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新生儿转运(精选8篇)
危重新生儿转运 篇1
对于危急重症患儿, 转运救护是医疗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转运为危重新生儿提供了快捷的生命通道, 实践表明, 转运不只是简单的运送, 而是涉及准备工作、救护措施、交接班等的整个过程[1]。对此, 本文选取本院收治的患儿, 探讨了转运救护的方法和效果, 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危急重症新生儿128例, 男72例 (56.2%) , 女56例 (43.8%) ;孕周27~41周, 平均 (36.4±0.8) 周;日龄0.5~72 h, 平均 (20.5±1.7) h;体重800~4 300 g, 平均 (2 760±150) g。疾病类型:早产儿40例、新生儿肺炎21例、肺透明膜病17例、新生儿窒息13例、病理性黄疸9例、肺出血7例、消化道出血6例、败血症5例、低血糖症5例、颅内出血2例、其他3例。
纳入标准:依据《实用新生儿学》[2], 患儿疾病类型包括早产儿、分娩创伤、窒息、呼吸窘迫、高胆红素血症、先天性心脏病、缺血缺氧性脑病、急腹症、代谢、血液、内分泌系统疾病、重度感染、外科急症等。
转运方法:①转运设备:由新生儿科内的医师和护士组成救护转运小组, 要求急救车内配备吸氧装置、T-组合复苏器、呼吸面罩、复苏气囊、电动吸引器、保温箱、血糖仪、喉镜、气管导管、心电监护仪、急救药品、转诊知情同意书、联系电话等。②转运流程:a.新生儿重症监护科室设置24 h电话专线, 接到基层医院的求助电话。b.在电话内了解患儿的基本情况, 指导基层医院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初步抢救, 做好转运的准备工作。c.医院对救护转运小组成员做出通知, 一般在接到电话10min内出车。d.到达基层医院开展院前急救工作, 经抢救处理后待患儿病情、体征稳定, 进行转运;与此同时完善交班, 基层医院要详细记录患儿的抢救措施, 并告知注意事项。e.询问家长, 了解患儿的发病经过, 告知转运途中的风险因素, 并获得家长的签字确认。f.转运途中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 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同时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科室介绍病情, 做好抢救准备。g.入院后将患儿接入重症监护室, 完善转运记录, 做好交接班工作。③救护方法:a.清理患儿呼吸道分泌物, 确保气道通畅, 给予吸氧支持。对于常压给氧无效的患者, 使用T-组合复苏器或者是连接氧气的自动充气式复苏囊, 必要时, 可以使用气管插管行连接氧气的自动充气式复苏囊 (频率40~60次/min) 。b.创建静脉通道, 监测患儿的体温、心率、血压等指标, 必要时置入胃管。c.常规用药:低血糖输注葡萄糖溶液, 惊厥使用苯巴比妥, 酸中毒补充碳酸氢钠, 颅内压增高使用脱水剂等。d.注意患儿保暖。④交班:回院后由医生完成接诊交班, 转交基层医院资料、转运救护资料、转运记录等, 并对本次转运工作进行总结。
观察项目:观察128患儿的治疗转归结果。以我院自行转运患儿103例作为对照, 比较治疗、转归结果。
结果
治疗转归效果分析:128例患儿治愈121例 (94.5%) , 死亡2例 (1.56%) , 放弃治疗5例 (3.9%) , 见表1。
不同转运方式比较:采用规划转运救护模式患儿的治愈率高、死亡率低, 和自行转运组差异明显,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危重新生儿的转运是新生儿急救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功转运对降低危重新生儿的病死率及致残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在这种背景下, 转运救护应运而生。传统自行转运方法, 其缺点在于浪费时间长、无法开展有效的院前救护, 增加了患儿的死亡风险。
相比之下, 目前规范化的转运救护方案, 其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能够缩短患儿从发病到接受医疗救治的时间, 增强了家长的治疗信心;②基层医院对患儿进行初步抢救, 能够控制病情发展, 为入院后的系统治疗提供有利条件;③简化了操作流程、明确了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 从而争取到最佳抢救时间;④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能够充分利用重症监护科室的医疗资源, 促进整体医疗水平的进步。
总结经验可知, 提高转运成功率, 依赖于创建一个设备齐全、人员专业、经验丰富的团队, 能够对患儿的病情做出准确评估;同时要加强和基层医院之间的沟通, 提高院前救护质量等。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128例患儿经转运救治后治愈121例 (94.5%) , 死亡2例 (1.56%) , 和黎金莲等人的研究数据接近, 转运途中无一例死亡。相比于自行转运组, 患儿的治愈率高、死亡率低。
综上所述, 针对危急重症新生儿, 建立并完善转运系统具有重要作用, 能够加强和基层医院的沟通、合作, 不定期举办新生儿复苏讲座以及新生儿疾病的早期识别, 进一步提高患儿的救治和预后效果,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危急重症新生儿转运救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收治危急重症新生儿128例, 均采用规范的转运救护方案, 观察治疗、转归结果, 并和自行转运的103例患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和自行转运组相比, 采用规范转运救护方案的患儿治愈率高、死亡率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针对危急重症新生儿, 建立并完善转运系统具有重要作用, 能够加强和基层医院的沟通合作, 改善患儿的治疗和预后效果。
关键词:新生儿,转运,救护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爱梅.区域性危重新生儿转运的进展[J].医学综述, 2010, 16 (13) :1998-2001.
[2]金汉珍.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35-443.
[3]张丹靖.危重新生儿转运安全护理管理[J].护理学杂志, 2011, 26 (5) :44-46.
