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技术模式(通用12篇)
工程技术模式 篇1
摘要:进入21世纪的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一直面对以高技术发展为主流的经济大潮, 面对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 在此种情况下, 深入开展高校、企业以创新为主的合作非常重要。高校企业按照社会分工, 各自发挥优势, 利用稀缺的资源围绕市场进行重新组合, 将是我国提高科技竞争力的适时之路。本文作者旨在以产学研合作关系为纽带, 探讨高校如何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如何在产学研结合上取得突破并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双赢”。并对比研究国内外校企合作的先进经验, 从博弈学角度分析我国校企合作的具体模式及发展前景, 希望以此, 促进我国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及企业发展。
一、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1、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科技竞争力
科技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科技总量、经济实力以及科技水平与潜力的综合体现, 我国要全面参与国际竞争, 势必要努力提高科技竞争力。在我国, 提高科技竞争力的主体有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 在科研院所企业化改制的今天, 技术创新的主体可以更简明的理解为高校和企业。然而, 目前, 我国企业尚未成为科技开发的主体, 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企业难以掌握核心技术, 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问题一直未能有效解决。因此, 深入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校与企业的有效结合, 才是我国企业加强技术创新, 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重要条件。
2、有利于发挥高校在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中的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 各生产要素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其中, 知识或技术在提高生产率、提高竞争能力方面的地位日益突出, 已经出现了“知识中心论”的说法。在当今社会, 资本的稀缺性已经大大降低, 现在, 市场上真正缺乏的, 是人才。而在我国, 真正拥有这种稀缺资源的是高校。我国高校学科门类齐全, 人才荟萃, 是我国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 由于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模式在人们的头脑中占据了根深蒂固的地位及旧的教育体制的影响, 至今我国高校广大科研人员的市场意识依然不强, 游离于企业之外的现象较为严重, 所以, 学校的很多科研成果往往不能很快投入市场。以作者所见, 校企合作才是使科技成果转换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二、国内外校企合作的现状与经验
1、国外的发展现状与经验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 是世界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在这方面, 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主要有两类:一是企业直接参与职业教育, 企业不仅承担学生的培训任务与培训费用, 每月还发给学生生活津贴;另一类是主要依靠财政投入来推动职业院校适应企业的需求。由此可见, 校企合作的成功范例数见不鲜, 我国要想在此领域取得建树, 必须结合我国本国国情, 创造适合我国国情的新鲜经验。
2、国内的发展现状与经验
新中国建立后, 校企关系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 “文革”期间和改革开放期。尤其具有战略意义的是, 面向知识经济时代, 我国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使校企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是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体系, 其主干部分是产业界和学术界及政府的“三重螺旋”运行机制。
三、从博弈学角度看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本身可看作是一个博弈问题, 运用博弈论的基本原理来分析, 可为我们的政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合作各方根据合作内容及条件以不同方式进行合作, 出现了成果转让、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共建实体等多种合作模式。可见, 校企合作在本质上又成为一个合作博弈问题。合作博弈作为博弈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揭示了合作的必然性与可行性。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新型博弈关系, 属于“非零和博弈”的范畴, 即校企合作是一种效益大于零的合作。校企合作能够融合实现更广阔范围内的信息资源, 知识资源, 智力资源, 实现互补。通过这种合作为整个社会服务, 它所产生的协同效应远远大于高校、企业各自单独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之和。因此, , 通过合作博弈所得到的利益大于不合作得到的利益, 这也正是校企合作已成为也必将成为高校、企业和政府重要战略的基础。
四、我国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特点及前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 我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高校和企业的合作, 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创造了多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合作模式。
作者本文主要根据合作方式的不同, 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分为以下三种:
1、技术转让模式。
即为由高校将科技成果通过技术交易的形式卖给企业, 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成果, 实现其转化。
2、合作开发模式。
即为企业投入人力、资金, 由企业根据生产和市场需求提出技术合作要求, 或由高校根据所掌握的技术将其推向生产, 合作双方共同参与, 共同进入整个或某一区段的开发过程, 属并行式开发, 市场驱动与技术驱动兼具。
3、共建实体模式。
是指企业、高校围绕共同目标将各自人力, 物力, 财力集中起来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 在创造财富共享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实体合作创新组合形式。共建实体模式是校企合作的最高形式。校企合作双方必须在各自领域有较高的技术优势, 并各有所长, 优势互补强强合作。合作双方主要是国家重点企业和重点院校。
以上三种模式, 合作的密切程度逐次提高。不同合作模式对合作各方而言, 其风险、收益也是各自不同。因此, 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应是合作双方基于自身实力, 对风险、收益进行衡量与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的选择。
总论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 校企合作已经成为科教兴国战略中的重要一步。它不仅体现了高校职能的扩展, 而且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我们必须帮助高校将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 并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型和学术型人才, 切实地为提高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炎炎:《产学研合作模式分类及其选择思路》,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4 (10) :98-99。
[2]柳御林:《21世纪的中国技术创新体系》,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工程技术模式 篇2
EPC是交钥匙工程(设计+采购+施工+调试)
BOT是承包商与政府签订合同,由承包商垫资完成项目,然后在合同规定年限内收取项目收益,到期后将项目无偿交给政府.
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设计-采购-施工(EPC)/交钥匙工程总承包
EP:设计、采购承包(EP—Engineering、Procurement),是指承包商对工程的设计和采购进行承包,施工则由其他承包商负责.PC:采购-施工总承包(P-C).EP+CM:设计-采购-施工管理总承包(EP-CM).传统模式(劳动力、材料都是自己的)
自营模式(钢筋、混凝土是自己的,模板和劳动力分包)
扩大分包模式(劳动力、材料全部分包。自己收取管理费,负责管理现场)
崇尚模式还是坚持技术 篇3
小米手机捧红了“互联网思维”, 其核心是快速、极致、专注和口碑。以营销、设计与生产为核心竞争力的小米模式开拓了巨大的蓝海市场,然而受制于知识产权,小米在海外拓展将面临挑战。不过,雷军自信小米的模式可以被复制到很多企业,因此不遗余力地进入机顶盒和家电等新领域。
著名的电商凡客诚品,在经历了过山车式的业绩起落后,也试图在衬衣生产领域复制小米的互联网思维。陈年听从了雷军的意见,矫正当年的盲目扩张,回归到最基本的白衬衫,打算专注于产品,积累口碑,重新起步。质疑者认为,小米模式不是包治百病的新时代商业模式,迷信雷军模式,难以重振凡客。衬衣不是电子产品,不适合“极致”的做法。
不少人认为,华为其实是更值得尊敬的企业。华为在互联网时代冷静思考,坚持“乌龟精神”和“李小文精神”,专注技术,实施开放合作创新,老实缴纳专利使用费,最终以价格的优势和技术的破坏性创新,彻底颠覆了通信产业的传统格局。
所以,华为的创新模式经常被作为反对小米模式的样板,有文章题目就是“在技术面前,所有商业模式都是纸老虎”。华为所代表的技术派,追求工业文化与互联网文化的融合。任正非认为企业创业可以不从“1+1”做起,在创新的过程中留下“买路钱”,支付给跨国企业各种必须的专利费用,整合全球技术资源进行创新。
华为的创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绩效,除了企业传统的交换机业务,华为手机也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反观坚持“预付模式+规模经济”的小米手机,则有可能陷入专利困境,要想走出国门并不容易。
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到底应该崇尚“模式派”还是“技术派”,引人注目。小米和格力的赌约持续了一年,董明珠调侃地说“灭小米都是分分钟的事情”。媒体希望小米和格力之间的赌约是万达和阿里的延续,其实这体现了传统制造行业和互联网企业之间思维模式的“鸿沟”。传统制造业企业到底是摒弃还是拥抱互联网,它们面临着抉择。针对格力的挑衅,“破格”联盟的出现,使得这种争斗显得扑朔迷离。
物流整合同样成为争议的话题。在互联网领域,电子商务企业都在做平台,平台思维强调规模经济和网络效应,物流成为平台型电子商务企业之间竞争成败的关键。按照市场交易成本理论的观点,这些配送服务可以交由一个成熟的物流企业来完成,可能更加容易实现规模经济。
所以,阿里巴巴作为轻资产的互联网企业,最初一直避免进入物流行业经营。但是,近年来随着“淘品牌”的不断壮大,很多阿里平台上的电商规模都达到10亿元级别,如果还是依赖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的能力将很难打造,长期的竞争优势可能弱化。所以,马云决定投入千亿元来做菜鸟物流。
从另一方面看,当电商纷纷建设自有物流,他们的员工人数和企业固定资产就将不断扩大。物流分拨中心的布局、信息系统的建设、大量配送员工的招募,电商企业的确存在着物流系统的重复建设,能否提升效率,物尽其用,将是摆在电商物流前的一道难题。
不知不觉,互联网进入了口水年代,其实这毫无必要。互联网领域需要多样化的创新,无论是小米的模式派,还是华为的技术派,无论是小而美还是巨无霸,任何商业模式都不会放之四海而皆准。互联网思维固然很重要,但是创造出用户需求的价值才是王道。
所以,市场不存在单一的创新模式,百花齐放才能构成最生动的商业世界。“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小米和华为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创新的两种未来,无论技术还是模式,做到极致就会受到用户欢迎。华为的技术坚持固然值得称道,但在很长时间里,以小米手机为代表的“模式派”创新在国内市场将继续大行其道。因为资源整合的余地还很大,消费痛点还很多。不少痛点,技术派的飞机和大炮打不到,大概就得靠模式派的小米加步枪了。
[编辑 王宇航]
技术资本市场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篇4
技术进步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从历史上看, 西方国家的几次工业革命都与科技革命相伴而生, 19世纪末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美国和德国成为工业强国;20世纪中期以电子计算机、原子技术、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科技和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极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此, 技术创新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经济运行质量的高低和增长潜力的大小。据研究测算, 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世纪初为5%~20%, 20世纪中叶上升至50%, 20世纪80年代达到60%~80%。在这样的背景下, 近十多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 通过财政支持技术研发、建立技术市场、高科技孵化基地、风险投资机构等多种方法激励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 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然而, 在肯定前期成果的同时, 我国技术创新的程度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着巨大差距, 不同的发展历史和社会经济环境决定了各国特有的技术发展路径, 因此, 在全面学习先进国家科技发展机制的同时, 必须结合自身的经济环境和文化特点, 分析和寻找适合我国的技术发展模式。
