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血糖监测论文(精选10篇)
早期血糖监测论文 篇1
陈群等[1]报道,新生儿窒息后易发生糖代谢紊乱,对加重脑损伤潜在一定影响,且不同程度窒息对血糖的影响也不一致。为此,我们分析新生儿不同程度窒息时的血糖水平。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本院产科分娩的正常足月新生儿50例(设为对照组),生后6h开奶。同期在本院住院的足月窒息新生儿50例,均于分娩后半小时内入院;轻度窒息患儿生后6h开奶,重度窒息患儿生后24h开奶;均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氨茶碱用药史,入院后常规吸氧,用注射泵输注葡萄糖,温箱保暖处理。所有患儿均除外早产、低体重、巨大儿、母亲患糖尿病。我们将生后1 m in Ap ga r评分>7分定义为无窒息,4~7分定义为轻度窒息,≤3分定义为重度窒息。足月窒息新生儿中轻度窒息30例(60.0%),重度窒息20例(40.0%)。
注:1为轻度窒息组与对照组比较,2为重度窒息组与对照组比较
1.2 血糖检测方法
分别取生后1、6、1 2、2 4、4 8 h新生儿静脉血,用Au5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糖水平,采用宁波美康生物制剂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质控液由贝克曼公司提供。血糖<2.20mmol/L为低血糖,2.20~7.0 0 m m o l/L为血糖正常,>7.0 0 m m o l/L为高血糖。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新生儿血糖动态监测结果(表1)
表1横向比较:轻度窒息组与对照组各时段血糖水平均正常,随着时间的延长无明显变化;重度窒息组出生1h血糖高于正常,但到出生6h时血糖已恢复正常,其血糖水平有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的趋势。组间比较:轻度窒息组与对照组无论哪个时段,其血糖水平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度窒息组与对照组比较,虽然出生6、12、24h时血糖已降至正常,但前4个时段血糖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至出生48h时两组水平才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三组新生儿血糖异常发生率比较(表2)
由表2可见,重度窒息组的血糖异常率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4.29,P<0.01),两组均以血糖升高为主;对照组无血糖异常发生,与轻度窒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 9,P>0.0 5)。
3 讨论
血糖是新生儿大脑代谢的重要能量来源,新生儿窒息后缺氧缺血性病理过程对机体代谢方面主要影响之一是出现糖代谢紊乱。血糖过高或过低都有可能加重脑损伤[2]。本组资料显示,新生儿血糖水平与窒息程度密切相关,但在24h后,经过自身的调节和外界的干预,血糖水平均能降至正常。这可能与缺氧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生糖激素过高分泌,使组织对胰岛素的耐受性发生改变,导致髓鞘细胞受体数目减少,缺氧又引起组织细胞胰岛素受体数目和亲和力下降,葡萄糖不能被充分利用,造成胰岛素抵抗[3]。而低血糖的原因可能是缺氧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代谢增加,耗氧量增加,进食较少[4]等原因引起。新生儿低血糖、高血糖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常易被漏诊,故对窒息新生儿应及早监测血糖水平,将血糖监测作为常规判断病情的辅助指标,根据血糖监测水平,严格控制输注葡萄糖速度[5]及其他干预处理,以维持新生儿正常血糖水平,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群,张义琼.新生儿窒息后血糖变化探讨[J].现代临床医学,2011,37(4):253-254.
[2]李爱国.窒息新生儿早期动态血糖监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6):2235-2236.
[3]陈红,应汉艺,盛辉.不同程度窒息新生儿早期血糖动态监测及糖代谢平衡的维持[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8):509-510.
[4]郑瑜,齐桂玲,周一鸣.窒息新生儿微量血糖监测及其影响因素[J].职业与健康,2011,27(6):704-706.
[5]陈建辉.新生儿窒息治疗前后微量血糖水平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5):64-65.
