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泵麻醉(共8篇)
微量泵麻醉 篇1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经济与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妇科患者对于手术有了更高的需求,要求尽量在术后无痛下渡过围手术期,为此临床就要加强术后镇痛的研究。近几年研究显示,将微量泵麻醉应用在妇科术后镇痛中可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结果也显示存在患者术后排气时间延长、肠蠕动恢复较慢等[1]。为了进一步探讨妇科术后采取微量泵麻醉处理的镇痛效果及其利弊,我院展开了相关研究,现将结果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接诊的妇科手术患者10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同时排除内科合并症、药物成瘾史、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自500例,其中对照组:年龄15~71岁,均值(40.7±7.6)岁;手术时间(64.25±20.18)min;未婚56例、已婚444例。研究组:年龄16~73岁,均值(40.9±7.7)岁;手术时间(61.29±18.84)min;未婚65例、已婚43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手术时间及婚否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注:与对照组相较,*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皆禁食8 h,术前0.5 h采取全静脉麻醉处理,所用药物为0.1 g苯巴比妥钠+0.5 mg阿托品。之后研究组采取微量泵麻醉处理:所用仪器为一次性微量输入镇痛泵SH 12-100-2型(北京科联升华应用技术研究所),镇痛液包括6μg舒芬、1.5 mg盐酸罗哌卡因、0.25 mg氟哌利多,将这些加入0.9%生理盐水中配成50 mL;手术完成前预充20μg舒芬,术毕则保留硬膜外导管,利用镇痛泵以每小时2 mL匀速于硬膜外腔给药;术毕应保留24 h才能拔管。对照组患者则常规肌内注射75 mg哌替啶,必要情况下可采取25 mg凯芙兰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排气时间、肠蠕动恢复时间、呕吐发生率,并对比分析。
1.4 术后疼痛判定标准[2]:
根据WHO术后疼痛分分级法评定术后疼痛,分为4级,包括0级:术后伤口无痛;Ⅰ级:术后伤口轻微疼痛,但能忍受,同时可正常生活;Ⅱ级:术后中度持续疼痛,需用止痛药;Ⅲ级:术后强烈持续疼痛,需用止痛药。术后疼痛率为(Ⅱ级+Ⅲ级)/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以P<0.05差异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术后镇痛效果对比:
研究组术后疼痛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肠蠕动恢复时间与排气时间对比:
研究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与排气时间要比对照组稍长,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呕吐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术后发生呕吐58例(11.60%),对照组则发生214例(42.80%),研究组术后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次研究中出现的呕吐患者较多,为此对症应用止吐药及在微量泵里加入适量止吐药后皆可得到缓解。
3 讨论
妇科手术患者比较常见,我院每年接诊的妇科手术例数约为500例,这类患者术后1~2 d伤口疼痛最为剧烈,往往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以往处理术后疼痛以肌内注射哌替啶为主,但是效果不佳。近几年,有研究将微量泵麻醉技术应用在妇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中,术后予以硬膜外镇痛(PCEA)处理,有着操作方便、不增加创伤与额外操作等优势,而且可起到很好的连续稳定给药镇痛功效[3]。但随着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有研究表明其也有一定的弊端,比如患者术后恢复排气时间更长,术后肠蠕动所需时间也更多。为了进一步探讨妇科术后镇痛采取微量泵麻醉的效果及利弊,我院进行了研究。
本次研究针对我院接诊的1000例妇科手术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肌内注射哌替啶处理,而研究组采取硬膜外镇痛处理,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镇痛效果更明显(P<0.05),呕吐发生率也明显更低(P<0.05),虽然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排气时间要比对照组稍长,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与同类研究基本一致,如周琦、赵友萍、梁娜等学者[4]针对150例妇科手术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均分为PCEA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哌替啶处理,而PCEA组采取硬膜外自控镇痛处理,结果显示PCEA组伤口疼痛明显减轻,且优于对照组(P<0.05),PCEA组患者术后肠蠕动与排气时间恢复时间要稍长(P<0.05),但PCEA组患者术后发生呕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该学者研究结果肠蠕动恢复时间、排气时间与对照组有差异,与本次研究结果有出入,分析原因可能在于本次研究中我院充分做好了临床护理,使得患者的切口不疼,从而加强了术后活动,促进了肠蠕动与排气恢复,故而无明显的延长。从中可以看出,妇科术后镇痛采取微量泵麻醉,虽然存在术后肠蠕动与排气时间恢复延长等弊端,但是其有着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及呕吐发生率低,安全性高等优势,显然利大于弊。
本次研究研究组采取的微量泵麻醉主要采取的PCEA技术,该技术是近10多年才逐渐广泛应用起来的,可匀速将阿片或非阿片类镇痛剂注入硬膜外腔,同时快速透过蛛网膜而进入脑脊液中,并和脊髓后角靶受体结合,达到调节或者阻断疼痛信息传导效果,显著提高痛阈值,使得患者顺利渡过围手术期[5]。此外,本次研究中采取的麻醉镇痛药物主要为舒芬、盐酸罗哌卡因与氟哌利多等组成的混合液,可保障硬膜外与血液中药物浓度低而稳,镇痛平面低而局限,故而不会发生低血压、低氧血症及呼吸抑制等并发症[6]。舒芬属于阿片类镇痛药,通过硬膜外腔弥散后从硬脊膜进入蛛网膜下腔,能很好地结合脊髓后角阿片受体,从而阻断伤害性疼痛传导;氟哌利多有安定神经作用,同时增强镇痛药镇痛作用;盐酸罗哌卡因属于长效酰胺类局麻药,有着镇痛与麻醉双重功效,予以小剂量可达到阻滞感觉效果,同时仅仅伴有局限非进行性运动神经阻滞,安全性很高。
综上所述,妇科手术患者术后采取微量泵麻醉处理,可有效缓解患者术后伤口疼痛,但麻醉药物的应用会导致肠蠕动恢复较慢,而且排气恢复时间更长,可患者发生呕吐的概率却明显更低,可见利大于弊,为此将其应用在妇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中可取得一定的效果,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鲁爱民,任俏,连铁,等.布托啡诺用于瑞芬太尼麻醉妇科腹腔镜手术后镇痛的观察[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0,10(10):915-918.
[2]肖军章,韩涛.不同剂量瑞芬太尼用于妇科手术MAC的可行性研究[J].山东医药,2011,51(28):96-97.
[3]董巍檑,桂靖.经腹子宫全切术后舒芬太尼和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的比较[J].蛇志,2011,23(3):255-257.
[4]周琦,赵友萍,梁娜,等.微量泵麻醉的妇科术后镇痛效果及利与弊[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4):534-535.
[5]雷晓鸣,薛荣亮,钞海莲,等.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在腹腔镜妇科手术中的应用[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2,33(8):520-523,529.
[6]黄泽良.微量输液泵控制麻醉在腹腔镜妇科手术中的临床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9):49-50.
