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低血糖的护理

2024-07-14

老年性低血糖的护理(共10篇)

老年性低血糖的护理 篇1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内分泌性疾病,在我国发病率高且呈快速增长趋势, 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往往病史长,疾病的临床症状表现趋于复杂,用药繁复,治疗期间更容易发生低血糖。 低血糖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常见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1],其主要损害机体心脑血管系统,若不能得到及时救助,很可能会造成心、脑等重要器官的永久性、不可逆的损害,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2]。 因此对于老年糖尿低血糖症早期确诊,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治和护理对策,对确保糖尿病老年患者生命健康意义重大。 该院2012 年1 月—2016 年10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发生低血糖患者25 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2012 年1 月—2016 年10 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发生低血糖患者共25 例,男16 例,女9 例,年龄60~85 岁,平均(68.80±10.70)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 年WHO公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3], 病程8 ~21 年, 平均(11.2±7.3)年,25 例中合并高血压12 例,冠心病15 例,周围神经病变9 例,肾脏病变11 例。 午夜发病者16 例(占64.0%),清晨发病者7 例(占28.0%),白日发病者仅2 例(占8.0%)。 25 例患者发病前均曾应用降血糖药物(单独应用胰岛素患者3 例,单独应用磺脲类降糖药物患者5 例,应用胰岛素联合磺脲类患者9 例,应用磺脲类联合双胍类药物患者8 例)。 发病时检测血糖均<2.8 mmol/L, 所有病例均进行了头颅CT检查, 均排除急性脑血管意外疾病。 其中9 例临床表现为饥饿、心慌、 多汗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有7 表现为乱语、嗜睡、躁动不安等行为异常;6 例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进行血糖监测时发现低血糖症;3 例直接进入昏迷状态才被发现。

1.2 治疗和转归

该组明确低血糖后,迅速给予50%糖静脉注射,后予10%葡萄糖静脉滴注,动态测血糖1 次/d,血糖控制在正常偏高水平或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待患者意识恢复,状况允许尽快鼓励其恢复饮食,不能进食者继续静脉补足能量。 同时给予吸氧、营养脑细胞、改善脑组织血供,合并颅高压者予以降颅压治疗[4]。 转归:25 例患者所有神经症状和体征均消失,无后遗症发生。

2 护理措施

2.1 发现高危人群,熟悉低血糖症状及处理

对老年糖尿病病患者,由于老人肝肾功能衰减,药物代谢速度减慢,容易发生药物蓄积,因此应用降糖药物可能导致血糖降低, 处理不及时甚至会发生低血糖昏迷。 相当一部分患者可先有出汗、无力、心悸、烦躁、情绪改变等低血糖反应,一部分则无低血糖反应,直接进入低血糖昏迷状态,尤以夜间发生者多见。 临床护理中一旦发现这些情况, 应及时补充糖水或其他含糖饮料,重者应立即静脉葡萄糖,并监测血糖,维持血糖在正常水平。 低血糖反应会因个人体质、血糖下降速度、个体反应、程度、病因、耐受性不同而产生不一样的反应[5],临床凡遇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昏迷、偏瘫、病理征阳性时,且勿只简单考虑急性脑血管意外,还应考虑到低血糖脑病,常规检测血糖。

2.2 指导体育锻炼

运动在糖尿病治疗中占重要地位, 对老年人尤其要注意控制有效、安全的运动强度,运动时可随身携带食物,运动量不可过大,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最佳运动时间选择在餐后1 h,禁忌空腹运动;运动时间每次控制在30 min左右,以心率较安静状态下增加20%,微微出汗的有氧运动为佳。 有晨练习惯者宜在运动前喝杯牛奶,吃几块饼干为宜,当出现低血糖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运动,服用随身携带的食物以补充糖。

2.3 健康宣教

对患者和家属加强健康指导, 教育患者知道发生低血糖的危害、常见诱因并学会如何避免这些诱因,教会患者识别低血糖反应的临床表现, 掌握自救的常用方法。 脑组织的能量供应主要来源于葡萄糖的有氧氧化,所需葡萄糖几乎完全依赖于血糖的持续供应,脑能量代谢的维持依靠循环中的血糖供给, 使大脑对低血糖非常敏感。 低血糖症的诱发因素有降糖药物滥用、饮食减少、运动过量和并发症多等[6], 按时按量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生活保持规律,进餐定时定量,运动保持恒定, 运动前适量进食或适当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经常测试血糖,尤其是注射胰岛素及常发生夜间低血糖者。

3 小结

低血糖脑病的预后取决于低血糖的程度及持续时间,低血糖程度越重,持续时间越长,越易造成不可逆脑损害,神经系统症状恢复越差,甚至可危及生命[7],越早纠正低血糖,神经系统症状恢复越快。 因此临床工作中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不可逆脑损害。 临床护理工作中可采取以下措施预防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症: 应用降糖药物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 直至能够维持理想的血糖水平,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平稳的血糖控制可能比严格的血糖控制更有意义, 为避免严格控制血糖可能带来的低血糖脑病的风险, 适当放宽控制目标可能是惟一选择, 目前理想的血糖控制目标为8.3~10 mmol/L[8];当患者进食减少或运动量较大时, 要及时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 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及时调整降糖药物用量;积极进行健康宣教,使患者了解低血糖症的知识,重视日常血糖检测。

参考文献

[1]奚有锋.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症的临床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5):79-80.

[2]Paluszcazk J,Misiak P,Wierabicka M,el al.Frequent hypermethylation of DAPK,RAR bela,MGMT,RASSFZA and FHZT in 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and adjacenl normal mucosa[J].Oral Oncol,2011,47(2):104-107.

[3]Armstrong Lavery,LA,Harkless LB.Validation of a diabetic wound classification system the contribution of depth,infection,and ischemia to risk of amputation[J].Diabetics Care,2008,21(4):885.

