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病人转运的护理指引(精选7篇)
危重病人转运的护理指引 篇1
危重病人转运的护理指引
适用范围
危重症病人
护理目标
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使危重病人在转运过程中必要的治疗、护理能得以继续。预防出现各种意外事故。
护理措施
一、评估
1、患者:生命体征,病情,引流管,输血输液管,骨科病人的固定、牵引情况
2、工具:平车车轮、刹车、护栏等性能,辅助工具如沙袋、颈围/颈托、硬板等的准备
3、抢救器材和药物的准备:如氧气袋、呼吸囊、手提式呼吸机等
4、搬运人员:对患者的了解,三人以上
5、环境:减少不安全因素
二、正确搬运患者
1、颈椎骨折/手术病人:带颈围/颈托,两边放沙袋固定,专人固定头部,保持脊椎同一直线,身下放置床单或中单或使用过床板,站在头位的人负责喊口令,同时用力。
2、胸椎/腰椎损伤病人:硬板,保持脊椎同一直线,身下放置床单或中单或使用过床板,一人喊口令,同时用力。禁止抱、背。
3、四肢骨折病人:先固定后搬运
4、牵引病人:保持牵引重力线的角度和重量
三、转运过程
1、搬运前先检查各种引流管并放置好各管道
2、搬运后检查各种引流管固定、通畅,运送过程保持各种引流管固定、通畅
3、骨科病人要固定好骨折部位,专人托扶肢体或特殊管道
4、带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套管的病人,头部切勿后仰,防止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套管脱出,特别注意气管插管的位置
5、密切观察病情:护士站在病人头侧
6、防范意外:上好护栏,必要时使用约束带,颅脑损伤、昏迷病人头偏向一侧,控制车速
7、保持病人舒适
8、注意搬运过程的职业防护
1)搬运时两脚前后分开
2)搬运低位置患者时同时屈膝曲髋,降低重心
3)尽量靠近患者
评价标准
1、病人或其家属对护理措施理解并满意。
2、病人转运及时,必要的治疗末间断,无意外事故发生。
危重病人转运的护理指引 篇2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4年6月急危重症病人院际转运中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56例, 其中医院以上部门受理投诉9例, 在转运前未能做到充分评估与预处理的共11例, 到达医院前生命未得到支持或症状未得到控制的病例17例, 转运中病情监测、抢救不到位8例, 其他11例。对以上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关护理对策。
2 原因分析
2.1 护理人员低年资和急救技能欠熟练
基层医院护理队伍不稳定, 护士流动性大, 低年资护士居多, 平均年龄24岁。护士风险防范意识、责任心、急救技能及应变能力稍差, 如遇突发情况, 较显忙乱, 未能迅速有效地建立静脉通道、人工气道, 未能正确而有效地使用急救设施实施抢救。
2.2 医疗仪器设备及急救药物缺陷
基层医院医疗设施相对落后, 药品配置品种和数量有限, 一旦有危重病人, 则立即将危重病人转送至上级医院。医疗设备使用率较低, 电池更易出现故障。加之药品配置受限, 难以满足临床需要、转运途中病人的需要[2]。
2.3 未充分履行告知义务
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有限, 对病人病情评估不全面, 未充分说明病人在转运途中有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和风险, 一旦发生病情恶化, 即使医护人员实施了全力抢救措施, 也会因家属不理解而引起医患矛盾。
2.4 转运前评估与预处理欠充分
危重病人病情较急、重、变化快, 基层医院救治能力较低下, 病人及家属都迫切要求尽快转至上级医院救治, 造成对病人评估、预处理欠全面及途中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预见不足, 而且救护车内的设备与药品配置有限, 往往会影响到救治效果。
2.5 转运途中监护、抢救不到位
护士观察不到位, 缺少预见性思维。如:只观察病人下肢骨折情况, 忽略病人脑部病情变化;输液处肿胀;输液管道脱落或阻塞等未能及时发现, 延误病人抢救。救护车上颠簸、车内空间及仪器、药品有限, 抢救时护士心里紧张、压力大, 手忙脚乱。
2.6 转运交接
到达接收科室后, 与接收的医护人员交接不清楚, 使接收科室的医护人员未能在较短时间内详细掌握病人病情、相关治疗措施, 尤其是病情变化快、危重的病人, 影响病人下一步的治疗与护理。
3 护理对策
3.1 健全风险管理制度, 落实质量控制及持续质量改进
护理部根据《广东省护理管理工作规范 (第4版) 》[3]和我院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 制定和组织护士学习《转运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转运工作流程》《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处理制度及流程》。严格落实各项护理核心制度, 定期召开不良事件分析会, 对阶段内发生的不良事件分析讨论, 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同时提高护士防范意识, 达到安全警示作用。科室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 识别并确定在转运急危重病人过程中存在和潜在的护理风险, 进行模拟演练。护理部不定期抽考护士对不同案例的应急预案、制度、流程的熟悉程度, 并检查督促落实。
3.2 加强急救技能培训和考核
每半年由医务科组织全院医务、后勤、药械科等工作人员邀请120急救中心专业人员到我院进行培训并考核急救技能操作, 如心肺复苏术等, 提高全员急救意识和操作技能。将急诊科科内人员有计划不间断逐一派送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和选送护士参加省级急诊专科护士培训;以科主任和护士长为科室负责人, 强化科内人员的急救技能培训、急救场景模拟演练和考核, 使全科医护人员均能熟练合理应用急救技术, 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120急救中心、医务科和护理部不定期抽查院前急救现场模拟考核。
