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新生儿(精选10篇)
危重新生儿 篇1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1例危重新生儿中, 男11例, 女10例, 其中早产儿12例, 重度窒息2例, 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 重症肺炎1例, 败血症2例, 胎粪吸入综合征1例, 新生儿破伤风1例。因各种原因不能经口喂养或经口喂养不能满足热量持续3 d以上者, 均采用静脉营养。入院时病程0~5 d, 开始静脉营养的日龄0~21 d;体质量<1500 g的5例, ~2500 g的11例, ~4000 g的5例。
1.2 方法
取头皮或四肢周围静脉作为输液通道, 将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电解质加入一组, 用电脑输液泵控制速度, 24 h均匀输入。记出入量, 测体质量等。
1.3 静脉营养方案
①热卡由40~60 kcal/ (kg·d) 开始逐渐递增至90~120 kcal/ (kg·d) 。根据人体对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生理需要供给;②输液量按每日生理需要量, 并根据全身状况、心肾功能、体质量、日龄和暖箱内湿度、 应用光疗、远红外辐射台和呼吸机等情况酌情增减, 一般60~160 ml/ (kg·d) ;③葡萄糖从6~8 g/ (kg·d) 起每日增加1.5~2 g/kg, 早产儿增至16~18 g/ (kg·d) , 足月儿增至18~20 g/ (kg·d) , 浓度10%~12%, 速度4~6 mg/ (kg·min) ;④氨基酸48 h后开始应用, 开始时0.5~1 g/ (kg·d) , 以后按每天增加0.5~1 g/kg递增至2.5~3 g/ (kg·d) ;⑤生后第4 d起用10%脂肪乳, 开始时0.5~1 g/ (kg·d) , 以后按每天增加0.25~0.5 g/kg递增至3~4 g/ (kg·d) ;⑥供给钠离子3 mmol/ (kg·d) , 氯离子2~3 mmol/ (kg·d) , 生后3 d开始给钾离子2 mmol/ (kg·d) 。生后给维生素K1 1~3 mg/d, 共3~5 d, 用静脉营养一周以上每日给水乐维他静滴。采用无菌操作技术, 静脉营养期间每日监测体质量一次, 并监测血糖、电解质、血气、胆红素, 第一周3 d一次, 以后每周一次, 肝肾功能、血脂分析、血常规、尿常规每周一次。所有病例均采用留置针, 留置针一般保留1周左右, 但如发现局部红肿渗出时应及时更换静脉。
2结果
21例中1例死亡, 死亡原因为重症感染和心跳呼吸骤停, 与营养液的应用无关。其余20例均获满意效果, 在静脉营养最初3 d体质量不增或略有下降, 3 d后开始增长;在静脉营养期间平均每日体质量增长10~25 g, 有1例黄疸加剧, 胆红素最高达280 μmmol/L, 配以光疗等综合治疗, 仍继续静脉营养, 3 d后黄疸减轻, 复查胆红素下降至170 μmol/L。
3讨论
危重病儿由于组织损伤、坏死, 血流灌注不足, 细菌入侵增殖及免疫反应等, 使糖、蛋白质、脂肪同时被动员, 细胞内氧化-磷酸化作用加强, 同时由于神经内分泌和白细胞介质的作用, 使机体代谢率明显增高, 且危重新生儿往往呼吸、消化功能有障碍, 较长时间不能经口喂养而影响营养的补充, 甚至危及生命。静脉营养可提供足够的热量, 保持正氮平衡, 防止内源性蛋白继续消耗, 支持免疫功能, 还可以保证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补充, 保持体液平衡、电解质平衡和代谢功能的稳定, 使患儿度过呼吸衰竭、出血等难关。
新生儿生后3 d内体液及电解质水平变化较快, 补充时要考虑其特异性。如电解质中钾离子, 应在日龄大于7 d后给予。新生儿输糖浓度不能过高, 速度不能过快, 否则会出现一过性高血糖和尿糖阳性。本组患儿血糖水平稳定, 尿糖阴性, 表明10%~12%的输糖浓度与4~8 g/ (kg·min) 的输糖速度适合于新生儿。氨基酸的供给要限制在每日2.5~3.0 g/kg以内, 与葡萄糖同时输注以保证氨基酸有效用于修复和生成新组织, 而不作为热能被消耗。它与非蛋白热卡之比应控制在1∶50~1∶200。脂肪乳应小剂量递增, 严格限制输注速度, 时间应持续在16 h以上, 使之在体内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代谢。脂肪乳所提供的热卡不应超过总热卡的50%, 以免发生脂肪超负荷。脂肪输入超负荷时, 肉毒碱相对不足, 从而使脂肪堆积在肝细胞中, 导致肝脏脂肪变性和胆汁淤积等病理生理变化。其中有4例合并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在光疗及输注白蛋白、中药退黄的同时继续静脉营养未见肝功能损害、黄疸加重及核黄疸的发生, 表明在严格控制下输注脂肪乳不对脏器造成损害。静脉营养必须在积极控制原发病、纠正合并症的前提下方可使用, 并且严格控制用量及给药速度[1]。
参考文献
[1]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219.
