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护理

2024-05-23

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护理(精选11篇)

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护理 篇1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 人均寿命逐渐延长, 老年患者在患病人群中逐年增加。我院收治的尘肺病患者年龄偏大, 且合并症多, 需要反复住院治疗, 故浅表静脉受到破坏, 静脉穿刺难度加大;同时由于老年人静脉血管的特殊性, 按常规操作一般不易成功, 穿刺失败给老年患者带来了痛苦和很大的心理负担。我们经过几年的临床护理实践, 在提高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成功率方面摸索出一些经验,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收集我科2010年8月—12月尘肺病患者256例, 均为男性, 年龄60岁~88岁, 平均年龄 (74±14) 岁;病史最长35年, 最短4年;穿刺均在10 d以上, 共穿刺3 676次, 一次性穿刺成功3 603次, 一次穿刺失败73次, 穿刺成功率达98%.

2 老年患者静脉特点

2.1 老年人皮肤颜色较深, 老年斑多, 影响静脉可视程度。

2.2 静脉管壁增厚变硬, 管腔狭窄, 血管弹性降低, 脆性增加。

2.3 皮肤组织松弛, 皮下脂肪减少, 血管活动度大, 不易固定;血液黏稠度高, 回血缓慢, 凝血较快, 长期输液对血管的破坏性大, 血管修复慢。

3 静脉穿刺的护理及注意事项

3.1 护患沟通

老年人生理、心理方面处于衰老和退化状态, 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 护理人员一定要关心他们, 说话要和善, 理解患者的心情, 关心体贴他们。多与患者交谈, 倾听他们的心声, 尽量满足患者合理要求, 使患者在心理上处于良好的适应状态, 有利于配合, 易于操作成功。

3.2 血管的选择

老年患者输液时间长, 一般选择细小静脉穿刺, 交替使用, 由细到粗, 合理安排。这样可以减少对血管的刺激, 同时使损伤的血管得到修复, 保护了血管。但如果输液较多, 输血或其他胶体液者, 宜选择粗直、弹性好且较易固定的血管, 避开静脉窦、关节处部位, 采取在穿刺部位反复揉搓、将肢体下垂扎止血带等方法让血管充分充盈, 有利于穿刺成功。

3.3 针头型号的选择

老年患者体弱多病, 输液次数多, 时间长, 血管损伤大, 因此尽可能选择小号针头, 小号针头能减少对血管的破坏, 缩短血管修复的时间。除了输注甘露醇、50%葡萄糖、脂肪乳等一些药物外, 我们一般选用5.5~6号针头。

3.4 扎止血带方法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改善常规法中的离穿刺点约6 cm处捆扎止血带, 嘱患者握拳在离穿刺点10 cm~15 cm处扎止血带, 穿刺前不可过早、过紧地扎止血带, 以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 给患者增加痛苦。待穿刺准备工作完成后, 再扎上止血带进行穿刺, 这样既可以阻断表浅静脉的回流, 又能使肢体远端的静脉充盈度达到最佳状态, 可明显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3.5 穿刺技巧

3.5.1 根据老年人血管特点, 对于静脉管壁厚、硬、易滑动者, 角度相对要大一些, 穿刺时用左手拇指绷紧穿刺点远端皮肤使静脉拉直固定, 选择穿刺点下方0.5 cm~1 cm处进针, 针尖斜面朝上, 进针角度由传统的15°~30°增加为40°左右, 针尖穿透皮肤和进入血管一气呵成, 可减少血管周围瘀斑和出血的发生。见回血后再继续进针0.5 cm, 尽量减少针头进入血管的长度, 因针头进入血管的长度与血管壁的受损程度呈正比[1]。

3.5.2 对表浅脆性大或细小血管要保持低角度平行进针, 进针过程不宜停顿, 以减轻疼痛, 见回血后不宜继续进针, 松止血带时要轻柔, 不宜用力过猛, 以防针头穿破血管。

3.5.3 血管穿破后的补救方法:穿刺后无回血, 外撤针头时见回血, 则说明穿透血管, 针头缓慢往外撤, 见回血后停止撤针, 同时松开止血带后, 以手指用力按压1 min后, 打开调节器, 再以手指轻按压, 以液体能缓慢通过为准。观察2 min左右无外渗可停止按压, 妥善固定针头。

3.6 拔针及按压的力度、时间

3.6.1 拔针时, 持一消毒干棉签沿针眼处纵向按压穿刺点, 根据进针角度及针头走向缓慢向外拔针, 当针头到血管壁时迅速拔除按压勿揉, 按压同时将患肢抬高。

3.6.2 按压力度应均匀适中, 力量过小起不到按压止血的效果, 力量过大又会导致患者疼痛和血管的损伤。

3.6.3 正常人出血时间为1 min~3 min, 凝血时间为3 min~5 min, 建议静脉输液拔针按压时间以4 min为宜[2]。对凝血机制差、剧烈咳嗽、烦躁等患者应该适当增加按压力度与时间, 防止局部皮肤皮下出血, 影响患者下一次穿刺。

4 体会

静脉穿刺技术是护理人员的一项最基本的操作技能, 静脉穿刺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急诊、危重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 静脉穿刺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及抢救的效果, 提高操作的成功率是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也是提供优质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的一个重要方面[3]。在静脉穿刺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无痛、微痛, 减少对血管机械性、化学性损伤, 减轻患者的痛苦, 有效保护血管, 使输液技术向快捷性、准确性、安全性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瑞花, 兰胜才.不同进针长度行静脉输液时对血管壁影响的对比研究[J].护理研究, 2000, l4 (10) :l45.

[2]李晓惠, 黄小梅.静脉输液拔针按压方法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学杂志, 2005, 21 (4) :3.

[3]张敏.如何提高老年患者浅静脉穿刺的成功率[J].中国临床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7, 2 (1) :85.

