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过敏性紫癜

2024-05-31

重症过敏性紫癜(共7篇)

重症过敏性紫癜 篇1

过敏性紫癜 (HSP) 为儿科临床常见疾病, 小儿重症HSP具有起病急、病情复杂等特点, 对患儿的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在治疗上, 现阶段主要以抗过敏及对症治疗为主。在本次研究中, 我院应用甲泼尼龙冲击递减疗法对27例小儿重症HSP患儿进行治疗, 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4例小儿重症HS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男31例, 女23例;年龄3岁~14岁, 平均年龄 (8.3±1.6) 岁。54例患儿临床上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皮疹等症状, 所选患者均符合第7版《实用儿科学》过敏性紫癜诊断标准[2]。随机将患儿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 2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西米替丁、维生素C、抗生素清除感染灶等综合性治疗措施。对照组患者在综合性治疗基础上给予5~10 mg/ (kg·d) 琥珀酸氢化可的松进行口服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将药量逐渐减少, 直至停止服用。观察组在综合性治疗基础上给予15 mg/ (kg·d) 甲泼尼龙加入100~200 m L的5%葡萄糖液, 在1 d内将所有药液分为3次静脉滴入, 8 h/次, 3 d为1个疗程。在用药过程中, 每3 d将药量减半, 过后改为口服泼尼松l mg/ (kg·d) , 直至停止服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及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分析比较。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呕血、便血、腹痛等症状消失, 大便隐血呈阴性表现;好转:呕血、便血、腹痛等症状消失, 大便隐血呈阳性表现;无效:呕血、便血、腹痛等症状未得到缓解, 大便隐血呈阳性表现。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接受相应治疗后, 观察组治愈17例, 好转9例, 无效1例;对照组治愈9例, 好转11例, 无效7例, 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30% (26/27) 、74.07% (20/27) ,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χ2=5.48, P<0.05) 。观察组患者腹痛缓解、皮疹消退、肾损害恢复等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同时, 在接受治疗期间, 观察组无1例患者出现感染、水钠潴留、消化道出血加重等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HSP主要是由存在lg A的免疫复合物所导致的循环免疫复合物病。该种病症会对患者的小动静脉壁免疫、毛细血管等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 血管活性物质得到释放后, 会促进血管通透性升高、淋巴和血液渗出, 进而导致患者黏膜、皮肤、内脏器官等发生病变。并且严重者还会出现腹部绞痛、消化道出血等症状,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在临床治疗上, HSP以综合治疗为主, 特效治疗措施还尚未得到明确。如患者临床上表现为急进性肾炎或肾病, 主要采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甲泼尼龙是临床上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中效糖皮质激素, 该种药物在应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抗休克、抗感染、抗过敏等作用, 其对抗原-抗体反应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促进患者小血管通透性改善, 有效缓解血管炎、组织等的水肿程度, 缓解患者关节痛、腹痛等症状。甲泼尼龙所具有的抗炎作用是琥珀酸氢化可的松的5倍, 水钠潴留作用又比琥珀酸氢化可的松轻。对患者进行冲击治疗的主要目的为抗感染、免疫抑制、对肾小球基底膜发生作用。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进行甲泼尼龙冲击递减疗法治疗后, 其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患者腹痛缓解、皮疹消退、肾损害恢复等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同时观察组患者均未出现任何明显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 应用甲泼尼龙冲击递减方法对HSP进行治疗, 临床效果更加显著, 且不良反应少,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高晓旭, 马凤霞, 赵新宇.甲基强的松龙与地塞米松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11 (8) :215-216.

[2]王颖, 张薪兰, 朱彦宣.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小儿重症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12 (12) :372-373.

重症过敏性紫癜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0年1月—2013年1月诊断为重症腹型过敏性紫癜的患儿86例, 其中男62例, 女24例;平均年龄11.3岁;平均住院天数23.5d;禁食天数17.8d;卡文输注平均天数13.5d;其中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注15例, 渗漏4例;中心静脉留置导管输注71例, 无渗漏。

