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临床防治研究

2024-09-09

手足口病临床防治研究(精选12篇)

手足口病临床防治研究 篇1

摘要:以作者临床治疗的48例患者的回顾分析, 研究幼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及常见的治疗方法, 及家庭和幼儿园预防手足口病的主要预防措施, 避免手足口病因预防和治疗不当造成更大范围的传播。

关键词:手足口病,临床表现,阿昔洛韦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 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 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1 临床资料

本文结合作者临床治疗的48例病人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本组48例病人的性别比例分布见表1。

(2) 本组48例病人的发病年龄分布见表2。

注:其中患者最大年龄为12岁。

(3) 收治48例患者的发病季节分布见表3。

注:以夏、秋季多见, 7~8月达到顶峰。

(4) 在48例患者中, 其中有40例为幼儿园托管儿童, 其余均为闲散居住儿童。

2 幼儿手足口病发病的主要症状及诊断方式

2.1 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

急性起病, 发热, 皮疹 (皮疹率为99.8%) ;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 米粒大小, 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 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 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该病为自限性疾病, 多数预后良好, 不留后遗症。

2.2 诊断方法

通常诊断的主要依据是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确诊时须有病原学的检查依据。在接诊的48例病人中粪便、咽拭子和疱疹液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 EV71阳性10例CAV16阳性28例, EV71和CAV16同时阳性3例;血常规检查48例28例 (58.3%) 白细胞总数正常, 13例 (27.1%) 白细胞总数升高, 6例 (12.5%) 白细胞总数下降;分类淋巴细胞较高, 中性粒细胞较低;肝功检查及胸片检查均正常;心电图检查18例, 4例 (22.2%) STT段改变, 2例 (11.1%) 窦性心动过速。

3 幼儿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案

症状较轻者口服抗病毒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板兰根冲剂;发热患儿及症状较重者给予阿昔洛韦、鱼醒草等加进液体内静脉滴注, 高热不能进食者注重补充热量和电介质, 继发感染者联用抗生素治疗。皮疹症状涂抹阿昔洛韦软膏, 口腔溃疡患者外敷口腔溃疡散治疗。经治疗7~10d后复查, 48例患者基本痊愈, 无一例死亡病例, 且未出现较为严重之并发症, 效果良好。

4 预防手足口病的主要方法

4.1 儿童居住家庭环境的防控措施

(1) 儿童看护人及儿童应勤洗手, 洗手时注意使用洗手液或者杀菌香皂等, 保持儿童饭前饭后的手部卫生。

(2)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玩具、奶粉等保持洁净、干燥和卫生。

(3) 避免婴幼儿接触手足口病患儿, 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 尽量不让孩子在人群集中, 空气流通性差的场所逗留。

(4) 避免婴幼儿吃冷食, 喝生水, 儿童室内勤通风, 勤晒衣被。

4.2 托儿所、幼儿园等托幼机构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1) 保持儿童居住、玩耍及饮食场所卫生、通风、干燥, 避免滋生手足口病的隐患。

(2) 勤擦拭洗儿童接触的楼梯扶手、门把手、桌椅等物品表面, 在儿童使用前, 对儿童餐具、玩具进行清洗消毒。

(3) 托幼机构的保洁人员工作 (尤其是清扫厕所) 时必须穿戴口罩、手套等护具, 工作完成后应及时清洗用具, 并立即洗手。

(4) 坚持每天对儿童进行例行检查 (最好早晚各1次) , 发现儿童有手足口病发病症状的, 应及时送诊, 并对患儿所用物品立即进行消毒;若发现患儿有增多趋势时, 还应立即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 以采取更加有效地防控措施。

总而言之, 幼儿手足口病的预防主要是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治疗, 只要不出现并发症不会有生命危险。同时家长应做好家庭卫生、食品卫生及幼儿个人卫生, 切断手足口病传播途径。由于手足口病传染性强, 且频发, 但只要看护得当, 能有效阻止手足口病的大范围传染, 所以家长不必惊慌。

参考文献

[1]王晓华, 李文琳.小儿手足口病1602例报告[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1, 22.

手足口病临床防治研究 篇2

被指导单位(盖章):地址:指导机构:联系电话:调查情况:

1、(有 无)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有无)考勤记录,(有 无)晨检记录,(有 无)因病缺课追踪调查登记,(有 无)传染病疫情报告、登记记录,(有 无)消毒隔离记录,(有 无)预防接种证检查制度。

2、该园共个班级,学生共计名,教职工名,保健老师名(专职 兼职)。

3、截止月日全校(园)发现手足口病病例总数例,班级分布:,发病时间分布:。

4、现场检诊情况:发病班级①班,应到人,缺课人,缺课原因:事假人,病假人,其中患传染病人,检诊出可疑患病儿童人:发病班级②:应到人,缺课人,缺课原因:事假人,病假人,其中患传染病人,检诊出可疑患病儿童人:发病班级③

5、(有 无)发病儿童未到隔离期即返园

姓名,发病时间,离园时间,返园时间。

6、儿童口杯、擦嘴巾(是 否)存在混用情况;儿童午休铺位(是 否)为一人一铺,(是 否)存在两人及以上共用一铺、共用被褥等现象;卫生设施如水龙头,肥皂(是 否)充足,消毒器械名称,消毒药品,消毒对象、方法、频率:;(有 无)消毒剂浓度试纸。

7、发病班级分布情况(所在楼层)。

工作建议

1、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加强全园传染病防治工作,建立健全传染病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将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2、加强晨检、午查和因病缺课追踪调查工作,每日对所有在园儿童逐一进行检诊,发现可疑患儿及时送正规医院就诊,对缺课儿童要追踪其缺课原因,及时对班级及全园晨检、午查因病缺课追踪调查汇总,做好相关记录。

3、加强消毒工作,对发病班级儿童所用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对教室、午休室、厕所等进行喷洒消毒,桌椅、门把手、楼梯扶手、玩具、生活学习用品等进行擦拭消毒。床单等卧具进行浸泡消毒,清洗,暴晒,对餐具进行浸泡或煮沸消毒(具体消毒方法参见“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4、做好手足口病患儿的隔离工作,告知家长密切关注儿童健康状况。出现可疑症状或病情加重及时带至正规医院就诊。患儿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后方可返园。

5、按照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规定,班1周内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建议停课10天,全园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班)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建议全园停课10天,停课期间要安排专人继续做好每名儿童追踪调查工作,及时了解儿童健康状况,告知家长不要带儿童人群聚集场所,避免串门串户,并做好家长解释宣传和安抚工作。

6、加强传染病疫情报告、发现病例按照有关要求及时向主管部门(区教育局、区街办),区疾控中心及责任医疗单位报告,并积极配合相关单位进行调查处理。

7、加强健康教育工作,让家长和教职员工了解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督导人员(签字):被督导单位(签字):

手足口病防治建议 篇3

1 主要表现

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近年发现EV71较CoxAl6所致手足口病有更多机会发生无菌性脑膜炎,其症状呈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躁、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而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2 病例定义

2.1 临床诊断病例: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重症病例:1.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2. 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2.2 实验室诊断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为实验室诊断病例。1)病毒分离: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分离到肠道病毒。2)血清学检验: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3)核酸检验:自病人血清、脑脊液、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等标本中检测到病原核酸

3 手足口病治疗

3.1 西医治疗:如果没有合并症,手足口病患儿多数一周即可痊愈。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处理,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B、C及抗病毒药物。此外,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病症,应及时复查。

