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精神病患者

2024-09-25

老年精神病患者(共12篇)

老年精神病患者 篇1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延长, 老龄化加快, 老年期精神病患者得发病率也随之增加, 因为老年人身体逐渐衰弱, 生理、心理上抵抗疾病的能力都有所减弱, 给患者家属和医疗机构带来沉重负担, 故而其护理问题成为日趋重要的课题, 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及医疗机构的重视[1]。老年精神病患者多为老年性痴呆, 目前我国老年性痴呆患者已达600万以上[2], 由于早期症状较轻, 往往不易察觉, 严重后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甚至影响社会安全和道德问题。患者入院后经过个性化护理,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现将笔者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治疗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长春市心理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70例精神病患者, 男48例, 女22例。年龄62~86岁, 平均72.5岁。本组患者中有老年痴呆患者37例, 基本上不能自理;抑郁症患者19例, 特点是情绪低落, 失眠, 沉默寡言;狂躁症患者14例, 表现为烦躁不安, 大吼大叫, 语言错乱, 拒绝配合治疗。以上均符合精神障碍诊断。

1.2 护理方法

1.2.1 老年精神患者的生理、病理特点

(1) 形象改变。老年人须发脱落稀疏, 变白;结缔组织弹性减低, 皮肤出现皱纹;皮下脂肪减少, 皮肤变薄;骨骼肌萎缩, 骨质增生或骨钙丧失, 关节不灵活;牙龈萎缩, 牙齿松动脱落;体质量、身高随增龄而降低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身高在35岁以后, 平均每10年降低1cm[3]) ;老年人体力减弱、灵活性降低, 患病后老年患者可变得生活懒散, 少食懒言, 运动障碍, 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需别人协助或督促完成。 (2) 器官功能下降。老年人的各种脏器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 如视力和听力的下降, 出现视物模糊8例, 耳聋耳背22例;心脏搏出量减少, 引起体位性低血压5例, 劳力性心脏病及多种心脏疾患;肺活量减少31例, 导致长期咳嗽、气喘, 严重甚至端坐呼吸, 夜不能眠;肾脏清除功能减少, 导致尿潴留2例, 尿频、尿急、尿等待14例;脑组织萎缩, 引发老年性痴呆37例, 生活不能自理;胃肠功能失常, 导致便秘33例、慢性胃溃疡19例、胃炎14例等。总之, 老年人器官储备能力减弱, 免疫功能下降,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 容易出现各种慢性退行性疾病。 (3) 机体调节控制作用降低。老年人学习能力减弱, 反应速度和操作能力均降低, 加之记忆力衰退和性格改变, 常常出现睡眠时间减少, 反应迟钝, 甚至老年性痴呆[4];因身体机能的减弱, 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 甚至出现狂躁症和抑郁症;性格改变如孤僻、多疑、固执等;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 出现大小便失禁, 甚至不能自理;老年人免疫防御能力降低, 容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 如肺内感染, 胆囊炎, 尿路感染等;免疫监视功能下降, 常有发热、肺部感染、腹泻, 且易患各种癌症。

1.2.2 生活护理

(1) 老年精神患者大多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记忆和智商减退, 有些患者不能回到自己住的床位或房间, 甚至找不到厕所, 护理人员要加强照顾。老年精神病患者一般应避免与其他兴奋患者在一起活动和休息, 以免受到伤害[5]。一些精神障碍痴呆患者, 或精神分裂症伴有躯体疾患, 或受精神症状支配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 还要定时让患者如厕大小便, 避免患者随地便溺或弄脏衣裤被褥, 一旦弄脏要及时清洗, 及时更换, 以免发生泌尿路感染和褥疮。大多数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 容易跌倒, 发生骨折, 故外出时一定要有家属或护士陪同。老年精神病患者需要专人照顾, 重点护理, 使患者的饮食起居在医护人员的观察和帮助之下完成, 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2) 在饮食上, 老年患者一般给予高蛋白、高热量、低糖、低脂、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饮食, 生活不能自理者需喂食, 并控制摄入能量总量, 如患者拒绝进食应进行鼻饲, 甚至静脉输入营养液;同时每天要让患者摄入足够量的水。在满足机体对食物和饮水的需求, 同时应督促患者经常活动, 增加食欲, 促进消化, 有利于增强体质, 防止其他疾病的发生。 (3) 在睡眠上, 老年患者睡眠障碍非常常见, 入睡难、易醒、睡眠质量差、睡眠时间短少, 一些情绪抑郁患者甚至彻夜不眠, 由失眠而发生的狂躁型精神病也较为多见。要给失眠患者营造良好、安静的环境, 有基础疾病的及时解除其身体的不适, 失眠严重的给予短效或中效的安眠药物。保证患者足够的睡眠时间, 改善其睡眠状况, 是有效缓解精神类疾病的方法之一。

1.2.3 心理护理

老年精神患者多数在患有精神病的同时, 都患有各种不同的躯体疾病, 精神与身体的双重压力让患者常处于焦虑之中, 要耐心开导患者, 增强他们对抗疾病的信心, 这是心理护理的关键。在护理工作期间, 态度要热情、和蔼, 带着对家人、对长辈的爱护、体贴和尊敬的态度去护理患者。对于老年患者多年保持的习惯不要强硬的改变, 尽可能解决老年人提出的合理要求, 不要刺激、惹怒患者。对于受病态支配的患者, 应该在了解患者病情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与患者进行交流, 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包袱而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对策, 使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 提高对精神病的对抗能力, 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宽慰, 最终目的即安心住院又服从治疗。

1.2.4 安全护理

老年精神病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 加之生理功能下降, 常可发生意外, 因此, 安全护理是对老年精神患者护理的重中之重。 (1) 老年精神病患者主要表现为极易产生焦虑、偏执、易受精神症状支配、抑郁等情绪, 甚至产生自杀念头。往往对护理人员的一言一行都很在意, 容易产生偏执情绪, 甚至发生医患矛盾。护理人员要以和蔼的态度对待病患, 并不失时机的劝导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和生活。还应密切观察病情, 加强巡视, 严密防护患者的自杀和自残行为。 (2) 老年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 给老年患者喂食, 要耐心慢喂, 以免噎食、呛食, 不吃易发生危险的食物, 对药源性的吞咽困难, 劝患者缓慢进食或吃流质食物, 谨防窒息。 (3) 老年精神病患者常有骨质疏松症, 但其对自身疾病缺乏认识, 病情稍稳定后即想出院, 甚至伺机出走, 故对患者情况应完全掌握, 让患者在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以防发生外出迷路及出走等意外。 (4) 老年精神病患者常伴有各种脏器损害, 如患有心功能不全, 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体弱患者在换季时常发生肺内感染;随着用药年数的增加, 还有可能发生肝、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应细心观察, 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避免严重后果出现。 (5) 对于有急性起病的老年精神病患者, 有时表现兴奋, 话多, 情绪易激动, 易发怒, 有骂人、伤人冲动的患者, 除了必要的耐心劝导外, 更应注意防止患者伤人伤己, 严重时有约束和打镇静药物的必要。对于患有抑郁类精神疾患的患者, 不能放松警惕, 因为此类患者往往有自杀倾向, 要加强巡视, 避免发生遗憾。

2 结果

经过药物治疗及有效的护理, 包括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安全护理, 本组70例患者, 治愈23例, 有效43例, 无效4例自动出院。总有效率94.29%。

3 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老龄化的加剧, 老年精神患者人数逐渐增多, 如何提高老年精神患者的生活质量,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是精神科护士必须注意的问题, 老年精神病患者有其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 只有从其疾病及身心特点出发, 进行护理, 才能提高老年精神患者的生活质量, 促进疾病康复。

摘要:目的 通过总结和探讨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为临床护理老年精神病患者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在长春市心理医院住院的老年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合老年精神病患者生理、病理特点, 分析其护理经验。结果 经过药物治疗及有效的护理, 包括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安全护理, 本组70例患者, 治愈23例, 有效43例, 无效4例自动出院。总有效率94.29%。结论 老年精神病患者有其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 只有从其疾病及身心特点出发, 进行护理, 才能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促进疾病康复。

关键词:老年,精神病,患者,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郭田荣, 赵金英.重症精神病患者男女同病区的护理及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12) :5.

