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康复期的管理

2024-06-12

精神病人康复期的管理(精选7篇)

精神病人康复期的管理 篇1

在精神病人的治疗、康复过程中, 医院、家庭是最为重要的两个主体, 医院能够给予病人科学的治疗和正确的康复指导, 家庭能够给予病人最好的关爱和无微不至的照顾, 家庭网络化管理能够整合二者的优势, 帮助精神病人在家庭的呵护下、医院的指导下进行良好的康复, 对于提高病人的康复效果、减轻医院与家庭的负担, 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家庭网络化对精神病人康复管理的积极意义

传统的精神病人治疗、康复中, 由于多采用封闭式管理, 精神病人在医院接受治疗时会因活动场所狭小或是个别医护人员的不当言行而对住院产生恐惧, 如果住院时间过长, 将加重精神病人的身心伤害。而在家庭护理中, 由于家庭成员缺乏专业的医学、护理学知识, 可能存在不合理用药或是停药等情况, 使病人的康复受阻。

精神病人的康复是一个社会再适应的过程, 病人需要重新建构一系列的健康思维和行为体系。因此, 封闭式的康复管理不利于精神病人的有效康复, 可能因缺少对精神病人情感需求的重视和思维、行为的正确引导而加重病情。家庭网络化的康复管理既能够避免精神病人因长期住院产生的寂寞感, 使他们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心理得到平衡, 加快病人适应社会、建构健康思维和行为体系的过程, 还能够解决家庭护理缺乏科学指导的问题, 整合家庭与医院的优势资源实现精神病人的有效护理、快速康复。

2 家庭网络化对精神病人康复模式管理的方法和内容

精神病人的康复需要卫生、政府、公安、民政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家庭、医院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多方努力建立精神卫生防治网, 开展综合性的家庭康复管理工作, 才能保障精神病人的康复效果。

2.1 家庭网络化管理的方法

在建立精神卫生防治网的基础上, 医院应完善网络上的精神医院知识, 通过网络加强与精神病人家庭成员的沟通和交流, 通过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来指导精神病人的家庭护理工作, 管理精神病人的康复过程。

医院应针对精神病人的具体情况和家庭条件, 制定康复过程的管理计划, 编制现状评估、分析问题、制定康复指标、确定达标策略、考评康复进度等一系列康复环节的时间表。现状评估应建立在精神病人精神状况、身体状况、残疾情况、家庭经济状况、危险性等因素的综合考量之上, 针对具体情况明确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应列出康复问题清单, 先分析最迫切需要解决和最易解决的康复问题, 分析问题的数目不易过多, 通常应控制在3个以下, 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康复措施;制定康复指标应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的开展康复管理, 如果康复问题是病情不稳定, 应加强治疗和与病人家庭的沟通, 如果康复问题是个人生活懒散, 应要求病人家庭加强对病人个人生活的管理和指导, 逐渐陪同病人参加各种社区活动, 康复指标应切合实际, 既要有针对性, 又要具备可行性和可量化考评性, 例如按时起床、自觉洗漱等;确定达标策略应考虑病人的意愿和家庭条件, 医院应编制适合于患者的整套康复训练方式, 由其家庭护理人员帮助病人开展始动性训练, 逐渐拓展到社区技能训练, 配合药物治疗保证康复效果, 在康复过程中医院、家庭、病人的职责分工应尽量明确, 病人是整个康复团队的服务对象和团队成员, 家属负责康复计划的实施、监督, 医院负责康复计划的指导;考评康复进度需要根据病人情况制定考评时间表, 按时检查康复进度, 肯定病人的康复成绩并给予鼓励, 并及时调整下一阶段的康复目标, 直至完成整个康复计划。

2.2 家庭网络化管理的内容

精神病人在康复过程中, 存在病情反复的可能, 病人存在一定程度的语言交流障碍、人际交往障碍, 许多病人缺乏适应技能, 独立性差, 甚至适应不良行为, 存在较大的危险性。

