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型紫癜(共9篇)
皮肤型紫癜 篇1
过敏性紫癜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 发病人群多为儿童, 其主要发病部位为下肢, 发病季节为春秋季[1]。小儿过敏性紫癜中较常见的是单纯型皮肤型紫癜, 其造成的损害仅局限在皮肤上, 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瘀斑和瘀点等, 对患儿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一定影响[2,3]。现将某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84例过敏性紫癜 (皮肤型) 患儿分为氯雷他定口服并同时静脉滴注维生素C和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的对照组和中药自拟处方的治疗组, 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84例过敏性紫癜 (皮肤型) 患儿, 其中男44例, 女40例, 平均年龄为 (6.7±1.4) 岁。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38例, 两组患儿在年龄和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患儿均经过临床检查确诊, 符合以下纳入标准:患儿出现皮肤斑点、出血性紫癜以及多形性皮肤;通过血液学检查显示血小板计数和尿液均正常。剔除伴随有胃肠道炎、肾脏损伤、关节炎以及混合型过敏性紫癜等病例。
1.2 方法
1.2.1 给药方案
观察组患儿给予自拟中药治疗, 主要方药包括黄芩10g、蝉蜕12g、连翘10g、赤芍10g、牡丹皮10g、白芍10g、丹参10g、生地黄12g、紫草15g、川芎12g、白茅根15g、甘草10g等进行加减治疗, 用水煎服。4岁以下的患儿每天服用1/2剂, 分3次服用, 同时冲服1.5g水牛角粉, 每天1次;4岁以上的患儿每天服用1剂, 分3次服用, 同时冲服1.5g水牛角粉, 每天1次。1个疗程为10天, 均持续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患儿给予氯雷他定5~10mg/次, 每天口服1次, 并同时给予2g维生素C+10mL葡萄糖酸钙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 每天1次, 静脉滴注, 1个疗程为10天, 持续治疗2个疗程。对上述两组患儿接受治疗时的紫斑消失情况、皮损恢复情况及皮肤出血点情况等进行对比观察, 并做好记录。
1.2.2 疗效判断
临床疗效判断分为治愈、有效和无效。治愈:指患儿经过治疗皮肤的紫斑点消失, 没有新出血点, 皮损症状得到缓解。有效:指患儿经过治疗皮损症状减轻, 皮肤斑点淡化, 皮肤出血有所减少。无效:指患者经过治疗后皮肤斑点、皮损症状以及皮肤出血症状均未得到改善, 甚至加重。
1.2.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使用t检验计量数据, 使用χ2对计数数据进行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2%,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存在显著差异性 (P<0.05) , 见表1。
观察组患儿紫斑消失时间、皮肤出血减少率、皮损恢复时间及疾病复发率上均优于对照组患儿, 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2。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n)
3 讨论
中药自拟处方中黄芩具有抗变态反应、抗炎等功效;白茅根具有清热凉血的功效;紫草具有止血、凉血功效;牡丹皮和赤芍具有活血通络以及凉血散瘀的功效;生地黄具有凉血止血和养阴清热功效;蝉蜕能对变态反应进行有效的抑制;丹参具有抗过敏和活血的功效;连翘可以增强毛细血管的致密性;川芎能够降低血液的粘稠度;甘草能够对诸药进行调和。各方药联合使用具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以及消淤散结等功效, 用于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疗效较好[4,5]。上述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7%, 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4.2%, 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存在显著差异性 (P<0.05) ;观察组患儿复发率、皮损恢复时间、紫斑消失时间以及皮肤出血点减少率均优于对照组患儿, 存在显著差异性 (P<0.05) ;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说明了中药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 (皮肤型) 疗效显著, 复发率较低,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 (皮肤型) 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过敏性紫癜 (皮肤型) 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患儿给予中药自拟处方口服治疗, 对照组患儿给予氯雷他定口服并同时采用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儿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 (P<0.05) 。结论:中药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 (皮肤型) 疗效显著, 降低了复发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药,小儿过敏性紫癜,皮肤型紫癜,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荣艳霞.解毒化斑汤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 (皮肤型) 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31 (29) :312-313.
[2]黄亚平, 黄卫良, 张喜梅.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45例疗效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 2011, 09 (05) :165-166.
[3]马森林, 宋芳.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0, 16 (11) :217-218.
[4]王斌.山莨菪碱加中药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35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08 (05) :159-160.
[5]王秋雁.加用中药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62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07 (05) :143-144.
何谓关节型过敏性紫癜 篇2
我家小孩今年10岁,前一段时间,他在感冒痊愈后出现了膝关节疼痛、红肿的症状。开始我们以为他是患了风湿性关节炎,后来去医院检查才得知他患的是关节型过敏性紫癜。请问,何谓关节型过敏性紫癜?