[2]黄鲲鹏, 李凤丽, 聂利梅.长期滞留住院无主精神病患者87例护理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 2010, 22 (24) :79.

[3]朱亚珍.浅谈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管理[J].中国基层医药, 2009, 16 (5) :137.

[4]杨丽, 薛丽平, 李宏利, 等.老年期精神病的护理经验[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17) :54.

[5]陈鸾凤.老年期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健康天地, 2010, 4 (8) :7.

老年精神病患者 篇2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住院精神患者骨折发生部位及原因,探讨其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本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间17例年龄在65岁以上的精神患者发生骨折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及统计学处理。结果:住院患者多见于腰椎骨折、股骨颈骨折、肋骨骨折、四肢骨折,主要原因是长期住院缺少营养、骨质疏松、长期服用精神病药物、互相斗殴,活动室、卫生间、澡堂等患者出入较多的场地地面湿、滑,也极易导致跌伤。结论: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以人为本,积极寻找预防对策,采取各项防护措施,以预防骨折的发生。

关键词:住院精神患者;骨折;护理

【中图分类号】R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454-01

精神病以精神分裂症最常见,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疾病。由于其本身疾病的特殊性,住院期间极易发生各种意外,骨折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1]。在人口步人老龄化的今天,老年人生存质量问题也正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是其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他们特有的生理及心理特征,比如:认识和判断能力下降、自我保护能力减退、意志行为能力以及生理状态的退行性改变等,都容易导致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尤其是骨折问题比较突出。本文通过对我院17例年龄在65岁以上的住院精神患者的骨折病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调查,现报道如下

1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17例患者系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均为因精神问题住院发生骨折的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住院时间在3~25天。其骨折均经X线检查确诊。精神科诊断:精神分裂症10例,躁狂症6例,自残1例。一般经3-5个月治疗,均获临床痊愈,骨折愈合后肢体功能基本恢复。

2原因分析

2.1一般因素:人体自然老化,长期住院,缺少营养尤其女性更年期骨质疏松容易导致骨折。安全设施管理不完善,活动室、卫生间、澡堂等患者出入较多的场地地面湿、滑,地面过于平滑,水渍过多,摩擦系数小,使患者站立不稳,极易导致跌伤。

2.2管理因素:分级管理不严,处于疾病不同时期的患者没有分室居住,使兴奋冲动患者突然将恢复期没有防范的患者推到。以及兴奋冲动患者互相斗殴而发生骨折。

2.3疾病因素:因慢性疾病导致头晕,腿脚无力而跌倒。许多精神科药物会出现如体位性低血压、过度镇静、共济失调等诸多不良反应使患者自理能力下降或丧失,失去自我防护能力而跌倒[2]。

2.4护理因素: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疏忽大意,重点患者、年老体弱患者特别是对精神科具有”三防”的患者没有充分了解病情并严密监护。安全护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对于年老体弱患者没有针对性的安全陪护,致使患者上厕所时跌倒。护士安全意识不强,不能正确及时的预见和防范骨折意外。健康教育执行不彻底,许多患者没有自身保护意识,不能应对紧急突发事件。

3护理对策

3.1骨折后的急救处理:一旦发现患者骨折,首先检查患者生命体征有无异常,有无生命危险,及时通知医生。做好对症处理 总原则是止痛、止血、骨折固定,包括妥善处理伤口,对患肢进行简单有效的固定,科学搬运患者,力争最大限度地减少疼痛,防止其他合并损伤。

3.2日常活动管理:对于年龄超过65岁的患者,要有针对性的安排专人陪护,合理膳食和运动,有计划地安排户外活动,减少骨钙流失;多晒太阳,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以利于体内钙质的吸收和利用。督促或协助其进行日常生活活动。

3.3安全防范措施:做好安全保护措施,地面铺塑料垫,增加摩擦系数,尤其是经常有水源的地方如洗澡间、洗漱间、厕所等,塑料垫要经常清洗日晒,保持干燥整洁。病房内全部安装扶手,床边配置凳子及轮椅,厕所配置垂直扶手,危险地带设置警示标志[3]。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执行医疗规章制度和各项常规,做好分级护理,将兴奋躁动患者置监护室,专人看护,必要时给予约束,与恢复期患者分室居住,减少人为伤害。

3.4安全用药管理:对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人院时要了解其有无晕厥史,帮助患者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及发病的前期症状,掌握发病规律,积极治疗原发病。做好精神药物治疗中护理工作,掌握药物治疗的有关知识,严密观察药物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并给予对症护理和心理疏导,确保用药安全。

3.5护理责任:精神患者患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工作人员要加强工作责任心,熟悉患者的病情、诊断,对有严重伤人、逃跑的患者要心中有数,加强患者观察,将年老体弱重点患者放在视野下监护,加强巡视,班班交接[4]。

3.6健康教育:加强护士思想工作,重视安全教育,树立安全观念,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加强护士对意外事件的防范和应急处理能力,以便能及时准确的预见和防范骨折意外。加强健康知识宣教,并及时进行效果评价,提高患者对自身的保护能力。

综上所述,对老年住院精神患者这一弱势群体应特别给予照顾,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执行医疗规章制度和各项医疗常规,才能杜绝各种意外的发生。通过各项护理措施的实施,防止骨折等意外伤害的发生,提高其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ZK(#〗张冬红,蒋玉卉,李宁.综合干预对预防住院老年精神病人跌倒的研究[C]//河南省精神科护理管理学术会议资料汇编.2005

[2]陈道美,李德萍.住院精神疾病患者骨折原因分析及预防[J].中国民康医学,2005,17(6):297-297

[3]胡卫红,谢帆,陈美娟.老年精神疾病患者院内跌倒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3,13(6):344-345

老年精神病患者 篇3

【关键词】精神病;睡眠障碍;睡眠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166-022

睡眠障碍在老年精神患者中十分常见,在临床上,睡眠问题,常延缓患者的疾病恢复且使对患者管理加大了较大的困难[1]。睡眠在人类保持和恢复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维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重要条件。本研究通过对老年精神病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对老年精神患者睡眠障碍的护理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老年精神患者180例,其中男93例,年龄58~87岁;女77例,年龄56~86岁。其中诊断老年性痴呆65例、器质性精神障碍60例,血管性痴呆40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1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诊断标准。其中伴发有躯体疾病19例。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患者,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一般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对于吵闹的患者可以及时安抚和处理,保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光线柔和。观察组患者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①睡前护理:患者睡前的饮食应当清淡、适量、不宜油腻、过饱或空腹,也不宜饮咖啡、浓茶。避免患者睡前兴奋过度。可为患者睡前提供一杯热牛奶,因为牛奶中的L-色氨酸能够使潜伏期缩短,促进患者尽快入睡。睡前洗脚可为患者提供放松、舒适的精神状态,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②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患者养成按时起床、按时就寝的习惯,白天时间多进行一些适宜的文娱活动,适当的体力手工劳动可使患者感受到勞累,对患者的入睡有促进作用;③心理护理。于夜间每隔30min对患者的睡眠情况进行观察。耐心疏导兴奋躁动患者,使其情绪能够平静,必要时安置一级病房,以免患者之间相互影响。对恐惧、焦虑的患者给予心理支持,勤于巡视病房,为患者提供安全感;④合理用药护理。让患者对安眠药的基本知识进行了解,让患者知道安眠药物有效时间较短,且会对睡眠质量产生干扰,常规使用会使药效降低,如非必要应尽量减少使用。患者应当选择半衰期短的安眠药物,例如右佐匹克隆等,可避免发生白天镇静作用,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夜间时搀扶患者上厕所。