3.3 合理安排护送人员
参加转运的人员为当班的急诊医生、护士各1名, 根据病情需要增加专科会诊医生一同陪护转运。选择责任心强、工作经验丰富的护士承担危重病人的转运工作, 或是由1名高年资护士陪同当班低年资护士一同转运病人, 起到传、帮、带作用;妇产科住院病人和新生儿由妇产科专业医生、护士护送, 减少交接。
3.4 认真履行告知义务
加强转运前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 尊重病人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 根据病人的病情, 告知病人及家属转运的目的、地点、必要性、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应对, 征得病人及家属同意并签署《危重病人转运风险告知同意书》, 才能实施转运。若病情较急, 如遇台风、交通高峰、交通事故道路堵塞、修路等特殊情况就近选择直接安全的路线和医院进行转运, 并提前告知病人及家属, 加强沟通, 确保病人安全。
3.5 仪器、急救药品及车载设备的管理
转运途中各种仪器设备性能良好和急救药品齐备, 是保证转运成功的重要因素一。科室设定120车辆管理员, 负责车载设备及所有药品、物品的管理, 每周定期检查, 护士长每月定期检查, 并在每月科室护士例会会议上将存在问题反馈、提出改进措施。转运护士每班做好急救转运的仪器设备、急救药品的检查, 随时保持在应急备用状态。尤其是节假日、夜间, 班班交接。转运前评估转运期间所需药品、气源、电源, 如使用呼吸机病人或是呼吸困难病人, 做好充分的气源和电源准备, 使用蓄电池的仪器设备一定在转运前再次检查, 以保证路途中正常使用, 用后及时补充和维护。车辆设备定期检查、保养、维修。
3.6 转运前病情及风险评估与预处理
严格掌握危重病人转运的指证和禁忌证。评估病人生命体征、呼吸道管理、用药情况、各管道固定、输液情况、途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等, 做好相应物品及药品准备。对于重症病人是否必须转运及何时转运或是由上级医院亲自到我院接诊, 急诊护士必须与主管医生一起充分评估转运安全性。所有危重病人转运前应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 外周静脉使用静脉留置针并妥善固定。必须进行气道评估, 做好呼吸道管理, 对呼吸困难或血氧饱和度较低病人应预先气管插管, 并予充分湿化吸痰。有发生呼吸道阻塞可能的病人, 可放置口咽通气管并予固定;病人疑似颈椎、腰椎损伤时使用颈托外固定和硬板, 慎防转运途中的继发性损伤;四肢有骨折时先用夹板妥善固定制动。伤口有活动性出血时先予止血包扎;已有伤口引流管和留置导尿管者, 检查各管道连接是否密闭、通畅、固定是否完好, 防止脱管;不合作者可约束四肢, 必要时可使用镇静剂等, 防止坠床[4]。
3.7 转运途中的病情监测和抢救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面色、末梢循环、尿量的变化, 尤其是呼吸、循环、中枢神经系统的监测, 护士需熟练地做好危重病人在转运过程中的持续监护和生命支持。医护人员必须坐在病人靠近头端位置, 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呼吸、瞳孔等症状体征。注意查看心电监护数据、管道通畅、穿刺部位、补液速度。若转运途中突然出现呼吸心搏骤停等意外情况, 保持镇静, 切忌恐慌, 立即就地抢救。转运过程中及时为病人及家属进行心理疏导, 让其积极配合。认真填写转运护理记录单, 做好病情实时记录, 如病人监测指标数值、意识活动状态及治疗情况等。途中抢救大部分执行口头医嘱, 护士除“三查八对”外, 特别强调“三清一复核” (听清、问清、看清和医生复核) , 保证途中忙而不乱和治疗的安全, 根据医嘱随时调整药物剂量和输液速度。用药后详细记录用药时间和剂量, 并保留好药品的安瓿以备查对。同时因危重病人发病急, 病情变化快, 护士要及时了解病人及家属心理状态, 及时提供抢救信息, 取得理解与支持, 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3.8 规范转运交接
严格执行危重病人转运交接制度, 与接收科室的医护人员共同安置病人, 包括卧位、固定管道、吸氧等。设计表格式“危重病人转运交接单”, 完善急诊危重病人转运交接班记录, 如:病人的生命体征、用药情况、初步诊断、各管道通畅情况, 转运中的病情变化, 转运目的科室, 交接病人的时间及交接人员的签名。
4 小结
充分评估转运途中存在风险, 精心做好转运各项物资及人员准备, 对病人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做好预案, 仔细观察病情, 提高基层医院医护人员的急救专业技术水平, 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保障急危重病人转运安全。
摘要:[目的]分析基层医院急危重症病人院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相关因素, 探讨防范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对策。[方法]回顾急危重症病人院际转运发生的56例不良事件, 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发生不良事件为输液管脱落或阻塞、供氧中断、窒息或呼吸困难、血压骤降或休克、抢救仪器设备故障、坠床等。主要原因为转运人员专业技能不熟练、急救设备药物配置缺陷、未充分告知、评估与预处理欠充分、转运途中监护与抢救不到位、转运交接不清楚等6个主要方面。[结论]加强护理风险管理、规范危重病人转运与救治流程、强化专科技能培训, 是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急危重症病人,院际转运,不良事件,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裴燕峰.浅谈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病人转运中的运用[J].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1) :86-88.
