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血糖

2024-06-22

围术期血糖(共10篇)

围术期血糖 篇1

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围术期糖尿病病人血糖管理的效果。[方法]64例围术期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37例和对照组27例, 实验组采用胰岛素泵持续输注胰岛素治疗, 对照组采用传统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治疗后3d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 观察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病人均达到了目标血糖值, 降糖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实验组血糖达标时间优于对照组 (P<0.05) ;实验组未发生低血糖反应, 对照组发生3例。[结论]围术期糖尿病病人采用持续胰岛素泵输注胰岛素可缩短血糖达标时间。

关键词:糖尿病,围术期,胰岛素泵,血糖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 人们生活节奏加快, 进食高蛋白、高脂肪增多, 加之运动量相对减少, 使得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生率大幅度上升[1]。目前, 糖尿病已经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 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由于血糖控制不良, 引起代谢紊乱, 机体抵抗力下降, 病人很容易合并各种并发症。有资料表明, 我国42.5%的糖尿病病人至少患有一种并发症[2]。糖尿病并发症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危害, 在临床工作中, 相当部分的围术期病人合并有糖尿病, 病人血糖高不仅影响手术治疗, 而且易引起切口感染甚至败血症, 切口不愈合等。因此, 术前一般要求病人血糖在较短时间内控制达标, 使手术顺利进行。我科从2004年开始采用两种不同方法对择期手术的围术期糖尿病病人进行降糖治疗, 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0月—2005年10月已经确诊或刚确诊行降糖治疗的2型糖尿病病人64例, 男34例, 女30例;年龄32岁~65岁;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 (WHO) 1997年糖尿病诊断标准, 包括收住骨科、普外科、妇科住院围术期病人或转入内分泌科进行降糖治疗2型糖尿病病人, 并征得外科、妇科医生同意和合作。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37例和对照组27例, 两组病人年龄、血糖、并发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实验组病人采用胰岛素泵按一定基础量持续输注胰岛素, 三餐前给予大剂量追加, 采用诺和灵R, 根据病人进食习惯、血糖情况, 调整基础量及追加量。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三餐前皮下注射诺和灵R, 诺和灵N睡前皮下注射, 也根据血糖调整三餐前及睡前胰岛素用量, 直至血糖达标。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治疗后3 d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 观察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发生情况。

1.2.2 评估病人

两组病人在降糖前均对病人生命体征、饮食、对糖尿病知识了解进行评估, 常规检测空腹血糖及三餐后血糖。降糖开始后检测三餐后2 h血糖和次日00:00、03:00、05:00、07:00的血糖, 第3天开始测空腹及三餐后2 h血糖, 以了解胰岛素降糖效果及用胰岛素泵的效果。

1.2.3 健康教育

内容包括向病人做出糖尿病基础知识、饮食及运动疗法健康教育。同时向病人介绍胰岛素泵降糖知识, 血糖控制标准, 使用胰岛素泵后护理、预防皮肤感染等知识。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本研究显示, 两组病人经过不同方法降糖治疗后, 均达到了目标血糖值, 降糖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实验组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 。本研究亦显示, 实验组未发生低血糖反应, 对照组发生3例。

3 讨论

血糖过高容易并发难以控制的感染, 常常是临床上阻碍手术的一大因素, 围术期病人, 由于感染及手术应激使胰岛素拮抗激素升高, 容易导致血糖升高, 糖代谢紊乱, 同时由于手术前饮食改变的干扰, 使医生对血糖调控造成一定难度。血糖控制不好, 易出现顽固性感染, 脂肪、蛋白分解、糖原异生、胶原蛋白合成减少, 易造成伤口难愈合[3]。因此, 术前高血糖病人往往要求在较短时间内控制达标。

胰岛素是目前治疗糖尿病的有效药物, 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长期以来, 胰岛素给药方式只有皮下注射或静脉给药。采用皮下注射或静脉给药与人体正常的胰岛素连续分泌方式差别较大, 而且存在血糖控制不稳易产生低血糖, 护士操作烦琐, 且很难精确定量, 病人因分次注射产生厌烦等问题。胰岛素泵模拟正常人的胰岛素分泌规律, 每4 min~5 min以微小剂量输注胰岛素以保证基础量分泌, 持续24 h向病人体内输入, 由于餐前大剂量脉冲输注以降低餐后血糖。因此胰岛素泵作为糖尿病治疗的一种先进手段正在广泛使用, 它可准确释放胰岛素, 避免用注射器抽吸胰岛素目测误差, 而且可减轻由于多次注射胰岛素而给病人带来痛苦, 使用胰岛素泵顺应病人需求。本研究显示, 采用胰岛素泵治疗与皮下注射胰岛素比较, 在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的控制以及血糖达标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

本研究表明, 胰岛素泵能使病人血糖在短时间内达标, 缩短了病人待手术时间及住院天数。对控制高血糖起到更迅速、平稳且安全的效果, 对迅速扭转糖代谢紊乱, 达到减轻高血糖对胰岛素分泌和外周胰岛素敏感性的“毒性”作用[4]。因此, 围术期病人高血糖控制选用胰岛素泵进行降糖效果优于多次注射给药,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楼青青, 周小波, 杨丽黎, 等.高级临床护士对糖尿病手术病人对的干预及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10) :737-738.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慢性并发症调查组.1991年—2000年全国住院糖尿病病人慢性并发症及相关大血管病变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2 (2) :447.

[3]鞠海克.应激对糖尿病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2, 10 (3) :227-228.

[4]朗江明, 魏爱生.胰岛素泵改善磺脲类病人敏感性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2, 10 (3) :183.

