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

2024-10-16

血糖(共19篇)

血糖 篇1

空腹血糖正常值 ①:一般空腹全血血糖为3.9~6.1毫摩尔/升(70~110毫克/分升),血浆血糖为3.9~6.9毫摩尔/升(70~125毫克/分升)。

②:空腹全血血糖≥6.7毫摩尔/升(120毫克/分升)、血浆血糖≥7.8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2次重复测定可诊断为糖尿病。

③:当空腹全血血糖在5.6毫摩尔/升(100毫克/分升)以上,血浆血糖在6.4毫摩尔/升(115毫克/分升)以上,应做糖耐量试验。

④当空腹全血血糖超过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时,表示胰岛素分泌极少或缺乏。因此,空腹血糖显著增高时,不必进行其它检查,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餐后血糖正常值

餐后1小时:血糖6.7-9.4毫摩/升。最多也不超过11.1mmol/L(200mg/dl)

餐后2小时:血糖≤7.8毫摩/升。

餐后3小时:第三小时后恢复正常,各次尿糖均为阴性[2]孕妇血糖正常值

①孕妇空腹不超过5.1mmol/L

②孕妇餐后1小时:餐后1小时血糖值一般用于检测孕妇糖尿病检测中,权威数据表明孕妇餐后1小时不得超过10.0mmol/L才是血糖的正常水平;

③孕妇餐后2小时:餐后正常血糖值一般规定不得超过11.1mmol/L,而孕妇餐后2小时正常血糖值规定不得超过8.5mmol/L。

血糖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9~11月住院糖尿病患者330例,男,158例,女,172例。年龄:21~70岁,患者血糖范围0.6~33mmol/L,红细胞压积30%~55%,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不纳入本试验。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使用仪器:雅培安妥超越血糖仪和贝克曼生化分析仪,在测试前均通过检测。

1.2 方法

营养状态的定义:“空腹”状态:试验对象空腹8~12小时,“餐后”状态均采用“康师傅”方便面75g面饼,用500ml沸水泡5min,并5min内进食完毕,并从第一口进食,开始计时。

1.3 血样采集及测试方法

同一研究对象分别在空腹,餐后2h抽取静脉血同时采取毛细血管血。消毒手指皮肤后,用雅培安妥超越血糖仪测定患者的毛细血管血糖,每份标本测定两次,取其平均值做为毛细血管全血血糖值,并记录。在毛细血管血糖测定5min内按静脉采血步骤,抽取患者静脉血样2ml,以肝素抗凝20min内完成血浆分离,并送生化室,采用贝克曼生化分析仪(葡萄糖氧化酶)静脉血浆血糖测定每份血标本平行测定两次,取其平均值并记录。

1.4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并进行相关性和线性回归分析,全部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自330名患者身上共采集660份指尖血及660份静脉血浆血样,测试结果。雅培安妥血糖仪测得末梢全血血糖与实验室生化仪测得静脉血浆血糖值比较,空腹血糖(CBG 8.25±2.34 mmol/L与VPG 8.18±2.15 mmol/L)和餐后2h血糖(CBG 15.21±3.13 mmol/L与VPG 15.57±3.24mmol/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引起的后果是致残、降低生活质量并会缩短寿命。据统计中国的4000万糖尿病病人,只有30%被诊断,还有70%的病人缺乏糖尿病知识。大量循证医学事实证明,控制好血糖就会有效地减少各种糖尿病的并发症。因此,血糖监测在糖尿病治疗进程中至关重要。专家一致认为自我血糖监测可监测餐前血糖与餐后血糖的变化与HbAIC同等重要,还可发现低血糖,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并发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2]。雅培安妥超越血糖仪允许使用者从试纸上方或从试纸顶端添加血样,血液样本被自动吸到反应区域,仅需1.5μl血液样本量,试纸采用葡萄糖脱氢酶反应系统发生反应,10秒钟得出测试结果。本试验结果显示:雅培安妥超越血糖仪测定的血糖与生化分析仪测定的血糖两者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空腹的CBG与VPG的相关性要好与餐后2h,原因是进餐后由于受葡萄糖及吸收和利用的个体差异的影响,两者差异可能大一些。这说明雅培安妥超越血糖仪在空腹和餐后2h不同时间内均能比较准确的反应患者真实的血糖情况。

在临床实践中,血糖测定结果的准确性除与仪器本身的分析性有关,还取决于测定仪器试剂,标准品和质控等因素相关,以及仪器使用者的使用技能相关。为保证快捷血糖仪测定血糖值的准确性,使用者应采用自然流出法进行指端采血,在取血过程中避免过分按摩和用力挤压取血部分,因挤压会挤出组织液,对血液样本造成稀释,使测量值达现假性偏低[3]。

自我血糖监测在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达标及延缓并发症发生方面十分重要。这种雅培安妥超越血糖仪在进行空腹和餐后血糖的监测及不同浓度下均能准确反映血糖的真实水平,其准确性,可靠性和操作上简便易学性,都会更好的为糖尿病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赫.为什么进行自我血糖监测[J].实用糖尿病杂志,2006;3(3) :48

[2] Bergenstal RM,Gavin JR 3rd.The role of self-monitong of blood glucose in the care of peopole with diabetes:report of a global congensus conference.Am J Med,2005;118(1) :1s~6s

空腹血糖≠饥饿血糖 篇3

饥饿时间过长导致检测结果失真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尹士男大夫说,像林女士这样担心检查时血糖会高的患者在临床上比较多见,其中有不少患者认为空腹就是要饿肚子,饿的时间越长检测的指标越准,所以,他们常常在抽血的前一天晚上不吃或少吃饭,或有意拖延到当天上午10点以后才去抽血。

其实,这些想法和做法都是不正确的。空腹血糖可反映胰岛功能,是目前临床上诊断Ⅱ型糖尿病最常用的一个检测项目,也是了解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及血糖变化的影响因素,观察用药效果,帮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调节饮食、运动、降糖药剂量之间的平衡,更好地制订和调整治疗方案的一个重要指标。