[2]曾燕转, 雷俏香, 卓创英, 等.基层医院危重病人院际转运的调查分析[J].现代医院, 2014, 14 (2) :148-149.
[3]彭刚艺, 陈伟菊.护理管理工作规范[M].第4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11:69-70.
急诊危重病人安全转运的管理 篇3
【摘要】目的:探讨对急诊危重病人安全转运的管理。 方法:对我院急诊科305例危重症病人转运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安全转运防范措施。 结果:有34例(11.15%)患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及意外情况。结论:通过加强护士职业素质教育及专业知识的培训,严格执行危重病人的转运措施及制度,可以保障危重病人在院内安全转运,降低并发症。
【关键词】危重患者,防范措施,安全转运
急诊科是医院中急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要的科室,急诊危重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存在着高风险。有文献报道:院内转运能增加重症患者的并发症,转运患者的死亡率比正常高出9.6%。[1]由此不仅要教育护士认识到急诊医疗护理行为中具有承担高风险的义务,强化风险意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加强风险管理,将高风险因素降至最低限度。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305例均为危重病人,男169例,女136例,年龄11~103岁。脑出血患者117例,呼吸衰竭患者44例,严重创伤患者79例,心力衰竭患者17例,心肌梗死患者21例,其他27例.其中需机械通气支持者22例,需2个通路以上静脉输液者47例。
1.2方法:严格执行重症患者的转运措施及制度,转运前准确评诂病人,与接收部门作好协调,转运前对病人、仪器与药物的准备充分,转运过程的监测及病情的观察和记录。
2、结果
有34例(11.15%)患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及意外情况。引流管脱出4例(1.31%),输液外渗肿胀影响输液畅通13例(3.93%),其余发生心率、血压、呼吸、血氧的改变,出现呕吐、烦躁、抽搐等7例(2.30%),转运前未通知相关科室导致等候时间较长10例(3.28%)。
3、讨论
3. 1 加强护士职业素质教育:强化安全和护士职业素质教育,不断强化护士的优质服务意识,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思想。采取各种形式分层次组织护士反复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知识,让每个护士通过参加学习及差错讨论会的感受,书写心得体会,从中吸取教训,强化意识,使之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及常规。
3. 2 加强护士理论及专业技术的培训:加强业务素质培训,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建立科内常见疾病、症状的抢救程序。科室每月模拟演练1次,要求急诊科护士在精通业务、熟练技术操作的同时,还要有预见性、主动性、独立性的素质,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预测患者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及应采取的措施。定期对护士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及考核,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并有计划的派送护理人员外出进修学习等。
3.3 规范急诊危重病人转运制度:制定急诊科与病房、ICU、手术室、相关的辅助科室的病人转运交接的流程和记录本,规范对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的方法,加大各环节的监督和督查。急诊危重患者来院,直接推入抢救室,通知相关科室的医生,同时监测生命体征,吸氧,建立静脉通路,使用腕带,做好记录。对无自主呼吸者立即行心脏胸外按压,积极配合抢救。有突发事件,立即启动预案。
3. 4 转运前的准备工作:病人转运前,必须评估转运的可行性,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呼吸道管路、用药情况、途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等,安置好导管,确保安全,氧气管松紧适宜;静脉通路妥善固定,观察局皮肤情况,告知搬运过程中动作轻,防止外渗;若有其他导管同样相应固定,防止导管滑脱。转运前监测并记录生命体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备足途中用物和携带不同的急救药物。烦躁者必要时合理使用约束带。[2]
3.5 制定急诊危重病人转运前告知:转运前应与病人或家属充分沟通,告知途中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注意事项及配合要求。保持各种导管通畅,各衔接处有效固定,防止扭曲、折叠。保持头部在前,上下坡保持头高位。
3.6 转运中患者的护理:转运途中护士站于患者头部一边,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保持呼吸道畅通及氧气的供应,对严重缺氧者,携带便携式呼吸机,确保病人转运过程中的安全。转运途中还应观察输液管道是否通畅,并注意患者保暖。若转运途中突然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立即就地抢救,同时呼救。
3.7 建立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登记本:完善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交接班记录,制定简洁、清晰、明了表格式记录,内容包括:日期、患者姓名、出科时间、相关科名、接受者签名、回科时间、护送者签名。
3. 8 检查后的观察:检查完毕回科室,护士再次检查各导管情况,观察局部皮肤情况,监测生命体征,做好记录,有病情变化立即通知医生。病人经诊治后需住院,护士填写转运交接记录单,出科前联系接受科室,妥善安置各导管,观察局部皮肤情况。送到入住科室,护送人员与该科室护士一起检查各导管、皮肤情况,核实与转运交接记录单是否一致,做好交接班工作。
4、结论
急诊科是个高风险科室,护送急诊危重病人不是一个简单的运送过程,而是一个监护治疗过程。做好急诊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的管理,对病人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降低了醫疗护理风险的发生率,预防医疗护理安全隐患,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林涵真,危丽华,董馨. 急诊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体会.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7):4027-4028.
