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神经痛

2024-06-28

皮肤神经痛(精选8篇)

皮肤神经痛 篇1

摘要:目的:在研究交感神经皮肤响应(SSR)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病变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研制样机并进行临床实验研究,实现对糖尿病早期自主神经病变(DAN)的无创检测和分析。方法:选择健康人及糖尿患者各30名,采用自制的仪器进行SSR信号采集和分析。结果:无论患者有无出现临床神经病变症状,SSR研究方法对糖尿病患者(DM)神经病变均表现出了较强的特异度和灵敏度。结论:SSR检测分析方法及本样机在评价与诊断糖尿病神经病变(DN)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可发现糖尿病自主神经系统的早期病变。

关键词:糖尿病神经病变,交感神经皮肤响应,自主神经系统疾病

1 引言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DA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可累及身体各个系统,如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分泌汗腺的运动神经及视觉系统[1],其中分泌汗腺的运动神经损伤会产生糖尿病性泌汗异常。泌汗异常会引起足底的排汗减少而导致皮肤干燥,容易产生进一步的损伤,这是糖尿病足发生的病理基础[2]。糖尿病足发展迅速,如处理不当会导致患者病情急转直下,严重者将致残,甚至死亡。美国每年有3%的糖尿病患者发生足溃疡,足溃疡是导致截肢的主要因素,成年人中40%的足和下肢截肢是糖尿病所致。糖尿病足病变是可防可治的,通过加强对有危险因素的足的预防性保护,这种病变可以被推迟,及早地做出正确的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断并合理地治疗非常重要。

交感神经皮肤响应(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SSR)又称周围自主表面电位(peripheral autonomic surface potential),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的检测技术。它是由内源性或外源性刺激所诱发的皮肤瞬时电位变化[3],前者包括咳嗽、深呼吸等;后者包括电刺激、磁刺激和听觉刺激等。SSR反射弧的传入纤维因刺激方式而异,电刺激的传入支是粗大的皮肤有髓感觉纤维;反射弧的中枢部分包括中脑网状结构和下丘脑等,大脑皮层对SSR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位于脊髓中间外侧柱的节前催汗神经元接受来自网状结构的催汗冲动,动作电位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由交感神经传出纤维释放的冲动产生的催汗反射,记录着与汗腺分泌活动有关的表皮电压变化。SSR取决于出汗活动,它与无髓轴突的功能有最佳的相关性,在影响这些纤维的疾病中,SSR可为异常,表现为潜伏期的延长和波幅的降低,SSR潜伏期反应的是引起发汗的神经冲动在整个反射弧的传导时程,主要反映节后无髓C类纤维的功能;而波幅的高低反映的是有分泌活性的汗腺的密度,两者是反映外周交感神经活性的可靠指标,因此SSR为临床诊断糖尿病早期神经病变提供了一种敏感、可靠、无创的检测手段。

2 SSR检测方法和分析指标

2.1 检测方法

采用自行开发研制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系统[4]。被检查者均在安静的环境中,仰卧放松,室温在25℃左右,皮肤温度均控制在32℃以上。记录电极采用一次性心电电极,手心记录,手背参考,如图1所示。系统的硬件流程图如图2所示。用表面电极刺激腕部正中神经,电流强度为20 mA,电刺激时程分别为0.1、0.2 ms,分析时间为10 s,刺激次数为3次以上,刺激间隔时间60 s以上,以减少刺激部位的适应性。

2.2 分析指标

测量SSR的潜伏期(见图3),并以无糖尿病组的x軃±s为正常上限,超过的属于延长。波幅取几次测量中幅度最大的一个波,低于对照组的为降低。几次测量均不出现波形的也属于异常。

在实验中,患者同时使用欧米诺糖尿病足早期诊断膏进行检测。欧米诺诊断膏是测试周围神经系统病变排汗功能的简易方法,敏感性为94.4%[2]。若欧米诺在10 min内变色完全,则说明交感神经系统没有受到损害。欧米诺的变色时间同时可作为评价Ⅱ型糖尿病神经病变严重程度的分级指标,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848,变色时间越长说明神经系统受损越严重[5]。因此,我们把欧米诺完全变色时间作为评价神经病变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3 临床研究

3.1 研究对象

对照组30名(男性22人,女性8人)均为健康人群,无糖尿病及神经系统患病史,平均年龄(25.97±3.28)岁。糖尿病组30例,均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内分泌科患者,其中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0.97±13.13)岁,均为Ⅱ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符合美国糖尿病协会糖尿病诊断和分类标准,均不包括其他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损伤。

3.2 分析方法

各组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进行分析。测量2组的潜伏期和波幅,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测量值差异的显著性。为考察SSR分析各参数与欧米诺完全变色时间之间的关系,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计算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计算结果分别列出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P值)和相关系数。

3.3 分析结果

2组SSR分析结果见表1。糖尿病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SSR潜伏期延长,波幅减小,两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潜伏期和变色时间的相关性表明潜伏期和神经病变程度密切相关,相关系数为0.659;波幅和变色时间的相关性表明波幅和神经病变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490,分析结果见表2。

4 讨论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P<0.05

注:*表示P≤0.01,**表示0.01

糖尿病经常引起周围神经系统损伤,早期会累及无髓小纤维和有髓小纤维,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感觉麻木、疼痛,尤其是四肢远端的烧灼感。但早期的临床表现及体征常不明显或者很轻微,患者开始往往无自觉症状,要想通过临床表现进行判断极为困难。待症状出现后,治疗已很困难[6],给患者精神和肉体上造成巨大痛苦。传统电生理诊断方法不能评价自主神经系统,而SSR提供了有用的检测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功能的方法[7]。本文的结果显示糖尿病组和对照组比较SSR潜伏期和波幅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糖尿病患者确实存在自主神经功能损伤,且能在SSR上反映出来,潜伏期时间与糖尿病神经病变严重程度分级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SSR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定量检测糖尿病交感神经纤维功能的方法,潜伏期可作为交感神经功能的敏感参数。它可以使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并为临床疗效评估提供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Pruna S.Improved technique for testing antuonomic dysfunction:evaluation of transicent behaviour of the autonomic response[J].Medical&Biological Engineering&Computing,1990,28(3):119-126.

[2]Papanas N,Papatheodorou K,Christakidis D,et al.Evaluation of a new indicator test for sudomotor function(Neuropad)in the diagnosis of peripheral neuropathy in type2diabetic patients[J].Exp Clin Endocrinol Diabetes,2005,113:195-198.