黑龙江刘树青
刘树青读者:
过敏性紫癜又叫亨-许紫癜,是一种过敏性毛细血管和细小血管炎,根据该病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分为以下5种类型:①单纯型:病情较轻,仅累及患者的皮肤。②关节型:患者出现了关节酸痛、肿胀、活动受限的症状。③腹型:患者并发了腹部症状,出现了脐周和下腹绞痛的症状,也可伴有恶心、呕吐、便血甚至肠套叠或肠穿孔等。④肾型:患者并发了肾脏损害,出现了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甚至患上了慢性肾炎。⑤混合型:患者同时存在上述各型的临床表现。关节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是患者在皮肤紫癜出现的前后发生了膝、踝、肘、腕关节的肿胀与疼痛,以膝关节疼痛和肿胀最为显著,其疼痛可呈游走状态,并可反复发作。在为该病患者做体检时可见其下肢与臀部有大小不等、压之不褪色的皮肤淤点、红斑或荨麻疹样改变,受累的关节有明显的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表现,关节腔内还有少量的积液。经做化验检查可发现该病患者的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呈阳性,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呈阳性。
在临床上,关节型过敏性紫癜患者并不多见,部分该病患者由于其关节疼痛与肿胀的症状出现在皮肤紫癜之前,易被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或其他的关节疾病。因此,当儿童在感冒治愈后出现了关节肿胀与疼痛的症状时,医生应考虑其是否患有关节型过敏性紫癜,尤其要关注其皮肤上有无淤点、红斑及荨麻疹样改变,并及时地为其做毛细血管脆性试验等相关的检查,以便及时明确诊断,合理地进行治疗。
关节型过敏性紫癜患者的预后大多良好,一般经过3~5天有效的治疗后,其关节肿胀与疼痛的症状即可消退,而且不会留下后遗症。但需要注意的是,该病极易复发,家长必须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预防该病复发的主要原则是积极地为患儿寻找并消除致病因素。临床研究证实,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服用某些食物(如鱼、虾、蟹、蛋等)和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非甾体抗炎药及奎宁等)等,都是导致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最常见诱因。因此,家长要尽量让患儿远离这些致病因素,做好患儿的保暖工作,避免其发生感冒,同时还要让患儿多运动,以提高其机体的免疫力,从而减少其日后病情复发的机会。
◆黑龙江副主任医师梁艳琦
2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皮肤护理 篇3
1 临床资料
例1:患儿女性, 7岁7个月。不明诱因出现皮疹, 初期臀部及双下肢有皮疹, 1天后皮疹增多, 并出现双侧小腿硬肿疼痛, 2天后给与治疗无明显好转, 并出现双颧部小而分散的瘀点式荨麻疹样皮疹, 呈对称性, 高出皮肤, 伴双下肢渗出性水疱样皮损, 面积为4cm×6cm, 趾间有皮肤坏死。例2:患儿女性, 8岁。由不明原因出现双下肢红色斑丘疹。例1出院时, 皮肤无色素沉着, 水肿消失;例2皮肤已经结痂, 留有色素沉着。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病情急性期出血多应卧床休息。由于皮肤坏死、溃疡、部分有水疱, 使病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受到极大痛苦, 影响患儿食欲。应加强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 做好解释工作, 消除其思想顾虑, 使其克服恐惧、悲观的情绪, 增强患儿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争取早日治愈。
2.2 预防感染
2.2.1 保证营养供给。
给予高营养、易消化、免动物蛋白饮食。食物中的某些动物蛋白和辛辣等刺激性调料常可使病情加重瘙痒, 故应酌情禁食鱼虾、牛羊肉、蛋类及辛辣食品, 或试吃其中某一种食物, 如不引起上述某一种症状, 方可食用。观察和寻找过敏原, 以协助病因治疗。腹型紫癜患儿应给予免动物蛋白, 无渣米汤或流食 (注意多补充植物蛋白) , 腹痛、肠道出血量多时应禁食, 给予静脉输液。肾型紫癜患儿应给予免动物蛋白低盐饮食, 对怀疑可引起致病的食物, 应避免应用。注意饭菜营养调配, 保证色香味俱全, 调动患儿的食欲。
2.2.2 注意保护性隔离。
由于病人治疗时应用了激素, 机体抵抗力低下, 故应减少探视人员, 探视人员应戴口罩, 必要时患儿住单人病房。急性期注意卧床休息, 病情稳定后可适当活动。
2.2.3 保持皮肤清洁。
由于皮肤严重破损及应用大剂量激素, 因此防止皮肤破溃处感染尤为重要。过去我们只是在破损处保持皮肤局部干燥、清洁, 无破损处涂以炉肤洗剂。该2例病人均采用保持皮肤清洁, 洗漱时避免摩擦、碰伤, 破溃处应及时应用络合碘每日3次进行擦拭, 防止出血和感染。络合碘无刺激, 可用于粘膜, 有止痒、杀菌、消炎的作用。经过7天的应用, 破损、渗出明显改善, 有结痂形成。患儿夜间能安睡, 白天能配合护士的叮嘱不乱抓, 因为患儿年龄小, 易于用手搔抓皮肤, 易导致全身败血症, 晚上睡觉应保护水疱不要破损。及时为患儿更换柔软衣物, 清洁皮肤, 更换干净的床单, 必要时给衣物床单消毒。
2.2.4 药物。遵医嘱给与抗生素及激素类药物治疗, 给与络合碘涂足部水疱。
