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型儿童手足口病

2024-05-28

普通型儿童手足口病(共10篇)

普通型儿童手足口病 篇1

手足口病为全球性传染病, 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 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 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是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A组16, 4, 5, 7, 9, 10型, B组2, 5, 13型, 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 其中以EV71及柯萨奇病毒A 16多见。手足口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 主要症状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斑丘疹。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笔者应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联合利巴韦林喷剂治疗儿童手足口病普通型98例, 取得良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所选98例病例, 均为本人在儿科门急诊诊治的手足口病确诊病例, 均为发病初期就诊, 均有手、足、口腔疱疹, 其诊断符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手足口病普通型诊断标准[1]。男60例, 女38例, 年龄<3岁39例, 年龄>3岁59例。98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49例, 年龄6个月~8岁, 男31例, 女18例, 对照组49例年龄1~6岁, 男29例, 女20例。两组在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治疗组予口服蒲地蓝消炎口服液 (江苏济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10mL/支) , 5~10mL/次, 3次/天, 同时使用利巴韦林喷剂 (上海信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10.5g/支) , 向口腔溃疡处喷洒药液, 每日5次, 连用5~7d。

1.2.2对照组用利巴韦林喷剂 (上海信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10.5g/支) , 向口腔溃疡处喷洒药液, 每日5次, 连用5~7d。

两组均于就诊第1天开始用药, 并予相同的对症治疗, 发热的患儿予退热处理, 以物理降温为主, 体温>38.5℃者予退热药处理, 酌情使用抗生素。两组均以3d为1疗程, 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2 疗效标准与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制定。显效:体温恢复正常, 疱疹干燥结痂无渗液;好转:体温下降在37.5℃以下, 疱疹大部分干燥结痂可见少许疱疹存在;无效:体温无明显改变, 疱疹较前可略有减少。

2.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3例患儿有腹泻, 2例患儿呕吐;对照组2例患儿腹泻, 2例患儿呕吐,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且均为轻度, 经对症治疗均缓解或消失。

2.4 所有病例无死亡病例, 无1例转为重型及危重型。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 尤以<3岁儿童发病率最高, 笔者所诊疗的手足口病患儿>3岁的多, 考虑与所在地区幼儿园老师每天晨检有关。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预后差, 但临床上绝大多数为手足口病普通型, 不合并神经系统及呼吸系统并发症, 大多只需门诊诊疗, 而且预后好。

目前尚无针对手足口病的疫苗及特效治疗药物, 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 大多使用抗病毒药和中成药。利巴韦林喷剂可喷入鼻腔和咽喉, 经黏膜吸收后进入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迅速磷酸化, 其产物为病毒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 损害病毒RNA或蛋白合成, 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发挥抗病毒作用。而且无明显副作用。手足口病中医属“温病”、“时疫”范畴, 属实证、热证。治疗以清热解毒、利湿透疹为主要方法。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中蒲公英消肿散积, 苦地丁凉血消肿, 板蓝根凉血利咽, 黄芩泻火燥湿, 四药同用, 清热解毒, 凉血利湿, 使表里之邪透泄而愈。现代中药学研究发现, 蒲公英中含有蒲公英甾醇、豆甾醇等, 具有抗病毒及抗炎作用;苦地丁含有苦地丁素、香豆精等, 具有抗炎、镇痛作用;黄芩与板蓝根被称为经典的抗病毒中药, 黄芩含有黄芩甙、黄芩甙元等, 具有抗炎解热作用;板蓝根中含有靛苷、β-谷甾醇等, 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当然,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口味较苦, 部分患儿口服依从性差, 希望制药公司能改进药剂的口味, 更适合儿童使用。经过临床观察, 对于儿童手足口病普通型患儿, 口服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同时使用利巴韦林喷剂喷咽, 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利巴韦林喷剂喷咽, 而且未见明显副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S].2010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78.

普通型儿童手足口病 篇2

一、消毒隔离

首先应将患儿与健康儿隔离。患儿应留在家中,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及水泡结痂。一般需隔离2周。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一般常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及煮沸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暴晒。患儿的粪便需经含氯的消毒剂消毒2小时后倾倒。

二、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患儿居室内应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每日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乳酸的用量,按每10平方米的房间2ml计算,加入适量水中,加热蒸发,使乳酸细雾散于空气中。

居室内应避免人员过多,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三、休息及饮食

患儿一周内应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故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口腔有糜烂时可以吃一些流质食物。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四、口腔护理

应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继发感染,每次餐后应用温水漱口,口腔有糜烂时可涂金霉素、鱼肝油,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

五、皮疹的护理

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应宽大、柔软,经常更换。床铺应平整干燥。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婴儿,应随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疱疹破裂者,局部可涂擦1%龙胆紫或抗菌素软膏。

六、发热的护理

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等度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患儿多饮水,如体温超过38.5℃,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剂。

七、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普通型儿童手足口病 篇3

【摘要】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联合中药外洗剂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7例普通型手足口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4例采用热毒宁注射液联合中药外洗剂治疗;对照组43例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平均留观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临床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热毒宁联合中药外洗剂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疗效显著,患者依从性高,无明顯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手足口病;热毒宁;五味消毒饮;外洗

