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血糖仪

2024-06-22

动态血糖仪(精选9篇)

动态血糖仪 篇1

糖尿病的现代治疗包括:饮食控制、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和糖尿病教育五个组成部分, 五方面同等重要, 不能片面强调某一部分。为了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 人们在不断深入研究血糖监测方法, 近年来, 随着一种新型皮下埋入式动态血糖监测仪的问世, 改变了需要经常频繁监测自身血糖变化而实现良好的血糖控制[1]。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CGMS) 已应用于临床, 并且在指导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科从2008年1月—11月先后为56例糖尿病患者使用CGMS, 现将其应用情况及护理总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我院内分泌科2008年1月—11月使用动态血糖仪 (CGMS) 监测血糖共56例, 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38例, 1型糖尿病患者18例, 男42例, 女14例, 年龄20岁~73岁, 病史2年~18年。

1.2 仪器

使用圣美迪诺公司生产的TA型皮下埋入式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CGMS) , 测定患者全天血糖变化情况。

1.3 监测方法

从4℃冰箱中取出CGMS探头, 置于室温10 min后使用, 检查电池电量充足, 安装好探头在助针器上。取患者平卧位, 选择脐以下腹部为穿刺点, 用75%酒精消毒皮肤后, 用探头注入器将探头插入皮下, 取出探头的内芯, 接上CGMS, 用3M防水胶布固定好。CGMS进行初始化, 经初始化1 h, 测一个指尖血糖值 (mmol/L) 输入, 监测仪开始启动工作。之后每日输入07:00、三餐后2 h及22:00指血血糖值, 3 d后拔出探头, 取下血糖记录仪, 通过信息摄取器输入电脑, 在电脑上回放并下载, 通过本系统软件数据处理, 作出完整的血糖图, 供医生诊断。

1.4 护理

1.4.1 心理护理

CGMS是糖尿病治疗监测的高新科技产品, 患者不理解它的作用而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在安装前, 护士应进行耐心解释, 讲解应用CGMS监测的意义、方法、效果、目的、如何配合、注意事项等, 以解除其顾虑, 积极配合监测。心理活动与躯体疾病呈复杂的相互关系, 心理因素诱发加重糖尿病, 而糖尿病又加重心理障碍, 患者保持情绪稳定, 对提高治疗效果有明显作用。

1.4.2 局部观察

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 将探头置入脐周围5 cm以外, 穿刺点避开瘢痕、组织萎缩部位、腰带部位, 经常检查穿刺部位, 确保软针插入皮下。

1.4.3 监测血糖

注意监测血糖及时输入, 一般我们测5次指尖血糖 (包括07:00、三餐后2 h、22:00) 要求用同一个血糖仪监测, 测指尖血后在1 min~2 min内输入。

1.4.4 时间护理在血糖监测中的应用

自我血糖监测是近10年来糖尿病患者管理方法的进展之一, 血糖的动态数据为调整药物剂量提供依据。监测血糖时间通常选择空腹、餐前、餐后2 h、睡前及凌晨02:00~03:00.每位患者监测的时间要固定, 便于掌握患者血糖变化规律。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 每2 h监测血糖和血酮1次, 直到血糖、血酮下降至正常, 临床症状缓解后改为3~4次/d.某些特殊情况下如调整药物期、改变饮食运动的习惯、情绪严重波动、合并严重感染时, 应特别加强血糖监测。对血糖控制良好且稳定者, 指导患者每2个月~3个月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 了解糖尿病病情控制程度;每年1~2次全面复查, 以便及早发现并发症。

1.4.5 告知CGMS监测期间具体配合事项, 让患者主动参与治疗

如带CGMS监测期间, 不能进行X线、CT、MRI的影像学检查, 以防干扰, 掌握仪器保养方法, 由于CGMS操作复杂, 且费用较贵, 如有警报时应立即通知医务人员, 及时解除故障, 保证仪器正常工作, 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结果

通过对56例患者进行CGMS相关知识教育及护理, 可以全面客观地监测全天血糖变化, 显示其在发现无症状性低血糖方面的强大优势, 为及时调整药物用量提供了准确信息, 减少了低血糖的发生。缩短了胰岛素强化治疗过程中调整胰岛素用量的时间, 减轻了患者多次监测末梢血糖的痛苦,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对治疗的依从性。

3 讨论

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 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及生存质量, 严格控制血糖使其达到理想水平是预防和减少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重要措施。然而, 理想的血糖控制离不开血糖监测系统, 糖尿病患者常规自我血糖监测有非常大的局限性, 不能发现24 h内各时段的血糖波动, 而CGMS能揭示常规血糖测定方法所未能显示的血糖漂移变化及波动趋势, 犹如血糖的“Holter”监测仪[2]。糖尿病并发症与控制试验 (DCCT) 和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 (ukPDS) 显示, 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强化治疗后, 随着血糖控制达标, 低血糖的发生机会明显增加, 特别是夜间无感知低血糖[3], CGMS对此可以做到精确监测, 避免不良后果发生。我们对56例糖尿病患者进行CGMS监测, 通过宣传教育和护理均顺利完成。无报警和脱落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罗文, 高美英.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临床应用与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4) :9-10.

[2]Steil Gm, Tebrim K, MastrototaroJ, et al.Determination of plasma glucose during rapid glucose excursions with a subcutaneous glucose sensor[J].Diabetes Technol Ther, 2003, 5 (1) :27-31.

[3]吴国富, 麦一峰, 罗薇, 等.动态血糖监测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睡前血糖和夜间低血糖的关系[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6, 22 (4) :323-324.

动态血糖监测,你做了吗? 篇2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也叫血糖Holter,预先在患者體内置入血糖感受芯片,自动收集数百个血糖信息(包括夜间),准确、全面地反映患者昼夜血糖变化规律。缺点是测试系统的血糖探针必须埋在皮下,患者在监测期间不能做剧烈运动。

普通血糖监测多采用快速指尖末梢血来检测血糖,除需反复针刺采血外,一般只能检查空腹、早餐后、午餐前、午餐后、晚餐前、晚餐后,以及睡前,7个时间点的瞬间血糖。瞬间血糖值容易受运动、饮食、药物、情绪波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只能反映一天中几个时间点的血糖情况,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和不准确性,很难发现无症状的高血糖和低血糖。对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而言,这些瞬间血糖值不足以为医生提供准确的用药依据。

见识动态血糖监测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核心是血糖探头和记录器。血糖记录器是一个传呼机大小、携带方便的电子设备。血糖探头是一种小巧、可弯曲的铂电极。监测前,医生会将监测系统正确佩戴在患者身上(背上“小背包”)。该系统每5分钟自动记录一次血糖值,全天共记录288个血糖值,一次监测24~72小时。

监测过程中,患者每天需要做的是测4次指血血糖,输入主机用于校正。此外,患者还应随时输入“事件”标记,即进餐、运动、用药等情况。监测期间,患者不宜剧烈运动、洗浴和游泳等。

监测结束后,医生会将血糖资料从血糖记录器下载到计算机里。通过数据处理,医生可以获知患者在监测期间的血糖变化情况,包括最高和最低血糖值、血糖超过或低于正常值的时间和所占比例、三餐前后的血糖变化范围等,并绘制出完整、详细、全面的血糖图谱。通过这张血糖图谱,医生可以发现许多常规血糖监测不能发现的问题,比如无症状高血糖、夜间低血糖等,为合理治疗提供重要线索。

谁需要做动态血糖监测?

