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期精神障碍(精选12篇)
老年期精神障碍 篇1
关键词:老年,精神障碍,临床特点,护理
我国正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年精神障碍发病率亦越来越高, 已成为影响老年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重要原因。我院2007年1月-2009年5月收治老年精神障碍患者118例, 通过细致观察, 可及时发现护理问题, 采取有效护理措施, 收到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18例, 其中男64例, 女54例;年龄60~85岁, 中位年龄71.5岁;精神分裂症46例, 情感性精神病30例,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15例, 脑器质性疾病18例, 躯体所致精神障碍9例;伴发躯体疾病46例, 高血压13例, 糖尿病12例, 肺气肿20例, 冠心病3例。疗效:痊愈10例, 显著进步60例, 进步40例, 无效6例, 死亡2例。
2 临床特点
2.1 生活处理能力差
本组患者在入院1周内出列睡眠障碍50例, 饮食无规律 (贪食、拒食等) 48例, 不知料理个人卫生38例, 其中大小便失禁10例, 出现定向、计算、语言、操作等方面障碍19例。
2.2 病情复杂
(1) 本组中合并躯体疾病患者占重要比例, 躯体与精神疾病之间存在复杂而重要关系, 躯体疾病可伴有一些精神症状, 也可作为独立疾病而存在。 (2) 体质差, 自理能力差, 甚至完全不能自理者易产生并发症, 如:压疮、肺炎等, 且容易演变成重症, 症状不典型且多变。 (3) 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存在认知障碍和情感障碍, 可出现冲动伤人等攻击性行为, 造成意外事件发生。
2.3 对药物敏感
因合并躯体疾患, 常需使用多种药物治疗, 而每一种药物在带来治疗效果的同时也会产生不良反应, 尤以抗精神病药明显。老年人肝脏解毒功能及肾脏排泄功能减退, 易导致药物蓄积, 更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
2.4 性格心理改变
本组患者由于长期患病, 基本丧失劳动能力, 经济又无可靠保证, 亲人疏于探视, 常担心被家人遗弃, 感到恐惧, 孤独悲观。而一些老年痴呆患者患病后性格改变, 表现为幼稚, 记忆减退, 言语重复, 情绪易激惹, 对危险不知避让, 不知羞耻等。
3 护 理
3.1 密切观察病情
(1) 每日及时准确测量生命体征。并发症及躯体疾病的症状和体征作为监测的重点。尤其夜间是消极自杀的常见时机, 而且免疫力相对下降, 自主神经不稳定易引发心脑梗死等急症, 须密切观察其睡眠、睡姿、面色及呼吸率等[1]。 (2) 把有消极自杀及攻击性的患者置于视线范围内, 严格保管危险品, 满足其合理要求, 多做解释工作, 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3.2 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1) 每日认真做好晨晚间护理, 定期为患者沐浴更衣, 理发剃须, 根据气温添衣加被, 如出现便秘、尿潴留及时汇报医师处理, 保持患者干净整洁舒适; (2) 保证患者每日足够营养, 对有吞咽困难或木僵患者要耐心、细心喂食,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补液鼻饲, 对于贪食或需限制饮食的患者需妥善保管食品以防偷吃, 对进食过快者应注意防噎食。 (3) 将睡眠障碍患者安置在安静、通风良好的病房, 寻找原因并尽量加以消除, 工作人员查房做到“四轻”, 及时处理兴奋吵闹患者。 (4) 组织患者参加娱乐活动, 如打牌、下棋等。鼓励其参加锻炼, 使其逐步掌握自我照顾、人际关系接触的能力,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3.3 加强服药监护
(1) 每次吃药时确保药物下肚, 以利控制病情及防止蓄意自杀。 (2) 了解各种药物性能和患者机体情况, 观察用药后的效果。 (3)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尤其对缺乏主诉及痴呆患者要留室观察, 做好解释安慰工作, 并及时通报医师处理。特殊情况下暂停治疗, 并做好记录, 重点交班。
3.4 做好心理护理
老年精神病患者和其他精神病患者一样, 有思维混乱的一面, 也有正常衰老的心理状态, 增加其自信心是心理护理的主要内容[2], 尊重患者, 对言行幼稚者不能嘲笑, 对言语啰嗦者应耐心倾听, 正确对待其攻击行为, 反复多次向其介绍住院环境及治疗目的, 讲解老年期自我保健的方法, 以减少其恐惧及不安全感, 平时尽可能联系其亲人前来探视, 使其安心住院。
总之, 老年精神病康复护理的任务是艰辛的, 护理人员的角色就是提供支持和帮助, 使老年患者能控制自己, 对自己健康负责, 增强其对精神病的防治能力, 为精神障碍患者的全面康复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张萍来, 张晓莉, 席春华, 等.老年期精神障碍62例临床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5, 11 (2) :146.
[2]赵玉香, 库洪安, 于淑芬, 等.老年病区护士对预防跌倒知识运用现状的调查[J].现代康复, 2001, 5 (11) :135.
