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综合护理干预

2024-05-11

血糖综合护理干预(精选11篇)

血糖综合护理干预 篇1

低血糖症状是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血糖在2.2 mmol/L以下,并出现烦躁、冒汗、寒颤、体虚等症状的一种临床表现[1]。症状较轻者采取相应措施如进食等可能使症状有所改善,但严重者易昏迷,需及时抢救,若未得到及时抢救则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时,对糖尿病低血糖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极其重要。该研究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对该院收治的糖尿病低血糖患者92例进行护理干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该院收治的92例糖尿病低血糖患者为研究对象,经临床检查及诊断,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低血糖的诊断标准,并排除合并严重的心肝肾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精神病史等。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46例)和参照组(46例)。其中干预组患者男28例,女18例;年龄43~81岁,平均年龄(62.2±3.4)岁;病程1~17年,平均病程(9.2±1.5)年;学历:小学及其以下12例,中学及中专23例,大专及其以上11例。参照组患者男27例,女19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2.7±3.7)岁;病程1~18年,平均病程(9.6±1.5)年;学历:小学及其以下11例,中学及中专23例,大专及其以上1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学历等方面的一般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1.2 护理方法

给予参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包括观察患者的病情及生命体征,做好低血糖发生的预防工作,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与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等。干预组患者则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 密切观察病情

护理人员常到病房巡视,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预防低血糖发生;应用电脑血糖仪实时监测患者的血糖情况;定时采集血糖、尿糖样本,详细注明患者的基本信息后及时送检。

1.2.2 紧急护理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应及时告知医生,协助医生

迅速评估患者的病情程度后,若患者可进食,应给予患者适当摄入含糖分较多的食物;若患者病情较为严重无法进食,应遵医嘱立即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0~40 mL静脉注射,必要时可连续给予1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注射;对于昏迷不醒的患者,同时给予吸氧措施,以及时纠正缺氧状态。

1.2.3 用药指导

住院期间,护理人员遵医嘱定时适量给予患者注射胰岛素,告知患者注射后即刻进食;指导患者出院后自行注射胰岛素的方法与技巧,并教会患者自己观察血糖和尿糖的方法,指导其如何正确使用电子血糖仪,以防低血糖发生。

1.2.4 心理护理

低血糖发生时,患者及其家属可能由于缺乏相应的疾病知识而产生慌乱、紧张的情况,护理人员应保持从容的态度,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糖尿病低血糖的相关知识、预防措施、紧急处理措施等,以有效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在工作中保持热情、友好的态度,尽可能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与配合;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指导工作,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及告知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对疾病的控制具有重要性作用。

1.2.5 健康宣教

糖尿病由于病程长,病情迁延不愈,血糖难以控制,因而不易引起患者足够的重视。因此,医院应定期组织患者开展健康宣教工作,耐心为患者讲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并强调降糖和控制血糖的重要性,告知患者服药降糖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指导患者自我监护的方法,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以有效控制血糖,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

1.2.6 加强饮食控制

饮食控制主要是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基础上,严格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并合理控制糖类食物的摄取,彻底戒酒,忌摄入高糖、高脂、刺激性强的饮食,主要以偏淡为佳。鼓励患者少食多餐,每日进食5~6餐,早餐能量在总摄入量中占2/18,午餐及晚餐占5/18,加餐2~3次共占6/18。尽量摄入丰富多样的饮食,以确保营养均衡,并定时定量,适当控制盐的摄入。每日主食控制在300~350g,主要以患者达到正常血糖值但无饥饿感为准。患者饮食中每日的总能量供给(kcal/d)基本能量需要量按照理想体重(IBW)的计算方法计算:身高(cm)—105,单位:kg。脂肪比总能量少20~30%,可从烹调食用油、肉类等中摄取,适量加大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取量。蛋白质(占20%)根据1.3~1.4g/(kg·IBW)·d-1计算,可从蛋类、肉类、豆类、乳制品等食物中摄取。碳水化合物(占50~55%)应选择复合糖,避免摄入大量的纯糖制品。每天的主食应控制在范围内,以达到正常血糖值而病人又无饥饿感为理想标准。

1.2.7 加强运动指导

适量运动能使患者出汗、稍有疲劳感,进而促使患者心情愉悦、改善睡眠和食欲。因此,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适量运动,以慢跑、散步、打太极、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为主,运动时注意保持正常心率不超过120次/min,每周定期进行3~5次。每次运动以患者次日仍旧有充分的精力及体力为佳。其中肥胖或稍有肥胖者在餐后30 min应进行20~30 min的有氧运动。1.2.8细节护理根据每一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分别为其制定一张卡片,上面标明患者的家庭住址、诊断情况、用药情况、家庭及门诊电话号码等,并叮嘱患者日常生活中应随身携带,以便在发生严重的低血糖时能够及时送医抢救。

1.3 观察指标

均对两组患者进行12个月的随访,观察并分析其低血糖复发情况、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评分。其中:①护理满意度根据该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进行评估,总分100分,>80分为满意,60~80分为比较满意,<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比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②生活质量应用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2]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

干预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5.65%,参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0.43%,;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干预组明显较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值见表1所示。

注:*表示与参照组比较,干预组护理满意度较显著,P<0.05。

2.2 两组患者低血糖复发情况比较

随访期间,干预组共有4例患者复发低血糖,低血糖复发率为8.70%;参照组则有12例患者复发低血糖,低血糖复发率为26.09%;干预组低血糖复发率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比较

经调查分析,干预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为(69.1±7.2)分,参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为(48.7±7.4)分,干预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较参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发病率高,病情迁延不愈,低血糖则是糖尿病患者治疗期间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低血糖发生时患者的交感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临床症状表现有心悸、面色苍白、出汗等,其中部分长期进行胰岛素注射及老年患者甚至无明显症状发生,而是直接昏迷不醒,若未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则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可见,对糖尿病低血糖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性意义。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状发生的原因可能是患者体能耗费多、饮食不科学、治疗时胰岛素用量过多、胰岛素注射后进食量不足或没有及时进食等[4]。因此,护理过程中,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在紧急情况下及时进行抢救,加强用药指导、心理护理、健康宣教、饮食控制及运动指导等,以有效降低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

综合护理干预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方法,其护理工作主要围绕患者开展,从身体、心理等多方面给予患者护理干预,以有效缓解患者的消极情绪,增强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能力,进而提高治疗依从性。目前,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尚未有统一的护理标准,其主要根据患者的多种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构建护理小组,为患者提高更全面的护理干预,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提高治疗依从性,确保生活质量[5]。该组通过对比分析应用常规护理干预与综合护理干预对糖尿病低血压患者进行护理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干预组的护理满意度(95.65%)明显较参照组(80.4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随访12个月中,干预组有4例患者低血糖复发,其复发率(8.70%)显著低于参照组(2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经对两组生活质量进行调查评估,干预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较参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综合护理干预在糖尿病低血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具有临床推广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糖尿病低血糖患者中,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减少低血糖复发,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的影响。方法将该院收治的92例糖尿病低血糖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6例,给予干预组患者综合护理干预,参照组则应用常规护理干预,对比其效果。结果干预组的护理满意度(95.65%)比参照组(80.4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低血糖复发率(8.70%)低于参照组(2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在糖尿病低血糖患者中的应用,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减少低血糖复发,改善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低血糖,综合护理干预,影响

参考文献

[1]黄琦玉.综合护理对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的影响研究[J].当代医学,2013,19(2):116-118.

