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控制质量论文

2024-06-17

血糖控制质量论文(精选8篇)

血糖控制质量论文 篇1

随着社会中糖尿病患者的增多, 便捷的血糖测量方法也越来越值得推广。临床较常见的血糖测量方法主要有静脉血浆糖 (VPG) 测定和微血管全血糖 (CBG) 测定2种。其中VPG测定是通过抽取静脉血, 以己糖激酶法 (HK法) 作为血糖测定的参考标准, 是一种较为准确、可靠的测量方法。但由于采血量多、测定时间长, 所以不适于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相比之下, CBG测定通过采取毛细血管血即可测量血糖, 且采血量少, 方便、快速。本文通过对50名体检者进行血糖测量, 以探讨CBG对血糖测定的准确性以及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1月我院健康体检者50名, 其中男23名, 女27名, 年龄25~43岁, 中位年龄34岁。

1.2 方法

所有体检者测定均为空腹血糖。CBG测定:先用酒精消毒无名指端后再进行穿刺, 让末梢血自然流出, 均匀涂于试纸条小孔上, 采末梢血后用美国One Touch血糖测定仪测量血糖, 严格按说明书进行操作。VPG测定:同时抽取每名体检者静脉血采用HK法测量血糖。静脉血浆采集按照采血常规步骤操作, 氟化钠抗凝后2h内送检。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50名体检者快速测定法测量的空腹血糖平均值为 (4.2±1.6) mmol/L, 静脉血浆HK法测量的空腹血糖平均值为 (4.6±1.2) mmol/L, 差异无统计意义 (P>0.05) 。

50名体检者中, 测量结果差异较大3名, 差值分别为7.4、4.8及6.5mmol/L, 且均采用的快速测定法。去除3名体检者数据, 最终快速测定法测量的空腹血糖平均值为 (4.4±1.1) mmol/L, 静脉血浆HK法测量的空腹血糖平均值为 (4.5±1.3) mmol/L, 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去除3名差异较大体检者数据, 2组数据进行回归方程Y=0.859X+0.365, 相关性检验P<0.05, 2组数据具有相关性。

3讨论

一般认为, 静脉血与毛细血管血在空腹8h以上测定的血糖值无差异。但进食后, 由于肠道吸收的葡萄糖经腔静脉回心后再流入动脉, 然后经过外周毛细血管才回到静脉, 所以动脉血糖值比静脉血糖值高。毛细血管血糖与动脉血相近, 因此, 进食后快速测定血糖值高于HK法测定值, 但也有研究者得出前者低于后者的结论, 这可能与进食量和时间不同有关。

快速测定法测定产生误差的原因很多, 主要包括: (1) 血糖仪使用不当:如血清仪要定期进行清洁维护, 当比色系受到污染时即可影响结果;未按操作说明进行;未定期对校正液进行校正等。 (2) 血样采取方法不正确:血样的采取是产生误差的最大原因, 也是最常见原因, 如血滴过少或用力挤手指等, 均可导致血液被稀释。 (3) 血液内本身有内源性或外源性干扰物, 如维生素C、布洛芬、四环素等。 (4) 电磁干扰:因血糖仪是电子仪器, 当附近有手机或其他无线器材时则会受到影响。

总之, 快速测定血糖法可以准确测定血糖值, 且简便、快捷,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快速血糖测定与质量控制的方法。方法 分别采用快速测定法和静脉血浆HK法测定50名体检者的空腹血糖值, 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种方法测定的空腹血糖值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快速测定血糖法可以准确测定血糖值, 且简便、快捷,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快速血糖测定,静脉血浆HK法,质量控制

血糖控制质量论文 篇2

日本近畿中国四国农业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连续19天给实验鼠投喂姜酮醇,剂量为每1千克体重投喂50毫克姜酮醇,

研究人员然后继续给这些实验鼠投喂葡萄糖,剂量为每1千克体重投喂2克葡萄糖。1个小时后的测量结果显示,这些实验鼠的血糖平均上升值为147.3毫克/分升。

便携式血糖仪的质量控制管理 篇3

1质量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品牌型号各异近10年来,医院内几乎所有临床科室均备有便携式血糖仪,为患者和临床医生提供动态血糖数据。POCT血糖仪分布在医院的各临床科室,由试纸商家赠送,有强生、罗氏等不同品牌,甚至存在一个科室有多个品牌的血糖仪的状况,给POCT血糖仪的管理增加了难度。POCT血糖仪不同型号之间所用原理不尽相同,且本身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受测定范围限制,过高或过低均不能显示测定值,会产生偏差。