[4]黄淑娟,蒋爱敏.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昏迷75例救治和护理策略[J].心血管病防治,2013,13(6):501-502.

[5]高金玲.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昏迷的临床探讨[J].糖尿病新世界,2015(12):146-147.

[6]郑月月.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症的临床特点、诱发因素及预防[J].中外医疗,2013(36):54-55.

[7]程春花.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脑病16例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3,6(11A):147-148.

[8]Pau L E,Marik MD,Jean-Charles.P,el al.Toward undeesanding tight glyeemic control in the ICU:a syslenatic review and mela-analysis[J].Chest,2010,132(3):544-551.

老年性低血糖的护理 篇2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340-03

低血糖症是一组多种病因引起的以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过低,临床上以交感神经兴奋和脑细胞缺氧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正常人空腹血糖浓度<2.8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mmol/L即可诊断为低血糖。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危重并发症,若未给予有效治疗措施,则长期低血糖可引发不同程度的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安全[1]。本文通过研究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情况,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糖尿病治疗的78例老年患者,选择其中18例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62岁~83岁,平均年龄71.3±3.4岁;病史5年~21年,平均病史13.5±2.1年;其中9例患者并发冠心病,5例患者并发高血压,4例患者并发脑血管意外病变。有11例患者表现为明显的心慌、出汗、手抖、面色苍白等症状,7例患者表现为反应迟钝、嗜睡等脑功能障碍。18例低血糖患者中有4例患者调整胰岛素用量时发生低血糖,6例患者注射胰岛素或口服药物过量引起低血糖,5例患者口服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后未食用药物引起低血糖,3例患者运动过量引起低血糖。

1.2 护理方法

1.2.1 饮食护理 根据患者的体重、身高以及血糖情况计算患者每天需要的热量,嘱咐患者定时进食,保持药量与饮食量的平衡。若患者的身体出现明显不适,进食量相较于以前明显下降,则降糖药物的服用量以及胰岛素药量也应减少[2]。

1.2.2 药物护理 护理人员应及时向患者讲解降糖药物的服用方法、服用量以及不良反应情况。若患者并发症较多,则应告知患者服药的注意事项。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医嘱给予患者药物,并嘱咐患者用药前以及用药后不能大量运动。注射胰岛素的患者需注意用药时间以及药量等,注射部位应选择非运动部位,避免出现快速吸收的情况。

1.2.3 运动指导 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的年龄、体力、病情等情况,为患者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并监督患者长期坚持。护理人员也可指导患者自测脉率,采取慢跑、快步走等适宜的活动,运动结束后可加餐。

1.2.4 血糖监测 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及家属血糖监测、控制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的血糖测量方法,定期观察血糖的变化情况。有研究显示[3],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0~8.0mmmol/L,餐后2h血糖应控制在7.8~10mmmol/L。因老年糖尿病病情不稳定,低血糖症状易发生在晚间,因此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及家属睡前监测血糖,若患者的血糖值较低,可则加餐;而因糖尿病低血糖发病早期无临床症状,若患者糖尿病病史长,则发生低血糖往往无明显临床症状,有研究显示[4],老年糖尿病病史长且患有低血糖的患者,发病早期易出现无症状低血糖,发病率约为10%左右,这也就要求家属及护理人员随时观察血糖的变化情况,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1.2.5 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低血糖的相关知识,包括低血糖的发病原因、危害等,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告知患者低血糖的相关症状,如出汗、乏力、心悸以及手抖等情况,提高患者及家属的自测能力,让患者或家属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低血糖症状,并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护理人员还应告知患者外出时应携带糖类食品,若出现低血糖症状应立即服用。

2 结果

18例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经对症治疗以及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干预后,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无一例患者死亡。

3 讨论

低血糖是糖尿病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因老年患者机体的各项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若出现低血糖症状,严重的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年龄因素、饮食因素、药物因素、活动因素等均可引起糖尿病低血糖症状。若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可应立即给予患者含糖食物。一般情况下,低血糖患者在进食含糖食物后15min内症状可有效缓解,若患者症状较为紧急,可给予静脉推注40ml~60ml50%葡萄糖治疗方式[5]。因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易发生低血糖,加之老年患者的反应较为迟缓,因此家属应24h陪护,避免发生低血糖症状而未及时察觉。治疗期间,护理人员还应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护理、运动护理、药物护理、健康教育等,通过全方位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对低血糖症状的认识,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

通过本组研究可以看出,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发生低血糖症状,临床护理中应通过加强对患者的护理降低低血糖的发生。对低血糖患者,应加强治疗措施,降低低血糖对患者的危害,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本组18例低血糖患者经对症治疗后,无一例死亡,患者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谭增红.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预防与护理[J],2014,34(12):161-162.

[2]梅金焕,段雪玲.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预防与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2,10(3):170-171.

[3]鄢立辉,朱成娟.老年糖尿病的特点及护理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29(09):123-124.

[4]陈金梁.如何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03(08):26-27.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患者, 男19例, 女13例, 年龄在60~83岁之间。平均67.7岁;病程5~37年, 平均18.5年。合并高血压15例, 动脉硬化10例, 冠心病6例, 肺部感染3例。其中应用胰岛素治疗20例, 口服磺脲类降糖药12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低血糖诊断标准。

1.2 原因分析

(1) 由于老年人代谢功能降低, 发生低血糖时拮抗调节激素缺陷所致。加之, 老年人肾上腺激素β受体兴奋性降低, 而微血管病变、植物神经病变等合并症致肾上腺反应缺陷, 使胰岛素储备过量, 肝糖原储备不足使老年糖尿患者易发生低血糖反应[1]。 (2) 老年人患有多种疾病, 可能同时服用的药物能增强降糖药物的效应。已知磺胺药、H2-受体拮抗药、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喹诺酮类抗生素等可增强降糖药物的作用[2]。可能是诱发低血糖症的原因。 (3) 健康教育不到位:在治疗中出现饮食不当、用药后未按时就餐, 应用药物剂量过大或病情减轻后不监测血糖, 胰岛素仍未及时调整剂量致低血糖发生。

