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堂和谐教育

2024-06-28

高中生物课堂和谐教育(精选11篇)

高中生物课堂和谐教育 篇1

众所周知, 现今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是巨大的, 特别是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 当九门功课同时对其施加压力时, 他们是招架不住的。这种情况更有可能使这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和自暴自弃的不良学习心理, 对教学造成更大的困难。

笔者认为, 历史学科不应成为高中学生学习的负担, 而应当成为一门易学科目,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减轻负担。要实现历史学科的减负增效, 就应当向课堂的45分钟要效率。要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在课堂中, 对学生这一教学对象起作用的有三方面的要素, 那就是教师、教材和教法。因此, 应当从改造这三大要素着眼, 提高课堂效率。

一、从教师角度出发, 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他们主导着课堂的方向和氛围, 课堂的效率直接由教师掌控。好的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 使课堂朝着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的方向发展, 以提高课堂的效率。

教师的教学水平, 直接影响课堂效率。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 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的用词准确, 例题具有针对性, 授课条理清晰, 都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由此可见, 教师水平的提高, 是课堂效率提高的关键。而实现这种提升, 就要求教师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提升。

首先, 教师应当在教学进程中勇于打破已有的条条框框, 勇于挑战自我, 通过学习和研究, 对已有的教学方法做创造性的革新, 使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不断的突破, 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特点和魅力, 这样创新的、多样化的教学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兴奋点,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 教师应当重新审视自身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位置, 不要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这样的课堂只会成为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 后果就是学生昏昏欲睡, 台下无人喝彩。正确的做法是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更多地加入互动的内容, 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式的学习, 教师只需把握课堂的正确方向, 而将课堂最大限度地让给学生。这样, 学生在主动认知的学习过程中能积累更多的兴趣和求知欲, 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再次, 教师要多方面运用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挖掘教材, 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路径。同时注意把现实案例引入课堂, 重视历史学科的现实作用。

二、从教材角度出发, 合理利用并整合各种素材以提高课堂效率

这里提到的教材指的是广义的教材, 既包括我们的历史课本, 又包括各种对历史教学有所帮助的各种载体形式的素材。

历史课本中的图片和小字部分的材料往往就具有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这部分内容不像正文那样死板, 而是图文并茂地反映了史实发生时的实际状况, 这在学生看来是很有意思的。历史是人类过去的实践活动, 在现实世界中不能重演。历史知识的这种过去性特点决定了学生对其理解、掌握、巩固的难度,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但是在现在的教学环境下, 这种情况可以得到大大的改观。基于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现在已经可以非常容易地获取海量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各种历史文物古迹的图片资料, 各类历史题材的影片, 以及大量以历史为主题的科教讲座、纪录片等视频资源, 都能够从多角度、各层面揭示某段历史的真相。而且这些资源所含的信息量都很大, 表达和演绎的方式也更加丰富且吸引人, 这些资源都能够作为历史书本之外的补充, 很好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只要教师善于合理地收集整理并综合运用好这些资源, 必然可以大大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三、从教法角度出发, 针对历史学科特点总结高效率的学习方法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记忆在知识掌握中的重要作用。历史课中有很多知识需要记忆, 这种在学生看来最难的学习方法使得很多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了抵触情绪。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 历史教师就一定要让学生树立起学好历史的信心, 要让他们明白, 记忆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运用正确的方法能够使记忆变得很简单。历史教师首先应结合学科特点, 教会学生如何记忆历史知识, 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这是提高历史课堂效率的必由之路。

一方面, 要对各种可行的记忆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和传授。词头谐音记忆法:有些材料不好记, 但只要把它们的词头联成句, 谐音记忆, 便会变得好记了;当觉得大段史料或史实完全记下来有难度时, 只要先对史实反复理解, 心中有了事件的大致脉络, 再把这些事件中的中心字词挑出来, 用自己能够理解的谐音方法提炼出来, 这样等到要用的时候自然就可以通过这些中心词联想到整个事件了。数字浓缩法: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高度的归纳, 将历史知识概括成数字来记忆。当然, 历史课堂中可以运用的记忆方法还有很多, 有赖于平时课堂上的积累和总结。

另一方面, 想要充分调动学生记忆的能力, 就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刺激, 从而让他们对课堂内容印象深刻。研究表明, 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答案, 会对答案印象更加深刻。因此, 应该在课堂上摒弃教师“满堂灌”的教法, 更多地将问题抛给学生, 让他们利用各种方式寻找答案。特别是在信息发达的今天, 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 让学生多利用网络搜集材料, 相信在这样的动手过程中, 学生能更多地吸收相关的知识。同时, 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观点, 有机会的时候进行适当的辩论, 这些鼓励学生发表观点的方式也是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参考文献

[1]许微微.谈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整合——以《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一课教学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8 (4) .

[2]吴瑞珍.历史教学的有效课堂论[J].怀化学院学报, 2008 (2) .

[3]胡常海.谐音记忆法在历史教学中的方法与实例[J].中国教师, 2006 (7) .

[4]孟祥兰.浓缩记忆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8 (8) .

[5]朱汉国, 郑林.新编历史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6]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7]郭思乐.谛听教育的春天——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随笔[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

高中生物课堂和谐教育 篇2

本学年学校安排我任教高二年级6个班的生物课,其中两个普通理科班,4个文科班。针对学生的基础不同,文、理科要求不同,教学时间不同等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每节课都要准备2到3个教案。

理科班教学,因为高考需要,有压力也有动力,大部分同学都想学好生物,但每班也有优、良、中、差,并且悬殊很大,好的学生成绩排年级前十名,个别差的则倒数第几名,因此上课时,除了融洽师生之间关系外,主要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真诚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多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主探究与感悟。一节课尽可能不从头讲到尾,给学生留点体会的时间和一个表演的舞台,让他们去动脑思考,用心观察,用嘴描述,提出问题。如“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在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内容时,启发学生思考恩格尔曼实验的设计思路有哪些巧妙?为什么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鲁宾,卡门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是部来自水,学习光合作用过程之前,要求学生复习学过的叶绿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并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探索叶绿体中有几种色素.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充分表述自己的见解与困惑,对学生回答的错误或缺漏不指责,不挖苦讽刺,特别是对差生多予鼓励,设计有一定梯度的问题,逐步深入。对学生用欣赏的眼光来观察,用宽容的心态去理解,鼓励创新、允许出错,使他们在错误中改正,在跌倒处爬起。对成绩拔尖的学生则注重知识的拓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做到高标准严要求。经过努力,上学期所教两个班的学生期中期末考试都取得了较好成绩且期末考试及格率和优秀率较期中均有提高(见下表)四、五班是二外班

