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

2024-08-23

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共12篇)

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 篇1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延长, 老龄化加快, 老年期精神病患者得发病率也随之增加, 因为老年人身体逐渐衰弱, 生理、心理上抵抗疾病的能力都有所减弱, 给患者家属和医疗机构带来沉重负担, 故而其护理问题成为日趋重要的课题, 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及医疗机构的重视[1]。老年精神病患者多为老年性痴呆, 目前我国老年性痴呆患者已达600万以上[2], 由于早期症状较轻, 往往不易察觉, 严重后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甚至影响社会安全和道德问题。患者入院后经过个性化护理,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现将笔者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治疗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长春市心理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70例精神病患者, 男48例, 女22例。年龄62~86岁, 平均72.5岁。本组患者中有老年痴呆患者37例, 基本上不能自理;抑郁症患者19例, 特点是情绪低落, 失眠, 沉默寡言;狂躁症患者14例, 表现为烦躁不安, 大吼大叫, 语言错乱, 拒绝配合治疗。以上均符合精神障碍诊断。

1.2 护理方法

1.2.1 老年精神患者的生理、病理特点

(1) 形象改变。老年人须发脱落稀疏, 变白;结缔组织弹性减低, 皮肤出现皱纹;皮下脂肪减少, 皮肤变薄;骨骼肌萎缩, 骨质增生或骨钙丧失, 关节不灵活;牙龈萎缩, 牙齿松动脱落;体质量、身高随增龄而降低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身高在35岁以后, 平均每10年降低1cm[3]) ;老年人体力减弱、灵活性降低, 患病后老年患者可变得生活懒散, 少食懒言, 运动障碍, 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需别人协助或督促完成。 (2) 器官功能下降。老年人的各种脏器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 如视力和听力的下降, 出现视物模糊8例, 耳聋耳背22例;心脏搏出量减少, 引起体位性低血压5例, 劳力性心脏病及多种心脏疾患;肺活量减少31例, 导致长期咳嗽、气喘, 严重甚至端坐呼吸, 夜不能眠;肾脏清除功能减少, 导致尿潴留2例, 尿频、尿急、尿等待14例;脑组织萎缩, 引发老年性痴呆37例, 生活不能自理;胃肠功能失常, 导致便秘33例、慢性胃溃疡19例、胃炎14例等。总之, 老年人器官储备能力减弱, 免疫功能下降,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 容易出现各种慢性退行性疾病。 (3) 机体调节控制作用降低。老年人学习能力减弱, 反应速度和操作能力均降低, 加之记忆力衰退和性格改变, 常常出现睡眠时间减少, 反应迟钝, 甚至老年性痴呆[4];因身体机能的减弱, 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 甚至出现狂躁症和抑郁症;性格改变如孤僻、多疑、固执等;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 出现大小便失禁, 甚至不能自理;老年人免疫防御能力降低, 容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 如肺内感染, 胆囊炎, 尿路感染等;免疫监视功能下降, 常有发热、肺部感染、腹泻, 且易患各种癌症。

1.2.2 生活护理

(1) 老年精神患者大多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记忆和智商减退, 有些患者不能回到自己住的床位或房间, 甚至找不到厕所, 护理人员要加强照顾。老年精神病患者一般应避免与其他兴奋患者在一起活动和休息, 以免受到伤害[5]。一些精神障碍痴呆患者, 或精神分裂症伴有躯体疾患, 或受精神症状支配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 还要定时让患者如厕大小便, 避免患者随地便溺或弄脏衣裤被褥, 一旦弄脏要及时清洗, 及时更换, 以免发生泌尿路感染和褥疮。大多数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 容易跌倒, 发生骨折, 故外出时一定要有家属或护士陪同。老年精神病患者需要专人照顾, 重点护理, 使患者的饮食起居在医护人员的观察和帮助之下完成, 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2) 在饮食上, 老年患者一般给予高蛋白、高热量、低糖、低脂、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饮食, 生活不能自理者需喂食, 并控制摄入能量总量, 如患者拒绝进食应进行鼻饲, 甚至静脉输入营养液;同时每天要让患者摄入足够量的水。在满足机体对食物和饮水的需求, 同时应督促患者经常活动, 增加食欲, 促进消化, 有利于增强体质, 防止其他疾病的发生。 (3) 在睡眠上, 老年患者睡眠障碍非常常见, 入睡难、易醒、睡眠质量差、睡眠时间短少, 一些情绪抑郁患者甚至彻夜不眠, 由失眠而发生的狂躁型精神病也较为多见。要给失眠患者营造良好、安静的环境, 有基础疾病的及时解除其身体的不适, 失眠严重的给予短效或中效的安眠药物。保证患者足够的睡眠时间, 改善其睡眠状况, 是有效缓解精神类疾病的方法之一。

1.2.3 心理护理

老年精神患者多数在患有精神病的同时, 都患有各种不同的躯体疾病, 精神与身体的双重压力让患者常处于焦虑之中, 要耐心开导患者, 增强他们对抗疾病的信心, 这是心理护理的关键。在护理工作期间, 态度要热情、和蔼, 带着对家人、对长辈的爱护、体贴和尊敬的态度去护理患者。对于老年患者多年保持的习惯不要强硬的改变, 尽可能解决老年人提出的合理要求, 不要刺激、惹怒患者。对于受病态支配的患者, 应该在了解患者病情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与患者进行交流, 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包袱而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对策, 使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 提高对精神病的对抗能力, 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宽慰, 最终目的即安心住院又服从治疗。

1.2.4 安全护理

老年精神病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 加之生理功能下降, 常可发生意外, 因此, 安全护理是对老年精神患者护理的重中之重。 (1) 老年精神病患者主要表现为极易产生焦虑、偏执、易受精神症状支配、抑郁等情绪, 甚至产生自杀念头。往往对护理人员的一言一行都很在意, 容易产生偏执情绪, 甚至发生医患矛盾。护理人员要以和蔼的态度对待病患, 并不失时机的劝导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和生活。还应密切观察病情, 加强巡视, 严密防护患者的自杀和自残行为。 (2) 老年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 给老年患者喂食, 要耐心慢喂, 以免噎食、呛食, 不吃易发生危险的食物, 对药源性的吞咽困难, 劝患者缓慢进食或吃流质食物, 谨防窒息。 (3) 老年精神病患者常有骨质疏松症, 但其对自身疾病缺乏认识, 病情稍稳定后即想出院, 甚至伺机出走, 故对患者情况应完全掌握, 让患者在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以防发生外出迷路及出走等意外。 (4) 老年精神病患者常伴有各种脏器损害, 如患有心功能不全, 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体弱患者在换季时常发生肺内感染;随着用药年数的增加, 还有可能发生肝、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应细心观察, 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避免严重后果出现。 (5) 对于有急性起病的老年精神病患者, 有时表现兴奋, 话多, 情绪易激动, 易发怒, 有骂人、伤人冲动的患者, 除了必要的耐心劝导外, 更应注意防止患者伤人伤己, 严重时有约束和打镇静药物的必要。对于患有抑郁类精神疾患的患者, 不能放松警惕, 因为此类患者往往有自杀倾向, 要加强巡视, 避免发生遗憾。

2 结果

经过药物治疗及有效的护理, 包括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安全护理, 本组70例患者, 治愈23例, 有效43例, 无效4例自动出院。总有效率94.29%。

3 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老龄化的加剧, 老年精神患者人数逐渐增多, 如何提高老年精神患者的生活质量,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是精神科护士必须注意的问题, 老年精神病患者有其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 只有从其疾病及身心特点出发, 进行护理, 才能提高老年精神患者的生活质量, 促进疾病康复。

摘要:目的 通过总结和探讨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为临床护理老年精神病患者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在长春市心理医院住院的老年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合老年精神病患者生理、病理特点, 分析其护理经验。结果 经过药物治疗及有效的护理, 包括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安全护理, 本组70例患者, 治愈23例, 有效43例, 无效4例自动出院。总有效率94.29%。结论 老年精神病患者有其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 只有从其疾病及身心特点出发, 进行护理, 才能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促进疾病康复。

关键词:老年,精神病,患者,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郭田荣, 赵金英.重症精神病患者男女同病区的护理及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12) :5.