微量泵麻醉 篇2
【关键词】股骨骨折;微量泵;护理
股骨骨折多主要是直接强大暴力所造成,一部分骨折由间接暴力所致。,如汽车撞击、重物砸压、辗压或火器伤等。因间接外力致伤者如高处坠落,机器绞伤等,是骨科的一种常见病, 伤后肢体剧痛,活动障碍,局部肿胀压痛,有异常活动,患肢短缩等一系列机体病理生理反应。随着护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微量泵广泛应用于临床。主要用于危重患者的镇痛、镇静。2009年12月~2013年12月,我们对82例股骨骨折手术后患者使用一次性微量泵恒速持续镇痛,经严密观察与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科2009年12月~2013年12月共行股骨骨折手术82例,其中女31例,男51例;年龄16~78岁。均采用硬膜外麻醉,手术结束后连接一次性微量泵恒速持续镇痛。镇痛时间24~72 h。
1.2方法 选用奥贝携带式全自动一次性微量连续输液器。根据医嘱用生理盐水稀释好药液,配置好药物浓度,调整泵入速度,根据术后所留套管针的部位,使用二三接头和三通管道以保证药液持续通畅的泵入。微量泵安放应准确、到位,防止滑落。
1.3观察指标 记录微量泵开始使用的时间,药物泵入浓度(一般盐酸哌替啶剂量术后第一天在3~5ml/h),静脉通路是否通畅及置管方式与置管时间;观察药物作用效果,根据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调节使用剂量,预防血压下降、面色潮红、心慌、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2 结果
2.1微量泵在股骨骨折术后镇痛优、良76例92.7%),差6例(7.3%)。
2.2在以4ml/h的速度泵入盐酸哌替啶药液时出现血压下降1例(1.2%),出现面色潮红、心慌、恶心、呕吐3例(3.7%),暂停用药后血压恢复正常、症状消失。此不良反应与患者自身对盐酸哌替啶药液不能耐受有关,与微量泵输液并无直接关系。2例(2.4%)发生静脉炎,局部用50%硫酸镁湿敷,三天后好转。静脉炎的发生与持续泵入的药物浓度、药物外渗、留置针留置时间长有关。所以留置针一般3~5天需更换输液部位。
3 微量泵的常见问题及护理讨论
3.1护士在操作中必须严格微量泵的操作规程,严格无菌操作,认真做好三查八对。当泵上残留报警灯闪亮提示注射器内药液仅剩1~2ml应做好准备;当泵上装置错误灯闪亮提示注射器针栓与离合器放置不当,应重新正确安装;当泵上低电压报警灯亮提示内置电池已耗尽,应及时连接电源并充电。
3.2微量泵的保养 使用过程中要保持微量泵的清洁,否则高年度的药液粘附在推进器或导轨摩擦处而影响微量泵速度的正确性,影响治疗效果。微量泵应用完后要用75%乙醇擦拭干净,保持完整性,置于干燥通风处备用。
3.3护士应告知患者所用药物及主要任务。注意保护使用留置针的肢体的姿势,避免造成回血堵塞导管。为保证用药安全告知患者及家属不要随意搬动或者调节输液泵。嘱咐患者有不适感觉或者机器报警时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3.4镇痛期间生命体征观察及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每小时测量1次呼吸、脉搏、血压、体温情况,并应随时巡视患者。血压过低时要查找原因,除考虑药物影响外,还应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液体量是否充足。
3.5镇痛效果的观察及护理 护士应向股骨骨折手术后患者耐心解释,应用微量泵后可有轻度疼痛不必紧张。如轻微的疼痛,针眼处少量的渗血,都是正常反应,不必紧张和恐惧配合操作。如患者疼痛明显可追加用药。储药器内药液输完以后,患者疼痛仍不能忍受,可再追加用药延长镇痛时间,使术后镇痛作用更加完善,有效满足患者的需要。但应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如反应迟钝、嗜睡、头晕、眼花、寒战、肌肉震颤、惊厥等并及时通知医生。
3.6不良反应观察及护理 发生静脉炎时应局部停止泵入,重新穿刺。局部用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封闭或用50%硫酸镁湿敷;微量泵单独泵入药物速率一般低于10mmol/h则容易出现静脉回血针头易堵塞,我科护理体会是利用微量泵泵入同时接入常规液体缓慢续滴可显著降低静脉回血的发生率;恶心、呕吐除哌替啶作用哌替啶外,低血压也是恶心、呕吐的诱因,应随时观察患者,及时测量血压。血压过低时,寻找低血压的原因并通知医生,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呕吐严重时,注意保护切口,以防切口裂开;对应用镇痛泵患者做到勤查看、每隔30~60min变换一次体位。变换体位时,动作缓慢且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变换体位后,应检查泵管是否受压、脱落,保持床单平整、干燥,做好受压部位的皮肤护理,杜绝压疮的发生。
4 小结
近年来由于外科技术提高和医疗器械的改善,股骨干骨折手术适应证有所放宽。这样术后镇痛摆在了医护问题中,术后镇痛方法多种多样,怎样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法?在保证病人安全的前提下,如何取得最佳的镇痛效果?这些都是临床医生所面临的难题。镇痛有多种方法及途径,如硬膜外阻滞用于术后镇痛等。我科股骨干骨折术后患者采用微量泵给药作为一种新的术后镇痛技术,应用于临床近4年的护理体会是微量泵术后镇疼效果良好,能将精确微量药物、持续输入体内,保证毒麻药物的最佳有效浓度,减轻了药物副作用,减轻了病人痛苦,改善了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治疗疗效。通过应用微量泵,更新了护理人员知识,提高了专业护理技术水平,是股骨骨折必备的治疗方法之一,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田琪.淺析股骨骨折的术后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02):169~172
[2] 徐敏;李学臣.股骨骨折的术后护理[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1(03):86
微量泵麻醉 篇3
将瑞芬太尼微量泵输注用于辅助颈丛阻滞麻醉,分析其在甲状腺手术中的效果。为此,本次研究将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本院接受甲状腺手术的90例患者纳入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本院接受甲状腺手术的90例患者,将其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经入院检查,分为ASAⅠ~Ⅱ级(依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制定的标准)[2]。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其中,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53~65岁,平均年龄(56.6±2.5)岁;观察组,男19例,女26例,年龄56~69岁,平均年龄(58.5±2.0)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术前:鲁米那100 mg,肌注-开放静脉补液-低流量面罩给氧-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3]。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颈丛阻滞麻醉。行双侧颈浅丛阻滞麻醉加单侧颈深丛阻滞麻醉,操作前准备分为病人准备和医护人员抢救用品准备,病人在进行手术之前,保持空腹,并接受常规备皮。医护人员准备气管插管用具,麻醉机等手术用具。操作方法:让患者保持仰卧位,头偏向对侧,实施麻醉者在第4颈椎横突点穿刺,直至横突位,在确认无脑脊液后注药(药量:5~7ml)。以同样方式阻滞浅丛,可双侧阻滞,药物浓度及剂量需准确把握(双侧阻滞:总量1~1.5%利多卡因20~25ml或2%利多卡因与0.5%布比卡因等量混合液20ml,可加用1:20万肾上腺素)。注意事项:穿刺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呼吸状况,及时应对不良反应;颈深丛阻滞时,切记不可将麻药注入椎动脉或椎管。否则,会造成局麻药中毒或椎管内麻醉。观察组:患者采用颈丛阻滞麻醉联合瑞芬太尼微量泵输注。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瑞芬太尼微量泵输注。静脉用药,微量泵泵入瑞芬太尼维持,用量0.3~0.6mg/h(6~12μg·kg/h)[4]。两组患者均记录麻醉后患者各项指征。
