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门诊护理

2024-12-09

手足口病的门诊护理(精选7篇)

手足口病的门诊护理 篇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 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 表现为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 多数患儿1周左右自愈, 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而对于脱甲, 通常认为与严重的系统性疾病有关, 如大疱性类天疱疮、急性药物过敏、甲沟炎、甲真菌感染等。本文对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门诊治疗手足口病伴脱甲患儿27例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门诊治疗手足口病伴脱甲27例患儿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7例、女10例, 平均年龄 (30.62±16.38) 月, 并发心肌受累1例, 并发呼吸道感染1例;患儿出现脱甲时间为发病后12~36d, 平均16.4d;指/趾甲受累数量3~20个。所有患儿均无甲沟炎、指/趾甲真菌感染, 无咬甲、剥甲习惯, 无偏食不良饮食习惯。

1.2 护理方法

1.2.1 家长心理护理

所有患儿家长均有不同程度担心、焦虑, 首先给予手足口病相关知识普及, 告知家长只要认真配合医务人员, 加强护理, 患儿可以恢复良好。对家长进行细心解说和认真讲解, 从而缓解家长焦虑、紧张的负面情绪[1]。

1.2.2 患儿护理

所有患儿均行血常规、肝功能、血清微量元素 (铁、锌、铜、铅) 测定等检查。排除贫血、低蛋白、微量元素缺乏、铅中毒、免疫性疾病等。具体护理措施包括:预防受凉感染;保持甲部清洁, 勤剪指/趾甲;保持皮肤清洁, 预防皮肤瘙痒导致患儿使用患指抓痒, 必要时给予小儿手套使用[2];累及趾甲时注意鞋袜宽松, 防止挤压;有局部破损患儿给予局部应用莫匹罗星软膏;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促进指/趾甲生长, 给予口服维生素B、C、A、D及葡萄糖酸钙锌, 加强进食营养支持;加强随访。初期每2~3d随访1次, 无继续脱甲或有新的指/趾甲生长后延至5~7d随访1次;部分病人居住较偏远, 可隔次电话随访;随访共计3个月。

2 结果

经过3个月随访, 所有患儿均见新指/趾甲生长, 新生甲床平整、有光泽, 未见任何不适及后遗症表现。

3 讨论

指/趾甲作为皮肤的附件之一, 有着其特定的功能。指/趾甲有“盾牌”作用, 能保护末节指腹免受损伤, 维护其稳定性, 增强手指触觉的敏感性, 协助手抓、挟、捏、挤等, 甲床血供丰富, 有调节末梢血供、体温的作用[3]。本文中涉及到的甲脱落病例多发生在手足口病发作后, 与本地手足口病的流行一致, 这些患儿家属否认患儿有咬甲、剥甲等不良习惯以及挑食偏食等不良行为, 微量元素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 即排除这些因素的影响。同时, 检查患儿甲周均无明显红肿脱皮水疱, 可以排除甲沟炎所致脱甲, 且目前临床上已有报道显示脱甲与手足口病相关, 所以推测甲脱落可能系手足口病的后遗影响[4]。但目前相关研究仍未明确具体病因, 脱甲病到底是由导致手足口病相关肠道病毒直接感染引起还是肠道病毒导致的对甲基质的免疫反应所致, 甚至是否与发生手足口病后加强过度的卫生措施如消毒、洗手所致, 目前尚无法确定[5]。有些学者认为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手足口病引起甲生长停滞导致甲脱落。

总之, 脱甲是手足口病后期的一种并发症, 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使之完全康复, 避免感染。

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伴脱甲患儿门诊护理的方法及技巧。方法:选择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门诊治疗手足口病伴脱甲患儿27例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 门诊定期随访, 根据病情初期每23d随访1次, 之后延至57d随访1次, 随访共计3个月。结果:27例患儿均完全康复, 指/趾甲重新长出, 期间无皮肤黏膜感染发生。结论:脱甲是手足口病后期的一种并发症, 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使之完全康复, 避免感染。

关键词:手足口病,脱甲,护理

参考文献

[1]孙香敏, 李美艳.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 2012, 31 (1) :144.

[2]李英琴.循证护理在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 2011, 10 (2) :31-32.

[3]王天满, 韩继红, 李海霞, 等.手足口病病例患脱甲症的追踪观察[J].医学动物防制, 2014, 9:1046-1047.

[4]汤建萍, 胡梦叶, 韦祝.儿童手足口病后脱甲病的临床特点[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4, 16 (12) :1275-1276.

[5]张颖, 王鸣.有关当前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和防控对策的探索[J].中国病毒病杂志, 2013, 3 (2) :81-83.