危重新生儿 篇2
一、床位设置
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设立文件及组织机构:要求≥35张床位;NICU≥10张床位,按要求配置的救治中心人员组成(医务科协调院办发文)
二、建立组织架构
1、危重新生儿救治领导小组成立文件:分管院长任组长,按相关要求配置成员。(医务科协调院办发文)
2、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组织机构(医务科协调院办发文)
3、救治中心专家组:分管院长任组长,按要求配置成员。(医务科协调院办发文)
4、救治中心质量控制小组(儿科)
三、规章制度
1、各类人员工作职责:临床、医技和职能部门职责(医务科)
2、各类诊疗规范(儿科)
3、危重孕产妇管理相关制度:
(1)危重新生儿管理制度、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急救药品管理制度、危重新生儿抢救制度、危重新生儿会诊制度、危重新生儿信息登记报告制度、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业务培训制度危重新生儿评审制度(要求每季度一次)、危重新生儿急救演练制度。(儿科)
(2)危重新生儿抢救用血管理制度、危重孕产妇输血保障机制。(输血科)(3)危重新生儿服务管理和临床救治分工协作机制、危重新生儿急救绿色通道管理制度。(医务科)
四、流程
1、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流程、危重新生儿会诊流程、危重新生儿转运流程、产科儿科协作流程。(医务科、产科、儿科)
2、新生儿复苏流程(儿科、产科)
五、设施设备: 儿科(理出清单)
六、急救药品:重点儿科专科用药如何备?(儿科、药学部)
七、管理资料:
1、中心基本情况(包含组织机构成立文件、设施设备清单)、职责制度流程汇编、中心会议记录、危重新生儿疑难危重病例讨论记录、危重新生儿死亡病例讨论记录、业务培训及急救演练记录(儿科)
危重新生儿 篇3
新生儿腋静脉输液是治疗的一项重要措施。尤其对病情非常危重的患儿,早产儿等。选择一种良好的输液途径,维持稳定的输液速度至关重要。对于以往常用头皮静脉,四肢浅静脉,腹壁浅静脉容易发生液体外渗静脉炎和留置时间不长[1]。我科于2008年开展腋下浅静脉输液并从腋静脉的定位,穿刺方法,送管方式,置管期间不断探索,比较和总结,不断提高腋静脉的穿刺技术,给护理工作带来许多优点,减少患儿的痛苦,降低患儿家属的经济费用。
1 腋下浅静脉解剖特点
腋静脉在腋窝底部,位置表浅,为贵要静脉与肱静脉汇合而成,起始在腋腔下部沿腋窝中点稍外上方向胸壁前行,在第1肋外缘延续为锁骨下静脉并与腋动脉伴行。全长均位于腋静脉前内侧,上肢外展是腋静脉位于腋动脉前面,体表投影相当于上肢外展90度自锁骨中点在腋窝中央连线为腋静脉。
2 操作方法
腋静脉定位有3种方法:(1)少部分腋静脉隐约可见。(2)触摸腋动脉波动点,在内侧0.3cm左右腋窝下方进针。(3)腋窝中点(相当于上肢自然下垂与胸壁交界的皱褶处,以此线中点作为腋窝中点)内0.2cm-0.4cm下1.0-1.2cm交界进针[1]。
穿刺方法: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将穿刺侧手臂轻轻拉直背伸使之与身体纵轴成110度-160度,腋窝呈水平暴露,左手拇指与其四指握该侧三角肌下缘,使皮肤绷紧。常规消毒,将留置针在腋窝下方以8度-12度进针(进针角度不大于30度),见回血后采用拇指弹送外套管,食指掌面退针芯,3敷贴固定,手臂恢复自然体位。
3 穿刺成功的鉴别方法:留置针的软管送人腋静脉内,拔出针芯,回血通畅,回血为深红色,液体输注顺利,无波动。推注药液时穿刺点周围皮肤无树枝状苍白。
留置针的定位标准:留置针留置7天以上或发生渗血、渗漏、有感染、静脉炎、周围皮肤红,肿。
4 讨论
腋静脉留置针输液优点:留置时间长,平均留置为5-7天,因腋静脉管径粗大,走行直,留置软套管进入血液呈漂浮状,减少对血管壁的机械损伤。当危重新生儿循环血容量不足时,四肢浅静脉管径细,血管收缩穿刺难度增加。采用腋静脉穿刺定位,可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抢救危重新生儿赢得时间,对早产、窒息伴有兴奋或颅内出血患儿避免反复穿刺带来不必要刺激减少疼痛,保持安静,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减少护理工作量。
危重新生儿补液量大,输注浓度高,药物复杂,对血管刺激大。因中心静脉,血流快可降低液体渗透压,保持血管完整性减少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2]。经四肢浅静脉、头静脉多巴胺等药物容易引起沿静脉走行的皮肤發白,出现静脉炎至皮肤坏死。腋部的活动度小,位置隐蔽,安全性高,不易被抓掉。经X线观察留置针不会打折,还可以作为外周静脉的换血通路。
3.2 护理注意事项:①注意安全性。将患儿置于安全平稳且温度的操作台上,动作轻柔,不可用力拉伸,以勉造成意外伤害。穿刺时要缓慢进退针注射器要保持负压,以便及时发生回血。②防止药液外渗。输液渗漏或穿刺不成功原因:进针角度过小,留置针体在皮下走行距离延长,外套管进入血管的有效长度缩短,导致液体渗出;进针速度过快,静脉留置针针尖锋利,极易刺破静脉后壁造成穿刺失败;送管时机选择不当及送管手法欠妥。③预防脱管及空气栓塞,妥善固定留置针预防滑脱,药液用尽前及时更换,更换注射器时防空气栓塞,预防脱管。④预防感染:严格无菌操作是防止感染的重要措施,穿刺前严格消毒皮肤,消毒液不易过多防止通过皮肤与血管间窦道侵入血管造成化学刺激,接头皮针前肝素帽常规消毒,24小时更换泵管和头皮针,每天更换穿刺点敷料,常规消毒观察局部有无红肿,导管保持5-7天[3]。揭开敷料时从下往上,避免带出套管针。若软管部分脱出,禁止再次送人血管,置管期间经常观察穿刺局部情况,保持清洁干燥,注意有无渗液和红肿表现,观察体温变化。应经常对比触摸俩侧腋窝,腋下至腰际间范围质感,以便及时发现渗漏。⑤预防堵管:腋静脉血流量大,输液速度不均匀易致血流反流至肝素帽,使用输液泵能维持液体准确输入,常巡视及时更换液体,防止回血堵管。如果堵管应在负压抽吸下拔出留置针,防止凝血块脱落引起血管堵塞。尽量避免穿刺侧侧卧,以免针管弯曲致输液不畅。再次输液时重新消毒接上头皮针,确定导管是否通畅。⑥科学封管:封管是留置成功地关键,方法是否得当可延长置管时间,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封管时采用连续,不间断,边推注边旋转式退出针头的方法。如封管针头全部进入留置针内,封管液推注完退出时,会使血液随拔针的负压进入管腔,导致凝血堵塞。久针头斜面进入留置针内,均匀推人封管液,则不会照成负压,可延长留置针时间,封管液浓度5u/ML。⑦拔针注意事项:腋静脉拔针角度不宜过大,动作易轻,拔针后按压时用棉签垂直压迫,避免上肢全部血液循环阻断而发生危险,拔针后注意血管的保护,并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