班级考试人数班平均及格人数及格率优秀人数优秀率

四期中5359.062852.83%35.66%

期末5265.403363.46%1121.15%

五期中5257.352344.23%23.85%

期末5267.293873.08%815.38%

六期中5363.813158.49%815.09%

期末5168.843874.51%1529.41%

七期中5359.113056.60%35.66%

期末5366.233566.04%1018.87%

文科班的教学,首先是注意课堂气氛的和谐与师生感情的融合,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看作可被点燃的火炬,围绕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未来发展而设计和展开教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努力创造富有吸引力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使他们处于一种“愤悱”的状态。例如精心设计导言,运用贴近生产、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导入新深或设计精彩实验,摸拟前人探究等掀起学生求知的激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是精选教学内容,重点讲解生物学主干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尽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直观教具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例如“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一节的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等利用flash动画演示模拟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既形象直观又易于理解,收到了较好效果。DNA分子结构的知识借助模型讲解指导学生动手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摸型,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本人认为,构建和谐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参与自主性学习,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单方面的知识传授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新一致课程改革在我省初中已开始实行,高中也即将走进新课程,普通高中教育的目标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立足于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这是从机械的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是以传授知识到发展能力的转移是从学生学知识到学会学习,从教书到教人转变,学校教育不再只对学生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的终身幸福负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高中生物课堂和谐教育 篇3

关键词:情感教育;教学形式;高效课堂

情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是和别的教学形式并存的教育手段,情感因素在教学中随处可见,融化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初中英语新教材要求教师在真实教学中凭借各种情感因素来影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情感教育的功能最大化。

一、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往往会产生各种消极心理,如:语言学习的枯燥、短时间内不能取得明显进步而出现焦虑和不安,这都是在任何语言习得过程中会出现的客观事实,因此英语教学不仅要围绕教会学生学会英语、使用英语这个根本任务,我们还应关注其他能够提高英语课堂有效性的情感因素,加强英语课堂活动的趣味性,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途径

(一)挖掘英语教学内、外部资源中的情感因素,为师生情感交流提供渠道和机会

初中课程实施新教材以来,英语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有增无减。这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挖掘教材中表层和隐含的情感因素,适当整合乡土文化的校本教材内容,并结合教学实践,合理使用多样化深挖教材情感因素的策略。

(二)施教方法情感化

1.利用英语的实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引导学生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完全认可、认识到英语在国际交流和实际生活中的真实价值,并渴望通过英语学习赢得自尊、充分体会成就感,使学生感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使他们向自己的能力挑战,充分挖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

2.通过丰富教材内容,加强英语跨文化意识培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取决于其本身的趣味性。教师要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美化和丰富教学过程,利用各种资源克服教学内容的单一性,通过跨文化相关知识的传授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化知识的渴求。

3.帮助学生提高抗挫力、树立自信心

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英语并非一帆风顺,预先做好面对困难的准备,老师要预见性地处理好语言学习过程中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在阶段性学习过程后老师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展示自己,及时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发现自身优势,培养自信心,因为自信心能够反映学生对自己在任务或活動中表现的肯定。自信心的培养可以有效地挖掘自身潜力、在活动后体验成就感,从而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激励学生积极行动,是坚持不懈地实现目标的有力保障。

4.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驱动力

高中学生具有很强的表现欲望,每个人都有渴望得到别人认可的潜在意识。而良好的氛围和积极的鼓励手段可以充分地让学生展示自己。在展现自己的过程中,期望已久的尊重感和成就感就可以得到满足,最终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产生很强的参与动机。教师要精心设计各种个体和群体活动,开展多样化创造性的教育活动。教师可以大胆整合教材,增强教材趣味性,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活动。

(三)实施情感性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兴趣能够反映学生主观参与、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心理倾向。而学生兴趣的培养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老师的情感性评价。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充分关注情感性评价,优化教学评价方式,可以将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情感教育在教学评价中的作用也得到了足够体现,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热情和潜能得到了开发。

在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不是独立存在的教育形式,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教育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通过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进行情感交流和有效师生互动来构建和谐课堂,用老师的热情和真诚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在课堂中创造性发挥自身潜力,为创造高效课堂聚集正能量。

高中生物课堂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篇4

关键词:情感教育,生物教学,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评价

我国现阶段进行的素质教育, 就是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的教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因而深入探讨研究高中生物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和时效性。

朱小蔓认为:“所谓情感教育, 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 走向新的高度, 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 如何与生理机制、情绪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 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情感教育不仅指学习兴趣的养成, 更包含了学习过程的内心体验、积极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及高中生物情感教育,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研究性学习、实验课, 而较少有人考虑到如何在以较抽象的知识点为主要内容的新授课中渗透情感教育。我认为对学生人格素养德育的贯彻, 不是空流于形式, 而是要实实在在地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渗透和落实,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受到情感教育的启示与熏陶;刻意为之, 学生易有逆反心理, 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那么, 如何在高中生物新授课课堂中系统有效地进行情感教育?

一、教学环境中的情感教育——以情育情, 以境育情

情感教育内在过程由“情动—感受、体验—理解、价值体系化—人格化”三个相互联系并相互过渡的过程构成。

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已得到发展, 能够通过自己观察, 运用假设和推理形成情感价值判断、道德体验、审美意识;自我意识、情绪、情感的调节能力也逐渐增强;对人和生活的感受增强, 尊严感和害怕挫折的焦虑也同时上升。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教师需以情感教育理论为指导, 寄情于知中, 帮助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育人树人的目的, 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 创造性思维, 由情动—感受、体验—理解, 最终实现情感教育对学生价值体系化—人格化的深远影响。

(一) 鼓励质疑, 多元评价

加强情感教育, 使学生感受爱的氛围;鼓励质疑, 使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力, 激发创新欲望。创新教学的特征是鼓励质疑、探究、想象和实践。梦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学生天真的梦想需要长辈的保护。生命科学是一门发现的科学, 生命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是从观察和提出问题开始的。因而在课堂环境中, 教师要创设鼓励学生质疑、培养探索的思维和激发想象力和乐于实践的氛围。