2.3 出院后护理
2.3.1 饮食。
患儿饮食结构要严格按医嘱执行, 近期应避免异种蛋白的摄入, 切勿暴饮暴食, 含动物蛋白质的食物应一样一样来添加, 观察和过敏原。
2.3.2 适当增加运动, 注意增减衣物, 避免呼吸道感染。
2.3.3 向病人强调定期复查的重要性。
3 结语
目前根据临床发现在大量应用激素及皮肤严重破损情况下, 应用络合碘可降低继发感染率, 促进破
皮肤型紫癜 篇4
关键词腹型过敏性紫癜成人诊治
过敏性紫癜是临床常见的变态反映性疾病,典型表现为四肢皮肤紫癜,但一些患者以腹痛、便血等消化道症状为突出表现或首发症状。容易造成漏诊、误诊而耽误治疗[1]。通过对16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的诊断分析与研究,探讨此病的临床特点及内镜表现以及治疗方案,为本病的诊治提供参考,以指导临床早期诊断治疗。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18~52岁,平均35岁。
临床表现:16例患者均有腹痛,有的为钝痛、有的为绞痛,部位不固定,伴有恶心、呕吐10例,有8例患者出现血便、16例患者大便潜血均阳性,有10例患者腹痛发生于皮肤紫癜后,有3例患者先出现腹痛,后出现皮肤紫癜,另有3例患者腹痛和皮肤紫癜同时基本发生。
方法:诊断16例患者在入院后第2天均行电子胃镜检查,16例患者胃十二指肠黏膜不同程度出血水肿,散状出血点,片状糜烂,黏膜较脆,有的有浅溃疡形成,其中有4例患者降部黏膜呈霜斑样改变,食管黏膜正常。黏膜病检结果示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毛细血管炎性改变。治疗16例患者中13例因同时合并皮肤紫癜且排除了其他疾病引起的腹痛,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腹型过敏性紫癜,给予强的松30~40mg,1次/日口服,以上13例患者腹痛均1~3天内消失,另3例患者因未见有皮肤紫癜出现,先考虑为急性胃黏膜病变,给予制酸护胃处理,效果不佳,待出现皮肤紫癜后考虑为腹型过敏性紫癜,给予强的松30~40mg,1次/日口服,症状1~3天内消失。皮肤紫癜消失多在1周左右,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结果
内镜结果:所有病例胃镜表现均为十二指肠黏膜不同程度水肿、出血、糜烂,有的有浅溃疡形成,黏膜触之易出血,以十二指肠黏膜为重,食管黏膜正常。
病理诊断:胃黏膜为毛细血管炎性改变或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
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1~3天内腹痛消失,皮肤紫癜消失多在1周左右,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讨论
过敏性紫癜目前认为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变态反映疾病,其发病机理是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发生变态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上,引起广泛的毛细血管炎甚至坏死性小动脉炎,造成血管通透性及脆性增高,致皮下组织、黏膜及内脏器官出血、水肿[2]。可累及胃肠道引起严重腹痛及消化道出血,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可由感染、药物、食物等诱发,特别是一些含特殊蛋白质的食物。临床上对过敏性紫癜皮肤型较了解,但对腹型过敏性紫癜认识往往不足,已有许多误诊的病例报道。因此,早期做到正確认识,尤其是在皮损出现以前出现的腹痛、便血为主的腹型过敏性紫癜做出明确诊断十分重要。
从临床症状看,腹型过敏性紫癜最突出的表现为腹痛,且无特异性,本组患者中100%出现了腹痛,且腹痛症状不一,有轻有重,部位不固定,应结合血常规、腹部平片、腹部B超等与其他疾病相鉴别。由于本病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在皮肤紫癜出现以前诊断十分困难,尤其以单纯腹痛为首发症状者,易误诊为外科的急腹症或急性胰腺炎。本组通过16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的胃镜表现:十二指肠黏膜不同程度水肿、出血、糜烂,有的有浅溃疡形成,黏膜触之易出血,以十二指肠黏膜为重,食管黏膜正常。病检结果胃黏膜为毛细血管炎性改变或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是该病的早期临床特点,因而胃镜检查是早期诊断该病的有效手段。过敏性紫癜在临床上单纯应用制酸剂、护胃剂、解痉剂治疗效果差。如确诊为腹型过敏性紫癜则必须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而一般消化道出血性疾病则禁用糖皮质激素。因此,明确诊断十分必要,可指导治疗。
对于有过敏出现腹痛便血,应尽早行胃镜检查,并结合病史及其他实验室检查,如排除其他消化道疾病且胃镜显示为十二指肠黏膜不同程度水肿、出血、糜烂,有的有浅溃疡形成,黏膜触之易出血,以十二指肠黏膜为重,食管黏膜正常。病检结果胃黏膜为毛细血管炎性改变或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者,要高度怀疑为腹型过敏性紫癜,给予正确治疗,以免误诊。
参考文献
1Choong CK,Beasley SW.Intra-abdominal manifestations of Henoch Schonlein purpura.J Paediatr Child Health,1998,34:405-409.
