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型手足口病

2024-07-27

危重型手足口病(共7篇)

危重型手足口病 篇1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15例重症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3年7月本院儿科住院的15例重症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 15例患者中, 男12例, 女3例;发病年龄652个月:其中≤1岁者4例, 13岁者9例, 35岁者2例, 平均21个月。治愈好转11例, 死亡4例 (26.7%) 。 (2) 15例危重型患儿在起病03 d内以精神萎靡、呕吐、惊跳为主要临床特征, 发生率分别为100%、73.0%、86.7%;在起病35 d内以循环功能障碍、呼吸功能障碍、抽搐、死亡为主要病情改变, 发生率分别是85.7%、42.9%、50.0%、21.4%。 (3) 死亡组白细胞计数、嗜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糖水平, 死亡组均明显高于存活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死亡组C反应蛋白、肝功能、心肌酶检查改变不明显 (P>0.05) 。结论: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病情进展迅猛, 死亡率高。精神萎靡、呕吐、惊跳是危重型手足口病早期主要临床表现, 可作为早期迅速判断危重病情的指标;白细胞计数、嗜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糖水平异常增高提示患儿死亡风险高。

关键词:手足口病,危重型,肠道病毒 (EV71) ,临床分析

手足口病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 是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多数为普通病例, 仅表现为手掌、足底、口腔、臀部的皮疹或疱疹, 发热或不伴发热;少数并发神经系统受累, 为重症病例。重症 (HFMD) 病例可依据并发症的轻重、病程分为重型与危重型。普通及重型病例预后较好, 危重型病情进展凶猛, 一旦出现肺水肿、肺出血等呼吸、循环并发症, 患儿可在短时间内死亡[1]。本院承担本地区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工作, 现回顾分析15例临床诊断危重型 (HFMD) 患儿的临床资料, 以提高早期识别能力与救治成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儿科2010年5月-2013年7月临床诊断符合重症危重型手足口病15例患儿 (除外有合并其他疾病患儿) 。

1.2 方法

1.2.1 临床资料处理

分析15例患儿年龄、性别、体温、皮疹、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等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与转归情况。根据手足口病危重病情一般发生在病程的5 d内, 为区分主要临床指标出现的时间, 将起病0~3 d为早期, 起病3~5 d为晚期;分析早、晚期出现的危重指标、临床特征及死亡率;并对存活组、死亡组患儿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1.2.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卫生部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中的重症危重型手足口病诊断标准中下列情况之一即: (1) 频繁抽搐、昏迷、脑疝; (2) 呼吸困难、发绀、血性泡沫痰、肺部啰音等; (3) 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2]。

1.2.3辅助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均按常规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糖、肝肾功能、心肌酶等常规检查 (排除药物等其他因素影响, 取最高数据值分析) 。入院胸片13例、心电图13例, 2例行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4例行脑电图检查、1例行头颅磁共振检查。

1.2.4 病原学检测

按规范均采集了患儿咽拭子标本, 统一送景德镇市疾控中心实验室采用反转录PCR (RT-PCR) 技术进行病原学检测。检测方法是参照《手足口病实验室检测方案》试行2009版的标准[3]。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起病0~3 d与3~5 d先兆危重症状出现时间和构成

15例危重型患儿中, 男性多于女性, 男女比为12:3;发病年龄6~52个月:≤1岁者4例, 1~3岁者9例, 3~5岁者2例, 平均21个月。治愈好转11例, 死亡4例 (26.7%) , 其中一例死于起病0~3 d。15例患儿在起病0~3 d与3~5 d内主要的先兆危重症状出现的时间与构成、主要临床症状距起病天数的中位数, 见表1。在0~3 d内精神萎靡、呕吐、惊跳的发生率分别为100%、73.0%、86.7%。3~5 d内循环功能障碍、呼吸功能障碍、抽搐、死亡发生率分别是85.7%、42.9%、50.0%、21.4%。

2.2 存活组与死亡组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死亡组白细胞计数、嗜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死亡组C反应蛋白、CK-MB、AS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死亡组平均发病年龄小于存活组, 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卫生部《肠道病毒71 (EV71) 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 (2011年版) 》建议:出现下列指标提示可能发展为重症病例危重型: (1) 持续高热 (腋温大于39℃) , 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2) 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萎靡、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 (3) 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 若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min (按年龄) , 需警惕神经源性肺水肿。 (4) 循环功能障碍: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 心率增快 (大于140~150次/min, 按年龄) 、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 (>2 s) 。 (5) 外周血WBC计数升高:外周血WBC超过15×109/L, 除外其他感染因素。 (6) 血糖升高:出现应激性高血糖, 血糖大于8.3 mmol/L[4]。以上建议对早期识别危重病例具有指导意义, 但在临床实践中很难判断与掌握。本研究对15例危重病例起病0~3 d (早期) 与3~5 d (晚期) 内出现的主要临床指标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患儿先兆危重症状出现的时间为12 h~5 d, 在早期持续高热 (腋温超过39℃≥48 h) 发生率是60.0%, 低于晚期发生率78.6%;本研究认为持续高热提示可能发展危重病例, 但对于早期不伴持续高热的手足口病患儿也不可轻视, 必须结合其他危重指标全面分析判断病情。8例患儿皮疹不典型, 皮肤疱疹相对较小;所有患儿均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15例患儿在早期出现精神萎靡, 发生率 (100%) 最高;其次是惊跳 (肌跃性抽搐) 13例 (86.7%) ;呕吐11例 (73.3%) ;发生率高于晚期。提示患儿精神萎靡、呕吐、易惊 (肌跃性抽搐) 是危重病例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早期主要临床表现。抽搐在早期发生3例 (20.0%) , 晚期7例 (50.0%) 、合并昏迷4例;出现肢体震颤3例、眼球异常运动异常 (凝视、上翻) 3例、肢体无力2例。抽搐、昏迷多发生在晚期, 提示晚期存在脑实质、脑膜、脑干等部位的严重受损。危重型病例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主要包括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小脑炎、急性弛缓性瘫痪及并脑疝形成致死性脑炎等[5], 但本研究中未出现致死性脑炎及脑疝的病例, 可能与样本量少有关。

