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预防及护理

2024-06-25

手足口病预防及护理(共13篇)

手足口病预防及护理 篇1

手足口病症状及预防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及轻微、但传染度颇高的传染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致,0—6岁以下儿童易得。夏秋之交都有发病,9月市高峰期。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会导致死亡。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以CA16和EV71最为常见,要注意卫生,注意清洁可预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典型的起病过程是中等热度发热(体温在39℃以下),进而出现口、喉咙痛,幼儿表现为流口水、拒食,口腔内还有一些小水泡,没有并发症的患儿,一周左右即可痊愈。少数患儿有神经系统症状,并发无菌性脑膜炎和皮肤继发感染,极少有后遗症。

手足口病预防方法:

1、保持空气流通。

2、饭前、便后,以及处理尿片或其他被粪便沾污的物品后应洗净双手。

3、保持双手清洁,并用正确方法洗手。

4、双手被呼吸系统分泌物弄污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5、打喷嚏或咳嗽时要掩口鼻,并妥为清理口鼻排出的分泌物。

6、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应常常彻底清洗。

7、减少到人多挤迫的地方。

手足口病预防及护理 篇2

1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2~10 d, 平均3~5 d。

1.1 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 发热, 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 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 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 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 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 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1.2 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 (尤其是<3岁者) 病情进展迅速, 在发病1~5 d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 (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 、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 可致死亡, 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2护理对策

2.1 消毒隔离

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 患儿应及时就医, 避免与外界接触, 一般需要隔离2周。患儿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 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每天空气消毒, 患儿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 保持空气新鲜、流通, 温度适宜。减少人员进出患儿房间, 防止空气污浊, 避免继发感染。

2.2 饮食营养

如果在夏季得病, 患儿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需要适当补充水分和营养。患儿宜卧床休息1周, 多喝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 胃口较差, 不愿进食。宜给患儿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 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如果水的摄入量确实无法保证, 应予静脉输液治疗。

2.3 口腔护理

患儿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 要保持患儿口腔清洁, 饭前饭后用0.9%氯化钠注射液漱口, 对不会漱口的患儿, 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可将维生素B2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 或涂鱼肝油, 亦可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 辅以超声雾化吸入, 以减轻疼痛, 促使糜烂早日愈合, 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2.4 皮疹护理

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 衣着要舒适、柔软, 经常更换。剪短患儿的指甲, 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 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患儿, 应随时清理他的大小便, 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 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注意保持皮肤清洁, 防止感染。

2.5 发热护理

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 无需特殊处理, 可让患儿多喝水。体温在37.5℃~38.5℃之间的患儿, 给予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总的来说, 还是要提高患儿本身的抵抗力。如果没有任何的并发症出现, 一般情况下5~7 d都可以痊愈。

3预防

3.1 个人预防措施

3.1.1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 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3.1.2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 并妥善处理污物。

3.1.3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3.1.4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 居室要经常通风, 勤晒衣被。

3.1.5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轻症患儿不必住院, 宜居家治疗、休息, 以减少交叉感染。

3.2 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3.2.1 疾病流行期间, 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 并专辟诊室 (台) 接诊疑似手足口患者, 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 (台) 就诊, 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 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3.2.2 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患者后, 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3.2.3 诊疗、护理患者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3.2.4 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手足口病:6项预防/护理 篇3

去年春天来势汹汹的手足口病,至今仍让家长们心有余悸。怎么预防和护理手足口病?孩子是怎么传染上手足口病的?为什么有的孩子患病程度会那么重?就让去年亲临一线的专家告诉你吧!

预防手足口病——清洁卫生是关键

手足口病分布广泛,没有明显的地域性。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规模流行。所以,在春季手足口病流行的时候,做好预防是关键。

良好的卫生习惯对预防感染十分重要。饭前便后洗手,勤刷牙漱口,勤洗澡。如果孩子没有接触传染源,可以用肥皂或清水洗手;如果直接接触到患者的分泌物、含病毒的液体,可以用消毒液洗手。用消毒纸巾擦拭不能代替洗手。

让孩子喝白开水,不要喝生水,也不要让孩子吃生冷食物。

对于3 岁以下的小宝宝,在地上摸爬玩耍后,要帮他洗干净手。孩子的玩具经常清洗,不要让他把玩具等物品塞进嘴里。

尽量少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孩子接触,减少被传染的机会。

加强孩子的营养,注意让孩子休息好,以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

注意做好家庭清洁卫生,每天坚持开窗通风,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暴晒。

总结起来,主要的预防措施就是“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多休息、勤通风、晒衣被”。

认识手足口病——三处疱疹为特征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具有临床表现多样的特点,多数病例临床表现较轻,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病例出现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引起脑炎、心肌炎、肺水肿、弛缓性麻痹等症状,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导致死亡。

感染病毒后潜伏期为2 ~ 7 天,发病初期,孩子可有发烧、口痛、嗓子痛、流口水、拒绝进食等症状。1~2天后,孩子的手心、足底部和口腔等处可出现红色斑点,斑点逐渐发展成为疱疹,疱疹内为微混浊的液体。由于疱疹为本病主要表现,而且多集中在手、足和口腔等部位,因此称为手足口病。

多数孩子会在患手足口病3 ~ 4天后开始好转。皮肤上先是表现出略高出皮面的圆形疹子,在第二天后变为疱疹,大小犹如绿豆或黄豆,其中含有透明的液体。这些疱疹多不溃破,3 ~ 5 天后便可自行干缩消退,不留痕迹。

对付手足口病——家庭护理做主打

手足口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和正确护理为主。因此,宝宝患上手足口病之后,家庭的护理非常重要。