1.2 方法

1.2.1 卡文使用方法

使用前开通卡文三腔袋腔室间的可剥离封条, 使三腔内液体混合均匀, 混合液可在25℃下放置24h。根据患儿的病情、血管条件、体重等, 使用输液泵恒速输入。

1.2.2 输注途径选择

卡文输注可以选择外周静脉留置针和经中心静脉留置导管 (PICC) 两种途径进行输注, 前者仅适用于短期的、部分肠外营养治疗。若选择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注, 需选择粗直、弹性好、不易滑动且易固定的大静脉, 避免在关节及有静脉瓣的血管处进行穿刺。中心静脉留置导管输注。中心静脉血管粗、弹性好, 血流速度快, 血流量大, 输注的液体很快被血液稀释, 不易引起对血管壁的刺激[1], 从而降低了过敏性紫癜患儿因输注卡文引发的静脉血管炎及输液渗漏。因PICC输液安全性优于外周静脉留置针, 为此我科多采用PICC为患儿输注卡文。

2 护理

2.1 健康宣教

向患儿及患儿家属讲解卡文营养液输注及PICC留置导管在卡文输注中的重要性, 以取得患儿及患儿家属的配合;讲解输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如穿刺处红肿、疼痛及输液反应等不良反应;向患儿及家属讲解PICC导管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和护理要点, 指导患儿及家属学会自我观察穿刺处有无出血、肿胀等异常情况。

2.2 PICC管道护理

妥善固定导管, 防止导管脱出, 班班交接, 标记并检查导管外露长度, 定期测量患儿置管侧上臂围并记录。更换敷料时, 应向心方向揭开敷料, 以防拉出导管或导管移位。为防止导管堵塞, 输注卡文前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 且每连续输注4h即用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1次[2], 输注完毕后用20mL生理盐水正压封管。输液间歇期, 每隔12h使用肝素稀释液正压封管1次[3]。保持敷料处清洁、干燥, 严格无菌操作, 使用碘酒、乙醇消毒穿刺处及周围皮肤[4], 每日或隔日更换敷料1次[5], 至少每周更换肝素帽1次。若穿刺处局部红肿、渗血、渗液, 应增加换药次数, 敷料潮湿应随时更换[5]。

2.3 输液过程中护理

卡文渗透压为750mOsm/L, 输注速度过快会引起患儿心慌、穿刺处疼痛, 以及对脂肪成分吸收代谢不完全引起患儿发热等不良反应, 为此推荐输注时间为12h~24h匀速输注[1], 根据卡文说明书要求, 输注速度按病人体重不宜超过3.7mL/ (kg·h) , 避免高血糖发生。针对重症紫癜患儿的血管脆性大的具体情况, 应酌情增加巡视次数, 加强病情观察。2.4并发症的护理卡文营养液输注时间长 (12h~24h) , 渗透压高 (750mOsm/L) , pH值偏低 (5.6) , 含有致痛因子, 加上过敏性紫癜患儿血管脆性大, 输液时较易出现输液部位疼痛、液体外渗、静脉炎等不良反应[6]。若出现穿刺部位静脉条索状并伴有红、肿、热、痛时, 应立即予以处理。可遵医嘱给予局部50%硫酸镁湿热敷, 每日3次, 每次20min, 间歇期涂洗疗妥, 当症状未明显好转时予以拔管并暂停在该处输液。静脉空气栓塞在输液反应中极为少见, 但它却是中心静脉置管最为严重并发症[1]。当使用输液泵输注, 若巡视不及时, 过量空气进入循环系统, 引起肺动脉栓塞, 将导致严重后果。因此, 在输注过程中护士应加强巡视, 及时更换液体, 检查输液装置是否完好, 若出现空气栓塞, 应立即置患儿左侧头低足高位并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 必要时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抽出空气。

3 小结

重症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 通过输注卡文营养液, 可以满足机体正常的营养及生长发育需求。然而卡文营养液浓度高、渗透压高、输注时间长, 紫癜患儿血管脆性大, 易引起静脉炎和渗漏, 为患儿带来痛苦。为此, 我科采用PICC为紫癜患儿进行卡文输注, 减少患儿痛苦, 促进疾病康复。

参考文献

[1]张妍娜.卡文在ICU病人胃肠外营养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 :639-640.

[2]刘婧桓, 霍春暖.PICC在NICU控制血管插管相关感染发病率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 2013, 26 (4) :213.

[3]孙萍.PICC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观察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3, 15 (5) :340.

[4]李瑾, 王育红.128例PICC置管术的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 2012, 10 (12B) :3404.

[5]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03.

