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情境教学法

2024-10-10|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任务驱动情境教学法(精选10篇)

任务驱动情境教学法 篇1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可以为学生后续学习护理技能课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科研能力。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是我们一直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1 基于问题情境的任务驱动型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生是教学情境的主角, 是学习的主体, 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1]。基于问题情境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 学生以极大的兴趣融入教师设置的情境中, 通过对问题解决方案的研究实现教学目标。所谓“任务驱动”, 即以任务为驱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学生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 以完成任务为线索, 积极主动地完成对知识的学习、综合与运用的新型学习模式[2]。学生通过分析学习任务、研究问题解决方案, 然后通过学习达成最终目标。通过任务来驱动学习的模式,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其学习欲望, 培养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基于问题情境的任务驱动型课程设计

2.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以“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一节为例。用多媒体展示手上细菌的图片和细菌战的相关图片。设疑导入新课:细菌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它为什么会被侵略者利用来危害我们人类呢?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和历史,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2 讲授新课

2.2.1 学习任务一:

细菌的大小和形态多媒体展示细菌在显微镜下的大小和形态, 启发式提出问题: (1) 通常以什么作为细菌的测量单位? (2) 我们肉眼能看到的最小单位是多少?那么我们要观察到细菌至少需要放大多少倍? (3) 细菌的基本形态有哪些? (4) 观察图片, 你能说出这些都是什么形态和排列方式的细菌吗?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思考, 回答问题, 认识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2.2.2学习任务二:细菌的结构

(1) 概述。启发式提出问题: (1) 细菌的结构分为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什么是细菌的基本结构?什么是细菌的特殊结构? (2)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些?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哪些?

引导学生阅读, 知道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的概念及包含范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2) 自主学习。提出自学导引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分组交流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展示自主学习成果。多媒体展示细菌各结构示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特殊结构及其功能。鼓励学生对不理解的问题大胆提问。

小结自主学习效果。对细菌的基本结构、特殊结构及其功能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

(3) 研究性学习。针对细菌的结构提出深层次问题: (1) 为什么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溶菌酶敏感, 而革兰阴性菌对青霉素、溶菌酶不敏感? (2) 链霉素和红霉素是如何发挥杀菌作用的?为何不影响人类细胞的功能? (3) 细菌缺失细胞壁能存活吗?

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阅读教材, 认真思考,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性的见解。对细菌的结构有更深的认识, 把理论和临床实践联系起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2.2.3 学习任务三: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法

多媒体展示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法, 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法。

设计意图:由于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法为实验内容, 理论课仅作简单介绍。

2.3 小结

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

(1) 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2) 细菌的基本结构、特殊结构及其功能;

(3) G+菌与G-菌细胞壁的区别及意义。

2.4 作业及思考题

布置作业, 引导学生课外进行研究性学习。

作业:查资料, 了解常用的细菌形态学检查法有哪些?各有什么临床意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基于问题情境的任务驱动型课程设计的意义

3.1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 是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 围绕学习目标而创设的问题情境, 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自主探究或协作学习来解决问题, 在此基础上, 通过反思等方式完成相关知识的意义建构, 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在这种学习环境下, 解决问题即是学习的过程, 学生始终处于问题情境中, 将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并灵活运用, 从而掌握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 围绕问题情境进行学习还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线索, 从而防止偏离学习方向。

3.2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策略是指为了支持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而安排学习环境中各个元素的程式及方法。在基于问题情境的任务驱动型课程设计中, 可以运用鼓励性、自主性、创造性教学策略和小组协作学习。 (1) 鼓励性教学策略。通过优化导入设计,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适当补充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教学材料,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正确回答问题时, 运用肯定和奖励;采用适当的竞争方法,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2) 自主性教学策略。在设计问题时注意:问题最优化, 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教学过程活动化, 组织各种课堂讨论、交流、竞赛等活动, 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 注重学生自学,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 (3) 创造性教学策略。指导学生大胆质疑, 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 并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出发点;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评议,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性的见解。

3.3 及时评价学习效果

通过学习评价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以便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制定针对性的策略。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完成当前任务情况及完成过程的评价, 即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自主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基于问题情境的任务驱动型课程设计可以及时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学习评价设计遵循3个基本原则, 即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并突出过程评价[3]。评价的焦点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认知过程, 使学生不仅关注评价的结果, 同时也借助各种反馈方式促进其反思, 使学生认知策略和知识结构得以发展。

参考文献

[1]贺志强.基于问题情境的任务驱动型网络课程设计模式研究[J].互联网研究, 2013 (6) :15-16.

[2]祁云嵩, 华伟.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12) :119-121.

[3]王文佳.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综合实验中的研究与探讨[J].医学信息学, 2012, 25 (8) :23-24.

任务驱动情境教学法 篇2

关键词:任务导向建筑施工技術三维情境教学模式

一、 引言

《建筑施工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强的专业技术课,内容覆盖面广,实践性强。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尤为重要。面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何更好地开展《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成为我们的研究点。与此同时,情境教学是高职教育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1]。那么如何把情境教学应用到《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三维情境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设计理念及理论基础

任务导向下的《建筑施工技术》三维情境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主要体现为:突出对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以任务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根据学习情境制定教学项目。

学习总是发生在情境之中,而情境则与镶嵌在其中的知识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2]。教师更应该在教学中注重情境的创设3。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的场景,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本身与实际问题的紧密联系,以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学生的学习效果反应在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调动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人就会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

三、任务导向下的《建筑施工技术》三维情境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设计

三维情境是将三维情境创设共同应用于《建筑施工技术》教学中的复合型教学情境。通过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的探索,三维情境教学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4”大学习情境重构、“5”步抛锚式教学设计、“6”段情境式教学实施。

3.1 “4”大学习情境重构

《建筑施工技术》教学内容情景重构的设计思路为:按照建筑工程结构的真实类型,将建筑施工技术划分为四大学习情境:砖木结构施工、砖混结构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钢结构施工。每个学习情境都用真实的工程实例作为载体,将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融入各个情境之中,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使学生通过工程实例的情境学习掌握目前工民建中典型建筑结构的不同施工技术。

每个学习情境将由n个学习任务、一个实训综合项目构成,在教学中以每个学习情境为单位进行组织,让学生对每种结构类型有整体认真,打破课程教学中以教材章节顺序为主的分块分散教学方法。具体做法如图。