1.2未建立规范的POCT血糖仪质控标准为了血糖仪检测结果的准确,防止大的偏差发生,应有规范的质量控制标准。但我科及我院其他科室在这方面几乎没建立质控体系,只有强生牌血糖仪有不定期的一个检测,罗氏牌血糖仪更是没有进行过任何质控,与卫生部颁布的相关规范相差甚远。

1.3操作人员未进行规范化培训及复训目前POCT血糖仪分布在医院的各临床科室,一般由试纸商家赠送,品牌型号各不相同。血糖仪操作一般由医生、护士等非检验专业当班人员进行,未接受过检验相关知识培训,对POCT血糖仪的测定原理、影响因素等了解不够,对检验质量管理内容知之甚少,更无具体考核要求。而便携式血糖仪的操作者能否了解所使用的便携式血糖仪的监测原理、性能、操作流程及相关管理规定,使用是否规范等都会使检测结果产生偏差,从而影响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治疗效果的观察等。

2改进措施

2.1在选择血糖仪时须多方面综合考虑,同一医院同一科室尽可能选用同一个厂家同一型号的血糖仪,避免不同品牌的血糖仪带来的检测结果偏差,有利于护士掌握其使用规范及维护方法。

2.2规范便携式血糖仪临床使用及质量管理,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便携式血糖检测管理和临床操作规范(试行)》[1]及《便携式血糖仪血液葡萄糖测定指南》等相关规范对便携式血糖仪管理及血糖测试的要求,制定我院便携式血糖仪管理和临床操作质量管理标准,并下发到血糖仪使用科室,落实到人,建立医院便携式血糖仪临床使用质控体系。

2.2.1医院建立统一的便携式血糖仪质控手册供科室使用,建立仪器使用台账,一台血糖仪建立一个质控本,在检验科的配合下定期开展便携式血糖仪室内质控及室间质评。只有当质控结果在目标范围内时,方可判断该血糖仪及所使用的试纸能够正常工作。

2.2.2科室日常测试及记录,科室每月对使用的血糖仪和试纸使用质控液(模拟血糖液)进行检测。日常测试记录的内容包括科室、测试日期、时间、结果、仪器、试纸、检测人等,按要求做好随时检测,如:新的便携式血糖仪第一次使用时;使用新的一瓶试纸条时;怀疑仪器或试纸条出现问题时;测试结果未能反映出患者自身感觉的身体状况时;便携式血糖仪跌落、损坏时。将质控液(模拟血糖液)的测试范围印在相应的试纸瓶的标签上,质控结果如超出范围,则不能进行血糖标本测定,操作者应查找原因并及时纠正,再次质控测定,直至获得正确结果。

2.2.3与检验科配合做好室内质控,将同一患者的血标本用便携式血糖仪检测结果与检验科大生化结果进行比对,每半年进行1次,查看结果偏差应在±15%以内,否则应寻找原因并纠正,直至结果在能接受的范围,方可用于标本检测。

2.2.4室间质控,是指不同医院检验科生化室之间检验结果的比对,如有需要,由医院检验科来完成。

2.2.5血糖试纸及质控液的保管及使用必须根据要求来做,开启的血糖试纸及质控液应注明开启日期及责任人,开启的血糖试纸及质控液使用一般不要超过3个月,通风干燥保存,否则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3定期对使用者进行操作培训

2.3.1定期开展使用及管理相关知识、操作规程、质控要求等内容的培训,培训内容参照《便携式血糖仪血液葡萄糖测定指南》中的相关内容,包括标本采集规程、血糖监测规程、质控规程、检测结果报告出具规程、废弃物处理规程、仪器及配套物品的储存维护和保养规程等[2]。做到使用科室对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达100%,操作正确率达100%,使各项规章制度及质控工作落到实处。

2.3.2完善POCT便携式血糖仪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医院成立专门的POCT管理委员会,建立健全血糖仪临床使用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把POCT纳入整体管理体系之中,定期对便携式血糖仪的使用科室开展质量检查评价,采用PDCA进行持续改进,可以保障血糖检测质量和医疗安全[3]。

3小结

做好便携式血糖仪的质量控制,减少检测结果偏差,以保证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是进行院前及临床血糖监测的重要保障。只有建立便携式血糖仪质控管理规范,做好日常检测、室内质控及室间质评,对使用者进行规范的培训,并持续进行质量改进,才能保证血糖仪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医疗机构便携式血糖检测仪管理和临床操作规范(试行)[S].2010-12-30.

