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性

2024-06-17

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性(共12篇)

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性 篇1

课堂提问体现的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双边互动, 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比较成功的提问活动, 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求知欲, 还能通过教师适时适当的提示和引导,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当前的高中生物的课堂提问环节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使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如何增强高中生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高中生物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高中生物课堂提问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些问题。第一, 在设计问题的时候, 教师往往只重视识记性问题的提问, 而忽视理解性问题与评价性问题的设计。第二, 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不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只需要凭借对教材的重点的记忆或者照读教材就能回答, 有的时候学生只需要回答“有”或“无”“是”或“否”就可以。第三,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 给学生讨论和思考的时间比较少, 这样即使提出的问题比较有价值、有趣味性, 也很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第四, 教师经常不加思考对教材中罗列的问题进行提问, 没有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细化, 很难给学生带来启发。

二、高中生物课堂提问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生物课堂提问过程中存在上述问题, 主要由以下原因导致。第一, 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仍然以自己的讲解为中心, 学生始终处于不平等的位置上, 他们的主动性很难被发挥出来。第二, 教师对课堂提问的重要作用重视不足, 课堂提问越来越流于形式, 其真正价值难以被挖掘出来。第三, 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 课堂提问过程中即兴设置问题, 所设置问题的科学性和和理性不足。第四, 教师不注意课堂提问的反馈与评价, 使得课堂提问价值不高。

三、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

1.设计问题注重情景的设置

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 如果能够创设相应的问题情景, 就能够让学生从所设置的情景出发认知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冲突, 从而为学生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从而认真思考问题, 并进行有效学习。比如, 笔者在讲到“种群数量变化”一部分的内容时, 就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想消灭有的动物, 他们的数量却没有大的变化, 而我们极力保护的某些动物却经常濒临灭绝?这一问题一提出, 学生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能够投入精力思考这一问题, 并愿意接受笔者的诱导, 开拓思维, 努力解决这一问题。问题情景的设置, 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重要一步, 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设置问题, 设置一些为学生所熟悉、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结合的情景, 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面临新的问题, 会更有解决的兴趣和动力。

2.从新颖的角度出发提出问题

课堂提问讲究的是新颖性和趣味性, 如果总是重复提问同一种问题, 学生就会感到乏味枯燥。如果教师能够变换一个视角, 让原本不新鲜的问题显得奇特新颖, 学生就会产生兴趣, 思维更加活跃。例如, 细胞增殖这一部分内容中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那就是动物和植物细胞分裂的区别, 在复习这一部分的内容时, 如果教师只是直接询问二者的区别, 学生常常会感到枯燥乏味, 提不起复习的兴趣, 但是如果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几个动物和植物的细胞分裂图, 让学生自己去区分, 并判别是处于分裂哪一时期, 学生就会产生兴趣, 更快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所以, 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不能老是“旧调重弹”, 要多进行创新和变化, 善于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钻研和观察教材, 把原有的知识进行重新调整和组合, 从而提出更新颖、更能引起学生关注的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使用多种提问方式

课堂提问如果只拘泥于一种方式, 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整个课堂气氛也会显得非常沉闷, 所以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学会使用多种提问方式,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提问方式可以采用。

(1) 激疑式提问

有疑问才有思考, 只有思考才能解决疑问, 所以教师如果能在学生似懂非懂的时候抓住时机提出合理问题, 然后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那么学生不仅能够对所学知识点印象深刻, 自身的思维方式也会得到锻炼。所以教师要学会运用这种激疑式的提问方式, 让学生的求知欲转化为较为活跃的状态,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从而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2) 探究式提问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高中生物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所以教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应该积极为学生探究学习创设条件, 让他们能够在学习本学科知识的同时, 增强自身的探究能力, 探究式提问就是一种有力的方法。

(3) 巩固性提问

学生要掌握新的知识点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记忆和复习, 但是这些反复的记忆只是进行单调的重复, 就会显得了无生趣。此时, 教师就可以发挥好自身的作用, 通过比较新颖的方式提出问题, 对所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巩固性提问。

4.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

只有与学生智力和知识储量相近的问题, 才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斗志和信心, 如果所设置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需多思考就可回答, 这样的提问显得没有意义;如果所设置的问题难度过大, 学生思考多时也解决不了, 那么这样的问题容易让学生丧失信心, 不愿意深入思考。所以,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 要注意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 让学生在经过一番思考后能够解决。

四、结束语

总之, 要想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要注意问题情景的设置, 能够从新颖的角度提出问题, 学会运用多种提问方式, 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

参考文献

[1]祝利.新课程理念下优化生物“问题串”教学策略的探索与思考[J].新课程研究 (下旬刊) , 2012, (5) .

[2]顾明辉.生物学教学中设计有效问题的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 (12) .

[3]林小明.基于实际的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3) .

[4]赵风鹰.浅议高中生物学课有效课堂提问[J].生物学通报, 2009, (6) .

[5]张莉萍, 高培仁.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提问策略探析[J].教学与管理, 2011, (12) .

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性 篇2

一、精心设置课堂导入,实现教学过渡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堂教学的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做好工作,精心设置课堂的导入环节,以精彩有效的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这一章节中关于DNA的知识时,教师在课堂导入上可以以“奇”为主方向,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入课堂教学语境。比如教师可以以“天才和疯子到底有多远?”为主题,作为导入的内容,在此内容之上,融入DNA的相关知识。举例来说,有着音乐、数学天赋的人,他们的天赋其实是遗传物质给予的,而主要的遗传物质就是DNA,DNA上染色体的失序可以导致特殊天赋的产生,也可能会导致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大多数一出生就患有“威廉斯综合征”的孩子,他们体内的7号染色体错排了20个基因。在全球每两万人当中,就有一人会出现这种情况。通过这样的材料导入,学生会更深刻的理解DNA的重要性。而且提高这样的问题和材料导入,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会被大大的激发,会对DNA的相关知识产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在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主题,就更容易与学生产生良好的互动气氛,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

二、与生活接轨,实现教学知识化与生活化的有效结合

有经验的高中生物教师都明白,教学没有效率,取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知识结构不“融洽”,学生面对于生活相差甚远的知识,一是无法产生学习兴趣,二是不能深刻的了解生物知识的本质。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必然是要加强生物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如在“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这一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立足课本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对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现象进行思考。 如以日常生活中的大量的宣称可以力保青春永驻的化妆品和保健品广告位切入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细胞知识进行分析,讨论“永葆青春”的可能性。而按照细胞衰老和凋亡的规律,人体细胞也是不断地在衰亡,这是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到目前为止我们人类还无法改变这一现实。这样学生可以学会运用生物科学,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理性的判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而这正是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标准之一。