2 预防及护理

2.1 心理护理

因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较高, 发作前又无警告症状, 甚至成昏迷状态, 这种突发性意识障碍在患者心理上造成一种恐惧、抑郁, 并给家属增加了负担。所以在护理中, 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关心体贴患者, 及时掌握心理状态予以疏导, 告知患者低血糖是可以预防的, 鼓励患者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正确治疗,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

2.2 一般治疗

对老年患者的治疗, 应首先采取饮食控制或口服降糖药, 尽量不用胰岛素。

2.3 药物治疗

老年人避免重复使用较强的降糖药物, 不强求血糖必须控制在正常范围, 可比正常值稍高一点。24h尿糖定量 10~20g, 餐后2h血糖11.1mmol/L (200mg/dL) 。有利于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2.4 应急准备

对出现重症低血糖症的患者, 经明确诊断后应给50%葡萄糖液40~60ml静脉注射, 酌情重复应用。再给予10%葡萄糖液500~1 000ml调节滴速维持血糖水平在6~10mmol/L, 直到药物的低血糖效应期消失, 同时给予胰高血糖素治疗。发生昏迷者应给予相应的急救处理。

2.5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使用胰岛素, 强效降糖药的患者应密切监测血糖, 教会患者及家属使用便携式血糖仪, 以便调整药物剂量。晚上加服降糖药时须特别慎重, 因低血糖多在夜间或凌晨空腹时发生。对肝肾功能不全及体弱消瘦导致肝糖原储备不足、年龄过大者要高度警惕, 以上情况易引起低血糖的发生甚至死亡。

2.6 日常问题的应对

指导患者随身携带少量糖果、饼干, 以备发生低血糖时食用或运动时应适量加餐。因故延迟进食或伴有胃肠功能紊乱:腹泻、呕吐者应减量用药或停药。体力活动增加、运动量增大时需及时加餐, 注射胰岛素30min时必须按时就餐。外出时, 携带卡片、写明患者姓名、地址、联系人、急救中心电话及所患疾病名称等以备急用。

2.7 健康教育

使患者了解糖尿病治疗中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的重要性, 应以联合治疗为主。

3 讨论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发生是完全可以预防的。笔者体会, 老年患者的饮食指导不宜过分强调。片面过分控制饮食, 往往会造成进食量急剧减少, 导致营养障碍, 体力下降, 容易发生低血糖。遇有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症状时, 应注意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经常监测血糖变化, 以防低血糖的发生。老年人自我保护能力差, 严禁患者随便增加降糖药物。联合应用多种药物时, 一定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对血糖的影响。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低血糖,预防,护理

参考文献

[1]王惠平.老年糖尿病无症状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 (J) .陕西医药杂志, 2005, 34 (7) :896.

老年直立性低血压的护理 篇4

2.体位变换护理。老年患者血管壁硬化,弹性减弱,顺应性下降,动脉反射性代偿调节机能差,加之心脏自律神经功能呈退行性改变,当体位变化时,因重力使血液滞留在低位,心排出量减少,因此,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凡确诊为直立性低血压的老年患者,变换体位时幅度要小,动作要缓慢,由卧位转为直立位时,先坐起,同时做双下肢屈伸活动,促进下肢静脉回流,然后再立起,以防止或减少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

3.饮食护理。餐后血液积于内脏,使循环血量降低,此时突然站立,会导致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老年人进餐后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都下降,有引起大脑局部缺血和脑卒中的危险。如果在餐后低血压的基础上再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对患者危害更大。因此,嘱患者少量多餐,食物以易消化为主,餐后要休息片刻再站立走路。

4.用药护理。抗高血压、镇静、利尿及抗抑郁药物均可引起老年人功能性直立性低血压。因此,给老年患者用药前先测量和记录卧位与立位血压;观察患者在站立时是否有头晕、黑蒙等症状;定时测量立位血压,根据血压变化调整用药量,避免发生低血压反应。

5.排便护理。老年人如厕蹲坑时间过长、便后突然站立时会发生直立性低血压,这是护理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应指导患者进食含适量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可用缓泻剂;告知患者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最好采用坐式便器,必要时由家属协助。

6.适量运动。起床1小时后进行锻炼,如散步、做气功等,通过运动增强呼吸、循环、消化功能及下肢肌肉肌力,提高体位改变的耐受力。

7.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引起直立性低血压的原因及应对措施,使他们了解直立性低血压的预防。患者一旦出现眩晕、黑蒙、视物模糊、恶心等症状,立即坐下或躺下,并向医护人员呼救。

老年性低血糖的护理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住院患者57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 均为2型糖尿住院患者。男32例, 女25例, 年龄63~89岁, 平均74岁, 病程4个月~30年, 平均18.2年。57例有并发症47例, 其中合并陈旧性脑卒中10例、高血压21例、冠心病8例、肾病7例。

1.2 发病原因

运动量太大4例, 未按时进食7例;饮酒2例;吃药与进食不相配合14例 (进食量少或发生急性胃肠炎未减少或停用降糖药) ;加大胰岛素剂量发生11例;口服降糖药使用不当12例;诱因未明4例。

1.3 临床表现

急性交感神经兴奋症状23例 (40%) , 表现为出冷汗、心悸、四肢无力、面色苍白、饥饿感、睡中惊醒等;脑功能障碍28例 (49%) , 头颅CT未见异常, 表现为意识障碍、昏迷、精神行为异常等。无症状低血糖6例 (12%) , 仅于检测血糖时发现。所有病例血糖在1.2~2.6 mmol/L。即刻血糖浓度均低于3.0 mmol/L, 符合老年人低血糖的诊断标准。