表1《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

名称1情境描述1学习任务1实训项目砖木结构

施工1用砖墙、砖柱、木屋架为主要承重结构的建筑。以此类型项目为载体,学生五人为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1学习任务1、2、3、……、n1砖木结构施工技术综合实训砖混结构

施工1砖墙或砖柱、钢筋混凝土楼板和屋顶承重构件作为主要承重结构的建筑结构类型。以此类型项目为载体,学生五人为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1学习任务1、2、3、……、n1砖混结构施工技术综合实训钢筋混凝

土结构

施工1主要承重构件包括梁、板、柱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以此类型项目为载体,学生五人为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1学习任务1、2、3、……、n1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综合实训钢结构

施工1主要承重构件全部采用钢材制作。以此类型项目为载体,学生五人为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1学习任务1、2、3、……、n1钢结构施工技术综合实训3.2 “5”步抛锚式教学设计

四大学习情境将教学内容分成四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模块,每个学习情境的整体教学设计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本文每个学习情境的教学模式采用抛锚式教学。该教学模式有五个环节: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在每个学习情境的教学中,选择结构由易到难的工程项目作为学习情境,通过模拟或再现项目的施工场景的手段,将学生引领到一个仿真的工作环境中, 从而开展施工技术的学习。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即“锚”,这一环节便是“抛锚”。 此环节主要是通过任务驱动学生,将知识点巧妙地蕴含在每个任务中。 在每个学习情境中,由n项学习任务来完成对每种结构类型的学习,最后完成1项综合训练,即实现循序渐进的学习。

(3)自主学习。教师不必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注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 的能力。

(4)协作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在团队合作中实现知识、信息的共享,同时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即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效果评价可采用教师评定、小组互评及学生自评等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自由组合。

3.3 “6”段情境式教学实施

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实施中,如何保障每堂课的情境式教学至关重要。课程教学中我们采用“6”段情境式课堂教学:创设复合型的学习情境,布置情境课堂作业,学生知识准备,小组计划与决策,检查,问题反馈。

(1)创设复合型的学习情境。情境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利用多种手段和情境类型创设连续的微小学习情境。可采用的方式有工程案例、实景光盘、引入模型和问题创设的复合型学习情境。在讲授某一个施工方法时,可以先播放施工录像和施工动画,然后基于视频和动画创设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对施工工艺流程、方法及质量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最后引入模型和工程案例,让学生对实际情况有更加直观的感受。

(2)布置情境课堂作业。在“创设学习情境”的基础上,对已给出的工程案例提出问题。给每组学生下发任务单,明确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解决问题。

(3)学生知识准备。学生查阅搜集与工程案例相关的资料信息,完成学习任务中的知识准备。

(4)小组计划与决策。这一步我们强调“做中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讲授,小组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法制定计划,寻求解决思路,并出具成果报告。

(5)检查。每组学生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自我检查、小组互检,进行反思和修改不足之处,填写工作自查表,同时教师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提出修改意见和改进建议。

(6)问题反馈。总结本次课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法和建议,为下次课做准备。

四、结论

三维情境驱动教学模式是在情境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任务导向下的三维情境,“4”大学习情境重构、“5”步抛锚式教学设计和“6”段情境式教学实施是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的一种新诠释,能給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思路。三维情境驱动教学,使课堂教学由教师“自问自答”的灌输式教学转变到以任务为导向的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情境式教学。这对教学双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在情境式教学氛围中,学生需要通过自身的积极思考和协作来完成项目。另一方面,教师需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能够选择合理的工程项目和设计适宜的任务,善于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思考,能够熟练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并能有效组织情境式课堂教学。通过运用“4-5-6”情景化项目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更加身临其境地置身于项目情景中,能更好地缩短教学课堂与工程项目现场间距离,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亚英,张波,李小利.高职“建筑施工技术”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与思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2]陈婷.基于建构主义的《建筑施工技术》多情境群创设教学模式的探索[J].建筑知识,2013.8.

再说“任务驱动”教学法 篇3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任务设计

前几日, 有人问我:“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我思索良久, 也未能给出个满意的答案。“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专业实训课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几乎每节课我都在用, 而且还写过这方面的论文, 但真要从理论上说清楚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 我还真的说不清楚。亡羊补牢为之不晚, 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以任务 (范例) 引路, 学生边学边练, 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在实施“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体, 以完成某个具体的“任务”为主线, 将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一个具体的任务之中, 让学生自己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在经过独立的思考与教师的点拨后, 自己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法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这一唯一的角色定位, 因为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 从而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在真情实景的任务驱动下, 在探究教学目标以及完成任务的情况中, 在学生能够独立学习或相互帮助的情况下, 在师生共同讨论, 共同研究的氛围中, 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还能提高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的精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好的学习环境, 还要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资源, 并组织学生活动并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 任务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最终的教学效果, 如果学生只是完成了相应的任务, 而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 这也绝不等于是“任务驱动”。任务要紧密联系到学生的技能点和相应的知识点, 不能简单停留在掌握技能的层面上, 以某些操作性的任务去驱动学生的学习是有悖于教学目标的。在教学过程中, 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适应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方法,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脑的意识和能力。在设计任务时, 要遵循以下几点:

1.任务要能吸引住学生, 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创造性。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为了收到好的预期教学效果, 布置的教学任务要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同时, 设计的任务也是开放的, 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创新空间, 让学生能有自主创新, 自由发挥其想象力, 以展示其个性, 从而对整个课程保持相对持久的热情, 而不是仅对某次课有三分钟的热血。任务的内容要使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 当他们觉得这个技能对今后的就业有帮助的时候, 就会激发出强烈的学习欲望, 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教师就要利用学生这种特性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任务设计的层次性较强。因为学生的学习水平及认知能力有所差异, 所以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要我将同一任务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完成层次, 进行因材施教, 让学生在每次学习中都能有所收获, 让学生体验到学生的乐趣及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使他们对自己有信心, 从而一步步的提高。

3.任务设计要体现真实性与合理性。设计任务时不能单纯的考虑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应该使教学任务符合客观实际、科学合理, 让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总之, 作为教师要提出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同时又要符合教学环境, 能够起到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作用, 使学生有想要学的欲望。

任务完成后的展示、点拨与评析。通过学习, 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分析, 从而得到一定的学习效果, 形成自己的学习思维, 进而能够按照时间规定完成任务。在此时作为教师要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做以分析, 给出点评。我觉得先让学生对其他的同学做以点评, 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比较好。然后让作品的主人对作品的创意思路加以陈述, 最后由教师对学生做出优缺点的点评补充。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创作思路上的互动, 同时也能在点评中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 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职业学校的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决定了计算机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实用性, 不仅要求学生学好理论知识, 更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 本学科的内容更新换代很快, 极富创造性、时代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寻找适合这一特点的方法进行教学。笔者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使用中能够有效构建教学情境, 有助于学习环境的构建, 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沟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秦疏吕.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中国科学教育.