二、我国技术创新及应用现状
从新中国成立到市场化改革之前的这段时间, 我国技术要素的配置经历了一段完全由计划主导的时期, 国家对科技实行统一管理, 研究课题由国家下达给国有的科研机构, 经费也由国家垂直拨款, 技术成果由国有企业无偿使用。在建国初期我国经济、技术、教育等百废待兴的情况下, 计划手段虽然有很多弊端, 却很好地发挥了其高效的资源配置优势, 使我国在国际封锁、国内资源极度缺乏的条件下快速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组织体系和基础设施, 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及一系列科研成果, 缩小了我国科技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改革开放以后, 科技成果成为一种商品交由市场来配置, 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建立了技术市场, 企业成为技术研发和交易的绝对主体。然而, 由于经济和市场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迄今为止我国的技术创新仍然不可避免的保留着浓厚的政府主导色彩。
(一) 我国技术创新现状
经过“十五”、“十一五”时期的不懈努力, 我国研发队伍不断壮大, 研发投入达到新的水平,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科技实力显著增强。2009年, 全国共有4.6万个企事业单位开展了R&D活动, 参与R&D活动的人员达到318.4万人, 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的全时当量为229.1万人年, 我国已是世界上投入R&D人力资源最多的国家。2000年以来, 我国R&D经费支出以年均23%的速度增长, 2009年达到5802.1亿元, 也已跻身R&D经费投入大国之列。2009年R&D经费投入强度, 即R&D经费支出与GDP之比达到1.7%, 创历史新高。从研发结构来看, 2009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为270.3亿元, 应用研究经费支出为730.8亿元, 分别是2000年的5.8倍和4.8倍, 年平均增速分别为21.6%和19.0%, 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4801亿元, 是2000年的6.9倍, 年平均增长23.9%。2009年国内职务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为17.2万件, 是2000年的13.7倍;国内职务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为5.2万件, 是2000年的18.5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为68198.8亿元, 是2000年的6.9倍;新产品销售收入为65838.2亿元, 是2000年的7.0倍;新产品出口为11572.5亿元, 是2000年的6.7倍。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我国的科技创新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科技研发仍然有待发展和突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研发经费总体投入较低。虽然2009年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1.7%, 而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早在1995年该指标就超过了2%, 日本2007年甚至高达3.44%。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由表《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投入情况》中数据计算得到。
(2) 研发结构不合理, 基础研究比例偏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关系到一国的根本性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的高低, 因此应当是公共财政科技投入的主要方向。我国基础研究所占比例持续偏低, 一直处于5%~6%的水平, 而美国一直以基础研究为出发点, 提倡自主研发, 2006年这一指标为18.56%, 日本在经历了初期的模仿创新之后近年来也转到自主研发上来, 2005年这一指标为12.65%。
(3) 企业自有研发能力有待提高。从研发投入结构来看, 从2000年至今, 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总研发投入的比例逐年上升, 2008年已经达到73.26%, 企业成为科技研发的绝对主力, 而同期科研机构的研发经费占总研发投入的比例由2000年的28.80%下降至2008年的17.58%, 高校研发经费由2000年的8.56%出现了四年的上升, 随后降至2008年的8.45%。根据以上数据来看, 我国企业的研发能力在不断提高, 然而,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资源清查公报》同时指出, 我国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 水平不高, 表现为2009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发明专利授权的企业为1893家, 仅占4.7%;大中型工业企业共有授权发明专利14277件, 约每三家企业有一件。可见, 虽然近年来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研发, 但自主研发能力并没有大的起色, 存在两个主要问题, 一是企业虽然申请专利数逐年上升, 但以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活动为主, 特别是国内企业, 其专利基本集中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称得上发明的只有6%, 相比之下外资企业的专利则以发明为主;二是我国企业大部分研发投入用在了技术的购买和消化吸收上, 在技术研发上非常被动, 没有形成自我研发的能力, 而只能依赖于技术市场。
(二) 技术产业化渠道
技术研发之后必须经过市场化的程序才能够真正转为商用, 发挥其高科技促进经济的作用, 并逐步收回技术投资, 进入下一次循环。这部分是技术创新的结果和出路, 需要大量的资金, 如果市场化的渠道不通畅, 大量的研发投入和技术成果将被浪费掉。迄今为止, 高科技产业化的渠道主要有如下两种:
(1) 风险投资:仅仅依靠政府拨款和银行贷款无法满足高科技企业对资金的需要, 特别是在创业初始阶段, 因此我国在吸收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由政府推动成立了一系列的风险投资公司, 大量投资于高科技产业, 2005年的数据显示, 风险投资支持的项目中, 78.3%的项目是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项目) 。然而, 我国风险投资的最大问题在于缺乏合适的退出机制, 这就导致风险投资资金无法进行高效循环, 而丧失了风险投资本身的特性。
(2) 技术市场:技术市场是指将技术成果作为商品进行交易, 并使其变为直接生产力的交换关系的总和, 它包括从技术商品开发到技术商品应用和流通的全过程。发展较早的北京技术市场萌芽于1987年,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北京技术市场实现了技术向商品的转变, 但至今仍未真正形成技术的商业化运作, 即是说北京技术市场仍处于技术商品交易的初级阶段, 只是简单的技术商品交换, 而并未形成客观有效地价格机制, 商业化运作水平较低, 市场也还很不成熟。据不完全统计, 北京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每年都有数万项科研成果, 但真正能够转化为产品的不到100项。我国的技术市场发展时间短, 程度不深, 无法满足企业对高新技术的庞大需求, 同时, 由于我国技术市场是政府主导型, 因此存在很多政府干预过多影响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问题, 例如, 政府直接控制计划项目, 强化政府主导的结果是每年大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及广阔产业化前景的成果未能进入商品化阶段;政府对企业、科研机构干预过多, 制约了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技术交易主体作用的发挥。同时, 由于政府干预过多还造成了技术市场管理粗放、对技术成果转化不够重视等问题, 技术市场难以真正发挥其作用。我国政府已经看到了技术市场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并逐步完善政府在技术市场中的服务职能, 这是符合现实发展的。
三、我国技术创新发展的瓶颈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 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白热化, 大部分企业都希望通过技术研发寻找企业持久的优势来源, 2006年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拟在未来采取技术战略的高达83.5%, 但这些企业的愿景并没有实现。一方面, 庞大数量的专利权能够转入市场化的技术比例极低, 时效性一旦过去, 这些花费了国家投入的专利就变得一文不值;另一方面, 企业迫切需要技术创新却难以得到, 只能进行一些末端的试验研究。这种状况出现的根源到底在哪个环节上, 是研发不足还是市场化渠道缺乏?认清这个问题将有助于解决当前的科技创新瓶颈。我国的技术创新模式是在学习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模式之后逐步建立的, 因此有必要关注美国和日本技术创新路径背后的经济人文环境, 更好地了解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性, 以找到适合我国的发展模式。
(一) 美国、日本科技研发模式比较
美国的技术创新一直坚持产品创新、自主创新和根本性创新的道路。自主研究开发的成功率相当低, 即使在美国基础研究的成功率也只有5%, 而应用研究中能获得技术上成功的达到50%, 30%能够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但只有12%能给企业带来利润。根本性创新的显著特点是周期长、风险大、投入高, 但却是提高企业或国家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在世界经济中心的数次转移中可以看出, 每一次转移都由科技上的突破所引领, 二战后美国的技术创新78%为首创或根本性创新, 这成为美国长达十年之久的低通胀低失业的经济繁荣的主要动力。美国技术创新及产业化过程如图3所示。
日本的技术创新初期主要依靠引进技术之后的模仿创新、过程创新, 后期开始转为追求自主创新。虽然许多高科技产业是在引进国外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日本对于技术引进后的产业化过程非常擅长, 其发展起来的相关产业在规模和销售利润上均已超过欧美, 其科技地位一直保持在世界第二位。日本的技术创新及产业化过程如图4所示。
结合美国和日本的技术创新模式可以看出, 一国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模式有强烈的路径依赖性, 与本国金融体系的发展状况密不可分, 同时与本国的民族特性有很大关系。并不是照搬其成功的做法就能够获得成功, 这与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金融环境、人文特性有着直接的联系, 并且这些背景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
(二) 美国、日本技术创新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长期以来, 我国借鉴了很多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 学习较多的是美国的模式, 政府大量投入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研发, 并建立高科技孵化基地、创立风险投资机构等来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而实际上,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与美国的经济、人文背景有着显著差异, 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美国是资深的市场主导的经济体, 倡导自由竞争, 而我国改革开放时间还不长, 有着浓厚的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色彩。这一根本区别直接导致了美国模式在我国障碍重重。首先,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仍然很低, 深度和广度都不够, 因而风险资本缺乏退出机制, 这就导致风险资本无法作为高科技的转化动力长期存在;其次, 我国民众的性格特点与美国完全不同, 我国更讲究谦卑、礼仪, 不喜欢个人英雄主义, 知识分子与商人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技术人员在能够得到相应收益的前提下更倾向于全力从事研发工作。因此, 大部分有专利和研究成果的科研人员不会去创办企业。这两个原因导致技术研发人员的技术成果无法进入市场, 直接后果就是技术研发无法转变成经济利益, 这大大挫伤了技术研发人员的积极性, 也直接导致整个社会和民众对于技术研发和相关专业的忽视。因此, 我国需要改变的是保持市场机制畅通从而解决激励问题, 想办法将技术研发从以政府为主导转变成市场为主导, 这才是我国技术发展根本性的解决方向。显然, 从这一点来看, 我国并不具备模仿美国模式的条件。
从文化的相似性来看, 日本的模式更具有借鉴意义, 表现在日本的产官学结合研发和大企业主导技术研发。产官学结合研发制度实际上代替了技术市场的职能, 将科研活动与大企业直接挂钩, 使技术研发的供和需紧密的结合起来, 同时畅通了其成果市场化的渠道, 类似于技术市场中的技术研发合同。大企业主导技术研发有其优势, 大企业往往是经济的命脉, 其对于市场和产品发展方向的把握更准确, 同时有资金实力, 虽然我国并没有交叉持股的主银行制度和财团, 但我国庞大的国有企业群体跟日本的大企业非常相似。因此, 从这两点来看, 我国在不改变大的经济金融环境的情况下学习日本模式是完全可行的, 表现为:
(1) 强化技术市场作为技术供方和需方中介的作用, 完善技术交易的途径。我国技术研发的政府主导色彩太强, 导致企业的需求没有在技术市场上表达出来。对于我国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来说, 很多企业并不缺少货币资金, 缺少的是好的投资机会和技术成果, 并不是他们不想发展技术, 而是发展技术耗时耗力, 这些企业缺少时间和人才。与此相对应的是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很多技术专利没有用武之地, 这就需要将技术供给和技术需求连接起来。使企业能够在技术市场上表达自己的需求, 而高校、科研机构等按照企业的需求定向研发, 最终将成果转让给企业, 获取相应的报酬。日本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很多项目都是这样研发的, 供需双方的信息交流非常重要, 否则极易造成资源浪费。
(2) 加强国有企业技术研发主体的角色。国有企业在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源方面占据绝对优势, 其庞大的规模和资金支持也足以承受长期研发的风险, 然而由于所有权主体缺失以及高管的官员身份, 国企高管往往更重视短期的经营业绩和在职消费, 而不愿花大力气投入产品研发。从2009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活动来看, 国有企业和国家独资公司研发投入合计633.45万元, 仅占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总量的19.72%, 新产品项目数合计29663项, 占比19.41%。安德鲁·泰利科特等学者对我国的技术发展进行了长期跟踪和深入研究, 他指出迄今为止, 中国大陆国有企业仍未能在中高端的技术产业建立“内生性的”或独立性的技术发展能力, 根本原因是其所有权主体缺失导致的有根本缺陷的公司治理。事实上从短期见效的角度来看, 行政手段不见得是一件坏事。我国国有企业的高管享有官员的地位和身份, 但这并不是企业发展的阻碍, 如海尔、青啤等发展良好的国有企业, 其并没有改变高管的官员身份, 而是在收益分配和任期上实行了一定的变革, 就能够改变其短视的根源。同时, 对于那些不能在短期内改革的国有企业, 将研发成果和科技实力纳入国企考核指标也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四、我国技术市场未来的发展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除了国有企业改革之外, 能够快速改变我国技术发展困境的就是完善技术市场。作为一种要素市场,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建立了技术市场, 现有的技术市场大大促进了当地科技及企业的发展, 然而, 从技术转化情况可以看出现有市场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除了强调市场机制在技术市场中的作用之外, 技术市场在广度和深度的发展上还远远不够。
(一) 市场参与者数量不够
当前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过于依赖政府资金的支持, 缺乏走向市场的意识, 仅仅是按照学者的思路和政策导向进行立项研发, 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 因而研发成果往往得不到应用。这些机构应当积极参与技术市场, 只有参与者数量上去之后技术市场才能真正形成定价机制, 实现其联接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职能。
(二) 技术交易方式单一
大多交易为技术买卖或技术开发合同, 而未实现技术参股等多样化的交易形式。对于一些根本性创新来说, 其投入较大, 一旦完成其所有者并不愿意将其出售, 同时我国技术市场有并未形成完善的定价机制, 这导致技术所有者只能选择自主创业融资的方式实现经济利益, 而这一渠道的不畅通使得根本性创新难以得到产业化的机会。因此, 技术市场并未真正满足大多数企业的需要, 一般的技术无法帮助企业建立起自己的技术优势, 真正好的技术又难以用钱买到, 技术市场需要向技术资本市场转变。我国法律早已允许技术入股, 但仍停留在企业初创之时, 技术市场需要的是在企业正常发展的过程中, 随时以资本投资的方式吸纳技术资本, 给予其股权、公司治理权等与财务资本再融资类似的地位。
(三) 交易程度不深
我国技术市场交易的主要是技术商品, 而不涉及相应的科研人员或机构。对于一个成熟的技术资本市场来说, 技术商品只是技术资本中静态的部分, 真正能为企业带来技术突破和持久创新的是技术资本中的动态部分, 即依附于人力资本的长期科研能力。因此, 深度的技术资本市场应当涉及动态技术资本交易, 而这种交易主要以给予股权、可转换债券等资本交易方式完成, 只有将技术商品交易转变为技术资本交易, 企业才能真正得到需要的技术, 而根本性技术创新的所有者也才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 避免自主创业所面临的融资和管理难题, 真正实现资源利用的效率, 同时也可以解决企业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优秀技术人才的困境。
五、结论
我国技术研发应当采取以下路径:由政府和风险投资等资金资助技术研发, 形成技术成果后经由技术资本市场定价并交易, 交易方式和主体由谈判地位和资金实力等市场条件来决定, 应用型专利包括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一般来说这部分研究成果的交易主体为中小企业, 而发明专利耗时耗力, 应主要由大型国有企业来接手, 交易之后各项技术成果在企业内继续消化、研究继而转入产业化。企业得到技术成果的同时, 前期的政府投入和风险投资顺利回收, 转入下一轮技术研发。其中, 技术资本交易的方式是购买、还是参股, 交易的对象是技术成果、还是包含研发人员和机构, 这些条件都应由市场决定, 将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还给市场。如图5所示:
基于上述路径, 我国需解决以下问题: (1) 完善专利权、技术资本产权相关法律, 增强国民的知识产权意识。通过日本的技术发展历史可以看出, 日本对知识产权高度重视, 美国等发达国家也都是如此, 保障知识产权所有者的权利是激励技术研发、顺利实现产业化收益的必要条件, 也是前提条件。而我国知识产权立法强度和执法强度都低于发达国家, 1995美国立法强度的GP指数就已达到4.86, 而我国2008年也仅达到4.42、执法强度0.64, 即知识产权立法水平得到了64%的执行。 (2) 扩展技术市场, 使其成为技术资本需求方融资的主要场所、技术成果交易的聚集地, 以及相关的技术人才交流的市场。这是技术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必然, 也是长期发展的目标。 (3) 将技术创新质量和数量、以及技术商用的成果作为国企考核的重点, 促使其发挥技术研发主体的作用。充分调动国有企业丰富的资源, 使其充裕的资金真正用到企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上来, 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而不是大量流入虚拟市场增加泡沫。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09年) 》,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2]张江雪:《中国技术市场发展研究——基于总体和区域的实证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年版。
[3]曹新:《产业结构、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 《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2期。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论文 篇5
全国第五个五年普法规划将少年儿童的法制教育列为重要内容,如何将高中信息技术与法制教育教学进行相互渗透与融合呢?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渗透与融合。
法制教育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无时无刻都在人们的身边,给我们的生活、
学习和工作带来方便的同时又潜在危机,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可以憧憬美好的未来,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欢呼,但是也要注意它消极的一面。
比如网络病毒日趋泛滥、垃圾短信、诈骗信息和谣言邪说随处可见,这对社会就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如何让学生能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去辨别,去处理,养成尊重国家宪法,维护国家法律的良好习惯,要学会正确的获取和处理我们所需要的信息。
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学会科学管理学生。
在我们日常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要善于去发现、去寻找、去利用如何渗透法制教育的点融合到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教学,
不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感,觉得是在被动的接受法制教育,达到自然的渗透与融合。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法制渗透教育进行论述。
1巧妙的附着于平时知识渗透法制教育
高中生心里和生理都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巧妙的附着平时的知识点渗透法制教育相关知识。
例如,在讲授“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课时,要让学生能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不要盲目地排斥,
也不要过度地崇拜,要学会合理充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我通过举三则资料(网络成瘾症、网络犯罪、网络诈骗)进行讲解,
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互联网是“双刃剑,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利用好了对我们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知识宝库,利用不好对我们就会变成违法犯罪的工具。
课堂中穿插讲解这些事例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认识到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并不能完全脱离现实世界,一样要受到现实世界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任何人都不可逃脱。
例如:在“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必须要保证适当的上机训练时间,
工程技术模式 篇6
关键词 实践教学;新型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8-0148-02
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传递—接受型”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受体,很少考虑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再加上起初技术与设备落后,学生的工程实践活动非常有限,学习内容也局限在本单位的认知范围内,缺乏对大工程意识的认识,因此实践效果一般。但是这种最直接的传授方式的优点是其他方式不具备的,即通过授课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更大容量的知识,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动向,答疑解惑。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进入实践教学课堂。新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为模版,在教育思想与理论指导下,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借助一定的教学环境而建立起来的一套教学体系。其具备可操作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获取新技能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显然,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学主体发生转变,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成为指导者,整个教学体系的中心是围绕学生的素质和学习接受程度进行,注重学生的个体需求,最终使之理解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即达到课程的终极目标——意义建构。学生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获得知识的多少不再单纯取决于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而在于学生根据学习过程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
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在我国的快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新型教学模式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在新型教学模式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信息技术特有的情境交互方式,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实施提供了理想的教与学的环境,课程的重点、难点更容易理解,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而且能有效将内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贯穿起来,使之衔接紧密流畅,形成完整的链条,课程内容在学习过程中也容易进行深化、扩展,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
