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临床诊疗分析

2024-09-17

手足口病临床诊疗分析(共10篇)

手足口病临床诊疗分析 篇1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全球性的传染性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肠内病毒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1]。一般发生在学龄前儿童中,3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非常高。主要的临床症状:患者的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红色丘疹或疱疹。还有部分患者出现咳嗽、发热、食欲不振、呕吐等。对于重症患者来说,病情发展非常快,会引起神经源性水肿和中毒性心肌炎以及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甚至会出现死亡。口服利巴韦林具有很好的抗病毒、抗炎等效果。现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EV71型手足口病重症患者25例,均采用口服利巴韦林进行治疗,并在早期使用丙种球蛋白,部分使用激素治疗,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EV71型手足口病重症患者50例,年龄4个月~12岁,平均5.1±2.3岁;其中男28例,女22例。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患者年龄3个月~14岁;为夏秋季突然出现咽痛、发热、吞咽困难等症状;出现咽充血;咽弓和软腭以及悬雍垂黏膜见数十个灰白色的疱疹,直径1~3mm,周围出现红晕症状,在发病1~2d之后出现溃疡。病变部位没有出现在齿根和颊黏膜等,手足部位出现皮疹,出现局部淋巴结,但没有肿大现象。

1.3 排除标准

出现下呼吸道感染;合并细菌感染;心肾肝不全;在1w之内使用过抗病毒药物;有其他出疹性疾病;对此药物具有过敏反应。

1.4 方法

对照组进行一般退热治疗,并让患者多喝白开水[2]。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使用口服利巴韦林(湖南千金湘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4779)50mg/包;10~15mg/(kg·d),疗程为1w。

1.5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治疗1w后,体温恢复到正常,食欲得到好转,咽峡部的疱疹明显缩小,没有出现溃疡,手足处的皮疹减少[3]。有效:2w治疗后,体温恢复到正常,咽峡部的疱疹缩小,没有发生溃疡,手足部位的皮疹减少或消退。无效:治疗2w后,体温仍为异常,临床症状加重。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消退时间

见表1。

注:经t检验,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2。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对照组1例患者出现腹泻,一段时间后,症状消失。

注:与对照组相比,χ2=4.153,P=0.042<0.05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临床自限性的发疹性传染病[4]。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一般采用利巴韦林等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这些药物发生的不良反应比较少,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还具有抑制细菌和抗病毒以及增强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能有效地控制呼吸道等病毒的感染。口感偏甜,能较好溶于水,使用非常方便。

由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重症发病急,对其治疗的困难非常大,患者发生死亡的几率非常大。因此,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要提供一定的资金进行治疗,支持当地医院的运作,要实行不放弃治疗的原则,进而保障儿童的身心健康。

对EV71型手足口病重症患者给予利巴韦林进行治疗,效果显著,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减少了社会以及家庭的压力和负担,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副作用少,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吴寰宇,郑雅旭,毛盛华,等.上海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发病危险因素研究[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1,28(5):257-261.

[2]张克春,林达云,李苑,等.2009~2010年深圳市宝安区手足口病重症及死亡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7):579-581.

[3]尤爱国,康锴,王海峰,等.2010年河南省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高发原因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1,22(6):410-412.

[4]徐巧华,高立冬,黄威,等.湖南省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11,11(10):1194-1196.

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 篇2

【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06月~2014年06月期间,在我院儿科进行治疗的342例手足口病患儿,对他们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情况及效果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结果:经过临床分析统计,342例患儿中,1~5岁患儿(66.96%)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儿,夏季发病患儿(68.71%)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发病患儿;临床症状中皮疹(100.0%)、口腔黏膜疱疹(75.15%)以及发热(69.88%)症状明显高于其他症状,各项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的男、女比例大体相当,且经过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性别及临床疗效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要针对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易感人群、高发季节、临床症状等)对儿童进行提早预防、及时确诊、有效治疗,以便更好的提高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手足口病;临床分析;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562.21【文献標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26-01

手足口病(HFMD,Handfootandmouthdisease),又称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是目前儿科临床上的一种极为常见的多发性急性传染性病症[1],其临床表现多是在患儿的脚掌、手掌、口腔、肛门等部位出现皮肤疱疹。手足口病对患儿的健康发育和日常生活造成较大的危害,容易诱发脑炎、肺水肿、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2]。因此,必须要加强对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选择2010年06月~2014年06月之间,我院儿科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342例,对比、分析和统计他们的临床病症特征和治疗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择选2010年06月~2014年06月以来,在我院儿科接受诊治的手足口病患儿342例。

1.2方法

1.2.1临床检查对342例患儿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其项目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发病季节、临床特征等,并对其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

1.2.2临床治疗给予342例患儿口服利巴韦林进行抗病毒治疗,并对其进行抗炎、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对皮肤破损患儿可给予外用阿昔洛韦软膏和炉甘石洗剂治疗,连续治疗3d~7d。同时,叮嘱患儿多饮水、多休息,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并注重营养搭配。

1.3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13.0软件对全部患儿的临床病症特征和治疗情况进行对比、统计和分析,并采用X2表示计数资料。当P<0.05时,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儿的临床特征情况分析

临床对比统计显示,342例患儿中,年龄在1岁~5岁的患儿最多(约占66.96%),其发病季节多集中在夏季(约占68.71%),且临床症状主要以皮疹(100.0%)、口腔黏膜疱疹(75.15%)、发热(69.88%)为主,各项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的男、女比较大体相当,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儿童群体的自限性疾病,它的起病急、病因复杂、病情发展快、传播途径多,并发症多,危害严重性大,容易导致患儿出现脑炎、心肌炎、抽搐等病症,严重的甚至出现休克和死亡。目前,临床上对手足口病的治疗主要是采用抗病毒治疗,并辅助相应的抗炎、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其临床效果较好[3-4]。临床研究显示,在本次随机抽选的342例手足口病患儿中,年龄在1~5岁的患儿占大多数(66.96%),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患儿,且发病季节多集中在夏季(68.71%)。在临床症状当中,全部患儿均存在皮疹症状,75.15%的患儿存在口腔黏膜疱疹,69.88%的患儿存在发热症状,各项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04例患儿中的的男、女患儿数基本一致,且经过抗病毒、抗炎、抗感染等临床治疗后均已痊愈出院,无不良反应的发生,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手足口病的发病人群主要集中于1~5岁儿童,且多为夏季发病。临床症状主要为皮肤疱疹、口腔黏膜疱疹、发热等。在治疗过程中应以抗病毒治疗为主,结合抗炎、抗感染、营养等对症治疗,从而更好的提高患儿的临床治愈率和治疗效果,帮助和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王建悦,高城闻.儿童手足口病的血液学特征与临床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21(13):3082-3083.

