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紫癜性肾病综合征

2024-06-17

儿童紫癜性肾病综合征(精选6篇)

儿童紫癜性肾病综合征 篇1

肾病综合征 (nephrotic syndrome, NS) 是一组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 导致血浆内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的临床综合征, 是一组常见肾脏疾病, 主要特点是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明显水肿和高脂血症。在小儿泌尿系统疾病中其发病率居第2位[1]。高血压脑病是血压急剧升高导致的脑水肿和脑组织损伤[2], 一般血压>140/90mmHg (1mmHg=0.133kPa) , 同时伴有视力障碍、惊厥、昏迷三项症状之一者即可诊断[3]。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共收治22例肾病综合征并发高血压脑病患儿, 经过规范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 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2例肾病综合征并发高血压脑病患儿, 男15例, 女7例;年龄3岁~13岁, 平均8岁;均有明显水肿、少尿, 尿常规检查蛋白质 (++) ~ (+++) , 24h尿蛋白定量均大于50 mg/ (kg·d) , 血浆白蛋白诊断为低于30g/L, 同时伴有高胆固醇血症;依据全国儿科肾病科研协作组制订的诊断标准[4]均诊断为肾病综合征;血压均符合美国第二届儿童血压控制专题工作组提出的重症高血压诊断标准[5];12例患儿出现视物模糊伴有视力障碍, 9例出现惊厥, 1例出现昏迷, 伴有头痛8例, 伴有呕吐5例。

2 结果

20例血压稳定, 病情好转出院随访, 1例放弃治疗, 出院失访, 1例高血压脑病伴有脑疝, 抢救无效死亡。

3 护理

3.1 加强基础护理

肾病综合征并发高血压脑病患儿病情危重, 将患儿安置在单人间或同病种的双人间, 限制探视人员。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 避免抓瘙皮肤, 每日给予温水擦浴;嘱患儿穿棉质、宽松的衣物, 勤更换, 剪短患儿指甲, 避免抓搔皮肤;保持口腔清洁;饭后漱口, 晨起、睡前刷牙。

3.2 控制感染

感染是肾病综合征常见的并发症, 是导致本病复发和疗效不佳的主要原因, 其发生与蛋白质营养不良、免疫功能紊乱及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有关。本组患儿20例有呼吸道感染, 1例有泌尿道感染伴有明显的尿路刺激征, 1例有皮肤感染。保持病室空气新鲜, 每日消毒3次, 定时通风, 室温调节至28℃~30℃, 湿度50%~60%[6]。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有效的抗生素静脉输注, 呼吸道感染的患儿结合头孢唑林和利巴韦林雾化吸入;泌尿道感染的患儿需保持外阴清洁, 给予1∶5 000的高锰酸钾坐浴, 每天2次, 3d后尿路刺激征消失;皮肤感染的患儿皮肤破溃处予莫匹罗星涂擦, 每天2次, 5d后破溃处愈合。根据患儿的病情遵医嘱合理使用静脉丙球和口服药物匹多莫德等药物调节免疫力, 预防新的感染。

3.3 水肿的护理

严重水肿、处于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 经常更换体位, 防止一侧身体长期受压。每日监测体重、腹围, 准确记录24h出入量。本组有15例阴囊水肿明显, 予丁字带支托阴囊[7], 侧卧时在两腿间置放枕头, 减少压迫、摩擦, 遵医嘱予0.1%雷氟努尔湿敷阴囊和阴茎, 效果很好, 5d~7d水肿消退, 均未出现阴囊破溃。对眼睑肿胀伴有分泌物的患儿, 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拭分泌物, 并抬高头部减轻水肿。对重度水肿的患儿, 尽量避免肌肉和皮下注射, 以免引起注射处感染或引起脓肿。

3.4 高血压脑病的观察及护理

严密观察患儿有无头痛、恶心、呕吐、意识模糊、视力障碍、血压升高等高血压性脑病的前期表现, 做到早期发现, 早期治疗。本组有1例患儿将服入口中的降压药趁家属和医务人员不备之时把药吐出放入兜里, 总共漏服2次, 患儿出现抽搐, 血压 (180~200) / (100~130) mmHg, 立即予硝普钠降血压、呋塞米静脉注射利尿、20%甘露醇降颅内压、地西泮静脉缓慢注射镇静、止痉及鼻导管吸氧 (1L/min) 、心电监护等处理, 患儿血压基本稳定, 未出现严重不良后果。医务人员加强与患儿的沟通教育和监督, 未再出现漏服药物。1例肾病综合征复发由基层医院转入, 血压 (150~160) / (100~110) mmHg, 意识模糊, 转入前抽搐2次, 经降压、镇静、利尿等积极处理无效, 患儿进入昏迷状态, 瞳孔缩小, 光反应迟钝, 考虑肾病综合征并发高血压脑病脑疝, 抢救无效死亡。