[2]谢军.综合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分析[J]大家健康,2012,6(10):58-59.

[3]陈燕妃.综合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5):1386-1388.

[4]高素红.综合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6):854--857.

[5]王玲艳.综合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无症状低血糖的预防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7):269-270.

血糖综合护理干预 篇2

【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在腹型过敏性紫癜中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护理资料,对其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腹型过敏性紫癜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之后,50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均获得有效治疗出院。同时也对腹型过敏性紫癜护理盲区加以避免,将护理的质量显著提高。结论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不仅对治疗效果的提高有着显著的意义,同时对于护理质量的提高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腹型过敏性紫癜;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腹型过敏性紫癜作为儿科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病,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一种免疫复合物在小血管沉积,进而导致的一种胃肠道广泛性毛细血管炎,常伴有胃肠道的基本症状,并伴有消化道的出血,临床上常常误诊为外科急腹症[1,2]。本院旨在提高腹型过敏性紫癜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对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实施了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现将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5月~2013年8月收治的50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男30例(60%),女40例(40%);年龄最大12岁,最小2岁,平均年龄5.2岁。其中30例(60%)伴有脐周痛,10例(20%)为右下腹痛,5例(10%)为全腹痛,5例(10%)为上腹痛。25例(50%)伴有呕吐,10例(20%)伴有腹泻,10例(20%)伴有黑便,5例(10%)伴有腹胀。30例(60%)患儿是先出现腹痛之后出现的皮疹,20例(40%)患儿主要是先出现皮疹,进而出现的腹痛。

1.2综合护理方法

1.2.1心理护理心理因素作为患儿疼痛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本院通过对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心理进行分析,并做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有效缓解患儿的心理压力,和患儿认真交流,向患儿讲解疾病主要的发病原因以及其治疗特点,并对成功事例加以介绍,将患儿抑郁和焦虑的心理加以消除,进而增强患儿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皮肤护理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卧床休息时,对患儿皮肤受压情况仔细观察,并保持患儿皮肤的清洁干燥,对皮肤破溃、感染以及出血情况加以避免,患儿皮肤瘙痒处用少量的止痒剂,患儿应着装宽松的棉质内衣。

1.2.3胃肠道护理对患儿的病情密切关注,并查看患儿的面色、体位、表情以及腹痛的程度等,查看患儿是否出现不良表现,观察患儿肠型以及包块大小,并取标本进行检验,对肠套叠并发症加以预防。

1.2.4饮食护理本院护士通过对患儿讲解饮食控制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严格的控制患儿的饮食,对患儿进行个性化的预制饮食计划,基于一些营养含量高,同时易于消化的蛋白饮食,禁止患儿服用一些致敏性的药物,患儿在发病的初期,尽量服用一些素食。严格控制饮食,限制异种蛋白进入患儿体内,使抗原不能与抗体相结合,进而避免高敏变态反应的发生。

1.2.5药物治疗护理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药物治疗护理过程中,首先对患儿应用钙剂治疗护理,患儿采取过敏治疗的.过程中,推注钙剂时保证针头在患儿的血管内,保证药液没有外渗,并及更换将患儿的注射部位。其次对患儿进行激素治疗护理,消化道症状的患儿应用地塞米松治疗,并消除患儿的紧张顾虑心理加以。

2结果

腹型过敏性紫癜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之后,50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均获得有效治疗出院。同时也对腹型过敏性紫癜护理盲区加以避免,将护理的质量显著提高。

3讨论

腹型过敏性紫癜多发于幼儿,其主要的症状多为消化道症状,常伴有腹痛、头图、便血、恶性以及感染等症状,该病发病的过程中,容易被误诊,同时在实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更要进行积极彻底的治疗,治疗期间患儿常伴有各种各样的病痛,为了更好的保证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是关键[3,4]。

血糖综合护理干预 篇3

关键词:糖尿病 低血糖 老年患者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96-02

糖尿病是当前十分常见的一种病症,在老年群体中体现得尤为突出[1]。由于老年患者的年龄因素,各项生理机能有所退化,加之缺乏运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出现低血糖的想象逐渐增加,一旦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抢救就会出现休克现象,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以及在并发后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改善低血糖现象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102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相關研究,报告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在某院入住治疗的102例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40例;最大年龄81岁,最小年龄61岁,平均72岁;最长病程26年,最短病程4年,平均13.5年;102例患者中除了糖尿病本身以外还伴有的其他系统慢性病情况为:并发糖尿病肾病者36例,冠心病20例,高血压3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2例,脑血管病24例,感染者10例。102例患者全部符合WHOⅡ型糖尿病诊断标准[2]

1.2 临床表现。102例患者中表现为头晕、乏力、心悸、冷汗等方面的交感神经兴奋症状的患者56例;淡漠、躁动、精神异常24例;昏迷14例,无症状8例。夜间或凌晨低血糖38例,餐后1-4小时52例,餐后8-10小时12例。

2 原因分析

2.1 药物原因。降糖药物在糖尿病患者中诱发低血糖的几率很高,通常是由胰岛素和口服性的降糖药物的用药不当所引起。老年患者服用磺脲类[3]药物和胰岛素[4]治疗糖尿病的比重最高。磺脲类药物引起低血糖反应慢、时间长、不典型却十分危险;胰岛素引起低血糖最常见、反应快,症状十分典型。在本组病例中,由于降糖药物的服用不当导致的低血糖患者高达54.9%。

2.2 饮食原因。饮食在糖尿病的治疗中行之有效,是基本的治疗手段。但是有的患者明知饮食的重要性,却不严格要求自我饮食,正常服用药物却不按时吃饭;血糖正常的情况下放松饮食;病情严重时,身体不便,失误摄入少等现象普遍存在。加重了糖尿病病情,也会很大程度上诱发糖尿病低血糖。