1.3 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通过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以t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对比: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15例,占33.33%(15/4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17例,占37.78%(17/45),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在人体的内分泌器官中,甲状腺占有绝对重要位置。因此,甲状腺出现甲状腺肿、甲亢、甲状腺肿瘤等情况时,需要及时进行治疗。临床上,一般在麻醉后选择手术治疗。近些年,我国的医疗水平取得了不错的进展,相应的临床麻醉技术也有所突破,这对于甲状腺手术麻醉无疑是一种福音。甲状腺外科手术麻醉的应用对于手术治疗起着关键作用,而优化后的麻醉方式更是得到临床医师的认可。在各监测指标符合手术麻醉指征后,为微创和精细解剖的甲状腺手术选择合适麻醉的方式成为了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常,针对甲状腺手术麻醉,可选用的麻醉方式并不单一。具体而言,可选择的有以下几种,1针药复合麻醉;2颈丛神经阻滞;3静吸复合麻醉;4硬膜外阻滞;5全身麻醉;6联合麻醉等。本次研究中,依据行甲状腺手术患者的自身情况,选用了颈丛阻滞麻醉。该麻醉方式优势在于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劣势在于难以有效缓解手术牵拉反应。同时,对于患者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状况也难以应对[5]。由于颈丛阻滞麻醉后,患者伴有血压明显升高及心率加快等不良症状,为避免此类现象发生,有必要进行静脉辅助麻醉。
瑞芬太尼,作为容易被血浆和组织中的非特异酯酶代谢降解的阿片类药,它的优势非常多,其一,药效好;其二,起效快;其三,剂量控制较简便。针对瑞芬太尼的作用,临床上有比较明晰的认知,即成人剂量为0.2~1.0μg/kg·min,血浆浓度在5~8μg/L之间时,起到的作用最显著。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应用微量泵输注辅助麻醉,有明显的优势,即可维持一定的血药浓度,且总用药量低,麻醉恢复快。若采用间断注射方式辅助麻醉,不仅可能会造成的药效波动,而且可能会出现副作用。本次研究观察组采用了颈丛阻滞麻醉联合瑞芬太尼微量泵输注,在麻醉效果上比采用单纯颈丛阻滞麻醉的对照组患者更优。
综上所述,把瑞芬太尼微量泵输注辅助颈丛阻滞麻醉应用在甲状腺手术中,效果显著,可减少拔管时间,帮助患者尽快清醒,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摘要:目的:在甲状腺手术中,选用瑞芬太尼微量泵输注辅助颈丛阻滞麻醉,探究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于本院行甲状腺手术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各45例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颈丛阻滞麻醉联合瑞芬太尼微量泵输注,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颈丛阻滞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观察组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时间以及拔管时间普遍明显少于对照组,且观察组steward苏醒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37.78%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33.33%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甲状腺手术患者,选用瑞芬太尼微量泵输注辅助颈丛阻滞麻醉,可缩短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时间以及拔管时间,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关键词:瑞芬太尼,微量泵,输注,甲状腺手术,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姝颖.瑞芬太尼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2):117.
[2]易建平.瑞芬太尼用于甲状腺切除手术麻醉80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3):114-115.
[3]胡珍敏.微量泵入小剂量舒芬太尼联合异丙酚辅助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4,20(20):126-127.
[4]蔡宜良,黄华佑.瑞芬太尼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5):186-187.
微量注射泵流速的质量控制研究 篇4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就是使在用的医疗设备符合规定的标准和技术要求,处于安全、准确和有效的状态,满足临床应用中对患者诊断治疗的需要。目前,临床的诊疗过程对设备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医疗设备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疾病诊疗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甚至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和生产厂商的关注[1,2]。
输液泵和注射泵是一种能将药物精确、均匀、持续泵入人体的医疗仪器,已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重症监护和手术室等临床各科室的输液治疗[3,4]。微量注射泵能够精确控制注射药液的流速和流量,主要用于低流速下进行输液,一般可使用范围是0.1~99 ml/h,临床常用范围是1~5 ml/h。需注意的是,注射泵的流速误差一旦超过一定范围,可能会导致患者的药物注射过量,严重时致其死亡。目前,有研究对于输液泵流速质量控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取得较好结果[5],但输液泵一般应用于中、高流速下的输液,常用于5 ml/h以上,目前针对微量注射泵流速的质量控制研究还未见相关报道。
在临床应用中,微量注射泵需要和注射器以及注射管路(以下称泵管)配合使用。除注射泵自身因素外,注射器和泵管的质量成为影响微量注射泵流速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微量注射泵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分析影响注射泵流速误差的因素,并尝试采取措施来减小这些因素的影响。
2 质量控制检测方法
2.1 检测仪器和材料
(1)测试仪器采用美国FLUKE公司的输液设备分析仪,型号为IDA-4 Plus。该仪器提供多个独立的测量转换器通道,可同时进行多通道检测,评测液流的剂量和流速等。剂量和流速测量是通过每一测量转换器内的一个滴管和光传感器来监测滴管内凸液面的剂量和时间来完成的。该仪器流速测量量程为0.5~1 000 ml/h。
(2)检测对象为本医院使用较多的某品牌(记为W品牌)微量注射泵,各台被检仪器型号一致,使用时间均不超过2年。
(3)注射器分别采用W品牌专用注射器和随机抽取的国产注射器,规格为50 ml。
(4)泵管采用W品牌专用泵管和随机抽取的国产泵管。
(5)注射液体统一采用蒸馏水。
2.2 检测规程