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护理 篇2

进入冬季,患病的人数逐渐增多,需要进行静脉输液的也不断增加,由于许多患者在输液前都是从室外进入室内,室外温度较低,寒冷的刺激会使患者的体表静脉收缩,使手背的静脉变得很细甚至看不清,因此,给静脉穿刺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使穿刺的成功率大为降低。

在工作中遇到此类情况,医生、护士往往会让患者在室内稍坐20~30分钟,以促使手背静脉恢复充盈,再行穿刺。而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老年人血管弹性较差,患者采用前法依然很难让手背静脉充盈,此时若将患者双手放入温水泡7~10分钟,可迅速使双手静脉血回流增加,让静脉完全充盈,此时再行静脉穿刺,成功率将会大大地提高,同时也可给患者减轻痛苦。

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护理 篇3

【关键词】老年患者;静脉穿刺;血管防护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121-01

周围静脉穿刺时临床护理工作最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在治疗和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年患者静脉管壁增厚变硬、弹性减低、皮肤组织松弛加之长期反复静脉输液血管条件差,为提高其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和血管的利用率,作者根据患者血管不同情况,改进静脉穿刺的方法,并在拔针时采用“3指按压法”,均取得临床输液的良好效果,减轻患者痛苦,增强护患关系,提升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2月-6月在我病区住院的老年患者120例,其中男性患者68例,女性患者52例,年龄60-88岁,平均年龄72岁。

根据患者手背血管情况,分为两组,一组患者手背只有近掌指关节处可见短小血管者,41例,二组患者手背上1/2或者上2/3部位有可见血管者,79例。

两组均采用同一厂家生产的6号输液器,输液贴常规固定,操作都由笔者执行。

2 操作方法

2.1 逆向静脉穿刺法

一组患者均采用逆向静脉穿刺法。因此组患者手背上1/2或2/3部位的静脉显露不清,而在近掌指关节处存在一些比较充盈、短小、弯曲的血管,采用顺向静脉穿刺针梗进入皮下部分短,针柄多位于患者掌指关节处,不易固定,并由于关节的活动,致穿刺失败,引起输液外渗。改用逆向静脉穿刺法:操作者站在患者头侧,绷紧患者穿刺点近心端的皮肤,在血管后0.5 -1cm处 进皮肤,顺血管远心端潜行,见回血后,常规固定。此时针柄位于手背上,固定容易、稳定,由于不影响患者手部活动,而使其感觉舒适。逆向静脉穿刺与顺向静脉穿刺静滴速度差异无显著性[1]。从局部解剖学特点来,手背静脉网是上肢浅静脉的一部分,与深静脉之间存在丰富的吻合支,浅静脉起于手指,在手背部形成网状结构。液体在静水压下输入人体后,可迅速经多条吻合支回流,且回流非常快,因而滴速不受影响。但手指、足趾向上回流的小静脉,因无交通支,不可选择作逆向静脉穿刺。逆向静脉穿刺法正是顺应了血流的代偿改变,从而拓宽了静脉的利用率,减少了静脉输液外渗。

2.2 非握拳穿刺法

二组患者均采用非握拳穿刺法。目前研究资料认为,静脉穿刺采用背隆掌空杯状手[2] 和握指法,更符合人体的生理学特点,此法操作者左手握住患者穿刺手的手指,是患者手背皮肤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被动牵拉绷紧,形成前臂和手背,手背和手指两个弯曲,操作者右手持穿刺针,在血管上方与皮肤约45o角快速进针,穿过皮肤后,随即呈10-20o角沿静脉方向行走,见回血后,按常规固定。不主张患者握拳,是因为患者握拳后静脉易嵌入掌骨之间,暴露不明显,或手背肌肉拉紧致血管扁平,当患者松拳时,血管轻微回弹,针头斜面有可能部分脱出血管外,造成外渗现象。非握拳穿刺法不受固定血管的左手拇指的影响,进针空间大;克服了患者握拳时掌指关节高于手背皮肤,妨碍穿刺进针角度的缺点;又有使血管充盈、显露、固定之优点。大大提高了静脉穿刺成功率。

2.3 血管防护措施

老年患者由于血管壁硬化、血管弹性降低、皮肤组织松弛,加之护士宣教不到位,在静脉穿刺后处理不当易致皮下较大范围的瘀血,这不但使患者产生恐惧、紧张情绪,还影响下次静脉穿刺。拔针时采用“3指按压法[3]” :患者输液完毕,护士不关闭输液调节器开关,先揭下除覆盖针头之外的所有输液贴,嘱患者用对侧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横向轻轻置于覆盖针头的输液贴上方,此时不要用力按压,护士捏住针柄顺血管纵轴平行中速拔出体外,当针头退出皮肤的同时,嘱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迅速向下按压,按压力度均匀适中,按压时间大于等于5min,该法能减轻拔针后疼痛,减少皮下淤血发生,提高血管的再次利用。

3 结果

两组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但由于滴流不畅,一组出现2例,二组出现1例。两组患者未出现拔针后皮下淤血的现象。通过上述方法的运用,提高了老年患者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和血管的利用率。

4 讨论

4.1 用常规法进行静脉穿刺,针柄多固定于患者掌指关节处或手指上方,患者手部必须保持伸直不动状态,时间久了,带来患者的体位不便,易疲劳。如果病人稍不小心,极易使针头穿破血管,造成渗液。这些故障不仅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更为病人带来了身体及心理极大的痛苦。逆向静脉穿刺,针柄固定于患者手背上,不影响病人手部的活动,不仅减少了输液故障的发生,也使病人感觉舒适。另一方面因为逆向静脉穿刺是正压穿刺,针间斜面迎血流方向,当针头刺入血管时更易见回血。但逆向静脉输液是一项还未推广的穿刺方法,在使用过程中,部分患者可能会产生怀疑,焦虑的心理。因此护士在操作前,应向患者细致的解释,增强患者对自己的信任感,稳定患者的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4.2 “3指按压法”针头与血管壁形成的角度小,且针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退出管腔,可减轻甚至去除針刃对血管产生的切割力;不关闭调节器开关,其针头在血管中呈漂浮状态,与周围血管壁无接触,所以疼痛减轻。此法拔针时,不关闭调节器开关,使针头内压力高于血管内压力,而不致回血。静脉输液拔针后的按压,虽然看似简单,但仍有相当一部份病人对输液拔针后按压知识不认知,或未完全认知,使得在输液完毕拔针后由于按压方法不正确,而造成疼痛、皮下淤血等,给病人带来痛苦,不利于保护血管。护士要对病人及家属实施健康教育,使他们掌握了静脉输液拔针后的按压知识,并能在输液拔针后运用正确的方法按压针眼,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

总之,随着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的开展,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护士要在实际工作中,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要针对不同的患者,灵活采用不同的穿刺方法,以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更高质量的完成护理工作,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罗谷宽,粟玉芳,冯广弘.上肢前臂静脉逆行穿刺输液的临床观察.广西医学,2000,22(4):841.