1.4 发生时间

空腹和餐前发生34例 (含运动量过大7例) , 占59%夜间发生13例, 占23%, 餐后发生5例, 9%, 其他时间发生5例, 占9%

2 低血糖的护理

2.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提高识别能力

观察患者神志和活动情况, 有无脸色苍白、浑身无力、饥饿、发抖出虚汗、头晕嗜睡等, 老年人因反应性低, 可能体会不到低血糖的发生, 特别在夜间可能会出现无警觉性低血糖症直接进入昏迷状态。如果睡前血糖低于6 mmol/L, 时, , 临睡前进少量甜食。告知亲属随时注意患者的病情, 夜班护士一定要及时巡视病房, 重视患者主诉。特别是对年龄大, 病程长, 合并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及初诊糖尿病血糖控制不稳定者要细心观察, 同时监测3:00血糖, 及时发现无症状性低血糖

2.2 加强健康教育

要反复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早期低血糖的警戒症状, 如面色苍白、疲乏、出汗、心悸、头晕及饥饿感等, 以及低血糖发生时的急救措施, 如进食水果糖、饼干等, 直至患者及家属能够复述。身边备甜食以便随时服用。随身携带病情说明卡, 写明姓名、地址、病情及用药情况。定期检测血糖, 尤其是病程长的患者。按时定量进食, 避免空腹、饮酒。进行规律的适度的体育活动, 并注意运动停止后数小时可诱发的迟发性低血糖。根据老年糖尿病的特点, 应适当放宽血糖控制标准。有学者认为空腹血糖控制在7.0~8.0 mmol/L, 餐后2 h血糖控制在78~10.0 mmol/L为宜[2]。

2.3 注重心理护理

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因病程长或病情经常反复而产生悲观情绪。认为长期服药和反复住院治疗, 给家里增添了不小的经济负担, 觉得愧对家人, 所以当出现早期低血糖症状时怕麻烦家人, 不愿告诉护士, 希望自己能挺过去。针对这种情况, 护士应主动关心体贴患者, 多与患者交流;使其, 配合治疗, 保持乐观情绪。

2.4 重点交接班

护士在交接班时, 一定要详细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 如饮食、运动、降糖药物使用情况及患者的心理状态, 如患者有食欲不佳, 热量摄入不足, 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急性胃肠炎, 都有可能发生低血糖。

3 讨论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与老年糖尿病的以下特点有关。 (1) 老年患者各种器官功能衰退, 降糖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分解及排泄作用下降, 抵抗低血糖反应的升血糖激素如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等分泌减弱, 导致低血糖反应反复发生[3]; (2) 营养不良、肝肾功能不全或同时服水杨酸盐、β受体阻断药均可加强磺脲类药物的降糖作用而引起低血糖; (3) 慢性胰岛素过劳综合征, 夜间低血糖者多见于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 特别是在强化治疗中, 不适当地增加了中长效胰岛素注射剂量后会经常发生。约10%的患者可以表现为无症状低血糖。因此护士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 重点交接班, , 动态观察病情, , 以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许曼音.糖尿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2]于明洁, 刘丹, 徐和, 等.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12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5, 5 (11) :2159.朱禧星.现代糖尿病学.

老年性低血糖的护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7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患者的选入标准:患者均患有糖尿病并且得到临床的确诊,排除患者患者心脏病、肾脏疾病等可能影响该研究的病情,并且患者的意识清楚,可以配合该的研究。患者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32例,患者的年龄在38~50岁之间,患者的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不纳入该研究的数据统计中,并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 主要是按照医师的嘱咐进行护理,实验组患者采用综合性的护理,主要有心理护理、病情观察、药物护理、饮食护理和健康指导等。

1.3 护 理效果评价

让患者对于该的护理进行满意度的评价,主要有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 并且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情况综合的判定患者的护理情况。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从数据的统计上看,实验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为92.3%,对照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为76.9%,实验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要好于对照组患者,详细的数据统计见表1。

[n(%)]

注:实验组和对照组,χ2=4.63,P<0.05。

3 讨论

老年糖尿病无症状低血糖是比较严重的并发症, 进行综合性的护理对于患者的病情可以进行很好的预防。在该的研究中对患者进行的综合性护理主要有心理护理、病情监测、药物护理、饮食护理和健康指导等[2]。

心理护理:糖尿病患者对于自身的疾病缺少一定的知识,认为自身的疾病过于严重,因此具有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常见的有烦躁、消极、悲观等情绪,因此护理人员需要用温和的语气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多与患者进行沟通,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病情宣讲, 让患者对于自己的病情有着更多的了解,从而消除患者的紧张。稳定患者的焦虑情绪,树立疾病的恢复信心,从而积极的接受治疗。病情监测:对患者进行血糖监测,防治患者的血糖不稳定发生低血糖症状,导致患者无症状低血糖的主要原因就是口服降糖药、胰岛素过量等,对于服用强效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要密切的观察患者的血糖变化和意识状态,如体温、呼吸、脉搏等,若出现异常反应及时的通知医师进行处理。若患者出现了冷汗、面色苍白、严重乏力等症状要密切观察,防止出现低血糖现象,让患者使用一些高糖含量的水果、饼干等食物,必要的时候静脉注射葡萄糖等。对于出现昏迷症状的患者进行吸氧护理,以维持患者的新陈代谢[3]。药物护理:患者要严格的按照医嘱进行用药,不可私自增减药量,对于药物的服用时间也要严格的界定,从而保持最佳的降糖效果。胰岛素要保存在2~8℃的环境下,不能进行冷冻保存,在餐前30 min进行皮下注射,剂量严格控制。患者要避免使用一些药效强的降糖药物, 对于容易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在控制血糖时范围可以比正常的稍微高一些。饮食护理:饮食是控制患者血糖的最重要的途径,患者的饮食要清淡,定时定量进餐,选用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对于含糖量高的使用要限制食用,严禁食用甜点、蜂蜜、冰糖等食物,并且减少饮酒,严禁空腹饮酒等。健康指导: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多锻炼、跑步、体 操等 ,并且控制运动 的时间。帮助患者进行血糖监测,让患者了解低血糖发作的症状,对于用药说明、可能进行的不良反应要详细的说明,发现异常及时的进行处理。患者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从而预防疾病的复发。

