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精选8篇)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 篇1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主要是通过组织间间液葡萄糖浓度而间接性地反映患者的全天血糖波动情况,能够反映血糖水平变化以及趋势,对于指导临床合理应用胰岛素具有一定的价值,但由于其属于回顾性血糖监测,无法反映患者的即刻血糖波动情况[1]。近年来,临床逐渐应用II CGM、CSII与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和糖尿病管理软件(CareLink)进行治疗,即3C方案。目前,已有循证医学证据表明,3C疗法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能够更为严格地控制血糖水平率。该研探讨了3C疗法用于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5月—2014年12月,该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132例,均为2型糖尿病(T2DM),排除不配合饮食运动治疗者,合并严重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或者严重慢性并发症者,合并肝肾功能障碍、严重心功能不全、脑梗塞以及脑出血者;合并严重感染以及应激状态者;合并皮质醇增多症、甲亢等对糖代谢有影响者;具有激素代谢治疗史以及全身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史者,妊娠期以及哺乳期女性。其中,男71例,女61例,年龄45~84(66.32±2.31)岁;病程4~28(13.55±6.92)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四组,各33例,四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基础治疗
患者入组后均接受统一DM教育,并严格执行DM饮食疗法以及运动疗法。入院第1天的均常规监测肝肾功能、血脂、血糖、CRP及HbAlc水平。
1.2.2 降糖治疗与血糖监测
A组:应用胰岛素泵予以门冬胰岛素持续静脉泵注,初始剂量为0.4~0.6 U/(kg·d),基础剂量为50%分配于全天24 h,餐前剂量为50%分为三餐前5 min追加。安装胰岛素泵以后,开启CGMS功能,治疗第1天进行4次输入校对患者的指血值,设置3.9 mmol/L为低血糖报警指示;第1天高血糖报警指示为16.9 mmol/L,第2天为13.9 mmol/L,第3天及以后为11.1 mmol/L。密切观察患高低血糖变化趋势,如出现低血糖报警予以适当进食,如出现高血糖则追加胰岛素。治疗期间,每天清晨8:00应用Carelink软件进行数据下载,分析数据波动趋势调整胰岛素用量。
B组:分别于早餐、午餐及晚餐前即刻,予以门冬胰岛素皮下注射,睡前予以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1次,初始剂量为0.2 IU/(kg·d)。采用血糖检测仪检测早餐、中餐及晚餐前、餐后2 h血糖水平以及睡前血糖水平,共7次/d。
C组:常规安装胰岛素泵,予以门冬胰岛素持续静脉泵注,剂量同A组。采用血糖检测仪检测早餐、中餐及晚餐前、餐后2 h血糖水平以及睡前血糖水平,共7次/d。
D组:安装胰岛素泵并佩戴回顾性CGMS检测血糖变化,操作方法同A组。安装胰岛素泵以后,开启CGMS功能,治疗第1天进行4次输入校对患者的指血值,并于每天清晨8:00应用应用CGMS配套软件狭窄血糖图,分析血糖变化情况,并合理调整胰岛素用量。
1.3 观察指标
统计各组治疗前及治疗7 d的后的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日内平均血糖(MBG)以及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记录各组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事件发生情况。以血糖浓度<2.75 mmol/L诊断为低血糖。
1.4 统计方法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 18.0分析,以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其它各组比较,PA<0.05;与A、D组比较,Pb<0.05;B组与C组比较,Pc<0.05。
2 结果
2.1 各组治疗3 d后血糖波动情况比较
各组治疗后FBG、PBG、MBG、HbAlc均显著降低(P<0.05),且A、D组显著低于B、C组,A、B组间FBG、PBG及M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bAlc显著低于D组(P<0.05);A组MAGE显著低于B、C、D组,且D组显著低于B、C组(P<0.05);C组各项指标均低于B组,但仅HbA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各组血糖达标时间比较
A组血糖达标时间(7.21±1.24)d,B组(9.84±2.21)d,C组(9.41±2.26)d,D组(8.01±1.35)d。A组的达标时间显著短于其余各组,且D组短于B、C组(P<0.05),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各组低血糖发生情况比较
A组共2例发生5次低血糖,平均(0.15:±:0.03)次/例;B组12例51次发生低血糖,平均(1.54±0.36)次/例;C组10例32次发生低血糖,平均(0.97±0.14)次/例;D组5例19次低血糖,平均(0.56±0.32)次/例。A组的低血糖发生率及人均低血糖发生次数均显著低于其余各组,且D组显著低于B、C组(P<0.05)。
3 讨论
糖尿病的治疗目的是维持血糖稳定,血糖控制强调精细调节和平稳降低,在控制血糖水平的同时,减少低血糖发生风险。此外,血糖水平与大血管以及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均具有密切相关性[2]。因此,严格血糖水平对于延缓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胰岛素强化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手段,主要包括每日多次注射(MDI)和胰岛素泵治疗(CSII)。在MDI治疗过程中,血糖波动较为明显,糖化达标率低,往往容易诱发低血糖。应用CSⅡ能够较好地模拟人体胰腺持续基础分泌以及进食状态下的脉冲式释放,从而使得胰岛素的释放更加符合人体生理特征。予以24 h胰岛素基础剂量持续泵注,能够有效抑制肝糖的生成,维持两餐间与夜间血糖平稳地下降;在三餐前予以追加剂量,能够控制餐后发生血糖高峰,更有利于获得稳定的血糖水平[3]。但每日6~8次指尖血进行血糖水平检测,无法反映患者的全天血糖波动情况,且将增加患者的痛苦。CSII与CGMS联合应用(即2C方案)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能够较好地控制血糖水平,并可精确监测血糖变化。但2C方案仍无法避免其回顾性的时效性差等缺点,仍无法动态评估即时血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4]。而3C方案在2C方案的基础上增加CareLink,能够整合多种信息进行糖尿病综合管理,可即时反映患者的血糖水平、血糖波动及其变化趋势,从而预测高低血糖发生风险,指导临床适时调整治疗计划,提高临床疗效[5]。该研究结果显示,四组在治疗后FBG、PBG、MBG、HbAlc均显著降低,且A、D组显著低于B、D组。提示CGMS的应用能够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同时,A、D组间PBG、MBG虽无明显差异,但A组治疗后HbAlc水平显著低于D组,提示3C疗法较2C疗法能够更好地提高糖化达标效果。A组的MAGE显著低于其余各组,认为3C疗法能够更严格、平稳地控制血糖水平,降低血糖的波动性。此外,A组的血糖达标时间也较其余各组显著缩短,低血糖发生方面较其余各组显著降低。进一步证实,3C方案在血糖达标天数、控制血糖水平以及减少低血糖发生风险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综上所述,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能够提高血糖控制效果,降低血糖波动性以及低血糖发生风险,从而更为精确、稳定、持久地控制血糖水平,有利于改善临床预后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3C疗法)对于降低糖尿病低血糖风险的效果。方法 2013年5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32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四组:A组:CGM+CSII+CareLink治疗,B组:分次胰岛素注射(MDI)+血糖谱测定,C组:胰岛素泵(CSII)+血糖谱测定,D组:胰岛素泵(CSII)+CGMS,每组33例。比较四组的降糖效果与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A、D组FBG、PBG、MBG、HbAlc均显著低于B、C组(P<0.05),且A与D组、B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HbAlc及MAGE显著低于其余各组,血糖达标时间较其余各组显著缩短(P<0.05);A组低血糖事件显著少于B、C、D组(P<0.05)。结论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应用于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可显著降低血糖水平,并减少血糖波动以及低血糖发生风险,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低血糖,糖尿病,动态血糖监测,血糖波动
参考文献
[1]楼娟亚,陆珣靓,张哲,等.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监测低血糖及危险因素评估[J].护理与康复,2014,13(10):933-936.