[2]黄鹂,路中江,陈少华.儿童手足口病562例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15(04):897-898.

[3]戴蔷蕾,李晶.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1,08(01):12-14.

小儿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94例患儿, 男175例, 女119例;男∶女=1.47∶1;年龄7个月~7岁 (2.59±0.81) 岁, 以3岁以内患儿最为多见。

1.2 主要症状

皮疹是该病的特征性表现, 主要分布于手掌、足底、臀部、口腔黏膜, 少数患儿可分布于小腿及前臂。口腔黏膜的皮疹多先于手足1~2d出现, 皮疹可呈红色斑疹、斑丘疹, 压之退色, 部分患儿可转为疱疹。258例患儿首发症状为皮疹, 皮疹大多在2~3d内出齐, 2~6d后颜色变暗红并逐渐消退, 皮疹消退后不留色素沉着及瘢痕。口腔黏膜病变表现为疱疹、溃疡, 触之疼痛, 病变主要分布在咽部悬雍垂两侧及上侧、硬腭颊黏膜。179患儿伴有发热症状, 热程一般2~6d, 多数病例在就诊前就有发热、咳嗽、哭闹、食欲不振等症状。首发主要症状构成比见表1。

1.3 辅助检查

所有病例于入院当天进行了血常规、血糖、心肌酶等检测。心电图检查36例, 其中频发性室性早搏3例, 窦性心律不齐6例, 窦性心动过速12例。X线胸片检查支气管炎47例, 支气管肺炎25例, 脏扩大5例。见表2。

1.4 治疗方法

全部患儿均给予利巴韦林10mg·kg-1·d-1或阿昔洛韦10mg·kg-1·d-1抗病毒及维生素支持治疗, 对发热患儿给予布洛芬混悬液, 合并感染者联用2种抗生素, 口腔黏膜病变严重者加用蒙托石散涂敷治疗。合并心肌炎者加用能量合剂及果糖二磷酸钠, 严格按心肌炎治疗, 单有心肌酶升高者予定期复诊。

2结果

发热持续时间平均为4.1d, 皮疹平均4.5d消退;97.0%的单纯心肌酶升高患者1个月降至正常水平;平均住院天数为4~6d, 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住院天数延长至两周。

3讨论

手足口病 (handfoot mouth disease, HFMD)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COXA16和EV71最常见的病原体。该病好发于小儿, 以3岁以下儿童多见。传染源为患者或隐性感染者, 经粪-口途径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 也可经接触患者皮肤黏膜疱液而感染[1]。该病四季均可发病, 但以夏秋季多发。该病潜伏期3~6d, 临床以口腔、手足疱疹伴发热为特点, 症状大多较轻, 预后良好, 少数患者尤其是EV71感染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和心肌炎等。

我科收治的并发支气管炎或肺炎以及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儿均为3岁以下, 符合年龄越小症状越重的特点[2]。本资料显示, 肌酶异常者192例占65.3%, 符合心肌炎诊断的仅有5例, 对仅有心肌酶升高而未有诊断为心肌炎的患儿, 采取让患儿定期复诊的方式, 结果1个月心肌酶恢复正常者达到97.0%, 由此可知由手足口病引起的心肌炎并不多。无菌性脑膜炎是具有发热症状的脑膜炎症, 该组患儿合并无菌性脑膜炎的患儿也以3岁左右居多, 但经及时的处理患儿恢复较快。因此, 3岁以下儿童是手足口病合并症的高发人群,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及早发现并给予有效的治疗。伴有腹泻症状者多发于1岁左右的患儿, 可能是因为该年龄段儿童胃肠功能不健全, 胃肠道分泌型IgA水平较低, 对外来感染的防御能力较差, 受到外界感染时容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和损害而发生腹泻。

本结果显示, 我院手足口病患儿血糖升高25例。血糖升高的可能都是有重症倾向的患儿。其原因可能为感染EV71后引起的应激性高血糖, 临床资料显示, 应激性高血糖大多为一过性, 随着患儿病情的好转及恢复血糖可恢复至正常。因此, 可以将血糖作为手足口病病情判断的指标之一。临床应重视手足口患儿的血糖监测。有研究显示, 大多危重患儿的血糖升高程度与其病情轻重及预后有极大的相关性。病情越严重, 应激越强;血糖升高程度越大, 预后越不良, 因此也可以把血糖的变化作为常规判断手足口患儿病情和预后的辅助指标。

关键词:手足口病,小儿,利巴韦林

参考文献

[1]吴晓波.手足口病68例临床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6, 13 (66) :559-560.

儿童手足口病临床分析与预防 篇4

关键词:儿童手足口病 临床症状 预防措施【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95-02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且多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中[1]。由于肠道病毒有较强的传染性,传播途径多、速度快,导致手足口病实施有效控制较为困难,容易出现传染范围扩大的现象。此外,手足口病的发生没有地区性和时间性,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选取我科2010年1月-2012年5月诊治的350例手足口病患儿,对其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并实施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5月诊治的350例手足口病患儿,其中男193例,女157例,年龄3个月-8岁,平均年龄4.7岁,病程按1-9天,平均3.4天