总结,NICU新生儿病情危重,用药多且频繁,经常使用高渗药和高刺激性药物,选用腋下浅静脉是较为理想的穿刺血管。最大限度解决满足危重患儿多次长期的需要。留置安全可行,提高了抢救质量和抢救成功效率,减轻患儿病苦和感染概率,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家属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杏杰,徐玉梅.观察静脉输液患者的技巧[J].河北医药,2009.31::182-1683
[2] 陈小青,吴娟娟,向秋娇.实体解剖对提高新生儿静脉穿刺成功率的体会[J].中国保健杂志,2007.15:68
危重新生儿胃肠喂养的临床研究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资料新生儿危重程度的诊断标准按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 (草案) 。本资料45例危重新生儿中, 男23, 女22, 胎龄37周18例, 大于37周27例;体质量<1500g9例, 1500g~2500g26例, 2500g~4000g10例;原发疾病:新生儿窒息10例, 胎粪吸入综合征7例, HIE10例, 高胆红素血症7例, 重症肺炎6例, 败血症5例, 随机将早产儿足月儿分为按需喂养组和微量喂养组.其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和阿氏评分、经统计学处理, 差别无显著性差异;其中18例早产儿按需喂养组和微量喂养组各9例。
1.2 方法
全部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 先禁食6h, 如生命体征稳定, 能吞咽先鼻饲或经口喂养温开水1~2m L, 观察2h, 无呕吐或腹胀后开始喂养。微量喂养组给予1∶1稀释配方乳, 奶量从每次0.5~2m L/kg开始, 每2h1次, 辅以非营养性吸吮, 根据患儿耐受程度, 每日每次增加0.5~3m L/kg。对照组给予同样1∶1稀释配方乳开始10~20m L/ (kg·d) , 以后每天增加10~15m L/次, 2~4d后逐渐过渡至全乳。热量不足部分由静脉营养补充。喂养过程中若出现呕吐 (<3次/天) , 腹胀胃潴留, 胃内少量咖啡样物, 给予减量或减少喂奶次数, 一般不停奶。
1.3 观察指标
以日计算, 观察恢复体质量时间, 胎粪完全排出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呕吐, 胃潴留 (胃残余超过上一次喂入量的30%) 。腹胀 (腹围较前增加1.5cm) , 胃内抽出咖啡样物, 胃肠功能损害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各项数据以均数、标准差来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临床观察:观察组与结照组比较, 体质量增加速度快 (P<0.05) , 胎类完全排出时间、住院时间, 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均统配定 (P<0.01) , 胃排空时间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胃肠道功能损害发生情况P<0.01 (t检验) , 见表1~3。
注:两组相比 (t检验) P<0.05
3 讨论
新生儿生长发育迅速, 需要通过胃肠道消化吸收各种营养物质[1]。早期肠道喂养能促进胃肠道黏膜形态, 生化及功能的成熟。早产儿由于吸吮和吞咽功能反射调节不健全, 危重儿胃肠动力低下、黏膜屏障功能低下, 肠道微生态系统, 未能正常建立, 常出现喂养困难, 而肠内营养对胃肠道结构和功能的成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过早开奶功加奶量过快均可诱发胃肠损害的发生或起加重的作用, 早期住院喂养能减少喂养不耐受及肠胃损害的发生率, 尽早开始微量肠道喂养、缩短肠道外营养时间, 已成为系统儿科医师的共识。
新生儿疾病中出现胃肠损害和病因以窒息, 缺氧为主, 严重感染、败血病, 也是发生胃肠功能障碍的常见病, 窒息时体内血流分部改变, 非生命器官胃肠道血管收缩, 胃肠激素分泌紊乱, 供血供氧明显减少, 内环境改变, 黏膜屏障功能被破坏, 病源微生物侵袭和其毒素的吸收是一重要因素[3]。
胃排空与胃窦动力、十二指肠动力及胃窦十二指肠间的协调活动有关[4]。促进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发育, 刺激胃肠道激素的分泌, 从而提高胃肠道喂养的耐受性, 使患儿体质量增加迅速, 减少并发症, 缩短住院天数, 提高患儿存活率, 便诺层医院推广应用, 生后随着肠道喂养的建立, 十二指肠动力活动以及胃窦的协调运动逐渐发育成熟。
微量喂养可增加肠道组织细胞的发育, 提高胃肠道分泌及活性, 有助于胃肠道结构完整性和消化功能的成熟, 可使肠尽早接受直接营养, 可通过消化道内的感觉纤维兴奋迷走神经, 提高胃肠激素的水平, 促进胆汁的分泌[5]。
不过早按需喂养, 以便让胃肠道有恢复过程, 在生命特征平稳的情况下, 可根据报出微量喂养和辅以非营养性吸收, 缓慢增加耐受能力。危重新生儿生长发育与生后早期营养密切相关, 微量喂养能促进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发育, 刺激肠道激素的分泌, 使患儿体质量增长加速, 缩短住院天数, 减少胃肠道并发症, 提高患儿生存率, 便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危重新生儿早期喂养方式的喂养效果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展情况, 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项城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45例危重新生儿分为观察组 (微量喂养组) 和对照组 (按需喂养组) 。观察比较两种喂养方式对体质量增长速度、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 胎粪完全排除时间, 胃排空时间, 胃肠损害发生情况比较。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 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 胎粪完全排出时间, 胃排空时间, 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胃肠损害发生率比较P<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危重新生儿不宜过早全奶按需喂养, 生后24h内尤其慎重, 微量喂养能较快提高胃肠道的耐受性, 减少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危重新生儿,微量喂养,按需喂养
参考文献
[1]吴圣楣, 陈惠金, 朱建辛, 等.新生儿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74-159.