3.5 血液净化治疗及护理

本组患儿均有明显的水肿、少尿, 其中8例出现轻中度腹腔积液, 6例有急性肾衰竭, 遵医嘱予血液净化治疗改善肾功能, 减轻水肿。治疗中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及各项监测指标是否正常, 及时发现患儿的不适或血液净化的并发症 (如症状性低血压、失衡综合征、致热原反应、出血等) , 及时处理。本组2例患儿出现低血压, 立即给予生理盐水静脉输注和20%白蛋白静脉注射后血压恢复正常。治疗前后测量患儿的生命体征、体重, 采血进行生化检查, 以了解治疗的效果及2次治疗之间病情控制状况。治疗后除常规生命体征的观察外, 还应加强穿刺部位的观察, 观察其有无渗血、敷料是否干燥、弹力绷带包扎松紧是否合适、肢端有无肿胀、皮肤温度是否正常、有无假性动脉瘤的形成等。本组1例患儿深静脉置管处在第2次血液净化治疗后有渗血, 立即予压迫止血、消毒穿刺部位、云南白药外敷、更换敷料等处理后未再渗血, 导管通畅。经过积极处理, 配合3次~9次血液净化治疗, 本组20例患儿病情控制, 好转出院并定期随访;1例患儿发生慢性肾衰竭, 行第2次血液净化治疗后签字放弃治疗, 出院失访。

3.6 饮食指导

给患儿及家属讲解合理饮食的重要性, 根据患儿肝肾功、电解质结果选择合适饮食。了解患儿的饮食习惯, 在坚持肾病综合征饮食的原则下尽量满足患儿的要求。选择高微量元素、高维生素的、低盐饮食 (盐每日1g~2g) , 严重高血压或水肿者应限食盐及水, 保持出入量平衡。保证热量, 选择优质蛋白, 蛋白质摄入控制在每日2g/kg左右[8]。当病情好转、尿量增多、肾功能正常后给予优质动物蛋白食物, 如牛奶、鸡蛋、瘦肉、鱼等。有肾衰竭时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同时限制含钾的食物和水果蔬菜, 如蘑菇、海带、豆类、广柑、香蕉、橘子等。肥胖患儿应限制脂肪和糖类的摄入[9]。

3.7 心理护理

多与患儿及其家属交谈, 鼓励其说出内心感受, 如害怕、忧虑等。向患儿家属讲解疾病的知识和护理常识, 介绍治疗较好的范例, 以增加患儿和家属战胜疾病的信心, 争取早日康复。

3.8 健康教育

预防感染;注意休息, 合理饮食, 病情缓解后适当安排一定的学习;按时服药;出现水肿逐渐加重、恶心、呕吐、抽搐、心悸、体温升高、尿量减少等情况时及时报告, 及时就诊;出院后定期专科门诊随访。

4 讨论

肾病综合征治疗的目的是:去除病因与诱因;消除水肿、降低血压;使蛋白尿减少或消失;提高血浆白蛋白、降低高脂血症、保护肾功能、避免复发[10]。并发高血压脑病是内科急症之一, 在疾病急性发作期应绝对卧床休息, 因卧床可增高肾血流量, 有利于利尿, 同时休息可减少代谢物产生, 减轻肾脏负担。夜间抬高患儿患肢, 改善血液循环。本组患儿均有明显的水肿、少尿, 部分患儿有急性肾衰竭, 遵医嘱给予血液净化治疗改善肾功能, 减轻水肿, 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治疗过程中需严密观察病情, 防止血液净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11]。

感染是肾病综合征患儿复发最主要的诱因[12], 上呼吸道感染及其他部位的感染是肾病综合征复发的诱因, 应预防感冒, 及时增减衣物, 应少去公共场所, 外出须戴口罩。严密观察感染征象:注意有无体温升高、皮肤感染、咳嗽、咳痰、尿路刺激征等。同时, 激素使用不当、免疫功能低下及血浆白蛋白过低为复发常见的诱发因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本病非常重要的药物, 应严格遵守医嘱, 不滥用药物, 不乱加减药物, 遵守服药依从性[13]。告知患儿及家属疾病相关知识, 激素副反应引起的柯欣貌是暂时的, 激素逐渐减量到停药时会恢复到原来可爱的脸蛋和匀称体型, 举例说明, 增强其信心, 使其保持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护士应根据患儿及家属的文化程度和认知水平针对性地做好健康教育[14]。

儿童紫癜性肾炎临床疗效观察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把来该院就诊的紫癜性肾炎患者158例, 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治疗组79例, 男45例, 女34例, 年龄5~13岁, 平均年龄9岁;对照组79例, 男47例, 女32例, 年龄4~12岁, 平均年龄8岁。以上患儿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肾脏病学组会关于紫癜性肾炎的诊断标准[4,5,6,7]。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病例选择标准