危重病人的护理测试题 篇4
一、填空题(每空4分,共60分)、1、管道的分类有()()()()2保持通畅 必须保证进出通畅,经常检查各管道是否()、()、()、()、()。
3有的导管要做到准确留置,如鼻饲管插入长度男性为()cm,女性()cm为宜,4、鼻饲病人每次灌注量包括水在内一般应在()ml,每日()次,每次间隔3小时以上,观察胃液的()、()及时记录,二、选择题(每空4分共20分)
1、为病人进行心电监护时,错误的护理是 E
A.放置电极片前清洁摩擦胸壁皮肤,保持导电良好 B.放置电极片时,避开电除颤的部位 C.选择显示P波良好的导联 D.电极片使用48h后及时更换电极 E.导联为综合导联,电极可以随意放置
2、判断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是否有效,首先观察: D
A.口唇紫绀是否改善 B.瞳孔是否缩小 C.吹气时阻力大小 D.看到病人胸廓升起 E.剑突下隆起
3、关于非同步直流电除颤,不正确的是 D A.首次能量选用250J B.最大的除颤能量为360J
C.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室颤,除颤易于成功
D.如室颤为细颤,可给予肾上腺素,使之变为粗颤再行电除颤 E.对除颤无反应的患者,可考虑应用溴苄胺
4、关于无创血压监测,下列不正确的是 C
A.无创伤性,重复性好 B.自动测压,省时省力,易掌握 C.能间接判断是否有心律失常
D.自动检测血压袖带的大小,测量平均动脉压准确 E.可引起肢体神经缺血、麻木等并发症
5、使用呼吸机时出现高压报警的常见原因不正确的是 D
A.管道扭曲 B.呼吸道分泌物过多 C.支气管痉挛 D.高压报警上限设置过高 E.自主呼吸与呼吸机对抗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导尿管的护理措施?
呼吸内科危重病人护理常规 篇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常规
【概述】
COPD是一种可以预防可以治疗的疾病,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点,这种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加重,且多与肺部对有害的颗粒和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
【护理评估】
㈠、临床表现 ⑴ 症状:
①呼吸困难
早期仅在劳动的时候出现,以后逐渐加重 ②咳嗽
咳痰
③呼吸衰竭
出现发绀、头痛、嗜睡、意识障碍等表现 ㈡、体征
(1)早期仅有慢支炎体征。典型肺气肿患者的胸廓呈桶状;呼吸运动减弱,两侧语颤减低,叩诊过清音,肺下界及肝浊音界缩小,肺底移动度减少,两肺肺泡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有干、湿啰音。患者呼吸费力,两肩高耸,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
(2)评估咳嗽、咳痰情况:观察咳嗽、咳痰的程度、持续时间、痰的性质、量、颜色。但有呼吸衰竭者要禁用镇咳药,以防发生呼吸抑制,加重呼吸衰竭。
(3)评估呼吸情况:包括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和用力情况。
(4)评估紫绀情况 ㈢、并发症
⑴、自发性气胸
⑵、肺部感染
⑶、其他: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等 ㈣、辅助检查
⑴、肺功能检查 是判断气流受限的主要客观指标,对COPD诊断、严重程度评价、疾病进展、预后及治疗反应等有重要意义。
⑵、影像学检查 反复发作者可见两肺纹理增粗、紊乱等非特异性改变,以及肺气肿改变。
⑶、血气分析 对确定发生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酸碱平衡失调以及判断呼吸衰竭的类型有重要价值。【护理诊断】
㈠、低效型呼吸形态
与气管、支气管阻塞及体质虚弱有关 ㈡、呼吸道清理无效
与痰液粘稠,咳嗽无力有关 ㈢、体液不足
与液体摄入量减少有关 ㈣、营养失调
摄入量低于机体需要量,与疲乏、呼吸困难及食欲不振或腹胀有关 ㈤、有感染的危险
与无力排痰和免疫力低下有关 ㈥、知识缺乏,与对病情方案了解不足有关 【护理目标】
㈠、维持呼吸道通畅
㈡、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㈢、预防及控制感染 ㈣、维持足够营养 ㈤、减轻焦虑 【护理措施】 ㈠、一般护理常规
①、环境:病室及居住环境应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室内通风良好,温度保持在18~22℃,相对湿度保持在55%~60%。病室内空气消毒每日一次。②、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低盐饮食,忌辛辣刺激性、产气性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在1500ml以上。
③、休息:急性发作期伴有喘息时,应卧床休息,取坐位(如无禁忌)或半卧位;恢复期患者,指导和协助患者进行咳嗽训练。
④、心理护理