[2]中华医学会急诊学会儿科学组,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诊学组, 新生儿学组.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 (草案) [J].中华儿科杂志, 2001, 39 (1) :42-43.
[3]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儿科协作组,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中华医学会儿外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 2006, 44 (9) :711-714.
[4]刘捷, 曾超美.窒息新生儿器官功能损害的临床研究院[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4, 19 (6) :462-464.
危重新生儿 篇5
各职能科、各学科、各科室: 根据省卫计委文件精神,为切实保障母婴安全,加强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抢救、接诊、转诊、管理工作,畅通绿色通道,提高危抢救成功率,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结合我院实际制定该实施方案。
一、领导小组: 组 长:xx 副组长:xx xx 成 员:xx xx xx xx xx 办公室设在医务科,主任由 xx 担任。
职责:负责对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抢救、转诊及管理工作的组织、人员、车辆调配和协调工作,保证产科绿色转诊通道的畅通。
二、重症孕产妇、新生儿抢救专家组 组 长:xxx 副组长:xxx xxx 成 员:xxx xxx xxx xxx xxx 职责:负责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抢救、会诊和指导工作,组织转诊。
工作要求:妇产学科主任、护士长组织本科医护人员负责危重孕产妇常规接待、抢救及转诊工作。需要多科会诊、抢救的,应及时报医务科组织抢救、会诊。儿科主任、护士长组织本科医护人员负责危 重新生儿常规接待、抢救及转诊工作。
三、工作要求
1、各级各类人员要高度重视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抢救、转诊及管理工作,认真履行职责,保证危急救绿色通道畅通。
2、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保证急危重症孕产妇、新生儿得到及时救治。对需转诊的孕产妇、新生儿要严格按照《危重孕产妇、新生儿转诊制度》执行,做好各项工作,保证安全转运。对于不宜转运的孕产妇、新生儿,应立即请专家会诊,指导治疗。
3、加强急危重孕产妇、新生儿管理,妇产科、儿科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急危重孕产妇、新生儿管理制度》,加强业务学习,熟练掌握急救技能,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4、妇产科门诊要结合“孕产妇健康管理”工作,做好孕期保健监管工作,对高危孕产妇要严加管理,掌握相关资料,做好登记,指导正确就医,为危重孕产妇急救工作奠定基础,保障母婴安全。
5、全院各部门要全力配合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急救工作,保证参加抢救人员及时到位,设备、药品等完好无缺,规范操作,杜绝急危重症孕产妇、新生儿由于救治不及时造成的意外事件发生,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附件:
1、急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抢救制度
2、急危重孕产妇、新生儿转诊制度
3、急危重孕产妇、新生儿管理制度
4、急危重症孕产妇、新生儿转诊流程 附件 1 急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抢救制度
1、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接诊危重孕产妇、新生儿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延误救治或让孕产妇、新生儿自行转诊。
2、在医务科的组织协调下,负责疑难、危重、重症孕产妇、新生儿的会诊和抢救。相关科室及医护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
3、各科室包括收费、医技科室、临床科室等,必须畅通急危重症孕产妇、新生儿“急救绿色通道”,保证随叫随到,及时处理、报告,先处置后办手续。
4、抢救工作务必组织有序,措施果断,及时有效。抢救中和抢救结束后由参加人员作好各项抢救记录。
5、抢救专家组及时对病情进行评估,决定是否转诊。需要转诊的按《危重孕产妇、新生儿转诊制度》做好逐级和预约转诊工作。对病情危重/特殊,本院无条件抢救,且病人可以运送时应尽早转院。
附件2 急危重孕产妇、新生儿转诊制度
1、对下级医院转来的急危重症孕产妇、新生儿必须优先予以安排、及时救治,并保障人员、车辆、通讯等需求,不得推诿。
2、对病情危重的孕产妇、新生儿,经病情评估,认为在当地确实无条件抢救,且病人可以运送时,征得家属同意应尽早转院。对于不宜转运的孕产妇,应立即请上级急救医院的专家会诊,指导治疗。
3、转诊前要提前联系或通知接收医院产房或妇产科重症病房,并简要叙述病情,便于接收。
4、转诊病人至少由熟悉病情的医生和护士各一名护送,携带必要的抢救物品及转送记录等相关资料,途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送达后与接收医疗保健机构办理好相关转诊手续后方可离开。
5、转诊后,主管医师要随时向上级医院了解转诊病人治疗转归情况,积累经验,便于以后工作。
附件3 急危重孕产妇、新生儿管理制度
1、妇产科建立急危重症孕产妇接诊及出诊登记本,孕产妇急危重症抢救登记本,转运与反馈登记本,急危重症及死亡病例讨论记录本,业务培训登记本等做好工作台账。儿科建立急危重症新生儿接诊及出诊登记本,新生儿急危重症抢救登记本,转运与反馈登记本,急危重症及死亡病例讨论记录本,业务培训登记本等做好工作台账。