[2]杨立新.动态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6):712.
[3]尚霞,唐国斌.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转为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比较及用量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5):4042-4044,4047.
[4]王砚,关守萍,康莹,等.应用动态血糖监测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的夜间低血糖[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0,26(5):393-394.
[5]徐岩,李春霖,李剑,等.实时动态血糖监测与胰岛素泵联合应用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0,18(2):121-123.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 篇2
【摘要】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监测与胰岛素泵联合治疗对护理工作的指导意义。方法:观察42例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的发生率,其中22例患者行双C治疗,另20例患者单纯使用胰岛素泵治疗配合指血检测。结果:双C治疗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的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双C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对护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动态血糖监测;胰岛素泵;1型糖尿病;护理
1型糖尿病源于胰岛细β细胞的损害,迄今为止,仍是一种难于治愈的疾病,对患者的健康构成巨大威胁,患者需要终生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血糖监测对于及时准确制订治疗方案、调整胰岛素的剂量具有重要意义。我院自2006-2008年为42例血糖控制不佳的1型糖尿病患者分别采用动态血糖监测与胰岛素泵联合治疗(双C治疗)和单纯胰岛素泵配合指血检测治疗,取得不同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6-2008年我院收治的42例1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标准诊断,其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11~32岁,平均21岁,病史2~10年,该次入院均非首次入院治疗糖尿病,本次均无酮症及酮症酸中毒出现。42例患者均出现过频次不等的低血糖症状。42例患者此次入院前均应用胰岛素治疗,其中6例患者入院前即佩戴胰岛素泵。42例患者入院后全部采用CSII治疗,42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2例患者入院第3天开始联合应用CGMS,行双C治疗,对照组20例患者单纯使用胰岛素泵治疗配合指血检测。
1.2 材料与方法
1.2.1 选用美国Minimed公司CGMS、712和508胰岛素泵。
1.2.2 方法:42例患者入院后即行CSII治疗,并由营养师根据身高、体重统一配制糖尿病营养餐,每天进行至少4次SMBG。实验组22例患者入院第3天开始联合应用CGMS3~7天,行双C治疗,每日下载前一日的血糖图谱并根据血糖图谱调整各阶段胰岛素的剂量,对照组20例患者单纯进行CSII+SMBG治疗。
1.2.3 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3.1 低血糖是胰岛素治疗达标的限速因子,对1型糖尿病青少年患者因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如此。反复低血糖发作给机体带来应急性损害,影响脑细胞的功能,阻碍心脏功能,造成肌肉损伤和脏器损伤[1、2],也会降低病人和家属控制血糖的信心。胰岛素泵调节血糖更精细更灵活,能够更好的模拟人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是达到血糖控制目标的最好的强化治疗手段[3]。CSII治疗1型糖尿病可以明确改善血糖控制,减少血糖波动,延缓和减轻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4]。CGMS每10秒钟能向记录器发送一次细胞间液葡萄糖浓度值,能准确跟踪无知觉性低血糖。护士可以根据血糖图谱进行预见性护理,预测并观察相应时间段病人的情况,指导病人防止低血糖发生。从表1可以看出,双C治疗可明显降低青少年1型糖尿病低血糖的发生率。并且在观察中发现,双C治疗对夜间低血糖、黎明现象的发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传统的SMBG所无法比拟的,提高了护理工作的预见性。
3.2 双C治疗可缩短青少年1型糖尿病病人CSII治疗血糖达标时间。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青春期各种激素及情绪的影响,容易发生血糖波动,给医生治疗带来较多挑战。CGMS一天能纪录288个血糖值,并能将记录的数值下载到计算机上生成血糖图谱。医师可以根据血糖图谱及时调整相应时段的胰岛素剂量,使胰岛素的调整更加精确,减少了治疗的盲目性,大大缩短了血糖达标的时间[5、6]。
3.3 双C治疗提高了病人的遵医行为,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治疗过程中,护士根据血糖图谱,与病人一起分析血糖高低的原因,对病人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使病人明确哪些行为有益于降低血糖,哪些行为必须杜绝,使教育变得更直观,病人易于接受,提高了患者控制血糖的信心,为出院后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4 双C治疗为患者减轻痛苦,减少了对病人的干扰。由于1型糖尿病血糖波动大,控制难度大,在带泵治疗过程中,常需增加检测频率,尤其睡前、夜间血糖。用血糖仪反复穿刺采集血样检测,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并影响其休息与睡眠,更加不利于血糖控制。CGMS采用皮下连续血糖监测,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3.5 CGMS佩戴时间的选择:由于血糖监测探头使用时间有限制,通常为3~7天,所以选择合适的佩戴时间很重要,过早血糖未得到调控探头已失效,过迟则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住院费用。病人入院时血糖波动大,心情也比较复杂,加之动态血糖监测价格较高,病人往往难以接受。医护人员在这段时间要经常与病人沟通,建立信赖的医患关系,提高病人治疗疾病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经过2天的治疗,病人情绪趋于稳定,参与意识增强,饮食、运动基本规律,此时给病人进行动态血糖监测,病人会主动配合,认真输入生活事件,提供更真实的血糖值。下载血糖图后,病人会积极与医生分析血糖波动的原因,主动避免不良生活事件,这样有利于医生更快、更准的找出血糖与药物的配比关系,使血糖在短时间内得到控制。目前,我们一般选择病人入院2天后进行CGMS,临床效果满意。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 篇3
关键词:糖尿病,妊娠,动态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妊娠结局,低血糖