手足口病的护理 篇2

【关键词】手足口病;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293-01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疾病,主要是由于肠道病毒71(EV71)、柯萨奇A组16型(CoxA16)等病毒感染所致[1]。该病主要以学龄期儿童为主要发病群体,尤其多见于3岁以下儿童,患儿常常会表现出发热症状,在肛周、臀部、足部、口腔、手部等部位及其周围会出现斑丘疹或疱疹[2]。严重的话,患儿会出现脑脊髓膜炎、脑膜炎、循环障碍、脑炎、肺水肿等严重疾病,甚至会导致患儿死亡。近年来,HFMD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精心的护理干预是降低患儿并发症,提高临床治疗疗效的重要措施。为进一步探讨有效的护理措施,总结护理经验,本文对我院收治的60例HFMD患儿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7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有典型的手足口病临床症状,现将所有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中男35例,女25例;患儿年龄4个月-14岁,平均(3.2±0.9)岁。对照组中男36例,女24例;患儿年龄5个月-13.7岁,平均(2.9±1.3)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等基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均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而观察组患儿均采用全方位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2.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为患儿营造一个舒适、安静、整洁的病房环境,多与患儿交流沟通,及时有效疏导患儿的心理情绪,尽可能满足患儿的心理以及生理需求。可以多和患儿做游戏,给患儿讲有趣的故事,尽可能减轻患儿的心理负担,积极配合临床护理工作。同时应做好患儿家属的思想工作,认真、耐心、仔细解答患儿家属提出的问题。

1.2.2皮肤护理。应注意做好患儿的皮肤护理,每天晚上应给患儿洗澡,皮肤应保持清洁、干燥,身上的衣服应尽量宽松一点,衣服材质应选择比较宽松、柔软的棉质面料,避免用沐浴露、肥皂等可能产生化学反应的洗浴用品。应经常帮助患儿修剪指甲,避免患儿随意乱抓将皮疹抓破发生感染,应勤换床单、被套,保持床铺的平整。患儿大小便后应及时清理,使臀部皮肤保持干燥、清洁。若患儿疱疹或皮疹破裂,可给予炉甘石水剂、抗生素局部涂抹。

1.2.3发热护理。若患儿属于低、中等发热程度,嘱咐患儿卧床休息,多饮开水即可退热;若患儿体温在38.5℃以上则应该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物理降温或者给予退热剂进行口服。若患儿伴有高热惊厥史,应注意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1.2.4口腔护理。每次患儿进食后,应采用大量温水或者生理盐水漱口,做好口腔清洁、卫生工作,注意保持口腔清洁。若患儿不会漱口,可采用无菌棉球蘸生理盐水轻轻擦拭口腔进行清洁,若患儿发生溃疡,应用无菌棉签蘸3% NaHCO3溶液进行擦拭,并涂抹锡类散,有利于缓解患儿疼痛感,促进患儿溃疡创面尽早愈合。

1.2.5饮食护理。应多给予患儿一些像菜粥、牛奶等富含营养、维生素、高蛋白的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尽量避免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应定时、定量饮食,注意营养均衡。让患儿少吃零食,尽可能避免刺激口腔黏膜,减少唾液分泌。应及时对患儿采取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措施,避免脱水、酸中毒。

1.2.6隔离护理。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消毒隔离制度设立专门单独的HFMD护理病房,注意室内定时通风,保持适宜的温湿度,限制患儿及其家属的出入。在接触患儿前后应严格消毒、洗手,常规消毒处理患儿使用的玩具、餐具等,及时处理患儿的粪便、呕吐物。同时应严格消毒病房内的医疗用品、物体表面以及空气,从根源上彻底遏制传染病的传播,以防交叉感染。

1.3 疗效判定标准

康复:患儿体温恢复正常,皮疹、疱疹完全消失。有效:患儿体温下降,皮疹、疱疹基本上已经消失。无效:患儿持续高热,仍然会出现皮疹、疱疹,且范围逐渐扩大。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SPSS11.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X±s)表示,使用t对其进行检验,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7

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66.7%),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1所示。

3.討 论

HFMD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不仅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传播,同时也可以经患儿皮肤上的分泌物以及水疱传播,对症处理及护理干预是目前临床处理HFMD的主要措施[3]。本组研究显示,通过心理护理、皮肤护理、发热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消毒隔离护理等全方位护理后,护理总有效率提高了30%,与丘秀华等研究报道相符。由此可见,系统、精心的全方位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治疗疗效,有效改善患儿病情,促进患儿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谢小建. 儿童手足口病的护理[J]. 护理研究,2012,23( 5B) : 1285 - 1286.

[2]李玲芳. 手足口病病人护理体会[J]. 全科护理,2010,8( 2) :522 - 523.