首先,取一崭新注射器,吸入蒸馏水,然后通过泵管将注射器和检测仪连接起来,并将注射器固定在注射泵上,连接如图1所示。启动检测仪和注射泵,强行快速推动注射器,排尽注射器和泵管内的气体,使注射管路充满液体。设置注射泵注射速率为待测量值,并调整检测仪至待检状态。随后,让注射泵开始工作,检测仪自动检测到注射器已经推注并提出是否开始计时,确认后,检测仪进入检测状态。
由于检测仪检测出的流速是通过检测流量和流过时间计算出来的,考虑到检测仪自身的检测误差,检测时间应不少于2 h,总剂量应不小于2 ml。另外,检测时注意将检测仪和注射泵摆放水平,并保证注射管路不能残留有气泡。而且要求检测连续进行,减小因人为操作引入的误差。
2.3 检测方案
(1)使用专用管路的检测。采用W品牌专用注射器和泵管,利用FLUKE IDA-4 Plus对随机抽取的12台W品牌微量注射泵进行检测,流速分别设置为1 ml/h和5 ml/h,测量时间均为2 h,记录检测仪最终检测到的平均流速。
该数据可用于评估注射泵是否合格,并可作为其他测试的对照数据。
(2)使用随机管路的检测。由于专用注射器和泵管比较昂贵,临床应用中注射管路常采用国产产品。在本组测试中,注射器和泵管采用从本医院耗材库随机抽取的国产产品,这些产品在医院临床应用中具有代表性。其余检测过程与使用专用泵管相同。
该数据可用于评测随机管路对注射泵流速的影响。
(3)调整注射泵微调参数后的检测。微量注射泵一般可设置注射器代码参数以适应不同类型规格的注射器。对于W品牌微量注射泵和50 ml注射器,本组测试将参数由默认的50调整为52后再进行检测。其余检测过程与上述过程相同。
该数据作为调校后注射泵流速的质量控制检测结果。
3 结果
表1和表2是按2.3中方案(1)检测得到的实际流速及其相对误差,其中B1~B12代表12台随机抽取的微量注射泵。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各注射泵和专用注射器及泵管配套使用时,其实际流速的相对误差均在±8%误差限内[5],而且5 ml/h流速的相对误差均在±2%以内,达到W品牌注射泵流速精度±2.5%的要求。12台注射泵1 ml/h和5 ml/h的平均检测流速分别为0.97 ml/h和4.95 ml/h,平均相对误差(指绝对值)分别为2.92%和0.98%。该组结果表明所检测注射泵本身是合格的,高流速的相对误差较小。
表3和表4是按2.3中方案(2)检测得到的实际流速及其相对误差,其中B1~B12代表12台微量注射泵。根据表中数据,可见注射器和泵管随机抽取后,注射泵B1和B2在流速为1 ml/h时的相对误差分别达到17%和10%,超过误差限±8%。而且,相对于方案(1)中1 ml/h的检测结果,本次对应的检测误差均有明显增加。对于5 ml/h流速,除泵B4及B11外,其余泵的相对误差均不超过±3%,接近专用管路组的相对误差值。经计算可知,12台注射泵1 ml/h和5 ml/h的平均检测流速分别为0.94 ml/h和4.89 ml/h,平均相对误差(指绝对值)分别为6.17%和2.28%。这些结果表明,相对于专用注射器和泵管,随机抽取的非专用管路将影响注射泵的实际流速,使得流速的相对误差都有一定程度增加,特别是对低流速影响较大。
表5和表6是按2.3中方案(3)检测得到的实际流速及其相对误差,其中B1~B12代表12台微量注射泵。从表中数据可见,将注射器代码设置为52后,即使注射器和泵管采用随机抽取,各注射泵实际流速的相对误差均不超过±2%,都达到W品牌注射泵流速精度±2.5%的要求。12台注射泵1 ml/h和5 ml/h的平均检测流速分别为0.99 ml/h和4.99 ml/h,平均相对误差(指绝对值)分别为1.50%和0.40%。对比2.3中方案(2)、(3)的数据,表明注射泵的注射器代码与实际流速密切相关,适当调整注射器代码将能大大减小流速的相对误差,改善注射泵管路不配套引发的不利影响。
4 讨论
目前,微量注射泵的质量控制已受到临床使用者的关注[6]。一般各品牌注射泵均配有该品牌专用的注射器和泵管,但因其价格是国内普通非专用注射器和泵管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难以为广大患者所接受,因而大多数医院都采用非专用的注射器和泵管代替。然而,采用非专用的注射器和泵管,微量注射泵的流速准确度难以保证,使患者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因此,对临床实际使用过程的注射泵流速进行质量控制检测是必要的。
本研究实验结果证实:与专用管路相比,非专用管路使得注射泵的实际流速误差增加。从方案(1)和(2)的检测结果可见,对于12台注射泵,采用非专用管路后,注射泵1 ml/h的平均检测流速由0.97 ml/h下降为0.94 ml/h,其平均相对误差由2.92%增加至6.17%;注射泵5 ml/h的平均检测流速由4.95 ml/h下降为4.89 ml/h,其平均相对误差由0.98%增加至2.28%。虽然这些误差均未超过规定的流速误差限8%,但流速的相对误差增加约1倍,影响显著。而且,对于个别本身流速误差相对较大的注射泵,采用非专用管路易使其流速超限,如B1和B2。因此,从安全角度出发,应该限制使用非专用的注射管路。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为减小患者的经济负担,临床应用中需要采用非专用的注射管路;而从安全考虑,临床上最好采用专用注射管路。显然,这在实际应用中就存在着矛盾,如何解决呢?本文通过调整注射泵的注射器代码参数,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默认条件下,注射器代码是与所使用的注射器规格相匹配的,而对于不同类型(仅限于几个大的国际品牌)的注射器,注射泵一般都设有不同代码与其匹配。对于W品牌的专用50 ml注射器,注射器默认匹配代码为50。实验中,对于非专用的50 ml国产注射器,其代码被改为52后再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注射泵的流速误差明显减小。12台注射泵的1 ml/h平均检测误差由6.17%下降至1.50%,5 ml/h平均检测误差由2.28%下降至0.40%,甚至低于专用管路(注射器代码为50)的平均检测误差2.92%和0.98%。因此,适当调整注射器代码能够改善采用非专用管路带来的不利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注射器代码52仅是本研究对W品牌注射泵进行的实验性调整,不可普遍应用于临床。因为,对于不同品牌注射泵和不同规格的注射器,其匹配代码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根据厂家提供的方法进行具体处理。另外,据文献报道,注射泵的注射液体也是影响注射流速的因素之一[5],本研究检测液体统一采用蒸馏水,与临床科室实际注射液体存在差别。在实际应用中,应该根据临床科室常规注射液、日常使用的注射器和泵管以及具体注射泵,进行有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检测,并对参数调校前后的检测数据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具体科室应该使用的注射泵实际调校参数。因此,有必要将注射泵的质量控制检测纳入临床科室的日常工作中。
微量注射泵能够精确控制输送药液的流量和流速,有利于提高准确性和工作效率,减轻医护工作强度。但同时应该看到,其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本研究通过质量控制检测对微量注射泵的流速安全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进一步的工作应该针对临床科室具体使用情况进行细致的日常质量控制检测,以确保微量注射泵流速的准确性,使微量注射泵更有效、更安全地服务于临床。
参考文献
[1]汤黎明,吴敏,于春华.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建立的探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1):31-33.
[2]朱弋,阮兴云,张良才,等.大型X线机重要指标的质量控制方法[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2):99-101.
[3]罗侨端,何萍.微量注射泵的临床应用及安全因素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4):1301-1303.
[4]ScheinerG,SobelRJ,SmithDE,etal.Insulinpumptherapy:guidelines forsuccessfuloutcomes[J].DiabetesEduc,2009,35(Suppl2):29S-41S.
[5]陈燕暘,肖笑.微量输液泵流速质控中探索的相关问题[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6,12(10):57-62.