[3]Fagius J,Wallin B C.Sympathetic reflex latencies and conduction velocities in normal man[J].J Neurol Sci,1980,42:133-488.

[4]张正刚,邓亲恺,闫微.交感神经皮肤响应检测仪的设计和实现[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3):20-21.

[5]Papanas N,Giassakis G,Papatheodorou K,et al.Use of the new in dicator test(Neuropad)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staged severity of neuropathy in type2diabetic patients[J].Exp Clin Endocrinol Di abetes,2007,115:58-61.

[6]Johnsen S H,Loseth S,Mellgren S.Small fiber neuropathy[J].Tidsskr Nor Laegeforen,1997,117:1476-1479.

[7]Nazhel B,Yetkin I,Irkec C,et al.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 in Diabetic neuropathy[J].Electromyogr Clin Neurophysiol,2002,42:181-185.

皮肤神经痛 篇2

我院从2006年至今,应用腓肠神经营养支皮瓣,急诊一期修复胫骨开放性骨折、足踝部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无法闭合或闭合困难的创面11例,移植皮瓣全部成活,随诊3~12个月,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1例,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17~45岁,均为急性高能量损伤伴开放性骨折创面。受伤部位:小腿上端前侧2例,足背部2例。后踝及足跟部7例,伤口创面最大约13cm×9cm不等。

1.2手术方法:清创术:对创面失活组织的皮肤、皮下脂肪、肪筋膜组织一并切除,彻底清创后行骨折固定。按创面大小设计皮瓣,超过创面边缘的1.5cm左右。行远端皮瓣转移时;以外踝、跟腱连线中点与腘窝中点连线的中轴线,以外踝上5~7cm为旋转点,皮瓣供区在小腿后侧近中段。行近端蒂皮瓣移植时;在小腿中下端后侧设计皮瓣,旋转点在腘窝中点3~6cm处,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切取远端蒂皮瓣时,依次切开皮瓣边缘,深达肌筋膜层,解剖时显露小隠静脉并加以保护,肌筋膜与皮肤间断缝合防止分离,保留3~5cm宽的筋膜蒂,逆行向远端掀起皮瓣及蒂部,注意旋转点附近勿损伤血管吻合支;近端蒂皮瓣转移时手术操作与此类似,仍以小隠静脉为皮瓣及筋膜组织的轴。皮瓣解剖游离后,可以采用开放隧道或暗道,隧道要宽松防止皮蒂受压,受区或供区止血要彻底,皮瓣下放置橡皮条引流,创面植皮。

2结果

本组11例,其中远端皮瓣移位修复足踝、小腿下端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9例;近端蒂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上端2例,全部成活,无软组织感染,未出现内内固定物松动、感染。随访3~12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弹性良好。3例患者遗留有足外侧麻木,随诊中逐渐减轻缓解,供区愈合良好,无功能障碍。

3讨论

3.1皮瓣的解剖特点:腓肠神经由腓肠内侧皮神经(胫神经皮支)与腓肠外侧皮神经(腓总神经皮支)组合而成,也可由两神经的一支单独延续形成,汇合部位多在小腿中部。腓肠神经的营养动脉腓肠浅动脉由腓肠内侧、外侧皮神经的营养动脉和腘窝内侧、外侧皮动脉及腘窝中间皮动脉共同形成。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再小腿下1/3段,与腓动脉肌间隔穿支在深筋膜层吻合成血管网,营养小腿下部皮肤,最低吻合支在外踝上5~6cm。小隠静脉与腓肠神经紧密伴行,再经交通支至神经营养动脉的伴行静脉,归于小隠静脉;逆行皮瓣静脉回流则经伴行静脉、深筋膜静脉网交通支及旁路侧支以“迷宫式途径”通过蒂部静脉穿支归于深静脉系统[1]。

3.2皮瓣的选择时机与应用:小腿上端至足踝部的开放性骨折常合并有皮肤软组织的缺损,由于皮肤的撕脱、肌肉挫伤坏死造成大面积的软组织缺损,致使骨关节、肌腱血管神经外露。行清创骨折内固定术后,常遗留有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无法闭合,或者术中暂时行姑息性处理,常可导致伤口感染、皮肤坏死、创口迁延不愈,窦道形成,骨不愈合或并发骨感染。对这些无法闭合的创面有效修复时机的掌握很关键,我们认为应争取早期闭合,既可修复软组织缺损,又可防止骨折愈合延迟及骨髓炎的发生。本组急诊一期应用皮瓣转移修复创面,使清创手术彻底,不必担心清创后无法闭合创面,有软组织覆盖的骨质段血流量增加,有助于骨组织的康复、骨折愈合。创伤早期组织解剖关系较清楚,便于神经、肌肉、骨骼等修复,有利于肢体功能尽早恢复。该皮瓣修复创面具有修复范围广的特点,从小腿上端至足踝侧皮肤软组织创面均可灵活应用[2]。

3.3手术注意事项:术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注意在小腿后侧结构受损时应慎重选用此皮瓣。根据创口情况决定,切不能勉强闭合创口,本文特别强调清创彻底,以完全无张力缝合为原则,避免术后皮肤坏死、骨外露的最佳方法是急诊一期应用皮瓣修复创面;②切取皮瓣时,皮瓣边缘皮肤与深筋膜缝合固定,以免皮瓣与深筋膜分离,影响血供,设计皮瓣松紧度适宜[3]。③皮瓣血管蒂部是否受压对皮瓣血液循环至关重要,血管蒂保证至少有3.0 cm左右宽度即可,血管蒂可适当宽些,最好是经明道转移,必要时皮瓣可携带宽1.5cm皮桥,将其嵌入切开蒂部皮肤中,保证蒂部隧道宽松,蒂部松弛[4];④行远端蒂皮瓣转移时,要注意对小隐静脉的处理,为减轻皮瓣回流负荷,避免引起皮瓣淤血、肿胀、水泡,甚至坏死,采用在皮瓣远端分离结扎小隐静脉,这样能够改善皮瓣静脉回流,减轻肿胀,提高皮瓣的成活率;⑤手术中创面要彻底止血,常规放置引流条,防止皮下血肿形成。

参考文献

[1]吴继炎,杨建秋,傅智慧.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IV度创面[J].浙江临床医学,2008,07

[2]李光早,徐静,张莉;熊竹友;王琛.小隐静脉-腓肠外侧神经蒂逆行皮瓣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6,02