(1) 患儿临床均存在蛋白尿、血尿等症状; (2) 白细胞正常或升高者; (3) 尿相差显微镜检查后血尿类型为肾小球源性; (4) 无低分子肝素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病史; (5) 监护人及家属同意此次观察治疗, 签署知情同意书[8]。

1.2.2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常规治疗 (治疗组)

入院后要禁止患儿接触易诱发过敏的过敏原, 并保证充足的卧床休息时间。先给予其常规治疗紫癜性肾炎的治疗方法, 包括使用氯苯那敏、氯雷他定等脱敏药、抗过敏药, 维生素C等改变血管脆性的药物, 对于存在胃肠道出血、关节症状者可适当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同时还要注意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在上述基础上, 给予患儿抗凝剂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国药准字H19990078低分子肝素钙, 用以改善肾血管凝血障碍, 用法:皮下注射, 用量:100 U/kg, 1次/d, 可酌情加减, 治疗以7 d为一疗程, 一疗程结束后休息7 d再继续治疗, 共治疗3个月。在治疗过程中重要注意观察患儿出、凝血时间变化, 尿红细胞、尿蛋白等数量及含量的变化。

1.2.3 仅常规治疗 (对照组)

仅给与患儿HSPN常规治疗, 治疗方法同治疗组。同时, 治疗疗程、观察项目等也参见治疗组。

1.3 疗效判定标准

将HSPN的疗效判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率及有效率为总有效率[9,10,11]。

其中显效:患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体征基本完全消失, 24 h尿蛋白定量小于1 g, 高倍镜下尿红细胞数显著减少, 肾功能良好;有效:患儿各种临床体征、症状得到一定缓解, 24 h尿蛋白定量小于2 g, 但不及显效, 尿红细胞数减少, 肾功能有所恢复;无效:患儿体征、临床症状未有改善, 甚至加重, 尿蛋白定量及红细胞数没有下降, 肾功能不良或恶化。

1.4 统计方法

观察并比较两组数据, 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用软件SPSS 19.0完成。计量资料用±s表示, 计数资料用n和百分率表示, 计量数据应用t检验, 计数数据采取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结果

判定两组治疗效果后, 发现治疗组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 卡方检验得卡方值χ2=10.018, P=0.007, 有P<0.05, 说明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即治疗组对HSPN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好, 见表1。

2.2 指标改善结果

经过测量治疗前后患儿24 h尿蛋白量、尿红细胞数并进行t检验后发现, 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本无差别的两项指标 (P>0.05) 在治疗后出现显著差别, 即治疗组改善效果更好,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2.3 血凝学指标

治疗组患者血凝学指标76例 (96.20%) 恢复正常, 对照组68例 (86.08%) , 统计学处理后χ2=1.76, P=0.08, P>0.05,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恢复正常比例高于对照组。

2.4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2例 (2.53%) 患者出现瘀斑, 相关处理后好转, 不影响后续治疗。无出、凝血时间明显延长现象, 未见肝功能损害。

3 讨论

HSP的发病通常令患儿家属防不胜防, 不仅因其多发于10岁以下的儿童, 而且还因其发病前往往无任何征兆, 若任由其病情持续发展, 就会继发HSPN。一般情况下, 紫癜会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失调, 而且因儿童的免疫功能还不完备, 免疫功能更为低下, 使病毒、细菌等外界有害物质更易进入人体产生过敏反应, 引起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沉积, 导致肾脏损害、肾血管通透性增加, 最终发展为紫癜性肾炎。HSPN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症状不仅包括患儿皮肤会出现紫癜、红斑、水肿等, 还包括各种关节症状、腹部疼痛症状以及血尿、蛋白尿等, 据悉该病的HSP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 如若不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 将严重威胁患儿生命[12]。临床上治疗HSPN的主要方法有休息、抗感染、抗过敏等的一般治疗, 还有使用激素、雷公藤、环磷酰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的药物治疗以及血浆置换、扁桃体切除术等其他治疗方法。目前, 治疗HSPN最有效方法还尚无定论, 但有学者建议应用抗凝剂治疗, 可显著改善肾脏凝血障碍, 有效缓解病情。低分子肝素钙[1]是一种良好的抗凝剂, 其能有效扭转患者体内的高凝状态, 减轻血尿、蛋白尿症状。