比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提问;通过对答题学生的尊重让学生体会自尊与尊重他人。生命世界充满了神奇, 有的学生就问:“老师, 是不是只要有了核酸我们就能重新构建一个活的生命体?”这时班上一些学生哄堂大笑。我马上先肯定了提问学生勤于思考、思维发散的优点, 并举例:在自然科学发现史中, 科学家们就是从这样看似天真的问题开始探索发现并最终获得成功的。比如, 在列文虎克拿着显微镜观察水滴、血液之前, 没有人认为水中还有“微生物”, 人们也不知道血液中原来还有血细胞。所以, 学会提问和思考是良好的品质。然后, 教师再从已学习的生物理论引导学生分析这一设想的可行性。这样在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的同时也鼓励了学生发散性、创造性的思维。

(二) 创设情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轻松的、愉悦的、相互尊重的、鼓励质疑和发散性思维的课堂氛围,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素养。在教师的鼓励赞美中, 学生会学会欣赏他人。教师通过体验教学、合作教学、交流互动教学等多元的教学策略的使用, 使学生身临其境, 有一种乐趣、渴望、美的情感享受, 同时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习能力。

例如, 教师可利用“概念卡通”创设教学情景。这是1992年由英国的Keogh和Naylor提出, 以不同卡通人物围绕某一事实或现象进行对话的形式呈现。这一形式能使学生更自主地投入讨论、辩论和探索中, 通过借助卡通人物表达观点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同时, 这种替代性的表述可弱化学生答错时的挫折感, 减轻学生心理压力, 讨论的氛围更轻松。

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教育

对于学生来说, 在教学活动中真正能引起他们积极的情绪体验的, 首先莫过于教学内容本身所具有的内在魅力。当下的生物教材越来越多地融入了实验科学色彩和探究学习理念。教育教学的创新也要立足于教材, 对于教材中素材不可一味摒弃, 如何运用是关键。因此, 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 精心选择巧妙组织教材素材, 将情感教育悄无声息渗透其中。我们可以通过有趣的生命现象的展示观察、生命动态情景再现或是探究生命问题, 让学生参与体验, 通过探究过程中的小组交流讨论分工协作达到提高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情感目标。

(一) 巧用前言

前言是学生高中阶段的第一节生物课, 不仅是总括高中阶段主要内容的入门课, 更是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铺垫。对于“什么是生物”, “什么是生命”, “什么是生物学”, “怎样研究生物学”, “为什么要学习生物学”, 五个问题的讨论是很好的情感教育素材。“什么是生命”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关于生命的思考,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对于“什么是生物学”, “怎么研究生物学”, 教师可以穿插介绍生命科学研究故事和当下生命科学研究热点, 一则可提升学生兴趣, 二则通过生命科学的研究故事, 学生体会生命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养成多看、多问、多思、多实践的良好品质。

(二) 观察精彩纷呈的微观世界。

必修一第二章细胞的结构, 细胞是生物结构与功能的基础。学生在生物的微观精细结构中感受生命的神奇, 产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比如章节引入时, 教师可用哈佛大学的视频“The inner life of cell”, 使学生对细胞中的结构有一个总体直观的认识, 同时, 视频中白细胞变形运动这个简单的变化涉及各个细胞器的复杂变化, 可使学生直观感受细胞器间的相互协调和协同。

(三) 问题引导, 启发中养成科学思维

高中阶段学生会遇到抽象的、难理解的概念, 常常就是这些知识让有些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动力。我们可以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一系列形象的问题, 层层递进, 帮助学生自己理解, 重树学习信心。

比如植物激素这一节, 我引导学生观察到植物世界的一些自然现象, 提出相应的问题:“向光性是普遍存在的么?为什么植物具有向光性?植物的向光性与什么有关?如何探究和验证?如果把植物倒过来实验会怎样?植物的向光性有何意义?”

再比如, 在“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这一节, 教师可以用流浪狗这个社会现象作为引入, 以这样一条主线展开教学:“人们狗的驯化过程”“总结人工选择的过程”“如果把宠物狗放生, 他们都能很好地适应自然环境么”“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的区别”“你所知道的自然选择 (如狼的进化) ”“总结自然选择的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关注到流浪狗的生存现状, 从中体会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的区别与利弊, 并在这当中形成如何正确地保护动物和维持自然生态平衡, 人类与自然的相处等价值观的渗透。

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观察、探究与体验并形成习惯, 在对生命现象的探究及思维训练中引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注, 使学生树立科学观, 培养科学素养。

(四) 科学史的贯穿

例如, 必修三“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这一节中关于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的引入就可用科学史渗透情感教育。1786年伽尔伐尼把剥了皮的青蛙剖开悬挂起来, 并将青蛙的腿用铁丝与地面连接起来, 当有雷电出现的时候, 他看到青蛙的腿在不断抽搐。后来, 有一次枷尔伐尼在实验中用铁器触碰挂在青蛙脊柱上的铁丝, 意外地看到青蛙腿频繁抽搐了起来。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 枷尔代尼否定了自己开始的推想, 提出:动物体内确实贮存着电, 用金属接触它们, 电就会跑出来。他把这种电称为“动物电”。而这一观点很快被物理学家伏特质疑, 伏特认为不是神经肌肉组织中存在生物电, 而是由两种金属组成的回路本身, 当两种金属接触时产生了人工电。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 他们各自进行了后续实验。伽尔伐尼设计了一个不用任何金属的实验证明了生物电的存在, 开创了电生理学的新时代, 而伏特由此发明了电池。

学生在这样的科学史引入中体会没有争论就没有高论, 敢于质疑是培育和开发创新思维的前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哪怕是权威, 引导学生质疑之后如何设计实验以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另外, 学生从这个科学故事中了解学科不是孤立的, 知识也不是孤立的, 不同的学科知识可以融会贯通。比如, 教师在这节课中就可以将物理学中电的知识与生物学的神经冲动相联系, 在坐骨神经上放置两个电极, 并且将这两个电极连接到一个电表上, 观察电表的电位变化。请学生从物理的电学常识判断电位表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由此一点点地分析出当刺激坐骨神经时, 产生了一个负电波, 它沿着神经传导。再由改变电位表的连接位点出现的电位指针变化, 有学生推导出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的状态。在推理的过程中, 学生学会了知识的迁移和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而且不仅仅是生物学的知识, 自然科学不同学科间的知识迁移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科学史的贯穿, 还能在科学发现过程中树立榜样, 使学生逐渐建立坚毅不屈、留心观察、懂得反思、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优秀品质。

