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模式教育技术

2024-10-21

任务驱动模式教育技术(精选12篇)

任务驱动模式教育技术 篇1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主要靠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模式,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调动。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既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与促进者。任务驱动教学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任务为中心,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完成既定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实践。

一、创设情境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过程中,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并把情境创设看做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可以有效地引发学生的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内化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如“画图软件”教学,在导课时,将一幅幅美丽的图片呈现在大屏幕上,使学生在悦耳的音乐的刺激下,在如诗的意境中,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确定任务

在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教学中,任务的确定是关键。教师确定任务要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把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安排给学生的学习任务必须是对学生有价值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关的,使学生觉得要学习的知识是重要而有趣的,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快乐,或让学生因预期到学习所带来的“报酬”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教学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 任务要目标明确。

设计任务时一定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切不可为了任务的所谓“完善”,而偏离本课的教学目标,应使每一个教学目标都有具体的任务与之相对应。如教学“word制作表格”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设计“6行4列的空表格”的任务。这个任务就包含插入空表格、合并单元格、表线添擦等子任务,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对表格的插入、表线的删除、表线的处理等操作就会逐步熟悉,从而达到本课时让学生掌握制作简单表格的方法的教学目标。

2. 任务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抓“任务”的可操作性,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而用非计算机手段是难以实现的,以此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实践能力。

3. 任务要符合学生特点。

设计任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如学习“画图程序”中的矩形、直线、椭圆等工具的使用方法时,在了解了矩形、直线、椭圆等工具的使用方法的基础上,给学生确定任务,要求学生画出家居平面图、教室平面图、学校平面图等,学生既学习了画图工具的使用,又掌握了画平面图的方法。

4. 任务的大小要适当。

一个教学内容可设计成多个任务,在同一时间内由不同的角色分别完成。如在讲授“Word表格功能”时,教师可让学生编写自己的简历并在表格中插入自己的照片,也可让学生制作本班课程表并可插入彩色底图。

三、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学习是由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学习群体共同完成的,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这一阶段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阶段,学生将投入最多的时间与精力设计、开发、解决各自的任务。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带动和维持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激励学生前进,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任务举一反三,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组织与引导:

1. 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任务的有关线索或资源,或提供一个完成任务的基本框架。

2.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通过小组内部的讨论、交流、争论、补充、修正,加深每个人对该问题的理解,找出并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案。

3. 教师还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调整计划、进度,从而使学习活动深入下去。

通过这样的学习环境,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

四、学习效果评价

学生通过学习过程,最终将获得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并产生学习效果。这时,教师应该适时地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总结,并对整个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总结主要是指每个小组或成员根据整个的学习情况,把小组或者是自己的学习方法及获得的知识、技能、经验与体会总结汇报,并以电子文稿方式写出小组总结或个人总结。汇报后,老师、同学可以提出一些建议,指出其优点与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方法,以便在进一步的学习中不断完善与提高。评价有多种方式,主要有小组自评与互评,小组成员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与小组和个人互评。评价的内容可以从交互氛围与效率、学习态度与动机、学习参与性与协作性、学习方法与手段、学习效率与效果、完成任务的情况、最终完成的作品质量、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等方面进行。

任务驱动模式教育技术 篇2

任务驱动教育法,顾名思义,就是教学主体通过一系列任务的发布,使得受教育者在完成任务或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相应知识的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任务驱动教育法的优势在于,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意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在任务驱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指导与引领学生的作用,学生则是真正的主体,教师通过一系列暗藏教学内容的任务或者问题的发布,使得学生可以通过任务的完成或者是问题的解决,学习到相应的理论与知识,并且明白如何将这些理论性的东西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从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快速理解能力以及良好的实际应用能力。

2成人学习的主要特点

成年人受其年龄以及生活阅历的影响,所以在其受教育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特点,也与其他普通校园学习者有所不同。首先,成年人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学习大多都会直接服务于工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必须选择与其职业相关的学习内容,从而实现自身工作能力的提升。其次,成年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总结与反思,他们不仅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新知识,同时还要对自己过去的经历进行总结与反思,从而实现自我的完善与发展。

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方法,是近些年才被应用到成人的教育之中的,所以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推广与采用。本文从成年人的学习特点出发,并且结合任务驱动教育法的具体内涵,以某学院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课程教学为例,分析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具体应用与作用。教学目标:让学员明白如何搭建起气象预警信息系统,并且实现其操作与发布。

3.1任务的布置过程。教师将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分别是:气象预警信息系统的搭建、预警接收机的搭建与设置、学会按照一定的格式编写短信息、进行“红色预警”模拟预警信息的发布。本次课程中发布的四个任务,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学生的实际工作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工作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这四个任务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难度也是不断增加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于这一方面知识的理解与实际运用的能力,从而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3.2学员对任务进行思考。学员通过对原有知识的回顾与思考,对自己将要完成的任务有了一定的了解,并结合自己学过的知识,思考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学员们以小组为单位,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协商与交流,从而对如何解决问题有一定的认知。在学员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同小组间的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就自己在任务分析阶段发现的问题,或者是总结出的经验,进行了分享与学习,从而实现经验与教训的共享。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小组对任务进行了分析、实践、实践指导分析,分析反作用于实践的操作过程,最后四个小组纷纷完成了自己的任务。第一个小组完成了预警信息系统框架的绘制工作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完善,第二个小组组装了一系列硬件设备,第三个小组编写了相关的预警信息,第四个小组的成员完成了模拟预警信息的发布。在这一系列任务的解决过程中,老师发挥着指导与引领的作用,充分体现出各个学员的主体地位与主观能动性。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撒手不管,而应当实时了解到各个小组任务的进度以及开展情况,并且进行一定的干预与调整,是各个小组活动可以按照既定的轨道开展,更好的实现这一教育的目的。

3.3对任务进行总结。首先教师对有关“如何搭建预警信息系统”以及“如何发布预警信息短信”这两方面的理论知识进行了讲解,并且就各个小组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表现进行了点评。与此同时,各个小组对于自己在任务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的思路、经验等进行了交流,在良性互动的环境中,各个学员都实现了自我的充实与提升。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于这些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于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4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首先,任务驱动教学法,是针对所有学员而言的,所以在任务的设置过程中,必须要考虑不同学员的不同情况,做到任务设置要有层次,由难到易,由简入繁,从而最大程度上做到对所有学员都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5结束语总而言之,目前这一方法在成人教育方面仍处于实验性阶段,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推广,但通过实际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使其从被动接受教育转为主动学习,更加符合教育的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德)希尔伯特,迈尔.课堂教学方法(实践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永杰,冯建成.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设计[J].教育与职业,(24).

[3]朱鹏艳,熊绍高.成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策略[J].继续教育,(4).