临床上将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常规治疗应用于HSPN的治疗中效果显著, 李雅彬等[13]用此方法治疗得到86.11%的总有效率, 高于61.12%的紫癜性肾炎常规治疗方法, 因此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常规治疗对该病的逆转或缓解意义重大。该组治疗组显效45例 (56.96%) , 有效27例 (34.18%) , 总有效率91.14%, 尽管对照组也存在73.42%的总有效率, 但与治疗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 对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的24 h尿蛋白量、尿红细胞数t检验结果显示, 治疗前本无明显差异的两组数据在治疗后差异明显, 治疗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在血凝学指标恢复方面, 即使两组效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治疗组恢复率也高于对照组, 并且治疗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可见, 相比于常规治疗, 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的临床治疗方法对于改善患儿临床症状, 帮助疾病恢复的意义更显著, 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儿童紫癜性肾病综合征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儿科收治的100例儿童紫癜性肾炎患儿作为研究的对象,纳入标准:所有患儿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制定的儿童紫癜性肾炎的诊断标准[2];有明确的皮肤紫癜病史,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疾病和关节疾病等;尿检异常,伴有水肿现象;肾活检符合儿童紫癜性肾炎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具有凝血功能障碍或者异常的家族史;患有其他的免疫功能障碍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肾小球炎;患有其他的肾脏疾病如乙肝病毒相关肾炎等。患有严重的肾血管损伤和畸形导致的肾功能障碍。100例患儿中有男患儿55例,女患儿45例,年龄在4~15岁,平均年龄(9.6±2.5)岁。所有临床患者资料均经过患者同意,并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临床分型

疾病分型按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疾病学组制定的诊断标准[3]分为6种不同的类型:①尿检正常型:多次检查尿液无任何异常的情况出现,但伴有尿微量白蛋白升高的趋势;②孤立性血尿或蛋白尿型:镜下血尿红细胞(RBC)或肉眼血尿超过5个HP,1周内3次尿常规检查蛋白呈现阳性或者24 h尿蛋白量超过150 mg或者1周内3次尿检尿微量白蛋白含量高于正常值;③血尿和蛋白尿型:同时存在血尿和蛋白尿现象且标准相同;④急性肾炎型:血尿、高血压以及氮质血症至少有2项以及以上出现;⑤肾病综合征:24 h尿蛋白量超过50 mg/kg并伴/不伴低蛋白血症、高血脂症;⑥急进性肾炎型。

1.2.2 病理分型

行肾组织活检的患儿进行光学显微镜和免疫病理电子显微镜检查,确定患儿的病理情况。肾活检光镜检查组织经过甲醛固定,切片的厚度为2μm,经过HE、PAS以及PASM和Masson染色。肾活检免疫检查主要包括血免疫球蛋白Ig A、Ig M、Ig G。将肾小球内沉积的免疫复合物分为4中不同的免疫病理类型:①Ig A;②Ig A+Ig G;③Ig A+Ig M;④Ig A+Ig G+Ig M。经过电子显微镜检查均表现为系膜增生且系膜区沉积电子致密物。肾活检后病理分型按照国际儿童肾脏病研究组制定的诊断标准:肾小球轻微病变为I型;系膜增生为II型;系膜局灶(IIIa)或者弥漫增生(IIIb)为III型;表现为50%的肾小球形成新月体,有些节段有血栓形成,襻坏死或者硬化;系膜病变为IV型,表现为50%~75%的肾小球呈新月形;假膜增生型为VI型。

1.2.3 实验室观察指标分析患儿的血免疫指标,观察临床与病理分析之间的差异性。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该次的研究结果进行统一的分析和处理,经Spearman秩和检验,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用χ2进行检验。分析,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儿一般情况

100例紫癜性肾炎患儿中有男患儿55例,占55%,女患儿45例,占45%,平均年龄在(9.6±2.5)岁,肾活检患儿65例。100例患儿中有25例患儿因为其他原因诱发疾病,主要与感染和食物过敏有关。

2.2 临床与病理分型

100例患儿中临床分型:尿检正常患儿占11.0%,孤立性血尿或尿蛋白型占10.0%,血尿和蛋白尿型患儿占40.0%,急性肾炎型患儿占7%,肾病综合征患儿占29.0%,急进型肾炎型占3.0%。

100例患儿中病理分型为:I级患儿占9.0%,II级患儿占49.0%,III级患儿占29.0%,IV级患儿占7.0%,V级患儿占2.0%,VI级患儿占4.0%。

2.3 临床分型与病理分级的关系

尿检正常型患儿以及孤立性血尿或者蛋白型患儿中肾脏病理的损伤程度较轻,主要以II级为主,占68.2%(15/22)。经过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临床分型与病理分级之间有相关性(r=0.392,P<0.05)。见表1。

2.4 免疫复合物沉积于病理分型之间的关系

免疫复合物分型中Ig A型主要分布在I级和II级,Ig A+Ig G型主要分布在I级~III级;Ig A+Ig M型主要分布在II级以上,Ig A+Ig G+Ig M型主要分布在II级以上。经验证,r=0.46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2所示。

3 讨论

儿童紫癜性肾炎作为一种血管炎症,国内外的相关学者将其归类为白细胞破裂性血管炎,确定患儿在整个病程中的临床症状以及肾损害的程度对疾病的治疗显得十分重要。儿童紫癜性肾炎肾脏累及程度为20%~80%不等,研究患儿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能够加深对病理的认识,改善预后的效果[4]。