2、妇产科、儿科医师熟练掌握高危妊娠、新生儿的基础理论,重点掌握高危孕产妇、新生儿的识别及急危重症抢救知识,抢救药物、药理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等抢救原则和基础知识。掌握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急救的基本技能,掌握静脉切开技术,心肺脑复苏,各种监护技术及其结果的识别,合理的输血输液,抢救药物的合理应用,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转运途中抢救及监护技能等。
3、储备急救药品和血液制品:缩宫素、前列腺素类制剂、地塞米松、西地兰、罂粟碱、氨茶碱、阿托品、肾上腺素、多巴胺、速尿、纳洛酮、硫酸镁、维生素 K1、止血芳酸、肝素、甘露醇、硫酸氢钠、地西泮、晶体液、杜冷丁等。药剂科保证急救药品的进购储备;妇产科储备同时抢救两人以上的急救药品;血液科保证储备急救用血。
4、急诊科建立与辖区内转诊单位的联系,明确联系电话及联系人,建立登记本。
5、接到急救电话,了解病情后迅速组成抢救小组,携带急救设备与药品,及时赶赴现场按就地就近抢救,尊重病人知情选择的原则实施抢救或转运。病人送达后立即由住院总医师负责组织抢救,抢救的同时报告科室领导及医务科或院领导。
6、抢救过程中要保存全部药品的安瓿、资料,以备核对。
危重新生儿 篇6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转运的437例危重新生儿中男254例, 女183例, 日龄:24h内241例;24~48h 89例, 48~72h 62例, >72h 45例。
1.2 疾病分布
以入院时第一诊断统计, 见表1。
2转运程序
基层医院在有危重新生儿需转运时, 先电话告知患儿情况及转运要求。儿科或新生儿科医生或护士接到电话时应仔细询问患儿胎龄、日龄、出生体重、阿氏评分及初步诊断, 详细记录转诊医院地址和联系电话。
2.1 转运前的准备
一般派新生儿科专业医师或经过新生儿专业培训的儿科医师1名与有经验的护士1名前往转运医院接运患儿。
注:其他病种包括破伤风、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消化道穿孔、先天畸形等。
2.2 转运装备
救护车 (车内带有保暖设施, 如移动式暖箱) 、负压吸引器、心电监护、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仪、输氧装置、复苏囊、喉镜、气管导管、输液用品、急救药品、电筒等。
2.3 到达目的医院
应详细了解患儿病史及当地医院处理措施, 进行整体评估监测患儿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等, 并给予清理呼吸道及保持呼吸道通畅措施, 对发绀患儿给予氧疗, 建立静脉通道, 根据需要输液, 有烦躁者予镇静处理。耐心向患儿家属解释病情及转运中可能发生的问题, 征得其同意并签字后, 方可转运。总之, 应利用转运所带设备和药物, 尽可能在当地医院对患儿进行各种必要处理, 使病情相对稳定, 方可转运[2]。
3转运途中护理
3.1 保证患儿体温在正常范围
应先预热转运暖箱, 然后根据患儿体重调节暖箱温度, 一般体重在1 501~2 000g者, 暖箱温度在30~32℃;体重在1 001~1 500g者, 暖箱温度调在32~34℃;体重<1 000g者, 暖箱温度调在34~36℃[3]。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打开气道, 吸痰, 清理呼吸道后, 将患儿头偏向一侧, 防止误吸;采取必要的吸氧手段, 维持正常血氧饱和度。若患儿发生呼吸暂停或无自主呼吸时, 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必要时行气管插管, 人工通气, 以尽快恢复自主呼吸。
3.3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及时准确按医嘱给予抢救药物, 控制输液速度, 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药液外渗, 皮肤有无色泽改变, 以防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渗出血管外, 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如果一旦发生药液外渗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 必要时及时处理。
3.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观察患儿体温、脉搏、呼吸次数、节律、深浅度、哭声、反应、肤色及四肢肌张力, 前囟张力及血氧饱和度变化等。如果路途遥远, 路况不好时, 应随时观察患儿输氧、输液有无脱落、监护仪电极、电路有无松动, 并做好详细记录。转运到达医院NICU后, 转运医生和护士应向NICU主管医师汇报患儿病情, 转运途中抢救、治疗、用药情况等, 填写转运记录、小结转运工作, 同时告诉患儿家属积极配合治疗。
4结果
转运的437例危重新生儿中, 有1例因肺出血在转运途中死亡, 4例在其他转运的436例危重新生儿中, 经NICU救治死亡, 结果见表2。
5体会
危重新生儿转运不同于一般病人转运, 要求转运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精湛的穿刺技术, 熟练的操作技能及新生儿复苏程序, 以及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 高度的抢救意识和良好的应变能力。在转运途中, 患儿应得到相当于危重监护室的医疗护理, 如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暖、抢救监护等, 这样才能保证危重新生儿在转运途中的安全, 提高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4]。
关键词:危重新生儿转运,护理
参考文献
[1]孙爱莲, 郑方舟.浅谈高危新生儿转运网的建设体会 (J) .中国妇幼保健, 2006, 21 (1) :156.
[2]王晓东, 周晓光.新生儿转运中的救护措施及效果评价 (J) .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 (11) :672-674.
[3]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 (M) .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70.