2.3 运动原因。糖尿病患者坚持长期的、合理的运动有助于病情的减轻和恢复,但是不适当的运动也同样可以导致患者的血糖降低。主要危险情况体现为在发热、感染时运动、晨练前没有进食、运动内容和方式不当、运动时间过长等。

3 结果

统计学分析:本组研究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02例患者诱发糖尿病低血糖的原因主要有药物、饮食和运动三方面的原因,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本组研究中的102例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患者,在医护人员精心科学的护理下全部得到治愈。

4 护理干预

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状的出现对与患者的健康具有重大的威胁,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对其进行科学化、精细化的护理有助于缓则提高认知和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减缓和恢复健康。具体护理措施体现为以下几点。

4.1 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对老年患者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教育,使之了解低血糖的诱发原因和危害以及相应的处理对策。告知患者保持恒定的运动规律,运动之前进行适量的饮食,减少降糖药物的服用。经常为患者测量血糖,患者服用胰岛素时要选择适宜的计量,采用多个部位的轮流注射,并且在进行药物注射之前要详细的了解患者的进食情况。为患者经常备用一些应急食物,一旦确定患者出现低血糖反映,立刻为患者提供口服易化的碳水化合物,例如、糖水、馒头等,对于情况严重的患者要进行葡萄糖静脉滴注。另外,教会患者一些基本的自救措施,自我是被低血糖反映,增加患者的自救能力。

4.2 密切观察。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现象具有比较明显的表征,护理人员要严密的观察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一旦出现脸色苍白、四肢无力、神智模糊的现象一定要加强看护。此外,护理人员在工作上要尽职尽责,熟悉各种不同的低血糖症状的临床反映,加强对患者的病房巡视,不断提高对病情的识别能力,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充分为患者的抢救争取更多的时间。

5 讨论

老年患者是易发糖尿病的群体,而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中十分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具有较大的健康威胁。如果患者不了解低血糖的诱发原因,和相关的对策,很容易发生危险。医护人员对老年患者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十分重要,不但能够使患者明白病症的诱发原因,更能够使之了解生活习惯中的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自救能力。在本组研究中,102例糖尿病低血糖患者在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下全部获得治愈出院,可见护理干预的重要性。此外,老年糖尿病患者要提高日常生活的警惕,掌握科学健康的饮食方式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朱蓬弟,朱宗祥,许瑞民,夏中杰,赵伟,刘桂华.312经络锻炼法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疗效追踪观察及相关机理研究[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9,(06);101-104

[2]邹淑芳,徐芬,李争.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0,(04);97-100

[3]黄小琴,熊玉兰.糖尿病集体健康教育的实施与体会[A].江西省首届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专业学术交流会论文资料汇编[C],2010

血糖综合护理干预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4年6月—2016年5月近1年于该院妇科门诊部就诊的164例GDM孕妇。纳入标准符合以下几点:(1)依据其诊断标准《妇产科学》(7版)判定的患者;(2)自愿参加该实验且签订知情书的患者。随机将其分成综合护理组与传统护理组,每组82例,其中综合护理组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为(29.08±4.41)岁;传统护理组年龄21~45岁,平均年龄为(28.98±4.95)岁。2组入选对象在孕周、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而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传统护理组对其孕妇采取常规胰岛素治疗与饮食调控,进行定期门诊检查未曾给予其余干预措施。综合护理组给予胰岛素治疗、运动干预及饮食干预。经医护人员确诊后转入内分泌科进行专科治疗,之后在传统护理组基础上在孕妇妊娠期、分娩期与产后给予心理干预、运动干预及饮食干预,进行定期门诊检查。

(1)运动干预。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对应运动方案,定期检查血糖含量,以期避免突发状况;(2)饮食干预。控制每日通过食物摄取的热量不超过9205 k J/d,食物营养比例大致为蛋白质20%,碳水化合物50%,脂肪30%。实行少食多餐的原则,每日6餐,总热量配比为晚点10%、晚餐30%、午点10%、午餐30%、早点10%、早餐10%。通过运动干预及饮食干预血糖水平控制在满意标准(餐前血糖小于5.6 mmol/L,餐后1 h内血糖小于7.8 mmol/L,餐后2 h内血糖小于6.7 mmol/L,且孕妇无饥饿感)时无需给予胰岛素治疗。(3)胰岛素治疗。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胰岛素治疗计划。怀孕32周内0.8 Ukg/d,36周内0.9 Ukg/d,38周内1.0 Ukg/d。2组孕妇对应干预措施实施前后其血糖控制情况,对孕妇分娩前体重指数、分娩方式、是否出现产后出血、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及妊高征等并发症;胎儿是否出现窒息、巨大儿、低血糖、死亡、畸胎、胎儿窘迫等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方法

利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孕妇在分娩前体重指数及畸胎发病率

两组孕妇在分娩前体重指数及畸胎发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护理组58例孕妇(70.73%)能通过顺产生下婴儿显著高于传统护理组的40例(48.78%)(P<0.05)。

2.2 两组孕妇并发症发生几率比较

综合护理组发生产后出血、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及妊高征等并发症的几率分别为3(3.65%)、4(4.88%)、2(2.44%)及3(3.65%)显著低于传统护理组的6(7.32%)、11(13.42%)、9(10.98%)及7(8.54%)(P<0.05)。

2.3 两组婴儿并发症发生几率比较

综合护理组发生窒息、低血糖、死亡、胎儿窘迫等并发症的几率分别为3(3.65%)、2(2.44%)、2(2.44%)及3(3.65%)显著低于传统护理组的8(9.76%)、6(7.32%)、7(8.54%)及10(12.20%)(P<0.05)。

综合护理组控制血糖情况显著优于传统护理组(P<0.05)。见表1。

注:a为与护理前比较P<0.05;b为与传统护理组比较P<0.05。

3 讨论

GDM时患者体内胎盘生乳素等抗胰岛素样物质表达增加,使得其胰岛素敏感性逐渐下降,对血液中血糖含量的耐受性不断变化,血糖的代谢功能发生异常情况。患病期间高血糖由胎盘输入胎儿机体内,激发其胰岛细胞肥大增生,激活胰岛素分泌表达增加,过高浓度的胰岛素加快细胞对氨基酸摄取的速度,蛋白合成速率增加,脂解降低,糖原及脂肪沉积在婴儿各组织器官中,造成其出现巨大儿现象,GDM能直接作用于胎儿体重。另一方面高血糖增加了其渗透性利尿,造成羊水过多现象。出生后婴儿血液中仍存在高浓度胰岛素,若其糖分补充不及时极易引起低血糖发生,严重时可致其死亡。GDM患者的胰岛素表达同时增加,其干扰孕妇机体脂质代谢,使得血管损伤,其通透性增加,打破血管舒缩因子间平衡,降低其抗血栓功能,造成孕妇发生高血压等。且若胎儿为巨大儿,孕妇难产、产程出血几率提高。发病期间孕妇免疫力降低,极易发生感染。