低血糖11个早期征兆等 篇2
当血糖降到3.9毫摩尔/升时,低血糖就有可能“冒头”了。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不一,但一般来说,早期症状不外乎以下11个,包括:头昏眼花、思维迟钝、虚弱、饥饿、头疼、兴奋易怒、心跳变快、面无血色、出虚汗、打冷战、焦虑。
如果不及时纠正血糖,则可能出现以下7种更严重的症状,包括:严重头痛、脾气急躁、协调性下降、注意力下降、口唇麻木、噩梦和昏迷。因此,一旦出现低血糖的早期症状,应当及时进食快速升糖食物,坐卧休息,避免后患。
中药渣是泡脚的好材料 赵晴晴
“你看,我的脚趾甲因为总用红花泡脚,都染成红色的了。”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米逸颖向我展示了她常年用中药泡脚泡出来的红趾甲。她还推荐,有些喝剩的中药渣也是泡脚的好材料。
米医生说,当医生经常一坐诊就是半天,一天工作下来不仅浑身疲乏,头也是胀胀的,于是从七八年前开始,每到冬春季节,每天她都会用中药泡脚,既能抗寒,又使整个机体血脉畅通、浑身舒服,还有助于强壮筋骨。
米医生说自己选泡脚的中药材有个原则:“我可不选贵的,有些洗浴场所用藏红花、龟板等名贵药材,真是没有必要,毕竟外用和喝进去是两回事,太浪费。”米医生的泡脚方一般用的是红花(也叫草红花)、苏木、牛膝这几种活血通络的中药,每次各取10克左右,一次的成本不过一两块钱。
泡脚的工具很简单,就是一个普通的铝盆或不锈钢盆,加入适量的水和中药材在火上煮沸5分钟左右,拿两个木棍横架在盆上,把脚放上去先熏着,到温度能耐受时,再把脚泡进去直到水变凉。天冷的时候,这个泡脚水第二天热热还可以再用,天气热点时,就一天一换。
除了自己用中药材泡脚,在看病时,如果患者所服用的中药方中有活血通络、强壮筋骨的药物,比如当归、杜仲、川芎等,她经常会告诉患者,喝剩的药渣不要丢了,这是泡脚的好材料。
米医生说,大家都应该养成晚上泡脚的好习惯,冬春季节可以加点中药材,平时用清水即可,有助于去心火、肝火,引热下行,帮助缓解压力,放松身心。
支持专家: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米逸颖
如何早期发现血液病 周勇
血液不是一个定型的器官,它以液体状态不停地在体内循环,灌注着每一个器官的微循环,因此血液病具有一定的特点,日常生活中应加以注意,以便及早发现并治疗。
贫血贫血是血液病最常见的症状,一般表现为皮肤黏膜苍白,尤以面色苍白最为常见。轻度贫血者可无任何感觉,重者可有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功能障碍的表现,如心慌、气短等,并在劳动时加重。
出血倾向血液病出血的特点多为周身性,而非局部性的。男一个特点是出血程度和引起出血的创伤可能极其不成比例,甚至可没有仓临史。
发热血液病发热多属感染性。临床上常出现发热的血液病有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黄疸从血液病角度看主要是溶血性黄疸。表现为寒战、高热、肌肉酸痛、头痛、呕吐等,常有酱油色血红蛋白尿,严重病例可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可见巩膜、黏膜、皮肤均呈黄染,贫血貌。
骨痛胸骨、脊柱骨、盆骨、四肢骨的疼痛,常与血液病有关。
早期血糖监测论文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在我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以口干症状就医的未明确诊断的患者23例, 23例患者中男15例, 女8例, 年龄32.5~59.5岁。入选病例均仅有口干症状, 发病在6个月以内, 无其他明显临床症状, 饮水量无明显增多, 无多尿、多食, 体质量无明显变化。患者空腹血糖<7.0 mmol/L。经相关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因素, 除外药物引起口干症状。
1.2 诊疗方法及观察指标:
患者就诊后, 经全面完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相关理化检查, 除外其他疾病引起口干症状, 询问病史, 均未服用引起口干的相关药物, 所有患者经多次空腹血糖检测均在6.1~7.0 mmol/L, 多次随机血糖检测均<10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均正常, 所有患者均不能明确糖尿病诊断。经饮食控制及运动配合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不明显, 仍有口干症状。采用动态血糖监测观察患者血糖变化情况, 于血糖最高点时间静脉采血测静脉血浆葡萄糖。
1.3 诊断标准:
根据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按照患者血糖水平的不同, 诊断分为正常血糖、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减低及糖尿病4个阶段评价。空腹血糖<6.1 mmol/L及餐后2 h血糖<7.8 mmol/L为正常血糖;空腹血糖6.1~7.0 mmol/L及餐后2 h血糖<7.8 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7.0 mmol/L及餐后2 h血糖7.8~11.1 mmol/L为糖耐量减低;如糖尿病症状 (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质量下降) 加随机血糖 (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 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 11.1 mmol/L、空腹血糖 (至少8 h没有进食热量) ≥7.0 mmol/L或75 g葡萄糖负荷后2 h血糖≥11.1 mmol/L即诊断为糖尿病。
2 结果
动态血糖监测结果显示, 23例患者:空腹血糖<6.1 mmol/L 18例, 6.1~7.0 mmol/L 5例;三餐前血糖<6.1 mmol/L 21例, 6.1~7.0 mmol/L2例;三餐后1.5 h血糖11.1~12.0 mmol/L 13例, 12.1~13.0 mmol/L 10例;餐后2 h血糖<11.1 mmol/L 5例, 11.1~12.0 mmol/L 11例, 12.1~13.0 mmol/L7例, 下一餐前血糖基本恢复正常;夜间及凌晨血糖<6.1 mmol/L 22例, 6.1~7.0 mmol/L 1例。
3讨论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 其患病率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而迅速增加, 呈逐渐增多的流行趋势。2型糖尿病的发病正趋向低龄化, 患者数迅速增加的势头不容忽视, 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相应增加, 已成为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2型糖尿病的发病涉及胰岛素作用及胰岛素分泌两个方面的缺陷。糖尿病遗传易感个体的早期即存在胰岛素抵抗[2], 在漫长的生活过程中, 由于不利环境因素的影响疾病本身的演进, 胰岛素抵抗逐渐加重。为弥补胰岛素作用的日益减退及防止血糖升高, β细胞的胰岛素呈代偿性分泌增多。在此过程中, β细胞增生及凋亡均加重, 但后者更甚, 当β细胞分泌能力不足以代偿胰岛素抵抗时, 即出现糖代谢紊乱, 首先是餐后血糖升高 (糖耐量减低期) 。当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加重, β细胞因长期代偿过度而衰竭, 此时, 血糖水平进一步增高, 终至糖尿病。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早期即出现胰岛素分泌第一时相减少或缺失[3], 导致餐后血糖增高, 但高点多在1~1.5 h, 而餐后2 h血糖几乎将至正常。动脉血糖监测可记录血糖高点时间段, 于高点时间段进行静脉采血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有效治疗糖尿病, 可以降低伤残病死率。