妊娠合并糖尿病包括妊娠前即患有糖尿病和妊娠后首次发生和发现的糖尿病, 前者称为糖尿病合并妊娠, 后者称为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妊娠期会因激素及代谢水平的变化使糖尿病的病情加重, 其母婴并发症增加, 严重的并发症可危及母婴生命[1]。因此, 血糖监测对糖尿病合并妊娠至关重要。当今社会, 糖尿病患者最常用的监测血糖的方法就是测指尖血糖, 而指尖血糖的检测方法会存在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常见的就是要承受反复针扎手指的痛苦, 使糖尿病患者对测血糖具有恐惧心理, 这也会间接影响到指尖血糖的准确性, 甚至是主动自我减少监测次数, 致使治疗依据相应减少;另外, 指尖血糖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就是监测血糖的时间[2]。实时动态血糖监测 (CGM) 是当前比较流行的血糖监测手段, 能预警高、低血糖发生的可能性[3]。然而, 糖尿病合并妊娠妇女是否也能从实时动态血糖监测中获益尚缺乏研究资料。本研究对间歇性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在未经筛选的孕前糖尿病妇女中是否能改善血糖控制和妊娠结局进行了前瞻性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4月-2014年8月收治的糖尿病合并妊娠孕妇205例, 年龄23~35岁, 中位年龄29岁;初产妇158例, 经产妇47例。所有孕妇孕前均诊断为1型或2型糖尿病, 其中1型糖尿病125例, 2型糖尿病8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 观察组102例, 年龄 (26.8±6.8) 岁, 1型糖尿病60例, 2型糖尿病42例, 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为5.3%~10.0%, 平均值为 (6.6±0.9) %;平均体质量指数 (23.4±3.5) kg/m2。对照组103例, 年龄 (27.2±7.3) 岁, 1型糖尿病65例, 2型糖尿病38例, Hb A1c为5.3%~10.7%, 平均值为 (6.8±1.0) %;平均体质量指数 (23.5±3.7) kg/m2。2组年龄、糖尿病类型、Hb A1c水平及体质量指数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与胰岛素治疗及饮食、运动控制。对照组给予常规血糖监测, 即每天7次自我监测血糖 (记录每日0点、三餐前30min及进食第一口食物后2h共7次末梢血糖值) , 具体胰岛素用量根据孕妇血糖水平及时调整。观察组除了常规血糖监测外, 并分别于第8、12、21、27、33周进行为期72h的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将动态血糖监测感应探头置于孕妇腹部皮下组织, 由孕妇输入进食、运动等情况, 进行连续72h血糖监测, 每12小时输出血糖记录1次, 并每天校正动态血糖监测结果, 根据血糖结果调整次日胰岛素用量。
1.3观察指标记录2组孕妇Hb A1c水平、血糖值、严重低血糖发情况和羊水异常、妊娠期高血压、脂膜早破、胎盘早剥、早产剖宫产等妊娠结局, 重点观察大于胎龄儿、新生儿低血糖等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χ2)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糖水平2组孕妇Hb A1c、血糖水平及低血糖发生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2组孕妇羊水异常、妊娠期高血压、胎膜早破、胎盘早剥、早产及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2组新生儿窒息、大于胎龄儿、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提示孕期周期性使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并不能改善孕前糖尿病妇女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结局。
3讨论
妊娠前患有糖尿病称为糖尿病合并妊娠。妊娠期间, 胎盘产生的某些激素如胎盘生乳素、雌激素、胎盘胰岛素酶及类固醇激素有拮抗胰岛素的作用。因此, 糖尿病患者怀孕后极易使病情加重或发生许多严重产科并发症[4]。因妊娠期母体需消耗葡萄糖为胎儿提供能量, 以及母体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增加从而导致经尿液排出葡萄糖增多等原因, 妊娠期女性血糖水平较非孕期下降, 且孕期血糖控制欠佳与妊娠不良结局相关, 因此, 血糖的监测对糖尿病孕妇至关重要。血糖监测是糖尿病合并妊娠患者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通过评价糖代谢紊乱的程度, 判断糖尿病药物治疗效果, 达到降糖的理想目标, 确保母婴安全[5]。关于血糖监测的方法, 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为自我血糖监测及Hb Alc水平测定, 自我血糖监测可了解1d内三餐前、后及0点的血糖变化, Hb Alc水平测定可了解患者目前及近2~3个月血糖的总体水平, 但这些方法都无法了解患者血糖全天的动态变化;且指尖血糖检测不但给孕妇带来痛苦, 而且不能准确发现夜间低血糖情况以及餐后高血糖状态的持续时间, 不能给血糖控制提供及时的数据, 容易造成漏诊。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CGMS) 是一种新出现的连续式动态血糖监测手段, 能够提供完整、详细的血糖波动情况, 可以及时发现无症状的低血糖或高血糖, 为糖尿病孕妇制定个性化血糖控制方案提供依据[6], 可以更好的降低血糖, 减少血糖波动, 从而改善糖尿病的远期预后[7]。有研究报道显示,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有助于精确监测血糖的动态变化, 及时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 是有效降低母婴并发症和合并症的监测方法之一[8,9]。但也有研究显示, 当糖尿病女性患者怀孕时, 间歇性实时持续血糖监测可能无法改善血糖控制或妊娠转归[10]。
本文结果显示, 2组孕妇Hb A1c水平、血糖水平、低血糖发生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实时动态血糖监测与常规自我血糖监测均能准确反映患者的血糖水平, 且间歇性实时动态血糖监测避免了以往多次间断日间血糖检测的局限, 无需反复针刺采血, 但二者在血糖控制及改善妊娠结局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综上所述,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与常规自我血糖监测均能准确反映患者的血糖水平, 除了每天进行7次自我监测血糖外, 孕期周期性使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并不能改善孕前糖尿病妇女的血糖控制和妊娠结局。但是, 本研究是在未经筛选的糖尿病孕妇中进行的, 并不排除实时CGM在严格筛选的孕妇中可能会有效, 血糖控制不佳且重度低血糖高风险的女性以及妊娠前已接受持续血糖监测者是否能减少严重低血糖风险和改善妊娠结局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高冬梅, 韩秀林, 梁婉迪, 等.糖尿病合并妊娠患者分娩前后糖尿病的管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7 (5A) :197-198.
[2] 鲁雅娟, 黄雪玲, 唐林, 等.72小时动态血糖监测在临床中的应用[J].北方药学, 2014, 11 (2) :120-121.
[3] 吴静, 薛耀明, 李晨钟, 等.利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观察妊娠糖尿病患者孕中晚期的血糖漂移[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0, 18 (6) :449-451.
[4] 唐大寒.妊娠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营养治疗原则[J].糖尿病新世界, 2012, (4) :44-45.
[5] 宁能斌.妊娠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监测与指尖血糖监测对血糖漂移的对比研究[J].健康必读, 2010, 1 (5) :104-105.
[6] 王艳萍.动态血糖监测在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波动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26) :4154-4155.
[7] 隋淼, 陈军, 丁凯, 等.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在胰岛素泵短期强化2型糖尿病中的研究[J].吉林医学, 2014, 35 (10) :2107-2108.
[8] 王娟, 陈学敬, 杨香菊, 等。24h动态血糖监测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 (16) :143-145, 153.
[9] 郭莲, 刘维娟, 李彦, 等.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在妊娠期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河北医学, 2011, 17 (9) :1153-1156.