现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业训练中心钻井机械实训课程为例,具体探讨信息化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课程体系框架图如图1所示。
1 环境建设
从设计的角度看,信息化教学要求学生主动探索以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一切必须建立在完善的教学环境基础上,环境建设包括教学资源和学习工具两部分,简单说就是硬件和软件建设。
信息化教学需要的硬件基础设施包括计算机、多媒体设备以及网络等,另外就是实践教学的应用设备及工具等。钻井机械实训课使用的是中心针对石油专业自主研发并制作的钻机仿真模拟操作平台,是学校石油工程训练体系中的一部分。该钻井平台支持在操作系统的指挥下进行自动和手动两种方式的模拟动态运行,可直观地表现出钻井的全过程;其次还具备司钻模拟操作的功能,方便学生了解司钻在起下钻杆时的正确操作;还设有井喷演示系统,学生可以观察到井喷发生的全过程并分析发生的原因和应急处理措施。这套装置的使用弥补了学生在油田现场实习不能动只能看的缺陷,且对于钻井过程中遇到的严重事故通过感官的触动产生一定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工作安全意识,并锻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应这套钻井机械的各个系统,还设计制作了各组成部件的实物模型,用于课程的讲解和拆装练习。
软件是信息化教学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保障,是进行人机对话的重要支撑工具,是创造课程情境的重要手段。根据课程需要制作大量相关软件,如平台的操作系统、起下钻杆时的正确工作流程、泥浆循环系统、井控系统、多种防喷器、多种打捞工具等工作三维动画、现场工作视频等,目的是结合实物模型的拆装强化学生对钻井流程和机械结构的理解,有效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学习效率。
2 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之一,是聚集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一项教学创建活动,也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首先,有一个具备较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石油专业教学水平的教师团队是本课程教学的基础。由于信息技术与实践教学的整合是一个新兴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能力层次不均,在教学资源上应用水平也不高,因此亟待对教师进行选拔和培养。通过从一线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中进行严格筛选,合理搭配,经过专业理论技术培训,组成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为主体,由石油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人员作为辅助的一支多层次、较高水平的教师团队,为石油工程实践信息化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其次,教材建设是第二大基础任务。教材大纲要符合实践教学的特点,结合实际训练项目设立教学目标,应有一定的拓展训练范围,以培养实践性操作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兼顾学生创新思维、团队意识等的培养,真正实现素质化教育。
课程设计和情境设计是关系到信息化教学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也是决定课程教学质量的砝码。人类认知机能的发展,来自于他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因此两者不可孤立。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将教学目标和内容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地表现出来,而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各个环节都需要良好的情境设计进行支持。但好的情境设计不是仅仅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而是要按照课程设计的思路,紧扣知识脉络,与之无缝衔接,围绕主题进行意义建构。
本课程在各个教学环节适时介入视频、动画、现场模拟等手段强化知识点,加上深入浅出的理论讲解,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3 教学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理论本源于实践,而实践就是理论的反映,是在接受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活动,它们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有着内在必然的联系。从实践教学角度看,理论讲解是在一种静态中使学生获得概念、规则及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等,促进学生的“探究心理”形成;而实践环节就是使这种“探究”变成动作,用行动完成探究过程,从而加深对理论的认识,锻炼操作的基本技能。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体,只有相互吸引、相互吸收,不厚此薄彼,才能形成一个有活力和生长力的教学体系。
4 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是一个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科学、客观、多元化的手段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主要目的是探索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及改革措施,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评价体系分“评教”与“评学”两部分,即针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效果评价和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综合能力评价。对教师的评价重点体现的是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内容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注重操作技能与素质的培养以及个人能力等四个方面;对学生的评价以笔试和实操两种形式进行,根据具体项目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或单人或分组,评价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技能操作水平和综合能力,以此考评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及侧面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
5 反馈机制
评价环节收集到的有关教学考核的信息,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料,这是关于教学目标是否可行、可测,课程设计和内容是否需要优化,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实践环节是否合理,教师能力是否具备等多方面的反馈,因此,“评教”比“评学”更重要。通过信息的提炼总结,很容易找到其中的漏洞与不足,要将问题看为宝贵,只有发现问题才有改进的可能,才能提升课程的价值。因此,要仔细分析问题,重新审视、修正课程,使之进一步完善,使培养人才的目标得以实现。
6 结束语
工程技术模式 篇7
一、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与定额计价模式的概念
(一)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概念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是指在建设工程招投标中, 由招标人编制反映工程实体消耗和措施性消耗的工程量清单, 作为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提供给投标人, 由投标人按照现行的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规定以及招标人提供的工程量清单的工程内容和数据, 自行编制有关的综合单价, 自主报价, 确定建设工程价格的计价方式。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基本过程:在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的基础上, 制定工程量清单项目设置规则, 根据具体工程的施工图纸计算出各个清单项目的工程量, 再根据各种渠道所获得的工程造价信息和经验数据计算得到工程造价。
(二) 定额计价模式的概念
建设工程定额, 是指按照国家有关的产品标准、设计规划和施工验收规范、质量评定标准, 并参考行业、地方标准以及有代表性的工程设计、施工资料确定的工程建设过程中完成规定计量单位产品所消耗的人工、材料、机械等消耗量的标准。它反映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下, 完成某项建设工程的各种生产消耗量之间特定的数量关系, 考虑的是正常的施工条件、大多数施工企业的技术装备程度、合理的施工工期、施工工艺和劳动组织下的社会平均消耗水平。定额计价模式是指以各个分部分项的工程量分别乘以相应定额子目的基价, 求出直接费, 再按照规定的计价程序计取其他费用和税金, 经汇总后形成建安工程造价的计价模式。
二、定额计价模式的缺陷
首先, 反映不出建设先后顺序、主从关系和资金使用的时间、空间的秩序, 只是单纯从会计的角度规定我国工程造价的构成, 体现不出工程造价管理的清晰思路, 实施起来容易混淆。其次, 不能体现出建筑产品优质优价的原则。业主总是希望工程质量好价格低, 然而建造高质量的工程比建造普通合理的工程投入要大。虽然政府最近做了调整, 允许双方在自愿的原则下收取优良工程补偿费, 但是如果一方不同意, 所投入的费用就不能收回。最后, 不利于招标工作的展开。现行的工程造价计算复杂, 耗时费工, 不但要套用“定额直接费”, 还要计算材料价差及套用定额收取管理费等。从理论上讲, 一样的图纸套用一样的定额, 按一样的信息价计算, 所得的结果应该是一样的。但是由于操作人员理解不同, 水平有差异, 往往得出的结果有很大差异, 使得招标工作考察的并不是企业的综合能力, 而是考核预算员的理解能力和运气, 谁做的工程预算跟标底“碰”上了, 谁中标的可能性就大, 这样明显不公平、不合理。
三、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必要性
(一) 深化工程造价管理, 加速发展工程建设市场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 我国一直采用工程预算定额作为计价依据。由于工程预算定额控制的量是社会平均消耗量, 还不能准确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消耗量, 不能充分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 因为社会平均水平不代表社会的先进水平。由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提供的计价规则、计价办法以及定额消耗量, 摆脱了定额标准价格的概念, 真正实现了量价分离, 企业自主报价、市场有序竞争形成价格, 因此,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是市场计价的模式, 有利于我国建设工程市场竞争机制形成。
(二) 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是规范建设市场秩序和用技术防范腐败的根本措施之一
工程造价是建设工程的核心内容, 建设市场存在许多不规范的行为, 大多与工程造价有关。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按相同的工程量和统一的计量规则, 由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报出综合单价, 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工程价格, 按照合理低价中标的原则来规范和完善工程造价的确定方式, 能够充分体现企业的实力, 同时也有利于建设方在工程计价活动中的行为, 从而真正体现出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 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是与国际接轨, 融入世界大市场的需要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建设市场将进一步对外开放。国外企业以及投资项目会越来越多地进入国内市场, 必然会带来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来计价。为了适应这种对外开放的建设市场形势, 就必须与国际通行的计价方法相适应, 为建设市场各方主体创造一个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市场竞争环境。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是国际通行的工程计价方式, 在我国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 有利于提高国内建设各方主体参与国际化竞争的能力。
(四) 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是促进建设市场有序竞争和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是一种真正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种投标报价模式, 真正贯彻了国家工程造价体制“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的原则, 实现了“要在国家宏观控制下, 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的工程造价改革目标, 这与建立健全完善的建筑市场竞争机制相一致, 能充分调动施工单位加强管理, 提高施工技术, 降低工程成本的积极性。
(五) 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是政府职能的需要
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目标就是要形成“政府宏观调控、企业自主报价、市场形成价格、社会全面监管”的工程管理机制, 有利于实现我国造价管理政府职能由过去管理工程预算定额, 直接干预造价向依法监管工程造价、服务市场转变。强化政府对工程造价的宏观调控。有利于提高我国建设工程的管理水平。