消毒隔离。首先应将患病的孩子与健康孩子隔离开来。患病的孩子应留在家中,直到体温正常,能正常进食,皮疹消退及疱疹结痂,一般需隔离2 周左右。孩子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要彻底消毒。一般常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及煮沸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暴晒。孩子的粪便需经含氯的消毒剂消毒2 小时后倾倒。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居室内应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乳酸的用量按每10 平方米的房间2ml 计算,加入适量水中,加热蒸发,使乳酸细雾散于空气中。不要在屋内吸烟,以避免继发感染。

休息及饮食。患病的孩子一周内应卧床休息,多喝温开水。因为发热,口腔有疱疹,孩子胃口不太好,所以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口腔有糜烂时,可以吃一些流质食物。

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继发感染,每次餐后给孩子用温生理盐水漱口,口腔有糜烂时可涂鱼肝油或冰硼散吹敷,以减轻疼痛,也可用朦脱石散加温水调成稀糊状涂在口腔糜烂处,帮助糜烂早日愈合。

皮疹护理。保持孩子的衣服、被褥清洁,衣着应宽大、柔软,经常更换。床铺应平整、干燥。剪短孩子的指甲,必要时包裹住孩子的双手,防止他抓破皮疹。如果孩子臀部有皮疹,要随时清理他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如果疱疹破裂,可局部涂擦1% 龙胆紫或抗菌素软膏。

发热护理。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热,不需要特殊处理,多喝水即可。如果体温超过38.5℃,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剂。

出现这些情况,马上去医院!

大多数患病孩子可在家庭进行隔离治疗,但出现下列情况时,要尽快去医院:

发烧,体温在38.5℃以上,且服退热药物后体温不下降或下降后又很快上升。

精神差或烦躁、哭闹不安。

在睡眠中出现惊吓动作,尤其是连续出现类似状况。

肢体抖动或无力。

如孩子出现惊厥、呼吸突然加快、呼吸困难、心跳加快,要立即去有抢救条件的专科医院进行抢救治疗。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出现比较严重的情况?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 多种,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 组和肠道病毒71 型为主,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由感染柯萨奇病毒A16 引起的手足口病一般病情较轻,在1 ~ 2 天发热后出现疱疹,3 ~ 5 天后疱疹消退而痊愈。

预防手足口病教案 篇4

一、师生交流

共同交流学生自己知道的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

二、师讲解:

1、手足口病的症状

发病初期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发烧情况可能持续4至5日。手掌、脚掌,有时臀部,亦会出现无痛的皮疹或水?。口腔内会有疼痛的溃疡,导致吞咽困难,因而食欲减退。这些水疱及皮疹通常会在7至10日内消退。并发症并不常见。在罕见的情况下,此病才会引发病毒性脑膜炎。

2、预防措施

(1)预防手足口病最重要是注重个人卫生。

(2)保持空气流通。

(3)饭前、便后要洗手,保持双手清洁,并用正确方法洗手。

(4)双手被呼吸系统分泌物弄污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5)打喷嚏或咳嗽时要掩口鼻,并妥为清理口鼻排出的分泌物。

(6)病童应留在家中,直至热度及红疹消退,以及(7)减少到人多挤迫的地方。

三、治理方法

在大多数情况下,发烧、红疹及溃疡会在1周内自动消退,患者通常可完全康复。现时并无有效治疗此病的方法,但可采用症状疗法,使患者的热度、以及溃疡引致的痛楚得以纾缓。

四、学习洗手的方法

湿 :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包含手腕、手掌和手指均要充分淋湿。

搓:双手擦上肥皂,搓洗双手之手心、手背、手指、指尖、指甲及手腕最少要洗20秒。

冲:用清水将双手彻底冲洗乾净。

捧:因为洗手前开水龙头时,手实际上已污染了水龙头,故捧水将水龙头冲洗乾净,或用擦手纸包著水龙头关闭水龙头。

擦:以擦手纸将双手擦乾。

五、本节总结

手足口病预防和治疗 篇5

预防

预防的食疗方剂,可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给孩子服用。可按体质分下面两种情况预防:

1、如体质偏寒湿,大便稀,每天3到5克葡萄干,加水煮开,小火5分钟。放温后,空腹喝水吃葡萄干。

2、如体质偏热,易便秘,或者开始时咳嗽。每天一剂黄豆菜心水。50粒黄豆,泡一小时,煮40分钟,加一个白菜心,再煮5到10分钟。放温后,空腹喝。

处方

1、首先给孩子喝葡萄干水,有预防作用。葡萄干,能温补肝肾,性极和平。正常出疹时,每天煎3g葡萄干,饮汤吃葡萄干,可保平安。如孩子体质偏寒湿,大便稀,每天3克葡萄干,加水煮开,小火5分钟。放温后,空腹喝水吃葡萄干。

2、如孩子咳嗽,黄豆五十粒白菜心一个煎服,此方疹病初起,以至痊愈,日日服之,平安之至。疹病盛行之时,日服一剂,亦可预防。如孩子体质偏热,易便秘,或者开始咳嗽。每天一剂黄豆菜心水。50粒黄豆,泡一小时,煮40分钟,加一个白菜心,再煮5到10分钟。节约白菜的方法,大白菜除去外面的绿叶子,里面白色的都能用。每次用50克到100克白菜。

3、如果发烧,用四豆饮煎服。四豆饮组方:黄豆20粒,黑豆、绿豆、白饭豆(也叫白芸豆)各15粒。按此比例多用也可。四种豆子都是生用,多放水煮到稀烂,取浓汤温服。随煎随服,不可放凉或隔夜。尿量多、出汗的儿童,不用加白饭豆。四豆加水先泡一小时,煮30到40分钟就可以了。

4、如果孩子口内有水泡,没有胃口,用50粒黄豆煮水,收成浓汤,给孩子喝。

5、右脉重按充足者,饭豆易淡豆豉以调木宣滞。饭豆除湿补土,脉充足者不宜也。淡豆豉四豆饮,黄豆20粒,黑豆、绿豆、淡豆豉各15粒。(体内有湿气,小便不利时用白饭豆。体内有食积,大便不通时用淡豆豉。)