围术期血糖 篇2

1.术前制定基础性护理质量各方面的标准

术前基础性护理质量标准的制定能够为护士的护理工作的基础,是护理质量制约的依据,对于他们具体工作的开展有着良好的指导作用。标准的制定要符合当前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和省、市卫生部门下发的有关标准,要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同时标准要便于操作和考核,要随时间和工作的深入发展及时补充、修改和完善,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质量标准是护理质量制约成功的关键。

基础护理作为全部护理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患者在治疗时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同时也是整个护理质量评判的首要标准。胃肠患者在住院治疗时,全程都会需要基础性质的护理,如每天对病房开窗通风换气,并定时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减少病房内探视人员的流动,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执行,床头柜、床档及地面用消毒液定时擦洗,以防院内感染。患者使用的一些仪器要注意实时观测并调试,同时还要关注患者自身的清洁情况和自理情况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并加以实施,向患者讲解手术过程及相关信息,使他们有所了解,积极配合治疗。训练患者进行咳嗽、深呼吸、床上排便的策略等,还应根据患者的爱好、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等与患者多沟通,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特点,并对患者多加关怀和照顾,使他们感到温暖,消除恐惧心理,从而正确配合医生护士治疗和护理。总之,基础性质的护理质量关乎护士工作是否符合其就业标准,是护士工作过程中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内容。

2.术中对患者的病情及时进行登记监督

手术过程中的护理工作是手术前工作的连续,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更应该具备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包括手术过程中配合医生的手术工作,对于接受手术的患者的情况进行及时反馈,调试好各种仪器,这些都对手术后患者的恢复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手术中的护理工作由专门负责手术室工作的护士进行有些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因此手术需要的时间较长,而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一些并发的情况这些都要求护士注意力高度集中,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在手术过程中对于患者的一些实际情况的反馈也有助于推动患者手术后护理的进行因此,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建立一系列的质量检查以及登记制度具体需要记录的部分有患者的姓名,参加的手术名称,在手术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等,这些记录应该由专人负责并进行保管,各个科室也需要定期进行一些检查,就其中的情况进行整理这些都有助于提高护士对于工作的责任心,为术后工作的合理展开提供基础。

3.术后运用多种手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胃肠外科病人围术期往往需要经过手术室、术后监护室等科室间或科室内各个班次的交接,在这些转运和交接过程中如果病情交接不清或对前期病情不了解就会导致护理差错或护理纠纷。要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做好床头交接班。术毕返回病房要向手术室护士了解术中有无特殊病情变化、静脉通路液体种类、液体有无渗漏、皮肤有无受压、各种引流管有无脱落及是否通畅。指导患者早期活动,术后每2h协助翻身1次,根据病情逐步下床活动以防止发生下肢静脉血栓、肠粘连等并发症。术后3d内是胃肠外科病人较易发生并发症的阶段,每个班次一定要把病人病情异常的情况交接清楚,以便重点观察,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按医嘱及早使用抗生素,积极预防感染。胃肠外科患者由于受到胃管的机械刺激,呼吸道黏膜腺体分泌增加,呼吸功能下降,易出现并发症,因此术后对呼吸道的护理质量制约非常重要的,术后常规雾化吸入,翻身拍背并嘱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利于痰液松动咳出。对痰液黏稠不易咳者,于术后4h常规超声雾化吸入。日常护理中要求护士了解每个病人可能发生的护理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口腔感染、烫伤、压疮、坠床、液体渗出引起组织坏死等,并要掌握这些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4.结语

对胃肠外科患者在术前制定护理质量各方面的标准,术中对患者的病情及时进行登记监督,术后运用多种手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胃肠外科围术期护理质量的制约可以降低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率,避开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的发生,增加治疗的成功率,同时还有利于推动科室护理质量的持续改善。

参考文献:

[1]骆菊英,朱慧琴,罗庆玲.优质护理在胃肠外科的应用体会[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10(6):419.

心肌缺血病人围术期观察 篇3

我们对近三年来术前心电图检查存在心肌缺血的病人进行回顾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6年至2008三年,手术病人中存在心电图示:T波改变、ST段改变、前壁心肌缺血、下壁心肌缺血、侧壁民肌缺血,共计96例。伴有高血压22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心功能不全4例、偶发室早或房早9例、房颤4例、心功能Ⅰ~Ⅱ级者93例,Ⅲ级者3例。术前均行降压、扩张冠状动脉血管、改善心肺功能治疗一周以上。行胆囊摘除术者57例、前列腺气化电切术者12例、全子宫切除术者6例、剖宫产术3例、腹股沟疝修补术14例、下肢骨拆内固定术4例。

1.2 麻醉方法:病人入室后开放静脉,以10ml•kg-1•h-1输入生理盐水及羟乙基淀粉注射液,30分钟后改6ml•kg-1•h-1。测血压(NIBP)、血氧饱和度(SpO2)、心电图(ECG),对伴有心功能不全及房颤病人行中心静脉(CVP)监测。上腹部手术及全子宫切除术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凭静脉麻醉术,老年病人行上腹部手术时采用硬膜外加气管插管全麻术,下腹或下肢手术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或硬膜外麻醉。术后均应用术后镇痛。

1.3 用药情况:本组病人采用全身麻醉者68例,在麻醉苏醒期给予艾司洛尔47例,苏醒期血压较高者给予尼卡地平18例,对术中血压较高者应用乌拉地尔者16例,术中应用硝酸甘油者3例。采用硬膜外(下腹部及下肢手术)麻醉者28例,术中血压升高者给予乌拉地尔3例,其他未用任何药物。

2 结果 

96例病人围术期血压维持平稳、心率控制较好,心电图未出现异常变化。

3 讨论

心肌缺血使手术的危险因素加重。术前检查尤为重要,尽可能的控制病人的心率、血压、改善病人的低氧血症作好术前准备。术中完善的麻醉方式及充分的镇痛是防止心肌缺血加重的关键。术中根据心电图及病人情况,合理应用β阻滞剂、钙阻滞剂、硝酸甘油等药物。

β阻滞剂能抑制围术期心动过速,降低心肌氧耗,有利于改善缺血状态,降低外周血压从而减少收缩期左室壁张力,促使血流从心外膜向心内膜下再分布改善和维持整个心肌血液供应,被认为是最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围术期心肌缺血的药物[1]。在全麻醉苏醒期特别是吸痰及拨除气管导管时应用艾司洛尔控制病人心率,尽量提前拨除气管导管,以减少吸痰及拨管时对病人的应激反应。

钙阻滞剂对心肌呈负性肌力作用,能扩张周围血管而致后负荷降低,使心肌耗氧减少,并能扩张冠状动脉,可解除冠脉痉挛,并具有明显的抗再灌注性心功能抑制作用[1]。我们对于术中或全麻苏醒期血压升高者给予间断应用尼卡地平以降低血压,并减慢心率。