动态血糖监测是指通过葡萄糖感应器监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而反映血糖水平的监测技术, 可提供连续、全面、可靠的全天血糖信息, 能发现不易被传统监测方法探测到的高血糖和低血糖, 尤其是餐后高血糖和夜间的无症状性低血糖。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是近年来糖尿病血糖监测技术重要的发展, 操作简单、佩戴方便、损伤性小、结果准确。通过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监测, 可获得患者3 d内血糖动态变化的完整资料。相对于传统“点状”血糖监测, 犹如“摄像机”相对于“照相机”。可以帮助确诊临床上单纯靠静脉采血不能确定诊断的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 帮助患者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 为优化治疗提供依据。本研究中23例患者, 单纯静脉采血均未明确诊断, 应用动态血糖监测后, 23例患者餐后1.5 h血糖均≥11.1 mmol/L, 从而确立糖尿病诊断。
本组研究显示, 在诊断以餐后血糖增高为主的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方面, 应用动态血糖监测能较好地反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 能帮助确诊临床上单纯靠静脉采血不能确定诊断的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 且操作简单、佩戴方便、损伤性小、结果准确,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动态血糖监测在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多次空腹血糖、随机血糖检测以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均不能确诊糖尿病的患者23例, 应用动态血糖监测, 监测患者血糖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 23例患者动态血糖监测结果示:空腹血糖正常或略高, 三餐后1.5 h左右血糖高峰, 最高达12~13 mmol/L, 可确诊糖尿病。结论 动态血糖监测能较好地反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 在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能帮助确诊临床上单纯靠静脉采血不能确定诊断的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
关键词:动态血糖监测,空腹血糖,2型糖尿病
参考文献
[1]陈灏珠, 林果为.内科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018-1019.
[2]王吉耀.内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035-1036.
说说血糖监测那些事 篇4
血糖监测有哪些内容?
血糖监测主要包括糖化血红蛋白和自我血糖监测。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与葡萄糖非酶促结合的产物,糖化血红蛋白占总血红蛋白的比例与血糖的浓度成正比,因为血红蛋白的寿命为120天,因此,糖化血红蛋白的浓度能够反映患者最近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不仅如此,糖化血红蛋白还是预测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一项重要指标。建议糖尿病患者每3~6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自我血糖监测 糖化血红蛋白的缺点是不能反映血糖的即时变化,而自我血糖监测恰恰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它可以反映抽血时的即刻血糖水平,并且,通过多时点血糖监测还可以得到患者全天候的血糖变化信息,及时发现高血糖或低血糖,为临床调整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只测空腹或者餐前的血糖不能全面的反映血糖的控制情况。
血糖监测的时点及意义
自我血糖监测不可能像动态血糖仪那样做到全天候实时血糖监测,从经济适用的角度出发,临床上往往选取某些能够反映血糖变化的具有代表性的时间进行血糖监测,这些血糖监测时间点有:
空腹血糖 指隔夜禁食8~12小时之后于次日早餐前所测的血糖(通常不超过早晨8点)。主要反映在基础状态下(最后一次进食后8~10小时)没有饮食负荷时的血糖水平,也可间接反映人体基础胰岛素的分泌能力,还可以帮助决定治疗和睡前加餐的调整。
餐前血糖 指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检测餐前血糖便于发现低血糖,指导患者调整将要摄入的食物总量和餐前注射胰岛素(或口服药)的量。临床上,对于近期经常出现低血糖的患者,最好监测餐前血糖和夜间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 指从吃第1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准时采血所测得的血糖值。通过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能够了解饮食及用药是否合适,指导调整饮食及用药,这是空腹血糖不能反映的。此外,餐后2小时血糖还能够反映胰岛B细胞的储备功能(即人体在进餐后追加胰岛素分泌的能力)。
睡前血糖 反映胰岛B细胞对进食晚餐后高血糖的控制能力。反映机体对进食晚餐后高血糖的控制能力。监测睡前血糖主要是为了指导夜间用药或注射胰岛素剂量,以避免夜间发生低血糖。
凌晨3点血糖 凌晨2~3点血糖是一天当中人体血糖的最低点,监测凌晨3点血糖有助于鉴别清晨空腹高血糖的原因,究竟是由于降糖药物用量不足引起的,还是由于降糖药物过量,导致夜间低血糖后血糖反跳性升高所致。两种现象的临床处理截然相反。
随机血糖 指任意时刻血所测得的血糖值。可以了解机体在特殊情况下对血糖的影响,如进餐的多少,饮酒、劳累、生病、情绪变化、月经期等。
在选择什么时候测定血糖方面,一天内不同时间点多次监测血糖比在每天同一时间点监测血糖效果好,因为前者更容易反映一天血糖的变化规律,而后者无法获知其它时间血糖的控制情况。
如何安排监测频率?