6、因过量使用消炎药物和抗生素,输液等,造成大便稀或腹泄,小便不畅,小便短少,体温低等,需用巴戟天黄豆饮补救,两克巴戟天加50粒黄豆,水开后烧40分钟左右,温服。

禁忌

1、不要服发散药,寒凉药和补药。

2、不要吃发物。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列出的有,牛奶,鸡蛋,鱼肝油,白木耳,燕窝,鱼翅,虾米,鲤鱼,咸鱼,鸡,牛肉,羊肉,鸽,红糖,甜酒与一切酒,胡椒,花椒,韭菜,生姜,蒜,核桃,茶,烟。

六、注意事项

1、只要不发生内伤吐泻恶证,不必食药,静养七日,自然痊愈。

2、所有的豆水中切忌加糖。

学校手足口病的预防 篇6

2013年4月11日

本病主要通过食物、口鼻飞沫及接触传播,因此预防上主要应做到: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从口入;2.避免与患者接触,发现病人,要采取隔离措施;3.平时应加强体质锻炼;

4.调理脾胃,及早治疗食积。

(一)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及时采集合格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

(二)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三)做好学校的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四)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患者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五)流行时,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六)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七)尽量少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八)注意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2014年1-12月收治的132例HFM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男83例, 女49例;年龄最大6岁, 最小2岁, 平均年龄为 (4.0±1.5) 岁。所有患者病程均在1周内, 经抽血及影像学检查, 符合《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中关于HFMD的相关诊断标准。

1.2 方法收集所有HFMD患儿的基本资料, 包括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查等内容, 利用计算机软件和现代统计学方法对获取资料进行整理和汇总, 对其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该类传染病的预防策略。

2 结果

2.1 流行特点本组132 例HFMD患儿, 男患儿占62.9%, 女患儿占37.1%, 男女比例为1∶0.59;不同年龄段患儿发病率存在较大差异, 以4岁以下患儿为主, 发病率占73.5%, 见表1。HFMD患儿1~12 月均有发病情况, 从发病时间来看, 以4~6 月和9~11 月为发病高峰期, 分别占42.4%、29.5%, 见表2。

2.2 临床表现132例HFMD患儿均有典型症状, 发病前期表现为头痛、发热、厌食等, 发病后手、足、口部位出现疱疹、溃疡, 部分患儿伴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以及咳嗽、咽部疼痛等呼吸道不良反应, 有3例患儿出现心肌炎、脑膜炎等并发症。病原学检查结果显示, 轻型HFMD患儿以Cox A16型感染为主, 共48例, 占36.4%;重型HFMD患儿以EV71型感染为主, 共61例, 占46.2%。本组患者经有效治疗均获得痊愈或好转, 无死亡病例发生。

3 讨论

3.1 流行病学特征分析HFMD是儿科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类传染性疾病, 因其具有传播速度快、爆发性强等特点, 成为了各地区传染性疾病预防和控制管理的重点。该病是由Cox A16、EV71等肠道病毒引起, 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男孩的发病率要高于女孩,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均是传染源, 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以及直接接触等多途径传播, 群发特征明显, 更易暴发和流行[2]。正常情况下, 患儿在发病1周后多可自愈, 但是也有少部分患儿因治疗不及时而出现心肌炎等并发症, 个别病例病情发展较快, 其危险性不容小视,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尤其是在流行季节做好预防, 可有效降低HFMD的发病率。流行病学研究证实, HFMD发病呈现出明显的季节规律, 在一年内会出现两个发病高峰期, 发生在春季和秋季, 其中前一个发病高峰要强于后一个高峰[3]。掌握HFMD的流行病学特征, 在此基础上制定预防策略, 可收到更为显著的预防效果。

3.2 相关预防策略选择从传染源和传染途径角度来分析, 人是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 HFMD自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 应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 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 预防管理的重点应集中在2岁以上、在幼托机构生活、有HFMD接触史的患儿, 同时也要加强对不注重个人卫生, 如饭前不洗手、有咬手指习惯的儿童进行教育;一旦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发生, 应立即对其进行诊治, 在预防管理过程中, 应对儿童常活动的区域进行消毒, 保持环境卫生, 避免病毒传播和流行;在疾病流行期间, 嘱咐家长不要带孩子去人群集中、空气流通较差的公共场所, 如车站、商场等;必要时可提前注射疫苗, 相关疫苗的保护效力和安全性必须得到充分保证[4,5]。

本组通过对132例HFM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发现患儿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查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结果显示, 男患儿比例高于女患儿;以4岁以下患儿居多;1~3月的发病率为全年最低, 4~6月的发病率为全年最高, 7~8月的发病率降低后, 9~11月的发病率又达到高峰期, 证实该病在春秋季节更易流行和传播;从患儿的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结果来看, 发病后手、足、口部位均有表现症状, 其中轻型HFMD患儿以Cox A16型感染为主, 重型以EV71 型感染为主, 严重者会出现心肌炎、脑膜炎等并发症, 及时诊断和治疗尤为必要。在此建议, 应从儿童个人卫生、生活环境、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等方面着手, 制定针对性的预防策略, 保证HFMD诊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从而降低该病的发病率。

摘要:目的:分析手足口病 (HFMD) 的流行病学特征, 总结相关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HFMD患儿的临床资料, 对患儿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查等内容进行统计, 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策略。结果:本组132例HFMD患儿, 男患儿比例 (62.9%) 高于女患儿 (37.1%) , 以4岁以下患儿居多 (73.5%) , 其中46月和911月为发病高峰期, 分别占42.4%、29.5%;轻型HFMD患儿以Cox A16型感染为主 (36.4%) , 重型HFMD患儿以EV71型感染为主 (46.2%) 。结论:通过对HFMD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应从儿童个人卫生、生活环境、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等方面着手, 制定针对性的预防策略, 保证HFMD诊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从而降低该病的发病率,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手足口病,患儿,流行病学,预防策略

参考文献

[1]李会纳.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预防策略〔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8 (9) :130-131.