神经源性肺水肿是手足口病最严重的并发症及主要的死亡原因[6]。4例患儿均死于神经源性肺水肿:早期死亡1例 (6.7%) , 晚期3例 (21.4%) ;说明起病0~3 d是早期识别危重症候的关键期与最佳救治期, 起病3~5 d (晚期) 是死亡风险期, 提示应在早期强化病情监护与救治措施。重症病例死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并发肺水肿、肺出血及心肺衰竭[7];Chang等[8]研究, EV71感染脑干脑炎累及迷走神经背侧核和孤束核, 可导致交感神经异常兴奋, 出现心动过速、血管张力和阻力的变化, 导致神经源性肺水肿。其早期的临床表现即呼吸心率增快、血压增高。该研究中, 呼吸、循环异常出现在早期3例、晚期12例;主要表现在外周循环不良 (四肢末梢凉、出冷汗) 、血压异常 (增高或低) 、心率异常 (增快及减慢) , 迅速发生呼吸、循环衰竭;出现唇周发绀、进行性低氧血症、肺部细湿啰音、咳粉红色泡沫痰5例 (早期1例、晚期4例) , 1例伴皮肤淤斑。

外周血WBC和血糖升高是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表现之一[9]。本研究进行了死亡组与存活组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结果显示:死亡组外周血白细胞、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 而且嗜中性粒细胞比值同时偏高, 三项检查结果与存活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外周血WBC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糖异常升高可能提示与患儿死亡风险有关, 说明嗜中性粒细胞比值协同为危重病情判断提供参考依据。死亡组C-反应蛋白、心肌酶 (CK-MB) 、肝功能 (AST) 水平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不能作为判断病情的指标。死亡组平均发病年龄小于存活组, 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例患儿入院时胸片检查无异常, 1例异常:出现右肺部斑片状阴影, 该患儿于入院9 h突发肺水肿、肺出血死亡。右肺部斑片状阴影为早期肺水肿表现, 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缺少经验, 应从中吸取教训。13例入院心电图检查异常9例:ST-T异常6例、早搏1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有研究显示手足口病患儿心脏病理改变表现在心肌的缺血坏死和凋亡, 而不是心肌的炎症反应[10]。

有病原学研究表明危重症病例绝大部分为EV71感染所致[11]。本研究存活组11例, EV71核酸检测阳性9例, 死亡组4例全为阳性。

综上所述, 危重型手足口病早期不易识别, 预警指标难以掌握, 病情进展迅猛, 死亡率高。为临床能早期迅速判断先兆危重指标, 本研究认为手足口病患儿一旦出现精神萎靡、惊跳 (肌跃性抽搐) 、呕吐症状, 提示可能进展为危重型病例;如出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异常增高 (≥18×109/L) 、嗜中性粒细胞比值高 (>0.6) , 随机血糖异常增高 (>15~20 mmol/L) 应考虑死亡的风险性, 必须立即采取针对性救治措施 (包括呼吸循环支持等) , 以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本研究样本量有限, 需大样本进一步研究证实。

危重型手足口病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 0 11年5月~2012年8月全部临床诊断手足口病重型和危重型病例。本组的患者均依据国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中的诊断标准,其中手足口病重型患者常常表现为神经系统受累,临床表现有头痛和精神差依据易惊与嗜睡等症状;而危重型患者需要符合以下几点:(1)频繁的抽搐和昏迷与脑疝;(2)出现呼吸困难和紫绀以及血性泡沫痰与肺部啰音等临床症状;(3)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重型组共计134例,设为A组,危重组共计87例,设为B组。

1.2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取回顾性方法对我院收录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主要包括有:(1)患者的基本资料(发病年龄和性别以及体温与临床表现);(2)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以及循环系统等症状;(3)血WBC计数和血糖以及、心肌酶与、脑脊液等检查;(4)影像学诊断资料(胸片和脑电图以及MRI等)。

1.3 统计学处理

此次的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两组间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发生率比较采取χ2检验,并对出现有差异的因素实施logistic回归分析,并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A组134例患儿中男104例(77.61%),女30例(22.39%),B组87例病例中男63例(72.41%),女24例(27.59%),病例中年龄最小者为5个月,最大58个月,A组病例平均年龄(22.69±8.24)月,B组病例平均年龄为(23.42±7.87)月。A组和B组在性别和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813,0.937)。

2.2 临床特征

A组和B组病例在精神差,心率加快,呕吐,嗜睡,烦躁不安,肢体无力,呼吸急促,颈抵抗,抽搐,巴氏征,呼吸节律改变四肢发凉,颈强直,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肢体瘫痪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症状和体征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3 实验室检查

134例A组和87例B组患儿的血白细胞平均值和血糖均值以及CK-MB与脑脊液白细胞、脑脊液糖等相关的指标比较无明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影像学检查

B组患者脑干损伤的比例高于A组,A、B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病原学检查显示EV71引发比例高于CA16(P<0.05)。见表2。

2.5 病原学检查

A,B两组患儿采集粪便进行了病原学检查,A组患儿肠道病毒71型阳性42例(31.34%),柯萨奇病毒A16型阳性5例(3.73%),B组患儿肠道病毒71型阳性25例(28.73%),柯萨奇病毒A16型阳性3例(3.45%)。A组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6 治疗

本组的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均参照卫生部制定《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中的临床治疗方法进行对患者施治。所有手足口病患者均予以激素和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配合积极的脱水降颅压,米力农、酚妥拉明降低肺动脉压、血压治疗,B组所有患儿均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

2.7 转归

A组病例出院时痊愈126例,好转5例,因病情持续无改善自动出院3例,好转率为97.76%,B组27例出现痊愈,49例出现好转,6例患者因为病情持续且无任何的改善,并自动出院,5例患者因呼吸和循环的衰竭而治疗无效死亡,B组好转率为87.36%,A组好转率比B组高(χ2=2.319,P=0.044)。