老年期精神障碍 篇2
儿童时期的心理卫生对长大后成为一个精神正常、品行良好的成年人是十分重要的。现在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众多的父母对子女在身体的发育上倾注了极大的关注,而在子女心理的发育方面却关注不够或不知如何去做。
一个婴儿在出生后的第6个月就会有选择性地微笑。8个月时会害怕陌生人,与母亲的短暂分离会引起焦躁不安,这表示婴儿在这一时期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活动。婴幼儿对父母在感情上的依赖贯穿于他早期的全部生活,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潜在的影响。一周岁的幼儿已与母亲建立了紧密而牢固的联系。与父亲及其他关系亲近的人也有了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记忆力、想象力、思考能力逐步形成雏型。对事物好奇心增强,模仿能力迅速增长,已经初步具备喜怒哀乐的情感活动,在此期间幼儿的情绪是很不稳定的,对事物也没有对错的辨别能力。这是一个人各种心理特征形成雏型的阶段。这一时期,幼儿如能得到正确的引导,会对他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极大的帮助。如引导不当,则可能发展成一个有各种心理问题的人。关注幼儿这一时期心理活动的发展,意义十分重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教育方法,良好和谐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是十分重要的。1-2周岁的幼儿没有辨别事物对错的能力,因此父母要逐一地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要鼓励孩子去探索,做对的要给予言语的鼓励,做错的要讲明道理,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从头再来,直到把事情做好为止。对孩子合理的要求要尽量去满足,对不合理的要求要讲明道理,坚决拒绝。一切顺从孩子的意愿、溺爱或粗暴苛求部会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对幼儿耐心地讲道理是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幼儿虽然对父母讲的道理可能不甚明了,但长此以往,孩子就会逐步明白这些道理。遇事给孩子讲道理对培养孩子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很有好处,在孩子长久后,他也会以讲道理的方式去处理问题。
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孩子会不自觉地效仿父母的言行,因此要求孩子不要做的事,父母首先就不能做。另外,父母对孩子从小就要讲信用,答应了的事,一定要兑现,不答应的事就一定不去做。这样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就会有威信,在以后的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才能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
老年期精神障碍 篇3
【关键词】老年精神病患者;临床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G749.1+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104-01
1一般资料
收集2006年1月份到2009年12月份的老年精神病患者60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40例,患者最小45岁,最大75岁,平均住院天数42天。精神病病种为:精神分裂症15例、精神性应激障碍20例、精神性抑郁症症15例以及精神性焦虑症。经检查,所有的老年患者均符合老年精神病检查标准。
2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病情的观察及分析
2.1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
精神分裂症患者会经常产生幻觉现象,他们会虚幻的听见其他的人悄悄的在背后议论自己,说自己的坏话,并且虚幻的经常看见鬼神和自己讲话,而且经常性不安、害怕并且大声的求救。
2.2老年精神应激障碍患者:
应激障碍患者对身边的事物迟钝,以及能力极大的减弱,使患者失去自我保护能力。
2.3老年抑郁症精神病患者:
老年抑郁症患者经常性感到郁闷、悲哀、绝望以及沮丧,并且觉得生存没有意义,认为死亡是人生的解脱,甚至许多抑郁症患者有自杀的倾向。
2.4老年精神焦虑症患者:
焦虑性精神病患者对生活中任何微小的的变化都活焦虑,坐立难安,并且反复的思考一些无所谓的问题,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并且伴随着失眠现象的产生。
3护理方式
通过对老年精神病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分析,针对不同患者的特征,采用相应的护理方式和护理措施来帮助病人缓解病情。
4具体的护理方法
4.1药物和心理治疗相结合:
采用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的同时,不断的加强护理人员对病人心理上的治疗,通过医生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具体诊断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手段和护理方式。护理人员要对病人进行身体健康护理、心理健康护理,并且在不同的治疗阶段采用合适的方法。
4.2病人户外活动的护理:
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不能有太大的局限性,不可以完全的限制病人的户外活动,否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患者的病情。每一位患者户外活动都要伴随着一名护理人员,护理人员要时刻的警惕意外的发生,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并且在病人进行户外活动之前,做好登记工作,病人户外活动的时间和地点要登记清楚,并与医院时刻保持联系,让医院知道病人所在的具体位置,以保证当有意外发生时,能够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并进行抢救工作。
4.3良好的病房管理体系:
对于老年精神病院的病房管理采用了完善的制度,以确保对患者护理工作的有序性和安全性。当病人外出、回家时,必须有相应的请假管理制度,医院收到病人的请假申请时,要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来考虑是否准假,并及时联系家属,将病人安全的带回家,并按时将病人送回医院。无论是病人家属还是各医护人员都不可以私自允假,要建立良好的责罚制度,从患者安全的角度出发,一旦有人违背,出现危险,要严厉的追究责任。
4.4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医院应该定期的进行组织培训,在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上加以培养,并促使护理人员熟练的了解医院的各种规章制度,并加强何种专业知识的培训。护理人员是精神病患者的护理执行者,护理人员要以病人为主体,从老年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出发,努力的做好病人的护理工作,不能有一丝的懈怠心理,一旦有任何的疏忽大意,病人的安全就会存在很大的威胁,因此,医院要不断的通过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来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4.5住院方式管理的开放性:
随着医院医疗方式的不断创新,精神病医院将传统的封闭式管理改进为了具有现代特色的开放性质的管理。通过对开放式管理方式的临床实验,发现开放式的管理模式有效的缓解了患者的病情,并且疗效是非常显著的,并且成功的治愈的一些精神病患者。
大部分的精神病患者认为自己没有患病,强烈的排斥住进精神病院,拒绝治疗,而开放式的管理模式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难题。开放式管理允许病人外出活动,而且允许病人家属的监护,这种方式让老年精神病患者更容易接受,并且能够保持病人的正常生活,能更好的适应并且缓解病情。
5结论
本组实验的60例老年精神病患者痊愈35例,好转的有16例,,没有效果的有9例,无任何死亡且没有任何不良后果的产生。
精神病医院在各种管理模式上的革新,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随着我国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持续增多,在无形中给我国各大精神病医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何的迎接挑战,克服压力是医院发展当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老年精神性疾病不断折磨着患者,这就迫切的要求医院和病人家属双方进行积极的配合,为病人解除精神上的痛苦。無论是医护人员还是病人家属都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不能因患者的疾病问题而嫌弃他们,要知道是具有丰富人生阅历的他们,为我们创造现代优越的生活水平打造了基础,作为后代的我们,应该先出自己的爱心和孝心,积极努力的做好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工作。
参考文献
[1]杨丰,杨冰霞,何喜春.神经内科潜在护理纠纷原因分析齐鲁护理杂志,2005(10)
[2]段蓝,陈胜美,何雪珍,等.精神科护理概念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12-124.
