生走进课堂伊始, 请孩子在纸上用蓝笔写下自己认为的“幸福是什么”;第二问在学生读完篇章之后, 请孩子在同一张纸上用黑笔写下“我现在认为幸福是什么”;第三问在学生阅读了老师提供的各类人士对幸福的理解之后, 请孩子仍在同一张纸上用红笔写下“其实幸福是什么”。
在这个简单大气的教学设计中, 扑面而来的是李老师以学生为本, 一切从学生出发, 关注每
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 真正以学生为主
体的教学理念。
首先是对学生原始认识的尊重。教师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才能知道学生已经懂得了什么, 还需要什么, 才能删选出教学的重难点。李老师设计中的第一问就是基于了解学生对于幸福的原有认识出发的, 这样的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教师教学中的想当然, 不至于明明是学生已经认识的字还在一笔一画煞有介事地教, 明明是学生已经熟知的道理还在抽丝剥茧一板一眼地讲。
其次表现在对学生个性想法的全心接纳。设计中安排的三次“幸福是什么”的个性表达, 是教师透过读书、交流等教学活动层层递进, 让学生自己说出来的。李老师尤其强调了让学生用三种不同颜色的笔, 来写自己三个不同时期对于“幸福是什么”的不同认识, 可见教师对于学生说出自己个性想法的允许、容忍, 乃至全心接纳和鼓励。设计中老师所做的只是组织一个又一个的活动, 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的活动中丰富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在自己前后认识的比对中, 同学之间不同认识的比对中, 感悟幸福的真谛。这样做才是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第三是最大可能地鼓励了学生的个性表达。在设计中, 李老师给予学生个性表达的活动不是我们常常见到的你说我说大家说, 而是写, 用不同颜色的笔写。说和写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同样的要求, 写兼顾到了所有的学生, 让所有的学生有时间思考, 给所有学生提供专注思考的空间, 让所有学生可以安心书写自己的想法, 表达不同的想法。但是, 不可避免地将导致
其中的一部分学生, 因为太快听到别人的想法而左右自己的
思想, 更无法摆脱听了就忘的客观陋习。李老师一再强调语文是思维性和操作性合二为一的课程, 恐怕也是从立足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提出来的。
规范之二:备课应对课堂教学作最全预想
备课是预设的过程, 尽管有人说:“再好的预设, 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但我们并不能因为课堂教学的无法预知而不作准备。恰恰相反的是, 只有胸有成竹, 教师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才能从容根据学生的学情随时大胆地调整教案, 应学生而动, 应情景而变, 捕捉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教学设计也才能脱去僵硬的外衣, 显露出勃勃的生机。因此, 在备课中, 我们需要在清楚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对课堂教学全过程作最全面的预想, 还要尽可能地设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可能”以及应对的策略。笔者曾在执教二年级语文《风筝和纸船》一课时, 因预设了教师的课堂点评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重点段“小熊拿起纸船一看, 乐坏了。纸船里放着一个小松果, 松果上挂着一张纸条, 上面写着:‘祝你快乐!’”的朗读指导中, 对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朗读的反馈, 笔者备课时预设了三个不同角度的点评指导。评价A:“你把‘乐坏了’读得特别重, 让我们感受到了快乐。”这样的点评其实是想告诉别的孩子朗读的时候可以把“乐坏了”作重音处理。评价B:“你读‘祝你快乐’的时候, 语调突然升上去了, 是想告诉大家小熊很快乐吧!”这样的点评是想告诉别的孩子朗读句末感叹号的时候, 要把语调升上去。评价C:“你真聪明!你在‘放着’后面停了停, 在‘挂着’后面又停了停, 在‘写着’后面再停一停, 给我们也带来了一份惊喜。朗读的时候, 在词语后面稍稍停顿一下会读出更棒的效果。来!学着她,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在教师这样的点评指引下, 学生就会在那三个词
语后面作小小的停顿, 和小熊一起感受到
“小松果”“纸条”“祝你快乐”带来的惊喜。
这样的预设不仅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语言, 把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押到了点子
上, 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而且更重要
的是, 精到的点评还以一种特殊的形式, 自然而恰到好处地指导和引领学生的掌握能力, 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规范之三:备课需精心设计, 以练促学
备课不是对原有教材的复述和教材的照搬, 而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钻研教材, 分析重难点、教材结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等, 对教材知识的再学习过程, 是寻求最佳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的课堂艺术设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需要结合学习实际, 对教材要点重新构思及巧妙安排, 进行再创作。这个过程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 取决于个人潜能的调动和发挥 (特别是创新意识、改革意识) , 还取决于教师的敬业精神等思想素质。
叶洁芸老师在执教《红领巾, 真好》一课时, 对于生字词语的巩固环节, 设计了一篇由参与活动的少先队员写的日记, 以日记的形式改编了儿童诗, 巧妙地在日记中再现了本课学过的所有生字新词, 请学生读一读日记, 找一找学过的词语, 并画出来。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 这样的设计一改巩固生字环节的枯燥乏味,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孩子在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中逐渐地完成对知识的再巩固。同时, 二年级正是引导孩子写日记的最好时机, 叶老师将日记改编成儿童诗, 不落痕迹地引领学生接触日记、读日记、了解日记这种新文体, 为以后的写日记铺路架桥。如此精巧的设计真可谓独具匠心, 一举多得。
规范备课最大可能地杜绝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随意行为, 使课堂教学朝着目标有序展开, 收获有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只要我们规范备课, 真正做到心中有学生, 脑中有教材, 胸中有教法, 我们定能从容应对, 唱响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