[2] 万淑芝,王莫贤.手部静脉穿刺不宜握拳[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2):72.

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护理 篇4

1 老年患者的静脉穿刺特点

1.1 老年人的血管特点

人在60岁以后步入老年期, 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 血管是连接身体各器官组织的运输通道, 老化更为明显。表现为血液黏稠度高, 血管弹性降低, 穿刺时回血缓慢;管壁增厚硬化, 脆性增加, 管腔狭窄, 容易刺破, 导致药液外渗;有的老人皮下脂肪少, 血管滑动不易固定。

1.2 穿刺的血管选择

根据老年患者血管的特点, 小静脉选择不应太细, 避开血管分叉及静脉窦处, 并且容易固定的位置。如果静脉都偏细, 应选择头皮针。老年人输液疗程都比较长, 血管选择应遵循从远端到近端的原则。穿刺前应做好充分准备, 如热敷穿刺部位、将手腕下垂、指压、或用手掌轻拍穿刺局部等方法, 让血管充分充盈在进针。

1.3 穿刺技巧

穿刺前做好充分准备后, 嘱病人握拳, 手背皮肤松弛的患者嘱其手腕下垂, 用左手拇指绷紧选择的血管下端皮肤, 避免血管滑动。在所选穿刺点血管上方处进针, 角度不宜过大, 30°左右, 进入血管内见回血再沿血管走行往前进少许, 使整个针尖都进入血管即可, 以防渗液或活动肢体时针尖穿透血管。对表浅、脆性大的血管要保持低角度平行进针, 入皮和血管要迅速, 以防血液迸出皮下影响视线, 见回血后进针要慢, 角度要小, 以防穿透血管。对未见回血, 但已感觉进入血管的, 不要盲目再往里进针, 只需轻捏一下连接针尾的细管, 看针尖处皮肤是否鼓起, 如若没有则表示针尖已在血管内。

2 输液中的护理

2.1 老年病人心理、精神变化比较大, 沟通比较困难, 这要求护士在输液的过程中耐心、细心、和蔼可亲, 多倾听他们的诉求, 并尽量满足。输液要求成功率高, 较少带给他们负面的心理影响。

2.2 输液中加强巡视, 多看多问。老年患者对疼痛反应迟钝, 或者行为失控, 导致肌肉不自主活动, 加之皮下脂肪少, 组织疏松, 针头移位有轻微渗液不易发现, 这就要求护士在输液中勤巡视病房, 及早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2.3 老年患者自身往往伴有其他疾病, 输液反应较易发生, 如果发现病人有抖动、畏寒、心悸等不适, 应该立即停止输液, 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4 根据患者病情及身体状况调节输液速度。有高血压、心脏病、肾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应特别注意, 滴速控制在40滴/min, 以避免诱发心力衰竭;心、肾功能良好的患者滴速可控制在70滴/min左右。

在给老年患者输液时, 既要求护士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与输液技巧, 还要有无比的耐心与细致, 工作中勤巡视、勤询问、善倾听, 以保证老年患者静脉给药治疗的安全进行。

摘要:随着年龄的增加, 老年人群的患病率及发病频率也逐渐增加, 需要静脉给药的治疗途径也会增多;作为一名护士对各种老年人的血管特点要熟练掌握且深刻了解, 输液后的血管护理也同样重要。

关键词:老年人,静脉穿刺术,护理

参考文献

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护理 篇5

【关键词】老年患者;无痛静脉穿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118-01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途径,静脉常用的是患者手背和足背静脉,由于手背和足背暴露部位较小,浅静脉较丰富且容易固定等特点。老年人的血管特点是血管壁的弹性减弱、血管壁薄等。如何提高穿刺水平,掌握无痛技术,是护理工作者非常关注的问题。现将临床护理工作中老年患者无痛静脉穿刺护理体会阐述如下:

1 无痛性静脉穿刺

由于穿刺时要刺破皮肤和血管,故穿刺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无痛性穿刺并非一点也不痛,而是尽量减轻对患者的疼痛而采取的措施。

1.1 心理护理

静脉穿刺前,操作的护士应该首先做好自己的心理护理,静脉穿刺成功与否,与操作者的业务水平及对自己的信心程度都有直接关系,因此护理人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娴熟的护理业务,才是无痛静脉穿刺成功的必要条件。其次静脉穿刺时,如果患者过分紧张会致血管痉挛,穿刺时容易失败或产生疼痛,感觉比实际程度要重些。因此,静脉穿刺时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让患者身心放松,使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然后向患者说明进针时应如何配合的问题,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在其思想放松后迅速进针。

1.2 针头与皮肤保持适宜的角度迅速而轻巧的进针

选择5.5号针头进行穿刺才能有效地提高穿刺的成功率。由于老年患者血管壁薄,血管弹性差,若选择7号针头,在穿刺中由于针头粗会导致穿透血管壁,而导致穿刺失败。故选择5.5号针头,既可减少在穿刺过程中对患者的疼痛,又可增加穿刺的成功率,故一般情况下,对于老年患者穿刺时最好选择5.5号针头,选择相对弹性好,走向较直的血管,扎好止血带并常规消毒注射部位皮肤,选择好合适的部位进针,操作者左手大拇指绷紧皮肤,其余四指握住患者拳头,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针柄,进针时刺破皮肤和上层血管壁后快速平行进针,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松开止血带,嘱患者松拳,然后按常规固定好针柄。

2 无痛性静脉穿刺方法

2.1 进针角度大

在临床操作中,由于老年患者手背和足背的静脉都处于弯曲度大,静脉短而不直的现象,皮肤薄而松弛,静脉穿刺时实际上共有两个针眼,一个是皮肤的针眼,一个是穿破血管壁的針眼,故在穿刺时,必须固定静脉上下端,在血管上方直接刺入皮下及血管,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即可。

2.2 速度要根据患者血管而定

对于血管粗直的患者,速度可快,进针时速度越快,操作所用的时间就越短,时间短了,也就减轻了痛觉,对于血管短不直而细的患者要瞄准血管,从血管上方进针,进针要浅,速度要慢,见回血后不要再进针,如再进针多数情况下会穿透血管壁,导致穿刺失败。