血糖监测是确保血糖控制安全达标的必要手段。而血糖监测的频率很有讲究,过多、过少皆不科学。一般来讲,对血糖控制要求越高(如妊娠期间)、血糖越不稳定,越需要加强血糖监测。
如何安排血糖监测的频率,这要视病人的具体病情而定。
对于血糖稳定的糖尿病患者,可以每隔1~2周选择一天,测一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
对于血糖不稳定、控制欠佳的糖尿病患者,每隔2~3天就要监测一次全天血糖谱(4~8个时点),以便于准确地了解全天血糖的波动情况。具体包括下列病人:
1、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一天注射≥4次或用胰岛素泵的患者),特别是在调整胰岛素剂量、更换胰岛素剂型或注射次数等情况下,应每天测定5~8次血糖,5次是指空腹、三餐后2小时及睡前血糖;8次是指三餐前后、睡前及凌晨3点的血糖。
2、血糖控制不达标或病情不稳定、血糖忽高忽低者。
3、计划怀孕或妊娠期的女性糖尿病患者。
4、经常有无症状性低血糖发作的糖尿病患者,如老年糖尿病人或合并严重神经病变的患者。
5、处于应激状态(如感冒发烧、严重感染、急性心脑卒中、严重创伤及围手术期)的糖尿病患者。
6、新近诊断糖尿病的患者。
7、日常生活习惯有所改变(如旅行、运动、饮食习惯的改变等)的患者。
总之,血糖监测的频率十分灵活,可以根据自身的病情,结合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灵活安排。
血糖控制的目标值
众多循证医学试验证实,理想的血糖控制,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人的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但也要看到,严格控制血糖势必增加低血糖的风险,而后者可以诱发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增加死亡率。因此,制定血糖控制目标应当兼顾风险与效益,个体化因人而异。总原则是,在不发生低血糖的前提下,尽量使患者血糖达到或接近正常血糖水平。
2011版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规定的血糖控制目标是:空腹血糖3.9~7.2 毫摩尔/升(70~130毫克/分升),非空腹血糖 <10.0 毫摩尔/升(180 毫克/分升),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但老年人控制标准可以适当放松,空腹血糖不超过8 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10 毫摩尔/升就可以了。
对于有严重低血糖病史、预期寿命有限、有晚期微血管或大血管病发症、同时患伴发其他严重疾病及糖尿病病史多年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值可以进一步放宽。与此相反,对孕妇血糖控制则要求比正常人更加严格,要求空腹血糖<5.5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6.7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6.0%。
小链接
别被广告词忽悠了
通过双眼皮手术,可以使眼睛显得更加有神,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显得更加饱满。同时,也显得女孩更加秀美、妩媚。特别是对于喜欢化妆的女孩来说,双眼皮的眼形妆容保持更加持久,眼神也更加出彩。
目前,无论我们打开报纸或是登陆网站,都会发现“双眼皮”的广告铺天盖地。“高分子双眼皮”、“PC定位”、“生物焊接”、“韩式微创”、“韩式无痕”等等,这些非医学的广告词汇,对于打算做双眼皮手术的女孩们充满了诱惑,似乎高科技、高水平、高技术就在其中。这些名词不过是吸引大众眼球的手段,商家牟利的工具。
那么,从医学的角度分析,双眼皮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抬眼皮的肌肉腱膜部分的分布于眼皮上,当肌肉收缩,即我们睁眼时,形成皮肤皱襞,即双眼皮。因此,我们做双眼皮的出发点就是使抬眼皮的肌肉腱膜与皮肤形成粘连。
对于眼睑皮肤比较紧致,眼皮比较薄的人来说,采用“埋线法”的手术方式就可以形成双眼皮。所谓埋线法,就是在眼睑外侧做一个1毫米的小口,将医用尼龙缝线埋置于皮肤与肌肉腱膜间,使粘连形成,继而形成双眼皮。
广告语言中,“高分子双眼皮”、“PC定位”、“生物焊接”等即属于此类。“韩式微创”、“韩式无痕”等方法,是指在眼皮上做三个约3毫米的小口,去除部分皮下的眼轮匝肌,以使抬眼皮的肌肉腱膜与皮肤形成粘连。
对于眼睑皮肤比较松、眼皮比较臃肿的人来说,首选的手术方法是切开法双眼皮。这种方法即是在距睑缘6~8毫米设计重睑线,适当去除松弛皮肤,皮下的部分肌肉、脂肪组织,将皮肤与抬眼皮的肌肉腱膜固定,形成双眼皮。
双眼皮手术的恢复时间约2~3周,可能因医生的技术水平与自体组织的恢复能力而有所不同。希望每一个爱美的女孩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手术方法,找到对你认真负责的好医生,从而拥有一双美丽的双眼皮。
专家提示
上面我们谈到几种延缓眼睑皮肤衰老的对策,包括日常的护理、微创的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面。这几方面的治疗既有所不同,又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几方面的治疗交替进行或配合实施,将取得最好的效果。
关于血糖“监测” 篇5