硝酸甘油能扩张全身大小动、静脉降低前、后负荷,降低左室舒张末压和室壁张力而降低心肌氧耗。有利于冠脉血流从心外膜流向心内膜,可刺激生成侧枝,也可使已有的侧枝开放,从而改善心肌缺血,但可能发生代偿性心动过速[1],我们只是在术前有心肌缺血症状,术中持续少量的静脉泵入。

大量文献证明临床浓度的丙泊酚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舒张收缩功能有保护作用,其心肌保护作用与减少自由基有关[2]。全麻时采取气管内插管,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下腹部及下肢手术我们采取盐酸罗哌卡因实施椎管内腰-硬联合麻醉或硬膜外麻醉,麻醉阻滞完善,常规吸氧,血压稳定。术中观察病人心电图无明显变化。

胡燕华等[3]的研究表明术后镇痛可减轻手术创伤及术后疼痛引起的舒血管物质分泌失衡状态,减少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本组病人全部实行术后镇痛,也是防止冠脉痉挛的措施之一。

我们认为对于心肌缺血病人只要术前进行认真的准备,改善心脏功能,术中控制心率,保持血压的平稳,充分供氧,减少围术期的应激反应,是能够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的。

参考文献

[1] 杨静,李立环.围术期心肌缺血的临床监测和治疗.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719-721

[2] Javadov SV,Lim KH,Kerr PM,et al.protection of hearts fromrerfusion 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msition.Cardiovasc Res,2000,45:360-369

[3] 胡燕华,曹庆博,孙雪华等.术后镇痛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影响.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385-387

围术期血糖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CBM) , 收集了2000年1月~2014年3月国内公开发表的所有有关比较糖尿病患者围术期CSII与MSII效果及预后的文献。检索的关键词为:糖尿病、围术期、皮下注射胰岛素、胰岛素泵。

1.2 文献纳入标准

(1) 各文献的研究方法相似:比较糖尿病患者围术期CSII与MSII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和非随机的同期对照临床试验, 无论是否采用盲法。如果未能找到相关随机对照试验, 则纳入非随机的同期对照临床试验。 (2) 研究文献有相同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2]及手术可接受的血糖控制范围 (空腹血糖在7.25~8.34 mmol/L) [3]。 (3) 研究文献有相同的结局指标:达标时间、住院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伤口愈合情况等。 (4) 有完整的原始数据, 统计方法恰当。

1.3 文献排除标准

(1) 资料的原始数据不完整、未能获得补充数据; (2) 重复报道; (3) 综述或者系统评价; (4) 文献未设置对照组。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的统计软件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5.1。对纳入的文献进行一致性检验 (Q检验) , 如果各文献为同质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 如果存在异质性, 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统计分析给出Meta分析的森林图, 对于二分类变量采用合并的比值比 (OR值) 及其95%可信区间, 对于度量衡单位相同的连续性变量采用加权均数差值 (WMD) , 而对于度量衡单位不同的连续性变量采用标准化均数差值 (SMD) , 并给出其95%可信区间。为了评价发表偏倚, 采用倒漏斗图 (funnel plot) 的方法了解文献可能存在的发表偏倚。如果没有发表偏倚, 图形呈对称的倒漏斗状, 如果存在发表偏倚, 图形显示不对称。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文献收集和资料整理

根据所选检索词, 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52篇。经过查阅、分析、评价, 最终纳入12篇研究, 其中3篇为非随机的同期对照临床试验文献[6,11,13], 9篇为随机对照试验[4-5, 7-10、12, 14-15]。12篇全部为公开发表的文献。最终CSII组630例患者, MSII组656例患者。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见表1。

2.2 方法学质量评价

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见表2。

注:“-”代表无数据;CSII: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BMI:体重指数;Hb A1c:糖化血红蛋白

注:*为随机对照试验, 其余三篇为非随机的同期对照临床试验

2.3 纳入研究的发表偏倚情况

纳入的12个研究, 由于各个研究涉及的结局指标不同, 所以对每个指标做了相应的漏斗图。从各图可见, 在达标时间、住院时间、胰岛素用量上不存在发表偏倚, 低血糖及伤口延迟愈合情况上图形呈现不对称状态, 因此研究存在发表偏倚。

2.4 效果评价

2.4.1 血糖达标时间

12个研究中, 1篇没有报道术前血糖达标时间, 1篇提供的血糖达标时间分为了调整期与治疗期, 没有原始数据无法整合, 1篇没有提供标准差, 也无法与其余数据合并。因此, 采用了9个研究的数据, 各研究的同质性较差 (P<0.000 01, I2=96%) ,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该指标的合并。结果显示, CSII组所需要的血糖达标时间与MSII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2.29, 95%CI (-3.22, -1.37) , P<0.000 01], 达标时间CSII组少于MSII组 (图1) 。达标时间研究发表偏倚见图2。

2.4.2 住院时间

12个研究中6篇提供了住院时间的数据, 但是由于1个研究报道中将住院时间分为了术前与术后, 无原始数据, 无法与其他资料整合, 分析仅采用了5个研究提供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因各组间均数相差较大, 采用了标准化均数差 (SMD) , 各研究数据间不存在异质性 (P=0.48, I2=0%) , 因此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显示, 两组间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85, 95%CI (-1.00, -0.70) , P<0.000 01], CSII组少于MSII组 (图3) 。住院时间研究发表偏倚见图4。

2.4.3 胰岛素用量

12个研究中9个报道了胰岛素用量的数据, 但1篇将胰岛素用量分为了调整期与治疗期, 没有原始数据, 无法整合, 1篇没有提供标准差, 无法与其他研究数据整合, 各研究数据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 (P<0.000 01, I2=89%) , 因此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统计量合并。结果显示, 两组间胰岛素用量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WMD=-12.31, 95%CI (-17.06, -7.66) , P<0.00 01], CSII组患者胰岛素用量少于MSII组患者 (图5) 。胰岛素用量研究发表偏倚见图6。

2.4.4 低血糖

12个研究中有11篇均报道了患者发生低血糖的情况, 各研究间不存在异质性 (P=0.38, I2=7%) , 因此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 两组间低血糖发生情况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OR=-0.28, 95%CI (0.19, 0.41) , P<0.0001], CSII组患者低血糖发生情况少于MSII组患者 (图7) 。低血糖研究发表偏倚见图8。