控制血糖含量是治疗GDM患者的重要方法,目前临床多采用胰岛素治疗、运动干预及饮食干预进行干预治疗。饮食干预及运动干预能保障孕妇在获取所需营养的基础上避免其出现酮症酸中毒等现象。胰岛素治疗能及时控制孕妇血糖含量,避免其体内血糖含量短时间能失控的发生。根据该实验结果可知上述干预治疗及时有效,获得多数患者的认同,提高其配合医护人员治疗的积极性,建立和谐医护关系。

对妊娠期GDM尽早确诊并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治疗能有效控制血糖含量,提高孕妇的妊娠结局,避免GDM对母婴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降低孕妇发生产后出血、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及妊高征等并发症及婴儿发生窒息、巨大儿、低血糖、死亡、胎儿窘迫等并发症几率。值得应用于临床治疗。

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的综合护理干预治疗对控制患者血糖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近2年于该进修医院妇科门诊部就诊的164例GDM孕妇,将其随机分成综合护理组与传统护理组,每组82例。传统护理组给予传统护理治疗,综合护理组在传统护理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治疗。对以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1)分娩前体重指数、分娩方式、是否出现产后出血、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及妊高征等并发症;(2)胎儿是否出现窒息、巨大儿、低血糖、死亡、畸胎、胎儿窘迫等并发症;(3)对应干预措施实施前后其血糖控制情况。结果 (1)2组孕妇在分娩前体重指数及畸胎发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综合护理组发生产后出血、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及妊高征等并发症的几率显著低于传统护理组(P<0.05);综合护理组58例孕妇(70.73%)能通过顺产生下婴儿显著高于传统护理组的40例(48.78%)(P<0.05);(3)综合护理组发生窒息、低血糖、死亡、胎儿窘迫等并发症的几率显著低于传统护理组(P<0.05);(4)综合护理组控制血糖情况显著优于传统护理组(P<0.05)。结论 对妊娠期GDM尽早确诊并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治疗能有效控制血糖含量,提高孕妇的妊娠结局,避免GDM对母婴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降低孕妇发生产后出血、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及妊高征等并发症及婴儿发生窒息、巨大儿、低血糖、死亡、胎儿窘迫等并发症几率。值得应用于临床治疗。

关键词:妊娠结局,妊娠期糖尿病,胰岛素,综合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罗静,常青,等.新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与围生期母儿结局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28(9):755-758.

[2]肖苑玲,潘石蕾,等.妊娠期糖尿病与妊娠并发症的相关性[J].广东医学,2012,33(23):3575-3576.

[3]李维宏,牟晓玲,等.妇产科学临床实践教学探索与思考[J].重庆医学,2014,56(19):2535-2536.

[4]周莉,吴连方,等.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产后糖代谢异常的影响因素[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2,33(2):263-267.

血糖综合护理干预 篇5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妇女妊娠后发生的糖尿病,妇女妊娠期胎盘产生多种激素,具有抗胰岛素作用,从而引起胰岛素相对不足[1]。妊娠合并糖尿病是妊娠期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对母婴的危害较大。随着生物-社会-社会医学模式及现代护理学的进展,护理干预对患者血糖水平控制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探讨了围产期护理干预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5年1~12月收治的76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5~38岁,平均年龄(29.1±4.2)岁,孕周33~39周,平均孕周(35.2±2.1)周;参照组患者年龄26~38岁,平均年龄(28.7±4.9)岁,孕周34~37周,平均孕周(35.7±2.6)周。入院后给予三餐前正规胰岛素、糖尿病饮食,并根据BMI、体重、孕周、胎儿大小和血糖水平进行调整。两组年龄、孕周、分娩方式及并发症等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1.2方法

1.2.1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即在入院之后采用正规降糖药物进行治疗,对患者的饮食情况进行严格的控制,让患者保持适当的运动,对其体重进行控制,使其不良生活方式得以改善。

1.2.2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围生期护理干预的方式进行护理。

1.2.2.1产前护理。包括对孕产妇进行心理护理、糖尿病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和胎儿监护。心理护理:加强与孕产妇及家属的沟通,鼓励保持愉悦的心情,使其掌握妊娠合并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及控制血糖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饮食护理:既满足孕产妇及胎儿营养需要,又将血糖控制在空腹血糖(FPG)<6.1mmol/L,餐后2h血糖<7.8mmol/L;注射胰岛素的护理:让孕产妇了解注射胰岛素的部位、剂量,并检测血糖、尿糖、酮体、尿蛋白、生命体征情况,告诉孕产妇注意用药后反应,防止不良反应。测定雌三醇(E3)以了解胎盘功能,教会孕产妇自数胎动次数,以检测胎儿在宫内情况,3~5次/h为正常,12h少于10次提示胎儿宫内窘迫,妊娠32周后行胎心监护。

1.2.2.2产时护理。评估胎儿的胎龄、体重、胎肺成熟度及胎盘功能等,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妊娠合并糖尿病孕产妇应最好选择自然分娩,产程中密切观察孕产妇意识、呼吸变化、呼吸及血压情况,如出现特殊情况,立即剖宫产结束分娩。产后容易出现并发症,积极预防产后出血,用宫缩剂促进子宫收缩。妊娠合并糖尿病,胎儿易成为巨大儿,并致肩难产、产伤,要防止新生儿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新生儿出生后注意保暖,立即查血糖,指导孕产妇母乳喂养,血糖偏低者,可适当喂葡萄糖水。

1.2.2.3产后护理。孕产妇分娩时消耗大量体力,产后继续监测孕产妇血糖水平,根据体重调整所需热能,预防产后感染。严密观察新生儿呼吸,并检测血糖,观察是否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低血钙、低血镁及黄疸。做好孕产妇的心理护理,除非产妇具有较高的血糖外,鼓励出院坚持母乳喂养。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各标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

2.结果

观察两组孕产妇血糖控制情况,对照组孕产妇出院时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较入院时低,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孕产妇出院时FGP变化较小,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孕产妇餐后2h血糖和HbAlc水平出院时,明显降低,且低于对照组出院时水平,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妊娠期的妇女在机体环境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相对于健康人其具有更高的血糖水平,所以非常容易出现妊娠合并糖尿病[2]。妊娠合并糖尿病属于高危妊娠。我国目前妊娠糖尿病的发生率为1.31%~3.75%,近年来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妊娠合并糖尿病对母婴的危害很大,容易造成羊水过多、妊娠期高血压、巨大儿和死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低血糖、低血钙等并发症[3]。