3 讨论

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3~5]。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肠道病毒71型(EV71)除引起手足口病的一般表现之外,更易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我们的回顾性分析显示,A组和B组患儿在精神差,心率加快等16项临床症状和体征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这说明,上述临床征象可提示患者出现危重型表现,在临床中若发现患儿出现精神差,心率加快,呕吐,嗜睡,烦躁不安,肢体无力,呼吸急促,颈抵抗,抽搐,巴氏征,呼吸节律改变,四肢发凉,颈强直,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肢体瘫痪等症状,提示可能为危重型表现。危重型患儿往往病情进展迅速,预后较差,因此,必须进行及时尽早的干预和治疗。

本次的临床研究分析,A组和B组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有血白细胞和血糖以及血CK-MB与脑脊液白细胞、脑脊液糖的大大升高。但是在这些方面,两组患儿之间的差异并无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实验室检查结果却对患者的分型及预后无指导作用。此外B组患者脑干损伤的比例高于A组,A,B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通过对两组患儿的病原学检查分析,数据资料显示EV71引发比例明显的高于CA16,且数据比较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脑膜炎和EV71感染的无菌性脑炎以及脑干脑炎等有关[6~7]。

我们的研究显示,B组危重型手足口病患者早期即可表现出以精神差、抖动、呕吐、嗜睡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可作为危重型患者的临床症状的预警指标。其中,巴氏征和肢体瘫痪的临床症状在临床中的差异性排在前2位,而且明显的大于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病变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情况。进一步的分析,明神经系统的病变对该病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这提醒我们,手足口病的患儿,一旦出现神经系统早期症状,我们即应高度警惕手足口病并发脑炎[8]。

本研究中B组手足口病患儿几乎均有发热,且大部分伴有呼吸、心率增快、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等改变这说明相当多的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可能为EV71、CA16等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如果不及时控制,则有可能演变为脓毒血症,严重的危及患儿的生命[9]。

我们针对所有的重型及危重型患儿均根据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常常主要采取激素和免疫球蛋白进行静脉输注,并且在治疗中配合脱水治疗,从而有效的降低患者的颅压。同时配合米力农、酚妥拉明降低肺动脉压、血压治疗[10]。研究显示,这种联合治疗可有效控制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形成与损伤,对两组患者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经治疗后,A组病例出院时痊愈126例,好转5例,因病情持续无改善自动出院3例,好转率为97.76%,B组病例出院时痊愈27例,好转49例,因病情持续无改善自动出院6例,死亡5例,B组好转率为87.36%。B组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发的呼吸、循环衰竭,这提示我们,对出现呼吸急促、呼吸频率与节律改变的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应及时果断行气管插管并给与机械通气,以减少危重患儿的死亡率[11]。

综上所述,本项研究得出的16种危重型患者的易出现的临床体征对于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作为临床鉴别患儿从重型向危重型转变的预警指标,但是考虑到本研究中患者例数较少,且观察时间较短,得出的结论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会应加大样本量再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及危重型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之间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134例重型(A组)和87例(B组)危重型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结果:B组在精神差,心率加快,呕吐,嗜睡,烦躁不安,肢体无力,呼吸急促,颈抵抗,抽搐,巴氏征,呼吸节律改变,四肢发凉,颈强直,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肢体瘫痪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方面比A组严重(P<0.05)。在血白细胞、血糖、CK-MB、脑脊液白细胞和脑脊液糖的升高等实验室检查方面两组患儿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患者脑干损伤的比例高于A组,患儿病原学检查显示EV71引发比例高于CA16(P<0.05)。所有手足口病患者均予以激素和免疫球蛋白治疗,配合积极的脱水降颅压,所有患儿均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A组的好转率优于B组(χ2=2.319,P=0.044)。结论:B组在部分临床症状和体征方面比A组要严重,早期识别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方面的差异,及时干预治疗,可减少危重型手足口病的死亡率。

关键词:危重型,手足口病,临床特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S].2010

[2]蔡栩栩,刘春峰,邢艳玲,等.重症手足口病(附三例报告)[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6;13(6):556~558

[3] Wang Yuguang LiuQingQuan,ni,etc.128 cases of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complicated b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fection of TCM syndrome cure research[J].Journal of Beij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09,12(4):342~343

[4] Shahmahmoodi S,Mehrabi Z,Eshraghian MR,et al.First detection of enterovirus71 from an acute flaccid paralysis case with residual paralysis in Iran.J Clin Virol,2008;42:409~411

[5]董晓楠,应剑,陈应华.1970~2004年全球肠道病毒71型分离株的分子流行病学分析[J].科学通报,2007,12(09):231~233

[6] Wong KT,Munisamy B,Ong KC,et al.The distribution of inflammation and virus inhuman enterovirus 7 1 encephalomyelitis suggests possible viral spread by neuralpathways.J Neuropathol Exp Neurol,2008;67:16~169

[7]高媛媛,杨思达,陶建平,等.累及神经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特征及危重症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0;5(2):135~139

[8]韩明锋,陈晓枫,冉献贵,等.重症手足口病死亡病例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安徽医学,2008;29(4):350~351

[9]孙泉根,夏劲松.重症手足口病的预警指标研究.医护论坛,2010;17(9):157,161

[10]陶建平,杨思达,邓力,等.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6):423~426

儿童手足口病危重病例的诊治体会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07至2011年间收治的73例儿童手足口病危重患者, 其中, 男孩40例, 年龄在5个月~2岁之间, 女孩33例, 年龄在7个月~4岁之间, 所有患儿均经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 并且呈现危重情势, 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嗜睡、精神差、头痛、易惊、呕吐等, 需要进行及时的诊断和对症治疗。对所有患儿进行准确诊断和对症治疗, 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进行跟踪观察, 并记录所得数据。

1.2 方法

1.2.1 诊断

对于重症病例, 临床医师要对患者进行早期识别, 如果患者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异常、精神萎缩、呕吐、循环功能障碍、血糖升高等症状, 则可判断患者属于重症病例。对于重症病例的主要甄别方法是对患者的精神状态保持密切的关注, 并对患者所表现出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记录[2]。