[3]王玉丽,白常林,颜淑环.老年精神病患者对护理的需求中国民康医学,2009(4)
老年期精神障碍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16例均为2002年11月—2007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 青年组90例, 年龄27岁~59岁 (51.2岁±11.5岁) , 男58例, 女32例;老年组126例, 年龄60岁~88岁 (69.2岁±9.1岁) , 男82例, 女44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证实, 同时符合以下入选条件:为首次发病的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意识清醒, 能配合检查者;无严重智能障碍;无明显失语或失语但可以通过读写交流;近期无精神疾病史;无严重的躯体疾病, 如严重的心肾功能衰竭, 肝功能衰竭, 肿瘤恶液质等。
1.2 方法
全部研究对象首先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 (SDS、SAS) 进行初筛, 然后由两名专训人员采用汉密乐顿抑郁量表 (HAMD) 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进行测评。HAMD总分<8分者为无抑郁, ≥8分者为有抑郁症状;其中≥8分为轻度抑郁, ≥17分为中度抑郁, ≥24分为重度抑郁。HAMA总分≥14分为有焦虑症状, 其中≥14分为轻度焦虑, ≥21分为中度焦虑, ≥29分为重度焦虑。并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 (CCMD-3) 中的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1]。同时采用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 (DNF) 程度评分标准、伴发疾病评分表和日常生活能力 (ADL) 量表 (Barthel指数计分法) 以及简易智能状况量表 (MMSE) [2]进行相关评分。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0软件包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2 结 果
2.1 老年卒中后抑郁焦虑的发病情况 (见表1)
根据量表测评和诊断结果发现:卒中后情感障碍共95例, 总发病率为43.98%;老年组126例, 伴情感障碍61例, 发病率为48.41%, 其中抑郁46例, 发病率为36.51%;焦虑15例, 发病率11.90%, 包括焦虑抑郁共病10例, 发病率为7.94%;青年组90例, 伴情感障碍34例, 发病率为37.78%, 其中抑郁18例, 发病率为20.00%;焦虑16例, 发病率为17.78%, 包括焦虑抑郁共病7例, 发病率为7.78%。抑郁焦虑共病者主要表现为分组依据。老年组情感障碍以中重度占多数, 中重度抑郁占60.87%, 中重度焦虑占53.35%;青年组情感障碍以轻中度为主, 占80.00%;但焦虑以中重度为主, 占62.50%。
2.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伴发疾病及智能状况比较 (见表2)
3 讨 论
目前国内外报道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发病率差异比较大, 主要集中在40%~50%之间, 最高可达70%以上, 造成研究结果差异大的原因可能是观察研究对象病程、年龄等一般资料或采用方法不同等, 本研究针对急性期情感障碍, 并按年龄分组, 目的是更客观地观察其发病情况, 本组结果显示总发病率为48.41%, 与目前国内外报道的急性期发病率波动于30%~50%相一致[3,4]。本研究结果显示, 老年组情感障碍的发病率比青年组高, 而且以抑郁为主, 而青年组则焦虑的发病率较高, 在病情程度方面老年组抑郁症状较青年组更重, 而青年组焦虑症状相对重, 分析其可能的原因:①老年人脑内单胺氧化酶水平增高, 使单胺神经递质5-羟色胺 (5-HT) 、去甲肾上腺素 (NE) 浓度下降, 而引起抑郁[5]。②老年患者应激能力和神经功能恢复差, 伴发疾病多, 独立性和生活能力下降, 安全感和价值感消失, 心理承受能力下降等而导致或加重抑郁发生[6]。本研究中两组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指数、伴发疾病评分及智能状况评分等方面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也支持上述观点。脑卒中使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结构的神经细胞成分变性、软化、萎缩, 同时卒中后具有重要生理功能、对认知和情感活动有调控作用的某些中枢神经递质如5-HT和NE功能不足, 导致抑郁及认知功能障碍[7,8], 因而抑郁和认知障碍常同时存在, 互相影响。神经缺损程度越重, 智能越差, 说明脑损伤严重, 脑功能低下, 抑郁症状就越重。
青年患者因社会和家庭职能突然丧失和角色突然转变而难以接受, 且不能执行本该承担的社会和家庭责任及任务, 而更容易发生焦虑障碍。青年组认知功能较好, 对自身和外界的认识清晰, 加重了焦虑情绪。所以, 青年组焦虑发病率高, 症状重。
卒中后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复杂, 相关因素繁多, 包括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学因素两方面, 但本文观察卒中急性期后情感障碍发病情况, 其发病相关因素以生物学因素为主[9], 卒中后情感障碍及智能障碍并不完全是由于患者对于脑血管疾病之后能力丧失和社会地位的变化的反应。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34.35.
[2]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8.
[3]付国惠, 张保朝.急性卒中后抑郁症发生与影像学改变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7, 11 (10) :48.49.
[4]Jia HG, Damush TM, Qin HJ, et al.The i mpact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on healthcare use by veterans with acute stroke[J].Stroke, 2006, 37 (11) :2796.2801.
[5]许士奇, 勾丽洁.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概况[J].临床荟萃, 2007, 11 (22) :828.830.
[6]李东芳, 李光来, 郭永梅, 等.脑卒中急性期抑郁焦虑障碍的多因素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4, 2 (12) :709.710.
[7]宋永斌, 徐江涛, 郝舒亮, 等.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及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J].中华实用医学, 2003;20 (5) :16.18.
[8]李晶, 马涤辉, 牟建明, 等.急性脑卒中后焦虑抑郁共病状态血清单胺类递质的变化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7, 1 (24) :50.52.
老年人精神健康 篇5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的促进老年心理健康的一二三四五原则,对老年人养生保健十分有益,即“一个中心:以健康为中心;二个要点:潇洒一点,糊涂一点;三个忘记:忘记年龄、疾病、恩怨;四老:有个老伴、老本、老窝、老友;五要:要掉、要俏、要笑、要跳、要聊”。
一个中心:老年人应该保护好自己的心身健康。一个心身健康的人,他的生活质量才能提高,才能享受到生活给予的乐趣。
二个要点:潇洒一点,糊涂一点。老年人应该活得更轻松一些、宽容一些。潇洒者,自然大方,轻松自如,不拘束;糊涂者,大彻大悟,淡泊宁心,不为琐碎事所扰。人生苦短,生命才是第一位的,何必斤斤计较那些生活中的无聊琐事?糊涂一点,宽容一点,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何乐而不为呢?三个忘记:忘记年龄,忘记疾病,忘记恩怨。老年人不要总担心自己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也不要总回忆过去的恩恩怨怨。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没有人能够逃脱这个过程,所以没有必要对必然要发生的事情过分担忧。老年人应该放松自己,乐观地生活,这才是最重要的。
四老:老年人一定要有个老伴,特别是男性老人。俗话说:“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就是说,老夫老妻在一起生活是最好的,儿女再好也不如夫妻相互照应好,夫妻间的感情沟通对养生保健非常有益。有个老窝。老年人一定要有一所属于自己的住宅,才会有安全感,才有利于心身健康。
有点老底。老年人应该老有一些积蓄以备不时之需。手中有点积蓄能够及时拿出以解燃眉之急。有几个老友。老年人应该有几个老朋友,平时一起聊聊天,有事相互帮帮忙,对养生保健很有好处。五要:要掉、要跳、要笑、要俏、要聊(唠)。
要掉。老年人要放下架子,保持一颗平常心,这对于有社会地位的人来讲尤为重要。心态才会平和,心身才会健康。
要跳。老年人要经常活动,而不是单纯指跳舞。“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使机体充满活力,还可以调节情绪。
