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功能性精神障碍

2024-08-11

老年功能性精神障碍(共11篇)

老年功能性精神障碍 篇1

老年功能性精神障碍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它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是老年人频繁就诊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探讨治疗老年功能性精神障碍的新药物新方法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参麦注射液对老年功能性精神障碍的治疗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1年1月-2006年6月共收治老年功能性精神障碍52例。其中男18例, 女34例。年龄61~76岁, 平均67.3岁, 病程1月~2年, 均经临床检查, 除外器质性疾患, 患者自制力完整, 有强烈求治愿望, 全部病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食欲减退及精神疲乏感。伴有轻度心悸、胸闷、便秘、头痛等症状36例, 焦虑紧张14例, 情绪抑郁18例, 易激惹16例, 幻听4例, 幻嗅2例。随机分为两组:参麦组28例、对照组24例。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用常规治疗, 如应用改善脑细胞代谢药物胞林胆碱为主配合小剂量抗焦虑及抗忧虑药物, 辅心理护理。参麦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 加用参麦注射液40ml入5%的葡萄糖250ml静脉注射, 每日1次。15d为一疗程。

1.3 疗效标准

症状消失、自觉良好、能正常生活为显效;残留部分症状但日常生活不受影响为有效;未达到以上标准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33%;显效率治疗组为64.29%, 对照组为16.66%,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χ2=4.34, P<0.05) 。

3讨论

老年人受躯体功能退化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独特的心理变化, 逐渐加重引起老年功能性精神障碍。其中疑病症、焦虑症、神经衰落、偏执症及抑郁症较为多见, 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质量, 他们求治心切, 辗转于各医疗机构, 经一般药物治疗不理想, 有的还出现自杀意念和行为。

参麦注射液由红参、麦冬经现代科学手段精致提炼而成, 其中红参可大补元气, 生津妄神;麦冬养阴润肺清心, 全方可益气生脉, 固脱, 敛阴妄神;参麦还有提高机体抗缺氧能力, 清除氧自由基, 调节血压, 抗凝, 降低血粘度, 改善重要器官供血, 保护心脑肾重要器官免受缺血缺氧过氧化再灌注等因素的损伤[1]。本文在改善脑细胞代谢配合小剂量抗焦虑及抗抑郁药物、心理护理的基础上, 加用参麦注射液, 经临床应用观察, 取得良好疗效, 是一种治疗老年功能性精神障碍的有效药物,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倪崇松, 武祥顺.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 (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13 (2) :202.

老年功能性精神障碍 篇2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2月~2016年2月浙江省金华市第二医院老年精神科收治的老年精神障碍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跌倒率、致伤率和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跌倒发生率和致伤率分别为1.92%和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46%和7.69%(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给予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患者跌倒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老年精神障碍;跌倒;综合护理

跌倒指的是一种意外突然倒地的现象,是我国第四大伤害和死亡的原因之一,且多发生于老年人。跌倒可能会导致骨折、软组织损伤以及心理创伤等严重后果,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各项机能逐渐退化,反应迟缓,自我保护能力差,其发生跌倒的概率更高[1]。因此,做好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对于减少患者的心理损伤和躯体损伤具有重要意义。我科自应用综合护理措施以来,有效减少了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5年2月~2016年2月浙江省金华市第二医院老年精神科收治的老年精神障碍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均60岁及以上。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观察组男20例,女32例;年龄63~83岁,平均(69.18±5.33)岁;病程1~5年,平均(2.45±1.03)年;阿尔默茨海默病20例,老年期精神分裂症2例,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13例,血管性痴呆14例,其他3例。对照组男18例,女34例;年龄60~85岁,平均(70.26±5.28)岁;病程1~6年,平均(2.52±1.10)年;阿尔默茨海默病18例,老年期精神分裂症1例,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15例,血管性痴呆13例,其他5例。患者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家属知情同意书。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即遵医嘱施护和根据病情变化予以随意性护理及健康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1.2.1评估患者跌倒风险

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全面收集和掌握患者资料,包括患者的自理能力、既往病史、意识等,使用“跌倒风险评估表”进行跌倒风险评估。评估完成后,将评估结果交给管床医生复审。对于评分在5分及以上的患者,将其纳入跌倒高危人群管理,并落实好风险预警和各项护理措施。在患者床头悬挂严防跌倒的相关标识,护理组组长每周评估两次。

1.2.2安全教育

为患者家属讲解跌倒的危险性,要求家属24h留陪护人员,对患者下床、洗澡以及如厕等时段全程陪护。教会患者及家属床栏的使用方法,在患者卧床时,必须将床栏拉起。禁止患者在水渍上行走,穿合适的防滑鞋。在患者穿鞋袜以及冲凉的时候坐着进行。冲凉的时间不宜过长,控制好水温,在变换体位时,要缓慢进行,避免久蹲或久坐后突然起立。

1.2.3确保患者活动环境安全

保持病房内的清洁和卫生,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物品排放整齐。病床需带有可活动的防护栏,摇床的把手用后要及时收回,防止患者绊倒。保持病房内地面的干燥,用湿拖把拖完地后,需用干拖把将地面水渍吸干。患者洗手间的蹲厕应该改为坐厕,洗手间和淋浴间安装扶手,并在地面上铺上防滑垫。

1.2.4饮食护理

根据患者情况,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食谱,以高热量、高蛋白、清淡和易消化食物为主,减少高糖类和高脂类食物的`摄入。对吞咽有困难患者,不可催促,防止呛咳和噎食。对拒绝饮食患者,给予鼻饲或输液。

1.2.5用药护理

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常合并多种躯体疾病,除了服用抗精神疾病药物外,可能还需要同时服用降压、降糖药物等,因此可能导致过度镇静、体位性低血糖、低血压及步态不稳等状况。因此,护士应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用药安全教育,做好低血压、低血糖等常见症状的应对措施。服用降压药物后,提醒患者改变体位时要缓慢,避免出现体位性低血糖。服用镇静药物后,应卧床休息,避免出现无力、头晕等症状。对服用降糖药物的患者,必须确保按时就餐,避免发生低血糖。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两个月内护理期间跌倒发生率,以自制护理满意度量表评价患者家属护理满意率,按照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级评价。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跌倒发生率及家属护理满意度以%表示,比较经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跌倒发生率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跌倒发生率和致伤率分别为1.92%和0.00%,低于对照组的13.46%和7.69%(P<0.05).2.2两组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家属总满意度为96.15%,高于对照组的84.62%(P<0.05)。

3讨论

老年精神疾病是老年精神内科常见的一种严重心理障碍疾病,患者在行为、认知、意识及情感等心理活动方面均可能表现为持久性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2]。老年人各项生理功能衰退和机体免疫力下降等因素,使得老年精神障碍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3]。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存在大脑反应迟钝、行为姿势控制力不高以及肢体协调能力差等特征[4],再加上慢性疾病、药物及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患者极易发生跌倒。因此,做好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防跌倒护理,是临床工作者一直重视的问题。本研究观察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入院后进行跌倒风险性动态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相应护理。同时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安全教育,使其配合护理工作。为患者营造舒适、安全的就诊环境,可减少跌倒风险;为患者提供科学的饮食护理和用药护理,能够确保患者的膳食营养均衡,减少因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跌倒。结果显示,观察组跌倒率和致伤率分别为1.92%和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46%和7.69%,且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达到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62%,与涂南[5]的研究结果一致。综上所述,给予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显著降低患者跌倒率和跌倒致伤率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家属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文凤,段桂香,马雄英,等.综合护理干预对住院老年精神障碍跌倒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5,33(14):1274-1275.