3.2 中医治疗:金银花、板蓝根、连翘各6克,黄连3克,煎水漱口。如果疼得厉害,或者牙龈有红肿,可用板蓝根10克,黄芩、白藓皮各6克,双花3克,竹叶、薄荷各2克,煎水含漱。手足红肿明显,可用黄芩、黄连、丹皮各10克,红花6克,煎水浸泡。如果感觉瘙痒,可用生地、丹皮、板蓝根、白藓皮、地肤子各10克,忍冬藤20克,红花6克,煎水清洗患处,每日3次,连用1周。

4 建议

4.1 消毒隔离 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患儿应及时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患儿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患儿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进出患儿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4.2 饮食营养 如果在夏季得病,患儿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适当补水和营养。患儿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患儿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4.3 口腔护理 患儿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患儿,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可将维生素B 2 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或涂鱼肝油,亦可口服維生素B 2 、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4.4 皮疹护理 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剪短患儿的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随时清理他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患儿多喝水。体温在37.5℃~38.5℃之间的患儿,给予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

5 小结

治疗手足口病,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大多数孩子都是轻症,在家治疗即可,严重的合并症则需要住院治疗。如果患儿发热,体温低于38.5℃,可采取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拭头部、腋窝、肘窝、腹股沟。如果体温超过 38.5℃,可口服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另外可以采用中药药物治疗,如蒲地蓝消炎口服液、黄栀花口服液、儿童清咽解热口服液、小儿热速清等均有很好的疗效,如果患儿能配合喝汤药,效果更好。患儿患病期间,要给他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粥、果汁、牛奶、蔬菜等,如果患儿口腔疱疹破溃疼痛,则要注意进食流质、无刺激性的食物,尽量多喝水,局部可用西瓜霜、冰硼散等或涂金霉素鱼肝油,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面早日愈合。

手足口病临床防治研究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采取随机法选择本院儿科门诊2013年6月至2015年10月接收的手足口病患者共100例, 作治疗组。患者的年龄结构:最大3岁, 最小0.5岁, 中位值 (1.5±0.63) 岁;患者的性别构成:男性患者共有55例, 女性患者共有45例。同期选取手足口病患者共100例进行对照分析。患者的年龄结构:最大2.9岁, 最小0.4岁, 中位值 (1.7±0.71) 岁;患者的性别构成:男性患者共有57例, 女性患者共有43例。观察所有入选患者的资料后, 并没有发现明显区别 (P>0.05) 。

1.2方法:

本研究中, 对照组中所有入选患者、患者家长接受一般健康教育, 即给予患者家长健康指导, 重点宣教手足口病专业知识, 宣教手段有三种: (1) 口头宣教; (2) 发放宣传手册; (3) 院内指导+电话随访。此外, 治疗组中所有入选患者、患者家长接受互联网式健康教育: (1) 指导患者家长复制电子版的宣教内容。门诊护士提前制作出PPT, 内容包括手足口病预防方法、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方案等, 通过组织患者家长召开专题讲座, 详细介绍疾病发病机制、转归条件和各种注意事项, 要求所有患者家长拷贝APP, 并嘱咐患者家长反复观看APP, 如果在观看过程中有任何疑问, 都可直接打电话咨询门诊护士。 (2) 创建QQ网络群。门诊主管护师作“群主”, 组织患者家长创建QQ网络群, 为所有患者家长提供交流、沟通的平台。护理人员可定期在群里上传健康教育专业知识, 并定期推送病理报告, 以治愈患者病历信息为主, 重点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健康教育、药物健康教育等内容。在交流活动中, 如果患者家长对某方面内容存有疑点, 都可在群里留言, 再由护理人员进行统一解答。 (3) 创建公共邮箱。门诊主管护师领头, 创建公共邮箱, 再将邮箱账号、邮箱密码发放给所有患者家长。结合群里宣教内容, 护理人员要每天拟定两个问题, 问题内容包括手足口病专业知识和护理方法等内容, 要求所有患者家长按时回答问题, 再将其返回至邮箱中。由主管护师选派专业护理人员对患者家长的答卷进行审核, 如果发现患者家长的认知出现偏差, 还需予以个性化指导, 从而进一步提升患者家长对疾病的认知度。

1.3 临床资料统计:

本次研究活动中涉及到的数据都以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针对文章中涉及到的计数资料, 以χ2进行检验;用t值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客观分析对比所有临床数据, 如果发现2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就以 (P<0.05) 表示。

2 结果

研究中, 治疗组入选患者皮疹的消退时长是 (3.65±0/66) d, 对照组 (7.43±2.02) d;治疗组入选患者治愈时长 (6.66±1.42) d, 对照组 (13.04±2.76) d。此外, 治疗组入选患者家长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比对照组高, 2组指标综合对比后发现有差距 (P<0.05) , 见表1。

3 讨论

一般而言, 手足口病以抵抗能力差的婴幼儿为好发对象, 由于该病症传染性极强, 若不加以防护, 就可能会出现区域性的爆发现象, 以至于病情无法得到有效控制[2]。对于手足口病患者, 由于其年纪较小, 因此往往无法形成自我防护意识, 不利于患者预后, 鉴于此, 患者家长要重视患者成长, 通过提高自身疾病认知度, 提前预测患者疾病发展趋势, 从而进一步提升疾病防治水平[3]。互联网式健康教育方案是仅今年新型的一种干预模式, 强调以互联网为媒介, 用以宣传疾病专业知识和防护知识, 并加强护理人员和患者家长间的在线沟通, 及时为患者家长解答各种疑问, 不仅能节省其时间, 还能节省医疗费用, 因此该方案的临床价值已经得到认可[4]。本研究中, 开展互联网式健康教育以后, 治疗组入选患者在皮疹的消退时长、治愈时长等方面有优势, 而且治疗组入选患者家长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比对照组高, 2组指标综合对比后发现有差距 (P<0.05) 。

本研究表明, 在门诊手足口病防治中推行互联网式健康教育方案效果突出, 除了可以缩短患者皮疹的消退时长以及治愈时长以外, 还能提升患者家长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所以建议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评价门诊手足口病防治中推行互联网式健康教育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取随机法选择本院儿科门诊2013年6月至2015年10月接收的手足口病患者共100例, 作治疗组, 本组入选患者、患者家长接受互联网式健康教育;同期选择手足口病患者共100例作对照组, 本组入选患者、患者家长接受一般健康教育, 对2组入选患者疾病防治效果进行客观对比。结果 研究中, 治疗组入选患者皮疹的消退时长是 (3.65±0/66) 天, 对照组 (7.43±2.02) 天;治疗组入选患者治愈时长 (6.66±1.42) d, 对照组 (13.04±2.76) d, 2组指标综合对比后发现有差距 (P<0.05) 。结论 在门诊手足口病防治中推行互联网式健康教育方案效果突出, 建议临床推广。

关键词:互联网式健康教育,门诊,手足口病,防治,疾病认知程度

参考文献

[1]王艳菊, 李继云, 胡一冰, 等.网络信息化健康教育对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 11 (8) :78-79.

[2]高秀丽, 张建刚, 唐春萍, 等.健康教育配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8 (11A) :91-92.

[3]陈笑, 许艳萍, 杨文莉.个体化健康教育对手足口病患儿家长教育认知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15, 30 (15) :1428-1429.

