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微量注射泵(精选8篇)
便携式微量注射泵 篇1
目前,微量输注泵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医疗行业。心脑血管科、ICU、内分泌科、肿瘤科、麻醉科等众多科室都已广泛采用微量输注的医疗手段,并且对输注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微量输注泵的工作原理及工作场合的不同,目前市面上的国内外产品可大致分为输液泵和注射泵2类[1,2]。
输液泵多采用蠕动挤压的工作原理,设计精度一般在±5%,但实际使用中,由于选用不同的输液管路,其输液精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输液管路的精度,因而精度一般控制在±5%~±15%,并且个体差异较大[3,4,5]。
微量注射泵采用螺杆推进的活塞原理,采用一次性使用注射器作为一次性耗材,其输液精度较高。由于受注射器容量(一般最大的能使用50m L注射器,极个别可以使用100m L注射器)的限制,医护人员在输液期间可能要多次更换注射器,从而增加了患者二次感染的机率,另外,注射器的种类也会对其应用质量产生影响[6,7,8,9]。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微量输注泵,不论是输液泵还是注射泵,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输液泵是蠕动泵,体积较大,需要直流电,携带不方便;(2)蠕动泵是以蠕动方式实现液体的流动,耗材的个体差异较大,不够精确;(3)不同类型的泵只能在不同的患者中使用,每个科室必须需配备各种类型的泵,满足不同患者的需要;(4)临床常用的输液泵,使用过程中至少需要5m L/min的输液速度,否则易于出现堵塞管道或回血现象,引起不良后果。
1 系统结构
本系统是一款微电脑控制下的活塞泵,其活塞型的工作原理有效地保证了输液精度;输液回路的精心设计从结构上消除了输液过程中滴漏和回血的可能。系统采用2片微处理器控制,大屏幕液晶显示,全中文界面,操作简单。系统由2部分构成,结构如图1所示。左图为驱动装置,由微电脑控制精密驱动,除了提供驱动能量外还能对输液状况进行监控。右图为输液装置,由连接器组件、储药袋、瓶塞穿刺器、导管和接头组成。输液导管、接头和储药袋采用符合GB15593—1995的医用PVC制造,连接器组件、瓶塞穿刺器采用ABS制造。
图2和图3分别为系统电气框图和机械框图。
2 系统工作原理
系统的运动由单片机控制,微型减速电机在单片机的指令下开始工作。如图4所示,微型减速电机1将旋转运动经电机连轴节2;凸轮连轴节3传递给凸轮轴4,再传递到泵液阀片5,从而实现由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的过程。
连接器部份是由上片6、中片7、下片8、硅胶垫9、硅胶垫10组成。装配后,硅胶垫10的活塞部分前端形成一个活塞腔,在泵液阀片往复运动的作用下,形成吸液、泵液过程。
使用时,将输液连接器插入连接器护套11后,再将连接器护套下压到位,此时,泵液阀片的圆柱部份已插入连接器硅胶垫10的活塞孔中,并已将硅胶垫10的活塞预压约1mm左右。此时,驱动装置的凸轮轴4处于最低位,工作时,由于凸轮轴4的旋转促使泵液阀片5向前运动,连接器的活塞也随之向前运动形成泵液过程。此时,硅胶垫9的进液口由于受压而关闭,出液口打开,液体形成回路而泵出去。凸轮轴继续旋转,硅胶垫10活塞在回弹力的作用下后移,此时,作用在硅胶垫9的进液口压力消失并随回吸力而打开,出液口关闭,完成吸液过程。如此周而复始,实现连续输液运动。
3 主要技术指标和参数
系统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9706.27-2005医用电气设备(第2~24部分)输液泵和输液控制器安全专用要求[10]。可供使用者调节的给药模式有:持续给药(CBI)、自控给药(PCA)、持续给药+自控给药(CP)、优先量+持续给药+自控给药(LCP)。可根据不同的给药模式自主设置给药参数,如优先量、背景量、PCA(患者自控泵入量)量等,可让患者主动参与治疗过程,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系统主要参数如下:
总量:0~500m L;
背景量(注入速度):0.1~50.0m L/h;
优先量:0~75m L;
PCA量:0.1~9.9m L/次;
PCA锁时:1min~23.98h;
极限量:1~99m L/h;
输入精度误差:±5%;
电源:DC3.0V(“AA”5号碱性电池2节);
安全分类:内部电源BF型;
工作温湿度:5~40℃,30%~75%RH;
储存温湿度:-10~60℃,10%~93%RH;
大气压力:700~1060hpa;
输液装置配用储药袋规:50m L100m L120m L150m L200m L300m L500m L。
4 系统主要特点
(1)将航天加工技术运用于构建活塞型输注系统,使活塞系统的硅橡胶片的加工精度达到±0.025mm。实现了每小时持续输注0.1m L药液的情况下误差不超过±5%。真正实现了高精度的微量输注,并为其他功能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2)输液装置中自锁式的双向防逆流系统,有效地杜绝了输液过程中液体渗漏和回血的可能性。由于硅橡胶材料具有弹性好,性能稳定,不易变形的特点,所以在设计连接器的运动零件时采用硅橡胶材料制成。在设计连接器输液回路时,在吸液、泵液两端各设计了一套防液体逆流的装置,在活塞腔的前端设计了一套压力阀装置,当活塞往复运动一个周期时,液体在连接器中形成一个回路,完成一次吸液、泵液过程。一旦活塞停止运动,整个回路立即关闭,实现双向自锁。即使在进液口、泵液口施加一定的压力,由于逆流阀、压力阀的作用,液体在整个回路中形成封闭状态,不用担心有液体流出或流进,也就杜绝了回血的可能。即使连接器脱落,也不会产生液体自动流出,给患者造成伤害。此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目前市场上其他同类产品普遍存在的可能发生液体流量失控的情况。
(3)驱动装置可以通过功能转换实现不同科室的不同输注需求,实现一机多用(可以适用于不同科室),从而可提高基层医疗单位的设备利用率、降低医疗成本。
(4)输液装置与大输液袋的直接连接,既减少了二次污染的机会,又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尤其适用于紧急救援状态下的野外救护。
(5)低功耗、便携式。通过电子和机电配合部分的降耗设计,实现了整机低功耗运行。在5m L/h基础量的状态下,凭借2节5号碱性电池可实现145h以上的连续工作。
5 结束语
系统设计精度高、智能化程度高、安全性好,又能适应不同科室对微量输注的不同需求,使得使用范围很广泛。因而非常适用于基层医疗单位、战地医院及非常状态下室外紧急救护。
参考文献
[1]张朋,王殊轶,余传意,等.输液泵/注射泵的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9,33(4):282-285.