重症过敏性紫癜 篇3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来源于2003年4月至2007年6月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 基本损害为紫癜, 皮损于双小腿伸侧多见, 血常规示血小板正常, 临床诊断符合过敏性紫癜[1]。治疗前1个月内均未服用过糖皮质激素, 1周内未服用抗组胺药, 无心、肝、肾系统疾病。共108例, 男58例, 女50例。将10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54例, 男31例, 女23例, 年龄 (3~26) 岁, 平均12.23岁, 病程2天~0.5年, 其中单纯型43例, 腹型4例, 关节型3例, 混合型4例。对照组54例, 男27例, 女27例, 年龄 (3~24) 岁, 平均12.18岁, 病程2天~5个月, 单纯型44例, 腹型5例, 关节型3例, 混合型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和疾病严重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停用引起过敏的可疑药物或食物。治疗组采用山莨菪碱针剂20mg+5%葡萄糖液250mL, 静滴2次/d, 病情重者40mg+5%葡萄糖液250mL静滴2次/d;症状消失后改口服10mg, 3次/d, 每2天递增10mg至每次30mg;紫癜颗粒剂 (方中旱莲草、水牛角、紫草、茜草根、白茅根、仙鹤草、板蓝根、山豆根、大黄、连翘) 10g, 2次/d。对照组仅用山莨菪碱针剂, 方法同治疗组。两组疗程均为4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皮疹、腹痛、便血、关节肌肉疼痛、血尿等症状、体征情况及药物的不良反应, 常规查血尿粪三大常规及肝肾功能。

1.4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为用药2d~3d后无新皮疹出现, 3周内皮疹全部消退, 关节肌肉疼痛、腹痛、便血、血尿全部消失, 粪、血常规检查正常;显效为用药3周后皮疹全部消退, 关节肌肉疼痛、腹痛、便血消失, 肾损害者有少量镜下血尿或到蛋白尿;好转为用药3周后皮疹部分消退, 仍有少量新皮疹出现, 原有症状、体征减轻;无效为用药2周以上皮疹未消退, 反复出现, 新出现肾损害或原有症状、体征加重。有效率以痊愈加显效计算。

(%)

注:两组有效率比较, χ2=4.09, P<0.05

2 结果

见表1。治疗组有效率达90.47%, 明显短于对照组74.07%, 两组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 (χ2=4.09, P<0.05) 。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主要累及毛细血管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其组织损伤的免疫反应有两种:速发性变态反应和由补体参与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伴有IgA为主的免疫沉积, 从而造成一系列的损伤[2]。有研究认为过敏性紫癜患者在免疫功能失调方面, 表现为外周血T细胞亚群紊乱, 体液免疫功能上调, β细胞多克隆活化抗体分泌增多[3]。目前尚无特效治疗与预防药物, 一般常规采用脱敏、止血、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综合治疗, 疗效多不确切, 且复发率较高。

山莨菪碱具有改善微循环, 解除微血管痉挛, 恢复其自律运动, 减少渗出、调节免疫、改善变态反应炎症等作用;这为其治疗过敏性紫癜提供了重要依据。紫癜颗粒剂系导师李铁教授, 总结名老中医经验, 筛选优化处方制成, 临床运用已逾10年。方中旱莲草、水牛角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紫草、茜草根、白茅根凉血止血, 活血祛瘀, 仙鹤草收敛止血, 具有止血、升血小板功效。板蓝根、山豆根、大黄、连翘清热解毒。方中有止血有活血, 有滋阴有清热, 有补有消。该疗法无论是缓解症状、缩短病程及治愈后的复发, 都优于皮质激素, 且对初发者效果更佳。

摘要:目的观察山莨菪碱联合紫癜颗粒剂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疗效。方法将10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54例, 采用山莨菪碱联合紫癜颗粒剂治疗) 和对照组 (54例, 仅用山莨菪碱治疗) , 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47%, 对照组有效率74.07%, 两组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 (X2=4.09, P<0.05) 。结论山莨菪碱联合紫癜颗粒剂治疗过敏性紫癜, 疗效满意, 值得在临床应用。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山莨菪碱,紫癜颗粒剂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1.

[2] Saulsbury FT.Henoch-Schonlein purpura[J].Curr Opin Rheumato, 2001, 13 (1) :35~40.