本研究观察围产期护理干预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采取的产前护理中,不仅要让患者对本病的危害性具有充分的认识,还要消除患者的抑郁、焦虑和紧张等不良情绪;产时护理中,密切监测患者的尿酮体、尿糖和血糖,如果由于严重的病情、巨大儿或者胎位异常采用剖宫产的方式将妊娠终止;产后护理中,继续监测孕产妇血糖水平,根据体重调整所需热能,预防产后感染。结果提示:实施围产期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出院时餐后2h血糖和HbAlc较入院时明显降低,提示围产期护理干预能较明显地控制血糖水平。分析原因可能为:从妊娠中期到晚期,随着孕妇体重增加,胎盘产生的激素使胰岛素脱敏而导致胰岛素耐受,血糖增高[4];在紧张、焦虑、恐惧等应激状态时,产妇的交感神经兴奋,胰岛素分泌受到抑制[5]。观察组通过产前、产时、产后的综合护理,尤其是胰岛素的调整及心理护理,从而较好地维持了血糖的稳定。

4.结语

采用围生期护理干预的方式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能够有效改善血糖水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秀兰.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围产期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2012,27(12):1097-1098.

[2]吴明英.妊娠糖尿病的新生儿情况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2012,17(5):556-557.

[3]李涛,岑荣之,宋秀.等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胰岛素受体活性变化妊高症发病关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2013,19(2):118.

[4]贺湘英.糖尿病母亲婴儿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J].儿科学,2011,28(5):247-249.

血糖综合护理干预 篇6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综合护理干预,治疗依从性血糖,影响

糖尿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慢性病, 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糖尿病病程长、难治愈且易反复、并发症多, 易损害患者的机体器官,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目前, 在临床上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并配合饮食、运动治疗。但是, 在治疗过程中常会出现用药不规范情况;此外, 患者的饮食和运动若控制不佳, 严重影响治疗效果。有研究表明综合性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 年—2014 年我院确诊为糖尿病肾病的110 例患者, 其中男62 例, 女48 例, 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 例。其中对照组中男33 例, 女22 例, 年龄39 岁~68 岁, 平均年龄 (53.4±3.2) 岁;观察组中男29 例, 女26 例, 年龄40 岁~71 岁, 平均年龄 (53.8±2.9) 岁。所有患者均在知情的情况下配合进行研究, 2 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2 组均进行药物治疗, 利用胰岛素强化治疗、降压治疗以及维持性血液透析等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综合护理干预,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糖尿病知识宣教, 向患者详细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 并定时提问, 确定患者的掌握程度。 (2) 心理干预, 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并掌握其心理变化, 实施针对性的安抚措施。 (3) 药物干预, 用药前主动告知患者相关药物的作用, 使患者明确治疗的必要性。 (4) 饮食干预, 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差异性病情制订出针对性的饮食计划, 并监督患者积极落实。 (5) 运动干预, 要求患者积极实施运动锻炼, 每日锻炼结束后由护理人员或其家属填写锻炼计划表。 (6) 定期测量血糖, 将患者的血糖控制在良好范围。 (7) 预防并发症, 强化对患者病情的监测, 及时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3 个月后随访2 组患者家庭, 观察并对比患者的康复情况。

1.3 效果评价标准[3]优:患者完全自主地完成饮食、药物和运动计划, 心理状态良好;良:患者完成饮食、药物、运动计划的程度>80%, 需由护理人员或家属监督实施, 心理状态尚可;差:患者拒绝完成饮食、药物、运动计划, 心理状态差。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u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血糖浓度比较观察组空腹血糖浓度及餐后2 h血糖浓度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 组治疗依从性比较观察组治疗依从性优良率为94.5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8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最主要的特点是血糖浓度过高, 其临床表现包括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 以及疲乏无力、肥胖等。由遗传性和后天环境所致, 比如进食过多, 运动过少等;其次, 由于某些病毒, 如风疹病毒等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 破坏胰岛 β 细胞, 常见于老年人群[4]。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并发症之一, 糖尿病患者代谢紊乱, 进而导致弥散性或结节性肾小球硬化, 典型特点是慢性肾功能减退, 给患者的身体带来了严重的危害[5]。近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 对于慢性病, 最好的方法是将病情控制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进而提高生活质量。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医护人员和患者提高对病情的重视及自我保护意识[6]。

本文将2012 年—2014 年我院确诊为糖尿病肾病的11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2 组均进行药物治疗,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则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随访3 个月, 我们发现,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浓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观察组治疗后空腹血糖浓度为 (6.56±0.43) mmol/L, 餐后2 h血糖浓度为 (10.89±1.33) mmol/L,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7.78±0.65) mmol/L、 (13.36±2.37) mmol/L, 说明综合护理干预对降低患者的血糖浓度有更好的效果。此外, 通过对患者药物、饮食、运动计划等数据的记录, 计算出患者的依从性, 其中观察组患者依从性优良率为94.5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82%, 说明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采取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 糖尿病肾病知识宣教, 采用多媒体、教育展板以及活动挂图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知识的宣传, 包括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类型、危险因素、临床征兆、治疗方法等;此外着重介绍用药知识, 包括胰岛素作用机制、作用时间、注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2) 心理干预, 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 经常与患者沟通、交流, 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 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给予及时疏导[7]。 (3) 药物干预, 反复告知患者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制订相应的用药方案, 并明确告诉患者按时定量服药。 (4) 饮食干预, 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合理饮食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指导患者采用低糖、低盐、低脂饮食, 补充蛋白应以富含必需氨基酸的优质植物蛋白为主, 尽量少吃动物性蛋白, 制订相应的食谱, 注意少吃多餐。 (5) 运动干预, 了解患者的实际身体情况, 制订出相应的运动计划, 与患者家属交流, 确保有人督促患者按时进行运动。 (6) 定期测量血糖, 教授患者家属使用测量血糖的仪器, 及时进行血糖监测。 (7) 预防并发症, 教会患者预防常见的并发症,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综上所述, 综合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影响, 能有效降低血糖,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宋璐璐, 贲洪玲, 李燕, 等.协同护理模式对老年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病人容量负荷和自护行为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5, 12 (4) :469-470.

[2]吴然, 陈丽榕.提高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依从性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5, 32 (1) :33-37.

[3]查丹凤, 胡春华.延续性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生活质量和饮食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5, 11 (1) :82-84.

[4]李廷闪, 耿志英.50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 (4) :70-73.

[5]王延利, 商向红, 焦玉萍, 等.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影响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 2014, 2 (27) :181-182.