测空腹血糖前,要保证从前一日晚餐后至次日清晨做检查时空腹8~12小时,超过10个小时以后的“超空腹”状态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可靠程度,这时的血糖值已经不能代表空腹血糖了。所以空腹血糖不等于“饥饿”血糖,测空腹血糖前没有必要刻意长时间饿肚子。

人的机体有强大的自我调节功能,当身体处于饥饿状态时,体内各项机能指标都会发生变化,这样采集到的血样标本就会失真,从数字上看结果“正常”,但背后可能掩盖患者真实的病情。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糖尿病患者空腹时间太长,血糖化验结果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低于实际指标,容易被误认为血糖控制得很好;二是有些糖尿病患者自身血糖调节极其敏感,饥饿时间一长,会立即调动体内糖元以供急需,导致血糖水平反而比平时高出许多,这两种假象都会误导医生做出不正确的诊断而误诊误治,有的可能导致病情的恶化。

低血糖比糖尿病本身更危险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饥饿时间太长,有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低血糖甚至昏厥而危及生命。糖是构成人体重要的生命物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比较重视血糖过高,即糖尿病的治疗,却往往对低血糖症知之甚少,甚至认为血糖越低越好。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事实上,对正常人体而言,血糖需要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过低的血糖可对糖尿病患者造成严重的伤害。一次严重的低血糖或由此诱发的心血管事件,可能抵消之前把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所带来的所有益处。

严重低血糖可导致血管收缩、血小板凝集作用增加,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大脑由于缺乏糖提供能量,会造成脑细胞的损害,导致意识障碍、缺血性偏瘫、昏迷甚至死亡。因此,低血糖比糖尿病本身更危险,尤其是对老年患者来说,低血糖的危害更甚于高血糖。

检测前保持正常生活习惯

空腹血糖是指在“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的状态下测得的血糖值。理论上说,一天的任何时间,只要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均可。但是一般来说,空腹血糖最好是在早晨9点之前进行检测,所以,如果第二天早晨要测空腹血糖,晚上10点之后一定不能进食了。

抽血的前一天晚上,应保持平时的生活习惯及正常饮食,不要刻意节食挨饿,也不要暴饮暴食、大量进食高脂类食物,饭菜宜清淡,不要喝酒,饭后不喝咖啡、浓茶,并保证充足睡眠。第二天早晨起来后不要吃任何东西。同时要避免情绪过于激动和做过于剧烈的运动。早晨可提前到医院抽血中心,平静地等候采血,把身心调整到平稳状态再抽血,这样的血标本才是反映真实情况的好标本。

如果检查空腹血糖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血糖的控制情况、观察用药效果,前一日晚上的降糖药还要照常服用,早上的药可在抽血后再服用。若采血时间偏晚,使得早晨的药和中午的药相隔太近,应酌情减少中午的药量,以免因两次药物作用叠加造成低血糖。

专家简介:

尹士男,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全军内分泌代谢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以及胰岛素泵的应用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低血糖护理常规 篇4

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或50mg/dl,同时有相应的临床症状。

[护理问题]

1、营养失调:低于肌体需要量。

2、有受伤的危险 :与血糖低有关

3、潜在并发症:低血糖昏迷。

[观察要点]

1、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肌肉颤抖、心悸、出汗、饥饿感、软弱无力、紧张、焦虑、性格改变、神志改变、认知障碍,严重时发生抽搐、昏迷。

2、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3、观察患者血糖监测结果。

[护理措施]

1、绝对卧床休息。

2、能自己进食的低血糖患者,饮食应低糖,高蛋白,高脂肪,少食多餐,必要时午夜加饮糖料一次。必要时静脉推注50%葡萄糖40-60ml。

3、有条件的患者应立即用血糖仪进行测定,血糖小于3。8毫摩尔/升者,应迅速补充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出现神志不清第一文库网、突发昏迷等,家属应及早将患者送往医院。

4、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后,定时、定量进餐

[健康指导]

1、正低血糖,避免导致严重低血糖。必要时携带急救卡片,它提供了糖尿病急救有关的.重要信息,使发生严重低血糖时能在最短时间得到诊断和治疗。

2、合理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药物使用过多是低血糖发生的主要原因。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尤其是并发肾病、肝病、心脏病、肾功能不全者。

3、掌握各种胰岛素的特点及正确的注射技术。定期轮流更换注射部位,防止产生皮下硬结,影响胰岛素吸收。

吃南瓜血糖易升高 篇5

“南瓜不能降低血糖,人参、苦瓜、黄连素才是降糖佳品!”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日前在著名的《分子内分泌 学》杂志上公布了这一最新研究结果, 健康时报曾在率先报道了南瓜并不能降糖的消息,此次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 研究人员最新研究发现:给糖尿病患者未服药和空腹情况下进食南瓜200克,结果发现并不能使血糖降低,反而使血糖升高,

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从南瓜中分离出 有抗糖尿病作用的成分。 研究人员发现,人参中人参皂苷Re是降低血糖的主要成分,它能增强胰岛素作用,起到“类胰岛素”的作用。对于人参和西洋参而言,两者的药理活性方面有比较多的相似,西洋参在药性上偏寒,不会导致“上火”、血压升高等问题。

著名内分泌专家、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宁光教授认为,有血压偏高、肾功能不全或者有浮肿、感冒发热时等症状的患者不宜服用人参。另 外,白参和糖参都不适合糖尿病人服用。用人参来治疗糖尿病时,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根据个人不同病情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研究还发现,苦瓜、黄连素也具有明 显的降糖作用。

高二生物血糖的调节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了解血糖的平衡(识记);

(2)了解血糖平衡的意义(识记);

(3)了解血糖平衡的调节(识记);

(4)了解糖尿病的成因及其治疗(知道)。

2.态度观念方面

(1)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习意识;

(3)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使学生更加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能力方面

(1)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说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血糖平衡的调节。

2.难点:(1)血糖平衡的调节;(2)糖尿病的成因。

一、导言

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提出的相关问题是:

(1)为什么有的同学常在第三节课后感到心慌,注意力难以集中?