过敏性紫癜诊治进展 篇4

1 过敏性紫癜的病因

过敏性紫癜的确切病因仍不清楚, 目前对其病因的研究多集中在遗传学和感染方面。其中感染因素与过敏性紫癜的发病关系密切, 感染因素在过敏性紫癜的发病原因中居于首位, 如肺炎支原体、溶血性链球菌[5]、柯萨奇病毒等。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甲型肝炎病毒、幽门螺杆菌 (Hp) 、EB病毒[6]、微小病毒B19也与过敏性紫癜的发病密切相关。对于过敏性紫癜的遗传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 相关研究结果推测HLA-DRB1*18是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易感基因。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细胞黏附分子、活化内皮细胞的分子以及多态性基因编码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在过敏性紫癜中得到广泛研究。其中研究焦点多集中在白细胞介素 (interleukin, IL) 1β、IL-8、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基因的多态性。其研究结论表明, 基因多态性与过敏性紫癜患儿的肾脏损害有相关性[7]。其次认为过敏性紫癜与机体激发过敏反应有关。常见的主要是由于食物过敏, 也见于预防接种、昆虫叮咬及药物等。此外, 结肠炎和胃肠损害也可能与过敏性紫癜的发病相关。

2 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

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8]。研究发现多项免疫学指标在过敏性紫癜的发生和发展中发生了显著变化, 如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内皮素-1、基质金属蛋白酶、Tolllike受体2、Toll-like受体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三烯和脂氧素A4、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因素均在改变的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9]。过敏性紫癜的病理机制被认为是一种免疫应答机制介导的血管炎, 是一种细胞因子所致的免疫功能失衡, 其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功能异常在其发病过程中起了了关键性作用。王强等[10]分别对急性期过敏性紫癜患儿和健康对照组儿童采用Luminex-100液相芯片技术检测血浆细胞因子IL-2、IL-4、IFN-γ水平;应用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两组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GATA-3 m RNA、T-bet m RNA的表达。研究结果示, 过敏性紫癜患儿在急性期的Th2类细胞因子IL-4水平增高, 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水平降低,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同时, 还发现过敏性紫癜患儿在急性期T-bet m RNA的表达下调、GATA-3m RNA的表达上调,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研究表明, 过敏性紫癜患儿急性期存在Th1/Th2失衡, 这一失衡与其特异性转录因子GATA-3 m RNA表达增高、T-bet m RNA表达降低有关。程涵蓉等[11]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和26名健康儿童对照组的MNCs的凋亡情况;对细胞因子水平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示, 过敏性紫癜患儿的MNCs凋亡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儿童, 在过敏性紫癜患儿的周围血中检测因子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儿童对照组, 且IGF-1、细胞因子升高的水平与MNCs的凋亡呈正相关性。研究证实, 在过敏性紫癜患儿的发病中MNCs凋亡增加, 存在免疫功能紊乱, IGF-1、炎性细胞因子产生过多是引起MNCs凋亡增加的重要机制。刘文东等[11]对7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白细胞介素-4 (IL-4) 和白细胞介素-6 (IL-6) 的浓度。结果示, 过敏性紫癜患儿急性期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研究认为, 过敏性紫癜的发生存在明显的免疫机能紊乱, 其中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6因子参与了过敏性紫癜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近年来, 研究发现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s VCAM-1) 是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标志物之一, 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在免疫性血管炎疾病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12,13]。刘剑锋等[14]对过敏性紫癜急性期患儿42例、缓解期患儿39例和健康对照组儿童30例采用ELISA法对其外周血浆可溶性CD1 4 6 (s CD1 4 6)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s VCAM-1) 水平进行检测。结果示, 过敏性紫癜患儿急性期血浆可溶性CD146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和健康对照组;过敏性紫癜患儿急性期血浆可溶性CD146与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呈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 血浆可溶性CD146和与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在过敏性紫癜的发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 过敏性紫癜的治疗

3.1 与过敏源解除途径隔离

在过敏性紫癜发病中约有22.26%的是因解除过过敏源而引起, 在临床中可通过与过敏源解除途径隔离进行干预治疗[15]。

3.2 糖皮质激素

多数临床医师在临床实践中认为糖皮质激素在治疗过敏性紫癜所致的腹痛和关节疼痛有效。但目前缺少相关文献报道支持这一临床实践理论[16]。其中泼尼松的应用能够减少Ig A1的产生, 或能够减少Ig A1沉淀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和肾小球系膜, 使炎性反应减轻[17], 能够缓解腹痛和关节痛的严重程度。激素在缓解过敏性紫癜肾外症状的有效性得到公认, 其中强的松能够缓解肾损害症状, 但不能阻止肾损害的发展。

3.3 其他方法

联合应用甲基泼尼松龙、双嘧达莫、环磷酰胺、泼尼松四种药物治疗干预过敏性紫癜临床有一定的效疗效[18,19,20]。但目前还没有详尽的相关研究, 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哪种治疗方案是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最佳选择。

4 不足与展望

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护理 篇5

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患儿, 其中男13例, 女8例, 平均年龄6.5岁, 病程4周~6周。其中单纯皮肤型11例, 胃肠型4例, 肾型1 例, 关节型2例, 混合型3例。平均住院32 d。