3 结论

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护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300例老年住院患者, 按静脉输液日期顺序分为2组, 观察组150例, 男94例, 女56例;年龄60~82岁, 平均 (71.6±2.3) 岁;脑梗死93例, 高血压49例, 其他8例。对照组150例, 男性81例, 女性69例;年龄65~84岁, 平均 (74.5±3.6) 岁;脑梗死86例, 高血压53例, 其他11例。两组病患性征、年岁、患病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备可比性。静脉穿刺前要根据老年患者的自身情况有针对性的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在入院后对医院的环境生疏, 往往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 成功穿刺的基础其中也涵盖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护士要与老年患者多沟通、交流, 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程度, 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从而使血管紧张素降低, 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实施人员要保持最适当情绪和秉持丰富的经验。

1.2 方法

两组都是穿刺手背静脉, 双手均可;要求有多年护理经验护士进行穿刺, 采用一次性的6.5号针头。

1.2.1观察组应用握指式

患者体位不限, 肌肉放松, 采取手背血管, 绑好止血带, 碘液消毒;穿刺人员将左手食指、中指放于患者掌心, 无名指将患者除大拇指以外的其余4指靠拢向下, 是一种生理弯曲状态, 大拇指将要穿刺的血管固定向下拉, 右手持针柄, 选取合适角度进针, 有回血后把针头向前适当推进, 缓慢将放于患者掌心的食指、中指抽出;松止血带和节器, 把输液贴贴恰当。

1.2.2对照组应用握拳式

患者体位不限, 肌肉放松, 采取手背血管, 绑好止血带, 碘液消毒;穿刺人员嘱咐患者握拳, 并且用左手拇指对患者手背的皮肤绷紧, 对要穿刺的静脉下面进行固定, 右手拿针柄, 然后调节好角度进针, 有回血后把针头向前适当推进, 松止血带和调节器, 把输液贴贴恰当。

1.3 评价内容及标准

对照两组穿刺的满意程度和穿刺一次成功的几率。要求专门1名护士管理记录患者满意程度, 并观看一次穿刺成功率, 作好记录。穿刺成功静脉穿刺后可见回血, “三松”即解开血带、调节器、病人松拳后液体畅通滴入认为是穿刺成功。采用实验组穿刺方法的患者不要求松拳。穿刺成功的每日平均分=每日穿刺成功患者分数累加/每日穿刺成功患者人数, 可以四舍五入。

1.4 统计方法

对此次研究所得数据均采取SPSS 17.0统计软件展开分析。其中, 计数资料采用[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及fisher切确概率法;若P>0.05时,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数据分析

对比两组人员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观察组一次性成功142例, 穿刺成功率95%。对照组一次性成功128例, 穿刺成功率8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失败人数分别为8例和22例,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采用握指式成功率明显高于握拳式, 详见表1。两组静脉穿刺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满意人数140例, 满意率93.3%;基本满意10例, 基本满意率6.7%;不满意0例, 不满意0%。对照组满意人数126例, 满意率82.7%;基本满意20例, 基本满意率13.3%;不满意6例, 不满意4.0%, P<0.05, 对照组和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采用握指式满意率明显高于握拳式, 详见表2。

3 讨论

3.1 穿刺时对患者握拳的要求有待提高

(1) 患者在穿刺前因为心里过度紧张, 握拳的时候手臂比较僵硬, 手背皮肤的紧张性增高, 便会加剧穿刺时的疼痛, 还容易导致皮肤受损, 如果皮肉阻塞了针孔, 血液回流就会受阻, 穿刺的成功率也就降低[2]。 (2) 在患者松拳的时候, 手背必须完全地放松, 不然皮肤的牵拉会使针头刺破血管, 液体的渗出会让患者的手背发生红肿[3]。经研究表明, 手背浅静脉穿刺如果血管腔径狭小、血管壁薄、血液流动压力低, 充盈血管, 将针头斜面刺入皮下, 缓慢挑起静脉后进针, 从而分离血管壁的上下两层, 不把血管刺伤[4]。

3.2 握指法的优点

(1) 稳定性较好, 也能避免针头滑脱造成对人员的伤害, 护患双方较容易平衡力度的, 容易合作[5,6]。 (2) 能够对患者的腕部和关节进行有效的调整, 提高肢体的灵活性, 让患者感觉更舒适, 护士也能调整自己穿刺的动作和姿势[7]。 (3) 可以更好地观察患者的手背静脉血管, 使血管完全显露, 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穿刺的时间。 (4) 护士可以留给患者更多的放松时间, 降低患者对穿刺的害怕感, 让患者做好穿刺的心理准备, 还可以在此期间帮助患者分散注意力, 从而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的几率[8]。 (5) 握指法可适用于小儿等多种患者, 尤其是焦躁、哭闹的小儿, 能够较好的稳定小儿的手进而成功进行穿刺, 可对患者进行制动, 不会对静脉血管造成堵塞[9]。 (6) 成功穿刺后固定针头是输液过程一个重要环节, 固定位置不佳会引起针头移动滑落、疼痛等[10], 是因为黏贴胶布手法不得当。采用一侧滚动法最佳, 先贴合一边皮肤, 紧致胶布至对边皮肤。胶布长宽最佳分别为7.0~9.0、0.8~1.0 cm, 3条胶布的间距为0.8~1.2 cm。标准固定方式可避免针头刺伤静脉。

拔针方法:拔针时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绷紧皮肤, 按照和静脉平行的方式压住静脉穿刺点, 既可压住静脉穿刺点, 又避免了针头对血管内层的擦伤。拔针后棉签于静脉上方呈平行方向压迫皮肤、皮下及静脉穿刺点, 按压3~5 min, 防止皮下红肿等。

3.3 老年患者静脉穿刺不良因素

(1) 护士的情绪不仅对病人有较大的影响, 更会导致其操作水平的下降[11]。研究显示护士情绪不良时, 静脉穿刺成功率大大低于仅情绪稳定的成功率。在抢救危急重症的老年人的情况下, 部分老年人因持续输液, 多次穿刺痛苦的刺激导致心理承受力下降, 患者情绪多体现为慌张、焦躁、惧怕, 血管收缩严重, 大大降低了穿刺的成功率。