[2]郭风艳,杨雪梅,张纪平,等.便携式血糖仪临床使用管理现状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0):75.

血糖控制质量论文 篇4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新生儿

妊娠期糖尿病 (GDM) 是妊娠期首次发生或发现的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 对母婴健康危害严重。该研究选择该医院2012年12月—2014年1月收治GDM患者89例, 回顾性分析探讨血糖控制水平对新生儿质量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医院收治确诊GDM患者89例, 按血糖控制水平分为血糖控制满意组56例、不满意组33例。年龄22~39岁, 平均年龄27±2.1岁。初产妇60例 (67.41%) , 经产妇29例 (32.59%) 。阴道分娩19例 (21.35%) , 剖宫产70例 (78.65%) 。取同期住院的正常孕妇50例做对照, 年龄22~40岁, 平均年龄26±2.8岁, 初产妇31例 (62.00%) , 经产妇19例 (38.00%) 。阴道分娩33例 (66.00%) , 剖宫产17例 (34.00%) 。GDM组和正常孕妇组在年龄、孕次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血糖控制满意组和血糖控制不满意组在年龄、孕次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确诊妊娠期糖尿病按《妇产科学》第七版分类标准。12次或2次以上空腹血糖≥5.8 mmol/L。2OGTT: 采取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 空腹5.6 mmol/L, 1h血糖10.3 mmol/L, 2 h血糖8.6 mmol/L, 3 h血糖6.7 mmol/L。其中有2项或2项以上达到或超过正常值 , 可诊断GDM。血糖控制良好标准:空腹血糖<5.6 mmol/L, 餐后2 h血糖<6.7 mmol/L, 否则为血糖控制不满意。

1.3 观察指标

各组孕产妇早产儿、巨大儿、新生儿窒息的情况。

1.4 临床干预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糖尿病规范化治疗, 提高患者对治疗依从性, 定期对孕妇进行孕期糖尿病知识宣教, 并对患者的运动和饮食加以干预, 必要时使用胰岛素, 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使患者达到既能满足母体及胎儿生长所需, 又不导致高血糖的治疗原则。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GDM 与正常孕妇比较

早产儿、巨大儿、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增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2.2 血糖控制不满意组和血糖控制满意组比较

早产儿、巨大儿、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增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2。

注:▲P<0.05:与正常孕妇组比。

注:★P<0.05:与血糖控制满意组比 。

3 讨论

GDM在我国的发生率为1%~5%, 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近年来发病率呈升高趋势, 严重威胁着母婴的健康, 受到国内外产科医生的关注。其发病机制与妊娠期胎盘分泌的多种拮抗胰岛素的激素有关, GDM患者胰岛素分泌量增加, 血管舒缩因子之间失衡, 从而导致妊娠期并发症, 如羊水过多、早产等;GDM孕妇的高血糖传输给胎导致则胎儿胰岛素分泌增加, 蛋白质及脂肪合成加速, 导致巨大儿等不良结局。产妇产生的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 可引起体内代谢紊乱, 严重时可造成胎儿出现窒息[1]。该研究结果表明, GDM若不早发现、早诊断并及时有效地控制, 会增加围生儿患病率。

通过临床研究患者经过孕期血糖严密监测及控制, 母儿结局较好。该研究表明血糖控制不满意组和血糖控制满意组比较, 早产儿、巨大儿、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增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表明妊娠期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可改善新生儿质量。

因此应加强GDM孕妇的健康宣教, 重视早期血糖检测, 孕妇应于妊娠24~28周进行糖筛查试验, 以便早期诊断GDM。对GDM患者 , 我们应积极干预 , 采用饮食、运动等疗法 , 必要时使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水平, 使其维持在正常范围, 从而提高围生儿的生存质量, 改善新生儿结局。