针对精神病人缺乏健康思维和行为习惯的问题, 家庭网络化康复管理需要对精神病人进行基本生活技能与社会生活技能的综合训练。在生活技能训练方面, 需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培训计划, 逐渐从起床、穿衣、叠被、洗漱、清理房间、自服药、进餐、大小便等训练中培养病人的生活技能, 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循序渐进, 切忌操之过急;在社会生活技能训练方面, 需要先在室内引导病人模拟角色训练, 进行清洗衣物、物品采购、协助护理、公益活动、自理经济、电脑使用等方面的训练, 医院方面应定期组织精神卫生知识讲座, 以指导病人家庭开展社会生活技能训练。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病人, 可以开展“爱心超市”等活动, 通过各种公益性、有偿性活动鼓励精神病人参与社会活动, 获得自身需要的生活用品, 建立一个便于医务工作者、病人、病人家庭沟通的平台, 从而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和康复环境。

3 总结

精神病人的治疗和康复与家庭有着直接的关系, 温馨的家庭和科学的医学指导是病人康复的前提。家庭护理人员不仅要耐心体贴、鼓励病人, 还要借助家庭网络化实施科学的康复管理, 保证病人的饮食营养、睡眠休息、合理用药、心理康复和安全防范, 才能有效保证康复效果。

摘要:在精神病人的康复治疗中, 家庭康复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具有医院康复所不具备的诸多优势。文章在分析封闭式康复模式不足的基础上, 分析了家庭网络化对精神病人康复模式管理的积极意义, 并提出了具体的管理方法和内容, 以期为精神病人的康复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家庭网络化,精神病人,康复管理

参考文献

[1]左祥峰.精神病人康复期的管理[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 (8) .

[2]李一鑫, 李洪彬.浅谈社区环境与精神病患者康复的几点看法[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 (9) .

[3]田华.“爱心超市”在精神病人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机理[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半月刊) , 2009 (5) .

脑血管病人康复期的护理 篇2

1 心理护理

脑血管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病因主要是高血压动脉硬化, 起病急, 病人在短时间内从一个正常人变成一个残废人, 不能继续从事工作和社会活动, 有的病人心情抑郁, 对疾病的恢复失去信心, 有的病人烦躁, 易激动, 对生活失去信心, 甚至产生轻生念头。针对病人的各种心理活动护理人员要耐心地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①护士应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耐心对待每1位病人, 想方设法为病人解除痛苦, 并为他们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 多给予安慰、开导和鼓励, 消除不良心理因素, 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主动配合护理人员进行康复护理, 促进疾病的恢复。②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根据不同的文化层次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 对病人及家属讲解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讲解康复训练的方法、意义及效果, 使病人树立康复意识, 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

2 瘫痪肢体的锻炼

康复护理是促进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措施, 通过按摩及被动运动可以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 刺激神经机能, 从而防止或减轻肌肉骨骼皮肤的萎缩, 牵伸痉挛肌肉, 保持关节韧带的正常伸展度, 防止关节畸形、挛缩。①轻度瘫痪的病人可鼓励其下床活动, 参加户外锻炼, 保持良好的心情和乐观的情绪, 提高对环境和社会活动的适应能力, 增强家庭、社会的责任感。②中度瘫痪的病人应鼓励病人在床上活动四肢, 伸手屈肘, 反复屈伸膝关节和髋关节及活动足趾关节, 练习起坐。病人如坐稳之后可用轮椅推到户外散步, 锻炼站立和步行, 开始由两人扶着站立, 病人站稳后鼓励迈步。训练一段时间后又鼓励病人拄拐杖行步, 然后进行生活锻炼:起床、穿衣、洗漱、饮食动作、大小便自理等。③在进行肢体锻炼时必须注意循序渐进, 避免过度劳累, 要鼓励病人树立信心, 又不要操之过急, 在进行训练时要有人照顾, 防止病人摔伤、扭伤、碰伤等。

3 语言功能的训练

脑血管病所致语言障碍将近存活病人的一半, 经过语言康复训练后恢复语言功能可达到半数以上。护理人员在帮助病人恢复表达和理解能力, 即语言功能时, 同时应指导其家属帮助病人进行康复训练。在进行语言功能训练时, 要耐心细致地一字一句进行练习, 注意力要集中, 情绪要稳定, 说话节奏宜慢, 先从简单的单字、单词练习, 鼓励病人大胆与人交谈, 像对待刚刚学说话的小孩一样, 让病人树立信心, 一般采用以下方法。