2 治疗方法

主要采取支持和对症治疗。有荨麻疹或血管神经性水肿时用抗组织胺药和钙剂;腹痛时用解痉剂;消化道出血时禁食, 静脉滴注西米替丁, 必要时输血。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改善血管通透性;并用阿司匹林等抗凝;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缓解腹痛和关节疼痛, 重症可加用免疫抑制剂。

3 结果

经过住院治疗, 其中16例治愈出院, 5例好转出院;有3 例反复发作。

4 护理

4.1 心理护理

患儿因病程较长, 住院时间长, 容易产生孤独感, 加之每天的治疗与各种检查, 易导致患儿烦躁、惧怕, 产生厌烦情绪。因此, 护理人员要多与患儿家长沟通, 根据具体情况尽量予以解释, 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 使其了解本病的预后, 使患儿及家属消除恐惧心理, 减轻心理负担, 保持乐观情绪, 赢得患儿及家属的信任,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2 皮肤护理

观察皮疹形态、颜色、数量、部位和有无反复出现, 详细记录皮疹逐日变化情况。皮疹有痒感, 应保持皮肤清洁, 防擦伤, 防小儿抓伤, 如有破溃及时处理, 防止出血和感染, 进行注射时, 应避开紫癜部位, 防止出血感染。穿柔软、透气性良好、宽松的棉质内衣, 并经常换洗, 保持床铺清洁、干燥, 无碎屑, 避免使用碱性肥皂等致敏原。

4.3 饮食护理

过敏性紫癜勿食致敏性食物, 如果是食物过敏引起的紫癜, 则需要终生严格禁用这种食物。常见的过敏物质, 动物性食物有鱼、虾、蟹、蛋、牛奶等, 植物性食物有蚕豆、菠萝、植物花蕾等。要注意不可使用与过敏物质接触的炊具和餐具。多食富含维生素C、K的食物, 维生素C是保护血管和降低血管通透性的必需物质, 维生素K可增加凝血因子的水平, 有利于凝血和止血, 故应给予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K的食物。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新鲜蔬菜、水果, 特别是西红柿、桔子、苹果、鲜枣等;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有:菠菜、猪肝等。维生素C、维生素K均不耐高温, 故烹调时不宜高温和时间过长。忌食辛辣食品, 要注意避免进食粗糙、坚硬和对胃肠道有机械性刺激的食物, 如带刺的鱼、带壳的蟹、带骨头的鸡、肉等, 以免刺伤口腔黏膜和牙龈, 引起或加重出血。肾型紫癜患儿, 应给低盐饮食。

4.4 关节肿痛的护理

对关节型病例应观察疼痛及肿胀情况, 保持患肢功能位置, 协助患儿选用舒适体位, 教会患儿学会利用放松、娱乐等方法减轻疼痛。同时做好日常生活护理, 并根据病情选择合理的理疗方法, 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对缓解关节痛效果好。

4.5 腹痛的护理

患儿腹痛时应卧床休息, 尽量守护在床边。观察有无腹绞痛、呕吐、血便。注意大便性状, 有时外观正常但隐血阳性。有血便者应详细记录大便次数及性状, 留取大便标本。腹痛者禁止腹部热敷以防肠出血。腹型紫癜患儿应给予无动物蛋白、无渣的流质饮食。同时要注意面色、脉搏、血压的变化, 如出血量较大应暂禁饮食, 绝对卧床休息。发现有面色苍白、出冷汗、烦躁不安、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时, 及时通知医师及家属, 做好输血及其他抢救准备。

患儿若腹部有固定性痛、包块应考虑并发外科急腹症, 肠套叠是主要并发症之一。

4.6 紫癜性肾炎的护理

患儿住院后应定期做晨尿检查, 有水肿的患者要记录尿量, 出院时要叮嘱家属追踪尿检3个月~6个月。

4.7 健康教育

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教会家长和患儿观察病情, 合理调配饮食, 告诉其饮食选择的重要性, 指导其尽量避免接触各种可能的过敏原, 使其做到心中有数, 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对皮肤破溃者, 告诉其创面护理要点和预防感染的有效措施;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保持鼻黏膜湿润, 注意保暖, 防止感冒;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皮肤清洁, 衣服应宽松柔软, 避免化纤类衣服;如有创伤应认真处理伤口, 加强营养, 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 从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4.8 出院指导