由于病程长,反复发作,患者易长生焦虑、烦躁不安情绪,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沟通,耐心倾听,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共同制定和实施护理计划,增强长期治疗的信心,逐步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呼吸窘迫发生时,陪伴并安慰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同时做好家人及亲友工作,指导他们及时给予患者精神安慰,并介绍同类疾病治疗成功的病例,以取得配合 ㈡、专科护理常规
①、保持呼吸道通畅
发作期的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痰液黏稠不易咳出,严重时可因痰液阻塞而引起窒息。及时协助患者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有效实施胸部物理疗法,包括深呼吸和有效咳嗽、胸部叩击(手掌叩击和排痰机应用)、体位引流、雾化吸入疗法等。观察和记录痰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并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家属禁止吸烟。
②、氧疗:I型呼吸衰竭患者根据病情需要给予氧气吸入,依据缺氧程度调节氧流量,但应避免长时间高浓度吸氧,以防氧中毒。II型呼吸衰竭患者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1~2L/min,以免抑制呼吸。在氧疗过程中,了解氧疗的效果,及时记录。保持吸氧管通畅,鼻腔黏膜干燥时可用棉签蘸水湿润鼻黏膜,及时更换湿化瓶和鼻导管。
③、呼吸功能锻炼:患者急性症状控制后应尽早进行呼吸功能锻炼(腹式呼吸、缩唇呼吸法)。
④用药护理。遵医嘱应用抗炎、止咳、祛痰、平喘等药物,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健康指导】
㈠、做好卫生宣传教育工作,使患者及家属了解疾病的病因、治疗,使其主动配合进行长期规范治疗。㈡、加强饮食管理:每日饮水适量,适量增加蛋白质、热量和维生素的摄入,并指导患者少食多餐。㈢、改善环境卫生,加强劳动保护,避免烟雾、粉尘和刺激性气体对呼吸道的影响。㈣、坚持锻炼:指导患者坚持呼吸功能锻炼和全身运动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提高机体抗病能力。㈤、指导氧疗:严重低氧血症者坚持长期家庭氧疗,同时告知患者,供氧装置周围要防火、防热。㈥、监测病情:指导患者掌握自我监测病情变化的方法。定期门诊随访。
哮喘病人护理常规
【概述】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的增加,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发反复发作性的喘气、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治疗缓解。【护理评估】 ㈠、临床表现:
⑴、症状: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或是发作性胸闷和咳嗽。重者被迫采取坐位或是端坐呼吸,干咳或咳大量白色泡沫痰,甚至出现发绀等。哮喘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经数小时至数天,用支气管舒张药或自行缓解。在夜间及凌晨发作和加重常是哮喘的体征之一。有时候咳嗽可为唯一的症状(咳嗽变异性哮喘);有些青少年,其哮喘症状表现为运动时出现胸闷、咳嗽和呼吸困难(运动性哮喘)。⑵、体征:发作时胸部呈过度充气状态,有广泛哮鸣音,呼气音延长,但在轻度哮喘或非常严重哮喘发作,哮鸣音 可不出现,后者为寂静胸。严重哮喘病人可出现心率增快、奇脉、胸腹反常运动和发绀。⑶、辅助检查
①、血常规检查
发作时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合并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 细胞增高。
②、痰液检测
涂片在显微镜下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 ③、呼吸功能检测 ④、胸部X线检 ⑤、血气分析 ⑥、过敏原检查 【护理诊断】
㈠、气体交换受损
与病人的气道炎症、通气功能障碍有关 ㈡、睡眠型态紊乱
与病人呼吸困难、不能采取适当的卧姿有关 ㈢、自理缺陷
与病人活动后喘逼加重有关
㈣、有发生体液不足的危险
与病人过度呼吸、体内水分消耗增加有关 ㈤、语言沟通障碍
与人呼吸急促,不能正常用语言表达有关 ㈥、焦虑
与病人患病时间长、反复发作、不能根治有关 ㈦、知识缺乏
与病人缺乏使用雾化吸入剂的相关知识 ㈧、潜在并发症
呼吸衰竭 【护理目标】
㈠、呼吸困难缓解。
㈡、能进行有效的咳嗽、痰液易咳出。㈢、及家属能掌握哮喘防治的相关知识,能正确使用吸入装置。
【护理】 ㈠、一般护理常规
⑴、呼吸内科常规护理。
⑵、室避免放置花草、皮毛等,减少对病人不良刺激。⑶、呼叫仪放在病人随手可及的地方,方便病人随时有需要随时呼叫医生、护士。⑷、饮食宜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如面条、稀饭等,多饮水,避免冷、硬、油炸食物,禁止进食已知过敏或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如:虾、蟹、鱼、生姜、木耳等。
㈡、专科护理常规
⑴、病人床头应备有解痉的气雾剂,以备哮喘发作时先行使用。气雾剂正确吸入方法:
①、充分摇动气雾剂。
②、病人头向后仰,用力深呼气,同时将气雾剂喷嘴在两齿间轻轻咬住并用双唇含住,并调整气雾瓶角度以使气雾剂能从上颚和舌间顺利吸入。