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小结 篇5

近年来随着各种疫情的不断发生,手足口病的发病率也逐渐成为不断上升的趋势,为了及时、有效地控制手足口病的发病率,也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我院对手足口病防治进一步加强了管理,一年来工作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我院将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当做当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加强了领导,健全组织,明确责任,完善了防治方案,保障了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

二、报告及管理制度:积极做好“五早”报告制度,疫情实行网络直报制度,有专人负责疫情上报和收集,做好疫情分析,对疑似病例进行上级医院确诊处理;加强确诊病例管理,对确诊病例实行隔离观察治疗管理;对重症病例送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

三、加强培训指导和健康教育:

1、利用乡村医生会议特对我镇乡村医生和我院医务人员进行手足口病防治知识业务培训各1期。

2、积极组织人员,到我镇中心幼儿园做健康教育指导,对学前班儿童进行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

3、按照上级要求,及时对我镇散发病例入村入户进行手足口病发病危险因素个案对照调查,2013年1—11月共计调查6人。

四、加大了宣传力度、做好排查工作:

1、我院积极加大了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力度,利用发放宣传材料、宣传栏等方式进行了宣传,发放宣传材料2000多份,3岁以下儿童家长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

2、于3月份组织乡村医生对我镇5岁以下儿童全部进行手足口病排查,共计排查859人,其中流动儿童12人,排查率100%。

3、1—11月卫生院防保科工作人员共计进行了4次手足口病聚集病例调查,对相关儿童家长进行手足口病知识宣传及发放相关消毒药品。

防治手足口病家长怎样做 篇6

※学龄前儿童家长怎样防治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以发热、口腔黏膜散在溃疡或疱疹以及手、足和臀部斑丘疹或疱疹为特征,皮疹不痒。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家长怎样早期发现孩子可能得了手足口病呢?如果发现孩子出现低烧、食欲减退或不愿进食、口腔不适,可在光亮处(或用手电筒照射)查看口腔四壁有无红疹或疱疹并伴有破溃等异常现象,同时仔细查看手掌、足底、屁股等部位,观察有无皮疹。如果出现可疑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家长应怎样预防小孩得手足口病呢?

(一)当知道有手足口病病儿时,不要让孩子去病人家中,也减少与病儿家长的接触。

(二)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给儿童洗手;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

(三)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婴幼儿的用品;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四)婴幼儿使用的餐及用品,在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煮沸消毒;不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手足口病患儿家长怎样做

当您的孩子患手足口病,请家长做好患儿管理,以避免病情加重和传染别人。注意观察患儿的体温、脉搏、呼吸,皮疹,精神状态,消化道症状,呼吸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

严格隔离:自明确患儿诊断至痊愈(主要症状消失,退热,斑疹消退或疱疹结痂)后7天。家中尽量减少护理人员,护理人员在照看患儿后,须使用肥皂洗手后,才能与其他健康人接触和从事其他家务劳动。患儿家长及共同生活的成年人亦应该尽量减少与其他儿童的接触。患儿排泄物和用具、玩具,未经消毒,不能让其他人接触。

※做好家庭消毒

(一)养成洗手习惯。正确的洗手方法:用流水将手充分淋湿;双手擦肥皂或洗手液,搓洗双手的手心、手背、手指、指尖、指甲及手腕,将双手彻底冲洗干净;捧水将水龙头冲洗干净,或用擦手纸包着水龙头关闭;用擦手纸或干净毛巾将双手擦干。整个洗手的过程至少持续30秒。禁忌:多人共用一个洗脸盆和一条毛巾。

(二)保持居室通风。患儿家庭尤其是患儿居室要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概述 篇7

1 手足口病中医内治

1.1 辨证分型

多数医家认为普通型手足口病的基本证型是邪袭肺卫,见风热卫表证表现,多以银翘散加减治疗。而湿热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病机。对于湿热并重型,解晓红[3]用虎杖、薏苡仁、黄柏、佩兰叶、泽泻、木通、滑石、丹皮、陈皮、甘草为基本方以清热利湿解毒。刘宏波[4]选甘露消毒丹加减以清气解毒,除湿消疹。尹周安[5]则认为HFMD可以从湿热疫毒论治,主要证型是湿热夹毒,困阻三焦,主方宜用甘露消毒丹加减,一般可以达到热退脉静身凉的效果。

许爱华等[6]认为根据HFMD患者的临床表现,辨证多为脾胃湿热,治当清泄脾胃、疏风解毒,主要药用葛根、黄芩、黄连、连翘、板蓝根、牛蒡子、蝉蜕、薄荷、薏苡仁、甘草,不仅能明显改善皮疹,且有效防治并发症及复发。徐雯[7]强调HFMD的病位还涉及心脾,在辨证分型中专门指出:心脾积热型,治以清心泻脾、解毒利湿,方选导赤散合玉女煎加减;心脾阴虚型治以养阴健脾,方选生脉散加减。

徐雯[7]和王力文[8]都认识到病邪深入可致热入营血,治当清营凉血开窍,可选紫雪丹合安宫牛黄丸、清营汤合犀角地黄汤之类加减治疗。

1.2 辨病分期

陈建平[9]、刘利平[10]都认为治疗手足口病当注重治脾。急性发作期清热泻脾、解毒凉血,陈建平自拟银蒲黄菊汤(金银花、蒲公英、黄芩、野菊花、连翘、赤芍、大青叶、石膏);刘利平则选用泻黄散加减治疗。恢复期治宜理脾助运、兼以清化,使祛邪不伤正,邪祛正安,陈建平用自拟谷仁蝉藤汤(谷麦芽、生薏苡仁、蝉蜕、钩藤、淡竹叶、甘草)治疗,临床平均治愈疗程为4天。

曹宏[11]、覃耀真等[12]均认为手足口病早期属病在肺卫,出现发热、恶风、头痛身楚、咳嗽、鼻塞流涕等症状,治以宣肺解表,化湿透疹,方选银翘散合六一散;随后咳嗽、鼻塞多未消失而毒入气分,卫气同病常又见发热较甚,口痛,拒食,手足皮肤、口咽黏膜疱疹增多,伴有烦躁不安、口干尿赤,大便干结或便溏,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方选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后期热毒伤阴者,曹宏主张治以解毒化湿,清热护阴,方选竹叶石膏汤加减;覃耀真则认为恢复期属气阴两虚、余邪未尽,治宜益气养阴,偏于气虚者选用人参五味子汤加减,偏于阴虚者选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

李爱君等[13]就其“常证”(普通型)病例运用中医辨证,分急性期和恢复期治疗,并与单用西药抗病毒治疗进行对照,发现中医药辨证分期治疗能迅速缓解病情,缩短病程,从而阻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1.3 成方加减

手足口病的临床常用成方多为温病名方加减。朱奕豪等[14]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结合中药汤剂银翘散加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使病人在发热、手足口皮疹及口腔疱疹消退时间、住院时间上均明显缩短。段桂芹等[15]认为该病是外感时邪与内蕴湿热搏于气分,发于肌表而成,故选用三仁汤合具有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之功效的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38例,其中痊愈35例。甘露消毒丹出自清代王孟英之《温热经纬》,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曹军连[16]单用此方加减(银花、白豆蔻、藿香、茵陈、滑石、菖蒲、黄芩、连翘、浙贝、薄荷、射干、板蓝根)治疗也具有明显的疗效。程红球等[17]采用银翘散加减与病毒唑联合治疗,结果发现银翘散加减可缩短手足口病患儿病程,改善心肌损害。张冰凌[18]和甄玉珍[19]分别运用清瘟败毒饮、银翘散治疗手足口病都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1.4 自拟经验方治疗