[2]Hartley,Frank T.Miniature Peristaltic Pump Technology andApplications[J].Journal of Advanced Materials,2000,32(3):16-22.
[3]李宝连,王剑钢.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输液泵的研制[J].仪器仪表用户,2005,12(6):47-49.
[4]刘小毛.一种便携式智能输液泵的研制[J].电子产品世界,2005,(8):100-104.
[5]陈科光.医用智能输液泵的设计[J].医疗装备,2010,23(7):20-21.
[6]吴泽华,曹伟华,龙尚斌.精密微量注射泵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09,(15):139-142.
[7]魏怀玺,渠慎丰,孙明磊.基于ATmega 128的注射泵系统设计[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7,(3):40-42.
[8]侯艺威,严汉民,白玫,等.注射器种类对注射泵应用质量影响的试验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4):37-38.
[9]安文昊,夏慧琳,苏永兴.输液泵注射泵检测技术[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1):5-6.
[10]GB 9706.27-2005医用电气设备(第2~24部分),输液泵和输液控制器安全专用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便携式微量注射泵 篇2
胺碘酮注射剂是心血管药物系统中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它能延长房室结、心房和心室纤维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并能减慢传导。适用于室性和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扑动、心房颤动、预激综合征,也可用于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心律失常患者。临床上有口服、注射两种治疗用法治疗措施为大剂量控制,小剂量维持。本文中观察2010年1月~2011年12月46例患者为静脉泵内注射胺碘酮。静脉注射有轻度负性肌力作用,但通常不控制左室功能,对冠状动脉和周围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静脉注射后局部发生静脉炎等药物损害为100%。采用PICC置管、24h更换静脉留置针,穿刺处涂擦喜辽妥、如意金黄散等药物等应对措施,可有效地减少和治疗胺碘酮所致静脉炎性药物损害状况。
1临床资料
本文46例患者,男25例,女21例,年龄26~61岁。疾病分类:室性心动过速25例,心房颤动24例。平均住院日7~8天,46例患者均使用胺碘酮泵内注射,注射时间3~8天,平均4~5天。注射途径PICC置管11例,静脉留置针35例。
2临床观察
2.1静脉泵内注射胺碘酮剂量。常用剂量为负荷量3~5mg/kg,先给予150mg稀释后不少于10min静脉注射,经葡萄糖或生理盐水稀释后注射泵内给予,相当于300mg加5%葡萄糖注射液50ml,10ml/h速度,然后起始剂量1.0~1.5mg/min 1天总量<2.2g,静脉维持时间最好<4~5天。大多数静脉应用的患者需要口服治疗。药物使用期间需监测血压及心电图,监测血电解质,尤其是心率快,心功能较差患者,床边备心电监护,用药期间心率<55次/min时必须停药。静脉穿刺时选择静脉留置针,或PICC等置管通路,不宜使用输液头皮针。药物现配现用,剂量准确。
2.2临床观察药物疗效反应。心电监护出现室性期前收缩,血压下降,心电图出现Q-T间期变化,Q-T间期延长不超过用药前1/4或Q-T间期<0.5s,应立即通知医师,做出相应处理,避免延误病情。
2.3临床观察患者情况。在静脉泵内注射胺碘酮期间,应做好用药前后患者健康教育,密切观察患者主诉症状、病情变化及心理需求,及时解答和协助患者生理、心理问题,使其达到保持情绪稳定最佳身心状态。由于胺碘酮所致临床药物损害性静脉炎,无形中加大了患者的痛苦,患者心情十分焦虑,应向患者及家属耐心讲解发生原因,肢体上抬、外擦药物的必要性,让患者了解治疗计划性及诊疗进展,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3护理
3.1静脉泵内注胺碘酮前准备。应了解患者病情变化,知晓药物应用目的及注意事项治疗方案,做好患者药物相关知识宣教工作。46例患者年龄26~61岁,普遍对药物知识有强烈需求,积极咨询注射药物中的注意事项,对自己的治疗的方案了如指掌,对治疗效果充滿殷切期待。对此情况可以发放药物说明书予患者阅读,介绍成功治疗患者与其交流沟通告知患者药物应用适应证,药物剂量,临床上可出现的药物反应等,取得患者的高度信赖和配合,保证治疗方案如期进行。
3.2静脉泵内注射胺碘酮中注意事项。15~30min主动巡视患者静脉穿刺部位,先选择粗直易固定的血管,注意无菌操作,尽量选择上肢静脉,外径粗,弹性好远离关节易固定的血管做静脉穿刺,药物进入泵后很快被血液稀释,明显降低药液对血管内皮的刺激和损伤。在条件允许下可以使用PICC等置管措施,穿刺静脉血管皮肤处每日数次外擦药物如喜疗妥,如意金黄散,干预浅表静脉炎、硬化、色素沉淀等药物损害的产生。本文46例患者均发生不同程度穿刺处皮肤发红,肢体红肿、热痛等药物损害,经过早期使用冷热敷14例患者、外用药16例患者,抬高肢体16例患者,最后46例患者均未产生药物损害及药物不良反应后果。
3.3静脉泵内注射胺碘酮临床治疗时间。46例患者为3~8天,平均4.5天。在泵内注射期间,患者需卧床休息,持续静脉泵内注射药物,生活上不可自理。临床护理上除了观察药物损害反应还应该夯实基础护理,解决患者生理和心理需要,保持大便通畅,保持床单元清洁整齐,协助或督促患者定时更换卧位,有效地防治坠床,压疮等临床基础护理隐患产生,46例患者在给药期间全身皮肤完整,无压疮等并发症发生。
4讨论