综上所述, 采用综合性护理对于老年糖尿病无症状低血糖的预防有着非常好的护理效果,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高,可以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综合性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无症状低血糖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在2013年4—8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7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实验组患者采用综合性的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临床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为92.3%,对照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为76.9%,实验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要好于对照组患者。结论 采用综合性护理对于老年糖尿病无症状低血糖具有非常好的护理效果,可以很好的预防患者的病情发作,护理意义积极,可以在临床的护理中应用。

老年性低血糖的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病人并发低血糖46例, 男32例, 女14例;年龄50岁~83岁 (66.4岁±7.2岁) ;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 (WHO) 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排除精神疾病、智力及语言障碍;合并心血管疾病17例, 视网膜病变2例, 周围神经病变7例, 肾功能不全2例, 其他感染7例;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16例, 口服降糖药治疗20例, 同时服用降糖药与皮下注射胰岛素10例。病人治疗过程中出现出冷汗、乏力、心悸、头晕、嗜睡、反应迟钝、昏迷、发作时抽搐等低血糖症状。

1.2 处置措施及结果

本组46例老年糖尿病病人中, 低血糖症状发作时均立即用强生血糖仪测定血糖, 同时采静脉血行血糖测定为0.9 mmol/L~2.8 mmol/L。其中对于出现饥饿、出冷汗及乏力等轻度低血糖症状, 进食后症状缓解;对于血糖较低的病人立即给予50%高渗葡萄糖注射液40 mL~60 mL缓慢静脉注射, 再给予5%~10%的葡萄糖注射液静脉维持, 使血糖水平维持在6 mmol/L~12 mmol/L。所有病人经及时正确处理均完全恢复, 生命体征平稳, 均未留后遗症。

1.3 原因分析

①由于老年人代谢功能降低, 发生低血糖时拮抗调节激素缺陷所致[1]。②饮食因素。病人在不进食或者进食很少的情况下, 同时服用降糖药, 病人没有及时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③运动量过大或者运动时间选择错误也是引起低血糖反应原因之一。④药物因素。使用中、长效降糖药是发生低血糖危险因素, 药物的相互作用, 药物配伍不合理, 增强了降糖效果造成低血糖, 如磺胺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等可增强降糖药物的作用[2]。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护士组织病人及其家属召开座谈会, 给病人提供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支持的机会, 为病人创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 以利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提高生活质量, 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心理疏导以及鼓励老年人, 充分调动其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告知病人出现症状不要慌张, 可自行进食, 症状一般均可缓解。

2.2 药物护理

老年糖尿病病人服用降压药、降脂药等多种药物, 应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老年糖尿病病人避免重复使用比较强的降糖药物。护士应该了解药物的毒副反应, 选用无肾毒性或肾毒性小的药物。使用注射用胰岛素时, 胰岛素剂量要准确, 注射时间应根据病人进食时间灵活掌握, 注射于非运动部位, 注射要准时, 以免产生低血糖。静脉输注胰岛素速度要平稳, 防止因输注速度过快引起血糖波动过大。血糖接近或恢复正常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调整剂量。餐前服降血糖药物, 30 min后一定要进食, 餐中服用的药物及时服用;对血糖不易控制的病人, 及时监测血糖。及时调整用药。

2.3 调整生理合理饮食

饮食定时、定量是糖尿病病人控制血糖的关键, 饮食不规律是诱发低血糖最重要的诱因[3]。老年病人消化系统较差, 制订个性化饮食方案, 护士应该教会病人及家属饮食热量计算法, 使病人能够掌握。老年糖尿病病人的生理器官老化, 自我管理能力下降, 护士加强对老年糖尿病病人服药、饮食、运动等相关知识的指导[4,5], 告知应急情况下如何调整降糖药及胰岛素的量, 内容具体、细致且要通俗易懂。

2.4 健康宣教

护士要反复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早期低血糖的症状, 如面色苍白、疲乏、出汗、胸闷、心悸及饥饿感等[6], 出现低血糖时能够采取急救措施, 病人应该常备甜食, 以便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可随时服用。凡遇到有意识改变或脑功能障碍的老年人, 应常规快速检测血糖, 警惕低血糖脑病。老年糖尿病病人应该定期检测血糖, 调整药物剂量。病人平时随身携带病情说明卡, 写明姓名、地址、病情及用药情况。

3 小结

在护理上, 护士日常应加强对老年糖尿病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增强对低血糖的危害性、诱发因素以及自救措施的认识[7];在降血糖药物应用上应遵循选用半衰期短、血药浓度积蓄较少、从小剂量开始等原则, 同时应该定期监测血糖、尿糖, 提高防范意识, 从而降低低血糖反应的发生率。

摘要:[目的]总结老年糖尿病病人并发低血糖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老年糖尿病病人并发低血糖的临床资料。[结果]经及时处理, 病人均完全恢复, 生命体征平稳, 均未留后遗症。[结论]老年糖尿病并发症较多的病人需密切观察病情, 及时监测血糖、给予合理的护理干预, 以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关键词:糖尿病,老年病人,低血糖,护理

参考文献

[1]崔改芳, 王香丽.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8, 21 (3) :347-348.

[2]余江平, 周捷, 贺德辉.几类对血糖调节有影响的药物[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2, 2 (1) :51-53.

[3]承红, 胡青.老年2型糖尿病低血糖反应特点与护理策略[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护理版) , 2008, 4 (5) :87-88.

[4]宋伶.老年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J].护理研究, 2007, 21 (5C) :1334-1335.

[5]牛建萍, 牛建敏.浅谈老年糖尿病目前的现状及健康教育[J].护理研究, 2007, 21 (增刊1) :210-211.