门诊管理与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 篇3

手足口病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今年4月份开始, 本市暴发手足口病流行, 在流行期间我院共诊治儿科患者12 139人次, 其中诊断手足口病患者2 031例。由于实施了有效的门诊管理与积极的防控措施, 杜绝了该病在医院的交叉感染。

1 临床资料

1.1 流行病学资料

2008年4月-2008年5月23日, 本市发患者数有6 000余人, 我院共接诊手足口病患者2 031例, 门诊治疗1 161例, 收入院870例, 其中重危患者89例。以农村发病患者数为多。参加救治手足口病的医务人员100余人。

1.2 门诊资料

2 031例手足口病患者, 男1 278例, 女753例。年龄14d~14岁 (2.87±3.84) 岁。每天就诊的儿科患者总人数和手足口病患者人数 (统计了1~30d的时间) , 见图1。

2 门诊管理

2.1 预检分诊

由于儿科就诊人数较多, 手足口病患者仅占15%左右, 快速、准确地将手足口病患者与其他儿科患者分诊是至关重要的。我院建立了一级分诊处和二级分诊处, 一级分诊处安排了皮肤科医师承担分检工作 (因皮肤科医师对皮疹鉴别准确) , 二级分诊处安排了有经验的护士承担分检工作, 这样可以快速、准确地分诊。

2.2 筛查重症患者

由于手足口病患儿病情变化较快, 特别是出现神经系统损伤的患者, 随时会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 引起死亡。早期及时将可能发展成重症患者筛查出来至关重要。手足口病流行期间由于就诊的手足口病患者数较多, 有时候诊时间长, 可达数小时, 因此在候诊区内安排一个儿科医师进行筛查工作, 及时发现病重患者。

2.3 设置隔离门诊及治疗区

独立区域, 具有手足口病专用候诊区、诊室、药房、挂号收费室、门诊注射室、门诊留观室等。诊室内配置感应式流水洗手设施, 快速手消毒剂、手套。使用一次性压舌板, 配备足够数量的体温表, 一用一消毒, 血压计、听诊器及所配物品等均按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消毒。医务人员各项工作均按丙种传染病规范要求进行。切实落实隔离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

2.4 加强门诊人员的管理和培训

(1) 护士的管理:由院感科进行培训关于手足口病的消毒隔离知识, 并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执行。同时做好宣教工作。 (2) 医师的管理:由院感科和医务科培训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 做好手足口病的登记工作, 姓名、性别、年龄、地址、联系电话必须详细, 为疾病的流行病调查做好工作, 更好的控制手足口病疫情。 (3) 工勤员的管理:由于工勤员的知识层次较低, 院感知识缺乏, 必须反复进行培训, 让其掌握消毒的规章制度, 在门诊护士的督促下, 每天及时完成工作。

2.5 消毒

(1) 空气消毒:加强机械通风、开窗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降低室内微生物密度, 并使用空气消毒机, 每天2次, 每次60min。 (2) 物表消毒:每天使用含氯消毒剂 (500mg/L) 擦试患者可接触的物体表面, 如注射室、留观室、板凳、门把手、电梯间等, 每天2次。地面使用1 000mg/L含氯消毒液喷洒消毒, 每天2次, 并保持清洁干净, 患者流量多时增加清洁次数, 特殊情况随时消毒。 (3) 厕所及排泄物消毒:厕所地面、墙壁、便池用1 0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 每天2次 (特殊情况随时消毒) 。粪便在加盖的消毒容器内用1 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2h后倒入厕所。 (4) 体温表: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 清水冲洗擦干备用。 (5) 患者产生的生活垃圾:直接投入黄色塑料袋中作医疗废物处理。 (6) 治疗室、观察室:使用空气消毒机消毒;用紫外线照射消毒;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试物体表面消毒。

2.6 手卫生

(1) 手足口病门诊、留观室需配置肘式或感应式非接触式水龙头, 并配备洗手液及干手的擦手纸巾。 (2) 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患者后, 均应认真洗手, 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尤其处理患者粪便、尿液或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口腔黏液、皮肤疱疹等高危险操作后。 (3) 患者及患者的家属离开时尽量消毒手 (诊室外及导诊台均放置了快速手消毒剂, 并有提示牌) 。

2.7 宣教工作

做好卫生宣教工作, 实现医患 (及家属) 互动, 提高疾病的认识及防范意识。门诊人流量大, 卫生宣教工作影响面广, 效果比较好。我院印制了“手足口病患者及家属告知书”、“手足口病留观患者及家属告知书”、 “肠道病毒 (EV71) 感染疾病十问十答”、“婴幼儿肠道传染病预防要点”等, 向每位患者及家属进行宣教, 让人人了解熟悉手足口病防控知识。