【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7-0109-02

手足口病(HFMD)是学龄前儿童夏季好发的急性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近年以CoxA16、EV71感染多见,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为其主要症状[1]。部分患儿短时间内出现神经系统、心肺功能障碍,演变为危重症,乃至死亡。2008年国家卫计委把该病列为丙类传染病管理,近年来在我国呈区域性爆发流行。笔者采用热毒宁注射液联合中药外洗剂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44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至10月我院收治的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87例,均符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中的诊断标准[2]。排除水痘、风疹、口蹄疫等。其中男50例,女37例,所有患儿均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37.5~39.8℃,手足斑丘疹发生率100%,部分患儿伴有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少数患儿并发支气管炎症。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男性25例,女性19例,年龄3个月至6.8岁,平均2.46岁,平均病程1.40d,CRP为(10.1010±10.3289)mg/L;对照组43例,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9个月~5.6岁,平均2.50岁,平均病程1.50d,CRP为(10.2088±10.2646)mg/L。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C-反应蛋白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严格按照丙类传染病管理,对监护人健康宣教,予皮肤、饮食等辨证施护,常规对症支持,伴有口腔黏膜疱疹者,予西瓜霜喷剂联合亚叶酸钙喷涂患处,并发细菌感染者加用相关抗生素。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热毒宁注射液(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50217)0.5~0.8ml/(kg·d),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100ml稀释后静脉缓慢滴注,每天1次;中药外洗方剂由五味消毒饮加味组成(中药饮片由广西柳州百草堂药业有限公司提供):两面针、广藿香、野菊花、金银花、连翘、大青叶、紫花地丁、香薷、薄荷各15g、荆芥10g。水煎适量微温泡洗,每天2次。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15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50ml中静滴,每天1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组退热时间、口腔疱疹或溃疡愈合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平均留观时间及临床疗效。

1.4 疗效判定标准[3] 显效:72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口腔溃疡愈合良好,皮疹消退,饮食恢复正常,正常玩耍;有效:72小时后,体温恢复正常,口腔溃疡症状减轻,皮疹部分消退;无效:72小时后,体温仍没有控制,口腔溃疡症状无明显好转,皮疹消退不明显。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3.0 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两组口腔疱疹或溃疡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退热及皮疹消退时间、平均留观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两组均未见药物性皮疹、过敏性休克、腹泻呕吐等不良反应。无效患儿中多因并发支气管炎症,经抗生素治疗后告愈。两组皆无患者转为重症。

3 讨论

手足口病属中医学“温病”、“时疫”范畴,其基本病因为外感时邪疫毒,内伤湿热,发于心脾,扰动肝风,与肺、胃有关[4],邪在肺卫,多为轻症,属普通型;邪犯营血,多为重症,易发变证,易致死亡。普通型以解表清热,祛湿解毒为治疗原则。

热毒宁注射液由青蒿、金银花、栀子组成,青蒿性寒微辛,有解表清热之功;金银花性味甘寒,归肺、心、胃经,功专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栀子性味苦寒,归心、肝、肺、胃、三焦经,功专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诸药合用,既能使风热之邪从表透解,又能使热毒邪气从内清泄。药理研究发现[5],该药所含成分具有较强抑制细菌、抗流感病毒,提高机体细胞免疫,有明显的抑制炎症及解热作用,部分提取物能使正常动物的体温下降,作用显著而持久,并有一定的镇静、抗惊厥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热毒宁能够有效对包括 EV71具有抑制及灭活作用[6]。而其退热作用与能抑制致热动物模型脑脊液和血浆中环腺苷酸 (CAMP) 的升高及血浆中内生致热源白细胞介素-1(IL-1) 的升高有关,这也是利巴韦林所不具有的。中药外洗剂由五味消毒饮加味,五味消毒饮出自《医宗金鉴》,有清热解毒、消散疔疮之功,佐与连翘、薄荷、香薷、藿香、两面针、大青叶、荆芥等轻宣透邪、芳香化浊、凉血解毒之品,以增强原方解毒消斑作用 [6]。

本研究表明应用热毒宁联合中药外洗,在口腔疱疹或溃疡愈合时间两组间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罗试计[7]等研究发现,西瓜霜喷剂联合亚叶酸钙喷涂口腔疱疹或溃疡,疱疹或溃疡愈合时间明显优于不用或单用西瓜霜喷剂,这与两者联合应用,使药物直达病所发挥作用,共同促进溃疡愈合有关。而在退热、皮疹消退时间、平均留观时间及临床有效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除了与热毒宁对EV71具有抑制、灭活作用,包括抑制致热源因子(CAMP,IL-1)有关外,可能还与中药的内外并用、共同药效有关。热毒宁静脉给药,内能清热解毒;中药外洗,能透邪达表,使湿热疫毒表里双解。现代药效研究证实,外洗方中的多味药物,均有较广的抗病毒、抗菌及提高机体免疫力作用。再者,相对于口服药物的肝脏首过效应,外洗有利于药物直达病所,邪从外解,更能排解患儿拒药难题,依从性高。

综上所述,热毒宁注射液联合中药外洗剂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两者内治外用,相辅相成,疗效显著,而且患者依从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7-8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S].2010:4.

[3] 李 瑛.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05(2):80-82.

[4] 胡 燕,王孟清.小儿手足口病中医证候特征及演变规律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1):29-31.

[5] 黄兆胜.中药学[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4,87,128.

[6] 谭 涛,秦宗会,谭 蓉.青蒿类药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09,18(3):63-64.

[7] 罗试计,王国桢,李世够,等.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儿童手足口病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14,32(8):95-97.