危重新生儿 篇7
关键词:新生儿,临床,研究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 (rds) 又称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主要发病机制是由于缺乏肺表面的活性物质, 以早产儿多见, 近年来也发现足月儿发生rds也不少见, 一般以出生后不久立即出现有呼吸困难或者呼吸衰竭为代表性临床症状, 需要即刻转送新生儿科处理。本文通过观察分析早产儿与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 (rds) 的临床特点, 总结其高危因素及临床意义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47例rds的患儿, 均符合《实用新生儿》中关于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 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衰竭和呼吸困难, 入院时间均在出生后2min-24h, 其中早产儿22例, 男13例, 女9例, 胎龄为29-36周, 出生体重在1320-2400g;足月新生儿25例, 男14例, 女11例, 胎龄为37-41周, 出生体重在3560-4560g, 观察比较两组高危因素及临床特点。两组患儿从性别、出生至入院时间等信息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 呼吸支持:本组47例患儿皆给予机械通气, 对于病情较轻的患儿给予无创鼻塞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 (cpap) , 对于病情较重的患儿, 在急性期采取间歇正压通气联合呼气末正压通气 (ippv联合peep) , 给予撤机通气模式均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simv) ; (2) 对于早产儿, 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 (ps) 治疗, 使用的是固尔苏液, 使用8h后复查胸片; (3) 对于足月儿, 对症治疗原发病并积极防治并发症, 给予同步抗感染和纠正代谢紊乱等治疗。
1.3 观察指标:
(1) 观察记录患儿出现症状的时间、上机时间; (2) 治疗前给予胃液震荡试验, 观察试验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上机时间、出现症状时间的数据经spss13.0软件检验, 计量单位以χ±s表示, 期间采取t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本组胃液震荡试验结果、高危因素的数据经卡方软件v1.61版本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特点, 具体数据, (见表1) 。
2.2 两组患儿的rds高危因素, 具体数据, (见表2) 。
3 讨论
以往的经验一般认为rds常见于早产新生儿, 主要由于其肺部的发育尚未成熟, 其发病率相对较高, 而近年来有关研究指出, rds发生在足月儿中的比例并未比较早产儿明显减少, 因此, 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关注足月儿rds的发病高危因素及临床特点。本文统计发现, 出现rds的患儿中, 足月新生儿占54.3%, 另外在足月的新生儿中出现rds后, 其出现症状时间明显较早产儿要推迟, 但给予胃液震荡试验, 显示100%的患儿皆为阳性反应, 而强阳性反应的患儿占60%, 明显高于早产儿, 同时给予支持治疗, 足月儿的上机时间明显需要比早产儿长, 显示出足月儿发生pds的时间可能相对早产儿要晚, 但其临床症状及其进展会比早产儿严重, 治疗难度加大, 需要临床给予高度重视。在足月新生儿中, 以吸入性肺炎、剖宫产、妊娠糖尿病和窒息所占比例最高, 与其它高危因素比较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因此, 往往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效果不明显, 而需要使用对症进行呼吸、抗感染、纠正代谢紊乱及原发病治疗。
综上所述, 早产、妊娠糖尿病、新生儿低体重、吸入性肺炎、剖宫产、胎膜早破、窒息等皆是新生儿rds的高危因素, 足月新生儿的发病率与早产儿并无较大差异, 也应给予高度重视, 在允许的条件下, 应尽量足月分娩, 减少早产;但对于足月新生儿, 应严格把握剖宫产指征, 减少不必要的剖宫产, 积极预防胎膜早破, 治疗宫内发育迟缓, 减少妊娠并发症发生, 对降低足月新生儿rds发病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金汉珍.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350-355.
[2]张怡.足月儿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临床比较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1, 2 (2) :52-56.
危重新生儿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9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并发低血糖的危重症新生儿为研究对象, 均符合新生儿低血糖诊断标准。按照住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各50例。干预组男32例, 女18例;日龄10 min~14 d, 体重1150~2500 g;原发疾病:14例伴新生儿窒息, 10例新生儿肺炎, 8例高胆红素血症, 7例合并心功能不全, 4例败血症, 4例呼吸窘迫综合征, 3例缺氧缺血性脑病;32例早产, 18例足月产。对照组男30例, 女20例;日龄10 min~13 d, 体重1150~2500 g;原发疾病:15例伴新生儿窒息, 10例新生儿肺炎, 8例高胆红素血症, 6例合并心功能不全, 4例败血症, 4例呼吸窘迫综合征, 3例缺氧缺血性脑病;33例早产, 17例足月产。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护理干预, 干预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实施营养支持护理干预, 具体包括:①日常护理:定时对患儿病房进行清洁, 调整室温, 以23~28℃为最佳, 确保湿度在60%左右, 通风频率为2~3次/d, 进行60 min/d的紫外线消毒, 为患儿营造安静、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每隔3~4 h对患儿进行体温测量, 密切观察患儿临床症状, 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处理;②密切观察低血糖的临床症状:观察患儿是否出现脸色苍白、出冷汗、末梢微凉并发绀、口鼻周发青等症状;新生儿眼睑反复抽动、呼吸暂停或吸吮动作暂停等, 也提示可能出现低血糖。③静脉输注葡萄糖护理:通常先进行葡萄糖注射, 注射前确保葡萄糖无渗漏, 控制注射速度, 以1 ml/min为最佳;高糖静脉注射后, 以10%葡萄糖进行输注, 确保输注速度为6~8 mg/ (kg·min) ;葡萄糖输注过程中, 每隔1 h对患儿血糖进行检测, 按照患儿具体情况, 对输注速度进行调整, 使患儿血糖控制在2.3~6.1 mmol/L。④营养支持护理:针对出生后4 h无症状患儿, 可尽早喂奶或经口喂糖水, 并对血糖浓度进行检测, 若患儿未出现喂养不耐受情况, 可实施母乳喂养;针对早产儿或吸吮能力差的患儿可实施鼻饲喂养;针对足月儿、吸吮能力好的患儿可实施经口喂养;针对出现喂养耐受的患儿可按照患儿具体情况, 为其实施静脉营养支持。
1.3疗效评定标准[3]以患儿治疗、护理后, 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血糖水平恢复正常, 病情得到控制为痊愈;以患儿治疗、护理后,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血糖水平略有变化, 病情有所好转为好转;以患儿治疗、护理后, 临床症状、血糖水平无变化, 病情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 (痊愈+好转) /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4.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讨论
作为新生儿期的一种常见疾病, 新生儿低血糖发病率较高, 该病常见于早产儿、新生儿缺氧窒息、糖尿病母亲婴儿感染败血症等[4]。若患儿不能得到及时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 都易导致其低血糖反复发作或持续发作, 造成中枢神经病变, 使患儿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后遗症, 严重影响其身体健康。因此, 临床上采取积极措施, 加强对危重症新生儿的护理干预, 以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提升治疗效果, 就显得至关重要。而治疗合并低血糖的危重症新生儿的重要环节是早期喂养和静脉营养, 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促使患儿康复[5,6,7,8]。本研究对干预组患儿实施营养支持护理干预, 并以同期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患儿作为对照。结果表明, 早期喂养和静脉营养能提升合并低血糖的危重症新生儿的治疗效果。本组患儿中, 干预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4.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 (P<0.05) 。提示, 临床上加强对合并低血糖的危重症新生儿的常规动态血糖检测, 及时按照患儿具体情况为其实施针对性营养支持护理, 对低血糖进行纠正, 能提升患儿临床治疗效果, 改善患儿生活质量[9,10]。
综上所述, 营养支持护理干预在危重症新生儿并发低血糖中有着较好的应用价值, 能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春华, 陈锦秀, 胡腊先.危重症新生儿并发低血糖的营养支持护理.护理学杂志, 2011, 26 (15) :37-39.