1.3疗效观察 根据睡眠质量和时间的改变情况,可将睡眠障碍分为以下类型:①入睡困难,入睡时间在30~60min左右,而一旦入睡则睡眠较深;②持续睡眠障碍,睡眠很浅,中途易被轻微声响惊醒,一夜睡眠中,醒来次数超过3次;③睡眠<6h,即一夜睡眠时间累计短于6h;④醒后疲乏,患者醒后仍感到疲乏、头昏,易在白天嗜睡、打盹,注意力不集中等。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时和实施护理干预2w后的睡眠情况采用χ2检验,两组睡眠时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调护2w后睡眠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入睡困难等睡眠障碍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调护2w后两组入睡困难,睡眠<6h、持续睡眠障碍和醒后仍感乏力等情况经χ2检验,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患者睡眠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改善。

2.2两组患者睡眠时间比较 观察组经护理干预后患者睡眠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延长,经t检验,P<0.05。

3 讨论

睡眠,是所必需的生理现象,以维持生命正常活动,是人体一种正常的能力和生理需要。能够有效恢复脑部疲劳。精神病患者有较严重脑部疲劳现象,大多数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睡眠障碍的患者夜间无法顺利入睡,达不到长时间连续睡眠,常在夜间醒来或早醒于清晨,第2d醒来时精神不济,主要以患者入睡过程中自身生理性感觉增多以及进入睡眠周期的潜伏期较正常延长为主[2-3]。睡眠障碍严重影响临床上对精神患者治疗效果,严重者可加重精神病情、使住院时间延长,使患者及家属产生额外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发生睡眠障碍的患者,其死亡率普遍比正常睡眠的人群高180%。睡眠经常不能达到4h的人群容易患病,如果一个人连续73d未正常睡眠,有可能引发其精神失常。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调护2w后两组入睡困难,睡眠<6h、持续睡眠障碍和醒后仍感乏力等情况经χ2检验,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该结果表明,对患者采取针对性治疗和护理措施,是改善老年精神患者睡眠质量的主要方法。对于睡眠障碍患者不仅应当为其创造良好睡眠环境,减少对其的不良刺激,还应当开展双边活动,使护患双方的积极性都得到提高。护士能够分析引起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能够积极采取措施。同时能够协助患者家属转变角色,提升患者的认识,改善患者的态度和情绪,使患者的参与意识增强。

参考文献:

[1]王顺芳.老年高血压患者睡眠障碍原因及护理干预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1,11(7):35-36.

[2]李春梅.老年精神患者睡眠障碍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30(14):272.

老年精神病患者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将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148例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男80例,女68例,年龄62~84(72.2±7.1)岁;病程4~14(8.2±2.5)个月。全部患者中,首次住院者76例,多次住院者72例。

1.2方法收集148例患者出院病历,自拟统计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疾病诊断、病程、住院次数、住院时间、药物使用情况(药物名称、药物剂量、用药时间与是否联合用药等)及临床疗效等。

2结果

患者精神障碍类型包括:精神分裂症36例,情感性精神障碍34例,神经症31例,器质性精神障碍22例,急性应激障碍15例,酒精引发精神障碍10例。其中功能性精神病116例(78.38%),器质性精神病32例(21.62%)。患者均合并躯体疾病,部分合并多种躯体疾病。148例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中,合并用药者114例(77.03%),单一用药者34例(22.97%)。患者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药物的基础上还使用了氯硝西泮、劳拉西泮及阿普唑仑等药物。其中抗抑郁药物主要包括:氟西汀、西酞普兰、文拉法辛及帕罗西汀等;抗精神病药物主要包括氯氮平、喹硫平、奥氮平、奋乃静及利培酮等。药物使用方法:喹硫平每次200~600mg,每天2次,口服;奥氮平应选择小剂量;奋乃静及利培酮每天2~5mg,口服。西酞普兰的初始剂量为20mg,口服,若患者年龄<65岁,应减半使用;劳拉西泮在治疗失眠时应在睡前服用2~4mg,口服,若伴焦虑症应服用2~6mg;阿普唑仑的初始剂量为0.4mg,口服,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递增。

3讨论

临床上精神疾病发展的历程都较为缓慢,在早期患病时只是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及心理障碍,此时期较易进行矫治,如及时给予正规治疗,患者往往会获得康复。因此,如察觉家人出现精神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接受治疗。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除选择药物治疗,还需要接受精神治疗,由此分析患者为何患病,设法让患者尽早脱离此环境。此外,还需要确保患者心理平衡,鼓励患者积极面对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困难,避免发生各种精神疾病。

本研究结果显示:77.03%的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接受了联合用药,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药物的基础上还使用了氯硝西泮、劳拉西泮及阿普唑仑等药物。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由于年龄较大,身体脏器功能不断减退,在药物代谢动力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影响[2],因此,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在使用精神药物时应选择低剂量服用。此次调查结果有如下特点:第一,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中,功能性精神病116例(78.38%),器质性精神病32例(21.62%)。第二,在抗抑郁药物中,氟西汀、西酞普兰、文拉法辛及帕罗西汀等药物的使用频度无明显差别;在抗精神病药物中,频繁使用的是利培酮及奋乃静,此类药物具有镇静作用较轻的共性,可降低过度镇静引发的风险;在抗焦虑药物中,频繁使用的是氯硝西泮及阿普唑仑,此类药物具有半衰期长的特点,同镇静作用较弱的抗精神病药物存在一定的冲突,值得进一步思考。第三,全部患者药物使用情况均接近有效剂量,与其他年龄段患者比较剂量较低。由此认为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应选择低剂量药物治疗。此外,在控制激动障碍及思维障碍时,可选择正常剂量。由于老年患者身体脏器功能不断减退,耐受药物不良反应的能力也不断减退,且患者均伴有躯体疾病,因此,在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治疗时,应重点考虑药物不良反应。相关文献指出,老年精神障碍患病率已经达到5‰,且每年以4.5%的速度在迅猛增长。因此,临床中应及时有效的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诊断及治疗,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考虑药物使用后可能会发生的不良反应,由此避免对患者身体产生其他损害。

综上所述,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往往选择合并用药的方法,使用剂量应小于常规治疗剂量,在选择药物时需根据实际情况考虑药物使用后可能会发生的不良反应,避免对患者身体产生其他损害。

参考文献

[1]文启琴,孔洁华,黄凤霞,等.奎硫平与奋乃静治疗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对照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7):2750-2752.

中老年保健要注重精神方面 篇5

同时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重要,这样才能保证养生质量,所以在平时中老年人在生活中对所有事都应该洒脱一点,能糊涂的地方就尽量糊涂,同时还要注重“三忘”:忘记年龄,忘记疾病,忘记怨恨。并且在日常交际中不要端着架子,这样只会让你的朋友离你越来越远,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不妨放下架子并且尝试着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

按照我国传统的养生方式,中老年人保健应该从精神养生、起居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和药物养生这五方面入手。并且这五种养生方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依次减弱,前四种前四种方法对人体有益无害,而最后一种药物养生则会给人体造成一定的副作用。

在生活中很多人经常会感觉到胸闷、失眠、吃饭没胃口等情况,医院检查时并没有检查出什么问题。其实原因就在精神以及心理上,所以在平时一定要注意精神方面的养生保健,通过调节人的内心使整个人体的心境达到平和、乐观豁达的境界。

在日常起居方面特别要注意睡眠情况,特别是一个高质量的睡眠对养生保健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中老年人的生活起居一定要规律。对于中老年来说,合理的作息时间为6:00左右起床;午休半小时;23:00前睡觉。

药物养生最好多咨询

现在有很多人都会选择通过一些中药来调养身体,但在选择一些养生保健药物时,最好是能遵守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因为大部分人都不能充分了解自己究竟是属于哪种体质,而中医师能通过一些辩证而了解你的具体体质,从而对症下药。

老年精神病患者 篇6

【摘要】目的:对老年患者精神护理以及家庭护理进行讨论。方法:对老年痴呆患者在不同护理程度下所产生的不同精神状态以及生活质量进行对比。结果:在经过精神护理以及家庭护理之后,患者精神程度有所提高,生活质量有所好转。结论:对老年痴呆患者进行良好精神护理以及体贴家庭护理能够使其有较好精神,较高的生活质量,使其逻辑更清晰,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老年痴呆;精神护理;家庭护理