任务驱动模式教育技术 篇3

关键词 任务驱动;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9-0123-02

1 前言

传统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忽略了初中生的计算机水平和学习能力,致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本文借助任务驱动教学法,对以上不良状况进行了改良。

2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先进性

从学生角度来讲,任务驱动学习法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基于生活化的实例入手,通过课程理论的学习和操作技巧的训练,学生可以掌握处理日常典型问题的新技能,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从“获取任务”到“完成任务”,学生可以在整个过程中都享受成功的乐趣,从而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的真正内涵,进而促使他们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如此一来,可以消除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茫然[1]。

从教师角度来讲,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高质的教学手段,其“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种教学方法调换了传统课堂主人翁的地位,在制定学习任务以后,通过教师的引导,然后学生去解决问题,彻底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这种灌输式教学方式。通过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任务驱动教学法把课堂传授知识为主转向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促使每一位学生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然后得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以典型問题驱动学生展开自主学习,为其创造了一个开阔、自由的思维空间,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充满了个性、充满了人性,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3 任务驱动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分析 首先要确定教学内容。一般而言,教学内容是根据指定教材的课标要求而确定。基于任务教学法的“任务”性特征,在教材的指导下,课程教师应该选用典型、实用的任务让学生完成。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做到“源于课本、结合实际、高于课本”,同时明确整个单元以及每一课时所需学习掌握的知识点,辨别知识点的类型,弄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才能在后面的任务设计中统筹兼顾。

同理,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该基于任务所需,重点使学生掌握某些技能,这些技能应该具备充分性、简易性和实用性特征。如在确定幻灯片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表1来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的实用性技能。

任务设计方法 任务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学习能力,遵循适度性、目标性、真实性、趣味性、整合性等基本原则,适当设定学习任务[2]。

1)适度性是指基于学生上机课时条件设置任务量,笔者认为以课时为单位设计任务更为可行,同时要控制任务的大小,让其完成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其余时间作为讲授和学生讨论时间。

2)目标性是指确定好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并根据这个目标去设计整个课堂任务。

3)真实性是指任务应该具体来自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应该尽可能把任务设定在学生的理解范围之内。

4)趣味性是指任务的设定应该符合初中生年龄段的兴趣范围,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心理需求。

5)整合性是指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服务其他学科的思想,要把数学问题、语文问题等具体学科体现在其中。

任务情境设计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就是以当前学习内容和学生的信息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任务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在“情境”生动的直观形象作用下激发联想,唤起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促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新知识,进而创造出新形象,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3]。

如在讲授Excel中的函数问题时,可以通过统计学生期末考试这个具体事件情境,利用Excel中的函数求平均值公式、排序作为主线任务,结合学生讨论以及教师点拨来共同探讨求解过程,借此可以让学生真正融入课程,让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然后能得到什么成果。

学习资源设计 基于任务驱动的学习需要借助一定的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和意义建构,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协作学习,必须为学生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并简化学生在利用资源时需经历的实际步骤,要以任务和学生为基点,设计准备好各种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具体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材和导学案。指定教材不能满足学生的自主写作学习,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对教材进行个性化处理,以学生分析任务、完成任务为指导,确定适合任务驱动的导学案。

二是视频学习帮助。为了适应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需求,教师可以制定教学视频讲解任务重难点,以“电脑特困生”进行反复学习。

三是任务素材。在具体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一些素材的制作对学生来说非常困难,所以要求教师事先通过共享方式把学生需要的素材发给他们。

四是学生作品。在历届教学过程中,要收集典型的优秀作品和不合格作品,通过解读其中的典型问题,启发学生思考[4]。

仍以Excel函数教学为例,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包括:原始期末考试成绩单;工作表中使用标签功能制作的相应导学案。对于复杂公式和条件函数的使用过程制作相应的视频学习帮助,再通过局域网络进行共享,借此能使学生更好地突破难点,同时可以给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创造反复学习的机会。

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一是划分协作小组。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任务的具体要求,确定一个四人小组,从中由组员推荐出组长,通过小组讨论,带动全班的学习氛围。

二是明确学习任务。在任务确定后,首先就是让各组员明确此任务的学习内容和目标,例如:各组员要收集什么样的材料,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三是指导协作策略。对于如何协作分工,如何解决小组成员之间的纷争,教师应该给予相应的方法。

四是监控小组学习。监督各小组之间的学习状态,使他们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具体可以通过巡回监察方法,走入小组内部去了解问题、协商问题、解决问题。

4 总结

本文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设计了一套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相匹配的教学法,通过对各个环节的具体设计,得出一套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模式,借助此方法可以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明显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宝志.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法[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42-46.

[2]李纷桃.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WebQuest学习法的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3]王支平.基于博客平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驱动教学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4.

任务驱动模式教育技术 篇4

一、建构主义观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学科具有操作性强、技术发展更新速度快的特点,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价值取向。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常围绕着唯一的标准答案进行,学习的结果呈收敛状。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是要求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真实的任务,其结果常常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成为了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的主流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为依托,倡导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围绕着“真实的任务”来组织教学,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发布信息,最终完成任务。该教学模式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出发,实现从“接受性学习”、“维持性学习”向“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转变,这是当前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难点。

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实践

通过实践与探究、改进与整合,总结出信息技术课堂的“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主要包括:①明确学情;②创设情景;③任务设计;④驱动学习(形式多样,带着任务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⑤任务成败的反馈;⑥现场指导或讲评;⑦效果评价。

以Word软件的使用教学为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其基本使用的方法,从而理解Windows操作系统下类似软件的操作方式。

1.设计调查问卷,明确学生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约有90%左右的学生会使用Word软件,学生都接触使用过计算机软件。为此,采取以“辅”代“教”模式,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不同层次任务策略驱动教学。

2.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课堂上使用Power Point展示了中英文两种版本的精美个人简历与求职信,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进而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份个人简历。

3.“驱动任务”的设计

要求每个学生利用Word制作一份个人简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的任务要求不同,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对于“越层”完成任务的学生给予奖励,同时,设定探索任务,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挖掘任务之外的内容。

4.学生学习的方式与教师的指导工作

鼓励学生采取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简历制作。对学生的疑难解答主要采取个性化指导,释疑时不给学生现成答案,只给学生指思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如:有学生提问如何在简历中输入个性化的图片。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何处插入?插入位置怎样定位?观察插入菜单,如何选择操作?图片进入后选中它有什么现象?如何选择设置图片的属性?让学生分步思考、分析,在操作中解决问题,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5.任务反馈与讲评

教师在一半以上的学生完成作品时进行讲评,挑选出在体裁上创意新颖、版面布局有特色、技术处理技巧较高的学生作品,让学生谈对作品的设想、布局设计和技术处理的想法。讲评和反馈能有效解决学生理解上片面的问题。

6.效果评价与成果展示

每个学生的个人简历排版各有特色,运用技巧各有个性。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创作劳动的重视,既给予他们压力也给予动力。在评价的同时培养学生间相互切磋、协作的精神。当然对于作品中的不足之处给予指出,让同学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事实上表扬中的批评更能让学生接受和提高。通过“任务”创作,不仅使学生掌握了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而且让学生从中探索出了软件使用的一般学习方法。