1. 血糖控制不佳,需要根据血糖谱制订、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者。

2. 需要排除隐匿性低血糖或高血糖者。

3. 怀疑有“黎明现象”(清晨血糖升高)者。

4. 怀疑有Somogyi现象(夜间低血糖,清晨血糖反应性升高)者。

5. 新发糖尿病患者。

6. 妊娠糖尿病患者。

目前,国内各大医院的内分泌科已陆续开展了动态血糖监测项目,做一次监测的费用约为1200元(3天)。

温馨提示

动态血糖仪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科住院年龄>6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40例。诊断标准采用1999年WHO关于2型糖尿病诊断分型标准。入选患者空腹血糖超过10.0 mmol/L, 其中男性22例, 女性18例, 年龄60~78岁, 平均年龄67.8岁。40例患者均无严重感染, 无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对入选患者提供糖尿病膳食, 配合合理运动。

1.2 方法

入院后暂不给予降糖药物治疗, 次日清晨空腹采血, 记录全血血糖。给予专供的糖尿病膳食后采血监测三餐后2 h全血血糖。检验完成后开始CSII治疗, 胰岛素泵使用Mini Med508型, 胰岛素应用诺和诺德公司的速效门冬胰岛素, 初始剂量按照0.5~0.8U/ (kg·d) 计算, 其中50%为基础量, 50%为餐前负荷剂量餐前输入。动态血糖监测仪采用美敦力公司生产的回顾性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输入校正值4次/d, 测定血糖采用强生稳豪血糖仪, 治疗12 d。复查空腹及三餐后2 h全血血糖, 并记录低血糖事件。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实用临床统计程序,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治疗前后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入选的患者治疗前空腹血糖平均值为 (13.8±3.5) mmol/L, 餐后2 h血糖平均值为 (21.8±8.6) mmol/L;经胰岛素泵强化治疗12 d, 配合严格的饮食控制及合理运动, 监测空腹血糖平均值为 (6.5±1.3) mmol/L (P<0.05) , 餐后2 h血糖平均值为 (9.2±2.8) mmol/L (P<0.05) , 结果显示空腹及餐后2 h血糖明显有所改善, 治疗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同时结合CGMS24 h监测血糖, 协助精确调整胰岛素剂量, 未发生严重的低血糖事件。

3 讨论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特点是血糖高, 不易控制。大多数老年患者糖尿病病史较长, 胰岛β细胞进行性损害, 功能下降造成血糖居高不下。长期暴露在严重高血糖环境中会影响胰岛素基因的转录或表达, 导致不可逆的胰岛β细胞功能损害和细胞凋亡[1]。因此, 对于老年的糖尿病患者给予积极的胰岛素治疗, 使之血糖平稳下降, 尽快解除患者的高葡萄糖毒性, 以保护残余胰岛β细胞的功能。在老年2型糖尿病降糖治疗过程中面临的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低血糖的发生。当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 体内应激性生成升糖激素, 使患者血糖波动较大, 导致疾病进一步恶化[2]。病情轻者造成患者不适症状、心理恐惧感, 病情重者, 可能诱发脑梗死、心肌梗死, 甚至危及生命, 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 在积极有效的降血糖治疗过程中, 还应该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对于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每日分1~4次皮下注射胰岛素。而CSII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能够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来达到治疗目的。一方面可以24 h持续皮下输注基础胰岛素, 控制空腹及餐前血糖。另一方面可以方便地给予餐前大剂量, 有效抑制餐后高血糖。CSII的另一个优势是可以设定每小时基础胰岛素的输入剂量, 可以有效地防止夜间低血糖以及黎明高血糖现象。针对每个患者设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灵活运用胰岛素泵, 使患者血糖平稳下降。同时, 结合CGMS连续监测血糖谱的变化, 使患者血糖的峰值、谷值更加直观, 并且直接反应出夜间血糖波动情况, 有利于精确调整胰岛素剂量, 有效防止低血糖的出现。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 (CSII) 治疗, 并结合动态血糖监测仪 (CGMS) 监测血糖, 治疗周期为12 d, 观察治疗前后的血糖变化。方法 对4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14 d的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结果 给予CSII治疗结合CGMS动态监测血糖后, 患者空腹和餐后2 h血糖控制良好, 并且无严重的低血糖事件发生 (P<0.05) 。结论 CSII结合CGMS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泵,动态血糖监测仪

参考文献

[1]李光伟, 宁光, 周智广.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是实现还是梦想.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6, 8 (22) :4.

动态血糖仪 篇4

[关键词] 糖尿病;围手术期;动态血糖监测;胰岛素泵;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6-125-02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和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即胰岛素泵的联合应用简称双C治疗。采用双C治疗的患者,根据CGMS每天下载的数据分析患者血糖波动特点,指导CSII的治疗。双C治疗集监测、治疗、评估于一体,是目前治疗糖尿病最理想的方式[1]。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外科2010年5月~2011年4月收治的60名糖尿病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双C治疗控制血糖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糖尿病围手术期患者60例,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 32~72岁,平均(54.6±4.6)岁,病程0.8~25.4年。糖尿病足截肢4例、外伤性骨折14例、胆囊切除6例、肛瘘手术9例、子宫次全切9例、阑尾切除术11例、肠梗阻手术7例。患者入选条件[2-3]:(1)所有患者均符合WHOl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2)患者入院时空腹血糖为9.1~23.3 mmol/L,餐后2 h血糖为16.2~33.1 mmol/L。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术前 实验组采用双C治疗法[4],动态血糖监测并置入胰岛素泵,根据CGMS的监测结果,调整胰岛素泵的剂量,指导饮食及运动时间,制定最佳综合治疗方案。对照组患者在术前阶段每天监测血糖5~7次,包括空腹、3餐前后及睡前。如有低血糖表现需随时测血糖。如出现不可解释的空腹高血糖或夜间低血糖,监测夜间血糖。根据监测几个时段的血糖,来调整3餐前0.5 h皮下注射诺和灵R胰岛素和睡前皮下注射诺和灵N胰岛素,并指导饮食及运动时间,制定最佳综合治疗方案。两组患者术前空腹血糖控制在<6 mmol/L,餐后2 h血糖<8 mmol/L,尿糖控制在(-~+),作为可以耐受手术的达标血糖值。