要笑。老年人要对生活充满乐观情绪,时时保持着愉快的心态。每天对着镜子笑几次,就会有好心情。要俏。老年人的穿着要漂亮一些,让自身的形象更美一些,这样就会感觉年轻了许多,别人也会看到其焕发出的青春朝气。
警惕老年期常见的性交意外 篇6
老年期常见的性交意外包括以下几种。
胸痛或不适:可能与心脏供血减少、血氧缺乏等有关,往往预示着心功能不足,心脏负担较重,应注意劳逸结合;胸闷、出冷汗并伴呼吸困难和胸痛时,多预示严重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应立即停止性生活,急送医院急诊,不可轻视;晕厥,可能与脑缺血、缺氧、脑出血等有关,应及时就诊或抢救。
腹痛:老年女性性交后腹痛常与高潮时子宫强直性收缩有关,这是正常生理现象,过一段时间自然会缓解,可采取温敷、按摩等方法缓解疼痛。老年男性性交后,常因不能每次排精造成前列腺液积聚过多,前列腺素吸收太多,引起肠痉挛性腹痛,有时还伴有会阴部胀痛。这时若安排一次有射精的性交,疼痛便会很快缓解。平时应注意节制房事,每周1次或两周1次,尽量每次都能射精,便可避免腹痛的发生。
老年女性常见性交疼痛,多因雌激素缺乏导致阴道萎缩、分泌减少、阴道狭窄、插入困难所致。性生活时宜令女性有充分唤起的时间,必要时使用润滑剂和雌激素替代疗法。老年男性可因前列腺炎而出现射精后会阴痉挛性疼痛与不适,有时可向睾丸、直肠、龟头等处放射,偶伴血精。
总之,老年期性生活既不可没有,也不可过度,量力而行、劳逸结合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不能贪图刺激,如寻求外遇等过分令人激动的性际遇。否则会带来超负荷的身心负担,易诱发潜在的心血管疾病等,并常导致意外。
老年期精神障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6例病人, 男59例, 女57例;年龄60岁~93岁 (70.07岁±8.18岁) ;手术方式:粗隆骨折内固定手术17例,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5例, 人工股骨头置换或全髋关节置换术61例, 膝关节表面置换9例, 椎板植骨融合术6例, 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4例, 股骨骨折内固定3例, 肱骨外科颈骨折内固定8例, 胫腓骨骨折内固定3例;合并基础疾病80例, 占68.9%, 病人合并基础疾病分别为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麻醉方式:连续硬膜外麻醉、静脉麻醉;麻醉时间:148.28 min±60.14 min, 术后低血色素5例, 发生率为4.31%;术后低氧血症:7例, 发生率为6.03%, 术前、术后水电解质紊乱:观察组8例, 发生率为6.89%。本组116例均为观察组, 苏瑞鉴等[3]观察146例数据作为对照组, 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手术方式、麻醉方式及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低血色素、合并基础疾病情况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疼痛评分
按0~10数字疼痛强度量表 (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 法:用疼痛与睡眠的关系, 提示疼痛的强度, 若疼痛完全不影响睡眠, 疼痛评为4分以下, 为轻度痛;若疼痛影响睡眠但仍可自然入睡, 疼痛评为4分~6分, 为中度痛;若疼痛导致不能睡眠或睡眠中痛醒, 需用镇痛药物或其他手段辅助睡眠, 疼痛评为7分~10分, 为重度痛。观察组从入院开始到术后3d内, 根据评分给予疼痛干预, 方法是:术前口服吗啡类片剂, 每天3次, 疼痛评分4分~6分以上者, 加肌肉注射曲马朵针1支, 确保病人疼痛评分在4分以下。术后的镇痛则主要采用病人自控镇痛 (PCA) 泵为主。PCA是近年来围术期镇痛的主要方式, 主要用药为罗哌卡因加芬太尼。对照组的镇痛主要根据病人的主诉和意愿, 较随意, 无持续性和预防性, 镇痛方法和用药与观察组相同。
1.2.2 观察指标
观察组病人入院至术后3d的疼痛指数, 术后血氧浓度、血电解质、血色素变化, 是否出现精神障碍症状以及护理安全如跌倒/坠床、意外拔管等不良事件。
1.2.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经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经2χ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术后发生精神障碍9例, 发生率为7.76%, 症状出现最早在术后16h, 最迟在术后第2.5天, 夜间较多见, 持续时间1d~4d。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率为6.03%, 对照组发生率为14.5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2例, 与对照组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 围术期在严格控制精神障碍症的易发因素和促发因素的情况下注重镇痛治疗, 对预防和减少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保证护理安全有积极意义。
例 (%)
3 讨论
镇痛过度或镇痛不足都会造成循环的波动, 围术期合理、有效的镇痛治疗可以降低心血管系统并发症、肺不张、肺部感染等发生, 间接预防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 促进功能锻炼, 加快术后康复[2]。围术期疼痛对于机体是个巨大的应激源, 术后疼痛也是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术后精神障碍与术后低血色素、低氧血症、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显著相关, 特别是谵妄的发生率与睡眠功能紊乱相关[3]。本组结果显示观察组系统、规律用药控制疼痛, 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率为7.76%, 比对照组发生率11.64%降低了3.88个百分点。同时, 观察组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安全护理方面, 观察组意外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 骨科老年病人围术期进行积极的疼痛干预, 不仅降低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 尚可使病人感觉舒适, 促进睡眠和提高睡眠质量, 更可抑制手术应激反应, 有利于器官功能恢复和消除手术刺激所产生的继发性损害, 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 保证护理安全, 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有学者对541例髋部骨折病人的前瞻性研究中发现, 未控制疼痛和使用哌替啶镇痛是引起谵妄的潜在因素[4], 在认知力完整的病人中, 严重的围术期疼痛使谵妄的危险性增加9倍。静息时疼痛评分较高的病人住院天数显著延长, 术后3d能下地走动也显著减少, 6个月时运动评分显著偏低。
有人错误地认为老年病人比较耐痛, 这可能是由于老年病人反应较差, 机体代偿出现较慢所致, 这也使得老年病人围术期疼痛的处理更加棘手[5]。
4 小结
疼痛是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 可引起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反应, 最明显、最直接是影响睡眠时间和质量, 良好的术后镇痛可以改善老年病人的睡眠, 对预防术后精神障碍有明显效果。一旦出现焦虑、躁狂、幻觉等精神错乱症状宜早期给药, 积极处理, 以防意外伤害事件发生[6]。因此应注意:①树立正确的疼痛治疗理念, 从按需给药逐渐过渡到按时给药, 疼痛病人要确保NRS分值在4分以下, 当疼痛NRS分值≥4分病人加用药物治疗时, 及时评估镇痛药物的疗效及副反应[7,8,9]。②入院宣教时, 应充分告知镇痛治疗对康复的意义, 消除对镇痛剂的误解, 出现疼痛时务必及时告知护士, 并详细为病人讲解疼痛强度的评估方法。③术后护理重点注意观察病人的情绪、疼痛情况, 有否水电解质紊乱、低血色素或低氧血症等。
摘要:[目的]探讨围术期疼痛干预对降低骨科老年病人术后精神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116例60岁以上老年病人为观察组, 疼痛使用0~10数字疼痛强度量表 (NRS) 法测量, 从入院开始到术后3d内给予疼痛干预, 根据痛觉评分调节镇痛用药, 确保病人疼痛评分在4分以下, 观察病人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率为7.76%, 与本院2009年之前观察所得发生率为11.29%比较有明显降低;术后低氧血症:观察组为7例, 发生率6.03%, 对照组为9例, 发生率14.5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2例, 与对照组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术后合理镇痛能有效降低骨科老年病人术后低氧血症及护理并发症, 间接降低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 加快术后康复。
关键词:疼痛,老年骨科病人,精神障碍
参考文献
[1]陈杰, 王祥瑞, 应隽, 等.3 396例老年病人术后循环呼吸并发症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4, 20 (8) :453-455.