微量泵麻醉 篇5
1 不识别变换的注射器
SP-500注射泵适用JMS公司的10、20、30、50ml的四种规格的一次性注射器,也适用BD、B.Braun、Terumo和Nipro公司的这四种规格的注射器,SP-500注射泵的注射器夹钳会根据所用注射器的直径来判断其规格,并在面板上显示。国产的注射器由于各厂家、品牌的产品规格(主要是注射器针筒的长度和直径)不规范,在更换不同厂家、品牌的注射器,甚至同一厂家、品牌的注射器时,有可能会发出因注射器针筒的直径与注射泵所设置品牌的规格不相符,从而产生注射泵不能识别注射器的问题,导致面板上注射器规格显示灯单个或全部闪烁,注射泵不能工作。处理方法是打开注射泵底部的电池仓盖,取下电池后可以看到电路板上的两个调节钮,标有“SYRINGE BRAND SETTING”(注射器牌号设置)的调节钮共有1~6个号码可供选择,其分别对应上述几个国外公司品牌的注射器,国产牌号的注射器也基本与之相对应,调节至相应的位置后将电池恢复原位再开机即可消去注射器规格显示灯的闪烁,使注射泵正常工作。
2 电池老化报警
注射泵使用中如出现报警声,报警灯由正常的绿色变为红色却并不闪烁时,应检查泵的充电电池。打开注射泵底部的电池仓盖,取出电池,将电池连接插头从电路板上断开。此充电电池组为七节镍氢电池串联组成,每节电池的正常电压约为1.2VDC。测量电池组的电压,如低于7.8VDC,则应更换充电电池,使注射泵正常工作。该充电电池组可采用同规格的电池自行串联组成。
3 压力传感器误报警
SP-500注射泵为避免注射器安放不当而导致的危害,特别在推动滑座上安装了压力传感器。该压力传感器可以与一对钩子一起准确检测注射器针芯是否安装到位。在注射泵工作时,如果是因被注射对象存在负压而导致的非计划注入,则压力传感器即可检测到异常,从而停止注射并发出报警。在使用年限较长的注射泵工作时,经常发生注射器及其管路和注射对象无任何异常的注射程序中断并发出报警,经检查发现是因为钩子松动导致注射器针芯与压力传感器接触不良,从而引发压力传感器报警。此时只需紧固松动的钩子,使其恢复原状即可消去报警;另一种情况是操作人员在安装注射器时未按要求将两只钩子压住注射器针芯的平面部分,只是其中的一只钩子压住了针芯的凸起棱边,使另一只钩子悬空,导致压力传感器受力不均匀而误报警,此时只须将注射器(或针芯)调整一下,使两只钩子受力均匀即可消除报警。
4 体会
在SP-500微量注射泵的使用过程中,常常由于操作不当或注射器不规范等产生一些问题,只要掌握了正确的使用和处理方法就可以迅速地解决,不至于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
参考文献
[1]胡晓宁,等.微量注射泵在临床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8(25):156.
[2]王正英,刘艳春.注射泵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8,3(8):20-21.
[3]吕红,曹媛,范翠.儿科使用微量注射泵易出现的问题及护理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08,10(10):114.
微量泵麻醉 篇6
输液是医疗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医疗过程中最普通、最常见的治疗方式。来自国家卫计委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人每年要“挂8瓶水”,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水平,俨然已成“输液大国”[1]。微量输液泵(下称输液泵)是医院急诊急救、临床治疗护理的常见医疗设备,已逐步取代了传统的重力输液,成为医院输液的重要手段[2,3]。
在需要长时间微量输液时,输液泵能使药物均衡地进入人体,充分发挥药物的最大治疗作用,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4]。同时也有助于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安全性、准确性和工作效率。但是目前临床应用的输液泵和注射泵体积都比较大,质量也较重(3~5 kg),不便于随身携带,而且价格昂贵,不适合普遍推广使用。
现我院引进一款多功能微量注药泵(下称注药泵),该注药泵是一款微电脑控制下的活塞泵,其活塞型的工作原理有效地保证了输液精度,输液回路的精心设计从结构上消除了输液过程中滴漏和回血的可能[5],而且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操作容易。由于使用注药泵的患者多处于病情多变的高危期,输入药物要求非常精确,稍有不慎都将对患者的病情造成不良影响[6]。因此注药泵流速的稳定和准确对治疗病人和降低临床的医疗风险至关重要。
1 质量控制检测技术标准
检测过程中遵循输液泵质量控制检测技术标准《医疗设备通用电气安全质量检测技术规范中的输液泵和注射泵质量检测技术规范(试行)》和《GB970627—2005/IEC60601—2-24:1998医用电气设备第2-24部分输液泵和输液控制器安全专用要求》中所制定的相关技术标准并以此为质量控制的研究依据[7]。输液泵质量控制项目包括对输液泵平均流速、流速精确性、瞬时流速稳定性、阻塞压力报警等方面的研究,本文主要对临床中使用输液泵时出现的给药精确度问题进行定量分析。
2 设备和材料
(1)检测设备。选用美国Fluke的输液设备分析仪IDA-4Plus(下称分析议),其主要技术指标:剂量测量量程为0.06~9999 m L;流速测量量程为0.5~1000 m L/h。
(2)被检测设备。根据本院输液泵的实际使用情况,选用产品使用量大、范围广的来普输液泵和山河微量注药泵进行检测比较。
(3)消耗材料。山河微量注药泵选用一次性专用输液管路;来普输液泵分别选用一次性专用输液管路和通用的洁瑞牌的一次性输液管路。试剂均使用医用蒸馏水或反渗水。
3 检测方法
影响输液泵的流速精度有很多因素:输液泵的品牌、输液管路的品牌、输液设定流速、输液时间等。在流速设置方面,临床上一般按照患者的病情、药物类型等选择输液流速,不同的科室对流速需求也有一定的区别。根据新生儿药物剂量对照表,针对体重在10 kg以下的儿童,大部分的药物所需要的静脉注射流速为0.1~10 m L/h[8];根据一般患者药物剂量对照表,针对体重>20 kg的患者,药物所需要的静脉注射流速一般为l~50 m L/h[9]。综合国家规范、军队规范、国家标准等流速误差检测方法,本实验选用2种品牌输液泵,3种品牌输液管路。根据上面提及的2种临床常用量程以及输液泵本身流速可设置的最大、最小值,本文对输液泵选取了1.0、25、50 m L/h三种速率推注,为了避免时间参数对流速准确性的影响,待其稳定运行一段时间(约60 min)后,每30 s记录1次数据,共计3次,最后求得平均值。利用流速误差公式(1)计算出各点误差,并以列表方式观察两种泵的误差数据,分析在不同情况下,这两种泵的流速最大允许误差是否符合质量检测技术规范中的要求。
式中δ为流速示值相对误差;Q0为被测设备设定流速值(m L/h);Qi为检测设备所测得的流速值(mL/h)[10]。
4 检测数据统计与分析
利用FLUKE IDA-4Plus流量分析仪的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采集,利用SPSS20.0数据软件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4.1 注药泵及输液泵的流速精度检测
本实验共检测了注药泵和输液泵各10台。注药泵选用一次性专用输液管路以不同的流速进行检测,测试60 min后采集数据,检测结果见表1。
输液泵检测材料分别选用专用管路和洁瑞牌一次性泵管,以不同的流速进行测试,60 min后采集数据,检测结果见表2~3。
按《GB9706.27-2005输液泵和输液控制器安全专用要求》,当注药泵以一定速度运行时,检测得到的数据应符合本标准误差≤±10%的要求。由于使用药液的浓度、稠度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实际注入速度在±10%范围内变化[11]。由表1~3可知,这种注药泵和来普输液泵的平均流速精度误差均在允许范围±10%以内,根据《医疗设备通用电气安全质量检测技术规范中的输液泵和注射泵质量检测技术规范(试行)》,注药泵和输液泵的流速满足临床流速精度的要求。