(2)学校召开运动会的时候,同学们为什么常常给运动员买巧克力?

(3)为什么糖尿病患者不宜吃甜食?

通过以上精心设疑,达到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的目的。

二、新课

(一)血糖的平衡

结合书中图1-5,引导学生回忆。总结血糖的来源与去路,从而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血糖在人体内的含量是稳定的,正常值为80~120 mg/dL。

引导回忆、总结的问题是:

(1)消化糖类的场所在哪?利用了哪些消化酶?什么叫吸收?

(2)肝糖元在什么条件下与葡萄糖进行相互转化?主要场所在哪?

(3)肌糖元在什么条件下分解?其分解的产物是什么,(4)非糖物质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葡萄糖?能否全部转化?

(5)糖类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其氧化分解的主要场所在哪?

(6)葡萄糖可以转变成哪种氨基酸?经过什么方式转变?

学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回忆、思考、分析、讨论、总结,达到了复习、巩固旧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的目的。

(二)血糖平衡的调节

1.教师出示胰岛内各种细胞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回忆已学习过的调节血糖平衡的激素。

2.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

3.结合书中图1-6,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胰岛素通过哪些途径降低血糖,胰高血糟素通过哪些途径升高血糖?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这两种激素的了解。

4.教师提供有关肾上腺素的资料,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总结,使学生体会出人体内有多种激素能够调节血糖的含量。

5.引导学生分析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了解动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对体液调节中的激素调节有较全面的认识。

6.通过分析产生各种激素的具体部位,引导学生探究对应的效应器是什么?神经中枢又是什么?从而引出了血糖平衡的神经调节。

7.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总结使学生了解血糖平衡的神经调节。

8.引导学生总结调节血糖平衡的两种方式,从而使学生对血糖平衡的调节有全面的理性的认识,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糖尿病及其防治

1.引导学生分析:当血糖浓度低于或高于80~120 mg/dL时,可能引发的疾病?

引导探究的问题是:

(1)当血糖浓度低于50~60 mg/dL时,引发什么疾病?症状是什么?如何缓解?

(2)当血糖浓度低于45 mg/dL时,引发什么疾病?症状是什么?如何缓解?

(3)当空腹血糖高于130 mg/dL时,引发什么疾病?此时会形成糖尿吗?为什么?

(4)当血糖浓度高于160~180 mg/dL时,会引发什么疾病,此时会出现尿糖吗,为什么?

(5)血糖平衡有什么重要意义?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探究,使学生区分开什么是低血糖的早期症状、晚期症状,什么是高血糖和糖尿,从而总结出血糖平衡的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重点分析糖尿病的产生原因及其防治。

(1)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如果你是一名医生,如何诊断糖尿病?

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小组讨论,认识到:只有当血糖超过了肾糖阈(160~180mg/dL),才可能出现糖尿。所以,诊断糖尿病时,既要验血,又要验尿,只有同时出现了高血糖和糖尿时,才患糖尿病。

“低血糖预警狗”可助防范低血糖 篇7

位于英格兰南部艾尔斯伯里的“癌症与生物探测狗研究中心”正在训练17只狗, 让它们学会糖尿病低血糖预警技能。该研究中心隶属于当地一家慈善机构, 研究者计划把它们分发给糖尿病患者, 尤其是儿童患者。

研究中心负责人克莱尔·格斯特介绍, 他们开始这项训练源于一名叫保罗·杰克逊的男子病例。杰克逊曾告诉研究人员, 他饲养的小狗“廷克”在他血糖降低、可能晕倒时会发出提醒动作, 舔他的脸或在身旁大声喘气。

血糖不低 为何也“低血糖” 篇8

王建华 主任医师

王建华 血糖

专家简介

王建华 山东省济南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济南市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症等内分泌代谢病的诊治,尤其对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坏疽、甲亢的治疗有独到之处。

专家门诊:周二、周四全天

读者疑问

半年前,我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在口服降糖药治疗的过程中,多次出现心悸、出汗等症状,起初我怀疑是低血糖,后来有几次发作时就留意测了血糖,结果血糖并不低。医生说,这种情况是“低血糖反应”。对此,有的医生认为,发作时实际血糖值不低,不必理会;也有的医生认为,发作时应该吃点东西。发生这种情况究竟该怎么办呢?

何谓“低血糖反应”

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而言,饥饿症状的轻重与血糖高低基本一致,但也有例外。有些糖尿病患者出现心慌、饥饿等症状时,测血糖发现血糖值并不低,我们将这种情况称为“低血糖反应”。

“低血糖反应”原因何在

“低血糖反应”主要见于治疗过程中的糖尿病患者,多与患者血糖在短时间内下降过快引起升糖激素(如儿茶酚胺)释放有关。这时,虽然血糖未达到低血糖标准,但患者一时难以适应。此外,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分泌不足及胰岛素抵抗,葡萄糖不能被转运到细胞内为机体所用,所以尽管血糖不低甚至偏高,但细胞内缺乏葡萄糖,仍然会有饥饿感。

如何对待“低血糖反应”

“低血糖反应”不可轻视,原则上应按低血糖对待。尤其是老年人以及有心血管合并症的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明显心慌、出汗、手抖等低血糖症状,一定要及时检测血糖及心电图,在排除心源性因素的前提下,及时补充碳水化合物,以迅速缓解低血糖症状,防止诱发心脑血管意外。那种认为“低血糖反应不是低血糖,不需要处理”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需要提醒的是,许多患者,甚至包括一些基层医生,对于低血糖的诊断标准不清楚,误认为只有当血糖≤2.8mmol/L(毫摩/升)时方可诊断为低血糖,才需要处理。其实,这只是针对健康人而言的标准,对于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3.9mmol/L(毫摩/升),便可诊断为低血糖,就需要及时处理。