动态血糖监测的护理干预 篇4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我院内分泌科2008年1月—11月使用动态血糖仪 (CGMS) 监测血糖共56例, 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38例, 1型糖尿病患者18例, 男42例, 女14例, 年龄20岁~73岁, 病史2年~18年。
1.2 仪器
使用圣美迪诺公司生产的TA型皮下埋入式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CGMS) , 测定患者全天血糖变化情况。
1.3 监测方法
从4℃冰箱中取出CGMS探头, 置于室温10 min后使用, 检查电池电量充足, 安装好探头在助针器上。取患者平卧位, 选择脐以下腹部为穿刺点, 用75%酒精消毒皮肤后, 用探头注入器将探头插入皮下, 取出探头的内芯, 接上CGMS, 用3M防水胶布固定好。CGMS进行初始化, 经初始化1 h, 测一个指尖血糖值 (mmol/L) 输入, 监测仪开始启动工作。之后每日输入07:00、三餐后2 h及22:00指血血糖值, 3 d后拔出探头, 取下血糖记录仪, 通过信息摄取器输入电脑, 在电脑上回放并下载, 通过本系统软件数据处理, 作出完整的血糖图, 供医生诊断。
1.4 护理
1.4.1 心理护理
CGMS是糖尿病治疗监测的高新科技产品, 患者不理解它的作用而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在安装前, 护士应进行耐心解释, 讲解应用CGMS监测的意义、方法、效果、目的、如何配合、注意事项等, 以解除其顾虑, 积极配合监测。心理活动与躯体疾病呈复杂的相互关系, 心理因素诱发加重糖尿病, 而糖尿病又加重心理障碍, 患者保持情绪稳定, 对提高治疗效果有明显作用。
1.4.2 局部观察
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 将探头置入脐周围5 cm以外, 穿刺点避开瘢痕、组织萎缩部位、腰带部位, 经常检查穿刺部位, 确保软针插入皮下。
1.4.3 监测血糖
注意监测血糖及时输入, 一般我们测5次指尖血糖 (包括07:00、三餐后2 h、22:00) 要求用同一个血糖仪监测, 测指尖血后在1 min~2 min内输入。
1.4.4 时间护理在血糖监测中的应用
自我血糖监测是近10年来糖尿病患者管理方法的进展之一, 血糖的动态数据为调整药物剂量提供依据。监测血糖时间通常选择空腹、餐前、餐后2 h、睡前及凌晨02:00~03:00.每位患者监测的时间要固定, 便于掌握患者血糖变化规律。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 每2 h监测血糖和血酮1次, 直到血糖、血酮下降至正常, 临床症状缓解后改为3~4次/d.某些特殊情况下如调整药物期、改变饮食运动的习惯、情绪严重波动、合并严重感染时, 应特别加强血糖监测。对血糖控制良好且稳定者, 指导患者每2个月~3个月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 了解糖尿病病情控制程度;每年1~2次全面复查, 以便及早发现并发症。
1.4.5 告知CGMS监测期间具体配合事项, 让患者主动参与治疗
如带CGMS监测期间, 不能进行X线、CT、MRI的影像学检查, 以防干扰, 掌握仪器保养方法, 由于CGMS操作复杂, 且费用较贵, 如有警报时应立即通知医务人员, 及时解除故障, 保证仪器正常工作, 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结果
通过对56例患者进行CGMS相关知识教育及护理, 可以全面客观地监测全天血糖变化, 显示其在发现无症状性低血糖方面的强大优势, 为及时调整药物用量提供了准确信息, 减少了低血糖的发生。缩短了胰岛素强化治疗过程中调整胰岛素用量的时间, 减轻了患者多次监测末梢血糖的痛苦,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对治疗的依从性。
3 讨论
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 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及生存质量, 严格控制血糖使其达到理想水平是预防和减少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重要措施。然而, 理想的血糖控制离不开血糖监测系统, 糖尿病患者常规自我血糖监测有非常大的局限性, 不能发现24 h内各时段的血糖波动, 而CGMS能揭示常规血糖测定方法所未能显示的血糖漂移变化及波动趋势, 犹如血糖的“Holter”监测仪[2]。糖尿病并发症与控制试验 (DCCT) 和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 (ukPDS) 显示, 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强化治疗后, 随着血糖控制达标, 低血糖的发生机会明显增加, 特别是夜间无感知低血糖[3], CGMS对此可以做到精确监测, 避免不良后果发生。我们对56例糖尿病患者进行CGMS监测, 通过宣传教育和护理均顺利完成。无报警和脱落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罗文, 高美英.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临床应用与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4) :9-10.
[2]Steil Gm, Tebrim K, MastrototaroJ, et al.Determination of plasma glucose during rapid glucose excursions with a subcutaneous glucose sensor[J].Diabetes Technol Ther, 2003, 5 (1) :27-31.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 篇5
糖尿病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慢性病,也是导致慢性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报告,截至2009年,中国现有糖尿病人4320万,成为全世界糖尿病患者人数第二位的国家[1]。防治糖尿病已经成为医学科技工作者的迫切课题。严格的血糖控制可明显减少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2]。但实际上,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难以得到良好控制,其中仅有25.9%的病人血糖得到理想控制[3]。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不仅与血糖升高有关,更与血糖波动性增大有密切关系,血糖波动性越大,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准确监测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趋势在糖尿病诊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实际治疗过程中,由于糖尿病人绝大部分是门诊病人,患者离开医院后难以对其进行实时动态的血糖监测。虽然部分患者自购家用血糖计进行自测,但检测的时间和次数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对结果也没有做详尽的记录。另外,对于部分I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儿童,由于他们自身缺乏胰岛素生成细胞,需要依靠注射胰岛素来维持生命。这部分患者如果血糖突然大幅下降导致昏厥,并得不到及时处理,很容易有生命危险。本文尝试将现代智能手机、3G网络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结合,设计一种实时监测糖尿病患者血糖变化的便携式血糖监测仪器。该仪器除可以随时把结果显示在手机屏幕上之外,还可以保存在手机里和实时发送到医院的监护中心,当血糖低于或高于设定的阀值,手机除了发出音响报警外,还将向预设的一个或多个号码发送紧急呼叫的短信。
2 系统概述
本系统由带蓝牙功能的血糖计,手机软件和医院监护系统三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加装了蓝牙模块的植入式血糖传感器实时采集患者的血糖值,将血糖数值通过蓝牙模块向手机发送,手机接收到血糖数值后,根据设定显示在手机屏幕上,同时通过移动电话3G网络,向医院监护中心发送数据,医院监护中心电脑系统接收患者的血糖数据并且储存到监护系统的数据库。医院的监护系统还可以根据需要,主动向指定患者的血糖监测系统发送指令,采集患者的即时血糖数据。
3 系统设计
本系统所需要的设备主要有血糖传感器、蓝牙模块、智能手机和电脑系统。