(2) 天气也是一个重要的不良因素, 老年患者耐寒能力较弱, 又因身体难受, 吃不下饭, 没有补充充足的水分, 寒冷刺激会导致患者血管紧张性的提高, 对顺利进行静脉穿刺产生的一定的影响。对患者进行多次穿刺后, 会让患者更加紧张, 因而惧怕静脉穿刺。

研究表明, 观察组采用握指式对患者进行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是95%, 对照组采用握拳式对患者进行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是85%, 两组静脉穿刺的满意程度分别是93.3%和82.7%, 对比两组人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和满意程度, 两组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陈双丽[12]2007年在手背静脉逆向穿刺输液法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的研究中, 得出手背静脉与逆向穿刺的满意度分别为98%, 75%。由此可以看出静脉穿刺是一种有效的穿刺方法, 只是在实际的运用中, 如何采用更有效的方式,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这也是论文研究握指式静脉穿刺与握拳式静脉穿刺护理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的理论基础。2013年谢春霞[13]对手背逆行静脉穿刺在老年门诊输液患者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也得出了与该文研究一致的结论。由此可见在临床护理中采用握指式的手法对患者进行静脉穿刺更容易取得成功, 而且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在对患者的护理过程当中可以优先选择这种静脉穿刺的手法, 来减少穿刺的失误, 让护理人员取得患者更多的信任。

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方法 篇7

1 老年人机体及血管特点

老年人机体衰老, 身体各组织器官的机能逐渐减弱, 绝大多数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和多种脏器疾病, 如消化功能减退、唾液腺、胃肠胰腺等消化酶的分泌,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 消化和呼吸、分泌等机能也有所减退, 肠蠕动缓慢。由于心脏功能减弱, 药物经血液循环吸收减少, 影响药效的发挥。其它组织器官表现不同程度的萎缩, 其中较明显的是肌肉组织, 这是由于细胞总数减少所致。因为老年人脂肪组织增加, 肌肉萎缩, 易造成肌肉注射药物吸收不良而影响局部硬结, 静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 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 皮肤组织松弛, 血管不易固定以及回血缓慢、凝血较快。

2 不同疾病采取不同静脉刺穿部位及方法

2.1 根据不同疾病选择适当血管

(1) 高血压、冠心病患者, 应选择手、足小静脉, 因为这类病人的血管硬化主要表现在大、中血管内, 远心端的表浅小血管往往损害较少; (2) 糖尿病患者应选择手、足部位的较直、管腔稍粗一些的血管。因为这类患者血流处于高凝状态, 如果血管过细、过短、回血往往不等回到可视部位就凝固了, 致使针头堵塞, 造成穿刺失败。而且, 粗一些的小静脉、血流压力相对大一些, 可避免过早凝血现象的发生; (3) 慢性肝、肾功能衰竭, 应避免使用肢体内侧的小血管, 这类患者血管脆性大, 凝血机制差, 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 同时内侧皮肤较薄, 血管表浅易刺破或穿刺成功后易发生液体部分外渗; (4) 瘫痪患者, 应选择患侧肢血管, 好处是肢体固定, 易穿刺, 保留时间长, 不影响健侧肢体活动, 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患侧肢体的血液循环, 减少血栓的行成; (5) 输入高渗溶液及大剂量抗生素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特别是在抢救中需要在短时间内大量输液时, 应选择成功率高, 易于固定的较大较粗血管, 如大隐静脉、肘正中静脉, 这样可避免药物对小血管的刺激, 因为小血管壁薄, 致密性低, 易造成药物外渗, 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在短时间的输液可选择手、足背小血管, 当超过8h以上的应以上肢静脉为宜, 这样既有利于病床上活动, 又有利于病人大小便以及其他活动。

2.2 皮肤消毒与进针方法

优化老年患者静脉穿刺体会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0例, 年龄62~81岁, 共进行穿刺300例, 随机分为2组, 即实验组与对照组, 各75例, 各进行静脉穿刺150例次。

1.2 方法

1.2.1 实验组采用新静脉穿刺方法

嘱患者坐位或平卧位, 选择血管, 操作者轻轻搓揉或简单按摩患者预穿刺部位, 是局部血液循环改善, 皮肤红润温暖后扎止血带, 距穿刺点约4cm, 并适当延长止血带结扎时间, 约65~70s, 同时嘱患者放松, 并将手放置于床沿以下轻轻甩动手腕, 并做握拳与松拳动作, 反复5次左右。按要求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后, 操作者左手握住患者已聚拢的五指并向下压, 使手腕向下向内勾, 同时手背皮肤绷紧, 见暴露血管后, 操作者右手持针, 在血管上方的皮肤使之呈60~70°角度准确快速进针穿过皮肤及血管肌层后立即放平进针角度, 调整到15~20°角沿血管走向缓慢进针, 同时操作者左手大拇指向上伸出在穿刺点处后与进针方向相反绷紧皮肤, 防止进针时皮肤松动影响穿刺, 见回血后轻挑血管再行进少许或可不继续进针, 常规固定。

1.2.2 对照组采用传统静脉穿刺方法

嘱患者坐位或平卧位, 选择血管后, 扎止血带, 嘱患者紧握拳, 常规消毒, 操作者左手绷皮, 右手持针以15~30°角在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 在沿着静脉方向刺入血管, 见回血后再平行进针少许, 常规固定。

2 实验结果

2.1 穿刺成功判断

穿刺成功:液体输注顺利, 穿刺局部无渗液, 无肿胀, 无痛感。穿刺失败:液体不能顺利输注或不能良好调节滴速, 穿刺局部有肿胀, 痛感, 渗液现象, 或穿刺时需要进行反复调整针尖位置方可正常输注液体。

患者自觉疼痛程度评估。有疼痛:患者自觉明显疼痛, 有言语表示, 有表情表示如皱眉。无疼痛:患者无自觉疼痛, 无言语表示, 无表情表示如皱眉。

2.2 结果

实验组穿刺成功120例, 成功率80%, 对照组穿刺成功98例, 成功率65.3%;实验组有疼痛者为5例, 占3%, 对照组有疼痛者为19例, 占12.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实验组优于对照组, 表1。