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体会 篇2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01
急诊危重患者经过急诊科抢救后,因各种因素的需要,常需转至检查科室,途中虽然只有几分钟到十几分钟时间,但仍然存在着许多对患者病情不利的情况,急诊科危重患者转运发生意外明显高于其他科[1]。因此,做好危重患者转运途中的观察和护理有着积极的意义。院内转运是急诊危重患者抢救是救治过程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决定患者能否转运的基本条件是在搬动及运送途中,患者不会因此而危及生命和使病情急剧恶化,提高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2007年8月~2009年8月对109例危重患者实施安全转运,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09例,男63例,女46例,年龄3~76岁,颅脑损伤患者22例,脑血管意外18例,呼吸衰竭18例,急性心肌梗死12例,胸腹部外伤11例,心力衰竭10例,异位妊娠合并休克8例,急性中毒6例,刀砍伤4例,其中需2个通路以上静脉输液26例,11例在转运过程中病情加重,院内转运需要机械通气支持3例,1例在转运过程中突发呼吸心搏骤停。
转运的要求
转运前正确评估病情:转运前向患者或家属作好充分的解释工作,取得配合。对于有潜在危险性的患者,如重症颅脑外伤、大面积脑出血等患者,应尽量祛除增加颅内压的因素,包括转运前吸净痰液、控制躁动,转运中抬高头部、妥善约束等,并带上便携式吸痰器;对于昏迷患者应备口咽通气管及人工呼吸皮囊、气管插管等用物,对于有气管切开,应检查人工气道的固定情况,必要时加固,防插管脱落或移位。检查各引流管、胃管、胸管等、不要夹闭,并妥善固定,防止脱出。检查静脉通路是否通畅,各处连接是否紧密,最好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确保转送途中保持有效的静脉通路。根据不同的病种及病情轻重,选择合适的转运工具,最好以整床转运,避免因搬运造成管道脱出,甚至加重病情。对于昏迷患者,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均要向患者公布统一的院前急 救电话,派专人进行急救呼叫受理、指挥调度、现场救护、转运监护等特色服务;对重症患者,医院须进行有效的现场急救,转运至医院的途中要监护及时、操作规范;患者运送到院内急诊后,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要成立必要预案,并建立相关制度,保障特殊情况下患者能先接受救治后付费。
转运人员的要求:负责转运的护士应有较强的责任心、准确的判断力、并具有独立工作和应急处理问题的能力,若患者生命体征不平稳,转运途中至少需2名陪同人员,要求主管医生同往。以保证转运途中患者病情突然变化时,就地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比如:北京各区市都将完善现有医疗梯队和专家组,增加重症医学、感染、呼吸、心血管、神经内科、血液科、儿科、妇产科等专业人员,改造或增加重症监护病房设施,储备成人、儿童呼吸机、监护仪等必要抢救设备,全面做好人员、物资、设备、药品的储备工作。
转运前充分准备和预处理:对严重创伤的病员窒息、呼吸道阻塞如不迅速解除将是致命的,此外要给予畅通气道。胸部创伤后窒息是现场和转送途中伤员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早期紧急人工气道建立是解除窒息的关键一步,对呼吸心跳骤停、呼吸衰竭的患者首先气管插管畅通气道;对颈椎骨折头不能后仰,应行气管切开术,对无法插管口咽部梗阻者可行环甲膜切开穿刺术。检查各种转运中应用仪器运转正常,蓄电量充足。对高风险的危重患者进行预处理,是保障转运安全的重要措施,如清除患者呼吸道道分泌物。保证运送途中有足够的备药,另外需备抢救药如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等,同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携带不同的急救药物。在转运时采用便携式氧气瓶给氧,并检查氧气装置是否通畅。尽量避免使用氧枕供氧,因氧枕的氧浓度与流量难以估计与调节。如颅脑外伤患者,脑细胞缺氧是造成创伤后脑继发性损害的一个重要原因,早期发现和治疗脑缺血缺氧,维持脑供需氧的平衡可能减轻颅脑外伤的继发性损害有骨折者给予简单而有效的固定,以减少骨折断端活动,防止血管神经进一步损伤和减轻疼痛,有利于防止休克的发生和加重。迅速补充血容量是抢救外伤性休克的重要措施,创伤性休克的患者是创伤与失血并存,因此,在初步止血的同时,应建立静脉通道。综合考虑院前的时間限制,严密观察病情,做好边抗休克边转运的准备。必要时指导家属或陪员协助完成,疑有颈椎损伤者使用颈托。
转运途中的护理:转运中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频率与呼吸形态,同时应记录各项监测指标数值、意识活动状态、转运途中抢救和治疗经过等。如脑外伤患者应加强瞳孔、对光反射、意识的观察和有无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情况;外伤及骨折出血的患者要注意伤口敷料渗透情况;骨折固定肢体的注意观察血液循环情况;内出血患者观察皮肤湿度、神志状况,有无休克发生等;保持呼吸道通畅,冬天注意保暖。日前北京急救中心在执行1次长途转运任务中,率先使用新引进的无创呼吸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将患者成功转运。此次任务是将患者从北京某医院重症监护室转送到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进行肺移植手术。在完成此次任务中,该呼吸机的优点体现明显,体积小、重量轻、更方便;双侧圆润的把手设计具有人性化,不易摔落,可以很简便地和院内呼吸机相替换;呼吸机底座有吸附功能,在车辆行进时受颠簸影响不大,比较稳定。比如某某医院专科护理管理委员会的组织下,专科护士小组全体成员在第1报告厅举办了1次主题为“院内急救工作坊”的培训班。主要内容包括危重患者的气道管理、吸氧装置、各种高级人工气道的建立、配合以及除颤仪的使用等等。形式包括理论授课、现场演示、分组练习等,向大家展示了临床使用的最新急救护理用物,讲解最新护理知识,形式生动、直观,并发放相关护理操作流程。此次学习班的培训对象主要针对各临床科室的带教老师,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现场气氛轻松而有序,学员的每一项操作都在老师的指导下一一过关。通过这次培训,使学员们更直观地掌握理论知识,并将课堂所学知识带回科室传授,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医院护理队伍的整体水平。
重症患者的院内转运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甚至生命体征的改变等。因此,重症患者转运前,医护人员应认真评估院内转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充分估计意外;应规范患者转运制度;转运前与接收部门联系。确保患者转运安全,提高抢救成功率,延长患者生命,将是每一名急诊医护人员的职责,才能降低医疗风险,减少医患纠纷及不安全隐患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卢勇,苏磊,奏传毅,等.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探讨[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6):457.