4.2 不同泵管的流速误差对比
根据检测采集所得的数据,利用SPSS软件分别对注药泵及不同泵管的输液器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见表4。
不同种类泵管的误差有差异,同一种类不同泵管各有差异,同一种类不同泵管又对输液泵本身有误差变化。综合影响误差的因素,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每一次测定的数据都不一样。但是同一泵管的误差自身都有一个范围值,上面所做的测试取的都是多次测量结果后的平均值。通过表1~3中相对误差均值的对比,当使用洁瑞泵管时,输液泵的流速误差较注药泵远远偏大,当使用专用泵管时,输液泵的流速误差较注药泵相差不大,并且可看出,我院新引进的注药泵具有流速精度高的特点。
由表2~3的流速精度误差数据的对比来看,在其他外在条件相同下,输液泵的流速精度主要取决于输液器,专用泵管相对于洁瑞泵管误差明显要小得多,这说明了泵管本身存在个体性差异[12]。只要在IEC允许的10%精度范围内,都可以认为是合格的泵管。现阶段,我院所采用的输液泵既包括国产的,也有进口的,而各个输液泵通常都选择与之匹配的输液器泵管,从而有效保障输液速度的精准性。倘若选择其他不匹配的输液器,由于输液器的管径过粗、材质过硬以及管壁过厚可能会造成输液流速精度不准等情况。因此,建议临床使用中应选用与输液泵相匹配的专用输液管路进行输液,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微量输液泵的不良事件发生。
由表4的极值和标准差可知,注药泵的极值范围最小,标准差最小,数据波动范围不大,离散程度小,较稳定。当使用不同泵管时,输液泵流速的极值和标准差也有差异,当使用专用管路时,其数据波动范围,离散程度均优于使用洁瑞管路的情况。
4.3 流速稳定性检测
设置注药泵和输液泵的流速均为25 m L/h,利用泵的排空功能将空气排空,每5 min采集1次数据,共记录120 min,不同种类不同泵管的相对误差值见表5。
根据上表数据,利用SPSS软件绘制出相应的流速稳定性的折线图(图1),横轴为测量的时间,单位(min),纵轴为不同泵管流速的相对误差,单位(%)。
从表5及图1可以看出,泵管的流速随着检测时间最终趋向于稳定,因此在检测或输液时,建议设置足够的延迟时间以获得相对稳定的状态,分析数据发现在第15 min时检测数据已符合国家相关检测标准。此外,3种泵管的稳定性相差不大,但注药泵的稳定性略优于另外两种。
5 结束语
从以上测量数据及分析不难发现,我院新引进的注药泵,其流速精度误差均在允许范围以内,并且注药泵的流速精度高于普通的输液泵。这款注药泵结合了输液泵和注射泵的特点,既有流速精度高的优点,又解决了注射泵受注射器容量的限制问题,医护人员在输液期间不需要多次更换注射器,大大减少了二次感染的几率。
此外输液泵在临床的使用越来越广,一些用于肿瘤化疗、内分泌用药、麻醉、镇痛药以及急诊急救类的药物用输液泵更方便,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11,12]。但在选择使用输液泵时一定要谨慎,一是要选择精度高的输液泵,二是要选择和该输液泵相匹配的合格耗材,避免因输注泵不稳定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合格的输液器必须要是质量合格、弹性良好,通过长时间的挤压不会出现管路破损或者弹性严重下降等情况。而注药泵的驱动装置可以通过功能转换实现不同科室的不同输注需求,实现一机多用,从而可提高医疗单位的设备利用率,降低医疗成本。
参考文献
[1]鲍俊成,陈绵康,周娜,等.医用输液泵质量控制实践[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5):95-97.
[2]林金南,金伟,杨俊.在用微量注射的质量检测结果分析与讨论[J].医疗卫生装备,2011,32(2):114-115.
[3]李朝晖,田树喜,左宏,等.医用注射泵的质量控制及影响因素[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7):53-54.
[4]王彩虹.微量注射泵在心血管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2):334-334.
[5]蒋红兵,马建华,李小飞,等.便携式多功能微量输注泵的研制[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8):18-20.
[6]郭召平,张祖进,李辉.浅谈医用输液器的质量对输液泵输液精度的影响[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7):113-114.
[7]GB 9706.27-2005/IEC 60601-2-24:1998医用电气设备第2-24部分:输液泵和输液控制器安全专用要求[S].
[8]储博慧.微量注射泵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0,23(12):79-80.
[9]于华军.对JJFl259--2010的几点意见[J].中国计量,2012.4(4):106-107.
[10]袁衡新.浅谈输液系统的现状与展望[J].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2008,20(3):72-74.
[11]唐辉,商洪涛,焦艳春.输液泵的应用安全与校准方法[J].中国医学装备,2013,10(11):54-55.
微量泵麻醉 篇7
微量注射泵 (下称注射泵) 是一种定容型的输液泵, 用于在单位时间内将液体或者药物均匀地输入患者的血液循环系统中, 具有易操作性, 精度高, 流速稳定等特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急诊科、ICU、CCU、NICU、SICU等重症急救科室中, 同时, 多注射一些多巴胺, 肾上腺素, 营养物质等有用量及速度要求的药物, 所以注射泵的安全及正确使用对患者和医护人员都至关重要。由于注射泵的使用大多数时间脱离了医护人员的实时监控, 故其临床风险性也随之提高, 若注射泵的流速控制或者阻塞报警出现较大误差, 易产生严重后果。因此, 开展注射泵的质量控制工作, 保证注射泵的安全有效显得尤为重要。
1 注射泵原理介绍
微量注射泵主要由微机控制系统和微量推进系统组成。注射泵工作时, 由微机控制系统发出控制脉冲信号使步进电机旋转, 同时步进电机将带动丝杆进行旋转运动, 由螺母将丝杆的旋转运动转变为直线运动, 螺母推头推动注射器的活塞进行注射输液, 把注射器中的药液输入人体[1,2]。通过设定螺杆的旋转速度, 就可调整其对注射器针栓的推进速度, 从而调整所给的药物计量 (给药速度为0.1~99.9 m L/h) 。
2 注射泵质量控制检测
我院各科室目前使用的微量注射泵主要有3个品牌, 并且使用数量及其庞大。因此, 我院质量控制人员先从应用频繁、且极为重要的重症急救科室进行微量注射泵的质量控制检测工作。
2.1 检测要求
参照《卫生装备质量控制与计量管理技术规范》中关于输液泵/注射泵的检测项目和方法, 利用美国FLUKE公司生产的IDA 4 Plus型输液设备分析仪对我院的注射泵进行检测, 主要性能检测项目包括流量检测、阻塞报警检测、报警系统检测。在性能检测开始前, 首先要对注射泵的外观进行定性检查, 观察注射泵外形结构是否完好, 面板字符是否有遮挡物, 各功能开关是否灵活可用, 保证注射泵开机后能正常工作, 不应有任何影响仪器正常使用的缺陷。注射泵及检测仪电路连接[3], 见图1。
2.2 检测步骤
对注射泵质量控制检测的具体操作流程, 见图2。
2.2.1 流量检测
微量注射泵流量检测步骤[4]: (1) 取与注射泵配套或者符合注射泵要求的注射器, 吸入蒸馏水, 注意要及时排出注射器内的气泡, 通过输注管路将注射器和检测仪连接起来; (2) 打开注射泵电源开关, 观察注射泵自检是否通过;将注射器固定在注射泵上, 并且注意观察注射泵显示屏上显示注射器规格指示是否正确; (3) 启动检测仪和注射泵, 按住快推按钮快速推动注射器, 排尽注射器和泵管内的气体, 使注射管路充满液体, 同时保证检测仪内灌注完成, 充满液体无气泡; (4) 设置注射泵注射速率为待测量值, 并使检测仪处于待检状态; (5) 按下注射泵开始工作按钮, 检测仪会自动识别出注射器已经推注并提示可以开始计时, 按确认键后检测仪进入检测状态。