[2]黄鲲鹏, 李凤丽, 聂利梅.长期滞留住院无主精神病患者87例护理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 2010, 22 (24) :79.

[3]朱亚珍.浅谈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管理[J].中国基层医药, 2009, 16 (5) :137.

[4]杨丽, 薛丽平, 李宏利, 等.老年期精神病的护理经验[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17) :54.

[5]陈鸾凤.老年期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健康天地, 2010, 4 (8) :7.

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 篇2

公文易文秘资源网 张倩 2009-4-10 9:55:48 我要投稿 添加到百度搜藏

摘 要本文总结了自2006年5月以来我院在有效防范老年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跌倒所采取的护理管理、环境管理、患者管理等主要对策和措施

摘 要本文总结了自2006年5月以来我院在有效防范老年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跌倒所采取的护理管理、环境管理、患者管理等主要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老年;精神病 ;跌倒 ;护理

老年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因精神病态、药物影响、肌体老化、五官功能障碍等因素,常常导致跌倒损伤,发生率在15%以上,直接造成病人的病情加重、病人家属担心、医院防不胜防、引发医患纠纷等,已引起有关方面的普遍关注。我院老年病房在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经过全体医护人员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精心管理,加强了老年精神病患的护理管理、环境管理、患者管理等综合干预措施,收到了显著成效。至今一年半的时间里,老年男病房仅发生一例跌伤。本文总结了2006年5月以来我院在有效防范老年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的主要对策和措施,以供参考。

1及时评估分析病人跌倒的相关因素

1.1评估病情与用药

人体姿势的稳定性有赖于感觉器官、中枢神经系统及骨骼肌肉功能的协调一致。扰乱这一功能系统任一环节的任一因素,均能破坏机体的内在稳定性,而成为诱发跌倒至跌伤的内在因素。易导致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的主要病情与用药诱因包括:影响脑血流灌注及氧供应的心血管疾患;听觉、视觉、平衡功能障碍;骨骼关节肌肉疾病;药物副作用与酒精中毒,这些药物包括麻醉剂、镇静催眠药、抗焦虑抑郁药、降压与利尿药、扩血管药、维生素及钙剂等。

1.2评估诱发病人跌伤的环境因素

地面湿滑、障碍物可使老年患者站立不稳而跌伤;不适宜的家具及卫生设施,过强或过暗的灯光,起居重要部位缺少扶手,家具摆放不当等,都能构成老年人跌伤的潜在危险因素,应当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

1.3评估与活动有关的危险因素

大部分老年人跌伤是在活动(如行走或变换体位)时发生,小部分发生在从事有明显危险的活动时。

2圈定高危病人,实施防范管理

2.1环境设施管理

病室应有足够的亮度,光线分布应均匀并避免闪烁,地面干燥、防滑,通道不应有障碍物。病区的走廊、厕所、浴室应设有扶手,厕所、浴室应有防滑地垫。定期进行环境设施检查,及时改进或维修。

2.2护理干预管理

护士长应加强重点环节的管理,安排工作应体现以病人为中心,根据本病室的护理特点和护理重点,合理安排,适时调整。对工作中每一环节的要求都要细化具体,措施明确,责任到人,落实到位。组织实施的全过程,要加强督促检查,督促检查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避免疏漏。

2.2.1护理人员管理

护士长要加强对护理人员老年病护理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护理水平,增强敬业精神。要经常性地引导、指导护理人员随时提高预防患者跌倒的警惕性。把始终保持地面干燥、防滑、室内整洁作为每一班次的基本工作要求。落实管床护士的职责。每一班护士均应明确那些是高危病人,给予特别关注,生活上予协助。注意检查病人衣着,鞋子能否防滑,裤子是否过长,及时为病人解决。注意观察药物副反应,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护理计划。

2.2.2病人就餐管理

老年病人应有序就坐,由工作人员分配食物,禁止病人四处走动,防止病人拥挤、抢食,当班人员负责组织,其他护士和医生共同参与,以便观察进食情况,防范噎食、跌倒。

2.2.3病人洗漱管理

病人洗澡时,安排专人(穿戴防水衣裤、鞋帽)为病人调节水温,协助擦洗,防止病人烫伤、跌倒。晨、晚间洗漱时,安排专人守护,为病人端水、及时拖干地面。

2.2.4夜间如厕管理

就寝前提醒病人先解便,减少因夜间如厕未完全清醒时可能发生的跌倒;易尿床的病人由夜班护士定时叫醒,协助如厕。

2.2.5健康教育

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反复、多次向病人、家属、陪护宣教跌倒发生的危险因素和防范措施。

2.2.6沟通与理解

家属来访,应热情接待,主动介绍病人目前状况,让家属感到我们对该病人给予了特别关注,争取家属的理解与合作,从而让患者家属能配合我们共同分析病人可能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告知护理上已采取的防范措施和目前的效果,酌情提出需要家属配合的具体要求。

2.2.7加强对陪伴的指导和管理

根据每一位病人的情况,向陪伴及时提出具体的指导和要求,防范患者跌倒、坠床的发生。

3充分发挥护士的主观能动性

护士长管理实行8小时在岗,24小时负责,全面掌握本病室病人情况,才能对可能发生跌倒的病人及时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评估,从而防患未然。

护理管理工作的核心:提高护士的工作能力,工作责任心,工作主动性。在防范老年病人跌伤的护理管理中,护理管理者要以护士为本,护士以病人为中心,根据共同的价值观、文化以及精神氛围进行人格化管理。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法,在护士(及照顾者)的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说服力,从而把组织的意志变成个人的自觉行动,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尊重护士,信任护士,善于调动护士的积极性,让他们乐于 将观察到的病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可行性建议及时反馈给管理者,从而体现专业价值,巩固专业思想。护士长要善于鼓励和引导护士积极参与管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个人所长,提高专业技能,成为专业性的人才。护士长借此不仅可以及时掌握本病室工作动态,还能集思广益,改进工作方法,促进自身的成长。

4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服务行为

分析研究老年精神疾病患者跌倒发生的相关因素,评估、圈定高危病人,在护理管理、环境管理、患者管理等综合干预措施上下功夫,并在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上加以规范,使之做到“管理制度化,操作标准化,行为规范化,服务优质化”,辅以重视充分发挥和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能有效预防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或跌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JudgeJo.Dynamicbalanceinelderpersons:effectsofreducedvisualandproprioceptiveinput[J].JGerontolABiolSciMedSci,1995,50(5):263

[2]赵玉香、库洪安、于淑芬,等老年病区护士对预防跌倒知识运用现状的调查[J].现代康复,2001,5(11):135

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 篇3

【关键词】老年精神病患者;临床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G749.1+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104-01

1一般资料

收集2006年1月份到2009年12月份的老年精神病患者60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40例,患者最小45岁,最大75岁,平均住院天数42天。精神病病种为:精神分裂症15例、精神性应激障碍20例、精神性抑郁症症15例以及精神性焦虑症。经检查,所有的老年患者均符合老年精神病检查标准。

2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病情的观察及分析

2.1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

精神分裂症患者会经常产生幻觉现象,他们会虚幻的听见其他的人悄悄的在背后议论自己,说自己的坏话,并且虚幻的经常看见鬼神和自己讲话,而且经常性不安、害怕并且大声的求救。

2.2老年精神应激障碍患者:

应激障碍患者对身边的事物迟钝,以及能力极大的减弱,使患者失去自我保护能力。

2.3老年抑郁症精神病患者:

老年抑郁症患者经常性感到郁闷、悲哀、绝望以及沮丧,并且觉得生存没有意义,认为死亡是人生的解脱,甚至许多抑郁症患者有自杀的倾向。

2.4老年精神焦虑症患者:

焦虑性精神病患者对生活中任何微小的的变化都活焦虑,坐立难安,并且反复的思考一些无所谓的问题,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并且伴随着失眠现象的产生。

3护理方式

通过对老年精神病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分析,针对不同患者的特征,采用相应的护理方式和护理措施来帮助病人缓解病情。

4具体的护理方法

4.1药物和心理治疗相结合:

采用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的同时,不断的加强护理人员对病人心理上的治疗,通过医生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具体诊断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手段和护理方式。护理人员要对病人进行身体健康护理、心理健康护理,并且在不同的治疗阶段采用合适的方法。