三、发挥学生想像力,组织进行探究式教学

生物科学在漫长的发展史中对人类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生物科学的出现使得人类对自身对整个地球生态系统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而取得这些成果的关键就在于人类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可以说就是这种精神引导和推动了整个生物科学的发展,而高中生物作为生物教育的重要阶段,负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神圣使命。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想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也就必须要强调对学生生物知识探究能力的培养。举例来说,在教学《染色体变异及其应用》时,可以让学生发挥现象,讨论在太空失重中是否会造成染色体的转变和变异,如果会那是否代表着人类走向太空,走向宇宙的梦想会成为一把双刃剑?走向太空,生活在太空之外的某个星球,就可能造成染色体变异,进而造成人类的变异。在这样的问题讨论下,学生既可以对当前生物科技前沿,太空生物研究进行思考,加强学生与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联系,避开教材相对滞后性的弱点,也可以让学生对染色体变异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探索,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

四、与时俱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物科学观

生物科学在当今社会的作用不言而喻,高中生物教育必须要立足生物发展的趋势,在教学中融入当前的生物科学研究前沿知识。当然对高中学生而言,其知识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尚待提高,如果在课堂上灌输太多的生物科技信息,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不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毕竟,高中生物还是属于基础性的生物科学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具体的、基础的知识掌握,而不是抽象性超前的知识掌握。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可以从思想意识层面进行生科技术的教育,如以“,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因为在试管婴儿方面的研究获得20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等这些著名科学家在有关生物科学方面取得的成果为教学材料,既让学生了解当前生物科学的发展状况,也让学生从中增强危机意识,毕竟我国在生物科学研究方面还与世界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五、结束语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实现高中生物教学质量飞跃性提高的前提和基础,高中生物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采取各种措施,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努力。在这过程中应该要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在符合一定的教学规律下,制定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杨玉宝.认知弹性理论对网络环境下专题教学的启示[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1期

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互动 篇3

【关键词】 高中;生物;有效;互动

生物这一门课程的知识点多,前后联系性小,往往会给人造成一种很乏味的假象,其实书中的图片、例子、实验比其他学科更有趣,只要把握好理论和实践时刻结合的原则,通过多种有效的互动,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成绩。为此,我总结出以下三种互动方式。

一、随堂测验,学生相互批改

众所周知,在学习知识后进行测验,在测验后再进行学习,可以把知识掌握得更透彻,随堂测验可以说是最快、最直接且有效性最高的一种测试,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专门挑出一部分时间,根据最近的讲课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测验。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于这种随堂测验都有一点抵触,觉得这种测验很枯燥很无聊,自己的水平自己很清楚,这种测验并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测验只是针对于学生和老师,大家都厌烦了这种互动,只要稍微做一点改变就能让这种互动变得有趣,增强它的有效性。在随堂测验完成了以后,让学生互相批改试题,批改人最后要写上自己的名字,相互认真负责,在这个互相批改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不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试题发回自己手中的时候认真改正错误,如果有疑问可以去找批改的同学商量,形成一个良好有效的互动,把知识掌握得更全面,更透彻。

生物课本必修一有一节专门讲细胞的化学组成,这些知识比较容易混淆,尤其是生物大分子:糖类、蛋白质、脂肪、核酸的种类构成以及功能,首先是各自的元素组成,有相同的又不是完全一样,其次是包括哪些种类以及功能,最重要的是核酸和蛋白质有其特殊的结构,在随堂测验的时候就让学生互相批改,有的学生会说:“它们的元素用列表记忆就不会出错了”、“你看,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其实差别很明显的”,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更避免了一些错误,互相吸取了经验,课堂的学习气氛也会增强。

二、利用多媒体,学生参与讲课

生物的教学内容涉及的大部分是微小的东西,不是肉眼可以直接观察的,而书上的图片文字又过于死板,很多变化过程不能表达清楚,如果运用一些视频就可以更直观地感受这个过程,就能更快地掌握这个知识点。在利用多媒体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暂停,让学生去分析接下来的变化,如果有错误可以进行引导更正,让学生说出正确的思路,然后再继续观看视频,学生看到结果和自己分析的是吻合的,不但自信心会得到提高,这个知识点更是不会忘记。利用课件讲课的时候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采取他们正确的意见,对课件进行修改完善,不再是单一的老师主导学生,而是相互配合相互分析,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

在必修二中有一节关于减数分裂的内容,书上有很详细的图释,可是毕竟它只是截取了开始和结束的主要时间点,缺少了逐渐转变的过程,利用多媒体播放减数分裂的详细过程,从一开始的联会到最后的分裂可以表达得很清楚,在细胞分裂一次后暂停播放,问学生们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有的会说就结束了,有的就会说再进行一次分裂,这个时候引出减数分裂的定义:“减数分裂是生物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分裂方式。性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这是染色体数目减半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学生就能明白接下来细胞还会再分裂一次,然后再继续播放分裂过程视频,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制作教学模型,课上共同展示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听到学生反映:“生物的知识不像其他科目那样有规律,知识体系不明显”。可见,如何表现出生物的规律并且全面地传授知识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而模型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模型可以包括一节的知识点,它可以表现原型的形态、特征以及本质,更加形象地来解释对象。在教学中,遇到可以制作模型的内容,不但教师要动手去做,更要鼓励学生去做,在制作过程中就运用了相关知识。重要的是上课的时候让同学讲解自己的模型,用到的材料、每一块的意义、用到的知识,这样就相当于每个学生都讲解了一遍知识点,第一个同学讲解的不全面,后边的同学不断补充修正,就能逐渐接近完整的教学内容,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和展示。既丰富了生物课的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潜移默化中增强记忆,形成了一个有效且有趣的互动。

生物必修二中DNA是最重要的一节内容,它的结构也是非常复杂:特殊的反向螺旋结构、脱氧核苷酸长链两端不一样、碱基互补配对,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DNA模型,可以明确4种脱氧核糖的根本区别在于含氮碱基的不同以及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在展示时,发现有的同学会忽略碱基配对的原则,把长链两端弄成一样的方块,或者是各分子的比例严重失调。这些模型由同学们相互帮助修改,教师适时地插入相关的知识点,动手的同时运用课本内容,最后展示一下比较完整的模型,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就让学生成为了主体,更容易进入学习的状态中来,迅速跟上老师的节奏,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

总之,生物其实是很有趣很有探究性的学科,只要有一个良好的互动,一个好的气氛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管是互相批改作业和提出修改意见,还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都是相辅相成的,三种方式多加运用,就能使课堂互动的有效性更强,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提升学生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冯莉.浅谈生物课教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 1994年01期

[2]孔艳秋,包研新.生物学OES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生物学教学 1994年01期

[3]高曲虎,欧阳晓德.对高中生物水分代谢的教材分析和教学体会[J].生物学教学 1994年01期 [4] 李玉明.谈高考试题中的生物学实验题[J].生物学教学 1994年01期

[5]窦昌义.实验教学评价[J].生物学教学 1994年01期

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篇4

问题教学是以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它是把教学内容化作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养成心理品质的过程。在问题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教师的设疑,更要让学生学会主动质疑并形成习惯。灵活、有效地运用“质疑”机制,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研究,对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提高课堂实效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具体观察和分析,在问题教学方面,如何在课堂中设置及解决问题,需要实现以下几点,才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益。