[6]常宇峰, 郭翠英, 彭丽花, 等.糖尿病病人并发低血糖临床观察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07, 21 (增刊1) :166-167.

老年性低血糖的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7 7例患者, 其中男5 1例, 女2 6例。选择标准:所选患者都与WHO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相符合, 且糖尿病史最低为十五年, 平均高龄在65~77岁, 而且都无心脑肾等严重病症, 都未患过精神疾病, 无智力以及语言沟通障碍。皮下注射胰岛素20例, 口服降糖药41例, 同时服用降糖药和皮下注射胰岛素12例, 饮食控制4例, 总计77例。

1.2 护理干预方法

前3周对77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随后对77患者的行为。认知以及心理采用护理干预, 3周之后对77例患者低血糖的发病率进行对比。

1.2.1 行为干预

(1) 对饮食方面进行指导。通过合理的饮食治疗及规范的营养搭配, 可以有效的控制人体内的血糖含量, 减轻体质量, 改善脂类的新陈代谢, 让患者处于最佳的健康状态。每天都会有专门的护士去注意患者的进食状况, 判断患者的饮食搭配是否合理, 并与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沟通, 教会他们怎样安排均衡的饮食搭配以及食品交换方法:每天总热量中糖类约占50%~60%, 脂肪约占30%, 蛋白质约占15%~20%, 食盐的摄入量最好限制在6 g/d左右, 每天膳食纤维最少为40 g。与此同时, 还要注意患者饮食不能过于单一, 要多样化, 让患者摄入的营养能满足人体一天的正常需要, 鼓励患者食用粗制米面, 最好食物中掺入一定量的杂粮, 提醒患者及患者家属哪些属于禁食食物, 尤其是动物内脏以及鱼卵等食物要特别强调;不能随意减量或者加餐, 应该定时、定量。帮助患者理解食物与药物之间的联系, 在发现患者饮食减少或者食欲不佳时, 应该第一时间通知医师患者状况, 从而及时对降糖药的剂量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患者还要注意不要在餐前洗澡, 少或者不饮酒, 若是体力活动及运动量有所增加, 应该及时加餐, 补充能量。要注重饮食卫生, 不要吃隔夜食物, 以免因为食物营养流失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2) 运动安排:预先制定一个合理的运动计划, 安排合理运动活动, 在运动期间要适当的休息, 以免出现疲劳过度和情绪波动较大等现象。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身体状况一般都较差, 所以运动应该因人而异、量力而行, 主要以有氧运动为主, 例如散步、太极拳、气功等。每次运动时间应该在30~60 min, 活动时间最好安排在三餐后60~90 min, 每周最少运动3次, 同时还要根据体质的变化对运动量进行合理的调整, 一般情况下, 以运动5 min内心率恢复到正常状态为准。与此同时, 在运动时若是感觉头晕、心悸、出汗、无力等不适症状, 应该马上停止运动[2]。

1.2.2 认知干预

要加大宣传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 让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更加了解因糖尿病引起的相关症状, 了解用药时应该注意的相关事项, 特别是引发低血糖的诱因及症状应该重点宣传, 同时教导患者家属相应的强求措施。医院还应编制关于糖尿病健康的指导手册, 重点对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运动以及治疗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从而减低低血糖的发病率, 提高患者对低血糖的认知水平, 帮助患者建立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低血糖。

1.3 评价低血糖的标准

以WHO规定的低血糖标准为主, 即血浆血糖在2.8 mmol/L以下或者末梢血糖在2.5 mmol/L。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所记录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计数治疗采用配对χ2检验, 检验水准取α=0.05 (双侧) 。

2 结果

在77例糖尿病患者中, 干预之前有19例发生低血糖, 该病发病率为24.67%;干预之后有3例发生低血糖, 该病发病率为3.89%, 见表1。

3 讨论

护理干预能有效的提前预防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发病率, 而减低低血糖的发病率是治疗老年糖尿病的一项有效措施和重要环节。通过加大对糖尿病病症的宣传力度,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能有效的提升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水平和减低糖尿病低血糖的发病率。我院此次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认知行为干预后, 明显的发现低血糖的发病人数远远低于只进行临床常规护理的患者人数, 这与报道的结果相符合。

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治疗环节中是最基本的一个环节, 它通过让患者自行掌握糖尿病的有关知识, 使得患者主动去配合医师的治疗, 按时服药以及定期检查血糖, 从而控制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在正常范围内, 避免出现血糖过低的现状。一般空腹时血糖浓度在8 mmol/L上下浮动, 饮餐2 h后在10.0 mmol/L上下浮动即可。睡眠时血糖若是在6.7 mmol/L之下, 一定要提醒患者进食适量的豆腐干或者热牛奶。出门时, 糖尿病患者要随身携带饼干糖果, 随时补充血糖, 纠正低血糖反应症状;患者还应随时随身携带一张硬卡片, 在卡片上标注患者姓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以及疾病诊断, 以便在发生低血糖失去知觉之后, 能得到及时恰当的救治处理;向家属以及周围人, 介绍有关糖尿病低血糖的知识, 让他们了解低血糖的症状, 还要教导他们在低血糖发生之后, 如何及时处理[3]。

总而言之, 在工作中一定强化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意识, 加大宣传力度, 强化护理干预, 同时还要加强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用药方面的管理力度, 督促并指导患者家属监督老年糖尿病患者在饮食和服药方面的注意;加强护士与患者的沟通, 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强化他们的防范意识, 从而降低低血糖的发病率, 提升糖尿病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有针对性的对预防护理措施护理干预进行探讨, 达到减低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病率。方法 前3周对我院≥65岁高龄糖尿病患者进行普通护理, 随后对患者的行为、认知及心理采取护理干预, 在3周结束之后对低血糖的发病率进行对比。结果 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后, 明显的发现低血糖的发病率相比以前降低了, 特别是皮下注射胰岛素且同时服用降糖药和皮下注射胰岛素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普通护理的基础之上采取护理干预措施, 能有效的减低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病率。

关键词:护理干预,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林似.10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护理干预[J].福建医药杂志, 2009, 31 (6) :176.