2 何梦乔,钟后德,毛任忠.实用急救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305.
3 卢宏丽.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的现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8,8(1):63-64.
4 蒋冬梅,唐春炫.ICU护士必读[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43-251.
5 许章英.院前急救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3,9(7):500-501.
危重新生儿转运 篇3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转运的437例危重新生儿中男254例, 女183例, 日龄:24h内241例;24~48h 89例, 48~72h 62例, >72h 45例。
1.2 疾病分布
以入院时第一诊断统计, 见表1。
2转运程序
基层医院在有危重新生儿需转运时, 先电话告知患儿情况及转运要求。儿科或新生儿科医生或护士接到电话时应仔细询问患儿胎龄、日龄、出生体重、阿氏评分及初步诊断, 详细记录转诊医院地址和联系电话。
2.1 转运前的准备
一般派新生儿科专业医师或经过新生儿专业培训的儿科医师1名与有经验的护士1名前往转运医院接运患儿。
注:其他病种包括破伤风、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消化道穿孔、先天畸形等。
2.2 转运装备
救护车 (车内带有保暖设施, 如移动式暖箱) 、负压吸引器、心电监护、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仪、输氧装置、复苏囊、喉镜、气管导管、输液用品、急救药品、电筒等。
2.3 到达目的医院
应详细了解患儿病史及当地医院处理措施, 进行整体评估监测患儿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等, 并给予清理呼吸道及保持呼吸道通畅措施, 对发绀患儿给予氧疗, 建立静脉通道, 根据需要输液, 有烦躁者予镇静处理。耐心向患儿家属解释病情及转运中可能发生的问题, 征得其同意并签字后, 方可转运。总之, 应利用转运所带设备和药物, 尽可能在当地医院对患儿进行各种必要处理, 使病情相对稳定, 方可转运[2]。
3转运途中护理
3.1 保证患儿体温在正常范围
应先预热转运暖箱, 然后根据患儿体重调节暖箱温度, 一般体重在1 501~2 000g者, 暖箱温度在30~32℃;体重在1 001~1 500g者, 暖箱温度调在32~34℃;体重<1 000g者, 暖箱温度调在34~36℃[3]。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打开气道, 吸痰, 清理呼吸道后, 将患儿头偏向一侧, 防止误吸;采取必要的吸氧手段, 维持正常血氧饱和度。若患儿发生呼吸暂停或无自主呼吸时, 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必要时行气管插管, 人工通气, 以尽快恢复自主呼吸。
3.3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及时准确按医嘱给予抢救药物, 控制输液速度, 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药液外渗, 皮肤有无色泽改变, 以防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渗出血管外, 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如果一旦发生药液外渗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 必要时及时处理。
3.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观察患儿体温、脉搏、呼吸次数、节律、深浅度、哭声、反应、肤色及四肢肌张力, 前囟张力及血氧饱和度变化等。如果路途遥远, 路况不好时, 应随时观察患儿输氧、输液有无脱落、监护仪电极、电路有无松动, 并做好详细记录。转运到达医院NICU后, 转运医生和护士应向NICU主管医师汇报患儿病情, 转运途中抢救、治疗、用药情况等, 填写转运记录、小结转运工作, 同时告诉患儿家属积极配合治疗。
4结果
转运的437例危重新生儿中, 有1例因肺出血在转运途中死亡, 4例在其他转运的436例危重新生儿中, 经NICU救治死亡, 结果见表2。
5体会
危重新生儿转运不同于一般病人转运, 要求转运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精湛的穿刺技术, 熟练的操作技能及新生儿复苏程序, 以及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 高度的抢救意识和良好的应变能力。在转运途中, 患儿应得到相当于危重监护室的医疗护理, 如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暖、抢救监护等, 这样才能保证危重新生儿在转运途中的安全, 提高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4]。
关键词:危重新生儿转运,护理
参考文献
[1]孙爱莲, 郑方舟.浅谈高危新生儿转运网的建设体会 (J) .中国妇幼保健, 2006, 21 (1) :156.
[2]王晓东, 周晓光.新生儿转运中的救护措施及效果评价 (J) .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 (11) :672-674.
[3]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 (M) .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70.