生物教材中情感教育的素材还有很多, 比如, 由受精过程、胚胎发育和分娩的过程, 渗透感恩教育;在生态系统这一章中渗透环保教育;在食物链食物网和生物进化中渗透弱肉强食的竞争意识及在全球人口动态这一节由人口的竞争的压力中渗透进取品质。

(五) 留心生活, 关心时政, 注意素材收集

做个有心人, 会发现生活中可以被引用到课堂的素材也很多, 比如, 克隆、转基因食品、太空新品种等相关问题的社会争议, 生态多样性保护、水体污染社会关注热点问题。前段时间网上火热的“活熊取胆”事件令人发指, 在事件的背后我们可以联系到很多, 比如知识方面:胆汁的作用, 保护动物对生态的意义, 保护物种基因多样性;情感方面:认同生命平等, 拒绝虐待生灵, 敬仰生命。

这样的相关主题以生命科学知识为载体, 在知识的传授上稍加延伸即是很好的生命教育, 环保教育, 感恩教育。

三、教学评价中的情感教育

以高考成绩为主要衡量依据的教学评价机制是限制情感教育的一大重要因素。在三维教学目标的指导下, 教学评价应实施多元评价才有利于情感教育的贯彻。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 那么评价也应是多元的。教师在评价时应将学生的品格能力放在首位, 而不是单一的学习成绩。

高中生物教学需结合具体教学情境、教学过程及案例, 教师要尝试探索并总结反思如何将情感教育渗透其中。教师要以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的主线, 以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为指导, 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 使学生拥有愉悦、渴望情感体验同时, 激发起学习兴趣, 发展个性, 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雨辉.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2]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3]徐垠喜.浅议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池州师专学报, 2006.

[4]Keogh b, Naylor S.Concept Cartoons,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science:an evalu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999.

[5]王志铭, 陈秉初.概念卡通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生物学教学, 2011.

高中生物课堂和谐教育 篇5

【关键词】生物课题 科研方法 课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4-0089-01

1.学习生物科学家的研究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以课本知识为基础,示范有关科学家的研究方法,能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得到科研方法的训练。

以讲授生物进化论为例,通过对达尔文创立进化论的过程和方法的分析,可将生物进化论这节课设计如下:首先是发现问题,达尔文在环球考察前对神创论,物种不变论是深信不疑的,但是,在环球考察期间,通过对南美大陆生物的认真观察与比较,他发现了如下事实:第一,他在南美大草原的岩层中发现的带甲的巨型动物化石,它的甲壳就像现存的犰狳的甲壳;第二,在南美大陆的一些密切近似的物种如鼠类,自北向南,逐次代替;第三,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大多数生物如鸟类,都具有南美洲的特征,而各岛上的生物形貌都略有不同。这些事实都无法用物种不变论加以解释。达尔文受英国地质学家赖尔关于地质渐变论的观点和“将今论古”的历史比较法的启发,对物种不变论产生了怀疑,然后提出进化学说。1836年之后,达尔文认真分析和归纳了航行中收集的资料,以便发现其中规律性的东西;同时.他广泛收集和整理当时培养动植物新品种的经验资料,并亲自进行繁殖鸽子实验,参加养鸽俱乐部,收集鸽子标本,从中总结出了人工选择理论。通过与自然界生物演变的事实进行类比,达尔文相信,在生物的演化过程中,存在着同人工选择相类似的自然选择过程。在吸收了英国人口学家马尔萨斯“人口论”观点的基础上,达尔文提出了以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为基本观点的生物进化学说。这种设计,体现了达尔文运用观察、类比、推理、归纳、移植、实验和科学假说等多种方法,创立进化论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科研方法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2.模拟科学发现过程来学习科研方法

我们所学的生物知识,是历代科学家不断探索,运用多种方法研究而获得的。在课堂上,通过模拟这些发现过程,能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的同时,得到科研方法的训练。

例如,在学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课时,可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以下探索过程:(1)人类早期对遗传变异的认识,只停留在直观的定性描述上,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猪生九仔,连母10个样。(2)到1865年,孟德尔历经8年的实验,选用豌豆这一适合杂交实验的材料,按先简后繁的实验程序,运用统计学方法,发现了遗传的2个规律,同时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假说。(3)孟德尔的假说,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基因是什么?它在哪里?由于显微镜和染色方法的使用,人们观察到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于是,科学家们认为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但是,化学分析表明,染色体有2种主要化学成分:蛋白质和DNA,于是,又产生了遗传物质是蛋白质和遗传物质是DNA 2种假说。(4)关于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假说起源于19世纪末,由于发现酶、部分激素和免疫因子等种类繁多、功能复杂的蛋白质,于是,不少科学家提出了蛋白质是基因载体的假说。但是,这方面一直缺乏有关的证据。(5)关于DNA是遗传物质的假说的验证经历了曲折的过程。1928年英国医生格里菲斯在研究肺炎时发现,当把少量元素的R型细菌同大量已被高温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混在一起,注射到小白鼠体内时,本应无反应的小白鼠全死掉了,检验小白鼠的血液,发现了许多S型细菌,由此,格里菲斯假定,加热杀死的S型病菌中,定有一种物质进入R型细菌中去,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这种物质被格里菲斯假定为“转化因子”。

3.学习教材中的科研方法

高中《生物》中,渗透有多种科研方法,这些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科研方法训练的良好素材。

首先,教师应教会学生分析生命活动的微观方法和宏观方法。以对光合作用的复习为例,一方面,需要从叶肉细胞的结构、叶绿体的结构和成分、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机理和过程这些微观水平上来认识光合作用;另一方面,应把光合作用放在种群、群落、生态系以至生物圈的宏观水平上加以认识。

第二,重视研究生命活动的技术方法。生物学上的许多发现得益于技术和方法的创新,教师只有挖掘相关内容的技术和方法论因素,并用之于教学中,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科研方法的认识。