4.2病人户外活动的护理:

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不能有太大的局限性,不可以完全的限制病人的户外活动,否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患者的病情。每一位患者户外活动都要伴随着一名护理人员,护理人员要时刻的警惕意外的发生,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并且在病人进行户外活动之前,做好登记工作,病人户外活动的时间和地点要登记清楚,并与医院时刻保持联系,让医院知道病人所在的具体位置,以保证当有意外发生时,能够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并进行抢救工作。

4.3良好的病房管理体系:

对于老年精神病院的病房管理采用了完善的制度,以确保对患者护理工作的有序性和安全性。当病人外出、回家时,必须有相应的请假管理制度,医院收到病人的请假申请时,要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来考虑是否准假,并及时联系家属,将病人安全的带回家,并按时将病人送回医院。无论是病人家属还是各医护人员都不可以私自允假,要建立良好的责罚制度,从患者安全的角度出发,一旦有人违背,出现危险,要严厉的追究责任。

4.4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医院应该定期的进行组织培训,在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上加以培养,并促使护理人员熟练的了解医院的各种规章制度,并加强何种专业知识的培训。护理人员是精神病患者的护理执行者,护理人员要以病人为主体,从老年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出发,努力的做好病人的护理工作,不能有一丝的懈怠心理,一旦有任何的疏忽大意,病人的安全就会存在很大的威胁,因此,医院要不断的通过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来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4.5住院方式管理的开放性:

随着医院医疗方式的不断创新,精神病医院将传统的封闭式管理改进为了具有现代特色的开放性质的管理。通过对开放式管理方式的临床实验,发现开放式的管理模式有效的缓解了患者的病情,并且疗效是非常显著的,并且成功的治愈的一些精神病患者。

大部分的精神病患者认为自己没有患病,强烈的排斥住进精神病院,拒绝治疗,而开放式的管理模式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难题。开放式管理允许病人外出活动,而且允许病人家属的监护,这种方式让老年精神病患者更容易接受,并且能够保持病人的正常生活,能更好的适应并且缓解病情。

5结论

本组实验的60例老年精神病患者痊愈35例,好转的有16例,,没有效果的有9例,无任何死亡且没有任何不良后果的产生。

精神病医院在各种管理模式上的革新,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随着我国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持续增多,在无形中给我国各大精神病医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何的迎接挑战,克服压力是医院发展当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老年精神性疾病不断折磨着患者,这就迫切的要求医院和病人家属双方进行积极的配合,为病人解除精神上的痛苦。無论是医护人员还是病人家属都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不能因患者的疾病问题而嫌弃他们,要知道是具有丰富人生阅历的他们,为我们创造现代优越的生活水平打造了基础,作为后代的我们,应该先出自己的爱心和孝心,积极努力的做好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工作。

参考文献

[1]杨丰,杨冰霞,何喜春.神经内科潜在护理纠纷原因分析齐鲁护理杂志,2005(10)

[2]段蓝,陈胜美,何雪珍,等.精神科护理概念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12-124.

[3]王玉丽,白常林,颜淑环.老年精神病患者对护理的需求中国民康医学,2009(4)

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 篇4

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115例老年精神病患者, 有63例发生便秘 (半年以上大便秘结或排便延长史) , 发生率为53.9%.其中女37例, 男26例, 年龄75岁以上11例, 70岁~75岁25例, 60岁~70岁27例。合并糖尿病11例, 高血压23例。从开始实施具体护理措施起观察2个月, 1 d~2 d排便1次为有效, 5 d以上排便1次为无效。

2 护理

2.1 护理措施

医护人员应加强责任心。一般情况下, 精神病患者多有认知功能障碍, 对便秘不能主动诉说, 护理人员应每天耐心询问患者的排便情况并记录。特别对年老体弱、卧床、缺乏运动、生活自理能力差的患者要重点观察, 必要时进行腹部体检, 以便及时发现患者便秘症状, 防止继续加重。

2.2 生活护理

(1) 足够的饮食和水分:护理人员应观察患者的进食情况, 督促鼓励患者多食用些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多吃蔬菜, 上、下午时督促患者吃些香蕉等易于咀嚼又帮助改善便秘的水果。对于不愿进食或进食量少的患者要进行诱导和鼓励。膳食纤维的水解膨胀需要水分, 督促患者多饮水, 应少量多次, 每天饮水量在2 000 m L左右, 清晨空腹时饮用1杯温开水或蜂蜜水。 (2) 适当运动:很多精神病患者生活懒散, 意志减退, 尤其老年患者更喜欢卧床, 应定时督促组织患者参加康复训练。针对老年人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工娱活动, 如散步、打太极拳等。对于生活自理良好的患者, 可训练指导进行腹式呼吸, 吸气时, 肚皮隆起, 呼气时, 肚皮缩进, 长期坚持有助于刺激胃肠蠕动, 增进食欲, 防止便秘。按摩腹部:指导并训练患者按摩腹部的方法, 能自理的患者自己按摩, 不能自理的患者护士帮助按摩。方法是:患者取仰卧位, 将一手或双手伸展放于腹部顺结肠方向, 向上、向下进行按摩推揉, 使肠内容物流通[1]。每日1~2次, 每次15 min, 最好在晨起前进行。 (3) 培养定时排便的习惯:督促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最好在早晨进食后, 因早餐后易引起胃结肠发射[2]。不管有无便意, 都要进行排便动作, 反复多次。

2.3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应以尊重、理解、耐心、亲切、诚恳的态度对待患者,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 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宣教。同时耐心听取患者的主诉, 说明便秘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副反应, 可以通过很多方法解决, 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对症处理:患者大便干结不易排出, 可使用开塞露或口服缓泻剂, 必要时进行肥皂水灌肠。但要告知患者泻药只能暂时缓解便秘症状, 不能长期使用。如长期使用会加重便秘症状。

3 结果

采取护理措施2个月后, 63例便秘患者中有54例患者便秘症状明显改善, 能够1 d~2 d排便1次, 有效率为85.7%.有9例患者仍然5 d以上排便1次, 无效率为14.3%.无1例患者因便秘而引发脑出血病或冠心病急性发作, 1例患者因便秘引起痔疮出血, 给予对症处理后好转。

4 危害及原因分析

4.1 危害

4.1.1 影响精神疾病的恢复

患者由于排便困难, 排便时间延长心情烦躁, 精神紧张、焦虑, 不利于精神疾病的恢复。并且有一部分患者认为便秘都是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所引起, 大部分患者本身无自知力, 对疾病无足够认识, 所以不原意服药或偷偷藏药, 影响疾病的治疗。

4.1.2 造成生命威胁

许多老年患者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便秘时由于用力排便, 腹压增加或用力过猛使血压骤升, 可能引起脑出血、冠心病的急性发作, 从而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生命威胁。

4.1.3 阻塞性肠梗阻或癌变

老年患者肠运动减弱, 粪便在肠道内长时间积存, 以致粪便中的致癌物质浓度升高, 与结肠黏膜长期不断接触, 容易发生癌变。另外粪便在肠道内积存过多也可能引起阻塞性肠梗阻。

4.1.4 肛管疾病的发作和加重

老年人体弱, 盆腔肌肉松弛无力, 便秘容易引起直肠脱垂, 也可引起痔疮的发作和加重, 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

4.1.5 老年痴呆国外研究机构发现老年痴呆与便秘有

一定关系, 老年人由于便秘, 有毒物质不能正常排出, 久而久之, 体内就会大量积存有毒物质, 当达到一定浓度程度, 超过肝脏解毒功能时, 有毒物质就会随血液循环进入大脑, 损坏中枢神经系统, 引起智力、记忆力下降。

4.2 原因

4.2.1 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许多抗精神病药物有抗胆碱能作用, 可抑制腺体分泌, 使胃肠蠕动减慢, 导致便秘。

4.2.2 年龄因素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 腹壁肌肉张力下降, 肠蠕动减慢, 胃肠分泌消化液减少, 而且缺乏运动, 都可引起便秘。另外, 老年人牙齿松脱, 比较喜欢吃一些少渣加工精细的食物, 纤维素摄入量少。

4.2.3 精神疾病因素

精神疾病患者存在幻觉妄想, 不愿进食。另外患者缺乏自我诉说不适的主动性, 在大便干燥, 排便不畅时, 不向工作人员诉说, 导致护理人员不能及时发现便秘症状, 使便秘持续和加重。

4.2.4 老年患者多合并其他躯体疾病

如糖尿病、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服用钙通道阻滞剂、神经阻滞剂及含钙铝制剂等使肠肌松弛引起便秘[3]。

慢性便秘给老年人带来很多危害, 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时, 尽量采用副作用小的药物, 避免联合用药。加强营养, 合理膳食,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科学预防便秘。提高老年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是对老年患者身心健康的最大关怀。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精神病患者便秘的危害及护理对策。方法 对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63例老年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4例患者便秘症状明显改善, 有效率为85.7%.结论根据老年精神病患者便秘的原因, 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可改善患者的症状, 防止并发症的出现,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精神病,便秘,危害,护理

参考文献

[1]宋艳萍.老年矽肺患者便秘的护理[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1, 21 (2) :69-71.