任务驱动教学 篇4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学设计的核心作用是“任务”,任务设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参与教学过程,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专注程度,进而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因此,如何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依据学生生活、学习实际和兴趣特点,进行任务设计和自主学习设计,以驱动学生积极参与任务探究并能专注于高效、持久的任务探究,就成为能否成功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前提,并最终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

一、实用性的任务驱动教学

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任务设计,任务设计的策略首先应该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实用性,让学生能接受理解教师提出的任务,能接受教师为其完成任务安排的学习资料、学习过程。一个有实用价值的任务应该能驱动学生做出这样的选择。

深圳市小学信息教材四年级上册《文件共享大家看》一课,设计了如下的任务:

1.建立文件夹,并命名。

2.将该文件夹设置为共享,并尝试设置共享权限。

3.学会查找局域网中的共享文件。

4.拷贝教师机上的“共享资料”文件夹中的文件到自己电脑。

5.拓展:共享教师的打印机。

这种教学设计虽然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实用性,如共享文件、共享打印机等日常应用,但实际上这种教学方法不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因为它没有体现以任务驱动学生学习兴趣,驱动学生参与课堂,驱动学生主动接受教师引导的特点,它给出的只是操作训练的题目。这种为操作而操作的训练很难最大程度地驱动学生参与,即使学生接受了这种操作训练,也没有发挥其主动能动性,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机械式的,零散的,没有内化成其自身的知识建构。

二、结合情境的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的第一步是使学生“动”起来,并让全体学生动起来,然后要考虑如何使用学生能持久地“动”下去。为达成这样的教学目的,应该要注重情境的创设,因为一个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的热情。创设情境有很多种方式,一般包括显性情境和隐性情境。显性情境又分为与学科学习和现实生活相关两大类;隐性情境指激学生潜意识中的一些情感因素。

结合《文件共享大家看》的任务设计,我们可以将其修改如下:

创设教学情境:设计猜谜语游戏,先将谜语分成谜面、谜底部分放至在几台学生电脑中,然后将剩下的放在教师机中,激发学生从单纯获取谜底到如何共享资源的兴趣过渡,从而引出教学目标。

提出如下任务:

1.尝试将教师机上的谜语复制到自己电脑,理解共享的概念。

2.建立文件夹,将自己知道的谜语做与文档,与小组同学、全班同学共享。

3.查看并猜其他同学的谜语,在谜语后输答案,学会设置权限。

4.每小组将谜语汇总,利用教师机上的打印机打印出来。

在修改后的教学设计中,先获取资源,了解共享的概念,再分享,学会共享。在共享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引出设置权限的方法,渗透网络教育,知识产权知识的教育。最后,汇总保留大家的智慧结晶,自然而然地想到打印,从而顺利拓展到硬件共享的知识。

三、分层化的任务驱动教学

设计了良好的情境,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提出教学任务,并不代表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学识水平的差异、智力的差异等等情况。为了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效果,有时需要老师设计一种分层化的教学任务,任务根据难易程度不同,层层推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知识,获得进步。

在深圳市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编辑乐园》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要求学生掌握机器人画图形的方法,在前一课时中,学生学会了画四边形,基于以上情况,在第二课时设计了如下的分层任务:

1.复习画四边形程序。

2.画十边形。

3.学会调用循环模块简化程序。

4.拓展:用循环嵌套画较复杂图形。

在此教学设计中,从复习前课时简单图形的画法,到画稍复杂的图形,根据几个实例总结出机器人画图形的一般规律。在积累了几个机器人画图程序实例后,要求学生观察重复的画图步骤,进而提出能否简化该程序?学生自然而然过渡到循环模块的学习。又从一个循环模块递进到多个循环模块画复杂图形的方法。任务从易到难,层层递进。既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也留给学生适度的想象延伸空间,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进步。

如何引入“任务驱动”教学 篇5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被灌输的对象,是被动的外部刺激的接受者。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育阵地上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然而,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这种教学模式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出来,尤其是处于认知主体地位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却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这显然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符合,更担负不了培养高素质的、有创造性的人才的重担。“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这门实践性强、创造性丰富、具有明显时代发展特点、紧随科技发展潮流的新兴学科教学中非常实用且有效。因此,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师必须适当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二、解读“任务驱动”教学

单从“任务驱动”字面上看,好像是学生在教师布置的“命令(任务)”驱动下完成某些学习,如果这样的话,那学习过程就不是主动积极的学习,而是被动积极的学习了,学生主体仍然没有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我们这里所说的“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事实上它并不是简单地给出任务就了事,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讲网页主页制作时,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任务:修饰主页。学生得到这一任务后,他们就会主动地思考并学习完成这一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完成这一任务需要用到插入图片及文字并对其进行设置等知识和“插入字幕、添加超链接”这一新知识,学生就可以通过完成该任务学习新知识并复习旧知识,而且还能学会把知识综合起来运用。

三、任务驱动教学的优点

1.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促使学生形成动机,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学习动画制作时,提出学生最熟悉的“奥运福娃”主题,让学生模仿并发挥。这节课设置的任务符合学生的实际,多数学生都关心奥运会,非常熟悉福娃,一看就有兴趣;另外,应用的技巧难易适当,即复制和粘贴,选择和填充颜色,多数学生很快能学会,只要教师在讲授步骤中特别注重知识点的把握,学生在自己制作时就能抓住重要步骤,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