1.问题的提出应有充分的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课前,教师要做好提问的准备,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水平的问题。千万不可信口开河,想问什么就问什么,甚至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到莫名其妙。教师要事先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回答及其处理办法,唯有准备充分,有备而来方能处乱不惊,稳操胜券。

2.问题指向要明确,表达要清楚

新课程背景下,生物课堂追求开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要求学生积极探索、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这同时也暗示教师在设计问题目标时,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一定要有针对性,要给学生明确解决问题方向。如果问题目标没有针对性,就容易造成课堂教学偏离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的重点出现偏差,影响预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能力的发展。一般来说,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提问是相对应的,问题的指向是否清晰与学生是否应答情况对应,如果问题指向不明确,导致学生无法合理回答,从而出现“无应答”的现象。例如在学习《减数分裂》时,为了让学生明确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为什么同一种原始生殖细胞会产生不同的配子,且有两种不同的产生方式”。

3.问题的提出应以学生为中心

⑴应从学生的思维差异和思维发展出发

教学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积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而使学生从心理产生每解决一个问题就有一种自豪、满足、成就的感受。这样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中体验学习生物学所带来的快乐。同时,为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照顾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学习,也应考虑因人而异设置不同的问题。教师提问尤其不能只针对少数成绩较好的同学,否则将会打击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

按照布鲁姆目标分类说,提问可以分为六个层次的问题,其中有关知识、理解、运用的提问属于低层次思考水平;而有关分析、综合、评价的提问属于高层次水平。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课堂问题要搭配合理,教师要能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思维水平设计不同的问题。减少学生“无应答”、“集体应答”和学生反应时间“短”的现象,通过对学生的了解,这种现象是由问题的难度、思维层次不合理造成的。

例如在复习渗透吸水原理时,设计一组问题:1渗透装置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成熟的植物细胞哪些地方具有渗透装置的条件?2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若把洋葱表皮细胞先用盐酸处理,再做实验,能否出现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3在做上述实验时,若用KNO3溶液代替30%蔗糖溶液,则镜检时,能观察到质壁分离,但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这是为什么?4具有在液泡的植物细胞,能与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人体细胞没有液泡,所以人体细胞不会发生渗透作用,这句话对不对?

实践证明:问题逐个深入,步步提高,体现出与学生认知规律的一致性,有效地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处发现。这种阶梯式的提问,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还能培养学生思维和逻辑性的进一步发展。

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生物学的乐趣,意识到他们正在学习的生物学知识的价值,从而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学习生物学。

例如在学习了《细胞呼吸》这一课,教师可以设计这样问题:“清晨人们都喜欢到树林中去锻炼,认为那里空气清新,对身体非常有益。请你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判断这种锻炼方法是否合理?并请试着分析其原因”。像这类问题,因为是以生活为背景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解答问题的热情,同学们根据所学的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分析后发现,平时人们所习以为常认为正确的生活习惯其实并不合理,实际情况并非如平常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树木虽然能制造氧气,但必须以光照为前提条件。在黑暗中,植物就不能制造氧气,为了维持生命活动,还要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大量的氧气。这样,经过一夜的呼吸消耗,使得树林中氧气含量大幅度下降,如果这时到树林中去锻炼,对身体是没有好处的。因此,晨练适宜在旷野中进行。像这样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指出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科学性错误,学生们会切身体会到生物学知识对实际生活的重要价值,既增加了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生活的品质。

4.问题的角度和类型要多样化

提问的角度不同,激发学生思考的效果截然不同。在设置问题时,应从不同角度力求新颖,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使学生听后跃跃欲答。例如复习《细胞的增殖》时,如果提出:“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有什么变化?”。除设问域过大外, 问句概念还有歧义,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分歧。如果将问题联系实验观察加以改进,使其新颖些:“有丝分裂前、中、后、末各期中核膜、核仁、染色体、纺锤体在高等植物细胞中的变化典型图像,你能用语言把它们勾画出来吗?”。这样换一种问法就能使学生跟着老师的提问去开动脑筋,也容易用自己的语言朝着已规定了的提问的目标去进行归纳、总结。

5.问题的提出应有足够的等候时间

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较不完善,对生物学的知识尚不能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程度。因此,教师除了在提出问题后给学生充分时间进行独立思考、组织语言外,在学生交流时,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倾听学生回答时,教师最好不要打断学生的连贯表达,除非回答离题太远。教师要容许学生说出教师预想以外的答案,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对学生表述观点遇到困难时提供必要的帮助。适当点拨不但是可以的,有时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学生对问题本身理解不透,教师可以适当重述问题、换个角度提出问题或解释不懂之处;学生在答问时遇到的语言困难,教师可以提示关键词语,学生的思路中断时教师的“旁敲侧击”以保证学生的思路畅通。

6.问题的提出应有恰当评价

为了使提问真正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答问后,教师一定要及时恰当地对其答案有所反馈,切忌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学生需要了解自己的答问究竟是值得称赞还是有待改进,甚至应当纠正,因此,教师的评价用语不能一般化、公式化,要把对学生活动的真实感受传达给学生,使评价用语形成一个等级系列,正确的回答应得到肯定,学生不完整的回答后应该加以鼓励,并对答案作进一步说明、进一步探询或转向另一个问题。传达给学生这样的信息:教师已经听到并权衡了他的答案。使教师的评价成为课堂教学真实交际的一部分。

教师要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成就感,即使是很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问答过程中要多表扬、多鼓励、少指责、少批评,要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获得学习生物学科的成功体验。

如何加强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5

枝江一中 许晓佳

【摘要】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环节,高中生物教学要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和策略是一重要途径。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更强调高中生物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可以从课堂教学结构的有效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加强自我评价等设计策略实施有效教学。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以学定教

高效课堂

有效教学 自主合作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环节,新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不利影响,在当前的生物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自主学习和科学方法的教学方式还相当普遍,结果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以致“学生负担过重”和“学生厌学情绪”这两大难题长期难以解决。诚然,形成这两大问题的因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如何使我们教师聚焦课堂教学、关注、理解有效教学的理念,在实际教学中正确理解、选择和应用有效教学行为,抛弃无效教学行为对教学效果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本文就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结合教学的实践,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以学定教

教师要全面地了解学生,承认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例如有些学生对生物实验特别感兴趣,尤其喜欢动手操作;有些学生对生物与生活及社会问题的联系感兴趣、喜欢带着问题去做社会调查;有些学生对生物的概念和基本规律感兴趣、喜欢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探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解决问题不同的认知水平和认识方式,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开展,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习生物困难的学生,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在学生参与基本知识点的讲解趋向成熟时,我尝试了让学生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参与提出相关问题。如:复习“生长素发现”时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①长时间放在窗台上的植物为什么向室外倾斜生长? ②将植物用不透光的纸盒罩住会怎样? ③去掉尖端后植物还生长吗?