三、关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考虑

教师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时,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任务”。制定任务一定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区别对待。在学情定位较为准确的基础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层次的任务,以便于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发展。首先,注意任务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其规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知识的前后联系等诸多因素,“跳一跳,摘得到”有利于学生保持探究的可持续性。其次,“任务”的设计应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应考虑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地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任务的思想,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最后,设计的任务须承上启下,前后关联。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任务”的设计呈现出复杂化,通过任务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掌握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强调学生个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由于“任务”的设计从内容、难点、疑点上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从而在时间与空间上给予了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有利时机。对于自主可以完成的“小任务”,教师要求学生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难度较大的“小任务”则提倡学生开展合作式学习,通过相互协作、扬长避短、博采众长共同完成“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必须坚持“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原则。“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任务”的驱动下他们主动地、有目的地去获得材料、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起着组织、示范、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主导作用。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利用计算机亲自实践去完成“驱动任务”(如制作一件作品、编制一个程序等)都需要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反复动手调试,这就是一个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发现和创造的过程。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也不能一成不变,需要效果反馈与评价,进而改进或调整后续任务和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采取“效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以期收集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情况及任务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考察任务驱动的实施效果。

四、结论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教学课程,内容非常丰富,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只是皮毛,需要学生学会触类旁通。经过教学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有效地驱动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解决学生水平层次不一带来的实践教学难题,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最终目的。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一些别的实践学科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内容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有些教学内容并不完全适合用“任务驱动”。如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概念、计算机硬件的组成、病毒防范、操作系统等有关知识都不适合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存在任何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完美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黄洪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通用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任务驱动模式教育技术 篇5

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本文论述如何在单片机应用技术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型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主角, 教师是配角, 充分地展示技工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 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以此引起学生学习单片机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关键词】 一体化教学;单片机;任务驱动型

传统的单片机教学长期受普通教育的影响,注重课程本身的知识结构,过于讲究系统性和完整性,这样的教材详细的解析了单片机的结构和各种功能,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单片机的理论知识。但是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讲这样的教材是不合适的。主要原因有:

1、由于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对于学生技能的提高是第一位的,因此教材应侧重单片机的应用,而不是建立完整理论体系。

2、技工院校的学生普遍对于抽象的理论不感兴趣,课堂上的“长篇大论”是无法引起学生兴趣的,因此单片机教材应结合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寓理论于实践。

经过近几年人社部组织实施的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成功应用于单片机技术课程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主要做法是:按企业相关职业岗位工作能力需求将课程内容重构为若干个典型项目,各项目又根据功能和要求分解为若干任务。“项目引领”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任务驱动”使学生知道怎么做。教师围绕具体的实际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带着任务边学边做,直接参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通过教师引导、自己探究、小组合作、讲解讨论、总结提高等多种形式完成从理论知识到职业能力的转化。

一、任务驱动型一体化教学方法的探索 1.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针对技工院校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这一特征, 体现该课程服务于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确定了单片机课程教学目标: 掌握单片机系统的常用操作和系统常见故障的检测与排除方法;掌握单片机主要模块的工作原理;具有简单应用系统软、硬件设计能力并掌握其基本开发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 还要培养学生较强的综合能力, 能完成技术比较复杂的工作, 并能运用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或先进的技术手段, 及时准确地发现和排解操作中的故障。2.从职业能力分析到课程项目化

课程项目化, 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密切联系该行业产业发展实际, 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技能的训练项目, 根据项目组织实施教学与考核, 使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是将课程教学内容即一个典型的项目划分成阶段性的任务, 每个任务包含了相关的知识模块, 每个模块都包含一些知识点。通过各个项目的由易到难的逐渐实施, 让学生在各个项目的动手操作中实现该课程的培养目标。

3.根据对单片机相应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 我们对《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若干项目、任务实施来实现。学生完成一项任务, 必须学习相关的知识, 达到相应的能力;完成一项任务, 将要从每个知识模块中提取若干知识点学习, 以构成此任务所需的知识点。这样, 教学内容完全打破了传统的编排顺序, 是以任务所需来进行取舍。

4.在项目化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成为“导演”, 学生成为“演员”。演员要演好戏, 需要一个好的剧本, 也要求导演有较高的艺术才能, 更加重要的是演员要积极参与。“剧本”就是我们教学中用的教材, 但是目前教材需要教师根据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进行提炼, 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实现理论知识到项目任务的转化, 编写出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资料。课程项目化教学, 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是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个人或小组工作方式, 由学生自己按照任务的解决办法, 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任务, 从而达到课程教学目的。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案例

下面以彩灯控制器的设计与制作项目来阐述如何实现任务驱动型一体化教学, 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彩灯控制器的设计与制作(20学时)项目综述: 单片机I/ O接口电路的应用, 在单片机技术中处于重要地位。1.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1)能根据性能要求选择合理的电路;(2)能分析、计算典型单元电路并能按要求进行电路参数的修改;(3)能熟练使用Protel99se软件绘制控制器电路图;(4)能进行该项目的工艺文件编制;(5)能合作完成彩灯控制器的整机安装、调试与测试。知识目标:(1)熟悉技术文件的编制;(2)熟悉原理图到电路板图的设计过程;(3)熟悉单片机驱动电路的分析方法和单元电路功能。2.项目学习情景: 学习情景1: 程序设计(4学时);学习情景2: 控制器电路原理图设计(4学时);学习情景3: 控制器电路板焊接(4学时);学习情景4: 控制器软件、硬件调试(4学时);学习情景5: 控制器整体组装(2学时);学习情景6: 控制器功能测试(2学时);3.第二课堂活动设计(课外)(1)控制器元件采购单制作, 市场调查, 估算控制器成本;(2)控制器外壳选材制作(自由发挥)。

三、效果分析与总结

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单片机系列课程教学改革实施以来,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技能训练得到强化,单片机综合开发能力显著提高。

(1)在任务驱动型一体化项目教学中,每一项目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循序渐进,在一段教学时间内,只把某一个项目或工作过程作为学习内容。当学生能较快完成简单项目,并将设计方法扩展到复杂项目,他们会发现单片机课程“并不难”,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操作训练进行有机结合,技能训练时间大大增加,学生有较多机会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反复对照、加深理解,主动构建自我的知识体系,实践技能形成较快。技能操作训练与专业理论相对应,紧密衔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理性与感性认识的同步上升。

(3)任务驱动型一体化项目教学,是以企业电子产品作为单片机课程的教学载体,将产品的设计制作过程与单片机的知识点有机结合组织教学内容,同时我们在单片机系统开发训练过程不断引进最新开发模式和最新开发工具,使其紧跟技术前沿。这样的教学模式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单片机综合开发能力。

2.应用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在确立任务时, 要考虑到本课程在教学班所属专业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根据课程在该专业方向中所起的作用来确立项目任务, 要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要求。

(2)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因生施教。任务的难易程度要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符合。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任务不能太复杂, 难度也不能过高。任务的数量有一个到两个, 而且是比较典型的任务。