皮肤型紫癜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0年5月~2014年1月间收治的58例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 将患者分为两组, 每组各29例病例, 对照组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其中男性18例, 女性11例, 年龄19~78岁, 平均年龄 (45.24±2.59) 岁;观察组采用三七通舒胶囊与糖皮质激素结合治疗, 男性15例, 女性14例, 年龄23~76岁, 平均年龄 (41.28±2.17) 岁。将肝功能与肾功能疾病、哺乳者、合并症状者排除, 患者入院后均进行血常规检查, 经检查未发现存在异常。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选择常用糖皮质激素强的松为患者进行治疗, 给予患者口服强的松, 3次/d, 每次服用剂量为10 mg, 持续服用2周为1个疗程。
1.2.2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三七通舒胶囊与糖皮质激素结合治疗, 首先给予患者服用三七通舒胶囊, 3次/d, 剂量为0.1g/次。然后给予其服用强的松, 3次/d, 服用剂量为10 mg/次, 持续服用2周为一个疗程。
患者持续服药达到一个疗程后,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主要观察两组患者的斑疹、瘙痒症状以及皮损数量情况。同时, 详细记录患者服药后的不良反应, 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1.4 治疗效果评价标准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无瘙痒、皮疹、斑疹症状。有效:患者瘙痒、皮疹、斑疹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甚至呈现出恶化趋势。总有效率= (治愈+有效)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在进行本次实验的过程中, 主要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有关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形式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研究发现, 观察组中有25例患者治愈, 3例患者治疗有效, 1例患者治疗无效, 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中有20例患者治愈, 4例患者治疗有效, 5例患者治疗无效, 总有效率为82.8%。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经过2周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皮肤瘙痒程度与斑疹、皮疹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观察组中有1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 主要表现为头晕, 发生率为3.4%, 对照组中有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 其中眼睑不适1例、头晕2例, 发生率为10.3%。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的发生可能与不明毛细血管炎存在较大关联, 也极有可能是人体感染病毒后所产生的一种变态性反应[3], 以至于人体的局部血管发生病变。这类皮肤病复发率较高, 若长期不接受治疗, 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 因此, 必须要尽早找出治疗的最佳方法。
据相关资料显示, 三七通舒胶囊具备活血化瘀功效, 有利于活络人体通脉, 使其微循环得到改善, 同时还能够改变患者的运功功能障碍, 便于其血流量作用的增强[4]。糖皮质激素具备抗炎功能, 同时还具有抗增生作用, 对于疾病的治疗有利。若将三七通舒胶囊与糖皮质激素相结合治疗, 便能够发挥两种药物的功效, 使治疗效果得到提升。从本次研究可得知, 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 取得了更为显著的临床疗效, 有25例患者治愈, 3例患者治疗有效, 1例患者治疗无效, 总有效率为96.6%, 另外, 观察组患者的皮肤瘙痒程度与斑疹、皮疹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 从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与治疗情况上看, 采用三七通舒胶囊与糖皮质激素相结合治疗, 有利于使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的治疗取得更好的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三七通舒胶囊与糖皮质激素结合治疗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5月2014年1月间收治的58例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 将患者分为两组, 每组患者29例。对照组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观察组采用三七通舒胶囊与糖皮质激素结合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中有25例患者治愈, 3例患者治疗有效, 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中有20例患者治愈, 4例患者治疗有效, 总有效率为82.8%, 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皮肤瘙痒程度与斑疹、皮疹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三七通舒胶囊与糖皮质激素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在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三七通舒胶囊,糖皮质激素,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
参考文献
[1]杨清元.两种疗法治疗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的临床对比分析.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3 (4) :24-25.
[2]刘婷, 李惠, 周维康.CD4、CD8和γ受体在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T细胞中的表达.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9, 34 (8) :1014-1018.
[3]党育平, 赵广, 马慧军.具有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等表现的未分化结缔组织病.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8, 37 (5) :337-338.