2008年胺碘酮药物应用指南中提示该药物属于刺激性药物,静脉用药易引起相应部位皮肤血管炎,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刺激末梢神经造成局部疼痛,水肿坏死等并发症,因此形成静脉炎等药物损害1,2。本科室通过集体学习中华护理学会提供翻译的美国静脉输注护理学会2003年版《输注治疗护理实践标准》,了解静脉炎分级,掌握炎性动态变化。加强护士专科培训,提高自身对该药物性能、用法、目的及注意事项认知水平,合理选择穿刺部位,尽可能选择上肢静脉粗直且易固定做血管穿刺,如发现穿刺部位出现发红,皮温增高,立即拔针,更换穿刺部位在穿刺部位每日2~4次应用喜疗妥,如意金黄散涂在穿刺部位处周围,并用纱布覆盖。该类型药物不但可以迅速缓解疼痛,还能刺激受损组织重生3。值班时护士15~30min巡视患者,观察穿刺部位皮肤变化,告知患者家属可能引起的副反应及防治治疗用药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勿私自调节输注泵仪器的放置,尽可能穿着宽松上衣,避免血管受压,以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本文中46例患者静脉泵内注射胺碘酮时,发生静脉炎药物损害比例为100%。但通过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如合理性计划性选择穿刺部位,率先应用PICC置管给药途径,加强临床观察穿刺处皮肤状况,预防性使用喜疗妥,如意金黄散等外擦药物措施,使46例患者未出现泵内注射药物性损害并发症。
参考文献
[1]王金煌.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2):14-15
[2]路雪芹,陈传波,梁红霞.静脉留置针注射化疗药物留置时间与静脉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9):6-9
便携式微量注射泵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共52例癌症住院化疗病人, 男36例, 女16例, 年龄30岁~60岁之间, 分别完成3个化疗周期, 其中食管癌根治术12例, 胃癌姑息切除术12例;结肠癌姑息切除术16例, 下颌癌6例, 子宫颈癌术后6例。随机26例PICC联合便携式微量输液泵持续化疗组 (观察组) , 26例通过外周静脉穿刺 (留置针) 联合输液泵持续化疗组 (对比组) 。
1.2 物品准备
观察组:PICC导管包1套, 导管型号为4~5Fr型,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管。正压接头1个, 无菌手套2副, 0.9%氯化钠注射液20mL数支, 根据穿刺包不同, 可备止血带、碘伏、棉签、皮尺、20mL注射器、3M粘贴伤口敷料、脱敏胶布。另备百特医药用品贸易有限公司生产的2天输注泵5C1075KJ型便携式微量泵1只, 该泵推速以5mL/h计算。
对比组:BD (24G型) 留置针1个, 3M粘贴伤口敷料, 输液泵1台。
1.3 方案
ECF (表阿霉素+顺铂+5-氟脲嘧啶) 化疗方案组20例;DDP (顺铂) +5-FU (5氟尿嘧啶) +紫杉醇化疗方案组20例;PF (顺铂+5-氟脲嘧啶) 化疗方案12例。5-FU均用便携式输液泵持续24~48h泵入。
2 方法
2.1 观察组PICC置管方法
选择好静脉 (一般选择头静脉、正中静脉、贵要静脉) , 患者取仰卧位, 手臂外展90°, 测量插管长度, 进行穿刺, 穿刺成功后将皮肤外的导管按S型用透明敷贴进行固定, 用生理盐水20mL脉冲式封管, 接上无针密闭输液接头, 然后X线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2.2 观察组便携式输液泵用法
打开包装取出单向过滤器及输液泵;取下输液注药口护帽, 将单向过滤器插入药液注入口;将配制好的化疗药从单向过滤器注入囊内;取下出药口护帽, 待管道内空气排尽、出药口有药液滴出时, 盖上护帽;输液泵出药口连接好PICC管端的接头即可。如需同时静脉输入其他液体时, 可用三通管连接进行输液, 并不影响输液泵的工作。
2.3 对比组普通输液
静脉穿刺后, 用3M胶布固定接补液, 把输液管安装在输液泵上, 根据需要调输液泵的参数即可。
3 结果
52例患者均按计划顺利完成化疗治疗, 其中观察组有2例患者出现轻度静脉炎症反应 (因初次操作机械性损伤引起的) , 表现为前臂轻度肿胀, 无明显红肿热痛, 经过硫酸镁湿敷和喜疗妥软膏外涂1d后症状消失。而对比组有12例患者出现静脉炎及15例药液外渗, 局部用50%葡萄糖20mL+地塞米松5mg或维生素C, 维生素B12, 4%碳酸氢钠等交替热湿敷。配以红外线照射, 每次30min, 每日2次~3次。使静脉炎在3d左右症状减轻, 7d左右痊愈。药液外渗则先需要局部封闭, 再按以上方法。
观察组患者置管天数最长是300d, 最短是7d, 平均天数180d。拔管原因都是因为化疗疗程结束后拔管的。对比组患者置管天数最长4d, 平均天数2d。两种方法在静脉炎、穿刺点渗血、影响日常活动等方面的发生 (见表1, 2) , 本数据应用SPSS电脑数据处理系统, 采用χ2精确检验, 结果显示P<0.01有显著性的差异。
4 讨论
外周血管保护是肿瘤化疗护理中非常重要的护理措施之一。普通留置针因位置表浅, 易受患者肢体活动影响, 加上化疗药物对患者血管刺激非常大, 易导致血管发生静脉炎及渗漏性损伤, 给患者带来肉体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损失, 临床出现血管损伤及疼痛也较常见[1,2]。而PICC置管为化疗患者解决了这一难题。因PICC置管导管远端达上腔静脉, 血管内径较粗, 血流速度快, 化疗药物通过PICC导管注入血管后迅速被稀释, 减轻了化疗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 避免了药物引起的外周浅静脉炎及渗漏性损伤, 患者可在无明显痛苦的情况下顺利完成整个化疗疗程, 从而有效地保护了患者的外周血管[3]。
患者必需从事一般的日常活动, 常变换体位, 普通输液装置常会给药速度不均匀, 而便携式微量输液泵可携带活动, 解决了传统输液泵需长时间卧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同时下床活动有助于改善由化疗引起的便秘,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4]。且传统输液泵需液量多, 最慢流速是1mL/h, 误差较大, 既不能准确控制药物用量, 也不利于限制液体量。手工推注既不能均匀控制用药也增加护士工作量。便携式微量泵能把药物准确、恒定、持续均匀地带入体内, 既可定时控制药物用量, 避免药物因浓度大小波动而产生的副作用, 又可保证药物的最佳有效血药浓度, 其以每小时5mL的速度恒速给药, 完全适合5-FU需要持续长时间给药的特点[5], 与PICC联合运用, 具有操作简单、携带方便、安全, 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也可减少护士工作量。
参考文献
[1]苏丹.PICC导管堵塞的因素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学丛刊, 2003, 3 (6) :60~61.