3.1 血糖传感器
血糖传感器是本系统采集血糖数据的关键部件。目前,市面上的血糖传感器主要有两类:一种是非植入式的血糖传感器,使用时先通过采集患者的少量血液,然后把血液样品滴在血糖纸上,再把血糖纸插入血糖传感器做分析,之后显示血糖值。这类的血糖传感器,在每次检测的时候都需要重新采集血样,如果每天采集的次数较多,患者难以配合;另外一种是植入式的血糖传感器,把血糖传感器的探针植入患者皮下(一般植入腹部或手臂皮下)。植入式血糖传感器的优点是可以随时检测患者的血糖而无需每次都做血液采集,但缺点是需要把传感器植入患者的皮下,对于患者来说有不便之处。因此,最理想的是非植入式无创血糖计。这类血糖计通常采用光电工作原理。李刚、周梅等在这方面做了研究探讨[4],但血糖检测的结果跟实际数据有较大的误差,没有进入实用阶段。
为保证性能的可靠和准确,本系统选用美国Abbott公司的植入式血糖传感器。该传感器体积小(5cm×2cm)、重量轻和功耗低,自带充电电池。它与植入皮下的探针相连接,然后用医用透明胶布粘在被检测者的皮肤上,就可以连续实时监测血糖数据。
3.2 蓝牙模块
本系统在数据传输中采取蓝牙模块,工作频段2.4GHz,传输速率2Mp/s~3Mp/s,有效传输距离约10米。采用美国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公司CC2540蓝牙芯片,具有功耗低、稳定可靠和提供各种软件驱动,方便手机编程的功能。图2所示的是加装了蓝牙模块后粘贴在被检测者手臂上的血糖传感器。
3.3 手机软件设计
本系统主要用于血糖的实时监测,由于血糖的数据量不大,每次检测只需要把患者当前的血糖值传输到指定的目的地,目前的移动网络技术足以满足本系统的需要。本系统的软件可以在Android平台的智能手机运行,今后将逐步扩大到Blackberry(黑莓),苹果(i OS),Sybian和Windows Phone 7等多种手机平台。手机软件启动后,在后台运行,不影响手机的正常使用,也可根据需要移到前台,图3所示为血糖在线监测手机软件运行界面。
手机血糖监测软件主要由以下模块组成:
(1)蓝牙通信模块:初始化蓝牙接口,检测有效范围内的蓝牙设备,建立数据链路连接,收发蓝牙数据;
(2)数据显示和储存模块:在手机屏幕上显示接收血糖计的数据,数据保存到手机本地数据文件,供查询和上传用;
(3)数据通信模块:把接收到的血糖数据通过移动3G网络传输到医院监护中心系统。上传数据除了患者的实时血糖数据,还包括患者的编号和电话号码等信息。同时接收医院监护中心系统发送的指令,对手机系统进行远程配置和执行血糖监测或数据传输;
(4)短信数据模块:对于没有开通上网功能的用户,把血糖数据通过短信息的方式发送到医院的监护中心;
(5)设置模块:对系统进行配置,设定血糖采集的时间间隔,设定医院监护中心的通信地址和患者个人信息、血糖报警阀值、紧急呼叫电话号码和紧急短信号码;
(6)报警模块:在血糖数据达到报警阀值的时候,向设定的电话号码发出紧急呼叫和紧急短信,对于有GPS功能的手机,同时报告患者的地理位置。
3.4 医院监护中心系统设计
医院监护中心接收所有患者的实时血糖数据,对数据进行显示和存储,供医生做疗效分析。该系统作为医院的电子病案系统的一部分,存储患者的血糖资料,为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主要包含以下模块:
(1)数据接收模块:接收患者手机发送的实时血糖数据,并保存到数据库。该模块和手机的接口通过Web Service实现;
(2)数据显示模块:通过图表等方式显示指定患者的血糖情况;
(3)远程配置模块:通过移动网络,对患者的手机进行远程配置和指令手机软件进行血糖数据采集;
(4)短信接收模块:接收通过短信息发送过来的血糖数据。
4 讨论
本文所开发的系统,利用智能手机和蓝牙技术,把患者的血糖情况实时传送到医院的监护中心,为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有效的依据。同时,对于糖尿病患者突发的低血糖危险情况,通过智能手机,及时向指定的号码发送紧急呼叫,报告患者的当前情况和地理位置,为患者的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
参考文献
[1]IDF report,Latest diabetes figures paint grim global picture.http://www.idf.org/latest-diabetes-figures-paint-grim-global-pi cture,2009.
[2]UKPDS group.Intensive blood-glucose control with sulphonylureas or insuli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risk of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type2diabetes.The Lancet,1998(352):837-853.
[3]钟远,章晓燕,胡廷军.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在改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B):465-468.
[4]李刚,周梅,吴红杰,等.无创人体血糖检测光学方法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30(10):2744-2747.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 篇6
关键词:糖尿病,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指尖血糖监测,低血糖
血糖监测作为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结果有助于评估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 从而制定个性化降糖方案, 同时也反映治疗效果并进一步指导治疗。患者自我血糖监测 (SMBG) 是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 但其无法完整反映患者全天血糖谱, 存在盲区。因此,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CGMS) 应运而生, 在临床上得到推广和应用。CGMS通过葡萄糖感应器埋植于皮下, 监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 进而反映血糖水平, 可提供连续、全面、可靠的全天血糖谱, 了解血糖波动趋势, 发现不易被传统方法所探测的高血糖事件和低血糖事件[1]。
胰岛素的强化治疗可以迅速使血糖控制达到理想状态, 但低血糖发生的风险也相应增加。CGMS可以作连续72h的血糖监测, 获得血糖波动曲线图。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研究, 通过对70例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分析, 比较CGMS和传统的指尖血糖监测方法对于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稳定性以及低血糖事件的重要意义[2]。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在本院住院、应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70例, 男40例, 女30例。年龄22~74岁, 平均55.25岁。病程2个月~20年。排除急性并发症患者。
1.2 方法
对入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 采用美国MiniMed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CGMS) , 将血糖感应器探头植入皮下, 进行连续72h的动态血糖监测。同时指导患者每天至少监测7次指尖血糖 (指尖血糖仪应用日本泰尔茂血糖仪) :三餐前、三餐后2h和凌晨3:00。在记录本上记录血糖值、饮食状况、运动强度及时间和低血糖事件的发生情况, 把这些信息输入至CGMS。动态血糖监测完成以后, 随时下载数据, 采用CGMS software3.0对数据进行分析。
1.3 判断
CGMS或血糖仪测得血糖≤3.9mmol/L为低血糖。
2 结果
在70例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 使用CGMS发现30例出现110次低血糖事件, 其中20例出现无症头性低血糖 (HU) , 以3:00~6:00为最多见。血糖≤2.5 mmol/L, 有23次, 占20.9%;血糖≤2.8 mmol/L, 有32次, 占29.1%;血糖≤3.9 mmol/L, 有55次, 占55.0%。本研究发现不同类型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HU时间段分布有所差异:长效胰岛素治疗者低血糖38次, 发生在餐前占65.5%, 夜间占35.5%, 预混胰岛素治疗者低血糖72次, 发生在餐前占46.6%, 夜间占53.4%。且睡前血糖低于6.0mmol/L, 夜间低血糖发生率占约80%。而传统的指尖血糖监测仅仅发现15例21次低血糖, 为CGMS监测到的19.1%, 说明即使频繁的指尖血糖监测还会有绝大多数的低血糖被遗漏, 尤其是HU。