普通型儿童手足口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6月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普通型HFMD患儿100例。纳入标准:符合HFMD诊断标准的患儿;中医辨证分型为普通型患儿;年龄6个月~6岁患儿;发病1~5 d患儿;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发病迅速,危重症患儿;伴有肝肾功能障碍的患儿;过敏体质患儿,尤其是对中药过敏的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9个月~6岁,平均(4.34±1.27)岁;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10个月~6岁,平均(4.57±1.69)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清热透疹方治疗,清热透疹方主要包括:连翘、金银花、玄参、淡竹叶、薏苡仁、甘草、地黄、黄芩、石膏,方药均有我院中药房应用煎药机统一煎制,剂量视患儿提质量及症状而定,3次/d,口服。对照组患儿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3063)治疗,治疗方法:将10~15 mg/kg的利巴韦林溶于10%的葡萄糖注射液或者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 d。

1.3 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

观察两组患儿皮疹消退时间、发热消退时间、心肌酶恢复时间、白细胞恢复时间、胸片吸收时间;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血清心肌酶谱,如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羟丁酸脱氢酶(HBDH)的变化;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其中临床疗效的判断标准为:治疗6 d内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为痊愈;6 d内患儿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显著缓解为有效;治疗6 d内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没有好转,甚至加重为无效[12]。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显著上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14.613,*P<0.01

2.2 两组患儿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消退时间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皮疹消退时间、发热消退时间、心肌酶恢复时间、白细胞恢复时间、胸片吸收时间均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儿次要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咳嗽消退时间、呕吐消退时间及大便干结消退时间均显著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心肌损伤情况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儿LDH、CK、CK-MB及HBNH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的LDH、CK、CK-MB及HBNH水平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心肌损伤情况也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LDH:乳酸脱氢酶;CK:肌酸激酶;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HBDH:羟丁酸脱氢酶

2.5 安全性

观察组患儿无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患儿出现1例中性粒细胞减少,在停药后恢复,对治疗无影响。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HFMD的传染源为隐性感染者和现症患者,主要是通过人群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患者在感染肠道病毒71型后,发病时多以发热症状为主,体温一般在38℃左右,同时在手足口及臀部会有皮疹或者在口腔出现黏膜斑疱疹。少数患者在感染早期会有咳嗽等症状,在发热1~2 d后会出现皮疹,常见于足底进而手掌,也有部分会在臀部[14,15,16,17]。对于不发热,至出现皮疹或者疱疹性咽峡炎的患儿一般病情较轻。对于HFMD的大多数患儿能够在1周内恢复。

HFMD在中医属“时疫”“湿温”等范畴。湿热病毒为其病因,多因外受时邪,内蕴湿热,留于脾、肺、心三经所致[18,19]。外邪自患儿口鼻侵入,侵袭脾、肺二经,而肺主皮毛,因此在患病初期多存在肺卫症状,入流涕、发热、咳嗽等;脾主四肢,于口开窍,手足口受邪后生水疱,口舌生溃疡、疱疹;如果毒热内盛,则症状加重,会出现神昏、壮热、抽搐等症状[20,21]。普通型HFMD根据中医辨证可分为肺胃热炽型、邪犯肺卫型、湿热交阻型、气营两燔型、肺胃阴伤型、心脾积热型[22]。由于证型的不同,治疗方法也各异。肺胃热炽型治疗主要以泄热解毒、辛寒清气为主;邪犯肺卫型主要以清热解毒,辛凉透表为主;湿热交阻型以清热解毒、利湿化浊为主;气营两燔型主要以凉血、清营、解毒为主;肺胃阴伤型主要以和胃降逆、养阴清肺为主;心脾积热型主要以降火解毒、清心泻脾为主。

本组研究中对于普通型HFMD患儿应用清热透疹方治疗,方中包括连翘、金银花、玄参、淡竹叶、薏苡仁、甘草、地黄、黄芩、石膏等药材,全方以连翘、金银花清热解毒为君药,黄芩、薏苡仁清热利湿为臣药,玄参、淡竹叶、地黄、石膏清热凉血为佐药,甘草为使药。诸药合用,能够起到解毒透疹、疏风清热、健脾祛湿的功效,是热毒得泻,邪有所出。由于小儿的生理特点为形气未充、脏腑娇嫩,五脏六腑的功能均存在不足,特别以脾、肺、肾三脏较为突出。脾是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运水谷精微,小儿纳运力弱、脾常不足,针对小儿生理特点,应给以健脾助运之药。连翘、金银花、玄参、淡竹叶、薏苡仁、甘草、地黄、黄芩、石膏均具有抗病毒的药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清热透疹方治疗普通型HFMD效果显著,在对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消退时间的分析中发现,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皮疹消退时间、发热消退时间、心肌酶恢复时间、白细胞恢复时间、胸片吸收时间均显著缩短,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咳嗽消退时间、呕吐消退时间及大便干结消退时间均显著缩短,说明清热透疹方能加快缓解患者症状,减轻患儿痛苦,并间接减轻患儿家庭经济负担,使患儿早日康复。此外,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儿LDH、CK、CK-MB及HBNH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的LDH、CK、CK-MB及HBNH水平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心肌损伤情况也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说明了清热透疹方能改善患儿心肌损伤状况。在对两组患儿的安全性分析中发现,观察组无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出现1例中性粒细胞减少,但停药后恢复,提示治疗的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清热透疹方用于治疗普通型HFMD具有显著的效果,能快速缓解患儿症状,安全性高,使患儿早日康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清热透疹方应用于普通型手足口病(HFMD)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6月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普通型HFMD患儿10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清热透疹方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主要临床体征和症状消退时间;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心肌损伤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为82%,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皮疹消退时间、发热消退时间、心肌酶恢复时间、白细胞恢复时间、胸片吸收时间均显著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咳嗽消退时间、呕吐消退时间及大便干结消退时间均显著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儿LDH、CK、CK-MB及HBNH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心肌损伤情况也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热透疹方用于治疗普通型HFMD具有显著的效果,能快速缓解患儿症状,安全性高,使患儿早日康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