(3)教学要充分体现知识和实际的紧密结合, 侧重选择能体现本行业企业生产过程、经营活动过程特征的项目任务, 同时又要具备客观条件, 使模拟或仿真教学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单片机课程教学实践证明: 综合利用软、硬件教学资源,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行为导向的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法教学, 教学目标明确,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效性强。这也是有效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职业能力, 适应技工院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适应现代企业对单片机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4)教学使用教材的选择要符合教学实际。目前各职业院校使用的教材大部分还是传统教材, 先理论讲授, 后加实验验证。教师只有通过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分析, 再进行课程项目研究开发、项目教学与成果转化才能做到与行业接轨。教师在课程项目化过程中自然需要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 才能做到“教最新的”, 保证让学生“学有所用”。

综上所述, 任务驱动型一体化教学法是在行为领域学习理论的影响下, 通过选取“工程任务”来创设“教学情景”, 通过“协作学习”的活动方式开展学习,通过完成“工程任务”来达到“教学目的”, 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配角, 学生是主角。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通过解决学生身边的一些现实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任务驱动型一体化学习的学生, 他们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任务驱动模式教育技术 篇6

关键词 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 课程设计 个性发展

信息技术课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课程时兴趣很大,可没多久,兴趣就没有了;学生对玩计算机很感兴趣,但对信息技术课却没有兴趣。总结原因,我觉得现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已不适应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乐于学习,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迫在眉睫的任务。我在信息技術课程教学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经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比较适合我们的学生。而“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任务之中,通过这些“小任务”来实现学习目标。本文就“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帮助学生培养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而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正是这种以有意义的、课堂时间能达到的任务引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鼓励其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从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二、结合学生特点,精心设计教学任务

1.任务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编排非常关键。“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才会有主动性,才不会盲目学习。例如,讲完Word软件的使用后,我要求学生课下每人准备一篇150字左右的短文,课上用Word进行排版处理,并提出排版要求,明确学习目的。每完成一项教学内容,就及时让学生进行一定量的练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熟练掌握所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2.任务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具有个性化特征,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任务应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具有拓展性,做到因材施教。“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以“我们是绿色环保小卫士”为主题展开任务,以《绿色卫兵》这篇学生熟悉的课文作为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植树的情境。从在电脑中从“种”一棵树开始,引导学生将其变成两棵树、一排树、几排树,巧妙地引出了“复制”功能,通过讨论树的大小形状,引出了改变图片大小的操作,新旧知识很好地串联起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通常情况下,到此本可以告一段落,我却没有这样做,我让学生继续在树林中设计自己的绿色家园。当然,我事前也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素材,使任务扩展到一个新的层面,同时又蕴含了另一个新知识:如何在Word插入来自外部的图片。这堂课中,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设计出个性十足的美好家园,同时又为下一课知识的学习了铺垫。

3.注意设计任务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趣味性和生活性是任务设计的首要前提,同生活紧密联系的、具有趣味性的任务往往能强烈激发学生的兴趣,顺利完成“任务”。学生的兴趣一般都是来源于生活。如何用电脑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因此,把任务设置得生活性和趣味性,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画图”后,正巧赶上学校举行春季运动会,我向学生提议开展一次电脑绘画比赛,以“我参加了运动会”为主题。由于每个学生都亲自参加了这个活动,内心都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因此都很兴奋,并且信心十足,迫不及待地想将自己内心的激情用图画表现出来,将运动会热闹的场面描绘给大家看,更希望自己的作品获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这次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作为一个信息技术教师,还要精心创设教学情景,并在情景气氛中布置任务。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业完成任务的兴趣;也使任务的布置显得自然,学生容易接受。

在《美化我的作文》一课中,要学习的内容很简单,我就鼓励学生自己去完成。在第一个班,一上课我就布置先看书,按照书上步骤去操作,结果发现学生做得并不好,并没有按步骤操作,有的学生干脆就在玩游戏。后来我想,这样布置给学生的任务很单调,学生并不愿意接受,大部分学生不会按老师要求去完成任务。在另一个班,同样一节课,我先给学生欣赏一些优美作品,学生很兴奋,然后我再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尝试在实际操作中找到答案,这样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去完成任务,效果就好多了。

任务驱动模式教育技术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和日常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 邓小平同志早在1984年就指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因此, 为适应社会进步, 信息技术作为中学生一门必修课, 走进了中学的教学课堂。信息技术是一门新颖的课程, 它既具有理论性, 又具有实践性。因此信息技术课采用“任务驱动法”, 符合信息技术教学的现实需求。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本人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些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一、“任务驱动”教学的含义及作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 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 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 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 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以任务为主线,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法,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 以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实践表明, “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在尝试中学习新知识, 在实践中体会成就感。

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主要步骤

“任务驱动法”将教学目标隐含于任务中, 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学生自己对任务进行分析, 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倡导学生的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最终在任务的完成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我根据教学实践把“任务驱动”教学的主要步骤大体分为:

1. 确定学习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首先向学生提出与现实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学习任务”。“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中的核心, 任务的提出要以“学习主题”为依据, 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确定学习任务要具有合理性、适用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同时还要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情景, 使学习能在与本节课教学内容一致的情景中发生。

2. 分组讨论任务

确定学习任务后,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任务完成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以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为标准, 把学生有层次、有目的地分成小组,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讨论, 共同制定完成学习任务的操作计划。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 而要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该任务的思路、方法及所需的计算机操作, 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理解新概念。

3. 协作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分组讨论学习任务阶段, 在教师的引导下, 小组成员明确了学习的目标, 完成了学习任务所要进行的操作步骤。接下来应该是学生动手操作完成任务, 这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每个学生参与活动创造机会, 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完成任务。教师作为引导者, 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协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对学生在实践过程所出现的错误要及时予以纠正, 特别是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 但是要注意教师不能为学生代劳。

4. 学习任务的反思与总结

通过小组成员的努力, 同学们完成了学习任务的操作过程, 但完成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只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一部分, 而不是全部教学内容。学习任务没有面面俱到地罗列有关的软件功能, 往往难以兼顾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通过反思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 总结其中的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实现“从特殊到一般”的过渡, 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

三、任务驱动法中的任务设计原则

任务驱动法中的“任务”也是一个核心内容, 教学模式实施的好坏与其设计的任务是否恰当密不可分。设计学习任务要遵循以下原则:

1. 设计学习任务要因材、因人而异

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的不同, 精心设计好学习任务。任务驱动法是让学生能完成任务, 在实践中掌握教学内容。任务设计直接影响教学模式的实施。在设计“任务”时, 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 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 要照顾到每个学生的自身情况,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每一个模块, 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

例如, 在教《W O R D文字处理软件》时, 我发现学生对文字处理软件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有的同学在小学时就掌握了有关内容, 可以熟练地完成文字排版工作, 有的同学对于文字处理还是一个“门外汉”。这样在设计“任务”时, 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具体办法是:对于一些没有学过的同学, 我就要求他们先学会简单基本的文字处理方法, 比如设计课程表;对于那些学过一些基本知识的学生, 设计学习任务的难度要大些, 比如设计报纸, 并打印出来。这样分层设计学习任务, 使每个学生都可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