3 结 果

医院门诊就诊患者未发生院内交叉感染, 直接参加手足口病防治的医务人员未发生交叉感染。

4 讨 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 有20多种病毒, 其中柯萨奇病毒A16型 (Cox16) 和肠道病毒 71型 (EV71) 最常见[1]。本市该次手足口病流行, 经病原学监测, 确定为EV71感染。EV71于1969年在美国被首次确认[2]。如今已在全世界许多国家流行[3]。主要通过密切接触患者排泄物、口腔分泌物、皮肤疱疹液、飞沫等途径传播。人类是EV71的惟一已知的自然宿主[4]。感染对象主要是<5岁的幼儿, 本文患者年龄 (2.87±3.84) 岁。本市在4月23日-5月23日HFMD发病6 000余例, 形成了流行。我院接诊了2 031例, 平均每天60例以上, 而门诊其他儿科患者每天400例以上, 因此门诊管理在手足口病的防控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这次手足口病流行中我院采取了严格的隔离手段、有效的消毒措施以及广泛的宣教工作, 杜绝了该病在医院内交叉感染流行, 并为全市防控HFMD奠定了基础。

EV71病毒等肠道病毒, 对一般物理化学因子抵抗力强, 抗乙醇、乙醚, 耐酸, 而对氧化剂、紫外线等敏感[5]。我院选择含氯消毒剂, 对EV71病毒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在消毒过程中, 及时监测消毒液的浓度和消毒效果;保持空气流通, 注意空气洁净;强化医院门诊管理;手卫生也是预防肠道病毒感染流行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沙震龙, 刘颍.手足口病研究概况[J].生命科学仪器, 2007, 5 (11) :13-16.

[2]Schmidt NJ, Lennette EH, Ho HH.An apparently new enterovirus isola-ted from patients with disease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J].J Infect Dis, 1974, 129:304-309.

[3]董晓楠, 应剑, 陈应华.1970~2004年全球肠道病毒71型分离株的分子流行病学分析[J].科学通报, 2007, 52 (9) :1021-1027.

[4]金奇.医学分子病毒学[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体会 篇4

【关键词】手足口病;患儿;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6.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530-01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及学龄儿童常见的疾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急性传染病,常见柯萨奇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常呈暴发流行[1]。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有斑丘疹、疱疹。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包括:① 通过密切接触传播;②通过飞沫传播;③通过饮用或食用被患者污染过的水和食物传播[2]。由于本病的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短时间内可在学校、幼儿园、社区等人口密集的地区引起大流行。预后好,少数患儿,可并发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或循环衰竭,导致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2014年3月~ 6月我科共收治了手足口病患儿51例,现将护理措施及临床体会叙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3月~6月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51例,男33例,女18例,年龄3个月到8岁,平均年龄(2±1.4)岁。合并心肌损害10例,合并脑炎21例,胸片提示肺炎4例。所有患儿均给予抗病毒及其对症治疗,合并感染者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住院时间平均7天。50例临床治愈出院,1例转其他医院治疗,未发生死亡病例。

1.2护理方法

1.2.1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病室内确保通风采光良好,温湿度适宜。病房每日通风2次,每次30min~1h。紫外线照射2次/d,每次30min。更换的衣服及床单、被罩、枕套等经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后再清洗,床头桌、地面等物品每天用0.1%含氯消毒剂擦拭,患儿的大小便用0.2%含氯消毒剂消毒后排入下水道,患儿及家属衣物经消毒后备用,痊愈出院时更换。病房内放置快速手消毒液,每接触一个患儿后进行手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1.2.2口腔及饮食护理

张口困难时可用西瓜霜喷剂或银离子漱口液轻轻涂抹,以防止感染,减轻疼痛。饮食给予营养丰富的流质、半流质及易消化食物,以稍凉为宜,不能过酸或过咸,以减少对口腔溃疡面的刺激,鼓励患儿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

1.2.3心理护理

患儿处于陌生的环境中,容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焦躁或哭闹。护理人员应用和蔼的态度爱护、体贴患儿,取得其信任,消除紧张和陌生感。

1.2.4皮肤护理

给患儿穿柔软宽大棉质的衣服,保持皮肤清洁。勤修剪患儿的指甲,以防抓破疱疹。对于小小儿可带手套防止抓搔,臀部有疱疹的患儿应随时清理患儿大、小便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

1.2.5监测生命体征

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及早发现颅内压增高或脑疝的前驱症状,尤其对婴儿要观察其前卤门的膨隆情况,一旦高度膨隆,提示患儿的颅内压增高,要及时采取措施,避免脑疝的发生[3]。由于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也可以侵犯脑和心脏,引起脑炎和心肌炎等并发症,若患儿有精神差,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面色苍白及与体温不成比例的心动过速等应引起重视,并及时报告医生采取有效的措施。