④用什么方法证实尖端能产生某种物质并与现象①有关? ⑤你还能举几个与现象①相同原理的例子?

这一系列问题的创设及提出顿时激发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表现出少有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不仅能够根据考点,扩展思路,加深学生对考查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大大增加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容量,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是一个新途径。几次实践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除了大大减少了基础较差学生的“低头率”之外,大部分学生能够按我的思路,将问题扩展、对比、归纳,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提高课堂教学结构的有效性,实现高效课堂

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常常取决于课堂教学结构是否优化。课堂结构愈合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愈协调,课堂教学就会进入最优境界。因此,优化教学结构要求:一是优化智能结构,即具体、明晰、可测的课堂教学目标(它包括认知的容量、思想教育的要点和技能训练的重点)。二是优化时间结构,即在明确教学的主攻方向,摆正教与学、教师与学生、讲解与练习、重点与一般等关系的基础上,合理分配时间。三是优化认知结构,即按人的认识规律安排教学过程,组织学生的认知活动,力求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使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合拍,并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认知条件。四是优化信息结构,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信息传递迅速,反馈及时,师生活动积极,配合默契。五是优化训练结构,即规定训练内容、训练方式、训练步骤,以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例如:在讲“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的内容时,我设计以下的表格:要求学生按照表格的内容与老师的课堂讲述同步来进行学习。

三、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实现有效教学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有效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当教学的目标确定后,有效的教学方法便是能高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方法。

生物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很多,如:讨论法、自学辅导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等,多种形式并举,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新编教材的使用上,教学方法应多采取启发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发挥他们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转变教学思想、教学地位,变教给学生知识为指导学生学知识,变教会学生知识为学生会学知识,从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技能、思考习惯和终身学习意识。课堂中要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两方面。主体性保证自己能动起来,有自觉性、积极性和预期性;参与性保证自主性不是任意而为的,而是与社会、集体和谐统一的。在学生自学开始之前,根据教材所要解决的重点知识,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使学生思考具有方向性。在激烈的讨论之后,教师只需适当分析总结,就可能收到良好效果。

如:“光合作用的过程”的教学可改为学生自学的形式,老师引导学生看课本中“光合作用过程图解”,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并思考和回答下表中的问题:

“光合作用过程”自学提纲

在教师指导下,经过思考和归纳,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最后教师总结。老师只作了指导、引导的作用,整节课的主角是学生。学生经历主动建构知识的思维过程,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也轻松。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自主合作

达尔文有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加强学习方法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在以往的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教师是将一章的知识,经过自己的精心准备以某一线索为主组成一定的知识框架呈现给学生。这种方法对学生而言得到的是“鱼”,缺少了知识结构如何形成这一思维过程的体验即“渔”,学生要将其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还需要进行转化和整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对知识整理的方法和思路进行提示,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或是小组协作完成,使他们逐步养成知识整理归纳的习惯,这样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方的活动,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才能发挥作用,教学中要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因而在课堂教学中不可面面俱到,应尽量缩短讲课时间,教材中凡是学生能看得懂的内容一律不讲,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如《细胞的癌变》一节内容我采取了自学讨论法,首先是课前准备: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把他们分成4个学习小组,给出4个题目:

1、什么叫癌细胞?请举例说明。

2、癌细胞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3、目前癌细胞研究的进展有哪些?

4、癌细胞研究有哪些应用价值?每个学习小组的成员进行分工,分别负责查找资料,或收集图片,或写文稿等;课堂上学习小组讨论、汇报自己的工作,交流、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或图片,学习小组代表上台发言,向全体同学汇报本小组的讨论情况,其他组员做补充。

在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请部分学生代表就有关问题作答,其不足与错误之处可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与订正,教师结合巡视时所掌握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启发、点拨、补充与修正,将讨论所得向广度和深度进行引导,并根据实际需要归纳总结,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这种让他们自己读书充分思考,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大胆提出来,师生共同分析相互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注重多元评价,引导学生加强自我评价

例如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评价: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过近亲结婚危害大的相关内容。在高中阶段,学生的遗传学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对近亲结婚的危害应该有更深的认识。为此,老师安排了主题为“近亲结婚与后代患遗传病的风险”的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时间为两周。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A小组设计了调查表,在一个社区对若干个家庭进行了调查;B小组直接拿到了当地医疗机构的调查报告;C小组通过网络、图书馆等信息途径获得了相关的资料;D小组从遗传学理论的角度用数学方法推导出相关的结论等。各小组分别完成学习报告,并进行全班交流。

首先,这4个小组获得资料的方式都有助于概念构建,都是值得提倡的。其次,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应有利于学生相互促进、主动学习。因此,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评价包括对小组整体的评价和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两部分。对小组整体评价的信息主要来自对小组活动过程的观察和小组的学习报告,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小组活动目标、分工协作、资源共享、互动情况和学习报告质量等。对小组成员的评价主要是观察其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沟通协作技能和任务完成情况等。

在教学中,应尽量创设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的环境,应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评价他人也可以被别人评价。例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回答他人的问题时不能简单地以“对”或“错”作为评价结果,而应注重其思考问题的思路正确与否,对“错”的回答,要指出错在哪个环节上,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想一想自己的思路与该学生是否一致;当他人提出比自己更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反省自己的思路在哪里出了问题?以后应该如何避免?

以上,仅是个人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为增强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在教学实践的一些尝试和体会。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会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而学习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投入和主动认知,建构认知结构基础之上的。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与学习的有效性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有效教学的理念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学习,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更新教育观念,把提高教学效率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6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程改革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感到在理解新课程、新理念上还存在著一些误区。为了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丢掉了教学方法中的一些优秀传统,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

一、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涵义什么是有效性教学?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具体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履历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与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高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用有效教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设计适合学生发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过程,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构建的课堂,从而实现教师“教得有效”,学生“学得有效”。

二、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应对策略

1、问题化策略

问题对于高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意义的建构、知识的创生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着特殊的作用。教学中可将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和思维的活跃性,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并在尝试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

2、探究化策略新课程要求改变学生过分依赖死记硬背和信息简单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式的学习,在活动中落实三维课程目标。让学生用类似科学家探索科学问题的方式,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领悟科学思想与观念,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生物学是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自然科学。生物学的有效教学当然离不开对学生探究性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离不开理论,但学生现有的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思考能力都不全面,如果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则学生很可能找不到正确的探究方法和偏离探究的方向,使实践活动达不到目的;但如果手牵得太紧,先把探究的步骤告诉学生,让学生熟记之后,按部就班地去进行实验,也就无创新可言,也就又回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去了。所以在培养学生自立探究能力时,我先是讲了一个实验专题,把设计实验的一些相关理论,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透过现象看结论的探究过程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讲给学生听。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探究技能之后,再让他们逐步尝试探究性实践。