3 讨论
3.1 指尖血糖监测是了解血糖水平的最主要途径, 但它只能反映某一瞬间的血糖值。而一日内的血糖是时刻变化的, 夜间频繁的监测血糖给患者带来不便。正如本研究所示, 指尖血糖监测仅仅发现21次低血糖事件, 而CGMS发现110次低血糖事件, 后者为前者5倍, 说明即使频繁的指尖血糖监测还是会有绝大多数的低血糖未被发现, 尤其是HU。另外, 发现糖尿病患者HU持续时间差异很大, 从数分钟到数时不等, 提示CGMS揭示许多未曾发现的低血糖。因此, CGMS较一般传统的SMBG的优势在于[3]: (1) 可帮助医生分析夜间血糖控制情况; (2) 检测出HU发生的时间及频率; (3) 发现黎明现象; (4) 患者可以在监测期间将进餐、运动、注射胰岛素等事件同步输入至CGMS, 监测完毕以后, 连同血糖的数据和图形储存于计算机中并可打印出来, 将能更好地分析血糖控制的情况, 使治疗个体化, 缩短疗程。
3.2 在非糖尿病人群, 低血糖的诊断标准为血糖≤2.8mmol/L。但在糖尿病治疗的患者, 只要血糖低于3.9mmol/L即属低血糖范畴[4]。低血糖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之一, 主要损害神经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约2%的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病例是由低血糖引起的。DCCT、UKPDS和ACCORD等临床研究显示, 严格的血糖控制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4]。因此, 对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防治, 要积极的减少低血糖发生, 充分了解低血糖发生的机制, 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 降低低血糖危险因素。对于条件允许的糖尿病患者, 积极开展CGMS监测, 全天候的监测低血糖的发生, 有利于调整治疗方案, 降低风险。
3.3 CGMS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张光梅的研究指出[5], CGMS测定值比血浆血糖值低, 会低估血糖的水平, 造成假性夜间低血糖, 即CGMS报道的夜间低血糖可能存有假象, 应仔细分析, 以避免错误的减少夜间药物剂量。因此, 解读CGMS图谱及数据须注意几点: (1) 应着重分析血糖波动规律和趋势, 并尽量查找出造成血糖异常波动的原因, 而不“纠结”于个别时间点的绝对血糖值。 (2) 每次的监测数据仅是反映既往短时间 (例如72h) 血糖波动情况, 不能将此时间窗扩大化。 (3) 推荐采用“三步法”标准分析模式解读CGMS图谱及数据, 即“一”分析夜间血糖, “二”看餐前血糖, “三”看餐后血糖, 每个步骤要先观察低血糖、后看高血糖并找到具体原因, 以调整治疗方案[6]。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2009年版) [J].中华医学杂志, 2009, 89 (48) :3388-3392.
[2]刘艳, 程杰, 郭蔚莹.动态血糖监测对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尿病事件的重要意义[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9, 30 (2) :259-260.
[3]黄晨, 李榕.持续性血糖监测系统临床应用的可靠性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6, 26 (1) :37-38.
[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0年版) [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0:33-34.
[5]张光梅.动态血糖尿病监测系统的临床应用和护理[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08, 2:49-50.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临床应用进展 篇7
1 CGMS简介及技术原理
CGMS用于收集糖尿病患者1-3天的血糖动态变化资料, 是糖尿病诊断治疗领域中一项全新的技术突破。理论上CGMS测量血糖的方法有无创法与微创法两种。无创法通过电磁辐射到皮肤, 采集组织间液、血管内和细胞内混合的血糖信号[2], 由于其准确性差和血糖信号缺乏特异性等未用于临床[3]。而长期使用刺入血管内的导管测量血管内的血糖可能损坏血管或引起感染, 仍在研制中。微创法将探头 (血糖传感器) 的探针埋在皮下, 连续监测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每个设备的传感器将每1-10s从探头获取1次电信号, 将这1-10 min钟的值平均化后转化成血糖值存储起来, 通过电脑下载图形报告[1], 因此具有安全、微创、提供信息全面等优势, 在临床上有较好的应用前景。CGMS安全可靠, 其探头细, 不与血管直接接触, 皮下不适感很小, 耐受性好, 患者可以进行日常绝大部分的正常活动。研究表明, CGMS具有较好的精确性指标[4]、[5], CGMS测定值与静脉血糖值及指端血糖值均有很好的相关性。采用动态误差表格分析 (CG-EGA) 评价CGMS血糖测定方法的精密性, 结果显示CGMS与血糖测定的金标准——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的血浆葡萄糖浓度呈高度相关, 因此CGMS可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调整。实时CGMS是在传统回顾性CGM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血糖监测工具, 实时显示血糖值可以使患者随时了解血糖变化趋势和规律。高低血糖的预警机制, 帮助患者减少高血糖、低血糖 (尤其是无症状低血糖) 的发生和持续时间, 从而达到精细、安全有效和快速降糖的目的。大量研究表明, 实时CGMS系统临床上有良好的精确性, 能达到临床工作的要求。已经上市的实时CGMS有Cygnus Gluco Watch.美敦力公司的Guardian RT®CGMS.DexCom STS和雅培公司的FreeStyle Navigator。目前使用的几种微创动态血糖监测仪各有其优势 (见表1) 。
2 CGMS的临床应用
2.1 心理指导
CGMS为医护人员提供了一种用于糖尿病教育的可视化手段, 血糖图的变化非常直观, 使患者对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各个影响因素, 尤其是饮食、运动和情绪变化等会有较深刻的认识及理解, 较平时医护人员对其教育的效果强多倍, 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生活指导非常有力。陈雅娟等[7]发现在糖尿病患者教育中CGMS对行为改变的影响较大, 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教育效果。
2.2 饮食指导
动态血糖监测后发现, 在保持运动相对一致的情况下, 评价饮食对血糖的影响, 可以把传统的三餐分配1/3、1/3、1/3改为1/4、2/4、1/4, 或更灵活, 因为存在个体差异, 食物的多样性和烧菜方式的不同, 加餐时间可以提前, CMGS可以帮助患者摸索出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案。Brynes等[8]研究低升糖指数饮食对健康人血糖影响, 分别于应用该饮食前后1周佩戴CGMS监测血糖, 结果FPG、平均血糖和血糖24 h曲线下面积均明显降低。可见, 简单的饮食改变就能够对血糖控制产生积极的影响, 为指导患者和高危人群调整生活方式、控制血糖和减少并发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方式。
2.3 运动指导
在保持饮食相对一致的情况下, 评价体力活动对血糖的影响, 动态血糖监测后可以指导患者什么时间运动比较合适, 帮助患者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Wat[9]研究发现, 中等量运动改善了糖尿病组一天的平均血糖值和血糖曲线下面积。用CGMS能够证明, 2型糖尿病 (T2DM) 伴肥胖患者经一段时间的适量运动后可以改善一天的整体血糖控制。另外, CGMS可以帮助患者发现运动训练后无症状性低血糖或高血糖。
2.4 血糖监测
患者可以根据全天血糖变化特点, 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自我血糖检测时间。
2.4.1 不同糖耐量异常人群血糖分析