[3]徐达传,张世民,钟世镇.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5,04

[4]沈余明,向东,王浩,陈辉,黎明,张国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肌皮瓣治疗慢性跟骨骨髓炎[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7,04

作者单位:132001吉林市江湾创伤医院1

皮肤神经痛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6例,男102例,女34例;年龄17~52岁,平均25.1岁;致伤原因:机器压砸伤72例,车祸36例,其他损伤28例;修复部位:拇指48例,示指12例,中指9例,环指10例,小指13例,虎口14例,小腿9例,足部2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关节、肌腱外露。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0 cm×1.4 cm~18.0 cm×12.0 cm。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类型:带桡神经浅支60例,带尺神经手背支29例,带腓肠神经19例,带隐神经11例,前臂外侧皮神经14例。

1.2 手术方法

1.2.1 创面清创术:清创要彻底,去除坏死或污染严重的组织,使污染创口变成相对清洁创口,有肌腱、神经、骨损伤的首先进行修复。

1.2.2 根据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的部位和大小选择桡神经浅支、尺神经手背支、腓肠神经、隐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以皮神经走行体表线为轴心设计皮瓣。在皮瓣近端找到皮神经和伴行的浅静脉,保留长2 cm后切断,并结扎浅静脉。修复指端的皮瓣蒂宽约1 cm,带腓肠神经、隐神经的较大皮瓣蒂宽2~4 cm。逆行或顺行翻转皮瓣通过皮下隧道或明道修复创面。逆行皮瓣为恢复感觉应将皮神经与受区近端皮神经吻合。

1.2.3 供区创面手部小于3 cm直接缝合,前臂、小腿小于5 cm直接缝合,如不能直接缝合,行植皮术。术后保持皮瓣松弛位石膏托固定,10 d后解除石膏固定。

2 结果

本组136例,其中7例皮瓣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水疱,远端边缘轻度淤紫,经患肢抬高、拆除部分缝线或局部放血后4例皮瓣好转,3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换药后愈合。其余病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个月~5年,皮瓣色泽、质地、感觉良好。

3 讨论

3.1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血运

1992年Masquelet提出“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概念后,大量学者进行了有关方面的研究。根据应用解剖学发现进入皮神经干的供血渠道顺序,依次为节段血管、营养血管、外膜血管和神经内微血管网,由1条动脉和2条静脉组成。节段血管来源于四肢知名血管的肌间隙穿支、肌肉穿支或直接穿支。节段血管发出多支营养血管供应皮支外,还发出分支至皮神经附近皮肤血管网,并与临近皮肤血管间有丰富的吻合交通联系,这种侧支吻合形式,就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能成活的解剖学基础[2]。

3.2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价值

修复四肢皮肤缺损的方法较多,传统方法利用腹部皮瓣修复前臂及手部,小腿皮瓣修复小腿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虽然能修复较大面积缺损,但需要断蒂及二期整形手术,且固定体位,时间长,患者不适。利用游离皮瓣移植,如母甲瓣、足背皮瓣、股前外侧皮瓣等,因其要求技术水平高,操作复杂,不便基层医院开展。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为修复四肢皮肤缺损提供了良好的修复方法:皮瓣蒂部血运丰富,变异小,不需解剖神经血管束,操作简单、易于掌握;不损伤主要血管,创伤小且血供可靠;供受区在同一部位,皮肤质地相似,外形佳;皮瓣内皮神经可与受区皮神经残端缝接,有利于皮瓣感觉恢复,对特殊部位如指端、指尖、足跟、骨突出部位提供良好的感觉功能尤为重要;患者肢体可早期行功能锻炼。

3.3 手术要点体会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时,会有皮瓣蒂受压致皮瓣血管危象,导致坏死的情况。分析其原因有:(1)皮瓣逆行转位时,静脉回流成逆行“迷宫”式回流,血液回流受阻,这必然将肢体远端的静脉血灌入皮瓣内,导致皮瓣肿胀,坏死[3]。(2)血管蒂部扭曲过大,穿过皮下隧道时受压。(3)血管蒂部没有足够的宽度。(4)皮瓣面积过大,超过其供血范围,皮瓣面积过小,切取后组织回缩,使皮瓣张力过大。(5)术后血肿压迫,软组织感染。解决办法:(1)血管蒂部浅静脉结扎或皮瓣内浅静脉干与受区浅静脉缝合,促进回流。(2)血管蒂部的暗道改为明道,皮瓣远端设计成三角形蒂部带皮条,无张力缝合,在蒂部旋转时,尽量减轻拉力,减少张力。(3)血管蒂部宽度:修复指端的皮瓣蒂宽约1 cm,带腓肠神经,隐神经的较大皮瓣蒂宽3~4 cm。(4)皮瓣大小应大于受区的10%。(5)术中要清创、止血彻底,防止软组织感染及血肿形成。

参考文献

[1]Masquelet AC,Romana W.Skin island flaps supplied by the vascular axis of the sensitive superficial nerves:Anatomic study and clinical ex-perience[J].Plast Reconstr Surg,1992,89:1115-1121.

[2]钟世镇,徐永清,周长满.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解剖基础及命名[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9,22:37-39.

皮肤神经痛 篇4

关键词:远端蒂,指背神经,皮瓣,缺损

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较常见, 修复方法也较多。我科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应用远端蒂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12例,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 随访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 男性8例, 女性4例, 年龄20~46岁, 示指6例、小指4例, 中指2例, 缺损面积大小约1.5cm×2.0cm~2.5cm×3.5cm, 均伴肌腱或骨外露。

1.2 手术方法

皮瓣设计:根据创面大小、形态在手背设计, 皮瓣大于创面1~2mm, 以患指桡 (尺) 背侧缘经掌指关节向近端的延长线 (即指背皮神经浅静脉的走行方向) 为轴线, 在两侧设计皮瓣, 旋转点在有穿支吻合营养血管加入神经血管束的部位 (掌指关节平面、最远不超过近侧指间关节以近0.5cm) , 蒂部长度略大于旋转点与创缘近端的距离, 均带一小皮条 (缓解缝合张力) 。

皮瓣切取:在臂丛麻醉、止血带控制下手术, 先作皮瓣近端切口, 在皮下组织中找出指背皮神经, 轻轻提拉确定其走行, 向近端取一段以备与受区吻合, 指背浅静脉包含在皮瓣内, 在伸肌腱腱膜浅层由近至远掀起皮瓣至旋转点, 蒂部筋膜宽约1.0~1.5cm, 旋转点处应避免损伤来自掌背动脉的皮支或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穿支血管。松止血带观察皮瓣血运情况, 如血运良好, 切开旋转点至创缘间皮肤, 明道转移修复患指, 供区面积小于2.5cm可直接缝合大于2.5cm全厚游离皮片植皮, 打包加压。