1.2 病情观察。我院所收治的患儿一般是在5岁以下,尤其是3岁以下的患儿最多。由于患儿病症的潜伏期一般是3-5天,因此,批准患儿住院时,首先需要对患儿的出疹状况进行检查,并对患儿的发病情况进行详细询问,避免其他科室将手足口病患儿收入。如果患儿出现连续发热、恶心、没有精神的现象,且发病时间在5天之内,需要对患儿进行留院观察。如果在48小时内患儿的病情出现好转,可以解除对患儿的留院观察;如果留院观察时,患儿的病症表现符合了住院治疗的条件(呼吸困难、抽搐、痉挛等现象)[3],则应立即对患儿实施住院治疗。为了能够及时发现重症病情的患儿,并能够使患儿在专门病区进行治疗,医院必须明确自身职责。为此,医院设立了应急预案,以及专家会诊制度:①医院在设立预案和会诊制度时,需要做好与专家所在医院的联系工作;②当发现重症患儿时,需要及时向感染管理和预防保健的科室报告,使其能夠及时做好病毒的控制和管理工作;③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诊断治疗后,需认真清洗双手或是对双手进行消毒。同时在诊断治疗的过程中,对所使用的仪器(非一次性)、工具进行擦拭消毒;④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房内,禁止收治其他患儿。同时需要对重症患儿单独隔离,然后进行治疗。对患儿住院时使用过的物品和设备等必须在消毒之后继续使用。此外,需要对患儿的分泌物、代谢产物和受到污染的用品进行消毒[4],并妥当处理;⑤如果发现出现病症的患儿增多,或是出现重症患儿,需要及时向执行预防保健的科室进行报告,并由该科向市里的卫生行政部门和控制机构进行统一汇报。

2 结果

350例患儿均出现了发热,手、足、口部位出疹的现象,并且疱疹的周围还出现了红晕,其直径有2-4毫米,液体比较少;部分患儿的口腔黏膜上也出现了疱疹,并带有明显的疼痛感;同时部分患儿还出现了恶心、无精神、咳嗽等病症。350例患儿均经有效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后,未出现1例死亡病例,并且均全部痊愈出院。

3 预防措施体会

3.1 加强预防力度。根据手足口病的诊断治疗指南,我院对病症患儿制定了专门病区和诊疗室。建立了专门对手足口病实施预防工作的预防小组,制定了多项预防措施,并对小组成员进行了全面培训。同时医院的各部门要进行了沟通和交流,相互合作,以实现预防工作的顺利进行。

3.2 加强管理力度。加强对患儿诊断和治疗的管理力度:①在病症盛行时期,医院需采用预检分诊的方法。对出现发热、出疹的患儿,引导其到专门的诊疗室进行就诊[2];对只是出现单纯发热现象,不是手足口病的患儿,引导其到普通的儿科进行就诊。同时在进行就诊的过程中,医生需要对患儿的病史进行详细询问,并对患儿的出疹状况、各项生命体征进行检查;②定期为候诊区和就诊区进行开创同分,以保证病区的空气流通。还要对候诊区和就诊区进行多次清洁和消毒,同时室内需实施湿式清洁,以减少病毒的传染;③禁止患儿在治疗室内使用玩具。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诊治时,需要先洗手。

3.3 加强培训力度。对医护人员进行病症预防和诊断培训,以加强医护人员对手足口病相关信息的掌握。同时开展专题讲座,对主任和护士长进行强化培训。与此同时,还可把与病症预防、诊断、治疗方法相关的报告制成多媒体,发布到医院的局域网上,通过网络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从而加强医护人员对病症的了解,提升医护人员的诊治水平。此外,还需要对陪护人员进行预防病症的相关教育,加强卫生理念,对不合理的喂养方法进行纠正,并实施反复教育。

4 讨论

通过对350例患儿的病症进行研究发现,手足口病的发生具有以下特点:①没有地区性;②男患儿多于女患儿;③患儿的病症以轻型为主;④传染速度快、范围广、途径多,并且病毒的传染性强。因此,在对手足口病进行预防和治疗时,必须加强对病情影响的宣传,从而提高人们对手足口病的重视程度;加强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以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同时还需要遵循“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基本接诊原则,进而避免患儿病情的继续发展与传播。此外,还需要加强各部门的管理和监督,以便更好的促进预防工作的顺利实施,从而提高患儿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降低患儿家人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易武韬,刘成根,谢兰星.581例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10):101-103

[2]韦勇宁,徐长风.儿童手足口病967例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1):888-890

[3]谭丽兰,胡新菊,李春燕.179例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J].江西医药,2011(03):253-255

手足口病302例临床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4年1月—12月诊治302例HFMD患儿, 男183例, 女119例, 男女之比1.53∶1;年龄<1岁18例 (5.9%) , 1岁~3岁192例 (63.5%) , 3岁~5岁51例 (16.8%) , 5岁~7岁31例 (10.2%) , >7岁10例 (3.3%) 。患儿均符合卫生部制订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版) , 其中复发3例 (0.9%) , 并发心肌损害21例 (6.9%) , 死亡1例 (死于肺水肿, 循环衰竭) 。

1.2 方法

对302例HFM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资料

发生场所:80例 (26.4%) 发生于幼儿园, 163例 (53.9%) 为散居儿童, 59例 (19.5%) 发生在学校。发生时间:1月份报告1例, 2月份报告0例, 3月份报告1例, 4月份30例 (9.9%) , 5月份126例 (41.7%) , 6月份93例 (30.7%) , 7月份42例 (13.9%) , 8月份4例 (1.3%) , 9月份2例 (0.6%) , 10月份1例 (0.3%) , 11月份1例 (0.3%) , 12月份1例 (0.3%) 。高峰期为5月~6月份219例 (72.5%) 。

2.2 临床特点

发热213例 (70.5%) , 体温最高41.3℃;发热最短时间为21 h, 最长5.5 d。均伴有手足、肛周红色疱疹、丘疹, 皮疹多分布于手足掌、指屈侧, 肛门周围, 粟粒状或绿豆大小, 为红色丘疹、疱疹, 周围有红晕;其中同时出现手足、肛周皮疹283例 (93.7%) , 出现手掌、足底皮疹121例 (40%) , 仅出现口腔黏膜疱疹36例 (11.9%) 。多数患儿有食欲减退, 咽部疼痛, 流涎, 乏力;部分患儿出现流涕, 呕吐, 腹泻和局部淋巴结肿大;并发肺炎15例 (4.9%) ;出现高热惊厥4例 (1.3%) ;并发肺水肿、循环衰竭1例。