患儿恢复期仍需注意休息, 饮食上可适当地逐渐增加蔬菜品种。对较大患儿及家长可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解释疾病的病变过程及转归。预防呼吸道、消化道等疾病, 慎用能诱发本病的食物、药物等。嘱患儿家长按医嘱用药, 尤其是激素应按要求逐渐减量, 并定期复诊。

5 讨论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 以广泛的小血管炎症为病理基础, 以皮肤紫癜、消化道黏膜出血、关节肿痛和肾炎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易复发, 感染、药物、食物、花粉等通常都是致病因素, 护理人员要详细地向家长介绍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 减少复发的机会。过敏性紫癜病情较为复杂, 通过护理人员认真的观察、细心的护理, 既可及时向医生提供病情发展情况, 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控制, 也可减轻患儿的痛苦,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使过敏性紫癜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过敏性紫癜研究新进展 篇6

1 病因

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1) 细菌感染, 如β溶血性链球菌、结核杆菌、支原体、葡萄球菌、伤寒杆菌、肺炎球菌; (2) 病毒感染, 如水痘、风疹、EB病毒、麻疹等; (3) 寄生虫感染, 如蛔虫、血吸虫等; (4) 昆虫叮咬; (5) 食物过敏, 特别是蛋白质、海鲜类等; (6) 药物过敏, 如抗生素类药、氯噻嗪、碘、重金属等化合物。

1.1 发病机制

目前尚不是完全了解。基本病变与免疫因素、红细胞从血管外溢、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血小板堵塞微血管、无菌性血管炎和间质水肿等有关。致敏原进入机体刺激浆细胞, 产生Ig A、Ig G与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 Ig A可能激活了补体旁路。过多的免疫复合物不易被巨噬细胞清除, 刺激5-羟色胺、组胺等血管活性物质释放, 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组织水肿。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或肾小球膜上沉积, 产生过敏毒素, 使中性粒细胞在沉积处聚集, 并释放蛋白水解酶, 局部组织血管损伤加剧。血管内皮损伤, 激活血小板, 形成微血栓, 局部缺血和出血, 组织水肿。

1.2 病理改变

局部出现血管炎性改变。皮肤损害表现充血水肿、粘膜下出血。显微镜下血管壁有大量白细胞浸润, 上皮细胞增殖, 纤维样坏死和红细胞渗出。结肠损害肉眼可见结肠充血水肿、粘膜下出血、溃疡。显微镜下其血管病变和皮肤病变相似。肾损害表现为亚急性肾小球肾炎, 局灶性肾小球肾炎伴内皮细胞增殖, 血小板血栓堆积于毛细血管中, 纤维蛋白、γ球蛋白和补体沉积于肾小球膜。

1.3 临床表现

发病前1个月内常有感冒史。常见皮肤紫癫, 表现为双下肢对称性、分批出现、高出皮面的紫红色斑点或呈渗出性红斑, 常发于关节周围, 伴荨麻疹、水肿, 可留有色素沉着, 称为皮肤型。因结肠充血水肿、粘膜下出血、溃疡, 可表现腹痛, 无明显压痛、反跳痛。伴恶心、呕吐、呕血或黑便, 称为腹型。腹型紫癫可并发肠坏死、肠穿孔、胰腺炎等, 临床应注意观察病情, 扪到肿块或怀疑有肠坏死、肠穿孔, 应早期手术探查。因关节腔渗血、积液, 表现非游走性关节疼痛, 活动受限, 局部无红热, 无畸形, 可与皮肤紫癜同时或之后出现, 称为关节型。常见部位为踝、肘、膝、腕和指间关节。约25%~50%的患者可合并紫癫性肾炎或肾病, 出现血尿、蛋白尿、细胞管型, 多数预后好, 少数转为慢性肾炎, 甚至出现肾功能衰竭。过敏性紫癜可累及全身各器官, 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1.4 实验室检查

一般有轻度白细胞和血沉增加, 病情重可有贫血, 血小板计数正常, 束臂试验阳性。过敏原皮肤试验阴性。合并肾损害时, 可见镜下血尿、蛋白尿、细胞管型、尿素氮和肌酐增高。抗链球菌溶血素滴度、C3、C4及总补体正常, Ig A、Ig G可增高。一般第1周内血清Ig A免疫复合物都存在, 第2~3周滴度下降或消失, 有报道Ig A免疫复合物长期存在。

1.5 诊断

根据患者皮肤紫癜的特征, 结合腹痛、黑便、关节疼痛或肾损害, 诊断并不困难。受累处病理检查示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 需除外其他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血管炎或肉芽肿性血管炎。