2 结果

1 2例皮瓣全部成活, 术后3例皮瓣远端出现皮下淤血及张力性水泡, 给予抬高患肢及局部拆线、皮瓣按摩或肝素湿敷皮瓣边缘, 皮瓣成活。随访8例, 皮瓣红润、质地柔软、无明显色素沉着。

3 讨论

芮永军对上肢皮神经血液供应进行了解剖学研究, 发现手部皮神经和其伴行血管大部分紧密伴行, 相距约0.5cm, 其伴行血管与掌背动脉皮支、指掌侧固有指动脉背侧支相互吻合成血管网, 是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学基础。指背皮神经血管营养皮瓣可修复手指任何部位皮肤缺损, 该皮瓣有以下优点: (1) 供区与受区皮肤颜色、质地相近, 修复后手指丰满、皮软, 外形美观; (2) 皮瓣设计灵活, 根据创面情况设计不同的旋转点; (3) 皮瓣可带神经与受区神经吻合重建感觉; (4) 手术在同一手进行, 不牺牲手部主要血管; (5) 手术操作简单, 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皮瓣缺点是术后2~3d内出现静脉回流障碍。我科对预防出现静脉障碍, 术中皮瓣设计带一皮条, 明道修复, 避免蒂部扭曲、受压, 疏松缝合, 放置引流条, 术后抬高患肢, 密切观察, 出现静脉危象, 尽早给予局部拆线、按摩皮瓣或肝素湿敷皮瓣边缘。

参考文献

[1]候春林, 顾玉东.皮瓣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张世民, 王保山, 曹艳, 等.远端蒂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指腹创伤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6, 29 (5) .

皮肤神经痛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1年8月1日-2013年1月1日期间共收治足踝部皮肤软组织损伤患者90例, 其中, 男50例, 女40例, 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 (45.4±3.3) 岁;本组患者的病程为2d~30个月, 平均 (12.3±2.6) 个月。本组患者的致病原因:外伤、感染伴溃疡和恶性黑素瘤等;足踝部缺损面积:4cm×7cm~7cm×15cm之间;皮瓣修复面积:5cm×8cm~8cm×16cm之间。运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本组的90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损伤患者进行分组, 对照组的45例患者中, 男25例, 女20例, 其平均年龄为 (45.1±3.1) 岁;观察组的45例患者中, 男25例, 女20例, 其平均年龄为 (45.6±3.5) 岁。本文中,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面积和致伤原因等均无明显差异, 即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先为患者控制感染, 后进行手术治疗。皮瓣合计:在患者的胫骨内侧至其内踝前划出一条直线, 并将其作为皮瓣中轴, 以患者平内踝或内踝上部分的3cm为中心轴线, 皮瓣上缘到其膝关节, 下缘到其轴点, 前缘到胫骨嵴内部的1cm线, 后缘到小腿后方的正中线, 具体的皮瓣切取范围约为14cm×20cm左右。以患者创面的形状与大小为主要依据进行皮瓣的设计, 皮瓣的大小应比患者的损伤部位大10%~15%左右。切取方法:先将患者的皮瓣近侧缘充分显露, 在切开其皮瓣附近的皮肤组织, 皮下切断并积极结扎其大隐静脉和隐神经近端, 运用0号丝线间断缝合患者的皮下组织, 最大限度的避免其深筋膜与皮下组织的分离和损伤。以患者的大隐静脉为轴心, 切取其两侧的皮下组织, 并逆行向患者的远端将皮瓣与蒂部掀起。运用双氧水或生理盐水仔细清洗患者的受创部位, 待其皮瓣完全掀起之后, 经明道将其转移至受区进行缝合即可。

1.3 统计学处理

本文中的所有数据均经过SPSS13.0数据处理软件的分析和处理, 在结合了t检验和卡方检验等众多检验方式的基础上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观察组的45例患者中, 优24例、良13例, 优良率82.22%;相比于对照组患者的21例、10例和68.89%, 差异具有显著性。

3讨论

现阶段, 我国骨科临床中的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病人数明显增多, 然而, 由于患者经常并发肌腱与神经、血管等大面积外露等症状, 致使单纯的植皮手术成功率较低, 临床治疗较为棘手[2]。逆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是临床中治疗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主要方式, 然而, 当患者的外踝部伤情较重、血液供应不稳定时, 此种治疗方式则不能使用。逆行隐神经营养皮瓣随即成为治疗此疾病的首选方式, 其具有手术适应证广泛、操作安全、简便、治疗成功率高等特点, 受到临床的一致认可与好评。逆行隐神经营养皮瓣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患者的胫后动脉肌间隙支, 经患者的趾长屈肌表面, 逐渐向前斜行而下, 并最终达到患者的小腿内侧。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为患者切取皮瓣蒂部的时候一定要保留一定宽度的皮下组织, 以保证血管蒂的完整。

通过本文分析, 总结出手术中的注意事项如下: (1) 在设计皮瓣的时候, 为了有效防止缝合的张力过大, 在切取皮瓣时应将创面放大10%~15%后再取; (2) 皮肤的血液供应是由深筋膜提供的, 故而在切取皮瓣时, 应防止患者皮肤和深筋膜的分离, 应一边切取、一边将皮肤和深筋膜进行缝合; (3) 皮瓣切取之后可以直接缝合, 若张力太大, 则可进行打包植皮, 即在患者的健康肢体中取皮, 以避免加压包扎对患者血液循环的影响; (4) 蒂部不需要细解, 以免对蒂部周围的血管网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治疗效果; (5) 若皮瓣较大, 则可进行大隐静脉的远端结扎, 以免由于血流障碍而对患者的皮瓣造成不良影响[3]。

本文结果显示, 对于足踝部皮肤软组织损伤患者而言, 运用逆行隐神经营养皮瓣修复的方式进行治疗十分安全、有效、疗效确切, 值得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逆行隐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我院2011年8月1日-2013年1月1日期间共收治足踝部皮肤软组织损伤患者9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 对照组的45例患者运用传统方式进行治疗, 观察组的45例患者运用逆行隐神经营养皮瓣修复的方式进行治疗, 对比上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观察组的45例患者中, 优24例, 良13例, 优良率82.22%;相比于对照组患者的21例、10例和68.89%, 差异具有显著性, 即P<0.05。结论:对于足踝部皮肤软组织损伤患者而言, 运用逆行隐神经营养皮瓣修复的方式进行治疗十分安全、有效、疗效确切, 值得应用。

关键词:逆行隐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损伤,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李伟.逆行隐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J) .吉林医学, 2011, 32 (4) :715

[2]任静.隐神经皮瓣转移对修复小腿和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观察 (J)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1, (5) :115.

