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血糖监测(共6篇)
微量血糖监测 篇1
高危新生儿是指在胎儿期、分娩时、新生儿期受到各种高危因素的危害,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的新生儿。近些年来高危新生儿发生低血糖的例数明显增加,引起了产科和新生儿科的高度重视[1]。高危新生儿发生低血糖的概率为10%~20%。新生儿脑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率很大,低血糖往往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新生儿低血糖的标准是血糖低于2.2 mmol/L,但实际血糖低于2.6 mmol/L时就可造成脑损伤。因此高危新生儿的血糖监测和低血糖的及早治疗对防止神经系统损伤的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连续微量血糖监测方法损伤小,方便快捷,适用于新生儿血糖监测,为进一步研究连续微量血糖监测对高危新生儿围产期并发症治疗的指导意义,观察随访一年后患儿的发育状态,简单随机选择2014年2月—2015年2月于该院住院的高危新生儿200例,采用连续微量血糖测定的方法,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简单随机收集于该院收治的200例高危新生儿,诊断标准为:母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早产,低出生体重,多胎妊娠,体外受精,低温,产伤,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吸入性肺炎,呼吸窘迫。排除标准:母亲患有严重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毒性肝炎,传染性疾病等;出生缺陷,如先天性心脏病、遗传性疾病等。高危新生儿共200例,其中男112例,女88例,日龄1~28 d,平均为14.1 d,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5例,吸入性肺炎7例,早产6例。血糖值2.2~7.0 mmol/L为正常,≤2 mmol/L为低血糖,>7 mmol/L为高血糖。将患儿分为低血糖组(n=54)和正常组(n=146)。低血糖组:男性31例,女性23例。血糖正常组:男性81例,女性65例。两组间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和新生儿监护人知情同意后,测量新生儿6 h、12 h、24 h、1 d、2 d、3 d的微量血糖,每次采集指尖或趾尖1滴血,采用微量血糖仪进行测定。低血糖高危新生儿出生后5 min Apgar评分为6分以上者具有良好的吸吮和吞咽能力,立即给予口服或鼻饲5%~10%葡萄糖3~6 mg/kg。Apgar评分<6分者并伴有严重的吸入性肺炎或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及时给予静脉补充碳水化合物和其他对症治疗。
随访一年时间,记录心理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80分为良好,70~79分为临界状态,<69分为发展迟缓。
1.3统计方法
2结果
低血糖组Apgar评分3~9分,平均为(7.1±1.2)分,其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9例,吸入性肺炎3例,早产2例,围产期并发症患病率为25.9%(14/54)。血糖正常组Apgar评分为8~10分,平均(9.2±0.4)分。其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6例,吸入性肺炎4例,早产4例,围产期并发症为9.5%(14/146)。Apgar评分在低血糖组显著低于血糖正常组,低血糖组围产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24 P=0.033)。
体重、Apgar、是否有低血糖、发生的时间及低血糖持续的时间进行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无低血糖、发生的时间及低血糖持续时间是围产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越快发生低血糖,并发症持续的时间越长,症状越严重。低血糖往往在并发症发生之前即出现。见表1。
智力发育指数和运动发育指数在低血糖组明显低于正常血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I:65.4 vs 86.3,P<0.05;PDI:63.1 vs 87.2,P<0.05)。
3讨论
高危新生儿不仅是围产期并发症的一个症状,同时也是加重围产期并发症的一个因素,应进行必要的辅助治疗,例如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等,当中断治疗时低血糖还可能再次发生,因此密切关注血糖变化十分重要[1,2]。