2.4.5 伤口延迟愈合

3个研究报道了患者伤口延迟愈合情况。3组数据间未发现存在异质性 (P=0.57, I2=0%) , 因此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伤口延迟愈合情况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OR=0.04, 95%CI (0.01, 0.21) , P=0.0001], CSII组患者伤口延迟愈合率低于MSII组 (图9) 。伤口延迟愈合研究发表偏倚见图10。

3 讨论

本次Meta分析总共纳入12个国内围术期糖尿病患者应用CSII与MSII临床试验, 比较了CSII与MSII临床效果的差异, 来评价两种方式在糖尿病患者围术期应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资料有回顾性对比研究或者同期对照, 在随机分组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偏倚。研究者对患者基本情况进行了对比, 增大了研究的可比性。

围术期的糖尿病患者处于应激状态, 易导致血糖控制不佳, 出现这种情况时, 可显著增加手术及并发症的风险, 有可能出现心血管、代谢紊乱和创面不愈合等危险[16,17]。围术期高血糖CSII与MSII均可实现控制糖尿病患者围术期血糖的目的, 但围术期住院的患者, 往往因为病症、麻醉、禁食等问题无法正常进食, 使用MSII调整后容易出现胰岛素高峰叠加的情况, 甚至发生低血糖等意外, 相对地, 使用CSII可以更好地模拟人体胰岛素分泌, 可以精确到0.1 U/h微调, 餐前追加时间和剂量更灵活[18], 其使用的是短效胰岛素, 吸收更均衡, 安全性更高, 血糖波动小, 可减少因血糖波动而引起的氧化应激[19]及内皮功能障碍[20], 可以使患者24 h血糖趋于平稳, 减少了低血糖的发生[21], 因此能更好地解决围术期血糖控制的问题。在这些基础上, 本研究以科学方法数据的形式证实了在围术期CSII较MSII有很大的优势:使用CSII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与住院时间都更短。达标时间短避免了因术前血糖控制不佳而不得不延期手术的问题, 而住院时间短, 不仅减轻了患者住院的痛苦, 还可以减少患者的住院费用。对胰岛素用量的资料分析显示, CSII组的胰岛素用量更少, 减少了患者在降糖方面的费用和胰岛素资源的浪费, 这可能是由于CSII可以根据人体对胰岛素不同的生理需要及时、精确地调整了胰岛素输注。低血糖与伤口延迟愈合发生率是评价糖尿病患围术期并发症的公认标准, 本研究证实了使用CSII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更低, 降糖安全平稳, 伤口可早期愈合, 减少了住院天数及院内感染可能性。

出于伦理方面和医疗道德的原因, 设计和实施随机对照试验有一定困难, 本次Meta分析纳入了3个非随机对照试验, 9个随机对照试验, 也可能存在检验效能不足、偏倚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不清等问题。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试验, 能得到更可靠的结论以指导临床。

摘要:目的 分析国内糖尿病患者围术期应用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 (CSII) 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 (MSII) 控制血糖的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2014年3月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发表的围术期糖尿病患者应用CSII与MSII控制血糖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和临床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协作网专用软件RevMan 5.1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检索共纳入12篇文献, 随机对照试验9篇, 临床同期对照试验3篇, 合计128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CSII组血糖达标时间与MSII组比较,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WMD=-2.29, 95%CI (-3.22, -1.37) , P<0.000 01], 达标时间CSII组少于MSII组。两组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SMD=-0.85, 95%CI (-1.00, -0.70) , P<0.000 01], 住院时间CSII组少于MSII组。两组患者胰岛素用量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WMD=-12.31, 95%CI (-17.06, -7.66) , P<0.0001], CSII组患者胰岛素用量少于MSII组患者。两组间低血糖发生情况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OR=-0.28, 95%CI (0.19, 0.41) , P<0.0001], CSII组患者低血糖发生情况少于MSII组患者。两组伤口延迟愈合情况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OR=0.04, 95%CI (0.01, 0.21) , P=0.0001], CSII组伤口延迟愈合患者数少于MSII组。结论 CSII与MSII相比有达标时间短、住院时间短、胰岛素用量少、低血糖及伤口延迟愈合发生率低等优点, 使患者能尽早手术、尽早离院, 有助于患者的身体恢复。

围术期血糖 篇5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4年9月在我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19例,男68例,女51例,年龄44~81岁,平均(65.7±9.4)岁;其中股骨颈骨折88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9例,陈旧性股骨干骨折10例,强直性骨脊柱炎并髋关节强直2例;合并高血压39例,冠心病27例,糖尿病24例,慢性支气管炎及肺心病9例;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38例,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81例。以开展药学服务的时间为分界点将119例患者分为2011年3月~2012年6月开展药学服务前入院的对照组和2012年7月~2014年9月开展药学服务后入院的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7例,男15例,女22例,平均年龄(66.4±8.1)岁;其中股骨颈骨折27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6例,陈旧性股骨干骨折3例,强直性骨脊柱炎并髋关节强直1例;合并高血压12例,冠心病8例,糖尿病7例,慢性支气管炎及肺心病3例;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11例,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26例;观察组82例,男53例,女29例,平均年龄(64.8±7.7)岁;其中股骨颈骨折6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3例,陈旧性股骨干骨折7例,强直性骨脊柱炎并髋关节强直1例;合并高血压27例,冠心病19例,糖尿病17例,慢性支气管炎及肺心病6例;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27例,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5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平均年龄、骨折类型与治疗方法、合并症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符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指征,均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且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标准术式治疗与整体护理,对照组在围术期常规应用镇痛剂、抗生素及治疗并发症的药物,观察组在围术期增加药学服务,由临床药师指导、干预临床用药。药学服务措施包括:(1)药师深入科室,积极参与科室的会诊、查房和药物应用方案的制定。一是了解每位患者和整个科室的用药情况,对于药物应用不合理情况进行登记、分析,实施药物品种、数量的使用监督,检查及限制等药学干预服务措施;二是开展合理使用药物相关知识的讲座、培训与合理用药咨询工作,更好地普及合理使用药物的相关知识,提高临床医生对合理使用药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三是对科室临床用药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尤其是术后镇痛剂、抗生素及其他特殊药物的应用,要反复核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及合理性,对药物应用不合理情况及药学干预服务结果进行归纳、分析、总结,上报医院并反馈给科室及责任医生,责成其整改并跟踪检查,将考核结果与科室及责任医生的经济利益挂钩。(2)积极开展药学服务,临床药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掌握药学领域的新动态,努力提高药学服务质量;在有新药应用于临床时,要及时与临床医生进行交流、沟通,讲解新药的优点、应用方法、注意事项等,确保药物使用安全、经济、高效。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围术期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抗生素使用情况和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对治疗与药学服务的满意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围术期不合理用药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围术期不合理用药情况发生率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