参考文献

血糖控制质量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93例妊娠糖尿病孕妇为观察对象,按照硬币法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7例)。纳入标准:(1)符合妊娠糖尿病诊断标准[3];(2)胎儿宫内发育正常;(3)无糖尿病并发症及其他合并症。对照组孕妇年龄20~38岁,平均年龄(27.5±3.5)岁;就诊孕周24~28周,平均就诊孕周(26.1±1.4)周。观察组孕妇年龄22~39岁,平均年龄(27.1±4.0)岁;就诊孕周24~29周,平均就诊孕周(26.0±1.2)周。两组孕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孕妇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符合伦理学原则。

1.2 方法

对照组施行常规干预,即给予常规血糖监测、营养知识宣教,并叮嘱孕妇少食多餐,餐后进行散步运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行系统体质量指数管理及血糖控制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严格控制饮食,保证每日营养摄入量合理,即脂肪25%~30%,蛋白质15%~20%,碳水化合物50%~60%[4];(2)重点监护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孕妇,并对其盐分、脂肪摄入量予以严格控制;(3)指导孕妇做好每日血糖监测,每周进行1次全天血糖监测,若空腹血糖水平>5.3 mmol/L,应给予胰岛素注射治疗[5];(4)对孕妇每周体重增长情况予以监测,针对增长幅度异常的孕妇而言,应叮嘱其进行适当运动,如上下楼梯、散步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孕妇中、晚期体重增长情况、空腹血糖水平及母婴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孕妇中、晚期体重增长情况及空腹血糖水平比较观察组孕妇中、晚期体重增长幅度、空腹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孕妇(P<0.05)。见表1。

2.2两组母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酮症酸中毒、羊水过多、早产、胎儿窘迫、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变,妊娠糖尿病发生率越来越高。妊娠糖尿病为高危妊娠,患病孕妇的感染、早产及胎儿发育异常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孕妇,严重威胁母婴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不利于预后[6]。因此,妊娠糖尿病孕妇的治疗受到了临床高度重视。

妊娠糖尿病的发病因素较多,其中主要因为孕期催乳素、孕激素、糖皮质激素等抵抗胰岛素激素,从而引起不同程度糖耐量下降,机体产生应激反应,而胰岛素分泌受限的孕妇无法承受该变化而产生妊娠糖尿病。孕期血糖控制是改善妊娠糖尿病患者母婴结局的重要手段,控制孕期血糖接近或在平常范围,可有效减少母婴并发症,其中饮食治疗是首选干预方法。同时,体质量指数管理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干预手段,然而针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而言,不仅要有效控制血糖,还要注意营养充足,满足孕妇及胎儿的生理需求。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患者的个体需求,制定合理的干预方案,并密切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给予严格的血糖控制与积极的药物治疗。对妊娠糖尿病孕妇施行体质量指数管理及血糖控制,就是在确保孕妇营养充足的基础上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从而最大限度的确保母婴健康安全[7]。

本文研究结果与尹海燕[8]的文献报道十分接近,提示体质量指数管理及血糖控制能够明显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

总之,对妊娠糖尿病孕妇施行系统体质量指数管理及血糖控制干预,可有效控制孕妇中、晚期体重增长幅度,控制血糖平稳波动,降低母婴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琼.综合护理干预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观察.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4):191-192.

[2]熊秀兰.护理干预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探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5):558-560.

[3]贺木兰,刘双萍,程琰,等.妊娠期糖尿病最新诊断标准与妊娠结局.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4,22(7):71-74.

[4]肖飞娥,郑德娟,罗丽芬,等.护理干预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妊娠结局的影响.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7):787-788.

[5]高秀秀,徐先明.胰岛素类似物在妊娠期糖尿病中的应用.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9):633-636.

[6]张宣东,张华,蒋莉,等.血糖控制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中国医药导报,2015,6(12):89-92,96.

[7]谢桂芳,黎小玲,曾柳珍,等.孕期控制体质量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中国临床护理,2015,7(6):487-489.