[2]张建珍,赵惠英.130例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意外事件发生及相关因素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11,24(1):62-63.

[3]蒋惠娟.预防跌倒管理在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2,33(7):130-131.

[4]郭晓蔓.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护理研究,2011,25(21):1939-1940.

老年功能性精神障碍 篇3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全麻药物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患者80例,根据全麻药物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研究组采用瑞芬太尼进行麻醉;对照组采用芬太尼进行麻醉;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情况。结果:术后6、12及24h研究组的MMSE评分下降幅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6、12及24h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可使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快速恢复,其效果明显优于芬太尼。

【关键词】认知功能障碍;瑞芬太尼;芬太尼;老年患者术后

【中图分类号】R971+.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0-0058-02

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主要指患者术后的认知能力及社交能力变化,临床表现为记忆受损、人格变化等。于学超等[1]研究指出,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与麻醉药物的应用可能存在关联。基于此,笔者对老年患者80例运用不同全麻药物进行观察,以探讨不同全麻药物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珠海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患者80例,根据全麻药物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60~85岁,平均(70.23±3.43)岁;手术部位为12例腹部,8例胸部,17例四肢,3例头颈部。对照组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61~84岁,平均(70.24±3.27)岁;手术部位为15例腹部,9例胸部,10例四肢,6例头颈部。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手术部位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麻醉方法术前30min,全部患者肌注鲁米那(天津金耀氨基酸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381)100mg,阿托品(浙江瑞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0464)0.5mg。麻醉诱导:丙泊酚(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368)1mg/kg,罗库溴铵(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188)0.5mg/kg。研究组给予瑞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30197) 1μg/kg、对照组给予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54172)4μg/kg,气管插管。麻醉维持:研究组瑞芬太尼0.20~0.30μg·kg-1·min-1、对照组芬太尼0.03μg·kg-1·min -1泵注。

1.3观察指标采用MMSE(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对患者于术前1d、术后6h、12h及24h的认知功能障碍程度进行判定[2],本表共包括定向力(10分)、即刻记忆力(3分)、注意力和计算力(5分)、延迟回忆力(3分)、语言能力(8分)、视觉空间能力(1分)6个维度,共计30分,得分越高表示认知能力越好,23分及以上即可认定具备初中以上认知能力。术后MMSE评分低于术前2分或更多则判断为认知功能障碍,统计两组患者于术后6、12及24h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病例数目,并计算其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4.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MMSE评分对比术前,两组老年患者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h、12h及24h研究组的MMSE评分下降幅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手术前后两组患者MMSE评分比较表(x±s,分)

组别术前

术后

6h12h24h

研究组(n=40)24.9±2.321.4±2.3*20.2±2.7*24.6±2.8*

对照组(n=40)24.8±2.516.9±2.018.7±2.621.3±2.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两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对比研究组术后6、12及24h的認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对比表[例(%)]

组别术后6h术后12h术后24h

研究组(n=40)23(28.75)*15(18.75)*6(7.50)*

对照组(n=40)29(36.25)24(30.00)16(16.25)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术后认知障碍属于一种常见的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兰海燕等[3]研究指出,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患者更易发生认知功能障碍,其发生率约为年轻患者的5~10倍。苏玉强等[4-5]研究指出,麻醉因素、术前疾病严重程度、手术方式、脑功能情况等均为诱发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陈冬梅等[6]对麻醉因素研究发现,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与不同麻醉药物有直接关联。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6h、12h及24h研究组的MMSE评分下降幅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6h、12h及24h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28.75%、18.75%、7.50%,

对照组分别为36.25%、30.00%、16.25%,提示瑞芬太尼在促进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恢复方面的效果要明显优于芬太尼。究其原因,可能与瑞芬太尼代谢快有关。综上,采用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可使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快速恢复,其效果明显优于芬太尼,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于学超.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与麻醉及手术的关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2(z1):18-20.

[2]叶壮.盐酸右美托咪定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4,33(7):102-103.

[3]兰海燕.右旋美托咪啶对老年全麻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3.

[4]苏玉强,闫菊娥.围手术期药物干预对老年患者全麻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与评价[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0(1):101-102.

[5]周淑敏,王晓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概述[J].医学综述,2009,15(11):1731-1733.

[6]陈冬梅,闫建平.连续硬膜外阻滞对肿瘤根治术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预防作用[J].山东医药,2014,54(35):46-48.

老年功能性精神障碍 篇4

1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362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入选标准:(1)首次发病,经CT或MRI证实为单发病灶;(2)首次接受康复治疗;(3)年龄<75岁[8];(4)脑出血或脑梗死;(5)发病到康复治疗的时间间隔(onsetadmission interval,OAI)≤6月;(6)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7)无明显语言障碍,理解能力正常。排除标准:(1)合并有多发性硬化、癫痫、脊髓损伤等其他神经肌肉疾病;(2)病例资料不完整或无效;(3)缺乏足够的交流能力;(4)病例资料显示入院及出院Fugl-Meyer运动功能分级的评定者不是同一人。

1.2 分组方法

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为分组标准,该量表由20个问题共30项组成,最高30分,评定内容包括时间定向、地点定向、瞬时记忆、注意力和计算能力、短期记忆、物品命名、语言复述、阅读理解、语言理解、语言表达能力、描图方面的能力[9]。文化程度为文盲者量表分≤17分,小学程度者量表分≤20分,中学程度者量表分≤22分,大学程度者量表分≤23分者为认知功能障碍[10]。其中对于认知功能的评定主要为量表中的第3、4、5分项目,总分11分[10]。根据李春波等[11]及Brent等[12]对研究结果第3、4、5项正常的基线分数总和为9分,以此作为分组的标准,中学及以上程度者<9分为试验组,≥9分为对照组,小学文化程度者<7分为试验组,≥7分为对照组。符合以上标准患者共182例,其中男128例,女54例,年龄50~75岁,其中脑梗死92例,脑出血90例。右侧偏瘫患者84例,左侧偏瘫患者98例。文化程度:大学30例,中学106例,小学46例。其中试验组106例,对照组76例,平均受教育年限试验组为(7.44±2.56)年,对照组为(8.04±3.06)年。2组一般情况比较除出血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3 研究方法