2.2两组围术期抗生素使用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在围术期抗生素使用种类数、使用天数和药物费用等指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术后6个月至3年随访,依据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1]评价手术效果,其中对照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1.08%,观察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0.49%,两组临床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两组患者满意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对治疗及药学服务的满意率为85.36%,对照组患者对治疗及药学服务的满意率为70.27%,两组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26,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药物治疗学专业化、科学化的不断发展,临床药师开展的药学干预、药学指导、药学服务等项工作,在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及药物治疗效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临床药学服务是在面向临床、以病人为中心、服务患者的前提下,以达到提高药物治疗水平、促进药物合理应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促进临床药学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临床药师在药学服务与药学干预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与重要职责,尤其是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我院开展药学服务前后在骨科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围术期的不合理用药情况、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抗生素使用情况、临床治疗效果、患者对治疗及药学服务的满意情况等指标,探讨开展药学服务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面的价值。结果显示,开展药学服务后,虽然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患者在围术期不合理用药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围术期抗生素使用种类、使用天数、所需费用等指标也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观察组患者对治疗及药学服务的满意率也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由此表明,开展药学服务对于降低不合理用药情况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有重要意义,能够明显改善围术期抗生素合理使用情况。临床药师在开展药学服务、减少不合理用药方面发挥的作用包括(1)充分体现了临床药师的作用,临床药师能够透彻掌握临床药物的用途,可从专业角度干预患者用药,避免重复用药和滥用药物事件的发生;(2)可以及时向医护人员介绍新药信息和指导新药的临床应用、监督,确保用药安全、高效、合理;(3)能够以专业人员的身份为患者讲解药物治疗的原理、机制和用药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等,避免患者不规范用药。综上所述,开展药学服务对于降低不合理用药情况发生率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有重要价值;而临床药师深入科室,直接参与临床药物使用,不仅能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经济的药品,而且可以与临床医生及患者直接沟通,提高工作质量与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腮腺肿瘤围术期护理 篇6

1临床资料

34例患者中, 男25例, 女9例, 年龄32~76岁, 平均49岁, 手术中皆进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 以明确手术方法。经病理确诊, 良性肿瘤30例, 其中腮腺混合瘤21例, 腺淋巴瘤8例, 基底细胞腺瘤1例, 皆采用腮腺部分或全叶切除联合面神经解剖术。恶性肿瘤4例, 其中腺样囊性癌3例, 腺癌1例, 牺牲部分面神经3例, 联合颈淋巴清扫术2例。所有患者中, 1例因患者未能配合, 自行拆除包扎绷带出现腮腺涎瘘, 经再次包扎10 d后伤口愈合, 其余患者未出现感染涎瘘角膜炎等并发症。

2护理体会

2.1 口腔护理

腮腺手术患者因加压包扎的需要, 以及部分或全部腺体切除, 腮腺唾液分泌功能降低, 口腔自洁作用差, 易患口腔炎及口腔溃疡等并发症, 甚至口腔内细菌可沿腮腺导管逆行至术后的腮腺导致伤口感染, 引起严重并发症。故恰当的口腔护理十分重要。

2.1.1 口腔清洁

手术前3 d, 给予1%过氧化氢溶液或甲硝唑液漱口, 3次/d, 防止口腔内感染,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如患者口腔卫生差牙石较多时, 应建议给予牙周洁治.手术后给予口腔护理, 3次/d, 也可每天给予2次的口腔冲洗, 选用3%过氧化氢10 ml, 再用生理盐水20 ml, 应及时用负压抽吸冲洗液, 防止患者呛咳, 影响创口愈合。同时观察口腔有无炎症, 溃疡, 糜烂等情况。如有溃疡, 可涂龙胆紫溶液, 口唇干裂时涂少许石蜡油, 特别注意患侧腮腺导管口有无红肿及异常分泌物。

2.1.2 预防感染

因患者手术前后常规使用抗生素, 口腔内唾液分泌因腺体切除可能减少, 机体抵抗力降低等原因, 患者易出现霉菌感染, 表现为口腔内黏膜出现白色斑块状损坏, 可用2%~4%碳酸氢钠溶液擦拭, 3次/d, 直至康复, 因腮腺术后患者常常需用8字包扎, 下颌骨运动受阻, 只能流质饮食, 应给予少量多餐, 餐后应立即用温水含漱, 防止食物残渣沉积。

2.2 心理护理

腮腺肿瘤患者对手术有可能损伤面神经问题往往有很大的思想负担。术后因牺牲面神经或由于软组织水肿压迫面神经出现暂时性面瘫从而加重患者思想负担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 护士应从心身互动的观点全面地认识患者, 因人而异的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首先, 应帮助患者认识腮腺疾病的一般知识, 治疗原理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引导患者尽量适应角色的转变, 向患者家属解释手术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告诉患者心理因素对疾病痊愈的影响,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消除恐惧心理, 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恶性肿瘤患者会有恐惧悲观情绪, 甚至会出现轻生念头, 应表示同情体贴, 鼓励患者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树立战胜癌症的信心和勇气。