手足口病:3岁以下儿童最易感染 篇5

刘老师在一家农村幼儿园里当老师。前几天,幼儿园的一位小朋友胜利不想吃饭,还嚷嚷着说嘴疼。刘老师掰开孩子的嘴,只见口腔、唇黏膜上长了小米粒大小的疱,有的小疱还形成小的浅溃疡。刘老师心想,孩子大概是“上火”了,就给胜利多喝水,没想到孩子喝水时也喊嘴痛。刘老师就让胜利妈妈带他去医院看病。

胜利的病还没好,幼儿园的另一位小朋友晓华嘴里也长了小疱疹,还有大强和英儿,不过大强的小疱疹不是长在嘴里,而是长在手掌、脚底的外缘,英儿的小疱疹则长在手掌心和足底,以及手指和脚趾的侧面。刘老师害怕病孩越传越多,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自己哪能负起这个责任?于是,她立即向当地卫生院报告,让家长带有病的孩子去医院就诊,并嘱咐他们这几天不要来幼儿园。

说来也真怪,自从让4个生病孩子回家,其他孩子就再没有发病。而且生病的几个孩子,过了一周时间,一个一个都好了。这是什么“怪病”?让刘老师犯了难。后来,还是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派来的医生揭开了“谜团”,原来孩子们患的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婴幼儿常见传染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柯萨奇A16型,肠道病毒71型最常见。主要传播方式是“粪一口”途径和呼吸道及接触患儿皮肤黏膜疱疹液而感染。患儿的口水飞沫、玩过的玩具均带有病毒,可传染其他小孩。手足口病多发生在春末夏初,传染性很强,常造成流行,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以3岁以下的婴幼儿多见,是托儿所、幼儿园较常见的一种疾病。

通常,从感染到出现症状(即潜伏期)为3~7无大多数患儿的症状很轻微。发病初期出现低热、不适、食欲减退,并伴有咽痛等类似感冒症状。2天后,患儿皮肤及黏膜开始出现皮疹或小疱疹。皮疹部位多在手掌及足底,偶尔也可在肛周出现米粒大小的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较少不痒。经过3~5天后,疱内液体逐渐被吸收,水疱缩小、干燥至脱落。还有的患儿有发热,口腔内的颊黏膜,口唇内缘,甚至舌头、软腭等处,出现小米粒大小的水疱,破溃以后形成浅的溃疡,非常疼痛,常常影响患儿进食或饮水。

手足口病病程约1周,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不会留下后遗症。仅少数患儿可并发感染性脑膜炎、肺水肿、呼吸衰竭等,不及时治疗可死亡,所以患病后家长不能掉以轻心。

手足口病——5~7月是高峰!

普通型儿童手足口病 篇6

关键词:热毒宁注射液,手足口病,治疗效果

手足口病是一种多见于儿童及婴幼儿的急性传染性疾病, 主要特征为在手、足、臀部以及口腔黏膜出现斑丘疹或疱疹, 多由病毒所致[1], 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目前尚无治疗该病的特效药物, 多以抗病毒为主。为了寻找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的有效的方法, 为探讨热毒宁注射液对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治疗的效果, 该院对2010年8月—2012年8月收治患儿152例在使用热毒宁注射液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对患儿进行治疗, 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152例,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76例。研究组男41例, 女35例, 年龄2个月~7岁, 平均 (4.9±0.8) 岁;对照组男40例, 女36例, 年龄4个月~8岁, 平均 (5.1±1.6) 岁。所有患儿均以发热, 手足口疹为主要临床表现, 排除心肌炎等并发症病例。

1.2 病例排除标准

(1) 患儿合并严重原发疾病 (如心、肝、肾等系统疾病) 、有药物过敏及皮肤病史; (2) 患儿病情严重, 并发了脑膜炎、脑炎、心肌炎、肌肉麻痹、肺炎等。 (3) 未能完成研究周期及依从性差者。

1.3 方法

两组西医一般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具体为:使用利巴韦林注射液静脉滴注, 对感染明显的患儿进行抗炎治疗, 对发热患儿及时退热, 并补充维生素。同时对研究组的患儿使用热毒宁液进行滴注。所有药物的使用剂量均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而定。对比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及皮疹或疱疹消退的平均时间。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的48 h内无发热及皮疹、疱疹。有效:治疗后的72 h内体温恢复并维持正常, 皮疹或疱疹未完全消退。无效治疗72 h后体温无降低, 皮疹或疱疹无消退[2]。总有效=显效+有效。

1.5 统计方法

该研究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器V1.61进行分析, 进行χ2检验, 均数资料经简明统计学处理器2.0进行分析, 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

研究组中显效38例, 有效34例, 无效4例, 临床总有效率94.74%;对照组中显效33例, 有效31例, 无效12例, 临床总有效率84.21%,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皮疹或疱疹消退时间