[2]周瑾.化疗后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防治[J].中华新医学杂志, 2002, 3 (1) :87~88.
[3]于卫华.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与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 2004, 19:21~23.
[4]董惠娟, 胡佳娜.使用便携式化疗泵持续化疗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 20 (11) :58.
便携式微量注射泵 篇4
1 不识别变换的注射器
SP-500注射泵适用JMS公司的10、20、30、50ml的四种规格的一次性注射器,也适用BD、B.Braun、Terumo和Nipro公司的这四种规格的注射器,SP-500注射泵的注射器夹钳会根据所用注射器的直径来判断其规格,并在面板上显示。国产的注射器由于各厂家、品牌的产品规格(主要是注射器针筒的长度和直径)不规范,在更换不同厂家、品牌的注射器,甚至同一厂家、品牌的注射器时,有可能会发出因注射器针筒的直径与注射泵所设置品牌的规格不相符,从而产生注射泵不能识别注射器的问题,导致面板上注射器规格显示灯单个或全部闪烁,注射泵不能工作。处理方法是打开注射泵底部的电池仓盖,取下电池后可以看到电路板上的两个调节钮,标有“SYRINGE BRAND SETTING”(注射器牌号设置)的调节钮共有1~6个号码可供选择,其分别对应上述几个国外公司品牌的注射器,国产牌号的注射器也基本与之相对应,调节至相应的位置后将电池恢复原位再开机即可消去注射器规格显示灯的闪烁,使注射泵正常工作。
2 电池老化报警
注射泵使用中如出现报警声,报警灯由正常的绿色变为红色却并不闪烁时,应检查泵的充电电池。打开注射泵底部的电池仓盖,取出电池,将电池连接插头从电路板上断开。此充电电池组为七节镍氢电池串联组成,每节电池的正常电压约为1.2VDC。测量电池组的电压,如低于7.8VDC,则应更换充电电池,使注射泵正常工作。该充电电池组可采用同规格的电池自行串联组成。
3 压力传感器误报警
SP-500注射泵为避免注射器安放不当而导致的危害,特别在推动滑座上安装了压力传感器。该压力传感器可以与一对钩子一起准确检测注射器针芯是否安装到位。在注射泵工作时,如果是因被注射对象存在负压而导致的非计划注入,则压力传感器即可检测到异常,从而停止注射并发出报警。在使用年限较长的注射泵工作时,经常发生注射器及其管路和注射对象无任何异常的注射程序中断并发出报警,经检查发现是因为钩子松动导致注射器针芯与压力传感器接触不良,从而引发压力传感器报警。此时只需紧固松动的钩子,使其恢复原状即可消去报警;另一种情况是操作人员在安装注射器时未按要求将两只钩子压住注射器针芯的平面部分,只是其中的一只钩子压住了针芯的凸起棱边,使另一只钩子悬空,导致压力传感器受力不均匀而误报警,此时只须将注射器(或针芯)调整一下,使两只钩子受力均匀即可消除报警。
4 体会
在SP-500微量注射泵的使用过程中,常常由于操作不当或注射器不规范等产生一些问题,只要掌握了正确的使用和处理方法就可以迅速地解决,不至于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
参考文献
[1]胡晓宁,等.微量注射泵在临床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8(25):156.
[2]王正英,刘艳春.注射泵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8,3(8):20-21.
[3]吕红,曹媛,范翠.儿科使用微量注射泵易出现的问题及护理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08,10(10):114.