血糖控制质量论文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病例入选及排除标准。入选标准:全部患者均符合

197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 (ADA) /WHO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且依从性好, 能合作;患者均为自愿入组并填写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1型糖尿病; (2) 神智不清、痴呆、精神病患者及不愿意合作者; (3)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患者; (4) 合并严重感染者; (5) 非糖尿病引起的各种严重器官病变患者。

1.1.2 研究对象。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07年版) 中所规定的血糖控制目标进行分组, 其中血糖控制理想组200例, 包括血糖理想控制和一般控制的糖尿病患者, 指根据《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 2008年全年有3/4以上时间血糖在“理想”和“一般”水平的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组200例, 包括血糖控制较差的患者, 指根据《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 2008年全年血糖控制在“理想”和“一般”水平时间少于3/4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采取问卷方法收集资料, 两组研究对象均独立完成问卷调查, 回答完毕当场检查资料的完整性以及真实性。问卷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 一般资料,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家庭人均月收入、最近3个月内重大生活事件和病程。 (2) 调查工具: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表简表 (WHOQOL-BREF) 中文版[1], 共涉及26个问题, 其中前2个问题是关于受测试者对自身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总的主观感受的评分, 后24个问题分属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4个领域, 得分越高, 生活质量越好。抑郁自评量表 (SDS) 包括20个题目 (1, 2, 3, 4四级评分) , 将20个项目评分进行相加, 得到总粗分, 将总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分, 就得到标准分。根据中国常模, SDS总粗分的分界值为41分, 标准分为53分, 标准分53分以上者为抑郁。抑郁严重度指数=各条目累积分/80, 指数越高, 抑郁程度越严重, 分值大于0.70为重度抑郁。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由专人输入计算机, 查对无误后, 统一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多因素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问卷完成情况

两组共发放问卷400份, 回收400份, 有效问卷400份, 其中血糖控制理想患者200份, 血糖控制不理想组200份。

2.2 两组被调查者的一般资料

血糖控制理想组与控制不理想组间年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t=1.258, P=0.209) 。血糖控制不理想组男性107人, 女性93人;血糖控制理想组男性83人, 女性117人, 两组间性别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χ2=1.012, P=0.315) ;血糖控制不理想组已婚170人, 丧偶30人;血糖控制理想组已婚170人, 丧偶28人, 两组婚姻状况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χ2=0.080, P=0.777) 。血糖控制不理想组学历状况与血糖控制理想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χ2=7.202, P=0.076) , 两组间家庭月收入差别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χ2=4.832, P=0.135) , 两组被调查者最近3个月内重大生活事件发生率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χ2=0.756, P=0.856) 。

2.3 生存质量评分

两组被调查者生存质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即血糖控制不理想患者的生存质量较控制理想患者要低, 见表1。

2.4 抑郁情况

两组被调查者的抑郁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两组被调查者抑郁指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即血糖控制不理想组患者抑郁症以及重度抑郁发生率比控制理想组的发生率高, 见表2。

3 讨论

3.1 社区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理想者生存质量状况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 血糖控制不理想组的生存质量低于血糖控制理想组, 表明血糖越是控制不理想其生活质量越低下。大量报道显示[2,3], 糖尿病患者与生存质量之间的关系复杂且不易解释, 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1) 血糖控制不理想患者多为病程较长, 已较长时间忍受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 以及长期饮食控制和服用降糖药物导致的患者体能下降、精力不济等; (2) 长期血糖控制不理想, 更容易在精力、睡眠、疼痛、情感反应以及躯体运动等方面发生问题, 导致生存质量进一步下降。 (3) 糖尿病控制不理想患者, 对药物及医疗服务的依赖性更强, 获取各类医疗信息的欲望强, 更为看重家庭以及外界的支持, 若无法满足, 患者自卑和抑郁的心理状态无法自我调整, 会加重其对自我生活现状的不满。

3.2 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者抑郁状况分析

国内外研究均显示糖尿病患者伴有较高的抑郁发生率[4]。本研究显示, 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其发生抑郁以及重度抑郁的可能性要高于血糖控制理想的患者。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糖尿病控制不理想患者其发生并发症的可能较控制理想患者大, 需要更为严格的饮食控制及更多、更为长期的药物治疗, 给患者、家属以及社会带来更为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 导致更多的患者存在负性心理, 尤以抑郁最为常见。

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并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影响。本次研究显示, 血糖控制不理想患者其生存质量更低, 发生抑郁, 特别是重度抑郁的可能性更大, 提示医务工作者应更有针对性进行社区层面的心理干预, 提供社会支持网络, 对病人实施心理疏导等治疗, 并以此作为提高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策略之一。

参考文献

[1]方积乾.生存质量测定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8.

[2]李建生, 佘学庆.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3, 23 (10) :659-661.

[3]陶明, 朱本章, 李志刚, 等.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0, 8 (2) :73-75.