2 治疗方案

主要采取支持、对症治疗。急性期卧床休息, 饮食清淡易消化, 避免接触过敏原, 临床有碰到患者反复发作, 每次均有吃蛋类食品。如消化道症状明显, 合并出血, 必须采取禁食补液。轻症患者服用抗过组胺药物、钙剂及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药物如维生素C、复方路丁等。临床应用H2受体静滴1~2周后改为口服1~2周, 效果不错。合并感染者, 予抗感染治疗。抗血小板凝聚的药物, 如阿司匹林、潘生丁可缓解紫癜等症状、体征, 减少蛋白尿。严重病例可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控制急性期组织水肿、抑制抗原抗体反应、改善关节疼痛和腹痛有效, 可预防肠套叠。单独皮肤或关节病变时不需使用激素。有严重消化道症状、急进性肾炎、肾病时, 应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可抑制肾小球增殖性改变。有人报道预防性肝素输注5d或应用尿激酶可降低紫癫性肾炎的发生。肾功能衰竭时, 可采用血浆置换及透析治疗。过敏性紫癜患者腹痛剧烈, 而无腹膜炎体征, 不伴其他消化道症状、体征时, 一般采取上述治疗措施。发生外科并发症时遵循外科急腹症的处理原则。

3 预后

该病为自限性疾病, 一般预后良好。肾脏受损程度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因素。84%肾脏累及者1年后尿常规及病理可正常。少数属于肾功能衰竭。肾活检有弥慢性肾小球累及和半月体形成者提示病理迁延, 80%以上1年内发展为终末期肾炎。过敏性紫癜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患者, 肾移植术后可复发而使移植失败。

摘要:过敏性紫癜属于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由多种病因致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主要表现皮疹、腹痛、关节疼痛, 部分病人可合并肾脏功能受损。主要采取支持、对症治疗。大部分病人恢复良好。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腹痛,关节疼痛,血尿,肝素

参考文献

[1]胡亚美.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上、下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ISBN7-117-05093-4.

[2]张碧丽, 王文红, 范树颖.儿童过敏性紫癜575例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 2001, 39 (11) :646.

重症过敏性紫癜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门诊及住院的过敏性紫癜患者,共56例。诊断符合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中过敏性紫癜诊断标准。全部病例血小板计数均正常,有系统受损者排除在外。所有病例均排除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等系统疾患。将56例过敏性紫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8例,其中男12例,女16例;年龄4~45岁,中位年龄17岁;病程1~14 d,平均7 d;单纯型紫癜20例,伴发腹型、肾型、关节型者8例。对照组28例,其中男15例,女13例;中位年龄3~47岁,平均18岁;病程1~19 d,平均8.12 d。单纯型紫癜19例,伴发腹型、肾型、关节型者9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方用消癜汤:紫草30 g,三七粉3 g(冲服),生地15 g,丹参20 g,赤芍15 g,鸡血藤20 g,金银花30 g,黄芩15 g,甘草6 g,玄参10 g,牡丹皮15 g。有关节痛者加牛膝、桑枝、薏苡仁、秦艽等,有腹痛者加白芍、延胡索、枳壳、大黄等,有肾型血尿者加大蓟、小蓟、白茅根、茜草等,有蛋白尿者加黄芪、益母草、自茅根等,皮肤瘙痒者加白藓皮、蝉脱等。上方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腹痛者可少量多次服用,均连服两周,儿童剂量酌减。同时应用下述对照组的西药联合治疗。

1.2.2 对照组

西替利嗪10 mg,1次/d,芦丁25 mg,3次/d,罗红霉素150mg,2次/d,儿童剂量酌减。另给予10%葡萄糖酸钙10 ml、VitC 5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点,地塞米松10mg静点(1次/d,共用7 d,7 d后逐渐减量),儿童剂量酌减。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以14 d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判断疗效。

1.3 疗效判断标准及检测方法

1.3.1 疗效标准

根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痊愈:皮肤紫癜完全消退,无腹痛及关节痛,尿常规正常,无反复发作。显效:皮肤紫癜渐消退,无新皮疹出现,腹痛或关节痛缓解或减轻,尿常规正常或好转。有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部分好转。无效:皮疹无消退或有新皮疹出现,腹痛或关节痛无好转,尿常规异常。