研究结果发现低血糖组Apgar评分3~9分,平均为(7.1±1.2)分,其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9例,吸入性肺炎3例,早产2例,低血糖新生儿围产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5.9%(14/54)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9.5%(14/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高红云[3]的研究结果一致,他们探讨了146例高危新生儿血糖与胎龄及新生儿伴发疾病等因素的相关性,其中低血糖发生率为17.8%,胎龄越小,低血糖发生率越高,且更易发生感染及低氧血症等并发症。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得出:有或无低血糖,发生时间及低血糖持续时间是围产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6,OR=1.323;P=0.033,OR=1.826;P=0.028,OR=2.316),低血糖发生越快,持续时间越长,并发症越严重,而且低血糖的发生往往早于并发症的发生,因此低血糖的发生对新生儿的发育具有潜在的风险。
新生儿低血糖还可导致不可逆的大脑损伤,影响大脑的发育和新生儿的大脑功能,包括智力低下,脑瘫甚至死亡[4,5]。吴玫瑰等人也发现低血糖组脑损伤发生率为63.6%显著高于血糖正常组脑损伤发生率32.3%[6]。随访一年结果发现,低血糖组的智力发育指数和运动发育指数显著低于正常组(MDI:65.4 vs 86.3,PDI:63.1vs 87.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马雅玲等人[7]的研究发现糖尿病母亲婴儿如果未进行系统管理出现低血糖的风险增加9%,且远期智能发育也受影响。尤金英[8]等根据新生儿低血糖程度将患儿分为3组,A组≤1.0 mmol/L,1.0 mmol/L<B组≤1.7 mmol/L,1.7 mmol/L<C组≤2.2 mmol/L,1年后出现神经行为异常的比例分别为61.9%、22.2%和6.2%,这与该研究结果类似。
综上所述,对危重新生儿进行连续微量血糖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可指导围产期并发症的治疗。将继续对这些患儿进行随访,以得到更多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孟玉芹.高危新生儿血糖早期监测的临床价值[J].医学信息,2010,23(2):487-488.
[2]赵钰玮,傅燕娜.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1,26(5):391-393.
[3]高红云.146例高危新生儿早期微量血糖监测的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6,5(10):45-46.
[4]丁明明,周丛乐,汤泽中.新生儿低血糖与脑损伤的关系[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2,15(9):533-538.
[5]龚华.215例新生儿低血糖症病因及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13,34(11)1751-1752.
[6]吴玫瑰,黄志坚,李坚,等.早产儿低血糖与胎龄、体重、脑损伤关系的分析.[J].广州医药,2014,45(1):50-52.
[7]马雅玲,张巍,吴连方,等.糖尿病母亲婴儿的生后管理及发育随访[J].中国儿童保健康杂志,2005,13(4):311-313.
[8]尤金英,梁志明,李建国,等.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的预后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30):4943-4945.
微量血糖仪测定结果准确性调查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参比设备
西门子1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参加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生化室间质评, 血葡萄糖变异指数得分 (VIS) 为10, 参加山西省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生化室间质评, 血葡萄糖VIS为35.
1.2 比对设备
不同型号微量血糖仪35台。
1.3 比对方法
取临床患者血清, 用西门子1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35台微量血糖仪同时测定[1]不同浓度的5份标本, 2 h完成全部测定。
1.4 所用试剂
西门子生化分析仪用北京九强公司生产的己糖激酶法血葡萄糖测定试剂, 郎道1532定值质控物为室内质控。微量血糖仪用各型号原装血糖试纸条, 新开包装。
1.5 比对标准
以《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2]规定为标准, 其符合数 (1) 按CLIA'88 (美国在1988年提出的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案) 推荐允许误差的1/2为比对符合范围, 即允许偏差在±0.165 mmol/L或±5%以内。其符合数 (2) 按CLIA'88推荐允许误差为比对符合范围, 即允许偏差在±0.333 mmol/L或±10%以内。
2 结果
见表1.
35台微量血糖仪, 每台血糖仪测定5个数据, 共175个数据, 按符合数 (1) 符合数为50个, 总符合率为28.57%;按符合数 (2) 符合数为88个, 总符合率为50.29%.