[2]朱倩.危重症新生儿并发低血糖的营养支持护理方法.中国保健营养, 2012, 12 (22) :4874.
[3]吕舒曼.危重症新生儿并发低血糖的营养支持护理分析.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 (3) :123-124.
[4]欧阳晓红, 何如, 江新娣.危重症新生儿并发低血糖的营养支持护理策略探讨.海南医学, 2012, 23 (9) :145-147.
[5]裴小瑜.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原因观察及护理.吉林医学, 2015, 36 (9) :1910-1911.
[6]胡晨红.新生儿留置针相关性静脉炎的护理干预进展.临床护理杂志, 2012, 11 (2) :53-56.
[7]汪秀凤.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内蒙古中医药, 2014, 7 (20) :159.
[8]黄丽亚.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的新方法及其静脉炎的护理干预.当代医学, 2015, 21 (9) :116-117.
[9]覃敏捷.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相关性静脉炎的护理干预进展.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 5 (12) :109-111.
危重新生儿 篇9
关键词:危重新生儿,压疮,护理
压疮属于一类局部坏死与破损性疾病[1]。危重新生儿若患有压疮, 将会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并且, 倘若压疮程度较为严重, 还能够导致新生儿感染, 从而使新生儿的身心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本组在分析引发危重新生儿压疮的相关高危因素的基础上, 进一步制定了有效的护理防范对策,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2月-2013年2月我院360例危重新生儿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04 例, 女156 例;将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360例危重新生儿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207例, 女153例。
1.2 方法 对对照组360例危重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析引发压疮的相关高危因素,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护理防范策略, 进一步将其实施在观察组360例危重新生儿中, 然后对两组新生儿压疮发生情况及新生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比较。
1.3 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压疮发生情况;采取调查问卷法, 对新生儿护理的满意度进行评估, 相关数据填写由家属协助完成, 分为四个等级, 即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 总满意度= (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 /总例数×100%[2]。
1.4 统计学分析 文中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统计方法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危重新生儿压疮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危重新生儿压疮发生率 (0.83%) 明显低于对照组 (16.11%) , 两组数据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新生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为:非常满意282 例、满意48 例、一般满意24例、不满意6例, 总满意度为98.33%。对照组新生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为:非常满意86 例、满意101 例、一般满意46例、不满意127例, 总满意度为64.72%。观察组危重新生儿家属对护理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数据差异显著 (P<0.05) 。
3 讨论
3.1 危重新生儿压疮高危因素分析 导致危重新生儿引发压疮主要存在三大方面的因素: (1) 危重新生儿自身因素。其一, 危重新生儿自身营养不良的情况下, 会导致引发压疮。这主要是因为营养不良会致使新生儿组织器官功能降低, 从而导致在调节应激期代谢变化方面的能力大大减弱, 进一步引发压疮[3]。其二, 低蛋白血症与皮肤水肿极有可能会使危重新生儿引发压疮。其三, 危重新生儿由于活动受到限制, 身体各个部位不能得到充足的活动, 从而可能引发压疮。 (2) 药物因素。主要体现为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对危重新生儿, 血管加压药的使用与液体复苏均极有可能引发压疮。 (3) 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在预防压疮方面的相关知识及护理技巧严重不足, 不能针对危重新生儿的具体病情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进一步加大了引发压疮的风险。
3.2 相关防范对策探究 针对影响危重新生儿引发压疮的诸多因素, 便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对策, 具体对策为: (1) 注重危重新生儿自身营养的加强, 同时做好危重新生儿水肿消除工作, 对于禁食以及胃肠道喂养耐受能力不佳的新生儿给予充足的营养支持[4]。 (2) 合理使用药物, 对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压疮的药物尽量避免使用。同时构建压疮风险评估体系, 护理人员对新生儿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 一旦有异常情况发生, 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 (3) 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让护理人员学习有关压疮方面的知识, 并通过培训让护理人员具备处理压疮的能力, 让护理人员认识到压疮需以预防为主, 从而使新生儿引发压疮的几率大大降低。
本文对照组360例危重新生儿未实施压疮防范对策, 观察组360例危重新生儿在明确引发压疮高危因素的基础上, 进一步实施了相关防范对策, 结果表明:观察组危重新生儿压疮发生率 (0.83%) 明显低于对照组 (16.11%) , 两组数据差异显著 (P<0.05) ;观察组危重新生儿家属对护理的总满意度 (98.33%) 明显高于对照组 (64.72%) , 两组数据差异显著 (P<0.05) 。
综上所述, 导致危重新生儿引发压疮的高危因素主要有危重新生儿自身因素、药物因素以及护理人员因素;针对这些因素, 便需要注重危重新生儿自身营养的加强、合理使用药物、构建压疮风险评估体系以及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以此为危重新生儿防范压疮的发生提供充分有效的保障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欣然, 韩斌如, 张建华.外科重症病人压疮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 2013, 9 (17) :1677-1679.
[2]王玉丽, 石慧敏.术中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评估及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7 (21) :136-137.
[3]郭玲, 钱月萍.手术患者发生压疮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35 (1) :37-38.