老年痴也叫做阿尔茨海默病。在老年人群中,老年痴呆是一种器质性精神障碍,在老年神经精神病学的范畴之内。因此对于老年痴呆患者,不但要从生理上对其进行护理,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在精神上对其进行护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对其慢慢进行治疗,从而使其慢慢恢复。因此,在对老年痴呆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精神护理以及家庭护理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对老年痴呆患者进行精神护理以及家庭护理所取得效果进行分析,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于老年痴呆患者来说,在以下几种精神利益中,至少包括以下症状中的三项之类:语言、情感、记忆、认知、视空间技能以及人格等。患者所具备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患者表现出痴呆综合症,并且丧失记忆;第二,至少存在一个记忆之外的认知区域受到损害,并且要排除其他所潜在的原因;第三,能够预期的逐渐进展病程。进行性恶化或者是智能持续衰退。在老年痴呆患者护理中,患者本身、医护人员以及家庭本身这三个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

1.2 方法

1.2.1 精神护理。老年痴呆属于一种神经精神病,在其治疗过程中,精神护理是一项最重要瓶颈,因此在护理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对其“尽情温柔关爱”,对其记忆进行确认,使其进行学习。首先,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进行不断交流从而逐渐进入其精神世界,或者是进入患者所幻想出来的、自己所希望的虚拟世界,之后对病人愿望或者是其精神需求进行了解。一般情况下,老年痴呆患者总是会沉溺于过去一些无法实现的愿望以及自己一直期待的事情当中,他们总是会对曾经自己没有做而感到后悔的事充满希望,对于那些求而不可得的事情他们总是想得到。因此护理人员要对其愿望以及期待进行了解,之后尽可能去帮助他们将这些愿望或者是期待实现,若无法将其实现对这些事情要婉转表述,要像与孩子交流一样将其自信心建立起来,不要因无法将其实现而伤心过度,在这些事情上要使其将另一价值体系建立起来,要注意不能使用过硬语气,不能在其精神世界中将所有可能性都消除。

对于老年痴呆患者来说,其记忆能力以及工作能力都会有所下降,在对新知识的学习方面会比较困难,在实际生活中很容易出现矛盾,之后也就越来越不自信,但其对自己想法却始终坚持,这时应当对其进行适当赞许,要使他们将自信心恢复,并且明白自身的存在价值。要将尊敬与被感激人际关系建立起来,要使其对别人相信,明白别人对自己的关爱,这样就能够尽可能避免生活中所出现的一些小矛盾。更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对于老年痴呆患者不能过于计较。

1.2.2 家庭护理。尊老爱幼是我国一项传统美德。当家庭中有老年痴呆患者时,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因此,家庭成员不但要懂得对老年痴呆患者进行护理,还要明白如何进行护理,只有利用适当方法才能够做到事半功倍,才能够对病人恢复有利。

进行家庭护理要重视与病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要在感情上对其进行支持。在对患者自尊心不造成伤害色情况下,更应该对其人格尊重,只有去尊重他们,他们才会去尊重别人,其才能有与常人一般的表现。在进行护理时,要通过温柔抚摸动作以及亲切语言对其进行关心爱护,这是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患者精神世界都比较单纯,当对其进行关爱时,其也必然会感受到周围人们对其的喜爱,也就会对周围人们信任,也就会主动做出一些我们所希望的事情,从而来得到我们更多关心及支持。

当患者不停讲话时不能表现出不耐烦行为与神情,即使是一些毫无意义的琐事也应当认真去倾听,这是因为患者只有对于最信任人才能如此进行交流,并且在其叙述时,要对其进行适当支持与鼓励,对于其提到的比较悲伤的事情,要对其进行适当安慰。

1.2.3 患者的日常生活安排。对老年痴呆患者进行护理时,要对其进行时常关注,要防止有意外发生。若条件允许最好是在其身边陪伴,不要使其轻易外出,尽可能在其身边放置一些能够证明其身份并有家庭联系方式的资料卡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对其进行照顾要像婴儿一样,对于对他们不便的一些事情,要尽可能多想到,并且要将其安排好。比如说对于其饮食起居要随着季节的不断变化而进行变化,要给其足够时间使其去做自己有能力去做的事,在對其生活自理能力进行培养时也要注意增加其自豪感;要给其创造出一个安全环境,使其能够得到放松。

要辅助医生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主要包括记忆、注意力以及思维等方面,在对患者的照顾方面应做到以下方面:保证患者安全与房间整齐,对于危险物品要进行妥善保管;避免出现其他伤害,病人外出时要紧紧跟随。

2.结果

在经过精神护理以及家庭护理之后,患者精神程度有所提高,生活质量有所好转。

3.讨论

老年痴呆是现代老年人群中的一项多发病,对其晚年生活会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对老年痴呆患者进行护理是老年痴呆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老年痴呆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作用。对于老年痴呆患者除对其进行常规护理之外,对老年痴呆患者进行良好精神护理以及体贴家庭护理能够使其有较好精神,较高的生活质量,使其逻辑更清晰,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田丽.老年痴呆患者护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1):45-45.

[2] 王小平.老年痴呆患者护理的一些点滴体会[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9):2801-2802.

[3] 吴家珍.老年痴呆患者护理管理的思考与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3):95-96.

[4] 刘正红,苏秀霞,张军峰.老年痴呆患者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4):106-106.

老年精神病患者 篇7

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115例老年精神病患者, 有63例发生便秘 (半年以上大便秘结或排便延长史) , 发生率为53.9%.其中女37例, 男26例, 年龄75岁以上11例, 70岁~75岁25例, 60岁~70岁27例。合并糖尿病11例, 高血压23例。从开始实施具体护理措施起观察2个月, 1 d~2 d排便1次为有效, 5 d以上排便1次为无效。

2 护理

2.1 护理措施

医护人员应加强责任心。一般情况下, 精神病患者多有认知功能障碍, 对便秘不能主动诉说, 护理人员应每天耐心询问患者的排便情况并记录。特别对年老体弱、卧床、缺乏运动、生活自理能力差的患者要重点观察, 必要时进行腹部体检, 以便及时发现患者便秘症状, 防止继续加重。

2.2 生活护理

(1) 足够的饮食和水分:护理人员应观察患者的进食情况, 督促鼓励患者多食用些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多吃蔬菜, 上、下午时督促患者吃些香蕉等易于咀嚼又帮助改善便秘的水果。对于不愿进食或进食量少的患者要进行诱导和鼓励。膳食纤维的水解膨胀需要水分, 督促患者多饮水, 应少量多次, 每天饮水量在2 000 m L左右, 清晨空腹时饮用1杯温开水或蜂蜜水。 (2) 适当运动:很多精神病患者生活懒散, 意志减退, 尤其老年患者更喜欢卧床, 应定时督促组织患者参加康复训练。针对老年人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工娱活动, 如散步、打太极拳等。对于生活自理良好的患者, 可训练指导进行腹式呼吸, 吸气时, 肚皮隆起, 呼气时, 肚皮缩进, 长期坚持有助于刺激胃肠蠕动, 增进食欲, 防止便秘。按摩腹部:指导并训练患者按摩腹部的方法, 能自理的患者自己按摩, 不能自理的患者护士帮助按摩。方法是:患者取仰卧位, 将一手或双手伸展放于腹部顺结肠方向, 向上、向下进行按摩推揉, 使肠内容物流通[1]。每日1~2次, 每次15 min, 最好在晨起前进行。 (3) 培养定时排便的习惯:督促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最好在早晨进食后, 因早餐后易引起胃结肠发射[2]。不管有无便意, 都要进行排便动作, 反复多次。

2.3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应以尊重、理解、耐心、亲切、诚恳的态度对待患者,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 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宣教。同时耐心听取患者的主诉, 说明便秘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副反应, 可以通过很多方法解决, 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对症处理:患者大便干结不易排出, 可使用开塞露或口服缓泻剂, 必要时进行肥皂水灌肠。但要告知患者泻药只能暂时缓解便秘症状, 不能长期使用。如长期使用会加重便秘症状。