[2] 云瑞峰.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护理干预[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2, 9 (8) :1011.

老年精神病患者低血钾的护理 篇9

【关键词】老年精神病患者;低血钾;原因;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164-0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50例,男性22例(44%),女28例(56%),年龄在55-80之间。其中城市退休老人35例(70%),农村老人15例(30%)。

1.2诊断及用药情况精神分裂症14例(28%),情感性精神病3例(6%),老年性痴呆6例(12%)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12例(24%),麻痹性痴呆3例(6%),精神分裂症合并心血管疾病6例(12%),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6例(12%)。用药情况:单用氯丙嗪14例(28%),氯氮平5例(10%),奋乃静6例(12%),氟哌啶醇3例(6%),利培酮4例(8%),舒必利合用奋乃静3例(7.2%),氯丙嗪合用氯氮平2例(4%),奋乃静合用二甲双胍8例(16%),利培酮合用地高辛5例(10%)。

1.3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和血钾改变

1.3.2神经肌肉表现:全身乏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卧床不起,行走不稳,蹲下站不起来,四肢酸痛麻木,软弱无力,严重者发生肌肉麻痹。

1.3.2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1.3.3心血管表现以心律失常为主。在心律失常以前,心电图上已可出现低钾改变。心电图提示如下:a. S-T段压低。b. T波减低、平坦、双相(-+)或倒置。c. U波增高,常超过同导联的T波,T-U相连成双峰状。d.可出现心律失常,如过早搏动,房性或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颤动。少数患者可出现房室阻滞。心室颤动是缺钾的致死原因之一。

1.3.4泌尿系统表现排尿不畅,尿储留。血钾定量:2.5~3.5mmol/L ,重者2.5mmol/L以下

2临床观察与护理

2.1病情观察由于老年精神病患者各种功能性精神疾患在老年期前因反复发作,病程逐渐转为慢性,到老年期多表现在慢性精神衰退阶段。痴呆病人多伴智能障碍,记忆力减退,缺乏主诉和自知力,往往言语颠倒,答非所问,或者缄默不语,加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影响了患者对躯体疾病的躯体反应。因此,临床护士在观察病情时应特别注意患者的精神与体力改变。护士应熟悉病房每个患者的病情,对经常言语过多、行为紊乱、精神兴奋患者,一旦发现由兴奋状态转为安静,言语动作减少,精神差,走路有气无力,必须警惕是否存在低血钾症等异常情况。

2.2补钾治疗时的护理低血钾的治疗原则是补钾,防治并发症,预防医源性高血钾。

2.2.1服补钾 大剂量服钾常引起肠绞痛和粘膜溃疡,将10%氯化钾稀释于果汁或牛奶中餐后服用,则明显减轻对胃肠道的刺激。

2.2.2静脉补钾护理人员必须掌握氯化钾的用法。剂量要遵照医嘱执行,用10%葡萄糖稀释至0.3%以下静脉滴注,禁止直接静脉注射。24h补钾总量成人一般为6g。

2.2.3饮食护理低血钾患者除了药物治疗外饮食护理更为关键,低血钾患者肌无力逐渐加重,活动受限,食欲差,重者累及呼吸肌,呼吸困难,消耗大,应适当给予患者高热量、高维生素、富含钾的易消化的饮食。可进食的患者鼓励其多饮水,保持体液平衡。应少食多餐,忌高碳水化合物,限制钠盐。

2.2.4生活护理老年精神病人大多生活不能自理或自理能力下降,尤其低血钾患者大多肌力减退,应加强生活护理,注意口腔和皮肤的清洁,协助病人洗漱;注意观察病人大小便的情况,防止便秘及尿储留,三日无大便应给予缓泄剂或低压灌肠,尿储留应给予诱导排尿,无效时给予导尿;注意病人安全,行走及上厕所时应给予搀扶,防止跌伤。床旁放置床栏,专人陪护防止坠床。

2.2.5皮肤及呼吸道护理病人由于低钾伴发肢体无力常卧床,应加强皮肤及呼吸道的护理,定时翻身拍背,局部按摩,及时清理大小便,保持皮肤清洁,以防褥疮及坠积性肺炎。

2.2.6泌尿道护理病人由于低血钾引起排尿不畅或尿储留,应给予诱导排尿,如听流水声,温水洗会阴,下腹部放热水袋,按摩膀胱等,无效时给予导尿,预防泌尿道感染。

2.2.7心理护理老年慢性病人长期住院常易出现焦虑、内疚、自责的心理,甚至消极悲观,自暴自弃,可出现绝望厌世心理,有时表现为抑郁少言,有时表现为暴躁、怒气冲冲,遇到一些琐碎小事就大发雷霆。对于这种心理变化,护理人员应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配合护理工作热情关心病人,耐心引导,帮助病人树立战胜顽疾的信心。对于病人的粗暴无礼,要给予深切的理解,切勿感情用事与病人争吵,伤害病人的自尊心,要以深切的理解与真诚的善心去感化病人。

老年性低血糖的护理 篇10

关键词:糖尿病,低血糖,观察,护理

老年糖尿病患者,特别是有合并症的患者应尽量选用半衰期(T1/2)短,血药浓度积蓄较小的降糖药,并宜从小剂量开始,注意个体化,及时监测血糖。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中最常见的问题,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需尽量予以避免,其临床表现多样化,如不及时诊治,神经细胞可能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和死亡,遗留痴呆等症状,甚至死亡。尤其是老年人缺乏自觉症状,以致产生重症低血糖甚至昏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内科2008年7月—2009年7月收治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症患者35例,均为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男21例,女14例,年龄64岁~86岁,平均年龄73.4岁。合并肾病7例,高血压24例,冠心病11例,血脂异常21例,陈旧性脑卒中7例,感染3例,胆结石8例。胰岛素治疗13例,应用口服降糖药治疗22例(口服优降糖3例,消渴丸5例,美吡达3例,达美康4例,优降糖与二甲双胍并用4例,消渴丸与二甲双胍并用3例)。低血糖诊断参照测得的血糖结果: (1) 有低血糖的检验结果:血浆葡萄糖浓度<3.9 mmol/L; (2) 临床上以自主神经症状和神经低糖症状为主要表现[1]。