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全面系统地评价卒中患者的功能、训练效果及预后[13]。量表包括上肢33项检查项目,共66分;下肢17项检查项目,共34分,总分100分。在入院1周内及出院前3 d通过该量表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通过对试验组与对照组入院及出院时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及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总分值作差比较,分别得到FMS增加、FMX增加、FMZ增加分值。采用Mann-Whitney Test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差异性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设定显著性水平为P<0.05。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中位数及四分位数间距来表示,记为M(Q),采用Mann-Whitney Test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

2 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1)试验组FMS增加的平均秩次为35.06,对照组为58.97,2组FMS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组FMX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试验组FMZ增加的平均秩次为36.02,对照组为57.62,2组FMZ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注意代表了基本的思维水平,记忆、交流、解决问题和其他较高水平的认知和知觉功能性活动都需要注意的参与。注意障碍是指当进行一项工作时,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容易分散,是脑损伤常见的后遗症[14,15]。卒中患者常突出表现在注意的质量下降,选择性、集中性减退,排除无关刺激,关注、追踪既定目标的能力下降[5]。记忆障碍主要表现为遗忘,指部分或完全地失去回忆和再认的能力[16]。二者作为常见的认知功能障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疗效,是其功能恢复较差的强预测因子[4,17]。

本研究结果显示,认知功能障碍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有影响。2组病人肢体运动功能总体上的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优于试验组,说明认知功能障碍影响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虽然影响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因素有很多,如入院时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年龄、病程的长短等[18],但是本文研究更进一步细化了认知功能对脑卒中康复预后的决定性影响。这类患者由于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在训练中难以长时间维持一定的动作姿势,对学习新的东西并且记住感到非常困难[14,16]。肢体运动功能再学习亦如此,以前建立的运动模式随着病变消失了,新的运动模式的建立要经过很长时间反复训练,反复学习才能掌握和巩固,所以较对照组相比,他们的康复效率低,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慢。

2组患者下肢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差异不明显,说明与下肢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相比,上肢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更容易受到认知功能的影响。这与Cirstea等[19]认为的对偏瘫患者认知功能的干预程度影响脑卒中患者上肢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这一观点相似。上肢肢体运动功能康复以作业活动为主要康复训练方法,需要更多认知功能的参与,有效利用运动的关键信息及调整运动行为以提高效率。与下肢粗大运动相比,侧重于精细作业活动的上肢运动与注意的目标指向性有关,更需要高级脑功能的参与,如需要患者集中注意力,在不受环境影响的前提下完成作业活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康复训练中只需关注认知功能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而忽略其对下肢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不论是上肢还是下肢的康复训练,患者对训练内容的注意程度及记住一个训练项目所花费的时间都将对肢体功能的恢复程度产生影响。

中医护理巧治老年功能性便秘 篇5

气是推动和温煦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成分,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生血,气能行血。而气、血、津液直接影响大肠传导功能,故便秘归根结底乃气虚所致。《金匮翼·气闷》中谈到“气内滞而物不行”,或者忧愁思虑导致“肝郁化火”,郁火灼伤津液,导致便秘,故情志因素也是影响老年便秘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结肠壁肌肉的收缩及蠕动功能逐渐减退,消化功能也相对减弱,牙齿脱落致使含纤维食物的摄入减少,活动能力下降等,这些同样是老年人功能性便秘的原因。

大多数病人经常使用缓泻剂如麻仁丸、开塞露等,但这些药物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而且长期使用缓泻剂不仅会导致药物依赖,加重便秘,泻剂中所含的蒽醌类药物还可能引起结肠黑变病。中医护理具有简单、方便、经济且疗效确切的特点,对老年功能性便秘有其独到的功效,患者不妨一试。

按摩法

腹部按摩 将右手叠放于左手上,以脐周为中心,按照结肠的走向,从右下腹开始,向上、向左、再向下按顺时针方向按摩。手法初始宜轻,逐渐给予腹部一定压力,每次10~20圈,每天2~3次。

穴位按摩 翘起拇指,其余四指呈握拳状,按摩足三里穴。以拇指在穴位上进行上下、左右旋转,力度由轻到重,以穴位处有明显的酸、麻、热、涨感并可耐受为度。先点按右侧的穴位,再点按左侧的穴位。然后以同法按摩天枢、中脘穴,每穴按摩3分钟。再将右手叠放于左手上,十指略抬起,力量主要置于手掌大小鱼际肌处,以丹田穴为中心,先顺时针按摩50次,再逆时针按摩50次,时间控制在20~25分钟。

穴位敷贴法

芦荟膏敷贴 取库拉索芦荟干粉加入甘油中搅拌均匀,按2∶1的比例调成糊状;选取具有一定厚度的纸片,裁剪成2厘米×3厘米大小,消毒备用;取芦荟膏5克,摊于纸片中央,厚度均匀,留有一定边距。按摩完成后,将敷贴趁热贴于足三里、中脘、天枢、气海等穴位处,敷贴的中心与穴位重叠,外用胶布固定。每日更换1次,14天为1个疗程。

消胀散敷贴 取黄芪、大黄、莱菔子、附子、麝香等制成消胀散敷贴,清洁脐部后,给予消胀散敷贴,外用胶布固定、每3天更换1次,10天为1个疗程。

通腑散敷贴 取黄芪、白术、芒硝、大黄、皂角、透骨草等中药制成通腑散,用白醋调成糊状,贴敷于巨虚、大肠俞、关元等穴位处,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0天为1个疗程。

生大黄脐贴 取大黄粉15克加适量75%的酒精调成糊状,每晚临睡前敷于脐部,外用胶布固定,每次贴敷10小时左右,晨起去之。5天为1个疗程。

艾炙法

腹部按摩后,用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神阙(肚脐眼)、脾腧(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腧(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三焦腧(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肠腧(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横(脐中旁开4寸)等穴位,距0.5~1寸,逐个反复对这些穴位进行熏烤,以患者局部有温热而无灼痛为宜。每个穴位艾灸3~5分钟,以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中医技术操作简便,且经济实惠,老年患者可结合自身情况,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以缓解便秘不适。

老年功能性精神障碍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2例受试者均来自2011年7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年龄≥60岁以上住院病人, 其中男33例, 女29例, 年龄60岁~81岁。

1.2 诊断标准[3]

美国精神病学会MCI的诊断标准 (DSM-IV) : (1) 主观感觉有记忆力减退; (2) 生活及社会功能下降; (3) 客观检查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证据, 如MMSE评分文盲1 8分~21分, 小学文化程度21分~24分, 中学文化程度25分~27分, 且GDS评分为2级~3级; (4) HIS≤4, 排除特定原因引起的认知功能减退; (5) 病程大于3个月; (6) 不符合痴呆诊断标准。