2.3 并发症护理

2.3.1 眼部护理

面神经确实不能保留或软组织肿胀引起眼睑闭合不全, 应注意眼的防护, 给予戴眼罩, 金霉素眼膏涂敷, 以防暴露性角膜炎或结膜炎。

2.3.2 涎瘘护理

涎瘘是腮腺区手术的一个主要并发症, 预防涎瘘的发生不仅是临床医生所面临的问题, 也是护理工作所面临的主要困难。首先, 应重视包扎的作用, 腮腺区8字型加压包扎是腮腺手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扎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腮腺手术治疗效果, 有时由于加压不当, 敷料松动脱落, 手术区可出现积液, 或发生涎瘘及感染, 同时包扎过紧也可出现呼吸困难, 正确的包扎方法是以耳垂为中心, 頦部顶部枕部为支点的加压包扎, 松紧适宜, 不能压迫气管, 同时应注意耳廓的保护, 不能压迫耳廓以导致组织缺血坏死[1]。其次, 术后创口置引流条或负压吸引, 术后24~48 h 抽去引流条或负压引流。应密切注意观察局部是否出现血肿、水肿, 如发现积液, 及时通知医生, 可穿刺吸出积液, 继续加压包扎, 直至痊愈, 另外术后应禁食刺激性, 特别是酸性食物, 以防唾液分泌过多造成涎液潴留, 影响创口愈合, 同时应用抑制涎腺分泌的药物, 如阿托品0. 3 mg, 饭前30 min 口服[2], 减少进食时唾液分泌, 利于伤口愈合, 减少涎瘘的发生。

2.3.3 面神经麻痹或面神经瘫痪的护理

由于腮腺与面神经在解剖上密切相连, 因此, 术后可能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面神经功能障碍及其他并发症, 术后密切观察,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甚为重要。术后应注意术区是否肿胀, 患者口角是否偏斜, 患侧眼脸能否闭合完全, 如出现相应情况, 可给予类固醇激素治疗, 降低局部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 减轻组织浸润和水肿[3]。拆线后, 教会患者如何进行表情肌锻炼, 利用生物反馈原理的表情肌锻炼, 可促进面部运动的恢复, 其动态变化可增强患者对康复的信心。

2.4 出院指导

患者一般拆线后即出院, 嘱其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勿污染, 继续加压包扎一周。注意少食刺激性强的食物, 特别是酸性食物。向患者说明继续面部肌群锻炼的重要性, 如有面瘫可局部理疗以及针灸等。保持口腔清洁。注意保暖, 避免受凉。定期门诊复查。

3结论

腮腺肿瘤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病多发病, 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由于肿瘤部位解剖结构复杂, 术后可发生感染、涎瘘、暂时性或永久性面神经功能障碍及其他并发症。通过了解腮腺解剖手术特点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针对性护理, 能有效减少出现并发症的机率或降低并发症对患者功能和心理影响。

参考文献

[1]吴春树, 余蓉, 倪娜.保留面神经腮腺肿瘤切除术19例的护理.四川医学, 2003, 24 (12) :1317.

[2]李杰, 张素仙, 周旖.89例腮腺肿瘤切除术的护理.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4, 21 (2) :34.

脑膜瘤围术期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脑膜瘤患者31例, 男11例, 女20例, 年龄26岁~72岁, 平均年龄58.5岁。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确诊, 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

1.2 手术方法

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控制呼吸, 使动脉Pa CO2控制在3.33~4 k Pa以下, 手术体位根据肿瘤部位选用侧卧位、仰卧位、俯卧位。各体位头部应略抬高, 依据CT及MRI确定幕上、幕下区域。幕上手术均取马蹄瓣, 切开皮肤至颅骨, 并铣下骨窗行脑膜瘤分块、全切除术, 并对近窦之部分不能全切的患者行电灼。彻底切除肿瘤并行硬脑膜修补, 未侵入骨的骨瓣常规放回。幕下手术取直切口, 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并用血管钳钳夹及电凝止血, 切开中线项韧带向两侧用骨膜剥离附着于枕骨的颈肌及肌腱充分暴露枕骨鳞部、寰椎后弓及枢椎棘突, 钻孔, 扩大骨窗将肿瘤分块切除, 同时注意窦及后组颅神经的保护。缝合硬脑膜, 逐层严密缝合各层, 确保无脑脊液漏。

1.3 结果

31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和消失, 平均住院天数15.8 d, 未出现护理并发症, 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由于肿瘤长期压迫神经所致头痛, 使患者内心十分痛苦,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心理, 对于手术成功的期望很高, 同时对预后非常担心[2]。所以, 我们要主动与患者交谈, 耐心解释每项护理治疗的目的, 关心他们的生活需要, 说明手术治疗的重要性, 并介绍一些手术成功病例,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手术。

2.1.2 饮食护理

为了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需加强饮食管理, 保证营养物质的摄入,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富含纤维的食品, 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

2.1.3 术前常规准备

常规手术区域备皮, 做好药物过敏试验、配血, 术前8 h禁食, 4 h禁水。指导练习深呼吸、咳嗽、咳痰, 利于术后痰液咳出。练习床上排大、小便, 吸烟者术前1周戒烟, 女患者询问月经史, 避免月经期手术。术前15 d停服阿司匹林等药物, 防止术中出血增多, 对术前有癫痫发作的患者应及时给予抗癫痫药。

2.2 术后护理

2.2.1 严密观察病情

警惕脑血肿或脑水肿的发生。值班护士详细了解术中出血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 每15 min~30 min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1次, 注意其动态变化并做好详细记录, 术后48 h内观察有无恶心、呕吐, 一旦发现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 一侧瞳孔散大及对侧肢体偏瘫, 警惕术区血肿的发生, 应立即配合医师行头颅CT检查, 确诊为血肿者, 做好再次手术的准备。本组1例患者术后12 h发生再出血, 患者表现为烦躁不安, 主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等临床表现, 经CT确诊为术野血肿形成, 急诊行血肿清除后好转。注意观察视力、视野变化, 对术前有明显视力障碍的患者术后立即了解患者的视力改善情况, 密切观察病情并询问患者的感受, 重视患者的主诉。一旦有突发视力下降, 应警惕颅内病理改变, 立即汇报医师给予处理。

2.2.2 体位护理

在麻醉未醒时, 去枕平卧, 头偏向健侧, 保持呼吸道通畅, 避免患者患侧卧位。翻身时轴位翻身, 病情稳定后抬高床头15°~30°, 减少颅内静脉回流, 减轻脑水肿。

2.2.3 伤口引流管护理

注意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 保持伤口敷料干燥。挤捏引流管4~6次/d, 保持通畅, 防止受压、扭曲、脱落, 准确记录引流量及颜色。如果引流液量突然增加, 颜色为鲜红色时及时通知医生。