[2]计惠民, 徐归燕.对便秘病人的护理援助[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1, 20 (3) :101.

老年患者的心态及护理对策 篇5

老年患者的心态及护理对策

老年患者心理有其稳定规律和特点,临床治疗和护理应根据其特殊生理、心理进行调整和整合.本文仅就上述体会报告如下.

作 者:王晓蓉 刘青枝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医院消毒供应科,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7 刊 名:内蒙古医学杂志 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MEDICAL JOURNAL 年,卷(期): 35(6) 分类号:B471 R844.4 关键词:老年患者   心态   护理  

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 篇6

【关键词】老年痴呆;控制;精神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86-01

现代生活中与许多老年人的血管性老年痴呆病是上升趋势。老龄人的血管性老年痴呆疾病具有社会的经济受到严重损失及其老年人的身体的基本技能严重受损,比如语言表達不清,记忆力衰退,老年痴呆症极大大地影响了健康的生活质量。早期护理及照看办法,能延长疾病的发展的时间,定期改善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这是很有必要的。

1老年痴呆症的概述

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精神护理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发展病症,它对老年人的智力以及使智力低下,称为是老年人的智力低下性脑综合征。这个病起因非常不明显,发展中不易被发现的一种血管性的严重的脑部病症,或身体早期有病因,或长时间在家庭里的精神情况不是很好。记忆力下降或某些事情上判断力受损的一些脑部病症,老年痴呆症首先侵入人的脑部血管神经,有一段时间上忘了一些这样或那样的一些事情,老年痴呆的精神疾病是非常顽固的是难以治愈的,可怀疑的是精神敏感的疾病和其他精神性疾病症状有所不同;进一步进化演变成一定顺序性记忆的影响有障碍,对于抽象或概括能力的下降和性格的改变最终导致全面性的老年痴呆及精神失常,最后导致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老年痴呆症包括神经性,血管性痴呆和多发梗塞性痴呆病,前者,一般没有治愈的可能性,更进一步发展成为脑萎缩的病理变化是更广泛的。到目前为止病因尚不明确,可怜的的是药物治疗可以缓解不能治愈。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的几率呈上升趋势[1] 。

2精神护理

老年痴呆型患者的智力减退,并老人接受心理和精神上护理。因此,护理老年痴呆症人员应加倍的热情和耐心的照看,用简便的语言一遍一遍指导,掌握熟跟他们的沟通交流方法。语言上的沟通极为重要,最终取得病发症患者的认可,并减轻他们的心理以及精神上的负能量。对他们和蔼可亲,温暖,同情理解。根据病人的情况跟他们语言上的沟通,使患者能看到护理人员的面部表情是和蔼可亲的,用简单的语言和肢体语言来表达,认识技能和言语表达的技能,使他们保持心情愉悦,开心每一天,从而变换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要不不说话用点头或面带微笑,在肢体上沟通用写作和用手来比划和其他方式。为了更好的与病人合作对他们的态度要热情,避免病人情绪高涨发生冲突,一定要保持病人的精神的稳定[2] 。

3家庭支持护理

3.1家庭护理方面

在病人的家庭生活中掌握基本的护理技巧和护理指导,比如洗衣服,做饭,上厕所和清洁护理病人自己的床单。床位的干净,室内保持干净,湿润,适宜的温度,没有污染的空气气味。给老年痴呆病患者按摩,一边血液的流通,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预防有其他的疾病及病发症的传染。

3.2心理上的护理

对老年痴呆病患者记忆的强化以及增强,帮助和理解在人和事情上的一些看法和做法在生活中也要帮助和理解,保持室内用的和机器和电器的安全。对心理有问题的人要保持心情舒畅的情绪稳定,以便刺激对心理有问题的人的想像,跟患者讲感兴趣的问题,用说话表达的和诱导患者的大脑的兴奋性灵感。在平常生活中,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去一些老年人活动中心和适当的肢体上锻炼,增强脑部想象能力,锻炼和加强记忆能力。用视觉幻觉和错觉的方法分散其思维方向,以便能稳定情绪。老年痴呆病是一个长期的积累发展成为的一个过程,只要从家庭护理中提高他们的生活环境,减轻病魔的折磨的痛苦,使他们可以快乐地安详的过完晚年生活[3] 。

3.3认知功能障碍的护理

智力技能的训练可以让他们认识一些数字,对患者的受教育程度不同每个人与疾病的抗衡都不同,从容易到有难度的一遍又一遍的训练;可以把一些东西教的滚瓜烂熟,记住这些事情;也可以用来玩拼积木游戏或者玩扑克游戏,书写一些书法等,以帮助老年痴呆患者的记忆力增强。增强记忆力一定不能让病人独自一个人出门走动避免丢失或出现事故。亲人给他们经常讲故事这对加强他们的记忆和记忆力恢复有好处。如果你能不停地坚持一遍又一遍循环的进行训练,也有成功回复的奇迹出现。

4总结

热爱对自己的病人的护理,注意病人的情绪变化,在交谈用户和蔼可亲的面容,避免用到粗语,比如像蠢蛋的蠢猪之类的话语。根据患不一样的心理以便多给一些鼓励,安慰。让患者的不好的心情不要被触发,你应该理解,并给他们介绍几种典型治愈的例子,让病人的信心和勇气高涨起来。最好是家庭对患者应采取更好的护理,触发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行动起来。

参考文献

[1] 马亚平. 老年痴呆患者的精神护理及家庭支持护理[J]. 现代经济. 2011(06)

[2] 龙志文.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措施探讨[J].当代医学.2011(12)

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013年我院收治的老年手术患者38例, 其中男14例, 女24例, 年龄67~88岁, 平均 (71±2) 岁。患者术前均无精神障碍, 而在手术后的几分钟至2 d内出现了抑郁或狂躁, 平均持续时间 (3.1±0.3) d;其中暂时性抑郁患者8例, 暂时性狂躁患者30例。手术后精神障碍主要为手术后数天内发生的, 临床表现多为谵妄、错觉、幻视、幻听、兴奋、躁动、喊叫、多语及自我迫害, 有时伴有躁狂和恐惧行为。精神障碍的发生与生理特征、多种复杂的慢性疾病以及对预后过分焦虑有关。

1.2 护理方法

1.2.1 原发病的控制

在对老年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 需进行相应的检查, 以得出正确的评估, 为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提前做出预防性准备。此外, 还要加强原发病的防治。老年人自身的免疫力较低, 并发疾病较多, 在采用手术治疗时易因重点治疗一种疾病而忽略了另一种疾病, 因此, 患者需做好术前的体检工作, 并服用增强免疫力的药物, 减弱对手术的排斥性, 配合医生的治疗。

1.2.2 抗药性及并发症的预防

并发症是患者都不愿意见到的结果, 防治疾病过程中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引起并发症, 给患者带来一些不可预知的后果。所以, 医护人员应保证必要的监测设备正常运行;病房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 对患者进行定时检查, 并关注患者的耐药反应, 以保证在全面了解病患情况的基础上正确应用医疗救护方法。

1.2.3 观察用药反应

老年患者在手术期间会结合药物治疗, 其中一些患者的体质较为敏感, 会对部分药物产生不良反应。因此, 医护人员要时刻观察患者服药后的反应, 对药物的品种、用量、服用时间、患者服药后的反应等均进行及时的记录, 若发生异常情况, 及时报告医生, 并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