1.2.2 治疗

重症病例主要分为5期, 而从第2期发展到第3期大多在1天以内, 从第3期发展到第4期则只需要几个小时, 因此,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临床医师应当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症治疗。如果患者的症状表现为第1期, 则无需住院治疗, 临床医师告诉患者家长对患者细心观察, 如果患者出现更严重的症状, 则立即就诊。对于病情发展到第2期的患者, 临床医师则要采用甘露醇等利尿脱水剂对患者进行治疗, 以降低患者的颅内高压, 如果患者的病情进展较快, 则要给予患者丙种球蛋白治疗。如果患者的病情发展到第3期, 则要采用ICU进行治疗, 在第2期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患者血管活性药物进行治疗, 同时给予患者呼吸支持治疗, 以确保患者呼吸的通畅性,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 给予患者适当糖皮质激素治疗。如果患者的病情发展到第4期, 临床医师要对患者应用呼吸机进行治疗, 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的心肺功能衰竭, 则给予患者体外膜的氧合治疗, 以改善患者的病情。如果患者的病情发展到第5期, 则对患者实行支持疗法, 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对于出现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 给予其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常规治疗, 针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对症治疗。

1.3 疗效标准

治愈:经过治疗,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消失, 皮疹消退, 溃疡愈合, 各项身体指标恢复正常, 对正常的生活没有干扰, 生活质量提高。显效:经过治疗,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明显消失, 皮疹大部分消退, 溃疡明显愈合, 各项身体指标有较大程度的恢复, 对正常生活有轻微的影响, 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有效:经过治疗,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有所消失, 皮疹部分消退, 溃疡有所愈合, 各项身体指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对正常生活有所影响, 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无效:经过治疗,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无消失, 皮疹无消退, 溃疡无愈合, 各项身体指标没有恢复, 对正常生活有较大的影响, 生活质量没有改善[3]。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对患儿的年龄、性别等进行分析比较, 差异较小, 无实际统计学意义 (P>0.05) 。通过对患儿的治疗前后效果进行分析比较, 差异显著, 有实际统计学意义 (P<0.05) 。

2 结果

经过治疗, 患儿的病情均有所改善, 73例患儿中, 治愈36例, 显效18例, 有效15例, 无效4例, 有效率为94.5%。见表1。

3 讨论

儿童手足口病危重病例是手足口病发展的危重阶段, 需要对患儿进行及时的准确诊断和治疗, 以有效控制患儿的病情, 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对于此种疾病, 临床医师首先要对患儿进行准确的诊断, 以保证后续治疗的有效性。在对患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临床医师对患儿进行分期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 实行分期治疗, 可以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症治疗, 从而确保对患者治疗的有效性, 以有效降低患儿的病死率, 从而减轻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 以促进患儿病情的快速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4]。由此可见, 此种治疗方法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手足口病危重病例的临床诊治体会。方法 选取我院在2007至2011年间收治的73例儿童手足口病危重患者, 其中, 男孩40例, 年龄在5个月2岁之间, 女孩33例, 年龄在7个月4岁之间, 所有患儿均经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 并且呈现危重情势, 需要进行及时的诊断和对症治疗。对所有患儿进行准确诊断和对症治疗, 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进行跟踪观察, 并记录所得数据。结果经过一系列的诊断和治疗, 所有患儿的病情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73例患儿中, 治愈36例, 显效18例, 有效15例, 无效4例, 有效率为94.5%, 对患儿的治疗效果显著。结论 在治疗儿童手足口病危重比例的过程中, 对患儿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采用此种方法效果显著, 对于促进患儿病情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 因此,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儿童手足口病危重比例,临床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周涛, 马力忠, 付四毛, 等.手足口病患者体液免疫与病情转归的相关性分析[J].广东医学, 2010, 41 (18) :74-75.

[2]王小燕, 邓慧玲, 符佳.手足口病2103例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 2010, 86 (1) :88-89.

[3]胡燕, 王孟清.小儿手足口病中医证候特征及演变规律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1, 75 (1) :74-75.

危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篇4

1 重症和危重症手足口病临床特点

根据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不同, 目前临床上分为四期;第一期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第二期脑炎、脑脊髓炎。第三期心血管功能衰竭 (自主神经失调) :分3A期, 表现为高血压、心动过速、高血糖及肺水肿、肺出血等;3B期, 表现为循环衰竭, 出现低血压。第四期逐渐恢复期 (神经后遗症) 。如发病后出现神经系统累及症状和体征, 即提示疾病进入第二期, 此时及时采取各种积极措施阻断疾病进入第三期非常重要, 而进入第三期病例属于高危病例, 临床出现严重的心血管功能紊乱, 处理困难, 往往难以逆转疾病发展, 病死率极高[3]。

临床进展特点: (1) 持续高热; (2) 精神萎靡、呕吐、易惊、肢体无力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3)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及降低; (4) 血糖轻度升高; (5) 肢体循环不良。危重症:在此基础上出现多脏器功能障碍, 尤其心肺功能衰竭。

1.1 重症和危重症手足口病 (EV71感染) 的早期临床特点

(1) 年龄<3岁。慎强[4]等认为对于年龄<3岁且有精神、神经系统症状的高热手足口病患儿需重视其病情, 及早发现及正确治疗干预对提高治愈率尤为重要。 (2) 可无皮疹或皮疹不典型。大部分危重病例皮疹细小且数量少;部分病例无皮疹, 而普通病例往往皮疹典型。 (3) 末梢循环不良。外周循环较差, 四肢发凉、皮肤发花、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 (>3s) , 同时口周发绀, 而SpO2>95%。 (4) 意识障碍严重或快速加重。全脑细胞功能严重受抑制或中脑被盖区上行激动系统受损;部分患儿短期内出现呕吐、嗜睡、四肢反复抖动时应高度警惕, 可短期内加重。 (5) 外周白细胞升高可达20.0×109/L, 中性粒细胞比例达0.6~0.7以上。 (6) 血糖明显升高, 血糖升高是肺水肿重要危险因素[5]。 (7) 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 节律不规整, X线胸片提示肺部改变。呼吸节律不规整提示脑干脑炎, 而呼吸急促提示早期间质性肺水肿, 肺泡扩张受限, 神经源性肺水肿即刻发生。 (8) 持续高热。普通病例一般中低热, 而高热提示中枢性发热和外周循环关闭, 多伴有肛-腋温差增大, 为重症早期征兆。 (9) 心率明显增快及高血压。心率可达160~240次/min的持续窦性节律, 血压达160~170/85~110mmHg (1mmHg=0.133kPa) , 四肢末梢循环不良。