1.2.6健康教育

本病為婴幼儿常见传染病,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幼儿园是手足口病流行的主要场所,嘱家长出院后2周内不要送患儿到幼儿园或公共场所。向家长介绍本病的临床表现,预防措施等知识,嘱家属做好患儿的口腔护理,皮肤护理,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嘱家长及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大小便后要洗手,使患儿家长对手足口病有所了解,科学的对待手足口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2结果

本次收治手足口病患儿51例,经过临床表现的早期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向医生报告,并认真严格执行综合的护理措施,有效的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有50例患儿治愈出院,1例转其他医院继续治疗,无1例院内感染发生,大大提高了手足口病患儿的治愈率,同时为我院手足口病的下一步防治工作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3讨论

手足口病为5岁以下小儿的多发的常见传染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如果不采取积极的隔离防护措施易造成疫情扩大及院内感染[4]。51例手足口病患儿护理结果显示,只有通过积极的科学的治疗及护理,才能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切断传播途径,使患儿迅速治愈,同时通过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增强了广大群众对手足口病的认识,消除其恐惧心理,使患儿家长对手足口病有所了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得病后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避免病情的发展,使患儿得到及时的救治,同时有效的防止疾病的传播。

通过仔细的临床观察,结合上述具体的各项护理措施的实施,在病房收治手足口病消毒隔离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减少传播的有效方法。加强有关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使家长和年长儿逐步掌握了有关的预防知识并能主动配合。对每一位患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减少危重患儿病例发生的关键。只有加强并发症先兆的观察与预防,从普通病例中发现重症病例的早期征象,及时采取治疗及护理措施,控制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改善心肺功能,改善微循环,降低手足口病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患儿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李兰娟. 手足口病[M].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41.

[2] 李德辉. 小儿手足口病276例临床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 2012, 10(10):28-29.

[3] 董崇杰, 张倩, 李变丽. 126例手足口病患儿临床护理干预[J]. 中国农村卫生, 2013:221-222.

手足口病的门诊护理 篇5

1资料

本院2008年5~12月, 儿科门诊共诊治手足口病患儿334例, 年龄10个月至13岁, 其中男168例, 女166例;托幼儿童184人, 散居儿童138人, 学生12人。334例患儿均在门诊治愈, 无一例患儿进展为重症。

2健康教育形式

采取多种多样的健康教育形式, 首先让每名护士熟练掌握手足口病相关知识, 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 语言要通俗易懂, 有利于情感上的沟通和知识的传授。

2.1 语言教育

是健康教育中最常用的较易掌握的一种教育方法, 笔者将此种教育方法贯穿在患儿接受诊治的全过程。护士在患者候诊和输液过程中采取群体教育的方式, 对只接受服药或肌内注射治疗的患儿采取个别教育的方式。

2.2 文字教育

除利用宣传栏进行宣教外, 把手足口病的病因, 传播途径, 预防, 家庭护理等, 制作成健康教育处方发放给患儿家长, 这种方式不受时间限制, 便于家长自由阅览, 仔细领会。

2.3 影像教育

利用电视机播放健康教育图片, 资料, 家长和患儿可在等候就诊或在输液过程中观看, 以达到对患儿和家长实施健康教育的目的。

3健康教育的内容

3.1 预防知识指导

3.1.1 孩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做到饭前便后洗手, 吃熟食, 喝开水, 不吃未洗净的蔬菜水果, 不吃未确定卫生状况的凉菜, 注意孩子营养, 注意休息, 避免日光曝晒, 防止过度疲劳, 降低机抵抗力。

3.1.2 婴幼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餐具要流水清洗并经常煮沸消毒。

3.1.3 勤开窗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避免呼吸污浊的空气, 减少病毒、病菌在室内传播的机会, 勤晒衣被。

3.1.4 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 但能传播疾病[2]。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 做到吃东西前, 搂抱婴幼儿前, 便前便后, 外出归来, 接触钱币后更应当洗手。洗手时, 最好用清洁的流水。如果在盆里洗手, 应当一人一盆水。要勤剪指甲, 避免指甲里藏有灰尘、病菌。教会家长正切的洗手方法。

3.1.5 本病为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 传染性强, 传播快, 非终身免疫性疾病[3], 可因再次感染而发病;本病流行时, 少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 避免接触患病儿童。与本病密切接触过的患儿可口服板蓝根冲剂预防[3]。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 及时就诊, 确诊为手足口病后, 及时留院或家居隔离治疗。