1.2.4 心理护理

一般人对手术的认识程度较低, 尤其是老年人, 对手术的相关知识了解有限, 且接受能力较低, 在心理上对手术治疗易产生排斥感和恐惧感, 这种心理状态不利于手术施行及预后。因此, 在进行手术前给予老年患者心理抚慰, 对其进行基本的医疗知识指导, 让其了解医护人员是以治愈疾病为目的, 缓解其心理压力。同时, 护理人员的悉心照顾和及时监护, 有助于减轻老年患者的思想顾虑, 减轻对手术的恐惧感, 为手术成功治愈疾病树立信心。

1.2.5 舒适护理

确保病房整洁、安静、温度与湿度均适合, 保持患者床单位清洁、整齐, 正确进行多种操作, 减少对患者的干扰, 确保患者生物节律, 使患者睡眠足够, 适当放宽探视制度, 减轻患者的孤独感和隔离感;同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 让患者感受到家属的关怀和鼓励, 从而安心治疗, 配合护理, 树立信心, 争取早日康复。

1.3 老年患者术后精神障碍的判定标准

轻度精神障碍:认知能力的异常;中度精神障碍:暂时性的记忆缺失以及健忘症;重度精神障碍:伴有严重的记忆缺失且影响其判断力, 甚至造成性格上的反差等[2]。

2 结果

38例老年患者中, 有24例术后出现精神障碍, 其中, 重度精神障碍6例、中度精神障碍14例、轻度精神障碍4例;经过护理干预后, 患者精神状况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 病情有所好转, 其中重度精神障碍1例、中度精神障碍1例、轻度精神障碍2例。

3 讨论

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的下降, 手术治疗期间需予以特别的关注, 防止其出现精神障碍而影响病情恢复。老年人术后精神障碍, 是指在手术前无精神异常现象的老年人在经过手术治疗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脑功能活动紊乱[3]。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老年术后并发症, 可通过相关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精神障碍可由多种因素引起, 最常见于手术时过度紧张, 在老年患者中发生率较高。这与患者的年龄有关, 年龄越大患发的比例就越高, 此外水电解质紊乱、低血压等均为老年患者术后易发生的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精神功能障碍的发生。手术后老年患者出现精神障碍, 往往表现为抑郁和狂躁这2种情形, 一般狂躁的患者多于抑郁的患者。对此临床建议早发现早治疗, 从而促进患者身心康复[4]。

老年患者在术后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 严重者会伴随轻度、中度或重度的精神功能障碍, 但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缓解。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24例术后出现精神障碍的老年患者, 经过护理干预后精神状况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 病情有所好转。其中22例精神状况恢复至术前水平, 2例精神障碍症状有所减轻。说明通过原发病的控制、耐药性及并发症的预防、观察用药反应以及心理护理等干预措施, 及时监测老年手术患者的病情,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做好手术患者的心理沟通工作, 掌握其细微的情绪变化并保证在正常的变化范围内。可有效帮助老年患者缓解术后精神障碍的症状, 促进身心康复。

综上所述, 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有助于缓解老年患者术后精神障碍的症状, 促进患者身心康复。

参考文献

[1]胡佩诚, 宋燕华.心理卫生和精神疾病的护理[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131-131.

[2]张明园.精神科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436-442.

[3]周静, 周苏明.老年人手术后精神障碍临床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 2006, 20 (1) :46-48.

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精神科老年病区2011年5月-2014年9月长期住院治疗的19例老年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 其中男13例, 女6例, 年龄60~81岁, 平均68岁。精神分裂症13例, 老年痴呆2例, 器质性精神障碍3例, 焦虑症1例。6例食欲强, 3例常将大小便解于裤子上。

1.2 护理方法

1.2.1 饮食护理

饮食治疗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治疗措施, 有利于减轻体重, 缓解血糖、血脂代谢紊乱的严重程度, 也可减少降糖药物的剂量[1]。合理控制膳食能有效的缓解和控制糖尿病给患者带来的不良症状, 控制总热量, 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 将体重控制在理想范围。改善血糖、血脂、保持体力是糖尿病治疗的原则[2]。宜给低糖低脂高纤维饮食, 多吃粗粮、豆类和蔬菜, 限盐、戒烟酒。患者自知力缺乏, 自控能力差, 长期封闭管理, 家属来医院探视次数少, 加上糖尿病饮食控制和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 导致进食欲望增强。而一部分患者因病程长产生消极情绪, 担心进食会引起血糖升高, 出现少食或拒食。应让患者了解合理控制饮食对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性, 加强管理, 定时定量进餐, 合理分配三餐热量。设糖尿病餐桌, 专人看护。对食欲增强的患者防止暴饮暴食、抢食;对进食较少、拒食的应耐心劝食、鼻饲, 并经常与营养师联系, 尽量提供能促进患者食欲、营养丰富的食物。对于患者自己购买和家属带来的水果、点心由工作人员检查后交总务护士统一保管, 在两餐之间定时 (每天14∶30) 定量发放, 并在工作人员看护下进食。

1.2.2健康宣教

糖尿病健康知识教育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之一[3]。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能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 帮助患者掌握自我管理的技巧, 提高治疗依从性, 提高治疗达标率, 减少并发症患病率、住院率和死亡率[4]。通过多种方式 (专题讲座、宣传手册及图片专栏等) 达到宣教目的。患者年龄大、自知力缺乏、记忆力下降, 接受知识能力差, 应将疾病相关知识、用药注意事项、适当运动锻炼及饮食控制的重要性穿插于日常护理工作中, 每次宣教内容要少, 并反复宣教, 为患者提供适合个体的健康教育处方, 内容具体、细致、通俗易懂。同时做好家属的宣教。对沟通困难的痴呆患者还要做好护工和陪人的健康宣教。让患者和家属了解疾病相关知识, 明白坚持合理用药、适当运动锻炼及合理控制饮食对疾病治疗、康复、预防或延缓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性, 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 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1.2.3 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部分, 其可以清楚地反应患者现阶段内的血糖浓度[5]。定期监测血糖, 准确的血糖记录是医生观察治疗效果、调整用药剂量的关键依据。护士要使患者及家属了解血糖监测的重要性, 强调不能在检测到几次血糖正常后就认为可以停止测血糖或减少用药量甚至停药。应定时、定期监测血糖, 按医嘱使用降糖药物。对血糖控制好的患者给予鼓励, 继续保持;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查找原因, 尽快改善状况, 积极预防并发症[6]。

1.2.4 生活护理

患者年龄大, 病程长, 因患精神疾病和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 大部分患者懒散、被动、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抵抗力降低, 故应加强生活护理, 督促按时起居, 定时督促协助患者用温水洗澡更衣每周1次, 督促协助患者用温水洗脚每天1次, 注意洗澡和洗脚前一定要用手或温度计试水温, 因为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对温度的感觉能力下降。做好足部护理, 冬季注意保暖。协助患者修剪指趾甲 (与指趾端平齐) 。穿着棉质宽松衣裤及鞋袜, 经常检查患者足部情况及有无皮肤破损。长期卧床的患者, 做到定时翻身,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防止褥疮发生。对经常将大小便解于裤子上的患者, 应加强巡视, 督促入厕, 因无法及时上厕所而将大小便解于裤子上, 应及时协助患者清洗更换。有视物模糊时减少活动, 加强日常生活护理及安全照顾。

1.2.5 心理护理

老年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因其自身疾病因素会产生许多不良情绪, 如紧张、焦虑、抑郁等。加之患者年龄大, 病程长, 长期住院与家属相处时间少, 部分家属很少到医院探视, 让患者有被遗弃感, 加上长期服药与糖尿病饮食控制, 患者便产生消极情绪, 影响血糖控制。因此, 护士要关心体贴患者, 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 耐心解释、主动倾听患者主诉, 并向其说明焦虑、紧张可使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而使血糖升高, 影响治疗效果;说明糖尿病虽然是终身性疾病, 不能治愈, 但可以控制;让家属多到医院探视, 让患者感受到家属和医务人员的关心、支持, 使其尽快消除不良心理情绪,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7]。