2. 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作为教师演示的课件,一定要在课前精心设计制作,才能达到“任务驱动”的目的。这时,教师演示讲授操作步骤,尽管“全体广播”使学生只能用眼睛看,用耳朵听,不能操纵计算机,但是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都全神贯注盯着显示器的屏幕,这时的学生求知欲望最强,他们迫切地想知道这引人入胜的动画是怎么做出来的,也就是说“任务驱动”创设着一种适当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认知的冲突,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悬而未决的求知欲,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

3. 可以给予学生成就感。

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包括教学思路、教学过程,还有教学效果。计算机学科教学突出动手的特点,使教师的教法不可以纸上谈兵,也使计算机的考试不适于死记硬背。“任务驱动”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为完成“任务”,为制作一件“成品”或“半成品”去动手操作,去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比如,当大功告成,一种收获的喜悦、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立刻又在考虑:“我不能白做,得留下,留在我的电脑里。”接下来就学会了保存,保存好了,又必须提交给教师,给教师检查,又必须学会了提交作业,……这样一节课没停手,也不感觉枯燥,不知不觉就下课了,要不是下节有课,手怎么也不愿意离开那鼠标,这似乎不像考试,可再想想,难道这不说明自己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完成了“任务”,不就意味着考试合格了吗?

4. 可以开拓学生的创造力。

“任务驱动”对于学生,开始是模仿,制作出与教师的“成品”一样的作品,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接踵而来的便是丰富多彩的自己创造的作品,这就是由“任务驱动”引发的学生的无穷的创造力。计算机学科是开放性的、知识更新极快的学科,在课堂上不可能将一个软件的所有功能都学到,也没必要这样做。计算机教师在教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任务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任务驱动”正好给了学生这样一个机会。在一堂课上,不可能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一样,掌握快的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后,又琢磨能否将自己画的图或网上下载的图片插入文档中,或者怎样修饰能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完美,又或者开始为下节课的新知识在积累素材、创造素材……新的追求激励着学生去学习、去探索,去创作更美妙的“精品”。

四、如何设计“任务驱动”教学

1. 任务的目标要明确。

设计的任务要针对教学的目标。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巧妙地蕴涵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中,通过让学生去完成一个包含一定具体知识或能力训练的任务,从而达到某个教学目标。任务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切不可为了追求任务的完美而偏离教学的目标。要根据教学总目标,结合所学习的内容,按照“从大到小、逐步细分”的思路,分层次、分阶段、分课时地把总目标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学习模块,并使每一个模块对应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当学生完成这一个一个的任务后,教学目标也就顺利地实现了。

2.“任务”完成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法”教学,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控制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在动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体会新的知识,创造新的方法,所以,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创新的意识才会被唤醒。而创新的出现往往又是个性的体现,因而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并要大力引导学生在创作方面的个性的发展,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创新,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符合在学生的个性发展里面。

3.“任务”内容要具有开放性,能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所以,“任务”中要有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能展开想象,构思出新的设想。在“任务”的设置中,“任务”内容不要限得太窄,要有弹性,能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开展“任务”。“任务”设置可联系面太小,就会使学生的思维锁定在某个方面,也不能调动学生使用现有的知识体系来解决当前的“任务”,这样就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效果,那只能是单调的操作练习和知识能力的“复印”。如果“任务”设有很大的开放性,就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创造的空间,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创造性地完成任务,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4.“任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必须十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任务设计。我们教育的方针之一就是“为了一切的学生”,所以我们设计的任务在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同时,也要适当考虑个别学优生和个别学困生。不同的学生,个体差异很大,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创设任务时必须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由浅入深,化繁为简,使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能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五、总结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育思想的具体化。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要求教师完成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任务,更要求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信息技术课一定会成为高中生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摘要: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是我们应该努力去探究的。本文从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着手, 引入“任务驱动”教学, 根据其优点, 讲述如何设计“任务驱动”教学, 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优点,设计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http://www.gaopeng.com/bbs/dispbbs.asp-boardid=6&id=2153.

[2]谈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设计.湘教在线.

[3]郭善渡.信息技术课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网络科技时代.

[4]在信息课中尝试“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湘教在线.

[5]浅谈如何在“任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湘教在线.

任务驱动教学法及具体应用 篇6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1. 创设情境:

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进行。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 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 使学习形象化。我们在医学教学中可以预先设计一个抢救现场, 让学生面对受伤并出血的病人, 他们必须进行快速而正确地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 同时体现出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珍惜。

2. 确定任务:

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 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比如我们提出若面对这次日本的大地震合并核辐射的复杂情况, 我们该如何进行救护才最为安全有效的问题。学生必然会开动脑筋围绕问题来学习、探讨。任务的解决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 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 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 正是探索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3. 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 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 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鼓励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 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 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最后由一组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主题进行讲解, 讲解过程中老师和其他同学都可以提问, 各抒己见, 全员参与,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在轻松和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 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自学的能力。在急救教学中, 通过一组学生模拟现场急救场景, 学生针对心脏骤停的病人, 在院外现场进行评估及现场徒手心肺复苏, 充分体现生命第一, 时效为先的急救理念。

4. 效果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 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作用

从学生的角度说, 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 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一个“任务”完成了, 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 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伴随着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 学生在轻松和快乐中掌握了知识, 达到了学习目标。从教师的角度说, 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 转变为以解决问题, 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 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 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充满了个性, 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保持其注意力和求知欲始终旺盛。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及具体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改变了以往满堂灌, 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 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教师可在总体学习目标的框架上, 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 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设计“任务”时, 要注意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接受能力的差异, 即使对相同年龄段的学生, 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要将学习目标分层次, 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提出恰当的目标。具体实施分组前, 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写作基础进行前测。在尊重学生自愿结合的基础上, 根据男女性别、个性差异、能力强弱等情况进行分组。小组是协作学习的基本单元。分组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学生一般具有优势趋同和排差心理。若仅尊重学生的意愿分组, 往往形成强强联手, 差生结合, 组间悬殊, 不易开展组内协作和组间竞争。教师需做大量的思想工作, 在真正了解学生的写作基础、个性等条件后才能分组。只有这样才能使分配的学习小组既有利于协作, 又有利于竞争。任务设计要注意重点、难点。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技能, 还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 规模过大, 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前后任务之间能有一定的联系是比较理想的, 但不要强求, 否则也会加大难度。要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为了使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够顺利进行, 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学习观念更新的教育。向学生介绍自主协作学习理念和方法, 要求学生既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又要有协作学习的精神。教师还要定时严格检查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 并且做到检查要有目标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新任务开始之前, 要给学生布置一个与新任务有关的课外预习任务。例如在在急救中要利用先进的、精密的医疗设备, 对危重病人进行持续生命体征监测, 才能对那些危及病人生命的现象及早发现并早期干预, 从而有效地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因此要求学生先预习多学科医疗及急救基础知识、掌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掌握各种监护仪的使用、管理及监测参数。社会在进步, 科学在发展, 仪器设备在更新, 急救的理念和方法也在不断完善, 这就要求学生具备有效地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与时俱进, 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组织形式上, 以5~8人划分为一个学习小组为宜, 确定一两名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当组长, 负责本组的学习。教师可以重点指导组长, 他们接受速度快, 然后由他们再去指导小组的学生学习。在分层管理上, 要发挥小组长的核心作用。小组长可以轮流担任和动态调配, 确保小组长的核心地位和小组的团队凝聚力。

