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病人护理质量管理制度

2024-10-09

危重病人护理质量管理制度(精选13篇)

危重病人护理质量管理制度 篇1

危重病人护理质量检查制度

(1)科室护士长及监控人员对每位危重病人均要进行质量控制,有检查、反馈、改进措施、动态评价,责任到人。

(2)各科室建立危重病人专项检查记录本,主要填写科室检查内容、存在问题及反馈、改进措施、动态评价、病危停止时间、病情转归、得分情况、护理部检查情况。

(3)护理部有危重病人专项检查记录,对检查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和评价。

(4)危重病人护理合格标准为≥90分,危重病人护理合格率≥90%,每月汇总合格率。

(5)危重病人质量检查按危重病人护理质量考核标准执行,其检查结果与责任护士个人行为评价挂钩。

危重病人护理质量管理制度 篇2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845例, 女419例;年龄18岁~97岁;经头颅CT、MRI、胸部X线摄片、脑脊液检查及其他检查明确诊断的疾病, 脑出血376例, 脑梗死294例, 重症肌无力1例, 化脓性脑膜炎2例, 2型呼吸衰竭389例, 重症肺炎120例, 大面积烧伤3例, 重症颅脑外伤15例, 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 尿毒症15例, 有机磷农药中毒38例, 癫痫持续状态6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例, 经过积极抢救治疗, 其中837例待住院有床后转送相关科室继续治疗, 298例在我科治疗好转或治愈后出院, 129例死亡。

2 危重病人存在或潜在的不安全问题

2.1 压疮

大多数危重病人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长期卧床等, 故压疮是该类病人最主要的并发症。

2.2 坠床

因病人烦躁, 翻身时动作过大或护理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 以及观察室条件有限等致病人坠床。

2.3 摔伤

因病人不习惯卧床排便, 执意下床, 发生晕厥导致摔伤;或因地面湿滑引起滑倒摔伤。

2.4 烫伤

昏迷或瘫痪病人, 在输液过程中, 陪护私自给病人使用热水袋致病人烫伤。

2.5 履行告知义务不到位

因护理人员严重缺编, 护理工作量大而致。

2.6 医疗记录与护理记录不一致

医疗记录与护理记录不一致, 有时甚至记录相矛盾, 这种情况又多发生在危重病人的记录中[1]。如病人的意识记录:医疗记录病人呈嗜睡状态, 而护理记录病人意识清楚等。

2.7 专科护理不到位

急诊观察室病种多样, 护理人员专科性不强。

3 安全管理措施

3.1 组织管理

3.1.1 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合理配备护士, 以保证护理质量和病人安全为前提科学排班。我科共25张床位, 其中监护室4张, 收住危重病人;观察1室3张, 收住相对危重病人;观察2、3、4室各6张, 收住普通病人。白班护士分2组, 1组管理监护室及观察1室;2组管理观察2、3、4室。我科护士长依据科内病人数量和危重病人的多少实行弹性排班。如危重病人多时, 则安排2名护士上1组班, 另安排1名低年资护士专门负责危重病人的生活护理, 由高年资护士为主, 并注重新老护士搭配, 能力强弱搭配, 安排中夜班时尤其注意。

3.1.2 基础设施管理

我科在病区楼梯、过道、洗涤间、厕所均放置了“小心地滑”的标牌;将收治危重病人的病床都换成了有床栏的气垫床, 且床脚带有轮子, 以减少危重病人外出做检查或住院时的搬动次数。

3.1.3 完善护理规章制度

编制护理安全管理文件, 建立规范化安全管理平台[2] 。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抢救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是保证病人生命安全行之有效的护理规章制度。我科护士长将这些制度制定成册, 人手一份, 并制定了危重病人抢救流程、工作环节流程、应急预案流程、安全管理制度、告知制度、压疮申报制度、服务规范用语以及科室护理质量控制标准等, 形成护理服务活动的工作规程、管理准则和质量标准, 使大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有章可循, 防止随意性, 并以文件为准则不断对护理安全质量进行评价, 使护理人员行为有规范、工作有标准、评价有依据。

3.1.4 加强急救器材、药品的管理

我科将急救器材、药品的名称、数量、剂量、有效期、检测日期、维护日期均登记在册, 安排1名高年资护士专门管理, 并摆放在合理固定的位置, 做到了定点、定位、定量、定人管理。药品随用随补, 器材定期检查维护, 发现问题及时送检, 并详细记录原因, 以降低急救物品的损耗, 确保急救过程的使用安全, 保证随时处于备用状态[3]。

3.2 护理人员的管理

3.2.1 加强护理安全教育, 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2] 我科每月安排组织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护士管理办法》, 对医疗、护理纠纷进行个案分析会等, 并及时通报其他科室或医院有关安全信息, 使护士充分认识到护士的行为是法律行为, 受到法律约束, 培养护士的审慎作风和“慎独”能力。不定期培训、考核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安全管理各种规定的掌握程度, 增强护理人员责任感和诚信度,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2.2 加强理论与技术培训 我科因病种多样, 护理人员的专科性不强, 往往造成护理的不到位, 因此护士长有计划地组织科内护士院内各科轮转学习或院外进修学习;科室坚持每月进行1次业务学习、护理查房及“三基”考核;每周1次护理技术操作训练;鼓励护士积极参加护理继续教育学习。

3.2.3 加强护理文件书写质量 病案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文件, 牵涉病人法律问题、医保、赔偿等各种问题, 也是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 护理记录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应及时、准确地记录病人所有抢救措施、医嘱执行情况、采取的护理措施及详细病情发展过程, 禁止出现遗漏、涂改现象。我科护士长不定期组织护士学习护理文件书写规范, 每天检查危重病人护理记录书写质量, 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并修改。抢救过程中, 严格限制口头医嘱使用范围, 我科规定抢救病人时护士执行口头医嘱前要复述一遍, 并简单记录使用时间、药物名称及剂量;事后护士督促医生补记医嘱, 时间要准确, 双方签名, 以保证用药安全。

3.2.4 认真履行告知义务 我科凡是对病人施行的侵入性操作或高费用的检查项目, 在实施前必定向病人或家属讲清楚并在手术同意书或特殊检查同意书上签名后, 方可施行。若病人执意拒绝, 应做好解释, 无效时及时向医生汇报, 并请病人或家属签字为证。对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预后、治疗方案、检查结果等及时与病人或家属进行谈话, 并做好谈话记录及病人或家属签名。

3.2.5 加强基础护理质量 我科护士长每天参加或督促危重病人护理质量, 安排一名护士专门负责危重病人的基础护理, 做到“三短、六洁、四无、八知道”。

3.2.6 认真做好新病人的入院介绍、健康教育和安全知识宣教

3.3 病人的管理

①病人入观察室或转住相关科室时, 认真做好入院评估, 尤其是对昏迷、肢体瘫痪、老年、大小便失禁和长期卧床病人皮肤的评估, 对院外带入的压疮做到及时申报并详细记录在护理病历中, 告知病人和家属其危险性, 班班交接。我院特别注意危重病人的皮肤管理, 成立了压疮申报管理部门, 如发生压疮或院外带入压疮时及时向该部门申报, 则该部门将派专门人员及时到病人床边进行压疮评估、分期、指导处理、回访等。转住相关科室时要进行皮肤情况的交接班, 避免科与科之间的纠纷[4]。②陪护管理:对危重病人, 一律嘱其家属留伴, 并进行相关安全教育。③凡是烦躁病人, 除常规使用床栏外, 必要时对其进行保护性约束, 但需向家属解释其用途及必要性, 并征得同意。④凡危重病人外出检查或转住相关科室时, 必须有医护人员护送;转送前, 要认真、准确评估病情并记录, 途中携带必需的抢救药品和器材, 防止意外发生。

4 体会

随着护理科学的发展和法律制度健全, 如何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已成为现代护理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 护理安全质量是病人选择医院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在急诊观察室危重病人的护理安全管理中, 对照护理安全管理隐患和现有的制度中的薄弱环节, 我科一直在探索、实践、总结, 积极主动采取相应对策, 互相督促, 查漏补缺, 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 护理投诉明显下降, 提高了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 季度病人满意度测评始终在97%以上。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责任感增强, 法律意识增强, 实现了安全第一、第一安全的责任目标。

参考文献

[1]吴迎秋, 袁丽瑛, 林石珠, 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改进护理记录的做法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 2006, 6 (7) :50.