2. 设计学习任务要联系实际, 具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具有趣味的学习任务, 才能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所以教师设计学习任务时要注重趣味性, 如何才能设计出具有趣味的学习任务呢?不难发现, 任务的设计一定要联系社会的实际情况与学生需求, 使任务“生活化”, 具有意义性、挑战性。

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教学, 是切实可行的。教师在有效地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同时, 要注重学生获取知识, 发展智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实现信息技术培养目标。另外, 任务驱动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需要广大教师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

任务驱动模式教育技术 篇8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科学的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教, 学生学”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自主学习的环境中, 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任务, 并作出适时的引导就可以了。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认为将“任务驱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应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联系实际, 设计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任务, 所有的教学过程都是围绕任务来开展的, 所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 关键在于任务的设计。首先, 教师应当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如果没有学习目标, 必然会造成课堂学习的盲目性。其次, 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任务, 根据学生基础、知识、能力水平的不同设计任务, 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最后, 教师在任务设计的过程中, 还应注意教学重难点的分散, 把各个难重点分散到各个任务中, 既降低任务的难度, 不至于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需要经过适量的思考努力才能完成问题, 获得成就感, 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总之,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 既要注重教学内容, 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 将各个知识点都融入到任务中去, 又要联系学生实际,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设计出可操作、适合学生发展的任务,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方法。

二、创设情境, 导入任务

情境导入是课堂教学中最基础的环节之一,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 教师怎样合理创设情境, 将学生引入到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中去, 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 激发学生的思维, 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 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果。那么教师在情境导入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些什么呢?首先, 情境导入应当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 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想要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需求和热情;其次, 情境导入应当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既能学习到新的知识, 又能联系到实际, 解决实际的问题;最后, “任务驱动”教学中的情境导入还应当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在任务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例如在学习图像处理时, 教师可以与母亲节、教师节相联系, 让学生在完成信息技术学习任务的同时, 接受到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师创设具有实际意义的情境, 导入信息技术学习任务, 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融入到熟悉的情境中, 使学习事半功倍。

三、合理引导, 自主学习, 完成任务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教师合理组织、引导学生,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形式, 最终完成任务的过程, 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关键。

1. 教师分析讲解、合理引导。

虽然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组织、引导的作用, 但是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 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 所有任务提出、分配、完成的过程都需要教师合理引导、组织才能顺利完成。例如在组织学生完成贺卡制作任务时, 教师在情境导入开始时, 首先通过语言描述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情境中来, 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然后为学生分析任务, 整个任务有哪些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分别涉及哪些知识点, 哪些重点、难点等。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还应当对一些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讲解。教师通过组织、分析、讲解, 让学生一步一步进入学习状态, 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2.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新课标提出,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要注重学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便捷的平台, 学生在完成课堂任务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自主学习, 也可以与同学相互合作、讨论等多种形式完成学习任务。

自主学习是理想的教学模式, 但是由于师生基础、能力等各方面的因素制约而不能完全实现。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 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 准确地掌握知识, 经过教师的引导, 熟练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这样既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又能实现自主学习, 学会学习, 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合作探究学习也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特点之一。面对较为复杂的任务, 或者比较难解决的问题, 通过学生与同学之间相互合作, 与教师之间的相互讨论,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从而凸显学习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习热情, 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信息技术课堂任务, 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 多元化评价模式。

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任务之后, 教师适时地给予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在课堂上的一次公开表扬, 就可能改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态度, 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总结任务的同时, 要从多个角度多元化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评价, 让学生得到鼓励, 树立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和兴趣。

综上所述,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之一, 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于继曾.“自主探究”和“任务驱动”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 2010, (27) .

[2]姜立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的应用[J].文理导航, 2010, (11) .

任务驱动模式教育技术 篇9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使用最广的教学模式。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单一的面对面教学为主, 课堂以教师为中心, 以讲授为主要方式, 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独立学习、团队协作、创新等方面有着很明显的缺陷, 他们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法, 头脑中条条框框太多, 不能很好地灵活运用知识。又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等各种因素的限制, 教师很难兼顾到大多数学生, 对学生不了解, 教学针对学生认知的水平也仅仅是在一个平面上, 实行“一刀切”的课堂教学, 但实际上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区别的。鉴于此, 我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积极探索, 试图在新型的“颠倒课堂”教育理念的引领下, 采用信息技术来重新构建中职信息技术课堂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为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提供崭新的思路, 注入新的活力。

二、中职信息技术“颠倒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

目前, 针对“颠倒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比较成熟, 我校计算机专业结合“颠倒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开发了微课平台, 并且选择了应用实践型课程“信息技术与应用”进行研究, 提取“颠倒课堂”教学模式核心思想, 不拘泥于具体形式, 针对实际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对教学流程进行细化设计, 以期为“颠倒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探索总结。

(一) 学生学习的整体流程结构

“颠倒课堂”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将知识技能的获得放在课前由学生自主完成, 而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及需要教师引导、启发、评价等知识内化的过程, 放在课堂上完成, 具体的学习流程如图1所示。

借助信息化的微课平台使“颠倒”的内容并不局限于具体的学习材料, 可以延伸到对学习环境的“颠倒”和学习过程的“颠倒”。我们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结合“颠倒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 以学习和实践中的问题为中心, 进行了基于任务的“颠倒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

(二) 基于任务驱动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颠倒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任务驱动”是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最典型的方法, 我们依据“颠倒课堂”的理论将直接教学与建构主义学习相融合, 通过互联网, 借助微课平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建立起基于任务驱动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颠倒课堂”的学习模式。如图2所示, 在构建模式时, 主要以课前和课堂两个教学环境的搭建为主, 同时兼顾课后拓展学习的环境搭建。

1.教师课前准备。针对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并根据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特点, 将每个操作技能点细化为一个个独立的技能单元, 依据教学目标开发、制作相应的学习资料, 学习材料的形式包括多媒体课件以及视音频资料等 (将操作过程录制成技能单元视频, 加上必要的注解) 。教师也为各技能单元设计可执行、易操作、利于评价的“预习任务”并提供给学生。教师还要设计“预习效果检测任务”“综合应用任务”“课后拓展任务”, 并且将学习资源和学习任务上传到微课平台, 根据教学的进度开放学生的使用权限。

2.课前学习过程的构建。在课前, 学生在家里或者学校通过互联网登录到微课平台, 可以下载教师放到平台上的学习资源和预习任务, 学习时以教师提供的预习任务为中心, 根据任务内容结合学习资源自行学习知识, 解决问题, 完成任务。课前学习过程中, 教师、学生可以很好地借助微课平台进行充分的交流, 教师将进行跟踪、引导和答疑, 学生之间也可以协作、讨论、互相评价, 在交互的过程中, 教师应尽量把学习自主权归还于学生, 不直接参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 而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比如材料的学习、问题任务的理解、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等。同时, 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带入课堂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 课前学习模式如图3所示。