一项对比正常糖耐量 (NGT) 、糖耐量低减 (IGT) 和T2DM患者血糖情况的研究发现, 三组人群餐后血糖最大升高幅度分别为1.7、2.2、5.0 mmol/L。可见糖耐量不同人群血糖谱存在一定差别, 而IGT者3餐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时间段血糖超过11.1 mmol/L, 累积时间约3h[10]。常规血糖测定往往不能真实反映血糖的峰值和持续时间, 不能及时发现潜在的患者, 造成治疗延误。CGMS提供的不同糖耐量人群的血糖谱特点和变化规律, 可以使我们制定防治措施时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个体化。
2.4.2 评估1型糖尿病 (T1DM) 的糖代谢状况
T1DM因胰岛β细胞受损严重, 血糖漂移幅度大, 临床上即使较为频繁的常规血糖检测也难以反映糖代谢紊乱的程度。Boland[11]应用CGMS进行的研究发现, 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T1DM患者中, 当HbA1c达标 (7.7±1.4%) 并且FPG控制良好的时候, 90%的患者每次餐后的血糖仍然超10 mmol/L, 其中50%的患者每次餐后血糖超过了16.7 mmol/L;70%的患者存在夜间无症状低血糖。CGMS检查能够有效地提供T1DM患者全面的血糖谱信息, 并根据精确的血糖波动信息调整胰岛素治疗方案, 在T1DM患者中可以明显改善血糖控制水平, 并且减少低血糖的发生。这对青少年T1DM患者的健康成长与发育尤为重要。
2.4.3 CGMS监测T2DM的血糖变化
近来国内报道的对一组新诊断的T2DM患者动态血糖监测的结果[12]显示, T2DM患者的平均血糖值、日内血糖的峰值和血糖漂移最大幅度等血糖参数, 均较NGT者明显增高。该研究发现T2DM高血糖 (>7.8 mmol/L) 所占的日内时间百分比平均为96%, 即24h中血糖漂移于7.8 mmol/L之上的时间累计达23 h, 并且高血糖时间百分比与糖化血红蛋白呈显著正相关;而NGT血糖>7.8 mmol/L时间百分比仅为1%。CGMS能较详细地显示T2DM患者血糖水平波动的特征, 通过分析CGMS得到的不同时点、时段的血糖水平与HbA1c、血糖漂移的关系, 可以发现HbA1c与全天血糖平均水平关系密切, 日内血糖漂移主要由于餐后和夜间血糖的漂移所致[13]。因此, 对患者的干预治疗应针对全天的血糖谱, 制定整体的治疗方案, 可使治疗更有效。
2.4.4 妊娠DM患者中的应用
妊娠妇女由于特殊的生理状态, 在糖尿病的诊治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 慎重选择治疗方案。临床实践中常通过增加血糖检测次数获得更多信息, 但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痛苦和不便。CGMS则以无痛微创方式持续监测患者血糖情况, 易于接受, 也可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Buhling等[14]评估糖尿病或非糖尿病妊娠妇女餐后血糖检测的最佳时间。应用CGMS后发现两组餐后血糖达峰时间分别为 (82±18) min和 (74±23) min, 但以不同的临床结果 (分娩方式、出生体重百分数和糖尿病相关并发症) 分组, 则发现餐后120 min血糖测定值与临床结果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小。最佳检测时间应在45-120 min, 建议餐后60 min测定血糖, 以使所得结果更能反映治疗效果, 也更有参考价值。
2.5 用药指导
2.5.1 评估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效果
通过血糖图结合患者的生活记录全面进行分析, 从中发现用药的不合理因素, 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 使病人的血糖趋向理想稳定。有研究显示[15], 新诊断的T2DM患者餐后血糖升高明显, 选用胰岛素促泌剂 (瑞格列奈) 治疗后, 餐后血糖高峰下降明显, 血糖波动趋于平缓。
2.5.2 指导胰岛素剂型的选择与用量
胰岛素治疗过程中最容易发生低血糖, Amin等[16]采用CGMS监测28例常规胰岛素治疗的青少年T1DM, 发现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较白天高, 分别为18.81%和4.4% (P<0.001) , 且多表现为时间延长和无症状性;每天用3次胰岛素者较2次者夜间低血糖发生减少, 因此CGMS可探知无症状性低血糖 (尤其是夜间) 及低血糖持续时间, 使胰岛素的应用和调整更加有针对性。但也有一些研究提示CGMS有可能高估低血糖、特别是夜间低血糖的频度[17]。
2.5.3 急危重患者中的应用
国外研究发现[18], 使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来评价内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中血糖的控制情况, 可优化血糖达标。急危重患者自身的临床改变 (疾病的严重性、营养输送的变化、皮质激素的使用) 需要频繁调整胰岛素用量。间断血糖监测观察结果会使治疗迟滞1-2小时, 应用动态血糖监测 (尤其是实时显示且带有高低血糖报警的动态血糖监测) 后, 可根据血糖的变化, 及时调整胰岛素输注剂量, 且可以预防严重低血糖的发生, 与计算机辅助调整胰岛素剂量形成的闭环系统将进一步减轻医护负担, 降低低血糖发生的风险。Chee等[19]在重症患者中采用CGMS实时监测血糖进行闭环式的血糖控制, 共5例接受闭环式胰岛素泵治疗的重症患者, 其中4例在CGMS实时血糖读数偏离指测血糖仪读数的20%以上时给予人工干预, 1例患者在没有任何人工干预的情况下控制血糖水平。结果显示人工干预组与无人工干预组血糖控制水平是相当的, 因此ICU中使用CGMS对重症患者进行实时血糖监测的闭环式血糖控制是可行的。
2.5.4 围手术期患者全静脉营养的监测
手术患者手术前、后及术中的血糖监测尤为重要。术中应激反应会导致血糖增高, 引起病人高渗性利尿、脱水和血浆渗透压增高;还可发生低血糖, 引起神经症状和肾上腺素兴奋等症状, 对病人造成严重危害。尤其麻醉中如出现肾上腺素症状可能被误认为是麻醉深度不够引起, 而与低血糖混淆。因此, 对围手术期的糖尿病患者应严密监测血糖,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的应用, 高低血糖的报警功能使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术后因禁食依靠全静脉营养, 以往对此类患者只能靠指血糖来指导胰岛素量, 而各种营养成份所产热量的不同, 入血后异生为糖的时间不同, 加之患者个体间差异, 加用的胰岛素量有较大差异。应用CGMS后, 特别是实时血糖监测后, 可随时了解每种营养成份应用过程中的血糖变化规律, 据此调整胰岛素用量, 大大改善了血糖的控制水平。
2.5.5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CGMS) 与胰岛素泵 (CSII) 联合应用, 使“人工胰腺”的梦想更接近现实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与胰岛素泵紧密结合起来, 模拟正常人体胰岛β细胞脉冲式的基础胰岛素分泌和进餐时胰岛素快速大量分泌, 形成闭环的血糖自动调节和控制系统, 使全天候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水平, 每天胰岛素用量减少, 胰岛素敏感性增加, 长期使用能减轻体重, 明显降低HbA1c[20,21]。使用胰岛素泵的病人细致的划分基础率将更好的控制血糖, CGMS反映全天血糖波动情况, 为基础率划分提供时间证据, 如CGMS反映患者黎明时血糖高, 则可增加3:00-7:00这一时段的基础率。根据治疗前患者的血糖波动曲线, 设置个体化的CSII治疗方案, 能有效地降低糖尿病患者餐前、餐后血糖, 同时治疗周期短, 使用安全、方便, 及时纠正夜间低血糖反应和黎明现象, 尤其适合血糖波动大的1型糖尿病患者。因此, CSII与CGMS在临床上的有机结合应用, 给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血糖谱, 可发现未被患者觉察的低血糖或高血糖, 并客观记录时间和严重程度, 根据患者自身情况, 更加科学、安全和有效地控制血糖[22]。
3 CGMS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展望
尽管CGMS在临床中已经开始广泛应用, 并逐渐显示出其在监测血糖和调整治疗方案方面的重要性, 但是该系统仍然有许多期待完善和发展的地方。CGMS测定及报警范围有限, 同时需要输入指测血糖值进行校正, 受指测血糖值准确性的影响。数据的输入和动态血糖仪报警的处理对于文化程度低的患者略显复杂, 需要有医务人员进行操作。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3-01~2014-06共81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 入院时GCS评分为3~8分, 按入院顺位分为两组, 单号4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男26例, 女15例;双号40例患者为对照组, 男25例, 女15例;所有患者伤关均无糖尿病史, 也无心、肾、肝等疾病, 无其它合并伤;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损伤类型、入院时间、GCS评分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P>0.05) 。见表1。