1.糖友无论是化验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都不宜停药。化验空腹血糖时, 头天晚上的药物 (包括胰岛素) 应当照常应用;化验餐后2小时血糖时, 当餐前的药物 (包括胰岛素) 也应当照常应用。化验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患者在药物治疗情况下血糖的控制情况, 因此千万不要因为抽血化验血糖而擅自停药。这样非但得出的化验结果不能准确反映病情, 而且还会造成血糖波动而导致病情加重。
2.有些糖友为了得到一个满意的检查结果, 有意识地在检查前节食。这样测得的空腹血糖结果可能比较“理想”, 但却不能代表日常状态下的真实血糖水平。因此, 检查头一天晚上应像平常一样进餐, 并保持良好的睡眠。另外, 次晨抽血化验前应避免剧烈运动、抽烟和饮用刺激性饮料。
3.有些平常注射胰岛素的糖友因怕耽误治疗引起血糖波动, 于是先在家打完胰岛素, 然后再去医院抽血检查, 这样做其实很危险。因为去医院途中以及在医院排队等候抽血的时间很难控制, 如果不能在半小时内完成抽血, 势必要推迟进餐时间, 这样很容易发生低血糖。因此, 建议糖友在家用袖珍血糖仪检测空腹血糖, 或将胰岛素笔带到医院, 抽完血之后, 立即注射胰岛素, 然后吃饭。
4.严格地讲, 只有过夜禁食8~12个小时后并于次日早晨8点之前采血所测得的血糖才算是“空腹血糖”。超过12小时的“超空腹”状态以及午餐前、晚餐前的血糖都不能称之为“空腹血糖”, 其结果可能因空腹时间太久而偏低, 当然也可能偏高 (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 。
5.这里所说的“餐后2小时血糖”指从患者吃第一口饭算起2小时采血所测的血糖值, 而不是从进餐结束后才开始计时。正常情况下, 餐后0.5~1小时血糖升至最高, 餐后2小时血糖应基本回落至餐前空腹水平。
血糖监测的八个点
三餐前、三餐后及睡前血糖, 特殊情况下再加上凌晨3点的血糖, 这8个点的血糖基本上可以反应全天血糖的真实情况。
夜间3点是人体24小时血糖的最低点。但由于监测的不方便, 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点。接受胰岛素或磺脲类降糖药治疗的患者, 怀疑有夜间低血糖时, 要测此点的血糖。
空腹血糖特指空腹8~12小时的血糖。所以, 一般都是指早晨餐前血糖。如果早餐正常进餐, 中午餐前的血糖就不能称为空腹血糖。但空腹血糖也不是要求绝对空腹, 空腹时间过长也会影响血糖检测结果。空腹血糖可反映人体胰岛素的基础分泌功能。是用于诊断和治疗监测的最基本点。
早、午、晚三餐后2小时血糖及午餐、晚餐、睡前6个点的血糖可反应进餐对血糖的影响, 是人体血糖的最高点。一般情况下, 选早餐后血糖为代表。
尽管一天中血糖不是固定不变的, 但一般情况下上述7个点——三餐前、三餐后及睡前血糖, 特殊情况下再加上凌晨3点的血糖, 这8个点的血糖基本上可以反应全天血糖的真实情况。如果血糖变化幅度较大或者是胰岛素治疗的早期, 常采用7个或8个点进行血糖监测。
使用血糖仪, 细节决定成败
很多糖友为了方便监测血糖, 买了血糖仪自己在家里监测。自测血糖是糖尿病患者生活中的大事, 血糖测得准不准, 可能性命攸关。因此正确使用血糖仪非常重要。
血糖仪必须配合同一品牌的试纸, 不能混用。因为有的血糖试纸批次有区别, 换用前需要把新试纸的条形码数字输入仪器。
检测前用酒精消毒, 待酒精干透以后再取血, 以免酒精混入血液。
采血量必须足以完全覆盖试纸测试区。取血时发现血液量少不能挤手指, 否则会混入组织液, 干扰血糖浓度。取血前将手在温水里泡一下, 再下垂3 0秒。扎的时候把针按一下再弹出, 以免扎得太浅。
试纸要放在干燥、避光的地方保存, 且最好选用单独包装的试纸。
使用血糖仪的注意事项
为了提高自我血糖监测的准确性, 提醒糖友在监测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购买血糖仪应选择比较知名公司的产品, 因其仪器及配套的试纸质量和售后服务有保障。
严格按仪器说明书要求进行操作, 采血深浅应适度, 保证充分的血量, 确实是血量不够应重新采血, 切忌局部挤压以增加血量。
仪器应经常进行清洁、保养和校正, 最好能定期请医护人员或血糖仪专业人士进行核准和指导。定期到医院做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 以了解过去2~3月的平均血糖情况, 病友可以根据下面的表格计算出自己过去2~3月的平均血糖值, 看看与自己监测的各时段全部血糖值的平均值是否接近, 当然, 你每个月的血糖数据不能少于20个。如果两个值相差很大, 要尽早咨询医生, 找出原因。如果两个值很接近, 病友平时还可以反过来应用血糖平均值估计糖化血红蛋白的值。现在市场上有些血糖仪能够储存血糖值并计算平均血糖。这样能够方便患者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
在做末梢血与静脉血对照时, 时间上应同步, 且应先做指尖末梢血, 再抽静脉血, 以尽可能避免因疼痛刺激 (抽取静脉血) 造成的末梢血糖应激性增高。
不同品牌和型号的血糖仪由于其采用的技术、检测原理和方法不同, 本身的系统误差不一, 不能对它们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任何一种血糖仪监测的血糖值均应与医院生化仪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
尽管目前血糖仪与生化检测的数据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差异。但仍不失为糖友监测血糖最理想、最有效的工具, 只要病友们能正确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一定能提高自我血糖监测的准确性, 使自己的病情控制得更理想。
温馨提示
静脉血糖和手指血糖一致吗?