3.1 训练病人舌、口腔及其他肌肉运动

如反复练习卷舌及舌的左右运动, 嚼口香糖, 用冰块刺激面部、针灸、理疗等, 促进肌肉收缩, 使偏斜的口角复位。

3.2 校正病人的发音口形

护理人员或指导其家属给病人示范唇舌动作, 发音的口形, 然后指导病人通过镜子观察自己的发音口形, 让自己的视觉矫正发音器官的错误。发音训练要注意病人的发音动作、音量、音调、语音清晰度、语言的节奏、速度等, 并可让病人配合肢体活动同时进行。

3.3 反复进行听力训练

将日常生活用语的词组、句子录在录音带上, 并配上轻音乐, 让病人反复听, 同时跟着读, 发出声音, 反复让病人进行听、读的训练。

4 生活护理

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大部分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 丧失部分或全部自理能力, 卧床时间长, 需要较长的恢复期, 应加强生活护理。生活起居要有规律, 必要时可制定活动安排, 卧床病人应定期翻身, 2 h翻身1次, 并按摩骨突部位及受压部位, 防止压疮发生, 保持床铺清洁平整;保持病人皮肤清洁干燥, 经常帮助病人洗头、洗澡、修剪指甲;保持口腔清洁。清醒病人协助早晚刷牙, 饭后漱口, 意识不清病人早晚进行口腔护理。室内保持空气新鲜, 注意保暖, 不能直接让风吹病人, 防止感冒和其他并发症。

5 饮食护理

脑血管疾病多由于动脉硬化和高血压引起, 与饮食有关。应食用清淡饮食, 合理控制热量, 切忌肥腻食物, 坚持长期食用低盐、低脂肪、适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饮食, 多食新鲜蔬菜, 少吃动物脂肪和含胆固醇的食物, 因动脉硬化和脂质密切相关, 特别是β-脂蛋白中的胆固醇可沉着于动脉壁, 促进动脉硬化。食油以植物油为好, 因植物油中含有亚油酸, 且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 能使血内胆固醇转化成胆酸, 以促进胆固醇排出。主食应采用多种谷物, 避免过多地食用蔗糖。动物蛋白适量有助于降低血清中脂质的含量, 除采取合理饮食外, 总热量应适量控制, 否则剩余热量最终将转为脂肪及胆固醇储存体内。有烟酒嗜好者劝其戒烟戒酒。

6 体会

精神病人康复期的管理 篇3

从生物—心理—社会角度出发,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帮助病人克服障碍,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充分平等的参与社会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创伤性骨折病人康复期的心理状态,增强护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降低伤残率,提高生活质量。我们选择2006年6月—2008年8月住院的创伤性骨折患者50例病例进行心理分析,以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9例,女31例,年龄9~65(平均38)岁。其中,上肢骨折36例,占72%;下肢骨折13例,占26%;脊柱骨折1例,占2%。

2 康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1 心理状态

创伤性骨折病人多因意外灾害、事故,人为伤害而致伤,发病突然而强烈,病人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出现情绪障碍。

2.2 家庭及社会因素

骨折病人的家庭成员对他们的不同态度,会对骨折康复有不同的影响。同情和爱护会给他们以温暖、支持和康复的信心;怜悯虽无恶意,但会伤害病人的自尊。社会保障的欠缺,导致病人的康复治疗不能顺利完成,加重骨折康复病人的心理负担。

2.3 性格因素

有的患者情感易变化,高度的暗示性和幻想性,对治疗、康复缺乏信心。有的患者则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对自己的敌意或歧视,或无足够根据就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不能积极配合治疗。

2.4 医源性因素

态度冷漠、生硬、责任心不强,会使康复病人感到焦虑、悲观,丧失信心。治疗操作粗暴或不熟练,会增加病人的痛苦,使病人害怕治疗,不积极配合,形成康复医疗中的心理阻力。

3 护理对策

3.1 消除病人的紧张恐惧感

与病人做心理沟通,耐心细致地向病人解释其骨折的情况,治疗的一般程序,尽量使病人情绪稳定下来,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我们的医护工作,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及护理。