1.3 排除标准

(1) 不符合MCI的诊断标准。 (2) 年龄范围超出入选病例年龄范围。 (3) 严重视力或听力障碍者。 (4) 既往有精神病史。 (5) 临床资料不全者。 (6) 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重症感染、严重糖尿病者。符合以上标准者共62人, 用随机数字法将入组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干预组30人, 对照组32人。

1.4 研究方法

由神经内科主治医师1名, 主管护师和护师各2名组成, 负责病人一般资料的采集, 根据标准选择研究对象, 并对其进行干预和评估。每位病人入组时均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 (MMSE) 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 (ADL) 检测, 以评定总体认知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并以此次评分分值作为基线值。对照组仅予常规药物治疗控制基础疾病, 干预组在此基础上予护理干预。治疗后的1个月再次评定两组病人的MMSE及ADL得分, 比较这两项指标在各组治疗前后的差异及组间差异。

1.5 干预措施

(1) 记忆训练:选择距治疗10年以上的照片作为老照片, 每日一张让其观看, 并引导病人回忆与照片有关的事件讲述约30min, 15d为1个疗程, 连续2个疗程。 (2) 定向力训练, 包括对时间的定向、对人物的定向及对地点的定向等3方面, 具体如下:在病人的病房内设置易懂、醒目的标志, 设置病人熟悉的物品。反复训练, 使其认识病房、厕所的位置;与病人接触时反复宣讲一些生活的基本知识及护士的姓名, 并要求病人能够记忆;利用小黑板和日常生活护理时反复向病人讲述日期、时间、上下午、地点、天气等, 使病人逐渐形成时间概念。 (3) 再认训练, 如让病人看3张~5张图片, 每张播放5s, 放完之后, 让病人回忆所看到的图片, 若有错误或遗漏, 可重复几次, 待多数病人回答正确后再增加数量。图片数量、数字组合等均由少到多, 简单到复杂, 加强近期记忆训练。训练时问安排:每周5次, 每次30min, 每周进行1次总结, 及时调整病人的训练内容和进度。

1.6 评价方法

两组均在干预前和干预后第30天进行阶段性评估, 评估时间每人<20min, 评估时周围环境安静。 (1) MMSE是1975年Folstein等编制而成的目前世界最有影响、最普及、最常用的认知缺损测试量表之一[4]。MMSE共19项, 包括时间与地点定向、语言 (复述、命名、理解指令) 、心算、即刻与短时听觉词语记忆、结构模仿等, 主要对定向、记忆、语言、计算和注意等功能进行简单测评, 总分范围是0分~30分, 费时5min~10min。 (2) ADL是由美国芝加哥伊州大学Elena Yu等根据Lawton和Brody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修订和补充而成的20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得分范围20分~80分, 得分的高低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呈负相关。

1.7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我国2008年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约为1.53亿, 占总人口的11.60%。对MCI病人采取早期护理干预, 能延缓或抑制病情发展, 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 对MCI病人进行适当的干预治疗后, 病人的认知功能有明显改善, 干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研究简单采用了用于认知功能筛查的MMSE量表, 未能对MCI进行详细的分类研究;本研究的对象来自邯郸市三级甲等医院, 存在一定的选择偏倚。今后应在邯郸地区采用分层随机多级整群抽样方式, 针对不同认知功能障碍程度、不同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和不同并发症的MCI病人采取更加特异性的干预治疗方法。

脑可塑性的机制比较复杂, 功能定位部分损伤时, 其功能可向对侧半球相应部位转移和由损伤部位周边神经来代偿。长时程增强现象是学习记忆的基础。因此, 针对各类病因导致的记忆力减退, 记忆训练可作为一种刺激手段, 可以促进脑可塑性的产生, 从而恢复受损的功能, 达到改善记忆功能的目的。Ball[5]对703例老人进行10课时着重于词汇、事件的记忆训练, 26%的研究对象在训练后即刻随访认知功能得到改善, Shinya[6]将124例社区老人 (70岁~86岁) 分组进行阅读训练和算数训练, 证实训练提高了特定目标和非目标性的认知功能。陈建伟等[7]对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加强认知功能训练, 证实认知功能训练能够提高病人的认知功能。朱宏霞等[8]通过对MCI病人进行包括心理护理、记忆障碍训练、定向力训练、智力障碍训练、逻辑思维障碍训练、手指运动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安全护理等, 结果认知训练后病人的认知功能明显提高。

本研究中, 干预组治疗1个月后的MMSE评分高于本组干预前MMSE评分, 也高于对照组干预1个月的MMSE评分 (P均<0.05) 。对照组治疗1个月的MMSE评分高于本组干预前MMSE评分。结果证实护理干预可改善MCI病人的认知功能。干预组1个月的ADL评分低于本组干预前的ADL评分, 也低于对照组治疗1个月的ADL评分, 结果证实护理干预可提高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摘要:[目的]观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病人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62例符合入组标准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予常规药物治疗, 干预组在此基础上予护理干预。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 (MMSE) 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 (ADL) 量表评定两组病人在干预后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的差异及组间差异。[结果]干预组治疗1个月后MMSE评分及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护理干预在改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病人总体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均有效。

关键词:轻度认知障碍,老年,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Petersen RC, Negash S.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an overview[J].SNS Speter, 2008:13 (1) :45-53.

[2]贾建平, 王荫华, 杨莘, 等.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痴呆病人护理[J].中华医学杂志, 2011, 91 (15) :1013-1015.

[3]Ronald CP, Glenn ES, Stephen CW, et al.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clin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outcome[J].Arch Neurol, 1999, 56 (3) :303.

[4]Li H, Li J, Li N, et al.Cognitive intervention for persons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A meta-analysis[J].Ageing Res Rev, 2011, 10 (2) :285-296.

[5]Ball K, Edwards JD, Ross LA.The impact of speed of processing training on cognitive and everyday functions[J].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 2007, 62B:19-31.

[6]Uchida S, Kawashima R.Reading and solving arithmetic problems improves cognitive functions of normal aged people: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J].AGE, 2008, 30:21-29.

[7]陈建伟, 许红梅, 陈晓琳, 等.早期认知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康复的作用[J].中国护理杂志, 2012, 4 (7) :201-203.