1.2.6 药物治疗护理

糖尿病的治疗目标是通过降低血糖来减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8]。老年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大多数对治疗的依从性差, 护士应掌握常用降糖药和抗精神病药物的药名、用法、剂量、药物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与患者讲解相关治疗药物的作用、用法及注意事项, 指导患者出现副作用时的处理方法, 告之坚持长期用药的重要性, 使患者能坚持合理用药、加强遵医行为、定时定量服药、正确对待疾病。同时, 护士要认真查对处理医嘱, 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及注射胰岛素, 服药看服到肚, 防止假服药及藏药、扔药。以确保疗效、防止意外。同时严密观察用药后反应、药物疗效及有无不良反应, 以便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确保安全。

1.2.7 康复训练

由于患者长期住院接受治疗, 主动性缺乏, 意志减退, 社会功能退化, 应鼓励患者起床时自己整理床上用品、床头柜, 督促每日参加工娱疗活动 (听音乐、读书、看报、下棋等) , 促进社会功能恢复。老年糖尿病患者不宜剧烈运动, 应以有氧运动 (散步、慢跑、太极拳等) 为主, 适当的运动锻炼 (每天上午或下午饭后1~1.5 h后, 带患者到户外散步30~40 min) , 可以增强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有利于控制血糖和体重, 加速脂肪分解, 改善心功能, 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老年痴呆患者活动时一定要有人陪同, 行动不便的患者可在室内或床上活动。运动强度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宜。

2 结果

19例住本科室治疗的老年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经过系统的治疗和采取及时合理、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病死率为0, 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血糖控制理想, 皮肤完整性好, 无并发症发生。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存质量提高, 能积极配合治疗、进行康复训练, 很好的坚持糖尿病饮食。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家属也增加了探视频率。

3 讨论

老年精神病是一种慢性病, 易反复, 随着病程的迁延和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 患者出现退缩、活动减少、肥胖等, 均可引起血糖水平增高。而糖尿病为终身性疾病, 需终身治疗, 由于治疗时间长, 经济负担重, 加之大多数患者对自身疾病认识不足, 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和恐惧等不良心理, 这些不良心理、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将影响患者的遵医行为与血糖的控制水平[9]。控制血糖浓度是治疗本病的核心, 这就要求护士给予患者支持性心理护理和针对性健康教育, 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坚持长期药物治疗与糖尿病饮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讲解可能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糖尿病, 掌握合理饮食、合理用药、合理运动及监测血糖等相关知识, 提高对疾病防治的信心与治疗依从性。

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加强学习, 熟练掌握老年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治疗和护理的相关知识, 严密观察病情, 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 如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健康宣教、血糖监测、用药护理、康复训练等, 加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提高遵医行为, 以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颖.健康教育对精神科住院患者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性[J].中国民康医学, 2009, 21 (2) :212.

[2]姚兰, 贾竹敏, 吉晖晖.浅谈糖尿病临床健康教育重要性[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1) :148-149.

[3]杨广声, 钱东丽.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糖尿病的相关因素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 2004, 17 (4) :219-220.

[4]黎艳, 李莉, 汪晓红, 等.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对2型糖尿病治疗达标率的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1) :8-10.

[5]江中秀.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观察分析及护理管理[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7) :93-94.

[6]潘超莲.非药物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8) :98-99.

[7]刘凤茹, 杨玉欣, 张德梅.老年糖尿病患者不同类型心理障碍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8) :80-82.

[8]臧秀萍.对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14) :65-66.

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1年4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精神障碍患者74例,将其按照年龄、病情、性别等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61~77岁,平均年龄66.4岁;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17例、脑器质性疾病患者11例、情感性精神病患者6例、酒精导致精神障碍患者3例,21例患者合并出现糖尿病、高血压病。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5.6岁;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18例、脑器质性疾病患者10例、情感性精神病患者7例、酒精导致精神障碍患者2例,23例患者合并出现糖尿病、高血压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优质护理措施。

1.3 评定标准

采用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学会流行病学学组制定的《老年生活质量调查内容和评价标准建议》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定,评定内容包括健康状况、生活习惯、营养状况等,总分数30~33分为良、22~29分为中、11~21分为差。比较患者在入院时以及出院1周后的得分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出院后1周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对照组中良3例,占8.11%,中32例,占86.48%,差2例,占5.41%;观察组中良6例,占16.22%,中31例,占83.78%,差者0例。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a为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本次研究采用的优质护理服务措施主要包括:(1)给患者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患者在入院前医护人员要准备好安全舒适的病房。因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动作迟钝,容易发生跌倒、摔伤、坠床等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的危险事件,护理人员在准备病房时要注意保持病房地板的平坦、干燥,避免因光滑导致患者滑到,还要注意将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安排在靠近洗手间的位置,方便老人的同时也避免危险事件的发生。夜间服务时要将室内照灯保持微光,防止患者起夜时发生意外。护理人员在分配病床时要做到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分类,将睡眠少、睡眠浅的患者与易冲动的患者分开,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2)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中枢神经功能和感觉系统功能减退,身体的反应灵敏程度也下降,服用药物后患者对躯体的痛苦反应不明显。有的患者病情改变严重,但临床表现不明显,有的患者甚至隐瞒自己的病情[2]。若老年人情绪不稳定,还可能发生自杀或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在处理情绪不稳定患者时要注意清除病房内所有的危险物品,必要时可给予患者保护性约束。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此类患者的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的举动,了解患者病情,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向医生报告并协助医生予以积极治疗。(3)协助患者进行正常日常生活。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特别是精神衰退和患有痴呆症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加强对其生活护理,帮助患者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包括协助患者保持个人卫生,定期督促患者或协助患者更衣、洗澡、修理指甲等,整理好患者的仪容仪表;照顾患者的饮食,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因精神病以及药物作用等因素,容易出现拒食或吞咽困难现象,因此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进食情况,为患者提供易消化的食物;若患者出现不能进食情况,要及时报告医生予以积极处理[3]。(4)维护好患者的心态。老年人患精神病后,自身有较为复杂的心理变化,住院期间会有陌生、孤独等情绪,针对此类情况,护理人员要通过温和的言语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工作耐心细致,倾听患者的心声,及时解决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状态,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4]。不定期给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表现以及治疗措施等,取得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支持,提高其治疗效果。(5)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定期组织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多种娱乐活动,配备多功能活动室,让患者在活动室自由活动,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人际交往、适应能力等。在患者进行活动时,护理人员要注意患者的安全情况,耐心照料,随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其活动量。(6)健康知识教育。向神智较为清晰的患者介绍精神障碍方面的专业知识,教导患者怎样在出院后更好的维护好自身的身体状况,如何合理使用精神药物[5]。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渠道,可以定期组织患者回院进行健康复诊,组织患者交流会。对患者进行专业知识宣传,教会患者维护身体的措施以及合理使用精神科药物的方法,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因住院患者晚间无人照料,孤独感较强,经常担心出院后的日常生活问题,对此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鼓励患者树立治疗信心。

通过本文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优质护理服务的加入对治疗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有积极作用,接受过优质护理服务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高于未接受优质护理服务的患者,表明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更好地改善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以及家属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因此优质护理服务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达休,肖潇,周琳钧.家庭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2,41(21):2229-2230.

[2]吴蓓蓓.席汉氏综合征的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卷31(16):2669.

[3]李海根,李永强.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5):653.

[4]李竺君,吴文源.抑郁症复发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19(11):1048-1050.