注射泵的流量检测对检测时间有一定要求[5], 检测时间越长, 流量检测值相对越准确, 误差相对较小, 检测时间应≥1 h, 当流量设置为5 m L/h时, 检测时间应≥2h。由于时间问题, 我们将流量检测值设置为10 m L/h, 检测时间为1 h;若误差超过误差范围, 则将时间再延长至2 h。参考了临床设置参数和一些文献后, 认为流量值应该设得小些才有检测价值, 故在今后的流量检测中, 会将流量检测值设为5~10 m L/h。
同时, 检测时应该注意将检测仪和注射泵放在平整的桌面上, 尽量保持同一水平线。不同厂家不同型号其注射泵流量最大允差值不同, 检测时要符合其生产厂家在产品说明书等文件中提供的数据[6], 见表1。
待检测结果出来后, 要对检测数据进行记录及处理, 按照式 (1) 进行数据计算:
式 (1) 中:表示流量示值相对误差;表示注射泵检测仪测得流量值, 单位为m L/h;表示被检注射泵设定流量值, 单位为m L/h。
2.2.2 阻塞报警检测
与注射泵流量检测方法类似, 将注射泵流量设置为20 m L/h。对注射泵的阻塞报警压力阈值进行选择。有些注射泵有最大和最小2个档位供选择, 而有些注射泵有高、中、低3个档位供选择, 选择好后分别进行阻塞报警测试。启动检测仪, 待注射泵发出报警声时记录检测仪上显示的阻塞报警压力值, 然后根据不同品牌注射泵的产品说明书上的数据来评估注射泵的安全性, 最大阻塞报警压力不能超过1000 mm Hg[7]。不同厂家不同品牌注射泵阻塞报警压力值误差范围, 见表2。在检测中只要属于该范围内的注射泵发生阻塞报警都属于合格, 倘若低于或者超出规定范围就需要适时维护与维修, 使其恢复到合格的报警范围[8]。
2.2.3 报警功能检测
在注射泵上模拟各种报警状态, 包括操作遗忘报警、注射完成报警、电池电量低报警、拉栓安装不妥报警、输液管路气泡探测报警等。
3 检测结果
在对急诊科和大ICU的64台不同品牌的注射泵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后, 得出的检测结果:注射泵总体检测合格率为81.3%。其中:流量精度检测合格率为96.9%, 低阻塞报警压力检测合格率为87.5%, 高阻塞报警压力检测合格率为90.6%, 安全报警系统检测合格率为98.4%。
在检测结果中, 流量精度检测和阻塞压力报警检测不合格现象占了较大比例, 尤其是阻塞报警压力检测。具体检测结果见表3。最大最小阻塞报警压力情况, 见图3~4。
从检测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 (1) 报警系统检测合格率较高, 当注射器内液体残留达到最低值时能及时报警; (2) 流量精度检测合格率中等, 大部分流量测定值较低; (3) 阻塞压力检测合格率较低, 同时最大和最小阻塞压力检测值并无明显关联性, 并非都是同时高于或低于最大和最小阻塞压力数值。
4 检测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注意事项
此次对微量注射泵的质量控制检测虽然并未一次性检测较多的设备, 但是在检测过程中仍然发现了一些问题, 而且总体检测合格率并不高。现将检测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总结如下:
(1) 流量精度不准确。其可能原因是注射器型号与注射泵不配套, 或者有高黏度药液残留在注射泵的推进杆处, 导致推动受到阻力影响。本次检测发现存在注射泵残留药液情况导致流量精度不准确, 今后在对临床使用人员进行培训时应该特别提醒他们注意对注射泵进行定期的清洁和清洗, 防止因残留药液导致流量精度不准确。
(2) 阻塞压力报警偏高或者偏低。此现象在临床科室使用中不容易被发现, 因此存在隐患。当质量控制检测发现阻塞压力报警偏高或者偏低时, 应及时通知厂家维修人员, 对注射泵内部参数进行适当的调节, 使得报警值符合要求[9,10]。
(3) 检测仪在检测过程中发现错误停止测试。在检测过程中曾发现检测仪停止测试的现象产生, 显示屏上显示错误名称”AIR BUBBLES”, 经过与测试仪厂家人员沟通, 该现象是因为检测管路内部出现气泡, 为了防止此现象的产生, 应该在检测开始前对输液管路进行灌注, 一定要保证输液管路内没有气泡, 充满液体。
(4) 输液管路不匹配。科室往往并不能保证在临床使用配套品牌的输液管路, 因此即便我们使用配套管路检测出的结果对于临床也没有很大的意义。针对这种情况有两种解决方案: (1) 与科室协商, 配合科室更换与品牌配套的输液管路; (2) 对科室使用的兼容管路进行定期校准, 调整注射泵参数设置, 使得在使用兼容管路时符合检测规定。同时, 应该根据临床科室常用的注射液体以及注射器进行有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检测工作等。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以上改进, 检测结果的数据才对于临床工作更有意义。
5 结论及工作改进
注射泵的质量控制检测对注射泵的质量评估以及医患安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可以对临床日常检测起到指导作用。注射泵检测的核心思路是基于风险可控原则, 且不可盲目追求参数精度。我们都知道注射泵流量精度的影响因素众多, 如临床使用管路与原厂管道不同、注射器不匹配、检测液体的种类、检测环境、检测误差等等, 不可能一次性完全规避众多的影响因素。因此, 我们可以对检测结果区别对待, 将检测精度高的设备应用于一些高风险科室, 检测精度低的应用于使用率低的科室, 以确保微量注射泵能更安全更有效地服务于临床。
对于微量注射泵的质量控制检测工作我们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在今后的检测工作中, 还需进行一些改进:
由于设备数量过多, 故应对其进行筛选性检测。今后将会将工作重点放在一些重症急救科室以及注射泵使用率高的科室, 对于一些重症急救科室的设备, 应加大质控的力度, 争取做到1年2次的质检周期, 待检测达到一定的质检周期后, 可根据使用年限的长短来制定合适的抽检计划, 同时对于维修后的注射泵也要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工作。
摘要:微量注射泵所用药物及剂量比较特殊, 为了保证医患的人身安全以及设备的治疗质量, 我院对微量注射泵进行了质量控制检测工作, 同时对检测结果及检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对策, 为更好地开展质量控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微量注射泵,质量控制,输液设备分析仪
参考文献
[1]陈浩.微量注射泵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 2012, 9 (10) :48-50.
[2]于树滨.医用输液泵注射泵质量控制检测技术[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10:27-34.
[3]李向东, 崔俪, 黄韬.输液泵注射泵质量控制及检测方法[J].医疗卫生装备, 2011, 32 (4) :115-116.
[4]帅万钧, 晁勇, 徐世宁.微量注射泵流速的质量控制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 2010, 31 (8) :123-125.
[5]陈燕暘, 肖笑.微量输液泵流速质控中探索的相关问题[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06, 12 (10) :57-62.
[6]崔亮, 崔俪, 杜超.注射泵检测中的问题分析与检测方法[J].中国医学装备, 2011, 8 (12) :74-75.
[7]许耀良, 项延宽, 陈基明.输液泵管对输液泵流量影响的测试[J].中国医疗设备, 2013, 28 (1) :55-57.
[8]张敏刚, 云庆辉.史密斯注射泵高低阻塞报警的调整[J].中国医学装备, 2012, 9 (7) :44-46.