[2]唐玉平, 沈莉, 王爱华, 等.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做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 2006, 6 (9) :57.

[3]温冬娣.急诊护理安全管理探讨[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06, 12 (5) :394.

危重病人护理质量管理制度 篇3

【关键词】实施;专人监管制度;危重病人;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5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306-01

为了更好的实施对危重患者的护理工作,我院在最近两年实施了危重患者专人监管制度,旨在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度和护理满意度[1]。下面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危重患者,分别进行专人监管制度护理方式和常规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结果,现资料统计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2014年01月-2014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危重患者,每组各50例。男60例,女40例。护理组,年龄29岁到79岁之间,平均年龄(57.22±10.80)岁。对照组,年龄29岁到79岁之间,平均年龄(57.63±10.90)岁。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组采用专人监管制度护理方式,就是在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实施一对一的护理服务[2]。

第一,弹性排班,护理人员需要根据工作计划表对自己工作时间需要负责的危重患者进行详细的病情了解和护理监督,对患者的病情做好记录,同时在记录中要规范自己的书写,这样便于其他护理人员能够在交接过程中准确的了解患者的病情状况,在护理期间,患者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的采取救护措施,同时在第一时间通知临床医师做好护理工作[3]。

第二,明确职责[4],护理人员在确定了自己所负责的患者后,就需要对患者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开展护理工作,在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加强对患者的监督和管理操作,明确自己的责任,保证护理服务质量。

第三,尽可能的提高护理质量,护理人员最容易出现漏洞的地方就是护理人员在交接班时对患者的病情信息掌握不当,从而对护理操作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护理人员交接班过程中,前一任负责的护理人员需要根据病情诊断记录等对下一任护理人员做好交接工作,同时对患者的用药量、不良反应、精神状况等需要进行很好的记录和告知[5],这样能够保证下一任护理人员协助临床医师做好护理工作,在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危重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心态,正确的面对疾病,配合医护工作开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在护理服务工作中,对危重患者开展辅助检查,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后,需要及时的汇报给临床医师,降低危重患者的危险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结果和护理满意度。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结果对比

护理组的健康教育、急救管理、病房管理、護理书写记录和医院感染的护理质量结果分别是92.00%、92.00%、96.00%、96.00%和94.00%,和对照组的护理质量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如下表所示:

3.讨论

危重患者是属于我院的重症监护区域,该区域的抢救设备是比较齐全,通常情况下,危重患者的病情是非常严重的,同时患者的病情是变化多段且负责的,因此对于这类型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就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和复杂程度,那么在实际护理过程中,就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护理纠纷事件,同时一旦护理不当,很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开展危重患者的护理工作非常关键。

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危重患者,分别进行专人监管制度护理方式和常规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结果,结果发现护理组患者的护理质量结果和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了实施专人监管制度护理方式对于提高危重的护理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体现了我院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极大的提高危重患者对于护理工作和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丁小容,罗捷,廖花平,刘翠兰.危重病人护理质量专人监控的效果评价[J].护理学报,2006,09:12-14.

[2]戴晓珍,张立荣.护理管理干预对危重病人护理效果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03:157-159.

[3]曲云云.危重病人实行定人监管对ICU护理管理效果的影响[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09:305-306.

[4]吴益芬,郑艳萍.ICU实施危重病人抢救护理讨论制度的效果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01:44-45.

危重病人抢救制度 篇4

一、抢救范围:

凡病人处于危重阶段,有生命危险的即属抢救范围。

二、抢救分类:

1、大抢救:由于各种疾病或外伤所致的呼吸心跳骤停及重度呼吸循环障碍(或衰竭)、急性肝、肾功能衰竭,各种原因导致的重度休克、持续性惊厥、多脏器损伤、重症急腹症、大面积II°以上烧伤、严重感染导致败血症等,危急病人生命时采取的治疗措施均可列为大抢救。大抢救应由本科主任或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人员组织进行。要求组成抢救小组,并要求在病程中记录。

2、中抢救:由于各种疾病或外伤所致的急性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各种原因导致的中度休克,反复惊厥等对病人的生命构成一定威胁时采取的治疗措施可列为中抢救,中抢救应由主治医师组织进行,并要记载在病程记录中。

3、小抢救:由于各种疾病或外伤所致的轻度呼吸循环障碍,各种原因导致的轻度休克,一过性惊厥或晕厥等对病人的生命体征产生影响时采取的治疗措施,或病人出现一过性的明显不适给予即刻处置并需要观察变化一小时以上的可列为小抢救。小抢救由住院医师与在班护士进行,抢救过程也要记录在病历记录中。

三、抢救准备:

1、各病区及相关科室(包括麻醉科、手术室、产房等)需常备抢救车、抢救器械、抢救药品等,指定专人保管,保持固定位置,并有明确标记。定期检查,随时补充,确保药品齐全、仪器性能完好,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2、各科室对常见抢救病种要订出抢救常规,包括抢救程序、措施及所需设备和组织安排,以保证抢救工作及时有效。

四、抢救要求:

1、抢救室专为病人设置,要求环境安静,秩序井然,除医务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得入内。

2、凡多科抢救,其组织者由在场各科医师中职称最高者承担,以保障抢救工作的正常进行,其他人要绝对服从指挥。

3、参加抢救人员要按岗位定位,遵守和抢救常规及时准确地工作,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讨论,制定相应的有效措施。

4、抢救时如病人家属或单位人员不在医院,主管医师应立即通知家属或单位,并报告医务部加以协助。

5、凡抢救病人为保健干部、知名人士、重大事故所致伤员、外宾、涉外单位人员时,均应及时报告医务部及院领导亲临现场。

6、在抢救过程中病人的病情、抢救过程、效果、主持抢救人员的意见以及向家属(或单位)所交代情况等均应及时记入病历。要求应在抢救6小时内完成。

7、每次抢救完毕,要进行小结,计入抢救登记本,并按规定填写危重病人病历登记表上交医务部。

8、抢救时,护理人员要及时到位,按照各种疾病的抢救程序进行工作。护士在医生未到以前,应根据病情,及时做好各种抢救措施的准备,如氧气、吸痰、人工呼吸、建立静脉通道等。在抢救过程中,护士在执行医生的口头医嘱,应复述一遍,认真、仔细核对抢救药品的药名、剂量,抢救时所用药品的空瓶,经二人核对后方可弃去。抢救完毕立即督促医生据实补写医嘱。危重病人就地抢救,病情稳定后,方可移动。

9、抢救时,非抢救人员及家属一律不得进入抢救室或抢救现场,以保持环境安静,忙而不乱。抢救完毕,整理抢救现场,清洗抢救器械,按常规分别消毒以便备用,清点抢救药品,及时补充,急救物品完好率达到100%。

10、认真书写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字迹清晰、项目齐全、内容真实全面,能体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确保护理记录的连续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危重病人抢救工作制度[模版] 篇5

1、为及时有效抢救急危重病员,提高抢救成功率制定本制度。

2、抢救工作应由主治医师资格或以上人员主持。接诊住院医师发现病员病情危重应立即进行抢救,同时将情况报告上级医师。各级医务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急救处置。

3、抢救过程中需请他科会诊或者协助抢救,应及时邀请相关科室参加,紧急情况可以口头或者电话通知。

4、各科室接到抢救急会诊通知,应由主治医师资格及以上人员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参加抢救工作,主治医师及以上人员如因其他医疗工作需要无法及时会诊,应由总住院医师或者值班医师先到达现场参加抢救,同时将情况向上级医师汇报,上级医师在其他医疗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到达现场,指导抢救工作。

5、参加抢救的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各项医疗规章制度和各种技术操作规程,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严防差错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6、因紧急抢救实施口头医嘱,护士必须复述一遍,确定无误后执行,医师应及时补开医嘱。

7、抢救过程应由责任医师及时、详实、准确记录,抢救过程中来不及记录的,应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补记。

8、对于不宜搬动的急危重病员应就地进行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护送至相应病房进一步处理,对立即需手术的病员应及时送手术室施行手术,经治医师应向病房医师或手术医师直接交班,需转院治疗的按转院制度执行。