研究组皮疹或疱疹消退的平均时间为 (6.05±1.22) d, 对照组皮疹或疱疹消退的平均时间为 (7.16±2.09) d, 研究组皮疹或疱疹消退时间早于对照组, 两组皮疹或疱疹消退的时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疾病, 轻症较易治愈, 几乎不留后遗症;重症患者常出现脑炎、肺水肿等并发症[2], 也是导致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该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等肠道病毒所致, 潜伏期较短, 临床治疗主要以抗病毒为主, 效果局限。热毒宁注射液主要由青蒿、银花、栀子组成。青蒿具有较强的退热之功, 经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3], 青蒿有较强的抗内毒素和增加机体免疫的功效, 能在对该病进行治疗的同时增加患儿的抵抗力;银花清热解毒的效果较好, 其内含有的草黄素、皂苷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能有效的抑制肠道病毒的活性, 增加细胞的吞噬功能;栀子主要作用为清火, 能抑制中枢系统, 减轻患儿的发热症状。3种药组合, 不但能对手足口 (病) 的病毒产生抑制, 还能有效的增加患儿的抵抗力。TNF-α是细胞因子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 具有较强的神经毒性, 根据临床资料显示[4], TNF-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手足口病的发病, 而热毒宁注射液能有效的降低TNF-α的水平, TNF-α水平降低后, 机体抵抗能力也随之提升;IL-18是巨噬细胞分泌的重要因子, 能诱导细胞产生INF-γ, 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 增强对病毒的清除。病毒能够诱导患儿产生IL-18及INF-γ, 两者共同维持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 而热毒宁注射液能使IL-18水平恢复至正常[4]。故说明热毒宁注射液对病毒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 达到减轻机体炎性反应的目的。研究表明, 研究组应用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74%, 对照组为84.21%, 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热毒宁注射液对普通型手足口病临床疗效较好。同时研究组的手足口病皮疹或疱疹消退的时间为 (6.05±1.22) d;对照组 (7.16±2.09) d, 研究组皮疹或疱疹消退时间早于对照组, 故可以认为热毒宁注射液可促进手足口病的皮疹或疱疹消退。通过以上的研究, 该院认为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值得推荐应用。

参考文献

[1]蓝如料, 卢国琇.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12) :77-78.

[2]朱崇峰, 曹亚芹, 马振林.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患儿256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2 (33) :132-133.

[3]Mao LX, Wu B, Bao WX, et a1.Epidemiology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and genotype characterization of emerovirus71in Jiangsu, China[J].Clin Virol, 2010, 49 (2) :100-104.

[4]肖献洪, 林秉滔, 艾志文.中药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 2012, 40 (3) :166-167.

普通型儿童手足口病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诊断标准参照《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年版) 》[1]。纳入研究病例标准: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标准中普通型;发热和出现皮疹症状时间≤48h;年龄1~5岁。排除病例:合并其他器官严重原发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血液系统疾病等患儿;有热毒宁注射液过敏者;入组前没有应用过热毒宁注射液或其他抗病毒药物。作者按照以上标准和条件收集了2010年4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普通手足口病患儿120例, 其中, 男68例, 女 52例;都有口腔黏膜疱疹和溃疡, 同时手、足和臀部斑丘疹、疱疹, 疱内少量液体;均有不同程度发热, 38℃以下46例, 38~39℃58例, 39℃以上16例。起病时间均为1d左右。将120例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热毒宁注射液治疗组 (治疗组) 60例, 利巴韦林针治疗组 (对照组) 60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见表1) 。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热毒宁注射液, 1~3岁0.6ml/ (kg·d) , 3~5岁0.8ml/ (kg·d) ,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溶液100~150ml中缓慢静脉滴注, 1次/d, 疗程3~5d。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 10~15mg/ (kg·d)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150ml中缓慢静脉滴注, 1次/d, 疗程亦为3~5d。两组患儿均予口腔护理、皮肤清洁, 腋温≥38.5℃予布洛芬口服退热;对伴有下呼吸道感染、WBC增高者予相同敏感抗生素治疗;口腔疼痛不能进食者, 予能量合剂补液支持治疗。

1.3 疗效判定

按用药后观察体温下降时间和皮疹消退时间来作为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用药2d内体温降至正常, 4d内皮疹全部干燥结痂, 且无新皮疹出现;有效:用药3d内体温降正常, 5d内皮疹全部干燥结痂, 且无新皮疹出现;无效:用药4d后体温才降正常, 6d后皮疹才全部干燥结痂, 或有新皮疹出现。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本组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比较

治疗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

2.3 其他

治疗期间两组患儿均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s, d)

3 讨论

小儿手足口病是1957年在新西兰发现的一种新型传染病, 发病患儿表现为手掌、足心以及口腔黏膜水疱疹为特征[2]。手足口病多数由萨奇病毒和肠道病毒引起, 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也可通过物、玩具、衣服等通过消化道间接传播[3]。近几年来, 我国多次爆发手足口病疫情, 手足口病的治疗与防控已成为了一项公共卫生问题。祖国医学认为手足口病属于“口疮”、“湿温”、“时疫”等范畴, 其发病原因是外感湿热疫毒, 当疫毒湿热之邪伤及肺脾两脏时, 造成肺卫失和或毒邪蓄积于脾, 则患儿口腔黏膜、手掌足心以及臀部出现小米粒大小小疱疹或红色丘疹[4]。故治疗当以清热解毒除湿药剂为主。热毒宁注射液是由金银花、青蒿、栀子三味药材提炼面成的中药制剂, 具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的功效[5]。研究表明, 青蒿为菊科植物, 用于解暑、退热、凉血、截症等具有免疫抑制和细胞免疫促进作用[6], 还具有抗病毒、抗疟、抗寄生虫、抗真菌、抗卡氏 肺 孢 子虫肺炎等作用[7];金银花主要含绿原酸、黄酮及挥发油, 具有清热解毒、抗炎、免疫调节、增强抗感染等作用[8], 还具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对流感病毒、鼻病毒、疱疹病毒等多种病毒增多有抑制作用, 对柯萨奇病毒及埃可病毒也具有细胞外抑制作用[9];栀子含有熊果酸, 具有镇静、降温作用、抗微生物作用, 对肝脏、脑组织、胰腺细胞的保护作用, 还有调节胃肠功能, 增加内脏血流量, 修复软组织损伤, 以及解热、镇静、抗病毒等作用[10]。本研究结果显示, 应用热毒宁注射液的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利巴韦林注射液对照组, 并且退热退疹时间均低于利巴韦林注射液对照组, 与文献报道一致[11]。