四、目前我军工程建设推行清单计价模式的基本做法
第一, 组建招标委员会。当军队建设单位决定对某项工程进行招标以后, 必须首先组建招标委员会, 在招标班子的成员组成中, 除了包括后勤部门领导外, 还应包括营房部门、财务部门的负责人, 以及有关熟悉工程量清单计价的造价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考虑到部队实际, 如果建设单位级别较低, 建设专业人才相对缺乏, 组建人员齐全的招标委员会比较困难, 可以在军级 (含) 以上建设单位组建招标委员会, 或委托具有关资质的工程设计、咨询、监理等单位代理。
第二, 指派或聘请估价人员编制工程量清单。当军队建设单位组建招标委员会后, 接着便是聘请营房部门的估价人员编制工程量清单 (也可以是地方专业机构的估价人员) 。估价人员要根据工程招标文件的要求, 依照图纸和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工程量并提出具体的质量要求。当然, 如果施工图纸比较详细, 也可以按照当前造价计算工程量, 只不过不再去套定额了。不同项目的工程量清单对分部分项工程的划分以及各部分分项工程包含的内容可能完全相同, 所以, 在每一分部分项工程量计算时要注意详细说明该分项所包含的项目和工作内容, 以及相应的质量要求。
第三, 招标委员会发布招标公告, 确定报价方式。当工程量清单编制后, 招标委员会接着便是通过各种方式发布招标公告。关于分项工程单位的报价方式, 国际上普遍沿用的是综合单价的方式, 即分项工程的单价中包含了完成此分项工程所需的直费、间接费和有关文件规定的调价、材料差价、利润税金、风险准备金等全部费用, 将综合单价与相应的工程量相乘再相加后即得该工程的总价。根据军队工程造价管理的需要, 我军工程在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标时应该推广综合单价方式。这样做, 既可以与国内外保持一致, 同时又可以在招标投标和工程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工程量清单的作用, 并保持前后工作的统一性。
第四, 投标单位对军队建设单位的招标文件进行复核。投标单位在接到军队建设单位的招标文件后, 应对工程量进行复核, 如果有错误, 可以要求军队工程建设招标单进行澄清, 但投标单位不得擅自变动工程量。
第五, 招标委员会审查标书, 公开开标、询标。收到各投标单位的标书以后, 招标委员会必须认真审查标书。在审查标书的有关标价时, 应克服只看总造价不看分项单价的问题, 因为实际上总价符合要求的, 并不等于每个分项符合要求:总报价最低的, 并不等于每一项报价最低。所有在投标致函中提出的附加条件、补充说明、优惠条件、替代方案等均应宣读, 工程量清单计价也应公开。当公开开标以后, 招标委员会应就工程建设的有关方面向工程建设中介组织咨询。
第六, 招标委员会对标书进行评标。当招标委员会向各投标单位公开标书和询标以后, 招标委员会开始对各投标书进行优劣比较, 以便确定中标单位。在评标时, 可以采用综合计分的方法, 对投标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企业业绩和信誉等按一定权重分值分别进行计分, 按总评分高低确定推荐中标单位。或者采用两阶段评标的办法, 在技术方案可行的前提下, 再以投标单位的报价作为评标定标的依据。这样, 有利于选择一个合理的、报价较低的单位中标。
工程技术模式 篇8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教学计划设置体系,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关于制药工程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有关精神, 结合郑州大学和化工与能源学院关于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重新修订的指导性原则, 培养既懂制药又懂工程同时擅长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体现我们在培养制药工程人才方面的特色, 我们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与改革, 通过精选、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将医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展趋势和学术动态引入课程, 建立创新的“平台+模块+课程群”的课程体系。所构建的课程体系, 在注意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 更注意学生工程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 以适应学校发展目标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
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平台和学科基础课平台。公共基础平台课主要包括政治、体育、大学英语、大学物理、大学计算机基础、微积分、线性代数和画法几何及计算机绘图。公共基础平台体现厚基础的特点。学科基础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和跨学科基础课, 学科基础平台课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与现代仪器分析、物理化学、电工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生物化学和药物化学。学科基础课平台体现宽口径的特点。
模块课程分为专业课模块、实践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专业课模块课程主要包括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制药分离工程、制药反应工程及设备、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制药工艺学和药理学。实践模块分为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论文) 以及课外实践环节五部分。实验主要包括大学物理实验、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实验、化工原理实验、化工热力学实验、制药工程仿真实验和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实习包括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 分别为2周和3周;课程设计包括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和制药工程工艺与设备设计, 制药工程工艺与设备设计替代原版的化工设备设计;课外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实践。不同专业可设置不同模块, 一个专业可有2—3个模块, 每个模块学分大致相当, 让学生自主选择, 体现专业基本素养和能力的培养。
课程群主要由学科选修课 (含学科前沿课) 、跨学科选修课等组成, 主要是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体现创新性。本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药用高分子材料、环境与安全工程概论、制药工程新技术研究进展、创新药物开发过程、GMP、药剂学、遗传学、毒理学等组成;交叉学科选修课主要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C语言程序设计) 、专外与文献检索、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管理工程、生命科学导论、资源、能源、环境、社会、绿色过程工程导论、工程计算方法及应用软件科技论文写作等。
二、制药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郑州大学是工科院校, 培养人才的重点是工程应用型人才, 因此, 学校的本科教育紧紧抓住“工程应用型”这个含义, 工程问题是这个专业学生最终面临的问题, 因此, 从工程技术性的角度来制订实践教学模式, 所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注意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 更注意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 尤其注重实践环节的训练,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3,4]。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 充分发挥郑州大学工学学科之优势, 强化学生“三个环节”, 即实验课环节、课程实习环节和毕业设计环节的实践训练。
专业实验:本着加强基础、拓宽口径,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原则, 教师采取与学生平等讨论、切磋交流、协同合作的方式, 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验氛围。在专业实验的设置上, 可分为以下三大部分。
一是基础实验。采用教师教、学生做的方式, 实验过程中注意系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是开放性的设计研究型实验。在这个实验室里, 学生是实验的主角, 从实验的设计构思、实验步骤的拟定、实验问题的处理到实验材料的挑选等事无巨细, 均由学生自行做主。这一方面可以集中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 另一方面可为他们将来从事新产品的开发、试制工作打下基础, 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三是利用多媒体仿真技术进行仿真实验。仿真实验可以将传统实验加以提高和扩展, 用一些传统实验方法不容易做或做不了的实验, 在仿真实验中轻而易举就能做到, 既训练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又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技能, 也可结合工厂部分工段、仿真多媒体课件开展模拟操作实验, 训练学生的工程能力。
专业实习:专业实习突破原有工科或药科学生的实习模式, 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药学实验, 而要突出工科院校的特点, 贴近工业实际, 把制造技术、质量意识、市场竞争、工业安全与法律约束等内容联系起来, 注意发挥传统学科的交叉作用, 充分发挥化学工程的传统特色和生物化工的成果, 围绕重要药用原料、中间体和辅助材料的生产工艺, 以及典型药品的合成与制剂, 带领学生到有特点的药厂参观学习, 了解制药企业的生产实践, 让学生在制药车间感受工业化制药过程, 建立工程制药观念与思想, 提高解决应用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题目应具有新颖性, 与医药工业相结合, 解决工业存在的实际问题, 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水平,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国内外医药研究的新趋势、新工艺、新技术。通过毕业论文, 使学生获得较好的课程设计、药厂设计等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 学院先后与开封制药集团公司、开封兴化精细化工厂、开封抗生素厂、河南辅仁药业、安阳利华制药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建设了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形成实验室———中试室———校外大中型医药企业车间相配套的实践教学基地模式, 从而使学生有了接触制药工业与制药工程技术的良好条件, 学生因此有较多的机会参与工业生产过程的操作。“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通过实训实践, 学生在实习基地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工业实际进行对比, 并对其进行初步应用, 加深了对制药工业与工程的感性认识, 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产学研结合, 极大地改善了本专业的办学条件,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供了保障。理论实践并重的特色培养模式, 使我校的制药工程专业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广博的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 还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培养了满足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5]。
实践证明, 只要我们切实转变教学理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努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就一定能够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 培养出“厚基础、博知识、强能力、高素质、宽口径”的制药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摘要:为实现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培养出既懂得药物制剂、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知识, 又懂得现代制药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必须创新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教学计划设置体系,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重视实践环节, 在实践教学的方法、内容和手段上进行改革;更新教育观念, 改革课堂教学, 要将工程设计思想融入到教学中, 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 从而达到培养制药工程技术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制药工程专业,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许明丽, 赵广荣, 白鹏, 元英进.国外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教育[J].化工高等教育, 2004, (1) .