3 结果

采取护理措施2个月后, 63例便秘患者中有54例患者便秘症状明显改善, 能够1 d~2 d排便1次, 有效率为85.7%.有9例患者仍然5 d以上排便1次, 无效率为14.3%.无1例患者因便秘而引发脑出血病或冠心病急性发作, 1例患者因便秘引起痔疮出血, 给予对症处理后好转。

4 危害及原因分析

4.1 危害

4.1.1 影响精神疾病的恢复

患者由于排便困难, 排便时间延长心情烦躁, 精神紧张、焦虑, 不利于精神疾病的恢复。并且有一部分患者认为便秘都是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所引起, 大部分患者本身无自知力, 对疾病无足够认识, 所以不原意服药或偷偷藏药, 影响疾病的治疗。

4.1.2 造成生命威胁

许多老年患者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便秘时由于用力排便, 腹压增加或用力过猛使血压骤升, 可能引起脑出血、冠心病的急性发作, 从而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生命威胁。

4.1.3 阻塞性肠梗阻或癌变

老年患者肠运动减弱, 粪便在肠道内长时间积存, 以致粪便中的致癌物质浓度升高, 与结肠黏膜长期不断接触, 容易发生癌变。另外粪便在肠道内积存过多也可能引起阻塞性肠梗阻。

4.1.4 肛管疾病的发作和加重

老年人体弱, 盆腔肌肉松弛无力, 便秘容易引起直肠脱垂, 也可引起痔疮的发作和加重, 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

4.1.5 老年痴呆国外研究机构发现老年痴呆与便秘有

一定关系, 老年人由于便秘, 有毒物质不能正常排出, 久而久之, 体内就会大量积存有毒物质, 当达到一定浓度程度, 超过肝脏解毒功能时, 有毒物质就会随血液循环进入大脑, 损坏中枢神经系统, 引起智力、记忆力下降。

4.2 原因

4.2.1 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许多抗精神病药物有抗胆碱能作用, 可抑制腺体分泌, 使胃肠蠕动减慢, 导致便秘。

4.2.2 年龄因素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 腹壁肌肉张力下降, 肠蠕动减慢, 胃肠分泌消化液减少, 而且缺乏运动, 都可引起便秘。另外, 老年人牙齿松脱, 比较喜欢吃一些少渣加工精细的食物, 纤维素摄入量少。

4.2.3 精神疾病因素

精神疾病患者存在幻觉妄想, 不愿进食。另外患者缺乏自我诉说不适的主动性, 在大便干燥, 排便不畅时, 不向工作人员诉说, 导致护理人员不能及时发现便秘症状, 使便秘持续和加重。

4.2.4 老年患者多合并其他躯体疾病

如糖尿病、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服用钙通道阻滞剂、神经阻滞剂及含钙铝制剂等使肠肌松弛引起便秘[3]。

慢性便秘给老年人带来很多危害, 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时, 尽量采用副作用小的药物, 避免联合用药。加强营养, 合理膳食,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科学预防便秘。提高老年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是对老年患者身心健康的最大关怀。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精神病患者便秘的危害及护理对策。方法 对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63例老年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4例患者便秘症状明显改善, 有效率为85.7%.结论根据老年精神病患者便秘的原因, 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可改善患者的症状, 防止并发症的出现,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精神病,便秘,危害,护理

参考文献

[1]宋艳萍.老年矽肺患者便秘的护理[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1, 21 (2) :69-71.

[2]计惠民, 徐归燕.对便秘病人的护理援助[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1, 20 (3) :101.

老年精神病患者 篇8

关键词:老年,精神病,抗精神病药物

老年精神病患者如何合理使用药物已成为老年医学研究的新问题。为了解老年精神病患者用药特点, 以利于指导临床合理应用, 笔者对我院≥60岁的在院精神病患者进行了一次抗精神药物的应用情况调查,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1月10日在我院治疗的精神病患者630例, 均符合CCMD-3有关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其中≥60岁以上的精神病患者135例, 占同期住院患者的21.43%。其中, 男68例 (50.37%) , 女67例 (49.63%) ;年龄60~97 (72.27±8.16) 岁;根据CCMD-3诊断精神分裂症45例 (33.33%) , 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28例 (20.74%) , 阿尔茨海默病35例 (25.93%) , 抑郁症14例 (10.37%) , 慢性乙醇中毒所致精神障碍8例 (5.93%) ,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3例 (2.22%) , 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2例 (1.48%) 。

1.2 调查方法 以病历为线索, 调查姓名、性别、年龄、诊断、当天使用精神药物的名称、日剂量 (折合氟哌啶醇效价) 和给药途径。并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用药情况

135例患者中未用任何抗精神病药物53例 (39.26%) 。其余82例均在用抗精神病药物, 其中单独用1种精神药物60例 (73.17%) , 联用2种者22例 (26.83%) , 未发现联用3种或以上的情况。抗胆碱能药联用情况:135例中使用苯海索12例 (8.89%) , 单服用奎硫平、利培酮及氯氮平患者无联用抗胆碱药物。苯二氮艹卓类药物使用情况:使用阿普唑仑、艾司唑仑、氯硝西泮或劳拉西泮45例 (33.33%) 。以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奎硫平、利培酮居前1、2位,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奋乃静居第3位, 药物剂量偏小。见表1。

2.2 用药日剂量与疾病的关系

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日剂量与情感性精神障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阿尔茨海默病、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慢性乙醇中毒所致精神障碍及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P<0.05) 。见表2。

注:与精神分裂症比较, *P<0.01, #P<0.05

2.3 用药日剂量与性别的关系

82例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中, 男48例, 女43例。男患者平均日剂量为 (6.80±7.28) mg, 女患者平均日剂量为 (7.01±5.61) mg,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 论

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需用抗精神病药物, 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除针对病因治疗外也常需应精神病药物对症处理[1]。由于老年人药代动力学随增龄而降低, 主动转运吸收的药物减少, 药物代谢能力减弱, 药物排泄功能降低, 药物清除的半衰期延长, 血药浓度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脑内胆碱受体减少, 对中枢抑制药敏感。老年人通常合并多种躯体疾病, 较其他年龄的患者使用的药物种类相对地要多一些, 其结果是容易导致多种药物间的不良的相互作用, 故使用药物前要注意药物作用机理及药物间配伍禁忌, 合理地联合用药, 避免相互的不良反应, 并且密切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等。因此, 对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的药物治疗特别是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要有明确的指征, 以单一用药为主, 从小剂量开始, 逐渐缓慢加量, 但不管初始剂量、治疗剂量或者维持剂量均应小于青年期患者, 主张为青年成人使用剂量的1/2~2/3。

本资料显示精神障碍患者中老年患者比例较大, 占住院患者的21.43%, 与许之驹等[2]调查结果相近。其中以精神分裂症较多 (33.33%) , 其次是阿尔茨海默病 (25.93%) 和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 (20.74%) 。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平均日剂量与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接近, 但高于脑器质性精神病及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P<0.05) 。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中男女患者用量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由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独特的5-羟色胺 (5-HT) 、多巴胺 (DA) 平衡拮抗作用能有效地治疗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的阳性和阴性症状, 且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已成为治疗老年人各种精神和行为症状常见的药物选择, 尽管这些药物在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只被正式批准用于精神分裂症和躁郁症[3]。本调查显示, 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中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例次多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例次, 达79.27%, 与黄玉琴等[4]调查结果一致。且多单一用药, 剂量偏小。尽管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极少出现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发生迟发性运动障碍的风险极小[5], 但有研究显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相比于安慰剂会增加老年人脑血管事件风险, 增加病死率[3]。老年精神病患者中无精神病性症状、症状平息和稳定者无需使用抗精神病药物, 本调查中有近39.26%的病例未使用抗精神病药物。

综上所述, 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应谨慎, 做到安全、有效、经济、必需, 定期对住院患者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 有助于药物的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莫淦明, 陆泳.实用老年精神医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296.

[2]许之驹, 任赐儿, 陈镜松, 等.185例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使用精神药物的调查分析[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3, 3 (1) :55-56.