3.2 消毒隔离知识指导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带病毒者, 在咽部、粪便、疱液中含有大量的病毒, 并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密切接触传播。患儿一旦确诊, 即予及时隔离, 隔离期为2周[4]。居室清洁, 空气清新, 温湿度适宜, 定时开窗通风, 被褥、衣物在日光下暴晒6 h;玩具、物体表面等物品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或浸泡, 并教会家长如何配制含氯消毒剂, 与患儿接触过的人员应在流水下清洗双手, 奶瓶、奶嘴、餐具每次用后煮沸30 min, 防止继发感染。

3.3 皮肤护理指导

患儿皮肤丘疹、疱疹可因患儿搔痒抓破而继发感染, 抓破后疱浆液渗出会引起病毒传播[4], 应剪短患儿指 (趾) 甲, 防止抓伤, 对年龄大的患儿要耐心说明其危害性, 患儿手掌足底的疱疹, 易受压破溃而导致细菌感染, 要穿柔软的衣服, 穿软底鞋, 少走动, 减轻皮肤破损;要保持皮肤清洁, 洗澡时用温水即可, 不用肥皂、沐浴露等刺激性化学用品, 水温不易过高, 以免加重皮肤损伤;婴儿要做好臀部护理, 及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 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更换柔软的棉织内衣和尿布, 避免使用一次性尿布。

3.4 口腔护理

口腔黏膜疱疹、溃疡引起剧烈疼痛而影响食欲, 发热导致唾液分泌减少, 口腔容易感染。应保持口腔清洁, 餐后用温水漱口, 多喝水, 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B, 有口腔溃疡者遵医嘱给予冰硼散或锡类散剂外涂;涂药时勿刺激会咽部, 以免引起恶心, 导致患儿拒绝涂药。

3.5 饮食指导

宜进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刺激性小、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 牛奶、鸡汤、菜粥等, 保持营养均衡, 食物宜温凉、清淡, 无刺激性, 禁食冰冷、辛辣、过咸的食物, 少吃零食, 以减少对口腔黏膜溃疡面得刺激。

3.6 发热护理的指导

教会家长测量体温、物理降温的方法, 告知家长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等热, 无需特殊处理, 体温在37.5℃~38.5℃之间的患儿, 给予多喝温开水;如体温超过38.5℃, 可行物理降温:冰敷、温水擦浴;或药物降温, 给予泰诺林、托恩等小儿退热药。退热后患儿出汗较多时, 应及时补充水份, 更换衣服床单,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日定时测量体温, 睡前用温水洗浴, 可以刺激皮肤血管扩张, 易于散热, 防止夜间体温升高。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 做好预防措施, 积极控制体温, 及时来院就诊。

4讨论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集体掌握卫生健康知识, 树立健康观念, 自愿采取有利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健康活动过程, 其目的就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预防疾病, 促进健康和生活质量[5]。笔者根据手足口患儿的不同年龄, 家长的文化程度, 性格等, 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 对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消毒隔离、居家护理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使患儿和家属消除紧张、恐惧、焦虑心理, 积极配合治疗和隔离, 做好家居隔离治疗和护理,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 在普通候诊区和输液区采取群体教育和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的方式对患儿和家长进行预防知识宣教。笔者采取的健康教育对促进患儿的康复, 加强本病的预防控制, 防止交叉感染, 控制疫情扩散蔓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 护士通过对患儿和家长进行健康教育, 提高了对手足口病的进一步认识, 能够更好的去落实预防控制措施, 有效防止了院内交叉感染。

摘要:目的消除家长紧张、焦虑心理, 积极配合诊治和隔离, 防止交叉感染及疫情扩散。方法采取语言、文字、影像等健康教育形式, 对手足口病患儿和家长进行预防知识、消毒隔离、居家治疗和护理的健康教育。结果家长积极配合诊治和隔离, 均在门诊治愈, 无病情加重病例, 无院内交叉感染。结论有效的健康教育, 可有利于患儿的康复、防止交叉感染及手足口病的传播。

关键词:手足口病,健康教育,防治

参考文献

[1]侯华.手足口病的护理和预防.实用医技杂志, 2004, 11 (4) :508.

[2]陈敬芳, 戴文艺, 王惠兰.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8, 14 (19) :2071.

[3]汤卫兰.手足口68例护理体会.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7, 5 (1) :52-53.

[4]李春兰.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3, 25 (9) :838.