糖尿病病人血糖仪监测血糖的护理 篇6
1 临床资料
收集我科2008-05/2010-05住院病人362例, 均采用血糖仪监测血糖, 为快速诊断提供依据, 减轻了低血糖患者的痛苦, 亦有利于及时调整胰岛素治疗患者胰岛素剂量。
目前常见的血糖仪主要有2种, 一种是化学比色法, 另一种是光电比色法[2]。我可采用的是瑞士Bionime血糖仪, 采用的是葡萄糖测定干化学法, 采用黄金电极, 测量更精确。采用普通碱性干电池, 更换方便。检测时间8s, 时间极短, 节省医护人员。
2 护理
2.1 正规的专业培训:
我科护理人员均经过院内规范化、制度化培训。
2.2专人管理:
我科护士长派责任护士专人管理, 监测晚餐前、早餐后2小时及中餐后2小时血糖, 夜班护士监测早餐前血糖, 并进行交接班制度。妥善保护仪器, 特别要注意防尘、防潮, 在使用中应将血糖仪放置在进行检测的房间 (温度10℃-30℃、湿度405-60%) 至少20min, 此外还应注意防止电磁干扰。
2.3 掌握正确操作方法:
2.3.1正确应用血糖仪, 由于血糖仪种类较多, 使用前要验机。每次使用前用校正片检测, 出"OK"方可使用, 血糖仪显示的密码与试纸条的密码应一致, 操作前首先核对密码, 二者相符方可测试。
2.3.2正确使用试纸, 注意观察试纸有效期, 试纸条保存于室温4-30℃之间, 使用后须立即盖回罐盖, 防止灰尘吸附或潮湿。
2.3.3正确选择采血部位, 患者在输液时, 采血部位选未输液肢体的指端采血, 要注意采血时手的位置, 手心向下, 所需手指自然下垂, 点刺处应处于手指最低点, 使血珠与手指形成切面。
2.3.4正确掌握监测时间, 对于糖尿病人, 我科监测时间一般在早、晚餐前0.5小时, 特殊病人加测早餐后, 中餐后2小时血糖, 如有异常, 及时汇报医生, 调整用药剂量。
2.3.5正确消毒方法, 采用75%乙醇消毒, 待酒精干后再点刺。
2.4 心理护理
护士除有熟练的技术操作的专业知识外, 还应掌握糖尿病病人的心理变化, 给予心理和情感支持, 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 还应做好家属工作, 取得家属理解和支持。
2.5 出院宣教
患者在出院前, 我科责任护士对其进行血糖仪相关知识宣教, 对购买血糖仪的患者, 教会其血糖仪监测方法, 对年龄偏大, 行动不便的患者, 让家属参与, 教会家属监测血糖。
2.6 建立家庭随访体系
每个月上门家访, 每周电话询问, 及时了解患者血糖监测情况, 及早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家访时, 认真查血糖仪放置时间, 检测试纸, 消毒标准情况, 及时指导。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
[2]张涛, 陶雪斌, 邓宏明.血糖仪测定可靠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2.17 (12) :890-891.
[3]黄明.适用简易血糖仪的体会[J].青岛医药卫生, 2004.36 (5) :455-456.
非侵入血糖监测装置 篇7
生物电阻是生物组织或机体对外部弱电流的反应, 体现了活生物体的电特性。研究显示, 血液中的血糖含量会影响血管电阻, 当血糖水平发生变化时, 血管的生物电阻也会随之改变。根据这一现象, 以色列BIG公司开发出一种非侵入式血糖监测装置, 通过测量生物电阻的变化来监测患者的血糖。该监测装置的外形酷似一只手表, 患者戴上后, 它能通过皮肤向手臂发送弱电流, 并测量皮下血管的反应, 分析对比血管生物电阻的变化, 即可了解血糖状况。
目前市场上的血糖监测设备大多是侵入式的, 不可持续地监测, 只能获得血糖水平和相关生理过程的部分信息, 患者难以凭借这些信息采取预防措施。该监测装置具有非侵入、能主动、持续、数字化等特点, 可实现“全天候”监测, 为糖尿病防治提供了新的手段。
怎样做血糖监测记录? 篇8
自我血糖监测 (SMBG) 的模式包括:
(1) 一天监测7次血糖 (即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觉前的血糖) ;
(2) 一天监测4次血糖 (两种选择:三餐前加晚睡前, 早餐前加三餐后2小时血糖) ;
(3) 一天监测2次血糖 (多种选择:早晚餐前, 早餐前、后2小时, 午餐前、后2小时, 晚餐前、后2小时) ;
(4) 随机监测血糖 (不定时, 不定次数) 。
选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1) 一天监测7次血糖, 无论是口服降糖药、还是用胰岛素治疗的病人, 在未能了解自己全天血糖变化时, 一般需要连续1/3天或间隔1/2天监测血糖, 以便为制定和调整降糖药提供依据。
(2) 当血糖未达标时, 一天监测4次血糖, 在调整治疗时最常用。对血糖总体控制差者, 先选择每天测定三餐前加晚睡前血糖, 把基础血糖控制好后再调整药量降低餐后血糖, 故后期可选用每天早餐前加三餐后2小时血糖。对于以餐后血糖升高为特点的患者也以选择测定早餐前加三餐后2小时血糖为主。对血糖控制不达标的患者, 每周也需测定2/4天每日4次血糖, 根据血糖变化特点选择不同测定模式, 直到血糖控制达标。