1.2.2 手术中 实验组为小剂量胰岛素持续泵入,对照组停用胰岛素,以平衡液、血浆代用品作液体输入,术中应严密监测血糖,每0.5~1小时测血糖1次,目前认为术中血糖控制在6.8~11.2 mmol/L为最佳水平,根据结果动态调整基础量[3]。

1.2.3 手术后 同手术前。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术前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术前等待时间、低血糖发生次数以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有患者均安全渡过手术,伤口Ⅰ期愈合,未发生切口感染现象。

3 护理

3.1 低血糖的预防

患者因麻醉作用消失而对胰岛素抑制作用也消失,加上禁食,最易发生低血糖,要求护士技能全面,责任心强,准确进行监护,了解各项生化指标,熟悉糖尿病的用药,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葡萄糖与胰岛素。患者术后3~5 d连续监测血糖,随时调整胰岛素与葡萄糖的比例用量,血糖控制在7.2~10.0 mmol/L为安全,尿糖(+),尿酮(-),严防高血糖、低血糖。

3.2 并发症的预防

糖尿病患者的白细胞趋向性和白细胞功能受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减退抵抗力降低,长期高血糖有利于细菌生长,极易感染或导致感染加重[5]。糖尿病围手术期患者防治感染的关键问题是控制血糖,减少急性并发症的发生,并预防低血糖。

做好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血糖控制,抓住护理要点,有利于患者安全度过手术期及促进术后康复。本研究显示采用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的实验组患者术前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术前等待时间、低血糖发生次数以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的应用是目前治疗糖尿病围手术期患者的最佳方式,不仅减轻了患者多次注射的痛苦,也降低了护士的工作强度,缩短了患者住院的时间从而减少了住院费用,护士加强血糖监测系统及胰岛素的管理与使用,讲解相关注意事项,使患者认识到双C治疗能缩短疗程和降低总费用,进而减轻其心理负担,更好地配合治疗[6]。

[参考文献]

[1] 管晓峰,黄淑玉,徐文浩,等.胰岛素泵联合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治疗糖尿病疗效观察[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7,13(3):147.

[2] 刘广业,赵树娥,任伶,等.双“C”疗法治疗糖尿病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4):343-344.

[3] 孙燕,顾蔚萍.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92-93.

[4] 魏庆莉.28例糖尿病病人围手术期胰岛索泵强化治疗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3,17(1):6.

[5] 周军,姜秋红.双“C”治疗中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8):23.

[6] 史海安.糖尿病人外科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9):584.

(收稿日期:2012-02-07)

动态血糖仪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5月—2014年12月,该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132例,均为2型糖尿病(T2DM),排除不配合饮食运动治疗者,合并严重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或者严重慢性并发症者,合并肝肾功能障碍、严重心功能不全、脑梗塞以及脑出血者;合并严重感染以及应激状态者;合并皮质醇增多症、甲亢等对糖代谢有影响者;具有激素代谢治疗史以及全身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史者,妊娠期以及哺乳期女性。其中,男71例,女61例,年龄45~84(66.32±2.31)岁;病程4~28(13.55±6.92)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四组,各33例,四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基础治疗

患者入组后均接受统一DM教育,并严格执行DM饮食疗法以及运动疗法。入院第1天的均常规监测肝肾功能、血脂、血糖、CRP及HbAlc水平。

1.2.2 降糖治疗与血糖监测

A组:应用胰岛素泵予以门冬胰岛素持续静脉泵注,初始剂量为0.4~0.6 U/(kg·d),基础剂量为50%分配于全天24 h,餐前剂量为50%分为三餐前5 min追加。安装胰岛素泵以后,开启CGMS功能,治疗第1天进行4次输入校对患者的指血值,设置3.9 mmol/L为低血糖报警指示;第1天高血糖报警指示为16.9 mmol/L,第2天为13.9 mmol/L,第3天及以后为11.1 mmol/L。密切观察患高低血糖变化趋势,如出现低血糖报警予以适当进食,如出现高血糖则追加胰岛素。治疗期间,每天清晨8:00应用Carelink软件进行数据下载,分析数据波动趋势调整胰岛素用量。

B组:分别于早餐、午餐及晚餐前即刻,予以门冬胰岛素皮下注射,睡前予以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1次,初始剂量为0.2 IU/(kg·d)。采用血糖检测仪检测早餐、中餐及晚餐前、餐后2 h血糖水平以及睡前血糖水平,共7次/d。

C组:常规安装胰岛素泵,予以门冬胰岛素持续静脉泵注,剂量同A组。采用血糖检测仪检测早餐、中餐及晚餐前、餐后2 h血糖水平以及睡前血糖水平,共7次/d。

D组:安装胰岛素泵并佩戴回顾性CGMS检测血糖变化,操作方法同A组。安装胰岛素泵以后,开启CGMS功能,治疗第1天进行4次输入校对患者的指血值,并于每天清晨8:00应用应用CGMS配套软件狭窄血糖图,分析血糖变化情况,并合理调整胰岛素用量。

1.3 观察指标

统计各组治疗前及治疗7 d的后的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日内平均血糖(MBG)以及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记录各组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事件发生情况。以血糖浓度<2.75 mmol/L诊断为低血糖。

1.4 统计方法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 18.0分析,以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其它各组比较,PA<0.05;与A、D组比较,Pb<0.05;B组与C组比较,Pc<0.05。

2 结果

2.1 各组治疗3 d后血糖波动情况比较

各组治疗后FBG、PBG、MBG、HbAlc均显著降低(P<0.05),且A、D组显著低于B、C组,A、B组间FBG、PBG及M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bAlc显著低于D组(P<0.05);A组MAGE显著低于B、C、D组,且D组显著低于B、C组(P<0.05);C组各项指标均低于B组,但仅HbA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各组血糖达标时间比较

A组血糖达标时间(7.21±1.24)d,B组(9.84±2.21)d,C组(9.41±2.26)d,D组(8.01±1.35)d。A组的达标时间显著短于其余各组,且D组短于B、C组(P<0.05),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各组低血糖发生情况比较

A组共2例发生5次低血糖,平均(0.15:±:0.03)次/例;B组12例51次发生低血糖,平均(1.54±0.36)次/例;C组10例32次发生低血糖,平均(0.97±0.14)次/例;D组5例19次低血糖,平均(0.56±0.32)次/例。A组的低血糖发生率及人均低血糖发生次数均显著低于其余各组,且D组显著低于B、C组(P<0.05)。