疏风清热、化湿解毒是自拟经验方治疗的基本治法,程玉峰等[20]以自拟败毒饮(藿香、葛根、金银花、连翘、芦根、荆芥、甘草)口服治疗。王淑惠等[21]和陈婉姬等[22]的自拟方还强调健脾以化湿,均选用了薏仁,使脾胃功能运化如常,则无内生之湿热,即使感受外邪,外来湿热邪毒无内生湿热之依附,也很快能被机体正气驱逐出体外。如王淑惠的解毒消痘汤(金银花、连翘、竹叶、生地、知母、玄参、板蓝根、大青叶、薏苡仁、焦三仙、六一散);陈婉姬的自拟清化透疹汤(金银花、连翘、蝉衣、藿香、佩兰、生薏仁、姜半夏、薄荷、瓜蒌皮、玄参)。临床自拟经验方治疗HFMD能明显缩短退热时间、皮疹和口腔疱疹溃疡消退时间,从而极大减轻了患者痛苦,提高了临床疗效。

2 手足口病中药外治

2.1 内外合治

杨春萱[23]采用自拟清热解毒汤内服治疗的同时,对手足疱疹明显的患儿用野菊花、紫草、苦参、地肤子、牡丹皮煎煮冷却后浸泡手足,临床观察总有效率达100%。杨骏等[24]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点灸法治疗(主穴:大椎、肺俞、曲池、尺泽、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后发现,灸药组在皮疹及口腔黏膜疱疹消退、便秘或便溏消退、消化不良和厌食消退时间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但两组在发热和咽痛消退时间、痊愈天数上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熊均平等[25]加用中药穴位贴敷方法治疗小儿手足口病,能明显提高总有效率。

2.2 外治法

陈红娟等[26]应用中药穴位敷贴加局部激光照射治疗26 例手足口病患儿,并与24 例单纯局部涂药病例作对照,结果发现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证实应用中药穴位敷贴和激光照射是治疗儿童手足口病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点灸法治疗、中药灌肠法治疗等中医特色外治法也有医家尝试应用于手足口病,取得一定疗效[27]。

3 重症治疗

一旦出现重症则病情发展迅速,救治难度大,病死率高,所以中医注重对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治疗、早防变,防治结合、以防为主。

高修安[28]就提出小儿手足口病在辨证时应抓住“热”、“暑”、“湿”三大病理特点,治疗时应把握肺、脾、心三脏,慎防传变。张显斌等[29]认为在重症手足口病的治疗中,要注意顾及小儿体质勿伤正气、顾护津液、以宣透为主要治法这三点。王玉光等[30]则根据2008年诊治手足口病经验指出,重症患者乃热毒内陷厥阴、心包,病位在心、脾、肝。应当根据“热”、“瘫”、“痫”证的不同以风引汤辨证治疗。热势较盛,加用羚羊角粉;肢体阵挛者,加用薏苡仁、地龙、木瓜;便秘减赤石脂,腹泻减大黄、减生石膏用量,加用升麻、葛根;肢体软瘫,加用鲜地龙、秦艽、威灵仙、丝瓜络;后期热退者减石类药物,益气养阴,清热通络。

在《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2009年版)》[31]中将临床重型患者分为两型:热盛动风者清热祛风,参考应用紫雪丹或生石膏、生大黄、栀子、羚羊角粉等;肾阳虚衰者回阳救逆,参考应用人参、炮附子、山萸肉等。但目前中医药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的报道还相对较少,这方面的经验有待进一步积累与应用。

4 问题与展望

综上所述,辨证论治、内外兼顾以减轻病情、缩短病程,且无明显毒副作用是中医治疗手足口病的特色和优势。近年来中医药对该病进行了许多临床研究,均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多局限于临床疗效的总结,而缺乏对可能的作用机理和作用途方面的深入研究;并且疗效评价标准不够统一,故尚未对结论达成共识。其次,目前国内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的研究,基本上是小样本、回顾性的临床总结,进一步开展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性的临床研究,进行更客观性的疗效评价以挖掘更为有效的、便于推广的中医治疗方法应成为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第三,各家对手足口病核心病机的认识多是各执一词,缺乏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较为统一的认识。第四,对于手足口重症的治疗需要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以减少并发症的产生。第五,应充分发挥中医外用药的优势,重视并积极对口腔及手足等部位的疱疹与溃疡进行处理,以减轻患者不适,加快创面愈合,避免继发感染,减少病原传播途径。同时在“治未病”的思想指导下,不仅是内服药物,更多地采取小儿推拿、针灸等中医外治法以增强患儿的体质,提高抗病力也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开发。

摘要: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方法 较多,在迅速缓解病情、缩短病程,从而防止严重并发症发生上疗效突出,且无明显毒副作用。本文概括了近年来中医各家对该病病因病机的不同认识,尤其从中医内治、外治、重症治疗几方面就各医家对该病的临床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体现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的优势;同时指出了目前临床研究中存在着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对作用机理和途径的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性的研究等问题。并建议充分挖掘中医在手足口病重症治疗、外治和采取多种措施增强体质等方面的潜力。

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进展 篇8

关键词:手足口病,中医药,综述

手足口病属于中医“温病”范畴, 偏于“湿温病”, 兼有“毒夹湿”, 病位在肺、脾、心等脏腑, 实、热、湿为病机特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疱疹、口腔黏膜溃疡、口腔疼痛、纳差、发热、乏力、烦躁、小便黄、咳嗽、腹泻、嗜睡、呕吐、便秘。发热患者体温主要以中低度热为主, 患者临床症状基本于治疗后3~5天消失[1]。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手足口病主要是柯萨奇病毒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等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好发于婴幼儿, 属于全球性传染病。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 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 1959年命名为手足口病。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始见手足口病以来, 有关手足口病的报道日益增多, 2007-2009年在山东省临沂、安徽省阜阳、河南省商丘和山东省菏泽地区相继出现手足口病的暴发或流行, 呈现出短时间内病例、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迅速增多, 且病原以EV71为主的特点[2]。2014年2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了2013年度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情况, 手足口病发病人数为1 828377例, 死亡人数为252例, 虽然发病率较2012年度下降了16.11%及死亡率下降了55.82%, 但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丙类传染病首位, 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3]。

1 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

手足口病在古代文献中并无明确记载, 卢红蓉等[3]认为: (1) 外因致病说:本病属温病范畴, 外感时疫之气、疫毒而发病, 其时邪、疫毒性质可为风热或风热挟湿或湿热或热毒挟湿。时邪、疫毒入侵肺脾二脏或肺、脾、心三脏而发病。 (2) 内、外因致病说:内湿、湿热与外邪相因, 指小儿脾湿内蕴或湿热内蕴, 外感时邪疫毒, 时邪疫毒与内生之湿或湿热相因为病;外感时邪疫毒, 内蕴湿热, 心火炽盛, 三者相因为病;内有伏热, 外感时毒温邪, 小儿饮食不节, 脾胃积热内伏或素有肠胃伏热, 外感时毒温邪, 内外搏结上蒸口舌, 而发为口舌疱疹、溃疡。 (3) 内因致病说:小儿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脾失健运, 加上小儿饮食不节, 积滞不化, 蕴积日久, 致积热内生, 心脾积热是导致手足口病发生的关键。张士卿教授[3]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认为, 从小儿手足口病暴发流行的情况来看, 其发病无明显的地域性, 但有明显运气学特征;风、火、湿、热是病因病机之关键;同时, 肺、胃、心、脾是病位所在。因此, 在治疗中风热在表, 宜疏风清热以散表邪;火热温毒, 宜清热泻火以解毒;因其兼湿, 故宜佐以渗利。总之, 治疗应以清、疏、利、透为要。