9、遇重大抢救、突发公共事件应按照相关预案的规定及时报告,组织抢救。凡涉及法律、纠纷的病员,在积极救治的同时应向有关部门报告。

10、各科室应做到抢救器材、设备、药品定人管理、定点放置、定品种数量、定期检修保养,及时消毒灭菌,整理补充,班班清点交接,确保齐全完备,随时可用。

孕产妇急危重症管理制度 篇6

一、设立孕产妇急危重症接诊及出诊登记本、孕产妇急危重症抢救登记本,转运与反馈登记本、急危重症及死亡病例讨论记录本、业务培训登记本等。

二、熟练掌握高危妊娠的基础理论,重点掌握妊娠及分娩并发症(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晚期出血、胎儿宫内窘迫、产科出血、休克、DIC、羊水栓塞、严重感染等)、妊娠合并症(心脏病、肝脏病、肾脏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多脏器功能衰竭、外科合并症等)、妊娠合并性传播疾病/艾滋病以及新生儿急救的基础理论。重点掌握高危孕产妇的识别及急危重症抢救知识,抢救药物药理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等抢救原则和基本知识。掌握危重孕产妇急救的基本技能,具有识别和处理异常分娩的能力,掌握静脉穿刺切开技术,心肺脑复苏,各种监护技术及其结果的识别,合理的输血输液,抢救药物合理应用,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转运途中抢救及监护技能等。

三、急救小组医护人员须具备国家认可的医学专业学历、相应专业的执业资格。助产人员须具有国家认可妇产科执业医师或助产士资格,并取得《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考核合格证》。

四、急救的产科人员配备应与所承担的业务量相适应。人数不得少于8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不得少于4 1 名,产科主任应从事妇产科专业10年以上,并具有妇产科中级以上职称。

五.急救药品和血液制品:缩宫素、前列腺素类制剂、地塞米松、西地兰、罂粟碱、氨茶碱、阿托品、肾上腺素、多巴胺、速尿、纳洛酮、硫酸镁、维生素K1、纤维蛋白原、止血芳酸、肝素、甘露醇、碳酸氢钠、哌替啶、地西泮、晶体液、胶体液、库存血等。

六.建立与辖区转诊单位的网络联系,有明确、通畅的联系电话及联系人,建立登记本。

七.在辖区内公布专用的孕产妇急救电话。急救中心内设有醒目的急救通道和抢救地点标识。

八.接到急救电话后,了解病情,迅速启动抢救小组,携带急救设备与药品,5分钟内出诊,迅速赶赴现场,实施抢救或转运。

九.危重孕产妇到达急救中心,5分钟内由当班产科最高职称的医师到场负责组织抢救,报告急救小组组长。

十.抢救过程中要保存全部药品的安瓿、资料,以备核对。

危重病人护理质量管理制度 篇7

1 危重病人护理的高风险因素

1.1 病情危重、复杂、变化快

危重病人病情危重、复杂、变化快、工作预见性难, 容易造成医务人员工作忙乱、态度急躁, 解释工作不细致、不到位, 处理不及时以及记录不完善, 清醒的病人和家属容易产生对医护人员工作的误解和不满。同时, 病情的发展和转归可能病人的生命安全, 这样很容易引起护理纠纷。

1.2 社会心理因素

当危重病人病情不可逆转导致死亡时, 家属会表现为拒绝接受、抑郁、愤怒, 有时甚至会迁怒医护人员。家属往往对导致病人死亡的每个细节十分关注, 这种强烈的情绪可能进一步加深医护人员与家属之间的误会, 从而引起护理纠纷。

1.3 护患沟通的问题

病人的病情及患病的自然过程或治疗、检查过程的风险都可使病人病情出现反复或加重。若护士与病人或家属沟通不好可导致纠纷的发生。

1.4 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

护士未严格按照医疗护理操作常规和规程工作。如没有按照分级护理制度要求巡视病人, 导致危重病人生命体征、意识等发生病情变化没有及时发现, 延误抢救;又如长期卧床的病人没有严格按时间要求2 h翻身1次并按摩骨突处, 最终导致骨突处压疮的发生等。

1.5 护理技术及专科技术操作欠熟练, 物品管理、配备不全

病人病情发生变化, 护士应尽快开通静脉通道, 但由于病人的条件不佳或护士的应急能力不强, 往往需要穿刺几次或往返多次取物品, 此时, 家属会认为护士未能及时为病人用上药, 延误了抢救而造成病人死亡。

1.6 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

病案是决定民事法律关系和经济法律关系的一种重要依据。一旦发生医疗纠纷, 病案即成为法律上的证据[2]。护理文书是病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护士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重治疗、护理, 轻记录, 常常出现只做不记或记录不及时现象。如果病人恰巧在没有亲属陪伴时死亡, 家属将病人的死亡原因会归咎于护士对病情观察不仔细, 延误了抢救时机造成的病人死亡而引起纠纷, 最终在法律上护理文书将成为护士“不作为”的证据。

2 风险管理与细节管理实施

2.1 强化细节管理理念, 强调风险源于细节

做好细节管理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加强风险管理与细节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可举办各级护理质控人员学习班及全院性的专题讲座, 回顾分析差错发生的原因及病人或家属投诉的事例等, 要求护士应重视细节、关注细节, 从安全的角度把握细节, 不断提高危重病人护理的安全系数。

2.2 健全危重病人护理细节管理机制

参照管理年活动的标准要求, 结合医院的具体情况, 制定并完善了危重病人交接记录单, 内容包括生命体征、治疗护理情况、各种管道、皮肤情况等内容并组织实施。对危重病人进行入院皮肤评估, 对高危皮肤进行告知, 并由家属签字, 对入院有压疮的病人应根据带入压疮评估表进行评估并在危重病人护理记录单上做好记录, 避免了由于交接不具体、不全面而影响下一班护士对病情的观察。

2.3 严格操作规程, 不断完善护理工作的细节流程

危重病人治疗、护理操作多, 对治疗、操作的管理尤为重要, 全院统一了病人一览表及床头牌危重病人醒目标识, 同时, 各病区启用了危重病人的腕带识别, 内容包括姓名、性别、诊断, 强化了危重病人的床边核对交接工作。

对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环节实行流程再造, 如为保证急救仪器, 如呼吸机、除颤仪、电动吸痰器、全自动洗胃机、心电监护仪等时刻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对上述急救仪器进行完好检查流程再造, 确保了急救仪器的及时、准确正常使用。

2.4 关心护士

护士在实施对危重病人的护理过程中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与风险, 护士的身心都感到疲惫。因此, 危重病人的护理质量管理应本着“以人为本, 护理质量至上”的原则, 关心护士, 运用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 强化质量管理的意识, 不断提升护士的服务意识。

2.5 加强护理工作规章制度的落实

强化护士护理工作规章制度的培训与考核, 采取定期考核与随机提问相结合的原则, 力争人人达标。同时, 加强护理质量三级管理组织的督察作用, 护理部、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随机督察危重病人护理质量管理的落实工作, 尤其是对现场的适时督导, 利用护士长夜查房对节假日、双休日、夜班、工作繁忙时的高危时段及能力较低、责任心不强、新来的或刚专科护士等高危人员等的现场督察与指导, 从而保证高危时段及高危人员的护理质量, 保证了危重病人的安全。

2.6 加强与病人或其家属的沟通

相当大一部分危重病人情绪低落, 自认为不可救药;有的产生自卑、孤独感;个别病人为减轻痛苦, 寻求早日解脱而产生轻生的念头。因此, 护士应积极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 了解危重病人的个性与心理, 及早发现异常情况, 帮助病人解除心理压力,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7 提高护理文书书写规范性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病历书写规范手册》, 结合临床实际, 制定护理文书书写规范, 采取自查、互查, 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导, 科护士长每2周检查1次, 护理部定期抽查、督导, 对检查存在问题及时反馈、分析, 有针对性给予指导和帮助, 保证护理文书记录书写规范。

3 体会

护理行业属于高风险职业,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 医疗纠纷的发生也在不断上升。风险管理是一个全新的管理理念, 让护士了解风险管理的作用和目的, 正确认识风险的存在, 重视风险的防范, 做到事前控制及有预见性的干预。通过细节管理转变护士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 使危重病人治疗与护理能得到及时的落实。自觉防范不当引起的护理并发症, 切实落实基础护理, 把质量意识带入工作的每一个环节[3]。

总之, 细节管理日趋科学、标准、规范化, 要求每位护士要注重细节, 把小事做好。做每项操作都要尊重病人、关怀病人;对每个护理环节都应规范化、合理化;把工作做细、做准、做精, 把环节质量控制好, 缺保护理安全, 保证病人安全, 促进危重病人护理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许勤, 王荣.加强护理工作中细节管理的意义与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3) :65.