第三,通过学生主动活动来学习科研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促使学生对教材的分析,认识课文中的科研方法。如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找出研究内分泌腺及其激素作用的科学方法,找出植物杂交实验的方法等。同时,针对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允许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加以解决。

4.了解科学研究的组织方法

科学发展证明,过去个人式研究已被当今的合作研究所取代,这种科研组织方式的变化应该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以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为例,尽管威尔金斯拍摄到当时最好的X—射线衍射DNA晶体的照片,弗兰克林做出了精确的数据分析,查伽夫推出了碱基配对原则。然而,他们谁也没有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只有当沃森、克里克吸取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经过共同的研究之后,才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而遗传密码的发现更是如此,俄国物理学家伽莫夫连年成立专门俱乐部来讨论他的关于遗传密码的假说,全部遗传密码的破译则花费了许多国家的生物、化学实验室9年的时间。这样做的效果是,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中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观念。

教学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科研方法的培养,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科研方法的教育有机地渗透进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开发思维潜能,使学生不仅学会学习,而且具备了初步的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韦玉红.高中生物实验有效教学策略行动研究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13.

高中生物课堂和谐教育 篇6

高中生物课堂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首先在于环境问题的严重与现代人环境意识的缺乏。伴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对自然界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定的环境破坏。例如, 酸雨问题、土壤沙化问题、生物锐减问题, 特别是由于环境破坏引发的诸多灾难性后果, 例如飓风、泥石流、赤潮等等, 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中国国内来说, 环境破坏主要集中在水土流失、工业“三废”、地质结构变化、地下水位下降等等与生物科学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问题。虽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 但大众的环境意识却有待提高, 原因有二:一方面, 大众并不具备充分的环境保护知识, 对政府环境治理依赖过高, 没有具体的理论指导自身实践, 因此参与环保行为的水平不够, 对环境问题也保持着盲目乐观态度;另一方面, 大众表现出来的破坏环境行为往往是不自知的, 即不知道哪些行为对环境有着潜在伤害, 大众所获取的仅仅是环境保护观点, 而不是方法, 且真正根深蒂固的环境保护意识应从青少年学生抓起, 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关键时期, 由于高中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 拥有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渴望, 且相较初中生具备了更强的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行动力。对此, 高中生物学科与环境保护有着不可分割的高度适应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内容:一方面, 人类以及大自然生物都是从环境中汲取生存的物质养分与能量, 生物体的各种活动受到环境的影响制约,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物存在的基础。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进行探讨, 例如《稳定与环境》《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等等。另一方面, 高中生物学科提供了我们环境破坏的原因与环境保护的知识体系, 例如温室效应的成因涉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成分、酸雨是二氧化硫增多的结果等等, 并从生态系统调节、生物多样性、资源开发等不同角度对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做出了科学阐释, 有利于学生全方面地看待环境问题。

二、高中生物课堂渗透环境教育的 策略

1.利用研究性学习渗透环境教育。

高中生物课可利用研究性学习渗透环境教育。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主体探究的项目学习方式, 一般包括“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分工合作”、“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几个环节。例如, 以某河流的污染治理与保护为研究课题, 教师向学生指出该课题研究需要了解与调查的主要内容, 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制定可行的研究方案。其次, 推动学生的分工合作, 例如采取小组分工方式, 将学生分为三组, 分别负责资源收集与整理、相关文字材料记录、实地调查。再次便进入了正式的调查研究, 例如调查河流污染源分布并绘制地理位置、调查河流受污染程度、污染物质与污染方式、调查周边是否有企业排污或建筑施工现象等等。最后, 学生整理各种调查资料、通过小组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在教师的指导下提交治理方案及其策略。又例如本地的沙尘暴天气频繁, 居民的眼疾和呼吸道疾病较多, 教师可以设计研究课题《沙尘暴的成因和危害》, 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投入到对生活实际的探索, 促使学生利用生物知识分析生活、提炼生活、改善生活质量, 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应用的成就感, 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2.利用生物活动课渗透环境教育。

高中生物课堂还可利用生物活动课渗透环境教育。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一般比较紧张、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 对知识的主动接受有限, 因此可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性内容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第一是利用环境纪录片与影视作品渗透环境教育, 例如经典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第十一小时》等等, 完整地记录了当今地球面临的严酷环境灾难, 可有效纠正学生事不关己的盲目乐观心态。第二是利用新闻节目渗透环境教育, 例如日本福岛核电站危机的新闻节目, 教师可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核泄漏造成的环境污染伤害, 促使学生正确理解核电开发的得与失。同时,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从生物学的角度来阐述核污染问题, 例如核污染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诱发生物基因突变等等。值得注意的是, 高中生物活动课的内容选择一定要具有趣味性, 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到对身边环境的改善活动中去, 因此教师应在活动课中多提问题, 例如针对全球变暖, 我们能做些什么, 可以用荧光灯代替白炽灯吗?可以保证做到分类处理垃圾与有机废物吗?可以使用布袋避免白色污染吗?开展例如废旧电池回收、处理社区垃圾山等等公益性活动, 让学生通过生物学习身体力行地投入到环境保护中去。

参考文献

[1]刘玉勇.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意识的培养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9年

高中生物课堂和谐教育 篇7

一、利用教材辅助课堂环保教育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 高中生物教学内容涉及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等环境方面的知识, 如: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稳定性等等。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抓教材上已经列出的关于环境污染、环境破环的例子, 再结合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悲剧, 精心组织设计课堂教学, 告诉学生破坏环境的后果, 让学生感受到:如果人类还是一味地、不加控制地向大自然索取各种资源, 就一定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如日本由于排放工业污水而引起的水俣病事件和痛痛病事件, 伦敦排放烟雾造成一万多人死亡的悲惨事实, 我国科尔沁草原因为过度开荒变成沙漠, 我国长江、黄河中上游因为乱砍滥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许多野生动物因为人类的捕杀而灭绝, 我国引入的水葫芦造成生物入侵, 太空中垃圾数量不断增多以及噪声、光污染等。环境保护一直是一个永不衰竭的话题, 我国对于环境的保护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遏制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教师要把这些知识都结合在课堂教学内容之中, 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 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心。