2 传统中医药治疗

2.1 中医辨证分型论治

黄子亮等[6]通过对100例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中医辨证分型, 其中肺脾湿热型86例、湿热郁蒸型14例, 治疗以清热解毒、利湿透疹为主, 方用白虎汤加减 (石膏、菊花、鱼腥草、岗梅根、茵陈、蝉蜕、淡竹叶、茯苓、甘草) , 治疗组总有效率 (干预措施在对照组基础上+白虎汤加减) 为90%, 对照组为63%,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覃耀真等[7]将210例手足口普通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主要口服予利巴韦林含片, 治疗组患者辨证分为邪伤肺卫证和卫气同病证, 分别以辛凉解表、解毒除湿及解表清热、解毒化湿为法, 选用银翘散合六一散加减及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 经治疗干预后, 治疗组总病程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李向东[8]将50例手足口病患儿中医辨证分型为急性期39例 (风邪犯肺, 心脾蕴热) 和恢复期11例 (脾胃失运, 阴虚火旺) , 急性期患儿清热解毒、凉血祛湿, 药用:金银花6g、连翘6g、荆芥5g、防风5g、淡豆豉6g、黄芩6g、大黄 (后下) 6g、石膏 (先入) 9g、蝉蜕6g、甘草5g、车前草9g、牡丹皮6g、赤芍药6g、赤茯苓6g;恢复期患儿调脾助运、养阴生津, 药用:陈皮6g、厚朴6g、苍术6g、砂仁 (后下) 2g、神曲6g、麦门冬9g、芦根9g。治疗后50例患儿均无并发症, 认为中医药治疗可迅速减轻症状, 缩短病程, 解决患儿疾苦, 避免并发症。

2.2 中医药专方治疗

2.2.1 口服给药治疗

在中医药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的长期临床实践中, 诸多医家探索出一些有效的经验组方及多种剂型的药物, 均体现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值得借鉴。陈松[9]将8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 治疗组患儿口服百蕊颗粒结合肌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 对照组患儿仅肌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 合并感染者给予阿奇霉素治疗。研究表明治疗组患儿的皮疹消退时间、退热及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林丹薇等[10]采用银翘清毒方 (金银花、连翘、广藿香、薏苡仁、佩兰、牛蒡子、板蓝根、淡竹叶、芦根、苍术、甘草) 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60例, 结果总有效率为96.67%, 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周辉等[11]以银翘散加霍朴夏苓汤 (金银花、连翘、藿香、佩兰、姜半夏、薄荷、蝉蜕、薏苡仁、甘草) 治疗手足口病患30例, 结果发现, 可以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明显减轻病人痛苦, 缩短临床症状消退时间,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临床应用安全有效。马宝贵等[12]观察莲花清瘟胶囊治疗手足口病患儿30例, 用药银翘散及麻杏石甘汤, 结果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病程及发热时间显著缩短。

2.2.2 其它途径给药治疗

刘昕等[13]观察中药熏洗治疗手足口病119例, 对照组117例仅用利巴韦林治疗, 熏洗剂药物组成:千里光、水杨梅、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土茯苓, 结果治疗组热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临床痊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熏洗时可促进局部淋巴和血液循环加速, 加快局部新陈代谢, 从而使局部及全身机能康复。

以“肺与大肠相表里”“既病防变”、上病下治为指导思想, 任晓芳等[14]观察莲紫汤直肠滴入治疗小儿手足口病60例, 与干扰素组及莲紫汤口服组比较, 结果其疗效显著优于传统的口服给药方式及干扰素疗法, 考虑直肠滴入给药, 避免了“首关效应”及消化酶等对药物有效成分的稀释或者破坏, 使有效成分以更高的浓度在局部组织及全身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同时直肠滴入给药无明显不良反应。

手足口病患儿因口腔疱疹、溃疡, 会出现哭闹、烦躁、流涎、拒食等临床表现, 将药物直接喷于口腔黏膜, 能保证局部药物有效浓度, 改善患儿疼痛, 使患儿增加食水量, 避免因输液过多过快引起脑水肿等危重病情, 起到局部靶向治疗作用。李文莉等[15]观察开喉剑喷雾剂联合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手足口病70例, 与70例利巴韦林口服联合西瓜霜喷剂外喷比较, 开喉剑喷雾剂内含八爪金龙、山豆根、蝉蜕、薄荷等, 具有消肿止痛、清热凉血、抗菌消炎功效。结果观察组热退、皮疹消失、口腔疱疹好转以及总病程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 减少了继发感染的概率, 疗效显著。

2.3 中药制剂治疗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将经过几千年历史实践证明的中药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取有效成分制成药剂, 是如今中医药与时俱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剂型有胶囊剂、片剂、注射剂等, 有单味药制剂也有复方制剂, 常用的有痰热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炎琥宁、康复新液、蓝芩口服液、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穿心莲注射液、莪术油注射液等。王培养等[16]观察莪术油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250例, 并与250例利巴韦林注射液对比, 结果其总有效率为96%, 对照组为85.6%, 疗效具有统计学差异,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无骨髓抑制作用。董巧丽等[17]观察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80例及80例热毒宁注射液治疗与80例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对比, 结果袁炎平与热度宁注射液治疗组的退热时间、咽部疱疹消退时间及手足皮疹消退时间短于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的对照组, 总有效率更高。

2.4 中医特色治疗

基于“针所不为, 灸之所宜”“热证用灸”的理论思想, 且艾灸可以调节机体免疫状态, 增强抗病毒的能力, 杨骏等[18]评价点灸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30例, 与30例采用点灸结合常规西药疗法 (灸药结合组) 及30例常规西医疗法 (西药组) 比较, 结果灸药结合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西药组, 且皮疹、口腔疱疹消退、便秘或便溏消退、消化不良和厌食消退时间明显短于西药对照组, 且点灸治疗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2.5 中西医结合治疗

IL-6作为一种多效能的前炎症因子参与免疫调节反应, 随着炎症的加重而升高;IL-10作为抗炎因子, 能抑制促炎因子的释放, 并影响T淋巴细胞发挥效应, 在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中高于健康儿童[19]。王伟杰等[20]观察痰热清注射液对手足口病患儿细胞因子的影响, 其主要成分为金银花、连翘、熊胆粉、山羊角、黄芩提取物, 与仅采用利巴韦林针剂治疗手足口病患儿比较, 结果观察组平均退热时间、疱疹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患儿治疗后IL-2、IL-6、IL-10、TNF-α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 且治疗组下降趋势优于对照组, 表明中药有效成分可以调节手足口病患儿的免疫状态。

3 结语

手足口病临床防治研究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4月-2013年3月我院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57例作为研究对象, 均有典型的手、足、臀部皮疹、口腔黏膜疱疹等临床表现, 并伴有发热、食欲不振、呕吐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包括精神萎靡、惊厥、震颤、抽搐、脑膜刺激征等。研究对象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肺、肾功能障碍、出凝血机能异常、药物过敏、本次发病前已存在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的患儿。