3 讨论
由测定结果我们可以看出, 当血葡萄糖测定值在9.86~15.67 mmol/L时, 符合率比1.97 mmol/L和22.00 mmol/L时高, 说明参与比对的微量血糖仪测定线性范围较小, 结果存在较大偏差。糖尿病患者血糖高到一定范围用于参考时, 在使用前一定要对微量血糖仪作比对实验和精密度试验, 对精密度好且准确度好的微量血糖仪可放心使用, 对精密度好准确度较差的微量血糖仪根据比对结果可加减某数值后使用。对符合要求的测定区间或仪器可用于家庭参考, 如果患者血葡萄糖过高或过低, 或微量血糖仪测定结果偏差较大时, 这样的微量血糖仪不可用于家庭用药指导或临床床边检查, 更不能用于门诊急诊检查。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S].2005-05-01.
微量血糖监测 篇3
1.1 临床资料
1.1.1 胰岛素是治疗高血糖特效而必需的药物, 目的在于尽快恢复机体的正常代谢, 抑制脂肪分解、酮体合成、糖原分解, 促进周围组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胰岛素泵注最突出的特点是模拟胰岛素的持续基础分泌 (通常为0.5~2 u/h) 和进餐时的脉冲式释放, 把胰岛素输注到患者体内, 维持血液中胰岛素的水平。新近临床研究证实将危重患者的血糖控制在正常值内, 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可使病死率降低40%。
1.1.2 自2008年2月~2009年2月, 我科共救治病人90例次, 年龄最小38岁, 最大85岁。其中15例次有血糖异常。 血糖异常诊断标准:随测血糖>11.1 mmol/L或空腹血糖>6.1 mmol/L。其中确诊糖尿病9例次, 入院时昏迷20例次。
1.2 基础治疗:
生理盐水40 ml+胰岛素40 U, 微量泵泵入, 泵入速率1 ml/h。
1.3 调整方法:
电脑血糖监测每小时一次, 根据血糖值调整泵入速率, 使血糖值逐渐缓慢下降为宜。一般要求每小时下降2~3 mmol/L, 达到血糖水平6~9 mmol/L左右或临床需要水平, 继续给予维持量。
1.4 后期调整:
随病情稳定, 患者逐渐进食, 血糖再度波动。适时合用二甲双胍0.125~0.25 g tid (有1~2天重叠期) 。患者进食逐渐恢复正常。此时可改持续泵入胰岛素0.1 u/h, 同时餐后“RAPID”键泵入合适量 (前一天本次餐后胰岛素用量) , 血糖控制稳定后, 改为分次皮下注射给药 (餐后“RAPID”键泵入量) 。
1.5 肠外营养:
补充胰岛素按常规剂量。
2 治疗结果
血糖控制情况:12 h内基本达到控制指标 (血糖接近6.1 mmol/L, 必须<10 mmol/L) , 并能持续维持满意控制水平 (空腹血糖<6.1 mmol/L, 餐后2 h血糖<8.9 mmol/L) 或临床需要水平 (衰竭患者或多脏器损伤患者, 控制在11.1 mmol/L以下) 。该组患者均达到该治疗目的。仅有1例致低血糖, 经过相应的对症处理缓解。
3 护理措施及体会
3.1 ICU内病人血糖异常极为常见。该研究报告发生率达21%, 以非糖尿病病人为主, 非糖尿病病人在应激状态下的高血糖状态极为常见, 故可作为入院时检查常规, 提醒医生。可建议入院后常规电脑血糖监测, 同时送化验室血清法测血糖。若明确血糖增高, 可立即启动治疗。而两种血糖测量方法数值接近, 则可据电脑监测结果指导治疗, 以减少频繁静脉采血。而两种检测方法差别很大时应立即查明原因, 尽量使用电脑监测结果。我科多控制误差水平1 mmol/L以内, 比较准确, 可适用于临床。
3.2采血技巧:首次可以用同时送检的静脉血大汗淋漓病人、休克病人、冬季病人采血困难, 可指尖或耳垂采血, 采血针应深扎。高热病人、夏季病人周围血管扩张, 采血针应浅扎。
3.3输入速度的调整技巧:微量泵泵入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 要求血糖水平缓慢下降, 以有利于渗透压稳定及内环境稳定。故血糖每小时下降1~2mmol/L就很满意。此时可增加测血糖时间间隔, 以减轻护理量。
3.4危重期患者不进食血糖控制较容易, 血糖波动较小。而患者恢复进食后一定要加用三餐胰岛素, 以稳定控制血糖。给药方法:餐后即刻胰岛素泵入 (禁止餐前给药, 低血糖发生率高) 。
3.5该输注方法可能部分病人需要胰岛素剂量较小:24小时注射器内尚有剩余药液, 应及时换注射器, 以减少污染机会。
3.6强化胰岛素治疗中要注意低血糖反应,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提高早期识别能力。在随时监测血糖的基础上, 医护人员应熟悉各类低血糖反应的不同临床表现, 及时发现无警告症状的低血糖反应及低血糖昏迷。