如何预防“低血糖反应”

使用降糖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降糖速度及幅度不宜过快、过大;

饮食控制应循序渐进,不宜矫枉过正,注意少吃多餐,尤其应在两餐之间及睡前少量加餐。

吃饭顺序决定血糖的好坏 篇9

前不久,我读到了一篇日本学者的研究文章。文章指出,如果在就餐时先吃蔬菜再吃饭,不管有无糖尿病症状,都有助于降低餐后血糖并减少其波动幅度。学者在研究中指出,其可能的原理是,蔬菜里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可延长糖分在小肠里的吸收,进而延缓了餐后血糖的攀升。

xx年下半年,我下决心用两个月的时间来实践这一发现。我开始了用餐前先吃蔬菜后吃饭,与先吃饭后吃蔬菜的.比较。从xx年8月1日到8月30日,在这30天时间里,我每天中午和晚上吃饭时先吃蔬菜,然后再吃主食(米饭二两半),在这一个阶段时间里,我的餐后2小时血糖大致在6.7~6.9mmol/L左右。然后我又从9月1日到9月30日,在这个月的每天中午和晚饭吃饭时,先吃米饭二两半然后再吃蔬菜,测得餐后2小时血糖一般在7.1~7.4mmol/L左右。

在实践的整个过程中,如果先吃蔬菜,我会尽量让蔬菜占每餐食量的一半。除青菜类外,还多有如豆角类、蘑菇类菜肴,然后进食肉、鱼、大豆、乳制品等富含蛋白质的菜肴,最后进食米饭、馒头、面条和芋头红薯类碳水化合物,以及一小口水果。前者血糖值明显降低,且血糖波动幅度也减小了。

如何预防发生低血糖 篇10

怎样预防发生低血糖

1、合理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药物使用过多是发生低血糖的主要原因,要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2、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定时定量,保持每日基本稳定的摄食量。积极采用分餐制,一日至少进食三餐,易出现低血糖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应在三次正餐之间增添2~3次加餐。即从三次正餐中匀出一部分食品留作加餐。

3、运动疗法是糖尿病病人综合治疗的五驾马车之一。剧烈运动可致低血糖发生,因此剧烈运动或体力活动增加时应及时加餐或酌情减少胰岛素用量。

4、自我血糖监测能够明显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可在睡前监测血糖。

5、每一个糖尿病病人外出时应随身携带两件宝物:一是食物如糖果、饼干等,二是急救卡片,注明姓名、电话、用药等。

低血糖的发病原因

1、器质性低血糖。一般是由于胰岛以及胰外发生了原发性病变,导致胰岛素分泌过多而引起的。

2、功能性低血糖。功能性低血糖指的是患者并没有疾病等原发性的病变,而是由于不吃早餐,营养不均衡以及药物因素导致的低血糖。

3、反应性低血糖。反应性低血糖的患者一般都有神经功能紊乱的情况,这样就会导致人的迷走神经特别兴奋,使得胰岛素分泌增加,从而出现了头晕出汗,饥饿,颤抖,面色苍白,虚弱等症状。

低血糖有什么危害

有些人觉得低血糖“问题不大”,只要多吃些东西就好了,但低血糖其实具有很大的危害。一般来说,低血糖程度较轻时会表现出头晕、眼花、心慌、手抖、全身乏力、面色苍白、出冷汗、饥饿等症状,此时食用一些糖水或甜点即可;低血糖程度严重时则可能出现精神错乱、胡言乱语、口齿不清、抽搐、口吐白沫、昏迷、休克等症状,此时应该及时就医。

判断低血糖不能仅看血糖值 篇11

低血糖的三个概念

根据生化指标和临床表现的不同,低血糖的概念分别为:①低血糖症:指血糖低于2.8mmol/L,同时有临床症状;②低血糖:这是一个生化指标,指血糖水平低于2.8mmol/L的情况。此时患者多有症状,但也可以无症状和体征,后者临床称之为无症状性低血糖;③低血糖反应:这是一个临床概念,指患者有与低血糖相应的症状和体征。此时血糖可以低于2.8mmol/L,但也可以正常或略高于3.9mmol/L。因此低血糖症和低血糖是严格按照血糖值判断的,而低血糖反应则不然。

人体对低血糖的反应阈值并非一成不变

正常情况下,血糖浓度维持在一个相当狭小的范围。一般当空腹血糖高于3.9mmol/L,可排除低血糖的可能。但长期高血糖会使人体对低血糖的反应阈值升高,而随着血糖控制,阈值也会下调。长期高血糖的患者如果血糖下降速度快,达到血糖较高时已经上调的阈值,则即使血糖正常,也可以出现低血糖的症状,此时称为低血糖反应。

老年人为何容易发生严重低血糖?

低血糖危险因素包括增龄、降糖药物的应用、血糖的严格控制、血糖波动大、近期住院治疗、糖尿病自主神经并发症、患者及护理者缺乏对低血糖的认识和相关知识的了解、合并用药、既往有低血糖病史、并存疾病特别是肾功能不全等有关。其中增龄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有研究显示,与60岁以下糖尿病患者相比,大于60岁者严重低血糖的发生增加15~19倍。

降糖药物治疗过程中,磺脲类尤其长效制剂如格列本脲以及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易发生低血糖。而二甲双胍、a-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单独应用一般不引起低血糖。口服药物引起低血糖的“危险时间”在晚餐前;胰岛素治疗者发生在夜间、午餐前以及晚餐前。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严重低血糖的频率少于1型糖尿病患者。

老年人容易发生严重低血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1.老年人的升血糖激素(如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和糖皮质激素)释放减少,对血糖的调节能力减退。一旦因药物及其他因素引起低血糖反应,不能及时产生升血糖反应,故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反应可较为严重而且持久。

2.老年人肾小球滤过能力逐年下降,可导致药物和胰岛素的蓄积,使得药物作用持续时间延长,引起严重低血糖的风险相应增加。

3.老年人肝脏调节血糖的功能减退,肝糖原生成及储存量少,一旦发生低血糖则难以快速纠正,使低血糖程度加重还易发展为严重类型。

4.老年人往往并存多种疾病,其症状与体征相互影响。而且老年人低血糖症状往往不明显,因此容易误诊,导致严重低血糖发生。

5.老年人合并用药多,药物的相互影响亦可成为低血糖的重要诱因之一。

严格控制血糖,会引起低血糖的发生率上升,尤其在强化治疗开始时,低血糖的发生率一般最高,这已得到研究证实。另外,近期住院治疗也可使低血糖危险增加,可能与医院治疗方案与家中生活不匹配有关。

发生低血糖要如何处理?