3 讨论

3.1 血管的选择

3.1.1 选择血管

老年患者静脉管壁厚, 官腔狭窄, 血管弹性降低且脆性增加, 皮肤肌肉组织松弛, 血管不易固定, 以及回血缓慢, 凝血较快, 因此在选择血管时应该选择血管位置良好, 易于固定, 充盈良好, 避免选择硬、瘪及走向不清的血管。另外, 短时间输液可选择足背小静脉。输注一般液体或时间较长输液时可选择较粗直和弹性好的手背静脉。有利于体位活动解除卧床疲劳等。

3.1.2 尽量使血管暴露

对不容易充盈的浅小静脉, 可适当延长止血带扎止时间, 并加上病人甩动和握拳松拳运动, 使血管充盈, 提高穿刺成功率, 对于皮下脂肪少, 弹性差, 皮肤皱褶多的患者, 或因多次注射刺激性药物或反复需要穿刺者, 血管容易滑动, 变硬, 官腔狭窄变脆, 穿刺时止血带的结扎距离不可离穿刺点太远, 可用大拇指指腹绷紧血管端, 减少血管活动。老年患者多数都伴有肢体水肿, 穿刺时可选择4号半或5号半针头, 穿刺时先将穿刺部位的水肿推向周边, 使局部皮肤发白暴露血管再进行穿刺以提高穿刺率

3.2 减轻疼痛

采用静脉上方60~70°角进皮后直接穿刺入血管肌层的方法, 使针头与皮肤接触面积变小了, 受力面积减小, 加上快速进皮, 且不经过更多的皮下组织, 痛觉大大减轻。

3.3 放慢穿刺速度

穿刺进皮后应放慢进针速度老年血管壁硬化, 末梢血管因纤维化失去弹性且质地脆, 若仍选择在血管上方快速进针, 易导致血管破坏, 使针尖不能顺利进入血管或穿透血管导致穿刺失败, 且老年人回血慢, 避免因回血慢进针快而穿透血管, 故针尖进入后应挑起静脉缓慢进针, 且应适当减少进针长度, 这样可使血管上下两层分离, 避免穿透血管。

4 结语

通过对比, 实验组穿刺成功120例, 成功率80%, 对照组穿刺成功98例, 成功率65.3%;实验组有疼痛者为5例, 占3%, 对照组有疼痛者为19例, 占12.7%。实验组新的静脉穿刺方法优于对照组传统的静脉穿刺方法。

摘要:静脉穿刺是实现静脉输液的首要步骤, 也是目前抢救和治疗各种疾病迅速而有效给药途径。所以迅速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对及时的补液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尤其对于老年患者, 静脉给药方法已成为治疗、抢救老年患者的重要途径。

老年患者静脉特点及穿刺方法 篇9

1 老年患者的静脉特点

绝大多数老年患者的静脉管壁不仅增厚而且管腔狭窄又变硬血管壁的弹性差或消失, 失去弹性后脆性随之增加, 由于肌肉和软组织的松弛, 在静脉穿刺时, 凝血速度快而回血的速度却缓慢。

生理和病理变化60岁以后的老年人体力活动相对减少, 心、肺功能受损程度不一, 心输出量相对减少, 血液的流动速度较慢。凝血酶原纤维增加, 继而增强了血小板的聚集力, 增强了血液在短时间的凝固, 静脉内膜的弹力性纤维逐渐减少, 静脉瓣萎缩且内膜变厚, 使静脉不仅弹性会降低, 也开始逐步硬化, 个别患者甚至钙化。

2 选择静脉与操作方法

2.1 根据病种选择静脉血管

2.1.1 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的大静脉和中等静脉的血管壁失去弹性, 致使远心端的小静脉血管也不同程度的受损。故应选择手或足的小静脉穿刺。

2.1.2 糖尿病老年患者的血液呈高凝固状态, 选择在过于细又过于短的血管处穿刺, 回血的速度较慢, 往往未见回血时就开始凝固, 继而堵塞针头使穿刺失败。故糖尿病老年患者尽量在手或足的部选择的粗、直的血管。

2.1.3 慢性肝、肾功能衰竭者的凝血机制相对较差, 因脆性增加而使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肢体内侧皮肤处薄而浅的血管很容易被刺破, 有时竟在穿刺成功后立即发生液体的外渗, 故应避免选择肢体内侧皮处的血管穿刺穿刺。

2.1.4 瘫痪的老年患者患侧肢体不能活动, 其静脉血管也很固定, 比较容易进行穿刺, 穿刺后也不影响肢体的活动度, 静脉滴注药物既能治疗疾病又能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 还能避免形成血栓, 故此, 瘫痪的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时最好患侧肢体血管。

2.1.5 根据药物的刺激性强弱选择血管, 输入需短时间内进入体内的高渗溶液或刺激性较强的抗生素药物时, 可选择大隐静脉、肘正中静脉等穿刺成功率高, 又易于固定的粗大静脉。管壁较薄致密度又低的小血管, 易引起药液外渗, 甚至引起局部组织的坏死。选择粗大血管可避免药物对小血管的刺激。

2.1.6 根据输液量来选择穿刺部位, 手或足处血管适合在短时间内能将药物输入体内操作, 如果输液时间较长 (8h以上) 或要求缓慢滴注的输液, 可选择上肢的静脉或手背处静脉。

2.2 穿刺方法

2.2.1老年人皮肤褶皱逐年增多, 褶皱里沉积着许多污垢, 消毒前用肥皂水擦洗, 穿刺部位消毒的面积要大一些, 消毒时用手绷紧皮肤后再行消毒。

2.2.2选择手背静脉时, 止血带应扎在腕关节上6cm处, 并在选择的静脉穿刺处下2cm进针, 待针头进进入血管内, 见回血后方可再稍稍向前进针0.5cm左右。扎上止血带后, 嘱患者将上肢自然下垂, 手呈握拳式, 握拳和松开交替进行, 使预选的静脉血液血液集中在肢体的末端, 充分暴露血管而便于穿刺。

2.2.3如果在末梢血管输液时要选择5.5号的小号头皮针头, 进针手法要用快而稳, 宁可浅也不深的准确进针, 避免因引起疼痛使血管收缩而穿刺失败, 在穿刺成功后, 为避免滑脱再加用夹板固定好。