4讨论
在护理过程中利用微量泵静脉泵入注射液能准确地输入药液的量, 胰岛素静注后即可发挥作用, 见效快, 高峰在30min。所以利用持续泵入的方法可以保证单位时间内胰岛素的输入量。其优点是:简便, 有效, 安全, 较少引起脑水肿、低血糖、低血钾等, 并减少了感染、休克、心力衰竭、脑水肿、肾衰、酸碱失衡等并发症。
从我科使用的结果看, 认为应用微量泵泵入胰岛素既必要又安全, 且简单易操作, 是一种高效安全控制血糖的好方法, 对危重患者高血糖控制十分有效,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借鉴。
摘要:目前国内ICU普遍应用微量泵持续泵入普通胰岛素控制危重患者的血糖水平。自2004年我院引入微量泵持续胰岛素输注技术以来, 我科开始采用此方法来控制危重患者的血糖, 并定时监测血糖, 同时根据血糖值调节泵速。绝大多数患者在使用微量泵后于24小时内达到血糖满意控制, 且持续将患者血糖安全、有效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实践证明持续泵入胰岛素注射液可较好控制危重患者的血糖水平。本文将就此技术在护理中的体会做一些探讨。
微量血糖监测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月入院的80例持续微量泵静脉滴注胰岛素监控CC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满足人卫第三版《危重症医学》[2]中关于CCM合并高血糖的诊断,同时排除[3]:(1)合并血行感染或病原菌携带患者;(2)无抢救意义或已病危患者;(3)合并内分泌或免疫系统失常患者等。其中,实验组患者男23例,女17例,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为(52.9±7.8)岁,血糖异常时长1~10 d,平均时长(3.5±1.1)d;对照组患者男21例,女19例,年龄37~76岁,平均年龄为(51.1±8.6)岁,血糖异常时长1~7 d,平均时长(3.0±1.4)d。该研究所涉及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与血糖异常时长等一般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即病房安排、体格与实验室检测、静脉通道建立、胰岛素泵注、通道管理、应急抢救与病情监测等,实验组患者则加施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内容为:(1)强化血糖监测:每日至少四次检测血糖水平,采集手指指端血液,并在采血过程中禁忌挤捏,选择一次性采血针,并以血糖监测日记形式记录患者同一时点的血糖水平,并绘制血糖变化曲线,发现血糖波动较大区段,尤其对于血糖降低至正常水平以下的情况,应结合护理日记通告医生,并予以有效的调控。(2)胰岛素泵注管理:将50 IU胰岛素注射液与50 m L生理盐水混合后进行静脉泵注,以保证血液水平平稳与安全的降低,并根据记录的血糖日记调节微量泵流量,切勿泵注过快,并严格监测患者血K+、血Na+等电解质水平;在原发病所需静脉输药之前确定其与胰岛素泵注无冲突与排斥反应,严格监督治疗药物的副作用,并预判该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做好微量泵的调整。(3)肠内营养制定:营养液由5%~50%葡萄糖+20%脂肪乳组成,并加入复方氨基酸0.25(g/kg·d),并适量加入维生素(水乐维他)、微量元素(安达美)与电解质,总液体控制在3000 m L/d以内;选择锁骨下静脉、境内静脉等开通与固定留置管,并在上午9点左右开始输注,输注速度为150 m L/h左右。
1.3 检测方法
总体护理效果参考《危重症医学》,规定血糖水平监测7 d内恢复正常,无不影响原发病的治疗为显效,血糖水平监测7 d内显著改善,比治疗前下降50%,略影响原发病治疗为有效,血糖水平监测7 d内并无变化,严重影响原发病的治疗为无效,其中总有效率=(总人数-无效人数)/总人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IBM公司SPSS 