确诊低血糖后,轻者立即补充适量吸收快的含糖食品。此时不宜喝牛奶,吃无糖巧克力及瘦肉等以蛋白质、脂肪为主的食品;重者必须立即送往医院给予50%葡萄糖20~60毫升静脉注射,之后根据症状及血糖值,给予10%葡萄糖250~500毫升静脉滴注,必要时加用氢化可的松100~200毫升,防止意外的发生。清醒后要注意密切观察数小时至数天,警惕再次出现低血糖。

预防最关键

血糖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患者100例, 男61例, 年龄32~61岁, 女39例, 年龄19~55岁。

1.2 仪器与试剂。

罗氏血糖检测仪及配套测试条, 葡萄糖氧化酶法。OLYMPUS-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原装试剂, 葡萄糖氧化酶法, 由北京利德曼公司提供。

1.3 方法。

1.3.1 受试者上肢肘静脉采集2ml静脉血, 立即用血糖仪测试结果, 然后离心, 在1 h内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己糖激酶法测定血清血糖, 作为对照值。

1.3.2 将100列测试数据, 以静脉血清血糖值为标准, 分为<2.0:2.0~4.2;4.3~7.8;7.9~22.0;>22.0总体结果共六组分析统计。

2 结果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得的100例患者的血糖范围在2.5~29.8mmol/L, 血糖仪测得的血糖范围在2.4~22.0mmol/L;以静脉血糖测试结果为标准, <2.0mmol/L有6例, 2.0~4.2mmol/L的有8例, 4.3~7.8mmol/L的有6例, 7.9~22.0mmoL/L的有10例。当静脉血清血糖<2.0mmol/L时, 两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0mmol/L时, 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各组静脉血清血糖值大于全血血糖值, 总体结果相差值为12.82%, 见表1;同时静脉血清血糖与静脉全血血糖有显著的相关性 (P<0.01) , 见表2。

3 讨论

血清与全血葡萄糖浓度存在的差异是因为全血葡萄糖受红细胞压积的影响较大, 与其呈相反关系, 红细胞内含有较多的非糖还原性物质, 其溶解后可影响氧化还原反应, 大量的红细胞干扰了血浆流人反应层, 引起参与反应的葡萄糖减少, 并且红细胞膜抑制葡萄糖进人电极, 造成全血葡萄糖比血浆低150%~15%, 本研究用的是血清标本, 有文献报道血清与血浆的葡萄糖浓度元差异, 本文资料表明, 当<2.0mmol/L时静脉血清血糖与静脉全血血糖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各组血清血糖值均>静脉全血血糖值, 平均相差为12.82%, 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同时本研究也显示, 无论是总体血糖值还是不同血糖水平之间比较, 静脉血清血糖与全血血糖之间都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总体结果为V为0.96, P<0.01, 表明快速血糖仪所测定的血糖值作为一个整体, 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的血糖结果十分吻合。快速血糖仪所测结果与静脉血清结果相比, 虽然结果偏低, 但相关性良好, 因此快速血糖仪是急诊血糖很好的仪器, 但对于糖尿病初诊患者应该以最终的生化分析仪血清血糖值为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刘新民.实用内分泌学[M].人民军医出报社, 1997:276.

孕妇血糖高是什么原因 篇13

冠心病等疾病和高血糖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一旦确诊是高血糖,应该尽量清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高血糖,这样才能对症治疗,才能做好预防和治疗高血糖的工作。

9、检查时没有遵照检查注意事项

血糖检查前如果食用大量的甜食,当然会出现血糖高的结果。所以检查出是高血糖,不要过于担心。间隔一段时间后,再次检查看看血糖结果。

孕妇血糖高怎么办?

1、第一次检测出血糖超标之后要在医生的建议下控制饮食,很多准妈妈到后期体重增长过快,就容易造成孕期肥胖,孕期肥胖自然会导致血糖超标,请医生帮忙安排合理的孕期食谱,严格按照孕期的食谱来饮食。

2、采取少食多餐的原则,膳食治疗的原则是:孕妇不减肥;按体型调整食物结构比例及热量;少食多餐,最好分3大餐,3小餐;少吃糖分高的水果;水果每天不可以超过200克,要选择在2餐之间食用,含糖量高的水果有苹果、草莓、香蕉、西瓜、樱桃、哈密瓜、香瓜等等,总之一切甜的水果都不要接触,待血糖数值平稳之后再考虑是否继续食用;每天食用蔬菜400-500克,其中有色蔬菜不少于50%。

3、除了水果之外其他的甜食也要暂时停一下,大多数女性都爱吃甜食,巧克力、威化、饼干等等这些小零食也是孕期准妈妈们非常喜欢的,但是为了自身的健康和宝宝的健康应该控制一下自己的欲望。如果准妈妈觉得饿了想吃点东西,可以选择无糖饼干或者是无糖豆浆等等。