[2]李华.以教育科研促进制药工程专业课程改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6, (9) .
[3]欧阳臻, 宁德刚, 徐卫东, 陈钧.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和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的探讨[J].江苏大学学报, 2004, (4) .
[4]李华, 胡国勤, 赵蕾等.重视实践环节, 提高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J].药学教育, 2007, (2) .
节水灌溉技术和技术模式的分析 篇9
将已送到田头的灌溉水均匀地分布到作物根系活动层中的过程就是田间配水的实现过程,就是灌水方法。灌水方法包括地面灌溉、喷灌、微灌和地下灌溉4种[1]。首先是地面灌溉。作为最传统的灌水方法,它的节水性能还需进一步提升。为了达到较理想的节水效果,需要对沟、畦规格、入畦流量,改水成数这些灌水技术要素进行优化。经试验,“小畦短沟畦”是优化灌水技术要素的一项重要标准。除了优化灌水技术要素之外,淘畦灌水工具的应用也至关重要。目前较先进的沟畦灌水工具是虹吸管、闸门孔管。
2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
由于各个地区的水资源条件、气候土壤地形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所以,应用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也不相同。以下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
2.1 城郊设施农业节水高效工程技术模式
对于供城市居民消费的蔬菜、花卉等价格高的作物,会通过保护地栽培来实现。它以人为地创造适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为方式达到作物优质、高产和高效的目的。这种设施农业栽培一般会出现在郊区,所采用的节水灌溉技术是滴灌。其工程技术模式除了涵盖水源工程、日光温室之外,还包括水泵、控制设备、施肥设备、输水管道、灌水器等。其中,设施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装备应符合我国内的土地资源现状。目前,城郊设施农业节水高效工程技术模式需要解决3个方面的问题:为了提高设施农业用的节水灌溉设备的可靠性和耐久性,需寻找适合普通温室应用的成套微灌设备的材料配方和生产工艺;寻找适用微灌设备施肥的先进技术和装备,为发挥微灌设备在设施农业应用中的优势做基础准备;为了在灌溉过程中发挥最大的水肥综合效益,对设施农业各种作物在各个生育期使用的可溶性肥料进行深入研究。
2.2 纯井灌区生态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
纯井灌区生态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的应用存在2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生态环境恶化。为了改善这种现状,需要以生态要求可供给的地下水开采量为基准确定灌区内的作物灌溉用水量。除了达到这一项要求之外,还需要达到对全部灌溉面积上的作物实行充分灌溉的要求。为此,可通过减少灌溉面积,采用传统充分灌溉方法予以解决,或者通过维持原来的灌溉面积,采用非充分灌溉方法予以解决。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方面,针对大田作物、经济作物分别采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微灌的方法。
2.3 引河补源渠井结合灌区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
渠井结合灌溉适用于小型河道较多地区。其中在灌区上游用引河水灌溉,下游用井水灌溉是其中一种形式,灌区内同一地块既用河水灌又用井水灌是另一种形式。前者采用渠灌、井灌2套灌溉工程系统,后者共用一套灌溉工程系统。在小型河道较多地区发展节水灌溉时,为了减少渠道输水损失和田间灌水损失,可通过渠道防渗、先进的灌水技术来处理。
除了上述3种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之外,还有一种就是水库灌区自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2]。这种模式采用自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解决各水库周边灌溉水源紧缺的问题。但是针对管材选用、施工技术、渠管联接、防淤积等一些技术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解决。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存在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有城郊设施农业节水高效工程技术模式,纯井灌区生态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引河补源渠井结合灌区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以及水库灌区自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而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是使灌溉管理更加科学和精确的基础保证,因此,需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黄玉祥,韩文霆,周龙,等.农户节水灌溉技术认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2(18):113-120.
工程施工技术风险管理模式研究 篇10
建设项目是一系统工程,影响施工安全的风险因素有很多,保证工程安全顺利开展的关键点是明确项目管理目标。对施工风险进行分解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内容,突出施工风险管理的主要矛盾有利于保障工程顺利进行。
风险管理的分类标准有很多,可从风险来源角度对施工过程风险进行分类,制定风险管理分类图,如图1所示。
1.1 施工项目进度管理
保证施工项目进度的主要措施有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合同措施、经济措施和信息管理措施等。通过建立合理的组织措施,落实各层次的进度控制的人员、具体任务和工作责任,建立进度控制的组织系统,按施工项目的结构、进展阶段或合同结构等进行项目分解,确定进度目标,建立控制目标体系,确定进度控制工作制度。
1.2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
施工项目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工程盈利,而成本控制是完成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在原有职责分工的基础上,将成本责任明确到人,使每一个项目管理人员都在完成工作责任的同时为降低成本精打细算,为节约成本开支严格把关。通过建立项目月度财务收支计划制度,建立项目成本审核签证制度,明确各项支出目的,严格控制项目施工成本。
1.3 施工项目质量管理
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包括:
1)人的管理
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明确工作责任,严格按照各项规章条例进行管理及施工,保证项目管理和施工质量。
2)材料管理
建筑结构的基本材料混凝土,在现场制作时,材料性能易受周围环境干扰,传统经营方式下,施工单位为保证混凝土材料质量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如今商品混凝土市场日渐完善,专业化制作的产品质量完全能够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市场化大规模的运作使得商品混凝土价格较现场制作更加低廉。施工单位通过签订混凝土材料购销合同,并在现场进行抽检的模式,能够在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前提下,将材料风险部分转移。复杂结构可能存在大量钢结构工程,其特点是构件加工制造工作量较大,钢结构主体构件工程量的70%左右在工厂进行,施工单位对钢结构项目实施管理时,派员进驻构件加工厂进行监造,把好材料和加工质量关,形成从工厂加工到现场安装的完整施工管理体系,从而确保施工管理目标的实现[1]。
3)机械管理
机械管理包括施工机械设备、工具等控制。建立健全相关使用、保障制度,确保工程机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合理安全使用。
4)施工技术管理
包含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措施等的控制。这些方案、措施的制定,在现阶段主要依靠工程建设人员的施工经验,参照类似工程制定施工方案,对施工中具体参数采用“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估计不足。
1.4 施工项目组织管理
清晰有效的管理体制可以明确项目人员的责任。在工程管理上实行以项目经理为中心的项目负责制,健全项目管理班子,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有效管理,采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等一切能够调动参建人员积极性的措施,从人力资源方面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在管理形式上,坚持项目经理、管理人员、施工队(分包商)的三级管理模式,制定三级滚动计划,及时了解、掌握工程的进度情况,并适时与计划目标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解决有关的技术、质量、安全等问题,确保施工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1.5 施工项目环境管理
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有工程技术环境,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工程管理环境,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等。规避环境风险时,应加强监测手段,制定安全施工水文、气象标准,当环境条件不满足该标准时,应停止施工,待条件好转后,方可继续进行。通过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确保良好的工程管理环境。
2 工程风险管理的一般环节