3、整合化策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高中生物新教材通过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科学家的故事、思考与讨论、相关信息、技能训练等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但是如果把这些内容按部就班的全部教给学生,那么会出现课时不够的情况,而且收不到好的效果,我们要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中帮助学生有选择的、有效的学习生物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进入课堂前要先研究教材,对教材要有一个深入系统的解读,要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吃透教材的精神,然后认真研究新课标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学科教学要求,明确各部分内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以及预期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最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选有效的教学内容并做出一些适度、合理的个性化处理。

4、信息化教学策略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是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篇7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使学生学得有兴趣、学有所得

生活不等同于教育, 但教育若是离开了生活, 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知识是生活的结晶, 若我们单纯地把它们作为知识传授, 就忽略了它们对生活的意义。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具有相对优势, 因为生物与人类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同时,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不少学生学习了高中生物课程, 却不会解决现实中简单的生物学问题, 不懂得解释生活中简单的生命现象。因此, 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注意思考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么素材可供教学之用, 使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 让生物课堂富有生活气息。生物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生物教师、生物教学要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 教学的目的也是为了生活、服务生活, 这无不要求生物课堂教学应创设生活化情境。例如, 课始教师可提出“糖尿病患者是因为吃糖太多吗”等问题, 或让学生调查或观察环境污染对周围生物的影响等。教师要让学生尽可能地走进大自然, 亲身感受、体验生活中的各种生物知识和现象, 将书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

二、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 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造成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比较弱, 学生的才华和智慧得不到应有的展示。这说明教师的“教”直接影响学生的“学”, 并且严重地影响教学的效率。因此, 教师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就十分重要。只有科学、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学方法, 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既要符合授课内容的要求, 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启发和诱导学生有效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使学生乐学、愿学。生物课堂教学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自主研究的创新精神。

三、开展互动式教学

师生间的高效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感到自己有自主权, 从而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使思维更加开阔, 表达能力更强, 应变能力、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逐渐提高。开展互动式教学, 是把教学看成为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 把教学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并相互影响的教与学的过程。师生间的高效互动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在和谐集体中学习的好处, 从而使学生对集体产生依恋之情, 增强同学之间的情谊。

四、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增强生物知识的直观性

生物学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学科, 直观教具有实物、标本、模型和挂图等, 直观教学手段包括幻灯、投影、录像等。通过直观教学能使学生掌握学习的第一手材料, 大大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多年的教学实践, 使我体会到各种生物实物、标本、模型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展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时, 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 课堂教学中通过合理运用, 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与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做好观察实验, 利用多媒体、挂图、演示等手段, 加强直观教学, 上出具有生物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 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五、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发展是生物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而班级教学的最大弊端是容易搞“一刀切”, 个别教学难以落实, “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落空。因此,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因人施教, 最终指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给每个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

总之,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就必须深入理解与把握好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俗话说得好:“万变不离其宗。”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 我们只有对课堂教学的各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 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才能使全体学生都获得不同的进步和发展。

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性 篇8

关键词:明确原则,灵活方式,注重策略,有效提问

新课程理念上的有效生物课堂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好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好学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真正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指导外,课堂提问也是至关重要的。成功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想象力,而且教师通过适时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诱导和提示,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本文就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新课改中的提问现状

在新课改的浪潮中,所有的教师都会经常运用提问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思维,但并非所有教师的提问都是科学有效的。怎样才能做到有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观察、思考,结合本人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发现目前的生物课堂提问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1. 问题的存在

(1)“满堂”地提问:有些教师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清,将课堂提问由传统的“满堂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满堂问”。这样虽然课堂气氛活跃了,甚至显得热闹非凡,实际上不可能达到启迪学生思维的效果。如在一次随堂听课中,笔者做了一个统计,任课教师在45分钟里竟然向学生提了120个问题!如此算来,平均每个问题只能享有23秒的时间,且不谈“师问生答”教学模式的滞后,就教学流程而言,如此多的课堂提问也占用了学生许多宝贵的自主学习时间。

(2)平淡地提问:一是提问的内容平淡、枯燥,往往是识记型的问题,学生仅凭记忆或照教材读就可以回答。

(3)不恰当分配的提问。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分配问题,往往偏重于学习好或表现欲望强烈的学生。如一节公开课上,教师把提问集中在两三个同学身上。那些基础差或胆小的学生,却没有锻炼的机会,长此以往,难免产生厌学情绪。

(4)不充足的期待时间。有些教师提问后,总是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就会重新加以解释,或叫其他同学回答,或自问自答,唯恐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唯恐课堂冷场。

2. 问题的根源

通过总结发现上述问题形成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不能正确认识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片面地追求课堂气氛热闹,让问题充斥课堂,误认为课堂提问的次数越多,就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其实教师说得越多,学生就越懒得思考,老师讲得越多,学生就越糊涂。

(2)对新课标下课堂提问的作用认识不足,致使问题设置的有效性过低,课堂提问流于形式,大部分问题停留在识记阶段,学生不假思索照教材就能回答,根本谈不上通过提问来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

(3)教师在备课时,只重视教学内容的设计,不注重提问环节的设计,课堂上用什么方法提问、提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更是没有考虑,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课堂上随心所欲地提问现象。

二、问题解决的对策

怎样才能优化课堂提问的行为,使其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真正做到有效课堂提问呢?下面就明确课堂提问的原则、变通课堂提问的方式和注重课堂提问策略三方面做一些探讨。

1. 明确课堂提问的原则

(1)提问目标明确。要做到课堂提问有效,首先,每次提问有明确目标。课堂提问目标或是调动学生思维,或是检查教学效果,或是引导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或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设计好提问的目标,拟定包括主要问题、提问顺序、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应对策略等内容的提纲,尤其要认真推敲提问的内容与形式,力求做到提问的内容具有典型性,形式具有多样性,使问题指向课堂教学的重点。如在讲述“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节,突破教学难点可提问:一个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是均等分裂的细胞一定是次级精母细胞吗?检查教学效果可提问:如何区分有丝分裂、减Ⅰ、减Ⅱ的中、后期图?

(2)提问角度新颖。课堂提问要讲究新颖有趣,同一个问题,老是“旧调重弹”将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变换一个角度使之新颖奇特,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如:“细胞的增殖”一节中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是重点也是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多次复习。如果每次都是直接问“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有何区别”,学生会感到非常乏味,如果教师能变换角度在黑板上画几个动、植物细胞分裂图,让学生去区分细胞的种类,处于分裂的哪个时期,就更有助于学生掌握该内容。可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实际,变换角度提问,老问题也会变得妙趣横生。因此教师应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观察和钻研教材,将现有的知识结构重新调整组合,提出富有新意的问题。

(3)提问方式灵活。课堂提问方式不可机械单一,类型应该灵活多样,如导入新课可采用启发性提问,易错易混问题可采用疏导性提问,重点、难点问题可采用分析性提问,检查教学效果可采用归类性提问等。

(4)提问面向全体。学生回答问题的速度快慢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学任务能否完成,决定着教学进度的快慢。因此,很多教师在上课时,总爱叫好的学生回答问题,很少提问“后进生”,以免耽误时间。其实一堂好课,首先就应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也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使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使那些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使学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长此训练,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不会耽误教学进度,还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5)问题难易适度。课堂提问难易要适度,提问过易,学生不用思考,引不起兴趣,失去提问的价值;提问过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感到高不可攀,容易挫伤积极性。因此,难易度的把握,应当以教师经过点拨,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为宜。当然,对于过难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其设计成一串从易到难的问题链,使学生通过问题解答逐步突破难点。如在讲述“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学生往往对离心后沉淀物和上清液中的放射性的区别很难理解,可将其化解为一系列的问题:噬菌体是如何侵染细菌的?标记后的噬菌体一定都会侵染细菌吗?离心后蛋白质外壳会与大肠杆菌分离,分离后蛋白质外壳、噬菌体、被浸染及未被侵染的大肠杆菌哪些会位于上清液中?