[3]Dilip V, Christian R, Gauri V, et al.Carl Salzman.Atypical antipsychot-ic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dementia or schizophrenia:review of recent literature[J].Harvard review of psychiatry, 2005, 13 (6) :340-351.

[4]黄玉琴, 李植荣, 马淑君.老年期精神障碍应用抗精神病药状况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6, 12 (4) :311-312.

老年精神病患者 篇9

资料与方法

2012 年2 月-2015 年5 月收治老年病科跌倒患者65 例, 男30 例, 女35 例, 年龄60~89 岁, 平均71.2 岁。跌倒后损伤情况:股骨颈骨折17 例, 粗隆间骨折11例, 腰椎压缩性骨折10例, 胫腓骨骨折7 例, 肋骨骨折6 例, 掌骨骨折5 例, 指骨骨折3例, 跟骨骨折4例, 颅脑外伤2例, 其中1例颅脑外伤患者成为植物人状态, 造成严重的后果。

结果

生理学因素:老年精神病患者由于年龄的增长, 运动系统的生理机能逐渐减退, 机体的平衡性、协调性和肌肉力量下降。老年人听力、视力下降, 感知外在环境的能力下降, 认知功能减退的同时反应变得迟钝, 致使跌倒风险增大。

疾病因素:老年精神病患者由于精神症状明显, 表现为言行紊乱, 认知功能减退, 睡眠形态紊乱等, 极易发生跌倒。多数患者还伴有慢性躯体疾病, 以高血压、脑梗塞、脑出血、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泌尿系统疾病、脑萎缩为主。影响老年患者听力、视力及平衡功能, 容易发生跌倒。此外, 关节病变、颈腰椎疾病、骨质疏松症等使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活动受限而导致跌倒的因素也不容忽视。

环境因素:地板湿滑和不平整、楼道不够宽敞、室内照明不足、床的高度不合适、床档固定差、无床档、浴室或楼梯缺少扶手、床腿刹车未固定、推轮椅未保护性约束、地面门槛的突出、约束带和床栏等防护措施不到位以及安全措施应用不当。新入院的老年精神病患者因不熟悉环境, 或对陌生环境有敌意感、不舒适感, 可能成为老年患者跌倒的潜在危险因素。如穿着过于宽大的衣裤, 不合适的鞋和袜子, 鞋底过软, 鞋底不防滑等也会导致老年人跌倒的危险性增加。

药物因素:老年精神病患者因出现精神病性症状, 需要服用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等抗精神病药物及镇静催眠药。有研究表明, 抗精神病药物对患者的精神状态、意识水平、步态、平衡能力、视力与血压等均有不良影响, 患者容易发生跌倒。调查表明, 跌倒患者中服药患者占91.43%, 用药种类越多, 发生跌倒的危险性越大[2]。

人的因素:老年精神病患者多有睡眠紊乱, 夜间不入睡, 爬起爬落, 四处游走, 小便次数增多等表现。而我院病区夜班护士只有2人, 承担着看护全区患者的责任, 工作繁重难度较大。有的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缺乏护理经验, 缺乏对意外事故的预见性及应急能力。患者家属及陪护人员对跌倒原因认识不足, 不会评估患者可能发生跌倒的危险性, 没有进行有效防护。

防范措施: (1) 进行风险评估, 确立高危人群及危险因素:对住院精神病老年患者入院后及时进行跌倒风险评估, 确立高危患者。对高龄体弱、四肢活动功能下降、既往有跌倒史、定向障碍、自主活动受限、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或镇静催眠药、卧床时间长、视力差、排尿排便次数多, 起床时有晕厥史的患者均应特别予以关注。填写跌倒高危评估表, 评估项目包括患者年龄70 岁以上, 对既往有无跌倒, 视力、听力是否正常, 四肢有无麻痹、麻木感, 骨与关节有无异常、挛缩, 活动范围是否受限制, 有无意识障碍、痴呆, 判断力是否下降, 排泄是否正常和患者的服药情况等进行打分, 评估总分越高越危险, 设置防跌倒警示标识 (白板上注明、床尾挂小心跌倒标识) , 针对患者具体情况采取预见性防护措施, 避免跌倒事件的发生。 (2) 改善住院环境:病房照明要充足, 夜间使用光线柔和的红灯。对地面使用塑胶地板达到防滑目的, 保持地板平整、干燥。病床的高度以患者坐在床沿, 脚能够踩到地面为宜。地面潮湿时, 由专人负责提醒患者防跌倒。卫生间、洗漱间、浴室采用垂直扶手并增设防滑垫。入院后, 护理人员带领患者尽快熟悉病房环境, 对不安全地带进行特别提醒。清除通道障碍物, 调整座椅高度, 使患者容易站起, 常用物品放在随手可及处, 减少患者弯腰或蹲下取物次数。调整病床高度, 使用床腿刹车防止移动。对意识不清、躁动不安、行为紊乱的患者征得监护人同意后使用约束背心、手腕约束带将其保护性地约束在病床上。医用设备使用后及时收好, 以免电线绊人。 (3) 加强健康教育:a.入院患者经评估为跌倒高危患者, 及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可能跌倒的风险, 加强患者及家属宣教, 做好防止患者跌倒的安全防范。对活动不便、易跌倒的老年人进行专人陪护, 家属无法陪护者, 应详细告知风险, 做好知情同意, 减少医疗纠纷发生的可能性。b.老年人对自我照顾能力估计过高, 对跌倒的警惕性下降。护士应加强跌倒危险因素的健康教育, 对患者床上活动、转移等进行训练, 提高患者自我照料能力。教会患者做到起床时要做到3 个30 s, 即:醒后30 s再坐起, 坐起后30 s后再站立, 站立后30 s再行走[3]。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及镇静催眠药的患者发生跌倒的几率增加, 遵医嘱指导患者按时服药, 让患者知晓易导致跌倒的药物种类、药物作用、不良反应等, 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防跌倒的警惕性。 (4) 发挥陪护人的积极作用:陪护人员全程参与护理过程, 发挥陪护人的作用, 对使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体现至关重要。对陪护人进行患者跌倒危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教育, 指导照料技巧, 从而提高陪护人的陪护能力。 (5)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经常与患者及陪护人沟通, 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 给予心理护理。应让老年患者认识自身的生理变化趋势, 对跌倒的危险性进行自我评估, 学会向医护人员寻求帮助。对已经发生过跌倒的患者, 要帮助他们了解如何预防跌倒, 克服恐惧心理, 摆脱跌倒的阴影。 (6) 加强肢体功能锻炼:肢体功能锻炼对于预防跌倒非常重要, 坚持参加规律的肢体锻炼能增强肌肉力量、柔韧性、平衡能力、步态稳定性、灵活性、减少反应时间, 从而减少跌倒的发生。通过肢体功能锻炼, 让患者循序渐进运动髋、膝关节, 进行站立、下蹲、行走、爬楼梯等活动, 从而增强患者运动的协调性及步态稳定性, 防止患者发生跌倒。 (7) 增强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对入院后被评估为高危患者的应进行床旁交接班, 各班加强巡视, 将防止患者跌倒落到实处。进行患者跌倒风险管理评估, 在患者发生跌倒事件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上报不良事件, 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和风险意识, 加强护理人员对预防老年患者跌倒的宣传教育[4]。提高护理人员预防患者跌倒的集体责任感, 同时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跌倒的护理防范措施。

讨论

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的跌倒不仅给患者、家属带来痛苦和不便, 同时也给护士带来极大的工作压力。患者由于疼痛、担心自己的状况对家庭、儿女造成负担、治疗费用的增加等影响了患者解决健康问题的信心和能力[5], 预防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显得至关重要。认真进行护理评估, 消除引起跌倒的不安全因素, 制订相应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跌倒意外事件的发生。护理人员、患者、家属及陪护人的共同作用, 使老年精神病住院患者跌倒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降到最低, 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曹香.196例老年精神病住院患者跌倒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民康医学2010, 22 (17) :2303.

[2]钟群兴, 龚晓琪, 钟碧群, 等.住院老年人跌倒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J].全科护理2011, 9 (3) :605.