手足口病的门诊护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采取随机法选择本院儿科门诊2013年6月至2015年10月接收的手足口病患者共100例, 作治疗组。患者的年龄结构:最大3岁, 最小0.5岁, 中位值 (1.5±0.63) 岁;患者的性别构成:男性患者共有55例, 女性患者共有45例。同期选取手足口病患者共100例进行对照分析。患者的年龄结构:最大2.9岁, 最小0.4岁, 中位值 (1.7±0.71) 岁;患者的性别构成:男性患者共有57例, 女性患者共有43例。观察所有入选患者的资料后, 并没有发现明显区别 (P>0.05) 。

1.2方法:

本研究中, 对照组中所有入选患者、患者家长接受一般健康教育, 即给予患者家长健康指导, 重点宣教手足口病专业知识, 宣教手段有三种: (1) 口头宣教; (2) 发放宣传手册; (3) 院内指导+电话随访。此外, 治疗组中所有入选患者、患者家长接受互联网式健康教育: (1) 指导患者家长复制电子版的宣教内容。门诊护士提前制作出PPT, 内容包括手足口病预防方法、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方案等, 通过组织患者家长召开专题讲座, 详细介绍疾病发病机制、转归条件和各种注意事项, 要求所有患者家长拷贝APP, 并嘱咐患者家长反复观看APP, 如果在观看过程中有任何疑问, 都可直接打电话咨询门诊护士。 (2) 创建QQ网络群。门诊主管护师作“群主”, 组织患者家长创建QQ网络群, 为所有患者家长提供交流、沟通的平台。护理人员可定期在群里上传健康教育专业知识, 并定期推送病理报告, 以治愈患者病历信息为主, 重点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健康教育、药物健康教育等内容。在交流活动中, 如果患者家长对某方面内容存有疑点, 都可在群里留言, 再由护理人员进行统一解答。 (3) 创建公共邮箱。门诊主管护师领头, 创建公共邮箱, 再将邮箱账号、邮箱密码发放给所有患者家长。结合群里宣教内容, 护理人员要每天拟定两个问题, 问题内容包括手足口病专业知识和护理方法等内容, 要求所有患者家长按时回答问题, 再将其返回至邮箱中。由主管护师选派专业护理人员对患者家长的答卷进行审核, 如果发现患者家长的认知出现偏差, 还需予以个性化指导, 从而进一步提升患者家长对疾病的认知度。

1.3 临床资料统计:

本次研究活动中涉及到的数据都以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针对文章中涉及到的计数资料, 以χ2进行检验;用t值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客观分析对比所有临床数据, 如果发现2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就以 (P<0.05) 表示。

2 结果

研究中, 治疗组入选患者皮疹的消退时长是 (3.65±0/66) d, 对照组 (7.43±2.02) d;治疗组入选患者治愈时长 (6.66±1.42) d, 对照组 (13.04±2.76) d。此外, 治疗组入选患者家长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比对照组高, 2组指标综合对比后发现有差距 (P<0.05) , 见表1。

3 讨论

一般而言, 手足口病以抵抗能力差的婴幼儿为好发对象, 由于该病症传染性极强, 若不加以防护, 就可能会出现区域性的爆发现象, 以至于病情无法得到有效控制[2]。对于手足口病患者, 由于其年纪较小, 因此往往无法形成自我防护意识, 不利于患者预后, 鉴于此, 患者家长要重视患者成长, 通过提高自身疾病认知度, 提前预测患者疾病发展趋势, 从而进一步提升疾病防治水平[3]。互联网式健康教育方案是仅今年新型的一种干预模式, 强调以互联网为媒介, 用以宣传疾病专业知识和防护知识, 并加强护理人员和患者家长间的在线沟通, 及时为患者家长解答各种疑问, 不仅能节省其时间, 还能节省医疗费用, 因此该方案的临床价值已经得到认可[4]。本研究中, 开展互联网式健康教育以后, 治疗组入选患者在皮疹的消退时长、治愈时长等方面有优势, 而且治疗组入选患者家长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比对照组高, 2组指标综合对比后发现有差距 (P<0.05) 。

本研究表明, 在门诊手足口病防治中推行互联网式健康教育方案效果突出, 除了可以缩短患者皮疹的消退时长以及治愈时长以外, 还能提升患者家长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所以建议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评价门诊手足口病防治中推行互联网式健康教育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取随机法选择本院儿科门诊2013年6月至2015年10月接收的手足口病患者共100例, 作治疗组, 本组入选患者、患者家长接受互联网式健康教育;同期选择手足口病患者共100例作对照组, 本组入选患者、患者家长接受一般健康教育, 对2组入选患者疾病防治效果进行客观对比。结果 研究中, 治疗组入选患者皮疹的消退时长是 (3.65±0/66) 天, 对照组 (7.43±2.02) 天;治疗组入选患者治愈时长 (6.66±1.42) d, 对照组 (13.04±2.76) d, 2组指标综合对比后发现有差距 (P<0.05) 。结论 在门诊手足口病防治中推行互联网式健康教育方案效果突出, 建议临床推广。

关键词:互联网式健康教育,门诊,手足口病,防治,疾病认知程度

参考文献

[1]王艳菊, 李继云, 胡一冰, 等.网络信息化健康教育对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 11 (8) :78-79.