2. 变通课堂提问的方式

课堂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笔者常通过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提问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1)激趣性提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教学的潜力所在,学生一旦对所提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和思考。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新颖有趣,良好的提问技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并能撞击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诱导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2)激疑性提问。孔子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有思,无思则不能释疑。教师若能在学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处及时提出问题,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通过课堂教学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有意识、有计划地采用多种激疑的方式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促进学生的思维运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探究性提问。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生物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造探究学习的条件,使他们在获取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在生物课堂中探究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探究性提问”的形式实现的,因此,“探究性提问”这一教学环节在生物探究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4)铺垫性提问。铺垫性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提问方式,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教师都要提问与本课有联系的旧知识,为传授新知识做铺垫。这就要求教师应从教材内容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在知识联系的“挂钩点”设计好问题,有目的地把使学生思维引导到要讲授的知识点上来,问题设计得巧妙不仅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下面教学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5)巩固性提问。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才能达到真正理解从而举一反三的目的,而这些反复又不能是单纯的旧概念的重复,因此教师在讲授完新课之后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应再针对本课的重点或难点变换角度提出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以达到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目的。

3. 注重课堂提问的策略

提问的有效性依赖于提问的策略性。提问的策略是指提问阶段教师选择恰当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有针对地为课堂提问提前做好充分准备,设计好问题,确定提问的目的,选择提问的内容;同时要求不能盲目提问,教师应随时注意学生的注意力和情绪的变化,正确把握提问时机,只有恰到好处才能及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问后教师则应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适当地留出时间给学生思考。

(1)提问前:精心设计,选好方式。上课前,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精心设计提问,首先选好提问点:这些提问点可以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可以是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充分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促进理解知识的点;也可以是教师通过多年教学经验积累下来的学生学习的易错点。

其次是选好提问的方式,即针对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课堂提问时间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引入新课时可采用铺垫性或激趣性提问,通过提问既能为突破知识点做铺垫,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以加深理解。如在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时,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不仅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为此可巧妙利用“问题探讨”栏目,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小说中的鲁滨逊,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就只有一只鸡和15kg玉米,那么你会选择下面哪种生存策略:(1)先吃鸡,再吃玉米;(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此时绝大部分学生会不假思索地选择第二种。这时公布答案为第一种,就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吸引学生集中听好下面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在学习中焦急等待答案浮出水面。

提问时还应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应该为其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既要避免“后进生”失去表达锻炼的机会,也不能让优等生觉得问题太简单而索然无味,应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

(2)提问时:抓住时机,准确提问。课堂提问,只有正确把握好时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问过早则学生对教材缺乏准备,启而不发;过迟则问题已经解决,成了马后炮。教师课堂提问必须选择最佳时机。课堂教学中提问时机有这几种情况:

在新课导入时,适当设置提问,既可以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在讲述“免疫调节”时,可这样提问导入新课:人体生命活动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那么神经系统能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吗?通过反射能对病原体的侵入做出反应吗?我们常通过打疫苗来提高抵抗力,那么疫苗是如何能提高人体的抵抗力?一种疫苗能同时抵抗几种病原体吗?为什么有人吃虾后会全身发痒、并出现红肿呢,而绝大部分人又不会呢?我们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不是越强越好呢?

当学生对某一知识点或某一内容的理解有困难时,老师应及时给予帮助。这时可针对性地设计几个问题给学生搭桥,从而使学生突出重围,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如在讲述“细胞的增殖”一节时,当讲完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后,学生对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规律难以理解,这时可要求学生通过列表格或曲线图的方式加以巩固。

(3)提问后:耐心等候,及时评价。提问的速度主要是由问题的种类所决定,较容易回答的识记性问题可以很快回答,较难回答或较复杂的问题提出后要有较长时间的停顿,如果以快节奏去提出一个复杂的问题,则会引起混乱。例如,讲述“DNA的复制“一节时,若提问:DNA复制的时间?复制的场所?复制的特点等书上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可以稍微加快速度,而对如:若用32P标记某DNA分子的双链,以未标记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复制n代后,含32P的DNA分子占整个DNA分子比例?等难度较大的问题,则应较长时间的停顿。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当做出适当的评价。评价语言应是具体的、明确的,具有鼓励性的,要清晰地告诉学生哪里说得好,哪里需要改进,不能含糊其辞,让学生如坠云雾,摸不着头脑;或者只说缺点,不说优点。教师恰到好处的表扬或赞许,会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同样,教师恰如其分的批评或否定,也会使学生及时修正思维上的错误。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多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发展的提问才是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需注意,不要满堂提问,应把时间留给学生,相信学生。

参考文献

[1]陈建峰.谈生物探究式教学中的激问[J].生物学教学,2006(6).

[2]李高梅.谈课堂教学中提问时机的把握[J].生物学教学,2006(7).

[3]王宝圣.让课堂因“问”而精彩[J].生物学教学,2006(12).

怎样实现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 篇9

查阅了许多资料, 综合起来, 我认为:“有效教学”可理解为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有效教学关注全人发展。 (2) 有效教学旨在促进学习。 (3) 有效教学呼唤效益意识。 (4) 有效教学需要反思与创新。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要理解“有效教学”, 就必须回答“什么是教学”“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所谓“教学”, 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是师生互动交往的活动。从教学行为来看, 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 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 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 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接受与理解的教与学的方式。从教学过程来看,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 交往就意味着教学过程就是平等对话、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也就是说, 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发展, 能达成教学目标, 保证较高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它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有效率;二是有效益。

教学效率从过程上看, 主要是指时间, 我们要重视时间的充分利用。教学效率从结果上看, 主要指学习效果, 我们要追求教学的综合效果。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结果包括“成绩的水平、学习的速度和情感的结果”。因此, 综合效果应包括三个方面, 即学生成绩的提高, 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师生共同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 我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指引下, 通过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 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追求较高的教学效率和效益的教学活动。