老年功能性精神障碍 篇7

1 POCD的定义

POCD是指患者在麻醉手术后持续存在的记忆力、抽象思维、定向力障碍,同时伴有社会活动能力的减退,即术后人格、社交能力和技巧的变化[1]。它是由一般性的医疗处理而引起,但是又不属于谵妄、痴呆、遗忘障碍等精神障碍的临床类型[2]。发生于术后1周之内的称为早期POCD,发生于术后数周、数月甚至更长时间的称为长期POCD。

2 POCD的临床表现

大多数的患者起病时较轻微,无明显的合并症,常于手术后数日、数周出现一些精神异常或者精神障碍,且不少患者有相同的前驱症状,如:激动、孤独、迷惑,对识别试验逃避,发怒,时间定向力障碍等。这些患者的主诉非常普遍,常常被临床医生所忽视。多数患者病情比较轻、持续时间短,且可自愈;而严重的患者,如表现为判断和语言概括能力、人格改变及最严重的老年痴呆等,则会导致患者社会交往能力、工作及生活自理能力的降低甚至丧失[3]。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可以把POCD分为3型:极度活跃型、淡漠型和混合型[4]。

3 POCD的发病机制

目前关于POCD的具体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载脂蛋白E(ApoE)调节脂质的代谢,参与神经系统的正常生长和损伤后修复,参与中枢神经系统乙酰胆碱的合成[5]。ApoE的ε4位点表达增加与老年痴呆的发生有关,故近年来有人认为ApoE是POCD的易感基因[4]。但是McDonagh等[6]研究表明术后认知水平的下降与ApoE的基因型无明显关系。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对学习和记忆有重要作用,年龄增大引起的NMDA受体亚基蛋白表达和下游信号通路的改变可能会引起认知水平的改变[7],但目前对于NMDA受体的研究大多只是在动物模型上。此外,还有学者认为POCD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生机制可能存在“最后共同通路”[8],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4 POCD的诊断标准

由于大脑的功能多样,生理结构及对信息的处理过程非常复杂,所以对POCD的诊断尚无统一的金标准,基本的检测方法是通过神经心理学量表和问卷调查评估患者手术前后在智力、人格等方面的表现。目前常用的量表有简易智力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韦氏记忆量表(Wechsler memory scale,WMS)、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MMPI)等。国内学者对POCD的研究多采用MMSE。MMSE作为筛选POCD的工具,可靠性和敏感性都比较高,操作简单等,但其缺点也很明显,如:容易受到患者教育程度的干扰,有封顶效应,受语言的影响大等等[9]。汪惠文等[10]把MMSE仅仅作为筛查老年患者全麻后POCD的工具,对认知功能的全面评估则采用MMSE、数字广度测验、数字符号测验、循迹连线测验、理解记忆力实验等全套量表相结合的方式,结果发现全套量表更适用于评估我国老年患者术后的认知功能,可以减少漏诊率。

5 老年心血管手术患者POCD的危险因素

老年患者心血管手术POCD的因素包括难以控制的危险因素和可以控制的危险因素。

5.1 难以控制的危险因素

5.1.1 高龄:

在Fearn等[11]的一项大样本前瞻性研究中发现,高龄是POCD的决定因素,且与长期POCD密切相关。年龄越大,POCD的发生率越高,持续时间越长,远期的恢复效果越差。特别是年龄>70岁的患者,术后第2天POCD的发生率可高达47%[12]。这可能是因为老年病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退化,储备能力下降;老年病人多合并有颈内动脉粥样硬化,且术中体外循环时灌注压过低,脑灌注降低,造成神经系统代谢率下降,神经递质的功能受损[13]。

5.1.2 心脏手术的类型:

目前的许多研究都表明,冠脉搭桥(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术后POCD的发生率比较高。Evered等[14]研究了281例行CABG的患者,发现其在术后7天POCD的发生率高达43%。另一项针对中国患者的研究显示:CABG术后1周POCD的发生率高达55.3%[15]。但是,Judith等[16]的研究发现,瓣膜修补或瓣膜置换术后POCD的发生率要高于CABG术后,并认为原因可能是术中心腔的打开会引起脑组织中微血栓的增加。

5.1.3 术前的其他病史:

许多老年心脏病患者在手术前常常合并糖尿病。Kadoi等[17]的一项研究表明:糖尿病的胰岛素疗法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CABG患者术后6月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Kadoi等[18]的另一项研究指出:胰岛素疗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以作为合并糖尿病行CABG患者术后长期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预测因子;且糖尿病患者CABG术后短期的认知功能障碍可能与受损脑血管对CO2的低反应性有关。高血压是老年心脏病患者术前的另一常见合并症。有研究表明:术前合并高血压与POCD发生有显著性关系(P<0.05),如果同时伴有脑血管和颈动脉粥样斑块,当血压突然下降时更容易造成脑血供的降低,从理论上来说更易发生POCD[19]。在另一项大鼠的实验中,Li等[20]指出:长期的高血压可能会引起脑组织细胞的贫血型缺氧,而缺氧水平与视觉空间障碍和学习障碍有关。此外,术前有脑梗死史和酗酒史都会增加老年患者心脏手术后POCD的发生率[21]。

5.1.4 其他难以控制的因素:

术前的基础认知水平、受教育程度等均会影响老年患者心脏术后POCD的发生率[22]。

5.2 可以控制的危险因素

5.2.1 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

以往的观点认为CPB对脑功能有一定的损害,主要是因为CPB期间对患者产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如脑氧饱和度降低、大量微血栓形成、大脑低灌注、全身炎性反应等引起的缺血性脑损伤[23]。有人比较了CPB下和非CPB下行CABG术后患者认知功能的差异,发现无论是术后1周还是10周,非CPB组的POCD发生率都低于CPB组[24],表明CPB对POCD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然而最近的观点认为CPB对于POCD的发生似乎并无明显作用。Jensen等[25]的一项针对120例平均年龄76岁行CABG术的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CPB组和非CPB组患者POCD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18),且不采用CPB并不能显著改善患者术后1年的认知结局。Baba等[26]的研究也有相同的结果。故CPB与POCD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是CPB的时间、肝素化、控制性低温和复温、血液回收机的应用等,都可能对患者的认知功能造成影响[27]。

5.2.2 麻醉药物:

全身麻醉药物与POCD的关系近年来逐渐得到重视。现在的大量实验表明:丙泊酚可以减少脑血流,降低脑氧耗,减少脑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保持脑血管对二氧化碳的反应和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使脑的血供和氧耗更易匹配,减轻缺血性脑损伤[28]。近年来对吸入麻醉药物的研究也越来越多。Royse等[29]的研究表明,与持续静脉泵注丙泊酚相比,吸入地氟烷可以明显减少CABG术后患者短期POCD的发生率(P=0.018)。七氟烷在体外和动物模型上都被证实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Shoen等[30]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发现基于七氟烷麻醉的患者组在术后认知功能的表现要优于丙泊酚组。但是在另一方面,全身麻醉药物都可以抑制中枢胆碱系统的功能,而中枢胆碱系统功能的退化是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全身麻醉药物与POCD的关系还不甚明确。