便携式微量注射泵 篇5
微量注射泵 (下称注射泵) 是一种定容型的输液泵, 用于在单位时间内将液体或者药物均匀地输入患者的血液循环系统中, 具有易操作性, 精度高, 流速稳定等特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急诊科、ICU、CCU、NICU、SICU等重症急救科室中, 同时, 多注射一些多巴胺, 肾上腺素, 营养物质等有用量及速度要求的药物, 所以注射泵的安全及正确使用对患者和医护人员都至关重要。由于注射泵的使用大多数时间脱离了医护人员的实时监控, 故其临床风险性也随之提高, 若注射泵的流速控制或者阻塞报警出现较大误差, 易产生严重后果。因此, 开展注射泵的质量控制工作, 保证注射泵的安全有效显得尤为重要。
1 注射泵原理介绍
微量注射泵主要由微机控制系统和微量推进系统组成。注射泵工作时, 由微机控制系统发出控制脉冲信号使步进电机旋转, 同时步进电机将带动丝杆进行旋转运动, 由螺母将丝杆的旋转运动转变为直线运动, 螺母推头推动注射器的活塞进行注射输液, 把注射器中的药液输入人体[1,2]。通过设定螺杆的旋转速度, 就可调整其对注射器针栓的推进速度, 从而调整所给的药物计量 (给药速度为0.1~99.9 m L/h) 。
2 注射泵质量控制检测
我院各科室目前使用的微量注射泵主要有3个品牌, 并且使用数量及其庞大。因此, 我院质量控制人员先从应用频繁、且极为重要的重症急救科室进行微量注射泵的质量控制检测工作。
2.1 检测要求
参照《卫生装备质量控制与计量管理技术规范》中关于输液泵/注射泵的检测项目和方法, 利用美国FLUKE公司生产的IDA 4 Plus型输液设备分析仪对我院的注射泵进行检测, 主要性能检测项目包括流量检测、阻塞报警检测、报警系统检测。在性能检测开始前, 首先要对注射泵的外观进行定性检查, 观察注射泵外形结构是否完好, 面板字符是否有遮挡物, 各功能开关是否灵活可用, 保证注射泵开机后能正常工作, 不应有任何影响仪器正常使用的缺陷。注射泵及检测仪电路连接[3], 见图1。
2.2 检测步骤
对注射泵质量控制检测的具体操作流程, 见图2。
2.2.1 流量检测
微量注射泵流量检测步骤[4]: (1) 取与注射泵配套或者符合注射泵要求的注射器, 吸入蒸馏水, 注意要及时排出注射器内的气泡, 通过输注管路将注射器和检测仪连接起来; (2) 打开注射泵电源开关, 观察注射泵自检是否通过;将注射器固定在注射泵上, 并且注意观察注射泵显示屏上显示注射器规格指示是否正确; (3) 启动检测仪和注射泵, 按住快推按钮快速推动注射器, 排尽注射器和泵管内的气体, 使注射管路充满液体, 同时保证检测仪内灌注完成, 充满液体无气泡; (4) 设置注射泵注射速率为待测量值, 并使检测仪处于待检状态; (5) 按下注射泵开始工作按钮, 检测仪会自动识别出注射器已经推注并提示可以开始计时, 按确认键后检测仪进入检测状态。
注射泵的流量检测对检测时间有一定要求[5], 检测时间越长, 流量检测值相对越准确, 误差相对较小, 检测时间应≥1 h, 当流量设置为5 m L/h时, 检测时间应≥2h。由于时间问题, 我们将流量检测值设置为10 m L/h, 检测时间为1 h;若误差超过误差范围, 则将时间再延长至2 h。参考了临床设置参数和一些文献后, 认为流量值应该设得小些才有检测价值, 故在今后的流量检测中, 会将流量检测值设为5~10 m L/h。
同时, 检测时应该注意将检测仪和注射泵放在平整的桌面上, 尽量保持同一水平线。不同厂家不同型号其注射泵流量最大允差值不同, 检测时要符合其生产厂家在产品说明书等文件中提供的数据[6], 见表1。
待检测结果出来后, 要对检测数据进行记录及处理, 按照式 (1) 进行数据计算:
式 (1) 中:表示流量示值相对误差;表示注射泵检测仪测得流量值, 单位为m L/h;表示被检注射泵设定流量值, 单位为m L/h。
2.2.2 阻塞报警检测
与注射泵流量检测方法类似, 将注射泵流量设置为20 m L/h。对注射泵的阻塞报警压力阈值进行选择。有些注射泵有最大和最小2个档位供选择, 而有些注射泵有高、中、低3个档位供选择, 选择好后分别进行阻塞报警测试。启动检测仪, 待注射泵发出报警声时记录检测仪上显示的阻塞报警压力值, 然后根据不同品牌注射泵的产品说明书上的数据来评估注射泵的安全性, 最大阻塞报警压力不能超过1000 mm Hg[7]。不同厂家不同品牌注射泵阻塞报警压力值误差范围, 见表2。在检测中只要属于该范围内的注射泵发生阻塞报警都属于合格, 倘若低于或者超出规定范围就需要适时维护与维修, 使其恢复到合格的报警范围[8]。
2.2.3 报警功能检测
在注射泵上模拟各种报警状态, 包括操作遗忘报警、注射完成报警、电池电量低报警、拉栓安装不妥报警、输液管路气泡探测报警等。
3 检测结果
在对急诊科和大ICU的64台不同品牌的注射泵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后, 得出的检测结果:注射泵总体检测合格率为81.3%。其中:流量精度检测合格率为96.9%, 低阻塞报警压力检测合格率为87.5%, 高阻塞报警压力检测合格率为90.6%, 安全报警系统检测合格率为98.4%。
在检测结果中, 流量精度检测和阻塞压力报警检测不合格现象占了较大比例, 尤其是阻塞报警压力检测。具体检测结果见表3。最大最小阻塞报警压力情况, 见图3~4。
从检测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 (1) 报警系统检测合格率较高, 当注射器内液体残留达到最低值时能及时报警; (2) 流量精度检测合格率中等, 大部分流量测定值较低; (3) 阻塞压力检测合格率较低, 同时最大和最小阻塞压力检测值并无明显关联性, 并非都是同时高于或低于最大和最小阻塞压力数值。
4 检测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注意事项
此次对微量注射泵的质量控制检测虽然并未一次性检测较多的设备, 但是在检测过程中仍然发现了一些问题, 而且总体检测合格率并不高。现将检测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总结如下:
(1) 流量精度不准确。其可能原因是注射器型号与注射泵不配套, 或者有高黏度药液残留在注射泵的推进杆处, 导致推动受到阻力影响。本次检测发现存在注射泵残留药液情况导致流量精度不准确, 今后在对临床使用人员进行培训时应该特别提醒他们注意对注射泵进行定期的清洁和清洗, 防止因残留药液导致流量精度不准确。
(2) 阻塞压力报警偏高或者偏低。此现象在临床科室使用中不容易被发现, 因此存在隐患。当质量控制检测发现阻塞压力报警偏高或者偏低时, 应及时通知厂家维修人员, 对注射泵内部参数进行适当的调节, 使得报警值符合要求[9,10]。
(3) 检测仪在检测过程中发现错误停止测试。在检测过程中曾发现检测仪停止测试的现象产生, 显示屏上显示错误名称”AIR BUBBLES”, 经过与测试仪厂家人员沟通, 该现象是因为检测管路内部出现气泡, 为了防止此现象的产生, 应该在检测开始前对输液管路进行灌注, 一定要保证输液管路内没有气泡, 充满液体。
(4) 输液管路不匹配。科室往往并不能保证在临床使用配套品牌的输液管路, 因此即便我们使用配套管路检测出的结果对于临床也没有很大的意义。针对这种情况有两种解决方案: (1) 与科室协商, 配合科室更换与品牌配套的输液管路; (2) 对科室使用的兼容管路进行定期校准, 调整注射泵参数设置, 使得在使用兼容管路时符合检测规定。同时, 应该根据临床科室常用的注射液体以及注射器进行有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检测工作等。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以上改进, 检测结果的数据才对于临床工作更有意义。
5 结论及工作改进
注射泵的质量控制检测对注射泵的质量评估以及医患安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可以对临床日常检测起到指导作用。注射泵检测的核心思路是基于风险可控原则, 且不可盲目追求参数精度。我们都知道注射泵流量精度的影响因素众多, 如临床使用管路与原厂管道不同、注射器不匹配、检测液体的种类、检测环境、检测误差等等, 不可能一次性完全规避众多的影响因素。因此, 我们可以对检测结果区别对待, 将检测精度高的设备应用于一些高风险科室, 检测精度低的应用于使用率低的科室, 以确保微量注射泵能更安全更有效地服务于临床。
对于微量注射泵的质量控制检测工作我们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在今后的检测工作中, 还需进行一些改进:
由于设备数量过多, 故应对其进行筛选性检测。今后将会将工作重点放在一些重症急救科室以及注射泵使用率高的科室, 对于一些重症急救科室的设备, 应加大质控的力度, 争取做到1年2次的质检周期, 待检测达到一定的质检周期后, 可根据使用年限的长短来制定合适的抽检计划, 同时对于维修后的注射泵也要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工作。
摘要:微量注射泵所用药物及剂量比较特殊, 为了保证医患的人身安全以及设备的治疗质量, 我院对微量注射泵进行了质量控制检测工作, 同时对检测结果及检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对策, 为更好地开展质量控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微量注射泵,质量控制,输液设备分析仪
参考文献
[1]陈浩.微量注射泵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 2012, 9 (10) :48-50.