危重新生儿转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苏州市立医院于2000年5月在苏州市开展新生儿转运工作, 2000至2003年起步阶段转运范围主要在市区附近二级医院及一级医院。随着苏州市立医院成立苏州市母子保健中心, 通过对全市相关医护人员培训、交流及组织参观学习, 2004年起转运范围遍及全市二级医院及大部分一级医院, 成为“普及阶段”。从2000年转运开始到2006年12月31日苏州市立医院新生儿科共主动 (双程) 转运新生儿患者2172例。
1.1.2苏州市1993至2006年共出生活产新生儿615552人, 其中转运前7年 (1993至1999年) 出生活产新生儿300848人, 新生儿死亡数2431人, 病死率8.08‰;转运开展7年 (2000至2006年) 出生活产新生儿314704人, 新生儿死亡数1176人, 病死率3.74‰ (表1) 。
1.1.3苏州市从2000年5月至2003年12月31日转运“起步阶段”4年中, 新生儿活产数157040人, 新生儿死亡695人, 病死率4.51‰, 转运数997人, 转运率6.47‰。自2004年1月1日到2006年12月31日转运“普及阶段”三年中, 新生儿活产数160634人, 新生儿死亡481人, 病死率2.99‰, 转运数1175人, 转运率7.31‰ (表2) 。
1.1.4苏州市从2002至2006年围生期新生儿死亡情况。转运起步阶段, 自2002年1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2年中, 新生儿活产数79398人, 围生期新生儿死亡273人, 病死率3.44‰。转运普及阶段, 自2004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3年中, 新生儿活产数160634人, 围生期新生儿死亡333人, 病死率2.07‰ (表3) 。
1.3 方法
1.2.1 转运设备
新生儿转运专用救护车、转运暖箱、氧疗设备、转运呼吸机、转运监护仪、血糖检测仪、急救箱 (包括气管插管、喉镜、复苏囊、急救药品等) 。
1.2.2 人员配备
1.2.2. 1 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医师, 具有对临床危重患者进行独立抢救的能力。
1.2.2. 2 专业新生儿护士, 要求熟练掌握新生儿护理技能及抢救技术, 能熟练配合转运医师进行抢救工作。
1.2.3 固定的联系方式:
转运电话号码。
1.2.4 转运过程
1.2.4. 1 接到要求转运电话后要详细了解要求转运医院的地址、患者情况。并及时通知转运人员, 并纪录通知时间。
1.2.4. 2 转运人员接到通知后及时通知救护站, 并根据患者情况做好相关抢救设备的准备及检查工作。
1.2.4. 3 转运人员自接到通知后10min内出发。路途中要保持与当地医院的联系, 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指导当地医院进行抢救工作。
1.2.4. 4 到达当地医院后要详细了解病史, 应用转运设备及时进行抢救。待病情相对稳定, 保证转运路途相对安全的情况下返程。
1.2.4. 5 详细纪录病情、转运过程中的抢救经过及措施。
1.2.4. 6 回到医院后要把患者情况、抢救经过及措施告知NICU医师。
2 结果
2.1表1开展新生儿转运7年比开展新生儿转运前7年新生儿病死率两组经统计学检验u=22.26, >2.58, P<0.01, 具有极显著意义。说明新生儿转运工作对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具有极显著的积极作用。
2.2表2新生儿转运工作起步阶段与普及阶段比较, 随着新生儿转运工作逐步普及, 全市转运范围的扩大, 新生儿病死率下降, 经统计学检验, u=6.98, >2.58, P<0.01, 具有极显著意义。并且随着新生儿转运普及, 新生儿转运数增多, 新生儿转运率提高, 新生儿病死率下降, 经统计学检验u=2.85, >2.58, P<0.01, 具有极显著意义。说明新生儿转运普及和提高新生儿转运率, 对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具有极显著作用。
2.3表3新生儿转运工作起步阶段与普及阶段比较, 随着新生儿转运工作的普及, 围生期新生儿病死率降低, 经统计学检验, u=6.23, >2.58, P<0.01, 具有极显著意义。说明新生儿转运工作普对降低围生期新生儿病死率具有极显著作用。
*u=22.26, >2.58, P<0.01
*u=6.98, >2.58, P<0.01;**u=2.85, >2.58, P<0.01
*u=6.23, >2.58, P<0.01
3 结论
新生儿转运系统对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具有极其重要作用。随着新生儿转运工作的逐步开展、新生儿转运范围的逐步扩大和普及, 新生儿病死率和围生期新生儿病死率明显下降, 新生儿转运率越高, 新生儿病死率越低, 普及新生儿转运工作、提高新生儿转运率, 对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和围生期新生儿病死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苏州市立医院的新生儿转运系统已为降低苏州地区新生儿和围生期作出了重大贡献。
4 讨论
新生儿转运系统是以三级医院为中心, 集转运、通讯和培训为一体, 向周围辐射的特殊医疗系统。主要功能是及时妥善地将高危新生儿转运到适宜的NICU进行治疗, 使危重新生儿得到最好的救治和护理[2]。要求具有完善的区域新生儿转运网络, 较高新生儿专业的医疗、抢救水平, 先进的新生儿转运设备。目标是通过对区域危重新生儿进行及时、适宜和序贯的抢救治疗[3], 从而降低区域新生儿病死率和致残率, 为我国儿科临床医疗、保健工作作贡献。
4.1 建立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可降低区域新生儿病死率
婴儿病死率是反映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呈现一个平台现象,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 农村危重新生儿的救治水平低下是制约婴儿病死率进一步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4], 因此, 提高农村危重新生儿的救治水平, 降低新生儿病死率是婴儿病死率进一步下降关键, 而建立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是降低新生儿病死率的重要措施。苏州市立医院自2000年5月在苏州市开展新生儿转运, 到2006年12月31日共主动转运新生儿患者2172例, 转运7年和转运前7年 (1993~1999年) 苏州市新生儿平均病死率由转运前8.08‰降到转运后3.47‰, 经统计学检验有极显著意义, 说明新生儿转运工作能明显降低区域新生儿病死率。
4.2 普及危重新生儿转运、提高危重新生儿转运率可降低区域新生儿病死率