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 患儿发热、皮疹时间明显缩短, 疗效显著, 且未出现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观察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 对120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给予热毒宁注射液, 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结果 治疗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疗效好、安全。

普通型儿童手足口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10月我院手足口病门诊确诊的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132例, 脱落10例, 2例转化为重症退出, 最终纳入病例120例。男66例, 女54例, 年龄1~8 (3.12±1.20) 岁;病程4~48 (28.26±10.82) h。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利巴韦林颗粒口服, 10~15mg·kg-1·d-1, 分3次服用。疗程5~7d。对于体温≤38.5℃的患儿采用物理降温, 包括温水浴或退热贴;体温>38.5℃的患儿予布洛芬混悬液口服药物降温, 每次5~10mg/kg, 必要时每6~8小时可重复使用, 每24小时用量应≤4次。此外予对症治疗:口服Vit B、Vit C并予口腔及皮肤护理。观察组予患儿馥感啉口服液口服:1~5岁每次10ml, 每天3次;6~8岁每次10ml, 每天4次。疗程5~7d。其余治疗措施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临床效果、体温恢复时间、皮疹消退时间、T淋巴细胞亚群及安全性和重症转化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2]

(1) 显效:用药1~3d体温降至正常, 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 (2) 显效:用药3~5d体温降至正常, 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 (3) 无效:用药5~7d仍有发热, 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好转或加重。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3%,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7455, P>0.05) 。见表1。

2.2 体温恢复与皮疹消退时间

观察组体温恢复时间 (30.24±18.29) h短于对照组的 (43.51±20.07) h,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7854, P=0.0002) 。观察组皮疹消退时间 (128.34±21.56) h亦短于对照组的 (140.23±17.85) h,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2904, P<0.01) 。

2.3 T淋巴细胞亚群

治疗前2组血清CD3+、CD4+、CD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2组血清CD3+、CD4+、CD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2.4 不良反应

2组均无皮疹、呕吐及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 无重症转化事件。但馥感啉口服液口味好, 患儿可耐受, 依从性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手足口病属小儿常见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以柯萨奇病毒A16和肠道病毒71型多见, 发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广、病情发展迅速等特点[3]。普通型手足口病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 应注意隔离, 避免交叉感染,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疫苗或特异性治疗手段[4]。

利巴韦林属广谱抗病毒药, 对DNA和RNA病毒均有效。该药物进入病毒感染的细胞后迅速磷酸化, 抑制肌苷单磷酸脱氢酶活性, 影响鸟苷酸合成, 抑制病毒RNA和蛋白质合成, 阻止病毒复制与传播[5]。但因其存在溶血性贫血、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 使该药临床应用受到限制。馥感啉口服液具有清热解毒、止咳平喘、益气疏表之功效。临床用于小儿气虚感冒所引起的发热、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本研究结果显示, 2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 但观察组体温恢复时间与皮疹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2组均无皮疹、呕吐及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 无重症转化事件发生。

综上所述, 馥感啉口服液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临床效果显著, 能有效缩短患儿体温恢复与皮疹消退时间, 且药物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年版) [J].国际呼吸杂志, 2010, 30 (24) :1473-1475.

[2]赵成松, 赵顺英.手足口病的流行概况和应对策略[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9, 24 (6) :419-421.

[3]吕崇江, 黄丽.痰热清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普通型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 (2) :229.

[4]王雪峰.手足口病的中医药预防与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9, 24 (6) :421-423.

儿童手足口病诊治体会 篇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2例患者中男18例, 女24例;年龄10个月~12周岁, 其中12岁2例, 3岁~6岁22例, <3岁18例;单纯手足口病39例, 合并病毒性脑炎2例, 高热惊厥1例。

1.2 实验室检查

42例中, 30例白细胞4×109~10×109/L, 12例白细胞11×109~25×109/L,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增高。

1.3 治疗

加强护理, 注意消毒、隔离, 给予降温、抗病毒治疗, 有继发细菌感染的加用抗生素, 有抽搐的镇静止惊, 有头痛、呕吐的降颅压限入量加用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经治疗5 d~7 d, 均临床治愈出院。

2 讨论

2.1 病因

大多由柯萨奇病毒A16型引起, 也可由A5、A10及肠道病毒V71型引起。主要表现为发热, 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斑丘疹, 口腔溃疡、口痛、流涎等临床表现。

2.2 诊断

据患儿症状再结合皮疹为斑丘疹后转为疱疹, 呈圆形或椭圆形, 直径3 mm~7 mm, 质较硬偶伴痒的特点及分布范围可确诊。

2.3 治疗

加强护理, 高热患儿给予解热镇痛药物降温, 抗炎抗病毒治疗, 常用喜炎平0.2mL/ (kg·d) 或炎琥宁100mL/ (kg·d) , 进食差可加大液体量, 加用能量合剂和氨基酸液。合并细菌感染的用抗生素、青霉素20 mg/ (kg·d) 或头孢类80~100 mg/ (kg·d) , 有惊厥的加用镇静药物, 合并病毒性脑炎的降颅压, 限入量加用糖皮质激素等对症治疗。本病一般治愈后无后遗症。