血糖 篇14

关键词:血糖,快速血糖仪,常规生化仪,血液化学分析

血糖即血清葡萄糖,作为身体细胞活动的必需能量来源,其必须在一定水平下才能维持身体各组织器官正常的新陈代谢。人体空腹血糖参考范围为3.9~6.0mmol/L,餐后2h血糖≤7.7mmol/L。血糖<2.8mmol/L即为低血糖症。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过高,会产生一系列并发症,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急性情况下易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等。低血糖症患者可出现心悸、出冷汗、头晕,甚至昏迷,严重低血糖可致永久性脑损害。血糖过高、过低都会对患者身体健康带来一系列损害。因此在临床中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患者病情,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常规血糖检验,以制定诊疗计划。快速准确的血糖水平测定有助于临床医生对患者疾病的诊断、病情的评估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1]。目前,临床中血糖测定主要包括两种方式,快速血糖仪与常规生化仪检测。常规生化仪检测血糖,患者必须在空腹或禁食状态下进行血糖检验,而且检验结果需要等待一段时间,特别是对于危重症患者的诊断治疗,长时间的等待可能会造成病情延误,失去最佳治疗时间。因此,常规生化仪检测血糖的方法存在局限性,而快速血糖仪,采取末梢手指血,简便、快捷、准确度高,能迅速反应患者血糖情况,对临床医生准确快速的诊断疾病、评估病情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已大规模地应用于临床中[2]。为了比较快速血糖仪与常规生化仪的血糖检验结果是否存在差异,本院以急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通过快速血糖仪与常规生化仪检测患者血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山西省汾阳医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86例急诊患者,其中男56例,女30例;平均年龄(48.4±6.5)岁;其中无明显糖尿病症状与体征患者48例,确诊糖尿病患者38例;38例糖尿病患者中,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0例,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8例,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6例,无相关并发症者14例。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且遵循随机原则抽样。患者均同时行常规生化仪检验和快速血糖仪检验,比较两种检测结果。排除溶血、黄疸、脂血等其他干扰因素样本。

1.2 检验方法

(1)常规生化仪检验:患者均由同一组技术相当的操作人员抽取静脉抗凝空腹血作为检验标本,真空管采血,均取肘部静脉血、混均静脉抗凝血。采用同一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同一批号校准品、质控品和试剂进行检验,15min内完成离心分离血浆,采用电极法测量方法,完成血糖检验,获得检验结果。(2)快速血糖仪检验:采用罗氏快速血糖仪及同一批号试纸条,采集末梢血液标本,将患者的末梢血滴于准备好的血糖检测纸中并进行血糖检测,检验之后记录检验结果。

1.3 观察指标比较快速血糖仪和常规生化仪两组检验者的单次及多次检测的血糖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检测方式血糖检验结果比较

两种检测方式单次血糖值检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测方式多次检测准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种检测方式各血糖值比较

两种检测方式毛细血管血糖、静脉血血糖、血浆葡萄糖与血清葡萄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血清葡萄糖称为血糖,血清葡萄糖是体内各组织细胞活动所需的主要能量来源,所以血糖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平才能维持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的需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类饮食结构的调整、生活方式的改变及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数量急剧上升,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正在日益加剧。糖尿病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又一个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世界糖尿病患者数量达到了3.87亿人,相比2013年增加了500万人,按目前速度增长,预计到2035年全球将有5.92亿糖尿病患者。中国现有糖尿病患者9629万人,预计到2035年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将增至目前的1.5倍。糖尿病患者的诊断主要靠血糖的测定[3]。

在临床治疗中,医生为了详细了解急诊患者的身体情况和病情,会要求患者检测血糖。血糖作为反映身体健康的重要指标,国内外很多医院会通过检验患者血糖制定更加妥善的治疗措施[4,5]。快速血糖仪和全自动生化仪都是应用于血糖检验的主要措施,快速血糖仪在检验血糖过程中采用全血作为检验标本,内部成分比较复杂,包含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成分,其检验结果准确值较高,准确值较高会对临床诊断治疗产生作用[6,7]。快速血糖仪具有不受场地限制、检测快捷等优点,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比较广泛[8]。全自动生化仪不受血细胞的影响,其主要检测静脉血浆,对生化具有较高的灵敏度[9]。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检测方式单次血糖值检验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种检测方式多次检测准确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这表明快速血糖仪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血糖检验均准确可靠,但快速血糖仪具有更高的实用价值,其可以使医生对检验者的身体情况有更加快速、全面的了解。相比较而言,快速血糖仪比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具有操作简单、效率高、测试结果快等优势,其可以在30s内获得测量结果,而生化仪采血量大,等候时间长,抽血时疼痛感较大,且医院会搜集较多的血液进行检测而非单独检测,需要浪费较多的时间,因此快速血糖仪用以检测急诊患者血糖更加有效,避免因为检测时间过长,影响急诊患者的生命[10,11]。

在利用快速血糖仪进行血糖检测时,温度、湿度、取血方法及试纸条的批号等均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及时进行检查和对比。应用快速血糖仪进行血糖检测,可以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即当急诊患者突发出现昏迷症状时,可以通过快速血糖仪对患者进行血糖值检测,从而通过检测结果及时诊断急诊患者出现昏迷的原因,并对患者进行快速有效的治疗,促使患者能够尽早恢复。应用快速血糖仪进行血糖检测还可以有效控制误诊率,让诊治医生可以尽快了解到患者的病情,查看其是否存在糖尿病或低血糖,随后才能够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用药,以避免医生出现错误用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医疗纠纷[12]。应用快速血糖仪可提高诊断率,目前快速血糖仪在国内外各个医院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医生可以根据快速血糖仪血糖检测结果,了解患者是否具有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引起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性昏迷以及低血糖引起的昏迷等,不用再进行相关的高额费用检查,有效降低了患者的经济成本,缩短了诊疗时间[13,14]。应用快速血糖仪还可以方便患者在家中治疗,打破传统患者需要在医院进行抽血检测的弊端,提高检测效率。由于快速血糖仪价格比较低廉,患者可以自行在家中进行血糖的检验,并将检验结果记录下来,定期前往医院进行就诊,从而减轻医生的工作压力,可以为更多的患者制定诊疗计划[15]。患者在家中自行进行检测,需要检测早中晚餐后血糖、餐后2h血糖及随机血糖。