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 篇10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现象逐渐严重, 老龄化群体的内在问题也日渐增多, 老年人人群从心理问题、生理问题上都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 加上社会生活压力的加大, 很多老年人考虑问题也趋于多样性因素, 导致很多老年人的心理疾病发病率很高, 其中很多老年人患者在医院生活中, 表现出了抑郁症的症状, 这种症状的解决就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这个问题影响了很多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对老年人的健康心理和老年人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影响。因此研究老年人患者抑郁症的病发原因、发病的情形、发病的过程、解决抑郁症患者内心问题的技巧、心理护理以及精神护理的方法等都要做出相应的理论研究, 并且要积极结合实际工作, 临床经验, 较为科学的解决老年人病患的抑郁症心理问题。解决好老年人病患抑郁症的问题, 老年人才能保持较好的心态, 树立健康的人格观念, 对生活充满希望, 保持愉快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 而且还要从医院的管理体制与医院医生的自身素养考虑变革, 提高医生沟通意识, 改善医生传统的护理方式, 降低医院中患者的抑郁症发生概率, 防止老年人患者的抑郁症情况恶劣[1,2,3,4,5]。

2 加强老年患者抑郁症护理的策略

2.1 全面分析老年人抑郁症病情

全面分析老年人的抑郁症病情指的是老年人患者在住进医院的前些时间段内, 院方要对医生给予相应的指示, 指导医生提高对老年人患者的一些心理服务, 要尽快了解和掌握老年人患者的病情, 帮助老年人患者寻找到适合自我治理疾病的一些方法, 医生与护理人员要细心观察老年人患者的病情变化与详细情况, 了解老年人的内心需求, 从而采取相对应的医疗措施。一般的老年人患者普遍存在听力较差的问题, 老年人的记忆力与理解能力都会相应下降, 反应也比较迟钝, 在对病情的描述过程中, 医生与护理人员要尽量简单、明了, 针对老年人的弱点要细心叙述, 耐心的讲解, 帮助老年人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护理人员还要保持热情礼貌的用语, 要在老年人患者心目中留下较为良好的印象, 让老年人对自我的病情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帮助老年人患者了解病情, 消除恐惧心理, 排除心理压力和思想障碍, 帮助老年人患者建立健康豁达的心态, 积极面对疾病, 用最好的心态接受疾病, 接受治疗。

2.2 加强老年人的生活护理

老年人的自我调节能力、控制能力、自理能力均较差, 再加上疾病的折磨, 对他们的身心都造成极大痛苦, 这样往往会导致老年患者失去康复的信心, 所以护理人员应努力做好老年患者的生活护理, 在生活上给予体贴照顾, 主动向患者和家属介绍必要的卫生知识及护理知识, 并帮助他们调整膳食结构, 充分的补充营养, 增强体质。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尽量为老年患者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耐心疏导和鼓励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增强生活的自理能力, 这样有利于身体的恢复。

2.3 降低老年人抑郁症患者的经济负担

老年人更多的是关于经济负担的问题, 尤其是农村的老年人患者住进医院就会考虑费用的问题, 害怕自己因为治病花钱, 子女好不容易打工赚的辛苦钱都花费到了自己的治病之中, 老年人因为这个因素, 常常表现出焦虑不安的心理表现, 所以在治疗上要尽量保持费用的低廉, 医院要减少老人家庭经济压力, 给老人一个舒适的、健康的心理环境, 让老人意识到医疗费用低廉的关键因素, 对老人的健康恢复, 病症的治疗都是一种有效的促进。护理人员还要进一步给老年人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 让老年人安享人生最后的时刻。

2.4 院方加强老年人抑郁症患者的康复指导工作

医院要制定健康责任制度, 保证每一位医生与护理人员都可以重视自己所护理的每一位老年患者, 院方要加强老年人抑郁症患者的康复指导性工作, 通过科学、合理的指导工作, 帮助老年人患者尽快摆脱抑郁症的烦恼, 在对老年人患者抑郁症进行护理时需要考虑几个重点问题, 首先要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让老年人对自我的社会价值、家庭价值具有充分的认识, 而且保证老年人要尽可能的恢复自我的修护能力和防护能力, 对自我的行为学会自制, 护理人员还要教会老年人抑郁症患者了解自我的病症, 要让老年人学会结合自我的疾病情况与自身状况进行分析, 从而进行康复的指导, 帮助老年人树立起自我照顾的观念;其次, 让老年人照顾好自我的饮食、起居、睡眠、锻炼、休息等等, 还要运用诚挚的交流提高老年人的心理抵抗能力, 并且引导医护人员运用语言进行说服教育, 安慰并及时向家属子女交待住院情况, 消除心理压力及对病情的恐惧;最后护理人员要带领老年人自我安排好每天的时间, 规划好日程安排, 规律化的生活, 提高老年人的自我生活节奏感, 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方式。

3 加强老年患者抑郁症精神护理的策略

3.1 探求根源、因势利导

作为护理人员, 应首先找到“病源”, 多年患病、病情较重的患者, 因需要长期协助、常年用药, 很容易产生依赖性心理, 从而欠缺对自身状态的客观评价。这类患者一旦感觉不适, 很容易与自身疾病建立主观联系, 陷入恐惧、焦虑的精神状态, 进而加剧身体不适感, 影响到疾病治疗。对此类患者, 护理人员在加强日常护理的同时, 应当循序诱导, 讲解基本的医疗常识, 积极帮助老年人获得需要的病情具体信息, 帮助老年人掌握病情发展状况。还有一类老年人患者, 他们病情不重, 但是患病时间较长, 这些老年人的性格非常内向, 呈现出抑郁症的封闭心态, 对身边发生的事物都不感兴趣, 护理人员必须要加强与这类患者的沟通和交流, 一起聊天和游戏, 帮助老年人恢复健康、活力的心态, 制造一种融洽、平和的气氛, 消除其心理阴影。

3.2 提高日常护理质量, 多管齐下

护理人员的精神护理主要指的是建立在生理护理基础上的医学护理, 针对老年人患者抑郁症群体的护理, 必须要从日常的护理基础做起, 提高日常的护理质量, 改善护理环境与护理全面程度, 加强日常护理的有效性, 保证日常护理的丰富性, 要从患者最敏感、最关心的问题护理做起, 保证快速、准确解决患者的问题, 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 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3.3 为患者自护与家庭护理提供指导

我国人口众多, 医疗资源、医疗水平与医疗需求之间尚存在巨大缺口高效、可靠的社会保障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因此, 老年病患者多数时闻均在家中活动。因此, 患者自身的心理调节和家庭的精神护理尤为重要。

4 加强老年人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4.1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充分沟通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保持护理人员与老年人的充分沟通, 这将成为未来对老年人抑郁症患者护理的必要措施, 护理人员与老年人患者抑郁症群体之间的关系必须要依靠护理人员与老年人之间充分的沟通, 建立起一种充分交流的平台, 保证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拥有较好的交流, 患者在病情严重时可以及时联系护理人员, 并对护理人员诉说病情状况。护理人员在沟通交流过程中还要针对老年人做出相应的激励措施, 保证老年人自身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树立老年人抑郁症患者的坚强信心, 护理人员要对老年人社会价值与家庭价值给予赞赏和夸奖, 帮助老年人寻求到自我的价值归属, 而且还要给老年人患者制定一定的任务, 要让老年人思索和活动, 让他们意识到虽然在病房内, 但是也需要灵活的运动和健康的日常安排, 完成护理人员交待的任务, 这样才可以提高自我的康复速度, 改善护理状况。最后、护理人员还要保证自我在护理过程中举止端庄, 主动热情的介绍医院的情况, 描述医院工作区与护理人员的情况, 要尊重患者的需求, 保证患者与护理人员的充分合作, 护理人员要注意护理的力度, 要对老年人充满爱心。

4.2 开展引导性的心理护理, 提高患者信心

护理人员要积极引导患者开展心理护理, 患者因为患有抑郁症, 所以大多数人都比较自闭, 内心心理想法与意识都无法实现与外界的对接。护理人员必须要换位思考, 考虑抑郁症患者的真实体验与感受, 要尽力分散他们的心理注意力, 将其注意力或者内心的感受引导在其他方向, 保证患者的内心不受到原有的内心想法影响, 还要鼓励患者做一些平时自我感兴趣的事情, 保证患者可以及时做到自我安慰, 护理人员要夸奖老年人抑郁症患者, 鼓励他们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并设立进度, 按时检查完成状况, 恢复他们的自信心, 增强心理抵抗能力, 让他们的变得活泼、开朗。

4.3 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让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

护理人员要意识到对患者心理压力的舒缓, 让患者保持一个良好、乐观、健康的心态是对患者护理的一个重要改善, 患者保持较好的心态, 可以有效的提高自我对抗疾病的能力, 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善于把握好自我的情绪, 增强患者树立好一种健康的心态, 调整好自我的心理去应对疾病带来的烦恼, 患者还要舒缓情绪, 培养健康的人格观念, 适当的放松, 教学老年人有效的调整自我的情绪, 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去勇敢面对疾病。

参考文献

[1]王春霞.浅议老年患者抑郁症的心理疏导以及精神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 :219-220.