2.2.4 癫痫护理

对术前有癫痫发作的患者, 术后应保持血中抗癫痫药的有效浓度并维持6 h~12 h, 通常给予苯巴比妥钠0.1 g, 3次/d肌注, 直至患者清醒后改为口服抗癫痫[1]601-602。严密观察有无癫痫发作, 如突然意识障碍, 口吐白沫, 牙关紧闭, 四肢抽动, 应保持呼吸道通畅, 持续低流量吸氧, 一旦发生立即解开衣领, 将毛巾垫入上下牙齿之间, 防止舌咬伤, 待病情稳定后口服苯妥英钠0.1 g, 3次/d, 发作后保证休息, 避免单独外出。

2.2.5 肢体运动障碍的护理

术后应早期被动活动肢体, 防止关节废用性僵直和深部静脉血栓的形成, 为防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也可给患者穿弹力袜, 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2.3 出院指导

保持心情愉快, 加强营养, 增加机体抵抗力, 防止感冒, 有癫痫发作患者按时口服抗癫痫药, 术后3个月复查。

综上所述, 脑膜瘤手术切除效果好, 手术目标是完全切除肿瘤, 而精心细致的护理工作是保证患者顺利度过围术期, 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摘要:目的 探讨脑膜瘤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 对31例脑膜瘤患者的围术期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 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常规术前准备、术前用药指导, 术后严密观察病情, 警惕脑血肿或脑水肿的发生, 做好症状护理, 防治各种并发症, 提高护理质量。结果 31例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 科学的围术期护理是提高脑膜瘤手术成功率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脑膜瘤,术前,术后,护理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原则 篇8

1.清洁手术 (Ⅰ类切口) 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 局部无炎症、无损伤, 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部位无污染, 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 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 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 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 (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 、营养不良等患者。

2.清洁-污染手术 (Ⅱ类切口) 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 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 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 (Ⅲ类切口) 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痔疮围术期的护理体会 篇9

1 临床资料

本组518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 其中混合痔391例, 占总数的75.41%, 外痔90例, 占总数的17.45%, 内痔37例, 占总数的7.14%;年龄27岁~73岁;病程最短10 d, 最长30余年;住院时间9 d~36 d, 平均15 d.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痔疮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对患者造成的不适和痛苦难以言表, 加之患者对痔疮的病情及治疗等知识了解甚少, 常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精神紧张、恐惧和焦虑等。医护人员要主动热情地接待来诊患者, 语言应简明, 态度要诚恳。护士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关心体贴患者, 具有高度的同情心, 与患者沟通时保持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一致, 注意自己的仪表、神态和语调, 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并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年龄、性格特点、心理应对机制采取不同的方式减轻患者焦虑或恐惧心理: (1) 向患者说明痔疮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预后; (2) 说明医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3) 检查治疗过程中, 医务人员保持严谨的工作作风。在治疗时, 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2.2 术前准备

2.2.1 饮食护理

严格控制饮食, 向患者讲明控制饮食的意义, 肛管直肠手术后若排便过早, 可增加患者疼痛, 影响愈合。术前3 d主食口服瑞素, 1 000 m L/d, 瑞素为陕西华信医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一种肠内营养乳剂 (TP) 。辅食为各种清流质、水果蔬菜汁, 液体量不够的可饮水, 停用其他饮食。

2.2.2 肠道准备

术前3 d用抗菌药, 如甲硝唑0.4 g, 庆大霉素8万U, 每日3次。用药期间每晚用番泻叶9 g开水冲泡后饮服, 直至排出大便为清水样, 不含粪渣, 必要时术前晚、术日晨清洁灌肠。并向患者讲明肠道准备的目的是清洁肠道, 减少肠内细菌生长, 防止术后感染发生;同时, 严格清洁肠道也是为了避免术后排便过早, 影响创面愈合。

2.2.3 肛门坐浴

坐浴是直肠肛管疾病手术前后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坐浴是清洁肛门, 改善血液循环, 促进炎症吸收的有效方法, 并有缓解括约肌痉挛、减轻疼痛的作用[2]。每晚及便后, 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坐浴, 整个肛门及会阴部浸泡在热水中15 min~20 min, 如水温下降应补充热水加温, 对直肠肛管有炎症病变者用0.02%高锰酸钾溶液坐浴。

3 术后护理

3.1 饮食护理

术后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 先饮少量白开水, 如无不适, 开始主食服瑞素1 000 m L/d, 连服5 d, 辅食为各种清流质、果菜汁及水, 停用其他饮食。5 d后可进半流质饮食, 同时每晚口服石蜡油30 m L, 对石蜡油口味不能接受者, 可改服香油30 m L, 口服石蜡油的目的是软化大便, 润肠通便, 减轻排便对肛门的刺激。1周左右可进软食, 选择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提高机体抵抗力。

3.2 肛门坐浴

每晚及便后, 用0.02%高锰酸钾坐浴, 整个肛门及会阴部浸泡在热水中, 持续坐浴15 min~20 min, 如水温下降应补充热水加温。

3.3 疼痛护理

对术后疼痛剧烈的患者, 给口服去痛片、盐酸曲马多等, 或肌注强痛定注射液2 m L, 必要时给予度冷丁50 m L肌注。经过医护人员的耐心解释及恰当处理, 患者对术后疼痛均能忍受。

3.4 尿潴留护理

排尿困难是痔疮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通常是由于术后肛门疼痛引起肛门及尿道括约肌痉挛, 加之精神紧张或肛门内填塞过紧等原因引起。此时, 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自主排尿, 并给予腹部按摩, 起床排尿或针刺三阴交、关元、中极等穴, 或利用听流水声以及反射诱导其排尿。可适当应用止痛剂, 但术后尽量避免用吗啡等抑制平滑肌的药物。在排除出血的情况下可用热水袋热敷小腹部, 或用温水冲洗会阴部。术后10 h可取出填塞肛门内的敷料, 减轻张力, 有利于排尿, 但要密切观察肛门创面有无渗血, 防止局部出血。若用上述方法无效, 患者24 h未排尿, 或膀胱胀满形成尿潴留时, 可行无菌导尿。导尿中应严格无菌操作, 1次放尿不超过1 000 m L, 以防发生虚脱和血尿。