根据随机原则分组, A组患儿28例, 其中男16例, 女12例;年龄1~5岁, 平均 (3.53±1.02) 岁;体重10~18kg, 平均体重 (15.36±3.15) kg;病程1~5天, 平均 (2.33±0.76) 天;咽拭子病毒分离确诊为肠道病毒71感染26例、柯萨奇病毒A16感染2例。B组患儿29例, 其中男18例, 女11例;年龄1~6岁, 平均 (3.45±1.10) 岁;体重9.5~20kg, 平均 (15.42±3.08) kg;病程1~4天, 平均 (2.12±0.65) 天;咽拭子病毒分离确诊为肠道病毒71感染26例、柯萨奇病毒A16感染3例。对比两组患儿年龄、体重、病程、性别、病毒感染类型等一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组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A组患儿接受抗病毒、抗炎、降低颅内压等综合对症治疗, 包括静脉注射利巴韦林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 规格:1mL:0.1g, 国药准字H19993274) , 剂量为10mg/ (kg·d) , 2次/d, 连续用药5d;静脉注射20%甘露醇 (山东华鲁制药有限公司, 规格:50g:250mL, 国药准字H37020843) , 剂量为1g/ (kg·次) , 1次/6h, 30min内滴注完毕, 连续用药48h;静脉推注呋塞米 (天津华宇制药有限公司, 规格:2mL:20mg, 国药准字H12021275) , 剂量为1~2mg/ (kg·次) , 1次/8h, 连续用药48h;甲泼尼龙 (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 规格:0.125g, 国药准字H20040845) , 剂量为30mg/ (kg·d) 冲击治疗, 连续用药3d。同时控制液体量, 注意保持液体负平衡[2]。

B组患儿同时接受静脉输注人血丙种球蛋白 (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规格:2.5g;50mL, 国药准字S10980061) 治疗, 剂量为1g/ (kg·d) , 连续用药3d[3]。

治疗期间注意观察对比两组患儿各症状体征控制时间和住院时间的差异性。

1.3 数据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珚x±s) 表示, 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对比两组患儿发热、惊厥、皮疹等症状、体征控制时间和住院时间发现, B组均明显短于A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珚x±s, d)

注:与A组比较, *P<0.05。

2.2 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引起小儿手足口病的病原微生物以柯萨奇病毒A16型、肠道病毒71型等为主, 其中肠道病毒71感染后易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临床表现为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 加之小儿对自身不适感常无法较好的表达, 临床易延误诊治, 导致患儿预后较差, 可遗留神经系统并发症, 甚至导致患儿死亡。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全年均可发病, 以4-7月发生率较高, 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这可能与该年龄段小儿免疫功能低下有关。目前临床对于小儿手足口病尚缺乏特异性的治疗药物, 仅以抗病毒、抗炎、降低颅内压等对症支持治疗为主[4]。

丙种球蛋白是从健康人血浆为原料分离纯化而得, 其中含有大量特异性IgG, 具有广谱抗病毒、抗炎、调节免疫等作用。丙种球蛋白进入人体后不仅能提供大量的特异性抗体, 还可阻断免疫病理损伤。对病毒性脑炎患儿颅内高压、脑实质损伤具有良好的缓解作用。同时可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多器官功能障碍, 尤其在继发性免疫功能低下患儿中疗效较好[5]。

目前临床对于丙种球蛋白对手足口病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可能与以下几种途径有关。丙种球蛋白可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患儿血液中IgG浓度, 可快速中和肠道病毒, 阻断病毒在体内复制, 但不干扰机体产生主动抗体, 具有良好的抗感染作用。丙种球蛋白可增加免疫杀伤细胞功能, 使病毒对机体的损伤降低, 并通过增强免疫调节细胞功能, 阻断引起神经细胞损伤的免疫反应, 从而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脑细胞、促进功能恢复的作用。丙种球蛋白可封闭巨噬细胞的FC受体, 抑制炎症介质释放, 从而缓解炎症反应。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后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降低颅内压、抗惊厥等作用。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可迅速控制症状, 阻断病情进展, 缩短病程, 对患儿的预后有益[6]。

本研究中在对症治疗基础上辅以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患儿在发热、易惊、皮疹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方面明显短于单纯对症治疗患儿, 提示丙种球蛋白在控制症状、控制疾病转归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两组患儿均痊愈出院, 未发生一例死亡。治疗期间两组患儿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提示该治疗方案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本研究结果表明, 人血丙种球蛋白在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有助于各症状体征的控制, 促进患儿康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侯立维, 纪冬桦, 李相文.静注免疫球蛋白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2 (13) :78-79.

[2]杨善志, 都鹏飞.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疗效观察[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9, 16 (2) :168-169.

[3]曹瑞源, 韩剑峰, 秦鄂德, 等.重症手足口病免疫球蛋白治疗的机理探讨[J].生物工程学报, 2011, 27 (5) :712-716.

[4]刘莉, 李青, 冯淑琴, 等.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的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10C) :3516-3518.

[5]曹跃增, 冉鹏飞, 高飞.大剂量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手足口病重症并脑炎的疗效[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 (5) :79-80.

手足口病临床防治研究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 0 11年5月~2012年8月全部临床诊断手足口病重型和危重型病例。本组的患者均依据国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中的诊断标准,其中手足口病重型患者常常表现为神经系统受累,临床表现有头痛和精神差依据易惊与嗜睡等症状;而危重型患者需要符合以下几点:(1)频繁的抽搐和昏迷与脑疝;(2)出现呼吸困难和紫绀以及血性泡沫痰与肺部啰音等临床症状;(3)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重型组共计134例,设为A组,危重组共计87例,设为B组。

1.2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取回顾性方法对我院收录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主要包括有:(1)患者的基本资料(发病年龄和性别以及体温与临床表现);(2)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以及循环系统等症状;(3)血WBC计数和血糖以及、心肌酶与、脑脊液等检查;(4)影像学诊断资料(胸片和脑电图以及MRI等)。

1.3 统计学处理

此次的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两组间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发生率比较采取χ2检验,并对出现有差异的因素实施logistic回归分析,并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A组134例患儿中男104例(77.61%),女30例(22.39%),B组87例病例中男63例(72.41%),女24例(27.59%),病例中年龄最小者为5个月,最大58个月,A组病例平均年龄(22.69±8.24)月,B组病例平均年龄为(23.42±7.87)月。A组和B组在性别和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813,0.937)。

2.2 临床特征

A组和B组病例在精神差,心率加快,呕吐,嗜睡,烦躁不安,肢体无力,呼吸急促,颈抵抗,抽搐,巴氏征,呼吸节律改变四肢发凉,颈强直,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肢体瘫痪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症状和体征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3 实验室检查

134例A组和87例B组患儿的血白细胞平均值和血糖均值以及CK-MB与脑脊液白细胞、脑脊液糖等相关的指标比较无明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影像学检查

B组患者脑干损伤的比例高于A组,A、B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病原学检查显示EV71引发比例高于CA16(P<0.05)。见表2。

2.5 病原学检查

A,B两组患儿采集粪便进行了病原学检查,A组患儿肠道病毒71型阳性42例(31.34%),柯萨奇病毒A16型阳性5例(3.73%),B组患儿肠道病毒71型阳性25例(28.73%),柯萨奇病毒A16型阳性3例(3.45%)。A组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6 治疗