[2]Broadman LM.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tiplatelet medications and spinal axis anesthesia[J].Best PractRes Clin Anaesthesio, 2005, 19 (1) :47-58.
[3]苏瑞鉴, 杨庆达, 曾麟杰, 等.老年骨科病人术后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医学, 2010, 30 (4) :28-30.
[4]郝东升, 尹芸生.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围术期治疗进展[J].实用骨科杂志, 2007, 13 (6) :345-347.
[5]Drury NE, Nashef SA.Outcomes of cardiac surgery in the elderly[J].ExpertRev Cardiovasc Ther, 2006, 4 (4) :535-542.
[6]陈胜琼.老年病人术后精神障碍的观察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13) :46-47.
[7]李娟, 朱婷婷, 郁倩倩, 等.15例高龄病人行人工双动头置换术后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 2013, 27 (3B) :748-749.
[8]李爱萍, 马良, 韩践, 等.北京市朝阳区不同机构长期住院精神障碍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及护理状况调查[J].护理研究, 2012, 26 (8C) :2239-2240.
老年期精神障碍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计入选对象120例, 全部为我院门诊接诊的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 入选时间为2013年1月~2015年5月。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2组, 各60例, 奥氮平组:男25例、女35例;年龄65~87岁;病程1个月~9年;疾病类型包括26例老年期精神分裂症、17例阿尔茨海默病、10例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7例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奎硫平组:男23例、女37例;年龄65~86岁;病程2个月~8年;疾病类型包括25例老年期精神分裂症、18例阿尔茨海默病、11例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6例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两组患者在前述资料上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奥氮平组
本组患者采取奥氮平治疗, 先进行1w药物清洗, 然后口服奥氮平, 初始剂量为每天2.5mg, 之后根据病情及治疗效果逐渐加量, 最高剂量不宜超过15mg/d, 1次/d, 日均用量为6.57±3.25mg。
1.2.2 奎硫平组
本组患者采取奎硫平治疗, 同样先予以一周药物清洗, 然后口服奎硫平, 初始剂量为50mg/d, 之后根据病情及治疗效果逐渐加量, 最高剂量不宜超过400mg/d, 日均用量为195.25±90.47mg。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门诊患者治疗依从性很高, 治疗期间均能定期回院复查,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w、治疗4w及治疗6w时疗效, 以及副作用情况, 并对比分析。其中疗效采取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PANSS) 测评, 而副作用采取副反应量表 (TESS) 测评。
1.4 疗效评价标准[4]
本次研究采取的疗效评价标准根据PANSS评分评价, 即治疗第六周PANSS评分总分减分率[ (治疗6周时总分-治疗前总分) /治疗前总分×100.00%], 当减分率>75%时为治愈, 50%~75%时为显效, 25%~50%时为好转、<25%则为无效, 总有效率以好转率+显效率+痊愈率计。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χ2检验, 检验标准α=0.05, 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PANSS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阴性症状、阳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及总分测评分数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但治疗2、4及6w时前述评分相较于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 (P<0.05) , 但组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2.2 临床效果对比
奥氮平组总有效率为83.33% (50/60) , 奎硫平组则为80.00% (48/60) , 两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2。
2.3 副作用发生情况对比
两组均为严重副作用发生, 仅有一些轻微副作用, 主要有嗜睡、口感、锥体外系反应、鼻塞、视物模糊、便秘、流涎、心动过速、低血压、T波改变、食欲减退、体重增加、肝功能异常及失眠等, 但及时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或消失, 其中奥氮平组发生率为33.33% (20/60) , 奎硫平组发生率为26.67% (16/60) , 组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与同类研究基本一致, 表明采取奥氮平与奎硫平治疗老年期精神障碍均可取得不错的效果, 而且疗效与安全性相当。分析原因在于二者对中枢5-羟色胺与多巴胺D2受体有很强的拮抗作用, 从而可很好地控制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不过, 从治疗中可见奎硫平组治疗后锥体外系反应、体质量增加等要稍高, 而口干与便秘等稍低。奎硫平对5-HT受体有高度的亲和力, 并且大于多巴胺D2的亲和力, 从而可更快地与D2受体结合, 并快速解离, 故而极易产生锥体外系反应, 而奥氮平也有很强的镇静与抗胆碱能作用, 从而可增加体质量。
注:与治疗前相较, *P<0.05
为了提高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生活质量, 笔者认为还应采取一些综合措施处理, 比如良好的家庭照顾;保证足够的营养;支持性心理治疗;舒适的休养环境;预防感染等躯体合并症和走失等意外;鼓励参加文娱治疗活动;合理的药物治疗等。此外, 对于有幻觉、妄想、激动不安的患者可采取奋乃静、舒必利、氯丙嗪等抗精神病药物处理;为了确保患者夜间安静, 可采取异丙嗪、水合氯醛、安定等处理。
参考文献
[1]周浩, 孔令军, 李龙, 等.奥氮平与奎硫平治疗老年期精神障碍的疗效对比研究[J].医学信息, 2013, 26 (30) :619-620.
[2]李冬凤, 蒋铁平, 谢小玲, 等.奥氮平与奎硫平治疗老年期精神障碍的对照研究[J].当代医学, 2011, 17 (31) :128-129.
[3]王秀芳, 朱君.奥氮平治疗老年期痴呆行为和精神障碍对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1, 21 (3) :189-190.