3.5 出血的预防和护理

痔疮术后出血是常见并发症之一。多因手术创面大、内痔结扎不牢脱落, 痔核坏死脱落, 术后饮酒、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剧烈活动, 排便等因素引起。出血以术后数小时及痔核坏死脱落期 (5 d~14 d) 为多见。术后应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手术当日应卧床休息, 次日可下床活动, 但避免剧烈活动, 在痔核坏死脱落期应减少活动, 以免引起大出血。仅创面少量渗血, 可用凡士林纱条填塞压迫。若患者出现肠鸣、肛门坠胀及便意感等出血先兆时, 应嘱其绝对卧床休息, 并采取紧急措施进行处理, 以防发生出血性休克。

4 健康教育

(1) 养成良好的每日排便习惯, 不要久忍大便,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保持大便通畅, 忌饮酒,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2) 出院时如手术创面尚未完全愈合者, 仍应每日温水坐浴, 保持创面干净, 促使早日愈合; (3) 发现排便困难, 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有肛门狭窄者行肛门扩张术; (4) 避免久坐久立, 经常进行适当的运动和活动, 增强体质, 促进全身气血流畅和增加肠道蠕动。

参考文献

[1]吴阶平, 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741.

食管癌围术期护理 篇10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73例,其中,男性110例,女性63例,年龄50~84岁,平均年龄67岁。其中,23例手术后合并肺部感染,16例合并呼吸功能衰竭,70例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48例合并糖尿病,8例合并吻合口瘘,2例合并急性肺栓塞死亡。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多数患者入院后有紧张、恐惧、焦虑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患者,表情自然而亲切,称谓要文明礼貌,耐心倾听患者主诉,等其说完再继续提问。同时,做好入院时的环境介绍,介绍主管医生、护士及病房的床位、床头灯的使用、贵重物品的保管等,以消除其陌生感。患者有多种原因对疾病认识不足,出现心情烦躁或担心无人照顾等。因此,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努力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关心安慰患者,尊重并体谅患者,使患者能感到安全感、舒适感。护理人员主动以“亲人角色”理解他们,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在可能的情况下介绍我院多例食管癌开胸手术成功的经验,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1.2减少感染因素方面的护理患者入院后即常规给以抗生素,以减轻肿瘤周围组织的水肿,对食管狭窄严重者,术前禁食1~2日,并进行食管冲洗,避免食物残渣遗留在食管,影响吻合口愈合。

2.1.3做好口腔护理手术前指导患者餐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手术前积极治疗口腔感染性疾患,术后进行口腔护理,观察口腔黏膜变化,根据口腔内感染情况,选用合适的漱口液漱口,3~4次/日,指导患者每次咳痰后漱口,不宜将口水下咽,因为食管癌术后口腔与食管吻合口距离缩短,通过吞咽可将口腔内细菌带到吻合口,易于引起吻合口感染。

2.1.4全面提高患者的全身营养状况手术前要全面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了解患者的进食情况。对可以进食的患者鼓励其尽量多进食一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加强营养。对进食困难者了解有无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及有无低蛋白血症等,必要时给与深静脉穿刺静脉输注高营养液体及输血给以纠正。

2.2术后护理

2.2.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食管癌切除术的手术范围较大, 手术时间较长,术后常有不同程度发热,故应观察体温,一般术后发热多为3~5天,随即体温逐渐下降,如果体温持续升高在38℃~39℃以上,呈弛张热型,伴有发冷多汗、神情倦怠等,如果怀疑可能发生吻合口者,应按医嘱及早禁食、 禁水,避免消化道内容物继续滴入胸腔。

2.2.2胸腔闭式引流护理胸腔闭式引流靠重力引流,水封瓶应距胸部水平60~100cm,任何情况下均不能高于胸腔[1]。保持引流通畅、定时挤压胸管,其方法由上而下两手交替进行,避免扭曲、阻塞、滑脱、受压。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最简单的方法是观察是否继续排出气液和玻璃管的水柱波动,正常的水柱上下波动约4~6cm。

2.2.3胃肠减压护理胃管主要引流胃液,它直接关系到吻合口的愈合,能减轻吻合口的张力,改善吻合口的血液供应,预防吻合口漏的发生[2]。当胃管无液体吸出时,应考虑胃管是否通畅,放置深度是否合适,并旋转挤压胃管或用无菌生理盐水缓慢冲洗胃管,检查固定情况,做好引流量、颜色、性质的记录。

2.2.4呼吸道护理患者术后24小时易出现呼吸浅促,咳嗽无力排痰不畅,于麻醉清醒后开始督促患者深呼吸[3]。术后第一天可给于生理盐水20ml+沐舒坦15mg超声雾化吸入,3次/日,起到稀释痰液,预防治疗呼吸道感染的作用,并协助排痰。

2.2.5饮食指导术后48~72小时内禁食,第3~4天肠功能恢复、肛门排气后先进少量水,拔除胃管后进清淡饮食,5~6天进少量流食,7~9天可进半流食。饮食中少食产气和难以消化的硬果类食物,进食量应由少到多,由稀到稠,逐渐适应。进食时要细嚼慢咽,少食多餐,每天进食5~6次。患者可根据平时的喜好按医嘱选择合适的饮食。术后鼻饲流质或经口进食者,管饲或进食后2小时内不可平卧,避免食物反流引起患者不适和影响吻合口愈合[4]。食管癌患者因术前长期进食困难,术后又进食时间长,对食物的渴望很大,加上患者年龄大,对吻合口瘘的危险缺乏了解,因此,加强对患者的饮食宣教,密切观察,督促患者的进食情况,是护理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3讨论

加强围术期监护,防止术后并发症是食管癌手术成功的关键。在实施护理过程中,始终把握细致观察、准确判断、及时处理的护理特点,做好术前、术后护理,对防止术后并发症至关重要。

关键词:食管癌,围术期,护理

参考文献

[1] 李军.食管、贲门癌病人围手术期血气监测的意义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3) :25~262

[2] 方兰花,蒋小英.食管癌根治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的预防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5) 30~31

[3] 温凤琴,杨学慧.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护理[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6;28(2) :93

上一篇:港口物流发展模式下一篇:稻香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