[2]张世英, 王显军.聊城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3, 10 (2) :204-207.

[3]张庆.深圳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重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2.

[4]何冶, 李秋成, 张小明, 等.2011-2012年湖南省浏阳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监测结果分析〔J〕.疾病监测, 2013, 11 (3) :894-896.

手足口病预防及护理 篇8

【关键词】 濮阳县;手足口病;发病情况;预防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7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73-02

手足口病是一种小儿常见的传染病,好发于夏季及初秋季节,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引起,该病具有自限性、病程较短、一般病情较轻等临床特点[1],但其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国家卫生部于2008年5月2日明确规定,将手足口病纳入《传染病防治法》中的丙类传染病管理。为探讨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以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保障广大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对我濮阳县514例手足口病患儿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濮阳县2011年514例手足口病患者的资料,所有患儿均符合国家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年)的诊断标准,其中有13例为重症病例,占占2.53%。病程3-12d。

1.2 调查方法 采用统一的“手足口病个案调查表”、或“手足口病重症或死亡病例个案调查表”对报告的514例手足口病病例及时调查处理,内容包括患儿的一般情况、人群分类、体温情况,是否有口腔溃疡、疱疹的发生部位、个人卫生及环境状况。将所得情况进行整理、归纳,把手足口病真实情况展现出来。

1.3 统计学处理 将所得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记录,然后进行SPSS11.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频数描述计数资料,χ2做率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514例手足口病的一般情况分析 主要是5岁以下人群,占总发病数的95.66%。其中1岁组发病最多,占40.65%;其次为2岁组,占28.73%;3岁及3岁以下人群占总发病数的90.97%。男339例,女175例,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94:1。发病绝大多数为散居儿童(488例),占94.94%;幼托儿童(22例)占4.28%;学生(4例)占0.78%。

2.2 按发病数统计,5-8月份为发病高峰,有363例,占全年发病总数的70.62%。其中又以5-6月份发病最多,有212例,占全年发病总数的41.25%。按重症病例数统计,5-7月份为重症病例报告高峰,这3个月报告重症病例8例,占全年重症病例总数的61.53%。

2.3 地区分布 所有乡镇都有发病报告。以城关发病77例居首位,占14.98%;其次为柳屯52例,占10.12%;、郎中和庆祖各43例,各占8.40%;油田38例,占7.39%。

2.4 临床特点 514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和皮疹,其中发热135例,占26.26%。体温37℃-38℃的64例,38.1℃-39℃的44例,高于39℃的27例。皮疹主要集中出现在手、足、口腔,其中在手的有492例,占95.71%。集中在足的有393例,占76.46%。集中在口腔的有399例,占77.63%。其次發生在臂、躯干和腿。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病,由Coxsackie A16和肠道病毒71型引起,而Coxsackie A5、A10、A9、B5、B2也可引起发病。从病人的口腔分泌物、疱疹液、粪便中均可分离到这些病毒。此病患者多在5岁以下,尤以3-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托幼单位是该病流行的主要场所,本地区3-5月份为发病高峰。此病病情轻,病程约一周。根据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不难做出诊断。分离出Coxsackie病毒为诊断可靠论据。本病有时尚需与多形性红斑、疱疹性咽峡炎、单纯疱疹病毒口腔炎相鉴别。本病传染性强,可在短期内造成大流行,应隔离病人二周以控制流行,托幼单位应加强日常用具消毒。

手足口病多发于夏秋季节,是小儿常见的传染病。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可在短时间内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对患儿的危害较大。本研究对514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流行病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5岁,这可能与该年龄组儿童抵抗力差、幼托儿童相互接触密切、园内空气流通较差有关[2]。5-8月份为发病高峰,因此,对于学龄前儿童,在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要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减少接触由EV71及CA16等肠道病毒感染的机会。研究结果还显示男孩的发病率高于女孩,这可能与男孩喜好活动,接触密切频繁,相互传染的机会大有关[3]。514例病例均有疱疹发生,疱疹主要发生在口腔、手和脚。至今尚未有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主要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集体单位要做好患者的隔离工作,对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洁具等应予消毒处理。患儿粪便和餐具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板兰根、大青叶、贯众、银花等具有预防效果,可用水煎服。在有较严重合并症的手足口病流行地区,密切接触患者的体弱婴幼儿也可肌注丙种球蛋白,以增强抵抗力。

手足口病的发病有较明显的流行季节和易感人群,主要症状为发热和皮疹,严重危害小儿的健康。为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要加强对托幼机构、学校等重点地区和人群的疫情监测和管理[4],应加强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适时适量对环境、室内常用用品及托幼机构玩具进行消毒,室内通风,勤晒被褥。同时还要提高监护人(家长)的手足口病的防病知识,使得易感人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措施。

参考文献

[1] 李莎涛.天津市河北区2008-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分析.口岸卫生控制,2010,15(4):26-28.

[2] 徐伟.近三年来手足口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医临床研究,2010,02(21):102-103.

[3] 萧祖健.122例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9,9(4):708-708.