老年期精神障碍 篇9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2002年2月至2006年2月期间的住院病人共60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老年痴呆和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伴有行为紊乱、妄想、睡眠障碍、兴奋等精神行为障碍。均为首次住院病人,入院前1周内未服用抗精神病药物,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60分。将患者随机分为奎硫平组和利培酮组,每组30例。其中奎硫平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62~88岁,平均(78.6±4.7)岁,病程平均(25.6±28.4)月。利培酮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60~86岁,平均(76.7±6.1)岁,病程平均(28.5±30.6)月。2组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奎硫平初始剂量为25 mg/d,根据病情和不良反应逐渐加量,剂量范围50~400 mg/d。利培酮起始剂量为0.5 mg/d,根据病情和不良反应改变剂量。剂量范围1~4 mg/d。连续观察8周,观察期间不合并使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若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可视情况加用对症处理药物,严重失眠者加用苯二类药物。
1.2.2 评估方法:
治疗前进行PANSS量表评定,治疗后2、4、8周末行PANSS、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同时进行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心电图),根据PANSS量表减分率评定疗效,≥75%为基本痊愈,50%~75%为显著好转,25%~50%为好转,<25%为无效。以TESS评定记录治疗中各项药物不良反应。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资料整理,2组评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和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奎硫平组显效8例,好转16例,无效6例,有效率(显效+好转)为80%;利培酮组显效7例,好转16例,无效7例,有效率76.7%,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2组PANSS评分比较
治疗前后2组PANSS总分及各量表评分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示上述两药均有效。奎硫平组治疗2周末起阳性症状评分、精神病理评分、PANSS总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利培酮组在治疗第4周末起阳性症状及精神病理评分、PANSS总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组阴性症状评分在治疗8周末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
2.3 不良反应
2组多在用药初期出现不良反应(包括兴奋或激越、失眠、嗜睡等),一般症状较轻,病人均可耐受,经相应处理后能减轻或消失。利培酮组锥体外系反应(包括肌强直、震颤、静坐不能)发生率(40.0%)明显高于奎硫平组(3.3%),差异有显著性(P<0.05),奎硫平无明显锥体外系反应。利培酮组有内分泌改变者(性激素检查)明显多于奎硫平组(P<0.05)。见表2。
注:与利培酮组比较,*P<0.05
奎硫平组基本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其中2例因失眠合用舒乐安定,1例出现心动过速合用心得安20 mg/d;利培酮组有12例因锥体外系不良反应需合用安坦2~4 mg/d,5例合用安眠药,5例合用护肝药物,症状均缓解或消失。
3 讨论
奎硫平对5羟色胺2A(5-HT2A)受体有高的亲和力,有资料显示其对老年器质性精神障碍有效率为96.0%[1],与利培酮报道治疗痴呆行为和精神症状的有效率相当[2]。本研究结果提示,奎硫平与利培酮在治疗痴呆的精神、行为障碍时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2组的PANSS阳性症状(包括妄想、概念紊乱、幻觉行为、兴奋、夸大、猜疑/被害、敌对性),阴性症状(包括情感迟钝、情绪退缩、情感交流障碍、社交退缩、抽象思维困难、交谈缺乏自发性和流畅性、刻板思维)和一般精神病理性症状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下降,提示该药对阻断阳性症状、阴性症状等多种精神症状有效,与前述报道相一致。总之,奎硫平与利培酮在治疗痴呆的行为精神障碍疗效相当。国外报道奎硫平在老年人的起始量和每次增量均应减半,有效剂量为100~200 mg/d[3],本研究发现老年患者使用奎硫平的个体差异较大,有效剂量最小为50 mg/d,最大为400 mg/d。患者偶尔表现嗜睡(5例)或失眠(3例)等不良反应,因样本数量偏小还有待进一步做临床观察。
老年痴呆患者伴发躯体症状较多,治疗除了要考虑疗效外,更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奎硫平是一种新型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多巴胺D2受体阻断较弱,故无锥体外系反应和高催乳素血症[4]。本研究表明,2组在不良反应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奎硫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利培酮,差异无显著性,但两药的不良反应特点有所不同。利培酮在锥体外系和内分泌方面(催乳素增高)的不良反应明显多于奎硫平,与李华芳等[5]报道一致。
本研究中利培酮组的锥体外系反应以中、重度为主。其中12例因肌强直、震颤、静坐不能加用安坦2~4 mg/d。但痴呆的生化改变主要是乙酰胆碱的减少,如加用抗胆碱药物会加重痴呆程度,故限制了利培酮在痴呆病人中的使用。我国老年性痴呆是以血管性痴呆为主,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为血管性痴呆发病的高危因素[6]。痴呆患者特别是血管性痴呆患者合并糖尿病、血脂、血黏度异常较多,与奥氮平、氯氮平相比较,奎硫平阻断5-HT2A受体最弱,故升高血糖能力也最弱,其升高幅度无统计学差异[7]。奎硫平也不影响凝血因子,故更适合伴有躯体疾病的老年患者使用。
综上所述,奎硫平治疗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异常疗效肯定,在安全性方面比利培酮更适用于老年患者。
参考文献
[1]范洪玉,王桂英,黄劲松.奎硫平治疗老年期精神障碍32例临床观察[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14(3):166.
[2]盛建华,高之旭,陈美娟,等.利培酮维持治疗痴呆患者的行为和精神症状的初步研究[J].山东精神医学,2003,16(4):197-200.
[3]Lalonde P.Evaluating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s:predictors of clinical effectiveness[J].Can J Psychiatry,2003,48(3Suppl11):3S-12S.
[4]汪春运.奎硫平的精神科应用[J].上海精神医学,2004,16(2):110-112.
[5]李华芳,顾牛范,谢斌.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随机、平行对照和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1,20(4):260-263.
[6]刘慧英,诸雪萍,付苏娜,等.老年人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特点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05,19(5):273-274.