高血糖和低血糖对人体的伤害 篇15

高血糖的危害

可导致机体出现脱水和高渗状态

血糖升高时,人体内的大量葡萄糖会随尿液排出,进而起到渗透性的利尿作用,从而可导致机体出现脱水的状态。机体脱水会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增高,使水分由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进而引起细胞内失水。若是脑细胞失水可引起脑功能紊乱甚至引起脑昏迷,临床上把这种昏迷叫做“高渗性昏迷”。

可导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

血糖升高时,人的尿量会明显增多,大量的电解质就会随尿液排出,导致电解质紊乱。同时,高血糖患者存在糖的利用障碍问题,因而机体会通过分解脂肪来产生能量,以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转。由于分解脂肪会使酮体的生成增多,所以此类患者容易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可导致胰岛功能衰竭

血糖长期升高对人体的胰岛B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可造成胰岛功能衰竭,使人体分泌的胰岛素越来越少,甚至导致糖尿病病情的进行性恶化。

可导致消瘦、乏力、抵抗力降低

人体若长期处于高血糖的状态,其体内的葡萄糖便不能很好地被机体吸收和利用,而会随着尿液大量地排出。这时,人体只能通过分解体内的脂肪、蛋白质来提供能量,这必然会导致患者出现消瘦、乏力和免疫力下降的症状。

可出现各种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若长期得不到良好的控制,会使机体的血管(包括大血管及微血管)和神经(主要是感觉神经及植物神经)受到损害,进而会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慢性并发症。

低血糖的危害

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血糖长期居高不下会使人出现各种慢性并发症,因此,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会对高血糖比较关注和担心。其实,低血糖对人体的危害丝毫不逊于高血糖,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高血糖引起慢性并发症一般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而低血糖对人体的危害则可能在短暂的几个小时内发生,严重时可致人死亡。

短期、轻度的低血糖只会使人出现饥饿、心慌、出冷汗、乏力、颤抖等躯体不适的症状,一般不会对人体构成太大的伤害。但严重、长期的低血糖则会对人体产生较大的危害,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不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

反复发生的低血糖会使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变得难以控制。这是因为,人处于低血糖状态时,其体内的升糖激素水平会升高,容易发生低血糖后的反跳性高血糖(苏木杰反应),从而导致血糖水平的反复波动。

容易引起心脑血管意外

人处于低血糖状态时,其交感神经会异常兴奋。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这些变化均是心脑血管发生意外的危险因素。尤其是老年人发生低血糖时,极易诱发心律紊乱、心绞痛、心肌梗死、脑中风等并发症,使其陷入危险之中。

可导致精神失常甚至死亡

血糖是人体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尤其是脑组织,其代谢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全部由血中的葡萄糖提供,因此,低血糖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尤为严重。一般来说,人在严重低血糖的状态下,可出现肢体抽搐、癫痫样发作及精神失常等表现,严重时可发生昏迷甚至死亡。此外,长期反复发生低血糖,还可造成人的智力下降或导致痴呆。

长时间的低血糖可使患者变成植物人

人体脑组织的活动需要依赖源源不绝的血糖供应,因此长期反复的低血糖发作可造成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害,使患者出现性格改变、智力下降、痴呆等表现。严重时可使其成为植物人。

可造成意外伤害

人处于低血糖的状态下,可有头晕、意识不清等表现,因而容易导致跌倒摔伤、骨折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适合低血糖患者的饮食 篇16

野生三文鱼。美国加州大学研究人员发现,野生三文鱼中富含的欧米伽-3脂肪酸,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减少炎症。75%的糖尿病死亡病例,其实都是因为心脏病或中风导致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一项为期的研究发现,提高血液中欧米伽-3脂肪酸水平可以降低心脏病猝死危险。

初榨橄榄油。《内科学文献》杂志刊登一项研究显示,橄榄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有助于降低血糖和血压。还含有抗氧化剂橄榄油刺激醛,能降低C反应蛋白,减少炎症发生,进而缓解糖尿病病情。

豆类。豆类富含纤维素和镁,前者有助于提高血糖耐受力,而对于后者,哈佛大学一项涉及8.5万参试者的研究发现,摄入镁较多的人,其糖尿病患病风险降低30%。

洋葱。它是微量元素铬的重要食物来源。研究发现,铬有助于人体更有效地利用胰岛素,保持血糖稳定。《生物化学》杂志刊登一项近期研究发现,铬是胰岛素增强剂。1杯生洋葱或半杯熟洋葱含24微克铬(健康指南推荐日摄入量为25~35微克)。

坚果。坚果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逆转胰岛素抵抗。每天吃坚果还可使心脏病患病风险降低35%。《代谢》杂志载文称,杏仁是坚果首选,因其富含蛋白质和抗氧化剂,常吃可降低升糖指数。另有研究发现,每周吃5次花生酱的妇女,罹患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危险降低20%。

餐后血糖升高的原因是什么 篇17

2.坚持餐后适当运动。饭后适当运动,可以消耗体内的热量,辅助降低餐后高血糖。一般建议在餐后半小时到一小时开始运动,可选择有氧运动形式,如慢跑、快步走等,运动强度不宜过大,时间掌握在30~45分钟。建议不要做激烈的无氧运动,后者可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反而会升高血糖。