二、加强课外实践, 深化环境教育

1. 结合本地情况进行课外实践。加强课外实践活动

进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生态环境教育, 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更能弥补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例如, 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学校附近的化工厂、造纸厂进行社会调查, 留心观察严重污染区域周边的花草树木生长情况, 记录下来, 写出调查报告, 以及治理措施、建议等, 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2. 利用好传统的环境教育日, 组织课外实践。

在1997年联合国召开的世界环境大会上, 明确制订了21世纪的第一个“环境教育10年”, 要求学校等教育机构每学年都要就环境教育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因此, 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要利用好一些传统的环境教育日, 如:植树节、地球日、世界无烟日、全球节能一小时等。在这些教育日期间, 教师可以结合有关课题, 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环保知识的讲座、征文比赛、辩论, 以及举办一些环保节目等, 并通过学校的黑板报、墙报、报纸等进行宣传展览。通过这些活动使生态意识在学生头脑中逐步扎根, 在无形中养成参与环保活动的习惯。

3. 开展课外宣传活动。

课外宣传是学生走出课堂, 培养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如:让学生走出班级, 向其他班级的好朋友, 或者身边的亲人讲解环境保护的作用和意义, 让学生在行动中切身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这样, 通过实践活动, 来加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从而促进学生环保习惯的养成和环保行为的产生。

三、以布置多种形式的作业的方法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对于高中生物课学生并不重视, 要想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 教师就要布置一些不同于其他科目的课后作业。如:布置学生做一些资料调查、数据收集等方面的作业, 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探究《酸雨对植物萌芽和生长的影响》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调查收集矿区土壤污染情况;采集一些附近的植物样本, 进行实验观察;收集一些人类破环环境的例子;要求学生运用网络, 调查一些面临灭绝的稀有动物等。在每年与环境有关的纪念日来临前布置办一期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手抄报, 这样的作业既能够培养学生探究、收集资料的能力, 又能够让学生在做作业的同时强化环保意识。

[责任编辑:李海波]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学生的综合性教育在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高中生物教学内容涉及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等环境方面的问题, 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可谓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 长期以来, 人类对环境的认识还不够, 过度利用自然资源, 造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并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 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之中有必要融入环保教育, 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从根本上解决环保问题。

如何构建和谐的生物课堂 篇8

关键词:生物课堂,师生关系,评价机制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 教育者的使命, 就是让孩子各方面能够和谐地发展。孩子各方面和谐的发展, 需要和谐的课堂作保证。和谐的课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下面就如何构建和谐的生物课堂, 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和谐的生物课堂的基础

和谐的生物课堂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 能够使教育的各项因素相互依赖, 相互促进, 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和谐的生物课堂体现着新课标的理念, 强烈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真正地把时间还给学生, 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思想。和谐的生物课堂, 没有师道尊严, 教师放下架子, 走下讲台, 主动接触学生, 关心学生, 以实际行动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师生之间融为一体, 学生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学习, 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课堂氛围。和谐的生物课堂, 师生是一种互动式交往关系, 作为平等的对话者, 在一种相互尊重、和谐友好的氛围中传授知识、解惑答疑。和谐的生物课堂,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教师的引导作用也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二、在课堂上体验成功是构建和谐课堂的根本

和谐的课堂, 就是让学生在成功中获得快乐, 在快乐中学到知识, 进而把知识内化成个人素质, 这是每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要使学生获得成功, 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生物知识的台阶, 包括教师精心的课堂设计和精心设计的动手操作实验等等, 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 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 掌握生物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 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 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作为生物教师在构建和谐课堂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手段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 建立一种交往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课堂模式中,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 不再是权威, 而应是生物课堂的组织者, 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和指导者。

1. 构建和谐的课堂, 教师首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生活实际, 预先对校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进行调查、分类并在生物教学中进行调配, 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 为学生的交流合作探究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 促进学生的学习。例如在学习初一阶段的“营养繁殖”一节时, 教师可以根据当地果树栽培的实例, 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 在一棵苹果树上, 上面结了许多苹果, 仔细观察这些苹果外观上、色泽上有好几种不同的类型, 吃起来味道也不一样。根据观察实验的现象, 学生会不停地思考, 寻求答案, 并积极主动地向果农进行调查这种奇怪的苹果树是怎样栽培的。教师在学生获得上述认识的基础上, 教师要做好“问题源”的调研和开发工作, 教师要设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正确方向, 比如上例中教师就可以提出: (1) 观察苹果的颜色、色泽有什么不同? (2) 味道有什么不同? (3) 这与果农在苹果树生长过程中哪一阶段的管理有关?等等。这样不仅有效解决了少数学生的惰性和顽劣性的问题, 而且科学的激发、强化他们的原始好奇心, 使师生一同参与上述问题的探究中来。

2. 在和谐的生物课堂中, 教师也要扮演好“参与者”的身份。学生在实验中常常暴露出缺乏把实验中观察的现象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能力和自觉性, 这对教师的参与无疑是“天赐良机”, 教师要善于及时地把握这个“良机”, 使自己参与到学生的探究过程当中去, 用学生的眼光来看问题, 用学生的思想来想问题, 以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解决问题。对学生的错误想法、错误思路、错误研究方向表示质疑等方式参与学生的探究。为和谐的课堂增添快乐的探究氛围。

教师在和谐的课堂教学模式中, 要想尽一切办法, 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 精心设计实验, 并善于吸收新的科学成果,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来改进和发展实验, 使学生在“新鲜”和“刺激”的课堂中探索, 使学生学习不觉得是一件苦事, 以良好的心境主动学习的自觉性提高, 主动性增强。学生在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中学习, 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样既优化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又优化了师生关系。

当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 要适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学生, 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生物学习中获得成功感, 树立自信心, 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特别是后进学生容易自暴自弃、泄气自卑, 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 半扶半放地让他们自己去走向成功。在这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让他们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

三、关注学生成长, 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正确地评价学生, 是构建和谐的生物课堂的动力

和谐的课堂需要合理的评价机制作保证, 教师正确地及时的评价, 可以让学生有旺盛的精力参与课堂。因为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生物教学中, 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争取发言, 当他们的某个实验设计方案被老师肯定时, 从他们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 他们得到了极大的鼓舞, 在以后的学习中, 如果遇到困难, 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 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 为构建和谐课堂提供动力源泉。合理的评价机制, 也要求对学生一些不正确的观点进行合理的评价, 但决不能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 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还要承认学生生物学习的个体差异, 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进步。例如有的学生独立地完成了生物实验, 或进行实验探索, 就及时在课堂上表扬鼓励, 称赞他们爱学习, 能自觉学习。学习较差的学生, 往往对学习没有信心, 没有动力, 教师对他们既要晓之以理, 更要注意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 予以鼓励, 只有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 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 充满信心, 积极地参与到和谐的课堂探索中去。