要降低区域新生儿病死率, 作为重要措施的危重新生儿转运工作, 不能局限于区域的局部开展, 要普及到整个区域范围, 只有在整个区域开展危重新生儿转运, 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区域危重新生儿得到及时和最好的救治和护理, 从而降低区域新生儿病死率。起步阶段 (2000~2003年) , 苏州市立医院转运范围局限在苏州市区附近二级医院及一级医院。随着2004年苏州市立医院成立苏州市母子保健中心, 通过对全市相关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定期交流和组织参观学习, 普及阶段 (2004~2006年) , 苏州市立医院转运范围遍及全市所有二级医院及大部分一级医院共60余家。随着转运工作的普及, 苏州市新生儿平均病死率由起步阶段4.51‰降到普及阶段2.99‰, 经统计学检验有极显著意义。随着危重新生儿转运普及, 危重新生儿转运率明显提高, 由起步阶段6.47‰降到普及阶段7.31‰, 苏州市新生儿平均病死率由起步阶段4.51‰降到普及阶段2.99‰, 经统计学检验有极显著意义。说明普及新生儿转运、提高危重新生转运率能明显降低区域新生儿病死率。
4.3 普及危重新生儿转运可降低区域围生期新生儿病死率
围生期新生儿是指出生后7d内的新生儿.是从胎儿转变为独立新生儿的适应阶段, 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5]。危重新生儿转运对围生期危重新生儿能得到及时救治起极其重要的作用, 只有在整个区域开展危重新生儿转运, 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区域围生期危重新生儿得到及时和最好的救治和护理, 降低区域围生期新生儿病死率, 从而降低区域新生儿病死率。随着危重新生儿转运普及, 苏州市围生期新生儿平均病死率由起步阶段3.44‰降到普及阶段2.07‰, 经统计学检验有极显著意义。说明普及新生儿转运能明显降低区域围生期新生儿病死率。更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4.4 区域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的建立和普及
国外报道NICU和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的建立可明显降低危重新生儿的病死率[6]。区域中各地对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治疗水平不一, 医疗资源不平衡, 要使区域内危重新生儿能得到及时、适宜的救治, 获得最好的医疗和护理, 必须建立具有先进医疗设备、先进医疗技术的新生儿监护病房 (NICU) , 并以此为依托建立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建立要具备:①良好的转运设备 (包括新生儿转运专用救护车、转运暖箱、氧疗设备、转运呼吸机、转运监护仪、血糖检测仪、急救箱等) 。②一支熟练掌握急救技术和护理技能的医疗护理转运队伍。③完善的通讯网络。通过实行转运前的专业技术指导, 转运中、转运后良好的专业医疗和护理, 使区域危重新生儿获得最好的抢救治疗方案, 使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成为流动NICU。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的普及要求:①对区域相关医护人员业务培训, 使区域范围内的相关医护人员掌握基本的危重新生儿抢救、护理技术。②对区域相关医护人员组织定期交流和参观学习, 在日常工作中通畅信息系统, 使相关医疗机构了解新生儿转运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明确新生儿转运的重要性。从而使新生儿转运系统在整个区域完善和普及, 促进整个区域危重新生儿医疗技术的发展, 增加区域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 降低区域新生儿的病死率。
参考文献
[1]王丹华, 丁国芳, 万伟琳等.建立危重新生儿转运网络的初步尝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3, 18 (12) :963-965.
[2]杨于嘉.求助医院转运前的工作[J].小儿急救医学, 2001, 8 (2) :67-69.
[3]陈克正.建立我国的新生儿转运系统[J].中华儿科杂志, 2000, 38 (8) :527-528.
[4]程月.危重新生儿转运机制的建立对我市婴儿和孕产妇死亡率的影响[J].预防医学杂志, 2006, 23 (3) :376.
[5]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
危重新生儿转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我院NICU 2006年1月-2007年10月共转运危重新生儿228例,其中男152例,占66.7%,女76例,占33.3%;日龄<24 h 186例,占81.6%,~3 d 32例,占14%,~7 d8例,占3.5%,>7 d 2例,占0.9%;胎龄:≤28周3例,占1.3%,~37周32例,占14%,~42周183例,占80.3%,>42周10例,占4.4%;出生体重:<1 000 g 2例,占0.9%,~1 500 g 25例,占11%,~2 500 g 40例,占17.5%,~4 000 g 149例,占65.4%,>4 000 g 12例,占5.3%。
1.2 院前转运危重新生儿疾病构成
院前转运危重新生儿疾病名称前10位分别是:(1)吸入性肺炎(22.5%);(2)新生儿窒息(20.6%);(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7.8%);(4)早产儿(15.4%);(5)肺透明膜病(HMD)(10%);(6)胎粪吸入性肺炎(5.3%);(7)颅内出血(3.5%);(8)肺出血(2.2%);(9)心脏疾病(1.3%);(10)外科疾病(0.9%)。
1.3 转运方法
1.3.1 人员构成
由我院NICU专业医师和经过培训的新生儿护士和专业救护车司机组成救护和转运小组。
1.3.2 转运设备
专用救护车;转运温箱;多功能监护仪;血糖仪;微量注射泵;新生儿复苏器械(喉镜、气管插管、复苏囊);急救箱(急救药品等);氧气、吸痰器、随车通讯设备等。
1.3.3 转运网络
以阳江市妇幼保健院NICU为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中心,与阳江地区各级医疗机构的妇产科、儿科建立院前急救协作网络,方圆60 km范围内实施转运。
1.3.4 转运方式
NICU设24 h专线电话,结合新生儿转运的临床实践,我们按以下程序进行:(1)接到转诊电话后了解病情、转诊理由,并视病情在电话中帮助、指导求助医院医生尽当地条件所能稳定病情,做好充分准备;(2)做必要的处理以稳定病情,确定是否转运;(3)与求助医生共同向家属交待病情,签转运协议书;(4)转运途中加强监护,维护生命体征稳定,直到进入我院NICU;(5)转运后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转运质量。
2 结果
2.1 转运前与转运途中救治情况