[3]吴爱桂.老年人跌倒因素调查及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2, 9 (23) :153.

[4]潘春华.老年病人防跌倒护理与对策[J].健康必读杂志, 2011, 11 (11) :119.

老年精神病患者 篇10

资料与方法

2015 年6-7 月收治老年精神病患者86 例, 男43 例, 女43 例, 年龄55~89岁, 平均68.4 岁。其中首诊29 例, 复诊57 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CCMD-3) 相应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方法:对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采用自制的接受住院调查表, 对接受住院患者的症状、病种、病程、首诊医院科室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处理。

结果

精神症状:以阳性症状为多, 49 例 (56.98%) ;其次为阴性症状, 37例 (43.02%)

精神疾病种类:前5 位分别是精神分裂症29 例 (33.72%) ;心境障碍16 例 (16.80%) , 包括躁狂发作6例, 抑郁发作10 例;老年痴呆14 例 (16.28%) , 包括阿尔海默痴呆9例, 血管性痴呆5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12 例 (13.95%) ;器质性精神障碍8 例 (9.30%) ;前5 个病种共81 例 (94.19%) 。

总病程: 总病程≥10 年的48 例 (55.81%) , 5~9 年的10 例 (11.63%) , ≥5年的共58例 (67.44%) 。

首诊医院科室:首诊为综合医院共46例, 其中非精神科41例 (47.67%) , 精神科5例 (5.81%) ;精神病专科医院40例 (46.51%) 。

讨论

老年精神病患者自门诊就诊, 如符合住院标准, 医生给出建议, 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将面临住院的选择。影响其最终决定住院的因素可能很多, 就疾病的精神症状而言, 接受住院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患者有精神症状, 且这些症状被患者家属识别, 并认为其精神症状已足够影响到家属, 患者家属对患者难以管理[2]。最终接受住院的患者中, 以阳性症状患者居多, 阳性症状包括幻觉、妄想、明显的思维形式障碍、反复的行为紊乱和失控。由于阳性症状的外显性、危害性, 使其更易被大众识别, 并接受其为精神病的表现, 进而送诊, 接受住院。阴性症状包括情感平淡、语言贫乏、意志缺乏、无快感体验、注意障碍等[3]。阴性症状外在表现安静, 不像阳性症状那样引人注目, 容易被人忽略或被认为是思想不开朗, 或性格问题, 往往不易为大众所发现, 但阴性症状最终会决定患者预后和结局的好坏, 其严重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 即患者能否独立生活、维持稳定的社会关系或重返工作岗位[4]。所以让大众对阴性症状有所识别显得更加重要。本资料显示, 接受住院的老年精神疾病病种, 前5 位为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酒精所致精神障碍, 老年痴呆为老年期最常见的精神障碍[5], 较为大众所熟知而易送诊接受住院;且前5 种精神疾病也均为重性或慢性精神障碍, 精神障碍突出, 社会功能受损明显, 对社会或家庭的危害较重, 其家属也更易接受住院。

本资料显示, 接受住院的老年精神病患者总病程在5 年及以上的更易接受住院, 5年以下的接受住院率较低, 既往就诊过精神科的患者更易接受住院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首次就诊前, 平均已有12~24 个月的精神病症状。在出现精神病症状到首次就诊这段时间的长短, 与接受治疗的起效速度、治疗效果以及阴性症状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即越早发现、越早治疗, 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往往越快、越充分[6]。接受住院的老年精神病患者中, 首诊于综合医院的46 例 (53.49%) , 其中首诊于精神科的仅5例 (5.81%) , 显示有相当多应到精神科就诊的患者, 首诊选择不是精神科。这些患者在就诊精神病专科医院之前在非精神科就诊, 到精神病专科医院时病程已较长[7], 提示有相当多的患者得不到及时、合理的诊断、治疗, 来到精神精神病专科医院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8], 这对早发现、早治疗极为不利。

综上所述, 加强对非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宣教, 提高综合医院、基层卫生机构人员对精神症状的识别率, 尤其是对阴性症状的识别显得尤为重要。加强老年痴呆、精神分裂症等老年期精神疾病知识的普及, 使更多的老年人及其家属、照料者对老年精神疾病的常见症状能知晓, 提高精神科就诊率, 进而提高精神科接受住院率, 才能有利于我们尽早发现患者, 尽早诊疗。

摘要:目的:探讨接受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86例老年精神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阳性症状、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老年痴呆、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总病程5年及以上、既往就诊于精神科更易接受住院。结论:提高大众对精神症状, 尤其是阴性症状的识别, 普及老年期精神障碍知识, 提高送诊率, 进而提高接受住院率。

关键词:老年精神病,就诊,接受住院

参考文献

[1]林建荣, 赵振环.住院老年精神病人情况调查[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98, 24 (1) :50.

[2]黄毓芬, 姚铭.精神病人住院就诊因素的分析与护理对策[J].现代医学卫生, 2008, 24 (1) :120.

[3]舒良.精神分裂症的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24.

[4]余发春, 伍力.实用临床精神检查手册[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5:166.

[5]刘铁桥.老年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

[6]郝伟.精神科疾病临床诊疗规范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9:177.

[7]丁素青.精神病患者首诊途径偏差原因分析和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3, 24 (2) :155.

老年精神病患者 篇11

关键词:老年;抑郁症;精神护理

Psychiatric car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in the application

Xue Mei, Xu Hongjiao

Qingdao mental health center, Shandong Qingdao, 26603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psychiatric care in the rehabilitation proces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Methods: 62 cases of elderly hospital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were given respectively the traditional and psychiatric nursing care, clinical recovery was observed. Results: Symptoms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less significantly than control group (P <0.05). Conclusion: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care, spiritual care can be more effective in improving depress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Keywords: elderly; depression; psychiatric care 【中图分类号】R7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004-01

抑郁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精神疾病,其主要病症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心理、思维迟缓、缺乏食欲、睡眠质量相对较差、身体不适等,严重者甚至还会有自杀的倾向。老年人相对年轻人来讲,其脑部功能退化,加之退休、丧偶等可能因素的影响,极容易产生悲观焦虑的情绪,并最终导致抑郁症的出现。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62例老年抑郁症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1例,其中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为(67.12±7.31)岁,病程在5个月-9年之间,平均病程为(3.72±1.41)年。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7.32±7.17)岁, 在5个月-8年之间,平均病程(3.07±1.14)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以精神护理为主,结合心理沟通与疏导的护理方式,护士要经常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增进与患者的感情,随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使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以有效调节并控制患者的情绪。同时还需要分析患者产生某种不良情绪的原因,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给患者提供良好的环境,并做好有关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有效护理。

1.3 评价指标:无效:患者病情无明显变化,或者患者病情加重。有效:患者心情有所好转。显效:患者心情明显好转,各方面恢复正常。

1.4 统计方法:运用SPSS17.0软件数据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表示结果,计量资料等以(x±s)表示,P<0.05表示差异明显,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与抑郁状况对比情况分析

通过不同形式的护理工作,观察组患者的焦虑状况与抑郁状况明显下降,且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患者。具体分析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与抑郁状况对比情况分析

组别 病例 焦虑状况 抑郁状况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 31 41.93±4.08 32.16±3.61* 39.13±3.78 33.46±3.64*

对照组 31 61.71±4.18 37.32±4.09 39.27±4.01 36.71±3.78

注:觀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后对比分析,有显著差异(P<0.05)。* 在 0.05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治疗效果比较:通过不同形式的护理工作,观察组患者的焦虑状况与抑郁状况明显下降,观察组31例患者,显效17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治疗的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31例患者中,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10例,治疗的有效率为67.74%。二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体分析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治疗效果分析

分组 病例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观察组 31 17(54.84%) 11(35.48%) 3(9.68%) 90.32%

对照组 31 12(38.71%) 9(29.03%) 10(32.26%) 67.74%

3 讨论

老年抑郁症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老年患者缺乏与人的有效沟通,容易产生一些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如果这些不良情绪不能得到有效缓解,则很容易形成抑郁症。老年抑郁症患者普遍存在一些特点,比如思维障碍、食欲不振、睡眠质量差、长期坐卧不安、身体不舒服、无精打采、情绪低沉等,甚至部分患者伴有胸闷、心慌等特点,而且老年抑郁症通常呈现反复发作的症状。因此在临床中,一方面要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另一方面还要进行及时有效的精神护理与心理沟通。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使患者了解到自己的症状与症状特点,培养患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高患者治愈的信心。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其焦虑与抑郁程度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和总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认为精神护理应用于老年抑郁症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精神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韩利霞.老年抑郁病人心理指导[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2,6(11):110-111.