3.2 消除病人的伤感自怜

骨折病人有时对自己的病情认识不够,一想到自己以后不能像以前一样行动自如,往往表现出自悲自怜的情绪,有时会对医护人员和家属无缘无故的发脾气。这时我们要加强护患沟通,减轻患者不良心理反应[1]。运用同感心,去倾听、接纳、理解病人的行为和感受[2],努力改变病人的消极心理,激发病人的能动性,转换其不良的心境。

3.3 调动身心的代偿功能,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

人类的心理活动功能有很大的潜力。鼓励病人培养起乐观、自信、顽强的心理状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集体活动,战胜困难,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发挥器官肢体的代偿功能,恢复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3.4 正确运用心理调节方式

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实施切实有效的护理措施[3]为病人排忧解难,使他们在困难和不幸中找到正确的应对方法,树立勇气去战胜困难。

3.5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消除不良因素

给病人以心理支持,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4]。只有积极的情和感,才能使认知迅速转化为行为,因此就要动之以情,使其鼓起生活勇气,主动配合医疗、体疗和自我锻炼,保持融洽的医患关系,全心全意为康复病人服务。

3.6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全面考虑骨折康复病人面临的困难,在医疗,学习、就业、职业选择等方面,使他们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受到尊重,能享受普通人应该享受的待遇。

4 体会

创伤性骨折康复患者的心理变化较为复杂,心理疏导对促进骨折的愈合,降低致残率有重大意义。通过对50例创伤性骨折康复期病人的心理疏导,使他们树立了自信心,积极配合治疗等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艳.心理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焦虑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14(3):364-365.

[2]苏秀菊,胡素芬,牛素梅,等.创伤骨折病人的不良情绪及护理对策.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12):1016-1018.

[3]张树森.护理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1-118.

精神病人康复期的管理 篇4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6年2月—2008年12月共收治脑血管意外病人198例, 其中男109例, 女89例;年龄42岁~86岁, 平均61岁;其中脑出血34例, 脑血栓69例, 脑梗死95例。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脑血管病康复期病人由于语言理解和表达困难, 行动受限, 常常出现抑郁、焦虑、消沉等异常心理, 故应为病人提供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 耐心向病人说明乐观的情绪对康复的重要作用[1]。护理人员在与病人交谈中, 要让病人有信赖感和真诚感, 使其感到被重视、被尊重, 减轻其不良情绪,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利身体康复[2,3]。

2.2 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 应给予低脂肪、低胆固醇、易消化食物, 多食蔬菜、水果、植物蛋白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忌辛辣之品, 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之品, 并减少钠盐摄入[4]。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 对不同证型的病人给予必要的饮食指导。风痰上扰型饮食给予清内热化痰的食物, 如绿豆汤、大米山楂汤、豆浆;还可根据不同季节给予西瓜汁、梨汁、荸荠汁;蔬菜以白菜、菠菜、芹菜、冬瓜等为宜, 避免油腻厚味、肥甘等助湿之品。气虚血瘀型饮食宜清淡, 宜食新鲜菜汁、果汁为主的流质或半流质, 少食肥甘滋腻之品。痰浊阻滞型饮食以素食为主, 多食山楂、冬瓜、荸荠、海蜇、芹菜、萝卜等, 不可过饱, 不宜过冷、过热。阴虚阳亢型宜多食养阴生津之品, 如米粥、绿豆粥、赤豆薏米粥、莲子粥、荷叶粥, 新鲜蔬菜和新鲜果汁, 忌辛辣助火、刺激之品以及公鸡、猪头肉等动风食品。

2.3 针灸治疗及护理

针灸疗法在脑卒中病人后遗症治疗上的应用是极为普遍的, 通过针灸相应穴位达到疏通经络、活血袪瘀, 平肝潜阳的作用, 常用穴位有运动区和足运感区等, 选择的电动机应根据病人的状况因人制宜。脑血栓和脑梗死病人主张发病早期即可针灸治疗, 脑出血病人应等生命体征平衡后再进行治疗, 以防发生意外, 针灸时需留心病人有无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等情况, 有无晕针、出血等意外发生, 此外病人如有高热、心力衰竭等情况可暂缓针灸疗法。