皮肤神经痛 篇6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6月我院住院的120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 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 (60例) 和对照组 (60例) 。入选标准: (1) 均为沟通无障碍患者, (2) 均签署书面同意书患者。排除标准: (1) 排除患有精神家族史患者, (2) 排除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 (3) 排除危重症患者, (4) 排除重度昏迷患者。试验组:男32例, 女28例, 年龄24~54岁, 平均 (38.47±2.62) 岁, 其中18例为桥小脑角肿瘤, 6例为鞍区垂体瘤, 10例为颅底肿瘤, 26例为脑膜瘤。对照组:男31例, 女29例, 年龄25~53岁, 平均 (39.16±1.74) 岁, 其中19例为小脑肿瘤, 6例为鞍区垂体瘤, 11例为后颅窝肿瘤, 24例为脑膜瘤。两组性别、年龄、好发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术前需准备好脑科c型头架, 两条约束带、若干个棉垫头圈、90°体位架或俯卧位垫一套、软枕、啫喱垫、赛肤润喷雾剂等。对照组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护理方式:采用常规压疮预防护理, 其中包括: (1) 术前将手术床调至合适高度, 将体位架安置在手术床上, 帮助患者摆取合适体位, 行全身麻醉手术, 将患者的腰椎、胸、颈、头均保持在同一水平位置保持功能位, 随后将患者手轻放于手架上, 根据患者的体型和不同手术需要调节手架的高度, 同时在安置患者体位后, 观察皮肤是否完整, 呼吸功能与血液循环是否良好。 (2) 帮助患者取好手术位置时, 在合理的位置放置支撑物或体位枕, 调节多功能的手术床, 使床面和患者身体全方面地接触到, 同时使用海绵垫或啫喱垫放于支架和患者皮肤接触部位, 减少支架和皮肤直接性摩擦力。 (3) 待患者麻醉后, 由巡回护士站于患者头部位置, 密切观察意识状况, 同时保护硬膜外导管和气管导管。 (4) 术中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和生命体征变化, 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2℃~24℃, 湿度维持在55%~60%, 为创造创造一个良好的手术环境。 (5) 由巡回护士送往患者回病房, 且和病区护士交接患者的基本情况, 对于术中出现压疮现象和长时间手术患者, 应重点交接, 从而有效防止患者术后并发压疮现象。试验组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护理方式:在常规压疮预防护理的基础上, 采用赛肤润喷雾剂预防, 在患者摆取手术体位前, 使用赛肤润喷雾剂预防, 分别在患者骨突部、胸部、膝部、骶尾部、髂前上棘以及直接和床面接触性部位进行涂抹, 且局部按摩1 min, 随后的护理方案如对照组相同。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压疮发生率、总满意率和护患纠纷发生率, 并进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压疮发生率比较

经不同护理后, 试验组患者的压疮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2 两组患者的总满意率和护患纠纷发生率比较

经不同护理后, 试验组患者的总满意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护患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压疮也称之为褥疮, 由于神经外科患者手术时间较长, 且术后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卧床休息, 在此阶段, 患者容易出现压疮现象, 尤其对于神经外科手术患者, 所以, 对于神经外科患者应重点预防其压疮的发生, 近年来, 预防压疮的方法较多, 但效果均不显著, 而引起压疮的主要原因为:患者耐受力较差, 无法承受手术造成的摩擦力和自身体重的压力, 导致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障碍, 且呈持续性缺血、缺氧状态, 最终造成压疮的形成[2]。压疮的发生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 而且同时影响了疾病本身的恢复, 其不仅增加患者的医疗费, 压疮严重时, 还可危及患者生命。而在常规预防压疮护理中, 其只能在不妨碍手术进程的情况下, 进行干预, 因此, 其预防效果不佳。而赛肤润主要是由过氧脂肪酸酯组成, 其在手术前涂抹好, 不影响手术进程, 且发挥药效作用快, 可在涂抹30 min内便可发挥药效, 并作用时间长, 赛肤润还可通过分子置换模式, 达到与环前列腺素类化合物相同功效, 可促进皮肤血液微循环, 诱导血管扩张, 还可增加患者体内氧分压和脉搏血氧饱和度, 从而改善患者皮肤的微循环, 防止其局部发生缺氧、缺血现象, 除此之外, 赛肤润内含有丰富的脂肪酸, 其可营养患者皮肤脂质保护层和局部皮肤, 从而在患者皮肤表层形成一层保护膜, 从而可锁住患者皮肤内水分, 防止其出现皮肤干裂现象, 可加强皮肤剪切力和抵抗摩擦力功效[3]。

本研究结果表明, 在常规压疮预防护理的基础上, 采用赛肤润喷雾剂预防, 可有效降低压疮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率, 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 同时证明赛肤润喷雾剂预防效果更为显著。

总而言之, 赛肤润可有效预防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发生压疮, 且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 其预防方案值得在临床上被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志慧.赛肤润改善气压止血带致皮肤损伤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 2014, 28 (13) :1624-1625.

[2]陈杰霞.液体敷料赛肤润在胸科侧卧位手术预防褥疮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z2) :222-223.