[2] 费婕,王晓敏.老年抑郁症62例整体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9):102-103.

[3] 郑彩霞.老年病诱发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疏导与精神护理[J].广东医学,2013,34(17):2745-2747.

老年精神病患者 篇12

精神病属于一种慢性重症疾病, 需要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才能得到有效控制。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思维和行为常处于幻觉之中, 缺乏自知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对于自身的健康状况不甚了解, 使得躯体疾病常被精神症状所掩盖, 需要给予特殊照顾。而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会对腹部的各脏器产生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 为了及时发现和治疗相关疾病, 定期做腹部B超检查必不可少。本研究就老年精神病患者的腹部B超情况及超声诊断价值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2 年12 月~2012 年12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0例病程≥ 2 年的老年精神病患者作为观察组, 其诊断符合CCM D-3 各类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1], 其中男性263 例, 女性237 例, 年龄61 ~ 83 岁, 平均 (67.3±3.5) 岁;另从健康人群中随机选取350 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性176 例, 女性174 例, 年龄18 ~76 岁, 平均 (36.5±6.2) 岁。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采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调查观察组的性别、年龄、体重、职业、住院时间、服药时间、病程及所属精神病分型;采用飞利浦HD-3B型超声诊断仪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受检者行腹部B超检查, 探头频率为3.5~5 MHz, 受检者空腹8 h, 取仰卧位及左、右侧卧位对腹部进行多切面扫查, 检查器官包括肝、胆、胰、脾、肾。按照《超声医学》第5 版各种疾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2]。

1.2.2 统计学方法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3 软件进行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 < 0.05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异常率的比较

经腹部B超检查, 观察组胆囊结石、脂肪肝、脾大、肾结石、肝脏弥漫性病变例数分别为29、109、18、 16、 57例, 合计异常者229 例, 有23 例合并2 种异常, 2 例合并3 种异常, 其异常率为45. 83% ;对照组分别为18、49、11、15、20 例, 合计异常者113 例, 有10 例合并2 种异常, 其异常率为32.29%, 二者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 0.05) 。2 组异常率的比较, 见表1。

2.2 腹部不同脏器异常情况比较

2 组脏器异常率均比脂肪肝与胆囊结石较高。观察组中脂肪肝与胆囊结石的例数占总异常例数的58.95%, 对照组则为53.98%。2 组肾结石检出率均无显著差异 (P > 0.05) , 观察组的胆囊结石、脂肪肝及脾大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 0.05) 。胆囊结石、脂肪肝腹部B超影像, 见图1~2。

2.3 腹部B超异常结果与各因素的相关分析

观察组的腹部B超异常结果与年龄、体重、住院时间及服药时间呈正相关, 而与性别、职业、病程和所属精神病分型无关[3], 见表2。

3 讨论

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各项生理机能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下降, 他们每天的基本睡眠时间得不到保障, 睡眠质量也很低, 这给他们造成巨大的生活压力, 进而使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 也比较容易产生焦虑、恐惧及躁狂等情绪, 进一步加重精神病症状, 甚至是引发其他疾病[4,5]。再者, 老年人的机体免疫功能较低, 对于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不强, 因而在患病期间易产生诸如感染、发热及腹泻等并发症, 在全身脏器功能减退的情况下服用抗精神病药又有可能引起一系列的毒副作用, 如药物过敏、 恶心、 呕吐及便秘等症状[6]。腹部B超则能准确检查出老年精神病患者各实质脏器的异常变化情况, 为早期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对老年精神病患者和正常受检者进行腹部B超, 将2 组的异常率、腹部不同脏器异常情况及腹部B超异常结果与各因素的相关分析进行比较, 所得结果如下:老年精神病患者的腹部B超阳性率为45.80%, 正常受检者的的腹部B超阳性率为32.29%, 即腹部B超对老年精神病患者所患疾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长期服药对2 组肾结石检出率无显著差异 (P > 0.05) , 观察组的胆囊结石、脂肪肝及脾大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 0.05) , 说明长期服药对肝脏有损伤作用。 据文献资料显示[7], 正常人群的脂肪肝检出率为5.8%~9.28%, 胆囊结石的检出率约为5.3%, 本研究得到的正常受检者脂肪肝检出率为12.29%, 胆囊结石的检出率为5.14%, 而老年精神病患者的脂肪肝检出率为21.20%, 胆囊结石的检出率为5.80%, 这说明对于老年精神病患者而言, 脂肪肝及胆囊结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这与报道相一致。肝、胆、肾是药物进行分解代谢的主要脏器, 老年精神病患者长期服用的抗精神病药物会对肝脏产生肝脏弥漫性病变,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内分泌系统的稳定[8]。另外, 身体过度肥胖和高血糖、高血脂也容易诱发脂肪肝。胆汁成分的改变, 尤其是胆固醇的增加是形成胆囊结石的最主要病因[9]。老年精神病患者由于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而不能多运动, 饮食不规律造成体内代谢紊乱, 如脂类代谢紊乱可使胆汁的成分及理化性质发生改变, 进而使胆汁内的胆固醇处于饱和状态而形成胆囊结石[10]。

本研究还显示, 精神病患者的腹部B超阳性结果与其年龄、体重、住院时间及服药时间呈正相关, 而与性别、职业、病程和所属精神病分型无关, 其原因可能是随年龄的递增, 各脏器功能逐渐衰退, 另外, 老年精神病患者住院时间越长、期间运动较少、体重增加越快, 肝脏的代谢功能受到影响, 内分泌系统的稳定也遭受破坏, 故腹部B超阳性结果与上述指标呈正相关[11]。综上所述, 老年精神病患者腹部B超检查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因此采用腹部B超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实质脏器异常变化情况做定期检查有很好的准确度, 能用于老年精神病患者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 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彩英, 孙录, 杨建明, 等.慢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腹部B超检查结果的临床现象学调查[J].中国民康医学, 2012, 24 (11) :1330-1331.

[2]秦伟.精神病人与健康体检人群腹部B超检查的比较分析[J].中外妇儿健康, 2013, 19 (6) :528.

[3]周志英.680例60岁以上体检老年人的腹部脏器B超检查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12 (25) :65.

[4]吴春, 黄高贵, 马玉珍, 等.409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腹部B超检查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3 (22) :151.

[5]刘洪媛, 薛莉, 宋长悦, 等.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疗设备, 2013, 28 (3) :171-173.

[6]黄堂辉, 戴明霞, 袁俊兰, 等.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普通人群腹部B超检查的比较分析[J].中外医疗, 2011, 23 (26) :127.

[7]Mou Shu min, Wei Jun ping, Liu Fang, Wang Xiu zhi, Cao Aimei, Liu Ya jun, Wang Jia, Chen Liang, Liu Do A_Comparative_Study_of_Supervised_Learning_as_Applied_to_Acronym_Expansion_in_Clinical_Repo[J].Sichu an, 2008, (11) :124-125.

[8]ArmyAcupuncture_in_the_Inpatient_Acute_Care_Setting_A_Pragmatic_Randomized_Control_Trial J].rinsho Byori, 2011, 46 (3) :277-282.

[9]Salem MA, Advances_in_Vascular_Cognitive_Impairmen1diabetes mellitus.Pediatr Diabetes.2012, 3 (1) :37-41.

[10]Zhu Pu, Xie Chun guang, Nigreen, vanGu Cortical_lesions_and_cognitive_impairment_in_multiple_sclerosis[J].Chinese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0, (2) :225-226.

上一篇: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下一篇:审美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