2.4 康复指导及功能锻炼

2.4.1 语言训练

首先了解病人语言障碍的类型和程度, 训练中充分利用其残存的语言能力, 加强发音, 语言清晰度和节奏的训练。对完全运动性失语者, 首先训练喉发音, 再练习构音肌力, 如吹火柴法和咳嗽诱发发音, 再逐渐练习“啊”“咿”等单音, 逐字朗读如“你”“吃”等, 由易到难, 由单音单字逐渐到词、单句等。对不完全运动性失语者用一词多用的功能训练, 或采用多种训练, 如听、看、读、写等。

2.4.2 残存肢体功能训练

躯干运动由近端到远端, 如抬臀、翻身、手臂开始时在床上移动, 做拍打等意向控制性活动或做持物、对指等动作, 下肢则进行抬、伸、屈、蹬等或支持重量的锻炼[5]。为防止患肢进行性关节挛缩或失用性肌肉萎缩, 可协助病人进行各关节90°角的伸屈练习, 如肩、肘、膝、踝关节等, 每日数次, 每次15 min~20 min, 有助于提高肌力和增加肌群协调力。为防止上肢进行性痉挛, 可取肩部外旋、上提、前臂伸展旋后和手指伸展外旋的综合反复练习, 下肢采取上提骨盆, 大腿内旋, 髋、膝踝屈曲综合动作。

2.4.3 日常生活动作训练

鼓励病人双手持勺进食, 健手洗漱, 自己更衣穿衣时依靠健肢帮助患臂或患腿, 坚持练习系纽扣及使用便器。

2.4.4 精细动作训练

让病人用健手拉患侧手或由他人帮助 (被动活动) 练习各指关节的伸屈活动, 当肌力逐渐恢复时, 鼓励病人主动锻炼, 如转核桃、捏皮球、拨弄算盘珠、玩积木等, 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在功能训练中积极为病人创造条件, 并要求家属积极参与各项机能训练, 保证正确的训练方法, 帮助病人进行持之以恒的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解卫红, 程素芳.脑血管病病人的健康教育[J].护理研究, 2006, 20 (6C) :1626-1627.

[2]高兰翔.浅谈脑血管病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5, 19 (11C) :2471-2472.

[3]陈吉娣.脑梗塞病人康复期的护理[J].河南中医, 2003 (1) :71.

[4]乔日丽.脑血管疾病所致偏瘫病人恢复期的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 2007, 21 (5C) :1337.

浅探精神病患者康复期的心理护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了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精神病患者458例, 男349例, 女109例, 精神分裂症237例, 占51.75%;心境障碍 (情感性精神障碍) 82例, 占17.9%;酒精依赖37例, 占8.08%;癫痫所致精神障碍17例, 占3.71%;焦虑症16例, 占3.5%;应激障碍5例, 占1.09%;适应障碍5例, 占1.09%;其他59例, 占12.88%, 年龄40岁以下273例, 40岁以上185例, 平均年龄 (34.5) 岁。

1.2 方法

对各类住院精神病患者, 进行追踪调查、分析, 在护理过程中进行系统的临床观察和具体的心理分析。

2 结果

经过系统的抗精神病治疗, 精神症状消失后, 患者的心理问题随之产生, 主要有:①患者缺乏应有心理准备, 悲观地认为得了精神病, 被别人看不起, 亲人、朋友、同事都会另眼相看和受到社会歧视, 而出现悲观、失望、消极、抑郁等情绪, 甚至产生轻生的观念和自杀的行为。②患者在出院回归社会前, 出现焦虑、恐惧情绪, 焦虑出院后能否适应社会和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焦虑自己出院后的升学、就业、工作、婚姻等是否会因为患有精神疾病而受到影响, 焦虑家属和亲人对自己疏远, 家庭不能接纳自己。③患者担心发病期间对家庭的伤害和给家庭带来的痛苦, 给社会带来的困扰和不安, 担心精神病复发自己不能控制, 担心抗精神病药物的副反应对自己身体造成损害, 未婚的患者担心出院后找不到对象, 已婚的患者担心出院后离婚, 害怕自己的疾病遗传给后代, 害怕子女、亲人离自己而去等等。