皮肤神经痛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被调查患者年龄19~69 岁, 均来自于2015 年1-11 月在武警后勤学院脑科医院门诊就诊的失眠症患者, 符合《中国精神障碍针对分类与标准》第3 版 (CCM-3) 失眠症诊断标准。入选标准: (1) 病程至少2 个月以上; (2) 无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系统的疾病; (3) 头部CT或MRI未见明显异常; (4) 性别不限; (5) 知情同意。排除标准: (1) 各种疾病引起的继发性睡眠障碍; (2) 认知障碍; (3) 头部CT或MRI提示有器质性疾病或全身性疾病者; (4) 近半年行外科手术者; (5) 近2 个月内改服睡眠药物者或服用其他药物者; (6) 假性失眠, 睡眠卫生和睡眠环境不良, 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

入选符合条件的患者60 例, 其中男28 例 (47%) , 女32 例 (53%) ;均为右利手;年龄19~69 岁, 平均 (43.88±11.90) 岁;病程2~120 个月, 平均 (43.42±10.67) 个月。将60 例失眠症患者分为两组, 单纯人参总皂甙治疗组 (R组, 30 例) , 人参总皂甙治疗+ 基础用药组 (RJ组, 30 例) 。对照组来自笔者所在医院职工和家属, 无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合并的睡眠障碍, 同30 例, 男16 例, 女14 例, 年龄21~61 岁, 平均 (42.30±11.50) 岁。三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患者前期治疗情况

本组资料纳入患者60 例, 其中30 例患者近2 个月内未服用任何抗失眠药物, 30 例近2 个月内一直服用各种抗失眠的西药, 包括苯二氮类 ( 舒乐安定、氯硝安定、劳拉) 和非苯二氮类 ( 佐匹克隆、酒石酸唑吡坦) 。

1.3 药物服用方法

60 例患者分为两组, 30 例近2 个月未服用任何抗失眠药物的患者为单纯人参总皂甙治疗组 (R组) , 服用中药振源胶囊 ( 生产企业:吉林省集安益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0.25 g×24 s,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2026091, 所含成份:人参总皂甙) , 口服, 0.25 g/ 次, 3 次/d, 饭前服用, 连续服用1 个月 (30 d) 。30 例近2 个月服用各种抗失眠药物者在基础用药不变的基础上添加振源胶囊, 服用方法同上, 设为人参总皂甙治疗+ 基础用药组 (RJ组) 。正常对照组不服用任何药物。

1.4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 (SSR) 检测

1.4.1 检测方法由同一神经电生理医生完成所有纳入研究患者的检测。检查室安静、偏暗, 室温22℃ ~24℃。受检者清醒、放松、保持皮肤温度32℃ ~36℃。采用4 通道Nicolet肌电图/诱发电位仪 ( 美国Nicolet公司) 监测仪, 电刺激方法, 刺激患者的腕部正中神经和踝部胫神经, 地线靠近端, 手足背安放参考电极, 手、足心记录。刺激时程0.1~0.2 ms, 带通0.3~60 Hz, 分析时间5~10 s, 灵敏度0.1~1.0 m V/cm, 超强电流10~40 m A, 间隔15 s~1 min, 每例重复刺激4 次。测量SSR起始潜伏期, 取4 次的平均值, SSR波幅测定取4 次中波幅最高者。

1.4.2 异常SSR的判定标准正常值范围参考简明肌电图学手册, 2006 年由北京协和医院制定, 笔者所在肌电图室环境与其一致。异常SSR的判定标准: (1) 一个或一个以上肢体SSR缺失; (2) 潜伏期延长; (3) 波幅减低。上述三项中任何一项异常均为异常SSR[4]。

1.5 统计学处理

用Excel建库, SPSS 17.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正态分布资料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表示, 非正态分布数据转换后比较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失眠症患者SSR异常率以及人参总皂甙治疗对SSR异常率的影响

60 例失眠症患者在治疗前SSR总的异常率为90.0%, 其中未服药治疗的患者SSR异常率为41.7%, 服用各种抗失眠西药治疗的患者SSR的异常率为48.3%;60 例患者中, 潜伏期异常者20.0%, 波幅异常者31.7%, 波幅和潜伏期均异常者20.0%, 其中4 例患者SSR缺失,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30 d后60 例失眠症患者的SSR总的异常率为53.3%, 其中R组患者的SSR异常率为18.3%, RJ组患者的SSR异常率为35.0%, 60 例患者中潜伏期异常者11.7%, 波幅异常者30.0%, 波幅和潜伏期均异常者11.7%, 与治疗前比较SSR潜伏期和波幅异常率均得到明显改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治疗前后患者SSR潜伏期和波幅的变化

治疗前, R组和RJ组SSR的潜伏期均明显延长,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R组和RJ组SSR波幅均明显减低,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R组和RJ组潜伏期和波幅的组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30 d, R组和RJ组SSR的潜伏期均明显缩短, 与治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R组和RJ组SSR波幅均明显增高,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R组和RJ组的潜伏期和波幅的组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 失眠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据统计全世界失眠患者发病率为27%[5], 美国失眠患者的发病率为35%, 我国普通人群失眠患者高达45.4%[6]。失眠患者常常处于睡眠剥夺状态, 常伴有头痛、头晕、恶心、乏力、食欲不振、腹痛、烦躁, 注意力不集中, 疲乏, 情绪紊乱等不适, 也可伴随应激、呼吸、免疫及内分泌功能不全等多种躯体形式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7], 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早在1879 年Vigouroux首先在实验中观察到了皮肤电现象。1890 年Tarchanoff描述了可由人的情感或感觉诱发的皮肤电流反应 (galvanic skin response, GSR) 。到20 世纪80 年代中期, 随着电生理检查仪器的改进, Shahani等开始应用电刺激、平均技术和皮肤表面电极在掌心或足心记录到了一个双相电位, 称为交感神经皮肤反应 (SSR) 或外周自主表面电位 (PASP) , 此后逐渐应用于临床。

SSR为脑和脊髓参与下的皮肤催汗反射, 所记录到的是与汗腺分泌活动有关的表皮电压变化, 电刺激的传入纤维为粗大的皮肤A类有髓感觉纤维, 反射弧的中枢部分目前尚未完全明了, 包括中脑网状结构和下丘脑等结构, 大脑皮层对SSR也有调节作用, 额叶可能参与SSR的引出, 顶叶参与波幅调整。位于脊髓中间外侧柱的节前神经元接受来自脑干网状结构的催汗冲动, 其发出的节前纤维到椎旁神经节换元, 节后无髓的C型胆碱能纤维支配汗腺的活动。节后纤维释放的冲动引起汗腺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改变导致出汗;同时表皮电压发生改变, 也就是用表面电极记录到的SSR。SSR不仅反映了节后交感神经的功能状况, 还反映了感觉传入和中枢处理过程。SSR潜伏期反映了引起排汗神经冲动在整个反射弧的传导时程, SSR波幅反映的是交感节后纤维与汗腺的兴奋程度。