3.课堂教学过程的构建。在“颠倒课堂”的教学模式中, 经过课前的预习之后, 学生对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在课堂上, 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进行一个检测, 以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实施综合任务。当检测效果不理想的时候, 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进行再学习。教师给出综合应用任务, 让学生有机会在具体实践环境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提升学生将技能和知识进行迁移和重组的能力。课堂上教与学的过程如图4所示。

学生自主完成综合应用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可以和教师面对面地进行交流, 也可以通过微课平台观看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 还可以和其他同学组成小组进行互帮互助的学习、讨论, 出现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放到平台上大家一起讨论。在微课平台上每个学生都可以看到彼此的作品, 进行评价。

教师则针对课前和课堂上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评价, 并且更侧重学生个性化的指导, 尽量使更多的问题由学生自行解决, 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完善处理;组织学生进行成果交流、评价。在微课平台上, 评价的主体更加开放, 可以是专家、老师、同学以及学生自己, 不但可以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 还通过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 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4.课后拓展学习环境的搭建。课后学习实际上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 教师将各个阶段的学习资源、任务要求和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整理并实时地上传到微课平台。不同学生的再学习有所区别, 对于完成较好的学生, 可以围绕拓展任务进行拓展学习, 更上一层楼;而那些请假或课堂上没有很好地完成学习的学生, 可以继续围绕基本任务再学习, 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如图5所示。

三、基于任务驱动的中职信息技术“颠倒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尝试

中职学校学生信息技术的个体差异很大, 有些学生在初中已学习了基本的信息技术内容, 而有些学生则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信息技术。这学期我校在高一年级各班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逐步采用“颠倒课堂”的教学模式, 进行了中职课堂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中职信息技术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 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课程的核心目标。在其课堂教学中多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模式, 以典型职业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为载体, 采用任务驱动为教学形式, 以技能项目训练为主线, 以完成项目任务为教学活动的目标。

(一) 尝试前的“颠倒课堂”理论学习和探讨

为了更好地进行“颠倒课堂”实践, 我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在学部主任的组织下进行了相关的理论学习, 同时针对“‘颠倒课堂’到底‘颠倒’什么?”“‘颠倒课堂’的好处是什么?”“‘颠倒课堂’的备课上课模式是什么?”“中职学校能做吗?”进行了讨论。最终大家一致认为应先进行尝试, 并且借助示范学校建设的支持由林中海老师牵头开发相应的微课平台, 开始了“颠倒课堂”模式的探索。

(二) “颠倒课堂”实践的尝试与摸索

计算机组先后开设了两次“颠倒课堂”的研讨课, 由基本功比较扎实的青年教师赵老师在计算机专业省年会开设了一节平面设计课, 后面由杨老师开设了一节随堂Excel图表课。两位教师的上课过程比较相似, 预设学情并设计难易度, 按课堂活动设计基本知识点和技能点, 准备了相关的学习材料, 做好PPT, 按照技能点录制了5—12分钟的视频, 为保证“颠倒课堂”的正常进行, 在学校抽时间让学生观看了视频, 并完成了预习作业, 借助微课平台对任务进行批改, 对每个人的完成情况做了评价, 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和反馈。最后回归课堂, 学生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完成作业并开展讨论。

两位教师上课的背景不一样, 课的内容也不同, 呈现出来的效果也有所差异。前一节课教师准备的时间长, 对平台的使用比较熟悉, 学生的课前学习相对比较到位, 整个课堂环节也就比较流畅, 体现出“颠倒课堂”的优势;而后一节课是随堂课, 教师的准备时间很仓促, 平台使用处于摸索阶段, 学生也很难适应这样的方式。因此, “颠倒课堂”教学资源的准备和平台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仔细剖析该教学模式, 整个学习过程以任务为核心, 突出问题的解决和学生技能的提升。“颠倒课堂”中学生预习的是视频资源, 伴有教师的指导和建议, 把预习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材料丰富生动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部分学生更喜欢自己探索, 过多的讲解反而不利于课堂上的探讨和兴趣的提升。在课堂解惑答疑的同时, 节约的课堂时间可把教学内容更广泛地拓展于实际的应用中。

四、针对中职学生运用“颠倒课堂”教学模式面临的挑战

“颠倒课堂”使学习变得更加个性化、开放化, 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对学生、家长和教师的要求有所提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 中职学生的适应性较差, 部分学生不能自觉地进行课前学习

“颠倒课堂”的知识学习过程从课上转移到课下, 多数学习内容和问题的解决都由学生自主完成, 学习活动往往带有任务性, 无形中也对学生产生压力, 考验学生的自控能力、学习意志力以及面对挫折的承受力。中职学生意志力薄弱、心理耐受力差, 在面对新学习模式时会出现诸多问题, 面临极大挑战, 这就要求家长督促学生在家里自觉使用学习资源, 进行课前知识技能学习。

(二) 部分学生没有计算机和网络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基础课的“颠倒课堂”学习模式要求网络 (微课平台) 的支持, 需要学生在课后花费大量时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但是部分学生家里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计算机或网络, 这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此外, 住校生在学校里的课外时间无法到机房使用电脑, 学校在制度上也应该予以支持, 在课外和晚自习提供足够多的使用机房的机会, 让学生能够观看教学视频。

(三) 教师专业能力面临严峻的挑战

将“颠倒课堂”教学模式高效地应用在专业课堂教学中, 教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习资源的设计、教学录制视频的质量、教学环境 (微课平台) 使用的熟练程度、对学生进行交流的指导、学习时间的安排、课堂活动的组织, 都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综合能力, 这对大部分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所以要给教师学习的机会, 加强对教师信息素质能力的培训。

(四) 中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比较薄弱是实施“颠倒课堂”的瓶颈

学生在课前通过研读学习材料或观看教学视频, 自己完成预习任务并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 总结问题, 然后在课堂中与教师、同学进行讨论。这些安排都是建立在学生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基础上的。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 才能够通过教学视频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 在课前练习中找出问题, 并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 才能在网络中进行资源检索,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因此, 在实施“颠倒课堂”的过程中, 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信息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卫荣, 丁慎平.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23) .

[2]王彩霞, 刘光然.翻转课堂优化中职课堂教学探析[J].职教论坛, 2013 (6) .

[3]王丽娟.翻转课堂引发的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 201311) .