3 护理

根据精神病患者康复期出现的心理问题, 在护理过程中进行系统的临床观察和分析, 主要护理问题有:①有自杀的危险:与患者消极、抑郁情绪有关;②焦虑、恐惧:与患者紧张情绪有关;③知识的缺乏:与患者缺乏精神疾病相关知识有关。

3.1 有自杀的危险与消极、抑郁情绪有关 (79例, 占17.25%) 。

①首先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做到亲切、热情、和蔼、谦逊, 尊重他们, 爱护他们, 鼓励多参加娱乐活动, 如看电视、下棋、打扑克等。帮助他们认识精神疾病, 减少自卑, 树立信心, 教会患者“抬起头来做人”。②做好单位及家属思想工作, 加强患者与家属、单位的联系, 让患者感到家属、单位的同志们都在关心自己, 让患者感到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支持, 必要时可以假释出院与家人团聚, 这样可以使患者感到自己仍然是社会有用的人, 对未来人生充满希望, 有助于消除抑郁惰绪。

3.2 焦虑、恐惧与患者紧张情绪有关 (163例, 占35.59%) 。

①根据患者不同职业、文化程度、安排日常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训练。实行开放或半开放式的病房管理, 扩大活动范围, 组织和安排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对有自我控制能力的患者, 可组织郊游、玩耍、市观光, 以增加患者与外界接触的机会, 增加患者的信心, 消除不必要的焦虑、紧张情绪。②让患者参加书画、手工劳动等工娱疗和生活能力、生活技能的训练, 包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根据患者的爱好和特长, 参加简单的劳动, 如刷洗餐具、打扫卫生等等, 并协调好与患者家属、单位的关系, 使患者能够得到家庭、社会较好的关心和尊重, 提高搞好工作或学习的信心, 减少或消除一切引起复发的不利因素。

3.3 知识的缺乏与患者缺乏精神疾病相关知识有关 (216例, 占47.16%) 。

①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帮助他们认识疾病过程中的过错, 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帮助患者认识所患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疾病的转归, 帮助患者认识药物的副反应。为患者讲解康复阶段的注意事项、精神卫生的基本知识, 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教给患者正确对待婚姻、家庭, 使之能够正确面对现实。②出院指导和回归社会前对患者进行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 鼓励患者多参加有益于健康和适宜的社会活动。增加保护性环境中的社会交往, 让他们通过这些活动找到快乐和价值感, 从而恢复人际交往的兴趣和爱好, 使人际交往的能力得到恢复和提高。帮助患者实行开放式管理, 白天患者在护理人员带颁下, 在指定的区域进行自由活动、劳动, 训练患者独立处理日常生活琐碎事物的能力和与外界环境接触的适应能力。

4 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和指导

做好患者家属的健康宣教和指导工作, 纠正一些患者家属中存在的错误观念, 如:认为得了精神病是“伤风败俗”或是“祖上无德”等。鼓励家属对精神病患者应持正确的态度, 提高自身的精神卫生水平, 有利于消除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因素, 使患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进一步改善病情, 采取各种方法调动各方面的有利因素, 有效的帮助患者家属提高精神卫生知识, 教会家属在患者回归家庭后对药物治疗的依赖性和应对技巧。要真正的为患者着想, 富有同情心、责任心。从而起到治疗和延缓社会功能衰退的作用, 减少患者复发, 促进了整个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让患者家庭成员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护理和照顾, 促进患者康复。

5 总结

精神病人康复期的管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至2010年11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58例,男性43例,女性15例,年龄20~59岁,平均年龄31.6岁,病程在2到5.5年之间,均符合精神病CCMD-3诊断标准确诊为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将5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两组患者的身体条件、文化水平、病程、BPRS评分、器质性疾病及所患精神病类型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如奋乃静、氯丙嗪、利培酮等)。同时对患者进行生活能力训练,如每日的个人卫生及一些基本劳动;健康教育,如警惕症状及服药训练;以及每天的基本活动娱乐。由精神科护士予以常规护理。总共观察16周。