3.重视对餐后血糖的监测。通过监测餐后血糖,可以大致判断出升高餐后血糖的因素是哪些,从而采取相对应的措施。

血糖 篇1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对象为社区门诊自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所收治的100例重症门诊患者, 按照抽签尾数奇偶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 (50例) 和快速组 (50例) , 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研究。其中常规组男25例, 女25例, 年龄33~80岁, 平均 (60.73±5.28) 岁。体质量47~82 kg, 平均 (63.12±1.31) kg。快速组男26例, 女24例, 年龄31~80岁, 平均 (60.71±5.31) 岁。体质量47~82 kg, 平均 (63.73±1.32) kg。两组患者基线资料 (年龄、体质量)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用常规生化仪检测血糖, 选用日立7020生化仪;快速组快速血糖仪检测血糖, 选用卓越性快速血糖仪。两组均在清晨空腹时取左手无名指内侧末梢血, 用浓度75%乙醇棉签在伤口采血处清洁消毒, 避免细菌感染。穿刺中第一滴血不要, 取第二滴血。

1.3 观察指标、评价标准

评价指标为两组患者血糖差异率和基本一致率。将快速血糖仪和常规生化仪两种检测结果在0.5 mmol/L以内视为基本一致[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血糖差异率为12.00%, 其中, 快速组比常规组高:血糖差值0.5~1.0 mmol/L 8例;快速组比常规组低血糖差值0.5~1.0 mmol/L 4例;血糖差值0.3~0.5 mmol/L21例。基本一致率88.00%, 快速组比常规组高:血糖差值0.1~0.3 mmol/L 20例;血糖差值0.3~0.5 mmol/L 22例;快速组比常规组低:血糖差值0.1~0.3 mmol/L 23例;血糖差值0.3~0.5 mmol/L 23例,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目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饮食结构的变化, 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 其为肾脏衰竭、心脑血管疾病等病变的常见病因[3], 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慢性疾病之一。糖尿病是指人体血糖水平超标导致代谢系统紊乱的情况, 加强血糖监测有助于更好根据患者的病情给药, 控制病情。一般人体正常血糖含量空腹下为3.89~6.11 mmol/L, 若空腹血糖在7.1 mmol/L以上, 则为高血糖;若在2.8 mmol/L以下, 则为低血糖[4,5]。

在检测方法中, 快速血糖仪检测简单方便, 经济实惠, 患者可自行监测, 无需依赖专业技术人员, 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且在出院后可自行检测, 以便更好进行用药。快速血糖仪的检验结果跟常规生化仪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 稍高或稍低, 但基本一致, 且差异轻微, 不影响临床诊断结果[6,7]。

本研究中, 常规组用常规生化仪检测血糖;快速组快速血糖仪检测血糖。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血糖差异率为12.00%, 基本一致率88.00%, 说明快速血糖仪在社区门诊检验血糖中的应用价值高, 其跟常规生化仪检验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 但操作更简单更快速, 且准确度高, 可减轻患者痛苦,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施淑红.快速血糖仪在社区门诊检验血糖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连续型电子期刊) , 2015, 15 (35) :253.

[2]刘建华, 张艳丽.浅谈POCT (快速) 血糖仪的质量控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0, 31 (9) :1024-1026.

[3]秦首玉.探讨快速血糖仪在社区医院门诊检验血糖中的应用价值[J].大家健康 (中旬版) , 2013, 15 (11) :87.

[4]朱艳, 戈惠丽.探析快速血糖仪应用在社区医院门诊检验血糖的临床意义[J].延边医学, 2015, 23 (14) :58-59.

[5]庞培君.快速血糖仪与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糖结果比对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12) :1498-1499.

[6]葛雅姝.快速血糖仪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糖检验结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 2014, 22 (18) :40.

血糖 篇19

造型小巧 设计精致

打开糖护士·杏智能血糖仪可以发现其内含一整套实用套装,包括:1台糖护士手机血糖仪、1台杏伴侣、50支血糖试条、50支采血针、1个携带包、1支采血笔、2本说明书以及1根USB数据线, 非常的丰富与实用。虽然东西多,但是放在携带包里依旧很轻便,适合外出旅行携带,让监测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

从外观设计看,糖护士·杏主机采用了圆角V型设计,小巧可爱,在机身右上两侧各有一个按键,从正面看左侧为记步键,右侧为电源键。而在正面也配有一款LED显示屏,用来显示用户监测的血糖数值,以及设备自带的记步数值、时间和日期等,可视化的设计可以让老人们更方便使用。

微信互动功能贴心 APP功能丰富

糖护士·杏智能血糖仪最大特色之一在于贴心地加入了微信互动功能,实现老人与子女之间互动。在糖护士·杏背面设有每台机器专属的二维码,用微信扫描后可添加糖护士的公众号,每次监测后的数值会自动上传至公众号,方便子女们随时掌握老人们的健康。

之所以能实现这个功能得益于糖护士·杏主机内置的SIM卡,通过SIM 实现通讯功能,将检测的数据实时上传至微信端。

当然也为了方便年轻群体使用,糖护士·杏套装中的血糖仪也可直接配合手机端的APP使用。通过APP,可以实现更多功能,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到自身血糖的数据,可以从APP上获取相关的饮食建议,更有很多健康菜谱推荐。从APP截图界面可以看出,界面设计较为精简,数据统计形式直观明了,实用性较强。

检测血糖过程简单且准确

为了体验糖护士·杏智能血糖仪,小编实测了一番自身的血糖。通过实际检测发现糖护士·杏智能血糖仪的操作过程较为简单,很容易上手,并且可以快速显示测试的结果,能做到实测实看结果的程度,非常便利。不过在使用过程中,提醒大家一定要特别注意卫生与安全,首先检测前一定要用酒精消毒,然后要调节好采血针的射程,取合适档位,以免扎不出血或者扎的太疼,不过实际使用时采血时并不会有痛感,因为针头很细,所以也不用太担心。

总结:家居常备健康检测仪

总体来看,糖护士·杏智能血糖仪是一款非常适合老年群体使用的电子产品,该设备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并且能将检测数据上传至微信实现子女与老人们的互动,非常贴心,这有助于让子女们实时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堪称是一款家居常备的健康检测仪。对于不在父母身边的子女们来说,非常值得为父母选购。

上一篇:教学部主任职责下一篇:在就业训练中心的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