[2]于树滨.医用输液泵注射泵质量控制检测技术[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10:27-34.
[3]李向东, 崔俪, 黄韬.输液泵注射泵质量控制及检测方法[J].医疗卫生装备, 2011, 32 (4) :115-116.
[4]帅万钧, 晁勇, 徐世宁.微量注射泵流速的质量控制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 2010, 31 (8) :123-125.
[5]陈燕暘, 肖笑.微量输液泵流速质控中探索的相关问题[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06, 12 (10) :57-62.
[6]崔亮, 崔俪, 杜超.注射泵检测中的问题分析与检测方法[J].中国医学装备, 2011, 8 (12) :74-75.
[7]许耀良, 项延宽, 陈基明.输液泵管对输液泵流量影响的测试[J].中国医疗设备, 2013, 28 (1) :55-57.
[8]张敏刚, 云庆辉.史密斯注射泵高低阻塞报警的调整[J].中国医学装备, 2012, 9 (7) :44-46.
[9]侯延菊, 陈静, 王红.微量注射泵阻塞报警延迟的影响因素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 2008, 14 (15) :35-36.
便携式微量注射泵 篇6
1 微量注射泵控制输液发生失控的经过及原因
1.1 发生输液失控的经过
病人的第1组液体输完, 常规排好空气后接第2组液体, 调整输液速度后启动。在常规输液巡视过程中突然发现病人输液中的注射器和延长管有较多空气, 延长管下端已仅剩余不到10 cm的液体, 注射器内只有低于乳嘴平面的部分有液体, 乳嘴平面以上注射器内全为空气。立即关闭输液通道, 更换输液器具抽取液体连接延长管后重新开放输液通道。立即报告医生并给予病人监护, 病人心率152/min, 呼吸52/min, 血糖5.6 mmol/L, 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1.2 查找发生输液失控的真正原因
将发生输液失控换下的输液器具进行研究和分析:延长管在前一组液体输入时已经使用过, 延长管外无渗液, 排除了延长管的问题, 考虑是注射器或者微量泵的问题。用发生输液失控的注射器抽取一定量的液体后连接延长管, 排好空气, 更换一台正常工作的微量注射泵进行快速模拟输液实验。按常规排气后将注射器嵌入微量泵注射器轨道, 调速后启动, 随之见注射器内在不断地冒气泡, 液体快速沿着延长管输入, 注射器内液平面很快下降, 直到液平面低于注射器乳嘴, 液平面以上全是空气, 随之, 空气进入延长管, 空气将延长管内液体快速压入延长管前端, 之后是空气输入, 微量注射泵继续工作, 低于注射器乳嘴平面的液体逐渐回升, 待高于注射器乳嘴平面时, 注射器内剩余的液体继续输入, 并与空气交叉输入。模拟输液结果确定了发生输液失控的真正原因是注射器漏气。经过仔细检查, 发现注射器有一细小裂缝, 形成了类似于开放式的输液, 延长管内及注射器乳嘴平面以上的液体主要受压力差的影响, 短时间快速输入, 待注射器液平面低于注射器乳嘴时, 注射器内是空气输入, 若不及时发现, 不久将是空气输入而发生空气栓塞而威胁生命的严重后果。
2 安全警示及护理对策
2.1 必须保证输液器具的完好状态和输液通道的密闭性
如果延长管或各连接处有渗漏, 往往导致药液外渗, 造成药液浪费, 使病人得不到相应的治疗, 影响病人康复。如果注射器有裂缝将会导致输液失控, 液体将快速输入, 输液速度过快将影响病人的血药浓度、血糖浓度和发生肺水肿等危险, 之后空气的输入将造成空气栓塞而发生威胁生命的严重后果。因此使用微量泵控制输液时, 输液器具完好的检查很重要, 在抽吸药物时, 发现抽吸药物出现异常, 如抽吸较多的气泡等现象, 应警惕注射器有漏气可能, 连接延长管排气后应该仔细检查延长管和连接处是否有渗液现象。
2.2 输液过程多观察, 多巡视
除了执行常规微量注射泵输液要求外, 要求在输液早期或重新更换液体后应该多观察几分钟, 待整个输液系统正常工作后方能离开, 防止发生输液失控。整个输液过程加强巡视, 避免过度依赖报警系统, 防止输液意外的发生。
3 小结
本次报道的9次输液失控案例, 若发现不及时, 将会是空气输入发生空气栓塞而危及病人生命的严重后果。因此在使用微量注射泵控制输液的时候, 不仅要健全微量注射泵管理制度、做好护士相关技能的培训工作、加强微量注射泵的保养, 做好微量注射泵的安全管理[2]。同时要做好输液器具的完好性能检查, 防止发生液体渗漏或发生空气栓塞而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在使用过程中加强巡视, 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 查明原因, 以取得相应的护理对策, 从而使微量注射泵更加安全的为病人服务。
摘要:分析使用微量注射泵控制输液发生输液失控的原因, 提出使用微量注射泵控制输液的安全警示及护理对策。
关键词:微量注射泵,输液安全,护理
参考文献
[1]李晓红.临床使用微量注射泵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J].全科护理, 2011, 9 (2B) :409-410.