预防手足口病应急预案 篇9

为有效地控制我园手足口病的蔓延,杜绝传染源入园,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儿童,特制定此预案,规范操作,保障教工和幼儿健康。确保幼儿园各项工作正常开展。

二、处理原则:

贯彻执行“预防为上、分级控制、依法强制,及时处置、分级管理”的工作原则。强化“班级与个人相结合、分层管理、层层负责”的处置原则,务实、高效、科学、有序地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蔓延。

三、组织管理:

1、成立本园预防手足口病的管理小组

组长:崔爱芝

副组长:朱春丽

组员: 朱晓红 张红梅 田建华 耿佃娟 贾庆霞 路庆英

2、职责分工:崔爱芝为组长,按照“班级与个人相结合、分层管理、层层负责”的处置原则,负责园内手足口病发生现场处置的指挥、协调与管理。副组长朱春丽负责消毒隔离工作的布置与检查落实情况、以及疫情报告的职责。负责协助各项消毒隔离的检查。

四、具体处理方法:

1、发生手足口病后,管理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向镇中心校、疾控中心报告。

2、发生手足口病例后,发病班级幼儿晨检与未发病班级幼儿分开,晨检有专人负责,对该班幼儿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对该班活动室、睡眠室进行全面消毒。厕所及幼儿园其它易接触的地方进行消毒。并且发病幼儿班级使用的餐具、毛巾、杯子、玩具等所有物品都放到单独的房间进行清洗,消毒。

3、负责老师第一时间到达现场,隔离病人,组织各环节的隔离消毒工作(病儿接触到的物品和所在班级的终末消毒工作)。

4、发生手足口病例后,各类物品按照以下消毒要求进行消毒。空气:保持良好的通风情况,每天紫外线中午照射1小时,每1小时用1000mg/L含氯消毒水喷雾。玩具消毒:塑料玩具每天幼儿使用后用1000mg/L的消毒水浸泡1小时,图书放在太阳下曝晒2小时以上。餐具、毛巾、杯子:每天幼儿使用后先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水浸泡1小时后,再清洗干净,最后煮沸消毒半小时。餐具消毒不进入食堂,在专门的房间进行消毒。桌椅、橱柜、墙壁、门窗、地面:每隔1小时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水擦一遍。厕所:用生石灰 消毒。被褥:每天上午将幼儿被褥放于太阳下曝晒2小时以上。床:每天上午用1000mg/L含氯消毒水擦一遍。

5、对患儿所在班级观察有无发热、皮疹出现,时间为10天(从确诊最后一例病例算起)。

6、加强每天入园儿童的晨检、午检及全日观察工作,一旦发现有手足口病疑似病例,及时隔离,并做好疫情报告。(晨检由值班教师承担、午检及全日观察由各班教师承担。

7、加强卫生宣传教育,督促儿童饭前便后洗手,擦手巾改用手纸,提高自我防病意识。

8、加强缺勤儿童联系制度,及时了解缺勤原因,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9、患儿返园时,应具有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且在痊愈7天后方可入园。

10、幼儿园要保证消毒药品的充足。

11、加强传染病消毒工作,并加强消毒工作的抽查力度。

12、观察期间班级内幼儿的晨检由专业人员单独进行,物品要单独消毒,单独存放。

五、操作流程

晨检:值班教师密切观察幼儿有无手足口病症状出现。(值班教师)

午检:各班保教人员、幼儿在园期间有无手足口病症状出现责任人(各班教师)

全日观察报告:―旦发现幼儿中有手足口病的疑似病人,有关人员应立即告知园领导,教师立即上报疾控中心、镇中心校疑似病例随访。确诊病例按要求上报。(各班老师)

消毒:根据消毒隔离制度,做好消毒工作,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停止一切集体性活动。(教师)

观察:加强宣传,正确认识,做好防范,确保稳定,对痊愈后幼儿必须持医生开具的返园证明经保健教师认可后方可进班,发病班级10天医学观察期内无新病例出现方可解除隔离。(各班老师、家长)

健康宣传:对幼儿、家长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宣传工作(园长、各班老师)

预防手足口病工作应急预案

一、目的

为了有效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减轻、消除手足口病的危害,杜绝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因此结合本园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以保障全体幼儿和教职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幼儿园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

二、工作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以及市、区卫生部、教育局的有关规定,幼儿园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主体成立手足口病应急工作小组,务实、高效、科学、有序的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

三、组织管理

1.条块结合、协同应对

1)成立由园长负责的幼儿园手足口病工作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幼儿园的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①组长:许梅——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领导、指挥协调。

②副组长:牛春燕——预防控制工作直接责任人,检查、指导、督促各项工作的落实。

③组员:颜新妹、郑乐颖、吴力华、蒲英华、曹玮、林颖——预防控制工作执行人,负责执行和检查各级组的各项工作的落实。

2)工作具体落实责任到人

①保健老师:负责每日的晨检和园内卫生消毒工作的检查、指导和督促工作,以及发生手足口病后的各项消毒隔离工作。

②带班老师:负责做好所在班级幼儿的全日观察和家访工作。

③保育员:按要求做好各项卫生及消毒隔离工作并协助带班老师做好全日观察和家访工作。

④财产老师:负责手足口病所需各项物品的购置和准备工作。

2.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按照“四早要求”保证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消毒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手足口病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四、突发事件的预防

1.健全、落实各项制度

1)晨检制度:每天幼儿入园前,保健老师对幼儿进行观察和询问:精神状况、有无发热、卡他症状、皮肤和口腔粘膜出血或皮疹、疱疹等。一旦发现发热、皮疹、口腔溃疡症状的幼儿立即请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2)全日观察制度:带班老师和保育员全天密切观察所在班级幼儿的健康状况,注意观察每一位幼儿进餐时有无口腔疼痛,午睡时检查有无可疑皮疹,一旦发现有异常症状的幼儿立即通知保健老师。

3)缺勤幼儿家访制度:带班老师每天及时、正确了解缺勤幼儿的原因,并及时做好记录。如有幼儿发生手足口病疑似症状应请家长立即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并告知保健老师。

4)消毒隔离制度:按照预防性消毒的工作要求做好日常清洁和消毒工作,并加强楼梯扶手等。

5)食品卫生制度:按照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的法律、法规要求,严格做好食品饮水安全卫生工作。