1.2 应激性高血糖标准
两次随机血糖检查结果>11.1mmol/L或空腹血糖>6.1mmol/L[3]。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本组患者入院后沿用常规末梢快速法进行血糖监测, 符合上述应激性高血糖标准后给予诺和灵R静脉泵入控制血糖, 2h进行1次血糖监测, 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直至控制在7.8~11.1mmol/L范围内后, 4h进行1次血糖监测, 如血糖值<3.9mmol/L, 15~60min进行1次血糖监测, 并及时纠正。
1.3.2 观察组:
本组患者入院后佩戴CGMS (美国Medtronic Mini Med公司) 进行连续动态血糖监测, 24h可监测288个血糖值, 得到24h血糖动态图谱, 符合上述应激性高血糖标准后给予与对照组相应的治疗。
1.4 观察指标
采用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 (A-PACHEⅡ) 对患者进行动态评价 (24h) 1次, 记录患者空腹血糖 (FPG) 、餐后2h血糖 (2HPG) 、30d低血糖及死亡人数。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且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与APACHEⅡ评分比较
两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前FPG、2HPG和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治疗7d后两组FPG、2HPG和APACHEⅡ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P<0.05) 。观察组治疗7d后FPG、2HPG和APACHEⅡ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 (P<0.05) 。见表2。
注:和治疗前比较, *表示P<0.05。
2.2 预后及低血糖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在30d的治疗中共发生低血糖3例, 发生率为7.32%, 对照组发生率为22.50%;41例患者治疗30d内病死4例, 30d病死率为9.76%, 对照组30d病死率为22.50%,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见表3。
3 讨论
s TBI患者应激性高血糖一旦发生, 必然会导致糖酵解加强, 增加乳酸的生成, 使大量Na+进入细胞内, 诱发细胞性脑水肿;同时机体厌氧代谢增强, 出现钙超载、细胞内外高钠高钾, 导致能量生成障碍进一步加重细胞内脑水肿程度[4], 致颅内压增高, 如不及时控制果, 将造成不可逆的脑损害, 使患者陷入颅内水肿、高压、缺氧的恶性循环中, 最终致残甚至死亡。因此, 对应激性高血糖进行控制是s TBI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提高预后的重要措施之一。向镜芬[5]等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动态血糖监测, 证实了患者的预后与血糖变异系数和血糖波动幅度有密切的相关性。姜梅[6]比较了颅脑损伤患者降糖与非降糖治疗对预后的影响, 结果显示, 降糖组死亡率为10.5%, 非降糖组死亡率为20.8%,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充分说明控制高血糖有助于提高s TBI患者的预后。目前, 大多数神经外科对血糖的监测是采用末梢血或抽取静脉血, 并根据监测结果决定检测频率。由于s TBI患者病情危重, 疾病变化快, 每日有限的几次监测仅能反映患者在几个固定时间点血糖的瞬时水平, 而无法真实反应24h连续、动态的血糖波动情况, 更不能在病情突然加重或低血糖发生时提供及时的信息, 因此,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将动态血糖监测应用于s TBI患者, 全面掌握患者24h血糖波动情况, 并以此作为胰岛素调整的依据进行治疗, 7d后, 观察组治疗7d后FPG、2HPG和APACHEⅡ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同时观察组30d内病死率为9.76%, 明显低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结果提示动态血糖监测有助于血糖的控制, 对提高s TBI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作用, 同时也避免了频繁采血给患者带来的不适, 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通过两种血糖监测手段的对比研究, 笔者认为控制s TBI患者高血糖是必要的, 但同时也要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过度降低血糖, 导致低血糖的发生会导致脑组织的缺血性改变, 从而加重脑水肿而影响预后, 因此预防s TBI患者发生低血糖同样重要。观察组41例患者采用动态血糖监测, 使低血糖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这也是观察组病死率降低的重要原因。
摘要:目的:观察动态血糖监测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3-012014-06共81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 按入院顺位分为两组, 单号4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入院后采用动态血糖监测, 双号40例患者为对照组, 沿用常规末梢血糖快速检查, 并根据检查情况指导胰岛素治疗, 比较两组血糖波动情况、APACHEⅡ评分及预后。结果:治疗7d后两组FPG、2HPG和APACHEⅡ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P<0.05) 。观察组各指标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30d低血糖发生率为7.32%, 对照组为22.50%;30d病死率为9.76%, 对照组为22.50% (P<0.05) 。结论:动态血糖监测可全面、连续、及时反应患者血糖波动情况, 指导临床适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对改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动态血糖监测,重度颅脑损伤,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朱玲琴.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血糖管理[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34 (3) :449-449
[2]蒙剑锋, 姚柱炜, 栾宏权, 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糖监控的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9) :66-67
[3]王瑞萍.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静脉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 2012, 34 (11) :1690-1691
[4]戴幸平, 刘昭前, 湛韬, 等.重度颅脑损伤急性期高血糖反应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 21 (16) :1907-1909
[5]向镜芬, 杨祥, 龚剑锋, 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动态血糖监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4, 1 (21) :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