老年期精神障碍 篇10
1手术前的护理干预
1.1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友谊与信任关系
患者入院时, 护士必须以饱满、友好、自信的精神状态给患者一种心理上安全氛围, 使患者尽快适应医院生活环境。在此后的住院过程, 经常与老年患者进行交流、沟通等。其内容包括: (1) 家庭成员:如配偶、子女的情况, 患者与家庭成员的亲近度; (2) 经济状况:是否离退休, 是否参与医保, 此次住院费用报销的状况; (3) 患者的身体状况:是否有老年痴呆、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基础病; (4) 患者的性格特征及生活习惯。这些信息的获得可以采取表格式问卷或直接与患者交谈获取, 了解其想法、需求与困惑, 及时预测、评估、解决其生理心理问题, 以取得患者的信任。
1.2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通过向患者传递各种有利、真实的信息, 宣教疾病的治疗、康复状况, 特别是列举成功的手术例数, 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同时尽可能的调整患者全身状况, 补充多种维生素, 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以最佳的身心状态迎接手术[3]。
1.3 鼓励社会、家庭支持
术前向家属讲明老年患者术后可能发生认知功能方面的改变, 加强术前心理支持, 分管护士通过指导的形式对家属进行疾病常识的宣教, 根据患者病情进展情况和家属不同的文化层次, 逐一将有关宣教内容对家属进行讲解。讲解方法以对面交谈为主, 以消除家属自身的心理压力, 鼓励家属主动配合, 参与患者的治疗护理, 并为患者做好保护性医疗, 成为患者坚强的后盾[2]。
1.4 重视术前谈话
1.4.1 术前谈话:
手术医师及麻醉师与患者及家属谈话应当在安静的环境, 患者、家属心情放松的情景下轻松的进行, 向患者提供医疗手术的真实信息, 将会减轻患者由于不了解手术而产生的害怕情绪。在强调手术风险的同时, 更注重手术成功率, 细心捕捉患者表情的变化, 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隐患, 充分发挥术前谈话的积极作用。
1.4.2 术前访视:
患者进入陌生环境后总期待有熟悉的人或物, 所以术前手术室护士的访视能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访视的内容包括:自我介绍、患者的心理状况, 手术的过程, 手术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及如何配合, 手术室的环境, 手术医师及麻醉师的丰富的经验技术, 手术所需的大致时间等, 认真倾听患者的倾诉, 了解并矫正患者不良的思想、情感及信念, 耐心回答患者的质疑。
2术中护理
(1) 严格麻醉管理, 避免血压剧烈波动, 掌握好术中输液的量和速度, 避免发生水电解质失衡[4]; (2) 充分供氧, 防止低氧血症。保证镇痛完善, 尽量减少术后并发症[5]。
3术后护理
3.1 一般护理
3.1.1 及时观察患者情况:
术后及时观察, 出现异常精神症状, 并持续24h以上者, 当排除脑血管意外、电解质紊乱等时应考虑发生POCD, 通过语言交流初步了解认知功能下降的程度和类型, 同时报告医师以做相应的检查排除中枢神经的器质性病变。
3.1.2 调整病房环境:
尽量避免外界对患者精神的刺激和干扰。
3.1.3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加强口腔、翻身等基础护理, 防止术后并发症;一旦出现焦虑、躁狂、幻觉等精神错乱症状宜早期给药, 调整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预防和治疗低氧血症及良好的镇痛效果有益于降低术后POCD的发生率。
3.2 安全护理
3.2.1 配戴标识圈:
确诊POCD的患者应佩戴标有姓名、性别、科别、床号和住院号的身份手圈, 以便医护人员准确识别。
3.2.2 适当选择护理措施:
对不同类型的POCD患者采取不同的安全护理措施。对躁狂型患者要注意保护安全, 予以床栏防护, 肢体约束方法要正确, 嘱陪护人员不可擅自取下床栏、约束带, 防止患者撞伤、抓伤、摔伤意外伤害。同时老年患者多有骨质疏松、骨脆性强等特征, 易出现损伤甚至骨折, 应注意避免暴力按压, 及时通知医师药物控制, 并注意用药后反应。抑郁型患者对外界刺激反应性降低, 易并发坠积性肺炎、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应采取翻身、拍背等预防措施[6]。
3.3 认知行为干预
3.3.1 家属情感干预:
发病早期由于患者认知功能低下, 对陌生人有一定的恐惧和排斥心理, 表现为定向不清, 不知道住院原因及管床医师和护士姓名, 但患者记得最亲密的家庭成员, 如配偶、子女等。此时允许1~2个陪护, 向其家属交代病情, 让其协助医务人员向患者介绍最近的住院经历以及其他的近期事件, 帮助其逐渐恢复近期记忆、定向力和认知功能,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配合后续的诊疗程序。
3.3.2 认知行为干预:
在家属的协助下, 医务人员与患者逐渐建立互知和互信的关系。向患者讲解基础疾病和POCD疾病的知识, 情绪、认知状态与疾病的关系, 以及心理、精神因素对疾病预后转归的影响, 帮助患者恢复对疾病的认知, 指导其精神放松。待患者情况有所恢复、趋于稳定后, 有意识地帮助患者回忆以往美好的事物、较成功的人生经历等, 促进认知功能的恢复。
3.3.3 音乐、运动干预:
在病情恢复期, 每天定时播放患者喜欢的旋律舒缓的音乐, 根据患者的病情可配合一定的简单体操动作, 这种轻松的有氧运动有利于转移患者注意力, 舒缓医院环境的紧张氛围, 克服焦虑紧张的情绪。适当的肢体活动可促进患者整体的康复。
4讨论
随着老龄人口比例的增长, 将会有更多的老年人接受手术治疗。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后POCD发病率高, 危害大, 将成为日趋严重的医学和社会问题, 应引起临床外科医师的高度关注。要求早期诊治, 加强围手术期处理, 纠正各种生理、病理紊乱, 加强护理, 促进老年患者术后康复, 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认知功能障碍,围手术期,护理,老年
参考文献
[1]李肖华, 郝淑华.老年患者术后认知障碍的护理[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7, 39 (12) :1531.
[2]董桂平.老年患者术后精神功能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保健杂志, 2006, 9 (6) :617-618.
[3]赵红, 张丽.认知护理对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术后认知障碍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 :16-17.
[4]姜炬芳, 邓五一, 刘宗志, 等, 老年患者手术后精神障碍临床观察[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08, 2 (2) :46-47.
[5]刘文彬, 李毅, 蔡莘, 等.高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国厂矿医学, 2008, 21 (2) :194-195.
分析老年期痴呆患者的药物治疗 篇11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R33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280-02
痴呆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是一种获得性?持续性的智力障碍?老年期痴呆是老年期的常见病?多发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职业和社交活动,也给其家人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1]?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的发展,老年期痴呆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积极防治老年期痴呆已经成为国内外老年医学和老年精神病学方面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就15例老年期痴呆的药物治疗探讨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的收集15例老年期痴呆病例患者,男11例,女4例,年龄均在64岁以上?其中,9例患者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主诉记忆力下降,伴性格改变,近期加重且伴言语不清?初期,患者沉默寡言?兴趣缺乏?对周围事物表现淡漠?症状逐渐加重,不认识熟人;计算力下降,购物经常付错账;做事情没有计划性,不能胜任家务?门后有时迷路;不认识家人;不记得时间和年月;经常收集垃圾并到处掖藏,怀疑别人偷他的东西;言语不清加重,表达明显困难,理解力下降,无法正常交谈?病来无发热,无头晕?头痛,无意识丧失及抽搐,无吞咽困难及肢体活动不灵?饮食尚可,睡眠欠佳,大?小便如常,体重无明显减轻?6例患者为血管性痴呆,患者主诉记忆力下降伴走路缓慢?饮水呛咳?近期加重?有时不认熟人,同时出现性格急躁,打骂家人?善饥,进食明显增多,偶有大?小便失禁?所有患者均无疫区?疫水接触史,无毒物接触史?