6)健康教育制度:通过黑板报、宣传栏、学前网、告家长书等宣传途径,普及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提高幼儿、家长、教职工的防病意识和能力。培养幼儿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教育指导幼儿养成正确的洗手习惯,并做到每天进班前先用肥皂流动水洗手。要求家长发现孩子有发热、皮症等症状能及时带孩子就医,在确诊非传染性疾病或病愈后方可入园。

五、发生手足口病1例后采取的措施

1.发现幼儿有手足口病确诊或疑似病例一例立即隔离患儿,并对发病班级所接触过的所有物品进行终末消毒,同时立即电话上报区妇幼所、疾控中心、所属地段医院、区教育局(教育局需三种形式:传真:短信:电子版:后为数字1)。并在24小时以内填写三联传染病报告单(一联报区妇幼所、一联报地段医院)上报,和上报区疾控中心(传染病报告)。

2.对发病班级进行医学观察,在观察期间幼儿不串班;不接受和转出幼儿,班级早晚独立护导。

3.发放告家长书,告知家长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家庭护理、预防方法继续要配合的一些事项。

4.发病班级幼儿的进出通道与正常班幼儿分开。

5.隔离班的进出通道(隔离班通道仅为隔离班幼儿使用,其他班级幼儿从幼儿园大门正门进入,隔离班幼儿进大门、园门后直接从边门进入,进班后洗手):

1)中一班:通过大操场由中一班卧室进入教室(户外活动区域为南面操场);

2)中二班:通过西南边门由中二班卧室进入教室(户外活动区域为中二班卧室门口中间操场);

3)中三班:通过西南边门走西南楼梯进入教室(户外活动区域为中二班卧室门口中间操场);

4)中四班:通过西北边门走西北楼梯进入教室(户外活动区域为中二班卧室门口中间操场);

5)大一班:通过北面楼梯进入教室(户外活动区域为03活动室门口南面操场);

6)大二班:通过西南边门走西南楼梯进入教室(户外活动区域为中二班卧室门口中间操场);

7)大三班:通过西北边门走西北楼梯进入教室(户外活动区域为中二班卧室门口中间操场);

8)大四班:通过北面楼梯进入教室(户外活动区域为03活动室门口南面操场);

6.发病班级的幼儿晨检与正常班级幼儿分开进行,保健老师在接触过疑似幼儿后快速手消毒或彻底洗手后在接触下一位幼儿。

7.发病班级的所有物品与其他班级分开清洗、消毒、清洗和保存(具体的消毒隔离要求参照《上海市托幼机构、小学手足口病消毒隔离要求》)。

1)发病班接触过的所有物品终末消毒,并加强对幼儿经常接触的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玩具、厕所的清洁和消毒。

2)发病班洗手后保育员对龙头一用一消毒。

3)发病班级的幼儿擦手毛巾改为餐巾纸。

4)发病班级幼儿的入厕后保育员按要求进行消毒。

5)幼儿的所有食具与其他班级分开清洗、消毒、清洗、保存(水开后煮沸20分钟→清洗→水开后煮沸20分钟)。

6)每天进行空气消毒,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每天开窗2——3次,每次30分钟。

8.加强全日观察和缺勤幼儿的家访

1)保健老师每天上、下午各一次对班级幼儿的健康状况进行询问和观察。

2)班级老师和保育员在全日带班时注意观察每一位幼儿进餐时有无口腔疼痛;午睡时检查有无可疑皮疹(主要观察手心、足心、臀部),一旦发现有异常症状的幼儿立即通知保健老师。

3)带班老师每天及时、正确了解缺勤幼儿的原因,并及时做好记录。如有幼儿发生手足口病疑似症状应请家长立即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并告知保健老师。

4)每天了解患病幼儿的病情进展,并及时做好记录。

9.对所有教职工进行手足口病知识培训。

六、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幼儿园一旦发生在同一班级内发生2例手足口病确诊病例应立即进行关班,发生10例关园,以减轻手足口病的继续蔓延。

1)发放告家长书,以取得家长的谅解和配合。

2)班级老师每天了解所有幼儿的健康状况及患病幼儿的病情进展情况,并及时做好记录。

3)全园按手足口病消毒要求进行终末消毒(具体的消毒隔离要求参照《上海市托幼机构、小学手足口病消毒隔离要求》)。

4)再次对全园教职工进行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和消毒要求的培训。

小学手足口病预防应急预案 篇10

针对近阶段手足口病(EV71)的迅速传播,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EV71)的能力和水平,减轻或者消除手足口病(EV71)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幼儿园正常的教学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学校、幼儿园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处理机制。迅速、及时、积极开展学校防控手足口病紧急情况的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有效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切实维护教育稳定和社会安定。

二、目标任务

(1)宣传和普及手足口病(EV71)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及学生家长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手足口病(EV71)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手足口病(EV71)不在学校内蔓延。

(4)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动员全校集中整治环境卫生,经常对教室、宿舍、食堂、厕所等进行消毒,并保持教室、宿舍等场所通风。认真落实晨检制度,每日进行晨检,记录缺课情况和原因,一旦发现发热、皮疹患儿,立即通知家长将孩子送往医院诊治,及时对患儿所在教室所用桌椅及其它物品进行彻底消毒,并立即报告当地政府和县教育局。

三、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手足口病(EV71)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传染病突发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学校成立预防手足口病(EV71)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对该病的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高效运转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实行每天零报告制度,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现疫情,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四、组织管理

成立手足口病(EV71)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手足口病应急处理指挥工作。

长:吕永平

副组长:冯文功

成员:各班主任

主要职责:

1、制订手足口病(EV71)预防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手足口病(EV71)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手足口病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3、出现安全紧急情况时,负责指挥、协调相关人员迅速到达现场,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4、安排人员开展相关的预防或实施救助工作。

5、根据情况及时控制事态进一步恶化,并及时上报上级部门。

6、指挥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7、负责收集各班上报的信息,做好登记及上报到镇政府和县教育局。