1.2 危重症手足口病 (EV71感染) 的临床特点

1.2.1 生命体征的变化。

意识改变、体温明显升高、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

1.2.2 各系统危重表现[6]。

(1) 神经系统:精神萎靡、嗜睡、意识模糊或昏迷、肢体无力、弛缓性麻痹、肢体阵挛, 脑水肿、脑疝或频繁抽搐, 根据国内外其他关于儿童手足口病危重病例的报道[7,8]。刘静炎[9]总结重症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病例临床治疗经验, 对2009年4-9月诊治的35例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的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临床特点为发热、精神差、呕吐、易惊及四肢震颤, 神经系统受累多早于肺水肿、肺出血或循环系统受累。少数死亡病例的病理解剖中发现存在极度全脑水肿, 而临床上脑水肿表现并不典型。张念陪[10]儿童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相关因素分析。 (2) 呼吸系统危重表现:起病急, 早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烦躁、心率增快;后期出现口唇紫绀, 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 (痰) , 肺部可闻及痰鸣音或湿啰音, 血压明显异常、频繁肌阵挛、氧合指数呈进行性下降。神经源性肺水肿是手足口病危重症中常见合并症, 早期无特异性表现;肺水肿也是发生肺出血的前兆。X线胸片早期为点状、网状、双侧或单侧肺间质性、泡性肺水肿;后期出现肺泡状增密阴影, 形状大小不一, 可融合成片状, 呈典型严重肺水肿征象, 即神经源性肺水肿。樊省廉[11]等总结95%以上病例首先出现右侧肺水肿, 甚至程度非常严重, 而左侧肺野仍然清晰, 只有中末期才能见到双侧肺水肿。侯燕莉[12]等总结儿童重症手足口病影像表现可反映其病情变化, 对了解病情、指导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反复肺水肿提示预后不良。 (3) 循环系统危重表现: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是手足口病危重症的重要特征之一, 临床表现为心率明显增快, 达206~240次/min以上, 甚至270次/min, 持续数小时, 降低体温、吸氧也并不能降低心率。脉搏浅速、减弱甚至消失, 少数病例出现室性心动过速 (可反复出现) 和房颤等。四肢厥冷, 皮肤发花, 足底青紫, 毛细管再充盈时间延长达>6s;面色苍白, 口唇发绀, 血压明显升高。如心率下降、血压下降, 提示交感神经衰竭, 病情逆转困难。 (4) 消化系统:明显腹胀、应激性溃疡、出血。 (5) 个别病例有出血倾向或高凝血。

2 危重症手足口病的治疗

2.1 早发现、早治疗

常小明[13]等对286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观察分析。结果手足口病皮疹发生率为100%, 且是其主要特点, 发热发生率为91.6%, 其主要并发症为肺炎、肠炎及脑炎。城区幼托规模大者发病率高, 1~5岁儿童发病率67.8%。手足口病流行与季节、年龄及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 近年来手足口病表现出发病早、病情重、变化快的特点。由于目前对EV71感染导致病理生理表现以及临床过程的特征性变化尚不十分明确, 而危重症病例的死亡率高, 所以密切观察、早发现、早期干预是减低病死率的关键。应对进入第二期病例进行生命体征 (T、P、R、BP) GCS评分、末梢循环、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血糖、X线胸片等严密监测, 有条件的可以进行中心静脉压、有创动脉压、颅内压等监测。

2.2 一般治疗措施

(1) 体位:由于颅内压增高存在和需要正压通气, 应抬高体位15°~30°, 减少反流并应放置胃管。 (2) 呼吸道管理:早期呼吸支持, 气道开放、给氧, 保持呼吸道通畅, 使SpO2一定>93%。由于神经源性肺水肿进展十分迅速, 一旦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或胸片异常, 将很快出现肺出血征象。早期气管插管、正压通气对控制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尤为重要;对预防中枢性呼吸衰竭等亦十分关键。早期插管指征:呼吸频率增快、呼吸困难、胸片出现间质性肺水肿或两侧不对称、GCS评分<8分, 而肺部啰音、肺泡水肿和肺出血是后期表现。早期呼吸支持可明显缩短上呼吸机时间, 对及早撤离呼吸机、减少肺内感染、减少上机后并发症及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气道管理是能否如期撤离呼吸机的重中之重。保持呼吸道通畅应按时拍背、吸痰。对于痰液黏稠者可气管内滴入生理盐水 (1~2ml/次) 冲洗, 然后吸出。静脉或吸入沐舒坦、保持足够液量有助于痰液稀释。对于肺出血者气管内滴入立止血或1∶10000肾上腺素0.1ml/kg。 (3) 镇静镇痛:为了减少患儿躁动和应激, 减少颅内压波动, 并在初期抑制自主呼吸, 确保PEEP的恒定, 常规使用麻醉技术, 常用米唑安定、芬太尼、丙泊酚等。 (4) 应激性高血糖[14]:对于应激性高血糖干预存在争议, 有认为血糖>15.0mmol/L, 使用胰岛素[0.03~0.05U/ (kg·h) ];血糖达20.10mmol/L[0.1U/ (kg·h) ]维持, 血糖降至6.8mmol/L时停用胰岛素。密切血糖监测, 血糖可能迅速下降, 甚至出现低血糖, 低血糖可损伤脑细胞, 出现低血糖时应即时补充葡萄糖。 (5) 控制液体入量:以补充生理需要量为宜[60~80ml/ (kg·d) ], 纠正电解质与酸碱紊乱, 同时密切观察患儿尿量及肝脏大小和质地的变化。 (6) 积极降温处理:危重症患儿往往出现高热或超高热, 高热不退是危重症的手足口病症状之一, 考虑中枢性高热及外周循环关闭致散热障碍所致, 是神经系统受累的重要表现, 高热可增加脑的耗氧量, 持续高热和反复惊厥可加重脑损伤程度, 可形成二次脑损伤, 必须积极降温。 (1) 药物降温; (2) 物理降温:温水擦浴、冰袋、冰帽、冰生理盐水灌肠, 亚低温治疗仪 (冰毯) 。