二、如何能够实现有效教学

1. 有效备课。

几句话、几幅图看似简单, 其实暗藏玄机。新课改教材就是要跳出原来的圈圈, 为教师备课留下思索的空间。所以备课前要像读小说一样, 仔细品读教材。同时思索以下问题:从课题到情景图到问题示意到练习题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每一幅情景图用意何在?本课的重点是什么?学困点在哪里?教材安排是否适合本地、本班学生?在解决好以上问题的基础上就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下面为大家提供一个精心品读且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案例。

第一, 准备课程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同学们对知识的渴求。以往备课时, 教师通常仅仅根据学生现有的理论素养和接受程度来准备自己的授课内容和知识构架。而有效的备课注重燃起学生的求知激情和热情, 并让这种情绪持续地保持下来, 以此达到更好的授课效果。

第二, 有效备课要求教师要对授课目的叙述得更加准确和精细。众所周知, 以往的课堂准备, 教师往往使用“明确”“了解”“掌握”等词汇来描述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 由于这些词汇没有实质性的意义, 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 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诸如“举出”“说明”“写明”等形象的词汇, 这样才能实现具体的测试功能, 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2. 授课过程要行之有效。

有效授课要注重以下几方面的重要问题:

第一, 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只有自主地想进入课堂学习, 才能得到预想的授课效果。良好的导入则显得至关重要。因此, 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引导。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巧设一个引人入胜的艺术“序幕”, 从而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开启思维的机器, 使得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到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这也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关键。教师常用的几种导入方法有:新旧知识联系的方法、悬念法、趣味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 要根据教学的风格、内容以及自己和学生的个性特点, 切不可生搬硬套。

第二, 在讲课的过程中应该将课程的突出部分 (包括重要的环节和疑难的部分) 讲授给同学。在以往的课堂授课过程中, 老师通常是仅仅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才着重向学生强调, 这种方法已经不十分适合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了。众所周知, 在当下的授课过程中, 教师运用多种多样的现代化教学工具进行授课, 导致学生的精力很容易分散。那么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也要与时俱进, 在授课的时候要不定时地强调课程的重要部分和疑难环节。

第三,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1) 提出问题, 引入自学之门。上课伊始, 先提出一至两个能概括本课主要内容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 通过思考, 将本课内容进行简单概括。

(2) 有意设疑, 促使学生深入。自学指导贵在设疑, 学生创造精神、创造性格和创造习惯养成的核心是“疑”。疑一般设在课的开头、讲课的重点、讲课的衔接处、讲课的结尾以及教材中容易使人乏味的地方。

第四, 有效提问要充分利用生物课程资源。比如在讲授生物多样性的相关问题时, 可以列举舟山渔场海洋资源退化的案例, 组织同学们研究是什么原因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总结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具体措施等, 由此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 使同学们广泛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来, 最终产生自主学习生物课的自觉性。

浅谈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 篇10

本文就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 结合在课堂实践中的学习应用, 从微小的细节入手, 谈谈几点有效教学的新得体会。

1. 课堂教学前有效备课

一直以来教师备课都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 只有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 下面谈几点备课的要点。

1.1 有效的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 准确掌握教学内容是生物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备课除了要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的突破方法外, 还要明确教学方法。高中生物是一个有趣的科目, 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备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点, 结合生活实践, 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参考社会实践和以前在生物教学课程中采用的方法, 以及结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课后反思, 认真处理备课方案, 对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设计合理到位;对每一个知识点学生的认知程度要有预见性, 以便做出假设性的处理;对每一个例子要精挑细选, 最终整理出一节有效合理而且有趣还有激发性的课程。其实除了备教学内容, 最重要的备课对象是学生。

1.2 有效的备学生情况。教师备课的重点是学生, 有效教学要求课堂教学中学生占主导地位。教师备课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充分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因素, 首先要考虑到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生物教学的优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以达到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 鼓励学生主动的去掌握知识消化知识的目的;其次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发展,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型人才而不是单纯的学习课本知识的人才。学生将来要走向社会, 为社会的发展服务, 因此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达到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的目的。第三, 结合以上两点情况, 教师在备课时要收集足够的社会实践资料, 再将课堂中抽象的知识点融入现实生活中, 通过对学生的引导, 让学生能够对知识点有更加充分的认识和掌握。运用社会实践资料让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现象相结合, 有助于学生对枯燥知识的被动接受, 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激发学生发现身边的生物问题, 主动探索高中生物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问题, 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就有效的实现了以学生为主, 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课堂。在不断的有效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掌握知识, 运用知识的模式, 最终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全面型人才。

2. 课堂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兴趣, 挖掘学生潜能

如何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挖掘学生的潜能呢?当然有效的备课是为有效的教学过程做准备, 所以激发学生在教学过程才能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中方法来激发学生完成目标, 在过程中指导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采用适合的教学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潜能。以下是几点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方法:

2.1 创设引人的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可以选择在教学中与新内容有关的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的问题。创设引人的情境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课堂更加生动,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高中生物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的紧密性为高中生物教学过程展开课外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知识基础, 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生物的热情。

2.3 认真开展实验,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生物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一方面可以把书本中提到的问题放到现实生活中, 另一方面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产生对了学习的好感, 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生物的信心。

2.4 恰当的利用多媒体,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高中生物教学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益处, 同时给学生带来了福音, 给枯燥的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利用多媒体技术, 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 把静止的内容变得生动, 动静结合, 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的积极主动, 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3. 课堂教学后总结反思

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离不开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总结, 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改进教学方法, 使教学过程更有效更丰富。同时, 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具体情况,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各方面特点, 因材施教, 逐渐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有效学习方法。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是生物教师不断努力探索改进创新总结的过程, 也是一个长久的学习过程。课堂中的有效教学是循序渐进的, 是不断的在课堂实践与社会实践过程中完善的, 逐渐完善的有效教学方案使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更加充实有效。

摘要:本文以高中生物课堂的教育现状为基础,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学习, 通过对有效课堂实施策略的论述, 阐明了高中生物课堂中如何运用有效教学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让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和丰富多彩。

高中生物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篇11

【关键词】高中生物 课堂提问 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师启发思考、监控学习、促进学生完成目标的有效手段,有效的提问能展示教师的魅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然而,当前的生物课堂提问走不出应试教育的樊篱,提问的数量多但缺乏“含金量”,学生疲于应付“轰炸”;问题设置过于随意,与课堂教学联系不大,缺乏针对性;重提问轻评价,只是将答案给出,而未分析出错原因,使学生丧失思考的积极性。如何提问生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提问要有趣味性

“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成效显得尤为重要,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培养,致使学生对所学内容逐渐丧失探索的兴趣。教师要提出富有趣味性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提高授课效果。如在《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教学中,教者提出问题“假若这是一个DNA上的能指导合成某种药物蛋白的基因,而这是一条烟草的DNA,要实现药物基因在烟草中的表达,需要做哪些关键工作?”生1认为,要把药物基因切割下来。生2认为,还要将它整合到烟草的DNA上。生3认为,还要将控制合成药物的基因能转移。师总结道,中国有句俗语,“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科学家们苦苦探索,终于找到了这三种“金刚钻儿”,使基因工程的设想成为了现实。一是准确切割DNA的工具——“分子手术刀”,限制酶;二是DNA片段的连接工具——“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三是基因转移工具——“分子运输车”,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载体。

二、提要要有生活性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课本,社会即生活。”教师要避免课堂充斥专业术语,使学生听得厌倦乏味,加强生物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要开展生活化教学,让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感受到生物知识的价值。如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学中,教者让学生观察图解,提出问题:“为什么用豌豆作实验材料?杂交实验的含义是什么?如何通过纯种间的杂交获得杂种后代?”