本组的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均参照卫生部制定《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中的临床治疗方法进行对患者施治。所有手足口病患者均予以激素和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配合积极的脱水降颅压,米力农、酚妥拉明降低肺动脉压、血压治疗,B组所有患儿均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

2.7 转归

A组病例出院时痊愈126例,好转5例,因病情持续无改善自动出院3例,好转率为97.76%,B组27例出现痊愈,49例出现好转,6例患者因为病情持续且无任何的改善,并自动出院,5例患者因呼吸和循环的衰竭而治疗无效死亡,B组好转率为87.36%,A组好转率比B组高(χ2=2.319,P=0.044)。

3 讨论

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3~5]。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肠道病毒71型(EV71)除引起手足口病的一般表现之外,更易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我们的回顾性分析显示,A组和B组患儿在精神差,心率加快等16项临床症状和体征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这说明,上述临床征象可提示患者出现危重型表现,在临床中若发现患儿出现精神差,心率加快,呕吐,嗜睡,烦躁不安,肢体无力,呼吸急促,颈抵抗,抽搐,巴氏征,呼吸节律改变,四肢发凉,颈强直,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肢体瘫痪等症状,提示可能为危重型表现。危重型患儿往往病情进展迅速,预后较差,因此,必须进行及时尽早的干预和治疗。

本次的临床研究分析,A组和B组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有血白细胞和血糖以及血CK-MB与脑脊液白细胞、脑脊液糖的大大升高。但是在这些方面,两组患儿之间的差异并无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实验室检查结果却对患者的分型及预后无指导作用。此外B组患者脑干损伤的比例高于A组,A,B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通过对两组患儿的病原学检查分析,数据资料显示EV71引发比例明显的高于CA16,且数据比较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脑膜炎和EV71感染的无菌性脑炎以及脑干脑炎等有关[6~7]。

我们的研究显示,B组危重型手足口病患者早期即可表现出以精神差、抖动、呕吐、嗜睡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可作为危重型患者的临床症状的预警指标。其中,巴氏征和肢体瘫痪的临床症状在临床中的差异性排在前2位,而且明显的大于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病变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情况。进一步的分析,明神经系统的病变对该病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这提醒我们,手足口病的患儿,一旦出现神经系统早期症状,我们即应高度警惕手足口病并发脑炎[8]。

本研究中B组手足口病患儿几乎均有发热,且大部分伴有呼吸、心率增快、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等改变这说明相当多的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可能为EV71、CA16等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如果不及时控制,则有可能演变为脓毒血症,严重的危及患儿的生命[9]。

我们针对所有的重型及危重型患儿均根据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常常主要采取激素和免疫球蛋白进行静脉输注,并且在治疗中配合脱水治疗,从而有效的降低患者的颅压。同时配合米力农、酚妥拉明降低肺动脉压、血压治疗[10]。研究显示,这种联合治疗可有效控制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形成与损伤,对两组患者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经治疗后,A组病例出院时痊愈126例,好转5例,因病情持续无改善自动出院3例,好转率为97.76%,B组病例出院时痊愈27例,好转49例,因病情持续无改善自动出院6例,死亡5例,B组好转率为87.36%。B组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发的呼吸、循环衰竭,这提示我们,对出现呼吸急促、呼吸频率与节律改变的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应及时果断行气管插管并给与机械通气,以减少危重患儿的死亡率[11]。

综上所述,本项研究得出的16种危重型患者的易出现的临床体征对于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作为临床鉴别患儿从重型向危重型转变的预警指标,但是考虑到本研究中患者例数较少,且观察时间较短,得出的结论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会应加大样本量再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及危重型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之间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134例重型(A组)和87例(B组)危重型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结果:B组在精神差,心率加快,呕吐,嗜睡,烦躁不安,肢体无力,呼吸急促,颈抵抗,抽搐,巴氏征,呼吸节律改变,四肢发凉,颈强直,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肢体瘫痪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方面比A组严重(P<0.05)。在血白细胞、血糖、CK-MB、脑脊液白细胞和脑脊液糖的升高等实验室检查方面两组患儿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患者脑干损伤的比例高于A组,患儿病原学检查显示EV71引发比例高于CA16(P<0.05)。所有手足口病患者均予以激素和免疫球蛋白治疗,配合积极的脱水降颅压,所有患儿均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A组的好转率优于B组(χ2=2.319,P=0.044)。结论:B组在部分临床症状和体征方面比A组要严重,早期识别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方面的差异,及时干预治疗,可减少危重型手足口病的死亡率。

关键词:危重型,手足口病,临床特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S].2010

[2]蔡栩栩,刘春峰,邢艳玲,等.重症手足口病(附三例报告)[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6;13(6):556~558

[3] Wang Yuguang LiuQingQuan,ni,etc.128 cases of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complicated b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fection of TCM syndrome cure research[J].Journal of Beij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09,12(4):342~343

[4] Shahmahmoodi S,Mehrabi Z,Eshraghian MR,et al.First detection of enterovirus71 from an acute flaccid paralysis case with residual paralysis in Iran.J Clin Virol,2008;42:409~411

[5]董晓楠,应剑,陈应华.1970~2004年全球肠道病毒71型分离株的分子流行病学分析[J].科学通报,2007,12(09):231~233

[6] Wong KT,Munisamy B,Ong KC,et al.The distribution of inflammation and virus inhuman enterovirus 7 1 encephalomyelitis suggests possible viral spread by neuralpathways.J Neuropathol Exp Neurol,2008;67:16~169

[7]高媛媛,杨思达,陶建平,等.累及神经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特征及危重症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0;5(2):135~139

[8]韩明锋,陈晓枫,冉献贵,等.重症手足口病死亡病例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安徽医学,2008;29(4):350~351

[9]孙泉根,夏劲松.重症手足口病的预警指标研究.医护论坛,2010;17(9):157,161

[10]陶建平,杨思达,邓力,等.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6):423~426

手足口病流行状况及防治措施 篇11

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毒传染性疾病。致病病毒是肠道病毒属病毒,常见的有柯萨奇病毒A型(CA)和肠道病毒71型(EV71),传染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粪便,水疱或呼吸道飞沫进行直接传播也可通过患者污染过的物品间接传播,患者多见于儿童。手足口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症状轻微多表现为轻中度发热,口腔溃疡,手脚皮疹,咽炎等。[1]但5岁以下的儿童中,部分患者却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等。[2]因此,手足口病的防控日益受到各国卫生防疫部门的重视。

1 手足口病流行状况

历史上手足口病通常是散发和局部爆发,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才开始大规模暴发流行。1997年马来西亚报道发生手足口病2628例,1998年台湾报告手足口病发病人数近130000例,此后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也逐渐出现手足口病暴发流行的状况。新加坡手足口病全国疫情报告指出2002年,2005年,2006年、2007年手足口病的发病人数分别为16228例,15256例,15282例和20003例;发病率从2001年的125.5/100000发展到2007年的435.9/100000,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尤其在0到4岁年龄段儿童发病率急剧增加,从2001年1460.5/100000发展到2007年的5975.5/100000。[3]中国大陆从2007年以来手足口病病例的数量已迅速增加。2008年在中国累计报告手足口病例数达到489540人,其中严重病例1210人,死亡127人;2009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例数达到1155575人,其中严重病例13835人,死亡353人;六岁以下儿童构成>93%,年度累积发病率超过18%。标志着手足口病在亚洲太平洋地区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爆发流行,且每年都有爆发流行,1-2年爆发一次大流行。[4]