[2]吕式瑗.护理学基础[M].上海: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190.

危重病人护理质量管理制度 篇8

【关键词】风险管理干预;急诊危重患者;效果分析

Risk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in the care of patients with emergency critical analysis

Hu Juan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ichuan Medical University,Sichuan,luzhou646000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risk management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emergency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o provide basis for clinical emergency care. Methods: our hospital treated 100 cases of emergency recently,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traditional nursing,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after comparing two groups of nursing effect. Results: the team of nursing risk incidence, patient satisfaction were superior to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risk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emergency nursing risk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is worth popularizing in clinical research.

【Key words】:Risk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Emergency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nalysis of the effect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008-02

由于急诊科患者大多病情危重且病情发展很快,病情复杂,抢救几率高、护理工作量大加上患者死亡率、致残率高等高风险因素使得急诊科成为医院高风险科室。因此,急诊科如何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能及时有效的处理护理过程出现的差错,提高急诊抢救水平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1]。风险管理是一种临床医学管理模式即通过对各类风险事件进行明确和评估后制定出对应的护理对策,从而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达到提高护理质量、临床安全的目的[2]。本次研究对我院100例急诊危重患者进行风险管理干预旨在探讨风险管理干预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护理中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这一时期来我院就诊的100例急诊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60例,女患者40例,患者年龄在22-85岁之间。平均年龄 44.1±13.5岁。其中心肌梗死36例,重症颅脑伤20例,脑梗死、脑出血各20例,慢阻肺4例。随机分为数目相等的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疾病、年龄、性别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性。

1.2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进行临床常规护理。

1.2.2 研究组采用风险干预护理,具体如下:

(1)急诊危重患者护理风险的评估,风险管理护理组经过查阅大量的临床资料以及科研数据,对急诊危重患者各个环节出现的风险进行整理分析,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设计危重患者的护理流程图,并按照风险大小、风险发生率来确定护理对策的先后顺序。(2)风险预防 ,风险预防的主要措施是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以及监控风险。①合理布局急诊各个区域,按照以往发生的护理风险来决定临床护理指引,区分抢救区、重症区以及普通诊区,坚持危重患者先抢救的护理流程。②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安排专业技能娴熟的老护士对年轻新进护士进行系统的培训,从而进一步规划急诊护理工作。共同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典型的护理风险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不断提高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及应对风险的处理能力,并通过采取患者满意度来考核护士的护理服务质量,从而鞭策护士认真工作,提升质量。 ③规范急救服务流程以及启动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完善重症患者的转运以及交接班等规章制度,重新修訂护理人员各班的工作职责,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等。(3)护理风险的处理,对于护理风险发生时要具有及时处理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对急诊危重患者的资料登记、院内护理交接记录单等进行完善。不断提高护士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护士的沟通技巧。认真履行知情义务,详细耐心的向患者讲述可能发生的风险,从而使患者和护士共同承担风险。

1.3 评估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后的护理差错、缺陷情况;急诊停留时间、 抢救成功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患者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采用标准差表示、组间行t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住院天数、费用、护理差错、缺陷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等结果都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医院通过对医疗风险进行分析总结,在明确各类医疗分析后制定的一系列的对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从而尽可能的减少医疗风险的发生,保证患者的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因此,将医疗风险管理干预模式用于临床护理工作能有效的规划护理工作程序并提高临床安全性,同时还能有效的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抢救几率和提高护理满意度。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高危科室,由于其急诊量大、患者病情危重以及抢救几率高、因此,护理风险比较常见[3]。因此,在急诊科危重患者实施风险管理干预模式能有效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提高急诊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发现,医护人员由于主观因素也会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如漏查、文字记录潦草不清楚等造成误读、对家属缺乏有效的沟通等。因此,对医护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使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同时还要增强护士的法律风险意识,从法律角度规范护士的书写等日常护理行为。加强护士的责任感,出现问题勇于承担,及时告知责任人并尽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发生[4-5]。

在急诊科危重患者实施风险管理干预模式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住院天数、费用、护理差错、缺陷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等结果都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我们意识到通过急诊护理人员对于急诊风险进行前瞻性的预防控制以及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加强护理风险的应对和处置能力能有效的降低急诊科危重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以及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利于医患关系的改善。

综上所述,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高危科室承担了大量的风险,对急诊危重患者进行风险管理模式能使我们化被动为主动,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同时提高护理满意度,因此,风险管理干预模式对于改善急诊科危重患者的护理質量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文果, 樊国爱, 高海洋,等. 对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J]. 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4, (4):2168-2169

[2]宁丽.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11:159-160.

[3]赵雪红, 程丽君. 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 中国急救医学, 2005, 25:130-131.

[4]张梅清, 吴耀建, 邹佩珍,等. 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批量外伤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27:308-309.

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篇9

一、重危患者的抢救工作,一般由科主任、正(副)主任医师和护士长组织,科主任、正(副)主任医师主持抢救工作。科主任或正(副)主任医师不在时,由职称最高的医师主持抢救工作,但必须及时通知科主任或正(副)主任医师或本科听班人员。特殊患者或需跨科协同抢救的患者应及时报请医务科、护理部和分管院长,以便组织有关科室共同进行抢救工作。

二、各科室接到抢救急会诊通知,应由主治医师资格及以上人员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参加抢救工作。主治医师及以上人员如因其他医疗工作需要无法及时会诊,应由值班医师先到达现场参加抢救,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延误抢救。同时将情况向上级医师汇报,上级医师在其他医疗工作结束后及时到达现场,指导抢救工作。

三、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各项医疗规章制度和各种技术操作规程,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严防差错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四、参加抢救工作的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主持抢救工作者的医嘱,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将医嘱执行情况和病情变化报告主持抢救者。医生护士要密切合作,执行口头医嘱时护士应复诵一遍,并与医师核对无误后执行。抢救结束后,医师要即刻据实补记医嘱。

五、抢救过程应由责任医师及时、详实、准确记录,抢救过程中来不及记录的,应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补记。

六、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日夜应有专人负责,对病情抢救经过及各种用药要详细交待,所用药品的空安瓿经二人核对方可弃去。各种抢救物品、器械用后应及时清理、消毒、补充、物归原处,以备再用。房间进行终末消毒。

七、安排有权威的医务人员及时向患者家属或单位讲明病情及预后,以期取得家属或单位的配合。涉及到医疗纠纷及法律法规的,要及时报医务科、护理部等相关职能部门。要及时与患方签署《病危病重通知书》,一式两份,一份归病历中保存,另一份交患方保存。

八、需跨科抢救的危重病人,原则上由医务科或分管院长领导抢救工作,并指定主持抢救工作者。

九、抢救工作期间,药剂、检验、放射或其他特检科室,应满足临床抢救工作的需要,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拒绝或推迟,总务后勤科室应保证水、电、气等供应。

胃镜室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篇10

1、在检查过程中,如患者病情危重应有家属在候诊时陪同等候,随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遇到意外情况及时通知胃镜室医务人员。

2、如患者接受胃镜检查时出现意外,应立即停止检查,并投入抢救。胃镜室医务人员应在第一时间通知患者所在病区或门诊的值班医师、科主任指导抢救,同时报告医务科和分管院长。

3、胃镜检查室医务人员应随时观察受检者胃镜检查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及时询问患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4、胃镜检查室备有氧气、抢救药品、简易呼吸囊等抢救设备。

5、科室人员按我院抢救车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抢救药品及器械,保证功能完好,处于可使用状态。

6、胃镜室护士应具有初步的抢救知识,在专科医生到来前,应做到给患者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等处理。

7、胃镜检查开单医生必须在检查单上注明下列情况:(1)是否有药物过敏史(2)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者(3)明显脊柱畸形患者(4)食道梗阻及静脉曲张患者(5)精神病者(6)耳聋者(7)怀疑有休克或者消化道穿孔者(8)相关检查有特殊情况者给予注明。