汽车电器“任务驱动教学法”初探 篇7

一、设计任务, 诱发兴趣, 激发学生求知欲

老师要创设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 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 激发学生联想、判断, 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会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 发展能力。

在这个环节中, 把实习车间的奇瑞实训车假设为我的车, 现在来到车间 (即假设的汽修厂) , 告诉学生 (即假设的修车师傅) 车现在在运转中, 突然提速, 发动机转速却不能迅速提高, 有发闷之感。行驶中, 加速爬坡明显感到无力, 请求维修。通过对故障现象的模拟, 创设修理厂的情境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行探究, 并充分讨论和自由发问, 激发思维。

二、相互讨论, 学以致用, 贴近实践求索解

给出任务之后, 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融入情境, 指导学生寻找可供利用的资源, 搜集解决问题的相关线索, 引导学生理清独立自主地思考完成任务的思路, 而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同时, 引导学生之间多多讨论和交流, 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 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学生面对车爬坡无力故障时, 学生不要急于动手, 而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 理清思路, 根据现有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 做出初步判断:是油路故障还是电路故障?此时老师可以顺势引导, 把学生分成两组, 一组讨论油路可能发生的故障, 这些故障如何检测, 又该怎样排除。另一组讨论电路, 当学生讨论时, 老师不可放任自流, 而是把自己也置于学习情境中, 尊重学生的看法, 赞赏学生独特的思路, 促使学生畅所欲言, 并在关键的问题节点上, 要加以介入和引导, 防止学生盲目思考, 促使学生学以致用, 从而培养他们严谨的探索精神。

三、新知融入, 理实一体, 举一反三会思考

教师设计问题之初, 要把新旧知识巧妙地融入任务之中。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既能复习旧知识, 还可以自主探究新知。学生在发现、操作、经历、体验和反思的过程中梳理思路, 使自己的认知深刻化、知识系统化。学生在完成一项任务时, 会有强烈的成就感, 也会产生浓烈的兴趣。教师要因势利导, 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发散性思维, 潜移默化之中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学生就会联系以往知识思考:发动机发闷, 无力, 要么是供油不畅, 要么点火有问题, 结合车主 (即教师) 的反映, 只是在爬坡、急加速时, 车动力不足, 说明车中的油是没问题的, 那么问题就出在点火上, 点火无非是高压和低压两个部分, 通过自主思考, 学生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现有的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四、善于总结, 积累经验, 促进思考共提高

在每一组完成任务后, 要先让组内的学生相互评价, 相互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 已有的知识得到加强, 不会的、不懂的知识也会在讨论中逐步搞清楚, 正所谓“温故而知新”, 相互的讨论还会互补所学,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组内讨论完后, 各组的组长要代表本组发言, 进行组与组的讨论, 这样的讨论会把所有细小的知识点无一遗漏地串联起来, 同学们会加深或弥补本组没有注意到的知识点。

在汽车电器一体化教学中,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 对老师有几点要求:首先在学生探索新知, 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老师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咨询者, 其次, 教师应当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对学生完成的任务、探索的步骤、探索的方法、探索的组织以及探索中关键问题的解决进行指导。最后, 就是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 要有意识地转变学生的观念,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营造相互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李宝峰.教学技能理论与参考实践[M].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8.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 篇8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物流配送,能力培养

1 在 《物流配送》 课程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有利之处

( 1) 《物流配送》是一门专业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熟悉配送、流通加工、物流包装等作业流程, 能够依照客户订单正确完成分拣、配货、流通加工、包装等作业内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来自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 利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 2) 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 厌倦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同时, 由于他们缺乏岗位体验, 对实践操作充满了兴趣。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工作任务引领学生完成岗位操作,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相互协作中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和对相关技能的掌握。

( 3) 我校作为北京市职业院校物流专业的人才培训基地, 具有与物流企业功能相同的仓储配送中心。该中心配有现代化的立体仓库、分拣系统以及各种类型的装卸搬运设备, 可以完全按照现代物流企业的工作流程进行运作。因此, 可以将物流配送中的每一个实际任务转化成教学任务, 完全按照任务驱动法的实施步骤开展教学。

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 《物流配送》的应用

( 1) 整合教学内容, 设置学习单元

本课程以“不同类型的配送业务”为载体, 按照不同配送业务的内容分为三个单元。将教学内容中的订单受理、配货作业、拣货作业、退货处理等内容转化为学习单元1———普通配送业务处理; 将课程标准中的流通加工准备、加工操作、质量检验等内容转化为学习单元2———流通加工配送业务处理; 将教学内容中的包装方案制订、包装实施、包装检验等内容转化为学习单元3———包装配送业务处理。三个学习单元从不同的角度满足课程整体目标, 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各项要求中, 每一个学习单元都有相同的准则, 却有不同的具体要求。

( 2) 依据学习单元, 划分学习任务

按照物流配送的业务流程, 将每一个学习单元分成若干个学习任务。在学习单元1———普通配送业务处理中, 设置了划分作业区域、完成订单受理、备货作业、拣货作业、送货作业、退货处理六个学习任务; 在学习单元2———流通加工配送业务处理中, 设置了订单受理与流通加工准备、流通加工操作、加工检验与配送三个学习任务;在学习单元3———包装配送业务处理中设置了订单受理与包装准备、包转业务操作、包转检验与配送三个学习任务。每个单元的学习任务都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让他们不仅体验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还能增强相应岗位的职业素养,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 3) 教学过程举例———《拣货作业》