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护理 篇6
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患儿, 男16例, 女14例;年龄3岁~14岁 (8.2岁±3.5岁) ;住院时间7d~2 6d (1 1.5d±4.3d) ;17例以腹痛、呕吐、便血等消化道症状入院, 13例以紫癜、关节肿痛入院, 入院1周内出现消化道症状;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经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28例患儿均治愈或好转出院。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腹型过敏性紫癜起病较急、易复发、病程较长。由于对腹型过敏性紫癜的知识缺乏, 患儿及家长会感到焦虑和痛苦。护士应及时介绍本病的相关知识, 发放健康教育处方, 真诚地安慰他们, 同种患儿安置一室, 多举一些康复的例子, 树立患儿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一般护理
本组患儿都有皮肤紫癜, 护士仔细观察紫癜的形态、颜色、数量、分布, 每日详细记录皮疹变化情况, 是否反复出现。保持皮肤清洁, 衣着宽松、柔软, 剪短指甲, 防抓伤, 禁在紫癜处穿刺。对有关节症状的患儿让其卧床休息, 取舒适体位, 保持患肢处于功能状态, 膝下垫一软枕, 根据病情使用热敷和冷敷, 做好生活护理。遵医嘱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缓解关节疼痛, 症状缓解后逐渐下床活动。观察有无眼睑水肿、尿色、尿量, 定期检测尿常规, 及早发现肾脏并发症。限制陪护和探视人数, 防止交叉感染。
2.3 腹痛和消化道出血观察与护理
血管炎引起的肠黏膜水肿、出血、坏死或穿孔是产生肠道症状及严重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消化道症状多发生在皮肤出疹一周内, 亦可出现在皮肤紫癜前。腹痛最为常见, 为阵发性绞痛, 多位于脐周或下腹部, 常伴有呕吐, 呕血少见。必须与外科急腹症相鉴别。患儿腹痛明显时卧床休息, 护士尽量在床边守护, 帮助患儿采取屈膝半卧体位, 给予安慰, 缓解患儿的痛苦。呕吐后迅速清除呕吐物, 协助患儿漱口, 观察并记录呕吐物的量及性状, 及时通知医生。禁止腹部热敷及强行按摩以防肠出血。此外, 当患儿腹痛、呕吐时注意腹部有无包块、腹胀等伴随症状, 防止发生肠套叠及肠穿孔。详细记录大便次数及性状, 要求及时留取大便标本送检。特别要注意有的患儿大便外观正常, 但隐血试验阳性。对诊断明确、顽固性腹痛的患儿, 遵医嘱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止痛效果明显。患儿腹痛便血时取平卧体位, 护士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并立即停止使用肝素。根据医嘱应用止血药、抗过敏药, 在积极止血的同时给患儿吸氧、保暖, 监测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出血活动期应禁食禁水, 以免加重出血。密切观察并记录血便的颜色、次数, 评估出血量, 有无继续出血或再出血, 以便及时处理。
2.4 用药护理
急性期糖皮质激素能有效缓解免疫损伤, 解除肠道痉挛, 减轻肠壁水肿, 可明显缓解腹痛, 因此对腹型紫癜最有效。但不能阻止病变发生或缩短病程, 也不能阻止复发[1]。一般仅用于急性发作症状明显时。甲泼尼龙是一种合成的糖皮质激素, 具有很强的抗炎、免疫抑制及抗过敏活性[2]。应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时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的变化, 防止血压突然改变, 同时控制好滴速, 最好泵入。
并发紫癜性肾炎且激素治疗者, 用药前向患儿及家长说明激素的作用与副反应, 不能随意减量或停药, 严格按医嘱逐渐减量, 否则可能出现反跳现象, 加重病情, 护士按时督促检查。甲氰咪呱是H2受体拮抗剂, 能减少胃酸分泌, 促进溃疡愈合, 同时有协助抗组胺释放的作用, 是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便血及呕吐的首选止血药。静脉输注者, 一般分2次在激素治疗前后分别输入, 以获得最佳疗效。钙剂可减轻变态反应强度, 恢复毛细血管内壁完整性, 缓解部分患儿腹痛症状。输注期间加强巡视, 防止药液外渗。钙剂易与多种药物发生反应, 应单独管路静脉输注, 或与其他药物隔开使用。肝素钠可影响凝血过程的许多环节, 防止血栓形成, 在体内外都有抗凝作用, 还可以减少肾损害, 减轻免疫反应。输注小剂量肝素时速度不宜过快,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每次不小于2h静脉输注。本组患儿均使用小剂量肝素护肾治疗, 采用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封管, 保证了肝素剂量的准确。本组患儿无一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2.5 饮食护理
饮食治疗在本病康复中起重要作用, 必须对患儿进行饮食控制。急性期禁食易致过敏食物, 如肉、蛋、奶、鱼虾、海鲜, 禁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有严重呕吐及消化道出血时禁食禁水, 经静脉补充营养[3]。待呕吐和便血症状消失后给予稀饭、烂面条、米饭等食物, 蔬菜不可添加过早。恢复期宜进食清淡易消化、少渣半流质的无蛋白饮食以及含丰富维生素的食物, 主要有新鲜蔬菜、水果, 如西红柿、苹果、橘子等。饮食种类的增加, 一次增加一种, 进食3d, 未出现症状再增加另一种食物, 如出现症状立即停止食用, 以此类推, 由少到多, 循序渐进。经过治疗, 紫癜消失1个月后才能逐渐恢复动物蛋白的食用, 患儿康复后仍然要注意饮食调节。