[6]贺子君, 陈丽娟, 张密花, 等.糖尿病肾病患者人性化护理干预对生存质量的影响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4, 18 (9) :1133-1134.

血糖综合护理干预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50例糖尿病透析患者,选取时间为2013年2月—2016年2月,所有患者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其他原因导致肾脏损害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参与研究,该研究已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

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4∶11,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57.26±3.16)岁。

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3∶12,年龄39~76岁,平均年龄(57.87±3.94)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常规监测生命体征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心理护理:由于长期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增强其治疗信心。

切口和导管护理:保持切口处及周边皮肤的干燥,保持导管出口干燥,嘱咐患者家属看管好导管,避免拔出或发生损伤。

血糖、血压监测:加强对患者的血压和血糖监测,及时调整患者糖摄入量,尤其加强夜间的血糖和血压监测,以防患者夜间出现低血糖现象。

饮食干预:指导患者尽可能多地食用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嘱咐患者养成充分利用进餐时液体的习惯,饮食以少吃多餐为主,促进食物的消化。

1.3 观察指标

当患者糖化血红蛋白<7%是表示血糖控制良好,当糖化血红蛋白≥7%时表示血糖控制不佳。

当患者的收缩压≥140 mm Hg、舒张压≥90 mm Hg时或脉差压≥50 mm Hg或≤20 mm Hg时,则表示为血压控制不佳。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用%表示两组糖尿病透析患者血糖和血压控制情况,采用χ2检验,当两组患者的血糖血压控制情况对比差异显著时,以P<0.05表示。

2 结果

两组患者血糖和血压控制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血糖和血压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在透析中,由于其机体抵抗力以及个人认知能力的降低等因素,极易导致其在血液透析中出现多种并发症,从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在糖尿病患者血液透析期间,较常出现的并发症有低血糖及血压异常,糖尿病患者血液透析期间血压与其病死率呈正相关。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在血液透析中常见的并发症,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在将患者体内毒素以及多余的水分排出的同时,也会将葡糖糖排出体外,从而导致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因此,糖尿病患者在透析治疗中,对其糖代谢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研究表明,在糖尿病患者透析中,采取相应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控制其血糖和血压。

在糖尿病患者透析治疗的同时,对其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其血糖和血压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通过饮食护理干预,可平衡患者的膳食结构,有利于控制血糖和血压水平,另外,通过对患者进行伤口护理,能够降低患者出现感染性炎症,减少其并发症发生,在患者透析期间,加强对患者血糖和血压的监测,当出现意外情况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尤其是对患者进行夜间监测,能够有效预防患者在夜间出现低血糖现象。

易枝秀等在《综合护理干预配合腹膜透析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及血压的影响》一文中,通过选取76例腹膜透析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其中观察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而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经过护理后,其血糖和血压控制良好率分别为71.05%和68.42%,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6.84%,数据均优于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P<0.05)。该研究结果与上述研究基本一致,选取该院的50例糖尿病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之后,两组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其中观察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血糖和血压控制良好率分别为84.00%和80.0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运用于糖尿病透析患者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和血压水平,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易枝秀,胡丽萍,何彦芳,等.综合护理干预配合腹膜透析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及血压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3,19(21):123-124.

[2]温蕾.护理干预在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2):208-209.

[3]钟丽红.血液透析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9):216-217.

[4]黄正桃.家属参与护理模式对行透析治疗的糖尿病肾病患者透析质量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2015,10(6):906-910.

[5]陈柳清.以人为本护理在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9):2285-2287.

[6]赵芳,刘爱民,张黎美,等.家庭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疗效的影响[J].华夏医学,2015,28(5):97-100.

[7]林瑞兰,余月霞,郭碧君,等.3级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4上旬刊):1909-1910.

血糖综合护理干预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在2014年1月—2016年1月诊治的66例妊娠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中,均通过血糖检查确诊,符合妊娠糖尿病诊断标准[2]。年龄22~38岁,平均(26.2±4.3)岁;孕次1~3次,中位孕次2次;体重48.1~76.5 kg,平均(65.6±5.2)kg;均为单胎,孕周≤28周。排除妊娠前患有糖尿病、心肝肾等功能性病变及其他并发症。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I组和II组,每组33例,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孕周、病情、治疗方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积极对症治疗,II组患者均给予一般专科护理干预,包括一次性健康宣教、运动指导、血常规检查、产检等。I组则实施系统性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措施有。

(1)健康宣教:由受过专业心理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以消除或缓解患者的焦虑、担心等不良情绪,助其树立治疗和分娩信心,增强患者临床依从性和配合度,同时定期开展血糖监测;产科医生需向患者详细讲解GDM的发病机制、危害、治疗等,并告知患者胰岛素治疗的目的和重要性。每周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进行随访,解答患者疑问,让患者学习饮食控制和运动方面的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饮食干预:由产科接受过营养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体重、口味等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饮食谱。告知患者须按照制定饮食谱进食,严格按照患者的孕周、日活动量等计算每日热量的摄入值,对碳水化合物、脂肪、膳食纤维等进行科学配比,少食盐分高、含糖丰富、高脂类食物。鼓励患者少食多餐,在三餐后可加一次餐,每次加餐热量为日热量的30%,共6餐。

(3)运动指导: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可改善患者体质,有效控制血糖,应鼓励并指导患者餐后进行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条件和喜好选择合适的运动,比如:慢跑、瑜伽、散步等,2~3次/周,餐后30~60 min进行。

(4)血糖监测:每日晨起进行空腹血糖(3.3~5.3 mmol/L)、餐后2 h血糖(4.4~6.7 mmol/L)及临睡前血糖监测(4.4~6.7mmol/L)。若患者血糖控制效果不理想,那么营养师需要对饮食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并指导患者的食物搭配,如仍未取得良好效果,则由临床医生给予适量胰岛素予以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空腹血糖(GLU)、餐后2 h血糖(2h PG)及临睡前血糖;并掌握两组母婴围产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血糖控制未达到前文标准,及需用药才可确保血糖正常的均为无效控制。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资料均通过SPSS 2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对比

通过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血糖均得到控制,I组总体效果优于I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同组与护理前相比,P*<0.05;与II组相比,P*#<0.05。