儿童紫癜性肾炎发病机制与免疫学有相关性,主要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异常为主。我国的研究表明[5,6,7],有73.4%的患儿在发病4周内出现严重的肾脏损坏,有96.7%的患儿在发病半年内出现肾脏损坏。刘玲等[8]研究89例患儿的临床分型以血尿和蛋白尿型(41.6%)、肾病综合征型(27.0%)、孤立性蛋白尿型(21.3%)多见,而三者的病理分级均以Ⅲ级多见,分别占67.6%、70.8%、73.7%。不同临床分型紫癜肾患儿病理分级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复合物分型以Ig A+Ig M沉积最多为36例(占40.45%);其次为Ig A+Ig G+Ig M沉积25例(占28.09%);单纯Ig A沉积19例(21.35%);Ig A+Ig G沉积9例(10.11%),不同免疫复合物分型的病理分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该次研究中血尿和蛋白尿型患儿占40.0%,肾病综合征患儿占29.0%,免疫复合物分型中Ig A型主要分布在I级和II级,Ig A+Ig G型主要分布在I级~III级;Ig A+Ig M型主要分布在II级以上,Ig A+Ig G+Ig M型主要分布在II级以上。以Ig A+Ig G+Ig M沉积最为常见,且与病变和肾脏的病理损害程度有很大的相关性,与以上的研究结果相似。国外有学者[9]对251例患儿进行长期的随访,发现10年后肾衰的发生率在6%以内,15年后的发生率为10%。检查患儿的免疫学复合物能够正确判断肾脏损害的程度。

综上所述,儿童紫癜性肾炎临床严重程度与病理损伤的程度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临床中应当及早发现,提高预后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紫癜性肾炎临床与病理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5年7月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100例儿童紫癜性肾炎患儿作为研究的对象,对患儿进行不同临床的分型和病理分析。结果 临床分型中100例患儿中临床分型以血尿和蛋白尿型患儿最为常见,占40.0%,其次为肾病综合征型,占29.0%。病理分型中以II级为主,占49.0%,其次为III级,占29.0%。尿检正常型患儿以及孤立性血尿或者蛋白型患儿中肾脏病理的损伤程度较轻,血尿和尿蛋白型中II级较多,占62.5%(25/40),III级占17.5%(7/40)。肾病综合征主要以III级为主,占51.7%(15/29);急进性肾炎型主要以VI级为主。发现临床分型与病理分级之间具有很大的相关性(r=0.392,P<0.05)。结论儿童紫癜性肾炎临床严重程度与病理损伤的程度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关键词:儿童紫癜性肾炎,临床表现,病理分型

参考文献

[1]舒芬华,欧阳文姝,邓芳菊,等.过渡期护理模式在儿童紫癜性肾炎出院护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5(7):631-632.

[2]罗苇,冯仕品,王莉,等.蛋白尿表现的儿童紫癜性肾炎临床与病理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4(2):156-159.

[3]任献国,张沛,高远赋,等.儿童紫癜性肾炎肾脏病理分级与临床特征关系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1):2441-2443.

[4]刘睿,马路,李长春,等.儿童紫癜性肾炎临床与病理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5(6):515-519.

[5]徐海霞,邵晓珊,李宇红,等.儿童紫癜性肾炎60例临床与病理关系分析[J].中外医疗,2014(31):39-41.

[6]张洪霞,潘艳艳,王兴翠,等.168例儿童紫癜性肾炎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5):79-80.

[7]张建江,史佩佩,付书琴,等.儿童紫癜性肾炎167例临床和病理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17):1320-1322.

[8]刘玲,张东风,李春珍,等.儿童过敏性紫癜肾炎的临床及病理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5,33(2):151-154.

儿童紫癜性肾病综合征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般资料

对我长春市绿园区人民医自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75例具有完整性、连续性的紫癜性肾炎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其中男患儿48例, 女患儿27例, 患儿发病年龄为3~15岁, 平均年龄8.3岁。治疗时间为15d~2年, 平均病程9.1个月。75例患儿中, 发病原因方面:曾患上呼吸道感染者15例, 因食用鱼虾等食物后发病者17例, 43例患儿无明显诱因而发病;临床表现:75例患儿均出现皮肤紫癜, 有腹痛者68例, 可见肉眼血尿者54例, 有关节疼痛的患儿54例, 有水肿者9例, 患儿有消化道出血者6例, 出现高血压1例;尿检结果显示:患儿75例均有镜下血尿, 有蛋白尿者71例。

1.2 临床诊断

所有患儿临床诊断如下:患病初期反复出现对称分布、大小不一的皮肤紫癜, 部分患者伴有腹痛、血尿、血便、关节疼痛等症状;血常规及凝血常规结果均无异常;尿常规检测可见潜血和蛋白质, 部分患者可伴有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排除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其他外科急腹症等。