3 讨论

糖尿病的治疗目的是维持血糖稳定,血糖控制强调精细调节和平稳降低,在控制血糖水平的同时,减少低血糖发生风险。此外,血糖水平与大血管以及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均具有密切相关性[2]。因此,严格血糖水平对于延缓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胰岛素强化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手段,主要包括每日多次注射(MDI)和胰岛素泵治疗(CSII)。在MDI治疗过程中,血糖波动较为明显,糖化达标率低,往往容易诱发低血糖。应用CSⅡ能够较好地模拟人体胰腺持续基础分泌以及进食状态下的脉冲式释放,从而使得胰岛素的释放更加符合人体生理特征。予以24 h胰岛素基础剂量持续泵注,能够有效抑制肝糖的生成,维持两餐间与夜间血糖平稳地下降;在三餐前予以追加剂量,能够控制餐后发生血糖高峰,更有利于获得稳定的血糖水平[3]。但每日6~8次指尖血进行血糖水平检测,无法反映患者的全天血糖波动情况,且将增加患者的痛苦。CSII与CGMS联合应用(即2C方案)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能够较好地控制血糖水平,并可精确监测血糖变化。但2C方案仍无法避免其回顾性的时效性差等缺点,仍无法动态评估即时血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4]。而3C方案在2C方案的基础上增加CareLink,能够整合多种信息进行糖尿病综合管理,可即时反映患者的血糖水平、血糖波动及其变化趋势,从而预测高低血糖发生风险,指导临床适时调整治疗计划,提高临床疗效[5]。该研究结果显示,四组在治疗后FBG、PBG、MBG、HbAlc均显著降低,且A、D组显著低于B、D组。提示CGMS的应用能够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同时,A、D组间PBG、MBG虽无明显差异,但A组治疗后HbAlc水平显著低于D组,提示3C疗法较2C疗法能够更好地提高糖化达标效果。A组的MAGE显著低于其余各组,认为3C疗法能够更严格、平稳地控制血糖水平,降低血糖的波动性。此外,A组的血糖达标时间也较其余各组显著缩短,低血糖发生方面较其余各组显著降低。进一步证实,3C方案在血糖达标天数、控制血糖水平以及减少低血糖发生风险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综上所述,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能够提高血糖控制效果,降低血糖波动性以及低血糖发生风险,从而更为精确、稳定、持久地控制血糖水平,有利于改善临床预后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3C疗法)对于降低糖尿病低血糖风险的效果。方法 2013年5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32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四组:A组:CGM+CSII+CareLink治疗,B组:分次胰岛素注射(MDI)+血糖谱测定,C组:胰岛素泵(CSII)+血糖谱测定,D组:胰岛素泵(CSII)+CGMS,每组33例。比较四组的降糖效果与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A、D组FBG、PBG、MBG、HbAlc均显著低于B、C组(P<0.05),且A与D组、B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HbAlc及MAGE显著低于其余各组,血糖达标时间较其余各组显著缩短(P<0.05);A组低血糖事件显著少于B、C、D组(P<0.05)。结论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应用于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可显著降低血糖水平,并减少血糖波动以及低血糖发生风险,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低血糖,糖尿病,动态血糖监测,血糖波动

参考文献

[1]楼娟亚,陆珣靓,张哲,等.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监测低血糖及危险因素评估[J].护理与康复,2014,13(10):933-936.

[2]杨立新.动态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6):712.

[3]尚霞,唐国斌.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转为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比较及用量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5):4042-4044,4047.

[4]王砚,关守萍,康莹,等.应用动态血糖监测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的夜间低血糖[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0,26(5):393-394.

动态血糖仪 篇6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CGMS) 能持续、动态地监测血糖变化,提供血糖漂移的细节及波动趋势,除用于诊治糖尿病、评价药物、饮食、运动的影响外,在手术、应激、激素使用和妊娠、鼻饲或危重患者身上都有很好的临床作 用。本研究通 过应用CGMS监测2010年6月 ~ 2013年6月住院的56例伴或不伴消化性溃疡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情况,观察消化性溃疡对血糖波动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 1研究对象按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的老年( 年龄 >60岁) 糖尿病患者56例,根据胃镜检查明确诊断消化性溃疡,并排除恶性溃疡、1型糖尿病、感染或心脑血管意外等。按有无合并消化性溃疡分2组: 伴消化性溃疡者为观察组26例,其中男16例,女10例; 年龄60 ~88岁,平均( 71. 65±6. 96) 岁,病程3 ~ 28年,平均( 14. 19±7. 28) 年。不伴消化性溃疡者为对照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 年龄60 ~ 85岁,平均( 68. 87±7. 76) 岁; 病程2 ~ 16年,平均( 10. 16±2. 82) 年。

1. 2方法患者佩带CGMS ( Medtronic Min Med公司) 监测血糖变化,每例观察72 h,监测指标包括平均血糖值( MPG) 、血糖水平的标准差( SDPG) 、最大血糖波动幅度( LAGE) 、血糖漂移次数/d、低血糖( < 3. 9 mmol / L) 次数等,根据血糖情况调整降糖方案。并检测空腹( FBG) 及餐后2 h( PBG) 的指端毛细血管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血红蛋白( HGB) ,分别予抑酸、降糖等相应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溃疡治疗3月后检查大便隐血( OB) 及复测上述指标。对照组予降糖治疗。

1. 3统计学方法应用CGMS软件对CGMS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各组间比较应用SPSS 20. 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2组临床资料比较2组之间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及并发症均无统计学差异( P < 0. 05) 。治疗前2组FBG、PBG、Hb A1c均无统计学差异( P > 0. 05) ; 观察组HG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 < 0. 01) 。治疗后观察组复查大便OB均阴性,HGB回升、Hb A1c降低, PBG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1。

注: 与对照组比较,*P < 0. 05; 与治疗前比较,△P < 0. 05

2. 2 2组CGMS数据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的LAGE分别为15. 8 mmol/L、11. 0 mmol/L,发现低血糖的例数分别为4例、1例,其中观察组有3例为无症状低血糖。2组的MPG、SDPG、血糖漂移次数/d存在统计学差异( P < 0. 05) 。见表2。

注: 与对照组比较,*P < 0. 05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消化道损伤之一,但临床症状的缺失使其易被漏诊误诊,其所带来的临床隐患和对血糖波动的影响少有文献报道。本研究通过对2组的临床资料比较,观察组的贫血现象严重, 说明糖尿病伴消化性溃疡患者存在急慢性失血或造血不足,容易增加死亡风险[3]。同时,其低HGB导致对中重度贫血的糖尿病人的Hb A1c的初始评估低于实际值[4],即错误认识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合并消化性溃疡的糖尿病患者存在较高的临床风险,需提高警惕。