③、在开始缓慢吸气后,立即按住气雾剂,整个吸气过程要缓慢而深; ④、气10秒左右,以利于药物沉积于气道。⑤、吸入后漱口并吐出漱口水,以避免局部药物存留口腔引起念珠菌病感染等并发症。
⑥、两次吸入的间隔时间要大于1分钟。
⑵、经常巡视病人,注意观察病人的病情,重视病人的主诉,发现有哮喘发作的前驱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做好抢救的准备。
⑶、气急喘促不能平卧者宜取半卧位或坐位。如呼吸困难、紫绀等缺氧现象者给予吸氧。
⑷、哮喘发作时暂勿服药,一般宜在间歇期服,有利于控制或减轻症状。
⑸、哮喘的发作常有诱发因素,应仔细询问病史以找出过敏的原因,通过避免接触过敏源,治疗或脱敏等方法以祛除诱因,减少哮喘的发作。⑹、哮喘病程长和反复发作者,常使病人思虑太多和精神紧张,故应加强精神理,及时解决病人的疑虑,并鼓励病人树立治疗信心。
⑺、哮喘持续状态时,护士应守护床边,给予精神支持及心理疏导,避免精神紧张、躁动加重病情或引起坠床及其它意外发生。用小桌横跨于病人的腿部,让病人伏于桌上,有一个较舒适的坐卧位,以减少疲劳。
⑻、加强观察病情,重视巡视和病人的主诉,发现哮喘发作的前驱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做好抢救的准备。“沉默肺”是最严重的哮喘体征,主要是双肺的小支气管痉挛,没有气体的交换,导致严重的缺氧,甚至死亡的发生。【健康教育】
㈠、指导患者寻找过敏源,尽量避免接触可能的过敏源。
㈡、劳逸结合,避免精神紧张和剧烈运动。坚持散步、慢跑、气功等锻炼,提高抗寒能力和机体免疫力。㈢、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监测病情并记录哮喘日记。㈣、定期复诊,病情变化及时就诊。
呼吸衰竭护理常规
【概述】
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临床表现】 ㈠、症状
⑴、呼吸困难:较早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快,病情加重时出现呼吸困难、辅助呼吸肌活动加强,如三凹征。⑵、发绀
⑶、精神神经症状:急性缺氧可出现精神错乱、躁狂、昏迷、抽搐等症状。⑷、循环系统表现:多数患者有心动过速;严重低氧血症、酸中毒可引起心肌损害、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及心脏骤停等。
⑸、消化和泌尿系统表现:上消化道出血
尿蛋白、红细胞、和管型尿等 【辅助检查】 ㈠、动脉血气分析 ㈡、肺功能检查
㈢、胸部影像学检查:X线胸片、CT等。【护理评估 】
㈠、评估患者既往基础疾病的情况,有无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心病等病史。
㈡、评估患者的神志、血压、呼吸、脉搏、体温、皮肤颜色、尿量和大便颜色等,有无休克、肺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等。
㈢、评估各类药物作用和副作用(尤其是呼吸兴奋剂)。
㈣、评估机械通气患者的缺氧程度和通气效果;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和各项化验指数变化。
㈤、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社会支持情况。【主要护理问题】
㈠、低效型呼吸型态
与肺的顺应性降低、呼吸肌疲劳、呼吸道阻力增加等有
关。㈡、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呼吸道感染、分泌物增多或粘稠,呼吸肌疲劳,无效
咳嗽或咳嗽无力有关。㈢、自理能力缺陷
与长期患病、反复急性发作致身体虚弱有关。㈣、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摄入不足、呼吸功增加和呼吸道感染致能
量消耗增多有关。㈤、潜在并发症
肺性脑病、消化道出血、心力衰竭、休克等。【护理目标】
㈠、患者缺氧症状及呼吸功能得到改善。㈡、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促进有效排痰。㈢、患者自理能力得到改善或提高。㈣、患者营养状况得到改善或维持。
㈤、潜在并发症能够得到及时的预防治疗与处理。【护理】 ㈠、一般护理
⑴、对于急性呼吸衰竭病人,多为病情变化快且危重,最好安排单间给予加强护理。
⑵、备好各种抢救器材、药品,如吸引器、呼吸肌、气管插管、喉镜、气管切开包、呼吸兴奋剂、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等,随时准备急救。
⑶、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湿度与温度适宜,房间定期消毒,护理人员吸痰或处置后洗手,防止医源性感染。
⑷、重视基础护理,做好口腔、皮肤护理,防止口腔继发感染和褥疮发生。⑸、做好安全护理,躁动病人加床挡,系约束带。禁用或
用镇静剂,以防呼吸抑制。㈡、专科护理 ⑴、保持呼吸道通畅
①、痰液稀释:应鼓励病人适量饮水,给予雾化吸入,合理计算24小时静脉液体的摄入量,保持出入量平衡,补充体内水分。同时可给予口服或静脉化痰药,以促进痰液稀释。
②、刺激咳嗽:鼓励病人将痰液咳出
③、辅助排痰:目的是解除痰液阻塞呼吸道,改善肺通气功能。方法如下: A、胸部挤压、震动和弹动法
目的是借重力作用,排除痰液。B、翻身叩背法
目的是松动附着与气管壁的痰液以利于排出。C、负压吸引法
⑵、氧疗的护理
①、氧浓度的选择
②、吸氧工具的选择
③、氧疗效果评价
④、氧疗监护内容
⑶、药物的护理
①、支气管扩张剂的使用
②、呼吸兴奋剂的使用
③、镇静剂的使用
⑷、营养支持 ⑸、预防误吸
【健康指导】