2.6 过敏原检测
过敏原复杂, 不易确定。从2009年起开展过敏原检测以来, 共为578例患儿检测, 总IgE阳性率达97%, 本组患儿共有23例接受过敏原检测, 总IgE阳性率95.6%, 明确过敏原的有6例, 其中食物过敏的2例, 吸入物过敏的有1例, 有3例两者均过敏, 其余过敏原不确定。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宣教。
2.7 出院指导
指导患儿出院后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 注意保暖和饮食卫生, 预防感染, 因为感染是诱发紫癜复发的重要因素。对尘螨、粉螨过敏者勤晒衣被, 湿式打扫房间, 被褥、枕头定时暴晒。空调过滤网定时拆洗, 不接触宠物和毛制品。对花粉、柳絮过敏者, 开花季节尽量减少出门, 出门戴口罩。避免使用空气清新剂, 不要滥用药物。对患儿明确引起过敏的食物, 应绝对禁忌, 不慎接触过敏原后仔细观察反应, 出现症状及时就诊。
3 小结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 病因尚不明确, 目前认为引起血管变态反应致敏因素可由多种病因引起, 致敏原可为病原体、食物、药物及其他[4]。伴有皮疹、关节肿痛的腹型过敏性紫癜容易诊断, 而以腹痛为首发症状, 先于皮疹, 腹痛部位多变、缺乏特异性, 容易误诊为急腹症而行不必要的外科手术治疗[5], 故对患儿病情的观察、及时规范的治疗及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对减轻痛苦、促进康复及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本组病例均治愈或好转出院。
参考文献
[1]薛辛东.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98.
[2]高晓旭, 马凤霞, 赵新宇.甲基强的松龙与地塞米松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18) :175-176.
[3]陈琳, 张俊莲.15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12, 26 (8C) :2264.
[4]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58.
高频彩超对腹型紫癜的研究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1例;发病年龄3~11岁30例,12~15岁2例。32例患者均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以阵发性剧烈腹痛为主,多位于脐周及下腹部,有的伴有呕吐,大便隐血阳性8例。20例消化道症状出现于皮肤紫癜前,腹痛与皮肤瘀斑就诊时同时出现5例,腹痛出现于皮肤瘀斑后9例。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ATL HDI3000及HP5500、IU22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探头频率7.5~10.0 MHz。患者取平卧位,对患者腹部常规进行扫查,重点观察小肠肠管病变部位、范围、厚度、回声,并对病变肠管进行彩色多普勒检查,调节采样框的大小、增益,观察肠壁内血流信号,并观察患者肠系膜有无肿大淋巴结,腹腔有无积液。
2 结果
32例腹型紫癜患者经超声检查诊断正确29例,未能确定诊断3例。
2.1 声像图表现
32例患者二维声像图表现为小肠壁均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增厚,肠壁增厚4~9 mm,其中,24例发生于回肠远端,呈对称性增厚;8例发生于空肠,其中3例呈不对称性增厚(图1),有增厚的肠壁回声明显减低,增厚肠管管腔狭窄,肠壁蠕动消失,增厚狭窄肠管上方肠管有不同程度的扩张,肠腔内径20~30 mm,肠腔内可见积液。本组32例中有28例出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呈椭圆形,较大者约16 mm×7 mm,有25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腔积液。
2.2 彩色多普勒显像(CDFI)
32例患者病变肠壁血供丰富(图2)。
3 讨论
过敏性紫癜又称亨-舒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1],常见于小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冬两季居多,男孩多于女孩,男女比例为2.5∶1[2]。流行病学研究提示,过敏性紫癜的发病率为(13.5~18.0)/10万,好发年龄为3~10岁[3]。目前过敏性紫癜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感染(细菌、病毒、支原体等)、过敏因素(药物、花粉、食物等)、运动诱发等因素可能与其有关,在众多因素中,支原体感染引起过敏性紫癜较常见,病情重[4]。过敏性紫癜常累及多个系统,多为急性起病,各种症状可以不同组合,出现先后不一,临床上以皮肤紫癜、消化道黏膜出血、关节痛、肾炎等为主要表现[5],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皮肤型、腹型、关节型、紫癜性肾炎或混合型等。腹型紫癜是过敏性紫癜的一种类型,是以小肠壁小血管炎为主的肠壁病变,是由于病变肠道壁广泛毛细血管、小动、静脉呈急性炎症反应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白细胞和血浆渗入组织间隙引起水肿、出血而致,以黏膜下层最为显著,重者可发生黏膜溃疡[6]。