通过CGMS观察2组血糖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合并消化性溃疡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较大,主要表现在: ( 1) 整体血糖水平升高,评价总体血糖水平的MPG > 正常参考值6. 6 mmol / L[5]; ( 2) 血糖波动幅度增大,评价血糖 波动的SDPG > 正常参考 值1. 4 mmol / L[5]; ( 3) 低血糖发作次数较多。同时,观察组溃疡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HGB回升、Hb A1c水平下降, 也反映了溃疡期间血糖水平较高,而溃疡治愈后血糖控制较好,表明消化性溃疡容易增大血糖波动,而CGMS有助于合并消化性溃疡的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在消化性溃疡的特殊时期及老年病人,CGMS在监测血糖波动方面优胜于指端毛细血管血糖的监测方法,尤其是善于发现未被察觉的低血糖症。并且通过CGMS调整降糖方案,能较快速控制血糖达标、降低血糖的波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消化性溃疡引起血糖波动可能跟以下因素有关: ( 1) 胃液p H值的改变、消化性溃疡影响食物及降糖药物在消化道内的吸收代谢; ( 2) 在溃疡特殊时期,病人不能严格做到糖尿病饮食,没能和降糖方案配合好; ( 3) 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并存多种慢性疾病,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林等,均可增加消化性溃疡的发生风险; 且药物之间存在拮抗作用,影响降糖效果[6]; ( 4) 溃疡应激期间升糖激素增多,引起血糖波动等。

综上,通过CGMS能观察到消化性溃疡容易增加糖尿病人的血糖波动,临床需重视糖尿病患者的贫血及大便OB情况,当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不佳时需考虑合并消化性溃疡的可能,保护消化道应成为综合降糖方案之一。

摘要:目的 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观察老年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观察消化性溃疡对血糖的影响。方法 把56例伴或不伴消化性溃疡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佩带CGMS监测血糖72 h后分析数据,包括平均血糖值、血糖水平标准差、血糖漂移次数/d及低血糖次数,并测定空腹及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等指标,同时观察消化性溃疡治疗前后的血糖变化。结果2组监测空腹和餐后2 h血糖的指端毛细血管血糖值无差异,但CGMS结果显示观察组血糖波动比对照组大,2组的平均血糖值[(10.15±1.06)mmol/L比(8.6±0.99)mmol/L)]、血糖漂移次数/d(3.44±1.67比2.0±1.06)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观察组溃疡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101.31±27.44)g/L比(140.85±17.87)g/L]及糖化血红蛋白[(8.82±3.62)%比(6.85±1.30)%],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消化性溃疡增加老年糖尿病人的临床风险,增大其血糖波动,在此特殊时期应用CGMS比监测指端毛细血管血糖优越。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临床应用进展 篇7

1 CGMS简介及技术原理

CGMS用于收集糖尿病患者1-3天的血糖动态变化资料, 是糖尿病诊断治疗领域中一项全新的技术突破。理论上CGMS测量血糖的方法有无创法与微创法两种。无创法通过电磁辐射到皮肤, 采集组织间液、血管内和细胞内混合的血糖信号[2], 由于其准确性差和血糖信号缺乏特异性等未用于临床[3]。而长期使用刺入血管内的导管测量血管内的血糖可能损坏血管或引起感染, 仍在研制中。微创法将探头 (血糖传感器) 的探针埋在皮下, 连续监测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每个设备的传感器将每1-10s从探头获取1次电信号, 将这1-10 min钟的值平均化后转化成血糖值存储起来, 通过电脑下载图形报告[1], 因此具有安全、微创、提供信息全面等优势, 在临床上有较好的应用前景。CGMS安全可靠, 其探头细, 不与血管直接接触, 皮下不适感很小, 耐受性好, 患者可以进行日常绝大部分的正常活动。研究表明, CGMS具有较好的精确性指标[4]、[5], CGMS测定值与静脉血糖值及指端血糖值均有很好的相关性。采用动态误差表格分析 (CG-EGA) 评价CGMS血糖测定方法的精密性, 结果显示CGMS与血糖测定的金标准——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的血浆葡萄糖浓度呈高度相关, 因此CGMS可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调整。实时CGMS是在传统回顾性CGM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血糖监测工具, 实时显示血糖值可以使患者随时了解血糖变化趋势和规律。高低血糖的预警机制, 帮助患者减少高血糖、低血糖 (尤其是无症状低血糖) 的发生和持续时间, 从而达到精细、安全有效和快速降糖的目的。大量研究表明, 实时CGMS系统临床上有良好的精确性, 能达到临床工作的要求。已经上市的实时CGMS有Cygnus Gluco Watch.美敦力公司的Guardian RT®CGMS.DexCom STS和雅培公司的FreeStyle Navigator。目前使用的几种微创动态血糖监测仪各有其优势 (见表1) 。

2 CGMS的临床应用

2.1 心理指导

CGMS为医护人员提供了一种用于糖尿病教育的可视化手段, 血糖图的变化非常直观, 使患者对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各个影响因素, 尤其是饮食、运动和情绪变化等会有较深刻的认识及理解, 较平时医护人员对其教育的效果强多倍, 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生活指导非常有力。陈雅娟等[7]发现在糖尿病患者教育中CGMS对行为改变的影响较大, 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教育效果。

2.2 饮食指导

动态血糖监测后发现, 在保持运动相对一致的情况下, 评价饮食对血糖的影响, 可以把传统的三餐分配1/3、1/3、1/3改为1/4、2/4、1/4, 或更灵活, 因为存在个体差异, 食物的多样性和烧菜方式的不同, 加餐时间可以提前, CMGS可以帮助患者摸索出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案。Brynes等[8]研究低升糖指数饮食对健康人血糖影响, 分别于应用该饮食前后1周佩戴CGMS监测血糖, 结果FPG、平均血糖和血糖24 h曲线下面积均明显降低。可见, 简单的饮食改变就能够对血糖控制产生积极的影响, 为指导患者和高危人群调整生活方式、控制血糖和减少并发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方式。

2.3 运动指导

在保持饮食相对一致的情况下, 评价体力活动对血糖的影响, 动态血糖监测后可以指导患者什么时间运动比较合适, 帮助患者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Wat[9]研究发现, 中等量运动改善了糖尿病组一天的平均血糖值和血糖曲线下面积。用CGMS能够证明, 2型糖尿病 (T2DM) 伴肥胖患者经一段时间的适量运动后可以改善一天的整体血糖控制。另外, CGMS可以帮助患者发现运动训练后无症状性低血糖或高血糖。