19.0软件分析全部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空腹血糖、餐后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后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后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水平详见表1,经t检验后,实验组患者干预后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水平组间比较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与低血糖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与低血糖发生率详见表2,经t与卡方检验后,实验组患者血糖恢复时间、胰岛素注射量、ICU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总体护理效果与满意率比较
两组患者总体护理效果与满意率详见表3,经χ2检验后,实验组患者总体治疗总有效率与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CCM科室是对危重症患者原发病以及并发症进行连续性抢救、全面性监测、强化性护理与针对性治疗等流程进行科学化管理的临床科室,是体现医院整体治疗水准、设备完备、人员素质重要标志,与医学影像、检验共同成为医院三大医疗支柱[4]。CCM治疗重点在于支持多脏器功能,恢复机体内稳态,为治疗原发病赢得时机,而CCM患者原发病的并发症的管理与治疗是现阶段CCM研究领域的难题[5]。
高血糖是CCM患者经常出现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在血糖持续性高水平状态,严重影响机体各脏器功能,可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因此需要临床工作者予以最高重视。CCM高血糖的发生的因素主要包括血糖监测力度不够、患者的治疗不依从、胰岛素泵入管理不足、胰岛素稀释液更换不及时与原发病药剂的药物副作用等,而这些因素均可通过护理干预进行调控,因此护理干预在CCM高血糖患者中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6]。
为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持续微量泵静脉滴注胰岛素监控危重病患者高血糖的护理效果,将该院80例患者进行观察。数据显示,实验组患者干预后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水平组间比较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血糖恢复时间、胰岛素注射量、CCM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总体治疗总有效率与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可以看出,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与控制血糖水平,缩短血糖恢复时间,减少胰岛素泵注量,提高治疗效率,降低低血糖发生率,从而提升整体护理效果,改善护理满意度。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对持续微量泵静脉滴注胰岛素监控CCM重症患者高血糖的护理效果显著,借鉴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吴洁杏.ICU脓毒血症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7):1082-1083.
[2]王辰,席修明.危重症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45-172.
[3]刘敏洁.胰岛素泵在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疗,2013,32(31):90-91.
[4]刘雪彦,周佩如,许万萍,等.ICU静脉输注胰岛素患者血糖管理的护理专案改善及其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3):223-225.
[5]杨建海,吴峰.应激性高血糖对ICU危重症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强化胰岛素治疗效果观察[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5,27(10):47-51.