2.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正常203例 (67.2%) , 白细胞增高58例 (19.2%) , 白细胞下降41例 (13.5%) 。心肌酶改变82例 (27.1%) , 其中乳酸脱氢酶增高53例 (17.5%) , 肌酸肌酶增高39例 (12.9%) , 肌酸肌酶同工酶增高21例 (6.9%) , 肝肾功能无异常。空腹血糖增高5例 (1.6%) , C-反应蛋白增高41例 (13.5%) 。心电图异常 (T波改变、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速) 91例 (30.1%) 。胸片见点片状渗出影15例 (4.9%) 。病原学检测:采集40例患儿咽拭子标本行RT-PCR检测;15例 (37.5%) EV71抗体阳性, 11例 (27.5%) 肠道科萨奇A组16型 (Cox A16) 特异性核酸阳性。

2.4 治疗和转归

本病为肠道病毒感染所致, 一般病例采用利巴韦林10~15 mg/ (kg·d) , 口服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蒲地兰消炎口服液等即可取得较好疗效。发热病例给予利巴韦林、喜炎平静脉点滴。严重口腔溃疡病例给予核黄素、维生素C静脉滴注, 口服锌制剂, 局部应用利巴韦林喷剂, 一般3 d~5 d口腔溃疡即可愈合。对不能进食的患儿给予补充能量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心肌损伤病例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 100~300 mg/ (kg·d) , 1, 6-二磷酸果糖静脉滴注, 必要时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对于血象高继发细菌感染者, 酌情应用抗生素。1例患儿入院时已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吐红色泡沫痰, 立即给予吸氧、扩容、机械通气、对症治疗, 抢救无效死亡。

3 讨论

HFMD是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可导致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皮疹、疱疹、溃疡, 个别患者引起心肌炎、肺水肿、脑脊髓膜炎等致命性并发症。HFMD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 其中包括Cox A5、A10、A16、A19、EV71, 以及部分埃可病毒和科萨奇B组病毒, 以Cox A16、EV71最为常见, 由粪-口传播、呼吸道传播、接触传播, 疱疹液中含有大量病毒, 疱疹溃破后病毒排出。HFMD为全球性传染病, 在全球广泛分布, 无明显地域特征, 但近年EV71在东南亚一带流行, 引起较多重症和死亡病例。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 中国HFMD的流行主要也是以Cox A16为主, 2008年Cox A16和EV71共同引起HFMD暴发, EV71在大部分省市为优势病毒。从大多数报道来看, EV71和Cox A16是HFMD主要病原体, 并呈交替流行[1]。本组病原型也是以EV71和Cox A16型为主。

HFND发病年龄为1岁~3岁最多, 占63.5%。由于本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 短时间内可在学校、幼儿园、社区等人口密集的地方引起大流行[2]。本组研究显示, 26.4%发生在幼儿园, 19.5%发生在学校, 提示儿童之间的相互感染引起广泛传播, 要求我们在HFMD流行季节, 对儿童聚集的场所要进行预检, 一旦发现可疑或确诊病例, 应早隔离、早治疗。并注意日常用品的消毒, 房间要通风换气。HFMD属于丙类传染病, 要及时上报监测疫情, 防止疾病蔓延。本病系自限性, 经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 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 很少有复发。但本组资料有3例患儿出院后8周~14周出现复发, 提示不同型病毒可引起交叉感染。

本组病例主要表现为发热, 口腔黏膜、手、足、臀部出现疱疹或溃疡, 严重者很像疱疹性咽峡炎, 但其病程较短, 退热后2 d~4 d, 口腔黏膜溃疡逐步恢复正常。根据患儿临床特点、皮疹形态特征、发病年龄及流行季节等可作出临床诊断, 对个别疑似病例或重症患儿早做病原学检测。

本组病例并发症以心肌损害21例 (6.9%) 为最多, 其次为肺炎15例 (4.9%) , 因此要及时行心肌酶、心电图及胸片检查, 及早发现心肌损害并积极治疗, 以免漏诊[3]。死亡1例, 患儿入院时已并发肺水肿、循环衰竭, 抢救无效死亡。HFMD临床经过可分为4期, 第1期:HFMD/疱疹性咽峡炎;第2期:脑膜脑脊髓炎;第3期:心血管功能衰竭;第4期:逐渐恢复-神经后遗症期。死亡早期为肺水肿、循环功能衰竭, 晚期为脑干脑炎后遗症[4]。

通过本研究, 提示临床一线儿科医生要向患儿家属做好HFMD知识宣传, 嘱其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对疑似病例应积极排查, 对确诊病例做好医学隔离并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以便早期发现危重病例并有效治疗, 降低病死率。

摘要: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和转归。方法 我院2014年1月—12月诊治302例手足口病患儿, 对患儿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儿童手足口病发病年龄以小于3岁为主, 男多于女;发病高峰5月份6月份, 多有手足口病患者密切接触史;发热发生率70.5%, 所有患儿均有皮疹, 分布于手、足、臀、及肛周, 部分并发心肌损害。结论 手足口病传染性强, 流行性高, 对患儿早期诊治及采取隔离、消毒, 可有效控制其传播。该病治疗以抗病毒及对症治疗为主, 若无严重并发症, 预后良好。

关键词:手足口病,临床特点,治疗,转归

参考文献

[1]吴疆.我国手足口病与重症肠道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8, 15 (2) :100-101.

[2]欧敏生, 杨君, 许燕山, 等.290例手足口病临床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 2009, 26 (5) :878-879.

[3]庞莉, 史景琴, 周岩, 等.90例手足口病患儿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改变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4, 19 (12) :95.