转运前与转运途中的主要处理措施有:清理呼吸道184例,鼻导管吸氧170例,复苏囊加压给氧38例,气管插管12例,测定血糖55例,心肺复苏10例,给予肾上腺素2例,苯巴比妥钠62例,补碱32例,速尿12例,立止血15例,纳洛酮5例。所有转运的危重新生儿均置新生儿转运暖箱,建立静脉通道,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
2.2 转运里程
本组病例转运单程多在3 km~60 km,往返时间为0.5 h~2.0 h。
2.3 转归
参与院前急救与转运的228例危重新生儿转运至本院NICU时,病情稳定195例,33例恶化,途中无死亡病例,接回2 h内死亡5例[其中重度窒息并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2例,肺出血2例,原因不明1例]。转运成功率(指患儿安全到达NICU 2 h内病情未恶化或未死亡者占转运总人数的百分比)为97.8%;转运途中病死率为0%;转运病死率(指转运途中及达NICU 2 h内死亡人数占转运总人数的百分比)为2.2%。本组228例中,除外放弃治疗和自动出院者32例,余下可统计病例为196例,痊愈175例,治愈率89.3%;死亡5例,病死率2.6%,放弃治疗10例,其中8例死亡,自动出院22例,新生儿病死率(指在院死亡人数和放弃治疗后死亡人数之和与转运总人数的百分比)为5.7%,外科病例2例,归自动出院病例,均转至小儿外科医院诊治。转运病例中有2例在分娩过程中处理不当,造成重度窒息合并重度HIE,家属不满,与出生医院引发医疗纠纷,经转运我院NICU治疗,痊愈出院后,这2起医疗纠纷才得到妥善化解。
2.4 2006年与2007年院前急救与转运危重新生儿情况2 0 0 7 年转运危重新生儿人数已占我院NICU住院人数的3 5.8%,见表1。
2.5 阳江地区不同年度新生儿死亡率比较
对阳江地区2005年-2007年新生儿死亡情况进行调查,开展危重新生儿转运以前的2005年新生儿死亡率为8.26‰,此后逐年下降,2007年降至4.28‰,见表2。
3 讨论
随着我国新生儿急救医学快速发展,新生儿病死率逐年下降,以NICU为核心的地区性新生儿医疗救护网络的形成,是近代新生儿急救医学的重大发展[2]。
近10多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医院相继建立NICU,在此基础上建立NETS,一方面解决了基层医院转运质量差的问题;另一方面增加了患者来源,提高了NICU抢救设备使用率,有利于危重儿抢救,从而降低了新生儿病死率[3]。由于基层和部分医院缺乏新生儿专业技术人员、必要设备和抢救经验,将危重儿集中转运至有条件的医院,才能保证他们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治疗。我院于2006年1月成立了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系统(NETS),成为我市惟一开展此项工作的单位。与方圆60 km 20余家医疗单位建立转运网络,运用陆地双程主动转运。转运时间均在2 h内,结束了不专业的单程转运(由基层医疗保健单位直接转运病儿至NICU),大大降低了转运途中病死率(本组新生儿转运病死率为0),为危重患儿抢救、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及提供专业保障,开展此项工作2年来的情况证明NETS是适合本地区的危重新生儿的转运模式。
从院前转运的新生儿疾病构成分析,以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早产儿为主,占前10位疾病的76.3%,而围生期窒息合并症占49.4%,说明基层医务人员对窒息的防治及对早产儿的全面管理水平有待加强与提高;生后24 h内转运的危重新生儿占81.6%,说明这一时段新生儿发病相对多,所以实施危重新生儿转运,使危重新生儿获得及时、系统、全面的诊治与护理,对降低新生儿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自2006年以来,我院NETS正常运转,转运的患儿人数逐年增加,2年来共转运危重新生儿228例,转运病死率2.2%,新生儿病死率5.7%,治愈率89.3%,使阳江地区新生儿死亡率由2005年的8.26‰下降到2007年的4.28‰,有效化解了2起基层医院医疗纠纷。因此,通过院前急救与转运,为基层提供了高一级水平的医疗和急救技术平台;通过人员培训、临床指导,提高了危重新生儿的诊断、治疗及抢救水平;同时也减轻了基层医务人员工作中的压力及风险,缓解和(或)避免了医疗纠纷和医患矛盾,对于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及致残率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容汉,赵国庆,罗先琼,等.广东省危重新生儿转运情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6):708 ̄709
[2]陈克正.建立我国的新生儿转运系统[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8):527 ̄528
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 篇6
1 一般资料
652例患者, 年龄6-90岁, 男419例, 女233例。神志清醒者265例, 昏迷患者387例。带气管插管患者196例, 气管切开者114例。
2 护理
2.1 转运前护理人员的准备
2.1.1 转运前的评估及知情同意
危重患者转运, 必须确认是必须和必要的, 并经逐级医师多次评估转运前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转运的可行性, 盲目转运或不适宜的转运都会造成转运失败。
2.1.2 转运设备及药物的准备
生命支持设备:如带储氧袋的简易呼吸器, 便携式吸痰器、必要时准备便携式呼吸机。有足够氧气的小型氧气瓶、连接用管路、便携式监护仪, 具有脉氧及心率监测功能。
2.1.3 转运时的人员要求
根据患者的危重程度, 协调组织必要的医护人员, 至少应有2人以上, 必须是熟练掌握ICU技能的医生和护士。
2.1.4 转运前的协调与沟通
转运前必须协调好相关部门, 包括目的地科室相应人员, 途径各关口, 如电梯、门卫等, 为患者诊治争取时间, 减少不必要的等待。
2.2 转运途中的护理
2.2.1 体位
给予患者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以防呕吐物误吸。有脑脊液漏的患者头偏向健侧[2]。转运时保持头在前, 上、下坡时采取头高位, 避免剧烈震荡。冬季注意患者保暖。
2.2.2 严密病情观察
转运中, 始终站在患者头侧, 严密观察病情及监测患者意识、呼吸、面色、口唇及四肢末梢循环, 注意便携式监护仪中的各项指标变化。如颅脑损伤患者途中重点观察瞳孔的变化、对光反射、有无呕吐等颅高压症状;外伤骨折患者观察伤口敷料渗透情况, 骨折固定肢体的末梢循环情况[2];出血患者观察有无休克发生, 监测患者皮肤、神志、血压等。
2.2.3 保持静脉输液畅通
转运途中确保静脉输液通畅并随时调控滴速。保持各管道妥善固定, 防止牵拉。
2.2.4 做好途中记录