1.3 临床分型[3]

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分型, 共可分成5型: (1) 尿常规检查异常型34例; (2) 临床表现为孤立性肉眼血尿型11例; (3) 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型27例; (4) 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型2例; (5) 表现为高血压型1例。

1.4 治疗方法

在临床上治疗紫癜性肾炎应本着去除病因, 抗过敏的治疗原则。此病具有一定的自限性, 且患儿的病情轻重不一, 因此应结合具体症状分型确定治疗方案。单纯性血尿患者的治疗, 应给予双嘧达莫口服, 或者给予雷公藤多苷口服, 疗程均为3个月;出现血尿和蛋白尿的患儿, 应给予雷公藤多苷片1mg/kg·d或强的松口服, 疗程均为3~6个月, 可根据病情需要适当延长治疗时间。表现为急性肾炎型, 给予口服强的松治疗, 根据病情确定治疗时间。肾病综合征型, 可选择强的松联合雷公藤多苷片或CTX治疗, 应注意应用强的松时间不宜过长, 计量不宜过大, 一般在应用4周后变为隔日顿服。表现为急进性肾炎型, 可将强的松、CTX、肝素、双嘧达莫四种药联合应用, 必要时需进行透析治疗。应用以上药物治疗的同时, 还可以同时服用维生素C和芦丁等, 可以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减轻患儿的出血倾向。

1.3 预后判定标准[4]

按Counahan所提出的评判紫癜性肾炎预后标准, 分A~D共4组:A组为正常组, 即体格检查、尿检查及肾功能均正常, 且检查结果正常持续超过3个月;B组为尿检轻微异常组, 尿蛋白<40mg/ (kg·d) , 尿检中红细胞<10/400倍, 且肾功能未见异常;C组为活动性肾病组, 即尿蛋白>40mg/ (kg·d) , 尿检红细胞>10/400倍, 肾功未见异常。肾小球滤过率>60mL/ (min·1.73m2) , 伴或不伴高血压。D组为肾功能不全组, 血尿素氮升高, 同时可伴有或不伴血肌酐升高, 肾小球滤过率<60mL/ (min·1.73 m2) 。

2 结果

长春市绿园区人民医院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治疗75例紫癜性肾炎患儿, 治疗效果满意, 并进行随访, 其中有3例患者失去联系, 其余72例均随访1~3年, 被判定为临床痊愈并且未出现反复的患儿65例, 所占百分比为86.6%;其中6例患儿治愈后由于感染等因素出现反复, 检查有轻度蛋白尿或镜下血尿, 但肾功能正常, 占8%。

3 讨论

3.1 肾上腺皮质激素在临床治疗紫癜性肾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除具有抗过敏的作用外, 还可以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多应用于出现严重的皮肤紫癜、混合型紫癜性肾炎及出现肾功能损害者[5]。对于控制关节肿痛和腹痛效果较好, 可以提高尿蛋白转阴率。对于激素治疗未见明显效果的患者, 应及时行肾穿刺活检, 若肾穿活检结果显示患者同时伴有肾小球硬化, 用环磷酰胺进行冲击有临床疗效。

3.2 对于紫癜性肾炎的发病机制, 业内对其较统一的认识是:紫癜性肾炎可以说是一种变态反应学, 致病原进入到人体后对部分浆细胞发生刺激作用, 从而生成免疫球蛋白IgA、IgG型抗体, 形成一种免疫复合物, 此种免疫复合物分子量比较小, 吞噬细胞不易将其清楚干净, 使其随着血液循环长时间存留于血液当中, 同时沉积在GBM上[6]。沉积物可激活相应补体, 中性粒和单核细胞与活化的补体产生趋化作用, 使细胞进一步浸润复合物沉积部位, 同时释放溶酶物质, 损伤机体组织;抗原抗体反应可以损伤内皮, 血小板的聚集破坏, 释放血小板活性物质, 从而增加通透性, 同时参与凝血而形成微血栓。因此, 免疫复合物与补体间的作用不平衡是紫癜性肾炎发病的关键所在。

总之, 患有过敏性紫癜的患儿临床应特别重视早期监测是否存在肾脏损害, 由于近年来, 对紫癜性肾炎的认识逐步提高, 临床诊疗手段日趋规范化、合理化, 能够做到尽早诊断, 并给予及时、正确的治疗, 同时嘱咐患儿家属长期随访及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积极配合治疗, 使更多的患儿摆脱此病的困扰, 健康成长。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紫癜性肾炎 (HSPN) 的临床表现、临床分型、治疗方法、疗效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长春市绿园区人民医院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入院治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的紫癜性肾炎7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75例紫癜性肾炎患儿, 治疗效果满意, 并进行随访, 其中有3例患者失去联系, 其余72例均随访13年, 被判定为临床痊愈并且未出现反复的患儿65例, 所占百分比为86.6%;其中6例患儿治愈后由于感染等因素出现反复, 检查有轻度蛋白尿或镜下血尿, 但肾功能正常, 占8%。结论 患有过敏性紫癜的患者临床应特别重视早期监测是否存在肾脏损害, 由于近年来, 对此病的认识逐步提高, 临床诊疗手段日趋规范化、合理化, 应该做到尽早诊断, 并给予及时、正确的治疗。

关键词:儿童,紫癜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治疗

参考文献

[1]胡章学, 谭淳予, 秦伟.90例紫癜性肾炎临床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6, 31 (4) :614-617.