1.2 临床表现

低血糖发作时,表现为心悸、出冷汗、烦躁,急性低血糖反应24例,无明显急性低血糖反应7例,表现为意识丧失、小便失禁、抽搐、双眼上翻3例,其中被误诊为脑血管意外1例。发作时查血糖均<3.9 mmol/L,其中最低1例达0.6 mmol/L。

1.3 发作因素

(1) 磺脲类药物服用过程中未及时监测血糖、调整药物用量的18例(占52.0%); (2) 用药同时过分限制饮食,热量摄入不足5例(占14.0%); (3) 糖尿病肾功能不全7例(占20.0%); (3) 胰岛素投用过量5例(占14.0%)。

1.4 治疗方法

确诊后立即给予50%葡萄糖注射液50~100 m L静脉注射,随后以10%或5%的葡萄糖液静脉点滴维持,1 h~2 h监测1次血糖,直到患者意识渐清,血糖稳定在7~10 mmol/L。此后72 h内仍要严密监测血糖变化,病情严重如反复抽搐、烦躁、休克者加用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

2 结果

35例中在3 d内血糖恢复稳定者33例(占94.3%),其中6 h内血糖恢复稳定20例,6 h~24 h血糖恢复稳定8例,24 h~72 h血糖恢复稳定5例;1例抢救治疗5 d未清醒,且反复抽搐自动出院;1例合并陈旧性多发性脑梗死住院15 d,自动出院。

3 讨论

3.1 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常见原因

(1) 降糖药物应用不合理,老年患者使用长效磺脲类药物剂量过大或随意加大药物剂量,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后不进食,可很快发生低血糖昏迷。据报道,磺脲类药物导致低血糖症发生率为5%~20%,胰岛素所致的发生率为10%,药物低血糖症病死率为10%。在老年患者及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药物作用时间更长,易发生低血糖反应。低血糖症状发作时血糖<2.8 mmol/L,供糖后低血糖症状迅速缓解[2]。在肾功能不全时,优降糖的T1/2比正常人延长约3倍[3],此类患者不宜应用经肾脏排泄、降解的降糖药物而宜选用糖适平。 (2) 好发于夜晚及凌晨,本组出现5例在夜间22:00至凌晨02:00。 (3) 起病多隐匿。 (4) 临床表现个体差异较大,不少老年糖尿病患低血糖时无典型急性低血糖症状,而表现为其他疾患的典型症状,这主要取决于血糖下降的速度和自主神经功能状态,若血糖下降速度<0.056 mmol/(L·min),即使血糖较低,也可不出现急性低血糖症状,若血糖下降速度>0.056 mmol/(L·min),即使血糖>2.8 mmol/L亦可出现急性低血糖反应[4]。 (5) 在治疗老年人糖尿病其他合并症时,某些药物可能增强磺脲类药物的降糖作用,如本组伴高血压者可能与长期使用含利血平的复方降压片以及心得安、可乐定等有关。 (6) 老年人对自身疾病的认知较差,用药的随意性较大,对糖尿病初期的治疗方案一直沿用不变或不经医嘱擅自增加降糖药物种类或剂量。 (7) 老年患者各种器官功能衰退,降糖药物(尤其是优降糖)在体内的代谢分解及排泄作用下降,年老体弱,抵抗低血糖反应的升血糖激素如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减少,导致低血糖反复发生。 (8) 并发症及合并症多,老年糖尿病患者常有2种以及2种以上并发症或合并症共存。如同时合并心脑血管疾患和肾功能不全等,常致病情复杂和治疗棘手,同时低血糖可损害心肌细胞、脑细胞,可诱导或加剧心脑血管疾患。 (9) 病情恢复慢且易反复:由于老年人肾功能多有不同程度减退,且多有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反应障碍,应激能力差,致其低血糖恢复慢且易反复,故对老年糖尿病并低血糖患者应适当延长葡萄糖静脉滴注时间以免复发。

3.2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防护措施

(1) 提高警惕,早发现、早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症状多不典型,甚至缺乏自主症状,应提高警惕。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低于4.0 mmol/L时,即应引起重视,使用胰岛素治疗患者血糖水平应维持在4.2 mmol/L以上,以免发生非感知性低血糖; (2) 老年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肝肾功能减退,因而常易发生低血糖反应。因此对这类患者可适当放宽控制标准,以餐后2 h血糖在11.1 mmol/L (200 mg/dL)以下较好; (3) 老年糖尿病患者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时,主张尽可能使用无吸收峰值的甘精胰岛素; (4) 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合并有冠心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由于β受体阻滞剂可以阻断肾上腺素能神经对低血糖的反应,导致发生非感知低血糖,临床上以神经低糖症状为主;此外,β受体阻滞剂可抑制儿茶酚胺介导的葡萄糖拮抗调节,使低血糠症状的恢复延迟[5]。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应避免使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而选用具有相对选择性作用的β1受体阻滞剂,以降低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性。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979.

[2]丁雷, 吴吉萍, 李中男, 等.老年糖尿病严重低血糖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05, 8 (4) :351-352.

[3]陈慧, 潘长玉, 汤仲明, 等.优降糖的药代动力学及临床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 1987, 67 (9) :533.

[4]冯凭.糖尿病.低血糖[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996:294.

上一篇: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下一篇:高级资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