不典型腹型紫癜临床并不少见,但诊断困难,尤其未合并皮肤紫癜时极易误诊为其他疾病,特别是胃肠道受累者更易误诊,这与过敏性紫癜患者易累及消化道且其症状缺乏特异性有关[7]。腹痛出现在皮肤紫癜之前,特别是上腹部痉挛性疼痛,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极易与急性阑尾炎相混淆[8,9,10]。有的误诊为急性阑尾炎而给予手术治疗。本组32例患者中有20例以阵发性腹痛、呕吐为首发症状就诊,临床早期均误诊为肠痉挛、胃肠炎、肠梗阻及急性阑尾炎等内、外科疾病。故腹型紫癜应与需手术治疗的外科急腹症(肠套叠、肠梗阻、阑尾炎、克罗恩病等)相鉴别[11],还需与胃、肠炎等内科疾病相鉴别。本组32例中,腹型紫癜高频彩超声正确诊断29例,3例未正确诊断,是由于早期对腹型紫癜肠壁增厚及血流认识不足所致。本组腹型紫癜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表明其声像图具有特征性改变,即肠壁局限性增厚,回声减低,管腔狭窄;CDFI示肠壁血供丰富。因此,笔者认为可根据此征象作出超声诊断,为临床提供重要依据,同时超声检查简便、快捷、无损伤、重复性好,可作为本病的首选方法。高频彩超对腹型紫癜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重要依据。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对腹型紫癜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高频彩超对32例腹型紫癜患者的腹部、腹腔肠管及肠系膜进行观察,重点观察肠道,以了解腹型紫癜的肠道病变部位、回声、特点及血供情况。结果:32例腹型紫癜小肠均有特征性改变,即病变部位肠壁局限性增厚,回声减低,管腔狭窄。彩色多普勒显像示病变肠壁血供丰富。结论:高频彩超对腹型紫癜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腹型过敏性紫癜误诊1例 篇8
患儿,女,6岁,因腹痛、呕吐、腹泻2天入院。腹痛以脐周为主,阵发性绞痛,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咖啡样物,排稀便,3次/d。入院查体:T 36.5℃,P 88次/min,R28次/min,神清,面色略苍白,心肺无异常,脐周压痛阳性,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实验室检查:外周血WBC:11.6×109/L,RBC:4.0×1012/L,PLT:211×109/L,大便潜血阳性。B超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腹腔少量积液。入院诊断为:(1)急性胃肠炎;(2)肠系膜淋巴结炎。予氨苄西林舒巴坦抗炎2d,效果不明显,于入院第3 d,患儿双下肢皮肤散在紫癜,予大剂量维生素C改善毛细血管脆性,安络血增加血管抵抗力,西米替丁保护胃肠黏膜,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同时应用糖皮质激素,口服钙剂,嘱患儿禁食动物蛋白类食物。
2 讨论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以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好发于冬季,多见于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具有反复发作倾向,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发现血液循环有免疫复合物存在,血中IgA水平增高,可能与IgA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以胃肠道症状为突出时称腹型过敏性紫癜。主要临床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多位于脐周和下腹;伴呕吐、便血,偶见肠套叠、肠穿孔等并发症,当腹痛先于皮疹出现时,易误诊,应警惕。总结分析误诊原因:对腹型紫癜认识不足,临床医师思维局限,常以腹痛为切入点,诊断为胃肠道疾病,对病情缺乏细致分析及仔细查体,病史收集不详细,以上这些均可造成误诊,延误病情。
由此提示儿科医生,临床工作中遇到以腹痛为主要表现就诊的患儿,有以下几点:(1)腹痛为阵发性绞痛,疼痛剧烈,反复发作。(2)腹痛多在脐周或下腹,有时不固定。(3)症状与体征分离,症状重,查体腹部疼痛轻微,多无肌紧张及反跳痛。(4)部分患儿多有下消化道出血、便潜血阳性。应仔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排除一切外科疾病,如无激素禁忌,应早期抗过敏,足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如果症状很快缓解,应支持本病。
皮肤型紫癜 篇9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130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 男70例, 女60例;年龄3岁~15岁 (9.0岁±4.5岁) ;体重10kg~40kg (25.0kg±5.5kg) ;住院时间6d~27d (16.5d±3.5d) ;入院原因:便血、腹部疼痛、呕吐7 5例, 关节肿痛和紫癜55例。
2 护理
2.1 基础护理认真观察并详细记录患儿皮肤紫癜的数量、分布区域、色泽、形状变化等。保持患儿皮肤干燥、清洁。嘱家属为患儿穿着质地柔软、尺寸宽松的衣物。患儿指甲不宜过长, 防止出现皮肤抓伤。医护人员在进行穿刺的时候, 应当尽量避开紫癜位置。对于具有关节症状的患儿, 应以卧床休息为主。尽量让患儿处于舒适的体位, 且确保患肢位于功能状态。根据患儿病情给予合理的冷敷或者热敷。给予患儿肾上腺皮质激素, 降低其关节疼痛程度, 待症状有明显缓解后, 可以适当进行一些下床活动。密切观察患儿的尿液量、颜色。观察是否出现眼睑水肿的现象。定期给予患儿尿常规检测, 及早发现肾脏并发症。限制探视、陪护的家属人数, 减少交叉感染。