①工作晨会

按照企业的工作制度召开晨会, 各组主管汇报考勤情况, 教师总结上次任务的完成情况并进行语言激励, 为即将开始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以晨会开始一天的工作, 符合企业实际, 加强学生的职业意识。

②布置任务引领工作

下发来自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顺达配送中心收到海淀、朝阳、东城和通州四个客户的订单。订单处理员已将订单打印成拣货单, 我们的任务就是根据拣货单确定拣货方法并完成拣货。通过布置任务, 让学生对工作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程是在我校仓储配送中心进行, 真实的工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于拣货工作的开展。

③小组合作分析任务

本环节中学生以工作组的形式进行任务分析。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下发拣货单、工作页和学习视频等教学资源。其次各组主管组织组员分析任务, 明确拣货流程并依据本组的拣货单, 来选择合适的拣货方法和拣货单位, 每个小组逐一汇报并说明拣货方法的确定依据。通过小组讨论实际工作任务,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分析情况, 补充本次课的理论知识。最后有两个小组选择了摘取式拣货方法, 两个小组选择了播种式拣货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讲解, 学生完成了对新知识的建构, 突破了任务中的难点。

④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这一环节是实践阶段, 将学生分成四组, 两组在零货库区, 进行摘取式拣货, 两组在托盘库区, 进行播种式拣货。各组分工以拣货员、仓管员、质检员和理货员的身份合作完成拣货作业, 首先由拣货员完成拣货, 仓管员进行装卸搬运, 然后质检员进行商品核对, 最后理货员进行商品复核和摆放整理。整个环节通过小组合作完成, 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教师在学生实践时进行巡视并提供指导同时强调物流作业中的职业要求 ( 货物的轻拿轻放、搬运设备的安全操作等) 。

⑤总结评价认知升华

本课程的考核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 ( 例如商品的拣选操作、搬运设备的操作等) , 采用组内评价、组间互评和教师点评多种评价方式。首先由小组互相评价, 按照拣货作业的流程, 拣货员互评商品的拣选操作, 仓管员互评搬运设备的操作, 质检员互评单据的交接, 理货员互评拣选商品的质量, 互评之后完成组内评价并填写评价表。其次教师点评各组的表现, 并指出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 例如有的组把过期的商品拣了出来。最后请学生总结拣货作业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提高拣货效率, 提高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⑥工作小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次工作的收获与体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即完成小组工作页的填写。最后分组清理工作现场。按照企业标准进行工作小结, 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效果:

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围绕工作任务展开, 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每一个岗位的工作都要与其他岗位发生关联。因而要想把每一笔订单完成好, 需要每一个参与者都认真负责。在真实的工作环境来完成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看不到学生在教室里上课厌倦的表情, 取而代之的是认真聆听、相互交流的场景。同时在完成任务中学习, 不再是理论知识的灌输, 可以有效地发挥文化基础薄弱的同学的实践优势,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②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

技能水平的提升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认真观摩、互相交流、反复实践。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集体学习, 在小组内部学生相互交流, 取长补短, 同时, 各个岗位相互轮换, 使每一个学生都具备了完成此项工作的专业技能。例如在拣货作业中, 学生在拣货员、仓管员、质检员和理货员四个岗位之间轮换, 不但掌握了拣货作业的作业流程, 而且具备了完成拣货的专业技能。

③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增加了, 学习的氛围浓了。学生通过实践对团队有了新的认识, 有的学生在实践体会中写到“以前, 我只认为我自己做好了就可以了, 通过小组实践, 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个人力量的渺小, 团队力量的巨大。以后, 不论做何工作, 我都要尽快融入到我们的团队中去”。

3 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思考

( 1) 教学内容要贴近企业实际

近年来,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就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该课程特点就是能够体现工作过程的各项要素, 让学生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 并借此获得过程性知识。因此我们在设置教学内容时, 要亲临企业一线, 挖掘、收集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项目, 并结合教师自身特点和学校教学环境的特点进行整合, 开发出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符合岗位实际的学习资源。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 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对接, 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促进学生完成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期”。

( 2) 任务的选取要符合学生特点

任务是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培养职业道德的载体, 也是学生能否积极参与的关键, 所以在选取任务时, 要注意任务的趣味性、任务的难度、任务完成的时间等。因此, 我们基于物流配送的业务流程, 设计了备货作业、拣货作业、送货作业和退货处理等相对完整的工作任务, 任务之间层层递进, 学生没有重复感, 能够主动参与进来。同时每一个任务都是新旧知识结合, 让学生有所借鉴, 能有学生尽力发挥的地方, 而且每一个任务完成的时间不能太长, 如果一个任务过大, 可以将大任务划分为几个子任务, 每个子任务以不超过四课时为宜。

( 3) 评价要多元化并切实有效

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 因而单一的评价方式会使学生厌倦, 所以我们在评价时要打破只关注结果而忽略过程的评定, 建立一个以能力为本的包含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在具体进行评价时, 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评价方式针对相关项目进行评价, 并不需要在评价每个任务时用全三种方式。例如在评价一个子任务时, 我们就可以采用自评和互评的方式重点评价业务操作的规范程度, 在一个大任务或学习单元结束时, 可以采用三种方式从业务操作、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重点评价。总之, 评价不能一成不变, 要不断调整, 达到激励学生学习并促进教师教学的目的。

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完成任务的方式进行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 任务的完成过程既是一个能力培养的过程, 又是一个知识获取的过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使我们取得了传统方法难以达到的效果, 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要随着教学实践的变化, 不断地丰富, 需要我们职教工作者大胆完善和创新我们的教学模式, 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 实现职业教育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钱晓菩, 马玉娟.试论任务驱动[J].中国电化教育, 2002 (9) .

[3]田淑波.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初探[J].职业技术, 2008 (11) .