㈠、指导患者腹式和缩唇呼吸训练及家庭氧疗,改善通气。
危重患儿院内转运的护理 篇6
1 一般资料
469例患儿, 年龄0~14岁, 其中早产儿25例、新生儿窒息46例、新生儿肺炎并心衰43例、重症肺炎121例、胎粪吸入综合征13例、严重腹泻脱水23例、抽搐待查97例、颅内出血41例、颅内感染24例、肺炎合并心肌炎36例。
2 护理
2.1 转运的准备工作
2.1.1 转运设备:
新生儿转运保温箱、氧气袋、复苏抢救药品。2.1.2转运方式:接诊后, 立即对患儿进行现场急救, 同时通知儿科ICU病房做好迎接患儿的准备, 等患儿生命体征相对稳定, 由一名高年资护士携带急救药品和器材, 和患儿家长一起, 护送患儿至儿科ICU病房, 和ICU护士交接时严格按常规执行[2]。
2.2 转运前的处理
2.2.1 对接诊的危重患儿进行初步复苏急救后, 做好监管和稳定病情, 有助于提高ICU的抢救成活率, 降低伤残率。
主要是保温 (使皮温维持在36.0℃~36.5℃) [3], 给氧, 保持呼吸道通畅, 建立静脉输液通道, 监测生命体征T、P、R、BP, 每1~2小时1次, 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状况立即采取抢救措施。
2.2.2 转运者必须对病情、所用药物及患儿目前情况有充分了解, 对新生儿需了解母亲分娩情况及所用药物。
转运前对各系统应作初步检查, 并初步稳定患儿及取得家长充分理解后才能转运。转运者除对转运途中病情有正确估计及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足够认识及采取急救及预防性措施外, 并应大约估计转运所需时间及备足必要仪器设备药品及氧气等。有报道归纳应用STABLE的经验[3]:即维持患儿血糖的稳定;保持患儿体温的稳定;保证患儿的呼吸道通畅;维持患儿血压的稳定;确保患儿各项实验室指标处于正常值范围;情感支持。
2.2.3 完善病历及护理记录, 并在转运前记录最后一次生命体征, 以便途中病情变化时进行对照。
2.3 转运途中的监护与救治
转运途中的监护与救治对于保障危重患儿的生命, 阻止病情恶化起重要作用。转运出发前, 应检查理顺所有医疗管线, 保持输液、通气、引路等各种管路通畅, 做好相应的固定。根据患儿病情携带相应的急救药物。
2.3.1 保持适当安全的体位:
0~8岁患儿由家长或护士抱于怀中, 以防震荡损伤。8~14岁患儿用平车转运, 护士站在患儿头端, 患儿脚在前方, 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防止呕吐物误吸;支气管哮喘和心衰的患儿取半卧位或竖抱;颅内出血的患儿转运途中应制动, 颈下垫一软枕, 防止因颠簸导致颅内血肿进而形成脑疝。
2.3.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采取急救措施:
转运途中主要观察患儿面色和口唇颜色, 可以综合反映呼吸、心搏和周围循环状况[3], 同时注意患儿体位, 保持呼吸道通畅, 随时检查氧气管和输液管是否通畅, 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如果发现面色或监护指标异常, 应立即检查分析原因, 遇有心肺骤停或呼吸困难, 就地抢救。
2.3.2. 1 心肺骤停立即执行A、B、C (气道、呼吸、循环) 复苏。
先用面罩复苏皮囊、100%氧气在开放气道情况下通气, 注意观察呼吸状态, 患儿面色及听诊心率等, 当心率<80次/min时即行胸外心脏按压, 静脉给予肾上腺素等药物, 复苏过程中特别注意监护患儿体温以防体温过低。复苏后根据患儿意识状态、心血管状态, 采取相应措施, 病情稍稳定, 抓紧时间尽快送入ICU。
2.3.2. 2 呼吸困难呼吸困难者随时有可能导致呼吸道阻塞
或呼吸停顿, 转运时必须注意观察呼吸状态, 如节律、频率、深浅度等, 不规则呼吸及跷跷板样呼吸提示即将发展为呼吸衰竭。根据具体情况作相应处理, 如保持气道通畅、随时吸引等。2.3.3认真做好交接班:到达ICU后, 与当班医护人员认真交接, 详细介绍患儿病情及急救、用药情况, 与接班护士一起检查患儿病情, 固定好各种管道, 将患儿安置妥当后方可离开。
3 结果
2008年1月~2008年12月1年间, 由儿科急诊室转入儿科ICU病房的危重患儿共计469例, 转运途中无1例死亡, 未发生任何并发症, 危重患儿平均住院天数7.8d, 治愈359例 (76.55%) , 好转出院107例 (22.81%) , 放弃1例 (0.21%) , 死亡2例 (0.43%) , 其中死于早产超低出生体重儿1例, 新生儿颅内出血1例。
4 小结
危重患儿转入ICU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更好的监测、治疗和护理, 它的转运决不是简单的患儿运输过程, 转运中的救护能力也反映了一个医院的技术水平。危重患儿的院内转运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甚至生命体征的重大改变等。因此, 要求转运的医护人员准确评估患儿转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充分估计意外, 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和家长的工作, 取得家长的配合, 与接受科室联系好, 备齐途中所需物品, 合理安排随行人员, 是确保危重患儿院内安全转运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曹菲, 汤国英, 张宇鸣.危重新生儿转运149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 (2) :1~3.