[2]何金华, 李志辉, 段翠蓉.紫癜性肾炎患儿蛋白尿、免疫病理和体液免疫的关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8, 23 (5) :81.

[3]邵小梅.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中医辨证治疗[J].吉林医学, 2010, 31 (11) :36.

[4]刘湘玲, 易著文, 党西强.儿童过敏性紫癜236例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 2006, 24 (1) :75.

[5]邢精红, 马娉婷, 王嫒嫒, 等.过敏性紫癜患者早期肾损伤尿微量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7, 4 (9) :826-829.

儿童紫癜性肾病综合征 篇5

资料与方法

2008年3月-2013年1月收治过敏性紫癜患儿120例, 男79例, 女41例;年龄2~13岁, 平均 (8.9±1.7) 岁;病程2~33天, 平均 (11.8±2.5) 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可触及的皮肤紫癜, 伴有关节肿痛37例, 腹痛24例;无出血倾向, 凝血机制正常, 无肾功能损害及其他合并症, 非肝素过敏体质。所有患儿随机分为A组、B组、对照组, 各40例, 3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 包括消除致病源, 口服扑尔敏、西咪替丁抗过敏, 维生素C、曲克芦丁改善血管通透性, 适当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 视情况给予激素治疗以及对症支持治疗等。A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IU/kg, 皮下注射, 2次/日, 连用10天;B组低分子肝素钙应用剂量20IU/kg, 其他疗法同A组相同。3组均治疗至临床症状消失, 随访3~9个月。

观察指标:比较3组患儿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变化、不良反应, 以及随访过程中紫癜性肾炎的发生率。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 *P<0.05。

结果

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治疗后A、B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均低于治疗前, 且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血细胞比容、血小板数量有所下降,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紫癜性肾炎:随访过程中, A、B组患儿紫癜性肾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过敏性紫癜一般症状较轻, 但一旦合并紫癜性肾炎, 则预后较差。过敏性紫癜合并紫癜性肾炎发病机制:Ig A介导的免疫反应被激活, 大量Ig A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 使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 进一步发展可导致局灶性坏死、渗出,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形成血栓, 肾小球玻璃样变等;研究显示, 肾小球基底膜的破坏与其丢失大量负电荷, 造成原有的电荷屏障受损有关;另外, 过敏性紫癜患儿的血液流变学指标, 如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等较正常偏高, 促进血小板聚集, 血液呈血栓前状态, 且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倾向, 对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具有促进作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肝素的应用在预防紫癜性肾炎的作用中, 调节免疫反应, 抑制补体系统的激活对肾小球的损害, 抑制肾小球基底膜增生;阻止纤维蛋白、凝血酶的形成和血小板聚集, 以有效防止血栓形成, 缓解血液高凝状态, 改善微循环;补充肾小球基底膜丢失的负电荷, 重建其电荷屏障, 保护肾小球功能[4]。肝素通过与体内抗凝血因子Xa和抗凝血酶结合形成复合物而发挥作用, 其分离后依然可重新发挥作用, 循环往复, 其吸收缓慢, 药效持久, 故应用小剂量肝素即可有效发挥预防紫癜性肾炎的作用, 且可明显减少出血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A、B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均低于治疗前, 且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血细胞比容、血小板数量有所下降,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随访过程中, A、B组患儿紫癜性肾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5IU/kg的肝素剂量与20IU/kg的肝素剂量对预防紫癜性肾炎的效果相当, 不良反应小, 且有效缓解血液高凝状态, 而对血小板数量影响不明显, 相对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 江红.小剂量肝素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对预防紫癜性肾炎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 2012, 5 (1) :7-8.

[2] 曹宁丽, 许亚红, 向明.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减少过敏性紫癜肾损害临床观察[J].江西医药, 2011, 46 (12) :1106-1107.

[3] 马越.小剂量肝素预防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肾损害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7, 1 (11) :41.