[9]侯延菊, 陈静, 王红.微量注射泵阻塞报警延迟的影响因素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 2008, 14 (15) :35-36.
便携式多功能微量输注泵的研制 篇8
输液泵多采用蠕动挤压的工作原理,设计精度一般在±5%,但实际使用中,由于选用不同的输液管路,其输液精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输液管路的精度,因而精度一般控制在±5%~±15%,并且个体差异较大[3,4,5]。
微量注射泵采用螺杆推进的活塞原理,采用一次性使用注射器作为一次性耗材,其输液精度较高。由于受注射器容量(一般最大的能使用50m L注射器,极个别可以使用100m L注射器)的限制,医护人员在输液期间可能要多次更换注射器,从而增加了患者二次感染的机率,另外,注射器的种类也会对其应用质量产生影响[6,7,8,9]。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微量输注泵,不论是输液泵还是注射泵,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输液泵是蠕动泵,体积较大,需要直流电,携带不方便;(2)蠕动泵是以蠕动方式实现液体的流动,耗材的个体差异较大,不够精确;(3)不同类型的泵只能在不同的患者中使用,每个科室必须需配备各种类型的泵,满足不同患者的需要;(4)临床常用的输液泵,使用过程中至少需要5m L/min的输液速度,否则易于出现堵塞管道或回血现象,引起不良后果。
1 系统结构
本系统是一款微电脑控制下的活塞泵,其活塞型的工作原理有效地保证了输液精度;输液回路的精心设计从结构上消除了输液过程中滴漏和回血的可能。系统采用2片微处理器控制,大屏幕液晶显示,全中文界面,操作简单。系统由2部分构成,结构如图1所示。左图为驱动装置,由微电脑控制精密驱动,除了提供驱动能量外还能对输液状况进行监控。右图为输液装置,由连接器组件、储药袋、瓶塞穿刺器、导管和接头组成。输液导管、接头和储药袋采用符合GB15593—1995的医用PVC制造,连接器组件、瓶塞穿刺器采用ABS制造。
图2和图3分别为系统电气框图和机械框图。
2 系统工作原理
系统的运动由单片机控制,微型减速电机在单片机的指令下开始工作。如图4所示,微型减速电机1将旋转运动经电机连轴节2;凸轮连轴节3传递给凸轮轴4,再传递到泵液阀片5,从而实现由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的过程。
连接器部份是由上片6、中片7、下片8、硅胶垫9、硅胶垫10组成。装配后,硅胶垫10的活塞部分前端形成一个活塞腔,在泵液阀片往复运动的作用下,形成吸液、泵液过程。
使用时,将输液连接器插入连接器护套11后,再将连接器护套下压到位,此时,泵液阀片的圆柱部份已插入连接器硅胶垫10的活塞孔中,并已将硅胶垫10的活塞预压约1mm左右。此时,驱动装置的凸轮轴4处于最低位,工作时,由于凸轮轴4的旋转促使泵液阀片5向前运动,连接器的活塞也随之向前运动形成泵液过程。此时,硅胶垫9的进液口由于受压而关闭,出液口打开,液体形成回路而泵出去。凸轮轴继续旋转,硅胶垫10活塞在回弹力的作用下后移,此时,作用在硅胶垫9的进液口压力消失并随回吸力而打开,出液口关闭,完成吸液过程。如此周而复始,实现连续输液运动。
3 主要技术指标和参数
系统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9706.27-2005医用电气设备(第2~24部分)输液泵和输液控制器安全专用要求[10]。可供使用者调节的给药模式有:持续给药(CBI)、自控给药(PCA)、持续给药+自控给药(CP)、优先量+持续给药+自控给药(LCP)。可根据不同的给药模式自主设置给药参数,如优先量、背景量、PCA(患者自控泵入量)量等,可让患者主动参与治疗过程,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系统主要参数如下:
总量:0~500m L;
背景量(注入速度):0.1~50.0m L/h;
优先量:0~75m L;
PCA量:0.1~9.9m L/次;
PCA锁时:1min~23.98h;
极限量:1~99m L/h;
输入精度误差:±5%;
电源:DC3.0V(“AA”5号碱性电池2节);
安全分类:内部电源BF型;
工作温湿度:5~40℃,30%~75%RH;
储存温湿度:-10~60℃,10%~93%RH;
大气压力:700~1060hpa;
输液装置配用储药袋规:50m L100m L120m L150m L200m L300m L500m L。
4 系统主要特点
(1)将航天加工技术运用于构建活塞型输注系统,使活塞系统的硅橡胶片的加工精度达到±0.025mm。实现了每小时持续输注0.1m L药液的情况下误差不超过±5%。真正实现了高精度的微量输注,并为其他功能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2)输液装置中自锁式的双向防逆流系统,有效地杜绝了输液过程中液体渗漏和回血的可能性。由于硅橡胶材料具有弹性好,性能稳定,不易变形的特点,所以在设计连接器的运动零件时采用硅橡胶材料制成。在设计连接器输液回路时,在吸液、泵液两端各设计了一套防液体逆流的装置,在活塞腔的前端设计了一套压力阀装置,当活塞往复运动一个周期时,液体在连接器中形成一个回路,完成一次吸液、泵液过程。一旦活塞停止运动,整个回路立即关闭,实现双向自锁。即使在进液口、泵液口施加一定的压力,由于逆流阀、压力阀的作用,液体在整个回路中形成封闭状态,不用担心有液体流出或流进,也就杜绝了回血的可能。即使连接器脱落,也不会产生液体自动流出,给患者造成伤害。此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目前市场上其他同类产品普遍存在的可能发生液体流量失控的情况。
(3)驱动装置可以通过功能转换实现不同科室的不同输注需求,实现一机多用(可以适用于不同科室),从而可提高基层医疗单位的设备利用率、降低医疗成本。
(4)输液装置与大输液袋的直接连接,既减少了二次污染的机会,又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尤其适用于紧急救援状态下的野外救护。
(5)低功耗、便携式。通过电子和机电配合部分的降耗设计,实现了整机低功耗运行。在5m L/h基础量的状态下,凭借2节5号碱性电池可实现145h以上的连续工作。
5 结束语
系统设计精度高、智能化程度高、安全性好,又能适应不同科室对微量输注的不同需求,使得使用范围很广泛。因而非常适用于基层医疗单位、战地医院及非常状态下室外紧急救护。
参考文献
[1]张朋,王殊轶,余传意,等.输液泵/注射泵的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9,33(4):282-285.
[2]Hartley,Frank T.Miniature Peristaltic Pump Technology andApplications[J].Journal of Advanced Materials,2000,32(3):16-22.
[3]李宝连,王剑钢.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输液泵的研制[J].仪器仪表用户,2005,12(6):47-49.
[4]刘小毛.一种便携式智能输液泵的研制[J].电子产品世界,2005,(8):100-104.
[5]陈科光.医用智能输液泵的设计[J].医疗装备,2010,23(7):20-21.
[6]吴泽华,曹伟华,龙尚斌.精密微量注射泵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09,(15):139-142.
[7]魏怀玺,渠慎丰,孙明磊.基于ATmega 128的注射泵系统设计[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7,(3):40-42.
[8]侯艺威,严汉民,白玫,等.注射器种类对注射泵应用质量影响的试验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4):37-38.
[9]安文昊,夏慧琳,苏永兴.输液泵注射泵检测技术[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