2.4 预防

儿童重症手足口病52例 篇10

关键词:重症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临床特点,治疗,预后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婴幼儿, 自2008 年以来, 在我国个别地区呈爆发流行趋势, 且个别危重患儿进展迅速, 就诊时即有神经系统受累, 并迅速发生肺水肿、肺出血而导致死亡, 过程非常短暂, 故早期识别重症手足口病, 采取积极适当的治疗, 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1]。 杭州市余杭区妇幼保健院 (以下简称“我院”) 为杭州余杭区手足口病定点医院, 本研究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点、 诊治手段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早期识别重症、危重症患儿, 提高重症抢救成功率, 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 年5 月~2011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52 例, 所有病例均符合原卫生部《医疗机构手足口病诊疗技术指南》的重症标准, 根据同期余杭区手足口病发病2444 例计算 (数据来自余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重症52 例占同期发病人数的2.128%。 52 例患儿中男32 例, 女20 例;年龄5 个月~6 岁5 个月;3 岁以下39 例, 占75.00%;居住农村41例 (78.85%) , 居住城市11 例 (21.15%) 。

1.2 诊断标准

手足口病临床诊断标准:手、足、口、臀、膝盖出现疱疹, 斑丘疹, 伴或不伴发热为主要表现。

重症手足口病诊断标准:临床诊断手足口病, 同时伴有下列表现之一者:①持续高热不退。②精神差、呕吐、肢体肌阵挛, 肢体无力、抽搐。 ③呼吸、心率增快。 ④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⑤高血压或低血压。⑥外周血白细胞 (WBC) 计数、C反应蛋白 (CRP) 明显增高。 或WBC计数明显降低 (<2×109/L) 。 ⑦高血糖>9 mmol/L。

1.3 分组及治疗干预方案

1.3.1 病情分级及分组参照重症手足口病诊断标准 (根据有无神经系统异常及程度) 将入选的52 例分A组25 例、B组15 例、C组9 例、D组3 例。 各组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A组仅表现为手足口病, 无神经系统受累, 入组原因:持续发热体温>39.0℃, 超过3 d, 同时可伴高血压、高血糖>9 mmol/L、或外周血WBC计数、CRP明显增高。 B组15 例无意识障碍, 有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C组9 例无神经源性肺水肿表现, 均有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同时可伴嗜睡, 呼吸、心率增快, 末梢循环差, 抽搐等症状;D组3 例, 1 例病毒性脑膜炎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 表现为高热、频繁呕吐伴呼吸困难。另2 例为脑干脑炎, 均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 其中1 例就诊时咳粉红色泡沫痰, 另1 例入院1 h咳血性痰。 见表1、2。

1.3.2 监测指标所有病例均行以下检查:血、尿、大便常规, 大便EV71 及CoxA 16 的RT-PCR定性核酸检测, CRP、血糖、电解质、凝血四项、肝肾功能、血气分析, 胸片、心电图;有神经症状者, 及早行脑脊液检查。入院后常规监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记24 h出入量, 密切观察周围循环情况。

1.3.3 治疗方案各组分别给予不同的诊疗方案。 心电图, 心肌酶异常提示心肌损害者予1, 6-二磷酸果糖1, 6-二磷酸果糖 (北京华靳, 批号:121211) 200 mg/ (kg·d) 。 持续心动过速, 给予米力农 (鲁南力康, 批号:120203) 输液泵维持静滴, 首剂50 μg/kg, 维持0.25~0.5 μg/ (kg·min) 。 血糖大于11 mmol/L予小剂量胰岛素 (江苏万邦, 批号:1204215) 。 血压低、末梢循环不良, 根据情况予多巴胺 (天丰药业, 批号:120707) 、多巴酚丁胺 (信谊药业, 批号:120602) 5~10 μg/ (kg·min) 。所有入选病例均给了利巴韦林 (浙江亚太药业, 批号:12080602) 10~15 mg/ (kg·d) 、 维生素C (山东新华制药, 批号:1306051) 100 mg/kg静脉滴注, 以及退热, 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对症治疗。 见表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 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检验。 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皮疹和发热情况

52 例患者中出现发热52 例 (100.00%) , 其中36例发热始于病程第1 天, 热型为稽留热, 于发热第2~4 天出现中枢神经系统 (CNS) 症状, 平均3 d。 出现皮疹51 例 (98.08%) , 1 例无皮疹者为D组病例, D组另有2 例皮疹稀少, 提示病情重者皮疹反而少。

2.2 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

血常规:WBC计数增高21 例, 其中 (11.0~15.0) ×109/L 12 例, (15~22.6) ×109/L 9 例, CRP升高16 例;血糖升高11 例9.0~17.1 mmol/L; 脑脊液白细胞数异常20 例, 脑脊液WBC计数 (30~124) ×109/L, 脑压增高8 例。 52 例患者均做大便EV71 及CoxA16 的RT-PCR定性核酸检测, 其中EV71 阳性28 例, CoxA16阳性8 例, EV71 和CoxA16 均阳性3 例 (其中A组2例、B组1 例) , D组病例全部为EV71 感染, 各组病原学比较见表4。 将B、C、D组合并作为神经系统受累组, 与非神经系统受累组 (A组) 进行EV71 阳性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4.22, P < 0.05) , 表明手足口病神经系统受累与EV71 感染密切相关。见表5。

注:甘露醇生产厂家:北京双鹤药业, 批号:11091620;甲基强的松龙生产厂家:辉瑞制药, 批号:Z07471;丙种球蛋白生产厂家:华兰生物, 批号:201301001;“-”表示治疗中未使用

2.3 其他辅助检查

胸片:50 例做肺部X线检查, 其中17 例肺纹理增粗;15 例小斑片状渗出阴影, 提示支气管肺炎;2 例肺门影增大, 结构模糊为肺间质渗出结构表现;3 例肺实变;1 例右上叶肺不张;12 例未见异常。心电图检查异常11 例, 其中窦性心动过速6 例, ST-T段改变4例 (表现ST-T段低平, T波倒置) , 1 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2.4 特殊治疗情况