工程风险按时间划分,可分为施工前风险、施工中风险和施工后风险[2]。工程施工前需要进行施工方案的编制,包括确定施工时的环境条件、资源要求以及技术方案。工程施工中,要制定明确的实施细则,严格执行施工纪律,同时对施工过程实施监控,反馈并及时解决施工中的问题。工程施工后还需对结构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健康监测,记录结构施工后变化,并做好竣工资料归档工作。工程风险控制的环节如图2所示。
3 工程施工风险管理的主要矛盾
施工过程中的各个风险环节环环相扣,构成一条风险链,其中任一环节失去控制,均可能引起风险的发生。现有手段通过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明确各方工作责任,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通道能够对复杂结构施工中以及施工后的风险起到有效控制作用。“七分准备,三分施工”,70%的风险集中在工程施工前,一份严密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案能够极大地减小工程建设的风险。而在编写施工组织方案时,仅通过制度管理、合同分包等定性分析控制手段只能实现对环境、资源的风险管理,在施工技术风险管理方面进行识别、评价时,使用以往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均存在局限性。
1)运用专家调查法、幕景分析法、资料法等定性方法时,由于大型复杂结构形式新颖,之前通常没有类似工程,这些方法只能对一些共性的、宏观的问题进行识别,而对于在本工程中是否会发生、发生后产生的后果无法做出合理的判断,仅依据定性分析制定技术方案存在较大的盲目性。
2)采用概率统计方法来估计和推断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的大小,其准确程度依赖于足够充分的样本空间以及可靠的历史数据,而大型复杂结构施工技术风险诱发因素多,各个工程存在各自的独特性,没有足够的满足要求的类似工程,缺少充足的统计数据,从而影响评价的准确性,限制了概率统计方法的应运。
3)通过模型试验模拟工程的施工环境和过程。通过模型试验测量相关参数,并通过相似理论得到施工过程技术数据,为工程风险识别、评价提供标准。如在建设工程当中,施工单位拟定了几套不同的施工方案,选取不同施工参数,引起风险结果也将不同。施工单位委托相关部门,模拟采用不同施工方案进行多组模型试验,通过试验得到了不同施工方案下施工风险概率和结果,为施工单位提供定量数据支持,施工单位则在此基础上对方案进行判断,选择风险性最小方案。但在复杂结构施工工程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比常规建筑结构要复杂很多,对每套方案进行模型试验,规模大,周期长,人力物力花费大,这就限制了模型试验的大规模使用,从而制约了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定量分析方法的应用。
4 引入计算机辅助技术的新型施工技术风险管理模式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中各种大型复杂结构不断涌现,运用计算机辅助技术模拟施工过程并取得一定成果的案例越来越多,如:国家大剧院施工中,运用计算机模拟支撑卸载,确定拆除临时支撑的顺序,通过大量计算分析,确定各步卸载位移量,最终提出以千斤顶行程作为控制量的卸载技术路线[3];建设CCTV新台址主楼时,需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措施,以保证施工过程中结构的安全性以及竣工时结构的内力和变形满足设计要求,通过建立施工过程分析的计算机仿真模型,对其进行施工全过程跟踪模拟分析,给出施工过程结构的内力发展和变形变化的过程,供施工参考[4]。
本研究以工程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的技术风险管理为研究平台,在风险分析技术和手段、风险管理观念和体系的发展、应用状况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仿真分析手段,提出面向施工过程的、动态的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响应措施拟定等系统的技术风险管理模式。针对复杂结构工程项目建立的风险管理模型旨在对传统风险管理技术的应用有所突破,将传统的以定性分析为主逐渐向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向发展,通过计算手段为关键工序施工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定量指标依据[5]。新型施工技术风险管理模式的应用应满足以下要素要求。
1)信息反映的全面性
必须能够同时采集分散于项目中的关于风险的各种信息,换句话说,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必须满足从多角度、多层次对项目风险进行识别,即在工程施工不同阶段能够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分析模拟。
2)使用的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应该能适用于不同的风险识别作业方式,如对结构进行整体考虑、和对某一局部构件进行细部分析等,不能局限于一种特定的形式。
3)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计算机仿真技术能够做到能适用于不同的项目风险识别工作,能够针对各种结构形式、各种施工条件进行模拟分析。
4)反映项目管理实施的动态性特点
计算机仿真技术能够方便根据项目具体实施情况,对项目风险进行随时随地的动态识别,及时采集有关风险信息,对识别结果做出调整,为管理决策提供更及时的信息。
5)先分类后识别原则
在大型复杂结构施工风险因素识别过程中,分类与识别的先后顺序关系到识别结果准确性和全面性。
先识别后分类的方法,会使分析人员在识别过程中对于项目中的风险缺乏整体的认识观念,对于众多风险因素无从下手,容易遗漏一些隐蔽的或自己不熟悉的因素。另外,对于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交叉时,更不易准确表达和描述。将分类和识别不加区分的方法,很容易使分析人员在分类和识别活动之间跳跃思维,这样遗漏因素或分类偏差很难避免。同时,分析人员有的在识别上有特长,有的在分类上更熟悉,这种方法很难发挥分析人员的个人能力。同时还会造成分析过程的多次重复,分析活动持续时间较长,工作效率较低,风险分析工作也很难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先分类后识别的方法,使得分析人员对项目中存在的风险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按这些问题分属的方向,如按钢结构、混凝土或基础工程、地上结构等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类风险根据个人的特长和相关工程经验进行识别。这种方法的优点:一是可以充分发挥分析人员的专业特长,提高识别的准确性;二是可以减少分析工作的工作量,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还可以基本杜绝风险因素的遗漏,能更全面识别项目风险因素。因此,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风险分析中,先分类后识别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法。
为此,本文设计提出了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的新型复杂结构施工过程风险管理模型:项目开始后,首先跟踪、收集有关项目活动过程的风险信息,参考类似工程经验,由专家调查法等定性分析方法寻找、列举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项目风险。随后,判断在已有常规风险管理手段下能否控制该风险的发生。若能,则结束对该风险的研究,继续跟踪寻找下一个施工风险;若不能,则说明常规定性风险管理方法无法满足控制施工风险的要求,进而将该风险因素列为施工风险控制因素,需要对其进行定量分析。风险管理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基于概率理论的统计方法,但由于复杂结构施工自身的独特性,类似工程施工统计数据在提出风险因素的宏观层面上具有定量分析的指导意义,但在确定施工过程中具体参数对施工风险影响的微观层面上,则丧失了其定量分析的作用,属于经验判断,存在明显的盲目性。为此,结合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成果,本文将其引入风险管理模型,先对影响风险的各个因素进行分类,而后利用数值模拟该因素对结构的影响,并以此为风险识别、评价和确定风险大小及后果提供指标依据,为风险处置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在仿真分析结束后,由项目管理人员与专家对数值分析结果进行定性分析,判断定量分析结果的合理性。若合理,则完成该项风险分析;若不合理,则返回,调整施工参数,再次进行数值分析,直至实现规避风险的目标。该风险管理模型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现了动态分析,面向施工对象提供了风险处置定量指标依据,能够事先规避施工风险。其主要步骤及流程图如图3所示。
5 结论
本文主要讨论了常规手段对施工过程中的材料质量风险、信息管理风险、组织管理风险的控制,对于施工技术风险管理时,常规方法存在局限性,带有盲目性,认为当前管理模式下的施工风险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为施工过程技术风险管理提供有理论依据的定量数据。本文根据反映信息全面性、灵活性、通用性、动态管理以及先分类后识别的原则,提出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引入风险识别、评价环节中,建立了一套新型的复杂结构施工技术风险管理模式,根据仿真分析得到数值参数,确定安全控制标准,通过动态实时监测,及时调整,做到事先规避风险。
摘要:通过研究施工过程常规风险管理模式,发现仅依靠健全管理制度、凭借工程经验采用定性分析手段已无法满足复杂结构施工的风险管理要求。文章结合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成果,提出了一种基于施工全过程动态控制的新型施工技术风险管理模型。
关键词:风险管理,计算机仿真技,施工技术
参考文献
[1]陈伟珂,黄艳敏.工程风险与工程保险[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2][英国]罗吉.弗兰根、乔治.诺曼.工程建设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刘学武,郭彦林,张庆林,刘禄宇.CCTV新台址主楼施工过程结构内力和变形分析[J].工业建筑,2007(9).
[4]徐前卫,尤春安,李大勇.盾构近距离穿越已建隧道的施工影响分析[J].岩土力学,2004,25(9):95-98.