2.2.4对活动度较大的血管一手拇指绷紧血管周围的皮肤, 固定住血管的下端后, 以大合适的角快速刺入皮下, 然后再快速的刺入静脉, 见到回血后再进入少许。穿刺时嘱老年患者不用握拳, 采用自然放松法, 这样进针快, 可减轻进针疼痛。

2.2.5静脉穿刺时如遇静脉压较低的老年患者, 穿刺时可凭临床经验, 穿刺时有失去阻力的感觉, 又不回血, 只有挤压输液管的下端才能看到缓回血, 如见到回血证实针头在血管内, 为避免损伤血管一定要杜绝反复穿刺。

2.3 进针时手法

粗、直血管可进针的角度可稍大, 但必须小于40°, 在穿刺血管的下方2cm以约20°角进针, 见回血后稍向前进0.5cm处[1]。毛细血管穿刺速度宜缓慢, 并要选用合适针头 (5.5号针头) , 见到回血后不要继续再进针, 以免针头刺破血管。浮肿部位的血管先挤压皮肤, 待血管显露后再快速穿刺。浮肿部位的血管脆性较大, 进针时动作应轻、慢。在肢体内侧皮血管处进针时, 在使针头与血管纵向平行, 以小角度轻轻进针, 见回血后再沿着血管纵向慢慢平行进针少许。指间处的血管穿刺时力度稍重一些, 进针角度可稍大, 用两根棉棒固定在手指下面, 用两条以上的胶布粘好棉棒, 以防止血管的滑动。腕关节的皮肤松弛处血管穿刺时, 左手绷紧皮肤, 力度稍大, 进血管时速度可稍快, 否则针尖难以进入血管。长期输液的老年患者, 血管因受药物刺激而变硬, 有的甚至管腔堵塞, 输液时热敷输液的血管部位, 以软化血管, 输液完毕拔针时, 指按压针眼处时间相对长一些, 防止血管内出血而表面颜色青紫, 影响下一次的穿刺[2]。

2.4 对皮下组织严重松弛者, 在手或足处静脉血管穿刺失败时, 要及时总结失败的原因。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使患者手背自然放松式操作, 护士用左手轻握患者的五指, 选择好血管后, 使患者的手背如同叩杯状, 针头的斜面与皮肤呈相宜的角度, 快速的从静脉正面处进针, 待针头的斜面刺入皮下, 见到回血后再将针头斜面与血管纵向平行慢慢向前推进。这样操作不仅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不能避免液体的外渗。穿刺前应了解血管走向和特点, 用手摸清血管的粗细和深浅, 直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 以决定血管的下端, 减少血管滑动范围。如果血管有分叉, 则在血管下约0.5cm处进针, 针头快速刺入皮下后, 使针头放平, 证实针尖压着血管时, 将针体的角度稍抬高相宜角度, 待回血后再将针头进入少许, 用胶布固定好。

摘要:在医学疗技术的飞速发展的今天, 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日显突出的普遍提高, 人类的平均寿命也老龄化的年代中逐年延长, 住院或就诊的老年患者人数呈逐年增加倾向。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晚年期间各个器官组织的生理功能呈退行性变化的阶段, 98%的老龄人体质较弱, 免疫力日趋低下, 时常患有两种以上的疾病, 而且临床症状和体征都较典型。临床护士应掌握老年人的静脉特点, 提高静脉穿刺操作技术。掌握进针的手法, 了解进针部位情况, 确定好进针角度, 是提高“一针见血”率的基础操作, 是治疗和抢救患者的一项基础而重要的护理操作技术。

关键词:老年患者,生理和病理变化,静脉穿刺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玲, 李华伟, 田秀荣.进针角度对静脉穿刺疼痛程度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2004, 16:445.

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护理 篇10

【摘要】总结24例老年病房经股静脉穿刺行脑血管造影患者术后的护理干预,生命体征的监测,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血肿及渗血,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术后的生活护理.

【关键词】老年患者;脑血管造影;术后护理

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其死亡率仅此于恶性肿瘤。脑血管造影是将造影剂直接注入血管内,使其脑血管系统显影的一种X线投影检查技术。通过血管造影可以具体了解血管的形态学变化,如走行、分布、移位、粗细及循环时间的变化等。最终确定病灶是血管本身,还是颅内其他部位病变引起血管变化,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其适用于:①颅内血管性疾病,如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动脉栓塞等②颅内占位性病变,如颅内肿瘤、脓肿、囊肿、血肿等③颅脑外伤引起的脑外血肿4手术后观察脑血管循环状态!现将术前及术后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4例患者中,男18例,女6例,年龄45~85岁,检查结果示颅内外血管狭窄9例,脑内出血5例,无明显改变10例。

1.2 术前准备:1.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脑血管造影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因老年患者可能出现听力不佳,表达迟缓等诸多因素,更应该耐心细致的讲解在造影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不适,以消除患者的疑虑,建立信心2.做好血常规、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血糖、及心电图等各项检查3.术前做好碘剂、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试验,阳性者禁忌4.术前应备好造影剂、肝素、生理盐水、利多卡因及急救用品5.建立留置针静脉通道6.术前双侧腹股沟备皮及体位训练,以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并嘱患者术前6小时禁食,4小时禁水.

1.3 结果 24例患者在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下,均顺利成功完成脑血管造影术并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 术后护理

2.1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患者返回病房后立即对神经系统及生命体征进行评估,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并有无头晕,头痛,呕吐,躁动不安等症状;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变化,并每小时记录一次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等情况,如有病情变化立即向医生报告,及时处理;

2.2 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血肿及渗血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由于穿刺部位血肿是最常见的并发症,首先应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血肿及渗血渗液,伤口敷料是否干燥?应至少每半小时对穿刺部位进行观察,无异常确定稳定后可1~2小时观察一次。将弹力绷带对穿刺处进行加压包扎,伤口敷料并用盐袋至少压迫4~6小时,向患者宣教术侧肢体伸直并制动至少12小时,以免造成出血及血肿; 每半小时观察一次足背动脉,观察患者足背皮肤的颜色,温度及搏动情况,如出现皮肤紫绀,肢体麻木,术侧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小于健侧,可考虑为血栓形成,应及时向医生报告并处理.