转运途中及时处理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 应记录各项监测指标、意识、途中抢救和治疗经过。
2.3 转运后的交接
护理人员将患者运送到目的地后, 与职能科室或接收科的医护人员共同安置患者, 包括卧位、固定管道等。转科的患者进行详细的床边交接, 包括病历、转运途中的病情、生命体征、用药、特殊治疗措施、影像资料、管道、患者的皮肤、心理状态等。接收无误后由双方医护人员签全名。检查患者检查结束后返回ICU。
3 结果
652例患者转运前均进行详细转运前评估与准备, 医护人员为在ICU工作两年以上, 转运途中患者无1例死亡, 未发生任何并发症和意外事故。
4 小结
转运途中危重患者的生命安全完全依赖随同医护人员认真细致的观察与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 转运中救护能力也反映一个医院的技术水平。充分转运前的准备与途中监测是确保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的重要保证, 医务人员必须有较强的业务能力与应急能力, 做好各项工作, 才能确保把危重患者安全顺利到达目的地。
摘要:目的 探讨介绍如何进行危重患者安全院内转运。方法652例患者均进行转运前评估及准备, 严密途中监护及转运后交接。结果652例患者转运途中无并发症和意外事故。结论充分转运前的准备与途中监测是确保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护理
参考文献
[1]庄一渝, 俞雪琴.ICU患者的院内转运[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7) :7-8.
危重患儿院内转运的护理 篇7
1 一般资料
469例患儿, 年龄0~14岁, 其中早产儿25例、新生儿窒息46例、新生儿肺炎并心衰43例、重症肺炎121例、胎粪吸入综合征13例、严重腹泻脱水23例、抽搐待查97例、颅内出血41例、颅内感染24例、肺炎合并心肌炎36例。
2 护理
2.1 转运的准备工作
2.1.1 转运设备:
新生儿转运保温箱、氧气袋、复苏抢救药品。2.1.2转运方式:接诊后, 立即对患儿进行现场急救, 同时通知儿科ICU病房做好迎接患儿的准备, 等患儿生命体征相对稳定, 由一名高年资护士携带急救药品和器材, 和患儿家长一起, 护送患儿至儿科ICU病房, 和ICU护士交接时严格按常规执行[2]。
2.2 转运前的处理
2.2.1 对接诊的危重患儿进行初步复苏急救后, 做好监管和稳定病情, 有助于提高ICU的抢救成活率, 降低伤残率。
主要是保温 (使皮温维持在36.0℃~36.5℃) [3], 给氧, 保持呼吸道通畅, 建立静脉输液通道, 监测生命体征T、P、R、BP, 每1~2小时1次, 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状况立即采取抢救措施。
2.2.2 转运者必须对病情、所用药物及患儿目前情况有充分了解, 对新生儿需了解母亲分娩情况及所用药物。
转运前对各系统应作初步检查, 并初步稳定患儿及取得家长充分理解后才能转运。转运者除对转运途中病情有正确估计及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足够认识及采取急救及预防性措施外, 并应大约估计转运所需时间及备足必要仪器设备药品及氧气等。有报道归纳应用STABLE的经验[3]:即维持患儿血糖的稳定;保持患儿体温的稳定;保证患儿的呼吸道通畅;维持患儿血压的稳定;确保患儿各项实验室指标处于正常值范围;情感支持。
2.2.3 完善病历及护理记录, 并在转运前记录最后一次生命体征, 以便途中病情变化时进行对照。
2.3 转运途中的监护与救治
转运途中的监护与救治对于保障危重患儿的生命, 阻止病情恶化起重要作用。转运出发前, 应检查理顺所有医疗管线, 保持输液、通气、引路等各种管路通畅, 做好相应的固定。根据患儿病情携带相应的急救药物。
2.3.1 保持适当安全的体位:
0~8岁患儿由家长或护士抱于怀中, 以防震荡损伤。8~14岁患儿用平车转运, 护士站在患儿头端, 患儿脚在前方, 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防止呕吐物误吸;支气管哮喘和心衰的患儿取半卧位或竖抱;颅内出血的患儿转运途中应制动, 颈下垫一软枕, 防止因颠簸导致颅内血肿进而形成脑疝。
2.3.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采取急救措施:
转运途中主要观察患儿面色和口唇颜色, 可以综合反映呼吸、心搏和周围循环状况[3], 同时注意患儿体位, 保持呼吸道通畅, 随时检查氧气管和输液管是否通畅, 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如果发现面色或监护指标异常, 应立即检查分析原因, 遇有心肺骤停或呼吸困难, 就地抢救。
2.3.2. 1 心肺骤停立即执行A、B、C (气道、呼吸、循环) 复苏。
先用面罩复苏皮囊、100%氧气在开放气道情况下通气, 注意观察呼吸状态, 患儿面色及听诊心率等, 当心率<80次/min时即行胸外心脏按压, 静脉给予肾上腺素等药物, 复苏过程中特别注意监护患儿体温以防体温过低。复苏后根据患儿意识状态、心血管状态, 采取相应措施, 病情稍稳定, 抓紧时间尽快送入ICU。
2.3.2. 2 呼吸困难呼吸困难者随时有可能导致呼吸道阻塞
或呼吸停顿, 转运时必须注意观察呼吸状态, 如节律、频率、深浅度等, 不规则呼吸及跷跷板样呼吸提示即将发展为呼吸衰竭。根据具体情况作相应处理, 如保持气道通畅、随时吸引等。2.3.3认真做好交接班:到达ICU后, 与当班医护人员认真交接, 详细介绍患儿病情及急救、用药情况, 与接班护士一起检查患儿病情, 固定好各种管道, 将患儿安置妥当后方可离开。
3 结果
2008年1月~2008年12月1年间, 由儿科急诊室转入儿科ICU病房的危重患儿共计469例, 转运途中无1例死亡, 未发生任何并发症, 危重患儿平均住院天数7.8d, 治愈359例 (76.55%) , 好转出院107例 (22.81%) , 放弃1例 (0.21%) , 死亡2例 (0.43%) , 其中死于早产超低出生体重儿1例, 新生儿颅内出血1例。
4 小结
危重患儿转入ICU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更好的监测、治疗和护理, 它的转运决不是简单的患儿运输过程, 转运中的救护能力也反映了一个医院的技术水平。危重患儿的院内转运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甚至生命体征的重大改变等。因此, 要求转运的医护人员准确评估患儿转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充分估计意外, 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和家长的工作, 取得家长的配合, 与接受科室联系好, 备齐途中所需物品, 合理安排随行人员, 是确保危重患儿院内安全转运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曹菲, 汤国英, 张宇鸣.危重新生儿转运149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 (2) :1~3.