倒刺鲃高效饲养技术模式 篇11
倒刺鲃怎样养才能获高产呢?现就江西省贵溪市鸿塘镇多家养殖户在池塘主养倒刺鲃的经验介绍如下。
一、池塘选择。倒刺鲃性情活泼,喜欢清新、有流动水的生态环境。其养殖鱼塘应选择阳光充足、水源好、水质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环境安静、无渗漏、塘底沙质、淤泥少的池塘。池塘面积一般在667~6670平方米(1~10亩)之间,水深1.5~2米。养殖前应做好清塘消毒灭菌工作。消毒方法可按每667平方米面积用生石灰20~30公斤全塘撒施即可。
二、鱼种放养。倒刺鲃的摄食起点温度为12℃以上,适宜生长水温20~30℃,适宜鱼苗放养的最佳时期,在南方为3~6月之间。投放鱼苗应选购规格6~7厘米的苗种,晴天投放。为了提高其成活率及合理利用水体,最好对购进来的苗种先精养一段时间。方法是:先将苗种按每667平方米的水面投放6~7厘米的苗种4500~5000尾,苗种投入塘内事先设置好的网箱内后,选用面包虫、塘虱料、蚕虫,适量花生麸,辅以少量的紫背浮萍或切碎的鲜嫩青菜投喂。经过1个月左右的精养,体长普遍达到13~15厘米时,再转入成鱼塘内养殖。成鱼塘放苗密度如果是主养,每667平方米水面可投放鱼苗1500~2000尾。放苗时,应选择苗种大小规格较整齐、体质健壮、无伤无病的苗种,再用浓度为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液浸泡鱼种10~20分钟,杀灭鱼体上的病原体。经这样处理过的苗种,下塘后抵抗力增强,成活率高,生长迅速。
三、投饵饲养。为使倒刺鲃尽快正常摄食,放养后1~3星期就可开始投喂饲料。开始投喂以倒刺鲃喜吃的蚯蚓、粪蛆、鳗鱼饵料或鱼苗培育时用的饵料,然后逐渐增加投喂人工全价配合饲料。每日投饲2~3次,日投饵料量为鱼体的2%~6%,投喂量还应根据天气、水温、鱼的摄食状况灵活掌握。饵料可采用一般常规鱼用的全价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30%~40%,动物蛋白占总蛋白的1/4~1/3。有条件的地方可经常补充投喂些煮过的螺肉、肉糜(包括死野杂鱼、虾肉)、粪蛆、蚯蚓、麦芽、豆芽、浮萍等,以补充其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春、夏投放的鱼苗,秋冬捕捞起塘的鱼,成活率一般都在80%以上,平均尾重都在1.5公斤左右,每667平方米产值都在万元以上。
工程技术模式 篇12
勉县油菜种植表现为“三优一低”, 即生态环境优、种植品种优、产品质量优, 但劳动力投入多以及劳动力价格的攀升造成油菜种植效益低。因此, 发展油菜种植机械化, 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已成了今后油菜增产增效的最佳选择。
油菜机械化技术是将油菜生产过程中的整地、开沟、施肥、播种、收获及秸秆还田等技术环节采用机械化完成。2012~2013年度, 勉县初次进行油菜机械直播试验示范58亩, 平均亩产164.2kg;2013~2014年度示范面积598.8亩, 平均亩产194kg;2014~2015年度示范面积1 680亩, 平均亩产187.4kg, 连续三年产量表现为与大田基本持平。油菜机械直播生产降低了劳动强度, 具有省工、省时、节本增效的作用, 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好评。与此同时, 勉县还开展了油菜机械直播品种、播量、机型、密度、肥料、化学除草等相关试验研究, 组装完善了油菜机械直播集成技术。
据调查, 2015年勉县油菜平均亩产190.5kg, 亩产值952.5元, 每亩投入肥料、籽种、机械等费用287元, 用工11.5个, 花费690元, 每亩纯收入-24.5元;油菜机械直播平均亩产187.4kg, 每亩投入肥料、籽种、机械等费用474元, 用工2.5个, 花费150元, 每亩纯收入313元, 较移栽油菜减少用工9个, 亩增加种植效益337.5元 (详见表1) 。
1 勉县油菜机械直播模式
根据油菜的成熟期收获方式, 油菜机械直播模式分为两段收获模式和一次性收获模式。
1.1 两段收获模式
中晚熟高产抗病品种+机械直播+平衡施肥+芽前除草+田间管理+病虫草综防+人工割晒+机械脱粒。
注:1.用工单价按照市场价60元/人·d工计算;2.油菜籽售价5.0元/kg。
特点:一是收获期与移栽大田模式一致, 不影响后作水稻及时插秧。二是损失率相对较低。
1.2 一次性收获模式
早、中熟高产抗病品种+机械直播+平衡施肥+芽前除草+田间管理+病虫草综防+一次性机械收获。优点是省工、劳动强度小。缺点:一是90%以上黄熟才能收获, 收获期推迟一周, 影响后作水稻及时插秧。二是损失率相对较高, 浪费较大。
2 油菜机械直播配套技术
2.1 地块选择
油菜机械直播的田块应选择沙壤和地势较高的墡土田, 粘性土区和黄泥土区不宜实行油菜直播。水稻收获后及时清理稻草, 同时, 及时清理中沟及四周边沟, 清除田间积水, 晾晒田面, 为油菜直播做好准备。
2.2 机型选择
川龙2BYJ-4型油菜浅耕精播施肥联合播种机。特点:作业效率高, 经全县2014年实际使用情况统计, 每天单机作业面积25亩, 作业质量高、整地精细、开沟平直, 有利于油菜出苗, 作业畦宽1.4~1.5m, 沟宽、深20cm。机播4行或6行。
黄鹤拖2BFQ-4型油菜精量联合播种机。特点:作业效率低, 经勉县2013~2014年使用统计, 每天单机作业面积10~12亩, 作业质量差、田面粗糙, 不利于油菜出苗。适应小田块及丘陵地区使用。作业畦宽0.8~0.9m, 沟宽、深20cm。
因此, 全县油菜直播机型以川龙2BYJ-4型油菜浅耕精播施肥联合播种机为主, 黄鹤拖2BFQ-4型油菜精量联合播种机辅助。
2.3 品种选择
2.3.1 两段收获品种要求
高产、优质中晚熟品种生育期在250天左右, 含油量≥42%, 具备产量高、品质优、抗倒、抗菌核病、抗冻等性状的双低油菜品种, 对其他性状无严格要求, 如秦优10号、绵新油28等。
2.3.2一次性机械收获品种要求
品种生育期相对较短, 在240~245天左右。成熟期一致、矮杆、株形紧凑、分枝较少、结角相对集中、角果不易炸裂的高产“双低”中、早熟品种。如沣油737、油研52、中双11号、宁杂11等。
2.4 适宜播期
9月15~10月5日。
2.5 播种密度及亩播量
播种密度一般控制在2.5~3.0万株/亩为宜, 播量250~300g/亩。
2.6 平衡施肥
按照控氮增磷补钾配硼的平衡施肥原则, 亩施N8~12kg、P2O55kg、K2O7kg、硼砂1kg。氮肥按5∶2∶3的比例分底肥、苗肥、腊肥分次施入, 磷、钾、硼肥全部底施。
2.7 芽前除草
撒播或机械直播后24h内, 每亩用50%乙草胺60~80m L兑水40kg, 田面喷雾进行田面封闭芽前除草。注意喷药后不要随意踩踏, 以免影响除草效果。
2.8 田间管理
2.8.1 移密补稀 齐苗后在4~5叶时, 进行查苗补苗, 移密补稀。
2.8.2 追施苗肥
在油菜生长4~5叶时, 结合查苗补苗亩追施尿素3~4kg作提苗肥。同时, 对个别杂草较多的田块, 亩用烯草酮40m L和精喹草除灵100m L对水40kg喷雾除草。
2.8.3 冬灌追肥
冬灌具有蓄水保墒、平抑地温、防止冻害死苗、沉实土壤、消灭越冬害虫、防止春旱、促进春季油菜返青和根系生长的作用。在1月5~10日开展冬灌, 冬灌水量不宜过大, 灌透为止。结合冬灌亩追尿素8~10kg为宜。
2.8.4 病虫害防治
苗期主要防治好蚜虫、菜青虫、霜霉病等;春季防治好菌核病及后期蚜虫。亩施25%吡虫啉8g加50%速克灵50g或50%多菌灵100g兑水30kg喷雾防治蚜虫和菌核病。
2.9 适期收获
2.9.1 两段收获模式
在全田油菜80%角果外观颜色呈枇杷黄时, 采用人工进行割晒 (或机械割晒) , 就地或集中运回晾晒后熟5~7天, 用捡拾收获机进行脱粒及清选作业。
【工程技术模式】推荐阅读:
工程清单模式09-27
军队工程采购模式08-18
技术进步模式07-23
技术发展模式07-26
工程人才培养模式06-10
CDIO工程教育模式10-24
工程安全管理模式06-18
五大节水技术模式10-19
财务工程管理新模式05-11
工程机械经营创新模式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