(3) 一天监测2次血糖, 适用于血糖控制达标且较稳定的糖尿病患者。可根据平时生活变化情况交替选择不同时点测定血糖, 一般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测定频率 (每周至少6次, 几乎每日1次) 要高于用口服降糖药 (每周至少3次, 几乎每2天1次) 的患者。以前只测“空腹”血糖及午餐后2小时血糖 (或早餐后2小时血糖) , 现在认为是不全面的, 应当纠正。
(4) 随机监测血糖, 适用于任何糖尿病患者在发生特殊情况、或有异常症状时。
(5) 医院门诊只能测早餐前、后2小时及/或午餐后2小时血糖, 其他血糖的测试是满足不了的, 需病人在家自己测试, 故每个糖尿病患者必须自备一台血糖仪, 并且随身携带, 也就是说外出时必须携带血糖仪, 以便及时了解血糖的变化, 便于及时调整治疗, 保持血糖的稳定控制。及时监测血糖, 也可随时捕捉特殊情况下的血糖变化, 及时捕捉低血糖的瞬间。如果血糖仪未随身带, 当出现特殊情况等回家后再测, 是捕捉不到当时血糖变化的真实情况的。
(6) 购买血糖仪不要图便宜, 要“买好不买坏”。因不同厂家生产的血糖仪与自己的试纸相配套, 各厂家的血糖仪和试纸互不通用, 故要买保证试纸供应的血糖仪。如果从国外购买血糖仪, 先要了解国内本地区是否有配套的试纸, 如果没有配套的试纸, 血糖仪就毫无用处。
血糖值是以静脉血清 (血细胞凝集后的液体部分) 的血糖为标准, 血糖仪是用全血测试血糖 (包括血细胞) , 实际测试值应低于血清测试值, 有些血糖仪将测试值修正到血清测试值, 有些血糖仪未修正, 值低于血清测试值, 需要增加适当的比例, 使用血糖仪时要注意这个问题, 最好选用将测试值已修正好的血糖仪。
温馨提示
将每天的血压、体重, 如何吃主食 (总量及各餐的分配) , 如何用降糖药, 定期测的血糖及生活中的特殊情况, 按日期都登记到监测记录本上。看病时一定要携带此监测记录给医生看。
专家简介
纠正血糖监测的五大误区 篇9
1.随便找时间检查
检查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时间不是随意而定的,而是有要求的。检查空腹血糖的时间最好在早上6:00~8:00,抽血时,患者要保证前一日晚餐后至次日清展做监测时,空腹8~l 2小时,超过12小时的“超空腹”状态也会影响监测结果。而监测餐后血糖时,要求按平时饮食习惯吃饭,照常服用餐前降糖药,抽血时间从吃第一口主食算起两个小时。同时,要避免进食过多、剧烈运动、抽烟和饮用刺激性饮料等。
2.只测空腹血糖
大多数患者都忽视了餐后血糖的测定。其实,餐后血糖与空腹血糖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以往化验血糖多要求空腹,近年的研究证实,餐后血糖的意义甚至比空腹血糖更大。首先,在糖尿病早期,往往餐后血糖升高在先,空腹血糖升高在后,查餐后血糖有助于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其次,与空腹血糖相比,餐后血糖升高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更为密切,严格控制餐后高血糖,有助于防治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因此,对糖尿病患者来讲,不仅要查空腹血糖,还要查餐后血糖。
从用药方面考虑,如早期糖尿病患者血糖只在餐后升高,应针对餐后血糖治疗,宜选用短效药;而对于空腹和餐后血糖都高的患者,长短效降糖药联合应用则疗效更佳。
3.查空腹血糖的抽血时间早点、晚点都一样 答案是不一样。在门诊经常碰到不少空着肚子、远道而来的病人到医院查空腹血糖,抽血时往往已是10:00~ll:00,其实,这时的血糖值已经不能代表空腹血糖了。
对于自己备有血糖仪的患者或者住院病人来讲,早展空腹抽血的时间可以自行掌握,一般不会因抽血而影响当天的用药和进餐。门诊患者则不然。例如,医院门诊的采血时间多在8:30以后,倘若患者到医院去化验空腹血糖,势必造成患者无法按规定时间注射胰岛素或服用降糖药。由于早晨升糖激素(如糖皮质激素等)分泌增加,而头一天晚上的药效持续时间已过,故患者血糖可能会比平常升高。当然,如果抽血的时间太迟(超过10:00),空腹时间过长,血糖也可能比平日偏低。因此,化验空腹血糖,必须在上午常规用餐、用药之前采血。如患者平时在早上7:OO注射胰岛素。则必须在早上7:00之前采血。若是门诊患者,采血时间上保证不了,可以早晨在家正常用药和进餐,然后去医院测餐后两小时血糖,这样不会引起血糖的波动,而且能更好地反映进餐量及服药量是否合适。
4.检测前停用降糖药
有些患者认为停药后的血糖才是真实情况。实际上,检查血糖的目的是检查药物对糖尿病的控制疗效,如果停药后再测血糖,这样得出的检测结果既不能准确反映病情,还会造成血糖波动及病情加重。
为了反映患者血糖控制的真实情况,同时也为了避免因停药而引起血糖的波动,验血糖当天应当正常用药,但具体问题要具体对待。
5.检测前过度控制饮食
有的患者为了得到理想结果而在检查前一天过分节食,此时所测的血糖结果可能偏低一些,但却不能代表平常血糖控制的真实情况。
为保证检查结果的真实可信,检查前一天用药和进餐应和平常一样,并保证夜间睡眠良好。
说说血糖监测那些事 篇10
话题一、血糖监测包括哪些内容?