2.3 颅内高压的处理[14,15]

EV71感染存在严重脑细胞肿胀及颅内高压。对于重症病例 (第二期) 可采用1次/4~6h的脱水治疗, 对于危重症 (第三期) 病例采用1次/2~4h脱水治疗。必要时可加用速尿交替应用。常用药物有20%甘露醇2~5ml/ (kg·次) 、20%甘油果糖3~5ml/ (kg·次) 、速尿1~2mg/ (kg·次) , 在脱水治疗后予3%生理盐水2~2.5ml/ (kg·次) , 动态观察体液渗透压, 维持渗透压在285~310mOsm/kg, 维持血钠140~145mmol/L, 以减轻脑水肿。对于严重颅高压和发生脑疝病例, 应采用气管插管并高通气使血二氧化碳降至25~30mmHg, 能快速有效降低颅压。

2.4 机械通气

早期气管插管、正压通气对控制神经源性肺水肿、出血, 预防中枢性呼吸衰竭十分重要。一般采用快频、小潮气量 (Vt:6~8ml/kg) 、高频PEEP和满足小潮气量的PIP。一般在胸部X线表现好转后1~2d可以逐渐降低呼吸参数而撤机。

2.5 丙种球蛋白[16]

对于重症病毒感染, 多数文献静脉丙种球蛋白对中和肠道病毒避免进一步扩散有重要作用, 多主张大剂量冲击疗法。 (1)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2g/kg, 分2d使用, 有心功能不全者, 分5d应用; (2) 丙种球蛋白400mg/ (kg·d) , 应用3~5d。

2.6 激素治疗

糖皮质激素在HFMD危重儿童剂量、疗程、疗效等尚无确切的临床循证医学证据, 我国的《手足口病诊治建议》中亦为酌情使用。理论上认为, 激素可降低肺毛细气管通透性, 减轻肺水肿, 也可有效防治脑水肿, 阻断肺水-脑水肿的恶性循环。目前为控制疾病暴发流行、降低病死率, 重症病例应用较为普遍。对于普通型手足口病 (EV71感染) , 并不需要激素治疗。《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 (2008年版) 》指出神经系统受累阶段慎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参考剂量:甲基强的松龙1~2mg/ (kg·d) ;氢化可的松3~5mg/ (kg·d) ;地塞米松0.2~0.5mg/ (kg·d) , 分1~2次。有人认为危重症病例给予大剂量冲击疗法:甲基强的松龙15~30mg/kg, 3~5d;或甲基强的松龙15~30mg/kg, 3d后甲基强的松龙改为维持量应用5~7d[16]。

2.7 心血管保护

心肺功能异常为交感神经亢进, 血浆和神经末梢儿茶酚胺堆积, 心肌可存在神经源性损害。根据血压、循环的变化可选用血管活性药物:米力农0.25~0.4μg/ (kg·min) 、多巴胺5~10μg/ (kg·min) 持续静点强心、扩张血管, 654-20.3~1mg/ (kg·次) 直至肢体温暖才开始延长使用间隔。邹映雪[17]等认为低血压期选用硝普钠效果良好。出现心肌损害选用果糖二磷酸钠:70~160mg/ (kg·d) ;VitC100~300mg/ (kg·d) 营养心肌。考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神经源性心脏损害, 慎用利多卡因、心律平和ATP, 出现室上性/室性心律失常时选用胺碘酮。

2.8 抗感染

EV71是微小RNA肠道病毒, 目前针对病毒尚无特效药, 利巴韦林是广谱抗病毒药物, 利巴韦林10mg/ (kg·d) , 合并细菌感染给予有效抗生素罗氏芬100mg/ (kg·d) 或青霉素20~40万U/ (kg·d) , 分2~3次应用。

2.9 出现应激性溃疡

予质子泵抑制剂:洛赛克0.6mg/ (kg·次) 静脉应用。

2.1 0 其他

注意隔离, 避免交叉感染, 适当休息, 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

危重型手足口病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120例, 男75例, 女45例, 年龄0.6~3岁, 行体温监测, 均>37.5。C, 按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组, 病情一般40例 (A组) 、病情严重未行机械通气治疗38例 (B组) 、病情危重实施机械通气治疗42例 (C组) , 各组间患儿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 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方法

在患儿入院治疗后, 分别于第1d、第6d对静脉血进行抽取, 共3ml。血清前白蛋白应用生化分析仪, 采用免疫比浊法加以测定。同时用快速简便血糖仪对末梢血进行检测, 得出血糖值, A组患儿每隔4~6h行1次检测, B组及C组患儿每隔4h行1次检测, 直至血糖呈正常水平恢复且持续48h、病情明显好转。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 组间计量数据采用 (χ—±s) 表示, 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B组及C组血清前白蛋白在治疗前水平低于A组, 而两组血糖水平均较A组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组及C组血清前白蛋白在治疗后水平明显升高, 检测血精值呈显著降低, 与A组比较, 无明显差异 (P>0.05) 。见表1。

3 讨论

临床对患儿手足口病进行明确诊断后, 需对病情加以分析, 以便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相关诊断标准为: (1) 一般病例:伴有手部、足部、口腔部位及臀部至少2个部位的疱疹及斑丘疹, 体温在37.5。C以上, 且呈>24h的持续。 (2) 重症病例:病情存在一般病例相关症状的同时, 还包括神经系统的损害, 即脑膜刺激征阳性, 肢体抖动, 意识不同程度的障碍, 惊厥等。采用X线胸片检查提示有磨玻璃样改变或片状阴影, 循环系统合并有损害, 末梢循环不良[3]。 (3) 危重病例:在以上病情的基础上, 且在呼吸节律改变、氧饱和度低于90%、X线片磨玻璃样改变或片状阴影进行性加重、动脉血气分析与呼吸衰竭标准符合这几项中具备一项, 并需行机械通气治疗者。