1.2.2 观察组

对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一般训练及常规护理,此外还对其进行音乐治疗。具体为,每天上午和下午统一在宽敞明亮舒适的训练室内各按时训练90min,分为音乐欣赏和歌曲教学,开始为较简单的歌曲或民谣,4周后欣赏及学习难度较大的歌曲。按计划由本科有唱歌技能且音质较好的护士进行集体指导及个别辅导,并对患者给予代币奖励。共治疗观察16周

1.3 评价及分析

观察记录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前、后患者的康复情况,采用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和住院精神患者康复评定量表(IPROS)对康复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本研究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界值取0.01,用SPSS17.0软件作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康复护理前、后的IPROS评定,如表1。

注:观察组护理前后IPROS量表评分各项观察指标对比有显著差异(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康复护理前后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

2.1 两组患者康复护理前、后的SANS评定,如表2。

注:观察组康复护理前后SANS量表评分各项观察指标对比有显著差异(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康复护理前后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心理活动主要表现为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其行为一般不被人们接受;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精神分裂症为慢性迁延性疾病且易复发,患者往往长期住院治疗,容易感觉生活枯燥乏味,情绪波动,而且可导致患者的社会功能减退[4]。对患者采取口服抗精神病药治疗可有效控制精神症状,但对于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的效果甚微,从而影响到其日后的生活质量。故对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患者早日回归社会[5]。

音乐治疗用于住院精神患者的康复护理,在集体的带动下,患者集中注意力进行手工操作,激发了大脑的思维及手的动作相协调,抛弃了不良的心理活动从而放弃敌意与攻击行为。同时,通过耐心的指导教育,患者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高社交能力,而且患者从自己的歌声和鼓励中获得满足,可有效抵消情感淡漠及恐惧。这就大大提高了患者配合治疗的意愿,使患者配合服药,安心住院。本组研究显示,观察组在康复护理前后IPROS量表评分和SANS量表评分各项观察指标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生活技能训练如音乐治疗,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及消减阴性症状,提高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6,7]。

对住院精神病患者予以口服精神病药物及常规护理外辅以音乐治疗的康复护理,可缓解及稳定患者的情绪,使患者加强人际交流,乐于配合医护工作,有利于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康复而重返社会,是一项值得推广的社会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王宪军,吕应春,张德森,等.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个性特征及认知功能与阴性阳性症状相关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1,17(4):331-333.

[2]陈瑞芳,王妙辉,李水英,等.社会技能训练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功能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9,23(33):3062.

[3]张素专.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护理康复效果的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2010,16(12):32,105.

[4]王秀锦,周朝当,高荣富,等.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及持续时间与社会功能的相关性[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16(3):259-260.

[5]张敏.行为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上海护理,2011,11(3):14-16.

[6]Kurtz MM,Mueser KT.A meta-analysis of controlled research onsocial skills training for schizophrenia[J].J Consult Clin Psychol,2008,76(3):491-504.

精神病人康复期的管理 篇7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临床分期,康复期,心理护理

医院在为患者治疗的过程中, 护理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促进患者痊愈的关键环节, 所以, 相关的医疗工作者和必须加强对护理工作的重视度, 特别是精神病患者, 心理护理是附加在常规服务而优于常规服务的护理, 心理护理对于一个患者的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尤其是对于一个精神病患者, 更是需要心理护理这样的服务, 所以, 一定要发扬医院心理护理的服务, 使精神病患者无论是从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能够得到最好的治疗和护理, 只有这样, 精神病患者才能够用最大的勇气和信心去对抗病魔, 打败病魔。

1 精神患者心理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患者的情绪不稳定

精神病患者不同于其他正常的患者, 精神病患者的情绪非常不稳定, 有些患者会因为对周围的环境不熟悉而对护理人员有敌视以及防备心理, 而且患者极容易被刺激, 情绪经常会出现波动, 致使护理人员无法控制患者的情绪和行为, 最重要的是患者的情绪波动会影响到治疗效果, 从而影响其康复。