2 流行病学调查

发现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多、病例呈聚集性分布、重症病例比例较大或出现死亡病例时,应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一是采集相关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明确病原并进行分型鉴定;二是收集临床资料,以了解不同型别肠道病毒的致病性、毒力、所致疾病临床类型及救治等;三是阐明本次流行/暴发的传播方式及感染的危险因素等,以便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四是评价不同防控策略和措施的有效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和调查表应根据调查目的不同而进行专门设计。新加坡的研究[5]表明,与2003年只有653個托儿中心相比2007年有739个托儿中心。学龄前儿童入托比例从2003年的16%上升到2007年的23%。基于中心护理,婴儿护理,照顾孩子和学生护理中心作为一种重要的保健和发展中心,预计在未来几年托儿中心将招收更多的孩子。更多的孩子将聚集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将使其成为病毒流通的场所,2001年至2007年手足口病在这些机构疫情的发病率增加10倍,那么就可以将病毒传播给他们的家庭和其他的人。因此,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在学前教育人口预计将进一步增加。由于严格的卫生防疫措施的实施,大多数手足口病疫情在爆发前迅速得到控制,只有不到10%的疫情可能导致大规模的爆发。目前介于0-4岁年龄段的学龄前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率相对于5-9岁年龄段儿童已经有明显下降。这表明,严格的卫生防疫控制措施可能消灭或推迟手足口病的发生。

3 预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目前还没有行之有效的特效预防措施。因此,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传染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Hamaguchi T,Fujisawa H,Sakai KS,et al.Acute encephalitis caused by intrafamilial transmission of enterovirus 71 in adult.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08,14:828–830.[PubMed:18439374]

[2] Tseng FC,Huang HC,Chi CY,et al.Epidemiological survey of enterovirus infections occurring in Taiwan between 2000 and 2005:analysis of sentinel physician surveillance data.Journal of MedicalVirology,2007,79:1850–1860.[PubMed:17935170]

[3] Ang LW,Koh BK,Chan KP,etalEpidemiology and control of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Singapore,2001——2007.Ann Acad Med Singapore,2009 Feb,38(2):106-12.

[4] Solomon T,Lewthwaite P,Perera D,et al.Virology,epidemiology,pathogenesis,and control of enterovirus 71.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2010,10:778–790.

手足口病临床防治研究 篇12

关键词:手足口病,护理干预,护理满意度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诱发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1]。手足口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手部、足部皮疹以及口腔疱疹溃疡,少数重症患儿易并发心肌炎、脑膜炎、肺水肿等疾病。手足口病感染性强、传播速度快,若病情迅速蔓延恶化,极易导致患儿死亡[2]。目前,临床上通常采用抗感染、抗病毒、全身支持治疗,为了保证治疗顺利完成,针对性制订和施行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促进患儿早日康复至关重要。本文在手足口病患儿治疗过程中通过采用护理干预措施,明显改善了患儿的症状体征,缩短了治疗时间,提高了患儿家属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0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确诊的手足口病患儿76例,所有患儿均符合手足口病相关诊断标准[3]。在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及患儿家属的知情同意下,将7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38例和干预组38例。两组性别、年龄、体温、手足皮疹出现时间、口腔疱疹出现时间、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组

病区护士根据医嘱对手足口病患儿行常规护理。

1.2.2 干预组

科室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制订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方案,病区护士按照方案的详细内容对患儿进行精心护理。护理干预的主要措施包括:(1)病房管理,(2)症状专科护理(发热护理、皮疹护理、口腔溃疡护理、并发症护理),(3)心理护理(患儿心理护理、患儿家属心理疏导)。临床护理干预方案主要从病房管理、症状专科护理、心理护理三个方面进行设计,体现整体护理理念。

1.2.2. 1 病房管理

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患儿唾液、疱疹液、粪便中均含有大量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或者患儿接触过的毛巾、玩具、餐具等传播[4]。患儿一旦确诊是手足口病,即予及时隔离。病区隔离期间,务必保持室内环境清洁、空气新鲜、光线适宜。其中,每日用紫外线照射病房30 min,每日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洗病房地面、墙壁或室内物品表面,每日用1 000 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或者擦拭患儿的玩具、餐具。同时,患儿的衣物被褥要勤换、勤洗、勤晒,患儿的粪便要用生石灰消毒,避免病区交叉感染[5]。

1.2.2. 2 症状专科护理

(1)发热护理:体温在37.5~38.5℃的低热患儿要多饮温开水,无需其他特殊处理;体温在38.5~39.0℃的中度发热患儿给予物理降温(冰敷、酒精擦浴)或者药物降温(退热贴贴额头、退热栓塞肛、口服退热药)措施;高热惊厥患儿,务必积极控制体温,同时需要注意足部保暖工作以及防止出汗过多引起虚脱。(2)皮疹护理:手足口病患儿的手、足、臀部等部位均可出现小丘疹、丘疱疹。皮疹未破溃时,需及时剪短患儿的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的双手,防止患儿抠、挠、挖、抓破皮疹。随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保持床铺清洁干燥,防止患儿臀部的皮疹破溃而继发感染[6]。皮疹破溃局部可涂抹聚维酮碘液消毒,缓解皮疹红肿、渗出、疼痛等不适。(3)口腔溃疡护理:手足口病患儿口腔颊部、咽部、舌头、硬腭等部位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疱疹甚至溃烂,导致口腔疼痛不适而影响患儿进食[7]。在患儿每次餐后应当用淡盐水漱口或者用生理盐水护理清洁口腔,可以用西瓜霜、冰硼散涂抹口腔疱疹溃疡局部,减轻口腔疼痛不适,促进患儿食欲增加。(4)并发症护理: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可合并脑膜炎、心肌炎、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肺水肿、流行性腹泻等疾病[8],故在症状基础护理过程中应当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掌握患儿病情动态,做好呼吸系统护理、循环系统护理、神经系统护理等工作。

1.2.2. 3 心理护理

(1)患儿心理护理:掌握儿童心理特点,与患儿交流应当面带微笑、亲切温柔、爱护体贴,消除患儿对医院周围环境的陌生感以及对病痛的焦虑和恐惧感,可适当给患儿讲儿童故事、播放动画片和少儿音乐,可用昵称“宝宝”、“好孩子”等称呼患儿,培养患儿对护理人员的安全感、依赖感,使患儿保持舒适愉悦的心情,促进患儿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2)患儿家属心理疏导: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宣传,耐心地讲解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加强患儿家属对手足口病的了解,使其充分认识到手足口病是可防、可治、可控的,介绍手足口病的预防原则和治疗措施,疏导心理压力,缓解患儿家属的焦急情绪,让家属积极引导患儿配合医护工作。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比较两组患儿的症状体征缓解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手足皮疹消退时间、口腔疱疹溃疡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满意度的评定标准:医院自行设计《住院病人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具体调查内容含8个项目(急救管理、基础护理、技术操作、病情监视、病房管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服务态度),每个项目分成4个等级(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总满意率=(满意+较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干预组患儿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手足皮疹消退时间、口腔疱疹溃疡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组(P<0.05)。见表2。

2.2 护理满意度比较

干预组的总满意率为94.74%,常规组的总满意率为78.95%,干预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3。

3 讨论

上一篇:在线开放课程下一篇:教育戏剧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