关于血糖“监测” 篇5
1.糖友无论是化验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都不宜停药。化验空腹血糖时, 头天晚上的药物 (包括胰岛素) 应当照常应用;化验餐后2小时血糖时, 当餐前的药物 (包括胰岛素) 也应当照常应用。化验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患者在药物治疗情况下血糖的控制情况, 因此千万不要因为抽血化验血糖而擅自停药。这样非但得出的化验结果不能准确反映病情, 而且还会造成血糖波动而导致病情加重。
2.有些糖友为了得到一个满意的检查结果, 有意识地在检查前节食。这样测得的空腹血糖结果可能比较“理想”, 但却不能代表日常状态下的真实血糖水平。因此, 检查头一天晚上应像平常一样进餐, 并保持良好的睡眠。另外, 次晨抽血化验前应避免剧烈运动、抽烟和饮用刺激性饮料。
3.有些平常注射胰岛素的糖友因怕耽误治疗引起血糖波动, 于是先在家打完胰岛素, 然后再去医院抽血检查, 这样做其实很危险。因为去医院途中以及在医院排队等候抽血的时间很难控制, 如果不能在半小时内完成抽血, 势必要推迟进餐时间, 这样很容易发生低血糖。因此, 建议糖友在家用袖珍血糖仪检测空腹血糖, 或将胰岛素笔带到医院, 抽完血之后, 立即注射胰岛素, 然后吃饭。
4.严格地讲, 只有过夜禁食8~12个小时后并于次日早晨8点之前采血所测得的血糖才算是“空腹血糖”。超过12小时的“超空腹”状态以及午餐前、晚餐前的血糖都不能称之为“空腹血糖”, 其结果可能因空腹时间太久而偏低, 当然也可能偏高 (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 。
5.这里所说的“餐后2小时血糖”指从患者吃第一口饭算起2小时采血所测的血糖值, 而不是从进餐结束后才开始计时。正常情况下, 餐后0.5~1小时血糖升至最高, 餐后2小时血糖应基本回落至餐前空腹水平。
血糖监测的八个点
三餐前、三餐后及睡前血糖, 特殊情况下再加上凌晨3点的血糖, 这8个点的血糖基本上可以反应全天血糖的真实情况。
夜间3点是人体24小时血糖的最低点。但由于监测的不方便, 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点。接受胰岛素或磺脲类降糖药治疗的患者, 怀疑有夜间低血糖时, 要测此点的血糖。
空腹血糖特指空腹8~12小时的血糖。所以, 一般都是指早晨餐前血糖。如果早餐正常进餐, 中午餐前的血糖就不能称为空腹血糖。但空腹血糖也不是要求绝对空腹, 空腹时间过长也会影响血糖检测结果。空腹血糖可反映人体胰岛素的基础分泌功能。是用于诊断和治疗监测的最基本点。
早、午、晚三餐后2小时血糖及午餐、晚餐、睡前6个点的血糖可反应进餐对血糖的影响, 是人体血糖的最高点。一般情况下, 选早餐后血糖为代表。
尽管一天中血糖不是固定不变的, 但一般情况下上述7个点——三餐前、三餐后及睡前血糖, 特殊情况下再加上凌晨3点的血糖, 这8个点的血糖基本上可以反应全天血糖的真实情况。如果血糖变化幅度较大或者是胰岛素治疗的早期, 常采用7个或8个点进行血糖监测。
使用血糖仪, 细节决定成败
很多糖友为了方便监测血糖, 买了血糖仪自己在家里监测。自测血糖是糖尿病患者生活中的大事, 血糖测得准不准, 可能性命攸关。因此正确使用血糖仪非常重要。
血糖仪必须配合同一品牌的试纸, 不能混用。因为有的血糖试纸批次有区别, 换用前需要把新试纸的条形码数字输入仪器。
检测前用酒精消毒, 待酒精干透以后再取血, 以免酒精混入血液。
采血量必须足以完全覆盖试纸测试区。取血时发现血液量少不能挤手指, 否则会混入组织液, 干扰血糖浓度。取血前将手在温水里泡一下, 再下垂3 0秒。扎的时候把针按一下再弹出, 以免扎得太浅。
试纸要放在干燥、避光的地方保存, 且最好选用单独包装的试纸。
使用血糖仪的注意事项
为了提高自我血糖监测的准确性, 提醒糖友在监测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购买血糖仪应选择比较知名公司的产品, 因其仪器及配套的试纸质量和售后服务有保障。
严格按仪器说明书要求进行操作, 采血深浅应适度, 保证充分的血量, 确实是血量不够应重新采血, 切忌局部挤压以增加血量。
仪器应经常进行清洁、保养和校正, 最好能定期请医护人员或血糖仪专业人士进行核准和指导。定期到医院做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 以了解过去2~3月的平均血糖情况, 病友可以根据下面的表格计算出自己过去2~3月的平均血糖值, 看看与自己监测的各时段全部血糖值的平均值是否接近, 当然, 你每个月的血糖数据不能少于20个。如果两个值相差很大, 要尽早咨询医生, 找出原因。如果两个值很接近, 病友平时还可以反过来应用血糖平均值估计糖化血红蛋白的值。现在市场上有些血糖仪能够储存血糖值并计算平均血糖。这样能够方便患者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
在做末梢血与静脉血对照时, 时间上应同步, 且应先做指尖末梢血, 再抽静脉血, 以尽可能避免因疼痛刺激 (抽取静脉血) 造成的末梢血糖应激性增高。
不同品牌和型号的血糖仪由于其采用的技术、检测原理和方法不同, 本身的系统误差不一, 不能对它们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任何一种血糖仪监测的血糖值均应与医院生化仪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
尽管目前血糖仪与生化检测的数据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差异。但仍不失为糖友监测血糖最理想、最有效的工具, 只要病友们能正确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一定能提高自我血糖监测的准确性, 使自己的病情控制得更理想。