文献[8] 报道, 在周围神经病变如糖尿病、格林巴利综合征、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变、神经源性阳痿, 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梗死、帕金森病和多发性硬化以及其他疾病如慢性肾功能衰竭、白癜风等中, 均发现SSR的异常率明显增高, 提示合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经治疗后功能障碍得到改善。国内文献[9] 小样本的研究报道, 失眠患者SSR异常率增高, 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 提示失眠症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动物和人体药理学研究证实, 人参总皂甙具有多种作用机制: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人参总皂甙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 从而调节神经功能, 使紧张造成的紊乱过程得以恢复[10]。既有镇静安定作用, 亦有镇痛、肌松和降温作用。人参亦具有中枢拟胆碱活性和拟儿茶酚胺活性[11], 能增强胆碱系统功能, 增加Ach的合成和释放, 同时提高中枢M- 胆碱受体密度, 从而改善学习记忆。同时人参总皂甙能增加脑血流量和脑能量代谢, 能提高脑摄氧能力, 对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均有保护作用[12], 能使动物大脑更合理地利用能量物质葡萄糖, 氧化产能, 合成更多的ATP供学习记忆等活动之用。 (2)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人参总皂甙能提高心肌收缩力, 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对心肌细胞内c AMP及c GMP含量具双向调节作用, 维持c AMP和c GMP的平衡, 对抗在应激状态下心律紊乱。并保护心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减轻线粒体损伤[13]。同时可扩张血管、降压, 能显著地提高动物耐缺氧的能力[14]。 (3) 其他作用。人参总皂甙能增加肝脏的解毒功能[15], 调节内分泌, 通过释放垂体ACTH, 刺激肾上腺皮质来增加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活性, 同时具有降低血糖作用[16]。本研究主要观察人参总皂甙对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的影响, 研究结果证实, 人参总皂甙能缩短SSR的潜伏期, 增高SSR波幅, 明显改善失眠患者SSR的异常, 提示人参总皂甙能改善失眠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推测可能与上述多种作用机制共同作用有关,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总之, 本研究结果提示绝大部分失眠症患者SSR明显异常, 提示失眠症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人参总皂甙能明显改善失眠症患者SSR潜伏期和波幅异常, 提示该药对失眠症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的障碍有明显改善作用, 同时提示SSR检查作为客观的评价自主神经功能的方法, 可做为评估失眠症药物治疗效果的客观指标, 为进一步指导治疗及评估治疗效果提供帮助。

摘要:目的:探讨人参总皂甙对失眠症患者的交感神经皮肤反应 (SSR) 的影响。方法:将60例失眠症患者分为两组, 单纯人参总皂甙治疗组 (R组, 30例) , 人参总皂甙治疗+基础用药组 (RJ组, 30例) , 同时选择30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成人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以及对照组分别采用电刺激法进行SSR检查, 记录各组SSR的异常率和SSR的潜伏期及波幅, 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60例失眠症患者在治疗前SSR总的异常率为90.0%, 治疗30 d后SSR总的异常率为53.3%, 与治疗前比较SSR潜伏期和波幅异常率均得到明显改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人参总皂甙能明显改善失眠症患者SSR, 改善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

皮肤神经痛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52例(52指)指端皮肤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已获得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年龄≥18岁;急诊手术,受伤至入院时间≤12 h;第2~5指单指损伤;手指中节中段以远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合并其他部位软组织损伤;受伤至入院时间>12 h。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观察组: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18~46岁,平均(24.5±5.8)岁;机器压伤11例,绞轧伤7例,撕脱伤6例,其他2例;示指伤7例,中指伤11例,环指伤6例,小指伤2例;皮肤缺损面积1.0 cm×1.0 cm~2.0 cm×2.4 cm,神经缺损长度4~20 mm。对照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18~45岁,平均(24.7±6.3)岁;机器压伤12例,绞轧伤6例,撕脱伤7例,其他1例;示指伤7例,中指伤10例,环指伤7例,小指伤2例;皮肤缺损面积1.0 cm×1.2 cm~2.1 cm×2.5 cm,神经缺损长度4~21 mm。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案

对照组:应用以指动脉背侧支为蒂的指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损伤。术前于近节指骨背侧设计并标记皮瓣,同时标记指动脉背侧支走向及穿出点,以其为皮瓣的旋转轴线及旋转点。术中行臂丛麻醉,“S”型切开皮瓣蒂部,分离皮肤,显露皮下组织筋膜蒂。在深筋膜下切取皮瓣及筋膜蒂,注意保留伸指肌腱腱周膜,切取至蒂部血管旋转点后,松开止血带并观察血运情况,确保血运良好后,做从旋转点到受区创面的皮下隧道,将皮瓣引至受区,供区以中厚皮片覆盖。术后抗感染、解痉,伤口愈合后拆线、打开加压包,积极开展功能锻炼。

观察组:应用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损伤。皮瓣以一侧指固有动脉为血管蒂,于创缘背侧设计面积比相应创面大2 mm×3 mm的岛状皮瓣,不仅标记动脉背侧支,同时标记指固有神经背侧支走形。皮瓣切取时先于血管蒂远端对侧、皮瓣侧缘沿指固有神经背侧支投影位置切开,并显露固有神经背侧支,在保持神经与皮瓣连续性的基础上,向近端游离神经,切取比指端神经缺损长度长2.0~4.0 cm的神经。随后根据皮瓣设计线,切取皮瓣及蒂部。缘皮瓣蒂向近端,顺固有神经血管束锯齿状切开,再保护指固有神经的基础上,游离指固有动脉。结扎近节指间关节血管分支并切断,使皮瓣前移、血管束拉直,随后旋转皮瓣覆盖创面,将皮瓣的指固有神经背侧支与创面固有神经端端吻合,其他与对照组类似。图1为皮瓣设计示意图。

1.3 观察统计项目

(1)术后近期观察并发症情况及皮瓣存活情况;(2)对所有患者行至少6个月的随访,并于随访6个月时统计皮瓣感觉恢复、患指关节活动度等指标。其中感觉功能恢复情况以皮瓣两点分辨觉及英国医学研究会评定标准(划分为S0~S4)[2]测评。患指关节活动度指标以手功能测评仪检测,参考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推荐的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3]分级,划分为优、良、可、差。同时询问患者患指主观感受,如有无畏寒感、冷天有无冻疮等。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构成比,采用卡方检验及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皮瓣近期存活情况对比