2.3 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整洁,舒适的病房环境,做好口腔护理,协助患者饮食,大小便,更衣,皮肤护理,因老年患者皮肤较脆弱,可定时对局部进行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并合理使用气垫床,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而形成压疮;老年人患者由于长时间处于同一卧位,会出现腰痛,可指导患者正确在床上进行小幅度的挪动,还可对腰部以下进行按摩;老年人本来睡眠较少,再加上紧张的情绪,长期卧床造成的不适,看望人较多等,造成入睡困难,可保持病房安静,减少探视,进行自我调节,心理疏导,必要是可遵医嘱给予促进睡眠的药物;大多数病人不适应在床上解大小便,以造成排尿困难,可采取诱导排尿的方法,包括按摩,热敷,听流水声,诱导无效可考虑导尿;术后还应知道患者多饮水,至少在1500毫升以上,以加速造影剂的排泄,由于大多数患者术后身体活动无耐力,所以都进行静脉补液,0.9%的氯化钠1000毫升静脉滴注,复方氯化钠500毫升静脉滴注,以平衡电解质;如无出现呕吐等不适症状,可给予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不可给予高维生素K的饮食,避免食用甜汤,牛奶,鸡蛋,以防胀气,本长期卧床就引起胃肠蠕动减慢,再加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致出现腹胀等症状,最后还应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心情愉快,一个良好的心情是抗拒病魔的最好良方!

3 小结

腦血管造影术此属微创检查,术后护理已成为介入治疗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护理人员掌握并运用专业知识对脑血管造影术后的患者进行精心有效的护理,以预防或减少甚至达到0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老年患者静脉穿刺应把握的要点 篇11

1血管的选择

由于老年人机体老化, 常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脑动脉硬化及其它多种慢性疾病, 输液时间长, 液体量多, 易疲劳, 因此选用血管以手背部为主, 便于活动, 同时还符合静脉穿刺由远端向近端选择血管的原则。痛觉感受器的分布密度随器官、组织和部位而有所差异, 表层痛觉感受器分布在皮肤和体表黏膜的游离神经末梢, 浅在于皮肤的表皮、真皮和毛囊。皮肤的痛点与游离神经末梢相对应, 有研究显示, 其痛点的平均密度为100~200个/cm2, 前臂和手掌较密, 约为203/cm2, 胸部和手背次之, 约188~196个/cm2[1]。因此, 选择手背部血管进行穿刺比前臂较合适。

2患者握姿

如果选用手腕部以上血管穿刺时, 要嘱患者紧握拳, 因为腕部以上皮下脂肪较手背部多, 血管暴露不明显, 握拳时能使血管充盈, 暴露明显, 利于穿刺成功。而选择手背部血管穿刺, 不要紧握拳, 嘱患者半握拳呈背隆掌空式, 因为老年人手背部皮肤较松弛, 当紧握拳时皮肤绷紧, 血管被紧张的皮肤压入深处, 不易看清或摸到, 而且进针感觉差, 容易刺破血管, 造成患者痛苦。再者, 皮下脂肪少, 当紧握拳时, 指骨与掌骨近于垂直状态, 指掌关节突出, 松弛的皮肤被拉平, 加之血管硬化, 易滑动, 使每条血管都处于两掌骨之间, 即使血管清晰, 但穿刺时掌骨与关节妨碍进针, 增加患者的疼痛, 也不易成功。因此, 采用半握拳时, 皮肤松弛, 血管充盈暴露皮肤表面, 避免指掌骨妨碍进针的缺点, 使穿刺顺利进行[2]。

3扎止血带的距离

老年人血管变硬, 弹性降低, 同时由于组织细胞退化, 间质疏松, 皮肤肌肉松弛, 使血管滑动不易固定, 如果常规扎止血带即距穿刺点6 cm处, 虽然血管外观清晰, 但血管活动度大, 静脉穿刺时常出现刺不准血管, 针头在皮下组织“拉锯”, 给患者带来痛苦。如果近扎止血带即距穿刺点3 cm处, 缩短了止血带与穿刺点的距离, 血管活动度小, 起到固定血管的作用, 操作时能一针见血, 提高穿刺成功率, 减少患者的疼痛。

4进针角度

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大小, 对穿刺时疼痛程度有重要影响。在表皮与真皮层, 游离神经末梢较丰富, 属于表层痛感受器, 呈点状分布, 所以表皮对疼痛特别敏感, 而穿刺时针尖必须通过表皮才能进入血管。根据压强的原理, 压强等于压力除以受力面积, 当静脉穿刺增大皮肤与针头之间的进针角度, 针头与皮肤表面的触点面积变小, 进针压强增大, 进针速度变快, 痛觉小, 同时针头与皮肤的接触点面积小, 表皮受损范围小, 疼痛也减轻。如针头与皮肤角度小时, 触点面积变大, 进针压强就相对变小, 进针速度也相应变慢, 痛觉就会大些。可见, 60°角进针的无痛率要高于20°角进针。另外, 当针尖马蹄以60°角刺入皮下后立即改为20°角直接刺入血管, 可缩短针头在皮下行走的距离, 减少对痛觉神经的刺激而避免疼痛程度增大。

5进针手法

操作过程中, 动作要协调, 进针部位在血管上方, 优点是针尖直接压在血管上方不易滑动。进针时要快速、轻盈地刺入血管, 见回血后再向前进针, 然后固定, 给人以沉稳、优美的感觉, 让患者在不经意间完成整个过程。切忌忙乱, 动作粗鲁, 造成患者紧张、增加疼痛感觉。如进针速度缓慢, 延长了针尖在皮下行走的时间, 就延长了痛觉时间, 使患者感到很痛。

6操作者情绪要稳定、有信心

静脉穿刺做到准确、无痛是对护理质量的高要求。首先, 护士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操作时要心态平和、沉稳、精力集中, 切忌紧张、焦虑、烦躁、胆怯, 才能做到稳、准、快;其次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人的行为是受心理因素的影响, 良好的心态会带来恰当的举止, 如果出现上述的不良心理情绪, 护士就应放松调整自己, 稳定自己, 不要把情绪带到工作中来;再者操作者要有信心, 平时工作中注重心理素质的养成, 在熟练技术操作的基础上, 坚定信心, 提高穿刺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李仲廉.临床疼痛治疗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175-180.

上一篇:期刊品牌形象下一篇:岩巷机械化作业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