2.2 两组妊娠结局对比

孕妇方面,I组:胎膜早破2例(6.1%),剖宫产11例(33.35),产后出血1例(3.0%);II组:胎膜早破4例(12.1%),剖宫产18例(54.5%),产后出血3例(9.1%)。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新生儿方面,I组:胎儿死亡0例(0.0),巨大儿3例(9.1%);窒息2例(6.1%),低血糖1例(3.0%),低血钙2例(6.1%);II组:胎儿死亡2例(6.1%),巨大儿7例(21.2%);窒息5例(15.2%),低血糖5例(15.2%),低血钙4例(12.1%)。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妊娠糖尿病的发生机制主要和雌激素、孕激素等多种激素分泌紊乱引起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出现胰岛素抵抗导致糖耐量变化有密切关系[3]。该病症会对母婴体内的代谢带来极大影响,会引发妊娠期、围产期、产后等不同阶段诸多并发症,对孕妇和新生儿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早期综合护理干预,主要是基于血糖控制和管理开展相关护理干预工作,主要有健康宣教、饮食指导、运动指导、血糖监测等。通过健康宣教让患者重视血糖控制和护理干预,提升期临床依从性;在此基础上,针对患者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严格控制热量的摄入,在确保母婴应用基础上,改进饮食搭配;同时,指导患者在餐后进行适量运动,以提升糖代谢能力,控制好血糖。在血糖监测中,应充分重视患者的感受,给予患者安抚、舒适、安全护理。该研究中,I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且母婴围产结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看出,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实施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提高妊娠质量,保障母婴安全,值得临床实践。

摘要:目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采取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在血糖控制和妊娠结局上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方法 以2014年1月—2016年1月该院接诊的66例妊娠糖尿病患者(孕周28周以下)作为该临床研究的对象,基于护理方式差异,随机分成Ⅰ组和Ⅱ组,均为33例;Ⅱ组实施一般专科护理,Ⅰ组实施系统化综合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和妊娠结局。结果 经护理后,两组患者血糖均得到控制,Ⅰ组总体优于Ⅱ组(P<0.05);Ⅰ组和Ⅱ组的妊娠结局存在一定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妊娠糖尿病患者实施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患者孕期血糖水平可有效控制,减少母婴围产阶段的并发症发生,提高妊娠质量,临床意义深远。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妊娠糖尿病,妊娠结局

参考文献

[1]姜静.综合性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母婴结局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5(26):134-136.

[2]谭海杰.综合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190-192.

血糖综合护理干预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自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 (n=40),观察组患者年龄分布为61~74岁 , 平均年龄为 (68.41±3.37)岁 ;男性23例 ,女性17例 ;病程2~13年 , 平均病程(7.23±2.56)年。 对照组患者年龄分布为61~75岁 ,平均年龄 为 (68.41±3.35)岁 ;男性22例 ,女性18例;病程2~13年,平均病程(7.22±2.52)年。 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和高血压标准 , 接受常规治疗。 排除合并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肝肾功能衰竭等患者。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接受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

1.2.1常规护理如用药指导及对症护理等 。

1.2.2综合护理干预1用药干预, 指导患者自行检测血糖情况,并反复讲解糖尿病用药原则。 为患者提供服药盒,护士在每周开药日将每日药量分装于服药盒,标明用药日期和时间以免防止漏服、多服和不按时服;胰岛素上贴上标签,注明注射用法及用量。 2运动干预, 指导患者进行适度运动, 运动疗法可以增强患者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其肌肉及其他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 同时,可以减轻体重、减少脂肪和降低血液黏度,并且能够降血压,预防并发症。 指导患者应根据个人情况实施运动疗法,告知运动疗法的适应证、禁忌证、方式方法、合理运动量和运动前、中、后的注意事项。 3心理干预,糖尿病患者在患病初期,难以接受这一疾病,容易出现恐惧,害怕的心理,影响其正常工作、 学习、生活。 护士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同情并理解患者目前状况,用亲切、温暖的语言鼓励患者并获得其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尽量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4饮食干预, 为患者制定合理饮食中的三大营养物质的理想比例,并提供详实合理可行方案。 在满足机体正常需要的同时配合药物、运动等措施控制好血压血糖,计算好每日摄入总热,控制饮食中糖、脂肪的摄入量是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关键。 5行为干预,培养患者形成有规律的生活起居,安排合理的运动方式和时间,健康行为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对延缓疾病进展是有效的[4]。 6并发症护理 , 指导患者冷静应对并发症,如四肢皮肤的护理保护,对于双足的泡洗水温一定不可过高以免出现烫伤和继发感染或坏疽。 7健康教育,患者仅仅认识到疾病的危害性是不够的,教育患者有关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知识, 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1.3观察指标

在护理干预前和护理干预后(第6个月)检测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餐后2 h血糖值和血压等指标,以评价护理效果。

1.4统计方法

计量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 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P < 0.05表示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果见表1,两组患者经治疗护理后的血压、血糖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的血压、血糖值下降更为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理护理对人流综合症的干预 篇10

【关键词】心理护理;人工流产综合症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240-01

人工流产是避孕失败而意外妊娠的补救措施,根据孕期的不同阶段,早期妊娠采用吸宫术或辅以钳刮术,孕妇在术中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血压下降,心动过缓、心律不齐,严重者出现抽搐、昏厥甚至心跳骤停等一系列迷走神经兴奋症状叫人工流产综合征。

发生人工流产综合症的原因:子宫颈管或子宫壁受到机械性刺激引起迷走神经自身反射,出现迷走神经兴奋,释放大量乙酰胆碱,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一系列影响及脑血管供血不足; 与孕妇情绪紧张有关;与宫颈扩张困难、术者操作粗暴、过高负压和强烈子宫收缩等因素有关。

避免人流综合征的发生首先要从心理因素上着手,消除对人流的恐惧心理,避免精神过度紧张,也要尽可能避免在过分疲劳、饥饿的情况下实施手术。

为了有效预防人流手术综合征的发生,特制定了以下预防及护理措施:

(1)术前相关知识的宣教和告知,术前消除受术者精神紧张及顾虑,做好心理护理,保守她们的隐私,以减轻她们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从而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受术者的信任与合作,消除恐惧紧张心理,回答孕妇疑问,使她们明白人工流产是小手术,只要好好配合,避免紧张,手术完全可以顺利而安全的完成。

介绍人流手术的大致步骤,使其有心理准备。术前可嘱受术者口服巧克力、糖水或进食,为手术提供必要的能量。

(2)减轻对宫颈与宫壁的刺激是减少人流手术综合征发生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院采取术前20分钟,肛门内放入复方萘普生栓或术前两小时阴道后穹窿放入卡前列甲酯栓,辅以物理治疗,促进药物吸收。也可用利多卡因作为宫颈及宫内的麻醉松弛剂,使受术者在术中仅有触觉感,减轻了刺激、消除了紧张恐惧感,使手术能在无痛或基本无痛中进行,这对预防人流综合征的发生可起到良好的效果,