周围循环严重不良者予生理盐水10~20 mL/kg, 30 min/h静脉输入根据病情使用1~2 次可减轻循环不良表现, 但不能完全纠正。 两例血压降低予生理盐水扩容及多巴胺升压治疗, 血压有所回升, 1 例出现肺水肿加重, 给予速尿后肺水肿又有所减轻, 使用米力农6 例, 心肌酶及心电图异常予果糖二磷酸钠治疗。 D组病例中3 例均予机械通气。

2.5 治疗效果、预后与病死率

A组、B组、C组患儿全部治疗过程顺利, 均治愈出院。 D组3 例患儿中, 1 例为C组病例由于病情加重归于D组, 本例患儿男, 1 岁10 个月, 入院时发热、嗜睡、频繁呕吐、颈强、有脱水征, 皮疹少, 双手见2~3 个疱疹, 大便EV71 阳性, 予快速补液甘露醇脱水, 入院约10 h呼吸急促, 面色苍白、汗多, 肺部听诊可闻及湿性啰音、痰鸣音, 氧饱和度下降, 考虑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 予机械通气, 甘露醇与速尿快速脱水, 甲强龙10 mg/kg, q 12 h, 2 d后减量, 丙种球蛋白支持治疗, 病情逐渐好转, 此例抢救成功可能与较早使用呼吸机、病情处于神经源性肺水肿早期有关, 一旦进入神经源性肺水肿的肺出血期死亡率极高; 另2 例D组患儿均男孩, 1 例1 岁5 个月, 1 例2 岁11 个月, 入院时, 1 例咳粉红色泡沫痰, 全身未见典型皮疹, 仅左手缝见1 枚红色皮疹;1 例咳血性痰, 未见皮疹, 2 例查大便EV71 均阳性证实为手足口病, 予机械通气等积极抢救, 但均在入院4 h内死亡, 根据同期杭州市余杭区手足口病发病人数2444 例计算, 病死率为0.081%。

3 讨论

手足口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 其中包括CoxA5、A10、A16、A19、EV71, 以及部分埃可病毒和柯萨奇B组病毒, 以CoxA16、EV71 最常见。 近年亚洲地区爆发的重症手足口病的病原以EV71 多见, 研究显示在白细胞、呼吸道、胃肠道细胞及树突状细胞可发现EV71的特异性受体[2], 但目前就每种手足口病病毒的受体部位和具体机制还认识不足。手足口病主要并发症为脑炎, 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循环衰竭。主要死因为神经源性肺水肿和肺出血, 进入肺水肿和循环衰竭阶段病死率高达83%[3], 存活病例可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4], 值得庆幸的是该病多数为轻症, 无并发症, 可治愈, 极少数发展为重症和危重症。本资料重症和危重症分别占发病数的2.128%和0.123%。 由于危重症的高死亡率, 临床上如何早期识别和处理重症, 降低病死率, 仍是医师们面临的难题。

本资料显示, 危重症病例其主要病原为EV71, 临床特点是高热、皮疹少, 可伴四肢抖动、多汗、心动过速, 血压、血糖高等。 四肢抖动即肌肉阵挛抽动, 可能是CNS或神经根刺激引起[5,6], Chan等[7]对手足口病病理进行研究, 发现10 例死于肺水肿, 心肺衰竭患儿的心肌病理学无异常, 说明该病肺水肿循环衰竭的机理为神经源性的。多数学者认为肌阵挛抽动提示脑干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另外,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多数有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 可能与其难治性及循环衰竭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8]。

本研究根据患儿有无神经系统体征及严重程度分组, 并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 各组治疗的区别主要为脱水剂、甲强龙、丙种球蛋白的剂量及次数。使用脱水剂, 不能完全依靠脑脊液压力, 如病变在脑干对整体颅压增高所起作用较小, 必须结合临床症状与体征综合考虑, 在补液过程中采取慢补快脱, 有助于防止加重肺水肿。改善循环的主要措施是降颅压和心功能支持, 因心血管及肺病变是神经源性的, 心功能支持首选米力农, 其可通过影响交感神经的调控能力和减少白介素-13 (IL-13) 的产生, 减慢心率、降低白细胞和血小板水平, 从而改善症状。 同时米力农对血管平滑肌有直接的松弛作用, 可扩张动脉、静脉, 改善大脑、小脑、肺、肾脏的血流, 降低肺动脉楔压, 减轻肺循环阻力, 减轻心脏前负荷和后负荷, 改善心功能。使用激素与丙种球蛋白可能对阻止病情进展有益, 但目前关于这两种药物的应用指征、 剂量尚无循证医学证据, 且大剂量激素是否存在有害一面, 仍需进一步研究。 Chen等[9]等未推荐激素, 认为激素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在减轻脑组织水肿, 降低体温改善症状等方面有明显效果, 但不能降低病死率, 并神经源性肺水肿、呼吸衰竭的患儿应及时行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治疗。也有学者做专项研究显示, 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重症手足口病不能缩短其病程及改善预后[10,11,12,13,14,15]。 本研究大部分病例预后良好, 未发现迟缓性瘫痪的患儿。 D组均予呼吸机支持治疗, 其中两例就诊时已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 肺出血, 虽经机械通气等积极抢救, 仍未挽救生命。 重症患儿一旦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治疗效果不理想, 死亡率高。

上一篇:工程技术模式下一篇:闽台农产品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