1.2 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不到位

如今, 大多数护理人员的年龄都比较小, 年轻人年轻气盛, 很容易出现浮躁心理再加上精神患者的特殊情况, 使得护理人员很容易出现不耐烦的负面情绪, 从而影响到护理, 也有可能导致护理人员不能够及时、细致的观察到患者出现的细微的心理波动, 从而忽略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也不能够及时将心理护理工作做到位。

1.3 医院的治疗环境不够好

医院的治疗环境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好的环境可以怡情养性, 患者在良好的治疗环境中精神情绪都处于一种轻松的状态, 但是, 我国有很多医院的治疗护理环境都不够好, 导致有很多精神病患者的情绪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给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造成影响, 也影响了精神患者的恢复进度。

2 精神病患者临床分期的心理护理措施

2.1 急性期的心理护理

在此期间的患者大多都是刚刚进入医院, 对医院陌生, 对身边的人都非常防备、敌视, 会产生紧张、焦虑、焦躁、没有安全感的心理, 容易情绪激动, 进而影响治疗。所以, 医护人员要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 尽快找到与患者沟通的契合点, 用患者适应的方式与其沟通, 然后向患者介绍医院的规章制度以及具体的情况, 让患者尽快对医院的情况、环境都熟悉起来, 完全信任医护人员, 进而说服患者顺利的接受治疗。

2.2 治疗期的心理护理

在治疗期, 医生会采取各种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 在此期间患者会非常痛苦, 导致排斥治疗。护理人员应该及时告知患者治疗的利害关系, 尽量让患者保持放松的情绪, 提高其对治疗的兴趣和康复的意志, 说服其接受医生的安排, 顺利的进行治疗。

2.3 缓解期的心理护理

在此期间, 患者的病情相对缓解, 有了部分自知力, 此时会急于出院与家人团聚、重返工作岗位, 同时对住院之前伤害家人伤害社会的行为非常愧疚, 从而出现心理焦虑、浮躁的心理、护理人员应该尽量舒缓患者的情绪, 给患者讲解清楚治疗的进程, 并且让家属多陪伴患者, 让其可以安心的继续治疗。

3 精神病患者康复期的心理护理措施

3.1 康复期的心理护理

康复期的精神病患者一般都已经快康复完全了, 在此期间患者的心情总体上是比较愉悦轻松的, 治疗以及护理起来都比较容易, 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此期间的患者心理都比较敏感, 会担心生病造成的问题, 担心病情是否会复发, 自己是否完全康复, 出院后是否会受到社会的舆论和歧视, 自己是否还能认真做好以前的工作, 这些不安的情绪都会影响到患者的康复, 此时患者极其需要护理人员的开导以及心理指导[2]。所以, 要及时观注患者的心理问题, 然后及时采取措施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 让其能够愉悦轻松的康复。

3.2 出院前的心理护理

对在此期间的患者要做好心理护理, 以保证患者在出院前以及出院后都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来恢复健康。这就需要做一些必要的工作, 在患者出院之前, 就应该及时做好社会宣教, 及时与患者的家属、邻里、朋友以及同事都做好沟通, 对患者的康复情况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让家属在其出院后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让其他人都能够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严, 并且沟通患者单位对其的工作做一个适当的调配。要保证患者的心理以及生活工作环境都适合其康复[3]。

4 小结

总之, 作为医护人员一定要保证在精神病患者的临床分期和康复期给其提供最有保障的心理护理, 让患者能够最好的恢复。因此, 精神病患者护理的相关工作者需要尽力克服护理中的所有困难, 尽一切努力做好心理护理, 将心理护理系统并合理地运用到精神病患者的临床和康复工作中去, 对于精神病患者的突发状况能够及时地研究出应对策略, 处理好护患关系以及与患者家长的关系, 以便于更好地开展心理护理工作, 提高患者及患者家属对医院的满意度, 促进医院社会信誉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商丽文.精神病人临床分期的心理护理.中国伤残医学, 2007, 15 (3) :90.

[2]韩维荣.康复期精神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28) :220-221.

上一篇:中学语文思维训练刍议下一篇:美国教育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