[2]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 实用新生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43~146.
急诊危重患者搬运与安全转运 篇8
1 存在问题
以往的工作中,由于我们缺乏必要的搬运工具,只能靠人力来转运患者,这种方法,一方面极易发生因搬运的不当而引起患者痛苦,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另一方面,工作人员的身体容易受到伤害。
2 对策
2.1 合理使用搬运工具则可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常用的工具有:滑板、过床器、简易担架。各种搬运工具优点:(1)患者感觉平稳,安全,舒适:在转运时,无需患者自己用力移动身体,即可平稳转移到待转运车上。(2) 省时省力:2~4 人既可完成转运工作。(3) 易于搬运:搬运工具的使用,使转运工作变得轻松自如。(4) 减少工作人员身体损伤:使用搬运工具,减少工作人员腰部承受力,避免工作人员腰部损伤。(5) 便于清洗消毒:前两种搬运工具具有防水功能,用擦拭法消毒即可。
2.2 护士本身是搬运者,首先必须确定搬运是否必要,尽量减少搬运的风险,有时候仅需要告诉患者做而并不需要护士的协助,有些患者自己不能移动,护士的责任是制定护理计划。内容包括:(1)患者的体质量、耐受力、持重力及相关资料;(2)搬运技巧。在搬运中,护士既是参与者,同时也是管理者、指导者。
2.3 规范患者转运制度,制定护送流程
2.3.1 转运前正确评估病情及途中存在的潜在的意外 有资料显示高达71%的患者在转运途中或检查过程中发生轻微至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无论是转运前或是转运中都要进行评估。生命体征不稳定但又必须进行检查或送手术室、专科病房进行进一步治疗患者,转运前,护士必须和主管医生一起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途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如呼吸心跳骤停、脑疝、窒息、休克、各种严重的心率失常及各种管道脱落等,主管医生告知患者及家属途中的可能出现的意外,使其有思想准备,并签知情同意书,遇到危重患者转运,必须由主管医生、急诊护士和护工共同护送,医、护、工分工明确,保证患者及时安全地到达相关科室。
2.3.2 转运前预处理与通知相关科室同时进行 医生做出转运决定后,一护士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携带相关抢救药品、物品;打电话通知相关科室,向病区护士简单的描述病情并交代需要准备的抢救物品;需要手术者,通知手术室做好急诊手术准备;通知检查科室,做好准备(急诊危重患者优先检查) ,到达后立即给予检查;通知电梯工作人员做好接待患者的准备;同时另一护士清除患者口鼻分泌物,检查患者身上各管道是否通畅,连接是否牢靠,并妥善固定,记录患者出抢救室的生命体征,护士与护士分工合作,动作熟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情绪。
2.3.3 转运途中监测与护理,途中严密观察病情,包括患者意识、瞳孔、脉搏、血压、呼吸等变化;始终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患者的呕吐物,气管插管患者用简易呼吸气囊或便携式呼吸机维持呼吸;加强各管道护理,妥善固定,保持各管道通畅有效,对途中出现生命体征明显变化,立即给予有效处理。
2.3.4 到达相关科室,做好内部交接 到达专科病房后,护送人员与病区护士一起将患者移至病床,理顺管道,根据病情予上呼吸机、吸氧、心电监护、微量泵等,安置好患者,予病区护士进行床边口头交班和书面交班。
3 小结
因此,急诊护士熟练掌握综合评估患者病情的要领和抢救搬运技能,途中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发生险情时冷静并准确实施急救,对确保转送途中的安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此外,不断完善转送流程,随时对危重患者的搬运、转送过程进行模拟演练和特殊培训,对转送工具、抢救器材及药品及时配置、补充并保持完好状态强化转送记录书写予以制度保障等,可提高患者院内转送的安全性。
摘要:急诊科是接诊各类危重患者的前沿窗口,对患者的搬运和转运等问题是经常面对的,急诊患者经过抢救、复苏、早期处理病情相对稳定后,常因诊断或治疗的需要,要转运至检查室、手术室或专科病房进行进一步治疗,如何能运用有限的人力搬运及在转运过程中保障重危患者的生命安全,是我们急诊医务人员一直以来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