芬太尼及其衍生物尽管有很多不良反应,但仍然是术中和术后镇痛的主要药物。Silbert等[31]在芬太尼对CABG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的研究中发现,小剂量(10μg/kg)组与大剂量(50μg/kg)组在术后3月和12月POCD的发生率无差别;而小剂量芬太尼会导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缩短,使短期POCD发生率增高。阿片类药物还可通过缩短快速动眼睡眠期和慢波睡眠期,导致睡眠紊乱,间接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另有研究发现,阿片类药物可通过减少体内腺苷和胆碱的水平,影响患者的正常睡眠(尤其是老年人)[1]。

乙酰胆碱是大脑内广泛分布的一种神经递质,参与人体学习能力、注意力、记忆和睡眠过程。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体内乙酰胆碱的水平逐渐降低。许多药物(如抗胆碱药)能进一步降低老年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内乙酰胆碱的水平,影响患者术后的认知功能。七氟烷可阻断突触后胆碱能神经元的突触传递及抑制海马突触的长时程增强,从而影响学习和记忆。

总之,由于诊断标准不一,影响因素太多,且许多的实验都只局限于动物模型,很难外推于人体,目前关于麻醉药物影响认知功能的机制还不是很清楚。但是老年病人应激能力弱,对中枢抑制药物很敏感,麻醉药物与POCD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重视。

5.2.3 其他可以控制的因素:

疼痛可以造成机体的强烈应激反应,使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长时间高水平的糖皮质激素可造成海马神经元的损害,影响记忆和学习能力[32]。术后在ICU停留时间过长会使POCD的发生率增高[33],可能与ICU的环境有关。患者在ICU长时间孤独、寂寞,且可能会目睹其他病人的抢救或者死亡,会加重其心理负担。患者在术前沮丧、紧张、焦虑的情绪也可能会引起POCD。此外,术前禁食流体和脱水也是早期POCD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34]。

6老年病人心血管手术POCD的防治

由于POC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还无特异的治疗方法,目前的防治主要是针对其危险因素的控制。如术前尽量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缩短CPB的时间;提高术中患者的脑灌注压,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合理的降温与复温;减少抗胆碱药物的使用;术后良好的镇痛;尽量缩短在ICU的停留时间等[35]。此外还有文献报道采用主动脉内过滤网来减少术中微血栓的形成,但是,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尚待验证[36]。

7 总结

老年功能性精神障碍 篇8

勃起功能障碍 (erectile dysfunction, ED) 即阴茎不能达到或维持充分的勃起以获得满意的性生活, 其病理生理过程涉及神经、激素、血管、心理等诸多因素, 系男科临床最常见的疾病。衰老是ED的高危影响因素之一, 老年人不仅伴随着ED的高发生率, 还与ED的严重程度相关。美国麻省增龄研究 (MMAS) 曾发现, 60~69岁男性的ED发生率为57%, >70岁为67%。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关注自身的生活质量和性健康, 因此, 需要全社会和广大的医务工作者重视和加强对老年男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的诊治研究以努力改善他们的性健康状况,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 老年性勃起功能障碍是一种功能性疾病

随着年龄的增长, 机体将发生以下病理生理变化可能与老年性ED的发病密切相关:第一, 研究发现阴部内动脉和海绵体动脉由于管径较细, 容易受到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发生供血不足。第二, 随着年龄的增长, 内皮细胞发生老化, 可释放大量过氧化物从而影响一氧化氮 (NO) 的形成, 同时其凋亡增加、循环内内皮祖细胞缺失, 导致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eNOS) 的生成和活化障碍。第三, 海绵体平滑肌细胞的凋亡增加, 同时伴随着过量的胶原纤维沉积, 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氧化应激。第四, 雄激素缺乏。成年后男性睾酮水平每年约下降1%~2%, 游离睾酮水平在50~59岁每年下降约3%, 而到>70岁时每年下降高达30%。第五, 老年人大多数动脉会发生α1-肾上腺素能受体表达增加, 从而导致血管平滑肌功能紊乱, 其对膀胱和前列腺平滑肌的影响可能导致下尿路症状 (LUTS) 。第六, 老年人会出现外貌特征的系列变化, 诸如头发稀疏、会阴肌肉松弛、阴囊松弛、下腹肥胖等。同时性幻想减少、性欲降低、性高潮强度下降。这些都是衰老的结果, 但亦会影响到老年人的心理, 从而影响其性欲及勃起功能。

3 老年人的性功能是全身健康状况的风向标

ED作为全身健康状况的风向标, 这并不是说ED是某一种或某些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而是因为良好的阴茎勃起功能是综合血管内皮、平滑肌、激素水平、神经传递、心理状态等多种因素正常运作的结果,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有问题均可能同时造成全身其他器官的病变, 这在老年人中又体现得尤为显著。而且ED往往率先出现。

4 关注老年人的性功能非常重要

要提高老年性ED的诊治水平, 首先要了解老年性ED的病理生理改变及各种影响因素。全面评估老年男性的性功能, 帮助其准确地描述性功能的情况。其次, 应当结合其家庭史、性生活史、用药史、手术史、心理评估、血压心率监测、实验室检查 (血糖、血脂、激素水平) 和阴茎勃起功能检测 (阴茎勃起功能实验、阴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等进一步评估老年男性的性功能。并注意患者隐私的保密性。

老年功能性精神障碍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妇科自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所收治的老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患者79例,年龄为63~81岁,平均 (70.2±5.3) 岁;产次为1~7次,平均3.2次。全部病例中单纯子宫脱垂者19例,单纯阴道前后壁膨出者12例,子宫脱垂同时并发阴道前后壁膨出55例,合并陈旧性会阴裂伤者17例,合并压力性尿失禁19例。全部病例依据患者本人及家属的意愿选择治疗方式,治疗组50例,对照组2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孕次以及合并疾病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全盆底重建术

予治疗组患者术前阴道冲洗、消毒、肠道准备、灌肠与留置导尿等,然后予联合阻滞或是全身麻醉,取截石位 (屈腿与身体呈90°直角,以充分露出闭孔) ,开始手术,在膀胱宫颈附着处远端1 cm处施纵行切开阴道前壁直达尿道下横沟处,分别向两侧分离阴道膀胱间隙到闭孔,以完全暴露闭孔。取穿刺点约于尿道口上2 cm与会阴纵褶外1 cm的交汇处为第一点,第二点则取第一点下2 cm、外1 cm处。然后注入止血水于阴道后壁,行纵向切开,自近端到阴道断端外1 cm,远端到距会阴后联合1 cm。而后分离阴道直肠间隙,从侧方到坐骨棘韧带,再分离阴道断端黏膜下间隙,后从各处穿刺点 (6处) 自外向内施穿刺,引入导管、导线,拉出网片两翼,使网片行于阴道黏膜下,依据具体情况调节补片 (采用美国强生公司所生产的) 的松紧度。