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诊治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5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2例手足口病患儿, 与《实用儿科学》[1]中手足口病相关诊断标准相符;临床表现为手、足、臀部等皮肤出现皮疹, 口腔黏膜出现疱疹;部分患儿伴发热、食欲不振、流涎、咳嗽等;无精神、神经障碍;其中男56例, 女36例;<1岁11例, 1岁~3岁39例, 3岁~6岁34例, >6岁8例。

1.2 治疗方法

患儿入院后, 病房消毒, 立即与普通患儿隔离, 预防交叉感染, 根据患儿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治疗期间密切监测小儿体温、血压、呼吸、心率、意识等情况变化, 给予抗病毒、防感染、营养神经等对症支持治疗。高热者给予退热等处理, 在抗病毒治疗时, 可联合清热解毒的中草药, 以此提高治疗效果。可给予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静脉滴注, 同时给予柴胡颗粒等中药颗粒;咳嗽患儿给予化痰止咳糖浆、沐舒坦雾化吸入等;若支原体、衣原体阳性, 可给予阿奇霉素静脉滴注。对口腔溃疡患儿需做好口腔卫生, 饭前、饭后定时漱口, 以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 取碘甘油涂抹患处, 期间可口服维生素B、维生素C等药物。如患儿未合并并发症, 多在5 d~7 d治愈。对合并并发症患儿, 需根据并发症情况, 可肌注丙球蛋白, 并给予苯巴比妥、安定等镇静止惊治疗, 期间需密切注意患儿生命体征变化。

2 结果

92例手足口病患儿经积极处理, 均在5 d~7 d内治愈出院, 无1例患儿出现后遗症。患儿手、足、臀部等皮疹、疱疹及周围皮肤的炎性红晕等症状在4 d~5 d内减轻, 口腔黏膜疱疹在4 d~7 d内消退;发热患儿经物理疗法、药物疗法等对症处理后在3 d~4 d内恢复正常。患儿各项辅助检查恢复正常, 心肌酶、血糖恢复, 支原体、衣原体阴性。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在1957年被新西兰学者首次报道, 在1959年正式命名为手足口病。我国于2008年起, 手足口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 且病死率也逐渐增加, 受到相关部门及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2]。手足口病由机体肠道病毒导致, 主要为柯萨奇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 肠道病毒具有较多的传播途径, 传染性强, 速度快, 难以控制, 且会出现大规模暴发及短时间内流行。通常肠道病毒在湿热环境中生存传播, 在常温的环境中生存时间明显延长, 酒精无法将其消灭, 但在50℃环境中, 碘酒和甲醛快速消灭病毒[3]。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是经粪-口途径、呼吸道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等途径传播, 学龄前儿童发病率最高。

目前, 在临床诊断手足口病时, 多依据患儿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结果等, 一般手足口病患儿的手、足、臀部及口腔会出现皮疹、疱疹等情况, 伴或不伴发热。病情较重的患儿则会累及神经系统及呼吸循环功能, 实验室指标见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血糖增高, 脑脊液、胸部X线、脑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异常。

对手足口病的治疗, 临床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 多根据抗病毒、防感染等对症处理。对手足口病患儿, 需注意隔离, 避免交叉感染, 做好口腔卫生护理。维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密切监测呼吸、心率、血压等变化, 注意患儿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控制颅内高压, 给予对症处理。本文中, 92例手足口病患儿在5 d~7 d内治愈出院, 无1例患儿出现后遗症。患儿手、足、臀部等皮疹、疱疹及周围皮肤的炎性红晕等症状在4 d~5 d内减轻, 口腔黏膜疱疹在4 d~7 d内消退;发热患儿经物理疗法、药物疗法等对症处理后在3 d~4 d内恢复正常;患儿各项辅助检查恢复正常, 心肌酶、血糖恢复, 支原体、衣原体阴性。结果显示, 对手足口病患儿采取对症处理, 患儿体温恢复正常, 手、足、臀部等皮疹、疱疹消失, 无后遗症的发生, 得到有效恢复。

对手足口病患儿需做预防措施, 加强小儿家长的健康宣教。儿科医生应高度警惕手足口病发生情况, 尤其是在手足口病流行阶段, 密切注意患儿精神、呼吸、心率等变化, 对疑似为手足口病患儿, 需立即联合实验室检查, 以早期发现, 及早治疗。并向小儿家属做好教育宣教工作, 积极告知手足口病基本知识及预防措施, 使家长认识到手足口病的严重性, 增强公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 尽量减少小儿去往公共场所的次数, 注意卫生, 饭前便后洗手, 勤换衣服, 注意饮食卫生, 适当运动, 提高自身免疫力。治疗期间, 物品专人专用, 各项物品均需消毒后才能接触患儿。总之, 临床医师需重视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生情况, 早期诊断, 给予及时有效治疗, 并重视患儿及其家长的健康宣教, 积极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黄联飞.小儿手足口病诊治进展[J].中国基层医药, 2012, 19 (13) :2050-2051.

[2]张国柄.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探讨[J].临床医学, 2014, 34 (1) :88-89.

78例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8例患儿全部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标准,其中男38例,女40例。其中5岁以内发病率最高,共69例(88%),与文献报道相符。发病月份:3月份6例,4月份12例,5月份40例,6月份12例,7月份6例,8月份l例,9月份1例。

1.2 临床表现

1.2.1 流行病史

78例中确认为同幼儿园或邻居等有密切接触史者47例,本地有手足口病流行,虽无明显接触而起病者20例,无明确接触史者11例。

1.2.2 前驱症状

78例中52例有前驱症状,时间为1~2d,表现为发热、哭闹、厌食、流涕。查体咽部充血,扁桃体及颈淋巴结稍肿大。26例无明显前驱症状。

1.2.3 发热

78例中有66例发热,体温最高39.9℃。发热最短1d,最长7d。本组资料显示体温高低与年龄及皮疹的多少无明显关系。

1.2.4 皮疹

皮疹为本病的突出表现,78例均出现了皮疹,其特征为:(1)形态大小为圆形或卵圆形丘疹、斑丘疹,深在性水疱,疱壁厚不易破裂,大小为2~5mm,周围有红晕。(2)数量:56例为10个以内,22例为数十个,未见上百个。(3)分布:所有病例分布在手掌、脚底、趾甲周围,均有或多或少的小水疱,41例在臀部、肛周、膝部有皮疹。(4)皮疹出齐与消退:均在2d内出齐,再经过2~6d后消退。皮疹消退后不留色素沉着及瘢痕。

1.2.5 口腔黏膜病变

78例中70例出现口腔黏膜疱疹,分布于颊黏膜、上腭、舌、牙龈及咽颊部,以咽颊部最常见。病变初期为口腔黏膜出现2~6mm大小的疱疹,边缘充血明显,2~3d后疱疹破溃形成溃疡,从针尖至绿豆大小,几个至十几个,部分有融合。

1.3 辅助检查

1.3.1 全部78例均予以血常规检查,其中WBC>10×10912例,<4.0×1094例,4.0~10×10962例,N>0.6:14例,L<0.4:48例。