1.2方法
1.2.1阿尔茨海默病药物治疗 9例患者神志清楚,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言语欠清,粗测定向力?计算力?记忆力?理解力及判断力下降?脑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四肢肌力5级,深浅感觉正常,双上肢腱反射对称引出,双下肢腱反射对称减弱,双侧Babinski征(-)?Chaddock征(-),脑膜刺激征(-)?其他未见异常?患者入院后综合病史?体格检查?神经心理学测试?实验室及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其痴呆程度为轻度或中度?入院以后加强心理支持和行为指导,向家属进行相关护理及安全知识宣教,保证营养,避免并发症和意外伤害?针对认知功能减退,给予如下药物治疗:重酒石酸卡巴拉汀胶囊l.5mg,每日2次,口服;奥拉西坦注射液4.0g,每日1次,静脉滴注;尼莫地平片30mg,每日3次,口服?
1.2.2血管性痴呆药物治疗6例患者神志清楚,表情欣快,言语略欠清,粗测定向力尚可,计算力?记忆力?理解力及判断力下降?脑神经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四肢肌力4级,四肢肌张力增高,深浅感觉正常,双侧上下肢腱反射对称活跃,双侧掌颏反射(+),双侧Babinski征(+)?Chaddock征(+),脑膜刺激征(-)?其他未见异常?患者入院后综合病史?体格检查?神经心理学测试?实验室及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诊断为VaD,痴呆程度为轻度?入院后给予加强心理支持和行为指导,保证营养,避免并发症和意外伤害?针对痴呆症状给予改善脑血流?促进脑代谢?控制精神症状及卒中二级预防治疗,具体使用药物如下?
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2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40mg,每日1次,静脉滴注;奥氮平片2.5mg,每晚1次,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每日1次,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每日1次,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每日1次,口服?
1.3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出现的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采用X2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9例阿尔茨海默病住院l5天,病情略有好转,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出院?出院后嘱其继续口服重酒石酸卡巴拉汀胶囊?尼莫地平片治疗,定期随诊?6例血管性痴呆患者住院l5天,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出院,嘱其出院后继续口服银杏叶提取物片?奥氮平?硝苯地平控释片?阿托伐他汀钙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定期随诊?
3讨论
AD的病理改变主要累及前脑基底部发出至大脑皮质和海马的胆碱能神经通路,这些通路与注意力?学习能力?记忆力及其他认知过程密切相关?重酒石酸卡巴拉汀易透过血脑屏障,是一种高效低毒的胆碱酯酶抑制剂,通过选择性抑制人脑中的胆碱酯酶活性,减少乙酰胆碱的分解,可明显增加神经细胞突触间隙乙酰胆碱的浓度,改善记忆脑区的神经传递功能?因此该药可用于治疗轻?中?重度各期的AD患者,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活动能力及改善精神症状?睡眠障碍在痴呆患者中较常见,但应当尽量避免使用长效苯二氮革类药物,否则可能加重精神错乱与认知功能障碍?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等)对部分痴呆患者的幻觉?妄想及焦虑?攻击行为等症状有效,但易引起神经系统的不良反應,并可能加重痴呆,甚至影响意识?而近年来出现的新型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利培酮等安全性好,且产生锥体外系反应的危险性较小,极少有导致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倾向,更适合于老年期痴呆患者[2]?
总之,要充分掌握老年期痴呆的治疗药物选择与用药注意事项,保障患者药用安全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宋玉英,教湘凌,王淑范.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182-183.
老年期精神障碍 篇1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132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观察组男45例, 女21例;年龄60~72岁, 中位年龄65.8岁;病程1~24个月, 平均病程12.4个月。对照组男44例, 女22例;年龄61~70岁, 中位年龄66.2岁;病程1~26个月, 平均病程12.6个月。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治疗前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PAN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阿立哌唑进行治疗, 按起始剂量5mg/d和治疗剂量20mg/d, 分2次口服;对照组给予利培酮进行治疗, 按照起始剂量0.5mg/d和治疗剂量3mg/d治疗, 分2次口服。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均根据病情及改善情况调整药物剂量, 疗程均为6周。
1.3 疗效评定标准
(1) 痊愈:PANSS减分率为≥75%; (2) 显效:减分率50%~74%; (3) 有效:减分率25%~49%; (4) 无效:减分率<25%。
1.4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定标准
据不良反应及症状量表 (TESS) 进行评定。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痊愈32例, 显效14例, 有效12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为87.9%;对照组痊愈36例, 显效12例, 有效12例, 无效6例, 总有效率为90.9%。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
观察组出现静坐不能3例, 肌张力增高2例, 失眠5例, 震颤2例, 恶心4例, 便秘6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对照组出现静坐不能4例, 肌张力增高3例, 失眠4例, 震颤3例, 恶心4例, 便秘5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8%。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是临床常见的精神系统疾病, 临床上常使用利培酮等药物进行治疗。近年来临床开始使用DA/5-HT系统稳定剂阿立哌唑治疗老年期精神分裂症[2]。药理研究证实, 阿立哌唑能根据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发挥相应的拮抗或激动作用, 进而调节神经系统, 使之生理功能恢复正常。本结果中, 阿立哌唑和利培酮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7.9%和90.9%, 这与相关研究数据相仿, 由此可证实该2种药物疗效相近。通过对2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安全性进行比较, 证实两者在安全性上相似[3]。由此可证实, 阿立哌唑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具有显著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总之, 阿立哌唑用于治疗老年期精神分裂症具有疗效显著、起效迅速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势, 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与利培酮无显著差异, 适于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观察阿立哌唑治疗老年期精神分裂症的效果。方法 将132例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观察组给予阿立哌唑进行治疗, 对照组给予利培酮进行治疗, 疗程均为6周。6周后, 观察2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安全性。结果 2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阿立哌唑用于治疗老年期精神分裂症, 具有疗效显著、起效迅速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势, 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适于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老年人,阿立哌唑,利培酮
参考文献
[1]周苇, 万红娇, 杨翠萍.精神分裂症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学, 2010, 12 (4) :128-130.
[2]刘庆军, 姚继春.阿立哌唑与氟哌啶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4) :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