便携式微量注射泵 篇7
公元1657 年Christopher Wren使用一个带囊的羽毛硬管完成了人类史上首次通过静脉将药物输入人体内;1845 年Scotsmen Francis Rynd发明制造了金属空心针头;1855 年Alexander Wood发明了注射器;1869 年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玻璃注射器在法国诞生,注射器性能得到了很大改进与提高,在临床治疗中用单位浓度容量的药物注入人体得以实现。20世纪初机械式输液泵的出现实现了在临床治疗中按设定容量精确控制滴数,继而在20 世纪40 年代又出现了电子输液泵。1981 年Helrnut Schwilden运用带有计算机控制软件的注射泵辅助给药,使微量注射泵的制造进入了微电子时代,与其配合使用的一次性使用注射器也应运而生。
在临床实践中医务工作者认识到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以及所应用的药物特性,选用不同的单位时间容量进行药物输注,而在实际应用中临床医护工作者及从事临床医学工程技术的技师观察到,微量注射泵自身设计原理缺陷以及所应用的一次性注射器制造材料、工艺、几何尺寸的差异,对其实际输注精度均可造成一定的影响。现就以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工程学研究
1.1 制造技术及理论
随着制造工业技术及微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微量注射泵的制造与生产水平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基础理论及应用理论研究也得到了业界的重视。国外此项研究起步较早,Schulze等[1]在1983 年便提出了“输注技术与输注药物”理论,从药代动力学的角度阐述了注射器针筒直径、微量注射泵推进螺杆螺距与药物半衰期的关系,Klem[2]与Hurlbut[3]则从制造原理角度论述了微量注射泵应用不同容量规格注射器对某种特定药物输注精度的影响,是微量注射泵制造与应用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国内应用微量注射泵输注药物始于20 世纪70 年代末,其产品均为国外制造。80 年代中叶,上海电表厂研制生产了第一款国产微量注射泵,继而浙江大学医学仪器厂于80年代末研制生产了WZ-50 系列适用于20、50 ml一次性使用注射器的单道微量注射泵。罗建明等[4]撰文详细论述了该微量注射泵的总体设计理念及工作原理,对注射器针筒直径与微量注射泵推进螺杆螺距的关系,作了理论上的阐述,奠定了国内微量注射泵科研制造的理论基础。
1.2 临床医学工程研究
随着微量注射泵在国内医学领域各学科的广泛应用,其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得到了临床医学工程领域技术人员的重视,继而进行了应用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侯艺威等[5]在所撰写的文章中指出,微量注射泵亦称丝杆泵,根据其工作原理,使用的注射器的内径不同,而针栓推进的距离相同,输出的液体体积就不同。文中所做的实验表明,应用挪威Metron公司生产的QA-IDS输液泵、注射泵测试仪,在贝朗Perfusor compact S微量注射器泵(型号:8714843)上对3 种品牌的10、50 ml注射器按照IEC 60601.2.24 标准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应用与之配套的10 ml专用注射器时,平均流速的平均相对误差均在制造厂商在使用说明书中所载明的±2.5%的误差范围内, 而与另外2 个品牌10 ml注射器配合使用时,其流速喇叭曲线严重偏离设定值,且振荡频率较高,振幅较大,瞬时流量很不稳定,其结果将在临床治疗应用过程中,给患者的人身安全带来很大风险。张正迪等[6]撰文论述了注射器和微量注射泵的匹配问题,在其文中所做实验结果显示,应用浙江大学医学仪器厂生产的WZ-50CF2 微量注射泵对13 种品牌的20、50 ml一次性注射器进行了计量测试,大部分品牌50 ml注射器输出流量相差不大,这种现象不是很明显,误差在2%左右;20 ml注射器品牌间误差差异较大,个别品牌误差达到16%。王天鹰等[7]在撰写的论文中所记述的实验结果显示,应用浙江大学医学仪器厂生产的WZ-50CF2 微量注射泵对2 个品牌2 个型号的注射器进行输出流量测试,在设置了相应品牌注射器代码后的测试结果均在±2.5%的误差内,而未设置相应品牌代码的状态下测试结果均在±10%,文中还详细描述了2 个品牌4 种规格注射器的几何尺寸差异及GB 15810—2001《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8]所规定的公称容积允差。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临床医学工程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将其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实践相结合,使微量注射泵在临床治疗中得到精准、安全的使用。
2 临床应用研究
微量注射泵的临床应用研究大都是在临床护理范畴内进行的。薄其果等[9]在针对临床治疗过程中,输注不同药物时应配伍不同单位浓度,而选用不同品牌型号注射器对输注药物精度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选取3 个品牌2 种规格的注射器,应用挪威Metron公司生产的QA-IDS输注设备检测仪,在北京思路高公司生产的TCI-Ⅱ型注射泵上进行仪器测量,某品牌20 ml注射器总平均百分比流量误差超出了微量注射泵生产厂家规定的标称误差,其余2 个品牌20 ml注射器喇叭图形的曲线特性都接近于生产厂家所设定的标准。3 个品牌50 ml注射器与TCI-Ⅱ型注射泵的兼容性都很好,流量振幅小且输注精确度高。张红梅等[10]针对日益广泛应用的小单位浓度输注药物,应用德国贝朗Perfusor誖compact单道微量注射泵和6 种国产及德国贝朗生产的Omnifix牌一次性10 ml注射器,所做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牌注射器的应用对注射泵输出流量精度造成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有4 个品牌的注射器输出流量误差显著度水平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是此4 个品牌的10 ml注射器不易与Perfusor誖compact注射泵配合使用。魏红云等[11]在研究微量泵阻塞报警延时的影响因素过程中观察到,不同品牌、规格的注射器对阻塞报警延迟反应时间不同,根据相关研究文献显示可进而影响到输注精度[12]。杜心平等[13]研究成果列举了3 类高警讯药物配制简便换算方法,按其方法换算出单位体质量(kg)输注药量误差系数,代入已知研究成果的注射器品牌、型号误差体积容量中,其对输注精度的影响程度显而易见。Igarashi等[14]在研究中观察到,注射器针栓尾端与微量注射泵针栓压盘的安装间隙也有很大的随机性,同样是种安全威胁。这些影响的存在基于机械运转、管路弹性、正确的灌注、机械松动、导杆的啮合点、设定的输液速度、注射器的一致性等复杂因素,输注设备在启动后并不能立即获得稳定流量,是否在一合理时间内开始传输是一个安全性问题,设备制造商在使用说明书中应提供启动性能曲线,以便操作者能够选择适当的设备或参数设置来适应临床的应用,此类问题已得到国外研究的普遍证实。
3 讨论