任务驱动模式教育技术 篇10

1 目前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学生生源现状

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接受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情况差距比较大,学生的理论基础和操作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大城市的极少数学生基础较好,但也仅限于操作方面,理论知识欠系统化。来自小城市的多数学生计算机知识和能力处于起步水平,实际操作不熟练或不会操作,即便以前学习过,也仅仅是肤浅的学习,因久不用而生疏了。而来自边远地区的极个别学生对计算机还比较陌生。

1.2 教学模式陈旧,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现在的教学方法随着设备的提高有了很大的改进,但虽然辅助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存在一些弊端,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授课,使教学内容表达趋于直观,增大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犹如过眼烟云,似乎听懂了,但又没有深刻理解,由于速度过快,有些学生即使听懂了,也很容易忘记。很多学生由于不是本专业,为了能顺利毕业而在学习,平时不用功,最后考前突击学习。这样就造成教学的主体仍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

1.3 学生缺乏信息素质和创新能力

本人主持过三期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先后培养了15 名不同专业本科学生,都是挑选班级优秀学生,在参与课题时均已开设过计算机基础课程。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在使用计算机时还存在以下问题:对信息的搜集、查询、分析、利用的能力非常欠缺,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较差,所学的知识大部门都忘了,不能很好的应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中。

2 教学方法改革

2.1 重组教学内容,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

选取2 个本科班共95 名学生进行教学改革试点,授课前先对每个班级进行分组,平均7 人一组,民族和汉族搭配,任定一名组长,设定的任务可自行完成也可小组讨论完成,在小组中培养形成一种团队协作的精神。然后进行问卷调查,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为以后开展教学提供参考。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有60%的学生对目前幻灯片加投影仪的教学方式不满意,96%的学生对任务驱动法没听说过,3%的学生知道一点,仅有1%的学生了解。但当问及这1%的学生时,并不理解任务驱动法的含义,但提及实施都没有意见,表示很乐意尝试,并且很期待与小组同学之间讨论学习。另外还有平行2 个同年级班级96 名学生授课,最后进行成绩分析对比。

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按照教学大纲及培养目标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以达到既能掌握知识点,以后又有实际应用的目的,设定了8 个任务。每个任务明确其学时、内容、要求、实施过程及评价。尝试实行传统教学与任务驱动教学相结合,形成教与学目的性都很明确,两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教学过程中,按照设定的任务实施,每个班建立QQ学习群,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时间上传作业,每次都做任务评价。实施过程中发现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懒惰的学生下载其他同学的作业直接或简单修改后提交,所以作业的展示和评价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经过了一至两次后,再无此现象出现,督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通过一些较好的作业的展示也让同学们有了对比,从而找到自己的差距,开拓了思路,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2.2 任务设置

任务驱动教学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强调学生在密切联系本专业知识、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掌握知识,获得技能,提高能力。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学生进一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以及灵活运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力的目标。

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是:

(1)任务为主线: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任务,把学习内容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2)教师为主导: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由以往的主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任务评价者和传授知识的辅导者。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给予不同的答疑,同时也起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

(3)学生为主体:教师设置教学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素材,教师审核评价。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交流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采取任务驱动法,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划分为8 个模块,见表1:

3 教学实施

根据任务设置进行教学改革,下面介绍其中2 个任务的详细设置。

3.1任务2:电脑配机DIY

计划学时:2学时

任务内容: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学会自己组装一台性价比较高的电脑。

任务要求:

(1)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的五大组成部分及功能。

(2)理解软、硬件的概念及之间关系。

(3)常用输入/输出设备的分类、功能和使用方法。

任务实施:

(1)课前将制作好的PPT发至学习群,学生可提前预习了解各硬件部件及其功能。在课堂上让每组出一名学生介绍一个部件,其他同学可以做补充。

(2)网上查询最新的微机硬件部件的信息,了解不同品牌的性价比,列出组装微机的配置清单,要求价格为4500~5000 元,适合普通家用的微机配置清单。微机硬件部件的信息可从“中关村在线”(http://www.zol.com.cn/)网站或太平洋电脑网(http://www.pconline.com.cn/)获悉。此项作业要求课后完成,下次上课前打印好清单,在课堂上做展示及评价。清单要求包括部件有:CPU、主板、内存、硬盘、显卡、机箱、显示器、电源、鼠标、键盘、散热器。

任务评价:通过让学生担当教师的角色,督促学生深入掌握所学知识,给每位学生以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各小组也互相比拼,形成了一种内部团队合作而外部又互相竞争的学习状态。

3.2任务4:Word综合应用

计划学时:2学时

任务内容:Word综合排版(写一篇本专业课程综述)。

任务要求:

(1)Word文档的创建、输入、编辑、保存、打开和关闭方法。

(2)字符、段落和页面的格式化。

(3)插入剪贴画、图片及图形文件。

(4)编辑、设置图片格式。

(5)插入艺术字。

(6)绘制图形。

(7)使用文本框。

任务实施:

(1)教师授课前精心准备了七篇不同层次、涉及不同知识点图文并茂的范文,授课前进行展示,在展示过程中一边放映一边以画龙点睛之法讲解每个知识点,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仔细观察和讨论,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更直观深入的理解。

(2)对每个知识点让不同组的学生讲解并操作,每个知识点后教师加以补充。

任务评价:通过学生自学,然后再回答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3 注重教学互动,重视总结

(1)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各组之间互相比拼,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各抒己见、互相博弈,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要求学生做到课后总结,通过总结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要对实验中好的做法及存在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对于好的作品进行展示,肯定成绩,做的不好的地方指出不足,对学生中的共性错误,教师进行解答或演示操作加以纠正。

3.4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把与教学相关的课件、习题等参考资料通过网络共享给学生,学生也可通过网络与教师交流,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度和学习进度,自主选择学习。在网络平台指导学生对有疑问的地方反复学习、反复练习,并通过E-mail或QQ群解答疑惑。组织开展网络群讨论,使得教与学互相激励、互相促进,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

3.5 检查任务,总结评价

教师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检查及评分,每一次评选出优秀的作业表扬并展示。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相互学习,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对于作品中比较共性的问题,可通过课堂分析、讲解。一般评价的内容包括: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等。

4 结论

通过对2 个本科班95 名学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教学改革实践,在学期末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统计分析,91%的学生认为此次教学实践是有效的,比较喜欢新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另外通过成绩分析后得出,参与教改2 个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分别为85%和87%,没有参与教改的2 个平行班级等级考试通过率分别为75%和79.5%,充分说明此教改方法有效可行。

参考文献

[1]秦建,邹显春.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35(6):224-226.

[2]刘晓玲,刘灵丽,欧阳霞.计算机文化基础阶梯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0(22):67-70.

[3]赵洪帅.民族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探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19(2):85-88.

[4]曹锦梅.模块-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的改革与实践[J].电脑与信息技术,2011,19(5):54-56.