血清前白蛋白在急性感染时呈显著下降表现, 为一种急性时相负性蛋白, 由肝脏合成而成。其为参与炎症反应的一种标记物, 目前尚不明确急性炎症反应时血清前白蛋白的下降机制, 可能相关的因素为: (1) 组织器官在各种炎症反应介质的作用下会导致损伤情况发生, 如肝细胞受到损伤, 且肝内窦内皮细胞也引起一定损害, 使血清前白蛋白合成呈下降表现。 (2) 患者为危重症时, 组织器官呈缺氧改变, 循环血量相对不足, 肝脏组织有程度不等的纤维化过程存在, 减少了血清前白蛋白的合成[4]。 (3) 患儿为危重症时, 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 能量存在再分布现象, 加之摄入的营养不足, 耗能增加, 肝脏能量提供相对减少。 (4) 内源或外源性感染发生, 肝细胞直接受到毒素或细菌的损害, 导致肝功能发生损伤[5]。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就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比较, 重病患儿显著低于一般病情患儿, 血清前白蛋白在危重患儿中更为显著, 而病情恢复期, 危重及重症患儿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显著升高, 病情程度不同的患儿在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上无明显差异, 故在手足口病危重症的早期诊断中, 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越低, 提示作用越明显[6]。血糖水平在手足口病患儿中出现增高的病理机制尚不明确, 据研究显示, 多与危重情况下患儿应激增强和脑干损害有关, 机体在各种损伤因子和应激原的刺激下, 会大量释放、分泌分解代谢激素, 如胰高血糖、皮质醇、生长激素、儿茶酚胺等, 具有一定的升糖作用。除可直接刺激糖源异生增强、糖原分解外, 还可对胰岛素的生物效应起到拮抗作用。在短期内使血糖水平增加, 增高程度越高, 病情呈越重表现[7,8]。

血糖水平在入院时的状况直接关系的患儿疾病的预后, 血糖水平越高, 预后效果越长。因血糖水平较高时, 可使对器官功能的损害加重, 导致恶性循环事件发生, 患儿病情程度越重时, 因组织器官缺氧、缺血, 经无氧酵解大量葡萄糖, 一方面减少了组织细胞的能量生成, 使细胞能量在代谢中发生障碍, 对细胞功能造成一定影响, 同时增多了乳酸的生成, 直接损伤组织细胞[9,10]。同时, 高糖血症为重要的导致肺水肿发生的征兆。在病情向恶化转变前, 血糖水平常出现异常增高, 为2~4h窗口期, 需采取有效措施及早干预, 以免意外事件发生。本次研究中, B组及C组血清前白蛋白在治疗前水平低于A组, 而两组血糖水平均较A组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组及C组血清前白蛋白在治疗后水平明显升高, 检测血精值呈显著降低, 与A组比较, 无明显差异 (P>0.05) 。

综上所述, 患者病发手足口病后, 病情的危重程度与血糖水平及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均有一定相关性, 在病情程度越重的情况下, 血糖水平呈越高表现, 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呈越低表现, 故加强对血糖及血清前白蛋白的检测, 可对手足口病监测病情变化及评估预后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值得在临床上开展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共青, 姜翠玲, 王红霞, 等.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膜炎15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28 (4) :38-39.

[2]Chan LG, Parashar UD, Lye MS, et al.Deaths of children during and outbreak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Sarawak, Malaysia: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ease.For the Outbreak Study Group[J].Clin Infect Dis, 2000, 31 (3) :678-683.

[3]赵永, 刘胜林, 郭玉淮, 等.25例儿童手足口病危重症的抢救治疗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8, 15 (4) :319-321.

[4]Chang LY, Hsiung CA, Lu CY, et al.Status of cellular rather than humoral immunity is correlated with clinical outcome of ente-rovirus71[J].Pediatr Res, 2006, 60 (4) :466-471.

[5]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急救学组.第四届全国小儿急救医学研讨会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 1995, 33 (6) :370-373.

[6]Choi CS, Choi XJ, Choi UY, et al.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CNS infections caused by enterovirus thpe71[J].Korean J Pediatr, 2001, 54 (1) :11-16.

[7]王辉, 李新华.手足口病患儿心肌酶及心电图异常68例报告[J].山东医药, 2006, 46 (25) :85.

[8]Chang LY, Lin TY.Clinical features and risk factors of pulmonary oedema after enterovirus-71-related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J].Lancet, 1999, 354 (13) :1628-1868.

[9]戴蔷蕾, 李晶.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 2011, 17 (1) :12-14.

危重型手足口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4月~2012年6月在本院诊治的手足口病 (EV71型) 患儿150例 (4、5、6月份各50例) , 临床表现为轻至中度病例, 其中, 男82例 (54.67%) , 女68例 (45.33%) , 发病年龄3个月~5岁, 其中3~6个月6例 (4%) , 7~12个月63例 (42%) , 1~2岁59例 (39.33%) , 2~5岁22例 (14.67%) , 7个月~2岁占全部病例的81.33%。入院前病程<3 d, 发病以4~5月份多见。

1.2 诊断标准

全部诊断均符合2010年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的诊断标准[1]。所有患者入院即检测咽试子EV71病毒抗原、心肌酶谱、肝功能、肾功能, 部分予以血气分析检测;对心肌酶谱异常常规行心电图检查;肝功异常检测乙肝二对半;心肌酶谱、心电图及肝功ALT异常者, 皮疹消退后, 予以复查;仍异常者2周后再复查。

1.3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结果

全部病例以发热、皮疹为主。易惊43例, 多于发病1~2天后出现。入院当天发热1 4 1例, 其中<3 8.5℃9 2例, 38.5~40℃38例, >40℃11例。合并有呼吸系统表现52例 (34.67%) , 表现为鼻塞、流涕、咳嗽、气促。确诊支气管炎13例, 支气管肺炎合并轻度肺水肿39例。合并神经系统表现47例 (31.33%) , 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烦燥、肢体抖动。合并有循环系统表现36例 (24%) , 表现为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 (跐) 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心音低钝、心律不齐、血压升高, 心肌酶谱异常、心电图改变。实验室检查:咽试子EV71抗原检测均为阳性, 外周血白细胞不等, 尿常规、血BUN检查未见异常。