“任务驱动型”教学探究 篇9

一、任务设计原则

1.区分层次,有的放矢

在设计任务时,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同一个内容在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时,所设计出的任务要有所不同,要利用和调控学生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启动各类学生的内在动力。

比如,在学生初步掌握了NetMeeting的使用后,我们可设计这样的任务进行巩固和拓宽——请同学完成以下任务。

(1)分析出5条以上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汇总后发送给教师机;

(2)在电子白板中完成环保标志的设计;

(3)尝试如何使用IP地址呼叫对方。

大部分的同学都可以完成任务(1),基础较好的可完成至任务(2),少部分有余力的同学会去摸索完成任务(3)的方法。

2.富有趣味,激发热情

在设计任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面对枯燥的事物,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而如果是他们感兴趣的,则会乐此不疲。比如在学习了Word的基本操作后,为了让学生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并了解他们探索新知的能力,我们可设计这样一个任务:很多同学对新人F4很感兴趣,并想方设法去了解他们。通过杂志、网络等各种媒体,搜集到了好多资料,你能否为你所喜欢的明星量身定做一张名片呢?

3.学科渗透,综合运用

在设计任务时,要尽量将其他学科知识渗透到所设计的任务中,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从天文、地理、生物、化学、文学艺术等学科中挑选学习任务。

比如,我们可设计这样一个任务:动画片《狮子王》深受大家的喜爱,尤其是它的动画形式更让人感到多媒体的神奇。大家在初中语文第二册中学过一则寓言《狐狸和葡萄》,想一想,我们能不能像动画片《狮子王》一样把这则寓言故事里的一个角色——狐狸变成“活”的,并且让它会“说话”。利用PowerPoint软件实现之。

4.联系生活,走向社会

在设计任务时,要尽量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相联系,使学生能将学习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当中,给学生创设一种“用中学,学中用”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画图软件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有一个童装厂积压了大批的白色T恤,他们正在招聘设计师,把这些白色T恤变成儿童喜欢的畅销产品。假设我们都是设计师,我们怎样利用笔、喷枪、刷子、橡皮等工具,设计出富有个性的T恤,吸引童装厂招聘者的目光。

5.与时俱进,培育素养

设计任务要有新意。围绕该原则可以结合时事方面的内容,如国民经济、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来设计任务,也可以结合时尚方面的内容,如音乐、服装、电影等来设计任务。这样,既能使计算机教育变得社会化,也可帮助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6.有果可评,提高效率

评价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途径,也为教师进行下一任务设计提供了依据。明确的目标与评价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评价的方式有多种,从总体上分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两种。由于课堂内的时间有限,光靠教师评价可能无法照顾到所有学生,况且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所完成的任务质量与数量也各不同。为了让他们及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增加课堂的开放度,建议采用学生自评的方式。课前,教师应先设计好评价表,并及早发给学生;课中,学生应根据评价表,结合自己的操作情况,客观地给自己打分;课后,教师可从收回的评价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设计评价表时,考虑的面应该全一点。比如,在学习了网络和PowerPoint后,我们针对初中生给出这样一组任务:

(1)寻找各种蝴蝶名称:到网上或其他资料中寻找各种蝴蝶。

(2)给蝴蝶分类:把找到的各种蝴蝶分门别类地存放好。

(3)制作电子标本:利用PowerPoint把分好类的蝴蝶制成电子演示文稿。

对这组任务的评价表设计见表1。

二、任务设计方法

综合任务设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提供简单操作指南的“支架式”的综合任务;另一类是只提供任务完成的背景的“抛锚式”综合任务。

“支架式”综合任务一般要提供任务解决所相关的技能点列表、操作步骤、提示操作、任务样例、导向性要求等项目。这类综合任务在初学阶段非常重要。

“抛锚式”综合任务隐藏了操作提示与任务样例,只提供任务的背景与要求,让学生自己选择完成任务的方式,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策略水平。我们也称第二类为研究性任务。

三、任务设计总体结构

在进行每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我们都应先从总体上理清内容之间的关系,画出知识点列表,以便于以后按照不同的梯度设计相应的综合任务。以Excel部分的学习为例,我的设计如表2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Excel的知识技能点多而散,不可能用一个综合任务包含所有知识点,即便是有一个能概括全貌的综合任务,也可能会因过于繁杂,而使重点不突出,达不到教学目的。因此,在设计综合任务时,可以设计多个综合任务,或一个综合任务加几个小任务,组成一个覆盖大部分知识技能点的练习体系。为此,针对教学内容,我从知识技能的深度、广度出发,制定了表2,大家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组织灵活多样的任务。其中,“基本技能”、“提高技能”、“拓展技能”是在知识技能的深度上的一种考虑。在具体设计任务时,可包括在一个总任务中,通过设置“阶段任务”来实现任务的梯度推进。一般来说,“基本技能”是针对全体学生提出的,“提高技能”是在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拓展技能”是为有余力、有兴趣的学生设置的,目的是进一步训练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处理复杂表格的能力。

四、任务的评价体系

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反馈,是课堂教学评估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驱动”型教学,在实施时,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评价,既要使学生知道自己完成任务的程度,又要使教师及时掌握全班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在设计评价方案时,应给出两方面内容。

1.评分标准:从质量、速度和创新的角度,将技能点分类赋分,并列出纲目。

2.评分记录表:从具体评分过程的操作与方便角度,设计一个评分的操作表格。

目前用得最多的“评分表格”如表3所示。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强调“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一方面促使教师转变角色,由“主体”变为“主导”,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承担任务的设计者,完成任务的辅导者、协作者、评价者的任务;另一方面,自主、协作学习,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合作交流意识,树立课程整合理念,实施分层教学等方面,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

银行存款清查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篇10

一、教师创设情境

2013年11月30日,东方公司出纳王晶收到银行发来的对账单部分数据如表1所示;王晶登记的银行存款日记账部分数据如表2所示。

单位:元

借单位:元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银行对账单的余额为174 800元,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为153 200 元,两者相差21 600元,是不小的一笔数目,王晶犯愁了。东方公司实际可以用的资金到底是153 200 元还是174 800 元?或哪个都不是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是王晶自己记错账了还是银行记错账了呢?或是其他原因?

二、教师布置任务

像王晶这样对银行存款进行核对,就是我们将要介绍的“银行存款清查”。假定企业和银行均已经先检查自己账簿记录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确定企业应该登记的业务均已正确登记。请同学们站在王晶的立场去分析完成下列任务。

(1)同样都是对企业银行存款的登记,为什么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的余额有如此大的差异?