高中生物课堂和谐教育 篇9

一、真情对待学生, 尊重爱护学生

真情对待学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第一步。真情对待学生, 首先要求教师要热爱每一位学生。爱是教育的灵魂, 是教师最宝贵的职业情感, 是师生间心灵沟通的纽带, 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源泉。教师对学生的爱往往体现在许多细微之处, 比如, 生物教师所授班级多, 每个班的生物课时又少, 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不多, 很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的疏远。针对这种情况, 每次新接手一个班级, 我总是要求自己尽快熟记并能随时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 学生自然就会对老师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 师生交往就有了良好的开端。其次,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对学生尊重, 学生才能感受到师生的平等, 感受到自尊的存在。教师尊重学生最根本的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不要因为某个学生学习成绩好而特别重视他, 也不要因为某个学生成绩不好、纪律较差而歧视他。再次, 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宽严适当。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还需要老师能正确处理好“宽”与“严”的辩证关系。师爱不等于母爱, 严格不等于厉害。教师成天板着个脸孔, 动辄训斥, 只能使学生敬而远之, 甚至出现师生关系的紧张和对抗。所以在课堂上, 我们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心爱护, 要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只有当充满爱的严与表现为严的爱有机结合, 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理解, 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才有可能。

二、赏识激励学生, 创设和谐氛围

美国教育家罗杰斯认为,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实践也证明, 教学效果的优劣与课堂教学氛围的好坏高度相关。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善于赏识学生。赏识可以使学生产生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所以, 在课堂上我从不吝啬表扬的语言, 不吝啬赞许的微笑。赞赏学生的方法多种多样, 可以是明确而富有激励性的语言, 如“你回答得真好”“你的回答很有见地”“你真棒”“我相信你能行”“我就知道你会成功”;也可以是亲切而有力的动作, 如点头赞同, 竖起拇指表示夸奖, 摸摸学生的头或拍拍肩膀表示欣赏;还可以是生动而自然的表情, 如听学生讲话神情要专注、面带微笑, 学生的问题提得好或回答得好要表现出惊讶、欣喜等, 这些方法穿插应用, 效果显著。

此外, 在课堂上优生容易得到老师的赏识, 但千万不要忽略了待优生。对于行为纪律、学习成绩有待优秀的学生, 我往往投以更多关注的目光, 及时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及时赞赏鼓励, 让阳光普照每个孩子的心灵。

三、激发学习兴趣, 优化师生关系

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在课堂, 一个教师赢得学生喜爱与尊重的主要场所也在课堂。初中阶段, 生物学科往往被学生当作“副科”而不被重视, 生物老师也普遍感觉“没有地位”。其实, 只要我们下大力气改进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充分展现生物课无穷的魅力, 就不但能使学生爱上生物课, 同时使师生关系进一步优化, 师生情感更加交融, 打造高效课堂也就水到渠成。那么, 在生物课堂上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一要紧密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生物学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紧密相连, 我们要充分利用生物学科特点, 在教学中注入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生物学内容, 比如粮食生产、环境保护、果蔬种植、医药保健等, 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体验联系起来, 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气息, 彰显生物学科独特的魅力, 让学生领悟生物学知识的作用, 从而大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二要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 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有机结合, 能使生物课堂由静态地灌输转变为图文声像并茂地动态传播, 化微观为宏观, 化抽象为具体, 为学生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奥妙无穷的生物世界,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不断完善自我, 彰显人格魅力

高中生物课堂和谐教育 篇10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渗透;营养教育

前言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营养教育的教学策略对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得非常重要。渗透营养教育不仅要求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应该关注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对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而言,高中生物是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并且高中学生在此之前很少了解生物的相关知识,因而有效教学方案应该重视培养高中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由于我国很多高中学校并没有重视生物课堂教学,从而导致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实行渗透营养教育出现了很多困难。

1.当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师上课方式还比较传统

在生物这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上课方式还比较传统比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老师讲课时讲的特别全面,认为学生什么都不会,导致了学生没有理解到生物学习的重点。第二,老师只顾自己的讲课内容是否完成,没有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起来,老师总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讲课,从不问学生问题,再加上高中生物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高中生物课上睡觉的学生很多,生物成绩自然也不会很好。因此,教师上课方式过于传统成为制约了渗透营养教育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现。

1.2学生容易放弃

高中生物的学习存在很大的难度,尤其对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更是困难。这样就会导致高中学生在学习生物时,跟不上教师的教学步伐,进而导致高中学生对生物这们学科失去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的学生往往采取的措施就是放弃高中生物的学习,而不是想办法去解决这个困难这样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显然没有任何实效。因此,学生遇到学习难度容易放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渗透营养教育在我国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2.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渗透营养教育的策略

2.1夯实基础,突出主干知识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在学习高中生物时,一定要在进行夯实基础的同时突出主干知识的强化。对教师来说,要研究高中生物课堂中渗透营养教育的实施,抓住教学方向,有利于在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突出重点,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夯实基础,突出主干知识对实现高中生物教学的渗透营养教育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2把握教学方向,提高效率

在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高中生物教学的重点,还应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因此,学生在学习高中生物时,要把握学习的重点和方向,有助于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实现渗透营养教育。例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讲解到DNA的分解时,教师应该把握好重点和方向。因此,把握教学方向,不仅能提高高中学生学习生物的效率,还能促进渗透营养教育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3发展思维能力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开始,可以从知识点的概念或者典型的例题等,同时不能忽视高中生物中的重点知识。例如,在讲解ATP的作用时,生物教师可以引申地讲解ADP等与ATP有关的知识点,从而促进高中学生思维的发散。因此,发展思维能力对于促进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教育的应用显得非常重要。