2.4 血糖监测

患者可以根据全天血糖变化特点, 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自我血糖检测时间。

2.4.1 不同糖耐量异常人群血糖分析

一项对比正常糖耐量 (NGT) 、糖耐量低减 (IGT) 和T2DM患者血糖情况的研究发现, 三组人群餐后血糖最大升高幅度分别为1.7、2.2、5.0 mmol/L。可见糖耐量不同人群血糖谱存在一定差别, 而IGT者3餐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时间段血糖超过11.1 mmol/L, 累积时间约3h[10]。常规血糖测定往往不能真实反映血糖的峰值和持续时间, 不能及时发现潜在的患者, 造成治疗延误。CGMS提供的不同糖耐量人群的血糖谱特点和变化规律, 可以使我们制定防治措施时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个体化。

2.4.2 评估1型糖尿病 (T1DM) 的糖代谢状况

T1DM因胰岛β细胞受损严重, 血糖漂移幅度大, 临床上即使较为频繁的常规血糖检测也难以反映糖代谢紊乱的程度。Boland[11]应用CGMS进行的研究发现, 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T1DM患者中, 当HbA1c达标 (7.7±1.4%) 并且FPG控制良好的时候, 90%的患者每次餐后的血糖仍然超10 mmol/L, 其中50%的患者每次餐后血糖超过了16.7 mmol/L;70%的患者存在夜间无症状低血糖。CGMS检查能够有效地提供T1DM患者全面的血糖谱信息, 并根据精确的血糖波动信息调整胰岛素治疗方案, 在T1DM患者中可以明显改善血糖控制水平, 并且减少低血糖的发生。这对青少年T1DM患者的健康成长与发育尤为重要。

2.4.3 CGMS监测T2DM的血糖变化

近来国内报道的对一组新诊断的T2DM患者动态血糖监测的结果[12]显示, T2DM患者的平均血糖值、日内血糖的峰值和血糖漂移最大幅度等血糖参数, 均较NGT者明显增高。该研究发现T2DM高血糖 (>7.8 mmol/L) 所占的日内时间百分比平均为96%, 即24h中血糖漂移于7.8 mmol/L之上的时间累计达23 h, 并且高血糖时间百分比与糖化血红蛋白呈显著正相关;而NGT血糖>7.8 mmol/L时间百分比仅为1%。CGMS能较详细地显示T2DM患者血糖水平波动的特征, 通过分析CGMS得到的不同时点、时段的血糖水平与HbA1c、血糖漂移的关系, 可以发现HbA1c与全天血糖平均水平关系密切, 日内血糖漂移主要由于餐后和夜间血糖的漂移所致[13]。因此, 对患者的干预治疗应针对全天的血糖谱, 制定整体的治疗方案, 可使治疗更有效。

2.4.4 妊娠DM患者中的应用

妊娠妇女由于特殊的生理状态, 在糖尿病的诊治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 慎重选择治疗方案。临床实践中常通过增加血糖检测次数获得更多信息, 但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痛苦和不便。CGMS则以无痛微创方式持续监测患者血糖情况, 易于接受, 也可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Buhling等[14]评估糖尿病或非糖尿病妊娠妇女餐后血糖检测的最佳时间。应用CGMS后发现两组餐后血糖达峰时间分别为 (82±18) min和 (74±23) min, 但以不同的临床结果 (分娩方式、出生体重百分数和糖尿病相关并发症) 分组, 则发现餐后120 min血糖测定值与临床结果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小。最佳检测时间应在45-120 min, 建议餐后60 min测定血糖, 以使所得结果更能反映治疗效果, 也更有参考价值。

2.5 用药指导

2.5.1 评估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效果

通过血糖图结合患者的生活记录全面进行分析, 从中发现用药的不合理因素, 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 使病人的血糖趋向理想稳定。有研究显示[15], 新诊断的T2DM患者餐后血糖升高明显, 选用胰岛素促泌剂 (瑞格列奈) 治疗后, 餐后血糖高峰下降明显, 血糖波动趋于平缓。

2.5.2 指导胰岛素剂型的选择与用量

胰岛素治疗过程中最容易发生低血糖, Amin等[16]采用CGMS监测28例常规胰岛素治疗的青少年T1DM, 发现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较白天高, 分别为18.81%和4.4% (P<0.001) , 且多表现为时间延长和无症状性;每天用3次胰岛素者较2次者夜间低血糖发生减少, 因此CGMS可探知无症状性低血糖 (尤其是夜间) 及低血糖持续时间, 使胰岛素的应用和调整更加有针对性。但也有一些研究提示CGMS有可能高估低血糖、特别是夜间低血糖的频度[17]。

2.5.3 急危重患者中的应用

国外研究发现[18], 使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来评价内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中血糖的控制情况, 可优化血糖达标。急危重患者自身的临床改变 (疾病的严重性、营养输送的变化、皮质激素的使用) 需要频繁调整胰岛素用量。间断血糖监测观察结果会使治疗迟滞1-2小时, 应用动态血糖监测 (尤其是实时显示且带有高低血糖报警的动态血糖监测) 后, 可根据血糖的变化, 及时调整胰岛素输注剂量, 且可以预防严重低血糖的发生, 与计算机辅助调整胰岛素剂量形成的闭环系统将进一步减轻医护负担, 降低低血糖发生的风险。Chee等[19]在重症患者中采用CGMS实时监测血糖进行闭环式的血糖控制, 共5例接受闭环式胰岛素泵治疗的重症患者, 其中4例在CGMS实时血糖读数偏离指测血糖仪读数的20%以上时给予人工干预, 1例患者在没有任何人工干预的情况下控制血糖水平。结果显示人工干预组与无人工干预组血糖控制水平是相当的, 因此ICU中使用CGMS对重症患者进行实时血糖监测的闭环式血糖控制是可行的。

2.5.4 围手术期患者全静脉营养的监测

手术患者手术前、后及术中的血糖监测尤为重要。术中应激反应会导致血糖增高, 引起病人高渗性利尿、脱水和血浆渗透压增高;还可发生低血糖, 引起神经症状和肾上腺素兴奋等症状, 对病人造成严重危害。尤其麻醉中如出现肾上腺素症状可能被误认为是麻醉深度不够引起, 而与低血糖混淆。因此, 对围手术期的糖尿病患者应严密监测血糖,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的应用, 高低血糖的报警功能使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术后因禁食依靠全静脉营养, 以往对此类患者只能靠指血糖来指导胰岛素量, 而各种营养成份所产热量的不同, 入血后异生为糖的时间不同, 加之患者个体间差异, 加用的胰岛素量有较大差异。应用CGMS后, 特别是实时血糖监测后, 可随时了解每种营养成份应用过程中的血糖变化规律, 据此调整胰岛素用量, 大大改善了血糖的控制水平。