温馨提示
静脉血糖和手指血糖一致吗?
微量血糖监测 篇6
共观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60例, 均符合WHO1999年颁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1]及高等院校6版教材《内科学》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 其中男14例, 女16例;平均年龄56岁;病程6~20年, 平均7.2年。对照组30例, 男19例, 女11例;平均年龄55岁;病程6~21年, 平均7.3年。经统计学处理,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无显著差异性 (P>0.05) 。所有患者均无急、慢性肾炎、肾病、尿路结石、尿道感染、发热及应用肾毒性药物史。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先予降压及降糖治疗。降压采用依那普利 (扬子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 使血压控制在18.6/12.0kPa以下。降糖药应用胰岛素 (甘舒霖30R, 通化东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根据病程调整用量, 使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同时予血栓通注射液 (广东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 2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 2周为1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 (FBG) 、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 (UAE, 放免法测定) 。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3 结果
见表1。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疗后比较△P<0.01
4 讨论
糖尿病肾病 (DN) 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在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随着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及糖尿病患者的寿命延长, 糖尿病肾病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上早期为微量白蛋白尿, 随时可出现持续性蛋白尿、高血压和进行性肾功能下降。本病应力争早期即微量白蛋白尿期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治疗, 对延缓病程进展、推迟糖尿病肾病、尿毒症发生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积极意义, 大量研究证明, 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球存在明显微循环障碍、凝血机制障碍、肾血流速度缓慢, 有大量红细胞聚集和袢周渗出[3]。
血栓通注射液是由中药三七的根提取的活性物质三七总甙 (主要成分为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三七皂苷R1) 配制而成灭菌注射液, 该药具有抗血小板活性和抗炎作用, 可降低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和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 使全血凝固时间明显延长, 抑制体内凝血功能, 促进纤溶活性, 因此可以改善肾小球的微循环, 缓解肾小球硬化症的进展, 且可抑制系膜增殖, 改善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的通透性, 从而可减少尿微量白蛋白, 延缓DN的发生[4]。本结果显示:血栓通注射液可明显减少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 疗效确切,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WHO.1999年颁布糖尿病诊断标准.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0, 8 (1) :5.
[2]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807.
[3]程晓东.川芎嗪和黄芪注射液降低2型DM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初步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1 (24)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