(3)术中护理减少孕妇的手术创伤,尽量缩短扩宫及吸宫时间,以减少孕妇痛苦,尽早结束手术为目的。密切配合手术,保证手术器械、药品随时处于备用状态。根据孕周大小选用合适的吸管及负压,避免操作过程中手术器械的碰撞,勿让受术者看到血染的器械和纱布,避免谈论所吸、刮组织名称、大小等,以免对受术者产生不良刺激。术中操作应轻柔而迅速。护理人员可用手握住受术者的手分散其注意力,示意其要坚强,为其擦汗,按摩其腹部,指压内关、合谷等。

(1)术后护理术后置病员平卧位,卧床休息30分钟~1 小时,期间可给予温开水,巧克力高热量食物,使其能尽快恢复体力。

血糖综合护理干预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的研究对象为5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都为该院在2014年1月—2015年11月间收治。所有患者孕期都在28周以上,根据就诊时间的不同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25例干预组中有20例为初产妇,5例为经产妇,年龄最大40岁,最小的19岁,年龄均值为(25.3±4.7)岁,平均孕次为(2.4±0.2)次,25例对照组中有18例为初产妇,7例为经产妇,年龄最大的为42岁,最小的为20岁,年龄均值为(24.9±4.5)岁,平均孕次为(2.2±0.4)次。为了使两组患者能够进行对比,统计分析其上述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均对研究知情,并且同意进行研究。如果患者糖尿病为妊娠前疾病,或者同时存在其他妊娠合并症,那么不将其纳入该研究中,除此之外如果患者有其他主要器官疾病,那么也不能作为该研究的研究对象。

1.3 护理方法

在常规组患者中应用常规护理,比如健康知识宣教以及相关指标检测等,对于干预组患者,则要使用综合护理干预。

1.4 血糖监测

在护理与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血糖进行监测,内容包括空腹血糖以及餐后血糖,餐后血糖的测量时间为三餐之后2 h,另外还要对晚间睡前血糖进行测量,这些测量中患者血糖不能超过6.7 mmol/L,最低不能少于3.3mmol/L,如果测量结果仍存在异常,那么则需要根据患者情况对饮食进行调整,或者给予相应药物进行治疗。

1.5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睡前血糖数据进行观察,另外还要观察两组产妇以及新生儿的并发症情况,并将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血糖情况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血糖值的差异不明显,经护理其空腹、餐后以及睡前血糖均有所下降,但是干预组患者的餐后血糖以及睡前血糖均比对照组低,上述差异经对比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孕妇并发症情况对比

干预组25例产妇中有15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60%,对照组25例患者中有24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96%,干预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患者中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为剖宫产,其次是胎膜早破。

2.3 新生儿并发症情况对比

在干预组25例患者中有9例出现并发症,包括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巨大儿以及低血钙等,发生率为36%,对照组25例患者中有16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64%,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健康知识宣教

因为患者及其家属对于疾病的了解程度不高,因此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所以医院要组织一些沟通技术较为娴熟的护理人员对患者情绪进行疏导,通过沟通交流来消除其焦虑以及抑郁,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使其能够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并对血糖进行定期监测。其次,要对患者进行相关健康知识的讲解,讲解人员必须要具有丰富的经验,讲解的知识内容包括疾病的引发原因,治疗方法,日常行为以及饮食控制,相关注意事项以及对母婴的影响程度,使其能够重视疾病以及医护人员的工作,从而遵医嘱按时进行治疗和护理。再次,需要将控制体重的重要性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使其体重的增加不要超过一定的范围,一般为0.3~0.5 kg/周左右,同时告知患者,如果无法有效控制血糖,那么就要进行胰岛素的注射,这对于患者及胎儿都十分重要,同时还要将如何使用胰岛素等情况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最后,将终止妊娠的征兆,妊娠方式的选择等情况告知患者,并让其了解有关产褥期的注意事项等,另外可以将健康教育的形式进行多样化的改变,针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具体情况,选择书面教育、视频教育或者是现场指导等,还可以通过开展讲座等普及相关知识,使其对疾病有更深程度的了解,从而缓解其负面情绪。

3.2 饮食干预护理

因为妊娠期糖尿病产妇需要控制体重以及血糖,但是又要保证自身以及胎儿所需营养,所以其饮食以及营养护理是极为重要的。在进行护理之前,相关人员需要对患者的饮食习惯以及个体相关情况等信息有详细的掌握,然后对饮食营养护理计划进行制定,如果在妊娠之前,患者的BIM在18.5 kg/m2以下,那么在妊娠早期,需要摄入35 kcal/(kg·d)的能量;如果妊娠前在18.5~23.9 kg/m2之间,那么需要摄入30~35 cal/(kg·d)的能量;如果妊娠前在24~27.9 kg/m2之间,那么就需要摄入25~30 cal/(kg·d)的能量;如果妊娠前在28 kg/m2以上,那么需要摄入25 cal/(kg·d)的能量。如果孕妇孕周发展到中期以及晚期,那么需要在上述能量的摄入中,再增加200~300 cal左右的能量。除此之外对于各种物质的摄入也要保持一定的比例,通常情况下碳水化合物在50%~60%之间,脂肪一般在20%~30%之间。另外患者还要采取少食多餐制,每天进行6次进食。

3.3 运动护理干预

除了需要对患者的饮食进行控制之外,还要加强其体育锻炼,运动计划的制定也需要结合患者个人情况。为了避免发生低血糖等情况,需要嘱咐患者不要空腹运动,在进食后也不要立即进行运动,通常情况下在进食后需要休息1/2~1 h之间,才能够进行运动,运动时间不能超过45 min,但是必须要在30 min以上,运动的主要方式为孕妇瑜伽以及散步等,除此之外在运动前后还要对患者的脉率进行测量。

4 结语

对于血糖控制不理想,应于35周人院,在控制血糖的同时可给予促胎肺成熟,若无并发症,可让其自然待产分娩,但必须严密观察产程,若有并发症和产程异常,需适时终止妊娠。妊娠期糖尿病本身不是剖宫产指征,但有妊高症,胎儿窘迫、巨大儿等应当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

参考文献

[1]董丽敏,印娟.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妊娠结局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5(19):3006-3009.

[2]易云霞,潘伙燕,陈丽英,等.综合护理对34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结局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13):122-123.

[3]冯淼.67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2013,7(7):10-11.

[4]耿中群,刁雪芹,曹海伟,等.早期综合护理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5,27(10):1580-1583.

[5]张桦.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2,13(2):134-135.

[6]胡艳粉,李领侠,张莹,等.综合护理干预对我国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围生期并发症及妊娠结局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2):143-150.

上一篇:艺术的价值探讨下一篇:幼儿园常规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