8、上报的信息时间:每天上午8:30~9:00时,特殊情况及时报告。

9、王发宏同志负责收集上报的信息,做好登记并于每天下午16时前上报到防控领导小组。

乾县临平马里完小

“5+2” 预防手足口病 篇11

为应对手足口病的流行,国家卫生部和各省市卫生部门都发布了针对手足口病的防治指南和中药方剂,供民众参考。

牢记5条口诀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牢记“吃熟食、喝开水、勤洗手、勤通风、晒太阳”5条口诀,并在生活中坚决执行,能有效预防手足口病。

如果家有手足口病患儿,要开窗通风,注意不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一般症状轻的不用住院治疗,居家治疗、注意休息就行,以减少交叉感染。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丢入厕所,同时要消毒便盆。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要消毒。盛放排泄物的容器,含氯消毒剂作用120分钟。患儿衣、被单可煮沸20分钟或用含氯消毒剂作用30分钟。

2个中药方

早在3月30日,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就公布了两个中医药预防手足口病参考方,应用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值得向全国推广。具体处方如下:处方一:白菊花、生甘草各6克,芦根15克,白茅根10克。处方二:金银花、生甘草各6克,麦冬、生苡仁各10克。煎煮方法:加清水浸泡30分钟,煎煮20分钟,取药汁200毫升。

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病患儿男8例, 女4例;年龄5个月~8岁。本组均出现皮疹, 出诊位置分布在足底、双手心及臀部, 初起为粟例状红色斑丘疹, 1.2 d后部分发展为疱疹, 疱疹周围发红, 压之不褪色。9%以上患儿口腔黏膜病变, 表现为充血、小水疱、溃疡、拒食等, 主要出现在舌面、咽颊部, 起初为小水疱, 1.2 d后破溃成溃疡。12例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 低热 (37.5℃) 7例;中等热 (38.1℃~39℃) 3例;高热 (39.1℃~40℃) 1例, 发热持续1.2 d。辅助检查:①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升高, 中性粒细胞正常或增加, 多数患儿淋巴细胞相对增加, 仅5例淋巴细胞减少。②X线检查:6例显示肺纹理增粗。

1.2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传染病病情重、变化快, 护士应深入病房。密切观察病情, 服药反映、治疗效果、特殊检查后的情况, 尤其要注意观察发热的程度发热类型、出疹情况、生命体征的变化、有无并发症。必要时专人守护, 详细记录并做好各种抢救的准备工作。检查内容应包括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1.3 护理

1.3.1 皮肤护理

减轻皮肤病损、恢复皮肤完整性。保持皮肤清洁, 勤换内衣。患儿皮肤有斑丘疹, 疱疹由于瘙痒致使患儿抓伤而继发感染。嘱咐家长剪短指甲, 小婴儿戴连指手套, 每晚让患儿以温水洗澡, 避免使用肥皂沐浴露等刺激性物品。沐浴后更换清洁舒适的衣裤。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及时清理大小便, 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手足部位有皮疹初期涂擦甘石洗剂, 疱疹有破溃时涂0.5%碘伏[1]。

1.3.2 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多喂患儿白开水, 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2%硼酸溶液洗漱, 也可用3%Na HCO3液擦洗口腔2次/d, 动作轻柔。有口腔溃疡者涂抹维生素B2或鱼肝油。

1.3.3 饮食护理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并且无刺激的食物为宜, 少量多餐。鼓励患儿多饮水, 以利于排毒退热[2]。对口腔溃疡疼痛难以进食进水造成脱水或电解质紊乱, 按医嘱静脉补液。

1.3.4 预防感染的传播

①管理传染源:隔离传染源, 切断传染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②根据病情将患儿安置在空气流通, 光线充足温度适宜安全舒适的隔离病室, 每天用紫外线消毒病室或通风半小时。患儿自己衣物在阳光下曝晒, 所用医院衣物被子应放进专门的垃圾袋并做好标识和消毒, 患儿之间要采用床边隔离[3]。医护人员接触患儿前后应洗手, 更换隔离衣或在空气流通处停留半小时。患儿的排泄物用生石灰或3%漂白粉混悬液浸泡2 h后排入下水道。便器及用物和剩饭用含氯消毒剂处理。餐饮用具用微波或煮沸消毒。

1.3.5心理护理

手足口病患儿住院常需要单独隔离, 更易产生孤独、紧张、恐惧心理, 有的患儿可表现为大哭大闹、拒食、抗拒治疗甚至逃跑等。患儿不良的心理反应可促进病情加重, 因此护理人员多与患儿接触, 呼唤其乳名, 使其对医护人员逐渐产生好感和信任。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患儿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沟通,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现在家庭独生子女较多, 孩子一旦患上手足口病后, 家长会产生焦躁、恐惧心理, 不利于配合医院共同治疗。医护人员应该告知家长该病的病理、传播途径及可治愈系, 也可以用本院的成功案例增强家长的信心, 使家长在充分了解病状的基础上放下心理负担, 积极协同医院治疗。

1.3.6 并发症的预防

护理人员经常深入病房,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发现患儿发热、恶心、呕吐, 婴儿烦躁不安, 易被激怒, 惊厥、意识障碍或颅内压增高呼吸急促等症状时, 应警惕脑膜炎或肺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4]。应及时通知医生, 做好抢救准备。

1.3.7 开展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手足口病护理的重要措施。护理人员应针对手足口病特点, 采用个别交谈、墙报及宣传画等形式向患儿及家长宣讲隔离消毒的意义及方法。指导家长做好婴幼儿卫生保健。做到饭前便后洗手, 玩具、餐具定期进行消毒, 还要注意孩子的营养及休息, 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一旦确诊后, 要叮嘱家长不要送孩子去幼儿园或者其他公共场所, 避免造成大面积传染。