8、经治医生按病情要求,须在抢救结束6小时内补记抢救病程记录。

9、抢救时,非抢救人员及家属一律不得进入抢救室或抢救现场,以保持环境安静,忙而不乱。必要时保卫科维护抢救现场秩序。

10、抢救结束后根据患者病情送入所在科室或ICU进一步观察和治疗。

危重病人护理质量管理制度 篇11

1 输注途径错误

输注途径错误是指肠内营养剂误输入其他输注系统, 如静脉输液通路、腹腔透析管路、腹腔引流通路或氧气管。输注途径错误可能导致血源性感染、肺部感染及误吸等严重并发症, 从而导致病情加重, 甚至导致病人死亡。因此, 避免此类并发症的发生极其重要。笔者认为,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防止或减少输注途径的发生。 (1) 使用专业喂养输注系统。专用喂养泵管有颜色标记, 且专用接口无法与其他管路连接, 从而可减少输注途径错误的发生。 (2) 实行输注管路的标识。危重病人各种管路比较多, 如鼻胃管、中心静脉置管及各种引流管等, 从而增加输注途径错误的发生。在重症医学科对各种管路进行标识, 能够使清楚分辨各种管路的用途及意义, 从而减少输注途径错误的发生。 (3) 加强对护士的培训。护士是肠内营养的执行者, 因此, 加强对护士有关肠内营养的培训, 提高护士对肠内营养管颜色、标识的认识, 能够避免输注途径错误的发生。总之, 使用专业喂养输注系统、对各种管路进行标识及加强护士培训能够减少及避免输注途径错误的发生。

2 非计划性拔管

非计划性拔管即肠内营养管意外拔除是肠内营养的常见并发症。危重症病人常出现躁动、惊恐、谵妄等意识障碍, 从而引起肠内营养管的意外拔除。医护人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 (1) 加强沟通可以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危重病人常因疾病痛苦、对环境陌生等出现躁动, 引起治疗不配合, 从而导致意外拔管的发生。因此, 医护人员需与病人进行交流, 让病人对自己病情及周围环境有一定了解, 减少其恐惧心理及躁动, 从而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 (2) 适当镇静。危重病病人常因气管插管、各种外伤而出现疼痛等, 从而引起意外性拔管的发生。适当镇痛、镇静能够减少病人痛苦, 避免紧张情绪等, 减少躁动发生, 从而避免意外拔管的发生。 (3) 加强护理培训。重症病人常因移动不当, 病人出汗、分泌物、排泄物使胶布失去黏性无法固定等原因引起肠内营养管意外拔管, 规范操作如约束、翻身、移动等, 对ICU护士进行专科技术培训, 特别是低年资护士培养, 完善意外拔管报告处理流程。

3 腹泻

腹泻是肠内营养最常见的胃肠道并发症, 发生率为20%~40%[3]。腹泻常见原因有营养输入过量、输入速度太快、管饲温高太低、营养液配方受污染、低蛋白血症、不能耐受乳糖、胃肠道感染等。为防止肠内营养导致腹泻, 肠内营养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 控制输注速度。喂养速度从20mL/h开始, 根据机体耐受情况逐渐增加, 条件允许可使用喂养泵输注。 (2) 使用加热器。 (3) 防止营养液污染。鼻饲污染的营养液是导致腹泻的常见原因, 因此, 需防止营养液及输注管污染。每日更换输液管, 瓶子开启后8h内使用, 冰箱内保存不超24h;肠内营养液的准备和实施应严格无菌操作。 (4) 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制剂。根据不同的病人选择合适的营养配方, 如因营养配方导致腹泻, 可选择膳食纤维高的营养物质, 如米汤及米粉匀浆等。

4 皮肤烫伤

皮肤烫伤是使用恒温加热器的常见并发症。为避免营养液导致的腹泻, 常使用恒温加热器进行管外加温。如果加热器位置放置不当或加热器位置随病人的体位而改变, 有时会直接接触病人皮肤, 而危重病人往往意识障碍不能感知冷热或建立人工气道无法用语言表达。若护士不能及时发现, 可使病人颜面、耳朵、颈部、肩部等部位皮肤的烫伤。因此, 使用加热器加温时加热器不能接触到病人皮肤, 翻身体位改变后要及时调整加热器的位置, 躁动的病人要密切观察, 或用毛巾包裹加热器, 避免与病人身体直接接触, 防止病人皮肤烫伤, 保障病人安全。

5 误吸

误吸是肠内营养最严重的并发症。误吸原因有床头未抬高, 喂养管位置不当, 高危病人如体弱、昏迷、神经肌肉疾患的反流、喂养管太粗常致胃、食管括约肌反射, 胃排空延迟或胃潴留。护理过程中要做到在肠内营养输注中无医学禁忌的情况下, 床头始终需要抬高30°~45°, 可减少胃液反流, 降低肠内营养相关肺炎的发生, 输入前及输入中应鉴别及调整营养管位置, 可改用鼻肠管或空肠造口置管, 可改用较细软的小孔喂养管, 气管插管气囊充气适当, 并行声门下负压吸引避免反流时误吸。采用喂养泵喂养, 每次肠内营养前后确认饲管位置, 记录饲管的类型、顶端位置、外端标记或刻度。经胃喂养的病人48h内应每隔4h检测1次胃残余量, 胃残余量大于250 mL暂停使用, 并遵医嘱给予胃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莫沙比利等使用。病人每次翻身放平床头前应暂停喂养。若从气道吸出类似营养液的痰液, 立即暂停喂养并使用纤维支气管镜清除误吸物。

6 糖代谢障碍

高血糖是肠内营养过程中主要代谢并发症, 可发生于糖耐量正常者和危重病人等, 而糖耐量减低及糖尿病病人尤为多见。高血糖原因有配方中糖类比例偏高, 单位时间内输入的营养素浓度过高, 口服降糖药量或胰岛素量不够, 应激高血糖。根据病人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肠内营养剂, 如糖尿病专用型肠内营养制剂的糖成分70%是木糖淀粉和玉米淀粉都是缓释淀粉, 30%为果糖, 能延缓糖的吸收速度, 具有较好的控制血糖作用。采用24h持续输注营养液, 血糖波动最小。配合外源性胰岛素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高血糖的发生。微量泵持续静脉注射胰岛素, 护理上要定时监测末梢血糖水平, 血糖增高病人根据血糖变化, 调整输注速度和胰岛素用量。胰岛素输注初始1h~2h监测1次, 血糖稳定后每4h监测1次。危重症病人血糖控制<8.3mmol/L, 注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低血糖原因有使用降糖药或胰岛素者突然中断管饲或管饲后呕吐;不必要应用或过量使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严重应激状态逆转后未及时调整降糖药剂量;糖皮质激素或拟交感神经类药物的停用或减量;存在胃轻瘫;严重肝肾损害。危重病人低血糖常使病情加重, 甚至死亡。严格控制血糖增加低血糖风险, 血糖低于正常立即停止胰岛素输入, 并加强监测。停用营养液时要逐渐减少剂量与速度。

总之, 肠内营养是危重病人的重要营养支持途径, 然而, 不恰当的输注管路、营养配方及护理操作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选择合适的输注管路、营养配方、输注途径及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能够有效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Runyon BA, Squier S, Borzio M.Translocation of gut bacteria inratswith cirrhosis to mesenteric lymph nodes partially explains thepathogenesis of 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J].J Hepatol, 1994, 21 (5) :792-796.

[2]Rice TW, Swope T Bozeman S, et al.Variation in enteral nutritiondelivery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J].Nutrition, 2005, 21 (728) :786-792.

危重孕产妇联合救治制度 篇12

一、为确保孕产妇安全分娩,提高危重孕产妇抢救成功率,切实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为危重孕产妇提供最佳的个性化综合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有效缩短危重孕产妇患者平均住院日及控制危重孕产妇患者平均住院费用,凡遇疑难、危重孕产妇病例,或者本专业范围以外的涉及多专科情况时,应及时申请多学科联合会诊、救治,共同讨论制定诊疗方案。

二、成立危重孕产妇的会诊和联合抢救领导小组,负责对危重孕产妇的会诊和联合抢救的领导和管理。对疑难、危重孕产妇,特别是涉及多专科的危重孕产妇,建立由医务科组织协调,多学科专家参与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由专科医师提出申请,经科主任同意后提前一天向医务科申请提交《院内多学科会诊申请联合会诊申请表》(紧急情况除外)。

三、紧急情况下危重孕产妇多学科联合会诊:如涉及多专科急诊手术、术前会诊病人、急危重症孕产妇患者抢救会诊,医务科接到产科提交书面申请或者紧急电话要求后立即开始组织会诊抢救,各受邀科室接到通知后必须按急会诊管理规定及时派专家到现场参加会诊、讨论和联合抢救工作。病情危重,对于需要立即急救的危重孕产妇,接诊医师要及时向本机构负责人报告,组织本机构和辖区高危孕产妇急救专家组专家开展联合急救,避免出现医疗处理延误,提高抢救成功率。