1.3.2 C反应蛋白全部78例均予以C反应蛋白检查,阳性12例,阴性65例。

1.3.3 EV71抗体检查均阴性。

1.3.4 CK-MB检查全部78例均予以CK-MB检查,正常20例;异常58例。

1.3.5 心电图全部病例均予以心电图检查,正常42例;异常36例。

1.3.6 全部78例予以胸部正位片检查,正常32例,异常46例(异常中支气管感染30例,肺炎16例)。

2 治疗及转归

78例均予中药清热解毒及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当合并细菌感染时才用抗生素;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口腔糜烂处给予西瓜霜喷剂,也可用思密达、华素片粉末局部涂抹以消炎止痛和促进溃疡面早日愈合;体温高于38.5℃时物理降温同时可口服布洛芬混悬液、安乃近滴鼻;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做好预防措施;合并心肌损害者给予营养调节心肌代谢类药物。78例患者经治疗7d左右体温恢复正常,皮疹基本消退和水疱结痂脱落,仅有8例病程延长至10d后痊愈。未发现脑炎、脑膜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3 讨论

手足口病为儿童常见的流行性病毒感染性疾病,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疱疹、溃疡,少数患儿可引起脑炎、脑膜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重症心肌炎等致命性的并发症。普通病例占绝大多数,经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后预后良好。本组病例均为普通病例,有以下临床特点。

(1)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在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在流行间期无症状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主要的传染源。手足口病可经呼吸道、消化道以及密切接触途径传播。由于成年人大多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保护性抗体,所以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主要为5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2)非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病原体常见的有柯萨奇病毒A组的4、5、7、9型,柯萨奇病毒B组的2、5、13型,埃可病毒的4、6、9、11型[1]。(3)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大部分正常或略偏低,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数相对增加。(4)出现心肌损伤时心肌酶有不同程度升高。故患儿一旦出现心慌、气急、叹气或发现心音低钝、心律不齐等心肌受损表现,应及时进行心肌酶谱、cTnI和心电图检查,以便尽早发现心肌损害并早期治疗,避免造成永久性心肌损伤。(5)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流行季节、皮疹形态特征可作出诊断。(6)多数病情轻、预后好。所有患儿经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均在2周内痊愈,平均住院日7d。(7)目前缺乏特异、高效的抗病毒药,采用以抗病毒,营养心肌为主,以对症支持治疗为辅的综合治疗。(8)手足口病不是终身免疫性疾病,可因再次感染而发病。幼儿园是手足口病局限性暴发流行的主要场所[2]。医务工作者必须针对这一特点,以预防为主,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工作;目前尚无疫苗预防,预防措施可总结为“十五字”: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在夏秋季本病流行时,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与患儿有过密切接触的健康儿,可以口服板蓝根冲剂预防。

参考文献

[1]邹典定.现代儿科诊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00.

手足口病140例临床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笔者单位2013年1月~一2014年1月间期治疗的140例手足口病患者,其中男性83例,女性57例;男女比例为1.46:1;患者年龄7个月~14岁,平均年龄(3.3±0.8)岁。均符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1.2 方法

依据患儿病情予以抗病毒(如,干扰素10μg肌肉注射,1次/d,连续3d)、抗感染治疗。而对于患儿危重情况则考虑采用激素治疗,如甲泼尼龙1~5mgAkg·d)或对危重患儿予以大剂量甲泼尼龙10~25mg/(kg.d),连续3d。若患儿体温超过38.5℃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或口服布洛芬等。

1.3 疗效评定

显效:患儿24~48h内体温正常;且皮疹、疱疹等得以好转;全身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患儿72h内体温正常;且皮疹、疱疹等得以好转;全身症状完全消失。无效:患儿72h后体温尚未恢复正常;且全身症状未改善。

1.4 统计学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文中相关数据予以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X2检验,P<0.05时,其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室检查

140例患儿均经咽拭子,肛拭子检查,肠道病毒阳性22例,EV71阳性44,柯萨奇A16阳性20例,肠道病毒+EV71阳性11例,阴性病例43例。

2.2 治疗效果

140例患儿临床经对症治疗后,均痊愈。其中入院治疗的123例患儿中,100例患儿7d内出院(71.4%),17例于10d内出院(12.1%);本组未出现死亡病例,且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后遗症。

2.3 EV71与CA16阳性患儿临床表现

44例EV71阳性患儿其呕吐、肢体抖动、抽搐、易惊以及肺炎发生率均高于20例CA16阳性患儿,其差异明显(P<0.05),具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 讨论

导致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多为肠道病毒71型(EV71)、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A组等,其中以EV71和CoxA16最为常见,且EV71则被学界公认为是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2]。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功能发育尚未健全,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与成人比较也相距甚远,这也可能是儿童易患手足口病以及重症手足口病发生率较高的主要因素[3]。

本组140例患儿中绝大多数为EV71型,其中肠道病毒阳性22例,EV71阳性44,柯萨奇A16阳性20例,肠道病毒十EV71阳性11例,阴性病例43例。经临床对症治疗后,均痊愈出院,其中123例患儿7d内出院(87.9%),17例于15d内出院(12.1%);无死亡病例。经本文研究发现,由EV71感染导致的手足口病患儿中,44例EV71阳性患儿其呕吐、肢体抖动、抽搐、易惊以及肺炎发生率均高于20例CA16阳性患儿,其差异明显(P<0.05);这也进一步说明,由EV71感染导致的手足口病患儿更易导致患儿病情恶化,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须提高警惕,密切观察患儿并发症发生的先兆,全面加强对患儿早期、正确治疗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医护人员还必须及时、有效地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患儿并发症的发生;以进一步降低病死率。

综上所述,恩施地区手足口病大多是EV71感染所致,且病情进展相对较快,在临床诊治过程中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同时,医护人员还必须密切观察患儿并发症发生的先兆,最大程度地减少患儿并发症的发生,这对降低后遗症发生率、病死率均具积极意义。

摘要:目的:旨对恩施地区手足口病临床特征以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笔者单位2013年1月2014年1月间收治的140例手足口病患儿为本文研究资料;采取咽拭子,肛拭子方法留取标本送检,利巴韦林、炎琥宁治疗。结果:140例患者中,肠道病毒阳性22例,EV71阳性44,柯萨奇A16阳性20例,肠道病毒+EV71阳性11例,阴性病例43例。经临床治疗后,140例患儿均痊愈,且无死亡病例。且44例EV71阳性患儿其呕吐、肢体抖动、抽搐、易惊以及肺炎发生率均高于20例CA16阳性患儿,其差异明显(P<0.05),具统计学意义。结论:恩施地区手足口月病大多是由EV71感染所致,且病情进展相对较快;对手足口病的及时诊断与施治是全面提升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EV71,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国英,李润青,张晓慧,等.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致手足口病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4B):1271-1272.