[2]高秀丽, 张建刚, 唐春萍, 等.健康教育配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8 (11A) :91-92.

[3]陈笑, 许艳萍, 杨文莉.个体化健康教育对手足口病患儿家长教育认知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15, 30 (15) :1428-1429.

浅谈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 篇7

【关键词】手足口病;护理;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381—01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发的,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发生丘疱疹为主要特征的儿童传染病[1],好发于夏秋季节,近年来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一般患儿症状呈自限性,经过及时治疗,均可痊愈,预后不复发,但是如果处理不及时,患者可能出现心肌炎、脑膜炎等并发症,有较高后遗症及致死率,预后极差。因此对于手足口病的及时有效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56例,经过精心的临床护理,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56例。其中男32例,占57%;女24例,占比43%;年龄3个月—3岁的30例,占比54%;3岁—5岁的17例,占比30%;5岁以上的9例,占比16%.平均主要时间为6天。

1.2 临床表现

临床上56例患儿均有发热症状,体温在37.5至40℃,

患儿手掌、足心、口腔、下肢及肛周等位置有红色皮疹出现,后期演变为带液体的水泡,继而溃烂。有25例患儿出现了头痛、呕吐、腹泻、恶心、寒颤等症状,有3例患儿并发脑膜炎。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告知家属及年龄较大患儿本病的治疗护理措施,打消其担心与顾虑,取得他们的信任,积极配合治疗。帮助患儿培养良好的稳定情绪,多采用爱抚、拥抱、讲故事、玩游戏和表扬的方法,消除其紧张和陌生感。

2.2 消毒隔离

保持周围环境清洁、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禁止吸烟。将手足口病患儿安排在同一病房,避免与其他类型患者接触。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诊疗护理时需戴口罩、手套,操作前后都要消毒双手,每检查一个患儿都必须消毒听诊器等医疗器具,防止交叉感染。患儿的呕吐物和粪便使用漂白粉澄清液搅拌消毒2小时候倒掉,患儿的餐具、玩具以及病室地面、椅子等每天都要进行消毒处理。患儿出院后严格进行终末消毒。

2.3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继发感染。每次用餐前后用温水漱口,有口腔溃疡、张口困难者,每2h用习惯吸朵贝氏液漱口,然后用生理盐水棉球轻轻擦拭,局部涂0.2%冰硼散,疼痛明显患儿涂丁卡因龙胆紫。[2]

2.4皮肤护理

要给患儿勤剪指甲,必要时包裹其双手,防止患儿用手抓或入睡后无意识搔抓,因为皮疹破裂后易引起局部感染,疮浆的渗出,会引起病毒的传播。保证患儿衣服、被单清洁、宽大、柔软,减轻对皮肤的刺激,并常暴晒,已达到消毒目的。皮疹或疱疹已破裂者,局部皮肤可涂抹抗生素药膏或炉甘石洗剂;对于臀部有疱疹的患儿应及时清除大小便,保持肛周清洁、干燥。应避免给患儿使用沐浴露、肥皂、洗发露等刺激性物品。

2.5 饮食护理

食物应清淡富有营养,切忌辛辣、过酸过甜过冷过热、油腻食物,做到少吃多餐,不要暴饮暴食,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对于不能进食或者疼痛拒绝进食的患儿,要及时补液。

2.6 高热的护理

手足口病患儿均会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要鼓励患儿适当多饮温开水,高热时必须尽快降温,以物理降温为主,如使用头枕冰袋或者降温敷贴。久烧不退的患儿,应配合医生使用退热剂。

2.7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由于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也具有侵害脑和心脏的特性,可引起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故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发还患儿有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面色苍白、哭闹不安或嗜睡、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医生,根据医嘱作相应处理。

2.8 健康教育

告知家屬本病传染性强、传播快,潜伏期短,主要为密切接触传播,应少带孩子去人群聚集场所。孩子房间要保持清洁与通风。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教会孩子“六步洗手法”。定期消毒玩具和餐具,衣服被单经常暴晒。鼓励其多参加体育锻炼并合理营养膳食,以提高其免疫力。

手足口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小儿传染性疾病,及时发现病情,有效隔离是控制疾病扩散的关键,做到早诊断,早干预,配合多种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一般都可以在短期内康复。

参考文献:

[1] 张妮雅,97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分析[J],医学信息,2011,(09):4554-4552

上一篇:资源分享新模式下一篇:计程车计费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