儿童紫癜性肾病综合征 篇6

遗憾的是, 虽然中医药防治紫癜性肾炎具备独特的优势, 但临床试验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诸多漏洞和问题, 直接影响了中医药的临床疗效评价:例如多采用经验报道一步式跨越到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 忽视了其他类型的研究方法在获得研究证据中的递进作用;缺乏统一的、规范化的辨证规律, 又直接影响到入选病例间的一致性和中药干预的标准化等, 都降低了试验结果的可信度。加之多年来医学研究领域崇尚客观化证据而忽视主观化证据的倾向, 使得经典的定量研究和关联分析方法难以对中医学中特有的经验和规律等人文因素进行评价, 也直接影响了中医辨证规律的系统建立。

循证医学认为临床研究中“证据”的形成需要较为长期的积累过程[5]。从临床实践者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的经验, 然后上升到回顾性的病例对照研究, 随后是前瞻性的队列观察或非随机的对照研究, 最终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进行验证[5]。科学评价中医药的临床疗效, 并不能凭借几个随机对照试验就可以得到“证据”。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治疗的核心和疗效关键[6,7,8,9,10], 中医证候是辨证论治的基础, 也是中医学理法方药和诊疗体系的核心和纽带, 是疗效评价的前提。既往的大部分中医文献由于没有严格按照临床流行病学原则进行试验设计和系统评价, 尤其是证候标准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在试验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诸多漏洞和问题, 因而降低了试验结果的可信度[11]。所以运用科学的手段展开对儿童紫癜性肾炎中医辨证规律的标准化研究, 提高中医药诊疗体系的可信度与可重复性已经成为当前儿童紫癜性肾炎中医药诊疗中的重要课题。

共识法 (consensus methods) 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难题带来了契机。共识法是指在保证参与者有均等机会影响结果的前提下, 应用于群体决策的一系列方法[12]。具体方法有3种:德尔斐法 (the delph process) 、名义群体法 (the nominal group technique, NGT) 和共识会议法 (consensus development conference, CDC) [13]。目前多应用于制定临床实践指南或卫生技术评估[14,15], 如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编写临床实践指南的过程中常用此法[16]。其中德尔斐法在20世纪50年代被引入医学研究领域, 本质上是一种反馈匿名函询法[17]。具体方法是采用邮寄问卷的方式向参与者征求反馈意见和建议等, 然后将所汇集的意见进行统计学上的综合处理, 并进行再次意见和建议征求, 得到二次反馈。共识会议法于1977年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引入医学研究领域, 用以辅助复杂的决策过程。具体由各相关专家、群体和代表等以投票、排序或公开讨论的方式, 针对决策或研究发现进行评估, 再将这些多元化的决议整合出最重要的指导建议[18]。具体实践中德尔斐法和共识会议法相互结合可以取长补短, 最大限度地发挥共识法的积极作用。共识法属于定性研究中非正式的“群体访谈法” (group interview) 的范畴, 它的出现为解决多年来医学研究领域崇尚客观化研究而忽视主观世界研究的问题带来了曙光。

循证医学也认为临床研究的“证据”不仅来源于人体试验中获得的客观化数据, 还应当包括从研究者和参与环节中的医疗人员的主观世界里获得的有价值的信息[5]。但是经典的定量研究和关联分析方法无法评价中医药研究中的经验和规律等特有的人文因素, 尽管这些经验和规律来自于以经典理论为指导的临床实践积累, 已经证明是确有疗效的和值得推广的。如果按照现行循证医学标准[19]的划分将其归入最低级别的话, 显然不符合中医临床实践与科研实践的实际情况, 是不妥当和不科学的。所以在建立中医辨证规律时必须补充以社会学的定性研究方法等多种新的研究方法, 利用德尔斐法和共识会议法可以将这些主观性的经验、建议和意见进行规范化研究并充分利用其价值, 集思广益、取长避短, 这也是目前解救中医学“困境”的较为切合实际的方法。

以往经验已经证明, 中医药研究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因此我们提出利用德尔斐法可以使中医儿科学领域内有关儿童紫癜性肾炎的“专家经验”等确有实用价值的信息得以科学化和规范化, 形成统一的儿童紫癜性肾炎的中医辨证规律;利用共识会议法可以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儿童紫癜性肾炎的中医辨证规律;再结合前瞻性病例调查可以在临床实践中验证儿童紫癜性肾炎的中医辨证规律。通过以上工作, 将有可能为今后中医药防治儿童紫癜性肾炎的疗效评价提供合适的度量工具, 为衡量临床中医专家的经验提供了新的度量途径和方法;对证候规律研究的标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将提供方法上的借鉴,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摘要:根据儿童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特点, 利用临床流行病学中的共识法可以使得“专家经验”等确有实用价值的信息得以科学化和规范化, 形成统一的儿童紫癜性肾炎的中医辨证规律, 为今后中医药防治儿童紫癜性肾炎的疗效评价提供合适的度量工具, 为以“病”为主探索中医证候规律的研究提供方法学上的借鉴。

上一篇:颅脑外伤后手术下一篇:血糖控制质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