1.3.8 呼吸系统护理

密切观察患儿是否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 比如呼吸浅促、呼吸困难、口唇紫绀、有白粉色或血性泡沫痰液等[5]。护理上应注意:入院后进行血常规、胸片检查, 观察有无肺部感染;持续给予心电监护、吸氧, 观察呼吸频率;服用抗生素, 以免造成感染[6]。

1.3.9 发热护理

本组患者中12例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 低热7例;中等热3例;高热1例, 发热持续1.2d。护理措施上, 对每位患儿配备一支体温计, 医护人员要随时观察患儿的体温变化并及时记录。体温低于38.5℃的患儿引导其多饮用开水, 并采用冰敷、温水擦拭等对患儿做物理降温。体温在38.5℃以上的患儿除采用物理降温外, 还应口服退热药, 如赖氨匹林等[7]。同时叮嘱患儿多卧床休息, 患儿出汗后医护人员要及时为其擦干皮肤, 换上干燥衣服, 防止着凉引发更严重的发热[8]。

2 结果

12例手足口病患儿, 在给予了精心的临床观察和针对性的护理后, 11例痊愈出院, 1例重症转院, 无院内感染发生, 临床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3讨论

手足口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 (EV) 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临床表现为发热、口腔疼痛及疱疹等, 是自限性疾病, 大部分患儿预后良好, 但是也会有少数病例出现合并症严重者可致死。手足口病全年均可发病, 夏秋季节最为常见, 以5岁以下儿童最为常见, 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途径和呼吸道传播。

EV通过消化道及呼吸道进行传播, 但是可以在循环系统的作用下造成患者多脏器尤其是神经系统的严重损害。本组患儿中就有患儿产生病毒性脑炎、脑干脑膜炎等神经性系统损伤, 如果治疗及时则会并发急性呼吸衰竭、心源休克等症状。目前对于该症尚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 以对症治疗和护理为主。所以对确诊为手足口病的患儿及时隔离、对症治疗, 并做好精心的临床观察及个性化的护理, 才能减少并发症, 降低死亡率, 以免造成暴发流行。

摘要:目的 总结手足口病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 对12例手足口病患儿集中收治, 进行隔离治疗, 给予精心的临床观察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 11例临床痊愈出院, 1例重症转院, 无一例死亡, 无院内感染发生。结论 对确诊为手足口病的患儿及时隔离、正规治疗、精心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可减少并发症, 降低死亡率, 防止大流行。

关键词:手足口病,护理,患儿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806-808.

[2]霍莉莉.小儿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概况.新疆中医药, 2003, 21 (2) :50-52.

[3]袁应兰.小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探讨.中外医疗, 2012, 31 (10) :115-116.

[4]徐道彦, 林爱伟.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观察.中成药, 2011, 33 (12) :2191-2192.

[5]张敏, 赵艳雪, 王刚.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在重症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中的临床观察.河北医药, 2011, 33 (10) :1526-1527.

[6]胡晋怀, 胡晓峰.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心肌酶谱检测及临床意义.医学检验与临床, 2008, 19 (1) :44-45.

[7]汤卫兰.手足口病68例护理体会.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7, 5 (1) :52.

预防手足口病工作制度 篇13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在我校发生和传播,切实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营造一个和谐、宽松、健康的工作、学习环境,特制定每日工作制度:

1、严格领导负责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带班领导每日组织检查工作制度的落实,实行责任追究制。

2、严格晨检和洗手制度。

(1)每天早晨全校性晨检,重点检查学生手、足、口腔等部位有无皮疹;若发现学生发热伴有皮疹时,要立即送卫生室检查;对未到校的学生要电话问清情况,如为发热伴手、足、口腔皮疹要及时报卫生室。

(2)晨检后负责洗手的教师给学生滴洗手液,知道学生正确洗手。

(3)卫生老师每天深入班级检查跟踪学生的健康状况和因病缺课情况,做好因病缺课统计工作和疫情上报,真正做到疾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

(4)带班领导巡查课室的通风情况,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

3、严格疫情监控与报告制度。

(1)各班如有未到校学生要及时电话问清情况,如为发热、手、足、口腔疱疹要及时报卫生室。各科老师在上课期间一旦发现学生有急性发热、腹痛、呕吐、手、足、口腔等部位有皮疹等症状,要及时送卫生室隔离检查。

(2)各班每日填写“学生因病缺课情况汇总表”,于下午放学前交卫生室。

(3)卫生室一旦发现手足口病且有流行趋势时立即向教体局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同时立即隔离病人;并在疾控中心专业消毒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全面消毒。

4、严格每日消毒制度。

(1)教室、各处室要保持“时时通风、处处清洁”。师生要主动做好个人卫生、教室卫生、处室卫生和环境卫生,做到勤洗手、勤剪指甲、勤通风、勤清扫、勤消毒。

(2)师生遇有发热、手、足、口腔疱疹等情况时,要用消毒水对物体表面和地面进行全面的擦洗消毒(各班主任和处室负责人负责),紫外线灯照射消毒一小时,并做好消毒登记(卫生室负责);厕所每天消毒一次(保洁人员负责)。

5、严格学生一小时活动制度。控制好学生的运动量,以增强学生体质。并提醒学生多饮水,做好防暑工作。

6、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合理布置作业量,保证学生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尽量控制学生在校的滞留时间。

7、加强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

(1)各班主任每天在放学时要提醒学生不要到高密集人群处玩耍。特别要避免与有手足口病的人接触;要注意饮食卫生,不要到路边摊点买零食吃;生、冷、油炸、麻辣的食品尽量少吃。

(2)利用班会、队会、宣传栏、发放家长信等多种形式向师生员工及家长宣传手足口病的知识,增强防病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胡屯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乡镇在XX区工委经济工作会上的表态发言下一篇:业主委员会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