[2]牛文柯,林艺,丁淑军,等.山东省EV71和CoxA16所致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2,7(02):101-104.

手足口病临床诊疗分析 篇9

摘要:目的通过中、西医结合与单纯西医两种疗法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诊疗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确诊为手足口病患者2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西医结合组)和对照组(西医组),治疗组给予静脉滴注利巴韦林以及口服中药,对照组单纯给予静脉滴注利巴韦林。两组患者分别从总有效率、退热时间、口腔溃疡及皮疹消退时间等临床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5.65%,治疗组在退热时间、口腔溃疡及皮疹消退时间等临床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其临床效果确切, 副作用少, 安全系数较高等优势, 并且疗程短, 费用低, 与单纯的西医疗效相比,疗效显著, 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疗法;诊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123-02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1]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该病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症状。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我院率先展开常规西医疗法辅以口服中药的多种疗法相结合的诊疗思路,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确诊为手足口病患者2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西医结合组)和对照组(西医组),每组各115例;治疗组中,男性78例,女性37例,年龄<1岁4例, 岁1<78例<3岁, 3岁<31例<7岁, 2例> 7岁; 病程1—4天,平均(2.36±0.18)天,发热<38.5℃97 例、5例>38.5℃。对照组115例, 其中男80例,女35例; 年龄<1岁6例, 岁1<80例<3岁, 3岁<26例<7岁, 3例> 7岁; 发热发热<38.5℃ 95 例、7例>38.5℃。两组患儿手、足末端皮肤均可见红色疱疹, 口腔内有散在疱疹或溃疡。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史等临床数据比较,显著不显著(P > 0. 05), 具有可比性。对115例入院的手足口病患者进行了取血采样,并进行病毒分析,结果显示:柯萨奇16 型肠道病毒47 例; EV71 型肠道病毒52 例; 其它肠道病毒26 例。两组入选患儿均符合《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和《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中规定的手足口病例判定标准进行临床病例诊断。两组患儿均无心、肺衰竭、脑炎、 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静滴利巴韦林注射液( 广东三才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批号: H19999240)。10 mg/ ( kg.d),同时给予中药口服,按照中医辨证理论分别给予用药(用药剂量以4岁儿童为标准):①邪犯肺卫型:蝉衣4g,杏仁3g,柴胡4g,射干5g,马勃5g,黄芩4g,桂枝5g,甘草3g,金银花5g,蒲公英5g,连翘4g。②湿热困脾型:山药6g,败酱草4g,紫花地丁5g,茯苓5g,白术5g,金银花5g,赤芍5g,黄芩4g,藿香5g,佩兰4g,苍术4g,柴胡3g,茅根5g,甘草3g。③毒入营血型:牛黄5g,石菖蒲5g,金银花5g,冰片5g,水牛角4g,丹参5g,生荷叶5g,栀子5g。④痰湿阻肺型:麻黄4g,桂枝5g,紫苏5g,旋复花4g,杏仁3g,甘草4g,代赭石6g,姜半夏3g,砂仁4g,葶苈子4g,白果5g,桑白皮4g。⑤脾胃虚弱型:人参5g,苍白术各5g,茯苓4g,甘草4g,荆芥5g,白芷5g,神曲5g,麦芽5g,山药5g,苡仁8g。水煎服, 每日1 剂, 分3次服。复渣煎后外洗。

1.3诊断标准

1.3.1急性起病,高热两天后手、足、口腔、臀部及膝部等皮肤出现散在的疱疹、斑丘疹。

1.3.2伴随症状:部分患儿出现恶心, 呕吐、流涕, 咳嗽, 食欲不振等症状。

1.3.3病情严重的病例可累及出现神经系受损、呼吸及循环衰竭等急症表现。

1.3.4实验室检查:可伴有血白细胞明显增高、高血糖及脑脊液性状改变。

1.3.5辅助检查:、胸部X 线、脑电图等可有异常表现。

1.4疗效标准[2]

痊愈:体温降至正常,并且不在反复;疱疹、斑丘疹消退, 无新皮疹出现, 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好转:体温降至正常, 疱疹、斑丘疹消退, 口腔黏膜溃疡较前明显减轻但未全愈合, 精神可,纳差;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仍持续发热, 疱疹、斑丘疹批次出现, 口腔溃疡仍较严重, 精神差,无食欲。

2结果

2.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总有效率方面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治疗组与对照组在退热时间、口腔溃疡及皮疹消退时间等临床数据方面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总有效率方面比较n(%)

组别例数痊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11586(74.78%)27(23.48%)2(1.74%)98.26%对照组11578(67.83%)32(27.83%)5(4.35%)95.65%P值p<0.05P>0.05P>0.05p<0.05表2治疗组与对照组在退热时间、口腔溃疡及

皮疹消退时间等方面比较较( x± s ,d)

组别例数退热时间口腔溃疡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治疗组1152. 49± 0. 902. 88 ± 0. 212. 76 ± 0. 69对照组1153. 23 ± 0.823. 21 ± 0. 793. 70 ± 0. 59P值P>0.05P>0.05P>0.052.3不良反应

治疗组:腹泻2 例, 呕吐1 例,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2.61%。对照组:腹泻6 例, 呕吐4例,发热3例, 新增皮疹2例,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13.04%。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3讨论

对于该病的治疗,西医治疗的方法较为单一,一般轻症者可给与抗病毒、抗感染、全身支持治疗;重症患者还应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是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危重病人特别注意监测血压、血气分析及胸片。常用的抗病毒药物[3]有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等,它们作为高效广谱的抗病毒药物,具有明显缩短发热及皮损愈合时间,减轻口腔疱疹疼痛作用。 参考本次研究,纯西医治疗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5.65%。该疗法的不足之处为疗效不稳定,易反复且不良反应较多,本文分析得出,腹泻6 例, 呕吐4例,发热3例, 新增皮疹2例,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13.04%,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高于治疗组。