三、把握提问时机

教师的提问,不在于数量,不是问的越多越好,不能由“满堂灌”走向“满堂问”,使学生应付式的回答,难有质量。教师要合理把握提问时机,要在学生的兴趣点提问,让学生产生思考、交流的兴趣;要在新旧知识的冲突处提问,让学生在运用旧知顺应的时候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好奇心。要在知识的重难点提问,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明晰思路,促进知识的深入了解。

四、问题设置应循序渐进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的提问应遵循“低起点、缓步子”的策略,将复杂的问题设置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问题,让学生拾级而上,逐一解决问题。如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教学中,教者创设情境:“假如生活在绿丛中的某灰色翅昆虫的群体(基因型为AA)中,偶然出现一个绿色翅的变异个体(基因型为aa)。那么,该昆虫的翅色将怎样变化?”学生在思考、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中:“该变异对于昆虫的存活有何影响?”“该个体能一直生存下去吗?”“该个体怎样才能将它体内的基因a传递下去?”“该个体的后代还是绿色翅吗?”通过递进性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研究基因需掌握整个种群中的变化规律。

五、提问要围绕教学目标

教师要在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设计三维目标,一切课堂提问要围绕达成目标而服务的。如在《细胞中的无机物》教学中,教学目标之一为“了解无机盐在细胞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及其功能”,教者设计问题如下:

(1)为什么缺铁会导致贫血?

(2)植物缺镁会影响光合作用,为什么?

(3)人得了急性肠炎去医院看病,医生会怎样做?

(4)人在高温条件下工作会大量排汗,该如何做?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教师要摆脱无效的课堂提问,精心预设,对课堂上出现的生成要恰当引导,让提问始终围绕课堂目标进行。

六、提问要难易适中

浅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12

一、灵活处理教材, 提高课堂有效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 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 结合本地区实际, 特别是联系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定三维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分层次设计作业, 从而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备课的基本原则是遵循课标, 活化教材, 从学生实际出发, 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定不同层次的目标,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要学的教学内容, 使抽象的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日常和现实生活相联系, 根据学生所了解和熟悉的事物和现象, 利用背景化教学渗透教学主题, 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有意义的教学。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例如, 呼吸作用一节课的内容理论性强, 要把整个过程彻底理解, 不少学生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可就一些日常生活例子让学生思考:酸奶是怎样制成的?为什么新鲜水果、蔬菜放在冰箱中能保存时间长些?腐烂的橘子为什么会散发酒味?米酒和葡萄酒酿造的原理是什么?通过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 激发学生探究呼吸作用有关知识的内在动力。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对呼吸作用的原理、过程、外界因素影响、实际应用等一系列相关知识深入探讨。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上展开思维, 驱动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 产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主动参与探究知识, 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构建。同时, 也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只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的弊端, 从根本上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现与创新。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 学生不但较好的掌握了相应的知识点, 而且也受到了相应的生命教育, 使德育教育无痕化地渗透到了教学中。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指导生活的科学方法, 学生觉得学有所用,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探究合作, 提高课堂有效性

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 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 结合教师自身的特长和风格, 灵活运用各教学方式, 实现各种方式的优化组合。任何一种教学方式, 都不是万能的, 教学方法选择的最优化实质也包含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的含义。就一堂课而言,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表现为课堂教学纵向上是多样化的, 即在一堂课上, 教学可能会使用几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 讲授、探究、讨论、操作等。就不同的课而言,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又表现为不同课堂教学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是多样化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机会。在选择教学方法过程中, 尽可能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我们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同时, 仍然大力提倡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比如, 在进行蛋白质的多样性教学中, 明显觉得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很生涩, 于是, 我就想到了将内容转换为数学知识, 动手让学生来实际体验。用三角形, 圆形, 方形分别代表三种氨基酸, 让学生来排排看组成三肽有多少可能。其实, 这个就是让学生利用排列组合的方法来体验氨基酸排列方式的多样性, 从而领会蛋白质多样性的一个方面。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每一节内容都有一个“问题探讨”来引入新课, 并非每一个“问题探讨”都设置得很理想, 有些问题就流于形式和机械, 甚至有点牵强。例如, 《DNA的复制》这一节的问题探讨中举奥运会会徽印章的制作为例, 它的问题是“想一想, 如何才能将两个印章做得一模一样?做成后又怎样验证这两个印章的相似程度?”它的目的是想要引起学生思考全保留和半保留复制的不同?可是, 我发现这种问题情境对于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和参于程度都极为不够。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一定要合理利用好教材中的“问题探讨”,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心理特点来创设问题情境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探究学习应成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 教学中如何才能组织好生物的探究教学?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 要使教师正确认识探究学习的教学价值。在教学中不能仅为追求探究而进行探究教学, 最重要的是要理解探究学习是学生养成生物科学素养的必要途径。第二, 因地制宜, 围绕教学重难点问题, 尽量设计一些利于学生实施的生物实验、调查、考察等探究活动。通过这些活动, 一方面, 可有效防止探究活动设计的泛化和探究点的偏离;另一方面,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现象和问题的探究兴趣, 增强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生物科学实践问题的关注和分析, 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 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意识。第三,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促进探究学习的重要一环, 在教学中怎样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教师要重视二个转变:一是改变课堂教学的目标观, 即要把教师解决学生的问题转变为让学生产生新的疑惑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二是改变问题教学的顺序和方式, 即要把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转变为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第四, 重视营造宜于探究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建立相互尊重、民主宽容的师生关系, 善于鼓励学生表达和争论各种不同的观点, 并重视培养学生积极听取和表达不同的观点的习惯, 为探究成果的达成和共享提供良好的机会和课堂心理氛围。在生物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应以组织合作性交互作用为主, 它涉及学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合作学习通常采用小组学习为主的组织形式。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要合理安排好小组成员, 尽可能搭配完善, 使每个学生都能产生使命感, 并能互补, 这样可以形成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和分工合作的良好氛围。根据预习的内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将学习结果向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点评。对于《基因工程的应用》这部分内容学生学习起来十分无趣, 且完全抹煞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 我安排学生分成小组分别从转基因植物方面的应用, 转基因动物方面的应用, 转基因工程菌生产药物方面的应用预先收集相关信息。然后, 课堂上分组将同组成员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 并最后进行小组间的交流。这样既加强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 而且很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当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直观教学, 提高课堂有效性

上一篇:餐饮消费成本下一篇:建设我国公共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