[2]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 实用新生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43~146.
危重病人转运的护理指引 篇7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转运的437例危重新生儿中男254例, 女183例, 日龄:24h内241例;24~48h 89例, 48~72h 62例, >72h 45例。
1.2 疾病分布
以入院时第一诊断统计, 见表1。
2转运程序
基层医院在有危重新生儿需转运时, 先电话告知患儿情况及转运要求。儿科或新生儿科医生或护士接到电话时应仔细询问患儿胎龄、日龄、出生体重、阿氏评分及初步诊断, 详细记录转诊医院地址和联系电话。
2.1 转运前的准备
一般派新生儿科专业医师或经过新生儿专业培训的儿科医师1名与有经验的护士1名前往转运医院接运患儿。
注:其他病种包括破伤风、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消化道穿孔、先天畸形等。
2.2 转运装备
救护车 (车内带有保暖设施, 如移动式暖箱) 、负压吸引器、心电监护、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仪、输氧装置、复苏囊、喉镜、气管导管、输液用品、急救药品、电筒等。
2.3 到达目的医院
应详细了解患儿病史及当地医院处理措施, 进行整体评估监测患儿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等, 并给予清理呼吸道及保持呼吸道通畅措施, 对发绀患儿给予氧疗, 建立静脉通道, 根据需要输液, 有烦躁者予镇静处理。耐心向患儿家属解释病情及转运中可能发生的问题, 征得其同意并签字后, 方可转运。总之, 应利用转运所带设备和药物, 尽可能在当地医院对患儿进行各种必要处理, 使病情相对稳定, 方可转运[2]。
3转运途中护理
3.1 保证患儿体温在正常范围
应先预热转运暖箱, 然后根据患儿体重调节暖箱温度, 一般体重在1 501~2 000g者, 暖箱温度在30~32℃;体重在1 001~1 500g者, 暖箱温度调在32~34℃;体重<1 000g者, 暖箱温度调在34~36℃[3]。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打开气道, 吸痰, 清理呼吸道后, 将患儿头偏向一侧, 防止误吸;采取必要的吸氧手段, 维持正常血氧饱和度。若患儿发生呼吸暂停或无自主呼吸时, 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必要时行气管插管, 人工通气, 以尽快恢复自主呼吸。
3.3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及时准确按医嘱给予抢救药物, 控制输液速度, 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药液外渗, 皮肤有无色泽改变, 以防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渗出血管外, 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如果一旦发生药液外渗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 必要时及时处理。
3.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观察患儿体温、脉搏、呼吸次数、节律、深浅度、哭声、反应、肤色及四肢肌张力, 前囟张力及血氧饱和度变化等。如果路途遥远, 路况不好时, 应随时观察患儿输氧、输液有无脱落、监护仪电极、电路有无松动, 并做好详细记录。转运到达医院NICU后, 转运医生和护士应向NICU主管医师汇报患儿病情, 转运途中抢救、治疗、用药情况等, 填写转运记录、小结转运工作, 同时告诉患儿家属积极配合治疗。
4结果
转运的437例危重新生儿中, 有1例因肺出血在转运途中死亡, 4例在其他转运的436例危重新生儿中, 经NICU救治死亡, 结果见表2。
5体会
危重新生儿转运不同于一般病人转运, 要求转运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精湛的穿刺技术, 熟练的操作技能及新生儿复苏程序, 以及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 高度的抢救意识和良好的应变能力。在转运途中, 患儿应得到相当于危重监护室的医疗护理, 如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暖、抢救监护等, 这样才能保证危重新生儿在转运途中的安全, 提高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4]。
关键词:危重新生儿转运,护理
参考文献
[1]孙爱莲, 郑方舟.浅谈高危新生儿转运网的建设体会 (J) .中国妇幼保健, 2006, 21 (1) :156.
[2]王晓东, 周晓光.新生儿转运中的救护措施及效果评价 (J) .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 (11) :672-674.
[3]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 (M) .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70.
【危重病人转运的护理指引】推荐阅读:
危重病人的观察及护理10-23
危重病人护理查房07-23
危重病人基础护理要求08-12
危重病人护理质量管理制度10-09
危重病人10-25
危重抢救病人05-31
抢救危重病人制度08-17
B-6危重病人报告及管理制度11-08
危重新生儿转运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