1.4 治疗方法

给予甘露醇降颅压, 喜炎平、利巴韦林抗病毒、退热、补液, 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等。对持续高热、有脊髓受累表现或病情进展较快的病例可酌情应用丙种球蛋白。合并心力衰竭者给予米力农、多巴胺强心, 合并高血压者给予硝普钠降血压、生脉、营养心肌。有呼吸困难者给予呼吸机面罩加压辅助治疗, 烦躁者给予咪达唑仑镇静等[2]。适宜饮食, 加强营养。根据有无并发症做相应治疗。

2 结果

150例手足口病 (EV71) 患儿经治疗1~2 d后体温下降, 血压、心率降至正常;3~5d皮疹消退, 平均住院7d。心肌酶谱异常者38例 (占25.33%) , 其中肌酸激酶 (CK) >200 IU/L 21例 (17.2%) , 肌酸激酶同功酶 (CK-MB) >24 IU/L 31例 (25.4%) , CK-MB最高1例为854 IU/L, 乳酸脱氢酶 (LDH) >285 IU/L 17例 (13.9%) , 羟丁酸脱氢酶 (HBDH) >182 IU/L 13例 (10.7%) 。心电图示ST-T改变25例, 室性期前收缩1例。肝功能检测ALT增高者12例 (占8%) , 其中ALT 41~82 IU/L 7例, >82 IU/L 3例, 最高1例为128 IU/L, 肝功能异常者查乙肝二对半均为阴性。心肌酶谱、心电图及肝功ALT异常者在病情临床痊愈后1~2周复查, 结果显示全部患儿可随病情改善而渐恢复正常。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 6型 (Cox A16) 、肠道病毒71型 (EV71) 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 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1]。本组资料显示与传统报道一致。发病与此年龄段婴幼儿来自母体的抗体降至最低, 而自身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健全有关。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 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大多数病例为轻型, 预后良好;少数病例 (尤其是小于3岁者) 病情进展迅速, 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 (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 、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 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1]。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 注意卫生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春夏季节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 要讲究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做到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饭前便后洗手,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场所。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 喂奶前要清洗奶头等。

参考文献

[1]中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版) 》2010-04-20.

危重型手足口病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本院收治并确诊为非重症型手足口病的患儿86例, 其中男51例, 女35例, 年龄2~7岁, 平均 (4.5±1.1) 岁。86例患儿均符合卫生部2008年版《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诊断标准[2]:急性起病, 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 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 疱疹周围可有红晕, 疱疹内液体较少, 有发热症状,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43例。每组患儿年龄、性别、发病时间、主要症状体征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43例给予阿糖腺苷10mg/kg, 静脉滴注, 每天1次, 利巴韦林喷剂局部应用, 每天3次;研究组43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儿清热宁颗粒、抗病毒口服液、热毒宁针等清热解毒中药制剂治疗, 两组患儿均根据情况酌情使用抗生素。

1.3 效果评价

治愈:患儿症状体征完全消退, 手、足、臀部疱疹消失, 口腔黏膜疱疹消失, 退热、无咳嗽、流涕、咽痛等症状。有效:手、足、臀部疱疹减少, 口腔黏膜疱疹减少, 发热、咳嗽、流涕、咽痛等症状减轻。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变。总有效率为治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表示,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 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症状体征消失时间

研究组治疗 (2.2±1.0) d退热, 疱疹消退时间平均为 (3.6±1.5) d, 口腔溃疡消退时间平均为 (2.5±0.5) d;对照组治疗 (4.2±2.5) d退热, 疱疹消退时间平均为 (5.2±1.5) d, 口腔溃疡消退时间平均为 (3.8±0.5) d。两组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儿症状体征消失时间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 两组患儿治愈率情况

用药1个疗程后, 研究组治愈率为53.5%, 总有效率为88.4%;对照组治愈率为37.2%, 总有效率为74.4%。两组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儿治愈率情况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小儿手足口病是1957年在新西兰发现的一种新型传染病, 发病患儿表现为手掌、足心以及口腔粘膜水疱疹为特征[3]。手足口病多数由柯萨奇病毒和肠道病毒引起, 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也可通过食物、玩具、衣服等通过消化道间接传播[4]。我国自2006年以来, 很多地区多次爆发手足口病疫情, 手足口病的治疗与防控已成为了一项公共卫生问题。祖国医学认为手足口病属于“口疮”、“湿温”、“时疫”等范畴, 其发病原因是外感湿热疫毒, 当疫毒湿热之邪伤及肺脾两脏时, 造成肺卫失和或毒邪蓄积于脾, 则患儿口腔粘膜、手掌足心以及臀部出现小米粒大小小疱疹或红色丘疹[5]。故治疗当以清热解毒除湿药剂为主。

为探讨中西医结合用药治疗非重症型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 对郑州市中心医院收治并确诊为非重症型手足口病的患儿86例进行对照研究, 小儿清热宁颗粒是由羚羊角粉、人工牛黄、金银花、黄芩、柴胡、板蓝根等构成的中成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 心凉清透可泄风热, 板蓝根可解毒透表, 黄芩泻火清燥, 柴胡疏散退热, 升阳舒肝之功效。抗病毒口服液主要成分为扳蓝根、石膏、芦根、生地黄、郁金、知母、石菖蒲、广藿香、连翘, 具有清热祛湿, 凉血解毒等功能。热毒宁注射液主要成分是绿原酸、青蒿素, 具有清热、疏风、解毒的功效。以上中药结合利巴韦林及阿糖腺苷抗病毒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显著。通过临床研究, 结果研究组平均退热时间、退疹时间和口腔黏膜疱疹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用药1个疗程后, 研究组治愈率为53.5%, 总有效率为88.4%;对照组治愈率为37.2%, 总有效率为74.4%。两组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由此可见,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有利于缩短病程, 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余新华.小儿手足口病的中西医结合局部用药治疗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0, 23 (1) :69-70.

[2]吴升华.儿科住院医师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321.

[3]伍亚辉, 邵贵强, 张金凤.利巴韦林分散片和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联合应用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 (4) :85-86.

[4]张颖.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49例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25 (5) :746.

上一篇:小说《1984》下一篇:MIPO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