那么, 作为有悠久历史的祖国医学在其诊治、预防该病的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而更多的学者则是通过临床实验, 用疗效来证明了中医确实能对手足口病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比如, 张闻[4]通过研究发现, 中西药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相同, 但中药的副反应发生率要低很多。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 中西药结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不但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 而且中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低很多,参考本文得知,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2.61%,明显低于对照组。一般来讲[5], 中医用药以脏腑辨证为纲,治疗上以清热祛湿解毒为原则。轻证宣肺解表,清热化湿; 重证宜分清湿重、热重。偏湿盛者, 治以利湿化湿为主, 佐以清热解毒, 但祛湿不可太过, 以防伤阴耗液, 化燥生风; 偏热重者, 虽以寒凉清热解毒之品为主, 也应中病即止, 不可过剂, 以免损伤脾胃, 引邪深入。

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可以发挥其优势互补,具有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少,疗程短, 较纯西医的疗法优势明显, 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振读,何志远,神周,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手足口病120例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4):116-117.

[2]张晓.小儿手足口病综合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4):26-28.1673-5110.2011.04.014.

[3]杨梅青.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J].中国农村卫生,2012,(z2):385-386.

[4]刘志强.手足口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河北医药,2010,32(5):608. 1002-7386.2010.05.055.

[5]张国梁,颜鹏飞,陈必全等.不同疗法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837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杂志,2012,53(5):395-398,402.

手足口病150例临床分析 篇10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多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 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皮肤黏膜皮疹、疱疹、溃疡为特征, 个别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脊髓膜炎、脑炎等并发症, 导致死亡[1]。为进一步了解该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 现将我院自2008年5月-2009年8月诊治的150例手足口病进行总结分析, 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50例均符合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2008年版) 的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85例, 女65例;年龄5个月~9岁;5岁以下儿童有141例 (94%) ;5个月~3岁114例 (76%) 。均为住院病例, 3~9d治愈, 未见重症病例。

1.2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2~7d。多数突然起病, 以发热和皮疹为主要表现, 可伴有拒食、流涎、咳嗽、哭闹不安、呕吐、腹泻、虚脱无力等症状;发热多发生在皮疹出现之前, 热型不规则, 热程长短不一。皮疹在发病当天或第2天出现, 无痒感, 部位为手指或足趾掌面、指甲周围或足跟边缘、口腔黏膜、肛周、膝部, 口腔黏膜出疹比较早, 起初为粟样斑丘疹或水疱, 周围有红晕, 伴咽痛、流涎、哭闹不安等表现, 手、足等远端部的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或疱疹, 斑丘疹3~5d红变暗, 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突起, 内有少量液体, 常呈珠白色, 1周左右干涸结痂, 呈褐色结痂, 脱痂后无瘢痕及色素沉着;口腔黏膜病变表现为口腔黏膜充血、小水疱、溃疡, 触之疼痛, 张口困难, 饮食受限。病变主要分布在唇、齿龈、咽部、硬腭、颊黏膜, 初为小水疱, 周围绕以红晕, 1~2d后破溃形成溃疡, 3~7d愈合。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可仅仅表现为皮疹或口腔内疱疹。

1.3 辅助检查

150例患者均常规行血糖、血尿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X线胸片等检查, 其中62例白细胞轻度升高, 19例白细胞减少, 10例血小板轻度轻少, 34例心肌酶轻度升高, 57例X线胸片提示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 2例大便常规潜血阳性 (+) , 6例转氨酶轻度异常 (均为高热病例) , 血糖、肾功能、电解质、小便常规均未见异常。所有病例均未行病毒分离。

1.4 治疗及转归

150例均常规给予利巴韦林10mg·kg-1·d-1、炎琥宁10mg·kg-1·d-1、维生素C等治疗, 对白细胞升高者给予青霉素抗感染, 心肌酶升高者给予果糖营养心肌, 高热者给予布洛芬糖浆退热并补充必要的水电解质等治疗。所有患儿均在3~9d治愈, 治疗期间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2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 自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以来, 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德国、日本等均有该病流行, 并证实病原有肠道病毒71型 (EV71) , 柯萨奇病毒 (CoxV) A型4、5、9、10、16型和B型2、5型, 埃可病毒 (ECHOV) , 其他肠道病毒等20余种, 其中以EV71, 柯萨奇病毒CoxA16最常见[2]。患儿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经粪口传播或经呼吸道飞沫或密切接触传播, 传染性强, 5岁以下儿童免疫力低下为主要发病人群, 一般无明显的地区性, 好发于夏秋季, 其中EV71引起的重型多见。流行其间常发生在托幼机构和儿童较多的家庭中。有时可在短期内造成较大范内的流行。

我院诊治的150例患儿, 5岁以下有141例占全部病例的94%, 对血白细胞升高者或心肌酶轻度异常或X线胸片提示支气管炎者, 经适当的对症处理后, 病情都逐渐好转, 未出现重症病例。临床以手、足、口腔、肛周、膝部疱疹和口痛为特征, 伴以突起的发热、流涎、拒食等, 可自愈, 不留瘢痕, 少数患者并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

一般认为病毒从呼吸道和消化道侵入, 在局部黏膜上皮细胞或局部淋巴组织中增殖, 并从口咽部分泌物或粪便中排出。同时病毒侵入局部淋巴结, 由此进入血循环, 引起病毒血症, 最终病毒随血流播散至全身各器官, 如皮肤黏膜、中枢神经系统、心、肝、脾、肺等处, 并进一步繁殖并引起病变。该病无特效治疗, 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且大多为轻型, 预后良好, 少数患者, 尤其是EV71感染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和心肌炎等, 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 可因心肺功能衰竭或急性呼吸道水肿而死亡[3]。

参考文献

[1]李兰娟.手足口病[M].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 2008:1-39.

[2]赵顺英, 李兴旺, 江载芳.关注小儿重症肠道病毒71型感染[J].中华儿科杂志, 2008, 46 (6) :401.

上一篇:完全探究下一篇:绿色生态住宅建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