2.4在实验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现阶段的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高中生物是生物教学的启蒙阶段,因而需要重视学生对生物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真正喜欢生物这门学科。所以,实验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渗透营养教育的进行,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多样化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生物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设置很多疑问,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自己解决这些问题,也使学生亲自感受到生物世界的奥妙。同时,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尤其是对高中的学生,在进入到生物课堂时,非常渴望自己能够早点接触到实验,因而在高中生物课堂进程演示实验时,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也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在讲解酶的作用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教材上面的有关知识设计实验,由于对照实验这种思想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因此,教师可以提前要求学生进行对照实验的设计,将生物酶与普通的化学催化剂对位对照、设计不同pH条件下,同一生物酶的活性进行对照、设计不同温度下,同一生物酶的活性进行对照等。最后教师在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解释,这样就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

3.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实现高中生物的渗透营养教育,我们首先应该树立新的指导思想,将高中生物教学重视起来。对于高中生物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都需要进行评价,同时教学还应该不断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从而引导高中学生的主体参与和积极学习,促进学生生物素养的全面发展。因此,现阶段研究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营养教育的教学策略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海芳.略谈高中生物教学的课堂气氛调节与塑造[J].民主教学,2014(18):167-168.

[2]徐明英.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科学,2015(3):100

[3]陈禹.高中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应用及效果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8(03):11-13

高中生物课堂和谐教育 篇11

1 善于设计演示实验, 创设情境

设计合理的小实验, 教师从创设情境入手, 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有意识的创设情境, 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在生物教学中若能辅之设计合理的小实验, 则将势必容易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 在学习“食物的消化”时, 酶的催化和胆汁的乳化如何区分, 确实有一定难度, 不妨一试小实验,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教师可以随手捏一个小粉笔头成粉末状, 随手烧一张小纸片, 让学生产生好奇心, 分析及讨论这个实验的现象和成分的变化, 在教师的指点下, 酶的催化和胆汁的乳化就容易分辨和掌握了。这样一来, 无疑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学生《观察植物细胞》, 本实验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 但是, 对于如何观察却感到非常迷茫, 所以教师要创设恰当的情景来引导学生明确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细胞, 而要想在显微镜下观察得到细胞, 材料必须薄而透明, 要达到薄而透明, 又需要对观察的材料进行处理, 制成玻片标本才能观察。以此同时, 临时装片的制作又是本课的重点, 因此, 我们老师可以将书本上洋葱磷片叶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 以便学生能够理解, 我们可以将整个制作过程总结为:擦、滴、撕、展、盖、染, 这样, 学生面对实验台上的各种用具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同时, 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引导, 并鼓励学生大胆而又细心的进行实验尝试操作, 对于不规范的操作, 教师要进行耐心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本实验是学生第一次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 使用显微镜学生非常积极, 在此, 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 例如:调节粗细准焦螺旋要用双手进行, 转动转换器不能搬着物镜进行。观察到细胞之后教师就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细胞的外形特点, 在此, 细胞的结构又是本实验的另一重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多种细胞结构, 通过比较和分析, 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按从外到内的顺序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并指导学生正确绘图, 培养学生的绘图技能, 例如:绘图要保证图形的真实性, 在一张纸上图形要位于左上角, 阴暗部分只能用铅笔尖来点而不能涂等。最后, 总结自己在实验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培养学生归纳整合的能力以达到做实验的目的。

2 突出师生互动, 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 “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师生互动”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 “师生互动”是否成功就要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实施“师生互动”, 作为教师, 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体验,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 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去。例如, 在学习“伸肘和屈肘”时, 可事先激发学生进行科技制作“肘关节模型”。课堂上, 教师不急于讲解, 而是先展示挂图和模型, 同时演示自己的上肢, 让学生一边实验一边分析, 尔后产生共鸣, 因此, 教师可以综合运用情景激发, 师生互动, 直观演示, 将模型、挂图及自己的上肢对照起来, 逐一指出肘关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尺骨、桡骨等各结构的位置及名称, 再演示部分结构的作用, 让学生仔细观察和探讨, 从而得知伸肘和屈肘动作就是这样完成的结论。这种开放性的课堂, 学生兴趣高涨, 这样的课堂, 真正的师生互动, 促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 完成认识上的飞跃。在这样高昂的激情下, 顺便让学生再分析健康体育课上的引体向上、俯卧撑等动作的完成就是如此的轻而易举了。在生物课堂教学中, 从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考, 寻找各种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启迪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骨的结构时, 很多学生对“长骨的管状结构, 既坚固又轻便, 适于人体的运动”感到难以理解。在课堂上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景:取两张大小相同的白纸, 一张摊开展平竖直放好, 另一张卷成筒状, 然后让学生将一本书分别置于其上, 看哪张纸能够承受住书本的重量。通过实验, 大家都明显看到当然是卷成筒状的那张。然后我让学生动脑想一想:长骨的管状结构与卷成筒状的白纸是否相似?通过大家的思考, 从而让学生明白:长骨的这种管状结构不但可以使骨更加坚固, 而且可以减轻自身的重量, 令运动更加灵活。学生通过思考, 自己总结出答案, 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在生物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选择那些典型材料, 选择主要的角色, 指导学生排练, 尽量使全部的学生都参与活动, 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增长知识, 培养其创造能力和交际能力。例如, 学习生长素的发现时, 当讲到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那里时, 我让一个学生进行了一段小品表演:在一个漆黑的夜晚, 忽从一侧射来一束灯光, 黑暗中直立的他会有什么反应呢?我让另一个同学用预先准备好的一个不透光的纸箱罩住头部, 他无动于衷。将纸箱套在头的下部, 他立即朝着光源做了一连串的转头侧身弯腰的滑稽动作。学生恍然大悟, 异口同声道:“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的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的下面的一段。”再如学习过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一节之后, 设计了这样一个小品《细胞器争功》。我让几个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细胞器, 表演中各“细胞器”为了证明自己在细胞结构中的重要作用而彼此相互争功, 在争吵中说明各自的重要作用, 最后得出各细胞器只有互相协调、相互合作才能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这种恰如其分、惟妙惟肖的表演形式, 课堂气氛活跃, 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学生印象深刻。

总之,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学生是非常积极主动的, 如一些对生物学有特别兴趣和爱好的学生, 我们老师就应该在平时参与活动和课堂互动的过程中鼓励和帮助他们, 使他们在鼓励和帮助下发展自己的兴趣, 从而逐渐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知识的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上一篇:皮肤神经痛下一篇:中国企业如何去海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