危重新生儿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我院NICU 2006年1月-2007年10月共转运危重新生儿228例,其中男152例,占66.7%,女76例,占33.3%;日龄<24 h 186例,占81.6%,~3 d 32例,占14%,~7 d8例,占3.5%,>7 d 2例,占0.9%;胎龄:≤28周3例,占1.3%,~37周32例,占14%,~42周183例,占80.3%,>42周10例,占4.4%;出生体重:<1 000 g 2例,占0.9%,~1 500 g 25例,占11%,~2 500 g 40例,占17.5%,~4 000 g 149例,占65.4%,>4 000 g 12例,占5.3%。
1.2 院前转运危重新生儿疾病构成
院前转运危重新生儿疾病名称前10位分别是:(1)吸入性肺炎(22.5%);(2)新生儿窒息(20.6%);(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7.8%);(4)早产儿(15.4%);(5)肺透明膜病(HMD)(10%);(6)胎粪吸入性肺炎(5.3%);(7)颅内出血(3.5%);(8)肺出血(2.2%);(9)心脏疾病(1.3%);(10)外科疾病(0.9%)。
1.3 转运方法
1.3.1 人员构成
由我院NICU专业医师和经过培训的新生儿护士和专业救护车司机组成救护和转运小组。
1.3.2 转运设备
专用救护车;转运温箱;多功能监护仪;血糖仪;微量注射泵;新生儿复苏器械(喉镜、气管插管、复苏囊);急救箱(急救药品等);氧气、吸痰器、随车通讯设备等。
1.3.3 转运网络
以阳江市妇幼保健院NICU为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中心,与阳江地区各级医疗机构的妇产科、儿科建立院前急救协作网络,方圆60 km范围内实施转运。
1.3.4 转运方式
NICU设24 h专线电话,结合新生儿转运的临床实践,我们按以下程序进行:(1)接到转诊电话后了解病情、转诊理由,并视病情在电话中帮助、指导求助医院医生尽当地条件所能稳定病情,做好充分准备;(2)做必要的处理以稳定病情,确定是否转运;(3)与求助医生共同向家属交待病情,签转运协议书;(4)转运途中加强监护,维护生命体征稳定,直到进入我院NICU;(5)转运后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转运质量。
2 结果
2.1 转运前与转运途中救治情况
转运前与转运途中的主要处理措施有:清理呼吸道184例,鼻导管吸氧170例,复苏囊加压给氧38例,气管插管12例,测定血糖55例,心肺复苏10例,给予肾上腺素2例,苯巴比妥钠62例,补碱32例,速尿12例,立止血15例,纳洛酮5例。所有转运的危重新生儿均置新生儿转运暖箱,建立静脉通道,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
2.2 转运里程
本组病例转运单程多在3 km~60 km,往返时间为0.5 h~2.0 h。
2.3 转归
参与院前急救与转运的228例危重新生儿转运至本院NICU时,病情稳定195例,33例恶化,途中无死亡病例,接回2 h内死亡5例[其中重度窒息并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2例,肺出血2例,原因不明1例]。转运成功率(指患儿安全到达NICU 2 h内病情未恶化或未死亡者占转运总人数的百分比)为97.8%;转运途中病死率为0%;转运病死率(指转运途中及达NICU 2 h内死亡人数占转运总人数的百分比)为2.2%。本组228例中,除外放弃治疗和自动出院者32例,余下可统计病例为196例,痊愈175例,治愈率89.3%;死亡5例,病死率2.6%,放弃治疗10例,其中8例死亡,自动出院22例,新生儿病死率(指在院死亡人数和放弃治疗后死亡人数之和与转运总人数的百分比)为5.7%,外科病例2例,归自动出院病例,均转至小儿外科医院诊治。转运病例中有2例在分娩过程中处理不当,造成重度窒息合并重度HIE,家属不满,与出生医院引发医疗纠纷,经转运我院NICU治疗,痊愈出院后,这2起医疗纠纷才得到妥善化解。
2.4 2006年与2007年院前急救与转运危重新生儿情况2 0 0 7 年转运危重新生儿人数已占我院NICU住院人数的3 5.8%,见表1。
2.5 阳江地区不同年度新生儿死亡率比较
对阳江地区2005年-2007年新生儿死亡情况进行调查,开展危重新生儿转运以前的2005年新生儿死亡率为8.26‰,此后逐年下降,2007年降至4.28‰,见表2。
3 讨论
随着我国新生儿急救医学快速发展,新生儿病死率逐年下降,以NICU为核心的地区性新生儿医疗救护网络的形成,是近代新生儿急救医学的重大发展[2]。
近10多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医院相继建立NICU,在此基础上建立NETS,一方面解决了基层医院转运质量差的问题;另一方面增加了患者来源,提高了NICU抢救设备使用率,有利于危重儿抢救,从而降低了新生儿病死率[3]。由于基层和部分医院缺乏新生儿专业技术人员、必要设备和抢救经验,将危重儿集中转运至有条件的医院,才能保证他们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治疗。我院于2006年1月成立了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系统(NETS),成为我市惟一开展此项工作的单位。与方圆60 km 20余家医疗单位建立转运网络,运用陆地双程主动转运。转运时间均在2 h内,结束了不专业的单程转运(由基层医疗保健单位直接转运病儿至NICU),大大降低了转运途中病死率(本组新生儿转运病死率为0),为危重患儿抢救、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及提供专业保障,开展此项工作2年来的情况证明NETS是适合本地区的危重新生儿的转运模式。
从院前转运的新生儿疾病构成分析,以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早产儿为主,占前10位疾病的76.3%,而围生期窒息合并症占49.4%,说明基层医务人员对窒息的防治及对早产儿的全面管理水平有待加强与提高;生后24 h内转运的危重新生儿占81.6%,说明这一时段新生儿发病相对多,所以实施危重新生儿转运,使危重新生儿获得及时、系统、全面的诊治与护理,对降低新生儿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自2006年以来,我院NETS正常运转,转运的患儿人数逐年增加,2年来共转运危重新生儿228例,转运病死率2.2%,新生儿病死率5.7%,治愈率89.3%,使阳江地区新生儿死亡率由2005年的8.26‰下降到2007年的4.28‰,有效化解了2起基层医院医疗纠纷。因此,通过院前急救与转运,为基层提供了高一级水平的医疗和急救技术平台;通过人员培训、临床指导,提高了危重新生儿的诊断、治疗及抢救水平;同时也减轻了基层医务人员工作中的压力及风险,缓解和(或)避免了医疗纠纷和医患矛盾,对于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及致残率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容汉,赵国庆,罗先琼,等.广东省危重新生儿转运情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6):708 ̄709
[2]陈克正.建立我国的新生儿转运系统[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8):527 ̄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