任务驱动模式教育技术 篇11

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改革内容:①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服务面向与职业岗位能力,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育教学模式,设计教育教学改革方案。②紧密结合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整合教学内容,确立项目、任务。③将学生基本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逐级分解子项目和单项具体工作任务。④建立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细化质量标准,最后邀请行业专家一起,按照质量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岗位能力的整体评价。

改革目标:通过上述改革与实践,凸显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育教学改革,真正实现为基层、农村及社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医学影像技术专门人才。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①根据培养面向和培养目标,解决重专业知识传授,忽视人文教育的问题。②解决工学结合任务不够明确,与职业岗位要求末达到零距离接轨的问题。③是解决质量评价不够全面,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忽视职业道德、人际沟通和创新意识养成等问题。④是解决与职业资格考试接轨的问题,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发展相适应,实现与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相适应。

实施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实施方法:根据培养面向和培养目标,结合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邀请行业专家参与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改思路,设计出凸显学生能力培养理念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为主,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改要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职业能力进行有机整合,设计与逐级分解出集“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实施项目和工作任务目[2]。根据岗位要求和职业考试内容,重新设计制定学生综合能力考核标准,建立和完善考核体系,包括:⑴任务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以每次课堂教学(2学时计)给学生下达1~2個单项工作任务(包括知识、能力、素质),并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质量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运用,单项操作技能的掌握和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所表现的工作态度等,并进行必要的指导。评价方法可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作多种形式实施。⑵项目评价(阶段性评价):以一个教学单元作为一个子项目,由若干个单项任务组成。每一项目完成后,通过对前期完成的各个任务的整合,设计出阶段性评价内容,对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核心职业能力等进行阶段性综合评价。⑶学生毕业实习前的多综合项目评价:在学生毕业实习前,利用两周时间对学生进行1次多综合项目评价。评价方法拟分为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操作考核两部分。理论考核采用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为主,其中考试内容中技能操作知识的考核比例不少于20%,注意与职业资格考试内容接轨。技能考核要求有行业专家参与评价。⑷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终结性评价:评价方法由实习单位评价与学校毕业考核两大部分组成。①实习单位评价:由于岗位实习的开放性和职业性,学生通过40周的临床实习,其日常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人际沟通等职业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学生在实习是的各种表现与展示出的职业能力,实习单位的行业专家能够给予最综合、最完整、最准确和最客观的评价。因此,设计将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能力评价作为社会评价的主要内容,纳入学生毕业终结性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日常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人际沟通,出科笔试或口试考试成绩,现场操作能力,科室实习总结,毕业论文的撰写等。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实习单位的评价好坏应在学生的终结性评价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也增加了学生能力评价的效度。②学校毕业考核:内容包括学生毕业论文完成情况考核和毕业考试。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根据选题、资料采集、知识运用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以及撰写态度等,由行业专家进行评判。

可行性分析:①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校内有完整实训室,实训设备仪器完备;教学医院拥有彩超、数字胃肠、介入、ECT、CT、MRI等大型现代化医疗设备齐全,具有进行教改的设备与技术基础。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要有校院一体结合紧密的师资队伍,行业专家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观念转化快,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高,具有进行教改的人力条件。③选择的教改对象基础文化素质较好,对教改方案的实施能给予积极配合专科学生。

综上所述,本教改研究课题,以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为对象,拟结合医学影像技术职业岗位要求,旨在突出专业教育的职业性、针对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确立培养目标,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为主,实施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力求完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质量评价体系,使学生得到德智体全面发展,达到符合和满足职业岗位要求目的。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日趋成熟完善,但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

参考文献

1 张朝晖,盂悛非,叶姗姗.提高放射诊断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2):4748.

任务驱动模式教育技术 篇12

一、引导线动画教学的目标分析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研究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将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 让学生通过完成教学任务的方式来实现知识的自我构建和理解。任务驱动教学就是将教学中需要学习的知识通过学习任务的方式进行分解, 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分析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具体方式, 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实现理论知识的构建。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能够让学生的主体性以及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而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任务的设计过程中, 需要从实际教学课程出发, 因材施教, 设计的任务还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自主探索的时间, 需要考虑到更多的学生需求和能力情况, 学生的知识层次不同, 需要完成的任务也会出现难易之分, 从而使得教学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文章选取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引导线动画课程作为研究案例, 进而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在课程之前, 有几节课程讲解是关于Flash动画基础教学, 增强了学生对动画的兴趣, 也增加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之前大多内容都是一些简单的Flash动画制作知识, 通过课程的学习, 学生能够独立制作出生动和更为形象的动画, 而引导线动画是一种常见的动画制作技巧, 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知识内容。引导线动画教学具有三个具体的教学目标, 首先是教学知识目标,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来掌握引导层动画的原理以及引导层的添加和设置, 然后学习怎样去改变引导层的图层以及名称, 对于引导层动画的操作步骤有很好的掌握。其次是情感目标, 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又能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布置学习任务, 让学生设置一个名为美好春天的命题创意动画, 以此来巩固学生的能力。最后是能力目标, 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绘图能力和动画实践操作的能力。

二、引导线动画教学的具体过程分析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 将Flash动画教学过程可以分为几个单独的环节, 首先是教学知识的回顾环节, 教师先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程的知识, 在带领学生进行知识回顾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于上一节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个环节是呈现出具体的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目标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程应该需要掌握的内容, 教师利用板书的方式来强化学生的记忆, 让他们能够以轻松的心态应对课程教学内容。第三个教学环节可以采用创设教学情景的方式, 教师通过上节课程的提示让学生对教学概况有深入的了解。例如,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学习的Flash动画效果制作的内容吗?学生:圆月变弯月, 还有小球运动。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些动画制作的一个共同点是什么?学生:动画的运动轨迹都是直线。然后教师使用投影仪在大屏幕上展示动画, 引导学生进一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学生在观看动画的同时思考。之后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小球曲线运动。让学生思考这两节课程中的小球运动有什么不同。第四个教学环节就是布置学习任务。本课程的任务主要是让学生创设新的文件, 添加引导层, 然后在引导层上面绘制引导线,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去绘制蝴蝶飞舞的曲线。在学生做教师布置的任务时, 教师引导学生打开影片文件属性有哪些方式, 创设文件需要注意的问题等, 引导层的添加有哪些具体方法。通过提示, 让学生在完善知识体系的同时完成教学任务, 从而加深对教学知识的理解。

三、闯关式学习

从本质上而言,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就是通过做任务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讲学习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媒介, 驱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是不是教师, 而是学生自己, 完成学习任务能够让学生感觉到一种成就感的存在。因此, 不能将学习任务看成是孤立或者静止的形式, 而是应该将其看作让学生产生学习成就感的动机。不仅如此, 学习任务的设置需要新颖有趣, 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兴趣, 从而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 使其能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任务的实施过程中。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 Flash动画操作技能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于这种教学软件的掌握情况,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 这种软件教学的模式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因此, 教学中选择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闯关式的任务完成过程中解决更多比较困难的问题, 帮助学生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

总之,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以任务驱动型教学方式为侧重点, 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同时一定程度上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丰富知识体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技巧和实际操作能力。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育中对于青少年信息化能力的要求也进一步得到提升, 我国对于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重视程度也不断加强, 尤其对小学和高中起到衔接作用的初中来说, 信息技术教学作用更是不容小觑。文章就初中信息技术Flash动画教学中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初中,信息技术,Flash动画

参考文献

[1]党传艳, 林茜.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Flash动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 (9) :43-45

[2]杨小玲.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培养初中生信息素养[J].成才之路, 2014 (11) :2-2.3

上一篇:结构性社会资本论文下一篇:政法学院大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