四、各临床和医技科室必须积极有序地配合危重孕产妇多学科联合救治工作,各临床科室要设专人负责会诊联络,以保证接到会诊通知后能够及时安排人员参加危重孕产妇多学科联合救治工作。

五、多学科联合会诊讨论的内容包括:患者目前的诊断、治疗方案是否准确、适宜,需进一步做的相关检查,目前患者最需解决的问题、手术方式、并发症的处理、预后分析,确定今后诊疗方案,最好将讨论结果记录于病历中。

六、组织会诊科室需提前做好会诊准备,受邀请会诊专家需按时到达会诊地点,认真负责完成会诊工作,会诊后,应及时书写会诊记录。

七、受邀科室严格按照邀请科室确定的时间、地点准时参加,对于紧急情况下发出的危重孕产妇多学科联合会诊,按照急会诊时间要求,10分钟到达。

八、医务科将多学科联合会诊模式列入医疗管理的常规工作,由医务科主要负责协调,并负责监督制度落实,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持续改进危重孕产妇多学科联合救治质量加以改进。

重症监护室危重病人护理常规 篇13

一、ICU患者一般护理常规

1.迅速及时接待患者,将患者安置于抢救室或重症病房,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做好患者及家属的人院(科)宣教。2.及时评估: 包括基本情况、主要症状、皮肤情况,阳性辅助检查,各种管道,药物治疗情况等。

3.急救护理措施: 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视病情及药物性 质调整滴速),吸氧(视病情调整用氧流量),心电监护,留置导尿,保暖,做好各种标本采集,协助相应检查,必要时行积极术前准备等。4.卧位与安全

(1)根据病情采取合适体位。

(2)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昏迷患者应及时吸出口鼻及气管内分泌物,予以氧气吸入。

(3)牙关紧闭、抽搐的患者可用牙垫、开口器,防止舌咬伤、舌后坠。(4)高热、昏迷、谄妄、烦躁不安、年老体弱及婴幼儿应加用护栏,必要时给予约束带,防止坠床,确保患者安全。

(5)备齐一切抢救用物、药品和器械,室内各种抢救设置备用状态。5.严密观察病情:专人护理,对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出血情况、Spo2、CVP、末梢循环及大小便等情况进行动态观察;配合医师积极进行抢救,做好护理记录。6.遵医嘱给药,实行口头医嘱时,需复述无误方可使用。

7.保持各种管道通畅,妥善固定,安全放置,防止脱落、扭曲、堵塞;严格无菌技术,防止逆行感染。

8.保持大小便通畅:有尿潴留者采取诱导方法以助排尿,必要时导尿,便秘者视病情予以灌肠。

9.视病情予以饮食护理: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满足机体对营养的基本需求;禁食患者可予以外周静脉营养。10.基础护理

(1)做好三短九洁、五到床头(三短:头发、胡须、指甲短;九洁:头发,眼、身、口、鼻、手足、会阴、肛门、皮肤清洁;五到床头:医、护、饭、药、水到患者床头)。

(2)晨、晚间护理每日2 次;尿道口护理每日2 次;气管切开护理每日2次;注意眼的保护。

(3)保持肢体功能,加强肢体被动活动或协助主动活动。

(4)做好呼吸咳嗽训练,每2h协助患者翻身、拍背、指导作深呼吸,以助分泌物排出。

(5)加强皮肤护理,预防压疮形成。

11.心理护理: 及时巡视、关心患者,根据病情与家属多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以取得患者信任、家属的配合和理解。

二、高热患者护理常规

1.观察要点

(1)体温升降的规律、热型及伴随症状。

(2)神经系统症状,如有无意识障碍、昏迷、惊厥等。(3)脉搏频率、节律及与体温升高的关系。(4)呼吸节律、频率及血压变化。

(5)有无皮疹及皮疹形状、颜色、分布、出疹日期、出疹顺序特点,有无出血点、紫癜。

(6)降温时要注意观察体温下降情况及有无大汗虚脱等现象。2.护理措施

(1)一级护理,绝对卧床休息。

(2)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不低于3000ml。不能进食者按医嘱给予静脉输液或鼻饲。

(3)每4h测一次生命体征,必要时测量肛温。采取降温措施后,30min 复测体温并记录。体温骤降至36℃以下时,停止降温并酌情保暖,注意观察有无大汗、虚脱、血压下降等现象。

(4)降温:①头部及大血管分布区放置冰袋。②温水或酒精擦浴,也可交替进行。③肠道无疾病者,可用4℃冰生理盐水50 ~150ml 低压保留灌肠。④持续高温不退者,按医嘱给予药物降温。注意避免体温骤降发生虚脱。

(5)饭前、饭后、睡前协助患者用温水漱口。口腔有炎症、溃疡、出血或不能漱口者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口腔2~3 次,溃疡处涂以冰硼散每日3~4 次,口唇干裂者涂以唇膏保。

(6)及时擦干汗液,清洁皮肤、更换衣物,协助年老体弱及危重患者翻身,预防压疮的形成。

(7)对谵妄、烦躁不安、昏迷的患者应加床挡以防坠床。

(8)对老年患者出现持续高热时,应慎用解热镇痛药,使用时不宜过量以免造成脱水,甚至发生急性循环障碍、出现血栓的可能。降温的

同时补充体液极为重要。

(9)对高热原因待查,疑似传染病者,先行一般隔离,确诊后再按传染病处理。3.健康教育

告知家属患者出现再次寒颤、高热时要及时通知医务人员,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

三、昏迷患者护理常规

1.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T、P、R、BP)、瞳孔大小、对光反应。(2)评估GLS意识障碍指数及反应程度,了解昏迷程度,发现变化立即报告医师。

(3)观察患者水、电解质的平衡,记录24h出入量,为指导补液提供依据。

(4)注意检查患者粪便,观察有无潜血阳性反应。2.护理措施

(1)操作时,首先要呼唤其姓名,向患者和家属解释操作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2)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随时清除气管内分泌物,及时吸氧、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抬高床头30~45°或给予半卧位,促进脑功能恢复。

(3)保持静脉输液通畅,严格记录所用药物及量。

(4)保持肢体功能位,定期给予肢体被动活动与按摩,预防手足挛缩、变形及神经麻痹。

(5)预防泌尿系感染,尿失禁或尿潴留的患者留置导尿,定时消毒尿道口、膀恍冲洗、更换尿袋。

(6)保持大小便通畅,便秘者给予缓泻剂或灌肠。

(7)每日进行口腔护理两次,可涂石蜡油(唇膏)防止唇裂;定时床上擦浴和会阴冲洗,更换衣物维持清洁与舒适。

(8)躁动者应加床档,适当给予约束;意识障碍伴高热抽搐、脑膜刺激征时,应给予有效降温并放置牙垫,防止咬伤舌颊部;固定各种管路,避免滑脱。使用热水袋时水温不易超过50℃,不能直接接触皮肤,防止烫伤。(9)定时翻身拍背,刺激患者咳嗽,及时吸痰,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预防肺部感染。

(10)每1 ~2h翻身一次,应用气垫床,骨突出部分加用海绵垫,保持床单位整洁、平整,预防压疮形成。

(11)摘除隐形眼镜交家属保管。患者眼险不能闭合时,定时用生理盐水擦洗眼部,用眼药膏或凡士林油纱保护角膜,预防角膜干燥及炎症。

3.健康教育

(1)取得家属配合,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意识恢复训练,帮助患者肢体被动活动与按摩。

(2)做好心理护理,关心鼓励患者,使患者认识到自已在家庭和社会中存在价值,以增加战胜疾病信心。

四、休克患者护理常规

1.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T、P、R、BP)、心率、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有无呼吸浅快、脉搏细速、心率增快、脉压减小< 20mmHg、SBP 降至< 90mmHg以下或较前下降20 _ 30mmHg、氧饱和度下降等表现。

(2)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状态(意识状态反映大脑组织血液灌注情况),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射,是否有兴奋、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反应迟钝、昏迷等表现。

(3)密切观察患者皮肤颜色、色泽,有无出汗、苍白、皮肤湿冷、花斑、紫绀等表现。

(4)观察中心静脉压(CVP)的变化。

(5)严密观察每小时尿量,是否<30ml/h;同时注意尿比重的变化。(6)注意观察电解质、血常规、血气、凝血功能及肝肾 功能等检查结果的变化,以了解患者其他重要脏器的功能。(7)密切观察用药治疗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2.护理措施