血糖监测主要包括糖化血红蛋白和自我血糖监测。
1、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与葡萄糖非酶促结合的产物,糖化血红蛋白占总血红蛋白的比例与血糖的浓度成正比,因为血红蛋白的寿命为120天,因此,糖化血红蛋白的浓度能够反映患者最近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不仅如此,糖化血红蛋白还是预测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一项重要指标。专家建议:糖尿病患者每3~6个月需要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2、自我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的缺点是不能反映血糖的即时变化,而自我血糖监测恰恰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它可以反映抽血时的即刻血糖水平,并且,通过多时点血糖监测还可以得到患者全天候的血糖变化信息,及时发现高血糖或低血糖,为临床调整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只测空腹或者餐前的血糖可能不能全面的反映血糖的控制情况。
话题二、血糖监测的时点及意义
自我血糖监测不可能像动态血糖仪那样做到全天候实时血糖监测,从经济适用的角度出发,临床上往往选取某些能够反映血糖变化的具有代表性的时间点进行血糖监测,这些血糖监测时间点有:
空腹血糖:是指隔夜禁食8~12小时之后于次日早餐前所测的血糖(通常不超过早晨8点)。主要反映在基础状态下(最后一次进食后8~10小时)没有饮食负荷时的血糖水平,也可间接反映人体基础胰岛素的分泌能力,还可以帮助决定治疗和/或睡前加餐的调整。
餐前血糖:指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检测餐前血糖便于发现低血糖,指导患者调整将要摄入的食物总量和餐前注射胰岛素(或口服药)的量。临床上,对于近期经常出现低血糖的患者,最好监测餐前血糖和夜间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从吃第1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准时采血所测得的血糖值。通过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能够了解饮食及用药是否合适,指导调整饮食及用药,这是空腹血糖不能反映的。此外,餐后2小时血糖还能够反映胰岛B细胞的储备功能(即人体在进餐后追加胰岛素分泌的能力)。
睡前血糖:反映胰岛B细胞对进食晚餐后高血糖的控制能力。反映机体对进食晚餐后高血糖的控制能力。监测睡前血糖主要是为了指导夜间用药或注射胰岛素剂量,以避免夜间发生低血糖。
凌晨3点血糖:凌晨2~3点血糖是一天当中人体血糖的最低点,监测凌晨3点血糖有助于鉴别清晨空腹高血糖的原因,究竟是由于降糖药物用量不足引起的,还是由于降糖药物过量,导致夜间低血糖后血糖反跳性升高所致。两种现象的临床处理截然相反。
随机血糖:是指任意时刻血所测得的血糖值。可以了解机体在特殊情况下对血糖的影响,如进餐的多少,饮酒、劳累、生病、情绪变化、月经期等。
在选择什么时候测定血糖方面,一天内不同时间点多次监测血糖比在每天同一时间点监测血糖效果好,因为前者更容易反映一天血糖的变化规律,而后者无法获知其它时间血糖的控制情况。
话题三、如何安排血糖监测的频率?
血糖监测是确保血糖控制安全达标的必要手段。而血糖监测的频率很有讲究,过多、过少皆不科学。一般来讲,对血糖控制要求越高(如妊娠期间)、血糖越不稳定,越需要加强血糖监测。
如何安排血糖监测的频率,这要视病人的具体病情而定。
对于血糖稳定的糖尿病患者,可以每隔1~2周选择一天,测一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
对于血糖不稳定、控制欠佳的糖尿病患者,每隔2~3天就要监测一次全天血糖谱(4~8个时点),以便于准确地了解全天血糖的波动情况。具体包括下列病人:
1、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一天注射≥4次或用胰岛素泵的患者),特别是在调整胰岛素剂量、更换胰岛素剂型或注射次数等情况下,应每天测定5~8次血糖,5次是指空腹、三餐后2小时及睡前血糖;8次是指三餐前后、睡前及凌晨3点的血糖。
2、血糖控制不达标或病情不稳定、血糖忽高忽低者。
3、计划怀孕或妊娠期的女性糖尿病患者。
4、经常有无症状性低血糖发作的糖尿病患者,如老年糖尿病人或合并严重神经病变的患者。
5、处于应激状态(如感冒发烧、严重感染、急性心脑卒中、严重创伤及围手术期)的糖尿病患者。
6、新近诊断糖尿病的患者。
7、日常生活习惯有所改变(如旅行、运动、饮食习惯的改变等)的患者。
8、正值调整治疗方案期间的糖尿病患者。
总之,血糖监测的频率十分灵活,可以根据自身的病情,结合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灵活安排。当出现血糖过高或低血糖症状者,可以随时测定,不必过于拘泥和死板。
话题四、血糖控制的目标值
众多循证医学试验证实,理想的血糖控制,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人的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但也要看到,严格控制血糖势必增加低血糖的风险,而后者可以诱发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增加死亡率,因此,制定血糖控制目标应当兼顾风险与效益,个体化因人而异。总的原则是,在不发生低血糖的前提下,尽量使患者血糖达到或接近正常血糖水平。
【早期血糖监测论文】推荐阅读:
糖尿病患者与血糖监测论文11-11
血糖监测12-31
微量血糖监测07-30
指尖血糖监测09-29
院内血糖监测12-14
24h血糖监测05-19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08-16
微创型动态血糖监测05-08
动态血糖监测仪08-14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