[2]王苏莉, 陈红云.加强对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及精神护理[J].实用医学技巧, 2006, 13 (18) :3315.

[3]肖颖.浅谈老年抑郁症的护理措施[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 (16) :140.

[4]薛建芬, 张月香.老年抑郁症的护理与健康教育[J].全科护理, 2011, 9 (2) :149.

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 篇11

【关键词】老年精神障碍;护理风险;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337-01

目前,全世界约有1/3的国家和地区已进人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给世界各国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我国成人中精神疾病患病率为巧%左右,与国外调查结果类似。伴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出现,很多精神患者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长期疾病过程中因躯体及神经功能的变化、代偿、平衡都必然给患者带来新的影响。而当前我国精神卫生资源仍短缺,精神患者家庭经济负担沉重,特别是老年精神患者,而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住院安全问题也备受瞩目,笔者所在医院自2011年1月起开始对精神科住院患者进行风险评估,通过评估筛选高危因素患者,给予重点护理干预,取得较为满意的护理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住院当日进行风险评估并给予护理干预。选择62例患者于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入院。其中男35例,女27例,年龄60一74岁,精神分裂症32例,情感性精神障碍11例,痔症5例,神经症7例,酒中毒所致精神障碍6例,躯体化障碍1例。

1.2方法

1.2.1分组

方法随机分为两组,31例为研究组(强化干预组),其中男22例,女9例,年龄(62.0士12.0)岁;31例为对照组(一般干预组),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59.0士14.0)岁;两组患者资料统计:文化程度,疾病类别,通过两样本均数比较的方法计算每组样本量为31例,两组病例进行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2干预方法

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由责任护士和临床护士负责,对新人院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和常规人院宣教。(1)按照风险评估表内容对新人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评定风险情况。(2)根据风险评估的具体情况确定风险存在的原因。(3)登记风险种类,制定风险干预措施。(4)评估措施可行性,予以修订。(5)一般干预组在患者人院时,向患者介绍医院规章制度、护理配合、住院安全常识等内容。(6)两组所有患者观察期为住院全过程,符合患者安全目标管理要求。

2.结果

两组患者分别接受强化护理干预和一般护理干预过程。本研究的强化护理干预组患者对自身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住院安全知识掌握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研究组精神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明显提高。

本次研究的强化干预组通过提高精神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来提高住院老年精神患者行为、认知能力、生活习惯、安全风险防范等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达到预期目的,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精神疾病是慢性、复发率较高的疾病,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社会功能的恢复是每名精神护理工作者都日益关注的问题。了解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需求和安全护理重要性,发挥专业特长,通过强化护理干预,评估新人院患者护理风险状况,予以适时干预。

由本研究可知研究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系统的评估及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强化灌输使获得了更为专业的指导及对自身照顾管理患者的重要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管理能力明显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除合理的、科学的生活起居外,最主要是坚持服药或在监护下主动配合服药,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确保治疗及康复的顺利进行,确保护理安全。调查项目分层次对两组患者的自理能力进行评价,并考量其有效性。使老年患者增强自我保护、防御能力、掌握安全常识,最终保障住院患者的安全。

3.1护士培养

本研究中,护理干预团队协作,对实施干预者有计划的进行专项培训,通过此研究项目,倡议精神科专科业务培训应更具专业化能力,专科护士培养加大力度已势在必行。

3.2保障支持

医院设施安全,定期检查床单元、病室、洗漱间、卫生间、餐厅的环境安全,排除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活动区域安全隐患也至关重要。

3.3提供优质的信息

对于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由于环境改变,住院期间易出现不适应等情况,减轻焦虑、增加知晴,参与决策、提供控制能力和依从感,增加治疗的满意度有重要作用。护理干预给予患者专科知识提供,应对能力支持,饮食调整,睡眠状态评估,同时干预组患者与护士建立了密切的沟通关系,以信誉与信任为基础,帮助患者更好地作出治疗决策,促进医患良好沟通。

4.结语

通過护理风险评估,了解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是否合作,有无攻击行为,自伤自杀行为,躯体损伤情况,躯体疾病,躯体疾病情况,住院依从性,人院前进食情况,二便情况,潜在风险等情况;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洗漱、进餐、如厕),采取防跌倒常识预防,了解患者身体不适表现,观察药物副反应,洞察患者异常心理状态、抑郁情绪及形成护患良性互动,从而确保护理安全。结合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病情,使患者在住院期间获得系统的专科知识,增强自我管理技能,为出院患者的长期康复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是密切护患关系,促进医院和谐的有利因素,并为护理职业的拓展提供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齐小秋,孔灵芝,张立,等.精神卫生政策研究汇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2008:3一4,286一287-

[2]付秀玲.精神科护理中的道德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6(22)

[3]孙克莎,董萍,李枫.运用循证思想发展精神科护理模式[J].上海精神医学.2007(04)

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至2010年11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58例,男性43例,女性15例,年龄20~59岁,平均年龄31.6岁,病程在2到5.5年之间,均符合精神病CCMD-3诊断标准确诊为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将5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两组患者的身体条件、文化水平、病程、BPRS评分、器质性疾病及所患精神病类型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如奋乃静、氯丙嗪、利培酮等)。同时对患者进行生活能力训练,如每日的个人卫生及一些基本劳动;健康教育,如警惕症状及服药训练;以及每天的基本活动娱乐。由精神科护士予以常规护理。总共观察16周。

1.2.2 观察组

对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一般训练及常规护理,此外还对其进行音乐治疗。具体为,每天上午和下午统一在宽敞明亮舒适的训练室内各按时训练90min,分为音乐欣赏和歌曲教学,开始为较简单的歌曲或民谣,4周后欣赏及学习难度较大的歌曲。按计划由本科有唱歌技能且音质较好的护士进行集体指导及个别辅导,并对患者给予代币奖励。共治疗观察16周

1.3 评价及分析

观察记录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前、后患者的康复情况,采用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和住院精神患者康复评定量表(IPROS)对康复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本研究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界值取0.01,用SPSS17.0软件作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康复护理前、后的IPROS评定,如表1。

注:观察组护理前后IPROS量表评分各项观察指标对比有显著差异(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康复护理前后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

2.1 两组患者康复护理前、后的SANS评定,如表2。

注:观察组康复护理前后SANS量表评分各项观察指标对比有显著差异(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康复护理前后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心理活动主要表现为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其行为一般不被人们接受;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精神分裂症为慢性迁延性疾病且易复发,患者往往长期住院治疗,容易感觉生活枯燥乏味,情绪波动,而且可导致患者的社会功能减退[4]。对患者采取口服抗精神病药治疗可有效控制精神症状,但对于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的效果甚微,从而影响到其日后的生活质量。故对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患者早日回归社会[5]。

音乐治疗用于住院精神患者的康复护理,在集体的带动下,患者集中注意力进行手工操作,激发了大脑的思维及手的动作相协调,抛弃了不良的心理活动从而放弃敌意与攻击行为。同时,通过耐心的指导教育,患者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高社交能力,而且患者从自己的歌声和鼓励中获得满足,可有效抵消情感淡漠及恐惧。这就大大提高了患者配合治疗的意愿,使患者配合服药,安心住院。本组研究显示,观察组在康复护理前后IPROS量表评分和SANS量表评分各项观察指标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生活技能训练如音乐治疗,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及消减阴性症状,提高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6,7]。

对住院精神病患者予以口服精神病药物及常规护理外辅以音乐治疗的康复护理,可缓解及稳定患者的情绪,使患者加强人际交流,乐于配合医护工作,有利于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康复而重返社会,是一项值得推广的社会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王宪军,吕应春,张德森,等.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个性特征及认知功能与阴性阳性症状相关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1,17(4):331-333.

[2]陈瑞芳,王妙辉,李水英,等.社会技能训练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功能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9,23(33):3062.

[3]张素专.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护理康复效果的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2010,16(12):32,105.

[4]王秀锦,周朝当,高荣富,等.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及持续时间与社会功能的相关性[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16(3):259-260.

[5]张敏.行为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上海护理,2011,11(3):14-16.

[6]Kurtz MM,Mueser KT.A meta-analysis of controlled research onsocial skills training for schizophrenia[J].J Consult Clin Psychol,2008,76(3):491-504.

上一篇:高中地理兴趣教学下一篇:朝鲜文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