用心控制好血糖 篇7

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关系甚密, 糖尿病也是如此, 由于其发病的普及其终身性疾病的特点, 暗示的语言文字, 不仅来自患者自己, 也来自医护人员、家人及社会。

心理干预抗血糖

糖尿病初期患者一旦得知自己得了病, 情绪往往很低落。当他们得知糖尿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后, 就会产生悲观、失望情绪, 个别人还会产生焦虑、恐惧心理, 而对治疗丧失信心。有研究证明, 心理干预能够使焦虑失望的情绪有明显改善, 血糖控制也能达到理想水平。医务人员可以根据患者不同的不良心理状态, 加强心灵沟通,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上的安抚和解释, 使患者消除顾虑和悲观失望, 提高自信心。通过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心理干预, 纠正患者对待糖尿病的态度,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除了医护人员的心理干预, 来自社会的心理干预亦很重要。糖尿病作为世界性的疾病, 其疾病的危害及患者人数的普及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果糖友一直处在一种压迫和恐吓的环境中, 那重视是肯定重视了, 却不一定血糖就能控制好。所以糖友在参加社会活动时, 也应有所选择。积极的氛围才能更好的树立糖友的信心。

自我暗示要积极

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 相对医生的针对治疗, 更多的应该是来自家人和糖友自己的疾病管理, 所以在心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后, 糖友应该学会自己对自己的积极的心理暗示。稳定情绪, 调整心理平衡, 并相信采用护理人员指导地方法, 这其实是可以降血糖的。

首先, 当遇焦虑心烦之事时, 不要急躁, 闭目三分钟, 暗示自己冷静放松。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我完全可以应对自如。由于是内分泌疾病, 所以尝试自我放松, 亦可控制血糖。

其次, 糖友应自觉坚持终身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是治疗的基本前提, 也是一切治疗的基础。要严格禁止摄取医嘱所规定外的食物, 科学控制饮食, 懂得饮食控制的自觉性。

此外, 要充分重视起运动来。跟自己说, 我热爱运动, 因为运动能强健体魄, 帮我控制好血糖。然后你会发现, 你真的已经喜欢上了运动, 并且你的血糖水平已经在理想范围了。要注意运动不能过度, 方式以缓慢为宜, 如散步。剧烈劳动前用5~10分钟热身, 放松。并自身重视运动中及运动后的感觉, 出现呼吸费力面色苍白及时停止。

控制血压血糖预防老年痴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研究将来该院进行体检的老年人患者21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对象均自愿参与此次研究且预防干预的配合性良好。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108例,其中男58例,女50例;年龄66~81岁,均龄为(69.5±2.1)岁;正常血糖血压42例,单纯糖尿病16例,单纯高血压32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18例。观察组108例,其中男56例,女52例;年龄67~82岁,均龄为(68.7±2.3)岁;正常血糖血压43例,单纯糖尿病15例,单纯高血压33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17例。

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以及身体状况等一般资料差异微小,组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观察指标

随访2年,对两组的血压及FPG(空腹血糖)、2 h PG(餐后2 h血糖)和Hb Alc(糖化血红蛋白)进行监测和记录,比较观察两组预防干预后的AD发生情况以及不同血压血糖水平与老年痴呆症的关系。

1.3 统计方法

该研究中所得的所有结果均采用软件SPSS 15.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进行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血糖水平的控制情况

血糖监测显示,两组预防干预后观察组在FPG(空腹血糖)、2 h PG(餐后2 h血糖 )及Hb Alc(糖化血红蛋白 )均有大幅度地下降,控制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s)

注:与对照组的血糖控制效果相比,P<0.05。

2.2 两组预防干预后的 AD 发 生情况

随访两年之后发现,对照组中有6(5.56%)例发生AD,而观察组中仅有2(1.85%)例发生AD,观察组的预防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同血压血糖水平与老年痴呆症的关系

随访两年之后发现,不同血压血糖水平的AD发生情况也不尽相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AD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单纯糖尿病和单纯高血压患者,正常血压血糖的发生率为0%,三者差别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老年痴呆症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一种常见疾病。该病多起病于老年期,通常起病隐匿,为特点性、进行性病程,无缓解,临床上以智能损害为主[3]。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 保障老年人度过幸福安详的晚年,AD的防治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重大研究课题。

上一篇:儿童紫癜性肾病综合征下一篇:视频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