两组术后皮瓣及供区植皮区均全部成活,未见皮瓣坏死。观察组创口均一期愈合,但2例出现皮瓣远端发紫,程度较轻,未予处理自然缓解;另有1例感染,对症更换敏感抗生素后痊愈。对照组2例感染,更换敏感抗生素后痊愈,另有1例皮瓣静脉危象,于术后6 h出现,原因为蒂部过紧,重新缝合后恢复正常。两组近期并发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皮瓣感觉功能恢复情况

观察组两点分辨觉3.44~6.41 mm,平均(4.10±0,37)mm,对照组为8.53~11.78 mm,平均(9.58±0.82) 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61,P<0.001)。所有患者皮瓣感觉功能均恢复至S3~S4,但观察组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2.3 两组患指关节活动度变化情况

观察组患指近端指间关节活动度为77.35°~102.51°,平均(88.47±8.53)°,对照组为71.42°~95.37°,平均(81.28±7.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8,P<0.01)。观察组患指远指间关节活动度为53.87°~74.28°,平均(65.72±3.58)°,对照组为51.08°~69.37°,平均(61.58±2.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36,P<0.05)。观察组患指关节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见表2。

注:括号中为构成百分比

注:括号中为构成百分比

2.4 两组其他恢复指标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均未出现畏寒表现,冬季未出现冻疮,无痛觉过敏及因并发症再次手术情况,患指未见显著增生、瘢痕挛缩等问题。

3 讨论

受工业化发展的负面影响,我院所在区指端皮肤缺损发生率有一定上升趋势,此类损伤的治疗目标在于尽可能恢复手指正常生理功能,因此需要尽可能保持手指的正常长度,同时保证指间关节功能的恢复,并提供有感觉的软组织修复创面[4,5,6]。逆行岛状皮瓣能够应用次要部位组织修复主要部位组织,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7,8]。本研究对照组采用带指固有动脉背侧支的指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损伤,虽然皮瓣存活率较高、未出现畏寒等症状,但皮瓣感觉及指间关节运动功能恢复效果不及观察组,这提示该方案下手指功能的恢复尚不理想。同时,该方案还可能损伤伤指一侧的指固有血管,这也可能影响患者预后。

观察组采用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损伤,对主要血管损伤更轻,皮瓣血运更好,术后成活率也较高,同时其吻合了断端神经,且皮瓣翻转后,血管蒂在皮瓣内,不易受压,因此术后患指感觉功能恢复更好,对指端缺损合并神经缺损患者,亦有较可靠的应用价值。本研究观察组皮瓣感觉功能及指间关节运动功能均优于对照组,这与冯仕明等[9]的研究结论一致,表明该修复方案更符合指端皮肤缺损修复目标。

采用该皮瓣修复指端缺损,具有如下特点:(1)与逆行岛状皮瓣类似,该方案手术操作简单、皮瓣切取方便,在指神经阻滞麻醉下即可开展,术后无需开展二次断蒂手术,因此治疗周期较短。(2)皮瓣顺行供血,血管蒂不易受压,因此血供更可靠,静脉回流更好,不易发生静脉危象[10](本资料观察组未见静脉危象并发症,但对照组出现1例),同时还有助于提升抗感染能力,提高皮瓣存活率。(3)该手术方案不会损伤手指重要神经血管,这对促进术后恢复有一定作用。(4)通过吻合指固有神经及其背侧支,患者皮瓣感觉恢复效果更好,且对指端缺损合并神经缺损患者,该方案同样适用,这扩大了传统手术方案的适用范围。另外,皮瓣与创面的组织结构相同,术后不需外固定,因此术后皮瓣外观较好,运动功能也能更好地恢复。但由于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走形复杂,若患者手指血管束损伤严重,则可能影响固有神经背侧支的游离效果,故对此类患者,可能需要采用其他手术方案。

受手部解剖学基础影响,目前此手术方案可能仅适用于第2~5指中节中段以远的指端缺损修复。第2~5指指掌侧的2条固有神经血管束呈迂曲走形,有一定伸展弹性,但其游离长度仍较有效,故难以修复中节中段以近的指端缺损,同时拇指指固有神经血管束较短,也难以开展此手术方案。

在开展本术式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为使皮瓣移位后能够完整覆盖创面,且不影响血运,设计的皮瓣应该略大于创面范围,且在切取皮瓣时,需要注意保持指固有神经背侧支与皮瓣的连续性;(2)为避免吻合后神经张力过大,皮瓣中的指固有神经背侧支应该向近端略作游离;(3)皮瓣游离时应保持血管束在皮瓣内,为避免静脉危象,还应当适度保留血管束周边筋膜;(4)为保护残留甲基质,皮瓣远端应当距离甲根至少5 mm;若患者指端缺损面积较大,皮瓣可能难以有效覆盖,此时需要屈曲近指间关节或延长血管蒂,以保证能够完整覆盖创面。

综上所述,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第2~5指中节中段以远指端皮肤缺损疗效确切,不仅能保证手指外观的有效修复,而且对重建手指感觉及运动功能有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乐锋,张振伟,游楚红,等.中指近节桡侧指动脉邻指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J].中华于外科杂志,2014,30(1):44-46.

[2]王兆庆.带部分指固有神经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软组织缺损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3,53(36):62-63.

[3]卢忠存,彭伟华,韦铭铭,等.指动脉终末背侧支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附20例报告)[J].广两医学,2012,34(12):1663-1665.

[4]海曦,郭芳芳,熊猛,等.逆行岛状皮瓣的研究进展[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4(4):628-632.

[5]侍朋举,张文龙,赵刚,等.携带指背神经的指动脉背侧终末穿支逆行岛状皮瓣在修复指端缺损中的应用[J].中国医师杂志,2015,17(12):1848-1850.

[6]徐建平,郭文荣,林围兵,等.28例吻合神经的指背逆行岛状筋膜蒂皮瓣修复指端缺损[J].重庆医学,2011,40(15):1516-1517,封3.

[7]雷林革,何如祥,沈美华,等.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J].两北同防医学杂志,2011,32(1).35-36.

[8]徐浩,张晓剑,朱立帆,等.逆行指固有动脉背侧支皮瓣修复手指指端缺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1):102-104.

[9]冯仕明,高顺红,陈超,等.改良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皮肤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3,36(5):492-494.

【皮肤神经痛】推荐阅读:

皮肤湿疹10-17

皮肤保护01-16

关节皮肤07-23

皮肤消毒07-27

皮肤老化08-29

皮肤管理08-30

皮肤组织09-26

皮肤烧伤11-07

人工皮肤11-16

皮肤过敏11-25

上一篇:蒸发技术下一篇:高中生物课堂和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