2.5.5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CGMS) 与胰岛素泵 (CSII) 联合应用, 使“人工胰腺”的梦想更接近现实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与胰岛素泵紧密结合起来, 模拟正常人体胰岛β细胞脉冲式的基础胰岛素分泌和进餐时胰岛素快速大量分泌, 形成闭环的血糖自动调节和控制系统, 使全天候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水平, 每天胰岛素用量减少, 胰岛素敏感性增加, 长期使用能减轻体重, 明显降低HbA1c[20,21]。使用胰岛素泵的病人细致的划分基础率将更好的控制血糖, CGMS反映全天血糖波动情况, 为基础率划分提供时间证据, 如CGMS反映患者黎明时血糖高, 则可增加3:00-7:00这一时段的基础率。根据治疗前患者的血糖波动曲线, 设置个体化的CSII治疗方案, 能有效地降低糖尿病患者餐前、餐后血糖, 同时治疗周期短, 使用安全、方便, 及时纠正夜间低血糖反应和黎明现象, 尤其适合血糖波动大的1型糖尿病患者。因此, CSII与CGMS在临床上的有机结合应用, 给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血糖谱, 可发现未被患者觉察的低血糖或高血糖, 并客观记录时间和严重程度, 根据患者自身情况, 更加科学、安全和有效地控制血糖[22]。

3 CGMS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展望

尽管CGMS在临床中已经开始广泛应用, 并逐渐显示出其在监测血糖和调整治疗方案方面的重要性, 但是该系统仍然有许多期待完善和发展的地方。CGMS测定及报警范围有限, 同时需要输入指测血糖值进行校正, 受指测血糖值准确性的影响。数据的输入和动态血糖仪报警的处理对于文化程度低的患者略显复杂, 需要有医务人员进行操作。

动态血糖仪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3-01~2014-06共81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 入院时GCS评分为3~8分, 按入院顺位分为两组, 单号4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男26例, 女15例;双号40例患者为对照组, 男25例, 女15例;所有患者伤关均无糖尿病史, 也无心、肾、肝等疾病, 无其它合并伤;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损伤类型、入院时间、GCS评分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P>0.05) 。见表1。

1.2 应激性高血糖标准

两次随机血糖检查结果>11.1mmol/L或空腹血糖>6.1mmol/L[3]。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本组患者入院后沿用常规末梢快速法进行血糖监测, 符合上述应激性高血糖标准后给予诺和灵R静脉泵入控制血糖, 2h进行1次血糖监测, 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直至控制在7.8~11.1mmol/L范围内后, 4h进行1次血糖监测, 如血糖值<3.9mmol/L, 15~60min进行1次血糖监测, 并及时纠正。

1.3.2 观察组:

本组患者入院后佩戴CGMS (美国Medtronic Mini Med公司) 进行连续动态血糖监测, 24h可监测288个血糖值, 得到24h血糖动态图谱, 符合上述应激性高血糖标准后给予与对照组相应的治疗。

1.4 观察指标

采用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 (A-PACHEⅡ) 对患者进行动态评价 (24h) 1次, 记录患者空腹血糖 (FPG) 、餐后2h血糖 (2HPG) 、30d低血糖及死亡人数。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且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与APACHEⅡ评分比较

两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前FPG、2HPG和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治疗7d后两组FPG、2HPG和APACHEⅡ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P<0.05) 。观察组治疗7d后FPG、2HPG和APACHEⅡ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 (P<0.05) 。见表2。

注:和治疗前比较, *表示P<0.05。

2.2 预后及低血糖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在30d的治疗中共发生低血糖3例, 发生率为7.32%, 对照组发生率为22.50%;41例患者治疗30d内病死4例, 30d病死率为9.76%, 对照组30d病死率为22.50%,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见表3。

3 讨论

s TBI患者应激性高血糖一旦发生, 必然会导致糖酵解加强, 增加乳酸的生成, 使大量Na+进入细胞内, 诱发细胞性脑水肿;同时机体厌氧代谢增强, 出现钙超载、细胞内外高钠高钾, 导致能量生成障碍进一步加重细胞内脑水肿程度[4], 致颅内压增高, 如不及时控制果, 将造成不可逆的脑损害, 使患者陷入颅内水肿、高压、缺氧的恶性循环中, 最终致残甚至死亡。因此, 对应激性高血糖进行控制是s TBI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提高预后的重要措施之一。向镜芬[5]等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动态血糖监测, 证实了患者的预后与血糖变异系数和血糖波动幅度有密切的相关性。姜梅[6]比较了颅脑损伤患者降糖与非降糖治疗对预后的影响, 结果显示, 降糖组死亡率为10.5%, 非降糖组死亡率为20.8%,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充分说明控制高血糖有助于提高s TBI患者的预后。目前, 大多数神经外科对血糖的监测是采用末梢血或抽取静脉血, 并根据监测结果决定检测频率。由于s TBI患者病情危重, 疾病变化快, 每日有限的几次监测仅能反映患者在几个固定时间点血糖的瞬时水平, 而无法真实反应24h连续、动态的血糖波动情况, 更不能在病情突然加重或低血糖发生时提供及时的信息, 因此,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将动态血糖监测应用于s TBI患者, 全面掌握患者24h血糖波动情况, 并以此作为胰岛素调整的依据进行治疗, 7d后, 观察组治疗7d后FPG、2HPG和APACHEⅡ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同时观察组30d内病死率为9.76%, 明显低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结果提示动态血糖监测有助于血糖的控制, 对提高s TBI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作用, 同时也避免了频繁采血给患者带来的不适, 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通过两种血糖监测手段的对比研究, 笔者认为控制s TBI患者高血糖是必要的, 但同时也要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过度降低血糖, 导致低血糖的发生会导致脑组织的缺血性改变, 从而加重脑水肿而影响预后, 因此预防s TBI患者发生低血糖同样重要。观察组41例患者采用动态血糖监测, 使低血糖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这也是观察组病死率降低的重要原因。

摘要:目的:观察动态血糖监测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3-012014-06共81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 按入院顺位分为两组, 单号4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入院后采用动态血糖监测, 双号40例患者为对照组, 沿用常规末梢血糖快速检查, 并根据检查情况指导胰岛素治疗, 比较两组血糖波动情况、APACHEⅡ评分及预后。结果:治疗7d后两组FPG、2HPG和APACHEⅡ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P<0.05) 。观察组各指标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30d低血糖发生率为7.32%, 对照组为22.50%;30d病死率为9.76%, 对照组为22.50% (P<0.05) 。结论:动态血糖监测可全面、连续、及时反应患者血糖波动情况, 指导临床适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对改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动态血糖监测,重度颅脑损伤,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朱玲琴.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血糖管理[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34 (3) :449-449