2.2 环境护理保持整个病房洁净、舒适;结合患儿年龄特征, 在病房内放置影音设备、玩具、玩偶、画报等, 从而有效缓解患儿紧张与焦虑情绪;设立宣传板报或者宣传栏, 加深患儿与家属对腹型过敏性紫癜病症的了解[2]。
2.3 心理护理腹型过敏性紫癜具有病程长、起病急、易反复等显著特征, 因此, 患儿及其家属大多会出现紧张、恐惧、悲伤的心理。要求医护人员一方面, 向患儿及其家属介绍该病的基本常识以及我院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病症的成功案例, 鼓励患儿积极乐观地面对病情, 坚定其战胜疾病的信念与决心;另一方面, 加强与患儿、患儿家属的沟通与交流, 了解患儿的心理特征, 就患儿感兴趣的话题展开对话, 转移患儿对疼痛的注意力。
2.4 饮食护理
2.4.1 急性期饮食护理首先, 禁止食用海鲜、鸡蛋、牛奶、肉、鱼虾等易过敏食物;其次, 禁止食用辛辣、生、冷性食物, 减少对肠胃的刺激性;再者, 若患儿出现严重呕吐或消化道出血, 应当给予禁食和禁水, 通过静脉输注进行营养补充。
2.4.2皮疹消退期护理这个时期, 患儿食物主要以稀饭与熟透的面条为主, 不要过早在食物中添加蔬菜。
2.4.3病情恢复期护理主要以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无蛋白的半流质食物为主, 如新鲜的苹果、西红柿、蔬菜、橘子等。严格遵守“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 一次只能增加一种食物并持续食用3d。若无不良反应, 再添加另外一种食物。一旦出现不良症状应当及时停止;紫癜症状消失满1个月, 则可以逐渐食用动物蛋白[3]。
2.5 皮肤护理在保持皮肤洁净的基础上密切观察患儿皮肤状态, 防止受压;若出现皮肤瘙痒, 可以酌情使用止痒剂;若皮肤出现出血、破损、感染, 应当予以及时处理。
2.6 腹痛与消化道出血的护理对腹痛明显的患儿, 应当给予卧床休息。护士应帮助患儿保持屈膝半卧位, 并及时给予患儿安慰与鼓励。患儿呕吐后及时清扫呕吐物, 帮助患儿漱口, 并将呕吐量、呕吐物性状及时汇报给医生。患儿呕吐、腹部疼痛的时候, 观察有无有腹部包块与腹胀的情况, 从而有效防止肠穿孔、肠套叠的发生。询问患儿大便次数、性状, 并及时送检;给予腹痛便血患儿平卧体位, 遵医嘱给予止血、抗过敏等药物;与此同时, 给予患儿血压监测、吸氧与保暖措施;出血期间应禁止患儿饮水;还需要密切观察、详细记录血便的颜色与次数[4]。
2.7 用药护理医护人员在用药前应向患儿及其家属明确激素药物的作用与副反应, 严格按照医嘱进行药物的增减、停止, 防止病情反复甚至加重情况的发生。钙剂、肝素钠、西咪替丁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常用药。具体护理方法: (1) 钙剂能够促进毛细血管内部的修复, 可有效缓解腹部疼痛。在其输注期间医护人员应当予以密切关注, 减少药物外渗的发生。与此同时, 由于钙剂极易与其他药物发生反应, 应当采取单独的静脉输注管进行输注。 (2) 肝素钠抗凝在减少血栓形成、保护肝脏等方面效果显著。医护人员应当注意调节其输注速度, 防止输注过快对患儿产生不利影响。 (3) 西咪替丁属于H2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它既能通过抑制胃酸分泌, 加速溃疡愈合速度, 还能够促进抗组胺的释放, 对于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便血、呕吐等症状效果极佳。输注时间为激素治疗前后分别给予1次静脉输注。
2.8 出院指导嘱患儿加强锻炼、注意饮食卫生与保暖, 从而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减少感染发生, 防止紫癜复发;清洗、勤晒衣物和被子, 特别是枕头, 应当定期进行暴晒;定时清洗空调的过滤网;禁止食用过敏食物等;如果对花粉过敏, 则尽量减少花开季节的外出次数, 且在出门时正确佩戴口罩。
3 小结
腹型过敏性紫癜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消化道内部血管损伤, 临床表现为腹痛、头痛、便血等。儿童身体发育尚未成熟, 心理大多较为脆弱,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腹型过敏性紫癜护理工作的难度[5]。通过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本组130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125例治愈或明显好转之后顺利出院, 其有效率达96.15%, 1例出现并发症, 并发症率为0.77%。由此可见, 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并发症, 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白彦.护理干预对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的效果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 (5) :1060-1062.
[2]黄心茹, 刘日阳, 卢莉敏, 等.饮食干预在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20) :2410-2412.
[3]张俊珠, 齐爱华.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120例临床分析及护理[J].医学临床研究, 2013 (11) :2282-2283.
[4]黄嘉, 陆琳琳.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的护理体会[J].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2, 31 (3) :2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