1.2.2 非手术治疗

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用盆底肌肉训练、予子宫托、电磁神经刺激疗法等。平日保证摄入足够水量,有正确排尿习惯;饮食上增加水和纤维素摄入;排便时不可过度用力;防止过多负重和用力等。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分析,P<0.05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长达12个月的随访发现,治疗组全部病例达到治愈标准,治愈率达100%;未见复发。对照组29例治愈7例,治愈率为24%,有9例复发。两组患者在疗效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目前,盆底损伤与盆底功能退化所导致的盆腔脏器脱垂以及压力性尿失禁等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这严重影响了中老年女性的健康与生活质量,因此很多妇科学者专家也正不断探讨更加有效适宜的治疗与诊断方法[2]。我国针对PFD的研究刚刚起步,发展却较为迅速,于2005年成立了全国女性盆底学组并定期召开学术交流会议进行新理念的宣传[3],以便于推广新的诊治方法。近些年来,相关手术治疗方法也正在不断得到发展改进,新的术式的出现也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曙光。我院开展的临床观察发现采用补片的全盆底重建术的疗效十分显著,值得在临床加以推广。这种新的手术方法能够通过进行重建盆底解剖结构,以改善盆底的功能,大大降低了术后复发概率。需要强调的是对于老年女性患者,在手术前后应加服雌激素或类雌激素样作用的药物。非手术治疗方法能够实现预防盆腔器官脱垂加重,缓解症状,增加盆底肌肉的强度、耐力以及支持力,可延缓或避免手术干预时间的目的,但较易复发。因此临床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提倡手术治疗。总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尚属一个崭新领域,仍需不断探索,因此提高广大医护工作者对于本病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补片的全盆底重建术治疗老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自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我院外科收治的79例老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50例, 应用采用补片的全盆底重建术;对照组29例, 采取非手术治疗。比较两组间疗效差异,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故具有可比性。结果 治疗组经全盆底重建术后未见复发;对照组9例复发。结论 治疗老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应用采用补片的全盆底重建术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临床上值得推广。

关键词:老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全盆底重建术

参考文献

[1]温春燕, 焦鲁霞.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研究进展.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8, 33 (1) :112.

[2]廖镜芳, 周冬梅, 钟东彩.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的回顾性分析.解剖学研究, 2010, 32 (2) :130.

老年精神障碍用药:安全第一 篇10

家属要密切观察发生精神障碍的老年人,做到早期发现、干预和治疗。老年人群抗抑郁药的应用要坚持“起始剂量低、目标剂量低、加药幅度小、加药周期长”的原则,并特别注意联合用药时药物的配伍禁忌。另外,及早治疗、及早治愈是精神疾病康复的关键。

首先考虑用药安全

由于老年人胃肠道血流减少,造成药物达到治疗浓度的时间延长,在体内代谢的时间也相应延长;另外老年人脂肪含量增加,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容积增大;肾功能从大约20岁起开始缓慢减弱,到50岁和75岁分别降低约25%和50%,肾小球滤过能力的衰退引起经肾脏排泄药物的能力下降;肝功能减退也可导致药物排泄能力下降和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增加;老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对药物更加敏感,不良反应明显增加,如苯二氮卓类药物在老年人中更易引起精神错乱。由于老年人常伴有躯体疾病而服用其他药物,各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更加突出。因此,老年患者药物治疗首先考虑的是安全性与药物不良反应的问题,其次才是疗效问题。

老年人用药五原则

(1)应用抗精神病药、抗抑郁剂和镇静催眠药等药物时应从小剂量开始,以成人起始剂量的半量缓慢加量,并密切观察患者对药物的耐受程度和各种不良反应。加药间隔的时间要长。

(2)尽可能避免使用具有镇静或抗胆碱能作用的药物,避免引起思睡、意识模糊及感知紊乱,注意严防由于使用药物导致血压下降而引起的跌倒。

(3)尽可能避免多药合用。如须联合用药,在其过程中,要考虑到药物间的交互反应、药物联用时可能引起的毒性增强,以及长时间用药可能导致的蓄积现象。

(4)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常可加重或诱发老年精神障碍的症状。

(5)最好使用服用方法简单的药物。

类型不同 各自注意

老年期抑郁障碍

在大于60岁或65岁的情感障碍患者中,焦虑、心境恶劣、抑郁是常见的症状。目前SSRIs(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和NaSSA(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类的米氮平和SNRIs(选择性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类的文拉法辛是老年期抑郁的一线用药,原因是该类药物安全性高、耐受性好、不良反应较少,药物相互作用相对较少。SSRIs最大的优点在于抗胆碱能作用及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轻微,老年患者易耐受,可以长期维持治疗。老年抑郁患者常伴有多脏器的疾病,对抗抑郁剂较敏感,且耐受性差,可能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故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增加药物剂量。此外,老年患者的肾脏排泄能力下降,剂量应为成人剂量的1/2~1/3为宜。

有文献报道,60岁以上的老年抑郁患者,第一次发病后24个月内的复发率高达70%,发作次数越多缓解期也逐渐缩短。发病年龄越大,复发次数越多,再次复发的危险性也越高。因此多数专家主张对60岁以上第一次起病的抑郁患者,在达到临床痊愈后至少应维持治疗一年,若出现复发,则维持治疗两年或更长。

老年痴呆

因痴呆病因不明,尚无特效疗法。目前治疗主要是针对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BPSD)和认知功能的改善。药物治疗BPSD必须遵循几条原则:(1)针对“靶症状”治疗,即痴呆症状中对患者和家属生活质量影响最突出的症状,也是医学干预最有可能奏效的症状,如睡眠节律紊乱及随之而来的无目的行为或破坏行为、攻击行为(可能伤害看护者或自伤)等;(2)以最低有效剂量进行治疗;(3)根据病情变化动态调整调整剂量,如症状加重适当加药、症状减轻或消失则适当减量或酌情停药;(4)起始剂量宜小、剂量调整的幅度宜小、剂量调整间隔的时间宜长;(5)始终警惕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其它老年期精神障碍

其它由青壮年时期发病延续至老年期的精神障碍,原则上维持既往的治疗,但要注意老年期的生理生化特点,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联合用药需要注意

合并躯体疾病时,更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尽可能减少合并用药。必须合并用药时,每种药物的剂量要控制在最低有效剂量,以最大程度的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所有药物治疗都需要定期抽血监测血常规、血生化和心电图等,如果有条件尽可能抽血监测血液中的药物浓度。