(2)分析确定企业实际可以动用的资金是多少?

(3)总结一下经过核对,能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即为什么要进行核对?

说明:由于上述业务仅涉及出纳岗位,所以本情境不进行小组分工,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同桌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三、学生接受并完成任务,教师加以引导

同学们在接受任务之后,给予10 分钟时间思考和讨论,然后请同学们回答相应问题,并阐述其中原理。并请同学们指出在分析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给予指导。对于前文提出的出纳王晶,银行存款的对账业务,同学们常见的问题有:

1. 为什么要用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进行核对,而不用银行存款总账与银行对账单核对。

引导:因为银行存款日记账是由出纳根据经济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的,能够更加详细具体地反映银行存款的增减变动及结存情况,更便于逐笔与银行对账单核对,而银行存款总账在不同账务处理程序下登记的详细程度和登记的时间都不相同,不便于与银行对账单核对账目。

2. 同一笔经济业务,同一张支票,为什么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的记录是在相反方向的。

如因销售商品收到的98#转账支票,在银行存款日记账中登记在借方15 000 元,但在银行对账单中却登记在贷方15 000元。

引导:对企业来说收到转账支票,意味着银行存款的增加,而银行存款是企业的资产,资产增加了登记在借方;而作为企业的相对方银行,收到转账支票,意味着企业在银行里的存款增加,对银行来说是负债的增加应登记在贷方。因此在核对时,要将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的贷方和银行对账单的借方进行核对,将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的借方和银行对账单的贷方进行核对。

3. 企业有关银行存款的业务是否一定要逐笔核对,有无简便方法?

借单位:元

单位:元

引导:由于银行存款是企业流动性非常强的资产,是企业重要的经营资产,因此企业对银行存款的监督管理比较严格,为准确确定企业银行存款的实有数,必须对银行存款逐笔核对。为较快有效地核对账目,建议核对时可以先核对数字。

如第一笔因销售商品收到98#转账支票一张,银行存款日记账借方登记15 000 元,在银行对账单上寻找贷方的15 000元,再核对摘要是否因同一笔业务而发生的,这样核对方便快捷,如表3、表4所示,在相应位置打表示能对上的业务。

4. 对于银行存款日记账11 月29 日因收到A公司交来的355#转账支票一张归还前欠货款在借方登记的3 800 元,为什么在银行对账单中没有相对应的业务登记?无登记会有怎样的影响?

引导:由于在核对账目之前已经确保双方账簿记录的正确性和完整性,那么现在遇到的对不上的业务便属于企业已经取得原始凭证并据以登记银行存款增加而银行没有收到相关原始凭证没有登记银行存款增加的业务,可以简称为“企业已收,银行未收”。该业务会导致银行对账单余额比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少登记3 800,待企业将转账支票送存银行,银行才能相应地在贷方登记3 800 元。同理可以确定“企业已付,银行未付”的金额为500元,该业务会导致银行对账单余额比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多500 元。“银行已收,企业未收”的金额为25 00元,该业务会导致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比银行对账单余额少25 000 元;“银行已付,企业未付”的金额为100 元,该业务会导致银行存款日记账比银行对账单多100元,如下页表5、表6所示。

调节后的余额即企业实际可以动用的资金均为178 100 元,说明企业和银行没有记账差错。如果不相等的话,表明一方或双方有差错,应进一步核对,查明原因,并按照错账更正的方法予以更正。

需要强调,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只是为了核对账簿记录,确定银行存款的实有数,以便合理安排企业生产经营,提高银行存款使用效率,不是要更正账簿记录,所以不得根据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去调节其账面金额,各未达账项在收到有关结算单据时才能进行账务处理。

在解决这些疑问之后,同学们已基本能完成本情境布置的任务。

借单位:元

单位:元

四、任务总结与评价

1. 任务总结(知识概括)。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圆满地解决了出纳王晶的困扰。接下来由教师带领同学们总结本任务涉及的知识内容。

首先是银行存款清查的方法:将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进行核对的方法。

其次是在清查过程中发现的由于银行和企业双方凭证传递时间或记账时间不一致而发生的一方已经登记入账,而另一方尚未入账的款项称为“未达账项”。具体包括:1银行已收,企业未收;2银行已付,企业未付;3企业已收,银行未收;4企业已付,银行未付。

再次,对银行存款的余额进行调节,在相应余额的基础上补记对方已登记入账但自己尚未登记入账的金额,确定企业实际可以动用的资金:1在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153 200元基础上补记银行已经登记入账而企业尚未登记入账的金额:加上“银行已收,企业未收”的25 000元,减去“银行已付,企业未付”的100元,等于178 100元;2在银行对账单的余额174 800元基础上补记企业已登记入账而银行尚未登记入账的金额:加上“企业已收,银行未收”的3 800元,减去“企业已付,银行未付”的500元,等于178 100元。具体体现在表7中,即“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左边是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的调节,右边为银行对账单的调节,调节后的余额为企业实际可以动用的资金。

最后,总结银行存款清查的目的是提供内容完整、数字准确和资料可靠的会计信息。1通过对银行存款进行清查,可以查明企业实际可以动用的资金,确定银行存款实有数和账面数之间的差异,查明原因和责任,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差错,改进工作,从而保障账实相符,提高会计资料的准确性。2通过对银行存款的清查,可以查明银行存款有无被非法挪用等情况,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管理,切实保障银行存款的安全。3通过对银行存款的清查,可以查明银行存款的结存和使用情况,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加速银行存款的周转,提高银行存款的使用效率。

2. 任务评价。首先请同学们对自己的表现给出评价,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并进一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其次由同学们给其他同学给予评价,激发同学们自觉地去发现别人优点,补足自己的不足;最后由教师给出评价,告诉同学们完成任务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目的是通过任务引导同学们其自主学习和协助学习,进而驱动同学们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鼓励同学们的求异和创新的思维,以及积极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协作精神,给予同学们积极肯定的评价,增强同学们的自信心。

摘要:银行存款清查相对其他资产清查要简单一些,不过很多同学在学过之后容易将未达账项搞混,无法正确、熟练地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建议银行存款清查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银行存款清查的认识。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医疗输血下一篇:eclipse软件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