(1)取平卧位或休克卧位,保持病房安静。

(2)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需要时行深静脉穿刺术,根据血压情况随时调整输液速度,监测CVP,做好配血、输血准备。(3)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做好一切抢救准备。

(4)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氧、吸痰,根据病情调节氧流量,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5)准确记录24h出入量,观察每小时尿量、颜色、尿比重,注意电解质的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6)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预防压疮,注意保暖。

(7)做好各种管道的管理与护理,预防感染。

(8)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疏导。烦躁不安的患者适当加以约束。(9)严格交接班制度,交接班时要将患者的基础疾病、诊治经过、药物准备情况、患者目前情况、特殊医嘱和注意事项等详细进行交接班,每班要详细记录护理记录。3.健康教育

(1)进行心理指导,使患者及家属克服对疾病的恐惧感。(2)指导患者及家属对诱发休克出现的疾病进行预防。(3)指导患者按时服药,定期随诊。

五、咯血患者护理常规

1.观察要点

(1)生命体征及咯血的性状、量,咯血后痰带血的情况。

(2)窒息的表现,如喷射性大咯血过程中,咯血突然停止,患者出现神色紧张、目瞪口张、呼吸困难、挣扎坐起、颜面发绀、大汗淋漓等。

(3)有无再咯血征象,如胸闷、烦躁、面色苍白、出冷汗、呼吸音减弱、粗糙或有啰音、管状呼吸音等。2.护理措施

(1)给予心理安慰,进行必要的解释,保持情绪稳定。

(2)少量咯血时,嘱患者卧床休息。大咯血时,绝对卧床休息,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或患侧卧位,嘱患者不要屏气,轻轻将血咯出。

(3)咯血后,协助患者清洁口腔,更换衣物,倒掉体液,避免产生不良刺激。

(4)大咯血时暂禁食。病情稳定及少量咯血者,可进温热的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进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5)止咳镇静:剧烈咳嗽可用祛痰镇咳剂。禁用吗啡等抑制呼吸的药物。大咯血患者夜间慎用催眠药,防止熟睡中咯血不能及时排出,引起窒息。

(6)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咯血征象,立即通知医师,协助患者侧卧,取头低脚高位,轻拍背部将血咯出。无效时,可直接用吸引器抽取,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7)每30min至2h测一次生命体征,并记录护理记录单。(8)按医嘱给予止血药、抗生素、输血补液等。(9)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或灌肠。

(10)病因未明确时,暂行呼吸道隔离。(11)备齐抢救药品及器械。3.健康教育

(1)嘱其家属陪伴和安慰患者。

(2)嘱家属如发现患者烦躁、气促、冷汗、紧张、突然坐起等征象,及时通知医务人员。

六、气管切开患者护理常规

1.观察要点

(1)注意倾听患者主诉,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Spo2变化,特别是气管切开术后三大的患者应重点加强巡视,床旁应备气管切开包。

(2)观察气管分泌物的量及性状。

(3)观察缺氧症状有无改善。(4)严密监测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如出血、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等。2.护理措施

(1)病室空气新鲜,定时通风,保持室湿22~24℃左右相对湿度60%。

(2)工作人员在护理者时要严格无菌操作,洗手,带口罩、戴手套。(3)正确吸痰,防止感染。

①首先要掌握好恰当的吸痰时机,一般是在床旁听到患者咽喉部有痰鸣音;患者出现咳嗽或呼吸机气道压力升高有报警;发现氧饱和度突然下降等情况时给予吸痰。

②先将吸痰管插人气道超过内套管1~2cm,再开启吸痰负压,左右旋转边退边吸,切忌在同一部位长时间反复提插式吸痰,吸痰负压不能过大,以防损伤患者气道粘膜;吸引时间一次不超过15 秒。

③吸痰前后应充分给氧,吸痰管吸一次换一根,顺序为气道、口腔、鼻腔。

④遵医嘱配置气道湿化液,每24h更换一次,气管内滴入水份约200ml/ 日左右,平均每小时约10ml,可在每次吸痰前后给予。

(4)手术创面的护理:贴皮肤面以油纱布覆盖,常规每日严格无菌操作下更换敷料两次,并注意观察切口愈合情况,有无感染等征象及分泌物颜色,切口感染后分泌物多呈草绿色或铜绿色,一旦出现应及时进行分泌物培养,以便指导临床用药。

(5)使用带气囊的的气管导管时,要随时注意气囊压力,防止漏气。(6)每日检查套管固定是否牢靠,套管采用双带打手术结法固定,松

紧以能容一指为度。随时调节呼吸机支架,妥善固定呼吸机管道,使气管套管承受最小牵拉,防止牵拉过度致导管脱出。

(7)保持内套管通畅。取出内套管的方法是:左手按住外套管,右手转开管上开关后取出,以防将气管套管全部拔出。

(8)维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室内温度和湿度,有条件者可用蒸汽吸入疗法。

(9)保持口腔清洁、无异味,口腔护理每日两次。

(10)对于原发病已痊愈或减轻,喉梗已解除,作拔管准备工作:试行堵管,可先堵1/3 ~1/2,观察有无呼吸困难现象,观察24h,呼吸通畅,可行完全性堵管,观察24~48h后拔管。对于因非喉部疾病行气管切开者,如无气管插管等喉部可能损伤的病史者,可于呼吸功能衰竭纠正后,直接全堵管进行观察,并于24h 后拔管。拔管1~2 天内应严密观察。3.健康教育

(1)吸痰前应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减少患者的焦虑和紧张。(2)佩带气管套管出院者,应告知患者及家属:

①不可取出外套管,注意固定带是否固定牢固,以防套管滑出发生意外。

②沐浴时防止水渗入气管套管内,教会患者及其家属清洁消毒内套管的方法,告诉患者气管切开术迟发性并发症的症状和体征。

七、气管插管患者护理常规

1.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SPO2 变化。(2)注意观察导管插入的深度。(3)观察气管分泌物的性质、颜色。

(4)拔管后的观察:①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观察呼吸道是否通畅,呼吸交换量是否足够,皮肤黏膜色泽是否红润,同时遵医嘱行血气分析。②观察有无喉头水肿、黏膜损伤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处理。2.护理措施

(1)病室空气新鲜,定时通风,保持室温22 ~24℃左右,相对湿度60%。

(2)工作人员在护理患者时要严格无菌操作,洗手,带口罩,戴手套。

(3)无论是经鼻腔或口腔插管均应注意固定牢固,做好标记;防止口

腔插管时牙垫脱落;注意导管插入的深度及插管与头颈部的角度。(4)气囊管理:定时监测气囊压力,在给气囊放气前或拔除导管前,必须清除气囊上滞留物。

(5)保持气管插管通畅,及时有效的进行气管内吸痰:吸痰管吸一次换一根,顺序为气道、口腔,鼻腔;吸痰前后应充分给氧:一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 秒,吸痰过程中出现气管痉挛、紫绀、躁动不安等情况应停止吸痰,立即通知医师处理。

(6)根据患者的病情,遵医嘱给予适量的止疼药或镇静药

(7)气道湿化:人工气道建立后,上气道的湿化、温化功能缺失,易导致痰液潴留、结痂等并发症应加强气道湿化(遵医嘱配置气道湿化液,每24h更换一次,气管内滴人水份约200ml/日左右,平均每小时约10ml,可在每次吸痰前后给予)。

(8)保持气管插管局部清洁,固定气管插管的胶布如被污染应立即更换,每天做口腔护理两次。

(9)为减少气囊对气管壁的压力,在充气时可采用两种方法:最小漏气技术(MLT)或最小闭合容积技术(MOV)。①最小漏气技术: 套囊充气后吸气时容许不超过50ml的气体从套囊与气管壁间的空隙漏出。先把套囊注气至吸气时无气体漏出,然后以0.1ml/次进行套囊放气,直到吸气时有少量气体漏出为止。②最小闭合容积技术: 套囊充气后刚好吸气时无气体漏 出。先把套囊注气至吸气时无气体漏出,然后以0.1ml/次进行套囊放气,听到漏气声后向套囊内注气0.1ml/次,无漏气即可。