人类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从未停止过脚步,微量注射泵的诞生、制造、应用、研究、进步过程也是如此。在微量注射泵的临床应用过程中,医务工作者与临床医学工程领域的技术人员认识到,微量注射泵的输注精度对于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应用高警讯药物[15,16]及短半衰期药物时所引发的医疗事故已见诸报道[17,18],因此诞生了微量注射泵的制造标准。1998 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IEC)发布了针对输注设备的专用安全标准IEC 60601-2-24:1998《Medical electrical equipment Part 2-24: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the safety of infusion pumps andcontrollers》[19],欧盟(European Union,EU)完全采用了IEC现存标准,将其转化为EN 60601-2-24:1998。我国也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于2005 年将其转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9706.27—2005《医用电气设备第2-24 部分:输液泵和输液控制器安全专用要求》[20]。
虽然微量注射泵的制造生产有了国家强制性规范技术标准,但在我国如此广大的地域上,生产制造厂商多以本地区及国内最为常用的品牌注射器为载体进行计量测试,为得到使用者的警讯性注意,在其产品说明书中以喇叭曲线图的形式,特别载明了注射器的使用对于微量注射泵输出精度的影响。有些微量注射泵还会为部分兼容注射器提供对应的品牌代码,以期达到或接近设置给药精度。进口产品也入乡随俗地在其产品上做了相应的设置。本文选取国产某品牌单道微量注射泵使用说明书中所载明使用指定品牌10 ml一次性注射器给出的喇叭曲线图(如图1 所示),与之比较使用国产某品牌10 ml一次性使用注射器,应用该生产厂商所使用的检验设备及检验标准所做实验得到的喇叭曲线图(如图2所示),其输出精度有显著差异,超出了其产品使用说明书中所载明的±2.5%的误差范围,其输出液体体积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便携式微量注射泵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8月~2011年9月在我院门诊接受治疗的120例高血压合并急性左心衰患者, 其中男68例, 女52例;年龄34~79 (平均65.37) 岁。血压260/140~160/90mmHg。所有患者均按照高血压病及急性左心衰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通过询问病史、查体以及辅助检查等, 排除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肾性高血压所致急性左心衰竭、肺栓塞、支气管哮喘以及脑血管意外等疾病。所有患者主要症状为突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泡沫样痰、面色灰白、烦躁不安、大汗淋漓, 心悸等。12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半卧位休息、高流量吸氧、强心剂、利尿剂等, 烦躁者应用镇静剂。对照组给予硝酸甘油25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 根据患者血压下降情况调整滴速和用量。观察组给予硝普钠25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 按照50~100μg/min进行静脉滴注, 在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血压下降情况, 把患者血压稳定在110~160/80~90mmHg[1]。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 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SBP、DBP、呼吸、心率以及SaO2在治疗前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显效29例, 有效28例, 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显效12例, 有效29例, 总有效率为68.33%。经比较, 观察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硝普钠观察组患者经治疗1h后的SBP、DBP、呼吸、心率和SaO2方面改善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见表2所示: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高血压并发急性左心衰竭是老年高血压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具有起病急、病情凶险, 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等特点, 抢救是否及时合理与预后密切相关。硝普钠作为强有力的血管扩张药物, 能直接松弛小动脉与静脉血管平滑肌, 可使静脉回流减少, 降低外周阻力, 从而减轻心脏前、后负荷, 减轻心肌负荷, 降低心肌氧耗量, 使左心室排血量增加, 改善心功能。硝酸甘油能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但降低心脏前负荷的作用大于后负荷[2]。本研究显示, 硝普钠治疗1h后, 60例患者总有效率达95.00%, 显著高于硝酸甘油组的总有效率 (68.33%) 。硝酸甘油对于高血压急性左心衰有一定疗效, 但效果不如硝普钠。本研究证实硝酸甘油与硝普钠均能显著降低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和血压, 但硝普钠观察组治疗1h后的SBP、DBP、呼吸、心率和SaO2方面改善情况显著高于硝酸甘油组 (P<0.05) 。同时本研究提示硝普钠能快速 (1h) 、持续地增加心输出量, 改善心功能, 在降压、缓解临床症状、控制心衰等方面均有显著效果。同时, 采用微量泵输入硝普钠, 可使药物的浓度、剂量精确恒定, 将血压控制在一个稳定的水平, 取得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3]。
本组资料显示, 观察组使用硝普钠后在短时间内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优于对照组使用硝酸甘油, 而观察组使用硝普钠对呼吸、心率、血压的改善情况也显著优于对照组使用硝酸甘油, 说明了硝普钠在救治高血压并发左心力衰竭时, 能够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林德智, 张晓东, 郑远明, 等.国产微量泵持续泵入药物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J].中国药业, 2002, 11 (1) :63-63.
[2]张子彬.充血性心力衰竭[M].第2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7.24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