1.3.2 甲襞微循环检测方法

患者安静休息30 min后,取坐位,室温在20 ℃~25 ℃,以左手无名指为观测部位,以XW-B-2型微循环显微检查仪(广州健桥医疗电子有限责任公司)观察微循环的形态,如标微循环清晰度、管袢数目、输入输出枝的长度及直径、管袢形状,流态的改变,如血流速度、红细胞聚集、白色微血栓等,以及管周如管袢密度长度等指标,并对积分加以分析。相关指标参照有关文献[2]。具体测量方法参照FNM检测方法[3]。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PEMS 3.1医学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消癜汤与西药联合治疗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治疗前两组比较,形态积分t=0.263,P>0.05;流态积分t=0.231,P>0.05;管周积分t=1.639,P>0.05;总积分t=0.058,P>0.05。治疗4周两组比较,形态积分t=6.542,P<0.01;流态积分t=6.634,P<0.01;管周积分t=8.796,P<0.01;总积分t=11.983,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微循环治疗前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治疗4周后微循环得到改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 讨论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较常见的侵犯小动脉的一种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病因有感染、食物及药物过敏,花粉、昆虫咬伤等所致的过敏等。儿童及青少年较多见,男性较女性多见,起病前1~2周往往有呼吸道感染的病史。属Ⅲ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皮肤紫癜,常伴有关节及腹部疼痛、消化道出血、肾损害,患者血小板正常。基本病理改变为急性无菌性毛细血管和细小动脉的炎症反应。

本试验患者中36例有前驱感染史,上呼吸道感染史是最常见的AP诱发因素。由于感染使机体产生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上,导致微小血管缺氧、炎性改变,血浆成分改变,使管袢周围组织的功能代谢障碍,结构损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影响了甲襞微血管的形态、流态、袢周状态的改变,故甲襞微循环检查中笔者发现,毛细血管的广泛性炎性损害应是过敏性紫癜的一个主要病理改变特征。

据过敏性紫癜紫癜的临床表现和发病特点,中医将其归属于“血证”、“紫斑”、“肌衄”和“葡萄疫”范畴。认为本病的病因外与感受外邪有关,而内则与后天脾虚等相关联。其发病机理以血热或脾虚为主。人体血生于脾,脾主统血,脾虚则统摄无力,均可致血不循经外溢而为病。消癜汤清热凉血止血,健脾固摄止血,有补,有清,达到清热、固本的功效。其中生地、紫草有清热、凉血、养阴之功能。当归、大小蓟活血止血改善微循环。党参、白术、茯苓健脾利湿,调节免疫功能,甘草抗炎抗变态反应,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治疗上,西医治疗以抗过敏及免疫抑制为主,但是单纯西药治疗容易复发。中医治疗血淤证[4]历史悠久,本实验基于现代医学对本病认识的不断加深,将传统中医治疗(自制消癜汤)与西药相结合,采用凉血活血[5]药物治疗。经临床对比观察,两组治疗结果疗效分析,中西药结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另外,应用甲襞微循环检查作为瘀血证的客观指标,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甲襞微循环进行动态观察。结果显示,两组病例治疗前微血管视野模糊,血管弯曲畸形,袢顶瘀血,红细胞聚集,部分血流缓慢、间断、停滞,有时可见出血点。治疗组加用活消癜汤治疗后,微血管功能改善,可见视野较治疗前清晰,血管弯曲度呈扭曲畸形现象明显减轻,血流加快。说明,过敏性紫癜的血淤证与微循环障碍有关。消癜汤可有效调节微循环血流,促使病变组织修复,提高该病的疗效。有的学者认为高黏滞状态与过敏性紫癜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使病情进一步恶化。血流变学是观察血液黏滞性、红细胞聚集性、血液凝固性等特征的指标。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研究过敏性紫癜血液流变学的变化,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摘要:目的 观察消癜汤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疗效及对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56例单纯型过敏性紫癜患者中,消癜汤与西药结合治疗组28例、西药治疗对照组28例,比较两组疗效检测治疗前后微循环变化。结果 治疗组痊愈23例,显效3例,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痊愈16例,显效5例,有效率为75.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χ2=5.62,P<0.01)。两组治疗前微循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过敏性紫癜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消癜汤与西药结合治疗疗效显著。

关键词:消癜汤,过敏性紫癜,微循环

参考文献

[1]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3版.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68-170.

[2]田牛,单毅,柳大昌,等.实用微循环(上册)[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32-36.

[3]Rubiera M,Alexandmv AV.Sonothrombolysis in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J].Am J Cardiovasc Drugs,2010,10(1):5-10.

[4]张志礼.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36.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的动态美下一篇:虚拟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