老年功能性精神障碍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选取住院患者72例, 年龄在65~75岁, 心功能Ⅰ~Ⅱ级 (NYHA) , 择期行中等普外或骨科手术的患者;手术时间2~3h;ASA为I~Ⅱ级 (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 制定的麻醉风险评估标准)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发病时间均在5年以上, 且服药控制良好, 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120~140/70~90mm Hg, 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5~8mmol/L, 冠心病患者近一年无心绞痛发生, 癌症患者发病时间在3个月内, 未手术治疗。均无其他并发症。已告知本人或法定监护人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文盲;NMSE<23;中枢神经系统病史;听力或视力残障;酒精或药物依赖;经常服用抗抑郁药或苯二氮卓类药物;有心脏外科或神经外科手术史;术后一周死亡或提前出院。

1.2 方法

手术前一天由受过培训的专人访视患者, 填写调查表包括一般情况、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癌症病史、用药治疗、病情控制情况及是否发生并发症等, 评估患者术前全身状况, 包括精神状况、心功能状况、系统性疾病等, 并做记录。通过神经测试量表进行测试并记录。告知其本人及家属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及临床研究同意书。

全麻患者采用静吸复合全麻, 患者入手术室后连接全导联心电监护 (PHILIP监护仪) , 给予面罩吸氧6L/min, Allen试验后行右桡动脉穿刺置管接压力传感器 (美国BD公司) 测动脉血压 (ABP) , 并记录心率 (HR) 、平均动脉压 (MABP) 、血氧饱和度 (SPO2) 及脑电双频指数BIS。

全麻诱导给予咪达唑仑1~2mg, 舒芬太尼1~2μg/kg诱导, 丙泊酚1~2mg/kg, 患者入睡后给予罗库溴铵0.6mg/kg, 随即面罩加压给氧, 进行气管插管后接DatexOhmeda Aestiva/5型麻醉机 (Ohmeda公司, 美国) , 采取容量控制机械通气, 呼吸频率10~12次/min, 潮气量8~10m L/kg, 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35~40mm Hg (1mm Hg=0.133k Pa) , 氧流量为2L/min。麻醉维持以静脉持续输注丙泊酚 (效应室浓度为1~2μg/ml) 、瑞芬太尼0.1~0.2μg/ (kg·h) , 哌库溴铵0.1mg/ (kg·h) , 同时吸入七氟烷1%~2%, 麻醉期间维持BIS值于40~50。术后待病人清醒后拔除气管导管, 进入麻醉恢复室观察1小时, 患者无麻醉并发症发生, 送回病房。

术后第1、2天进行随访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围术期并发症。术前1天及术后第7天行神经功能测试。POCD诊断标准采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修订的ISPOCD神经心理学测试方法[2]和“z计分模型 (z’score model) ”综合评价方法[3,4]。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或百分比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PSS11.0软件。

2 结果

72例患者入选本研究, 其中POCD的发生率在29.2% (21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教育程度、NYHA分级等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合并慢性病术后POCD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表1) 。两组患者术毕清醒, 安返病房, 围手术期没有出现麻醉并发症。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本研究使用采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修订的ISPOCD神经心理学测试方法[2]和“z计分模型 (z’score model) ”综合评价方法[3,4]评价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变化, 与国际POCD研究小组的研究方法相同, 本结果与其研究小组报导的25.8%[5]相似。其可靠性较高。

近年来慢性疾病对术后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 其中有研究表明高血压[6]、胰岛素抵抗[7]等与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有关。高血压患者脑血管弹性较差, 在麻醉后容易引起灌注不足和脑缺氧, 有研究认为脑缺氧产生的炎症因子[8]使神经元乙酰胆碱转移酶活性下降, 加之老年人中枢胆碱能神经系统功能减退, 导致术后容易发生一过性POCD。本研究中选入的病人高血压病均服药控制平稳, 血压控制在140/90mm Hg以下, 且未发生脑梗及脑出血等其他高血压并发症, 对于脑血管的影响较小, 因此术后POCD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同。

糖尿病患者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功能减弱, 以往研究发现脑组织中胰岛素及其受体影响认知功能密切相关的皮层, 如边缘系统、嗅球、海马、下丘脑等部位[9]。胰岛素是脑组织物质转运和能量代谢的重要激素, 同时在脑内发挥着神经营养作用。糖尿病人脑组织有氧代谢细胞功能下降, 可造成患者学习记忆功能障碍。本研究中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较为稳定, 可以看出有效控制糖尿病对于老年人术后POCD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冠心病是POCD患者的另一大危险因素。冠心病患者常常伴有颈动脉和脑血管狭窄易导致低血压低灌注, 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下降, 术中对于低血压的耐受性降低, 加之老年人血管弹性减退, 术中更容易出现血压波动, 造成一过性脑缺血缺氧。本例中冠心病病人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近半年内没有发生心绞痛及心肌梗死, 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根据文献报道POCD的影响因素还包括年龄、文化程度、手术类型、麻醉方式等等。老年患者POCD出现在术后1W, 大多数逐渐缓解, 但是仍有15%患者受影响至术后3个月[10,11]。本研究排除其他各种影响因素, 得出控制良好慢性疾病与老年患者POCD的发生没有相关性。因此可看出合并有慢性病的老年患者, 术前应该积极治疗慢性疾病, 这不仅降低手术和麻醉意外和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防止术后POCD的发生也有一定作用。

POCD的影响因素和发生机制还不完全清楚, 本研究只是从控制良好的慢性疾病入手, 观察POCD的发生率是否不同。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应该继续探索慢性疾病发展的各个阶段对于POCD发病率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Bittner EA, Yue Y, Xie Z.Brief review:anesthetic neurotoxicity in the elderly, cognitive dysfunction and Alzheimer’s disease.Can J Anaesth, 2011;58 (2) :216~223

[2] Zhang B, Tian M, Zhen Y, et al.The effects of isoflurane and desflurane on cognitive function in humans.Anesth Analg, 2012;114 (2) :410~415

[3] Moller JT, Cluitmans P, Rasmussen LS, et al.International Study of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Lancet, 1998;351 (9106) :857~861

[4] Steinmetz J, Christensen KB, Lund T, et al.Long-term consequences of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Anesthesiology, 2009;110 (3) :548~555

[5] 郭玉良, 孙永兴, 林娜, 等.麻醉对术后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刊, 2010;12 (8) :1290~1291

[6] Obisesan TO.Hypertensinon and cognitive function.Clin Geriatr Med, 2009;25:259 ~288

[7] Cole GM, Frautschy SA.The role of insulin and neurotrophic fanctor singnaling in brain aging and Alzheimer’s desease.Exp Gerontol, 2007;42:10~21

[8] Hu Z, Ou Y, Duan K, et al.Inflammation:a bridge between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and Alzheimer’s disease.Med Hypotheses, 2010;74 (4) :722 ~724

[9] 董亚贤, 石红婷, 钟高贤, 等.2型糖尿病患者游离脂肪酸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16 (5) :456~458

[10] Newman S, Stygall J, Hirani S, et al.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after noncardial surgery:a systematic review.Anesthesiology, 2007;106 (3) :572~590

上一篇:小儿包皮下一篇:可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