[2]蒙剑锋, 姚柱炜, 栾宏权, 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糖监控的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9) :66-67

[3]王瑞萍.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静脉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 2012, 34 (11) :1690-1691

[4]戴幸平, 刘昭前, 湛韬, 等.重度颅脑损伤急性期高血糖反应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 21 (16) :1907-1909

[5]向镜芬, 杨祥, 龚剑锋, 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动态血糖监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4, 1 (21) :31-34

动态血糖仪 篇9

关键词:糖尿病,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指尖血糖监测,低血糖

血糖监测作为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结果有助于评估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 从而制定个性化降糖方案, 同时也反映治疗效果并进一步指导治疗。患者自我血糖监测 (SMBG) 是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 但其无法完整反映患者全天血糖谱, 存在盲区。因此,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CGMS) 应运而生, 在临床上得到推广和应用。CGMS通过葡萄糖感应器埋植于皮下, 监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 进而反映血糖水平, 可提供连续、全面、可靠的全天血糖谱, 了解血糖波动趋势, 发现不易被传统方法所探测的高血糖事件和低血糖事件[1]。

胰岛素的强化治疗可以迅速使血糖控制达到理想状态, 但低血糖发生的风险也相应增加。CGMS可以作连续72h的血糖监测, 获得血糖波动曲线图。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研究, 通过对70例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分析, 比较CGMS和传统的指尖血糖监测方法对于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稳定性以及低血糖事件的重要意义[2]。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在本院住院、应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70例, 男40例, 女30例。年龄22~74岁, 平均55.25岁。病程2个月~20年。排除急性并发症患者。

1.2 方法

对入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 采用美国MiniMed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CGMS) , 将血糖感应器探头植入皮下, 进行连续72h的动态血糖监测。同时指导患者每天至少监测7次指尖血糖 (指尖血糖仪应用日本泰尔茂血糖仪) :三餐前、三餐后2h和凌晨3:00。在记录本上记录血糖值、饮食状况、运动强度及时间和低血糖事件的发生情况, 把这些信息输入至CGMS。动态血糖监测完成以后, 随时下载数据, 采用CGMS software3.0对数据进行分析。

1.3 判断

CGMS或血糖仪测得血糖≤3.9mmol/L为低血糖。

2 结果

在70例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 使用CGMS发现30例出现110次低血糖事件, 其中20例出现无症头性低血糖 (HU) , 以3:00~6:00为最多见。血糖≤2.5 mmol/L, 有23次, 占20.9%;血糖≤2.8 mmol/L, 有32次, 占29.1%;血糖≤3.9 mmol/L, 有55次, 占55.0%。本研究发现不同类型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HU时间段分布有所差异:长效胰岛素治疗者低血糖38次, 发生在餐前占65.5%, 夜间占35.5%, 预混胰岛素治疗者低血糖72次, 发生在餐前占46.6%, 夜间占53.4%。且睡前血糖低于6.0mmol/L, 夜间低血糖发生率占约80%。而传统的指尖血糖监测仅仅发现15例21次低血糖, 为CGMS监测到的19.1%, 说明即使频繁的指尖血糖监测还会有绝大多数的低血糖被遗漏, 尤其是HU。

3 讨论

3.1 指尖血糖监测是了解血糖水平的最主要途径, 但它只能反映某一瞬间的血糖值。而一日内的血糖是时刻变化的, 夜间频繁的监测血糖给患者带来不便。正如本研究所示, 指尖血糖监测仅仅发现21次低血糖事件, 而CGMS发现110次低血糖事件, 后者为前者5倍, 说明即使频繁的指尖血糖监测还是会有绝大多数的低血糖未被发现, 尤其是HU。另外, 发现糖尿病患者HU持续时间差异很大, 从数分钟到数时不等, 提示CGMS揭示许多未曾发现的低血糖。因此, CGMS较一般传统的SMBG的优势在于[3]: (1) 可帮助医生分析夜间血糖控制情况; (2) 检测出HU发生的时间及频率; (3) 发现黎明现象; (4) 患者可以在监测期间将进餐、运动、注射胰岛素等事件同步输入至CGMS, 监测完毕以后, 连同血糖的数据和图形储存于计算机中并可打印出来, 将能更好地分析血糖控制的情况, 使治疗个体化, 缩短疗程。

3.2 在非糖尿病人群, 低血糖的诊断标准为血糖≤2.8mmol/L。但在糖尿病治疗的患者, 只要血糖低于3.9mmol/L即属低血糖范畴[4]。低血糖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之一, 主要损害神经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约2%的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病例是由低血糖引起的。DCCT、UKPDS和ACCORD等临床研究显示, 严格的血糖控制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4]。因此, 对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防治, 要积极的减少低血糖发生, 充分了解低血糖发生的机制, 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 降低低血糖危险因素。对于条件允许的糖尿病患者, 积极开展CGMS监测, 全天候的监测低血糖的发生, 有利于调整治疗方案, 降低风险。

3.3 CGMS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张光梅的研究指出[5], CGMS测定值比血浆血糖值低, 会低估血糖的水平, 造成假性夜间低血糖, 即CGMS报道的夜间低血糖可能存有假象, 应仔细分析, 以避免错误的减少夜间药物剂量。因此, 解读CGMS图谱及数据须注意几点: (1) 应着重分析血糖波动规律和趋势, 并尽量查找出造成血糖异常波动的原因, 而不“纠结”于个别时间点的绝对血糖值。 (2) 每次的监测数据仅是反映既往短时间 (例如72h) 血糖波动情况, 不能将此时间窗扩大化。 (3) 推荐采用“三步法”标准分析模式解读CGMS图谱及数据, 即“一”分析夜间血糖, “二”看餐前血糖, “三”看餐后血糖, 每个步骤要先观察低血糖、后看高血糖并找到具体原因, 以调整治疗方案[6]。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2009年版) [J].中华医学杂志, 2009, 89 (48) :3388-3392.

[2]刘艳, 程杰, 郭蔚莹.动态血糖监测对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尿病事件的重要意义[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9, 30 (2) :259-260.

[3]黄晨, 李榕.持续性血糖监测系统临床应用的可靠性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6, 26 (1) :37-38.

[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0年版) [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0:33-34.

[5]张光梅.动态血糖尿病监测系统的临床应用和护理[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08, 2:49-50.

上一篇:应急故障下一篇:数学课的导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