(10)经鼻或经口插管拔管方法:①原发病治愈应适时拔管,并向患者做好解释,取得患者合作。②如无禁忌症,以床头抬高30°以上为宜,以减少返流和误吸。③吸引气管插管以上及经口腔排出堆积在套囊以上的分泌物,因其在套囊放气后可被吸入到下呼吸道。④吸入高浓度氧数分钟(4~6L/min),将套管内气体放出。⑤将吸痰管放入气管插管略超过其长度,边吸痰边拔管,以防积存在气管内套管周围的分泌物被误吸。⑥拔管时在呼气相将导管拔除,以便拔管后第一次呼吸是呼出气体,防止咽部分泌物吸入;一旦导管拔除后,将患者头转向一侧,防止口腔内分泌物误吸入气道。⑦拔管应尽量在白天进行,以便观察病情与及时处理拔管后发生的合并症。

(11)拔管后的护理:①持续吸氧4h内禁食,以防食物返流,因为此时声门关闭功能及气道反射功能不健全。②禁止使用镇静剂,因在拔管后如有烦躁可能是缺氧的表现。③给予定时翻身、叫背,鼓励患者

咳嗽、咳痰。3.健康教育

(1)吸痰前应与患者做好有效的沟通交流,减少患者的焦虑和紧张。(2)拔管后鼓励患者主动咳嗽、咳痰。

八、使用呼吸机患者护理常规

1.观察要点

(1)观察神志、瞳孔、心率、血压、SpO2变化。

(2)评估患者的面色,肢体活动,自主呼吸的力量;注意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及自主呼吸与呼吸机辅助呼吸的配合情况。

(3)观察呼吸机工作是否正常,了解呼吸机报警原因,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4)每日行动脉血气分析,了解pH、PaO2、PaCO2的变 化,根据变化调整呼吸机参数。发现酸、碱中毒时,及时对症处理。(5)观察痰量及性状,了解有无肺部感染或肺水肿等。2.护理措施

(1)保持管道连接紧密,各种导线,传感线无松脱。预设潮气量(VT)6~8ml/kg,频率(RR)16~20次/分,吸/呼比(1:E)1:1.5~2,吸入氧浓度(FiO2):40%~60%。

(2)向清醒患者及家属解释使用呼吸机的目的,取得合作,消除恐惧心理。

(3)保持气道通畅,及时吸痰,吸痰前后要予以3min纯氧吸入,以防止吸痰造成的低氧血症;并妥善固定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套管;严格无菌操作。

(4)呼吸机通气过度可导致血压下降,未经医师同意护士不可任意调节呼吸机参数。

(5)保持湿化罐内无菌蒸馏水或注射用水于正常刻度范围内。保持吸入气体温度在32 ~34℃。

(6)保持呼吸机管路中的集水杯方向向下,且处于最低点,以免集水阻塞管路或流入患者气道内或返流入湿化罐,勤倒集水杯内集水。(7)呼吸机管道一人一换,长期带机患者应每周更换。

(8)呼吸机管道和人工气道加接螺纹管,以免牵拉刺激引起气道损伤和人工气道脱出。

(9)注意患者体位的舒适度,避免人工气道与患者气管成角、人工气道扭曲、折叠、滑出或接头松脱。

(10)有心血管功能不良、血容量不足、高龄、原有低血压,易导致低

血压,应采取相应措施,维持循环稳定。(11)胸部物理治疗每4h 一次。

(12)遵医嘱使用镇静剂,并在护理记录上准确记录用法用量及患者用药后状况。

(13)呼吸机旁备简易人工呼吸器,如遇呼吸机功能丧失或停电,先将氧气管与简易人工呼吸器相连,按操作程序先用气囊通气,直至问题解决。

(14)重视患者的心理问题,理解与疏导,让患者熟悉病房环境,了解呼吸机治疗的目的及配合方法,建立护患之间有效的沟通交流方式,可备纸笔或写字板等非语音交流形式,鼓励患者主动加强自主呼吸,争取早日脱机。3.健康教育

吸痰前应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减少患者的焦虑和紧张。

九、深静脉置管患者护理常规

1.观察要点

(1)观察置管的长度、时间。

(2)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渗液、分泌物等感染征象。

(3)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注意有无寒战高热等全身感染征象。2.护理措施

(1)保持穿刺点皮肤的清洁、干燥,每日换药一次,疑有污染随时更换。

(2)妥善固定导管,导管各连接处用无菌纱布包裹,防止脱落。

(3)深静脉测压通道连接专用延长管和三通,禁止连接头皮针、肝素帽。输液通路连接处尽量少用头皮针和肝素帽,一个肝素帽最多插头皮针2~3 根,肝素帽3~5天更换一次; 每次输液完毕,不需维持通道者,用肝素液和生理盐水脉冲式正压封管。

(4)及时更换液体,测压后及时打开输液通道,以避免血液回流引起导管堵塞。

(5)血管活性药物应单通道泵入,连接专用微泵延长管在深静脉管近端;防止速度过快或过慢,影响药物疗效;如需快速输液、输血应直接连接三通,TPN、血液制品、普通液体不能在同一静脉通道输入。(6)拔除导管后按压穿刺点5min,用消毒液消毒局部,并用无菌敷料覆盖24h以上,防止出现局部血肿。

(7)若深静脉导管被血凝块堵塞不通或是半通状态,立即用空针向外抽吸,切勿将血凝块冲入血管内,否则易导致血栓栓塞;若回抽不

畅,应拔除导管。3.健康教育

(1)嘱患者如发现局部皮肤有红、肿、渗液、分泌物等征象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2)嘱患者及其家属如出现寒战高热等全身感染征象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十、胸腔闭式引流护理常规

1.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2)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及水柱波动范围。

(3)观察引流管处伤口的情况。

(4)拔管后观察:有无胸闷、呼吸困难、切口漏气、渗液、出血、皮下气肿等症状。2.护理措施

(1)保持管道的密闭和无菌:使用前注意引流装置是否密封,胸壁伤口引流管周围,用油纱布包盖严密,更换引流瓶时,必须先双重夹闭引流管,以防空气进入胸膜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2)胸腔闭式引流术后常置患者于半卧位,以利呼吸和引流。鼓励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和深呼吸运动,利于积液排出,恢复胸膜腔负压,使肺扩张。

(3)闭式引流主要靠重力引流,水封瓶液面应低于引流管胸腔出口平面60cm,任何情况下引流瓶不应高于患者胸腔,以免引流液逆流入胸膜腔造成感染;定时挤压引流管,每30~60min一次,以免管口被血凝块堵塞;水柱波动的大小反应残腔的大小与胸腔内负压的大小,正常水柱上下波动4~6cm,如水柱无波动,患者出现胸闷气促,气管向健侧偏移等肺受压的症状,应疑为引流管被血块堵塞,需设法挤捏或使用负压间断抽吸引流瓶短玻璃管,促使其通畅,并通知医师。①挤压方法为: 用止血钳夹住排液管下端,两手同时挤压引流管然后打开止血钳,使引流液流出。②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最简单的方法: 观察引流管是否继续排出气体和液体,以及长玻璃管中的水柱是否随呼吸上下波动,必要时请患者深呼吸或咳嗽时观察。

(4)运送患者时双钳夹管;下床活动时,引流瓶位置应低于膝关节,保持密封。

(5)每日更换水封瓶,作好标记,记录引流量,如是一次性引流瓶无

需每日更换。

手术后一般情况下引流量应小于80ml/h,开始时为血性,以后颜色为浅红色,不易凝血。若第一天的引流量>500ml或每小时引流量在100ml以上颜色为鲜红色或红色,性质较粘稠,易凝血,则疑为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

(6)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呼吸功能的锻炼,是防止肺部感染,促进肺复张的重要措施之一。

方法如下:指导患者进行缓慢吸气直到扩张,然后缓慢呼气,重复10次/min 左右,3~5次/日,每次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7)脱管处理:若引流管从胸腔滑脱,立即用手捏闭伤口处皮肤,消毒后用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协助医师做进一步处理。如引流管连接处脱落或引流瓶损坏,立即双钳夹闭胸壁导管,按无菌操作更换整个装置。

(8)拔管指征:48 ~72h后,引流量明显减少且颜色变淡,24h引流液小于50ml,脓液小于10ml,X 线胸片示肺膨胀良好、无漏气,患者无呼吸困难即可拔管。

方法:嘱患者先深吸一口气后屏气即可拔管,迅速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宽胶布密封,胸带包扎一天。3.健康教育

(1)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缓解焦虑情绪。

(2)讲解戒烟、咳嗽、预防肺部感染的重要性,以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

上一篇:小破孩读后感 孙辰下一篇:小升初优秀自荐信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